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翻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3:51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1

1.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

对“性”的解释引申似乎远了一些。原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前一“性”注为“本性”,这里应该承前一致,而且后文还有三个“性”字,其中两个说树木,各种版本都翻译作“本性”,如此一贯才妥。再说“凡植木之性”的后文似乎说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它们怎么又不是树木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呢?而且四个“其”字,都是作者从树本身特性而言的。译作“本性”、“特性”顺理成章。因此笔者将“凡植木之性”试作“凡所移栽树木的本性”这样的注释。

2.若甚怜焉: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

这一条注释,去掉括号就可以了。焉,在这里主要是代词,相当予“之”,“百姓”乃“焉”字应有之意。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按照这个翻译不禁要问,身家性命不安何以繁衍生息?所以这个注解不合逻辑。这个“性”还是承前由树的本性言人的本性,本文的写作思路也是这样,移种树之道为治民之道,种树要让树的本性得到全面发展(致其性),养民要让人的本性得到安适。意译作“生活”尚可。“吾性”确定,“吾生”的“生”则要另求他解。前边说“长人者”喜好不断委派小吏催促耕种收割、缫丝织布,小民饭都顾不上吃去慰劳官吏,“又何以蕃吾生”,“生”似应解作“生产”。全句应为:“又靠什么来发展我们的生产、安定我们的生活呢?”这样翻译很是顺当。

4.故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

穷困与懈怠相组接关系不妥,语义不明。怠,应解作“疲倦”或“疲乏”。四川人民出版社张永言等编著的《简明古汉语字典》在“怠”的第三个义项“疲乏;疲倦”后举例就是用的此句。按此义解注,就有力揭露出吏治的弊端,繁政扰民,劳民穷民,与本文主旨相扣;解为懈怠,那便成了劳动者主观意志上的错误,两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心”,与作者创作本意相违。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2

一、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是我们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

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大运用文言文,学生们对此并不熟悉,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针对以上情况灵活应用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现实,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找出有故事情节的文章,组织班内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把当时的古人古事再现出来。例如,我在教《邹议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就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首先指导学生在吃透教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

心,然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根据所编课本剧的需要,对一些故事情节适当删减,这样人物的形象会更加丰满。在编演过程

中,引导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使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使一些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文言文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背景,学习的这部分的文言材料是丰富背景中的一个小片段。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讲解一些小故事,使文章更加丰富生动。例如我在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就给同学们讲了秦始皇的故事;在教《赤壁赋》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等等,这些背景故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原本枯燥的课文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讲背景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故意设置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学习的兴趣了。

3.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段的文言文内容较深刻,但是不少句子句式较整齐、音韵也很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可以说是朗诵的好材料,如《过秦论》《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等。这些文章不应只是让学生背诵,而应让他们享受文章的节奏感、音乐美。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比赛,使文章变得更有吸引力,朗诵的形式可以不限,老师范读、学生范读,也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或多个学生朗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创作年代离我们较远,有很多知识性的东西需要我们翻译出来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学好文言文,能够正确地翻译原文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

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否弄懂了。如果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我就指导他们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然后逐字逐句地解释,如果遇到句式不了解,我就一一给他们讲解文言中的常用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文言文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就解决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们可能已经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但是不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表达出来,这是因为他们对原文的内容还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现代汉语的语汇掌握得不够丰富、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还不够高。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的翻译来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标准,这样学生才能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鉴赏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特别注

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鉴赏活动中,要对文言文作品做整体的把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作品,调动各种感官和自己的心理活动,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想象,再创造出新的形象。有时可以指导学生穿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中的界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去,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神韵。例如,我在教《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郭橐驼种树的情景,继而理解种树和育人的道理。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进一步落实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既要理解具体的字词、句式的含义,又要领悟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进一步地向更广阔的、健康的道路上发展。高中学段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历几百年流传下来的,都蕴涵着大量的人文性,极富美感,是进行德育的典型材料,也是极好的教书育人经典作品。因此,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的文言文常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以及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同时还要借助于这些作品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操,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更要捕捉并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得到统一,并对古人的优点加以吸收,对他们思想的局限性则加以批判。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改进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使古代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其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对着课文翻译意思,这既阻碍了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像喝白开水一样,一点味道也没有。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必须彻底转变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才能更快、更好、更灵活地掌握知识,才能较快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教师更应该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饮酒》是一首()

a.五言律诗B.乐府诗C.五言绝句D.五言古诗

2.下列作品中带有寓言性的纪传作品是()

a.《张中丞传后序》B.《李将军列传》C.《种树郭橐驼传》D.《马伶传》

3.小说《苦恼》的作者是()

a.契柯夫B.莫泊桑C.巴尔扎克D.都德

4.“祸起萧墙”一语出自()

a.《韩非子》B.《墨子》C.《论语》D.《诗经》

5.曹操《短歌行》诗篇‘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中的“杜康”所用的修辞格是()

a.借喻B.借代C.比拟D.比喻

6.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是()

a.《陌上桑》B.《氓》C.《短歌行》D.《杜陵叟》

7.“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从语法角度看是()

a.意动用法B.使动用法C.为动用法D.一般用法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诗出自()

