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9:13

建筑节能标准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按照住建部2013对全国建筑节能领域的专项检查通知,"2013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50%强制性标准基本达到100%,施工阶段的执行比例为95.5%"。如果按照这个检查结果,那么我国新建建筑基本都属于节能建筑,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这个数据是住建部汇总各地的上报数据汇总而来的,而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往往存在数据造假的问题,因此此数据仅可作为一个参考,是不能作为我国节能建筑的实际情况来研究的。真实的情况是,我国目前大量的建筑是不节能的,主要集中在建筑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控制上差距较大。而与同纬度、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其2-3倍。

2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绿色建筑节能标准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但是根据对我国现有绿色建筑的研究,发现我国在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建筑标准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绿色建筑的节能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国民的绿色建筑节能意识仍然很低下,建设者和消费者在认识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都是被动的接受,远达不到主动、自愿的阶段。消费者对建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户型、功能、价格上,对事关长远利益的绿色建筑节能则知之不多,关注度极低。而对于建筑的发者来讲,绿色建筑节能势必要增加的成本是否能转化为利润直接影响着其对绿色建筑节能的开发热情。有的开发者将采取的局部绿色建筑节能措施,冠冕堂皇的宣称为节能建筑,则是绿色建筑节能的一大误区。

(2)与国外标准相比,我国的节能标准明显偏低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绿色建筑节能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设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仍然偏低,而且也只有东部发达地区执行的相对较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则执行较差,或仅局部执行了这些标准。从已有建筑的实际节能效果来看,我国大部分建筑是西方发达国家的3-5倍,节能形势依然严峻。从下表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绿色建筑节能领域的差距仍然巨大。

(3)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对绿色建筑节能的规定不够明确。

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自愿参与性质的,对投资方、建设方都没有强制要求,'很多参加绿色建筑评价的项目主要是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主要是处于对绿色建筑领域进行引导或研究。而房地产项目的参与者则更多的是为了有一个比较好的卖点,主要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的。这样的现状是很难将绿色建筑及其标准广泛推广的,国家法律缺乏明确的强制性规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虽然国务院也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对建设各方的主体行为进行了规范,并制定了处罚措施。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对绿色建筑节能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将执行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列入国家大法中,因此各类的条例、规章的制定都缺乏相应的依据,在执行力度上明显不足。

(4)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不完善

要达到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就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节能标准。目前我国虽然已经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是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节能标准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需要制定一批为绿色建筑服务的节能标准,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建筑节能相关产品标准。即便是已经的评价及设计标准,也存在着不能适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及经济条件绿色建筑的问题。

3我国绿色建筑节能标准的发展建议

针对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和相关标准的不足,结合资料调研和作者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对我国绿色建筑和相关标准的发展有如下的思考与建议:

(1)加快绿色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节能观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市场的引导作用也不具备竞争力,因此对绿色建筑节能工作的推广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作用,将绿色建筑节能及其标准提升到国家大法的高度上是必由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建筑领域各相关主体行为的都有明确的规定,是国家、地方政府制定各类建筑法规、规章的依据性文件,因此在建筑法中将绿色建筑节能工作予以明确,能够引领绿色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为绿色建筑的推广提供强力的法律保障环境。

(2)加速绿色建筑配套技术、产品及标准的研发、修订和完善

我国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要有强大的设计、施工、运行等技术的支持,现行的各类技术虽然也在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但是目前尚缺乏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的配套技术研发,对不成熟的技术开展专题研究,并形成相对应的技术体系。这就形成了有标准,缺技术,有目的,缺方法的窘境,所以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主要工作。自从绿色建筑的概念提出以后,市场上的"绿色建筑产品"也层出不穷,让使用者真假难辨,而如何衡量其质量也在困惑着使用者及检测者。对绿色建筑产品及其技术标准的界定应在现有成熟产品的标准上,结合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由政府部门组织科研、设计、使用方等各参与主体制定产品标准体系,然后对重点项目及薄弱项目进行专项研发,尽快形成一批技术先进、适用性强、操作方便、便于量产K经济合理的绿色建筑产品及标准。

(3)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

我国的绿色建筑节能意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不过30年的时间,而实际的工程实践则经历了漫长的普及和宣传过程,至今仍有很多人对绿色建筑节能意识淡漠,对绿色建筑节能工作敷衍了事。绿色建筑的提出时间则更晚,出现较多的地方是房地产商的宣传卖点上,一般人对此的认识极为浅薄,甚至还有很多错误的倾向。思想上的不重视和不理解对推广绿色建筑工作存在很大的障碍,我国的绿色建筑推广起步晚,起点低,要想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歩伐,实现国家对绿色建筑节能的各项规划和要求,就必须尽快培训和教育一大批致力于绿色建筑建设的决策者、发者、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使他们拥有深刻的绿色建筑和标准知识,掌握绿色建筑建设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加快设计、建设、运行绿色建筑的脚步,把绿色建筑推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4)增加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和激励作用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在政策、规划、技术、标准、运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足,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引导、激励社会资金对绿色建筑的投入,社会资金也应该能从绿色建筑的投资上获得相应的收益。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可采取的支持、引导和激励措施有:减免税收、加快固定资产折旧速度、低息或免息贷款、资金补贴、政府采购、科研资助、资源协议等。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推进绿色建筑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5'

建筑节能标准篇2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b)-0000-00

为了规范通信局房建设,减少局房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本文就绿色局房建设的建筑节能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标准对通信局房节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供各通信企业在机房建设时参考实施。

1通信建筑节能的一般要求

通信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通信机房建设应合理控制通信建筑的体型系数,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单个机房的面积需求应符合实际,不宜盲目扩大,以增加空调的负荷。对于不能一次性安装通信设备的面积较大的机房,可随着设备安装在机房内设置临时活动隔断,并在设备完全安装到位后转移到其他机房重复使用。

