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2:41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1

同学们一定听别人说过“张三李四”,奇怪,为什么人们不是说“张四李三”“李三张四”呢?大诗人余光中说:那是因为“张三李四”符合汉语“平平仄仄”的规律(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一般是仄声),平平仄仄才好听、顺口。如果变成“张四李三”音调就变成了平仄仄平,这样就不好听。哎,猴子虽然比其他动物聪明一点,终究还是不如人啊,你看,古代有群猴子,他们就不喜欢很好听的朝三暮四(音调也是平平仄仄哦),而是为朝四暮三(音调是平仄仄平)而欢呼。他们不能理解语言的微妙啊!也难怪他们没有进化成人。

这群古代的猴子是哪里的?庄周先生(就是庄子啦)没有说。晋代(三国以后的那个时代)有人认为是庄周先生家乡宋国的猴子,到了明代,大学问家兼军师刘伯温讲这个故事说是庄周先生的祖籍楚国的猴子。不管是哪里的猴子,就是有个古代的人养了这么一群猴子。这个古代的人养猴子干嘛呢?庄周先生也没有说。也许想让猴子们帮他干点家务或农耕活儿,也许养猴人是马戏团团长。唉,先不管养猴干嘛了。就是有一天,养猴人觉得开销太大了,快养不起了,于是对猴子们说,从明天开始,朝三暮四,早上三个栗子晚上四个栗子(庄周先生说的是“”,有人说“”是“橡子”,啾啾先生也不明白“橡子”是什么东西,有人说像粟子,所以啾啾先生这里直接说是“栗子”)。猴子们只知道食物减少了,非常愤怒,也许有的猴子还捡起了地上的石头想砸养猴人。养猴人说,你们不同意,那就朝四暮三好了,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以为增加了伙食标准,都很开心。当我们才学加法的时候,有人才问了三加四等于几,我们说等于七,他又问四加三,以为我们不知道,其实我们知道的,所以我们要反问他,是把我们当猴子耍吗?

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这样啦,这个成语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不过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就是这个意思啊。为什么不说朝四暮三呢?瞅瞅先生揣测,也许是人们觉得朝三暮四更好听吧。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2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新的生活,便又在开始。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成为了一个准初四的中学生,不知是喜是忧,最后的一年,所有的辛勤汗水,都为这最后一年的果实浇灌着,在这些年里,有着我们无数的回忆,在这里,有那些曾经陪我疯、陪我闹、陪我哭、陪我笑的朋友。悄悄的拉开思念的心幕,回顾那些年,我们一同走过的日子。

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歌,不知何时已被遗忘;

那些年,我们一起罚站的走廊,不知何时也变得这么冷清;

那些年,我们一起抄袭的作业,不知何时也被丢在一边;

那些年,我们一起迟到的日子,至今仍清晰记得;

那些年,我们一起叠过得纸飞机,如今在记忆的时光里飞翔着;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如今却被夕阳拉到了黑夜。

总会有那么几个男生女生,悄悄的围在一起,感叹时间的飞快,互相询问着今后要报考的学校;

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会烙上几个可爱的绰号;

有无数的时间,我们一起度过,一起做作业,一起玩电脑,一起看电视,一起在数学课上打瞌睡。

有些故事,我们一起聆听;

有些地方,我们一起留恋;

有些日子,我们一起缅怀;

有些困难,我们一起战胜;

就像曾经,有些考试,我们一起想办法,有些游戏,我们一起打通关,有些歌,我们一起唱。

无法忘记的青春里,我们的足迹延长着成长的故事,唯一留给我的,就是回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朝朝暮暮,暮暮朝朝,相聚在这里,离别在这里。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3

《春娇与志明》四个屌丝一台戏

套用当下最时髦的生态系统,《春娇与志明》讲的是两个香港屌丝和两个内地屌丝意趣盎然的生活流,充斥着各种生理冲动和活络的小心思,外加女主角不敢流露的恨嫁,男主角自始至终的自在。这一切素材在彭Sir手中,愣是化腐朽为神奇,拔高成了一部屌丝的精神胜利宣言。彭导在矮化高帅富和女神的同时也抬高了自己,宣告屌丝也有春天。

如果你还不知道屌和屌丝的区别,那么请想象:周董一秒钟变张杰!

