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鉴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4:21

古诗文鉴赏篇1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诗文题目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是我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简单总结。

一、看题目

诗歌题目通常都会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对学习者鉴赏诗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是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属于边塞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怀古诗等。上述诗歌的题目中,都较明显地蕴透露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其中,《送友人》从题目便可容易得知诗歌主要是讲述与友人分别,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通过缅怀古迹,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赞扬等。因此,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题目入手,通过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倾向,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看作者

古语有云“知人论世”,主要是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性,要求读者能够在这种联系中对诗歌进行鉴赏。诗歌是诗人的情感体现,所以诗人的生平、所处背景、思想及创作风格都与其诗歌创作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鉴赏诗歌前,应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等信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着名诗人、词人的文学流派、生平与思想、创作风格等信息,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学生根据流派对诗人进行分类整理,并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如辛弃疾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始终不得重用,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及壮志未酬的惆怅。李煜是南唐后主,从君主沦为阶下囚,故在《虞美人》中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又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一生忧国忧民,创作的诗歌主要描写真实的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疾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有所差别。在杜甫晚年,生活颠沛流离,故在《登高》中由自然的秋写到了人生之秋,饱含了人生苦况。诗歌往往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掌握作者的背景、生平等重要信息,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产生审美共鸣。

三、看关键词句

古人创作诗词讲究“炼字”。因此,在诗词中最传神的字或词,被称为诗眼。它往往是全诗或词的主旨体现,故找准诗眼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而言,找诗眼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①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怎一个愁字了得”;②抓住描写形象生动及准确的字词,比如“银烛吐清烟”中的“吐”;③词类活用的字或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④抓住诗中的巧妙修辞,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⑤抓虚词,比如“亲朋无一字”中的“无”、“只是朱颜改”中的“只”等。比如,在赏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时,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没”便是诗眼。其中,“隐”主要写高树遮住了明月,“没”主要写银河被淹没在曙光中,主题即为:时光催人离别,它不会为了友人而暂停片刻,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

四、看意象

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为意象,主要是指诗歌中既包含了人物形象、又包含了所写景物及作者情思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多种多样,可以是景或物,可以是人;可单一,也可多个。根据物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其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归纳与总结,比如“月亮”多表达的是思乡、思念之情;“浮云”多指漂泊的游子;“鸿雁”多指思乡之情或羁旅伤感之情;“梅、竹”多指高雅、品节高尚之士;“蝉”比喻高洁等。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中出现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等景物,并用了“急、高、哀、清、白”等词语修饰,渲染了一种忧郁的秋意,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出现了“杨柳、残月、晓风”等意象,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伤别情怀,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出现了“山、雨、明月、清泉、石、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图,寄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山林生活的向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诗歌鉴赏对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把握诗题解读要领和诗歌鉴赏技巧,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2005,6.

[2]艾青.诗论.论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

古诗文鉴赏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13-02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古诗词的文体、格式以及韵律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时,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对古诗词非常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感悟古诗词的内涵,但一些不喜欢古诗词的学生却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效率。

一、以探究形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且与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习惯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先熟悉相应的释义。教学时,教师通常会直接给出释义。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之后的古诗词鉴赏自然无法顺利进行。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完善导入模式。探究模式通常都用于开放性较强的学科中,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在古诗词鉴赏课堂中应用探究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离骚》这篇诗歌的篇幅较长,且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具有多种内涵,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而传统的“释义―阅读―翻译―解析”的古诗词鉴赏模式很容易走入教学误区,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将“探究模式”引入古诗词鉴赏课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鉴赏学习,如第一组学习第一章“被贬”,第二组学习“反思”,第三组学习“再试”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分组学习后,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且有更多的时间攻克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与感悟,为今后学习古诗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作者在写诗词时十分留心观察与自己主观情感相符的景物,并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由此达到诗情画意的协调统一。在鉴赏此类古诗词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先讲解一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经历,这样学生自然能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随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进一步体会其写作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展现的是因为土地贫瘠,野草遍地,作物荒凉的景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了作者早出晚归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总有明月相伴,可以称得上是怡然自得;“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几句描写了田园耕作的艰辛,其中“衣沾不足惜”这句诗看似平淡,但结尾处,作者说“但使愿无违”却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他人同流合污,更不愿意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迷失自己,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信念。整首诗语言平淡,没有进行太多修饰,而正是平淡的语言,才能够体现出诗的意境美。