通信机房建筑不宜设置大面积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幕墙。如果希望建筑的立面有玻璃的质感,建议使用非透明的玻璃幕墙,即玻璃的后面仍然是保温隔热材料和普通墙体,或者使用新型节能玻璃。

有人值守的通信设备用房及业务管理用房应有自然采光,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夏热冬暖、夏热冬冷地区人员较多的房间应考虑外遮阳,以改善室内热环境。遮阳并不一定要在室外设置外遮阳挡板,无外遮阳时,可以使用镀膜玻璃,实现遮阳的作用。有条件的可采用可调节外遮阳,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措施时需要考虑与建筑的一体化,并综合比较遮阳效果、自然采光和视觉影响等因素。外遮阳系统能根据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进行自动调节,并同时采用增强自然采光等措施。

2通信建筑围护结构及其材料的节能要求

通信建筑墙体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

(一)采用轻质节能墙体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粘土空心砖和多孔砖、混凝土空心砌块、陶粒空心砌块等;

(二)采用高效的建筑绝热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岩棉板、矿棉板、玻璃棉、硬泡聚氨酯、酚醛泡沫及保温浆料等。

(三)通信建筑需保温的外墙应首选外保温构造。

通信建筑门窗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

(一)采用高效节能玻璃。如: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吸热和热反射玻璃、真空玻璃、泡沫玻璃及太阳能玻璃等。

(二)采用高效节能门窗框材料。如:塑钢复合窗、pVC塑料门窗、断热桥铝合金型材、玻璃钢型材等。

(三)采用高效节能门窗。如:双玻窗,双层窗,铝合金断热窗及铝合金断热Low-e中空玻璃窗等。

(四)通信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GB/t7107一2002«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中规定的4级,应具有较好的防尘、防水、防火、抗风、隔热性能。

(五)通信建筑宜选用具有保温性能且安装闭门器的门。

通信建筑屋面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

(一)屋面隔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采用铺设保温层、倒置式屋面,设置架空层或空气间层、屋顶绿化等措施。

(二)屋面保温层宜选用吸水率低、密度和导热系数小、有一定强度且长期漫水不腐烂的材料。

通信建筑楼地面上的保温层,宜采用硬质挤塑聚苯板、泡沫玻璃保温板等板材或强度符合地面要求的保温砂浆等材料。其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3通信机房室内外环境

(一)通信机房建筑室外环境

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4、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5、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宜将产生较大噪声的油机房布置在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小的地方,必要时应采取隔声、消声措施,降低噪声干扰。

6、通信机房楼空调室外机位置应远离居民住宅,选用高效率、低噪声的设备。

7、局址绿地率应至少满足当地规划部门要求。

8、室外地面优先采用透水地面。以减少城市及住区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

(二)通信机房建筑的室内环境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维护结构内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为防止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结露,应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防止外墙和外窗等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低。为防止辐射型空调末端如辐射吊顶产生结露,需密切注意水温的控制,使送入室内的新风具有消除室内湿负荷的能力,或者配有除湿机。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通信机房楼室内环境应达到以下标准:

(一)平面布局应充分考虑通信设备机房的洁净度要求。室外机应避免从设备机房内搬运,而是通过走道、过厅等公共空间进出。

(二)除满足气体灭火事故通风的要求外,机房外窗不宜设开启扇。

(三)机房外门应安装不低于400mm高防鼠板,且不应低于空调送风地板的高度。

(四)空调室内机周围应有挡水及排水措施。

(五)机房二次装修时应采取措施解决物品的临时存放、设备安全、装修灰尘和垃圾等问题,避免对机房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建筑节能标准篇3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被公认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而在能源消耗中,作为人类活动基本场所的建筑,其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50%;我国建筑能耗目前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并有逐步提高到35%的趋势。因此,显而易见,就节约能源而言,建筑节能无疑是节约能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都已认识到建筑节能问题的严峻性,普遍将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30多年来,各国在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建筑运行节能管理上结合着本国的能源情况,相继推出一系列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制订了相应的监督、激励政策以保障法规和标准的有效实施,这些举措使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因此,通过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的系统比较,找出自身的差距并得出对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启示,对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发展,进而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标准化概况

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一般执行强制规制,其规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各类建筑节能的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是通过立法明确建筑节能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保证建筑节能标准的有效执行。从建筑节能标准化涉及的领域来看,它涉及新建(改建、扩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运行节能管理、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的应用等多个方面。由于前三者是目前建筑节能涉及的主要方面,而且新建(改建、扩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依据的标准和法规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以下将从新建建筑节能及建筑运行节能管理两个方面分析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化概况。

1.1 美国

美国由能源部负责全国的能源节约工作。在新建建筑节能方面,1975年美国采暖、制冷及空调工程协会首次颁布了标准“aSHRae90新建筑物设计节能”,之后该标准大约五年修订一次,最新的版本为2004年版。以该标准为基础,1977年12月美国官方正式颁布并推行了《新建筑物结构中的节能法规》,并在45个州内收到了很明显的节能效果。在建筑物运行节能管理方面,1973年,美国政府开始实行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Femp)[1]。该计划用于引导政府各部门更为有效地利用能源。它除了涵盖新建建筑、建筑改造、设备采购、水电煤气和负荷管理外,重点包括建筑节能管理、运行和维护。其职责是帮助政府机构用最有效的办法实施能源管理,获得更高的能源效率以节省纳税人的费用。该计划的实行成为了降低能源使用费用、减少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Femp已成为美国政府能源政策的一部分,并用立法和政府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见表1)。

