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控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0:09

产品成本控制篇1

【关键词】机修制造;成本控制;原材料;人工成本

众所周知,企业家只需做两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增加收入和控制成本。如何有效地减少日常消耗,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管理层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就要进行成本控制,对于机修制造行业而言,成本控制的核心在于控制机修制品的生产成本。

一、机修制品生产成本和生产成本控制的概念

(一)机修制品生产成本

企业生产机修制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即为产品的生产成本。它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机械设备折旧或租赁支出的费用,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费用的总和。

生产成本包括:基本生产成本——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直接人工等;辅助生产成本——供电、供水等;制造费用——生产车间人员职工薪酬、折旧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运输费等。

(二)机修制品生产成本控制

机修制品生产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成本的控制,即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成本的一切耗费,进行科学、严格的计算、限制和监督,将各项实际耗费预先确定在预算、计划或标准的范围内,并通过分析造成实际脱离计划或标准的原因,积极采取对策,以实现全面降低成本目标。

二、机修制品生产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原材料方面

在机修制品的生产成本中,原材料的成本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大约60%至70%。因此,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开展对原材料的控制,应制定用量定额标准,限制原材料消耗的发生,有计划地控制成本的形成,使成本不超过预先制定的标准。如果原材料成本控制不力,那么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要降低成本,以最小的消耗实现最大的劳动成果,必须加强原材料的成本管理,强化其成本控制。

(二)废品方面

废品是指经检验在质量上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原定用途使用,或需在生产中经过重新加工修理后才能使用的产品。在机修制品中,废品的产生很频繁,客观上增加了完工产品的成本,也降低了企业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应对废品影响成本的方式和金额进行严格的核算和控制。

(三)生产者方面

一切的生产活动是由人来操作的,工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强弱、认真负责的态度等都会对日常生产成本控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生产环节方面

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机制制品成本控制的要点。应从生产过程中水、电、材料的边角料等各个角度出发,加强管理,全面控制成本。要让员工知道一颗螺丝、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都是金钱,为企业节约得来的都会回报给他们;要让他们明白“小细节、大节省”的道理,树立全员节约的意识,将低成本运作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入库的全过程控制。

三、机修制品生产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降低原材料成本

1.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

材料的采购成本包括价格、差旅费、运输费等。企业应实行货比三家的管理制度,以最低的价格购入材料,同时大批量集中进货。这样既可以享受价格折扣,降低购置成本,也可以因减少订货次数,减少运输次数,降低运输费用,使总的材料成本降低。另外企业应加强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管理,使材料损耗降到最低。

2.建立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是生产部门、设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公司管理层多方面参与的结果。材料消耗定额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可操作的方法加以确定,如技术计算法、统计分析法、经验估计法等。领用材料时应按定额标准严格执行,并根据材料的具体特征如钢材的形状、长宽高等进行综合考虑,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3.利用信息化进行精细管理

随着企业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目前,许多机修企业争先引入eRp系统,对企业物、人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企业充分利用eRp系统的动态化与精细化优势,完善了生产信息的动态跟踪和反馈体系,对原材料购入、发出、存货环节等各个方面全程由电脑控制流程,实现了降本增效目标,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对人工成本的管理

即对生产工人、管理人员的管理,通过这方面的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这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日常关键。

一是合理分配劳动力,优化人员配置,实行定员定额管理。二是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三是实行合理的工资制度,使职工的经济利益和其经济成果挂购,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节约开支、修旧利废、堵塞漏洞、降低消耗都能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不仅要从这些方面降低成本,更要提高创新水平,这才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产品成本控制篇2

关键词:生产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企业家只要做两件事,第一增加收入,第二控制成本”。如何减少耗费,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是企业经营者绞尽脑汁研究的重要课题。降低成本就要进行成本控制,要了解成本控制的关键,掌握成本控制的方法,正确地执行成本控制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创造利润。而在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在于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本文中所要解决的是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问题。

一、产品成本控制策略优化分析

1.产品生产成本控制问题

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及分析:

(1)材料成本控制缺陷

随着现在的物价上涨,原材料成本也比以前高出很多,而且我们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没有原材料上涨的幅度大,这就导致我们的利润一直在缩水,然后管理人员就考虑用有点瑕疵的材料代替之前的优质材料。这样就欺骗了客户,对企业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对于小企业,仓库的管理人员只有一个,而且材料品种又多,登记的也就不是很清晰。我们是每个月进行一次盘点,但是账实并不相符,不是盘盈就是盘亏,这样让我的感觉是每个月的盘点都变得毫无意思。在领料用料环节上,生产人员不需要经过审批,可以直接去向仓管人员拿,只要在仓管人员那登记就好了,这样导致我们的材料浪费非常严重。

(2)人工成本控制缺陷

车间生产人员在生产产品时也没有很明确的分工,例如中威公司是按订单来生产产品的,这样交货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批订单下来,车间投入生产,没有明确谁负责哪个环节,基本上谁有空就去生产,这样对于学习的人来说是利大于弊,可是这样分工不明确导致每个人都没有长处,都是这个会一点,那个会一点,并没有专攻于什么,这样培养不出专业人员,也会影响产品的完工程度,人工成本也会提高。

会计在核算工资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每天的考勤表,我们并看不到工人请假的具体情况,公司里工人工资,很多都是按月计算工资(按月计算工资就是每个月的工资是固定的),包括车间的管理人员,这样对我们会计来说在计算工资时很简单,但是理论上来讲这并不合理,每天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工人就很容易浑水摸鱼。工作态度懒散,不能及时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这样导致工人领的工资和生产完成率并不能成正比。

(3)直接、间接费用的控制

对于加工制造企业来说,机器的加工操作发生的成本是很大的,包括一些电费跟一些磨损产生的间接费用。通过观察:发现由于某些员工工作的失误,经常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忘记把一些小型工具以及一些小型设备的电源关掉,久而久之,也造成了车间每月电费的成本增加。

车间的机器都是24小时永无休止的运作着的,本来机器的

损耗就很大,但是工人在平时操作时并不保养维护他,机器设备有了故障也不分析主观的原因,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坏了有零件就换上去,没有就等师傅来修,这样势必造成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

2.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策略优化

(1)材料成本控制优化

规范行为,加强材料领用管理,做好材料领用的事中控制,对材料领取、使用加强管理,要采取查看领料单及现场查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材料是否超范围、材料收发存记录是否规范、对公私两用物品的领用管理是否严格、各部门领用的材料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存在小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加强材料使用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定额消耗执行是否到位、查出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方面进行考核,目的是减少材料的损失和浪费,发挥修旧利废作用,仓管人员应该对每样材料产品登记清楚。因此,我建议先把各种产品按不同种类分类,然后再在同一个品种的产品中按不同型号放置,这样就方便盘点工作。然后在工人要领用材料时一定要经过管理人员的签字,方可领用,这样也可以避免材料浪费。

(2)人工成本控制优化

车间生产人员虽然并不是很多,但是对每个工人进行分工,这个是必要的,也是必须要执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一道工序,这样生产起来也会有条不紊,但是毕竟也是个小公司,有时哪个工序需要人的话也可以去别的工序帮下忙,要定时地对公司生产工人进行培训、考核以确保工人的技术成熟,这样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可以降低产品的次品率。而且必要时也可以让个别员工去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

(3)直接、间接费用控制优化

针对于电费的浪费和机器的损耗归根结底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因为人的因素对生产率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生产过程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各生产要素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起作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要求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技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决定于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公司要不断地创造机会给员工定期地进行岗位培训。通过各方面的培训,增加员工的节约意识观念。

二、设计总结评价

本优化方案将产品生成本控制优化设计

通过新方案进行了说明,在原有存在的问题上更加详细地要求了各个部门及员工应该明确的方向。其优点体现在:首先,使控制成本的方法更加的细化了,对各部门工作任务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好的解决办法。加强了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其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异议时,能够分清责任,有利于产成品生产成本的正确核算。

但本优化方案也存在不足之处,那就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大了各个部门的工作量,手续变得繁琐了,加大了管理的幅度。

然而从总体上来说,这个设计在整个生产成本控制中,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完善了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方法,在总体上降低了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利大于弊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孙琦红.浅谈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时代经贸,2008(118).