可见,在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时,通过反复朗诵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创作时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会品味古诗词语言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诗词更是其中的精华,因为古诗词虽短小,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细细品味诗古词语言是鉴赏古诗词的重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阅读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品味鉴赏古诗词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文”的过程。新课改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照语境来揣摩诗句含义,体会诗词的表达效果。此外,还需学会鉴赏诗词,感悟作品形象,品味诗词语言。”笔者认为在鉴赏古诗词语言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把握古诗词的语言结构。在鉴赏古诗词时,学生先接触到的是语音符号,通过语音符号来把握语义。从接受的角度看,语音节奏就成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表层形态。

第二,认真阅读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都精炼且含蓄,具有深远的意境。词句的选择与组合,加上不同修辞的运用,是古诗词语义构建的单元,同时也是将情感融入语言的重要方式。从某种层面看,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环节。例如,《过华清宫》中,“长安回望”写出了皇帝本应该留在京城处理政务,但为了讨好贵妃,却去游山玩水,于是便有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描写,“绣成堆”这几个字用得非常传神,概括了骊山的风景,而“红尘”则描绘了送荔枝的艰辛。在《过华清宫》开头,作者并未提到荔枝的事,所以学生初读时并不了解为何“山顶千门”要打开,直到最后才知道“一骑红尘”居然是为贵妃送荔枝。

第三,品味古诗词的体式结构与表现手法。古诗词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态包括层层铺垫、巧妙过渡以及起承转合等。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如联想、情景交融等。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充分做到了情景交融,上片描写景物,下片抒发感情。按照写景的顺序来看,是从仰视转为俯视,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景物。

四、开展综合练习,提升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鉴赏中,除了鉴赏方法与技巧,还需要多开展综合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将古诗词鉴赏向课外延伸。

第一,向教材外延伸,使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鉴赏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赤壁赋》,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从写景方面看,《赤壁赋》描写了浩渺之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描写了宏伟壮观的场景,为接下来周瑜的登场做了铺垫。在怀古方面,《赤壁赋》发问曹操“而今安在哉”,感叹人生苦短;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描写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感叹人生如梦。从抒情方面看,《赤壁赋》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表达了伤感的情感。

古诗文鉴赏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2)12-024-01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课堂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阅读量太少,找不到赏析的切入点,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探讨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把握诗歌类别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而其中最实用的一点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来对诗歌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按诗歌内容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等等。下面就以几种诗歌类型为例,简述笔者观点。

对于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写景为主,侧重于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诗的内容上,多给予人美的享受。此类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也一定会加入自己的感情,制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美好的情景中释放自己的情怀。

咏物诗是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诗人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最主要的是抓住诗人所寄托的感情。最具代表性的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抓住石灰“清白”的特点自比,表达自己要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它反应的是国家的兴衰。鉴赏边塞诗,应该抓住时代特征,然后根据时代背景推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以历史题材为例,这些诗歌的特点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将历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一般而言,咏史诗是作者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评价,寄托个人抱负的诗歌。

二、抓住意象,情景再现

意象是诗人通过客观事物为素材提炼加工创造出的渗透诗人思想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它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抓住意象,情景再现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只有对诗歌意象领会于心,才能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创造诗歌的过程也是创造意象的过程,赏析诗歌时要反复诵读,通过“语象”去感受诗人的“意象”,探索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心理内涵。

常见的意象有:冰雪、月亮、柳树、禅、草木、杜鹃、梧桐、梅花等等。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古诗里有些意象的含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学生们可以适当加以总结,如:杜鹃往往和哀思、思归有关,梧桐大多表示凄苦之情,落日大多表示游子的羁旅情思或者人生迟暮之情……平时练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一些诗人的意象选择。如离别时通常会选用长亭、明月、夕阳、杨柳、流水、芳草、渡口等等,边塞诗通常选用号角、烽火、长城、孤城、玉门关等。此外,在阐述意象的时候,要仔细区分同一个意象的不同含义,如“浮云”,“浮云”既可以指天上的白云,又可以指黑暗的邪恶势力、朝廷小人等。