此外,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推动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的实施。首先,采用经济政策对法规和标准实施进行激励。1978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详尽地规定了建筑节能的经济支持问题。例如,为州一级地方政府开展节能工作(能源调查、执行国家能源计划等)给予补助费等。其次,制订市场准入制度对新的建筑节能进行全程监督,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贯穿从设计到施工直至验收的建筑修建全过程。第三,制订“能效标识”制度来推进节能产品的使用。环保署(epa)和美国能源部(Doe)联合推动了“能源之星”项目,获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必须超过该类产品相应的最低能源效率标准。为了促进能耗标识产品的推广应用,美国政府在公共设施购置中优先选用带有“能源之星”标识的高效节能产品。第四,推行建筑节能统计和审计制度。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相关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库;纽约州等州还实施了包括建筑节能审计在内的能源审计项目。

1.2 欧洲国家

在新建建筑节能方面,欧洲很多国家没有过住宅性能认定标准,但都通过各种法规的确定来保障新建住宅建筑的节能。1985年,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技术协调和标准化的新方法决议》,依该方法制定的“建筑产品指令”对建设工程提出了包括建筑节能在内的六项基本要求。瑞典1967年制订的《住宅标准法》中涉及新建建筑的节能,采用符合该法规制造的材料配件来建造住宅项目就能获得政府贷款[2]。在建筑运行节能管理方面,基于自身气候的原因,目前欧盟各国的运行节能管理的重点是供热锅炉管理。不仅每个国家制定了锅炉效率及节能导则,整个欧盟还成立了节能指导委员会,通过立法推动整个欧盟的节能工作。具体采用的措施包括欧盟推出了锅炉效率导则,定义了锅炉分类并规定了生活和商业供热锅炉的最低热效率要求并按此进行运行节能管理。

欧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推行建筑节能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实施。首先,在经济激励政策方面,德国、瑞典等国家先后采用了经济补助、减免税率等手段鼓励建筑节能。其次,德国和丹麦分别实行了“建筑物能耗等级标识”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进建筑节能产品的使用。第三,实行了能量统计和审计制度。如英国对境内已建和在建的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丹麦对住宅用户实行了免费的供热节能审计[3]。

1.3 日本

日本是节能管理体制和机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从政府和地方都建立了完善的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还普遍建立了民间节能组织。其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主要集中在新建建筑节能方面。早在1979年该国就颁布了《关于能源合理化使用的法律》,并于1992年和1999年先后修订过两次。该法规规定了新建建筑建设方的义务:即对于建设的新建筑,要使建设方和设计方在建筑物建设时就想方设法提高建筑物的能量利用率,但该法律并不作为罚款的依据。为了使所制定的法规得以执行,日本政府为此制定了许多具体可行的监督措施和必须执行的节能标准,并确立了明确的节能目标。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日本分别制定了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能标准,其中公共建筑同样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宾馆、医院、百货商场、办公建筑、学校等5个类型,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节能标准[4]。

2 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化现状

2.1 建筑节能管理体制方面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起步较晚。1994年,建设部为了促进建筑节能工作,成立了节能工作协调组与建筑节能办公室,并多次下发关于实施建筑节能标准的通知,推动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随着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视的逐步加强,2006年9月建设部在科技发展中心又设立了建筑节能中心。但目前各个地方上的建筑节能组织机构还是临时性的,而且分属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工作机制。

2.2 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制定方面

1997年,我国颁布了最早的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90号]以下简称“节能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主席令[第91号]以下简称“建筑法”)。1999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实施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它是《节能法》最早的配套规章,其后有关部委陆续制定了节电、节水、能源标准管理、节能产品认证管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以及铁路、交通行业的《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截至2004年6月,有20多个省市先后颁布了总计约70项以《节能法》实施条例或者实施办法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法规。大部分是对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强制性条文作出明确规定。2005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及《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对民用建筑的建筑节能作出了具体规定(见表2)。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外,我国还制定了一些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标准。首先,新建建筑节能方面,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领域,其体系如表3所示[5]。

而建筑运行节能方面,我国已制订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用于空调通风运行管理的“GB50365-2005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以及用于锅炉运行管理的“GB/t3486-199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15317-1994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和“GB/t17954-2000工业锅炉经济运行”。此外,围绕推行新型建材和进行建筑墙体改革,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新型墙材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例如,“mt/t5011-1995节能墙体epS外保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推进,我国又制订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一些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

2.3 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实施方面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建设节能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实施效果不佳。建设部2000年对北方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显示,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6.4%。到2000年底,在全国城乡既有的房屋建筑中,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仅有1.8亿平方米,仅占全部城乡建筑面积的0.6%,还有27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

3 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建筑节能标准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下面我们将从建筑节能标准化管理体制、法规和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的管理和监督、经济激励政策、建筑能耗统计制度以及能效标识制度六个方面对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的若干启示。

3.1 建筑节能标准化管理体制方面

从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筑节能经济是一种以外部经济特征为主的经济,公益性很强,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很难奏效,因此,建筑节能及其标准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进和主导。为此,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负责节能工作的政府机构,建立了较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化管理体制,通过政府职能在建筑节能领域内的不断强化,积极推动建筑节能标准化的发展。如美国能源部专门设立了国家节能办公室,法国设立能源节约厅,日本的经济产业省由资源能源厅的节能新能源部专门负责节能事宜。在上述国家机构之下,发达国家很多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统一的节能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都围绕节能设定了很明确的职责,为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推行提供了重要保证。而我国目前只有建设部2006年9月在科技发展中心设立了建筑节能中心,各个地方上的建筑节能组织机构大多是临时性的而且分属于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筑节能标准化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建筑节能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机管理体制上的成功经验,尽快完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在建筑节能上的推进力度。

