狼三则翻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09:24

狼三则翻译篇1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狼图腾》英译

一、引言

笔者在众多英g作品中选取了《狼图腾》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对该译本进行案例研究,因为该译本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且运用一定合适的翻译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会被目标读者更好的接受,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笔者希望能通过采取案例研究法,研究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在《狼图腾》中的应用,更好的对比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适用范围,为翻译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狼图腾》与英译及其翻译思想

《狼图腾》的叙事主体为狼,生动地揭示了自然万物的规律,其文化学术价值极高。因为作者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论证了由于历史上游牧民族强悍进取的狼精神,不断为汉民族输血,中华文明才得以发展且从未中断。其英译出版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以下报道:

thenewYorktimes:“JiangRong’sfirstnovel,wolftotem,isastirringallegoricalcritiqueofChinesecivilization.”

所以《狼图腾》的英译在全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究其成功的具体原因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概述

语义翻译试图尽最大可能去传达源语精确的语境意义。交际翻译试图让读者获得的效果与源语读者所获得的效果尽可能的相近。两者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语义翻译关注发出者个人的思维过程,而交际翻译则更倾向于某具体的语言和文化。文化方面,前者会保留源语文化,而后者则把外来的元素带进目标语文化。两者也有重合之处,即所有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语义翻译又是交际翻译,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四、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1.语义翻译在《狼图腾》英译中的应用。

(1)保留原文风格;尊重句式。

例1.

原文:冰软了,雪化了,大片大片的黄草地又露了出来,雪前早发的春芽已被雪捂黄,只在草芽尖上还带点儿绿色。

译文:theicewassoftening,thesnowmelting,revealingvaststretchesofyellowedgrass.earlybudsthathadappearedbeforethelatestsnowfallhadturnedyellow,withatingeofgreen.

分析;此句描绘的是草原开春的美丽景象,作者将其描绘的细致入微,译文也正是遵从了这种特点,尊重原有句式,使用非谓语的形式将原文翻译出来,不仅意义一致,句形也十分一致。而如果翻译时,将这几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看似简洁凝练,实则将失去文章原有的韵味,由此可得,语义翻译使译文在符合原文特点的前提下,将原文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2.交际翻译在《狼图腾》英译中的应用

(2)进行适当省略,改善表达效果。

例2.

原文:绿山青山、褐山赭山、蓝山紫山,推着青绿褐赭蓝紫色的彩波向茫茫的远山泛去。

译文:mountainsofmanycolors―darkandlightgreen,brown,deepred,purple―roseinwavesasfarasonecouldsee.

分析:由于中英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不同,在汉译英中,“省略”这一策略非常重要,译文则更加简洁。从本句可以看出,原文中列举了各种颜色的山,如果直接译为“darkgreenmountains,lightgreenmountains”等,会使译文显的累赘不堪,按照语义翻译就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可以看出,本句更适合交际翻译。

五、结论

本文以《狼图腾》英译为基础,发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有不同的使用范围。若翻译单位较小,可采用语义翻译。若翻译单位多为长句或段落,则用交际翻译,且要考虑语境,文化等因素。因此,译者不能仅为了忠实于原文而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更应该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本着最大化再现原文效果的目的进行翻译,希望此次研究可以为类似翻译带来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munday,Jeremy.(2007).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theoriesandapplications.Routledge.

[2]newmark,peter.(2011).approachesto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3]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狼三则翻译篇2

摘要:商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一种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商标的翻译也随之变得重要起来。商标作为一个企业的形象,使其在翻译过程中达到一个最佳效果并不容易。一方面要注意翻译过程中翻译方法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也要重视文化和思维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外商标的翻译进行了归纳与分类,使读者感受不同文化下的商标翻译。

关键词:商标、翻译、方法

一、引言

商标,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它会直接影响人们关于一个品牌的印象和关注度。一个品牌商标的翻译对于该品牌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独特而巧妙的翻译可以给品牌带来巨大的空间以及无限的前途。因此,翻译者在翻译之前对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的熟练掌握是保障翻译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

二、翻译方法

商标的翻译一般有音译、直译、音意兼译、形音译、不译等几种方法,下面我们根据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具体举例分析:

(一)音译

音译,指根据外文发音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对于那些有创始人姓名来命名的外来品牌的中文翻译,我们常常采用音译的方法。音译方法翻译主要有两种优势:一方面,音译的翻译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音译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比如说,“Giorgioarmani”音译直接是“乔治阿玛尼”,还有我们熟悉的运动品牌“adidas”、“nike”也是直接音译过来的“阿迪达斯”、“耐克”。而且,这些新颖奇特的命名也有助于激发人们追寻该品牌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直译

直译是商标翻译中较多使用的方法,也有很多优点,直译不仅可以保留品牌的寓意和宗旨,而且还可以保留品牌形象以及民族特色,是读者能读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

在英译汉中,如:“pUma”可以译为“彪马”,对于直译一般是针对有特定英文名词时采用的方法。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从而产生的价值观念、联想意义和消费心理也会有所差异。我们在商标翻译的具体操作中,必须尊重民族文化,洞察其联想意义。例如,我国很多出口商品的商标都是以动物的名称来命名的,但是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心里对同一种动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效果,我国许多商品的商标或是图案都是以“龙”和“凤”作为标记的,寓意吉祥富贵之意,但是在英美的文化中,“龙”和“凤”代表的凶兆,这个含义却是与汉语中的含义截然相反的。所以,译者在翻译这类的商标时,一定要事先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弄清楚哪些是外国人喜欢的,哪些是外国友人刻意避免的,以避免品牌受到不良影响。

在汉译英中,“七匹狼(SeptwoLVeS)”品牌的创立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七匹狼(SeptwoLVeS)”品牌在立足于其品牌的博大精深,将西方流行时尚元素融于自身的设计理念之中的同时,“七匹狼”品牌不仅为人民提供丰富的产品,更提供一种文化精神与生活方式。品牌创立之初,创始人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选定――狼作为品牌形象,主要是因为狼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个性,而这些正是企业创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7个人一起创业,就叫‘七匹狼’吧,按闽南风俗,‘七’代表众多的意思,是寓意生命、活力和胜利的吉祥数字,既象征着一个由奋斗者组成的团体,有体现了年轻人同心协力、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虽然国际消费者可能不了解中国闽南的风俗,但狼所代表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所以选择狼的符号传递给消费者自己品牌的理念。

