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1:03

质量控制准则篇1

一、国外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研究现状

众所周之,美国是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最早的国家。早在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成立了质量控制准则委员会(oualityContmlStandardsCommittee,以下简称QCSC)。负责颁布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标准。该委员会于1979年11月了第1号质量控制公告《质量控制九要素》(SQCSno.1,aQualityConholSystemCon-sistsofnineelements),提出质量控制必须考虑的九个要素,以指导事务所建立合适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继1979年颁布SQCSno.1后,又陆续公布了SQCSno.2,SQCSno.3,SQCSno.4,SQCSno.5,SoCSno.6和SQCSno.7。SQCSno.7(aFirm’sSystems0fQualityContr.1)于2007年由aiCpa的审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用于取代前面颁布的所有审计质量控制准则。SQCSno.7于2009年2月开始实施,其目标并不是与以前的质量控制准则完全不同,新的质量控制准则扩展了以前的质量控制准则。在SQCSno.7中,aiCpa提出了审计质量控制的六要素,即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Leadershipresponsibilitiesforqualitywithinthefirm);职业道德规范(Relevantethicalrequirements);客户关系与具体业务的承接与续约(acceptanceandcontinuanceofclientrelationshipsandspecificengagemen);人力资源(HumanreSoU'CCS);业务执行(engagementperformance);监控(monitoring)。

为加强对事务所审计执行财务报告评审以及其它鉴证业务的质量控制,iFaC也于2009年颁布了《事务所审计、财务报告评审以及其它鉴证及相关业务的质量控制》(iSQCno.1,QualityControlforFirmsthatperformauditsandReviewsofFinancialStatementsandotherassuranceandRelatedServicesengagements)准则,并于2009年12月15日开始实施。iSQCno.1同样提出了与SQCSno.7一样的质量控制六要素,iSQCno.1是审计师事务所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提供合理的保证,而应采取的控制方针和程序。在iSQCno.1的基础上.iFaC根据iSQCno.1的质量控制六要素颁布了第220号国际审计准则《财务报告审计质量控制》(iSa220,QualityControlforaiiauditofFinancialStatements,2009),iSa220是在假设事务所遵循了iSQCno.1要求的基础上专门针对财务报告审计的质量控制。由上述对iSQCno.1和iSa220的阐述可知,iSQCno.1与iSa220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如图1所示),两者并不能互相替代。

iSQCno.1是iSa220的基础,iSQCno.1全面阐述了事务所执行财务报告评审以及其它鉴证及相关业务的质量控制,具有普遍性,而iSa220是具体到财务报告审计质量的控制,具有较强针对性。

二、国外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制定的启示

aiCpa与iFaC的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提出了审计质量控制的诸多要素,这对于推动世界范围的审计质量控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SQCSno.7、iSQCno.1与iSa220主要是为满足财务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这种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现状与其上级机构的性质存在着很强的联系,aiCpa与iFaC主要致力于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信息系统审计是以财务审计为主线,其下属机构所的质量控制准则则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而言的。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aiCpa--~iFaC在其质量控制准则中也考虑到信息技术对财务审计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对财务审计的影响融入到具体准则中,而颁布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质量控制准则则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信息系统的风险,同其它审计对象的风险相比,更具有隐蔽性,破坏性更强,舞弊手段及方法更为先进,若不采用严格的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或措施,在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即使忽视一段小程序代码的审计也可能导致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Ut斯达康深圳分公司一位工程师利用管理上的漏洞,轻而易举地绕开了耗费1.2亿元建立起来的网络完全体系,侵入北京移动通信公司充值中心数据库,修改充值卡原始数据并窃取了充值卡密码,然后通过淘宝网和QQ向他人出售,致使北京移动通信公司损失近380万元;2008年,法国第二大银行――兴业银行的交易员杰罗斯・凯维埃尔侵入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未经授权的交易导致该损失49亿欧元,这几乎等于该银行一年的总收入,这是历史上单个交易员所造成的最大一笔损失,超过了英国巴林银行交易员尼克・利森造成的14亿美元损失,而巴林银行因此破产。因此,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质量控制应当更严格,忽视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控制,不仅仅是让被审计过的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巨大的“柠檬”,更为重要的是会为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埋下隐患。

以财务审计为主线的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适用于信息系统审计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iSQCno.1与SQCSno.7的质量控制六要素体现了系统论与控制论的观点(如图2所示)。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审计活动可分为审计资源的输入、审计业务活动的执行与审计报告的出具三个过程。iSQCno.1与SQCSno.7的质量控制六要素