3.2 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方面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相关的标准、法规和政策往往相互配套,相互支撑,为建筑节能标准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点仅从美国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的配套法规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就可见一斑。另外,发达国家在制定节能标准时非常注重标准的科学性,标准制订的参与方大都来自相关的多个部门,标准的协调性较好。而从我国目前建筑节能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看,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基本法律缺乏相应的子法支持,建筑节能工作难以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我国现有的涉及建筑节能的法律文件中,仅有《节能法》和《建筑法》的效力级别是“法律”,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建筑节能法》或《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由于《节能法》和《建筑法》两部法律都是从宏观角度对建筑节能加以规范,因此无法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具体可行的法律依据。建设部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虽然在推动各地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效力级别仅为“部门规章”,而我国不同能源、资源管理权归属于不同的权力部门,权利的分散以及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极大地降低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和普遍的约束力。然而,建筑节能涉及建材、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轻工、家电等许多行业,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建筑节能相关各部门给予统一协调和规范,才能保障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从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来看,我国现行的节能标准主要涉及建筑设计阶段,建筑节能运行管理、能效、新能源利用、检测等方面的标准还比较缺乏,现有的标准还不成体系。而且,我国建筑节能标准与市场的结合度不强,实际可操作性不高。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应尽快完善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注重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3.3 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的管理和监督方面

美国的节能法规对新建建筑推行系统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了新建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直至验收的全程节能监督和管理。新建建筑工程必须做节能耗算;建筑施工前,设计方案必须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查批准;所有的民用建筑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法规;建筑验收时,还需要实施能源审计项目,对建筑运行中的能耗进行能效诊断和检测。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的管理和监督环节缺失,这也是我国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实施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尽快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3.4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方面

经济激励政策是政府通过经济杠杆保证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在节能标准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经济激励政策。例如,美国为支持州一级地方政府开展节能工作给予补助费;欧盟在实施锅炉节能管理时,对投资成本一般为常规锅炉1.5~2倍的冷凝式锅炉(节能锅炉)给予补贴。而我国目前的节能相关法规多数只有强制性要求,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我国曾有节能建筑可以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优惠政策也于2001年1月1日起停止执行。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建筑节能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运用财政、信贷、物价、税收等经济调节手段鼓励、引导节能标准的实施,支持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

3.5 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建立方面

建筑能耗的统计工作有利于全面了解建筑能耗的水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为进一步制订法规和标准提供数据支撑。美国自上世纪建立了统计制度并建立了相关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库,英国对境内已建和在建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也已建立详细数据库。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的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建筑能耗的统计指标分散、统计方法不够成熟、统计渠道较单一。因此,我国应尽早建立科学的统计制度,为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做好基础数据支撑工作。

建筑节能标准篇4

关键词:室内环境质量防烟排烟暖通规范

1、概述:

《工程建筑标准强制性条文》[1](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2000第一版发行2年多来,推动并逐步健全了建设工程质量审查制度,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年时间内,我国又陆续颁布了很多新的规范,调整了一些旧的规范,其中与本文讨论相关的有新出版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等4种,全面修订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2]GB50019-2003,部分修订《高层明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45-95(2001年)等,共计10种规范,因此《强制性条文》的修订是必然趋势。

2002年版《强制性条文》[3]与2000年版相比,总条文数和条文的内容有较大的调整,同时《强制性条文》在2年多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次也作了调整,2002年版的《强制性条文》着重加强了对室内空气质量、节能和安全方面的内容,而对涉及技术方案、常规的材料选择等条文进行了大规模的削减,突出了重点。因此新版的《条文》更加科学合理,也更易于执行。

2、新版《强制性条文》增加和减少的内容2.1标准和规范编制和修订

1

JGJ134-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01年

2

JGJ75-2003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03年

3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控制规范

2001年

4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001年

5

GB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J242-82

GBJ304-88

2002年

6

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97

2002年

7

GB50019-200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87

2003年

8

GBJ16-87

(2001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

2001年

(18)

9

GBJ50045-95(2001年)

高层明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50045-95

2001年

(11)

10

GB50073-2001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建筑节能标准篇5

   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早在1986年,我国就开始试行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且1999年已经把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进行贯彻。但是,建设部2000年对北方当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却表明,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6.4%.到2000年底,在全国城乡既有的房屋建筑中,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仅有1.8亿平方米,仅占全部城乡建筑面积的约0.6%,还有27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在北方,我们看到在整个过渡地区和南方,对国家行业及省级建筑节能标准不执行或敷衍应付的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公众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淡薄,令人堪忧。

   为什么上述节能标准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是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是设计师没能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是开发商没能够按标准要求建造新住宅?还是在施工、监理、工程质监过程中疏漏了对相关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归纳起来,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问题:

   1.缺少法律、法规上更加明确、有力的规定

   在我国虽然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但该法侧重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内容却显得相对薄弱(仅有一条),其中一般性原则,对建筑节能难以起到实际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尚缺少有关建筑节能法律条款。相比之下,我国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的建设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2.经济调控政策措施上有待强化

 由于缺乏以法律为基础、特别是缺乏财政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单纯依靠用户和开发商的自发行为,以及建设工程质量标准的强制推行,从长远来看,这些手段对新建建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却无丝毫作用。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达277亿平方米,如果要进行建筑物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在房改后,房屋产权已归个人所有,必须有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才能推动。

   我们现在开展的建筑节能工作仅靠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实施这一单一手段,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而建筑节能是一种以外部经济特征为主的需求,建筑节能领域是一个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这是我们过去单纯依靠实施强制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建筑节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3.节能意识淡薄,节能意识教育有待升华

在住宅建筑中当能源问题被单独考虑时,会有某些有助于实现节能方案的“标准”设计规则出现。然而,说起建筑节能意识,却并非只是技术标准所能涵盖的,纵使舆论可以劝说业主或建筑从业人员采取道德的而不是经济的立场,但节能意识不是贴能源标签,或通过认证和判别的方法可以“操作”的,人必竟不是机器。在当前和今后,只能是逐渐地培养和提升我们自身的能源和环保意识,努力创造条件,给设计师开辟更加自由广阔的建筑节能工作空间。同样,建筑道德基础的转变,其重要性不仅只是对节能实践和教育产生影响,也会为建筑节能工业营造一种内部职业之间更加紧密合作的氛围。