(三)音译兼译

音译兼译是兼顾语音与词义两方面的翻译,既要考虑使译文与原文的语音相近,又要力求创造出体现原文特点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词义。快时尚服装品牌“唐狮(tonLion)”就是采用音译兼译的方法翻译的品牌,“唐”采用音译法译为“ton”,而“狮”则采用意译法用英文中表示狮子的单词“Lion”来表示。

另外,服装品牌“以纯(YiSHion)”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翻译商标的。时装之都虎门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以纯(YiSHion)”的成长,虎门商机遍地,在虎门流传着无数老板们一年一季,甚至一夜致富的财富神话。“以纯(YiSHion)”可以说是虎门财富神话的代表之一,其品牌通过中国国际服装交易会的大平台,将“以纯”这个名字通过各种途径传遍大江南北。“以纯”品牌定位在时尚休闲的青春男女一族,走的是时尚、优质、平价的路子。其品牌中“纯”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的英文商标翻译“YiSHion”中,“Yi”是音译的“以”字,“SHion”是意义,代表“SHow”,是中文“展示、表演”的意思。

(四)不译

在商标的翻译中,对于那些英文名称较长,但是其缩写短而且朗朗上口的品牌,是不采取翻译的方法。例如,“LouisVuitton”的中文翻译为“路易威登”,但是其英文名的缩写“LV”只有短短两个字母就可以言简意赅的明确的将品牌名称表达出来,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习惯与称其为“LV”,而不是“路易威登”。又如“yvessaintlaurent”,这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牌,中文名译为“圣罗兰”,但是知道它中文名字的人很少,人们常常用它的字母缩写“YSL”来称呼这个品牌。这样的例子在外来品牌的翻译中是很常见的。

(五)形音译

商标是由图案和名称共同构成的。所谓形音译,就是按照图案的形状来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比如说法国品牌“LaCoSte(鳄鱼)”,其商标图案是鳄鱼的形状,所以它的中文商标命名为“鳄鱼”,而非翻译“LaCoSte”,使得人们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有比如说“Leonardo”品牌的图案是一个老人的头像,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就直接翻译为“老人头”,生动而又形象。

三、结束语

商标的翻译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考虑到各个文化的语言规律、地狱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取向的差异。因此,在翻译商标时,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译者都应在语用等效的翻译观的知道下,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顺从特定的文化习惯,译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译名,从而保证商品顺利进入市场。

注释:

[1]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狼三则翻译篇3

【关键词】汉英翻译句子归化

abstract:thisarticleproposestwostrategiesinChinese?鄄englishtranslationinthesentencelevel:subjectadjustmentandmessageclarification.Judgingfromthecommunicativeeffectofthetranslatedtext,thesetwostrategiesguaranteedthequalityoftranslation.

Keywords:Chinese?鄄englishtranslation,sentences,domest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8-02

汉语句子不受语法规则的严格要求,几乎没有各种连接成份。汉语根据内在逻辑,按照时空顺序自然推进,经常被人形象地比喻为“流水句”。而英语句子需要大量的连词、关系代词、分词、介词等,形成长而复杂的“树式结构”。汉翻英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不同语言体系中句子结构的特点,并满足各自语言语法的要求。英汉句子结构上的差异,给翻译活动造成很多限制。如果采用异化的策略,生搬硬套句子结构,硬译或死译,出来的句子很有可能违背英语的语言特点,句子太散、不连贯。这样的句子充斥译本,肯定影响作品的可读性,不能实现翻译所追求的商业目标以及文化交流的目的。下面以《狼图腾》为例,具体探讨两种翻译策略。

一、转换主语

一般的句子都是从主语开始,而两种语言体系在主语上的差异,自然成为译者动笔时首先面临的问题。赵元任先生(1979)指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用“话题―说明”的观点看待分析汉语句子,比用传统的“主语―谓语”名称,能更客观地反映汉语句子的实际,更清楚地显示汉英句式结构上的异同,从而避免语法概念的混淆。汉语句子的“话题”与“说明”是从句子顺序上说的。“话题”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总是放在句子开头处。如果语言环境或上下文能暗示话题,也可能省略不提。“说明”部分位于话题之后,对话题进行说明、解释或质疑。“说明”部分与“话题”部分不存在一致关系。“说明”可以是一个名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一连串的名词短语或连动结构,还可以由形容词及各种词组充当,对结尾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视语义而定。汉语的连动句典型地反映出话题的后面一长串说明的特点(因为凡与话题有关的内容都可放在后面对其进行说明),这与英语句子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相一致的结构很不相同。

(1)一匹灰鬃灰马突地闯进两束光柱里,几步减速,猛地急停在巴图身边,仿佛遇到了救星。大灰马惊魂未定,大口喘着气,脖子下有一咬伤,马胸上流满了血,伤口处冒着热气,在伤口下又滴成了一条一条的血冰。沙茨楞的坐骑一见到血,惊得猛地蹿起,接着又一低头,一梗脖子,不顾一切地顺风狂奔。

agrayhorseappearedinthetwobeamsoflight;itslowedandstoppednexttoBatu,asifithadfounditssavior.thegraywassnortinganxiously.ithadbeenbittenbelowtheneck,andbloodleakingfromthesteamingwoundformedlinesofredice.thesightofbloodspookedLaasurung?蒺smount,whotrampledthegroundinafrenzy,thenlowereditshead,thrustoutitsneck,andsingle?鄄mindedlygallopedoffwiththewind.

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谢华2008)汉英转换时,一般可以将主语和主题互换。如果不能,译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为句子找到适当的主语。这里的“主题”也就是“话题”。原文汉语前半部分(“沙茨楞的坐骑”之前)的话题就是大灰马,作者连续用了几个短句说明话题(大灰马)。划线的介词短语是汉语有的地点主语,不可能硬搬到英语中。译者转换角度,用具体事物作主语,重新搭建句子,符合了英文习惯。同时,译者用it代替thegray,用thesightofblood承接上句的blood,都使译到了连贯流畅,逻辑更紧密。可以看出,针对表达形式的不同,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策略。

(2)一路上场革委会领导、军代表包顺贵、场长乌力吉、马倌巴图、沙茨楞和其他群众代表,以及准备清理事故现场的青壮牧民全都阴着脸,离大泡子越近人们的心情似乎越难受,谁都不说话。

onthewayover,somberlooksfilledthefacesofleadersoftherevolutionarycommittee―BaoShungui,themilitaryrepresentative,andUljii,thepasturedirector―theherdsmenBatuandLaasurung,andalltheotherrepresentativesofmassorganizations;evenbrawnyyoungherdsmenhadbeenbroughtalongtocleanupthesite.