三、加强诵读,增加语感

诵读是鉴赏的前提,平时多读诗词,会有助于在鉴赏诗词时进入到诗人营造的情境之中,积累丰富的语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高中课本中的诗词数量有限,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诗词。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应该在学生熟悉课本诗词的基础上,扩大诗词的阅读量。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朗读,背诵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名言名句,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只有多接触,多阅读,在知道了某诗歌的出处,才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鉴赏和感悟的热情。

四、结语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性,能力层次较高,每一个学生应该养成多读名著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加强积累,掌握鉴赏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质。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肩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考的基础上,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鉴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刘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3]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古诗文鉴赏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语言特色鉴赏

“言为心声”。不同诗人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或明快直露或婉约含蓄,或清新淡雅或绚烂热烈,或浪漫绮丽或沉郁顿挫……鉴赏诗词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句,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如:《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问:结合诗中情境,说说你对“人闲桂花落”一句中“闲”字的理解。

答:“闲”在诗中有悠闲、闲静的意思。在静谧的春山夜间,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被诗人觉察到了。既写出了春山环境的宁静,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静,将诗人心境与春山环境浑然融为一体。

二、千古名句鉴赏

“言微旨远”。诗歌中往往有看似平淡却含义深远而起到画龙点睛的句子,它高度凝聚诗人的独特情感而被流传成为名句。鉴赏时,一般先要指出该句子具体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展开联想再现诗中情景(画面)并概括其特点,然后分析该名句的表达作用(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揭示了什么深刻哲理)。

如:《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末两句是千古名句,请你对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春色”和“红杏”人格化。描绘了一幅“春色”关不住,“红杏”探出墙外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景中寓理,说明了新生事物是束缚不了的,它总会冲破束缚。

三、思想主题鉴赏

“诗以言志”。诗人在写诗时,往往把自己当时最真、最纯、最美的情感提炼出来,倾注在警句或诗眼中来反映自己的鲜明个性。鉴赏时,一般先要找出诗眼、警句,并进行意境提炼,再联系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个人际遇及情感抱负,然后揭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哲理。

如:《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问:诗歌最后两句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两句表现了歌女不知亡国之痛仍唱绵绵之音的情景。借以写出当时官僚贵族沉溺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腐朽而空虚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四、意境形象鉴赏

“情景交融”。诗人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称为诗的意境。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鉴赏时,一般先要指出诗句中的意象组合运用了什么手法,再展开联想再现诗中情景如何交融并概括出意境特点,然后分析其表达作用。

五、艺术手法鉴赏

古诗文鉴赏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意境

高级职称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古诗以及唐诗颂词元曲,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想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例如杜甫的《春望》描写的是安史之乱后长安城荒芜、残破的景象,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的伤感与悲痛在朗读时就应该读出来。再如李白的《行路难》,诗歌叙述的是诗人离开京城时,对朝廷黑暗、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的激愤之情,也反映了诗人不屈不挠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诗歌的感情起伏跌宕,大开大合,时而苦闷低沉,时而激昂奋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感情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与外,受之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高级职称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在他们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

“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肃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练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高级职称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又比如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句中一个“敲”字,这是一个细节性描写,想象一下那一个不停“敲”击棋子的动作细节,与前面“闲”字联系品味,就能感受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在品析语言时,要善于抓住诗眼,从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要顺利地承担这一重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和较宽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善于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上述的三个环节是最基本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当然,诗歌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更好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咏芳,余建华.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与研究[J]. 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6).

[3]张雨仁.“涵泳法”和“比较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03(15).

古诗文鉴赏篇6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要想学得好,兴趣是先导”,为学生营造创设古诗词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感情,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室墙壁上,我挂上了多幅从古诗词中精选出来的诗句作为勉励、鞭策同学们的名言警句。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我每周三次更新古诗词专栏。在教学中,我适时播放一些已谱了曲,由歌手演唱的古诗词,如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这些歌曲让那些听惯了诸如《台》、《隐形的翅膀》等流行歌曲的学生感受到了无穷的韵味。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们逐渐对古诗词有了兴趣。他们开始主动摘抄、背诵古诗词,上网寻找古诗词鉴赏方面的资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良好的开始后,学生们根据某一主题或题材内容积累古诗词的习惯慢慢地形成了。