[2]王妍,张涛,徐若鸿.控制成本的100种方法.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9(7):1.

[3]祖林.全面生产成本削减实战.1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09.

产品成本控制篇3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源流控制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资源及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无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迫切关切。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成本控制不应当单单局限于传统的成本控制,而更应该要放眼全局,从战略高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以此开源节流,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二者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该模式作为一种长期性、战略性的成本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源流控制及全员参与的思想,并致力于使生产者更加关注长期收益和潜在收益,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日本东京大学在对全世界各产业进行了全生命周期模式测算后,结果显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下的产品总投入要远远低于传统模式(水会莉,2015)。这也充分表明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虽然将成本控制的边界进行了延展,但却实现了“效益更大,成本更小”。探讨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对于生产者、用户和社会都具有极其迫切的现实意义,但正由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处在这样的三元视角下,源流控制主体责权不明确,源流控制阶段难以锁定,我国目前很难实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统一规划和控制。

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内涵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是一种与产品相关的全成本控制思想,目前存在市场观和生产观两种视角的概念。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观即产品在市场上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各阶段的全过程成本。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观是指一件产品从概念形态到实体形态,最终完全淘汰的存续期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产观下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更具现实意义及实践意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一种战略成本概念,包含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相关的所有成本,即在传统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从政府、企业、公民三个维度出发,控制过程涉及产品开发、生产以及后勤支持、购后成本,具体包括了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等内容,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也包括了社会责任成本。综合来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了产品的有形成本动因,也包括了无形的成本动因,涵盖了多维的控制主体以及多个控制阶段,因此,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要想高效实现,必须权衡控制利益、明确控制主体、把控控制阶段。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困境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目前还存在诸多困境,这些困境直接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理念难以真正践行。1.产品生命周期中多维主体的利益割据。多维主体是指生产者、用户及其他社会成员。社会中各独立的主体都是“经济人”。企业作为生产者,在“成本效益”原则至上的利益驱动下,往往目光短浅,只关注自身的局部成本收益而不顾社会责任,把原本应当被长期使用的产品生产成为“快消品”,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周期。从用户层面出发,由于受制于生产者的“小成本”理念,且国内尚未制定和强制性回收物品清单,用户可能会为了使用成本最小化,增大弃置成本,而这一附加成本将被动地由其他社会成员承担。从全社会的层面看,资源损耗速度的加快,必将加速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最终短期成本的下降将导致长期成本的上升,而社会中的多维主体都将为上升的成本买单,长久来看得不偿失。2.产品生产参与者整体成本控制意识不足。由于企业内各个岗位职责分工不同,企业设计人员通常只从技术角度出发进行产品研发设计,而容易忽视产品的实用功能过剩、生产成本高昂、投产可能性低等现实因素。研发人员成本观念的淡薄直接导致了即使研发出了新技术、新专利,专利转化率也极低。一线生产人员为了高产出的生产目标,不惜盲目增大材料的损毁率,造成资源的无意义消耗,这种情况尤其在实行计件制工资的企业中广泛存在。即使是海尔冰箱这样的大型且规范化的制造业企业,在流水线生产中,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原材料浪费现象。设计研发人员为了研发而研发、一线生产人员为了生产而生产,致使产品生产参与者的劳动资源难以被高效利用,原材料资源损耗率难以降低。

四、有效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主要措施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控制投入,提高控制效果,有必要探讨并制定有效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措施。1.多维控制主体利益协调。企业内,各部门间由于知识的不相通以及信息的不畅通,导致了各岗位整体协调观念薄弱,工作思路具有局限性。企业外,客户却最能直接评判设计必要性的裁判员,政府是最能有力调节多方控制行为的监督者。无论是企业内主体还是企业外主体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都应当参与产品的成本控制决策,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融合。整合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多维主体诉求能够最大化地减少不必要的研发及设计,最大化地从源头优化产品,最大化地从源头减少无效劳动,为下游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做好铺垫。2.源流控制主体行为调控。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必定要在多维主体中找到成本控制的“领头羊”。基于源流管理的思想,生产者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大部分内容,因此从技术层面上看,应当赋予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中的源流主体地位。政府从制度层面对企业进行硬约束,将披露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等要求制度化,并对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综合利用资源,进行高新技术开发等企业简化认定流程,降低认定成本,明确并增强税负调节效果。政府介入成本控制,将有效调节企业的成本控制行为,并强化企业控制义务,增强企业控制动力。3.源流控制阶段总体把控。大部分产品约80%到90%的成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发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应文琴,2007)。事前的成本控制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设计开发阶段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基础控制阶段,所以将产品成本控制的重点由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阶段,具有前瞻性地将成本控制提前锁定,并提前规划后续阶段的成本控制关键点,将实现成本控制的收益最大化。

五、结语

受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需要企业、用户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实现三者的责任整合,并辅之以制度上的保障。企业作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源流主体,不仅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更要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更加注重在设计研发阶段实践源流控制。只有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观念与实施控制方法,生态、社会、企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水会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现状、问题、出路[J].财会月刊,2015,(16):21-25.

[2]胡有林,韩庆兰.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8):173-177.

[3]李昕,文桂江.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23):33-37.

[4]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3):88-94+96.