最初屌丝的关键词是“矮穷矬”,具体定义为高帅富的对立面、女神们贱贱的备胎、对着显示器DiY的宅男、“人打左脸,给人右脸,人打右脸,给人跪舔”的犬儒主义终极版,以及互相勉励“想不开可以去死”的好朋友。

在长老们最初的精心设计中,女屌丝除以上特征,还需具备“虎背熊腰”等选项。但随着这一词的滥用,其定义不断微妙变化,现在满大街花里胡哨的各方妖孽都蹦着自称“屌丝”,搞得围观群众不明真相。

要认清当今屌丝真面目,不如先猛击《春娇与志明》,赏屌丝百态,为那些和你一样的小心思、不舍与爱恋默默点头吧。

余春娇(杨千嬅饰)——没钱;胸不大,岁数不小;职业很服务;长得比较不错。

张志明(余文乐饰)——不富;软弱;有趣;鸡贼;职业很服务,级别暧昧;长得那是相当不错。

Sam(徐峥饰)——马来西亚出生,清华大学毕业,有钱有义且没尊严地爱着春娇,你以为他是个高帅富,可转脸他就成了屌丝——按理说呢,但凡一部多角恋情剧,必有强大的第三者插入,对主角展开无敌追求,但Sam始终攻击性为零,真是高帅富的素质,矮穷矬的面貌!

尚优优(杨幂饰)——设置这个90后空姐的角色,是为了体现萌系少女的力量。她以一刻不停的青春多动症威胁春娇的平淡。但是!这个明明该走白富美路线的人物,主要功能却仅在两位香港主演的爱情中衬托了真爱无敌,牵动了敌人的视线,却丝毫没扰乱军心。(btw,杨幂小姐在本片中有一半的场景都是“凶”器在替她演戏!)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4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十分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个性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明白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明白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变换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来历是不是很搞笑?够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成语,更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在今后的说话写作运用上都会有许多的帮忙,我今后做事必须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最近大家读书了吗?我可是没有偷懒,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里讲的都是古生的一些故事,在故事中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成语,还帮我们懂得更多的道理,学到更多的知识,书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我觉得最有趣的故事是班门弄斧,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个巧匠,姓公输名般,世称“鲁班”。

  鲁班发明很多东西,像钩拒、攻城使的云梯等等,连鲁班自己的家也是自己设计出来的。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小木匠拿着一把小斧子从鲁班家的门前路过,对门前的老人们说:“别看我这把斧子不起眼,但是,无论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子这么一敲,就能敲出非常好看的花型!”老人们根本不相信,觉得他太能吹牛。回答道:“就凭你这一个人,恐怕不行吧?”“有什么不可以的,我可是鲁班的徒弟呢!”老人们哈哈大笑,笑眯眯地说:“这就是鲁班的家呀!”小木匠听了,红着脸惭愧的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生活中我要做个谦虚的孩子,有不懂的问题就要向别人虚心请教,不要不懂装懂,大家也不要像书中的小木匠那样呀!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5

关键词:地理书;《荆州记》;写景艺术

六朝地理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呈现出繁盛之貌,还在写景状物上呈现出独特的山水形貌,使无生命的山水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灵气与情感色彩。盛弘之《荆州记》是晋宋时期地理书的杰出代表。它在记述山川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大量的着笔于山川河流,草木虫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观和亭台楼阁,宫苑园林等人文景观的描写。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一部优美丰富的写景散文集。《荆州记》出色的写景艺术也颇受古今学者赞赏,类书与其他地理方志引用也颇多,其中尤以郦道元《水经注》对其引用次数最多,引用材料也最为丰富。与南朝山水散文相较,盛弘之《荆州记》又呈现出其完全独特的写景艺术。大致表现在:一、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的统一起来,二者相互辉映;二、将民间歌谣或神话传说借用到景物描写中,使得写景状物更加生动活泼;三、善于从多角度运笔,抓住景物特征,使山川描写更加个性化。下面分别就其书对雁浮山以及黄牛山的景物描写片段,探讨其独特的写景艺术。

