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的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0:00

六一的诗歌篇1

【欢庆六一的诗歌朗诵稿一】百花开放笑声甜,

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

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

织女思凡懒做仙。

敢问瑶台谁是主?

新蕾初绽正童年。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

颗颗亮闪闪的

致洁无比的心依依绽开

翠色幕幔徐徐开启

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

咿咿呀呀地细诉着

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天空湛蓝如水

六一的太阳

为什么这样辉煌?

六一的花朵

为什么这样芬芳?

六一的红领巾

为什么这样鲜艳?

六一的孩子们

为什么这样欢畅

你知道,他知道,

大家全知道。

全世界最年少的节日

已经来到,

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

就在今朝。

六一的歌声

为什么这样动听?

六一的舞蹈

为什么这样多情?

六一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引人?

六一的集会

为什么这样欢腾

你清楚,他清楚,

大家都清楚。

歌舞、故事、集会

表达儿童的幸福,

今天的小苗,

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是出巢的小鹰,

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

我们是含苞的小花,

明天将姹紫嫣红,分外妖娆。

我们就是我们,

红领巾在胸前燃烧。

请看明天

我们将举起山,挑起河,

捧起现代化的祖国,

飞向金色的目标

我想活在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世界

人们天真,善良,不互相伤害

即使吵架,也很快和好

即使哭泣,也很快停止

卧室里,操场上,江河边

堆积着我们共同的玩具

天空蔚蓝,大地洁白

走到哪里都是小风车

小木马,小花朵

展露出羞怯的笑脸

如今的世界叫人忧郁

厌恶。又无法改变

特别是当时间把我们送入青年

送入中年,送入老年

我们艰辛生活,苦中作乐

每年只有一个晚上

用来短暂地挥霍

每年只有一个晚上

想起遥远的事物

兀自动容,又黯然失色

【欢庆六一的诗歌朗诵稿二】美丽的鲜花汇成欢乐的海洋,

雄壮的鼓号奏响希望的乐章。

快乐的节日带来无尽的喜悦,

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和欢畅。

最年少的节日已经来到,

最天真的节日就在今朝。

在这欢乐的时刻,

我们谨向尊敬的领导、

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小朋友们,

致以崇高的敬礼和节日的祝贺!

祝您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亲爱的少年儿童朋友们,

让我们放声高歌,

让我们尽情欢唱。

歌唱党的决策的英明伟大,

歌唱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

歌唱家乡面貌的发展变化,

歌唱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神州大地,

万象生辉。

在祖国9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到处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浪潮。

wto的东风早已吹进了古老而

年轻的国度,

20xx年五环旗将升起在华夏大地。

我们自豪:

古老的中国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我们骄傲:

伟大的祖国正走向繁荣与富强。

丹心一片育新秀,

赞歌千曲颂园丁。

敬爱的老师,

是您们,

用无私的爱,

培育着祖国的新一代;

是您们,

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

请记住我们的誓言:

立志修德,

勤奋学习,

刻苦锻炼,

全面发展,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

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创造奇迹,

创造未来。

和共和国一起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欢庆六一的诗歌朗诵稿三】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又迎来了充满欢乐的六一儿童节。

这是最美丽的季节,也是我们少年儿童放飞希望的季节。

在这充满欢乐和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在祖国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向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谢谢你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的劳动和心血。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朝阳。六月的阳光灿烂无比六月的大地充满希望

让我们在这花样的季节放飞理想。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故乡

六一的诗歌篇2

[翅膀]

那小小的长了翅膀的心

恨不得飞到太空去

因为

晚上天空的星星

眨眼诱人

想摘满满的

一花篮

送给老师和小朋友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

一颗颗晶莹剔透

纯洁无比的心翼翼的绽开

翠绿色的幕幔缓缓开启

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

咿咿呀呀地细诉着

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天空湛蓝如水

是谁用润湿的红手帕

捂住自己激动的眼睛

七律儿童节的公园

百花开放笑声甜,

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

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

织女思凡懒做仙。

敢问瑶台谁是主?

新蕾初绽正童年。

1儿童节的公园

百花开放笑声甜,

拂面浓馥六月天。

对对白鸭游碧水,

双双木桨荡画船。

嫦娥羡慕儿童节,

织女思凡懒做仙。

敢问瑶台谁是主?

新蕾初绽正童年。

2激动的眼睛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

颗颗亮闪闪的

致洁无比的心依依绽开

翠色幕幔徐徐开启

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

咿咿呀呀地细诉着

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

天空湛蓝如水

是谁?用润湿的红手帕

捂住自己激动的眼睛

六一儿童节诗歌

妈妈贴一颗美人痣在女儿五岁的额上

同时也贴进了自己的心灵

三十年前的今天妈/妈的妈妈也给她贴了一颗

就是这颗美人痣

妈妈一藏就是三十年

女儿飞在节日的马路上

妈妈走在女儿跳跃的美人痣里

一串串糖葫芦大声叫卖着

小女儿头上的蝴蝶结飞向糖葫芦

糖葫芦于是亲吻了抱着它的老太的额头

于是一颗火红的美人痣映入六一节的镜子里

老太便笑得糖葫芦鲜艳欲滴

她还讲了一个故事

"我给我女儿也贴了一颗——三十多年前

那个年月哟

没现在这么鲜的"

小女儿突然让老太弯下腰

她取下额上的美人痣贴到了老太的额头

并说了声

"奶奶六一节快乐!"

六一儿童节

记:今晚与水天网友聚于江滩KtV,共唱儿歌,缅怀童年。

我想活在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世界

人们天真,善良,不互相伤害

即使吵架,也很快和好

即使哭泣,也很快停止

卧室里,操场上,江河边

堆积着我们共同的玩具

天空蔚蓝,大地洁白

走到哪里都是小风车

小木马,小花朵

展露出羞怯的笑脸

如今的世界叫人忧郁

厌恶。又无法改变

特别是当时间把我们送入青年

送入中年,送入老年

我们艰辛生活,苦中作乐

每年只有一个晚上

用来短暂地挥霍

每年只有一个晚上

想起遥远的事物

兀自动容,又黯然失色

“六一”的歌

“六一”的太阳

为什么这样辉煌?

“六一”的花朵

为什么这样芬芳?

“六一”的红领巾

为什么这样鲜艳?

“六一”的孩子们

为什么这样欢畅……

你知道,他知道,

大家全知道。

全世界最年少的节日

已经来到,

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

就在今朝。

“六一”的歌声

为什么这样动听?

“六一”的舞蹈

为什么这样多情?

“六一”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引人?

“六一”的集会

为什么这样欢腾……

你清楚,他清楚,

大家都清楚。

歌舞、故事、集会

表达儿童的幸福,

今天的小苗,

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是出巢的小鹰,

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

我们是含苞的小花,

明天将姹紫嫣红,分外妖娆。

六一的诗歌篇3

范文一: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在学习了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后,我收获了许多。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不断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等许多伟大的诗人,国外也有许多诗人,如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为各国人民传诵。

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景物风光的古诗,它们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明亮,充满了灵性。这些景色仿佛已经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了,你看,它们多美啊!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与诗同行》。我有机会阅读著名作家金波的诗歌《我们去看海》。作者的那种热爱大海的表现跃然纸上。看完后,也使我不禁对大海有了一种追求与向往。《致老鼠》中,作者并不觉得老鼠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反而把它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并提出了希望老鼠与猫成为好朋友的强烈愿望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还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会。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同学们欣赏到好的诗歌,还能给予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学们陆续上讲台朗诵诗歌,他们抑扬顿挫地读着,有声有色地读着,津津有味地读着。每一首诗都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优美,那么的富有韵味。不过,这其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同学准备得不够充分,上台朗诵时断断续续的,而且时间也不够长

我们还制作了手抄报,收集了一些诗歌。我还知道了诗歌按题材分,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自由诗、格律诗和散文诗。

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插上诗歌的翅膀,在诗歌的天空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吧;让我们穿上诗歌的舞鞋,在诗歌的舞台上尽情地舞蹈吧;让我们备上诗歌的画笔吧,在诗歌的世界里尽情地绘出一本属于自己的画册吧!

范文二: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有天真的儿歌、典雅的古诗、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我们组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活动,对诗歌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是获益良多。我们小组的活动在上周开始。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诗歌各个方面的知识,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编排,还了解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之处。最后,还制作了诗集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活动中,我收获丰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家是: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诗人。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的别号特别有趣: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课外有关诗歌的书籍,我明白了词又叫做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活动流程都是要通过小组相互合作才可以顺利完成。从中,我体会到团队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学在捣乱、嬉戏,搜集的资料不正确、不充足等。经过组长的制止和修正才得以解决。希望今后有待改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未发挥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动,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

漫步诗园意未尽,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处处都是诗歌的百花园,让诗歌伴随我们一生!

我的回答生活中处处有诗歌。有天真的儿歌、典雅的古诗、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我们组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活动,对诗歌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是获益良多。我们小组的活动在上周开始。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诗歌各个方面的知识,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编排,还了解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之处。最后,还制作了诗集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活动中,我收获丰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家是: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诗人。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的别号特别有趣: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课外有关诗歌的书籍,我明白了词又叫做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活动流程都是要通过小组相互合作才可以顺利完成。从中,我体会到团队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学在捣乱、嬉戏,搜集的资料不正确、不充足等。经过组长的制止和修正才得以解决。希望今后有待改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未发挥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动,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

漫步诗园意未尽,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处处都是诗歌的百花园,让诗歌伴随我们一生!