a.《行路难》B.《杜陵叟》C.《蜀相》D.《泊秦淮》

9.诗集《死水》的作者是()

a.鲁迅B.郭沫若C.艾青D.闻一多

10.我国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a.李白B.杜甫C.王维D.岑参

11.《论快乐》一文提出精神的炼金术能()

a.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B.教人学会休息

C.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D.洗涤灵魂

12.下列四句中,有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的一句是()

a.姜氏何厌之有?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C.姜氏欲之,焉辟害?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13.从文体方面讲,《前赤壁赋》是()

a.骚赋B.古赋C.骈赋D.文赋

14.《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a.关汉卿B.王实甫C.汤显祖D.马致远

15.“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句中的“暂”字的意义是()

a.暂时B.突然C.新颖D.姑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镇在题中横线上)

16.“填然鼓之”中的“鼓”的词性是_____________。

17.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_________》、《大学》和《中庸》。

18.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

19.王维《山居秋暝》:“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

20.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

21.《论毅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2.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23.《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_______。”

24.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___________。

25.《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体史书。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

27.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28.麦苗不秀多黄死。

秀:

29.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30.拘于虚也。

虚:

31.然而不王者,未知有也。

王:

3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

宫:

33.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绝:

34.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无论:

35.冬雷震震,夏雨雪。

雨: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固当:

37.坐客乃四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马伶传》)

坐客乃四顾而叹:

38.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藉寇兵而赍盗粮:

39.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4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则修文德以来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论证方法?

42.《秋水》记叙了哪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43.《论毅力》的写作动机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44.《沙滩上的脚迹》一文中的“他”指的是什么?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45.谈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6.这段话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47.各部分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

48.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阅读《短歌行》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9.“乌鹊”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我喻义分别是什么?

50.“周公吐哺”用典的意旨是什么?

51.由此可见全诗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宗与祖先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和黑话,义气与声句,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全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52.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53.这段文字对描写沙子龙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的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字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一个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同时不使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54.“长宜子孙”的含义是什么?

55.巴金为什么要批判“长宜子孙”的思想?

七、作文(50分)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4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秋水》和《论毅力》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层递B.正反对比C.顶真D.比喻

2.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来揭示后唐庄宗亡国的原因,这句话是()

a.满招损,谦得益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D.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3.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砥砺德行”,在这之中蕴含的思想是()

a.以德服人B.以德治校C.以德开课D.看重行为

4.《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C.宇宙和谐之奥秘D.作者的哲学观点

5.《咬文嚼字》中,运用心理学“套板反应”原理来说明的道理是()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B.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C.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6.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第三次“弹铗而歌”的原因是()

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B.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C.长铗归来乎!出无车。D.长铗归来乎!食无肉。

7.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抽矢射佛寺浮图”的原因是()

a.贺兰进明不肯出师相救B.南霁云想显示箭法高超C.上面藏有敌军将领D.当时正在比试射箭

8.作者在《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中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即()

a.用种树类比治民B.用捕鱼类比治民C.用种树类比吃饭D.用打仗类比治民

9.散文《香市》表达中心思想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是通过()

a.香市今昔盛衰对比B.新旧农民的对比C.香市今昔盛衰类比D.新旧农民的类比

10.《纪念傅雷>中贯穿作者所回忆的几件事的中心线索是()

a.傅雷的翻译工作B.傅雷的三次发怒C.傅雷的撒手西归D.傅雷的人格价值

11.((都江堰》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寓意是()

a.宁静的生活B.壮丽的驯顺C.喧嚣的生命D.强烈的震撼

12.《蒹葭>这首诗中追寻者的心情主要是()

a.执着惆怅B.欣喜雀跃C.忧伤痛苦D.平静自然

13.下列属于田园诗的是()a.《蒹葭》B.《早雁》C.《饮酒》(其五)D.《陌上桑》

14.诗歌《行路难》(其一)中,属于借典型行为举止抒情的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雷满山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5.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诗词是()

a.《早雁》B.《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湘夫人》D.《声声慢)》(寻寻觅觅)

16.《一句话》中“火山爆发”的隐喻意义是()

a.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C.民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D.民众革命运动的巨大声威

17.从日常生活看,《雨巷》所抒写的是()

a.对丁香姑娘的追寻与失落B.对恋人的追寻与失落C.对革命事业的追寻与失落D.对美好理想的追寻与失落

18.《宝黛吵架>与((红楼梦》其他章节的差别是()

a.以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节B.以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节C.采用了直接心理描写方法D.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来增添文章意境

19.小说《哦,香雪》中,香雪为了换取铅笔盒跳上火车,最后独行三十里回家,下面对香雪暗夜独行的心理刻画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兴奋,没有恐惧B.既有兴奋,也有恐惧C.没有兴奋,只有恐惧D.既无兴奋,也无恐惧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5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镘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1.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派遣

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归:返回

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功:成效

D.抑丰悴有时时:时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B.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C.薄功而厚飨之者邪D.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手镘衣食,馀三十年

B.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C.夫镘易能,可力焉

D.乐富贵而悲贫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人物传记,实为宣扬与发挥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表现手法相同。