关于建筑节能措施的建议和期望

   1.要建立和健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其中关键是由全国人大对《节约能源法》、《建筑法》进行补充修订,并由国务院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如果《节约能源法》、《建筑法》能够加上推进建筑节能关键性内容,如果《建筑节能管理条例》能够颁布,一系列相关法规规章、激励政策与标准就有了依据并能得到实施,建筑节能工作将由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可依法推进和监督建筑节能工作。届时建筑节能将不仅是一般提倡和号召,而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和公民的执法行为。当前有节能标准不依,违反强制标准也无人追究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影响必然是长远的,效果必然是巨大的。

   2.经济激励政策与执行节能标准挂钩。

   实践证明:建筑节能既需要执行强制性的法规、标准和征税,又要重视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没有激励和优惠政策,建筑节能就难以开展。只有两手抓,才能势如破竹。所以有专家建议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新建(或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工程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或者建筑能源消费税,税率仍为总投资额的5%.对节能建筑则实行零税率政策。

   3.强化行政监管体系以保证节能标准的有效实施。

   一方面要在各级政府的“三定”方案中,对建筑节能的主管机关、职能、编制做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尽可能减少新增行政审批环节,具体可考虑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拥有的设计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住宅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职能,相应做有关建筑节能的内容扩充,不再增加行政审批环节。

   要通过有效的行政监管,真正使新建建筑完全按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健全落实建筑节能的管理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对初步设计审查(含方案评审)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阶段、竣工验收备案阶段提出建筑节能审查要点,要有相应的措施和指导模式。

4.加快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步伐。

 按照“完善体系、填平补齐”的设想,把编制、修订和贯彻强制性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作为建筑体系创新的突破口;同时根据能源科学利用和建筑科学管理的需要,积极从事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研发和拓展,以期为相关标准及技术法规的修订和制订提供宏观指导。这项工作目前已正式列入建设部科研项目计划。

建筑节能标准篇6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和任务

(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推进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工作作为提高城镇发展建设质量和效益,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建筑业规模巨大,既有400亿平方米建筑存量和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95%为高耗能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占社会能耗的30%左右,资源、能源浪费问题突出,建筑节能的空间和潜力巨大。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已经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地位举足轻重,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凡全市城镇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项目均应严格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和建造;居住建筑项目均应严格按照《*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设计和建造。

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政府机构及财政补贴或拨款的项目,要率先执行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率先进行办公和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经济条件好的县区或部门,应制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安排相应的资金逐步实施。

二、明确责任,强化管理

(四)市政府成立由市建设、发改、财政、审计、规划、国土、环保、房产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信阳市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附后),下设信阳市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阳市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工作的协调和实施工作。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意见,在市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工作。

(五)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固定资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将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作为专题内容列入审查范围。

(六)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的推进和综合管理工作。要加强建筑节能工作中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等闭合式管理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要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分析全市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进展情况。

(七)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要严格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审查,在审查报告中单列是否符合节能标准的章节,审查人员应有签字并加盖审查机构印章,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结论为不合格。

(八)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固定资产工程项目投资资金时,应将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作为专题内容列入审查范围。

(九)建设工程项目备案管理机构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规定或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不予验收备案。

(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按照建筑节能标准和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在提交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含有建筑节能监督情况的内容。

(十一)墙体材料改革管理部门要积极研究探索新型墙材在节能建筑中应用的配套措施。对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工程不得减免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十二)建设单位要遵守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在编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中,要含有建筑节能的专题篇(章),要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委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要进行建筑节能检测和评估认定。

(十三)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工程概预算执业人员的市场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规程、图集和技术规范,确保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和强制性条文的落实;加强建筑节能地方标准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及时编制建筑节能相关定额补充子目并予以。

(十四)施工单位要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节能施工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施工符合节能标准和设计质量要求。

(十五)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节能法规、设计标准和有关要求进行节能设计,设计文件必须完备,保证设计质量。

(十六)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将所售商品住房的结构型式及其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等基本信息载入《住宅使用说明书》。

(十七)工程监理单位要依照建筑节能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和监理合同,对节能工程建设实施监理。对设计、施工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改正或报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整改。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监理单位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监理单位应对施工质量和建筑节能标准承担监理责任。

(十八)房产管理部门要督察房地产开发单位将建筑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等建筑能耗说明载入《住宅使用说明书》。

三、发展节能技术和产品,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十九)加强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鼓励发展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节能材料和产品,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二十)节能建筑要重点推广发展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及技术的应用、节能门窗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的应用、集中供热和热冷电联产技术的应用、太阳能和空调与产品的应用、节水型建材产品和器具的应用等。鼓励其他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应用。

(二十一)加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及装置的应用,推广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工程建设项目。

(二十二)在建工程项目中禁止使用国家和省市明令淘汰的保温隔热差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结构、低能效比的用能设备和落后的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对违反本条规定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二十三)对用于节能建筑的节能材料与产品,实行认证制度。由市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管理办公室对在本市建筑施工现场使用的经河南省建设厅批准并颁发证书及节能标志的节能材料与产品,进行备案登记和推广分布。使用单位要对工程施工中使用的节能材料与产品进行复核检测并记录建档。监理单位要对工程施工中使用的节能材料与产品进行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和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管理办公室要对工程施工中使用的节能材料与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对不按本条规定要求使用节能材料与产品的节能建筑,不予进行节能检测和认定。

(二十四)市、县(区)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应当在改革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中,加强与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管理办公室的协调与配合,做好建筑节能的推进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管理

(二十五)推广节能建筑涉及建设、发展改革、财政、规划、房产等各方面的工作,市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管理办公室要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落实责任目标,完善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制度,通过联系会议和专题会议等有效形式,形成协调配合、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

(二十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抓好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展开。