分别嵌入到了这三个过程中。iSQCno.1与SQCSno.7通过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与具体业务的承接与续约、人力资源等四个方面控制审计资源的输入,通过质量控制的要素业务执行控制审计业务活动的执行过程,对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政策与程序进行监控,督促事务所对所执行的审计业务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质量控制体系。iSQCno.1与SQCSno.7所提出的质量控制六要素对于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时,应当借鉴isocno.1与SQCSno.7的审计质量控制六要素,根据信息系统审计程序与内容制定和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同时,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需要专门的信息系统审计制定机构,如iSaCa,应摆脱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依附于传统财务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现状。以财务审计为主线的信息系统审计是在当前条件下信息系统审计人力、物力等资源匮乏情况下的理性选择,一旦这种“资源瓶劲”问题得到解决,信息系统审计将不再完全以财务审计为主线,而是与财务审计相辅相成,则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重要性就会凸现出来。依附于传统财务审计所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针对性程度不高,不能全面、合理地考虑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审计所具有的特殊性,我国在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时应逐步摆脱这种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模式。

三、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构建

我国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均出于“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目标。质量控制方面准则的重点都在财务审计方面,而对产生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iSaCa的精力也主要放在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制定上面,还未转移到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上来。我国1996年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虽然在准则中对全面质量控制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进行了阐述,但该准则只是一个总体性框架,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叶少琴,2002)。随着我国的经济日渐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完善审计准则,加快国际趋同,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同国际审计准则趋同,中注协于2006年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改名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并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中包含了质量控制的七要素,即:(1)事务所领导者的质量控制责任;(2)职业道德规范;(3)客户与特殊业务的承接与续约;(4)人力资源;(5)委托业务的执行;(6)业务工作底稿;(7)监控。目前已《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一业务质量控制》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l121号一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控制》。5101号审计准则是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基本准则,而1121号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在5101号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专门针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我国在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的架构方面同样也应采用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具体准则主要制定针对某个具体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准则。中注协所颁布的第5101号质量控制准则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的质量控制六要素,体现了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思想。信息系统审计是审计的一个特殊分支,在基本准则方面没有必要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制定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准则,可以结合信息系统审计实践的要求继续采用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的内容。对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的承接、职业道德规范、领导者的质量控制责任、人力资源以及监控等质量控制要素进行阐述,同时也要对委托业务执行等质量控制要素进行阐述,防止在具体质量控制准则没有进行规范时形成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的空白区域。

结合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准则应当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系统生命周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信息系统软硬件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信息系统安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以及信息系统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等(如图3所示)。

审计质量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即审计实施中各个作业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外在社会效益质量,前者指审计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达到的标准,后者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作用;为廉政建设服务;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服务(王福正,1989)。,审计工作质量是一个概念,要通过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地反映出来。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终是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是否正确、适当和完整(李金华,1992)。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质量控制准则主要是阐述如何对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应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信息系统审汁过程的质量是指在信息系统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对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系统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进行控制。信息系统审计结果质量是指信息系统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是否正确、适当和完整。审计的最终结果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出具的信息系统审计报告及其提供的审计意见上,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对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所出具的信息系统审计报告及其审计意见进行质量控制。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准则应当按照审计流程来设计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与审计质量复核准则,包括审计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与复核、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与复核、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与复核以及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与复核(如图4所示)。按照这种方式设计的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体现了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思想,有利于建立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研究处于落后的境地,而对于信息系统审计控制准则的研究更是处于更加落后的境地,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实践的发展。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在起到抛砖作用的同时,能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构建起到有建设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耿、王万军:《信息系统审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质量控制准则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电信企业会计信息

2006年我国颁布了与国际惯例类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它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更,对企业会计政策、经营业绩及行为管理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同时为提升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加强企业管理水平具有突出的影响。我国电信企业按照国家财政部统一部署,从2007年1月1日正式参照新会计准则执行,为企业内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信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能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其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企业自身价值,本文分析了在新会计准则下电信企业应如何做好信息失真的工作。

1、电信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信息易失真

电信企业由于在组织实施结构存在不足,如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权力非常有限;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及相关业务从业者素质低下,无论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均无法实现有效的职能。电信企业在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系统分散、数据不能有效共享、整合系统的难度较大及各系统间功能定位不清的问题,导致会计信息易失真,这样会导致企业的资产流失、投资者决策失误、影响相关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1.2、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的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对象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并执行统一的行业制度,而国外却是面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国外先进国家对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做了最低程度规定,而我国缺少这样的硬性规定,这样社会公众对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的了解就不充分。这种不充分性还表现在对资金的用处、进展及收益过于抽象,对与预期水平发生较大偏差时没有专业的解释说明,很多格式太过于形式和统一,仅停留对相关指标的分析,也未有相关数据库以供投资者参考。

我国电信信息披露不及时,这样极易操纵企业股价。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自由选择性不够,及会计的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同一报告而不同的会计所填报出的信息也差别很大,且没有有效的参照物,从而降低了信息的真实性。

1.3、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由于企业财会人员接受的是旧有准则的培训,已习惯了过去的做法,而新准则与国际接轨,对于相关会计人员而言,从技术上改变过去的陈套工作流程与方式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如会计人员如何有效的判断公允价值及其计量方式的选择,对于不同时间点和交易地点下的资产报价问题及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估值的模型选择;对于资产密集型企业的电信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减少或避免损失,以及出现损失后的程度估计。另外,还有一些如投资计量选择、企业合并及所得税的会计等问题也是新会计准则下给会计人员带来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风险。

