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2:05

基础会计课件篇1

《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简称“三基”)。对初学者来说,很多概念十分抽象、陌生、难于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在其教学中要大量运用实例,并进行实物演示,同时安排相关的模拟操作辅助教学。所以,在《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上,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构上也不能过于简单,或者仅仅是顺序结构

一、《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首先,教师应根据《会计学基础》课程的特点、教学的策略、教学的内容,以及所需创设的情境,建立课程的结构框架。不同的会计课程有不同的结构,但无论结构如何,其结构最少应具备五个基本模块。即课程预览模块、课程目录模块、情境素材模块、参考资料模块、问题测试模块。具体来说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课件首页的设计。首页要标明《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名称,课件制作者人名及所在部门单位。同时使用一些背景图片丰富视觉感受,或是插入该课程教材封面图样、或是学院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等等。第二步,课件预览模块设计。课件预览就是通过屏幕显示课件的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列示课件所要涉及的模块,还要阐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并且要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注意这部分内容要言简意赅、简洁明了。第三步,依据课件的框架及功能,确定课件的主菜单、子菜单和相应的按钮,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切换要方便,要设置简单的退出课件系统的按钮。第四步,将各部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并明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会计学基础》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操作性很强,所以教学中要用大量实例说明其操作程序,同时要注意突出重点,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第五步,根据不同知识单元,设计出相应的界面。第二,由专业设计人士根据课程结构框架所包含的内容,从教学需要出发,编排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制作软件(通常采用powerpoint制作软件),将模块进行互动链接,并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灵活、便捷的专业课件模版,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制作水平及制作效率。第三,建立课件情境素材资料库,便于教师使用。目的是为了化解难点、突出教学主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些素材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够较为深刻、细腻地反映问题,取得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些素材最好由专业设计人员制作,使其与教学内容很好地吻合,为教学内容服务。第四,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制作个性化的课件。这一环节要求会计教师明确《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处理好其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学习对象的特点,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选择素材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使其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对涉及的图文声像等内容,进行精心地安排;对各项内容呈现的形式、呈现的时间、呈现的秩序,以及各屏幕之间的链接关系,要进行反复推敲,使课件保持清晰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性。

二、《会计学基础》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方面(一)要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明确,所采用的手法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什么或理解什么?能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开展讨论。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会计“三基”,为其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该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处理好与《财务会计学》的关系,避免舍本求末,或是不必要的重复;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同时应选择适合多媒体表现的内容。(二)要体现“双主”教学目的。要创设一个趣味、直观、动态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围绕学生安排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多媒体设计与所学知识密切关联、或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巧妙安排生动贴切的动画、图像、录像资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所展示的内容能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营造出师生共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信息输出的节奏,内容的播放有快有慢,疑难问题有提示;给学生预留时间做笔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三)要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制作该课件时,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清楚,学生就对课本又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上,注重教材内容的组织与提炼,侧重于重点、难点的剖析,关注学科

基础会计课件篇2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基础会计课件篇3

(项目编号:JXZY110401-004,项目名称:程序设计基础公共平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

[摘 要]本论文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目的、意义、特色、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关键问题、方案、落实措施等几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 案例 工作过程

作为职业院校,我们的办学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作为专门培养软件人才的我院示范专业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我们深感开发《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综上所述,我们软件教研室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开发与创新。在本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立项工作。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归纳如下:

(1)教师按照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进行案例的设计,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的基本技能。

(2)学生在综合运用相关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能利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相关技术进行项目设计。最终能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标准规范、自动化程度高、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序设计基础方面的技术服务人员。

(3)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自信心,和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真正的让踏入测试行业的学生,成为it公司产品出货前的把关人。

一、意义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我院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逐步树立了“以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为核心,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的程序设计基础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明确程序设计基础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程序设计基础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基础技能;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出一批社会紧缺的程序设计基础人才,提高软件编写质量,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同时能够适应软件外包和国际化软件开发的中高端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

二、特色

该课题的特色也是该课程在我们示范专业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之处。

我们本着“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方面可以在软件开发中运用程序设计基础技术提高软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程序设计基础岗位技能的学习,达到掌握软件开发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内容:

走访软件企业对程序设计基础人员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程序设计基础在教学活动中重要作用的必要性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典型案例、拓展案例和综合项目,形成案例库。教师在各课程中有针对性进行程序设计基础的设计与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反思、评价。归纳出程序设计基础环境在软件开发实施方法、步骤。实践技能测试题库建设。教学课件建设。能够适应各个模块之间的程序设计基础方法设计,使得程序设计基础贯穿于全课程,从而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关键问题