(二十七)新闻媒体要加大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的宣传力度。要结合实例向公众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节能意识,提高公众建造节能建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开设舆论窗口和督察平台,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同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受理公众举报。

(二十八)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建筑节能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实施先培训再上岗制度,切实保证建筑节能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经核准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建设项目中得到落实,保证节能建筑质量,推动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二十九)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要把建筑节能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的专项内容进行检查,对问题突出的工程和单位要依法予以处理。要把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好落实,并将检查和查处情况予以通报。要对典型和重大的节能建筑专项检查通报情况进行问责处理,问题严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十)建设、房产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节能工作中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房屋销售核准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在核发施工许可证时,应查验施工图审查机构出具的审查合格书及审查合格的建筑节能备案表。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发现违反国家有关节能工程质量的,应责令建设单位改正,并重新组织验收。

五、建筑节能检测与认定

(三十一)对于节能建筑实行检测与认定制度。由通过计量认证并取得河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的建筑节能检测机构承担节能建筑的检测工作。经检测和认定的节能建筑,颁发河南省节能建筑认定证书和节能建筑标识。未取得节能认定证书的建设工程项目,工程项目备案管理机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具体检测和认定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三十二)市节能建筑认定机构应当定期对认定的节能建筑进行通告,并对其认定的节能建筑进行跟踪管理。对查实违反本意见的行为,应当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的收回认定证书和标识。

(三十三)经评审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设工程项目,开发或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要求,在限期整改完成后,重新申请认定。

六、奖惩

(三十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由市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

(三十五)凡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工程,允许在建筑物上镶嵌永久性的节能标识,优先各类评优;

(三十六)对建筑节能暨资源节约不力的县(区)、部门和单位,不得参加“人居环境”、“园林城市”、“综合目标管理”的评奖。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项目不得参加“鲁班奖”、“绿色建筑创新奖”、“中州杯”等奖项的评奖。

建筑节能标准篇7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生态;技术;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民用建筑中的采暖居住建筑实行节能设计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其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节能标准是节能率30%,第二阶段然而节能标准是节能率50%,第一阶段又称第一步节能、第二阶段又称第二步节能;今年2月1日我省又编制并推出了第三步节能设计标准,即节能率65%的《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推行,省内多数设计单位的很多设计人员对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已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和掌握。随着国际油价持续在高位排徊,能源问题日益引起各国逢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的再次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都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我国也把节约能源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将节能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提高到空间高度,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30%,而且是非生产性的纯消费性能耗,众所周知,公共建筑的能耗数倍于居住建筑,在居住建筑三种气候区的节能设计标准相继颁布实施后,可以说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已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而单位能耗5~10倍于居住建筑的公共建筑的节能问题就日益突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建设部及时组织力量编制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居住建筑不同的是,公共建筑没有从30%节能起步,而是一步直接到50%节能率,且不分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不分大小城镇,全国一刀切于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同时强制执行,表现了国家对降低公共建筑能耗的巨大决心与推行力度。

因此有必要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解读,以便较为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点。

一、“标准”的特点

(1)设计途径。与居住建筑不同,“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规定性方法”,另一种叫作“性能化方法”。设计者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中任一种方法,进行节能设计,使所设计的公共建筑达到节能设计的标准。

(2)建筑幕墙。“标准”将公共建筑中经常运用的幕墙分为透明和不透明两种幕墙,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设计要求。

(3)冷热源能效比。“标准”对空调与采暖的冷热源提出了能效比的要求。将机组的能效比(性能系数)规定了五个等级。第五等级是未来淘汰的产品,第3.4等级代表我国的平均水平,第2等级代表节能型产品(按最小有寿命周期成本确定),第1等级是企业努力的目标。对水冷离心式机组规定达到第3级水平,螺杆机、单元式空调机规定达到第4级水平,但对于活塞式/涡旋式侧仍然规定最低的第5级水平。热驱动的冷热水机组由于目前尚无能效等级标准,仍执行已颁布的产品标准。

(4)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一般情况下,满负荷运行情况只占整个机组寿命时间的1~5%,绝大部分时间,机组是在部分负荷下运行,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更能反映单台冷水机组的真正使用效率。因此“标准”首次把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写入了节能设计标准中。

二、“公建标准”与“居建标准”的不同

(1)耗热量指标值。“居建标准”中各不同气候区域均有一个明确的耗热量指标值,如兰州地区50%节能时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2.8℃)下的耗热量指标是20.8w/m2,天水(-0.2℃)为20.3w/m2,酒泉(-4.4℃)为21.0w/m2等。“公建标准”中则无具体的耗热量规定。

(2)设计方法。“居建标准”只规定了一种设计方法,即规定性方法,设计建筑围护结构部分均不应超过规定限值,只允许在外窗传热系数达不到限值时,可以相应调整屋顶和外窗的传热系数。“公建标准”规定了两种设计方法,设计者可任选其中一种。

(3)能耗计算。“居建标准”在外窗传热系数限值一项不符合规定时,需进行能耗计算(二步节能标准)。“公建标准”在体形系数,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窗墙面积比、天窗面积比四项之一不符合规定时,均需作权衡判断,即需进行能耗计算。

(4)节能判定。“居建标准”基本是按规定性指标进行判定,只有外窗传热系数不符合时采用耗热量指标判定。“公建标准”当采用规定性方法时,各项规定性指标均能满足即可定为节能设计。当其中一项不满足规定时采用权衡判断法进行判定。

(5)权衡判断。“居建标准”中无这一名词。“公建标准”有这一名词,权衡判断是公建性化节能设计的主要方法。

(6)气候划分。“居建标准”按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基本以1℃之差将我省划分为8个区域。“公建标准”按严寒a区、严寒B区,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五个区域划分,我省兰州、平凉、天水与西安、拉萨、郑州等同属寒冷地区。我省酒泉、张掖与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西宁、银川、吐鲁蕃同属严寒B区。