1.4、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代价较低

由于会计信息专业性较强,对于一般的司法机构鉴定难以真正鉴别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因此导致司法监督严重滞后。另外,我国的相关法律也不够细致,个别企业和会计人员利用政策与法规的漏洞,大量的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这样的做法由于非专业司法人员难以辨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与此付出的代价成本相对较低,往往在行业内起到一种促进作用,大量的会计失真信息充斥于行业内部,造成内外部的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2、新会计准则下的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措施

2.1、优化组织结构

要明确电信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的权力,采取分权并相互制约的方式共同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要分别制定各权利机构的会计控制权,防止权力的滥用。企业要根据各自的需求组建一支高素质及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并按照企业制定好的监督制度予以执行,要梳理各相关会计核算流程,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助于决策层更好的掌握企业的运营方向,切实提高管理者的作用。

2.2、确定各相关人员的会计责任

企业的高层管理运营及监督人员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负总体责任,以确保内外部的相关利益方能有效的认识企业运营状况。因此,领导人员不得有意或是无意的要求本企业的会计人员违背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随意编纂或更改相关的会计信息,也不得通过其他手段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会计直接的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要仔细审核,并根据企业的相关监督和奖惩制度对会计信息进一步做好保证。企业会计人员要自觉遵守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首先规范,如不做假账、不随意销毁账簿,做好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责任心。

2.3、加强外部监督

会计部门应主动接受外部强有力的监督,以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并将这种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会计全过程中,同时将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过硬专业技能的人员负责本部门的工作,从技术上杜绝信息的失真。为加强电信企业的公平竞争及会计工作的真实有序,行业主管部门也需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约束,根据国际先进国家的成熟做法,逐步完善我国的会计框架,做好基础建设和重点控制的同步进行,使电信企业会计工作更加务实、全面和规范。要坚决依照新会计准则对行业行之有效的监督,对违法的行为和个人要坚决依法处理,确立法规的权威性,使会计从业人员感到震慑,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

2.4、创新会计行业管理方法

政府及相关产权部门可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方法,使会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政府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可采取会计委派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会计委派制避免了会计人员从属于本企业,避免受到多方面的干扰,是代表国家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的方式,有助于对电信企业资产的管理,避免企业“小金库”现象的发生,使企业管理者从思想上抛弃做假帐的念头。

另一种有效的方式即为国家与电信企业合资建立的一种专门用于企业会计工作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独立运行,自负盈亏,这样能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可靠。会计公司按照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自主组建专业队伍,能有效的避免行政干扰,完全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选用人才,持证上岗,并定期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不断的保证队伍的素质。公司向各电信企业按需派送会计人员,并不定期的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轮岗,促使各企业的会计人员动态更新,减小会计从业人员思想上由于长期在一家企业工作而懈怠。会计公司按照自身专业考核和电信公司的反馈决定从业人员的去留。

2.5、增加信息披露程度

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提供企业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可充分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程度及以此做出合理的决策,这就强化了财务报告的地位与作用;新会计准则使企业能够确定资产的负债情况,有助于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衡量财务的盈亏现状,使企业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提升盈利水平;合理的决策来源于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能够更加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水平,给投资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整,对信息的披露较为充分,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保护相关方的合理利益。

2.6、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与旧准则不同,新会计准则除了在会计政策带来较大的变化,还使企业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如内控、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及队伍建设等,这样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新会计准则给予电信企业更多的自由决策的机会,很多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合执行,如设备减值准备的计提涉及到市场、网络及财务等部门。预算指标口径、指标数据及来源在新准则下难度显著增加,一些相关配套的软件也需要不断升级,会计专业性更强,需判断的因素增多,给企业的会计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会促使相关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3、结束语

电信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从业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努力提升技能,确保的会计信息最大程度的真实,为电信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新会计准则使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接轨,也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及信息质量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相关信息更为合理的为管理层提供参考分析。

参考文献:

[1]樊孝根.电信企业会计监督检查的形式和程序[J].邮电企业管理,2002(3):52-54.

[2]谭惠君.浅议如何提高电信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J].管理观察,2009(3):76-77.

[3]庄羿.电信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刍议[J].机电技术,2010(3):133-148.

质量控制准则篇3

(河南省安阳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455000)

(anyangtestCenterofQualityandtechnologySupervision,anyang455000,China)

摘要:本文对标准物质法、质量控制图法、加标回收率法、不同分析方法比对法、能力验证法等化学分析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abstract:thestandardmaterial,qualitycontrolchartmethod,standardadditionmethodofrecovery,comparisonmethodofdifferentanalysismethods,abilityvalidatemethodandotherchemicalanalysisevaluationmethodsarediscussedinthispaper.