B.本文继承了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作者借人物之口,肯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C.作者对当时社会吏治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并认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D.本文议论时政,言辞犀利,高瞻远瞩;写人叙事,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6

一、树立“一年高考,三年备考”的全盘观念,为高三复习作铺垫

语文高考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全挤到高三再灌输给学生,在不足九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肯定接受不了那么多,即使有的能接受,也未必能灵活运用。把众多知识点分解到高一、高二来传授,时间明显充裕很多,有了前两年的铺垫,高三就可以有侧重地巩固、复习。比如,语音、字形、成语这些知识点,如果有高一、高二的铺垫,那么高三就可以只用课前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事半功倍。因此,要上好高三语文复习课,就不能把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要有一个全盘的观念。

二、要求教师心中有考纲,心中有历年试题

纵观近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虽然高考题样式千变万化,但考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学生答题,不如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以一敌十的方法。比如诗歌鉴赏题,可以教学生学会判断问题涉及的考点,如“诗中某句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诗中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这首诗运用了何种手法”,这些问题都是涉及诗歌的手法,可以找一些同类的题,让学生总结规律,从而点拨他们归纳答题的技巧。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文段都是课外的,学生就会质疑,看了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高考虽然不考课本的文段,但是考课本的知识。比如,2011年全国卷第8题a项的“长”字是“执掌”的意思,课本中《种树郭橐驼传》的“然吾居乡,见长人者”的“长”字,就是这个意思;B项“结”字是“聚合”的意思,课本中《孔雀东南飞》的“严霜结庭兰”的“结”就是这个意思。第11题翻译的第一句中的“有司”,也在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出现过。如果教师能善于利用这些高考资源来提醒学生,我想在文言文复习中他们就不会懈怠。

三、采用多变的课堂模式

高三复习阶段,大多数的时间无非是用来复习旧知识和讲评试卷。对于旧知识,学生常自认为学过了,早懂了,没什么新鲜感;对于试卷的讲评,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考过,没什么好听的。如果我们的课堂模式不是一味的讲解式,就是一味的提问式,将会逐步冲淡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我们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依据专题内容、试卷结构,以教师主讲的依次讲解式,根据专题内容或学生掌握的情况,点拨内容有所取舍,注重教学的针对性的重点点拨式,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等对话式等课堂模式交互使用,也就克服了教学中的机械刻板,凸显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以法导练,讲练结合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只讲不练,那是嘴上功夫,难有实效;只练不讲,犹如无头苍蝇乱撞。我认为,应该由教师给学生提供答题方法,可以平时抄给他们,也可以印发给他们,让他们做题时有“法”可依。比如,现代文大阅读的作用题,如果我们告诉学生作用题要回答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那么学生就会有答题的思路,知道该如何寻找答案和组织答案。然后再提供相关的题目训练,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答题规律,加深印象,进而总结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以便以后能熟练运用。

五、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复习

高三语文复习有内容多,题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给教师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让课堂变得沉闷、枯燥。说“高三是炼狱”一点也不夸张。这种状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实施有效教学,不利于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因此,为高三语文复习课营造宽松愉快的复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就显得相当有必要了。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7

[关键词]文言文;词义注释;词义传承;概括义;随文释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9-0053-03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是全国大部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必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组编著。近年来,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文言文的阅读篇目。文言文是用古代语言记录的文章,古代语言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如果不借助注释与翻译,他们很难理解文章内容,更谈不上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意图。因此,文言文注释显得尤其重要,它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钥匙,稍有偏差,则谬之千里。词义注释则是文言文注释的核心部分,古今词义的变迁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只有先弄懂词义,然后才进一步弄懂句意、段意和篇意,才能谈得上对文言文进行整体把握。

总体说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词义注释详细、稳妥、平实、信而有据。但白璧难免微瑕,通过分析高中文言文中词义注释的情况,笔者认为注释者进行词义注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词义注释应该反映古汉语词义的传承性

要想让学生亲近文言文,迈入古代文化的大门,首先要使他们有明确的古今观念,了解词义的变迁过程。在揭示词义内涵时,注释者应有所侧重地追溯词义的来源及其变化发展过程,努力得出确切的词义。

《触龙说赵太后》中“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教材注释:“〔不肖〕不贤,不成材。肖,贤。”释“不肖”为“不贤、不成材”是对的,但释“肖”为“贤”则是大错,为本义不明所致。《说文解字注》:“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段玉裁注:“释经传之言不肖,此肖义之引申也。”可知“肖”是“像”“类似”的意思。“不肖”的本义是儿子不像父亲,引申为儿子不成器,后泛指不成材、不正派的人。不能由“不肖”意为“不贤”,从而得出“肖”等于“贤”的结论。

《寡人之于国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教材注释:“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斑”当作“纹路”讲,不直接与头发相关。《说文・白部》:“皤,老人白也。从白番声。易曰贲如皤如。”古无轻唇音,“颁”“皤”古音相同。可以确定“颁白”应是“皤白”,意指白头老人,而“头发花白”不确切,应为“头发白”。“花白”是由于将“颁”解成“斑”字而附会的。