二、知人论诗,事半功倍

诗贵深曲,往往语意含蓄、情境深邃,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层语义中。了解诗人生平际遇和创作背景,在鉴赏中常能事半功倍。例如不熟悉李白在唐明皇面前曾有“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际遇,就不会明白他《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又如在讲解陶渊明《饮酒》时,我先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当学生看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时,自然就会读出其中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讲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先介绍了南宋的政治局势及诗人一生爱国,立志收复被金占领的祖国山河,但为主和派所阻,壮志未酬的背景,学生自会感受到诗中强烈表现的爱国之情。

三、抓住意象,感悟诗情

诗人往往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词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词的意境,领会诗词的主旨。所以,诗词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例如在讲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扣住“杨花”“子规”“明月”几个意象,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飘零之感、羁旅之苦和作者对友人的无限牵挂。又如在鉴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的意象群,去深入体会这首元曲小令的深邃意蕴,感受苍凉的古道、凄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孤客相伴的悲凉。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许多物象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思想感情,明了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如:月亮代表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松菊梅兰代表高尚的品格和情操;羌笛代表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梧桐代表凄凉悲伤萧瑟冷寂;杜鹃象征凄凉、哀伤;竹象征虚心、脱俗、孤傲、刚劲;亭抒发离情别绪;雁抒发游子的思乡等等。

四、借助想象,加深体验

诗词创作的主体是诗人,诗词鉴赏的主体是读者,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悟诗词的内蕴,去补充诗词中留下的空白,还原其情景,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在鉴赏杜甫的《登岳阳楼》时,读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以引导学生由一“坼”一“浮”想象洞庭湖景象的无比壮阔、生动。再去体味诗中后四句的抒情,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的孤寂悲凉之痛,同时也深味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画面描绘的实景,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感受到早春的气息;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必须通过对画面进行想象和推理才能感受得到,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五、掌握术语,学会表达

古诗文鉴赏篇7

一、把握情韵,多读多思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情感美和韵律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并注意读的层次和技巧,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节奏、情感和意境。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音读、意读、情读和悟读,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一)音读

指导学生音读就是要让他们读准字音,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停顿、节奏,并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然后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二)意读

进行意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进行诵读。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味,大多是在读中才能感受。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他们去体会诗词的语气和语势,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并读出作者满怀的惆怅与无奈,以及浓厚的思乡之情;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踌躇满志、激情豪迈、壮志雄浑的情感。

(三)情读

情读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在诗词中感悟到的情感借助节奏、重音、语调等技术手段读出来。学生要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自己的大脑中构思诗词中描述的画面。如学习温庭筠的《忆江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渴盼之情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落魄的画面,以画面入情,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悟读

经过了音读、意读和情读,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的同时对古诗词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对于这种理解和感受,学生受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用言语说明,但是,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能在学完古诗词后明显觉得自己心中多了某些东西,我们的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品读语言,挖掘内涵

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相比生活用语,诗歌的要求就会更高。而诗歌鉴赏则要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剖析。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一字、一句用的巧妙,都会令整首诗生色不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否则,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难以形成永久记忆。古诗词中的词语大多都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表面上的意思,一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深刻内涵。以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例,对于诗中的“杏花村”,古今文坛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山西,也有人说是在江西,其实不然,它和“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以及“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村”意义,都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感受,是一种特定的意象,并不是确切的村庄。诗歌大都比较含蓄,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就必须跳出诗歌的字面含义,进行深入的探索,充分挖掘诗句的内在含义。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话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其中,“平、阔、正、悬”四个字更是将江面开阔、江潮平静、船帆高悬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读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引领学生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写诗,学习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与技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并说出自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将本组的意见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分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轻音乐,为学生创设一种秋意萧瑟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该诗的意境之中。然后,我让学生按照上面所述的四个读法进行诵读,并抽查他们的阅读情况。抽查以学生对这首小令的感情了解为主,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引导他们去感受诗中的情感内涵:先去搜索曲中作者用来表达“愁绪”的词语,如“枯、老、瘦、断肠”等,将学生的情感引入深秋的时节,使得他们仿佛能看到离乡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瑟瑟的秋风中,在静寂的古道上,在消沉的暮色下,带着满脸的乡愁向着远方走去。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渐深入作品的内部,对曲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查阅资料,分析典故