关键词:化学分析结果;评价方法;探讨

Keywords:chemicalanalysisresults;evaluationmethod;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328-02

0引言

对于同一个样品,质控水平高的实验室,它们之间的检验数据相差较小,如标准物质定值的协作单位;而对于质控水平低的实验室,检验数据有时与质控水平高的实验室相差较大。虽然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缺少对分析结果的评价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质量评价,就是对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作出判断。一个实验室如果在出具检验报告之前还未对对自己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只是机械地把按照技术标准检测得出的数据报出,那么这份报告就存在质量事故隐患。为提高检验报告水平,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验室必须把结果评价作为日常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地开展下去。下面仅就简易可行的质量评价方法作简要论述。

1标准物质法

标准物质的定值通常采用多家实验室、不同测量方法来获得,最终结果为各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加权平均值。它的准确性比较可靠,易为各方接受。选择物理形态和化学组成、浓度水平与实际检测样品相近的标准物质,使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同时测定标准物质和样品。如果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

在证书上所给保证值(a±U)范围内,则表明分析测定过程不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样品的分析结果是准确可靠的。标准物质法适用于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间的数据评价,是评价检验结果的首选方法。

2质量控制图法

实际工作中,很多产品没有标准物质。在此情况下,就需要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来评价分析结果。质量控制图是评价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它起着如下重要作用:

①质量控制图可以及时直观地展示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中;②质量控制图可以直接评估“统计受控”状态下测量系统数据;③质量控制图是检验各实验室间数据是否一致的有效方法。

2.1如果质量控制样的检测数据超出控制限(3σ),则表明此次分析过程未处在“统计受控”状态下,那么样品的检测结果也不可靠。

2.2常用的质量控制图有:平均值控制图(X)、均值—极差控制图(X-R)、均值—标准差控制图(X-S)等。

2.3正确绘制质量控制图需要注意的事项:①质量控制样品物理或化学性质应均匀稳定,其数量要满足有效和规定时间内统计量的测定所需。②逐日分析质量控制样品,达20次以上后计算统计值。当积累了新的20批数据,应重新绘制质量控制图,作为下一段的控制依据。③在日常分析时,质控样品和被测样品同时进行分析,然后将质量控制样品测试结果标于图中,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④控制限的计算。常规控制图控制限分别位于中心线两侧的3σ距离处。当用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差S代替σ时,应按照GB/t4901-2001的规定进行统计计算。见表1。⑤绘制质量控制图可疑数据的处理:一组观测值可疑值的取舍准则有:拉依达准则、肖维勒准则、格拉布斯准则、罗马诺夫斯基准则、狄克逊准则。尤其是狄克逊准则,它使用极差法剔除可疑值,无需计算X及S,使用简便且适用小样本,已列为iSo和aStm的推荐方法。

可疑数据的统计检验步骤:①用给定的公式计算统计量;②根据需要选定显著性水平,如5%、1%、0.1%等。一般选用5%,高精度测量可选用1%;③按自由度和选定的显著性水平,从相应的统计数据表中查出统计量的临界值;④将统计量的计算值与临界值比较,从而判断被检验的数值是否属离群值。

3加标回收率法

测定加标回收率是内部质量评价的一个方法,通过测定回收率,可以判断样品在处理过程中的损失或污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目前,分析工作者常用在样品中加入已知标准物的办法来测定回收率。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物通常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而样品中的被测组分存在形态往往比较复杂,还受其它组分的干扰,这样测得的回收率不能反映实际的回收率。因此最好采用加入与被测样品基体相同或相似的标准物质来测定回收率。如果加标回收率满足要求,这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一般每批产品应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加标回收。

实际工作中,很多样品没有标准物质,也只能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回收率。使用之前,须设法验证标准加入法的可靠性。

回收率范围在相关文献里都可以查到,现将GB/t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食品理化检测》关于回收率的规定列表如表2。

4不同分析方法比对法

不同分析方法比对是实验室内或实验室间分析结果质量评价的又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可以发现多组数据之间有无系统误差。不同分析方法测量为不等精度测量,常用t检验法评判组与组之间有无系统偏差。具体步如下:

对于m组测量值:

由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以及自由度ν查出临界tα值,tα(ν)值表见表3,也可在相关文献中查到。若统计量|t|值小于临界tα值,则说明两组数据是一致的,无明显系统误差。[4]该方法计算繁琐,且一次只能比较两组数据。

5人员比对法

对不同操作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按照同一方法测量同一样品,获得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判断是否存在粗大误差,进而评价两个操作人员的检验质量。

对于两组测量值:一个样本的平均值为X1,容量为n1,标准偏差为S1;另一个样本的平均值为n1,容量为n2,标准偏差为S2。作统计量t:

当μ1=μ2成立时(假设μ1和μ2为两个样本总体真值),t服从自由度ν(n1+n2-2)的t分布,由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查出临界tα值(见tα(ν)值表),若统计量|t|值小于临界tα值,则说明μ1和μ2是一致的,否则存在显著性差异。此方法不能发现系统误差。

6能力验证法

能力验证法也是一个质量评价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它可以与多家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系统误差。数据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方法参见GB/t28043-2011《利用实验室间比对进行能力验证的统计方法》或CnaS-GL02:2006《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其中Z值统计法如下:

数值的统计判定原则:

|Z|≤2满意结果;

2<|Z|<3有问题;

|Z|≥3不满意或离群结果。

缺点是,在一个年度内,不能对所有参数进行能力验证。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检验报告质量,实验室对内要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对外要积极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两者兼顾,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GB/t5750.3-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质分析质量控制[S].