一、雁浮山得名与其山川描写

据地理方志《梁州记》云:“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棲集之,故因名曰雁塞。”①此处的雁塞山即荆山之首景山。

关于景山又一名称,雁浮山的由来,盛弘之《荆州记》作了详细说明:“景山在上洛县,西南二百里,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出焉。其山一名雁浮山。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归,偏经其上,土人由兹,改名为雁山,又为雁塞山。”②这段材料取自《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地部十四,景山。此处关于景山的材料,只此一条。可见盛弘之《荆州记》所保留的地理资料也为类书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其文献价值也可见一斑。

又《荆州图记》曰:“沮县西北平里,有雁浮山,是《山海经》所谓景山。沮水之所出也。高三十余里,周回三百里,修岩遐亘,擢幹干霄,雁南翔北归,遍经其上,土人由兹,山名改焉。”③据此可观,《山海经》对景山的记述,应当是目前可见文献中最早记述景山的地理材料。而此处对雁浮山的描述,与盛弘之《荆州记》描写此山的文字表述大致相同,可见当时六朝地志之间,已互相参详补充,这无疑也是促进六朝地理文学的发展原因之一。盛弘之《荆州记》曰:“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云飞风翥,望崖迴翼,唯一处为下,朔雁达塞,矫翮裁度,故名雁塞,同于雁门也。”④

又《水经注?沮水注》曰:“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

又曰:“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遊者常若目不周翫,情不给赏,是以林徙棲讬,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廬焉。”⑤

此处郦道元在为沮水作注时,也明引了盛弘之对景山景色的描述。此处采用四言,对仗十分工整。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统一起来,相得益彰。对照《荆州图记》和盛弘之《荆州记》两处对雁塞山的描写,盛弘之的记述显得更加练达传神,对仗也更为工整,笔下景山之景也更加壮阔雄奇,其高超的写景艺术更显熟练而与众不同。

二、黄牛山之歌谣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西南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迴,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⑥

《太平御览》引《荆州记》云:“南崖有重岭叠起,最大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崖既大,加以江湍萦纡迴,途经宿,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夜,黄牛如故。”⑦

另《通典?州郡部》曰:“夷陵,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间有石,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纡迴,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⑧

此三处都几乎是对《荆州记》原文全文征引。描写黄牛山时,并未似以往普通的手法描写,而是抓住民谣,以行者之歌来歌咏黄牛山之壮美。《水经注?江水注》曰:“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跡之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迴,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玉纡深,迴望如一矣。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声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臨懼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⑨

关于黄牛山的记载,守敬按:“《隋志》,宜昌有黄牛山。《新唐志》,夷陵有黄牛山。在今东湖县西北八十里,亦曰黄牛峡。”又按:“《类聚》九十四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自峡口泝江百许里,至黄牛滩。今去东湖尚不及百里。”此所指黄牛滩应该正是位于盛弘之笔下的黄牛山下。可见,盛弘之《荆州记》在描写自然风光时,还时常运用到民歌、民谣,此黄牛山描写便可看出,这些民歌民谣的不仅能够和所描写之景物互相对照,还能使得山川描写更加具有文学意味,具有浓厚的文学氛围。并能在景致描写中取得画龙点睛之效。此处并不平铺直叙黄牛山之雄奇壮美,也不直接描写黄牛滩江水的迂回曲折。避开了一般地理书山川描写的通病,而是另辟蹊径的活用民歌,生动形象的衬托出黄牛山的高峻雄伟,这首歌谣出自行者,它来自行者行走黄牛山的真实感受,以及眺望黄牛滩的蜿蜒曲折。使得读者眼前为之一亮,极大地增强了文学可读性和审美性。

三、结语

六朝时期,地理书呈现了繁盛之貌。地理文学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还在山水描写上得到了突破,地理书作家们运用他们敏锐的审美洞察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描山画水。为魏晋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初学记》,卷三十,雁第七,叙事,p735,唐徐坚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太平御览》,卷四十九,p238,宋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③《初学记》,卷三十,雁第七,事对,p735,唐徐坚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太平御览》卷九百十七案,《初学记》无周回三百里句;