产品成本控制篇4

环境成本是一个兼顾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成本的定义不一而同。笔者认为,企业考虑产品的环境成本不仅应考虑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更应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这是一种更全面的成本观。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流通和销售、废弃物回收等过程。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的总和。本文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分析,立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来探讨企业如何控制环境成本。

一、企业核算环境成本的必要性

随着国外环境会计的发展,我国的专家学者、政府、企业逐步开始关注环境会计,对实行环境会计的方法和法规准则也进行了相应的摸索。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是实行环境会计的前提。推行环境会计、核算环境成本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

1、现代成本管理思想的树立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的降低。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力求减少费用的发生,盲目地缩减各种支出,没有考虑宏观的成本。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主要表现为,在追求绝对成本降低的过程中忽略了降低生产成本时对环境造成污染所带来的治理成本。这是一种狭隘的成本降低观念,造成企业成本控制范围狭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

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方法促进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使成本上升了,只要这种上升能带来盈利能力的更大幅度的提高,那么这也是企业成本的降低。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同时,要兼顾环境的保护,避免单方面的追求降低成本,由此带来环境的污染,在将来治理环境时支付更多的成本。

2、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于2011年9月12日了综合报告讨论稿——《迈向综合报告:在21世纪传播价值》,认为企业应该向外界提供包含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信息的综合报告。

随着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各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得公众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行为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约束。

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从企业自身盈利的角度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首先,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有些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其次,我国的筹资机制也开始注重环境形象,中国人民银行己经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二、环境成本的控制

笔者认为,应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更加全面的环境成本控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应该将着眼点放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可以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涉及环境的各种活动进行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将以惠普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一)事前规划

在产品生产前的设计阶段,企业应该进行事前规划。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对环境成本的管理采用末端治理的方式,在造成环境污染之后进行治理,它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等产生环境污染的源头阶段并未进行控制。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大部分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企业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应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将环境保护融入到设计方案中,选出降低环境成本的最佳方案。1992以来,惠普公司就采取行动来减少产品和消费者带来的环境影响,“为环保而设计项目”(Dfe)专注于可回收性设计,设计更易于升级和回收的产品。

(二)事中监控

对于产品设计方案的实施阶段,企业应该进行事中监控。企业应从原材料的采购、使用入手,尽量减少有损环境的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成本的发生。惠普公司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替代可能对人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材料。2、停止使用产品中的问题材料,在国际RoHS(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有害物质的限制使用)法令生效前,惠普已经淘汰了其中限制使用的大部分物质,并于2005年初交付了首批完全符合RoHS要求的产品。

在产品的生产阶段,企业应通过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作业管理方法,改进工艺设备或开发全新工艺流程,促进原材料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惠普实验室发现,计算机硬件每使用1瓦功率,数据中心冷却设备要消耗高达1瓦的功率,为了降低能源消耗,惠普采用多种节能技术,用以控制硬件和冷却设备对功率的消耗。

在产品的销售阶段,企业应该加强环保理念,推广对包装物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破坏。惠普采用包装技术革新,减少纸张的使用,将激光黑白打印机的硒鼓安全说明打印在硒鼓的外包装上,而不再单配安装说明书,从而每年节约近462吨纸张。

(三)事后控制

企业可以通过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行事后控制,进一步降低环境成本。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的维护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产品的报废。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报废的产品,企业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处置废弃产品,尽量减少污染,并对其进行回收利用。惠普HpScanjet4257扫描仪是应用回收材料的典范,它的盒盖材料中含有回收塑料,这些回收塑料有25%来自“环球伙伴计划”中回收的耗材,75%来自回收的塑料饮料瓶。现在,惠普销售的多款打印机和扫描仪外壳都采用这种再生塑料代替了纯塑料。

三、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不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也会趋于关注企业的非财务指标,综合报告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巴斯夫、娜图化妆品、诺和诺德、飞利浦和联合技术公司都采用了综合报告。企业应该看到这样的发展趋势,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融入环境保护的意识,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力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环境效益,这不仅有利于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虹,刘晓平.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2007:12.

[2]程芳,朱学义.价值链视角下环境成本探析[J].财会月刊,2006:32.

[3]杨敏等.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2:9.

[4]吴德军,唐国平.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2:1.

[5]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J].会计研究,1998:5.

产品成本控制篇5

一、传统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广义的产品成本包含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销售费用。其中制造成本和销售费用的可降低弹性是非常有限的,最多只能占全部可降成本总额的20%。也就是说,假如某个产品全部可降成本总额为100元,通过降低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顶多只能降低成本20元。针对特定区域和市场寿命阶段的特定产品,这两种成本的降低都存在一个绝对的上限。在一个固定市场销售的产品,在外部输入条件不变动的情况下,降产品的制造成本、销售成本额度就会存在一个最大值,一旦达到这个上限,企业从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开展的降成本工作就会进行不下去了,这叫产品降成本动能枯竭。

二、从设计源头控制成本的必要性

有些企业的新品研发项目投资存在一个先天性的缺陷,为了搞出一个新产品往往不计家底,片面地认为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认为只要能搞了新产品什么钱都可以花,再贵的设备可以买,再贵的元件也可以采购。这种初衷是好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后续发展,但是一但新产品没搞成功,或者搞出来没市场,或者是市场规模不能弥补前期投入,问题就出来了,企业不仅赔掉大把的钱,还留下一个烂摊子没法收拾,几百上千万一台的设备仪器象废铁一样闲置不用,大堆贵比黄金的元器件堆在库房里一文不值。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成本。

有些企业搞新产品只关注产品性能设计,不重视产品经济性设计。由于职业上的习惯,产品设计师往往只为了产品性能而设计产品,将其所负责的产品项目作为一件艺术品或者科技品来进行开发,只追求创新和时尚性设计,这就容易陷入对产品的性能、外观追求尽善尽美,却忽略了许多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没有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性能比和受欢迎的程度。

许多企业的新品开发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程序,根本不重视在设计阶段控制成本,设计师头脑中没有成本观念。通常研发部门的设计人员开发完一款新品后,都具有一些惰性,认为产品达到性能指标完成设计任务就万事大吉了,谁也不愿意再绞尽脑汁去改进产品设计节省成本,认为节约成本纯属没事找事,画蛇添足的费力不讨好的事。这说到底还是个管理体制问题,属于企业新品开发管理程序不科学导致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设计管理,公司管理上下手,应该给设计一些压力,不要让他老有抱残守缺的思想。因此实现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成本,就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新品开发管理办法,用制度规范设计人员的设计行为,要让全体设计人员充分学习和理解产品成本的重要性,理解设计决定成本的原理。

三、从设计源头控制成本控制的方法

先进的企业成本控制战略和方法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对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这种科学的成本控制要求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成本。

从设计源头控制成本首先要求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前就提前计算一个目标成本,这种目标成本的计算被称为“由价格引导的成本计算”,它与传统的“由成本引导的价格计算”(即由成本加成计算价格)相对应。以目标成本作为设计产品设计成本的上限,如果超过目标成本的新产品设计方案将不会通过设计方案可行性审核。目标成本最终反映了顾客的需求,以及资金供给者对投资合理收益的期望。产品目标成本在客观上给设计开发行为施加了压力,迫使设计开发人员必须去寻求和使用有助于他们达到目标成本的设计方法。研发产品目标成本计算可以用材料费用、工时费用、其它费用的合计数乘以参照同类产品调整系数。需要注意的是:材料费计算使用的材料消耗定额需要考虑生产现场消耗,材料单价需要考虑未来市场价格的变动;工时定额的确定也应考虑到现行工时定额的松紧、批量生产与研制阶段的区别进行相应调整;费用水平计算不仅要考虑当前成本费用水平,还要并充分预计批量生产阶段的成本费用水平和产销量。参照同类产品调整系数是指研发产品参照其同类产品剔除功能与结构等差异后确定的调整系数。