范文三: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从上周一至周五,我们利用了一周的时间来完成第六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首先制定了一套活动方案,我们觉得活动应分为两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应该进行课外收集,收集后统一把小组内的诗进行分类;第二部分是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查了起来。我查到了许多诗,体会了诗人们的种种情怀。李白的长门怨二首表达了他对拘束的宫廷生活的厌倦。哭晁卿衡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课文中的诗歌更是丰富多彩。杜甫的春夜喜雨体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天上的街市表达了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次活动,我还了解到我国为一个诗歌国度的魅力风采,从远古到当代,我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李白、杜甫、辛弃疾、郭沫若,他们那些壮丽的诗篇,时刻激励着后人前进的步伐。

六一的诗歌篇4

模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模板二: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欣赏诗歌,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诗,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诗,从中体会到了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别收集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了现代诗和古诗。我尽情的欣赏这些诗人千古传颂的作品,我新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柳永、高适,还有唐宋四大家关汉卿、郑关祖、白朴、马致远。我又认识了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桂文亚、雨果、狄金森等。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凝集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还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题材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在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是比作沙漠,我觉得我只得到了一粒小沙子;如果把诗比作细雨,我只得到了一滴小雨滴;如果把诗比作天空中的星星,我只得到了群星中最小的一颗。我要继续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感受诗歌的无限乐趣

模板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4.各种诗歌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落下了帷幕。此次活动秉承中华诗歌优秀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写的古诗让我们过目难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们的现代诗使我们难以忘怀。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我们组织小组收集、分类诗歌,学习、创作诗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进入了诗歌的店堂,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我们在收集分类诗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乐。在诗歌朗诵会中,我的诗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为自己身在一个拥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过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活动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古诗对仗工整、韵律严格:现代诗语言自由,形式洒脱:儿童诗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还明白了诗歌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读懂古诗的方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活动依然在我记忆深处。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自由徜徉,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3.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了这个活动。我们分好了小组,计划好每个人都干些什么,要怎样做之后,便开始匆匆忙忙地去准备。

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打开了我的百宝箱书柜。我就拿起了一本《古诗70首》来看。里面蕴含许多精彩、与众不同的诗。打开这本百宝书,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古时诗人作诗的诗味。李白的《赠汪伦》表现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民冒风波危险、辛苦捕鱼的生活画面。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写出了宋代家夏天农忙的情景......

我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创作了几首小诗,每一首小诗中都感受到天真活泼的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诗歌是很优美很有旋律的。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生动。我还知道了许多学习方法:了解诗的深刻含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有丰富想象力地去写诗歌......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是个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

第六单元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诗海拾贝》,另一个是《与诗同行》。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主要写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外国诗。《与诗同行》这一部分主要写儿童诗、诗歌故事等内容。在诗歌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好知识。

在这次综合性的学习当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举行诗歌知识竞赛、每六个人分为一小组制作一个小诗集。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而且还学会怎么把诗歌分类;这样会更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应为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想象力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带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

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

六一的诗歌篇5

【论文摘要】白居易是唐中叶著名诗人,他以提倡“新乐府”并掀起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而名噪一声,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树立起一种典范。“新乐府”是对传统乐府诗歌的扬弃,继承了乐府诗中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使这个特点成为新乐府的核心。白居易的诗论与其诗歌创作紧密相联,充分地表现了其儒家文学理论观。他认为,诗歌的作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除此而外,评价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六义”,文章试图通过《与元与书》来简要论述白居易的儒家文学理论观。

白居易是唐中叶最重要的一位诗人,可以说,杜甫之后,在实用主义(或曰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中是一面旗帜。白居易以他的“新乐府”而在唐中期诗坛名噪一时。“乐府诗”本是古已有之的,汉代尤其兴盛,后来曹操诸人借古题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将其加以改造,并名之曰“新乐府”。这里所谓的“新”与传统乐府诗相比是有区别的: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像古乐府诗合乐,而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儒家的文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文学观作一表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它的一切理论和学说最终都是为此服务的,有人将此过程表述为由“礼”进至“义”,进而至“仁”。这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尚用,即为其道统服务而重实用。对此,孔子在谈到《诗经》的时候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www.lw881.com”(《论语阳货》)这是强调诗的实际功用。“实用主义”这个概念是刘若愚在《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两个方面是交互的过程。通过采诗官将这些表现内心情感的诗歌传达给上层,“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是补察时政;最终达到“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策林》六十九)的和乐局面,这是泄导人情。也就是白居易所说的“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基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他也是这样作的。“仆……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詠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三、六义——诗道之本

白居易继承了《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并且以是否有六义作为判断诗歌好坏的标准。在说到“河梁之句”,“泽畔之吟”的时候认为虽有“兴”、“比”,但已经“六义始缺”;晋、宋以还的诗是“六义浸微”;至于梁、陈“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的诗句,认为是“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因为“六义尽去”。在分辨李白、杜甫诗歌优劣的时候,他认为杜甫诗要胜过李白,因为李白的诗虽“才矣奇矣,人不逮矣”,可是“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所谓的“六义”并不是指《诗经》里的创作方式或体裁,而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他在《策林六十八》中说“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通过这种“美刺”,能够“纽王教”、“存炯戒”。他尤其欣赏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因为这样的诗是“为时”、“为事”而作,其中有着深刻的讽戒的意味。

既然“六义”(质——内容)是诗道之本,那么在诗歌的创作中,“文”(形式)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在《与元九书》全篇中,对“文”的强调是不明显的,或者根本没有。甚至对于形式主义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于谢脁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和鲍照的“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他认为“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在《策林六十八》,他“尚质”的主张更是显露无遗:“稂莠秕稗生于谷,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故农者耘稂莠,簸秕稗,所以养谷也;王者删淫辞,削丽藻,所以养文也。伏惟陛下诏主文之司,论养文之旨,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虽质虽野,采而奖之;碑诔有虚美媿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绝之。若然,则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在的《新乐府序》中,他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些观点,完全是“文以载道”的儒家观点的典型,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要避免文胜于质。

既然白居易提倡质胜于文,那是否意味着对诗歌形式可置之不管呢?显然不是。因为孔子的文学观总体来说是文质并重的,他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要做到“文质彬彬”才是完美的标准。文学自然要以儒道一以贯之,但同时要注意以适合的形式为“道”服务。所以,儒家(主要是孔子)的文学观又是尚用与尚文的结合,实是后世文道合一的先声。

我认为在白居易的诗歌观念中,“六义”居于中心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它的一切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在诗歌中有所讽喻,上达君臣,以此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但白居易毕竟也认识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义”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还要有“言”,有“声”。“……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只有言、音(韵)相协,才能对情感的表达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式是工具,但也要这工具对目的(义)适合才行。不能用哀乐表示高兴的事,也不能用淫辞表达庄重的情况。

《与元九书》很充分地表现了白居易的儒家传统的文学理论,不论在文学目的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白居易自己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白居易创作了大量讽喻诗,作为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具体实践。

六一的诗歌篇6

关键词:以诗论诗;杜甫;元好问;优越性

一、“以诗论诗”的起源――杜甫与《戏为六绝句》

用诗歌来评价诗歌,前人也略有涉笔。比如李白评价谢i“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评价鲍照、江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文学批评形式文质兼美,读来清新可感。而第一次系统性、全面的用诗歌形式对前人诗歌创作加以评述的,当数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为知名的诗歌理论作品,在当世对如何评价庾信与四杰存在激烈争论的背景下首创“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集中表现了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在对齐梁文学的看法上,杜甫难能可贵的辨证的去看待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对齐梁文学进行全盘否定。

他倾向于取其清丽而舍其轻艳。在评价庾信时,杜诗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意为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凌云才思泉涌。首诗除了充分肯定庾信的文学创作成就之外,也表现出他对齐梁文学辩证看待的文学思想,对当世一些后辈对前代文学遗产的全盘否定十分不满。本着文学发展中的观点,不仅对前人庾信,对颇受齐梁靡丽诗风影响却开创唐诗新特色的初唐四杰也给予力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嘲讽那些批评初唐四杰的人们自己却轻薄为文,最后身与名灭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依然岿然不动万古流芳。在与齐梁之风略有沾染的初唐四杰都遭到无情和盲目批判的文学环境下,杜甫能勇于肯定四杰的文学创作成就实在难能可贵。更加佐证了杜甫对诗歌继承和反思的辩证性。

二、“以诗论诗”的发展――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河之后,引得后代诗人纷纷效仿,杜牧、李商隐、元稹、白居易等在文坛拥有卓越地位的文学大家也有论诗的诗作传世。也许杜甫也不曾想,在他创作了如此精彩的论诗著作后,也有后人如此去评价自己的诗与人品。如元稹的《酬孝甫见赠十首》: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直抒胸臆的表达了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赞誉。诗中十分推崇杜甫的独创精神,以古人为师却也转益多师。不全然依傍古人而有所创新。这也正与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精神不谋而合。而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推向巅峰的,当数金元时期元好问所著的《论诗三十首》了。

《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继杜甫之后创作的绝句形式的阐发诗歌理论的组诗,评论了汉魏六朝到宋代的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在该组诗的第二首中,他称赞建安诗人刘琨“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钟嵘曾评价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价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评价刘琨“有清拔之气”将刘琨与曹刘并举,是同时称赞他们三人所具备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此外,元好问还对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做了相关探讨:“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批评了西昆体、江西诗派等脱离现实的模拟文风,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眼到心到写出的诗句自然生动传神。在别人的诗文中读到的景致再由你想像一番呈现在纸上就不是真实的了。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反映出元好问的可贵人格。

三、明清以来“以诗论诗”的新变及其两面性的分析

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开始更加面对现实。传统诗歌面临新兴的小说、戏曲等下里巴人的文学形式的冲击,对诗歌的文学批评也将面临新的局面。清代涌现了一大批“以诗论诗”的新秀诸如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等。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论著。如清代王士祯,他受家庭熏陶,自由能作诗,并有诗名《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是模仿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而作,共十二首,与元著一样也从建安时期的诗人说起,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对李白的评价,王诗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试看其三:“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前两句将李白诗和六朝诗作对比,肯定了李白的艺术成就,否定了六朝的浮艳、颓废。后两句又在肯定李白的基础上,肯定谢眺在绮靡诗风充塞诗坛之时所作出的贡献,并用他烘托李白。此外,还有赵翼的组诗《论诗》,在对前人诗歌创作进行议论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见解。最为著名是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综上所述,“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着形象性、具体性、可读性强的优点,以诗歌的形式对某一诗人或诗歌创作现象展开评价,极具针对性。由于其本身就是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从而更能广为传诵。由于诗歌体式的限制,论诗者要兼顾声韵与篇幅,也增加了表情达意的难度,不免有“以诗害意”之嫌。但论诗诗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6-117.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7-15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王士G.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六一的诗歌篇7

关键词:虞山诗派晚明吴中诗风比兴

虞山诗派是清初的三大诗歌流派之一,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与云间、娄东两派鼎足而立。它虽是一个地域性流派,却有“凌中原而雄一代”之势,是“明末清初转移一代风会者”。但是,虞山诗派诗学宗趣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它与晚明吴中诗风有着密切联系。而关于这方面,学界却几乎无人提及。只有理清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明清之际诗风转换的轨迹与发展的脉络,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虞山诗派的地位和作用。