中国人一般先考虑事物的环境和因素,然后考虑具体事物或中心事件。西方人正好相反,首先考虑中心事物,然后才加上因素。这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到句子结构上,就是汉语中的状语总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前边,定语无论长短,都置于中心词之前,形成“左分支”结构。(王治奎2008)这种结构特点往往使得汉语的状语部分长,主谓部分短;主语部分长,谓语部分短;修饰成分长,中心成分短。整体上显得头大尾小,有人将其比作“狮子头”形状。英语句式正相反。英语的定语成分除单词外,多数都置于中心词之后。多数英语状语的正常位置也是置于主干成分之后,由此形成了英语的右分支结构。另外,英语重视末端重量,凡较长的词语或累赘的成分均需后移,有时甚至须使用假主语来避免句子头重脚轻。这样,英文句子多为前短后长,有人将其形容为开屏的孔雀,头小尾大。原文汉语的主语在前,长度较长。译者考虑到英语句子特点,把长的部分放在句尾,避免头重脚轻,保证了句子的平衡。这样的归化处理让译文更符合英语的特点,让英语读者读起来觉得清楚明了。

二、精简语义信息

从小说整体的叙事模式来看,作者姜戎用了很多议论穿插在叙事中,阐述自己的看法。而译者正如在译本前序中说到那样,为了提高阅读的,删节了很多议论。因为跨文化交际中,西方读者阅读小说更多地是被情节吸引。简化也是出于提高交际效果的考虑。

(3)雪筏距岸较近,长绳也开始发挥作用,几个大汉站在岸边,像抛缆绳一样把长绳抛到装满黄羊的毡筏上,筏上的人把绳子的一头拴在毡子上,再把长绳抛回岸,岸上的人再齐力拽绳,将毡筏拽到岸边。然后再将长绳又抛给湖里的人,让他们再把毡筏拽过去。如此协作,进度大大加快。

astheraftsnearedtheshore,ropeswereputtouse,withseveralmenstandingattheedgeofthelakeflingingthemlikemooringlinestothecarcass?鄄ladenrafts,wherehunterstiedoneendtotheraftandflungtheotherendbacksothatthementherecouldpullthembacktoshore.theprocesswasrepeatedoverandover.

在这段情景描写中,译者把划线部分做了精简和组合。如果非要把“绳子的一头”翻成“oneendoftherope”就嗦了;如果“齐力拽绳”,非要翻出tugtherope,就不像译文那样简洁;“然后再将…过去”一句,译者充分把握了上文的意思,用repeated,代替了过程中的所有动作。这样就避免了嗦,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文版是作者精心收集,潜心撰写的成果,故事写的引人入胜。但是,具体的措辞和搭建句子有时不够简练,有点冗长,尤其是穿插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议论。下面的例子尤为明显:

(4)在古老的蒙古草原,对狼来说,狼牙等于狼命。狼的最凶狠锐利的武器就是它的上下四根牙齿,如果没有狼牙,狼所有的勇敢、强悍、智慧、狡猾、凶残、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心、机敏、警觉、体力、耐力等等一切的品性、个性和物性,统统等于零。在狼界,狼瞎一只眼、瘸一条腿、缺两只耳朵还都能生存。但如果狼没了狼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它主宰草原的生杀大权,更遑论狼以杀为天,还是狼以食为天了。狼没了牙,狼就没了天。

onthegrasslandawolf?蒺sfangshavealwayssustaineditslife.withoutthem,thewolfislost.

讨论的成分有没有必要保留是棘手的问题。例4出现的背景是狼群利用北风把军马群赶到南部的泥潭里,一网打尽。马倌巴图负责照看军马群,与狼群发生正面冲突,用打狼棒打掉了一头狼的大牙,震慑住了狼群。但不顾生死的狼群用自杀式的袭击,最终迫使军马群冲进泥潭,从而大获全胜。划线部分出现于情节正在紧张发展的过程中,是作者对狼牙重要性的一番论述。如果异化,用直译手段,逐字翻译,忠实了原文,却耽误了情节发展;如果归化,抓住中心意思,简化翻译,虽然表面上没有忠实原文,但是也把作者想说的意思说了出来,同时不妨碍情节发展。译者用lost一词涵盖所有内容,令译文简洁流畅,为情节快速往下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总结

从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到,汉英翻译中往往需要对原文的文法做出调整,尤其是句子层面。通过转换主语和精简信息,能够达到交际效果的对等化。

参考文献:

[1]张鸣谨(2005).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2]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3]王治奎(2008).《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四版)》.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4]谢华(2008).是主语还是主题――英汉句子结构对比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5):34-37

作者简介:

狼三则翻译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方法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东施效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paintthelily(画蛇添足),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cuttheGordian’sknot(快刀斩乱麻)等等。

2.方面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我国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龙王”、“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bewithyou(上帝与你同在),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语。

3.风俗习惯差异

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如top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dog(幸运儿)。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得意之时),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及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Sheisa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它象征着“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goodforneithermannor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在英国,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可以互译。如easycome,easygo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tobeonthinice与“如履薄冰”,adropintheocean与“沧海一粟”,tobeoutatelbows与“捉襟见肘”,atsixesandsevens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trojanhorse译成“特洛伊木马”,armedtothe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acathasninelives则可译成“猫有九命”,towerofivory为“象牙塔”,“八股文”译作eight-legged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dragon,而应译为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catonhot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weaselgoestopayhisrespectstothehen―――notwiththebestofintentions;盲人瞎马―――ablindmanonablindhorse―――rushingheadlongtodisaster.此外,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imitatesXishi,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因此译为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狼三则翻译篇5

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文言的特点。2、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4、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三)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因而,前文例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添加或减少某些成分。按照这一原则,例句可译为:骨头已经没了,可是,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显然,译文省去了“之”,增加了“仍然”、“一样”、“紧紧地”、“着”、“屠户”。这样,译文既没有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能描绘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初发阶段,现代汉语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呢?不言而喻,它就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虽然古汉语不等于文言,但是,其书面的形式,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成的,所以,可以说,现代汉语是由文言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这二者之间势必就会有着继承、演变和摒弃的关系。然而,单就中学语文文言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向学生阐明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对“学文言如学外语”的畏惧心理。