在产品设计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对于产品成本和质量有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工序设计。工程再造就是对已经设计完成或已经存在的加工过程进行再设计,从而直接消除无附加值的作业,同时提高装配过程中有附加值作业的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对新产品来说,如果能在进入批产阶段对该产品的初次设计进行重新审视,往往会发现,在初次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昂贵的复杂部件以及独特或者比较繁杂的生产过程,然而它们很少增加产品的绩效和功能,可以被删除或修改。工序设计当然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对原来设计好的工序进行改进,可能会导产品设计要求的性能参数出现偏差,也会使产品出现一些本来没有质量问题,为了将这种风险控制到最低点,在进行工序设计改进前必需做充分的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于富生.《成本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产品成本控制篇6

关键词:国内电子产品;企业;成本控制;苹果公司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209-02

伴随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电子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比也越来越大,一座座国外电子组装工厂在我国的沿海地区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一般,占据了我国贸易出口的重大份额。但是我国的电子产品企业其实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电子产品在竞争中价格不断走低,成本却在反向上升,电子产品制造商其实只占有极小的盈利空间,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电子产品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强成本控制,现结合苹果公司的实际案例,分析了成本控制的方法及体系建立,希望能够给企业以借鉴意义。

一、成本控制

(一)基本概念

成本控制在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内部构成元素,企业在提高效率和加强管理的过程中,这是必经之路。成本控制的好,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迅速发展,并且实现收益增加的战略目标。

成本控制的概念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定义,广义范围上成本控制应该包括了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事前的控制指的就是在产品投产之前,对产品的设计和预算编制,实现对总体成本目标的制定和控制。事中控制指的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结合预定成本目标,对整体生产成本进行监督、指导和严格的计量,及时地纠正差异。事后控制就是在发生了实际的生产经营之后,按照实际的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综合研究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且进行责任的分配,从各个环节进行调整和整体的把控,找到解决措施。

成本控制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要适当建立相关制度和控制标准,有效克服和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损失和浪费,让企业的人、才及物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成本的降低,提高投入产出的总体效益。

(二)控制目标

当前商业环境中,竞争愈发激烈,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制定不同类型相互适应的战略。战略的布置与实行都是企业在提升企业生命力、扩大收益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服务于战略目标,结合各种战略展开实施,确保企业能够获取成本优势。其中差异化战略主要是通过提高特质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

成本领先优势其实是以低成本的方式来凸显出自身的优势,在价格上占据优势来战胜对手。但是资源总是稀缺的,任何的企业和组织都不可能实现无限制的索取,这种成本目标的控制应该要结合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和知识的创新才能够实现持久的竞争力。产品的成本控制应该是作用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涵盖了生产、市场销售、技术研发、材料采购、人力资源和售后服务,整个成本的控制必须要渗透到整个作业面当中,每一个业务单元都要实现自身的成本控制目标,一方面应该注重技术设备的更新,产品结构的改进以及工艺水平的提升。

(三)控制内容

在最新版本的《企业财务通则》当中,明确规定了成本控制内容。以制造业为例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成本包括了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则涵盖了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

(四)基本原则

成本控制的原则包括了成本效益原则、全面控制原则、例外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责权相结合原则。其中责权相结合原则主要是为了达到组织管理目标,划分了不同的责任中心,并且每一个责任中心都被赋予了相应的组织原则,来确保职责履行的准确度。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各个环节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业绩考核及激励机制,全面促进管理人员更快更好更实际地完成计划目标。因地制宜的原则则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行业、发展阶段以及规模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岗位和部门职责也不尽相同,所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建立起合适的控制体系,不要完全按照别人的模式来引用,即使是再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能够伴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变更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外管理原则指的就是非常规的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发生了例外事项必须要及时次作出分析,提炼出问题的核心,向相关部门及时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所谓全面控制原则就是要让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成本控制的过程当中,每个部门及其员工都是成本控制生产线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让每一个员工都肩负着成本控制的职责,同时也在企业内组织奖励机制,无论是市场销售、技术研发、生产车间等各个部门只要是创造了成本控制的优质办法就可以获得适当的奖励。

(五)程序方法

首先来分析讲解标准成本法,这是一种西方管理会计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预先制定标准成本的基础之上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核算并分析出成本差异,这是加强成本控制并且实现经济业绩评价的关键制度。在这种管理体系的会计账簿中会同时体现出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能够更好地衡量实际操作。第二种是作业成本法,这是一种成本会计体系,关注的是组织内各类作业范围及基本特征,作业管理的思想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准确对成本工作的开展进行评估和控制。作业是重复性的企业实现商业功能的行为,一部分是增值的,另一部分不增值的就是顾客不愿意付钱的,在不影响质量的基础上,这种成本是可以适当降低的,作业成本法的重点就是作业,依靠减少资源消耗的方式对最终的成本作业动因进行追踪,得出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最后来分析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就是产品控制过程中的标准指引,在实行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之前,先制定出一个目标,结合目标来保证企业的成本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中,目标成本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目标成本在预测的阶段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利用科学的方法实行预测和试算,最终确定出目标成本,测定阶段的合理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控制成效,测定的过程要综合考虑一定时间之内的产品数量、品种类型和价格标准,在多种因素的基础之上实行成本的测算。

二、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控制

(一)行业特点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产业的总体规模正在呈现稳步的增长,截至2010年,中国的电子产业销售额度已经达到了7.8万亿,同比增长了30%,同期电子产业的增长值也上升了17%,相比于去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高出了同期工业水平的1.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了26%。电子产业的经济效益正在持续走高,且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良好,中国电子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101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占据了全国34%的对外贸易总额。电子产品产业还具备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的特点,以2010年为节点,电子产品全行业在500万以上的项目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5993亿元,同比要增长45%,较比2009年高出了27%,比工业的投资增速高出了21.7%。

对整个行业的成本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行业中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普通劳动力的储备却很大,电子产品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需要大量一线操作员工,但是工作人员通常素质较低,不便管理,需要企业在提高员工素质上投入大量的精力,用工成本就在不断增加,企业压力很大,富士康就是因为人工成本的上涨才将新的厂址选在了中西部。另一方面,电子行业的管理方法也比较落后,很多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单纯的生产环节,缺乏技术革新,忽视了整体价值链的成本分析和控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事前控制的欠缺,没有可行性分析就展开工作,造成了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二)成本控制

上图是产品生产需要涵盖的大致流程,各个环节都会关系到企业整体成本的高低,在材料采购环节要重视质量与成本的控制,一方面要做到尽量货比三家,同时也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重视价格的控制,完善采购的体系。在质量成本控制中要分析各部门的质量成本占比,并分配责任制,组织好技术检验工作。在产品工艺成本控制中要不断优化工艺方案,确保生产工艺的通用化和典型化,提高原料的使用效率。

三、苹果公司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苹果公司的股价并没有随着乔布斯的去世暴跌,而且在四年之中不断推出新产品,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高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主要是应用波特价值链理论来分析苹果公司正在实施的成本控制方法。

苹果公司在生产中采取的是oem代工方式,在原材料上严格把关,其他零部件则由外包代工,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企业组织结构是伴随着经营战略变化的,技术市场更是千变万化,更新速度特别快,管理层次若较为复杂就会影响信息的传递,苹果公司采取了扁平式组织结构,首席执行官之下直接设立了工程部、开发部、软件部、营销部,这些部门的工作都是直接汇报给首席执行官,在确保了首席执行官了解公司第一手情况的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在市场营销方面,苹果公司采取的不是产品的营销,而是一种信仰和文化的推崇,人们在购买苹果产品的时候更在意的也不是产品的实用性,而是它的高品位和独特追求,似乎苹果在手就进入了高品质商业生态圈。苹果在营销上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调动了人们的心理追求,用低成本实现了高销量,同时它设置的体验式专卖店也节省了销售人员的培训费用,降低了人工成本。