虞山诗派虽然以钱谦益为魁首,但其诗学的主要宗趣,却是“海虞二冯”倡导的“温李”诗风。王应奎《海虞诗苑》说:“是时邑中诗人,率以冯氏为质的”,可见,当时海虞地区诗歌的主要风气。钱良择亦说:“吾虞从事斯道者,奉定远为金科玉律。此固诗家正法眼,学者指南车也”。所以,赵永纪先生认为:“一般所谓虞山诗派,主要是指二冯及其追随者中提倡晚唐,学西昆体的那一部分诗人”。

而“二冯”取径“晚唐”、上溯齐梁的诗歌宗趣的形成,则深受到晚明吴中盛行的“绮艳”诗风的影响。这方面,冯班有过明确的论述,其《同人拟西昆体诗序》说:“余自束发受书,逮及壮岁,经业之暇,留心联绝。于时好事多绮纨子弟,会集之间,必有丝竹管弦,红妆夹坐,刻烛擘笺,尚于绮丽,以温、李为范式。”这则材料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它明确地交待了冯氏诗歌取径“晚唐”的时间问题。“自束发受书,逮及壮岁”,说明大约在十五岁至四十岁间,冯班诗歌已具有明确的师法“温李”的倾向了。冯班生于万历三十年(1602),崇祯十四年(1641)四十岁。而三年后(1644)明朝灭亡。可见,冯班师法“温李”的诗歌倾向正形成于晚明时期。其二,它清楚地说明了“温李”诗风盛行的社会氛围。它是“绮纨子弟,会集之间”,“丝竹管弦,红妆夹坐,刻烛擘笺”的产物。这正是晚明吴中“绮艳”诗风流行的社会氛围。冯氏一生以里居为主,而晚明吴中地区豪奢的社会风气盛行,这是影响、孕育其“绮丽”的“温李”诗风的重要因素。所以说,虞山诗派师法“温李”的诗学宗趣,与晚明吴中盛行的“绮艳”诗风一脉相承。

晚明时期,吴中地区颇为流行取径齐梁、出入中晚唐的“绮艳”诗风。这种风气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中叶。明中叶的“吴中四才子”,就“才情轻艳,倾动流辈”。他们的诗歌多有宗法六朝、出入中晚唐的倾向。顾磷评祝允明诗歌说:“学务师古,吐词命意,迥绝俗界,效齐梁月露之体,高者凌徐、庾,下亦不失皮、陆”,指出祝诗具有齐梁、晚唐风貌。徐祯卿早年也“沉酣六朝散华流艳”,王世贞称“其语高者,上仿佛齐梁,下亦不失温李以为快”,颇具吴中声气。而唐寅的早期创作也“颇崇六朝”,文征明诗歌也有出入“晚唐、胜国之间”的痕迹。“四杰”之后,吴中的代表诗人“二黄”、“四皇甫”也颇喜六朝绮艳诗风。皇甫p称黄省曾诗是“譬玄黄杂组而缛采炫目,金石叠奏而英韶盈耳”,强调了其诗歌绮靡艳丽的特征。其子黄姬水也克承家风,王世贞称其:“所为颂、雅、骚、选、赋、诔之属,始务以精丽宏博自喜。中年游白下,稍变而趣澹辞雅调,然其意不能无为工”加,指出他早年诗文崇尚宏丽的特征。皇甫氏兄弟也不满“七子”派的“汉魏”、“盛唐”的狭隘取径,论诗力求打通汉魏、六朝和三唐,颇为推重六朝诗风。四库馆臣评皇甫津曰:“其诗汉魏,取材六朝”,指出了他取法汉魏六朝的取向。其弟皇甫p亦颇受吴中绮靡诗风的影响,胡应麟《题皇甫司勋集》云:“诗调本于中唐而取材齐梁,取韵韦、柳,故五言律高华迥出。……先是吴中为六代者数家,类矜局未畅,至子循操笔纵横,靡旨弗如志,几化于六代矣。以较江左诸子,虽渊藻不足,而神令殊超”,认为皇甫p取法六朝、中唐,能于吴中六代诗风中独树一帜。而且,这种“尚情重彩”的绮靡诗风并不限于苏州本地,就大吴中言,亦多有响应。如华亭的徐献忠,就是这一时期绮艳诗风的作手,钱谦益称其“论诗法初唐、六朝,杂组成章”,说明他师法六朝绮靡诗风的特征。而且,徐献忠还整理六朝诗歌文献,编选了《六朝声偶集》,这对吴中骈俪诗风的弘扬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徐氏的同乡何良俊,论诗也颇服膺六朝,他推许“黄五岳(黄省曾),皇甫百泉(皇甫p)之诗”,以为“徐迪功之后,当共推此二人”。可见,明代中叶,吴中诗歌就呈现出与北方“复古”诗风不同的“绮靡侧艳”的地域特征。

到了晚明时期,吴中地区虽然深受复古、公安、竟陵各派诗歌的影响,但本地这种“尚情重采”的绮靡诗风,依然是多数诗人诗歌创作的底色。晚明的吴门风雅领袖王稚登,就反对吴人丢弃本地的传统,去追逐时代风气。他认为复古诗歌具有“调高而意直,才大而情疏,体正而律庸,力有巧不足”的弊病,希望吴人能弘扬有本地特色的诗歌传统。他的诗歌也具有“雕香刻翠”,纤秀“华整”的特征。钱谦益评其日:“今体尚余王百毂,百年香艳未成灰”,就高度评价了王氏传承吴中“香艳”诗歌传统的作用。王氏之子王留,诗歌也具有奇艳特色。他与湖州董斯张倡行“吴下体”,董斯张《哭王亦房四首》云:“与汝倡成吴下体,一时凿破瓮中天”。所谓“吴下体”,大体是诗歌以“性情”为宗,“古瘦则穷追秦汉,冲淡则兼采大历、会昌,怪丽则出入飞卿、长吉,务期自成一家,不袭前哲。”而张清柯认为“‘吴下体’无疑是一种本地化‘晚唐体’模式”。被称为“三张”的凤翼、献翼和燕翼兄弟,也是晚明吴中的代表诗人。其中,张献翼成就最高,他的诗歌虽不名一家,但早期作品亦“以清圆流丽为宗”。他自名早期诗集为《纨绮集》,其意趣可见一斑,“繁缛以昌辞”也正是《纨绮集》的特征之一。而稍后太仓地区兴起的以吴伟业为首的“娄东”诗派,虽以继承王世贞的复古传统为旗帜,但也未摆脱这种“绮艳”诗风的影响。吴伟业本人的诗歌就“本以香奁体入手,故一涉闺房之事,辄千娇百媚,妖艳动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伟业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可见,吴中“绮艳”诗风对吴伟业早期诗风的影响。

就大吴中而言,吴中盛行“绮艳”的诗风也影响甚巨。崛起于松江地区的“云间”诗派,是明末清初的诗坛影响最大的诗派之一。他们论诗虽继承了七子派复古传统,但同时也深受吴中“绮艳”诗风的影响。其领袖陈子龙就一方面主张“诗必宗趣开元”,另一方面又指出“齐梁之赡篇,中晚之新,偶有间出,无妨斐然”,认为可以吸收齐梁、中晚唐诗歌的“华艳”色彩。而他自己的诗歌也是“有齐梁之丽藻,兼盛唐之格调,早岁少过浮艳,中年骨格老成”,深受吴中诗歌“侧艳”传统的影响。而常州金坛的王次回,更是以艳体诗闻名于世,堪称晚明吴中“绮艳”诗风的代表。王次回父亲王锟的诗文就在“徐、庚、温、李之间”,而他承袭其父诗风,尤工香奁艳诗,其诗“穷情尽态,刻露深永”“格调逼真韩致光”,“深得唐李商隐遗意”。王士祯曾将王次回与晚唐李商隐、韩僵两位艳情诗创作大家相比,认为王次回诗甚至“有义山、致光所未到者”。雷也认为王诗“描写闺帏状态,香艳缠绵,销魂蚀骨,虽有唐温、李无以过之”。所以,袁枚称赞王次回的诗是“香奁绝调”,李祥《疑雨集注序》说“明之季叶,金坛王次回所著《疑雨集》出,遂集此体之大成。其侔色揣称,尽态极妍,读之使人回肠伤气”。王次回的艳体诗在吴中地区影响很大。贺裳《皱水轩词筌》曰:“王次回,名彦泓,后为云间学博,余从母孙,喜作艳诗而工,凡数百首,见者沁入肝脾,其里习俗为之一变,几于小元白云”,描述了王诗对其乡里诗风的影响。而严绳孙云:“今《疑雨集》之名籍甚,江左少年传写,家藏书一帙,溉其余渖,便欲名家”,陈维崧也称王次回“以香奁艳体盛传吴下”,都指出了王次回诗在吴中的盛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时吴中的诗学风气。

可见,自明中叶以来,吴中诗歌就呈现出与主流“复古”诗风不同的“绮靡侧艳”、“尚情重采”的地域特征。到了晚明时期,虽然复古、公安、竞陵等各大诗派在吴中地区轮番登场,但本地的雅好“绮艳”的诗歌传统一直非常盛行,几乎对吴中重要的诗人和重要流派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孕育、成长于这一地区的虞山诗派,承继这种“绮艳”诗风,师法晚唐而上溯齐梁,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晚明时期,“绮艳”诗风之所以在吴中地区流行,自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苏州为中心的吴中地区,是明代中后期经济、文化最为繁荣发达的地区。当然,其地的享乐奢靡之风也是甲冠于天下。明末张瀚说:“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赴于吴,又安能挽而之俭也”,生动地揭示了吴中豪奢之风引领天下的情景。明末清初范濂《云间据目抄》云:“吾松素称奢淫,黠傲之俗,已无还淳朴之机”,也说明了松江等大吴中的风俗也是以豪奢而著称。在这种“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的社会氛围中,文学创作自然也就呈现“绮靡侧艳”、“尚情重采”的特征。这不仅仅表现在通俗文学领域里,晚明吴中产生了大量的以男女情爱为题材的和戏曲;而且在传统诗歌领域里,取法齐梁、出入中晚唐的绮靡侧艳诗风也流行开来。严绳孙《疑雨集序》揭示了王次回艳体诗风形成的原因曰:“金沙当承平之日,甲第相望。一时裙屐子弟,席华腆,擅才情,平居以声色相征逐,拂袖挂钗、留髡送客之事,习为故常。至于擘笺刻烛,才亦足以副之。故当日能诗之士,盖多其人,而风尚所归,并同一辙。”这充分说明了,正是江南富足豪奢的社会风气,少年“声色相征”的纨绮生活,推动了晚明吴中“绮艳”诗风的流行。