《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教材注释:“〔阙(jué)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阙”读jué时没有“侵损、削减”的意义。《集韵》:“掘,穿也。或作阙。”由此可知“阙”通“掘”,意思是“挖掘”,“挖掘”是引申不出“侵损、削减”的意义来的。王力《古汉语字典》“阙(què)”字第三义项:“引申为残缺。《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由此可知教材对“阙”字的注音与释义均有错误。此字应这样注释:“阙(què):残缺。这里指亏损,用作使动,使亏损。‘阙秦’意为使秦国受到亏损。”

二、词义注释应区分词义的概括义注释与词义的随文注释的差异性

词义的概括义注释通常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注释者应找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与被训释的词准确对当的现代汉语中的词来作训释词语,引导学生搜集这方面的注释材料,使这部分注释成为中学生古汉语词汇的库存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加之以师旅”,教材注释“〔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到……上。师旅,指侵略的军队。”注释者将“侵略”的意思翻译出来,却不了解这个意义从哪个词产生,只好将它作为文意附加到“师旅”这个词上去,这是不确切的。“侵略”的意思来源于“加”字。“加”有“欺凌”的意思,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而解释为“加到……上”意义不确切,翻译后文意也不顺畅。《左传・襄公十一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杜预注:“加,陵也。”《左传・隐公三年》中有“小加大”,杜预注为“小国而加兵于大国”,孔颖达疏“加亦加陵”。杜注和孔疏还举出息侯伐郑和曹国侵宋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加大”,都可以明确看出“加”有“侵凌”之义。“加”从“力”从“口”,本义是以言语诬人,引申出“欺凌”“侵凌”之意义是顺理成章的。

词义的随文注释则不同,它陈述的是词义在文章中的内在含义,反映作者在客观语义中包含的主观经验内容,更与文章的上下文意联系密切。这部分词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发掘才能得到。词义的随文注释不能通过词的对当来体现,不能离开具体的文章而挪用到别的地方。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教材注释:“〔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依照注释,但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事施加给别人的情况。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伯呢?这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乱了人家的计划,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教材注释:“〔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

《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教材注释:“〔而卒以祸〕而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卒,终于。”“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照此解释,这句岂不是说官吏们在盼着百姓有灾难?显而易见,这个意思与文意不符。正确的解释是:卒,终。这里指结果,到头来。“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意为“好像对百姓很疼爱,可到头来却给他们造成了灾难”。

三、明语法以求词义是通过语法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方法

杨树达先生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近则益觉此二事相须之重要焉。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训诂,则其文法之学亦必不至也。”运用明语法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注意古今汉语语法的区别,二是注意对古汉语语法进行断代研究。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教材注释:“〔所宜深慎〕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深切戒慎”的说法不合汉语规范。“深切”是深刻而切实的意思,是不能用作“慎”的状语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深”字第四义项:“表示程度深。很,十分。杨万里《新柳》诗:‘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可知这里的“深”是副词。这句的意思是“(百姓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翻转船只,这是应当十分谨慎对待的。”“慎”在这里用作动词。

《过秦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教材注释:“〔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都是名词用作状语的用法,意思是“用破瓮作”“用草绳作”。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教材注释:“〔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依注释,“垣墙”是动词,指“砌上垣墙”,“周”是名词,意为“周围”,“庭”是名词指“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在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课文注释:“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动。”依照注释“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动”,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它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泛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4]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8

英语考试以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为依据,测试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包括一般性语言内容和涉外业务有关的内容。考试形式为笔试,采用主客观混合题型,以保证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考试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词汇和语法结构:参见《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所规定的词汇和语法项目;2.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所要求的词汇和语法项目的范围内,综合运用语言的技能,如推理、判断、猜测、常识等;3.阅读理解:在所要求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范围内,考查考生的篇章理解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阅读速度;4.翻译(英译汉):考查考生对英语句子及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英汉思维方式的转换能力;5.写作(汉译英):考查考生的英语句子、篇章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格式的掌握程度。

二、计算机基础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计算机工作原理;2.数制和编码:不同进制数的转换和计算机中常用的编码。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作用和分类;2.用户界面;3.windows文件及文件管理、磁盘管理;4.windows环境设置、系统管理。

(三)word文字处理软件

1.文字处理的基本概念:文字处理基本功能和文字处理基本方法;2.文档的基本操作;3.表格操作;4.版面设计与页面设置。

(四)excel电子表格

1.电子表格基本概念;2.工作表的使用;3.公式与函数;4.数据清单;5.图表的使用。

(五)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硬件组成;2.多媒体软件组成;3.多媒体关键技术。

(六)网络基础及internet

1.网络的基本知识;2.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3.局域网组成;4.internet基本知识和应用:因特网的概述及连接方式、ie的使用、电子邮件软件的应用和Ftp服务。

(七)信息安全

1.系统与数据安全:系统与数据常见的安全问题和解决办法、软件的知识产权;2.网络安全;3.计算机病毒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的分类、症状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与防治。

(八)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基础

1.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2.数据库基本概念;3.常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注:编程可使用任何一种编程语言。