④⑤《水经注?沮水注》,卷三十二,p619-620,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⑤《艺文类聚》,卷七,p122,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⑥《太平御览》,卷五十三,p788,宋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⑦《通典》,卷一百八十三,州郡十三,p4866,唐杜佑撰,王文锦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⑨《水经注?江水注》,卷三十二,p648,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参考文献

[1]唐.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赵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地理学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第1期

[5]姜武福.《盛弘之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第4、5期合刊.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6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朝生暮死①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出处:《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草下之上》:"朝生幕落花……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

朝生夕死①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出处:《山海经·海外东经》:"[君子国]有薰华草,朝生夕死。"

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出处:明·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寸阴尺璧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弹指之间弹指:按佛经说法,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

出处:唐·司空图《偶书之四》:"平生多少事,弹指一时休。"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出处:宋·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浮生若梦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云朝露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出处:《周书·萧大圜传》:"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第景,实不愿之。"

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双是新春。"

光阴如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唐·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光阴似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唐·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过隙白驹隙:空隙;白驹:原指白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光像骏马一样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寒来暑往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泛指时光流逝。

出处:《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呼吸之间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

出处:《晋书·郗鉴传》:"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

及时行乐不失时机,寻欢作乐。

出处: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急景流年形容光阴易逝。

驹窗电逝比喻光阴消逝得很快。

出处:前蜀·杜光庭《封李真人告词》:"振衣世表,抗迹云间,悁驹窗电逝之劳,得鳌岭云行之趣。"

驹光过隙指光阴易逝。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21回:"先生,何必自苦!人生如驹光过隙,总要及时行乐,方是达人。"

腊尽春回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出处:唐·孙道绚《菩萨蛮·梅》:"阑干六曲天围碧,松风亭下梅初白。腊尽见春回,寒梢花又开。"

良辰美景良:美好;辰:时辰。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良辰媚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良辰美景".

出处:元·侯克中《醉花阴》套曲:"你纵宝马,跳金鞍,玩玉京,迷恋着良辰媚景。"

良时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良辰美景".

出处: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良时美景,始云蒸而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

流光瞬息形容时间极短。

出处:明·徐霖《绣襦记·鸣珂嘲客》:"流光瞬息驹过隙,莫把青春枉抛掷。"

流光易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宋·宋祁《浪淘沙近》:"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

流年似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流水无情流水一去不复返,毫无情意。比喻时光消逝,无意停留。

出处:唐·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地。"

露往霜来比喻岁月迁移,时光流逝。

屡变星霜星霜:星辰运转,一年循环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岁。表示岁月更换。

出处:宋·柳永《玉蝴蝶》:"难忘文期酒会,几孤几月,屡变星霜。"

美景良辰良:美好;辰:时辰。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暮去朝来黄昏过去,清晨又到来。谓岁月流逝。

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每逢闲暇,无非敲枰相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人间岁月几何。"

骐骥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人生朝露形容人生短暂。

日复一日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7

安徽鲍亚民

【朝令暮改】《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四》:“‘朝令而暮改’,改,本作得,言急征暴赋,朝出令而暮已得。非谓其朝令而暮改也。”后以“朝令暮改”形容政令多变。

【一顾倾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三人为众】《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千载一弹】典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财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财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吉,字子阳。后以“千载一弹”极言彼此交情深厚,甚为难得。

【卑之无甚高论】《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南户窥郎】 《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昭信谓去(刘越孙刘去)曰:‘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又数出入南户窥郎吏,疑有奸。’”后因以称女子偷看男子。

【匡鼎解颐】《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语本《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不学无术】《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闇於大理。”亡,通“无”。本谓霍光不能学古,故所行不合于道术。后用以泛指缺乏学问、本领。

【不避斧钺】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屯毛不辨】《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目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扞仲舒呴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遂以“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的苦学精神。

【相反相成】谓相互对立的事物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语出《汉书·艺文志》:“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画眉举案】西汉张敞为妻描画眉毛,见《汉书·张敞传》。东汉孟光为夫送饭时,把端饭的盘子举到和眉毛一样齐,见《後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以“画眉举案”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当刑而王】《汉书·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后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积少成多】谓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众少成多,积小致钜。”