采购环节苹果公司遵循的是设计标准化,将原本的15类产品样式减少为4类,尽可能地使用标准化,加上其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且顾客忠诚度比较好,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就会更大,降低了整体的采购成本。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苹果公司相比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员工是比较少的,他们更注重的是员工的质量,在招聘过程中只选用最优秀的人才,并且一经录用就会提供最有效的价值创造空间,用股票期权作为优秀员工的奖励机制。

技术研发方面,苹果公司也是将非核心业务实行了外包,重点关注新产品的开发,正如苹果之父乔布斯所说,领袖与跟风者的差异就在于创新,苹果公司可以说是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天堂,管理者重视创新,鼓励新思维,能够引导消费者的新需求,而且苹果公司还会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改革设计,降低了研发成本。

总体来说,企业获得成功的前提就是在行业的价值链中把握关键环节,因地制宜来减少相应的成本,从而赢得竞争的优势。以苹果公司为案例,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分析了电子行业现有的成本控制体系,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实践活动提供启迪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汪睿.以苹果公司为例论国内电子产品企业的成本控制[J].商,2013(22):20.

[2]岑春华,张红金.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建议[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5,33(1):46-49.

产品成本控制篇7

分析文艺院团演艺产品成本控制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不断深入,许多文艺院团陆续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因此,文艺院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应加大成本控制工作的力度,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问题。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按照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对影响成本的各种要素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及时发现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成本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把实际耗费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效益,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和状大。

一、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加强现代成本控制理念

1.成本最低化原则。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在一定条件下,分析、比较影响各种降低成本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低目标成本,力求通过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实际执行结果达到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实行最低化成本原则时,首先应全面考虑研究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在工作实践中,影响成本高低有很多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若所有因素都能达到最佳状态是最理想的,成本控制的目的是要研究各种降低成本的潜力,使之可能变为现实。成本最低化的研究开发工作从全过程、全方位开始得越早,其受益的时间就越长;如果在某一环节已取得的成效,就会相应地推动其它环节的改进。其次,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合理的成本最低化,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要注意成本最低化的相对性。

2.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一台演艺产品的生产。内部各个实施成本控制的主体必须拥有在各自可控成本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对各种耗费实行有效控制的权利。而本着与此相对应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这些控制主体也必须因管理不善甚至失误导致成本失控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同时要发挥对成本控制的效果考核的激励作用,实行超罚节奖制度,对于成本控制取得实际成效的部门(或个人),应当按照适当的比例给予奖励,以充分调动剧目成本管理人员和剧目生产创作、制作人员努力做好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因此,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明确划分各项成本控制范围,理顺各个可控成本之间的责任关系。做到责权分明,责权结合,使成本控制工作才能规范化、制度化。

3.利用价值工程进行成本控制管理。价值工程是一项集体智慧有组织的活动、仅靠个人决策是很不够的,只有依靠各方面集体的智慧,才能获得最佳方案和良好的运行实施。事实上,演艺产品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价值工程。剧组剧目生产是由剧作家、导演、舞台美术设计及制造、演员组成的一个团队,对各环节的业务流程改进和优化,尽可能地避免不增值作业费用的发生,以达到对整个成本进行控制。

4.树立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人是第一生产要素,也是最积极的因素,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是由人来掌控的。按照现代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企业员工要明确成本动因的多样化,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动的原因。要有效地成本控制,就必须清楚成本为何发生,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关系,这样企业员工就能在生产过程中研究、查找成本降低的根本途径。所以文艺院团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制度上保障员工进行各类成本降低的技术攻关活动,积极听取和采纳在有效控制成本方面员工所提合理化建议。

二、从演艺产品各环节出发控制成太

演艺产品生产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演职人员创作、生产的好坏、专业设备利用率程度高低、原辅材料消耗的升降、产品质量的优劣,以及资金周转的快慢等,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演艺产品中。演艺产品尽管具有各自的特性,并呈现多样性,但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规律以形成必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根据演艺产品制作成本构成和成本范围,可以将成本控制分解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从创作阶段出发控制成本。在这个阶段主要发生的成本是直接人工费用,例如:剧本征集费、论证费、修改费、版权费、剧本作曲费、版权费。按照岗位、绩效、技能等情况进行绩效控制。具体操作如下:控制薪酬总额。首先合理确定岗位,使剧组各个部门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严格控制剧目创作人员数量,做到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并根据所在部门履行岗位的业绩核定薪酬。其次,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编剧、编导、作曲等劳务费、稿费支付标准,并按规定标准执行。最后,做好生产制作组织和协调工作,保证创作的正常进行

,灵活控制剧组成员加班加点时间,以降低人工成本的支出。

控制劳动生产效率。剧目主创人员、演职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从业资格,如果造成演艺产品不合格,不能全部支付报酬,要由相关责任者补偿相应的成本损失。

在剧目创作过程中,还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流程,提高创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时定额完成情况,严格按照创作周期进行考核,以降低演艺产品的人工费用。

2.从排练阶段出发控制成本。排练阶段发生剧本排练费和相关音乐排练录音费用主要通过控制人员数量和薪酬标准上进行控制。而这一阶段重点关注舞美制作、创作成本。例如:舞台背景、灯光道具、音响、演出服装和头饰等直接材料占演艺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具体控制方法包括:

实行成本节省和成本避免。成本节省是指消除浪费和改进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本不可以发生的成本支出。成本避免是指从预防的角度出发,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在编制预算时从零开始,重新独立分析支出项目的必要性和金额的大小,从而避免各种不合理情况的存在。如:舞台背景、灯光、音响的采购可以选择招标比价采购、电子商务采购、向制造商直接采购等方法,节省采购成本。

实行限额控制提高利用率。排练阶段的道具、服装、头饰等根据生产制作量确定材料定额消耗量,实行限额制度。如果根据剧情需要增减剧目生产的制作量,必须严格履行追加或削减限额的审程批序,并按新的定额发放。剧目生产制作所需的各种材料品种、规格要符合剧目制作工艺及设备技术的要求,防止偷工减料、大材小用、优材劣用,减少原材料消耗带来的额外成本,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产品成本控制篇8

【关键词】设计质量精益产品设计降低成本

引言

随着机械制造产业竞争的加剧,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低成本战略。加强成本控制、更有效地降低成本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精益产品设计提高技术能力来降低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

一、基本思路

某企业以研制、设计、加工各类非标准航空零部件为主,产品种类多、数量小,项目技术方案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在六西格玛(SixSigma)管理思想基础上,形成以“测量―分析―改进―再测量―控制”为基本思路的成本控制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取设计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方法寻找影响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测量的有效数值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提出并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重新测量改进后的设计质量,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旨在提高企业设计水平,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二、测量与分析

1.测量阶段

测量阶段主要是对企业现有的设计质量进行测量分析与评价。

以企业近几年项目图样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名设计人员各5张图纸,制定经济性及合理性、标准化程度、特性识别、图纸错误四类测量指标及比重分值,经过专家评价,对抽样结果进行打分。