[2]GB/t4901-2001,常规控制图[S].

质量控制准则篇4

关键词:iSo9000:2000质量管理原则 执业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系统方法 质量管理过程方法

一、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现状分析

(一)理论界研究现状

iSo9000族标准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6年第一项标准以来,曾于1994年过iSo9000族国际标准修订本。但1994版标准经各国使用者反映存在一系列问题,于2000年又重新了现行的iSo9000:2000版,其中包括:iSo9000:2000(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0(要求)和iSo9004:2000(业绩改进指南)。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方面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审计质量制约因素分析阶段和质量制度建设阶段。在质量制约因素分析阶段,研究者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更多地、客观地寻求对审计质量制约的因素来提出对策性建议。李劲(2004)的内、外部二因素分析法;洗永光(2004)的审计环境、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外部监管及事务所组织结构五因素分析法。在审计质量制度建设阶段,研究者们在审计质量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因素之间的制约作用来企图建立审计质量的保障机制。如朱彦(2003)提出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三位一体的审计质量保障机制,而王允平、张莉(2000)则指出从审计环境、审计人员和审计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陈继林(2001)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核心是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常勋、黄京菁(2004)从风险防范的视角,并参照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主要国家及地区对质量控制的规范,提出从职业道德要求、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和监控七个准则规定的质量控制环节来建立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刘爱东、邓诚(2007)在分析我国事务所审计质量受制的执业环境、自身和外部监管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以业务流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组织构架设置为前提、人力资源管理和执业理念控制为支持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模式。以上研究,对于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体现(刘爱东等),但没有强调领导责任和全员参与和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过程循环。

(二)法规制度建设现状我国自1996年初陆续颁布《独立审计准则》以来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审计准则体系。其中于1997ff~m颁布的独立于具体审计准则体系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近10年来我国各级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业务时所遵循的质量控制原则。在该准则中,将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业务分为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明确规定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程序。自2004年以来,我国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逐步转向完善审计准则体系与提高准则质量并重,于2006年财政部重新了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新制订的22项审计准则和经过修订完善的26项审计准则,将原先独立于具体审计准则之外的质量控制准则、后续教育准则以及职业道德准则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其中:《第1121号―一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属于鉴证业务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仍属于整个执业准则系统的―个子系统。后续教育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因属于非审计执业范畴,此次修订未纳入执业审计准则体系。由(表1)所示可知,旧准则下的业务承接对应于新准则的客户关系、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督导、咨询对应于业务执行;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对应于人力资源;新增加了领导责任和文件记录―一业务工作底稿。而且新旧准则对于要素的排序也做了一定的调整。由此可见,新准则更加清晰地凸现了pDCa的业务循环流程,进一步突出管理层的领导和过程控制的作用见(表1)所示。

(三)管理、实践界运行现状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加上进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的壁垒较低,致使注册资金较低、执业人员较少的事务所逐年增加,逐渐加剧了审计市场的竞争力度。从而造成我国现行审计市场的集中程度较低,虽然市场竞争类型出现了从分散竞争型向低集中竞争型的转变,但仍然出现“四大”控制主要审计市场,国内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控制次级市场和众多小事务所控制地方市场的市场格局;出现“四大”所之间、“四大”与百强所之间以及小型所内部之间的竞争格局;出现低层次审计机构供给有余,而高层次审计机构供给不足的供需格局。审计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了审计质量的下滑,引发了理论界、管理界的高度重视,如王京宇等(2006)认为审计在我国业界有沦为一门似是而非的变脸艺术、而不是一门寻求事实真相的科学的危险;林蕾、孙玉琴(2006)指出当前我国被审计客户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严重影响Cpa的判断失误和审计失败,而且影响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的真实性,出现会计责任向审计责任的转嫁。管理界从2004年也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加大行业协会的监督力度,保证审计质量的提升见(表2)、(表3)所示。由(表2)、(表3)列示可知,从业务质量检查对象上看,在2004年至2005年间主要集中于小型、新设、暴露问题的事务所,2006年以来主要集中于具有证券资格的事务所以及新设事务所,尤其在2007年初的新旧会计准则过度中进一步加大了对受到惩戒和内部管理较为混乱的事务所的检查力度。从检查的重点内容来看,在新审计准则实施之前的2004年至2006年期间,业务检查的重点对象主要集中于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履行,然后才是质量控制准则的履行,明显突出了旧准则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的理念。自2007年新审计准则实施以来逐渐转向于事务所新审计准则的履行和风险管理,并且质量控制执行情况的检查优先于职业道德准则的遵守,突出体现了新准则的“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理念。从检查结果和惩处力度来看,不论是受惩戒的事务所还是Cpa在2006年后较前比例下降较多,但在2007年有所恢复,主要原因是检点考虑了近三年内涉及“炒鱿鱼、接下家”、承接新审计客户的会汁师事务所和关联交易等七大高风险领域业务。由此可见,凡是小型的、新设的和暴露不良行为的事务所基本上就是业务质量失控的事务所,关键是该类所在我国全部事务所总数中所占比重很高。从2003年以来具有证券业务审计资格的事务所对我国历年上市公司年报的审计情况来看见(表4),自中注协实施业务质量检查以后(2004),事务所所签发的带强调事项段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呈上升趋势,说明审计人员审计责任的进一步加强;所签发的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数量和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说明中注协开展的业务质量检查其实

