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2:25

秋季的诗句篇1

2、对秋深,离恨苦,数夜满庭风雨。——孙光宪《更漏子·对秋深》

3、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孟郊《秋怀十五首》

4、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5、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秋季的诗句篇2

诗的第一节为“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蓠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这是一幅农家丰收图,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有声有色,农民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诗的第二节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嬉戏在鱼船上。”这一节写的是渔家捕鱼图,第一、二句写的是渔家撒网捕鱼,后三句写的是渔船归家,通过“冷雾”“白霜”可以看出是清晨,画面显得清静、朦胧。“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既写出了渔人捕鱼之多,鱼儿在渔船上活蹦乱跳的情景,也写出了渔人的悠闲自在和收获的喜悦。

前两节的内容比较浅显,一看就明白,第三节相对来说内容就比较深沉了。第三节诗是这样的:“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第一句中要注意“草野”这个词,它的意义有两种:第一是旧时指民间,第二是“粗野鄙陋”的意思。显然,这两种意思在这里都不合适,根据后面的“蟋蟀”、“寥廓”,我们可以推断出“草野”即为原野的意思。“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是明显的以声衬静法,同“鸟鸣山更幽”一样,通过写蟋蟀的鸣叫来写出草原的寂静和辽阔。这里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我们知道,秋天草木枯黄,本来就显得空旷寥廓,再加上蟋蟀的鸣叫,更显得孤寂开阔,这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实际上暗示秋天这一特定的季节。

第二句“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这句话中有一对看起来矛盾的词,那就是“枯涸”和“清冽”。“枯涸”是干涸、没有水的意思,而“清冽”是水清的意思。有人认为:前面既然说水干涸了,后面就不能说清冽。实际上,“枯涸”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枯涸见石”连用,也就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的:“水落而石出”,它只是指水位下降,而并非是整条小溪完全干涸。水位下降后,有的地方石头就露出来了,水看起来就更清澈了,这是通过写水位下降来描写秋天的特有景象。

第三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句话实际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本义是: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在牛背上吹奏的笛声何处去了?这样一倒装,第一、句就变得简洁明了,第二、强调了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我们知道:放牧需要水丰草美的地方,适合放牧的季节也是春季和夏季,正如《春》中所描述的“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而如果把春季和夏季进行比较,很明显,夏季更适合放牧,这时雨水充沛,草木茂盛,正是放牧的大好季节,这时放牧,人就很轻松,只需看管一下就可以,所以放牧人有足够的时间和极好的心情去吹笛子。现在,笛声听不到了,而且那笛声是从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里吹奏出来的,这一句暗示着夏天已经过去,现在已是秋天,草木枯黄,不再适合放牧了。

最后一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很多资料书上把这幅图称为“少女思念图”,他们认为:这节诗是从“草野”“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的”感兴“的写法,即先言它事,由兴而感,由情入景,草原寥廓,溪水清冽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喧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来到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中大多反观其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夏夜》)。这样分析的依据是何其芳早年诗中擅长写恋爱尤其是初恋,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这一节才五行,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由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看出那里面的清纯和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这一节正面写人的心灵深处的微妙感受,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

秋季的诗句篇3

停车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闲情逸致地走到小路上散步,忽然,树枝奏出古典的乐曲,一片一片树叶从上面掉下了,我停住了脚步,我想起了一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样的诗句。我坐在路边树下的石块上,捡起了一张叶子,我看到它已经是黄红相间了,哦!我知道了,原来是秋姑娘给我们送信来了。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清晨,朦朦胧胧的雾笼罩着金黄的田野,露珠在稻叶上垂涎欲滴,太阳公公跳出来了,饱满的谷穗向他彬彬有礼地深深鞠着躬,秋风吹过,露珠倾刻间沙沙地掉落田里,发出一阵阵动听的音乐声。

秋,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古人往往喜欢用美妙的词句来形容当时的心境,我曾看过一首古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月,你给了诗人太多的灵感和思想,淡淡的月光里,秋菊凝霜,秋虫“唧唧”,秋天亦有一丝丝怜意。