(7)体形系数。“居建标准”一般以0.3作为体形系数控制指标。“公建标准”则以0.4作为体形系数控制指标。

(8)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居建标准”给出体形系数≤0.3和>0.3两种情况时外墙和屋顶传热系数。“公建标准”对围护结构各部分均给出了体形系数≤0.3和>0.3≤0.4时的传热系数。

(9)外窗的传热系数。“居建标准”(50%中)只给出单层塑料窗4.7和单框双玻金属窗4.0两个传热系数。“公建标准”则对应于窗墙面积比从0.2~0.7分五档及体形系数从0.3~0.4时共十个传热系数限值。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公共建筑的研究是建筑行业的前沿阵地,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和社会认可度,可以为建筑节能之范围竖起示范与榜样,从而引导与推动建筑节能向社会覆盖。此意义之深远,应以众建筑设计人所重视,且为之以努力,不但要考虑到建筑初期投资和运营的经济性,更要一后期的发展可持续性为目的,深远思考。

引目前常见建筑能源问题以为戒,深入研究目前各个环节中的不足与可更改的地方,将新思维引入当中,把常见的问题解决掉,平凡之弊病也是顽固问题所在之根源

建筑节能标准篇8

一、明确建筑节能的工作目标

本县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工程,凡在20*年10月1日以后开工建设的,以及在20*年10月1日前已开工建设但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尚未开始施工的,均应严格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相应的地方标准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到20*年,全县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均达到节能50%的标准,同时抓好太阳能利用、生态建筑、先进的供能供热技术;到2010年,全县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65%的标准;既有公共建筑,要积极制订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高能耗的既有公共建筑要逐步进行节能改造,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机制,基本完成高能耗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二、强化责任,严格建筑节能规范管理

(一)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1、在审查、评审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将建筑节能篇(章)纳入其中,确定的建筑物布局、形状和朝向,应当考虑建筑节能的要求。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项目,不予评审、审查通过。

2、依法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监、监理、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等环节的监管。

(1)督促设计单位依据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合同的要求进行设计,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并在设计文件中单列建筑节能设计篇(章);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设计单位降低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

(2)督促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查建筑节能设计相关内容。并在审查报告中单列建筑节能审查篇(章)。对达不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予审查合格。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

(3)督促建设单位和招标机构在编制招标文件时,依据建筑节能标准单独编制建筑节能篇(章)。对建设单位报送的招标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时,应当审查建筑节能相关内容。

(4)督促施工单位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组织施工和安装。墙体、屋面等节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对其实施监理和质量监督。

(5)督促监理单位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对建筑节能工程实施监理。对不符要求的,应当责令整改。

(6)督促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对建筑节能内容进行验收。建设单位提供备案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应当有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内容。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没有对建筑节能内容同时进行验收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7)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所售商品房的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节能指标、用能单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相应保护要求等基本信息在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明示。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不得销售。

(8)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建筑节能工程,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报告,应当有建筑节能的相关内容。

(二)县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建设项目立项投资审查时,加强对建筑节能内容的审查。对项目前期文件中没有建筑节能篇章或者有关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政府投资和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建筑工程项目,不得予以批准或者核准。

(三)县经贸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节能法律、法规、规章,负责建筑物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建筑物用能和节能情况的监测,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提供有效依据。

发展新型墙体材机构应当做好全县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推广应用工作。凡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工程,要切实保证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退还比例提高10%。

(四)县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建筑节能产品的生产、销售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按照各自职责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建筑节能产品和国家或省明令淘汰的产品、设备的行为。

(五)县财政每年从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建筑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扶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研究与开发等。

(六)税务部门对开发、生产、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应及时办理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的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七)县科技、价格、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筑节能相关工作。

三、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

根据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发先进节能技术,重点围绕建筑物墙体、楼(屋)面、遮阳等建筑围护系统,空调、照明等设备系统,太阳能、地热(冷)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建筑工程项目,应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坚决依法淘汰落后技术与产品,禁止和限制新建建筑使用高耗能的用能设备系统。在建筑工程基础以上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烧结砖,积极采用页岩砖、轻质材料制品、加气砌块、保温复合墙体材料等新型墙体材料。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节能设计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应当尽可能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建12层以下的建筑,应当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政府有关部门都要把建筑节能工作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建筑节能工作重要性、紧迫感。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强化责任,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工作计划和目标。

建筑节能标准篇9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目标

一、我国建筑节能形势

我国人口密集,数量众多,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0%,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石油仅占十分之一。我国能源需求量较大,能源需求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能源生产增长速度,然而人均能源的资源占有量很低,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燃煤、工厂等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今年上半年北方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能源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近20多年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大规模的房屋建设不断扩大范围。

我国的建筑节能开始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是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展的。在原国家经委、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部首先针对北方采暖地区的居住建筑集中采暖进行调研,主要对能耗情况调查、建筑节能技术及标准进行深度的研究。1986年执行第一阶段《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1995年12月07日第二阶段《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1996年07月01日施行。从2000年起建设部组织编制中部(夏热冬冷地区)及南部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2003年起全国新建的居住建筑都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可依。从2002年起建设部组织编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于2004年年底完成,2005年04月04日,2005年07月01日实施。2007年07月03日,国务院法制办全文公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征求意见。2008年7月23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10月1日施行。建设部还陆续颁发了《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管理细则》、《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管理办法》。

以上表明,近年来,我国已开始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对建筑节能规范、政策、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建筑节能的意识不断增强,建筑节能与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建筑节能的范围

中国建筑节能的范围,现已与发达国家相一致。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其中包括采暖、热水供应、空调、照明、家用电器、炊事等方面的能耗。在国际上,它是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耗处于同等地位,都属于民生能耗能,其所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各国有所差别,一般占到30%~40%左右。我国从实际条件出发,目前的建筑节能范围主要集中于建筑采暖、空调和照明的节能,并与建筑的使用功能舒适度相结合。