抽样数据为离散型数据,因此需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以“图纸错误”指标的数据为评价对象,选操作员a和B,按评价标准进行判断,检查其一致性。经判断,操作员a的重复性为100%,操作员B的重复性为85%,总的重复性为92.5%。数据重复性大于90%即为有效,故“图纸错误”指标的测量数据有效。

在所有测量数据中提取有效数据后,运用minitaB软件对打分结果进行处理,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3】。结果显示设计质量各指标值为:经济性及合理性80.75%、标准化程度83.48%、特性识别(关键件及重要件标识)为零、图纸错误平均每张2.0处。

2.分析阶段

在测量阶段得到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因果图,对人员、设备、原材料、加工方法、测量技术和工作环境进行广泛调查,并通过头脑风暴分析评价影响设计质量各方面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影响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前期沟通、特性识别、图纸审核、库存材料、技术资料、材料性能、培训学习、任务计划、作业文件、标准审查、设计软件、加工设备11项。

对关键因素加以汇总,判定当前设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企业作业文件缺乏零部件特性识别规定;(2)项目前期方案沟通不充分;(3)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学习力度不够;(4)图纸校对审核不够严格;(5)技术积累不规范;(6)设计软件应用不到位。

三、改进、实施、控制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并严格执行。

1.修订制度,规范流程

对企业产品研制与开发过程质量控制、项目管理规定、产品管理控制程序等作业文件相关内容进行合理修订并更换,改进项目管理控制、细化项目设计流程、明确项目零件特性识别方法及定义,并严格实施。

2.加强沟通,保质保期

通过在技术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项目前期沟通重要性,渲染注重质量保节点的良好氛围,使设计人员从主观上积极合理安排任务、完善技术要求,严格评审流程。

3.加强技能培训

根据技术部门需求,制定详细的技能培训计划,全年共完成9次设计软件培训及业务基础知识学习。

细化图纸校对、标准化审查及审核责任人的职责,明确图样编写、校对、标审、审核的奖惩措施,并由质量主管每季度检查通报,提高校对人员等对图样审查的责任心。

5.建立资料库

为技术人员建立专用资料库,主要包括:加工能力(设备)统计表、各月库存物资电子账目(每月更新)、重点项目资料归类存放等,便于查阅。

6.软件应用

逐渐摒弃CaD软件,引进Citia三维制图软件,实现复杂曲面及自由曲面的设计与数控加工等。对企业各项目中常用零件进行归类、汇总,建立Catia通用零件库,完成所有型号槽钢、工字钢、角钢零件库的建立。对所建立的零件模块编制目录,并对模块化的零件进行编码,形成标准文档,达到技术共享,便于自由查询、选型及调用,减少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引用anSYS软件对产品结构进行强度校核,解决了变截面梁弯曲、振动、稳定性及机床大件动、静特性等有限元分析诸多问题。直观地实现设计最优化及产品结构分析,克服了手工计算慢、易出错、不便于修改的种种缺陷。

7.控制

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对有效的改进措施予以控制并推广。通过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完成情况等《员工月工作考核表》及行为表现考核的方式,对员工积极性、参与性、责任性进行综合打分,保证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成效及推广

用与前期相同的抽样评分方法,对改进后的设计质量进行测量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经济性及合理性由80.75%提高至93%、标准化程度由83.48%提高至95%、特性识别(关键件及重要件)由零提高至100%、图纸错误由平均每张2.0处降低至0.48处。核算前后的百万机会缺陷数,改善率为65%。根据企业年产值指标及设计相关成本比例,经财务核算,可节省的制造费用约38.6万。

此成效在企业内部已得到了肯定及推广。

五、结语

运用六西格玛DmaiC方法,通过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对产品设计进行成本控制,查找影响企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判定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严格实施并加以控制,从而达到精益产品设计、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的目的,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成本领先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炜.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J].汽车与配件,2012(02).

产品成本控制篇9

   关键词:电子产品设计成本控制eDapLD单片机C语言

   我们在设计电子产品的过程一般都会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成本控制,总是尽量简化电路,减少元器件、尽量简化安装工序。一般这些简化都是针对最终产品的。但是作为开发工作本身也同样需要成本,也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尤其是一些产量小、附加值高的非消费类产品。

   电子产品的开发成本一般包括以下这么几块:

   1.项目可行性分析费用

   2.联系元器件厂商,获取器件资料费用

   3.元器件费用

   4.开发人员薪资

   5.样机测试费用

   6.时间成本

   以上几个点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在很多工程管理的书籍和资料都有详细介绍,本文只是根据笔者所做过的电子设计工程补充一些看法。

   进入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后,项目管理人员应该仔细做好项目规划工作,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一般取决于该项目的技术复杂性和成本复杂性。为了避免由于不可预知的工程复杂性而导致的项目流产,项目管理人员在制定设计方案的时候需要招集各方面的人员,把该项目仔细的分解开来,然后针对这些子项目逐一探讨分析,仔细地权衡各方面因素,看看是否可行,成功的代价如何,只有每个子项目都做到有把握后才能将整个项目推入实施阶段。

   在项目通过可行性论证后,就转入正式的开发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开发的技术规划,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确定之后,该产品的开发成本、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所以一个不良的规划,往往会对项目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阶段项目负责人要和合作的开发人员充分交换意见,根据开发人员的数量和专长将项目分解开来,让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本项目的一部分工作。

   项目开始运转后一定要做好全套设计文档。文档中要明确每个开发者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接口。同时也要要求每个开发人员为自己所开发的模块做好技术文档。表面上看这个工作增加了开发成本,但这样不仅有利于该项目今后的扩充维护,也同样有利于该项目的测试工作。这事实上降低了项目在这些方面的成本,项目规模越大,在这方面投入所体现的效益就越明显。同时这项工作还可以降低由于开发人员流动带来的工程扩充维护的风险,因为技术文档越多越详细,继承该工作的技术人员所付出的时间代价就越小。

   在元器件选择方面,应尽量使用标准器件或易于采购的器件。因为这些元件产量大,价格好,供货渠道也多,对于降低硬件成本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尤其在所设计的产品产量不会很大的时候更应该如此。在设计一些高附加值,小批量的产品的时候,尽量使用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来设计,这虽然加大了一些投入,但总的来说,压缩开发时间,让产品更快面对市场带来的效益会大于这些投入。同时模块化设计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更可以将开发人员的精力集中于高层次的设计上,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尽量使用各种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综合使用各种eDa工具来完成设计,可以大幅度加快开发进度,减少差错,提高工程质量。一提起eDa工具很多人就会想起protel、orcad、pads等电路板布线软件。其实这些工具不仅包含原理图和电路板布线,一般也包含了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设计、信号仿真等模块,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往往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发现很多构思和图纸上的缺陷。对减少设计阶段的返工和修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别的种类的软件,虽然不是专门的电子设计软件,但我们依然可以借用。比如:如果项目中包含了复杂一些的数学算法(如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元算法等),我们还可以动用专门的数学CaD软件――matLaB先仿真一下你的信号处理流程,然后根据仿真的结果来设计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就节约了很多在目标机上反复写片、反复调试算法的时间。