【耗矣哀哉】语本《汉书·董仲舒传》:“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哀哉!”颜师古注:“秏,虚也。言用刑酷烈,诛杀甚众,天下空虚也。秏音呼到反。或曰,秏,不明也,言刑罚闇乱。音莫报反。”秏,同“耗”。后用以表示对政治、社会昏乱的悲愤。

【蟲叶成字】《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蟲食其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病已,汉宣帝名。后以“蟲叶成字”指称谶纬。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8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又是相思的时节了吧,不然窗外的雨怎会落的如此忧伤,似含泪明眸惹伤了泅红更深的季节。细细微微的雨,飘洒在青石黛瓦上,落在爬满青藤的人家深院里,飞入城外幽幽的碧柳边。期待了三生的约定,如绣花针落地,绵绵寂静,细腻无声。虚掩帘门,看雨打芭蕉凝固娇翠的绿意,心也温润得若一瓣清新的梨花,洁白柔软散发着芳香。夜雨映染天水碧,我静静伏案读很旧的宋词,品秦观秀婉的小令。青灯照壁,沉吟良久,和着雨点字字悱恻,眼前不自觉蕴出一个素面净颜的女子模样。像百年前遇雨留宿的白衣书生,在夏末初凉的午夜放飞自己缕缕牵挂,将寂寞的水墨排笔裱成远方天边遥寄的问候。虽然已不是充斥着古典唯美的年代,但那种淡淡的相思之意在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却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

佳期如梦,纤云飞度,任轻风细雨飘摇衣襟,湿润脸颊。微露芙蓉窗,杏花春曲流转芳菲。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滋生闲情的江南总是可以轻易的撩人春思。一分落红都可生出相思,一把玉萧也能衍出云梦初见。七夕于江南更是眷养爱情的温床,走至葡藤下,听古老的故事。那男男女女低眉含笑,随着淅沥的小雨,仿佛情人间细语呢喃,嘈嘈切切玉珠落地。素手拨斜琴,飞花轻轻点醒愁绪,那隔着迢迢星汉守望无尽岁月的牛郎,于今日终是见到日思夜想的人。他们会有怎样的深情需要共享,又有多少往事来遣怀缠绕。漫天的雨丝化作相思的泪,让人徒增淡淡的惆怅,淡淡的苦涩,沉浸在如玉般温暖的花事里。阻碍是遥远的距离,相爱却是彼此跳动的心。那么多细水流长的记忆,任你怎样不愿回想,也总有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时光让你永久铭刻于三生石上。

鹊桥仙虽美,但钟情的却是最后两句。初次从唇间萦绕而出,是在美丽的年纪遭遇喜欢的女子:素裙潋滟,贝齿凝香。应是七夕佳节,三杯两盏淡酒过后,醉意正酣时打开她送的红泥素筏。夜在皓腕下生出幽幽的香,一张短短的纸飘落,上面写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此一句,念来满园惊鸿,抵得过千言万语娓娓道来。常常想,宋词里的女子该是如何哀婉多情。清淡若菊,气质若兰,那江南烟雨两岸红粉佳人纤腰一把,不知让多少男儿将一生都付与。暮卷盈帘,点燃一炉沉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为自己描上弯弯柳眉。只是左等不来右等不回,这相思如卷耳,微雨纷落,便是袭卷得天涯苍苍,心中的落寞袅袅休休下个不停。而如今,又逢七夕,这场温凉的相思雨在我心头迟迟不愿落下。直到后来,无意中见到元稹的一首诗,尾联正是所爱的这两句。可那时已是流光把人抛,沧海变桑田,再无真意可言。我更愿意哲伏于秦少游的红袖添香满楼招的诗词里,任柳绿桃红,山阔水起,不改的唯有浓浓的柔情和缠绵的眼神。