而冯班师法“温李”,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其自述曰:“于时好事多绮纨子弟,会集之间,必有丝竹管弦,红妆夹坐,刻烛擘笺,尚于绮丽,以温、李为范式”,正是晚明吴中少年“声色相征”的纨绮生活的写照。所以,我们说,冯班倡导的师法“温李”的诗歌宗趣,与王次回代表的晚明吴中“绮艳”诗风一脉相承。因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在论述冯班时,将其与王次回并提,他说:“启祯诗人,善言风怀者,莫若金沙王次回,定远稍后出,分镳并驱,次回以律胜,定远以绝句见长,大都次回全学温李,而定远多师,其源出才调集也。”朱彝尊生于崇祯二年,其少年时曾亲炙启祯诗风,他将冯班和王次回并论,这也说明,在当时学人眼中,冯班的师法《才调》,与王次回的全学“温李”,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二者都是晚明诗歌“善言风怀”的代表。

现代学者之所以忽略虞山诗派的诗学宗趣,与晚明吴中“绮艳”诗风的这种传承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明清易代的社会巨变,促使清初诗人更为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而晚明这种“绮艳”诗风并不符合清代诗歌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且,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也摧毁了江南奢侈浮靡的生活环境。晚明“绮艳”诗风显然丧失了其生存的土壤,而虞山诗派却能在清初诗坛产生了近百年之久的重要影响,这种悖离现象也很难解释。

实际上,晚明“侧艳”诗风,之所以能够摆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从而适应清初诗歌经世致用、关注教化的新的发展需要,“海虞二冯”对其进行的创造性改造,功不可没。正是“二冯”独创的诗歌“比兴”说,适时地解决了“侧艳”诗风与传统“诗教”的矛盾,在理论上重新调适了“侧艳”诗风与“诗教”的关系,从而使虞山诗歌能够继承并发展吴中“绮艳”传统,在清初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冯”论诗极为重视“比兴”。冯舒说:“诗无比兴,非诗也”,将“比兴”视为诗与非诗的标准。其弟冯班也说:“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也将“比兴”上升到了诗歌本质层面。“二冯”之所以能够将“比兴”上升到诗歌本质层面,是因为其“比兴”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诗歌的表现手法,它还与传统“诗教”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冯舒曰:“大抵诗言志,志者,心所之也。心有在所,未可直陈,则托为虚无惝恍之词,以寄幽忧骚屑之意。昔人立意比兴,其凡若此。自古及今,未之或改。故诗无比兴非诗也。读诗者不知比兴所存,非知诗也。余兄弟于此颇自谓得古人意,故能以连类比物者区分美刺”。在冯舒看来,“诗”的根本之义在于“以连类比物者区分美刺”,即以“比兴”之体来实现“美刺”教化之用,这是古人立意“比兴”的旨趣所在。因为,诗歌虽然是言志之物,但如果“直陈”其意,不仅词意激切有违礼制,而且“讽谏”之意也不易被采纳,甚至可能带来杀身之祸。因而,诗歌要真正发挥其“美刺”教化功用,就必须采用合理的形式,“主文而谲谏”。所以,诗歌需要运用“比兴”手法,“托为虚无惝恍之词”,使其内容就会变得隐秘婉曲,从而激切不平的棱角自然磨掉,情感也就归于中正和平了。这也正是古人“温柔敦厚”的诗教之旨。这样,“二冯”就将“比兴”与“温柔敦厚”的“美刺”诗教融为一体。“比兴”就成为实现“美刺”的手段,而“美刺”就是运用“比兴”的目的。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体用”关系。所以,“二冯”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以“比兴”之体,求“美刺”之用。这也是其“比兴”说的涵义所在。

六一的诗歌篇8

论文摘要:欧阳修与梅尧臣一生互为诗友,梅尧臣诗歌创作风格特点得到了欧阳修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欧阳修分析了梅尧臣诗歌风格早、中、晚三期的特点及其变化;其晚年《六一诗话》对梅诗“闲远古淡”的概括比较符合梅尧臣诗歌风格的总体特征。

梅尧臣在宋代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陈师道称之为“开山祖师”。因此,历代学者、诗人对梅尧臣的诗歌多有评论。就其诗歌风格说,大多以“平淡”二字概括。“平淡”之说最早当见于欧阳修对梅诗的评价。后来,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后世评诗者便以“平淡”作为梅尧臣诗歌的主体风格。欧阳修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评价应是最为恰切公允的。因此,对梅诗的主体风格的认识当以欧阳修的评价为准。

一、欧阳修对梅诗风格的评价

欧梅二人一生互为唱和诗友,欧阳修对梅尧臣的人生经历、诗歌主张、审美理想以及诗歌创作情况最为了解,一生中对梅尧臣诗歌的评价也最多。元代至元二年刘性《宛陵先生年谱序》说:“宛陵梅先生以道德文学发而为诗,变晚唐卑陋之习,启盛宋和平之音,有功于斯文甚大。欧阳文忠公知之最深。既题其诗稿,又序其集,又序其所注《孙子》,又铭其墓而哀之以文。盖文忠公知先生,犹子房谓沛公为殆天授者,是岂容赞一辞哉。”葛立方《韵语阳秋》说:“欧公一世文宗,其集中美梅圣俞诗者,十几四五。……圣俞诗佳处固多,然非欧公标榜之重,诗名亦安能至如此之重哉。”可以说,梅尧臣诗歌的广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欧阳修的大力推介和评价。

欧阳修对梅尧臣诗风的评价,散见于欧梅唱和诗文以及二人往来的书信和序文中,现以时间为序择其要录之:

《七交七首·梅主簿》(天圣九年):离骚喻香草,诗人识鸟兽。城中争拥鼻,欲学不能就。

《书梅圣俞稿后》(明道元年):今圣俞亦得之,然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

《再和圣俞见答》(皇格二年):嗟哉我岂能知子,论诗赖子初指迷。子言古淡有真味,大羹岂须调以齑。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庆历四年):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濑,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文词愈清新,心意虽(一作难)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近诗尤古硬(一作淡),咀嚼苦难嘬。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梅圣俞诗集序》(庆历六年):其(圣俞)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梅圣俞墓志铭并序》(嘉格六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

《六一诗话》(熙宁四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

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俊,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从以上列举的欧阳修对梅尧臣诗歌的评论中可知,他对梅诗的认识和评价是有阶段性的。

二、欧阳修评价梅诗的阶段性

欧阳修早期对梅诗的评价主要体现为明道元年的《书梅圣俞稿后》。对梅尧臣早期诗歌,他看到的是“顺物玩情为之诗”(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的特点。一方面认识到梅诗深得古歌诗使“天地人之和气相接”的抒情功能,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是诗骚传统的延续,因此,说他“英华雅正”。另一方面也看到梅诗在“本人情、状风物”方面的高超能力。“变态百出”是指梅诗能根据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表达情感的类型而极尽其妙,语言文辞上则清新自然。这是对梅诗早期创作风格的评价。可见,在欧阳修眼中,梅诗早期作品风格主体上是平淡的。

欧阳修的评价也符合梅尧臣的创作实际。明道元年以前,梅尧臣跟随叔父梅询出入于湖州、襄州、洛阳等地,后因门荫补太庙斋郎,出任桐城县、河南县主簿。因其早年顺遂的人生经历以及与达官显贵们诗文唱和交往,其心境相对平和。加之,梅尧臣少时作诗专学韦应物。韦应物山水诗风格“高雅闲淡”,其山水诗在景物选取与描绘上都表现出很强的写实性特征,总是将山川景物作为其仕隐生活的环境与情感活动的背景再现于诗中的,所以,其诗中的景物更接近普通人对自然山川的直观感受,意境创造也更接近客观自然。梅尧臣早期诗歌所表现出的对客观事物高超的表现能力,当与其从小学习韦应物诗歌有一定关系。从天圣、明道年间诗歌看,不论游观抒怀;还是写景状物,其诗歌皆能细致入微地表现人情物态,风格平淡自然。如《田家》日:“去锄南山豆,归灌东园瓜。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前陂日已晚,聒聒竞鸣蛙。”诗歌以闲适的心境描绘农民劳作的情趣,意境清幽淡远。又如“晓涨林烟重,春归野水平”(《依韵和载阳登广福寺阁》)、“水鸟静相依,芦洲蔼将晚”(《和希深晚泛伊川》)等诗句均传达出清幽淡远的山水之趣与诗人恬适闲雅的心境。为了做到写景状物的细致精微,梅尧臣早期诗歌就有学习韩愈诗歌技巧的倾向。如《黄河》诗,通过不断地视角变换来多角度表现黄河的奔腾气势,诗歌在风格上显得雄浑壮丽,行文也如黄河般流宕挥洒,气韵流转。《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则以诗歌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谢绛等人游览嵩山的全过程,写景状物生动逼真,人物音容笑貌若在目前。谢绛看后,在其《又答梅圣俞书》中称:“自始及末,谓次游观之美,如指诸掌,而又语重韵险,亡有一字近浮靡而涉缪异,则知足下于雅颂为深。””这些诗歌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跌宕转折、变态百出的特征。可见,梅尧臣早期诗歌主要风格是平淡的,但是在平淡之余也开始表露出古硬的端倪。

欧阳修对梅诗中期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庆历四年的《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和皇韦占二年的《再和圣俞见答》两首诗中。前诗一方面在与苏舜钦的诗风对比中突出梅诗“文词清新,心意老大”的特点,一方面指出近年来梅诗风格向古硬转变的事实,后诗则重点强调了梅诗“古淡有真味”的总体风格。