秋季的诗句篇4

比如,关于“秋”,我们可以搜集到以下的诗句。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李白《日出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贺铸《鹧鸪天》:秋风想见西湖上,化作白莲千叶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萋兮吟》: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龚自珍:四海变秋声,一室难为春。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马致远: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细细品味这些诗句,继而展开想象,设置一定的场景,我们便可以开始写作了。不过,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写作是讲究详略得当的,所谓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其实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吗?轻轻闭上眼睛,遥想两三枝嫣红的桃花悄悄伸在翠绿的竹林外面,花下水暖,嬉戏的鸭儿摆动起颈项,霎时晶莹的水珠四射,苏轼信笔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意便盎然生动了。又比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数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好一个“闹”字,让人在一刹那仿佛就能看到枝头的杏花密密匝匝,开得何等繁盛;让人在一瞬间仿佛就能听到杏花在枝头争先恐后怒放的声音。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春意蓬勃啊。这两个段落就是对原诗句的描述与评述,即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

第二、要有对诗句的合理归类。有一些诗句的内容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写作时,我们便可以把它们归类在一起,这样便容易集中地说明自己的主题。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用诗句则揭示了春风最本质的特点:带来生命。许多诗人都曾为此作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春风使江南披上了绿装,这是生命的动态表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春风像剪刀裁剪出如许的细叶,裁剪出大好的春光,这是生命的形象描摹;“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春风滋润万物,却不让万物感受到春风的关切,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上四组诗句写的都与生命有关,放在一起,便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三、叙述的语句要富有变化。是先引用诗句再提作者,还是先提作者再引用诗句,写作时都要用心。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为伴,对山当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看出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足见他超俗品性,独具闲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为竿,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垂钓,那该是如何的惬意!这个段落是学生作文的原稿,我要求学生修改时注意叙述语句的变化,学生修改为: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很显然,后者比前者因语句富有变化,而显得有韵味得多。

因此,诗句的引用要注意与行文所设置的场景水融。

例:学生用上述关于“秋”的诗句写成的作文。

秋颜

文璇

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才蓦然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思绪翩翩呀。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

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桐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她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

秋季的诗句篇5

安徽 鲍亚民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以秋景入诗,抒发自己无限的感慨,涌现出不少咏秋的佳作名篇。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结合,通俗清新。秋天的景色如作者笔下所写:明净洁白,有红有黄,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令人肃然起敬。诗人设想若登上高楼而望,便可觉清澈入骨,不会像繁华浓艳的春色那样让人轻浮若狂,作者最后用反衬手法来突出这一主旨。诗人在这首词中,用咏秋色来颂情操之清白。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绩

北场芸藿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他乡居的老朋友王处士在一天的田野劳作之后,在秋夜不期而遇。一轮圆圆的月亮高悬天空,清辉洒满大地,飞舞着的萤火虫发出的光闪来闪去。寂静的月夜和流动的萤火虫的光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独具魅力的秋夜图,衬托出此时此地诗人的心境,虽不着一“喜”字,而“喜遇”之情跃然纸上。全诗平淡质朴,色调清朗,景中藏情,意境优美,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隐居田园的生活情趣。

秋园

(唐)吴融

始怜春草细霏霏,

不觉秋来绿渐稀。

惆怅撷芳人散尽,

满园烟露蝶高飞。

这首诗开头的“霏霏”,本来多用以形容又细又密的小雨,诗人却在此用来形容初春刚生的嫩草,很有新意,表达了对新生的细绿小草的喜爱之情。第二句的“不觉”,正与起句的“始怜”相呼应,表示时间之短。不知不觉间就到了红销翠减的秋天,那可爱的绿色也渐渐稀少起来。季节如此,人何不然,岁月流逝,美人迟暮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表面上看说的是采花、爱花的人都离散而去,深一层寓有即使有“鲜花”也不会有人采摘,何况自己已是迟暮之年,更不会有人赏识,只会像今年的秋园一样“满园烟露蝶高飞”了。全诗以春衬秋,借春秋季节的变化,抒发人生无常之感。

秋怀

秋季的诗句篇6

一、《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

(1)“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尽:消失穷:达到极点更:再。

3、相关考题。

秋季的诗句篇7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秋季的诗句篇8

日语中有很多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季节词的研究并不多见。例如,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语中的季节词”一文,诠释了七个季节词。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本俳句赏析”一文,强调了赏析俳句时,理解季节词的重要性。陈永岐(2016)“日语中表示四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收集了诸多季节词,但是,解释过于简单,缺乏实例。陈永岐(2016)“中日樱花文化的相同点与相异点”一文,只是比较了中日樱花文化的异同点。