三、高等数学

(一)微积分

1.函数: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几种常见性态、反函数与复合函数、初等函数;2.极限与连续:极限的概念及运算、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函数的连续性;3.导数与微分:导数的概念、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隐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4.导数的应用:微分中值定理(Rolle定理,Lagrange中值定理)洛比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及其极值函数的值和最小值、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5.不定积分: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与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简单的有理函数积分;6.定积分及其应用: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关系、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7.多元函数微分法:多元函数的概念、偏导数、全微分、复合函数的微分法;8.二重积分: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直角坐标与极坐标);9.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分离变量、齐次、线性);10.无穷级数: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及收敛域。

(二)线性代数

1.行列式与矩阵:行列式及其基本性质行列式的按行(列)展开定理、矩阵及其基本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方阵、方阵的逆矩阵、矩阵的秩;2.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解的研究、n元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

(三)概率论初步:

1.随机事件:事件的概率、概率的加法公式与乘法公式、事件的独立性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2.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连续型随机变量、几种常用的离散分布与连续分布、分布函数;3.一维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

四、综合文科

综合文科包括:《政治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语文》。其中《政治理论》占40%,《大学语文》占60%。

a.政治理论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物质和意识;3.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4.认识和实践;5.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6.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7.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和运行;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7.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8.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9.刑法的基本原则、刑罚和犯罪;10.诉讼法的概念、种类和原则。

B.大学语文部分

(一)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中外作家的姓名(字号)、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名篇的作者、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篇中的名言警句;作品集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中国文学重要流派的主要成员、创作特征、艺术成就与影响。

文体常识:诗、词、赋、戏曲、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它应用类文体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二)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常用汉字的读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关联词、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识别并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通感等)。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

侧重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句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文言实词: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特别是古今意义的不同、词类的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文言虚词: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于、乎、者、乃、则、为、所、易、则、何、诸、焉”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句式:辨识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

句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表述,具有综合性特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屈原《渔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魏其武安侯列传》、王粲《登楼赋》、李密《陈情表》、江淹《别赋》、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前赤壁赋》、归有光《项脊轩志》、宗臣《报刘一丈书》、侯方域《马伶传》、张岱《西湖七月半》、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曹雪芹《红楼梦·宝玉挨打》、方苞《狱中杂记》、梁启超《论毅力》,《诗经·蒹葭》、《楚辞·湘夫人》、《陌上桑》(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曹操《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天门山》、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蜀相》、白居易《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李商隐《锦瑟》、孟郊《游子吟》、杜牧《江南春》、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陆游《书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睢景臣《高祖还乡》。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

考查范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及其它文学类文本。文本材料不限于教材和所附篇目。

考查内容:把握文本材料所属文体类别,归纳内容要点并概括主旨,把握结构特点和行文思路,分析主要写作特色,识别所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语境中的作用,理解、把握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和在结构、表达上的作用。

【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篇目: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郁达夫《故都的秋》、梁实秋《谈时间》、鲁迅《伤逝》、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秋雨《道士塔》、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培根《论学问》、梭罗《湖光水色》、爱因斯坦《我的信仰》、R.卡逊《大自然在反抗》、东山魁夷《听泉》、霍金《我们的宇宙图像》。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9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一)选材范围较广,选材内容丰富

大都注意体现“浅易”的特点,阅读难度有所降低。17套试卷中,选文出自二十四史的只有六卷,分别是全国大纲卷《明史·熊鼎传》、全国课标卷《宋史·何灌传》、湖北卷《汉书·楚元王传》(选文为西汉刘向的《谏成帝营陵寝疏》)、辽宁卷《旧唐书·宋庆礼传》、浙江卷《新唐书·张文瓘传》、上海卷选文一《史记·循吏列传》。有的试题选材虽不是史传文章,但也是写人为主的记叙类散文。这类阅读材料共有七卷,分别为:安徽卷选文全祖望的《万贞文先生传》,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江西卷选文汲黯的事迹,选自清代学者吴楚材的《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汉纪》;广东卷选文罗提督的事迹,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江苏卷选文苏轼的《陈公弼传》,选自《苏轼文集》;重庆卷选文清代文学家蓝千的《江公皋传典》;四川卷选文吕徽之的事迹,选自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叙事类的文本有两卷,分别是:山东卷选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选自《管子》;福建卷选文元代虞集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选自《道园学古录》。湖南卷选文为明末文学家归庄的《严祺先文集序》,选自《陶庄集》,属于书序。属于议论类文本的有三卷,分别为上海卷选文二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北京卷选文选自《淮南子·汜论训》、天津卷选文选自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其中选文出自诸子散文的有北京卷和山东卷。这样,打破史传类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更多样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选材注重内容的可读性

各套试题的选材十分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和思想的导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传统美德。如全国大纲卷的熊鼎处事精细求实,全国课标卷的何灌行事有成,广东卷的罗提督“足智多谋”,江苏卷的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辽宁卷的宋庆礼“雅有方略”,重庆卷的江皋“所在有声绩”,上海卷材料一中孙叔敖的自信等,山东卷更是直接体现管子以民为本的思想。