三、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用法、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而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在学习之外,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即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他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

(二)通假字

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一对出现。2、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3、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如遇到与古音不同的情况时,必须读回本字之音。教师在教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还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等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通假字时,也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二把金钥匙。

(三)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分别不大,但是一旦译成现代汉语,语言马上就不通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那么,学生就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三把金钥匙。

(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文言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1、倒装句;2、省略句;3、判断句;4、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自读课文的目的和作用

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对文章的翻译和理解。这对学生而言,既是对已学过知识的一次考核,又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因而,对自读文章,教师千万不能像对讲读课文一样大包大揽,一讲到底。这样,教师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考证自己能力的大好机会。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依赖的坏习惯。因此,在遇到文言自读篇目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只要适时加以点拨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如果学生懂得了文言文的特点,学会了文言文翻译的步骤,明白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掌握文言翻译的钥匙,理清脉络,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狼三则翻译篇6

文尝试用生态翻译理论来解读葛浩文的翻译观。

一、生态翻译

生态翻译理论是21世纪初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门新兴理论。该理论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来探讨翻译活动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在某种程度上相类似,译者的翻译活动即“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3]。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4]。翻译即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如自然界也有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机制,强调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生态翻译学把翻译放在一个多维的空间考量,把翻译看作多因素制约平衡的活动。

二、葛浩文

葛浩文(HowardGoldblatt)是美国着名的翻译家,翻译了包括萧红、杨绛、冯骥才、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毕飞宇、姜戎、王朔、莫言等几十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包括萧红的《萧红小说选》、贾平凹的《浮躁》、李锐的《旧址》、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苏童的《米》,以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和《酒国》等。

他的翻译对中国文学作品向西方传播可谓功不可没。贾平凹的《浮躁》经他翻译获得了1989年美孚飞马文学奖,朱天文的《荒人手记》经他与夫人林丽君合译于1999年获美国翻译协会年度奖,姜戎的《狼图腾》2007年在香港文学节上获曼氏亚洲文学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无疑是一大功臣。正如莫言所说,“许多既精通英语又精通汉语的朋友对我说,葛浩文教授的翻译与我的原着是一种旗鼓相当的搭配,但我更愿意相信,他的译本为我的原着增添了光彩。”[5]

伴随着愈来愈高的文学翻译声誉,葛浩文的翻译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作品实例、译者访谈和译者文章着作等,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视角来对葛浩文的翻译观进行研究和解释。

三、葛浩文的翻译观

(一)译者中心,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在翻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然后,译者又要依据翻译生态环境决定对译文的‘选择’”[6]。

葛浩文充分意识到译者的中心地位,并充分实践着这个主导性作用。首先在作品选择上,有出版社委托他翻译的,有作者本人给的,也有他自己偶然看到、找到作者为他翻译的。但他“基本上只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7]。比如他为莫言翻译,就是他自己找到莫言的。“我最早读到的莫言的小说是《天堂蒜薹之歌》,……我就写信给莫言,莫言回信说很高兴能翻译他的小说。后来我又读到《红高粱》……马上跟莫言说,《天堂蒜薹之歌》是很了不起,但是我觉得作为他的第一本与英语读者见面的作品,《红高粱》会是更好的选择。”[7]可见葛浩文不仅是主动选择莫言的作品翻译,而且还给莫言打开国外读者市场的第一部作品的选择给出了建议,这就已经平衡了译者兴趣、作者利益、源语和目的语文化背景差异、读者偏好等因素。葛浩文还说,“很多时候一部作品能不能翻译,还得考虑出版社的市场利益”[1]。葛浩文能对多方利益兼顾,对多种因素的权衡,很好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中心作用。

具体到译文,葛浩文在忠实与背叛之间出色地把握着平衡。在翻译《狼图腾》时,下面这段文字葛浩文全部略去不译。“但是,陈阵还是不敢将中国古人和西方某些历史学家,对蒙古民族的仇视和敌意讲给老人听。到了草原,陈阵不敢再吟唱岳飞的《满江红》,不敢‘笑谈’,‘渴饮’。”[8]他考虑到,一方面很多历史文化典故很难三言两语翻译过去,加太多注解又会令读者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删除该处对作品精神影响不大,所以在原文和读者之间,他做了这样的选择。而在《酒国》中,葛浩文把“孔夫子门前念《三字经》,关云长面前耍大刀。”[9]翻译为:“thisislikerecitingthethreeCharacterClassicatthedoorofConfucius,orengaginginswordplayinfrontofthewarriorGuanYu.”[10]短短一句话里有三个文化负载词,背后有丰富的典故。考虑到儒学和中国历史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这里葛浩文基本采取直译,仅在关云长前加一个“warrior”简单点明这句话的逻辑。何时该忠实,何时该背叛,并没有哪个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参数进行比照,因为翻译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且动态变化。葛浩文在翻译时非常明确译者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做出选择的人。(二)汰弱留强,适者生存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反映

在具体翻译操作上就是遵循“优胜劣汰”、“汰弱留强”的原则。淘汰不合适的翻译,留下译者认为最恰当的翻译。

葛浩文具体翻译操作策略上文已略有提及,这里再举一例。《狼图腾》的原作里,每一章前面都有几句从中国典籍里找出来的、起提纲挈领作用的按语。但葛浩文在翻译时都删除了。比如第一章的按语就引用了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里一句“‘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8]引经据典对中文读者是有吸引力的,但西方读者未必喜欢,而且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若非要加注解释,反而削弱了小说的力量。葛浩文翻译这部作品时进行了多处大刀阔斧的删除或改写,汰弱留强,剩下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从另一角度看,葛浩文翻译得到翻译界的认可和推崇恰好证明了他的翻译策略是正确的,也印证了适者生存这个道理。

(三)译有所为

“译有所为”的内涵,“一是,译者从事翻译有其特定的动因(侧重主观动机);二是,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做事情(侧重客观效果)”[4]。

葛浩文的成就背后,有着主客观两方面“译有所为”的推动。

一方面,葛浩文热爱翻译,乃兴趣所在。他曾说:“当我觉得某部作品让我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萌生一种将其译成英文的冲动。换言之,我译故我在。当我意识到自己是在忠实地为两个地区的读者服务时,那种满足感能让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11]正是这份热忱,奠定了葛浩文翻译成就的基础。

另一方面,葛浩文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促进文化传播,特别是促进他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推广。他曾说道,“其实美国人爱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学。”[7]从中可看出,葛浩翻译并不是一味迎合美国读者口味,而是把他自己喜欢的作品传播出去。莫言的《红高粱》在他翻译下在美国成功卖出了两万册左右,《狼图腾》英译本在国外受到了热捧。

四、结语

葛浩文的翻译思想是在大量的翻译工作基础上积累形成的,笔者只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他的翻译观进行了整理和提炼,希望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启发。对于译者来说,如果能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重新思考自己在翻译中的地位、翻译的目的、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等问题,也许有助于突破自身翻译水平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舒晋瑜.十问葛浩文(汉学家)[DB/oL]./01ds/2005-08/31/content_297896.htm.2005-08-31

[2]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6):10-16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6,108.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5]莫言.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小说界,2000,(5):170-173.