质体现的是业务质量的过程监控、凸现了新审计准则的核心理念~风险的过程控制。综上所述,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在新的审计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审计业务质量的控制在实践和管理界走的比理论界更加真实和现实,再加上管理界近年来推出的做大做强、走出去等战略的逐步开展,我国审计业务质量有大大的提高,但通过业务质量检查反映绝大多数事务所还是存在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够系统,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以有效实施等问题。审计业务过程控制还仅仅是过程质量管理的雏形,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

二、基于iSo9000:2000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体系构建

(一)iSo9000:2000质量管理原则与新审计准则的对应iSo9000:2000国际质量标准强调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与效率,引导组织关注顾客、其他相关方、产品与过程,而不仅仅是程序文件与记录;采用“过程方法”的结构,更加强调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将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监视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重要手段、突出“持续改进”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件和效率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iSo900:2000版国际质量标准所强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过程质量管理,连续、综合性管理,动态式管理,组织自行管理和全员管理模式。其中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所表达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可以指导企业在长时期内通过关注顾客及其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而达到改进其总体业绩的目的。它既是iSo9000族国际质量标准的基础理论,又是企业的领导者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八项原则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建立改进业绩的框架,其目的是帮助企业获得持久成功。从(表5)可知,新审计准则对于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准则的修订,不管从基本控制要素到准则具体条款,虽然没有像iSo9000:2000版国际质量标准那么详细和具体,但基本上体现了其核心理念和思想,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因此,本文借助iSo9000: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路来探索事务所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体系的构建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pDCa的业务循环流程,主要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的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流程见(图1)。此流程彼此相连,根据最高管理层目标责任的层层落实进入审计产品的“实现过程”,通过资源管理和执业理念的“支持过程”保证产品的实现,最后通过体系的持续改进而进入更高的阶段。(1)执业质量体系的保证――最高管理者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总体业绩中所应发挥的领导作用。事务所根据发展目标和宗旨要求最高管理层在建立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时紧紧围绕“组织的所有相关方利益”这一主题来展开,包括应考虑和予以行动的各类活动。最高管理层是事务所审计质量战略的总设计师,对该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决定性引导作用。其管理职责具体包括:策划组织的未来并管理,了解客户现有的、预期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并宣传事务所质量方针和目标以提高全员参与意识,确定使相关方满意的质量管理框架并予以沟通,将持续改进作为事务所质量过程的管理目标。(2)执业质量体系的主体――审计业务流程。事务所执业质量体系的核心是审计业务流程,即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也是产品的“实现过程”。该三大流程不是与旧准则下人们所理解的计划、实施和报告相同含义的独立的审计阶段,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个持续改进的审计循环过程。在此,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因为审计计划是―个持续过程,通常Cpa在前一期审计工作结束后即开始本期的审计计划工作,计划审计工作会不断随着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的实施而进行修正,而每一步“进一步审计程序(或应对)”之后都是风险再评估的过程。如果此时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测可以出具审计意见,那么分析程序及风险评估程序在此也只能暂告一段落。但在出具审计意见后,如果发现已审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重大审计程序遗漏,Cpa需要继续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进一步审计程序(或应对),再次调整风险评估结果,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可以合理保证已审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为止。所以,对被审计客户及其环境的了解是cpa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的前提,了解程序是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第1211号第5条),应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而分析程序及风险评估更要贯穿审计的全过程。(3)执业质量体系的支持―各类资源的管理和理念的形成。根据事务所质量管理目标来进行各类资源的管理,对高质量产品的输出提供观念、人才、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属于审计产品实现的“支持过程”。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含客户关系)和技术资源,执业理念包括风险意识、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Cpa是集业务能力、实战经验和高尚职业道德于一身的事务所的人才资源。一家事务所Cpa数量的多寡不仅反映着该所的用人机制,关键反映该所的业务质量的高低。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高质量审计产品的输出有很大的支持力度,管理内容具体包括:Cpa的招聘、培训、后续教育、晋升,尤其是审计任务的委派对审计效率、效果的提升显得更加重要。随着新风险审计理念、质量过程管理理念的深入,事务所需要持续不断跟踪被审计客户所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势必会加大事务所审计业务成本,需要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的稳定性。所以,事务所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时,不仅仅要考虑监管机构各种信息的,还要注重对被审计客户行业环境、业务变动、诚信等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与此同时,随着it审计业务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技术资源的管理也会逐渐显现其重要;除此之外,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属于特殊的服务业务,而且承担直接的法定责任,所以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之中,还需要全员上下保持一定的风险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来支持质量体系。(4)执业质量体系的提升――监视、测量、分析使用者的满意程度。测试、分析和改进的过程属于质量体系的―个主过程,属于过程模型pDCa的检查(c)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测试、分析和改进获得各种改进信息。来发挥该过程的增值作用,从而确保有效和高效地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监视、测量、分析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使用者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为业绩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措施有:对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和监视:包括对顾客和使用者的调查,有关审计产品信息的反馈,顾客要求、合同信息,市场需求,服务提供数据和竞争方面数据的分析等;内部审核包括审计质量过程是否得到有效和高效地实施,过程控制的能力分析,信息技术和统计技术的应用,各种资源的利用,持续改进的机会以及业绩测量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审核等;财务测量主要是通过财务语言来反映组织业绩的改进状况,包括预防和鉴定成本分析,不合格成本的分析,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的分析,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等:自我评定主要是针对体系的过程来进行的,由组织自己实施的一种仔细认真的评价方式,可以得出组织有效性、效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成