(三)试题阅读量相比往年有所加大,选文篇幅略有增加

17套试题选文的阅读材料平均708字。篇幅最短的是江西卷,选文节选自《纲鉴易知录》,518字;篇幅最长的是重庆卷,选文为蓝千秋的《江公皋传典》,861字,另有一个断句的语段,加上有关出处的注释53字,共计914字。900字以上的还有山东卷,选文节选自《管子》的“桓公问治民于管子”,912字。

(四)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个别试题独具特色

大部分试题都是3至4个选择题再加一个翻译题,分值大多在19~22分之间;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文言翻译等题型。在翻译之外,今年考查文言断句的有北京、广东、湖南、江西、重庆、浙江、江苏(附加题)七卷。北京卷秉承多年来的传统,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对省略句的分析判断,要求考生选出“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湖南卷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浙江卷将对文意理解分析的考查定位为“赏析”,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福建卷另选《论语》三则,考查文化经典阅读;浙江卷另选《论语》、《韩非子》各一则,考查儒家和法家的为政观。上海卷依然保持自己的命题特色,文言文阅读选取两个语段,从词句的理解翻译到文本的分析鉴赏,共考查了10小题,28分。

(五)试题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

可以这样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更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可见在古文阅读中确实要转变观念,不能仅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而要把它当作文章来阅读,真正理解其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17套试题中,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2个,所考实词,属于《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之内的只有“归、易、顾、病、修、徐、当、劝”8个,其中“易、顾”考查了两次;其他实词虽说不在《大纲》规定范围,但也是教材中常见的,在中学课本中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上海卷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写出“劝”、“乐”、“顷”、“所从”四个实词在句中的意思,还有4个双音词“禁止、以为、几何、请教”,用来考查判断古今异义现象。

由于文言实词多数为一词多义,因此必须根据特定语境,结合文意判断其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情况。答题时要将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语法位置,以及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加以推断。要做好此类题目,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敲。

2.关于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

这类试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设题一般给出四组8个句子,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所考查的大多在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课内知识与高考题目相结合。由于只要求比较判断出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题难度较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长度压缩、题量减少、客观题减少的趋势日益显现,文言虚词单独设题的省份逐年减少。2011年语文高考,只有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

考查情况如下:

9份试题中,除北京卷的“使、臣”为文言实词外,《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一共考查了12个,只有“乎、若、焉、也、与、者”6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被考查的12个虚词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次;其次是“而、于”,各考查了4次;再次为“其、之”,分别为3次;“因、为、且、则”分别出现了2次;“何、也、所、乃”,各1次。

在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9套试题中,用课内语句构成两两比较的有6题(北京卷和广东卷的8句全部出自试题阅读材料),湖南卷集中考查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将课内学过的4个语句与选文中语句进行比较,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些试题中,涉及的课内文言语句,覆盖了中学语文课本16篇文章(其中1句出自初中课文《桃花源记》,1句出自文言诗歌《琵琶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有7句;《鸿门宴》和《师说》各有3句,《烛之武退秦师》、《伶官传序》各有2句;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约而同地选用同一语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同一虚词(“其”)作为考点。《劝学》、《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归去来兮辞》等重点篇目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对象。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系密切,高考常常是将二者并提。解答此类试题,既要运用所学知识,联系课本篇目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进行推断,又要联系上下文加以判断,通过比较辨析,筛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对《课标》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有充分积累,能明确区分具体语境中相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题时,在看清题目要点、明确思考角度的前提下,判断虚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全句,要有全句意识,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去准确地理解。

3.关于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直接考查文言句式和用法的只有北京卷1题,考查考生对省略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卷)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的能力,掌握文言文句间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D项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两个分句间是顺承关系,不应该补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的“然”字。答案为D。

4.关于断句和翻译的考查

翻译文言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也较重,涵盖了对词语的理解、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类试题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对文言翻译试题举例分析如下:

(1)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监”通“鉴”,引申为“教训”)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全国大纲卷,“职”,名词作动词,称职)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四川卷,“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骑着)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湖南卷,“衰”,形容词作名词,衰颓)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福建卷,“新”,形容词作动词,新修)

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上海卷,“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高)

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重庆卷,“止”,使动用法,让他们停下来)

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江西卷,“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良)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安徽卷,“走”,古今异义,逃跑;“退”使动用法,使之退却)

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湖南卷,“其他”,古今异义,别的事情)

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上海卷,“去”,古今异义,摆脱)

(2)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广东卷,判断句。“洵”,诚然,确实)

(吕徽之)立门下,人弗之顾。(四川卷,宾语前置)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天津卷,宾语前置)

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山东卷,状语后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湖北卷,状语后置)

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重庆卷,被动句,“迫于……”,相当于“为……所迫”)

(何灌)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全国课标卷,省略句,省略主语)

帝遣使慰劳,赐(鼎)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全国大纲卷,省略句,省略宾语)

臣愿抚之,无使(其)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省略句,省略宾语)

今与足下并生(于)今世。(天津卷,省略介词“于”)

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四川卷,“得非……乎?”,固定结构,表揣测,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明确哪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最后将译文组合成句子,注意前后通顺。