(1)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设计模块建设

(2)程序设计基础工具的选择及过程模块建设

五、方案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为主导,辅之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案例研究法:引导教师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解构与重构的相关理论,剖析研究过程中的 典型案例,形成在整合教学中有效支撑的案例集。

(3)经验总结法:在教师个人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聘请软件企业、行业专家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研讨总结,逐步形成程序设计基础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4)行动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拟订总体研究计划,根据总体情况,制订具体计划,积极开展有效的行动研究,及时总结评价,调整研究方向。

(5)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包括论文、课件、测试用例等,归纳总结。

六、落实措施

本课题的落实措施思路为:

收集和整理中外有关企业程序设计基础的经典案例,开展专题理论研究,形成专题研究论文。开展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案例分析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召开1—2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对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收集材料,分析整理测试用例。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课件篇4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后的又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将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目前,国内大约有20家本科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或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内学校开设的物联网专业通常包括传感器原理、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相关教学课程。

1物联网专业基础课体系

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兴学科,所以各个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也是千差万别。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形成了物联网专业基础课体系。该体系分成两大模块: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其中理论基础模块分成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实践基础模块分成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

1.1公共基础模块

对于该模块,不同的学校差别不是很大,最主要的分歧是在高等数学和工科数学分析这两门课程的选择上。一般情况下,工科数学分析不仅包含了一般理工科“高等数学”的全部内容,通常还会加强和拓宽微积分的理论基础,注重无穷小分析思想的应用,在数学逻辑性、严谨性及抽象性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训练。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由于线性代数在科学研究中的非线性模型通常可以被近似为线性模型,使得线性代数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线性代数一般是理工类专业必学的数学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定位等技术的研究中有很多应用。大学物理课程是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为后继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该模块的所有课程及课时安排可以用表1来描述。

1.2学科基础模块

对于该模块,不同的学校差别较大,在课程的种类、数量以及相同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不尽相同。该模块的所有课程及课时安排可以用表2来描述。

物联网专业是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发展而来,而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数据结构这一门课的内容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特别是非数值性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的重要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硬件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对于物联网专业尤为重要,计算机网络是物联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通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组成,体系结构,网络设计与组网技术,internet技术及tCp/ip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操作系统课程是在物联网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前导课程,操作系统决定着物联网工作的效率。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和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掌握数字逻辑系统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原理、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打下良好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主要的授课对象是电子信息、通信类及其它相近专业本科生。

1.3硬件基础模块

在现有的高校物联网课程设置中,对于该模块的课程要求是差别最大的。我们是以偏计算机方向为基础进行研究设置的,本模块可用表3来描述。

工科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了解常用仪器的性能,并学会使用方法。针对物联网专业的特点应在试验中结合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光谱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和超声探伤技术等和物联网关联密切的技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测控、电子、通讯、电气信息类等各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具备必要的实验技能。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应用设计类课,也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设置实验课,加强实践环节。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做到开放实验室,还应做出课程设计,给学生以实际题目让学生完成,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动手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学生在单片机知识和实际设计能力方面的需求。

数字系统设计与硬件描述语言课程就是介绍如何利用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来设计和验证一个复杂的数字系统的方法。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可以作为系统设计语言,编写工作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数学实验,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作为实验工具,将数学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数学建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数学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数学应用基础课程。工程制图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结束语

本文所探讨的物联网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在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电子、通信等专业进行的分析;不同的学校可以基于自己不同的专业特点、专业储备来进行调整,在这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涛,马建,熊永平.物联网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王汝林,王小宁,陈曙光,等.物联网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基础会计课件篇5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不单单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才能够参与到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很多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由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使用,越来越多的软件需要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设计与开发。因此,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高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以此来适应广大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需要。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学生方面

C语言作为软件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大多数学生C语言基础较差,学生掌握比较困难,C语言本身的概念多而复杂,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太抽象。多数学生感到C语言程序学而无用,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精华及编程技巧,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在学习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难以抓住重点,还会觉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二者不具有内在联系。

1.2老师方面

担任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师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难教,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则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基本概念等的讲述上,分配给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很少,分配给课程的教学学时数也较少,然而课程教学内容很多。

1.3课程方面

课程覆盖范围广泛,内容多,对学生是一个挑战,要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所有的内容,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该课程的学时一般是54学时,学时数的限制,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把各部分的内容综合到一门课程中去,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数据结构4个部分,都是单独的一门课程,但是现在都集中到这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1.4硬件方面

虽说当前各个学校都不断地改善实验条件,不断地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投入,但仍然没有更多的自由上机实践时间提供给学生,实验室也不是开放型的,不能有效的保证同学们的上机学习时间,仍存在实验室不够用等情况。