熟水平的意见或判断。主要包括过程是否识别和适当表述、职责是否已被分配、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与潜在效益相比较等内容。

(三)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系统方法的应用

以上事务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建立的思路、步骤以及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但对于该体系的实施还需要反映过程的系统方法来进行见(图2)。事务所审计质量管理中的系统方法,就是要把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个大系统,对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且相互之间相互协调和相容,以达到实现审计质量方针和审计质量总目标。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和系统管理,即首先根据委托人的要求系统分析相关数据、资料或客观事实,确定要达到的质量优化或控制的目标;其次通过系统工程,设计、策划为达到目标而可能的各种过程,应配置的资源和需要的衡量指标、方法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最后通过系统管理加强对资源、测量方法等的应用、管理取得高效率和效果。以上审计质量系统方法的应用,其基础是目标的明确,关键是资源的配置,保障是衡量方法、各种防范和持续改进措施的应用。

(四)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过程方法的应用

事务所执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审计业务流程,即审计业务过程。在旧准则下,人们对审计过程的理解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或报告)三大独立的阶段,虽然对审计计划认识到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需要,但没有将三者形成一个业务循环系统。在新准则下,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始终贯穿审计业务全程,是个循环系统、是个过程见(图3)所示。以过程为基础的事务所执业质量管理体系由众多的过程来构成,如果说系统方法是从总体上针对整个质量管理大体系的话,过程方法就是具体的应用程序,更加实际。目前我国事务所业务相对来讲比较单一,虽然在将来可能会开辟更多的服务业务,但最基本、量最大的还是鉴证业务。所以,过程方法的应用比较广泛而且统一。事务所质量控制注重过程方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识别企业的关键过程,随后加以实施和管理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为企业整体业绩提高打下基础。(图3)中需要注意的,一是对于审计计划的修订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二是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所依据的“了解被审计客户及其环境”程序应贯穿审计全程。

三、结论

随着我国新一轮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广大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成为一切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重中之重。而会计事务所客观、公正的审计产品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尤为显得重要。会计事务所虽然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但其业务不同于其他企业,对外提供的不是有实体的产品,而是服务,且该服务也不同于其他企业提供的服务或劳务,既不能通过包装来提升其盈利能力,也不能对外宣传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所以,会计师事务所的“产品”盈利弹性较小,只能靠过硬的服务质量来提高委托人和使用人的信赖。因此・在事务所肩负责任的法定化、审计产品输出的特殊化和竞争白热化的内外部环境下,只有建立和实施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诠释新审计准则的核心理念,才能顺利实施“做大做强”和“走出去”战略,真正实现和国际的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爱东、邓诚:《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会计师》2007年第8期。

[2]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版。

质量控制准则篇5

关键词:沥青路面;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使得我国的公路建设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将保持在一个较大的规模上。这其中绝大多数都采用了沥青路面,但是从国内已建成的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情况来看,一些路段在通车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早期破坏现象,直接导致了路面使用性能的下降。这不仅降低了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大大影响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社会形象。施工质量控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工程技术人员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任何工程,其最终使用性能的好坏都直接取决于施工质量的高低。

一、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现状

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来的。由于工程施工是一个形成项目质量,并逐步体现其使用价值的过程,是决定最终产品实体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质量控制一般分为事前控制(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控制(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和事后控制(对施工各阶段产品进行的质量控制)三种基本方式,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特点。

二、沥青路面质量控制施工技术过程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过程控制方法是通过建立各种指标的控制图,在施工中按进程将检测数据信息绘入控制图,进行异常判断。当过程无异常时,表明过程受控;当过程出现异常,则需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过程分析和过程监控。第一阶段工作主要是建立控制图,包括控制图的选择、参数选择、质控标准确定等;第二阶段主要是应用控制图,利用控制图对过程进行控制,判断过程是否受控,当出现异常要进行分析并改进。