从欧阳修评价看,梅尧臣诗歌中期的主体风格应是“古淡”或“古硬”的。当然,古淡与平淡在审美内涵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平淡主要内涵是指诗歌中表现出创作主体平和淡雅的心境,诗歌形式上节奏舒缓,语言素淡。古淡在平淡中当还带有lfi雅精警的一面。从梅尧臣此期诗歌创作实绩看,欧阳修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景孝占元年到庆历年间,梅尧臣身居下僚。科举的下第,家庭的变故,官场的失意,加之此期宋王朝内部围绕边患和内政发生的各种政治斗争等因素对梅尧臣诗歌创作的影响,此期间,梅尧臣诗歌风格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宝元元年,西夏元吴称帝,大举进犯宋朝北境,诗人先后写了《襄城对雪》、《闻尹师鲁赴泾州幕》、《故原战》等关心国事的诗篇;长期的地方官经历,也使他写了像《田家语》、《汝坟贫女》等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这些诗感情深沉愤激,语言清新朴实。当然,此期写得最多的题材还是诗人游观山水、写景状物的作品。诗人力求以闲适恬淡的心境去描写山姿水态,表达寄情山水之乐。为了更好地突出山姿水态自身的宁静淡远,诗人往往在开掘山水的意境方面下工夫,注重炼字炼意,使诗句更加精警秀美,从而达到平淡的境界。因此,此期山水诗在平淡中表现出精警峭拔的古硬风格。如“人闲绿波静,幽鹭插头眠”(《登许昌城望西湖》);“浊泥留玉骨,疑是葬西施”(《梦与公度同赋藕花追录之》);“夜火煮石泉,朝烟遍岩窟”(《采白术》);等等。这些诗句是诗人通过苦心经营后而达到闲雅淡远境界的,于平淡中见出古硬劲峭,有时还能看出诗人刻意为之的痕迹。这也地体现了诗人求新求奇的创作追求,是其“意新语工”创作理想的具体实践。

欧阳修对梅尧臣诗风进行全面评价和总结主要体现在嘉祜六年的《梅圣俞墓志铭序》和晚年的《六一诗话》中。《梅圣俞墓志铭并序》是对梅尧臣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和全面评价。在该文中,欧阳修明确指出梅诗风格发展演变的过程:因为梅尧臣早年学习韦苏州,所以“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这与前面“文词清新,心意老大”的评价是一致的。后来,其古体诗开始学习韩愈诗歌技巧,所以“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剥以出怪巧”,亦如庆历四年所说的“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钱钟书评梅尧臣诗歌时说:“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卢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7尽管欧阳修对梅诗间出“怪巧”的风格有所微词,但对其诗“气完力余,益老以劲”的古峭格力是大为赞赏的。最后对梅诗应人多而辞非一体的多样性也作了说明。

这篇序文既总结了梅诗的主体风格,又指出梅诗风格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的一面,可谓准确、深刻、全面,符合梅诗创作的实际情况。《六一诗话》中对梅诗的两处评价是从梅尧臣诗歌创作倾向于苦吟,注重构思和立意的创新性角度立言的。其“闲远古淡”的概括基本符合梅尧臣诗歌的主体风格,是比较全面、客观的。从梅诗创作实际看,直到嘉韦占前后梅尧臣人京为官,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心态也逐渐趋向平和通达,诗歌创作进一步突出了平淡和乐的特点。当然,其晚期诗歌在形式的平淡中还蕴涵着一种老成劲健的格力。所以欧阳修说他诗是“益老以劲”。

六一的诗歌篇9

关键词:诗话;诗学著作;诗歌批评;发展演变

诗话有二义,其一是指品评诗人诗作或记载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是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一种特有形式:其二是指我国说唱艺术的一种。本文仅就第一义来谈。

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中说:“诗话于何乎赓歌纪于虞书,六艺详于古序,孔孟之言,别申远旨,春秋赋答,都属断章。三代尚矣。汉魏而降,作者渐多,遂成一家之言,洵是骚人之利器,艺苑之轮扁也。”按照何氏之说,诗话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夏、商、周更为久远的年代,大凡“六经”、诸子中有关诗的言论,例如《尚书尧典》里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论语阳货》里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等,都可以视为诗话的滥觞。汉魏以后,谈诗论诗的人渐多,至梁代钟《诗品》、唐代皎然《诗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遂成一家之言”,成为专门批评诗人诗作优劣高下的诗学著作。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认为诗话当源于南朝梁代钟嵘《诗品》,也不无一定道理,因此,何文焕把它作为首篇收入《历代诗话》中。《历代诗话》系诗话丛书,它是历代重要诗话的汇编,汇编了南朝至宋、元、明诗话共二十八种。近人丁福保在《历代诗话》的基础上也有《历代诗话续编》,辑录唐代孟《本事诗》以来宋、金、元、明诗话共二十九种,是对《历代诗话》的补充。

其实,“诗话”一名的正式出现,始于北宋欧阳修的《诗话》,后人称引时又名之为《六一诗话》、《欧阳公诗话》等,这是诗话首次成为一种品评议论诗人诗作的带有随笔性质的著作。《六一诗话》首句开篇明义:“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继之,司马光仿效欧阳修《六一诗话》而作《温公续诗话》,说到其续《六一诗话》的原因在于“记事一也”。可见诗话在宋代最初是以“闲谈”、“记事”的面貌出现的。所谓“闲谈”,就是关于诗人诗作的随笔漫谈;所谓“记事”,就是记诗人诗作的本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代早期的诗话不同于《诗品》一类专门评论诗人诗作的比较严肃完整的诗学著作,其批评意见和论诗主张是在“闲谈”、“记事”之中反映出来的,因而显得比较零散,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但其形式大多比较短小精悍,便于作者发表论诗的意见和主张,也便于读者用较少的时间领略诗歌原理、吸取创作经验、了解诗坛掌故等。下面仅举数例以见一斑。例如: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语,就是一段很重要的理论见解: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以《诗经小雅苕之华》中的诗句作比照对杜甫《春望》诗进行了颇有见地的点评:

《诗》云:“羊坟首,三星在。”言不可久。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东坡立名”一则中记述了苏轼贬官黄州,为何以“东坡”为号一事,读后使人茅塞顿开。

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著,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这种诗话,可谓随手拈来,信笔写去,虽是作者的闲谈漫笔,但它“体兼说部”(《四库全书提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质和资料性质。后来,许在《彦周诗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写作诗话的宗旨:“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此论虽未尽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进一步扩大了诗话的内容。继欧阳修、司马光之后,刘颁的《中山诗话》、王直方的《直方诗话》、陈师道的《后山诗话》、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叶梦得的《石林诗话》、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张戒的《岁寒堂诗话》、杨万里的《诚斋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百余部诗话相继问世。据郭绍虞《宋诗话考》统计,今尚流传的有四十二部,部分流传或由他人篡辑成书的有四十六部,已佚而仅知其名的有五十一部,合计一百三十九部。由此可见宋代诗话发展之盛。其中,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两部值得重视的诗话,而张戒论诗对严羽又有直接的影响。这两部诗话的出现,才逐步摆脱了宋代早期诗话的狭小窠臼,着重于探讨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规律,在对诗人诗作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评论的同时,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的创作和理论问题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发。至此诗话已由记述轶闻遗事,考释用事造语,寻章摘句的批评转到比较系统地阐述论诗主张方面来,由说部转到诗评,这与前代钟嵘《诗品》、皎然《诗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诗学著作颇相类似,大有一脉相承的意味。所以,《岁寒堂诗话》和《沧浪诗话》堪称宋诗话的里程碑。近年,由著名文论研究专家吴文治先生主编的《宋代诗话全编》(共十卷),集宋代诗话之大成,以人立目,收录近六百家,是第一部内容、体制相当翔实、完备的宋代诗话的大型图书。

诗话在宋展的盛况表明,这种诗歌批评的特有形式已经得到了时人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以后,元、明、清各代,亦不乏此作。据《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的诗话来看,元代诗话仅两部,可作诗话读的十五部,共十七部。明代诗话十七部,可作诗话读的三十一部,共四十八部。清代诗话五十四部,而传世的诗话超过此数。从宋末到元明两代,诗话逐步向文学批评方面发展,内容逐步扩展和丰富起来,论诗日趋精细,诗歌内容、诗歌流派、风格特色、渊源演变、批评赏鉴、考讹订误以及格律音调等,都在谈论批评的范围之列。例如,元代杨载的《诗话家数》、范椁的《木天禁语》、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韦居安的《梅诗话》、明代徐祯卿的《谈艺录》、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杨慎的《升庵诗话》、都穆的《南濠诗话》、陆时雍的《诗镜总论》都是内容丰富,较有见地的诗话。其中以《唐才子传》和《升庵诗话》的成就较高。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是一部唐代诗人的评传,共十卷,叙及了唐代诗人三百九十八人,内容丰富具体,评述言简意当,勾画出唐代诗歌的大体风貌。杨慎的《升庵诗话》,共十四卷,其中补遗二卷。上自远古,下迄明朝,对历代诗人、诗作、诗风有独到的批评。

诗话发展到清代,不仅作者较多,规模较大,而且影响也日益广泛。诗话著作更趋专门化。影响较大的诗话有:叶燮的《原诗》,这是一部理论体系较为严密的诗话,其论诗的纲领是:“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有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这部诗话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对诗歌的源流和本末,诗歌的创作与批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王士祯的《带经堂诗话》,著名的神韵说,由此可以看见,其核心是主张诗歌应该含蓄、蕴藉,诗歌艺术应该清远、淡雅,力求表现人和事物的风神韵致,并以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翁方纲的《石洲诗话》,倡导肌理说。肌理,本指肌肉的纹理,这里借指诗歌的义理和文理。肌理说要求以儒家经籍和学问为作诗的根本,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袁枚的《随园诗话》,倡导性灵说。主性情,重个性,尚诗才,强调独创,反对摹拟、矫饰、堆垛学问的复古主义,是其论诗的基本主张。沈德潜的《说诗语》,提倡格调说,对诗歌的格式音调有深入的探讨,主张诗歌风格应该浑厚雅正,把格调看作诗歌创作的关键,发展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格调说。

纵观我国古代诗话的演变和发展,我们会发现它走过了相当漫长的历程,滥觞于三代,形成于南朝梁代,盛于宋代,迄于元、明、清。这些诗话,是研究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和诗歌理论的重要资料,对我们今天借鉴古代诗歌的创作经验,指导我们的诗歌创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清]何文.历代诗话(上、下).中华书局,1981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篇(上、中、下).中华书局,1983。