[6]胡庚申.关于“译者中心”问题的回应[J].上海翻译,2011,(4):7-9.

[7]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56.

[8]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3,14,15.

[9]莫言.酒国[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22.

狼三则翻译篇7

比较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白话文和文言文有很多由于发展变化而产生了不同之处,我们学习时只要注意比较异同,仔细揣摩,就可以掌握规律,触类旁通,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文言文的词多是单音词:"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当中的"卑鄙",就是两个词,"卑"是地位低,"鄙"是粗野,不是今天所说的品质恶劣的"卑鄙";象"地方"、"妻子"等,在文言文中,基本上是两个词。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秦贪,负其强"、"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四句中的"负"分别是"凭借"、"违背"、"辜负"、"背着"的意思。另外,文言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等。比较还能防止古今混淆、似是而非、囫囵吞枣、食古不化等毛病。例如,"是"字在文言中,大多充当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的"这",而不相当于现代的判断词"是",了解了这一点,象"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等例句中的"是"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二、归类法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白话文和文言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继承下来的相同之处,并且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同学们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目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进行适当归类,逐步摸索出其中的基本规律。这里就语法方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的情况相当普遍,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中的"市"作"买"讲,"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美"、"私"分别作"赞美"、"偏爱"讲;二是形容词、动词和数词的名物化用法,"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中的"坠"、"鸣"分别作"殒落的变动"、"发出的声响"讲,"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坚"、"锐"分别作"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讲,"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中的"二"作"两次(蛇)讲;三是名词作状语,"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中的"人"作"象人一样"讲,"不然,将杖杀汝"(同前)中的"杖"作"用手杖"讲;四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高祖本纪》)中的"活"即"使(张良)活"的意思,"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中的"生"、"肉"分别作"使(死者)复生"、"使(白骨)生肉"讲,"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奇"、"宾客",分别作"以(之)为奇","以(其父)为宾客"讲,等等。文言文的句法也是有规律的,同学们在学习时应逐步掌握。这里以几种常见的句式为例:-是判断句式,常用"……者,……也"、"……者"、"……也"、"……乃(即、则、非)……"等表示,有的则不用任何词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是被动句式,常用"于"、"见"、"为"、"被"等词表被动,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饥死道路,为群兽食"(《中山狼传》)。三是倒装句式,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包括介词结构的宾语前置)等形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沛公安在"(《鸿门宴》),"何以战"(《曹刿论战》)。四是省略句式,有省略主语、宾语(含兼语和介词结构的宾语)、介词等形式,例如:"桓侯体痛,(桓侯)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中省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一句中省谓语,"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印)令(印)坚"(《活板》)一句中省宾语,"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一句中省介词,等等。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虽然相当灵活,甚至相当复杂,但是通过学习和钻研,也是可以摸索出它的-般规律,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三、直译法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原文语句字字落实,直接翻译,不可任意增减内容,改变语气。翻译时,要做到六个字:对、换、留、删、补、调。"对"即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换"即替换,用现代词语去替换巳不再使用的古代词语,"留"即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名称等专门名词不用翻译,"删"即删略,文言句子中的发语词、音节助词等无实在意义的词,不必译出,"补"即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而现代文不能省略的成分,"调"即调换语序。请看一个直译的例子: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巳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选自《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走了,而剑没有走,象这样寻找剑,不也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他的国家与此相同。时代已经改变,而法却不改变。用这作为治国(的办法),哪有不困难的呢!

四、意译法

狼三则翻译篇8

   [关键词]习语语言文化翻译

   习语是指在一种语言的漫长演变中形成的特有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每种语言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习语,它们具备强烈的民族、历史和地域特征。从广义来看,习语包括固定短语、谚语、通常用语、谜语和名言警句,等等。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所有语言的习语能够最佳诠释其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习语的翻译又是最有难度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化背景旨在探讨以下问题:中英文习语的不同之处;中英文习语翻译的规则及方法。

   一、中英文中习语的不同

   1.比喻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习语时,必须考虑到一些因素,比如,读者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例如,中国人通常使用“雨后春笋”描述某事物的快速大量的发展。但在英语中,同一件事物人们用“bejustlikemushrooms”比喻。因为竹子不是英国当地的本土植物,即使“竹子”一词是外来词,英国人还是很难接受用竹子来比喻上述语意。

   2.习俗的不同。最关键的不同点是对于“狗”一词的所持的态度。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献谄的动物,在汉语中有很多对狗含有贬义的习语。例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英国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习语。例如,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todogone’ssteps(跟某人走),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3.自然环境的不同。习语的诞生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风”是指“春风”。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其中的“东风”就指“春风”。但是,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海洋季风气候,因此在英国刮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因此,他们的“西风”来指代“春风”或“春天”。

   4.宗教信仰不同。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的习语体现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有超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信仰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间的万物。例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因此人们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例如,“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因小失大、见利忘义)。

   5.历史、文学典故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典故形成的习语,通常取自历史典故、传说及寓言等,具有历史性和强烈的民族特征并广泛传播于民间。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汉语如“愚公移山”、“叶公好龙”等。英语如achilles'heel(惟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以上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习语的不同,直接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相互使用上的难度。因此,译者必须掌握好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语言和目标语。

   二、习语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对于翻译原则,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着名僧人玄奘曾立下准则,即翻译对于百姓而言必须真实、易懂。翻译家严复提出了着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鲁迅尤其注重翻译的真实性。张培基则注重于翻译内容逻辑的一致和真实。美国着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r强调“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意思都肯定了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以下笔者谈谈习语的常见翻译法。

   1.直译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色彩、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有些习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其含义,也因为人们相同的情感和社会经历,有些习语在中西语中含义相似或相同。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则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例如,“Goodluckwouldnevercomeinparis”(福不双至)、“Longhairandshortwit”(头发长,见识短)……