   在设计电路的时候,修改硬件在所难免。为了便于电路修改,要注意电路的可塑性。电路的可塑性是指电路的可修改能力。如果电路便于修改,会减少很多开发人员更改电路的低级劳动。提高电路的可塑性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能够使用软件实现的功能不要用硬件实现。由于硬件和软件的物理结构的差异,在修改硬件的时候要付出比软件多得多的代价。用软件代替硬件后还能降低产成品的成本,便于批量生产和销售。

   2.如果电路中有CmoS、ttL电路要尽量使用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因为pLD本身具有可修改的特性。用它们实现数字逻辑后,要改变逻辑关系的时候,只要在计算机上修改它们的逻辑描述文件,然后经过编译、写片就得到一片新的逻辑关系的集成电路。就像修改软件一样容易。用pLD代替不同的普通数字集成电路后,有利于减少元器件种类。方便采购和库存管理。

   3.试制过程中适当在电路板上多留一些资源,比如pLD的容量要比你预期的容量稍大一些,单片机的Rom、Ram、i/o端口等资源都要留适当的空余。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随时会有很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会增加对硬件资源的需求量。如果没有在电路板上保留适当的冗余资源,将不得不在电路板外面再搭一块小电路板。事实证明,这样修改电路不仅容易给电路引入干扰信号,而且会大幅度降低试制样机的可靠性,同时会使技术人员的很多时间花费在反复修改电路的简单劳动上。

   编写单片机的软件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高级语言来编写。现在许多开发单片机的技术人员依然保留了80年代的开发方法。使用汇编语言,逐条指令编写,并且手工分配单片机中的内存资源。这种方法在写小规模软件还可以,可一旦软件规模变大之后,由于汇编语言的低可读性、低结构性往往会让设计人员被自己软件中的复杂的逻辑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在一个软件的逻辑关系混乱后,要保证写出来的软件能安全运转是很困难的。  我们推荐使用C语言来写软件单片机代码。(对于常见的8051系列,我们一般使用KeiL、FLanKLin等软件。其它类型的单片机一般都有其配套的C语言编译器,该型号单片机的经销商一般可提供)用C语言有这么几个好处:

   1.可以大幅度加快开发进度。

   2.可以实现软件的结构化编程,它使得软件的逻辑结构变得清晰、有条理。

   3.在写一些数学算法和循环、判断语句的时候有比汇编语言高得多的效率。

   4.省去了人工分配内存资源的工作,在汇编语言中我们不得不为每一个子程序来分配储存变量的空间,这是一个复杂、乏味又容易出差错的工作。而使用C语言后你只要在代码中申明一下变量的类型,编译器就会自动为你分配寄存器和内存,低级重复易出差错的事情都由计算机代劳了。根本不要人工干预。

   5.因为循环、判断语句和变量名字都使用自然语言,因此写出来代码的可维护性和软件可读性很好。这样当需要更换软件开发人员的时候,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代码移交和消化。即使没有更换人员,他们在维护自己的代码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6.当写好了一个算法后,以后需要在不同种类的CpU上也需要这个算法时,可以直接引用原来的代码,再配合这种CpU专用的编译器重新编译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实现软件的低成本跨平台移植。而汇编语言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重新写代码,没有别的办法。因为C语言的这种特性,如果在设计复杂算法时(比如视频/音频信号处理、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元算法等),可以在pC机上使用VisualC++、C++Build等x86平台的C语言编译器设计、调试该算法的代码,调试成功后就可以移植到单片机的软件系统中去。由于pC机上有充足的系统资源,开发调试进度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就节约了软件的时间成本。

产品成本控制篇10

关键词:再制造;成本控制;再制造性

一、引言

再制造工程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研究领域和新兴产业。我国从1999年开始将再制造工程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加以全面研究并推广。再制造工程是指以装备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废旧装备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进行修复、改造废旧装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简言之,再制造是废旧装备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与初始制造的原料耗费量之比为1:(5-9)。再制造产品的重要特征是其性能和质量能够达到其至超过新品,而产品再制造的成本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再制造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机械行业的可利用剩余相对较高,因此发展再制造产业逐渐成为一些工程机械企业积极探索和尝试的新途径。目前,国内除了已经进入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的济南复强动力、天津鼎盛天工、外,潍柴、玉柴等为工程机械提供动力配套的企业都在积极跻身再制造行业,国外卡特彼勒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再制造领域。考虑到当前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能力,而且能够活跃市场、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前景非常远大,例如卡特彼勒进入再制造领域30多年,在全球已有130多家再制造工厂,发展势头非常好。然而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将要面对的大问题即现金流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成本控制问题。本文拟从引发成本的几个重要环节入手,对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的成本控制进行探讨。

二、成本控制对策

1.再制造性成本控制

区别于一般产品,再制造产品特别需要进行再制造性成本(成本)分析。再制造性定义为在规定的条件及时间内使用的产品退役后,综合考虑技术、环境等因素后,在达到规定性能时,通过再制造获取原产品价值的能力,记作r(a)。对此定义的理解,主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点:

(l)再制造性是通过设计过程赋予产品的一种固有的属性。对再制造性的量度是随机变量,只具有统计上的意义,因此要用概率来表示。由概率的性质可知,r(a)=0表示不能获取产品的价值,r(a)=1表示可获得产品所有价值,所以0

(2)规定条件、时间及性能。规定的条件包括运输条件、产品使用工况、再制造技术及工艺、人员情况等;规定的时间指废旧产品进行再制造的时间;规定的性能指对再制造产品的性能要求,可以是恢复到原产品所具有的性能,可以是产品进行降级改造时所要求具有的性能,也可以是产品升级时所提出的更高性能要求。

(3)再制造性的相对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再制造条件、工作方式、使用时间等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再制造性是不同的,离开具体条件谈论再制造性是没有意义的。产品的再制造性包括固有再制造性和应用再制造性,前者指产品设计中所赋予产品的静态再制造性,后者指废旧产品再制造前实际具有的再制造性。

由于再制造性主要反映在再制造成本上,而再制造成本又是依据外界条件而变化的随机变量,因而再制造的定量描述是以再制造获利的比率为基础的。再制造性是产品用可回收的价值量来表示的定量指标,用来描述再制造性的量值称为再制造性参数,下面给出相关再制造性函数。再制造产品相关参数见下表:

由于再制造性主要反映在再制造成本上,而再制造成本又是依据外界条件而变化的随机变量,因而再制造的定量描述是以再制造获利的比率为基础的,相关计算模型如下:

①再制造度(remanufacturingrate)。记作r(a)。指在规定的条件及时间内使用的产品退役后,综合考虑技术、环境等因素,通过再制造所能获得纯利润与生成的再制造产品的价值的比率。再制造度是再制造性的定量定义

(1)

由上式可知,如果再制造度是负值,则表示投入资金要大于再制造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价值,显然不能进行再制造。如果再制造投资cc大于再制造产品本身的价值cr,但再制造的环境效益ce价值较大时,也可以通过政府的资助而进行再制造,这时主要是获得再制造产生的较大环保价值,政府是投资的主体,促进企业在获得一定利润的情况下,进行该类产品的再制造。但对企业来说,在未能获得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主要的收益来自于再制造产品本身的价值cr。因此,在企业进行再制造性评定时,可以直接用cr-cc作为其主要利润来源。并将其作为再制造的依据。