古人作文往往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做“明句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这一题型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断句取材上,或直接在阅读文段中选取,或另选一段文字。设题方式上,或要求在应断处划线(用“/”标注),或提供选择项。分值大多为3~5分。明辨句读,一定要先弄懂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几种方法来巧妙断句。一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保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四是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自从各省市自行命题以来,北京和广东高考文言文一直都有断句的题目,2010年共有五个省市采用了断句形式,2011年有七卷考查断句。举例如下:

(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解析:给这段文字断句,要注意对称句式(务记览、为词章;钓声名、取利禄),抓住句首连词(然后、然)和句尾语气词(而已也、矣)等文言断句标志。语段中长句较多,属于较难断句的段落。

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湖南卷)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二)分析和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2011年共有10卷对此进行考查。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不同的变化。

如全国大纲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全国课标卷考查“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湖北卷要求考生筛选“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山东卷考查“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举例如下:

(福建卷)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D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干的要求是什么,这是筛选信息的前提和目标;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再看分组情况,确定答案。

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试题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在这道题的考查中,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和试题的表述也有不同。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的表述为“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山东卷的表述是“理解和解析”设题方式基本稳定。上海卷21题要求考生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选取《论语》三则,要求考生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浙江卷的先秦诸子选读,选取《论语》和《韩非子》中的语段,要求考生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多样、分散,这就要求考生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且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而且大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全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全面地理解原文,将知识融会贯通,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

湖南卷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上海卷23题要求考生分析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考生简要分析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鉴赏与评价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篇10

关键词:Blog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

1.引言

教育叙事研究自兴起以来,引起了国内外教育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教师博客(Blog)的发展更为教育叙事研究开设了崭新的平台,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互动,共享资源。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让教师成为了研究者,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综述

2.1教育叙事的概念界定

“叙事”即叙述故事。叙事是一种文学要素,早在20世纪60年在叙事学在西方兴起。

教育叙事源于文学中的这种叙事体裁,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教育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通过深刻动人的故事表达叙事者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理解的深刻感悟。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中搜集教育事件,对教育事件进行描述与分析,挖掘事件背后深层的教育理论。刘良华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2004)岳龙认为:“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题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构建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2004)丁钢提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2004)从以上种种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对于所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反思、分析,进而揭示出深刻的教育本质及其规律。(黎加厚,2004)

2.2教育叙事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教育领域中,西方国家对于教育叙事的研究大体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拿大和北美的学者为教育叙事的主要研究群体,其中加拿大课程学者康纳利(m.Connelly)和克莱丁宁(J.Clandinin)的成就最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康纳利等人开始将教育叙事集中运用于教师知识的研究。康纳利等人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他们认为:“人类的经验以叙事方式构建,并以故事的方式并存,揭示个体经验意义的最佳方式就是叙事。在这一情境下,教师的个人经验被视为故事经验,研究教师就是采用讲故事、写经历的方法,让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关注每一个有意义的具体的细节和情境。”(高思超,2010)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由华东师大丁刚教授发起教育叙事研究。丁刚教授于1999年开始酝酿教育叙事研究的试验,他发表了一系列该方面的论文,并在主持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推出了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报告。2003年,丁刚教授在《教育研究》第2期上发表了《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这篇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教育叙事。同年,他又将康纳利和克莱丁尼的著作narrativeinquiry部分翻译刊登在《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上。由此,教育叙事研究在国内迅速兴起,这一研究方式引起了国内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今天,教育叙事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许多国内教育界学者与广大的教师都加入到这一行列的研究中。

3.Blog平台促进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

3.1Blog概念界定

Blog中文译为“博客”,是一种开放的网络交互模式,继电子邮箱(e-mail)、留言板(BBS)、好友聊天(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源于weblog,即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为网络日志,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Blog于2002年进入中国大陆之后发展迅速。

3.2教师博客的发展

教师博客属于博客的一种形式,是教师通过网络,运用博客的技术,以文字等形式将自己的教案、课件、课堂录像、教学心得、感悟等上传到网站,进行公开发表。2004年下半年,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推出了中国教育人博客,使博客在教育领域飞速地发展起来。教师博客为教师、学生、家长等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也为教育研究者们开辟了新的空间。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首先建立了jiahou’sblog网站,专门发表教育叙事报告,形成了“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特色。此后,基于网络的教育叙事研究如火如荼。

3.3教师博客的发展赋予教育叙事研究新的意义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职业,每天面对不同的课堂情境,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有的老师记录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着丰富的教学和育人的经验,有的老师却在感触过后丢失了这些宝贵的经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走进教师的生活,让教师们对研究产生了兴趣,一些教师愿意拿起笔记录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但是文章发表的有限性阻碍了老师们进行交流、学习、评价的可能。Blog教师博客的兴起和发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Blog技术门槛低,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很快地掌握这一技术。有了教师博客,老师们可以将自己想法写下来,或者整理成教育叙事的形式上传。由于Blog可以在线共享,所有参与者可以形成一个团体,相互交流学习,发表见解,进行评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感悟教育的魅力和真谛。

4.Blog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4.1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一员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转变过程。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教师应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