   文学手法的翻译可以保留习语的比喻、民族特征和语言方式等特点,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读者熟知另一语言的基础上。

   2.意译

   意译指的是在掌握某一内容大概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流畅、自然的翻译,而不用过分注意细节翻译。意译也要注意原句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而不是自由的添加或删减。鉴于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保持原文比喻、形象的民族、地方色彩等。例如,“acatonhotbricks”(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与汉语“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有“非常狼狈、异常焦虑”之意,因此易于读者理解。但有时候时,我们无法保留原本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例如,汉语中的“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将该句直译成英语会使英语读者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很难理解汉语的“风云”一词。如果译为“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则容易让英语读者理解。这样的例子很多,“breakoutofthepotthatholdusin”被译为“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许多非英语的读者对于这句话感到困惑,因此译为“出人头地”更合适。

   3.注解

   严格意义上讲,注解不能够作为翻译方法解释,但它确实影响到翻译的内容。因此,当习语被第一次介绍给译入语时,注解起到关键作用。“叶公好龙”一词被直译为“LordSheh’sloveofdragon”,并注解为:“叶公很喜欢龙,在他住的地方画的、刻的都是龙。有一条真龙听说这件事后,亲自拜访了他,叶公由于惊吓过度而发疯。”这则注解起到了恰当的解释作用。

   4.直译和注解的结合

   虽然有些习语广为人知,但非本语言的读者不知道其来源。因此,有些汉语习语翻译时将直译和注解相结合达到保留原句形象的目的。例如,“theplannerwerebusybypassingtheGordianknot.”计划制定者为躲避戈尔迪之结——棘手的问题而忙得不可开交。

   以上讨论到的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不同的习语有其特点、形式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时应采取不同手法灵活处理。

   三、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各语言包含的习语丰富而多样。因习语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不同,故传达的内容有差异,人们对于习语的理解容易造成困难,因而习语的翻译往往是个难点。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直译,意译,注解等翻译技巧和原则,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JinDi,eugenea.nida.ontranslatio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李延林.小议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J].中国翻译,1999.

   [4]宋德胜.(圣经)故事与成语典故[J].英语知识,2000,(12).

   [5]吴平安.源于莎士比亚作品的英语习语[J].英语知识,2000,(6).

狼三则翻译篇9

关键词:公平竞争原则商标商标权

目录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案例

第三部分商标案例中权利从对抗如何趋向平衡

附:注释、扩展阅读

第一部分引言

中国商标的申请量足以使国人走到世界任一角落而无生分,所见商品所享服务要么是贴着中国商标,要么是烙着中国制造,即使两者皆无可考,但从产品、做工、价格、市场等一一看来,即刻像考古学家探得宝物一般,举起宝槌一敲“中国,中国的!”

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智造的过程中,层出翻新的权利冲突、不正当竞争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理解、适用法律的智慧,为了追求正义,在竞争者,合作者之间,乃至公众,行政程序,司法程序中,动态演绎了“公平竞争原则”的内涵。

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以上帝般的口吻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不过,正义在他看来却“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它“变幻无常”,并且随时可以呈现“不同的形状并具有极不同的面貌”[1]。

因此列举十三件商标案例,以求“重构已然事件”,从中探知,在各案中演绎的“公平竞争原则”如何使权利从对抗趋向平衡。

第二部分案例(略案情说明)

【案例一】飞人迈克尔·乔丹——乔丹体育

【案例二】“ひじき”商标——通用名称羊栖菜

【案例三】“石狮”卷烟商标——石狮市城市名

【案例四】红狮犸驰名商标的撤维之路

【案例五】“ZURiCHHeLppoint”商标——苏黎世地名

【案例六】Kappa背靠背——笛儿拉夫面对面——因幽默而妙趣横生

【案例七】蓝色风暴商标——百事可乐“蓝色风暴”宣传主题

【案例八】因商标权的消极使用陷入酱油门

【案例九】“ipad”商标之争

【案例十】法国CaSteL——中文“卡斯特”商标

【案例十一】日本“艾礼富”商号权、著作权——海南艾礼富aLepH及图商标

【案例十二】两个“永和”各领

【案例十三】两个营养快车线各奔前程

第三部分商标案例中权利从对抗如何趋向平衡

对于倡导汉学、汉字学的人来说,“乔丹”很明显不是汉人的人名,也不似少数民族语言,显而易见是外国人名,特别是,乔丹体育将其用在体育用品上,相关人群可推知“乔丹”其人为某一外国体育明星,这给趋从名人效应的消费一族带来心理上的亲合力。

基于生活常识中的这种心理活动,可以承认一点,乔丹体育将“乔丹”作为注册商标的灵感来源于“某一外国体育名星的人名”。抛开经济利益或动机之说,这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迈克尔·乔丹身为美国前职业篮球球星也正是基于此点存疑而当然主张其权利,退一步讲,即使飞人迈克尔·乔丹不主张其姓名权,还会有另外一个体育明显乔丹站出来的!

这又使人不禁想起近来纷扰不休的“保钓”之争,一国之政府却不尊重过去,不承认历史,屠裂族人甚意欲抹煞,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过去的历史就成了一直深埋在两国族民潜意识里的心抵防线,此后任一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略有波动,一方跳线作法,另一方即刻反掌握刃,内外一片喧腾,自古以来一依带水的邦交之国,其国民又情以何堪!

话说回来,乔丹体育使用了“乔丹”这个灵感,是否就侵犯了“‘miCHaeLJoRDan’的商标权?是否又侵犯了迈克尔·乔丹(michaelJordan)的姓名权?