再制造度是一种比率,而产品由于失效形式不同,其比率也会不同,因而具有统计意义。再制造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时间越长,故障越多,其再制造投入也会越大。

②企业再制造度(company’sremanufacturingrate)。记作r(c)。指企业在未能获得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只考虑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不考虑由环保效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情况下计算的再制造度,即不考虑ce的大小。表述为

(2)

③平均再制造度(averageremanufacturingrate)r(an)指单位产品的平均再制造比率。假设产品主要有三种失效模式,分别为a、b、c,其在产品末端对应的失效概率为x%、y%、z%,三种模式的再制造度分别是r(na)、r(nb)、r(nc),则其平均再制造度为

(3)

④再制造率r(f)一定数量的产品中能够通过再制造达到或超过一定的再制造度的比率。设有n个产品,其中能够达到或超过再制造度的产品为m个,则其再制造率为:

(4)

如果零件的检测费ci,大于该零件纯利润与再制造率的乘积,则表明该零件不可再制造,可以在产品拆解过程中直接丢弃,不应进入清洗及检测过程。按经济界限模型表述为:

(5)

2.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

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就是企业在产品的再制造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项要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生产过程中各项资源的消耗和成本开支限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第一,如何控制企业材料采购的成本。一般来讲,物料的成本占制造业总成本的65%左右,控制和削减材料采购成本是企业生产阶段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采用有效的采购方法,能够很好的控制采购成本。

第二,生产阶段物料的浪费。目前中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还没有重视到精益生产,对于物料的浪费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更多的还是依托于生产人员,而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和准则。浪费的物料越多,也就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减少。丰田企业推行的精益原则,很好的控制了企业生产阶段的无聊浪费。

第三,生产阶段仓储成本控制。制造业内部的在制品、半成品以及原辅材料不加以严格控制,将会造成物料成本内部失控,造成大量物料库存积压,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使企业在运营当中如负重担,生产整天在忙碌,但企业利润难以体现,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四,生产阶段人力成本控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时,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就相应的在升高了。如何合理分配人员,如何提升人的效率,如何提高单位人均产值,如何以效率为导向,推动效率改进,对于降低劳动力成本至关重要,因为这在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升企业的利润。

第五,生产阶段设备成本控制。生产设备的好与坏,企业必须根据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企业内生产设备,时刻走在同行业企业的前面,以保证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生产阶段严格工序标准。科学的生产工序标准可以很好的节省生产时间和减少残,次品的出现的概率,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生产成本的控制:

(1)制定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企业可使用计划指标分解法、预算法、定额法等来制定成本标准。在确定成本控制标准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计算。同时还要正确运用成本指标与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如和质量、生产效率等的关系),从完成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经过综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必要时,企业还应该搞多种方案择优选用。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设计、采购、仓储、生产、财务等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标准。

(2)监督成本的形成。成本标准制定后,企业应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组织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的提高可有效地降低成本。如引入和建立了“6s”现场管理体系,潍柴动力集团引入和建立了“5s”现场管理体系,目标就是加强现场管理节省成本。车间里所有零件放在哪个位置,放多高,放在箱子的哪个格子,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一条规定都是经过多次的系统研究和推算才得到印证的,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和成本,也能有效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近似严苛的规定创造的是逆势上升的成绩。在经济运行的寒冬中,、潍柴动力都涌起一股逆势发展的暖流,2009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17亿元,较2008年同期增长38.65%,实现净利润3亿元。2009年2月,潍柴的发动机订单达到2万台以上,3月达4万台,在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2009年3月的产销量超过了2008年3月的历史最好水平。

(3)生产阶段成本控制。在生产经营阶段,设备,技术,材料,人力以及其它一些因素决定了企业生产阶段的成本,如果设备,技术,材料,人力以及其它一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整合之后,那么企业的成本就会降低到最低点,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的赢利点。以为例,公司为降低集团的生产成本,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①对于2008年收购的意大利cifa公司,实施中国的国产化生产,以降低成产成本。目前cifa产品的部分零部件都在中国进行小批量试剂生产,并商讨在2009年下半年实现非关键,劳动密集型部件在中国批量生产的可能性。②原材料成本的控制。部分企业认为,从原材料的成本控制上来看,原材料的价格是越低越好,其实这样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就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标准,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原材料的检测结果进行匹配,然后比较各种材料相互匹配后的各种结果,再选择配合较好且价格合理的原材料,并依据这一结果去指导生产。依据此结果指导生产,才能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来。也就是说,原材料选用的基本原则是:所选择的几种材料必须要形成最佳的级配效果,在保证所形成材料的最佳品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的用量。③设备运行和保养。设备的运行和保养成本主要体现在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维修成本上,具体体现就是维护、保养、维修费用及设备使用寿命、运行过程中能源的消耗费用等方面。在这一方面就走在了很多同行的前面,对液压系统的维护,保证不会产生跑、冒、滴、漏等问题,节省了能源消耗费用,又最大化的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因而也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保证合理的开关电器,节省能源。做到合理用电,能不长开的电器不长开,可以规律化运行的电器必须规律化运行。④推行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技术创新。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引进和自研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来实现的。工艺技术运行成本即是在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保证生产工艺制度、产品质量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包括原材料的制备、计量,以及工艺输送费用;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费用,工艺养护费用等各种直接间接的复杂费用之和。确切的说,工艺技术运行成本的控制,是整个生产综合成本控制的根本!而目前机械类生产企业大多处于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生产现场根本就没有工艺技术管理这一概念!或是工艺技术管理虚设,管理不到位的状态,因而根本无法保证生产工艺技术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无法再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在生产工艺方面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改善企业的生产工序,提升生产的效率;鼓励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创新,不断创新工艺,创新过程,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企业生产创新环境。

合理化的生产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降低,可以使企业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占据有利的方面。生产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着产品销售价格可以在市场销售中占据优势,从而提升企业销售方面的盈利。

3.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

销售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后期阶段。销售的成本控制,就是对产品销售过程中各项费用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确定能为企业和用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对策。这涉及广告费用、产品包装的成本控制。

(1)广告费用的成本控制。广告是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宣传,与产品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广告宣传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应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广告费用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取得更好的广告经济效益。

(2)产品包装的成本控制。产品包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广告式宣传,甚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产品包装的经济分析主要是确定包装等级和分析包装破损率,从而使产品获得最佳的经济包装质量。

4.其他成本控制

除了上述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外,企业还可以对融资成本、投资成本等进行控制。成功的资本运作,使企业拥有良好的融资能力,保证资金运转充足。

三、结语

有效的成本控制有利于解决目前工程机械企业再制造现金流不足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竞争逐步由价格竞争趋向品牌竞争的今天,进行成本控制不是简单的降低成本,绝不能以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代价。企业只有通过控制从分析再制造性、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售后服务、融资等每一个环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挖潜消灭不增值成本,以同类企业相同的产品价格甚至更低的价格来销售高品质的产品,将利润空间让渡给顾客,使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才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滨士姚福生,等: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在我国应用的前景[c].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与发展战略咨询报告集[r].2001:4-31.

[2]焦跃华: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