对于秦少游不是不佩服的,词风清丽雅致。虽是儿女情长,读起来却也是平仄非常。"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当年柳边深巷,断肠南陌,那一抹脆生生的嫣红似花瓣雨轻落梦里心尖,柔软而潮湿。再回眸,已是痛彻骨髓的分离。清浅如水的温柔还未留足,你的笑靥就这样令我魂牵。相思催人老,这样的爱情本身就是毒药,直毒进五脏六腑,而浅情人却还不知。离恨恰如春草,更远更行还生。想必那女子也应凭栏远瞩,千里斜阳悠悠跌进芳草外,纵然明知那个人不可归来,却仍是独身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黄昏后,是良辰美景时分了。月光染了一地,掩尽重门,她已是相思成疾。眉目清细,此刻那望瘦的上弦月,是否将沉沉的思念穿过暮霭云层送至檀郎手中。醒也无聊,醉也无聊,这相思的时光漫长难熬。但知晓不管他身处何地,能否在身旁,只要他心里有她,那么这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

寂寞生根,那杜鹃泣血的温凉雨,在鹊桥上落了一层又一层,轻痕淡若绿苔。她对镜低吟:平生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如何才能解掉滚滚红尘的羁绊,共赴一场盛世温暖。原来被雨打湿的等待,是心头无声的唱词,不为离散而悲苦,只为相逢而欣喜。虽然不能与相爱的人长厢斯守,但因这个季节平生的执念,更浓郁了爱的芬芳。也许朝暮相对不是天荒地老,若即若离却愈显珍贵。世间事就是这个道理,拥有并不代表着不会失去。年华错落,终不过水逝惊鸿去,无关风月,无关时代,无关你我。这尘世有缘,若相遇若相惜;这人情有暖,莫相弃莫相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落花流水都是要有一种过程,唯有疏离方懂相聚,唯有舍弃方会珍惜。一个不懂烟火的女子,怎可强求她知道最美的声音是秋风入松涛,寂静无声;最热切的爱情是品一粥一饭,相濡以沫;最深的怀念是咫尺天涯,两两相忘于江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汤显祖为杜丽娘所写下的素凉句子。那时,杜丽娘在春色如许的日子踏进自己家中的小花园,她跟在丫环春香后面感叹"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许是眼中乍泄青梅,那个俊俏的柳生就停留心底。不在梅边在柳边,她是铁了心要嫁给那人的。只是世事难料,此中无端产生了许些波折。不过还好,最后她终于嫁给了柳梦梅,穿越了梦境,穿越了生死。忽然忍不住为这些情痴的女子而感叹,那场相思雨从春色四起的古代一直落到今朝,纷纷扬扬,仍旧如此温凉。像相思的味道,品不出清淡与寡欢,却可以让心为之涌动荒凉。所以在那岁末当口,正值七夕时节,才会有这般情深意浓的宋词,萌发小小红豆,长成鱼传尺素,云中锦书这些美好的字眼。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9

2、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羊起生活的风帆,走向羊关通途。

3、喜乐羊年真高兴,人人都盼羊年盈。五一到了,终于可以暂别城市里喧嚣的空气,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放松自我,享受生活。

4、祝新春快乐!四祝休闲阅读有收获!您是我一生最美丽的相遇!幽香拂面,紫气兆祥,庆开业典礼,祝生意如春浓,财源似水来!

5、20xx,祝你一家瑞气,二气雍和,三星拱户,四季平安,五星高照,六畜兴旺,七喜来财,八方鸿运,九九吉祥,十分美满!

6、祝你新年很灿烂,牛气哄哄冲霄汉,祝你明年业务多,好运连连一火车,祝你工作小轻松,玩玩闹闹很成功,祝你身体特别好,吃嘛嘛香没烦在新的一年里,愿您分分秒秒平平安安朝朝暮暮开开心心日日夜夜健健康康岁岁年年潇潇洒洒永永远远快快乐乐时时刻刻风风光光生生世世顺顺当当新的一年愿所有的好梦依偎着你!

7、最感动的时刻,来自被朋友想起;最美的时刻,源于想起朋友。

8、三祝旅游踏青快乐多!工作顺利,出入平安,家庭和睦,天天开心,月月奖金多多,年年业绩高高,生生财源广进,世世幸福安康。

朝三暮四的故事篇10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穿小鞋”、“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4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

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着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