三、建筑节能的途径

对建筑物而言,节能的主要途径是:一是减小建筑物外表面积,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传热耗费热量;二是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三是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和建筑物内部获取热量,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能耗的目的。对采暖供热系统来说,节能的主要途径是:一是提高采暖供热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运行水平,使锅炉的运行效率达到最佳效果;二是加强管道的保温,以提高室外管网的输送效率;三是实施计量收费改革,以提高用户行为节能的积极性。

四、建筑节能发展目标

1、居住建筑。居住建筑的节能目标是第一阶段在当地1980~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采暖能耗的基础上节能30%;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再节能30%;第三阶段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再节能30%;第四阶段是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再节能30%。

2、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出的50%节能目标,是有其比较基准的。即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称为“基准建筑(Baseline)”。

公建节能设计标准节能50%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空调采暖设备和照明设备效率、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来实现的。照明设备效率节能目标参数按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确定。公建节能设计标准通过采用增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指标的前提下,与20世纪80年代建筑(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采暖/空调(和照明)能耗应节约50%。该标准应用两种途径进行节能设计,一为规定性指标,如果建筑设计符合标准中对窗墙比、体形系数等参数的要求,设计者可以方便地查表得到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参数;另一种为性能化方法,如果建筑设计不能满足上述规定的设计参数,需要进行所设计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能耗计算,直至符合对照建筑中的能耗限值。

通过编制标准过程中的计算、分析,按公建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设计,由于改善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了空调采暖设备和照明设备效率,从北方至南方,围护结构分担节能率约25%~13%;空调采暖系统分担节能率约20%~16%;照明设备分担节能率约7%~18%。由此可见,自2005年执行公建节能设计标准后,全国总体节能率达到了50%。

五、结语

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建筑节能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节能的意识、标准参差不齐,采暖供热系统利用率低,浪费资源现象较严重。

我国通过法律法规等相关条例文件等加强对新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各监管部门积极担当责任,使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各项节能指标。对于既有建筑物的节能继续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加大建筑节能力度。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特别是高耗能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问题,需增强科研实践性,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建筑节能中重视可再生能源大型规模化推广和应用。积极促进建筑节能新型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同时,稳步推动农村建筑节能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标准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策略

绿色建筑亦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通过科学计划、指导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应用,降低资源及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则是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

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3t50378-2006同时废止。该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旧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六大指标。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不过,在标准的试运行中,发现不少问题。而新的标准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评审专家认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有的虽然需要,但做起来容易,也不需要多少钱,就4分。这样一来,不少过去被评为一星级的项目现在可能评不上,二星级可能降为一星级,三星级则降为二星级或者一星级。

二、建设绿色建筑的主要评价标准分析

2.1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的运行能耗大约是全社会商品用能的1/3,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有利于冬季日照,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组织好夏季通风,合理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做好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减少能耗。节电:采用节能变压器,低压系统采用有自动调节装置的电力电容器和谐波抑制器,以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线路等电能损耗。照明采用节能型灯具,光源以荧光灯为主,并选用符合能效标准的高性能电子镇流器,装饰照明采用LeD灯,室外园林照明可根据需要适当采用太阳能蓄电照明灯具。

2.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规划时应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现状水系、市政条件综合考虑,室内给排水、室外雨水、污水排放、再生水利用方案。雨水、再生水的利用是缺水地区重要的节水措施。使用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管材、管件和高性能阀门,避免管网漏损;选用节水型的水龙头、淋浴器、坐便器、洗衣机等节水器具和设备。

2.3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除考虑建筑本身,也要兼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外部环境。(1)节地:在节约使用土地的前提下为人们建造高质量的室外环境,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合理使用土地,不破坏原有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人均土地不超过限制性指标。(2)室外环境:在规划时应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布置和间距,满足日照采光通风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绿化减小维护工作量;合理布置出入口位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对场地原有建筑物合理利用,减少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建筑材料选用无害物质和有害物质限量达标产品,防止不当选材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节约建材,要控制造型要素减少不必要的豪华和浪费,要就地选材避免长距离运输的能源浪费,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增加结构材料耐久性,节约材料使用。

2.5室内环境质量

满足居住空间日照、采光、通风、噪声控制和室内控制质量标准,建造健康的居住空间。

2.6运营管理

建立节水、节电、绿化管理的制度,实行垃圾分类等,合理的运营管理是绿色可持续到全寿命周期的重要条件。

三、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3.1政策法规规范层面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规范节能建筑行业的市场经济链的规范化运营,健全绿色节能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节能建筑相关细则的强制化管理。对于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采取禁止投入等强制性措施加以限制;对于按标准节能设计或采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给予减免税收、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从而增强绿色建筑项目开发的经济可行性。

3.2节能技术创新与实践层面

(1)总体规划。合理的规划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比如在一栋建筑的功能、规模、场地确定以后,建筑的朝向和外形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能耗。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相对较小,且基本稳定,外部负荷则起主要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然而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2)室内环境控制技术。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地自动控制是节能成败的关键。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10%~30%。(3)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等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廉价。目前,在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500h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这为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建设实践层面

在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的绿色技术知识普及的同时,加强设计院与施工队伍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建筑队伍掌握技术层面的自主性调整,并将有关的技术难点问题及时的反馈给设计院。同时,在建设时间过程中实施全寿命周期概念的建筑方案,在节能建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施工过程、养护、拆除以及市场运营一系列过程加强评价认证体制的建设。

3.4大力推进并规范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

绿色建筑的实施带来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此行业要建立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市场规范,建设相关支持行业的产业化基地。逐步完善与绿色建筑行业相适应的市场服务与融资、投资经济支持体制,使整个产业链实现绿色化、健康化、高素质化、高标准化发展。

四、结束语

上述分析对于提高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在实践中的摸索,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将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施骞,徐莉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