[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六一的诗歌篇10

关键词:明清时期;三曹诗评;特点;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148-008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cn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代文人事迹编年汇考”(13&2D1D);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魏晋礼乐制度与乐府文学之变迁”(aHSK11-12D46)

作者简介:王莉(1979―),女,安徽池州人,文学博士,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三曹的研究史、接受史和阐释史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除了古典文学研究史论的专著如吴云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刘运好《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先秦六朝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均列专章阐述以外,尚有研究专著,如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也有研究论文,如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文学评论》1993年第5期)、薛泉《王船山对“三曹”诗的评价》(《阴山学刊》2002年第5期)等等。或综论,或专论,都显示出当下学界对三曹诗接受研究的纵深发展。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史”的视角论述三曹在历代接受的情况,在宏观上抽象其理论价值和意义尚嫌不足,明清三曹诗评研究尤其如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明清三曹诗评的基础上,分别从审美风格、文体创造、品第抑扬等角度对明清时期三曹诗评的特点加以概括,最后探讨形成这一时期三曹诗评新特点的历史成因。

一、审美风格的差异性

明清三曹诗评,尤为注意辨析三曹审美风格的差异性。陈祚明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孟德欲为三代以上之词,劣乃似汉。子桓兄弟取法于汉,体遂渐沦矣。”[1]126此说为后来的诗评家所承袭,沈德潜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2]140何焯道:“《短歌行》犹是汉音。”[3]920张玉b论:“老瞒诗歌极雄深,开魏犹然殿汉音。文帝便饶文士气,《短歌》试各百回吟。”[4]2等等,都是其历史的回响。“汉音”、“魏响”,既是诗歌时代风格的分野,也显现了审美风格的差异。明清诗评家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了对三曹诗歌风格的明确界说。

(一)曹操:古朴雄健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5]79,可谓是曹操诗风的定评。明清诗评家由“古直”而衍生出一系列审美风格的概念。其一,由“古”而衍生“古朴”、“古气”、“高古”、“古雅”、“古质”,如胡应麟曰:“魏武沉深古朴,骨力难侔”,“《度关山》、《对酒》等篇,古质莽苍”[6]23、43;陈祚明评《度关山》“莽莽有古气”,《苦寒行》“笔调高古”,《气出唱》“亦复古雅”,“高古纵横”[1]127-133。其二,由“朴”而衍生“淡朴”、“真朴”,如陈祚明评《观沧海》“浩榷宕,涵于淡朴之中”[1]129,方东树评《薤露》“浩气奋迈,古直悲凉”[7]67。其三,由“雄”而衍生“沉雄”、“雄力”、“雄深”等,如周履靖曰“魏武帝自然沉雄”[8]20,陆时雍也云“曹孟德饶雄力,而钝气不无,其言如摧锋之斧”[9]1405。其四,由“健”而生有“老健”、“矫健”等,如吴乔评“魏武……精能老健,建安才子所不及”[10]37,陈祚明评《冬十月》“其源出于《楚辞》,而笔矫健”[1]129。以上四个方面,或论风格而重在气质、格调,或论风格而重在风骨、笔力,侧重点不同,内涵也有细微区别。此外,明清诗评家亦以“悲感”、“悲凉”、“悲壮”评价曹操诗歌,如陈祚明评《薤露》“老笔直断。‘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短歌行》“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1]130、128;方东树评《薤露》“浩气夺迈,古直悲凉。……莽苍悲凉,气盖一世”,《苦寒行》“取境阔远,写景叙情,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7]67、68,与“甚有悲凉之句”审美内涵一致,此论风格而又重在情境。这些论述都是对《诗品》的深化。

曹操古朴雄健诗风的形成,其一,与创业之君的身份有关。如胡应麟曰:“诗文固系世运,然大概自其创业之君。汉祖《大风》雅丽闳远,《鸿鹄》恻怆悲哀。魏武沉深古朴,骨力难侔。”[6]23他于诗歌创作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之外,突出强调曹操诗风与其开创功业的经历之间的关联。其二,与复杂的思想情感有关。如陈祚明评《秋胡行》曰:“(孟德)疑畏之念既阻于中怀,性命之理未达于究竟。游仙远想,实系思心……但沉吟不决,终恋世途,沦陷之端,多因是故。……进趣谁惠,于己何欢,再世膺图,忽焉已往。孟德非不慨然,而位居骑虎,势近黏天。入世出世,不能自割,累形歌咏,并出至情。”[1]135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心境,形诸于诗,亦为至情。其三,与对诗歌传统的继承有关。有诗评家认为曹操诗源自三代以上,如陈祚明评《气出唱》“并欲作三代以上语”[1]133;也有诗评家认为曹操诗源自汉赋,如王世贞评《观沧海》“其辞亦有本。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11]987。还有诗评家认为曹操诗源自楚辞,如上文所引,陈祚明即认为《观沧海》“其源出于《楚辞》,而笔矫健”[1]129。特殊的身份,个性化的表达,笼罩前贤的文学修养,是曹操诗歌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二)曹丕:俊逸婉约

《诗品》以“率皆鄙质如偶语”[5]53评价曹丕。徐公持指出,钟嵘所言“鄙质如偶语”,是指曹丕的某些诗仿效汉乐府民歌的语气,这样的评价有偏颇。[12]54那么明清诗评家如何概括曹丕诗风特点的呢?大致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轻俊”、“浮俊”、“淡逸”的诗歌气格论,如陈祚明以“笔姿轻俊”[1]136、周履靖以“自然浮俊”[8]64评价其气格的轻盈俊爽。而陈祚明又以“淡逸处弥佳”,突出其与“乐府雄壮之调”[1]136气格之不同;陆时雍又以“子桓逸而近风,王粲壮而近雅”[9]1405,区别二人诗歌气格及渊源的不同。其二,“婉约”、“婉娈”、“宛转”情感表达论,如《古诗归》钟惺曰:“文帝诗便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士气,不及老瞒远矣。然其风雅蕴藉,又非六朝人主所及。”[13]63沈德潜由此概括曰:“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2]147而陈祚明则以《善哉行》(有美一人)为例分析其善用比兴所形成的“宛转详尽”的表达特点。以婉约的情感表达,形成一种特有俊逸的审美气格,是曹丕风格的主要特点。唯此,也才形成“掩抑徘徊”(沈德潜评《燕歌行》)、“哀情徘徊”(陈祚明评《短歌行》)、“情辞悱恻”(朱乾评曹丕《短歌行》)的抒情特点。这显然匡正了《诗品》的偏颇评价。

曹丕俊逸婉约的诗风成因,其一,与曹丕贰臣、新君的身份有关。作为汉室之贰臣,明清诗评家一方面站在拥汉立场上贬责其篡汉继位,而使少数诗歌缺乏真实情感,如朱乾评《煌煌京洛行》曰:“京洛园桃,并无子而空长,忧心歌谣,亦魏文饰篡汉,托为《黍离》之作也。”[14]86另一方面作为邺下文人领袖以及后来开国之君,又表现出特有的帝王气象,如胡应麟曰:“如《黎阳》、《于醮》、《孟津》、《广陵》、《玄武》诸作,句格纵横,节奏缜密,殊有人主气象。”[6]136何焯评《芙蓉池作》又曰:“丹霞一绝,直书即目,自有帝王气象,合结语恰似文帝生平也。”[3]896这类诗有类其父,情感真切,气象开阔。其二,与曹丕诗中用情深邃有关。王夫之评《燕歌行》“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王夫之评曹丕《孟津》“但叙本事,含情自远,其于吟咏,动以天矣”[15]156、154;张玉b评《寡妇》结句“曲达其深情,即隐坚其贞念也,何等宛至”[4]182等。曹丕的文人气质,使其诗情感绵密婉约,有近乃弟。其三,与曹丕作诗所继承的诗歌传统有关,亦与建安诗风有关。如胡应麟评《杂诗》:“‘去去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等句,诗流率短其才,然此实汉人语也。”[6]136陈祚明评《于谯作》:“此所谓建安体,华腴之中,妙能矫健。”[1]146又评《芙蓉池作》:“建安正格,后人非不追仿,然正不易似。”[1]147应该说,人君的气象,文士的气质,传统与时代交织的审美风貌,造就了曹丕以俊逸婉约为主的诗风多样性。

(三)曹植:清真婉曲、缠绵温厚

钟嵘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5]37亦为切中肯綮之语,并得到明清诗评家的广泛认同。或评其骨气,钟惺云:“肝肠气骨,时有磊块处。”[13]138宝香山人评《白马篇》曰:“且辞藻精警,结句一语未完复作一语,何等力量。”[16]164或评其词采,胡应麟云:“《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又言:“子建华赡精工,类《左》、《国》。”[6]29、32或评其情感,钟惺又云:“子建柔情丽质,不减文帝。”[13]138或综论文质,胡应麟评曰:“子建《五游》、《升天》诸作,词藻宏富,而气骨苍然。”[6]19陈祚明评《鼙舞歌》(圣皇篇):“煌煌大篇,结构甚整,情辞兼擅其至。”[1]163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有关曹植诗的评点,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审美范畴:其一,与情感表达有关的“清真”、“情至”说,如陈祚明评《门有万里客》:“人赏子建诗,以其才藻,不知爱其清真。如此篇与《吁嗟篇》,纵笔直写,有何华腴耶?然固情至之上作也。”[1]188其二,与主体才能相关的“才思”、“凭材”说,许学夷评《种葛》、《浮萍》二篇:“才思逸发,情态不穷。”[17]81陆时雍云:“子建任气凭材,一往不制。”[9]1405其三,与情感形态有关的“深婉”、“缠绵”说。如钟惺评《圣皇篇》:“此与《赠白马王彪》同一音旨,而深婉柔厚过之。”[13]138、139钟惺评《当来日大难》:“和媚款曲,缠绵纸外。”[8]139陈祚明评《赠白马王彪》:“至性缠绵,绝无组饰,而曲折动宕。”[1]p183惟因如此,才使曹植诗达到“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叶燮评《美女篇》)[18]63、“极平常语,出之子建口中,落落错错,俱成锦绣”(宝香山人评《赠丁m》)[16]63的审美境界。其四,与气格相类的“温厚”、“浑厚”、“浑雄”说。宝香山人评曹植《浮萍篇》:“写出恋恋之情,言辞温厚。”[16]165又评《当来日大难》:“后来做离别诗者,有如简妙浑厚否?”[16]165方东树评曹植诗:“子建乐府诸篇,意厚词赡,气格浑雄。”[7]70也就是说,子建以逸发奔涌的才思,至真至性的情感,形成一种深婉缠绵的情感表达形态,达到浑厚甚至浑雄的审美境界。这显然比钟嵘的评价又深入了一层。