在古诗词中经常会有典故出现。典故能够为作品增加意蕴,但是也给我们的赏析带来了困难。典故大多都比较含蓄,还有很高的概括性,我们必须通过理解典故的出处和原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逐步掌握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分析用典”是古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古诗词中用了哪些典故。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资料,找到典故的出处,分析作者使用本典故有什么意图。

如李白《行路难》(其二)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通过用典,表现出诗人在心境茫然之时,忽然想到两位在政治生涯开始时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用典较多的古诗词作品,只有把分析典故作为教学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轻松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鉴赏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学生;欣赏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诗词能反映现实,能反映一定程度的社会政治面貌。因此,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诗人及诗词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清诗人感情的脉搏。同时通过背景材料的铺垫和相关材料的渗透,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精髓,理清全诗的脉络,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情、诗意,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词,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通过这些,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璀璨的明珠,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有利于建构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这一个目标的实现,必须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的了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先是抱着传递爱与希望的激情走进课堂。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很少。很多教师在这方面比较苦恼。学生面对这么优美的诗歌却没有兴趣,原因何在?当然这跟古典诗歌晦涩难懂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仅仅的停留在背诵几句名句。但更多的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老套,教学语言晦涩枯燥等等相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应该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收集与所学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人生经历。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的情景,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对相关资料背景的了解,能让学生深刻地触碰到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中的灵魂,更好地了解创作的意图,从而更加客观地解读诗人的作品。这也体现了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学观点。但是知人论世要建立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上,不能只是凭借作者的时代背景资料来主观地臆断。不仅仅是这样,学生对于背景材料的学习了解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查阅收集资料。

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面比较广。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所以教学方法必须灵活,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就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对于诗词的鉴赏知识,在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又可以把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诗词之所以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因为诗词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熏陶人的精神世界的功能,能感受诗词美的人会与诗词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是古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但由于诗词采用的是古代人说话的修辞手法,因而没有现代白话文那么通俗易懂,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上的障碍,也是导致学生对于诗词产生抗拒心理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是现代这个时代的标志,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喜爱,时常传播于大街小巷,可以算得上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连三岁儿童都能随口哼唱几句,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容轻视。而实际上,诗歌指的是,用歌唱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诗,诗经中大多数是在古代人们广为传唱的。因而,如果将流行音乐与古诗词教学巧妙结合起来,必定可以提高同学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对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将大有好处。歌词与古诗词的整合是一个重点,一方面,由于古诗词的言辞表达方法和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容易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障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古代音乐都和当代的有很大的不一样。因而,在当代来说,许多作词者并不会直接使用古诗词来作为音乐的歌词,而是以其作为一种再创作的素材,通过对古代诗歌来取景、取境、释义、释意、沿袭等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歌词,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字融合”。

古诗文鉴赏篇9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古诗文鉴赏篇10

关键词:古典诗歌知人论世诵读意境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诗教的传统,通过诗歌教育让学生做到在初中阶段进行古典诗歌的积累与鉴赏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体悟,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这也是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难点。以下是根据本人的一些教学实践提出的几点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法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歌主人公的形象往往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要想真正读懂诗歌,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写作意图,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知人论世作为解读古代诗歌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歌。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诗人出身、性格、经历和感情倾向。例如读杜诗时,应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转衰的时期,诗人身处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目睹了叛军的种种恶劣行径,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才有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深叹息,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愤感慨。读苏词时,要知道苏轼一生经历的命运打击与政治风浪,及其乐观坚强的性格、内心所受禅宗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他经常表现在诗词中的那一分性情与修养,才能领会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也才能真正懂得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诚祝愿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读孟郊的《游子吟》,则要了解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职位,当作者年过半百、终于将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老母亲接到溧阳,百感交集,挥笔写下此诗。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千古传诵的诗句背后孟郊为自己无法报答母亲深恩的自责。

二、诵读品诗法

古语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诗歌学习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这样做才能让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注意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

2.要让学生学会为诗歌划分节奏(可按其意义或音节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初步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把握诗句中的音节、语调,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感受古诗的音律美,通过对全诗的诵读吟咏,使学生自然融入对古诗的赏析。

3.要通过听范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以突出节奏。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被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歌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意境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