因此,本稿文以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作为考察对象,分为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探讨它们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一、表示初春的季节词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查闹猫、强风、秋千等三个初春的季节词。

(一)闹猫

“闹猫”(nekonokoi),指的是从冬末到初春的猫的交尾期。

所谓季语,并非机械地选择某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是与俳句这一形式的确立过程并行、筛选、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与常用词的用法有所不同。

“闹猫”也一样,脱离了日常的用法,是俳句特有的季语。但是俳句赞美的是其春之趣,因此成为初春的季语。

文人喜欢吟咏猫。藤原定家在《北条五代记》咏道:“真想抛却理性与伦理,像野猫一样放声求爱”将这样卑俗的素材,放在优雅的和歌、连歌中,是很少见的。越智越人的“极其羡慕正当要下决心时听到了闹猫”也是根据藤原定家的和歌创作出来的。小西来山的俳句更是别致,“公猫母猫都长胡子却在谈恋爱”。

(二)强风

“春一番”(haruitiban)指的是立春与春分之间第一次刮的强偏南风。风速在每秒8米以上。它原来是在石川县能登地区,三重县志摩地区以西的渔民之间使用的词,后来成为气象用语。据说这个词来源于一段悲惨的海难事故。

地区不同,春天的强风的名称也不相同,如“春疾L”(haruhayate)、“春荒”(haruare)、“春埂保haruarasi)。中村草田男的俳句“春风正如少女声,千吹万吹任不停”,石田波_的俳句“闻得春风起,尸魂随之去”出现以后,其中的季语才受到重视,并开始普及。

在现代汉语中,春风有三种解释,一是春天的风;二是书面语,表示恩惠;三是比喻和悦的神色。“春风得意”,唐代孟郊的《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后使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艳阳得意的样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其中的春风,是为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三)秋千

“秋千”(buranko),在古汉语中写作Fa,是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在木架活铁架上系两根长绳或锁链,下面拴一块横木板。人坐或站在木板上,随木板前后摆动。

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和名抄》和《色叶字类抄》中有“Fa”词条。据说秋千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在唐朝寒食节皇宫有宫女荡秋千的习俗。唐玄宗认为荡秋千可以体会到羽化登仙(人长翼,成为仙人,并且登上天)的感觉,赐名“半仙戏”。

秋千总是出现在咏春的中国诗文中。坡的七绝《春夜》中有“秋千院落夜沉沉”的诗句。《蝶恋花》词中还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苏轼的一诗一词来看,荡秋千之佳人的印象,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胸中。酒宴也好,游玩也好,宜早不宜迟。至今荡秋千之余韵未尽。从华丽与寂寞交错的静谧中,作者发现了“值千金”之美。秋千佳人之印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其作品中。

受其影响,作为春天的景物被日本固定下来。深夜,年轻女子或中年男子,在公园中独自荡秋千,作为孤寂的象征,经常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例如,比较有名的是黑泽明导演的《生きる》(ikiru)的镜头。

二、表示仲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女儿节、莺、惊蛰、油菜花等仲春的季节词。

(一)女儿节

三月三日上巳节,有女孩的家庭,设偶人坛装饰玩偶,祝贺女孩的幸福和成长。女儿也称为桃花节,除了季节的理由之外,人们相信桃子能驱除邪气制服百鬼。

在农家,三月是农活即将开始的季节,进行斋戒或祓禊,自古就有将污浊移到偶人身上(替身)顺河流走的习俗。现在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风俗,在三日傍晚,将偶人与供品一起放入河中任其漂走。这个偶人就是“r人形”(hinaningyou)(三月三偶人)的起源。

关东与关西偶人的装饰法不同,最上边摆的是装饰模拟天皇、皇后装束的一对偶人,两侧是纸罩烛灯,中间摆放一对酒壶,在关东,左侧是男偶人,右侧是女偶人,在关西正好相反。装饰的时间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一般摆放十天左右,3月4日收起。如果收拾晚了,传说将来女孩会晚出嫁。

(二)莺

日本人喜欢莺的叫声。自古以来,在诗歌与绘画中会经常同时出现,喻意“相得益彰”。莺的初鸣日,是报告春天来临的信息。现在比较早的是2月20日,在北海道大概4月30日前后,此时正好是梅花盛开时节。在《拾遗和歌集》中有一首和歌,歌意为:“因为是天皇的命令实在是抱歉,仅此献上红梅树,但是如果黄莺回来问道,我的家哪里去了?我真不知应该如何回答。”由于清凉殿的梅树枯萎了,当时村上天皇命令把纪贯之女儿纪内侍家院内的红梅树挖走,此时,纪内侍献给天皇@首和歌,结果天皇感其诚没有挖走。