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否根据商标法及其相关法规取依法得了商标权,二看乔丹体育的注册、使用是否为善意。可喜的是,乔丹体育采取了一种长视的超见手段,早在97年就申请了“乔丹”注册商标及系列防御性注册商标;而且与耐克公司91年申请的“miCHaeLJoRDan”商标有所区别。

这里的区别是指“乔丹”与“miCHaeLJoRDan”、“JoRDan”之间的对译问题。使用中文“乔丹”作为商标和字号,仅仅涉及到某位明星的姓氏权,诸如百家姓中的一位,乔丹体育虽借用了大众趋名的心理,却又巧妙地避开了完全重名的情形。那么,乔丹体育是否还借用了“miCHaeLJoRDan”商标的趋名心理呢?这一点才是权利冲突的焦点。

上面讲到将外国人姓氏使用在物品上,那么将某一藻类的日文名“ひじき”注册成使用在此藻类上的商标又何区别?“ひじき”翻译过来就是“羊栖菜”,单纯把“羊栖菜(ひじき)”商标贴在羊栖菜实物上恐怕很难分个出彼此来,就好比在面筒上贴上“面”字、米袋上贴上“米”字出售一样,当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或是在小时候识字认物时通常会这么做,这能帮助我们区分此物与彼物,并不能区分出是你的还是我的。生活中,为了避免错拿,通常会在自己用的东西上作出写上自己的姓、名,为了显示家族的荣誉,会在各个器物上标上族徽,而不会在伞上绣个“伞”字,除非这个“伞”的字体与众与同,这又构成所谓的个性签名。

与翻译不同,音译分几种情形考虑。人名、地名、国家名在使用过程中有固定的音译规则,在使用过程中几乎等同于外文,我们常可听到时尚一族会将darlin会说成达令诸如此类。“ひじき”与其音译“海吉力”,至少在目前看来并不等同,因此,三丰公司的“ひじき”和“海吉力”这两个商标的命运各不相同,前者被撤销注册。“ひじき”的另一种音译“HiJiKi”能否注册与上述考虑点相同。

如果某一商家在羊栖菜上垄断了“ひじき”商标,那么任何关联到羊栖菜的其他厂家、商家等,在交易和服务的过程中都可能存着侵犯“ひじき”商标权的风险,这显然不公,当然也有例外情形。

例如,九年解百纳之争。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张裕集团)于2001年5月8在第33类上申请“解百纳”(1748888)注册商标。此后,以“解百纳是否为葡萄酒通用名称”为争议焦点,张裕集团与长城、威龙、王朝等十几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历时九年、历经商标局、商评委、一审行政诉讼和二审行政诉讼。二审中北京高院判决,由于双方当事人均提交了大量新证据,要求商评委基于上述证据重新做出裁定。2011年1月18日,张裕a(000869)公告称,张裕集团仍为解百纳商标的合法持有人。同时经商评委调解,张裕集团许可中粮酒业、中粮长城(烟台)、中粮华夏长城、中粮长城、中法合营王朝及山东威龙等6家葡萄酒公司无偿、无限期使用解百纳商标。此外,除经张裕集团许可使用的张裕股份公司和上述6家企业之外,其他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不得再使用解百纳商标。

九年解百纳之争,最终使解百纳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有限分离在7家企业之中,但这种许可又不同与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而且,双方和解协议还规定,张裕集团不得解除商标使用许可,中粮公司、中粮烟台公司、王朝等公司今后不得对张裕集团的“解百纳”商标提出争议。以合同方式来约束“不得解除许可、不得提出争议”,此点又在今后漫漫长路中埋下了伏笔。那么,今后又如何规范“解百纳”一语的使用?例如,上述7家企业之外的其他主体可否将“解百纳”作为所谓通用名称来申请组合商标?

与“解百纳有标限权”的情形不同,使用通用名称作为商标还会陷入一种“无标难维权”的囧境。上海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宅急送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申请注册“宅急送”商标,商标局认为“宅急送”系快运行业的通用名称,驳回其商标注册申请。此后,宅急送公司关于“宅急送”所引发的几起商标纠纷诉讼中,均因“宅急送”系行业通用名称而败诉;宅急送公司仅能对一些侵犯其“猴子”图形商标权的行为通过法律诉讼途径来解决。

上面谈姓氏、词语的翻译,一个词还可能会有多种意思,那么作为商标的使用是哪种意思更趋于明显呢?汉语里一句长话可以精炼成几个字,一两个字再还原的话,就未必一定只能表达一个意思了,例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看起来很绕口,如何断句?解法倒有几种。

对于厦烟的“石狮”商标而言,其意指代“石头的狮子”与“石狮市”孰强孰弱?对于厦烟人而言,可能意选前者,但对于除厦烟之外,或不抽烟的人而言,即使是抽“石狮”烟的人而言,听到人们在谈话中说起“石狮”,他们会想到哪儿?难道会在脑海里蹦出银行门前蹲着的“石头狮子”?

退一步讲,好,我们暂且接受商评委所谓的厦烟“石狮”之“石头狮子”含义强于“石狮市”的说法。我们再放眼看一看,厦烟的产品中有“七匹狼”。话说1990年,在福建省与石狮市接壤的晋江市创立了七匹狼制衣公司(简称七匹狼公司),从1990年到1994年,七匹狼公司先后在服装商品分别注册了七匹狼图形商标和文字商标。1995年10月,七匹狼公司采取服装业与烟草业双轨运营模式,由福建龙岩卷烟厂、晋江烟草公司和七匹狼公司3家联手,将七匹狼品牌延伸为香烟品牌,研发出“金牌七匹狼”白壳香烟,闽烟品牌异军突起被喻成“狼烟四起”!从厦烟“七匹狼”再看厦烟“石狮”,可谓与“石狮市”有着千丝成缕的渊源。

怎么看,厦烟的“石狮”商标都很难从“石狮市”的重名中走出来,在这一点上又影射到“石狮市”地理标志的使用。但厦烟“石狮”业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能否采取权利平衡的立场?又如何平衡权利之争?

不禁想起作为地理标志的“香槟”一词,儿时处处喜见乐闻的香槟国酒,已经从国酒标志中消失很久了。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停止在酒类商品上使用“香槟”或“Champaghe”字样的通知》(1989.10.26),通知中指出,香槟是法文“Champaghe”的译音,指产于法国Champaghe省的一种起泡白葡萄酒。它不是酒的通用名称,是原产地名称。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将香槟或“Champaghe”作为酒名使用。这不仅是误用,而且侵犯了他人的原产地名称权。对现有商品上使用上述字样的,要限期使用,逾期不得再用。关于香槟地理标志保护,还可见近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12年第11号――关于受理香槟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注册的公告》(2012.01.18)。

那么石狮市政府、石狮市人将会采取何种立场、何种措施呢?

如果商评委撤销厦烟“石狮”这一中国驰名商标,又将使厦烟重陷湖北祥云“红狮犸”之诉累。从“ZURiCHHeLppoint”商标与苏黎世地名之争或为可取之计,以明显限定语、图饰等脱去石狮市名的联想,但在无明显依赖心理之后如何无损于原有商标价值?这一点或可借鉴“笛儿拉夫及图”与“Kappa及图”商标的效果:两商标在使用上给观者以似曾相识之感,从背靠背转而面对面,在模仿之余却又有着幽默之感,相对促膝而坐的一对又与商标图上的dearlover谐音字,“笛儿拉夫及图”商标可谓妙趣横生!