4.2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专业情意,而且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研究性学习能带领教师在巩固并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走进科学研究的行列。科学研究引导教师重新成为一名学习者、反思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名有经验的教师,重新审视、反思自身的教学,坚持不断地学习研究,一定会在专业发展的路途中快速成长起来。

如今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老师因为科研的要求太高而产生抵触的情绪,尤其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紧迫的升学压力面前,老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科研对教师的要求太高只能望而却步。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给教师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这种研究方法将教师们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记录平常课堂中发生的让人触动的小故事并不是难题,将这些典型真实的教学案例结合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评述,从而总结出深刻的教育规律,这样的研究方法非常适合一线的老师,为老师们解决了科研的燃眉之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叙事研究正是引导教师走上幸福道路的一种最佳的研究方法。

自从Blog网络平台搭建起来,教师博客发展极为迅速。教师博客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共享知识、更新知识的平台,也为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博客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2.1专业知识方面

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谢维和教授在2000年的《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讲座提纲)中提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等。在国外对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或基础的研究中,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影响最大。在强调教师理解、推理、转化和反省的教学理念支配下,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七类,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等,并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最为重要。(范希运,2005)将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通过教师博客进行交流,不仅能帮助教师促进对其原有的教学知识、课程及学科知识进行调整、更新,而且能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对学生及其学习的特点,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及价值的知识有更多的关注和追踪。教师掌握了这些实践知识,把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设计成为课题,这就在无形中帮助所有教师加入到科研的队伍中。教师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普通的教书匠变成积极的教育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和发展,教师队伍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学生也由此成为了最终的受益者。华南师大刘良华博士在《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从而使教师形成一种“研究期待”,这种期待心理能促使教师产生强烈的研究意识和专业提升意识。

4.2.2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方面

一名教师要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组织和调控技能、研究技能、综合运用信息技能和自我反思技能。这些技能的形成大多依赖于教师对实际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反思。在教师博客中,大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都是关于教师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与专业情意等。以前教师只能在学校开展的交流研讨会中进行交流的经验知识,现在通过教师博客,无数发人深省、触动心灵的文章让教师们目不暇接。教师们从中丰富了教学经验,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也提升了专业道德和情意。

一位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如何对待不注意听讲、思想“溜号”的学生时说:“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我劝你轻轻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童年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的认识的快艇上来。”他按照这样的方法处理了学生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了这篇blog的老师也学着用这种方法解决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这一问题,教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修养,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带来了一系列意外的收获。Blog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共享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叙述故事、总结反思都有了一个媒介。这样的交流形式使得我们的研究呈现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具有活力的态势。

5.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5.1博客运用于教育叙事研究存在内容失真的问题

关于教育叙事是否可以虚构的问题,刘华良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既可能叙述真实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又可能叙述想象中的虚构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虚构的叙事研究经典作品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卢梭的《爱弥儿》,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等。人们可能更愿意阅读真实的、实证的叙事作品。但不能否认,有人更愿意阅读虚构的叙事作品。而且,读者在阅读虚构的叙事作品时,并不因为它是虚构的,就贬低它的价值。虚构的作品之所以有价值,关键原因在于:虚构的作品本身就有真实的含量。中国人的说法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英国人王尔德的说法更有颠覆效果:“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刘华良,2007)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虚构的叙事作品缺乏存在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典型的教育叙事包括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前两者是对真实教育现象的研究,后者是对虚构的教育故事的叙事。在这三者之中,故事的叙事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最高,要求研究者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语言能力。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一般选择经验的叙事研究,而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多数选择调查的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经验的叙事研究一般都来自真实的教育事件,而非虚构的。这些案例都是从教师的个体经验出发,通过Blog平台共享真实的案例,使教育研究回归到教育生活本身。老师们被这些真实的故事吸引、感动,在理解与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教育本质,这就是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这种研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它本身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一线教师来Blog平台交流、评价。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缺乏真实性,缺乏监督,一些教育叙事的文章是虚构或杜撰出来的。文章中不仅虚构故事情节,而且虚构最终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当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失真,自然就无法被广泛推广。教育叙事研究的确允许虚构的叙事作品,但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所采用的经验的叙事研究必须强调其信度与效度。只有真实,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个虚拟的教研平台上探讨教学和研究,也只有真实才能体现出教师博客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真正价值。

5.2教师博客中的教育叙事研究理论层次有待提高

华东师大丁刚教授在访谈“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中提出,米尔斯大约在1959年提出理论研究必须植根于研究者的人生体验,或者说,理论研究的本质其实是个人生活叙事。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的,在教育叙事研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然而在阅读了大量的教师博客中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后发现一些文章的质量并不高,有的纯粹是讲故事,忽略了故事背后深刻的理论。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需要生动的故事叙事,而且要透过故事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理论。教师们应该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反思中总结,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6.结语

教育叙事研究以其故事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为教师们在教育科研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教师博客,这种新兴的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教育创新,为教师们交流共享资源带来了便利,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今后的教育叙事博客将以更加科学、更具信度和效度的形式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帮助,并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2]王鉴,杨鑫.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评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2).

[3]高思超.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5).

[4]范希运,陈利平.实践知识、内隐知识: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视角[J].美中教育评论,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