(三)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阴历3月6日前后。《礼记》七十二候中说“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蛰虫是指隐藏于地面之下的各种虫子之意,蚂蚁、蚯蚓、蛇、蜥蜴、蛙类等从漫长的冬眠苏醒,从洞穴中爬到地面上来,表示春之胎动。这个季节打的雷称为春雷,因为具有让蛰虫苏醒的作用。

在汉语中,惊蛰原来写作“启蛰”,因为“启”是汉景帝的名讳,为了避讳,而写成“惊蛰”。到了唐朝,名讳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曾经一时使用“启蛰”,但是由于人们用惯了“惊蛰”,所以一直沿用。二十四节气传到日本是在使用“启蛰”的时代,所以日本一直使用“U”,在二十四节气中,中日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既是中国使用“惊蛰”,日本使用“U”。

汉语中的“蛰居”,表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在日语中也有“U居”一词,但是意义与汉语不同,它有三个意思,其一是蛰伏;其二是蛰居;其三是江户时代的对武士的一种刑罚,禁闭之意。不可望文生义。

(四)油菜花

油菜,花黄色,种子可以榨油。在日语中,油菜花(nanohana)是春天的季语。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是春天田园风景的代表之一。江户时代(1603~1868年)以后,当人们了解到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油、灯油时,作为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其栽培迅速推广,以后便能欣赏到油菜花盛开的美丽风景。

与谢芜村的俳句“暮春三月菜花黄,东边月初西残阳”是很有名的。据说与谢芜村的俳句来源于陶渊明的诗“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以及丹后的歌谣。

《大和本草》中形容油菜花是“满地如金”,《农业全书》赞扬油菜花是“如铺黄绢”。

三、表示晚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蝴蝶、蛙、樱花等晚春的季节词。

(一)蝴蝶

蝴蝶,简称蝶,是一种颜色美丽的昆虫,吸食花蜜,种类很多。蝴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昆虫之一。据说日本有260多种蝴蝶,但是《万叶集》中没有一首吟咏蝴蝶的和歌,蝴蝶最早出现是在《怀风藻》中,纪古麻吕的“柳絮未飞蝶先舞梅芳犹迟花早临”。日本人喜欢中国诗文,也就开始喜欢其中的蝴蝶,“庄周梦蝶”,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他写的是何等轻灵缥缈。蝴蝶的别名“梦见鸟”,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二人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祝英台的父亲逼其另嫁不从,二人结婚不成,梁祝化蝶双舞。根据这个故事而产生的交响乐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在音乐史上也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枕草子》的第四十段将蝶列为有风趣的昆虫之一。据《日本书纪》中有如下的记载,供奉蝴蝶,就会得到长寿和富贵,因此当时人们狂热地信仰。

(二)蛙

蛙是两栖动物,种类很多。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生产有益。

在日语中,蛙有“kaeru”、“kawazu”两种称呼,“kaeru”是常用词,“kawazu”用于和歌、俳句。自古吟咏蛙的和歌很多。

“蛙”在日本自古就被视为春天的景物。《万叶集》收录了20首吟咏“蛙”(kawazu)的和歌。松尾芭蕉的吟咏蛙的俳句“古池,青蛙飞入,水声”,几乎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会如此有名呢?传统的美学意识是以蛙声为对象的,而这个俳句的句眼是水声。作者没有沿袭陈规咏蛙鸣,而是从水声中发现了玄妙,暮春之情趣溢于言外。日本人是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对蛙尤为感到亲切。在日本,以蛙为主人公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因此,在奈良时代(710~794年),J为蟾蜍是大地之主宰之神的使者,用于祈雨仪式。

蛙鸣是爱的呼唤,把自己的种别和性别通知对方,最终目的是为了繁殖。

根据《大和本草》的记载,蛙如其名“kaeru”,即使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其本性一定回到原来的地方,其名字来源于此。在日语中“蛙”的发音有“归”之意,所以有将蛙形吉祥物放入钱包的习惯。

自古以来,蛙在人类文化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中国古代认为月亮是三条腿的白玉蟾蜍,因为月亮表面和蟾蜍皮肤一样凹凸不平。中国神话认为三条腿的金蟾是财神的坐骑,象征财富。