商标纠纷案中,商标权与商号、著作权、地理标志、姓名权、通用名称等其他权利的争端,是否只有一种期待——非胜即负?近来的苹果、永和、营养快线商标纠纷案例中显示出另一种智慧——权利共存、无偿使用、区分共用、权利限制、所有权使用权区分,或许还会出现更多的纠纷解决方式。而不必令权利人陷入类似深圳艾礼富的历时9年、两轮商标复审、一审、二审行政诉讼中。

注释:

[1]陈卫东:《通过程序实现正义》,资料来源:,访问时间:2012.9.18。

参考文献:

[1]约翰·梅西·赞恩(美国,JohnmaxcyZane)著,孙运申译:《法律的故事》,根据纽约i.waSHBURn公司1928年版译出,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9。

狼三则翻译篇10

最具野心奖

黄蜂队历史不长,2003年球队从夏洛特搬到新奥尔良时用的还是1988年的队徽,只是把城市名字改了一下,但今年的这次变动比较大。仔细观察上赛季黄蜂队的标志:手里拍球的黄蜂眉头紧锁,个头比较小,球并没有完全拿在手里。而本赛季修改的队徽上,黄蜂不仅眉头舒展开了,个头也变大了,球握在了手里,更重要的是嘴角还流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似乎是警告各位对手要小心了。上赛季黄蜂队势头强劲地取得常规赛西部第一,若不是经验差一些的话,他们就会掀翻马刺,站在西部决赛的赛场上了。联想起来,队徽的这个改动也合情合理。

森林狼本赛季实力也有所加强,看起来他们信心很足,这也体现在了队徽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森林狼的队徽还是一只眯缝着眼睛,表情呆滞的狼。加内特到来的两个赛季之后,狼头张开了血盆大口,周围点缀的几棵松树也映衬出了狼的霸气。今年森林狼的队徽上,深蓝色的夜空和黑色的树影作背景,一只仰天长啸的狼凸显在画面上,阴森的眼神中透出某种威严,仿佛预示这年轻的“小狼”们要在下赛季给联盟一个震撼。其实这只狼不如以前狰狞,但看起来却更可怕,这也正是森林狼队追求的效果。

最没创意奖

俄克拉荷马雷霆队在搬到新家后不久就推出了最新的队徽,但是这款队徽却遭到了外界的恶评。可能是时间紧迫,也可能是领导要求不严,总之雷霆队的这个队徽看起来就像一个中学生设计的。球队主席本尼特解释说,蓝色来自俄州州旗的颜色,而红色和橙色则代表了日落。难怪这个队徽会遭到恶评,我们还没见过哪支球队愿意用日落来做球队的象征,这不是想让自己的球队日薄西山吗?

最具人情味奖

很多人都对底特律活塞队的队徽很不理解,因为“活塞”代表底特律发达的汽车工业,但队徽上却是一只马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活塞的队徽是很卡通的,是一个汽车人的造型,直到1996年才改成以马头为主、篮球为背景的图案,而这都是因为球队的吉祥物胡伯(Hopper)。本来活塞队已经有了一个吉祥物,但此时球队里来了一个叫胡伯的人,他来自社会底层,曾经在一个杂技团表演。胡伯在球队总裁面前展示了很多技巧,但他的投篮却很差,险些被拒之门外,不过最后球队还是看在他很勤奋刻苦的情面上勉强留下了他。没想到,胡伯的表演十分受欢迎,他经常为球迷跳舞和杂耍,随着他的日渐红火,球队原来的吉祥物退役了。1996年,胡伯已经在观众面前表演了1000多次,他的演出范围也越来越大,从球馆到学校,从慈善团体到运动会开幕式,因此球队的标志也为他而改。不过,也许是因为马头的确和汽车城差距过大,所以2006年活塞的队徽上就没有马头了,但胡伯依然在为球迷们表演,他也终将会被写进活塞队的历史。

队徽颁奖盛典

每支nBa球队都有自己的队徽,队徽不仅是球队的标志,更是所在城市的象征。有的球队从建队之初就一直使用同一个队徽,而有的球队队徽则是经过多次演变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新赛季开始前,新奥尔良黄蜂队和明尼苏达森林狼队双双更换队徽,看起来黄蜂还是那只黄蜂,而野狼也依然是野狼,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玄机,队徽的更换意味着这两支球队野心的膨胀。

最易误解奖

达拉斯小牛队和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队徽被很多球迷所误解,大家都觉得小牛队的队徽为什么是马而不是牛呢?马刺究竟是马身上的还是人身上的呢?由于nFL已经有一支橄榄球队叫做达拉斯牛仔队,但nBa的小牛队也想起一个纪念西部牛仔的名字,所以只好叫“mavericks”,这个单词准确来讲应该翻译为离群的小马或小牛,队徽上的马就是当年牛仔们骑的马。30年前小牛队的队徽是球队的开头字母“m”上拄了一个牛仔帽,2002年时改成了马头,可能是中国的翻译者们翻译队名时没注意队徽,所以在译成小马和小牛均可的情况下选择了小牛。

马刺的误会则属于常识不足。近三十多年来,马刺的队徽基本没有变化,都是把字母“U”变成马刺的形状。很多人不知道马刺为何物,还以为是某种武器或者是马蹄子上的掌上安了根刺,实际上马刺是牛仔们安放在鞋跟部的,目的是用来控制马的行进。马术比赛里,骑手们就是通过鞋上的马刺来控制马的前进或后退。

最不思进取奖

洛杉矶湖人以前叫做明尼阿波利斯湖人,明尼阿波利斯是现在森林狼队所在城市,那里有著名的北美五大湖,湖人的意思就是在五大湖周围工作和生活的居民。后来球队发生了一次飞机失事,球队老板痛下决心将球队迁到了洛杉矶,但是球队名字没有变,仍然是湖人。后来的队徽只体现出了洛杉矶字样却把“湖人”忽略了,直到最近几年队徽才体现出些现代感。但是在虔诚的湖人球迷眼里,他们的队徽总是最美的,看来一支球队的队徽是否受欢迎不仅要看样式,而且还和球队的历史战绩及球星多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