曹植诗风的形成,显然与其天分、学识、遭际等密切相关。其一,关于曹植天分的认同,有的诗评家强调他“绣虎”的雅称。如张溥言:“集备众体,世称绣虎,其名不虚。”[19]92。徐增曰:“大抵诗贵人说,曹子建何等才调,当时无有出其右者,人或有商榷,应时改定,故称‘绣虎’。”[20]431也有的诗评家将之与其早慧并提,胡应麟曰:“古今才人早慧者,多寡大成;大成者,未必早慧。兼斯二者,独陈思。”[6]341其二,对曹植文学才能的深入分析。如陈祚明曰:“故绣以能纂为文,组以善织为美,多识博览,顾所用之何如,此才子之所以异于恒人也。夫笙簧犹是器,而合曲各成;牲牢犹是物,而和味互异。才不才之分以此。于此观之,可知子建之诗矣!昧者不察,震其繁丽,以为多才。”[1]154陈祚明认为,曹植能够“纂绣组织”、“多识古今”并为其所用,终成就其多才。后来方东树概括说:“陈思天资既高,抗怀忠义,又深以学问,遭遇阅历,操心虑患,故发言忠悃,不诡于道,情至之语,千载下犹为感激悲涕。”[7]70过人的天资,深厚的学识,特殊的人生际遇,造就了曹植清真婉曲、缠绵温厚的诗风。

一般地说,“慷慨任气”是建安诗歌也是三曹诗歌的基本特点。然而,通过明清诗评家对三曹诗的评点,不惟揭示了三曹诗风的差异性,而且揭示了诗风所以不同的深刻原因。虽也汲取前人,却又比前人深刻而圆熟。

二、诗歌体式的创造性

从整体上说,三曹诗歌涉及四言、乐府、五言、七言等诸多体式;从个人而言,三曹在诗体创造性上却又各有擅长。曹植虽众体兼备,尤其对五言诗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具有创造性的诗歌体式却主要集中于文人乐府和六言诗上。明清诗评家特别注意从诗歌发展的角度,辨析三曹诗歌体式,论述历史渊源,揭橥其在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

(一)曹操:四言和乐府

曹操诗歌体式有四言、五言、杂言。然而,明清诗评家普遍认为其四言和乐府最具有文学史意义。其一,四言诗。杨慎曰:“然则曹孟德‘月明星稀’……何如?曰:此直后世四言耳,工则工矣,比之《三百篇》,尚隔寻丈也。”[21]683胡应麟亦曰:“魏武‘对酒当歌’,子建《来日大难》,已乖四言面目,然汉人乐府本色尚存。”[6]11明人虽从文学复古的角度批评其四言诗,与《诗经》比较“尚隔寻丈”,乖离四言诗的本来面目,然而认为其四言诗尚存“汉乐府本色”,“工则工矣”,“此直后世四言”,恰恰揭示了曹操四言诗的艺术创造性,即不因袭陈式,汲取汉代乐府精神,形成建安四言诗的独特艺术魅力。故陈祚明曰:“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1]32其二,乐府诗。明清诗评家一方面综论三曹乐府创作的成就,如胡应麟曰:“乐府至诘屈者,《朱鹭》、《临高台》等篇;至峻绝者,《乌生》、《东门行》等篇。然学者苟得其意,而刻酷临摹,则亦无大相远。故曹氏父子往往近之。”[6]26王士祯亦曰:“东汉之末,曹氏父子兄弟,雅擅文藻,所为乐府,悲壮奥崛,颇有汉之遗风。”[22]27另一方面,诗评家也具体谈及曹操的乐府诗作。沈德潜评曹操《蒿里行》:“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2]145朱乾言:“余谓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14]34按照方东树的观点,“拟古而自有托意,如曹氏父子用乐府题而自叙时事,自是一体”[7]37,虽以乐府写时事是三曹乐府的共同特点,然而曹操在时间上得风气之先,在艺术上亦成就最高,故曹操诗既是乐府,“谓之古诗亦可”[22]92。

明清诗评家不仅比较了曹操四言与《诗经》的渊源关系,而且特别揭示了乐府的渊源和影响。如许学夷认为:“魏人乐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飞龙篇》等,其源出于《采芝》、《鸿鹄》,轶荡自如,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孟德、子桓乐府杂言,声调出于汉人《满歌行》等。”[17]75其体式源于《采芝》、《鸿鹄》,声调出于《满歌行》,可见三曹乐府与汉代楚歌的直接关系。而钟惺则认为五言古诗是曹公乐府的源头,曰:“《薤露》以下皆五字,然字字是乐府,不是五言古。今人以乐府语入五言古,反肤;曹公以五言古作乐府,反奥。”[13]18明清诗评家还谈到这部分乐府诗的体式影响。如王世贞曰:“晋拂舞歌《白鸠》、《独漉》,得孟德父子遗韵。”[11]993王尧衢评曹操《苦寒行》云:“格调古朴,开唐五言之端。”[23]56

(二)曹丕:七言歌行

明清诗评家普遍肯定了曹丕名作《燕歌行》于七言诗发展成熟方面的开创意义。如胡应麟曰:“纯用七字而无杂言,全取平声而无仄韵”,“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6]41、43朱嘉找嘣唬骸拔菏七言,创体也。逐句联接,却逐句转换。”[24]66这就从句式、用韵两个方面揭示了曹丕《燕歌行》的创造性。

曹丕《燕歌行》,一方面渊源有自,有独到的创造性。如许学夷曰:“子桓乐府七言《燕歌行》,用韵祖于《柏梁》,较之《四愁》,则体渐敷叙,语多显直,始见作用之迹。此七言之初变也。”[17]76陈祚明曰:“此七言一句一韵,又与《柏梁》不同。《柏梁》一句一意,此连续相承。”[1]141其用韵体式源于《柏梁》,抒情体式取自《四愁》,然而又内容铺叙,语言直质,且在意义表达时前后连续相承,始见文人刻意为之的艺术匠心,表现出七言诗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在七言诗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冯班曰:“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七言盛于时,诗赋多有七言,或有杂五七言,唐人歌行之祖也。”[25]37施补华曰:“七言古虽肇自《柏梁》,在唐以前,具体而已。魏文《燕歌行》已见音节,鲍明远诸篇已见魄力。然开合变化,波澜壮阔,必至盛唐而后大昌。”[26]983这就将《燕歌行》放到七言歌行诗体的发展流变中揭示其文学史地位。故冯班结论说:“魏文帝作《燕歌行》,以七字断句,七言歌行之滥觞也。”[25]41也可以说,七言歌行的产生与成熟是以曹丕《燕歌行》的出现为标志。

(三)曹植:文人乐府及六言诗体

曹植诸体兼备,五言诗成就尤高,然而明清诗评家认为,就诗歌体式的创新而言,主要集中于文人乐府及六言诗体两个方面。首先,曹植乐府创作标志着文人乐府诗的成熟。此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取乐府原调而抒写时事,如胡应麟曰:“乐府自魏失传,文人拟作,多与题左,前辈历有辨论。愚意当时但取声词之谐,不必词义之合也。其文士之词,亦未必尽为本题而作。……陈思‘置酒高堂上’题曰《箜篌引》,一作《野田黄雀行》,读其词皆不合,盖公燕之类,后人取填二曲耳。”[6]15文人乐府,虽取乐府之题,唯取声调之和谐,而不取原来题旨,如曹植取《箜篌引》之题而描写公宴。二是取乐府题名而抒写情志,冯班曰:“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于钟吕为乐。自后世文士或不闲乐律,言志之文,乃有不可施于乐者,故诗与乐画境。文士所造乐府,如陈思王、陆士衡于时谓之‘乖调’。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则是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25]37有时文人乐府,逐渐失去乐府的音乐性,唯取其题,乖离曲调,直接以诗抒情言志,标志乐府向诗的转变。这两方面,不惟与汉乐府有别,与曹操乐府亦不相同。其次,曹植六言诗在诗体革新上也具有创造意义。宋长白曰:“六言始于汉司农谷永、北海孔融。长篇则子建之外,傅玄独擅。”[27]45又言:“曹子建《当事君行》,上六言,下五言,共八句。此格特创。”[27]473曹植六言诗有两方面的文学史意义:一是扩展了六言诗的篇幅。六言诗虽在汉代已经出现,孔融亦有创作,但皆为短制,至子建始创长篇,增加这一诗体的容量。二是革新了六言诗的体制。曹植之前,六言诗纯取六言,至曹植之《当事君行》则兼取六言、五言,创造一种新的诗体。

从“史”的眼光,辨析三曹对诗歌体式发展的贡献,而非平面地加以论述,是明清诗评家论三曹诗歌体式的主要特点。

三、抑扬品第的深刻性

如果明清诗评家论述三曹诗歌体式着重于“线”的纵向比较,以确立其诗史地位,那么论述三曹整体文学成就则着重于“点”的横向比较,以突出其诗史地位。通过比较异同、抑扬品第,深化了三曹研究,对于确立三曹的文学史定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比较三曹,扬操而抑丕、植。如王世贞曰:“曹公莽莽,古直悲凉。子桓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11]987王世贞从风格才情上比较三曹之异。认为曹公乐府苍莽、古直、悲凉,是乃汉音;曹丕乐府虽稍有藻饰,亦不失乐府本色;曹植逞驰骋才华,藻饰雕琢,诗格逊于父兄。陈祚明亦曰:“孟德诗乃使人不知为佳,此体所以高。子桓兄弟诗非不甚佳,然固已逊乃父一格矣。”[1]128曹操诗得之自然,亦为丕、植兄弟所不及。因此,明清诗评家对钟嵘将曹操列为下品的品第观提出疑义。王世贞言:“吾览钟记室《诗品》,折衷情文,裁量事代,可谓允矣。词亦奕奕发之。第所推源出何者,恐未尽然。迈、p、p、约,滥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少损连城之价。”[11]987曹丕与曹操相比,其失在于缺乏乃父的自然英旨,陈祚明在评曹丕《善哉行于讲堂作》、《折杨柳行》、《陌上桑》时,也都依曹操为参照,认为曹丕学曹操,然未得其自然英旨。曹植与曹操相比,其失在于缺乏乃父的境界、气格,如徐世溥认为:“子建诗虽独步七子,东坡文虽雄视百代,然终不似孟德明允、苍茫、浑健,自有开创之象,此非以父子观之论之也,殆实亦气候使然,具眼自得之耳。”[28]144又如王夫之则从气格上肯定曹操,如他在评《碣石篇》:“孟德于乐府,殆欲踞第一位,惟此不易步耳。……孟德乐府固卓荦惊人,而意抱渊永,动人以声不以言。陈思气短,尤不堪瞠望阿翁。”[15]16曹操诗歌境界“明允、苍茫、浑健,自有开创之象”,气格“卓荦惊人,而意抱渊永”,此又非曹植所及。所以,许学夷在分析钟嵘与后人论曹氏父子优劣时指出:“按嵘《诗品》以丕处中品,曹公及本酉缕贰=窕蛲撇芄而劣子桓兄弟者,盖钟嵘兼文质,而后人专气格也。然曹公才力实胜子桓。”[17]74然而,也有少数明清学者持论折衷,认为三曹各有高下,如胡应麟曰:“魏武太质,子桓乐府、杂诗十余佳篇,余皆非陈思比。”[6]28胡应麟认为曹操虽“太质”,然又“沉深古朴,骨力难侔”;曹丕乐府、杂诗虽称“佳篇”,其余又非陈思可比。这一结论大抵公允可信。