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

笔者根据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经验,阐述自己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分析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2.1分主次且有偏重的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编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大多数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最后根本没有掌握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引起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通常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将学时硬性平均分为若干部分,再加上该课程学时数的限制再加上内容繁多,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接受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应当有偏重的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课程内容分主次,在教学进度分配时进行适当的调节。具体方法就是不按书本设置独立击破,穿插一些章节的内容,以C语言课程内容为主线。在开课时,适当的复习C程序设计中的结构体与链表部分,对数据组织结构和算法思想的理解,立足于对问题的抽象理解,理解和掌握变量、指针、存储单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数据结构部分对软件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适当增加对数据结构部分的时间。同时还应当偏重C语言的内容,其他几个方面为次,以C语言为主,在学习最后做小项目时引入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内容。

2.2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在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至关重要。探究解决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蕴涵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的热情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他们最终完成总任务,成就感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

2.3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开放实验

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去继续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适当予以启发指导,进行合理控制,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学生通过个人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任务实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参照实验学习指导计划,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示实现方法,结合具体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教师提出系列任务目标。

2.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如何设计该类软件有一个基本思路,如何去解决问题,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知道如何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对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以从“拿到题目”、“如何分析”、“如何解决”、“最后具体程序实现”有全面的了解,可以利用更多的课时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在介绍完基本概念和语法知识后进行引导。在以往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授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上机时就会不知从何下手,忽略对能力的培养,比较注重概念、语法的讲解。

2.5结合多媒体教学

许多高校进行多媒体教学仅仅停留在静态显示的层次上。应当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很好的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的优点来进行教学,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进行多媒体。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方式,许多难理解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显示能够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和清晰的认识。

3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理工类类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根据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晓洁,黄欣.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3,23(3):64~66.

基础会计课件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改革

1、中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必备能力。不论从事何种工种,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工作环境。正因如此,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水平也应随之变化并且应该有大幅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变化,各个中职学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设备条件等,都在进行着改革。现代社会由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也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能,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这些新的思想、新的手段和新的技术。

中职各专业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和学校,在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方面个体相差很大,还有任课教师在教学水平、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方面差距明显,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影响从而到教学质量。要大力提高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网络教学、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搞好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从事这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问题。现联系实际,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谈几点意见。

2、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主"模式的重要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教师角色要转变,不但需要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其引导者的角色,因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知识的正确道路上来,使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答疑和引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刻板的学方式和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学对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掌握技能,并运用计算机手段辅助自己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联系实际,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能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就业简历或者圣诞节贺卡等,既教授了他们知识,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3、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法

3.1、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值得提倡的思路是: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必要的知识单元,分层次将它们组成系列课程。将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门课程中,可以改进教学效果,节省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以便在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考虑到未来高等人才的工作环境是信息与计算机的支持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除了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外,还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操作内容,以及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常识。

第二个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基础。它主要是让同学更加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为了应用开发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第三个层次是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为学生打下一个基础。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计算机应用兴趣班,比如利用计算机软件美化照片,制作电视短片,制作mtV,制作流行手机铃声等。

3.2、教学软件、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多媒体软件、课件进行授课。电子教案由开始时以静态文字为主的powerpoint幻灯片方式变为现在采用的以动态演示为主的多媒体课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用形象的动画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抽象原理、算法过程,辅之以板书交流,使得大大增加了从教师到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与相关技术掌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效率。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拥有计算机的在校大学生也正在逐年递增,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已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最终使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融为一体。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其中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

3.3、建立新的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

一种方式是考试。这里的考试区别于传统的仅笔试方式,而是将笔试与实践结合。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笔试成绩占考分的30%,实训作业成绩占考分的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而且作为公共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既有本专业的技能证又有计算机技能证,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基础会计课件篇7

abstract:aimingattheneedsofteachinginthenewageandthedevelopmentofthree-dimensionalCaDtechnology,thispaperexpoundedthethoughtofcurriculumreformandexplorationonthebasisofmechanicaldesignandthesecondarydevelopmentoftherelatedcontentsofmechanicaldesignbyusingUGsoftware.