(三)樱花

樱花古来被称为花王,是日本的国花。在古代“花”指的就是樱花。本居宣长吟咏樱花的和歌“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受到赞赏,因此产生了樱花就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在日本代表春天的花是樱花和梅花。但是,用于俳句岁时记的“花”是指“樱花”。例如,松尾芭蕉的“樱花如云,钟声来自上野还是浅草?”。

日本人早就认识了樱花树的实用价值。从福井县的鸟滨遗迹出土的5000年多年的绳文(公元前4世纪)前期的弓上,可以看到用樱花树皮缠在弓上,用于加固。用樱花树皮装饰的茶盒、小盒,以及用樱花树皮缝制的器物的连接处,至今仍在使用。其木质细腻,便于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和造船,《大和本草》中记载“中华以梓刻书,日本用樱,材坚良材也”,用于木版印刷。

四、结语

本文从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结果表明:日语中这些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这些季节词在日本独特的风土中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正确理解这些季节词,有助于理解更好地理解日语、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

秋季的诗句篇9

春阳因春天阳光温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故而得名;陈子昂诗“白日每不归,春阳时暮矣”。就是描写春阳的诗句。

阳春春天的美称。唐朝诗人李白诗中就有“阳春召我饶烟景”的诗句。

芳春因春天草木萌动,百草新生,大地草绿如茵,繁花似锦,故而得名。陆机诗“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将芳春的特点,写得入景入神。

蠢古时“春”“蠢”同音同意,春来虫动,形声兼会。

青春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杜甫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艳阳因春季阳光灿烂而得此荣名。清代华广生辑俗曲集《白雪遣音·艳阳春》有句云:“艳阳天,和风荡荡,杨柳依依”。

三春因为春季包涵了一、二、三月,而合称“三春”。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春按民间习俗,十天为一春,春季有90天,故又称“九春”。诗人阮籍有诗:“说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

秋季的诗句篇10

落叶萧萧,传扬着一个美丽的童话。

我曾经说,没有哪一个季节比秋季更容易让人伤感;可是你告诉我,秋季很美,因为你的存在,那么多诗人开始学会写故事,那么多舞蹈家开始模仿你的舞姿。不是吗?当远古的歌谣唱起《秦风-蒹葭》的时候,那个爱情的故事不就开始演出了吗?

可是,我没有享受故事的美丽,也没有聆听深秋旋律的婉转,我只记得那么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那个企图用自己的诗歌启蒙人们思想的诗人终究没有看到国家衰败、列强逞凶的时代,如果看到了,也许会在诗句里加进很多的气愤和无奈。洪秀全、孙中山尚且没有把中国拯救出水火之中,一个诗人又能怎么样呢?

苍茫云海间,春秋度关山。那个诗人憧憬的国度终于建立起来了,很温馨、很美好,于是,今天的诗人开始休眠,歌舞生平成了当今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各种风格的歌谣次第出现,并肩而行,尽管也有歌声说着落叶的故事,但是没有那么厚重呢,轻轻的,真的是一片落叶,没有了责任。

南方以南,我的秋天刚刚开始;

北方以北,你的秋季渐渐离去。

古老的故事唱着南腔北调,带着一个漂泊的灵魂漂泊着;

美丽的童话记着秦砖汉瓦,凭着一个孤独的思想孤独着。

胡衫夷裙旋转着,那是落叶的舞蹈,

碧发蓝眼狞笑着,那是落叶的悲哀,

笙管笛箫鸣响着,那是落叶的欢庆,

作家诗人长眠着,那是落叶的惆怅。

难道还不够伤感吗?今天的人们已经忘却了“在水一方”的凄清秀美,已经忘却了龚自珍,一个多世纪前那个开始苏醒的诗人。昨天,我看见人们踩着落叶的身体走过小巷,走向灯红酒绿的地方,走进一个安详而又沉睡的年代。

落叶不如舞蹈,

舞蹈不如长歌,

长歌不如醉酒,

醉酒不如消亡。

危言耸听了,但是谁又保证这不会是一种可怕的谶言呢?一个季节消亡了还可以回来,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消亡了还会回来吗?没有了思维的诗人只能是文字匠,没有了灵魂的诗人只能是一堆腐肉。

落叶向南,南方有财富的诱惑;

落叶向北,北方有文化的期盼。

落叶翩翩,飘散着一个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