比较丕、植,扬丕抑植与抑丕扬植之争论。关于曹丕与曹植文学成就的比较,陈寿《三国志》比较公允。他一方面高度评价曹植“文才富赡,足以自通后叶”。另一方面又云:“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29]89,充分肯定其文学成就。然而至谢灵运“才高八斗”之论出,曹植的文学史地位逐渐盖过其兄,《文心雕龙・才略》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30]700虽然“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之说是刘勰的推想之辞,而且所论二人各有所长也较公允,但是曹丕似乎因政治的“强势”而导致文学上“弱势”的论调似乎相当深入人心。于是引发了明清诗评家或扬丕抑植、或扬植抑丕的争论。本来明代的三曹诗评大体尚算公允,如上文所引胡应麟有关丕、植优劣的论断,张溥亦云:“(曹植)自然深致,少逊其父,而才大思丽,兄似不如。”[19]92许学夷在论乐府时亦云:“然子建乐府、五言较汉人虽多失体,实足冠冕一代。……谓子建实逊父兄,岂为定论?”[17]74认为曹植在乐府和五言诗方面较之父兄,确为一代诗风的代表。然至王夫之首发天惊石破之论:“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笔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31]104王氏谓“子建铺排整饰”、“子桓精思逸韵”本为不刊之论,然认为曹植“立阶级以赚人升堂”,并藉此沽名钓誉以“压倒阿兄”,就现有作品和诗作评品史料来看,不免有失偏颇。于是明清之际回护曹植的文学史地位,由抑扬丕、植,而发展三曹优劣论的争论。如黄子云言:“向评三曹诗,孟德虽思深而力厚,然乏中正平和之响,而徒有强梁跋扈之气,直欲凌轹三代,笼罩后世,务为诘屈以眩惑人耳目耳。余谓孟德霸则有余,而子桓王而不足,若子建VV乎有三代之隆焉。”[32]861如陈祚明又曰:“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1]155子云认为,曹操有强梁跋扈之气,曹丕乏一代帝王之象,都不能“凌轹三代,笼罩后世”。唯有曹植“VV乎有三代之隆”,可以笼罩后世。虽凸显曹植建安文学的领军地位,则又无可厚非,然以贬抑操、丕而扬植,方法则不可取。倒是陈祚明从才思、藻饰、意态、气势上分析曹植诗歌特点,比较与孟德、子桓之不同,则由意气之争而深入学理上的分析,是相当具有说服力的。

由此见出,明清诗评家评品三曹诗歌,抑扬褒贬,虽不免落入意气之争的窠臼,但是正是在诸家的争论中,逐渐明确了三曹才思性情、胸襟气度、诗歌内容、审美风格的不同点,逐步确立了曹植作为“建安之杰”的文学史地位。正是在比较抑扬的历史过程中,使诗学研究趋于深刻。

四、明清三曹诗评走向深刻的历史动因

对三曹诗歌的评品,在明清两代逐步走向唐宋所未有的深刻,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明清的诗学复古思潮,既促进了古代文学文献的整理注释,也促进了大量古诗选本的大量出现。而且在明清诗学复古与反复古的思潮中,也促进了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

诗学复古思潮与文学文献的整理注释。尊经复古是明清文化思潮的基本特点。张溥云:“应社之始立也,所以志于尊经复古者,盖其至也。”[33]这种文化复古思潮与诗学复古思潮直接相关联,明清文人的目光由专注唐宋诗文而转向唐前,不仅出现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燮《七十二家集》、冯维纳《古诗纪》等皇皇巨著的古代文学总集,而且《文选》研究也掀起了新的热潮,如明代张凤翼《文选纂注》、陈为邻《文选章句》,清吴谌《文选定论》、余肖客《文选音义》等。此外,自明代始,曹植集得到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如明正德五年的舒贞刻本、嘉靖二十一年郭云鹏刻本、李梦阳序本、清朱绪曾《曹集考异》、丁晏《曹集诠评》等。丁晏的《曹集诠评》不仅注明了各种版本的不同,而且还有考证文字并加以评点。这些方面为三曹研究既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文学批评的资料。

诗学复古思潮与古诗选本的大量出现。明代诗学的主流是复古思潮,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都倡导复古运动,提倡“文以范古为贵”。清代的云间派、西泠派、王士祯、沈德潜等也都崇尚复古,这种诗学复古思潮,直接促进了古诗选本的繁荣。因此明清两代乐府选集、诗歌选本大量涌现,而且这些选本往往注重诗歌评点,促使三曹诗歌的评点走向专门化、细致化的道路。乐府选本,如梅鼎祚《古乐苑》、徐师曾《乐府明辨》、冯班《钝吟杂录》、朱嘉徵《乐府广序》、顾有孝《乐府英华》、朱乾《乐府正义》、曾廷枚《乐府津逮》等,其中都选录了大量的三曹乐府诗,有的还从音乐学的角度作了音乐标识,作以乐府类题解、乐府文学类解释。诗歌选本,有李攀龙《古今诗删》,钟惺、谭元春《古诗归》,王夫之《古诗评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沈德潜《古诗源》,方东树《昭昧詹言》,王士G编、闻人笺《古诗笺》,张玉b《古诗赏析》等,这些选集有或附有诗人传记,或以详尽的注释考订见长。特别是学者们对古诗的诗法、诗艺、诗风的创新性评析,在推动汉魏古诗经典化的过程中,也使得三曹诗歌逐步走向经典化。

在明清诗学复古与反复古思潮的较量中,促进了批评视角的转换。明清诗学复古思潮,突出古诗经典对后代诗歌影响的同时,也构成了明清诗学批评强烈的“史”的意识。明清两代诗话及其选本批评表现出与宋代诗话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其自觉的史学意识。如宋代三大诗话(阮阅《诗话总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或“多录杂事”,或“论文考义”、或“以格法分类”[34]1072,很少从史的角度叙论诗学。然明清诗话抑或是文集序言都往往注重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阐释其历史演进的过程。如许学夷《诗源辩体》以“诗有源流,体有正变”(《序》)为诗学基本观念,按照时代为序,有总论,有专论,“先举其纲,次理其目”(《凡例》)[17]1,以史为线,以论带史,有非常浓郁的诗学史的学理色彩。即使是诗歌选本的评点,也能够从诗歌史的角度论述文学风格之变迁以及诗人的文学史地位,如上文所引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的“汉音”、“魏响”之论;其评曹植《怨歌行》:“夫古诗以淡宕为则,故言以不尽为佳;乐府以缠绵为则,故言尽而弥远。即此一诗,或删或全,而二体可识矣。”[1]161或论文学史不同地位,或论风格发展演变,都表现出强烈的史的自觉。

明清诗学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较量,也推进了诗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如从主张诗歌本体研究转为注重以古诗为范本实践自我的诗学主张。胡应麟通过对诗体源流辨析,对曹丕、曹植诗中律句、用韵的分析,旨在分析诗体形式上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诗歌走向盛唐气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王夫之通过评三曹诗,意在表达他独到的理论见解,如“情景观”。王夫之以景语、情语来分析警句:“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胡蝶飞南园’……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15]91王夫之强调的是景语与情语的有效统一,才可能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再如陈祚明强调诗人主体的“情”,诗歌本身的“辞”和创作方式的“术”等不同审美范畴,这些审美范畴正是在具体评品三曹诗时体现出来的。所以明清诗评家通过对汉魏古诗特别是三曹诗的评析,重构时人对汉魏古诗的看法,并藉此发挥对当时现实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概言之,明清诗评家在评品三曹诗的过程中表露出与前代不同的诗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因此三曹诗评,既是研究诗评家诗学思想的文本材料,同时他们将三曹诗评推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近代乃至当代学者准确评价三曹诗提供了一条学术门径。

参考文献:

[1]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李金松,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沈德潜.古诗源[m].苗洪,注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何焯.义门读书记[m].崔高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张玉b.古诗赏析[m].许逸民,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钟嵘.诗品译注[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

[6]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钟惺,谭元春.古诗归[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方东树.昭昧詹言[m].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9]周履靖.骚秘语[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陆时雍.诗镜总论[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吴乔.围炉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王世贞.艺苑卮言[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4]朱乾.乐府正义[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王夫之.古诗评选[m].张国星,点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6]宝香山人.三家诗[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许学夷.诗源辨体[m].杨维沫,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8]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辞注[m].殷孟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20]徐增.而C诗话[G]//王夫之,等.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21]杨慎.升C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王士祯.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3]王尧衢.古唐诗合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4]朱嘉.乐府广序[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冯班.钝吟杂录[G]//王夫之,等.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26]施补华.岘蛩凳[G]//王夫之,等.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27]宋长白.柳亭诗话[m].扫叶山房排印本,1936.

[28]徐世溥.榆溪诗话[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2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刘勰.文心雕龙[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31]王夫之.姜斋诗话[m].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2]黄子云.野鸿诗的[G]//王夫之,等.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