关键词:UG软件;机械设计基础;三维CaD;课程改革

Keywords:UGsoftware;thebasisofmechanicaldesign;three-dimensionalCaD;curriculum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23-02

0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高校人才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才能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UG软件的特点

UG是一套集CaD、Cae、Cam于一体的软件系统,其功能覆盖了从概念设计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具有完全的三维实体复合造型、特征建模、装配建模技术,能设计出复杂的产品模型。它为制造行业产品开发的全过程提供解决方案,但没有提供专用产品所需要的完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功能。而产品的种类繁多,实际生产中需要针对具体对象,在选用的CaD软件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出适合专用产品的CaD、Cam系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它能和多数其他商业软件兼容,这使得UG的功能大大增强,成为当今屈指可数的机械设计软件之一。

UG属于混合建模产品,不仅适用于参数化建模,也可以适用于非参数化建模,它既可以做中、小企业产品设计。也可以做飞机、轮船等大型设计,它也是加工出身的,UG的产品设计完后,同时可进行数据无缝(数据不会丢失,不用转换)加工。据调查,很多大型正规的企业使用UG进行钣金件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运动仿真、最优化设计等。另外,国内一些高校也将UG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

2传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存在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课程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机械设计的能力。本课程不仅在学习进程上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而且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和挂图,再辅以教具在黑板上绘制绘制结构图形,然而多数学生没有太多工程经验,对这些结构抽象的学习、固定形式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于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随着机械CaD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CaD软件等众多绘图软件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绘图的质量与效率,体现了手工设计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目前,机械CaD的有关课程和《机械设计基础》的设置未能充分融合,难以达到既能利用手工设计,又能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培养目标。因此,急需对机械CaD的有关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体系进行大胆改革。

3将UG软件引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

根据UG软件自身的应用特点,作为高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我们不得不把它引入到相关章节之中,其目的就是: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计算机设计、绘图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使人们的设计、绘图观念产生根本改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思想现代化,真正体现了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依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人才。②要学生掌握UG,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③有助于加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训练过程的现代化。实现三维造型绘图教学要求教师的备课、授课过程基本上在计算机上进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尘授课;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也要求基本上在计算机上完成,传统的手工设计、绘图处于次要性地位,以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全新的基于三维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今后高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UG软件三维参数化造型在《机械设计基础》中的应用

根据UGnX6.0软件的应用特点,我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UG软件的设计、应用。

4.1齿轮传动的UG设计,由于齿轮绘制过程相当复杂,并且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人利用UG二次开发语言模块UG/openGRip和UG/openapi对UG进行了二次开发工作,制作了一个直齿圆柱齿轮的工具如图1。

4.2传动轴的UG设计,传动轴的结构简单,绘制过程比较容易,因此可以直接利用UG软件完成绘制。

4.3减速器的UG设计。齿轮减速器是最常见的一种传动装置,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减速器由许多零件组成,如轴上传动零件、轴承、联轴器、轴承盖和箱体等。传统的课程设计中减速器设计是根据减速器的主参数(如输入功率与转速、输出功率与转速等)对每个零件进行设计、绘图。传统的没计方法的缺点是设计和绘图的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现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间又相对较短,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重复设计、绘图工作,既影响完成课程的效果,又会耗费过多精力进行重复劳动,且减速器设计结果差别很大。运用UG软件,对减速器的零件进行参数化设汁,同时运用UG软件的虚拟装配功能实现减速器的参数化装配,实现计算机虚拟环境下的减速器参数化设计。对于不同主参数的减速器,可以通过编辑零件参数获得新的减速器,从而减少了重复劳动,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减低了设计成本。

5总结

基础会计课件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基础会计课件篇9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尝试: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已经近三十年了,它为推广信息化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地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本文探讨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改革尝试。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有些知识过于陈旧。计算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分类和应用介绍等低级陈旧的知识还充斥在教材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一年级文理科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文科学生不需要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不是所有理科学生都需要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过程控制时需要,并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讲授的内容仅仅是一点皮毛,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生接受这些知识很困难。个人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电子工具,生活中的电子设备比比皆是,人们只要会用即可,很少去了解它的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所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应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删除。internet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应用internet技术是大学生必备的技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体系结构和局域网的组成、分类以及组网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既难于理解又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实用的internet应用技术反而比较少。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教材中偏重于原理性知识地介绍,理解和接受都有一定的困难,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完全根据知识体系结构来组织,没有考虑教学体系结构,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很多,内容大同小异。开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陈旧、枯燥,其中原理性的知识难于理解。随后的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对于没有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太抽象,例如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的概念,由于学生没有具体地编写程序的体验,只能机械地背诵和接受这些枯燥的术语。操作系统实验受制于知识内容的限制,只能一招一式地练习,例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非常重要,学生只能反复地练习建立、删除和重命名文件夹,机械地重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紧接着的办公软件内容,基础好的学生认为中学学过就不认真,基础差的学生几乎不会使用,给组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多媒体软件和网站建设内容,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开设一门课程学生才能掌握,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之前的教学内容已经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只能浅尝辄止,有限的课时所讲授的知识很难使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综上所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结构组织上的不妥,是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知识相关性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基础;(2)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3)多媒体技术。

第一个教学模块的体系安排为办公软件、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操作系统,指导思想是以办公软件为点,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操作系统基本概念为面,以点带面,依托办公软件的教学融合相关的基本概念,突出知识的直观性,降低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接受。教学过程中依托办公软件操作步骤的讲解,引出菜单以及单击菜单的实质讲授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提出问题“计算机如何存储输入的文字”,通过引导学生解剖word软件的操作过程,讲授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可以自动地为人类处理许多问题,这是任何其它电子设备所不具备的、计算机独有的特征,也是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基本常识,分析这种现象引入操作系统的概念,讲授有关知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得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相关知识。虽然学生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学过word软件,但是对于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基本上不了解,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措施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操作,而且理解操作步骤的实际意义,达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枯燥和抽象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与操作步骤联系起来后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由于办公软件的操作重复性大,便于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办公软件教学结束后全部学生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验内容就不成为教学难点了。

第二个模块的教学从即时通讯软件(例如QQ聊天软件)和收发邮件的学习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大,结合具体操作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理论基础。带领学生登录我院图书馆网站,结合查找文献资料的教学讲授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紧接着进行建立网站的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上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操作实验进行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结合浏览网页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讲授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通过以上教学的实施,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也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第三个模块的教学基本上没有难点了,主要进行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的探索。

3结语

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体系安排是否得当,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接受抽象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根据这个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莉.构建面向应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68-70.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8.

基础会计课件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932-02

ReformandpracticeofteachingFundamentalsofComputerSoftwaretechnology

Xiaomin-lei,Xiaomin-lian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

abstract:thecourseoffundamentalsofcomputersoftwaretechnologyisanimportantcoursefornone-computermajors.thispaperanalyzesitsactualitiesandproblems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Basicsofmyschool,andthensummarizesometeachingmethodsofthiscourse.

Keywords:fundamentalsofcomputersoftwaretechnology;course;task-driven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1]是我校面向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程等方面础知识。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基本知识,熟悉软件工程基础概念、数据结果基本概念和结构等,并且具有一定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抽象、实践性强,学生难以掌握,本文中针对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校开设的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现有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学生方面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作为基础,C语言作为软件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太抽象,而C语言本身的概念多而复杂,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大多数学生C语言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感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且缺乏内在联系,难以抓住重点,在学习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精华及编程技巧,觉得学而无用。

1.2老师方面

担任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师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难教,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很多,分配给课程的教学学时数却较少(54学时,含实验教学学时),而分配给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更少(8学时),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基本概念等的讲述上,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则往往只是点到为止。

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

笔者依据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经验,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阐述自己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2.1课程内容分主次且有偏重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为: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编程。由于该课程学时数的限制再加上内容繁多,通常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将学时硬性平均分为若干部分,这样就会引起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最后根本没有掌握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教学进度分配时进行适当的调节,我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课程内容分主次,有偏重的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具体方法就是以C语言课程内容为主线,穿插一些章节的内容,而不按书本设置独立击破。首先在开课时就对C程序设计中的结构体与链表部分,进行适当的复习,理解和掌握变量、指针、存储单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立足于对问题的抽象理解,对数据组织结构和算法思想的理解,然后适当增加对数据结构部分的时间,因为数据结构部分对软件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最后做小项目时引入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内容,这样以C语言为主,其他几个方面为次,偏重C语言的内容。

2.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2]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蕴涵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探究解决的方法。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成就感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再试着解决,循环往复,使他们最终完成总任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的热情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

我们把准备好的实例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来驱动教学,精心设计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各任务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任务,并注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采用分阶段的教学方法。课程开始时,用任务驱动法着重讲解程序,结合程序讲解语言点,提高学生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能力。课程的中间部分用任务驱动法着重讲解流程图,使学生理解程序流程和事件过程之间的联系,能根据不同任务确定所需的事件过程,根据算法编制程序,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编制程序的能力,同时在程序设计的实践中进一步熟悉语言知识。难度较大的任务做示范讲解,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栈的概念,传统讲解只知道是一种存储单元,具有后进先出的特性(Last-in/First-out),学生学完后并不知道其有何用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迷宫问题为例引入栈的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栈的用途,能够解决类似迷宫问题等的深度优先搜索问题。并能够应用栈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3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所以,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以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教师提出系列任务目标,结合具体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提示实现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参照实验学习指导计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通过个人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任务实施,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如存在疑问,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控制,适当予以启发指导,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去继续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小结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文中针对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