(一)选择控制图

由于控制的要求和指标性能特点,对不同的指标应选用不同的控制图。这种选择应以控制图的功能结合控制的要求和指标性能特点为依据,图以检测值动态均值±极差×管理系数,作为质控上限(uCL),作为质控下限(LCL);以规范或设计时确定的接受上下限,作为标准上限(uSL)和标准下限(LSL)。当有超出ucL和LCL范围时,视为施工异常或试验数据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使系统恢复稳定,避免系统出现大的问题。当有超出usL和LSL范围时,应视为施工质量不合格。图以规范或设计时确定的参数值(目标值)±2Q作为警告限(uwL、LwL),以规范或设计时确定的参数值(目标值)±3Q作为标准限,检测值落在警告范围内则表明质量合格,落在警告限和标准限之间则表明需要承包商检查施工环节、调整工艺,以减小施工变异,保证后续施工不要继续波动超出质控限制,一旦超出标准限则表明施工质量不合格。通过上述方法发现施工过程是否出现异常,以便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系统恢复稳定,达到控制施工质量稳定性和均匀性的目的。

(二)质控指标选择

所选择的质控指标,必须对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并且它们的被控能保证过程的稳定性。

(三)质控标准建立

若采用图,控制限的计算需要知道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可以以设计值确定,而标准差目前国内业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以对国内沥青路面施工数据的收集确定初步指标参照值,与具体工程预备数据收集结果相比较确定。比较确定的原则如下:预备数据标准范围小于参照值范围低限值时,取检测标准范围为最终标准;预备数据标准范围与参照值范围相交时,取相交范围为最终标准;预备数据标准范围大于参照值范围高限值时,则调整施工参数重新施工,直至不出现这种情况。事实上,由于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以及机械等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通常选用高水平承包商的情况下,预备数据标准肯定会高于参照值。因此,图与图控制标准一般都可以由预备数据收集结果确定。

(四)控制图的建立

确定控制标准,可初步建立控制图,再将预备数据的描点绘入控制图,最后根据下面研究制定的受控判断准则判断是否受控。若不受控且非人为因素,应提出改进措施并重新进行预备数据收集;若受控,则可以延长控制图的中心限和控制限,进行下一阶段的过程控制。

(五)过程改进

在确定控制图和应用控制图时都要对过程进行异常判断,当出现异常时,需要进行过程改进。施工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是检测、分析、确定调整措施、再检测。从制定施工质量控制图开始,经过实际施工过程的跟踪检查,收集有关实际施工的信息,比较和分析质量的波动,找出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确定调整措施,再进行新一轮的控制,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通过施工质量控制使质量不断改进。

三、结束语

施工质量控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工程技术人员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任何工程,其最终使用性能的好坏都直接取决于施工质量的高低。要提高沥青路面建设质量,防止早期破坏,必须将基于可靠度的沥青路面质量理论落到实处,建立过程控制方法,对过程进行控制,实现及时控制和事先预防。

参考文献:

1、李跃军,吴亚,李亮.路基施工质量均匀性综合评价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0(2).

质量控制准则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质量控制准则篇7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会计处理;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6日

一、我国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对此前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综合及修订,并逐渐与国际趋于一致,标志着我国合并会计跨入了一个新台阶。但结合国内外一些会计丑闻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关于“控制”存在的问题。从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出,“控制”的实质主要体现在“控制经济资源”上,这也表达了纳入合并范围的实质标准。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和aFSB的相关规定来看,都是要求以“控制经济资源”为合并标准。但aFSB在“控制”的定义中增加了“非共享的决策能力”和“限制自身的损失”这两方面的规定,明显将联合控制主体以及某些特殊实体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例外情况的相关规定,在实务中也能够减少交易构造、粉饰报表的行为,从而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此可见,aFSB的表述更加科学、合理,它更接近“理想”的表述,是一种处于“规则导向”准则和“原则导向”准则的均衡点“目标导向”准则。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都过于倾向于“规则导向型”准则,这说明关于“控制”相关表述及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二)关于“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关于质量标准方面,我国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强调的是多数表决权,或者说更倾向于法定控制。但从前面的比较看出,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更具说服力,aFSB在强调多数表决权的同时,还认为拥有足够的少数投票权以及一般的合伙关系、战略联盟和其他资产负债表外的财务筹划等都可能导致有效的实质性控制,而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尤其是aFSB在安然事件后颁布的准则解释公告第46号《合并变动权益实体》,认为判断控制存在与否并不局限于表决权,要求在拥有少量甚至未拥有表决权的情况下,对仍然可能存在着拥有控制并需要加以合并的情形予以识别和合并。由此看来,aFSB更倾向于实质控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aFSB的相关规定更为合理。因此,我国也应向实质性控制靠拢,当在不满足法律上的控制标准时,可以进一步采用实质控制标准进行判断,而将那些在法律不满足控制标准而实质上由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以防止企业通过协议等形式上的操纵来调节合并报表的范围。

(三)关于“数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在控制的数量标准上,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相关规定基本一致,都将控制权数量标准的比例定为50%,同时都统一将计算的基础定为“表决权”。当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都未对直接和间接控股情况下采用加法原则还是乘法原则作具体规定。虽然可以根据“表决权”推定为加法原则,但实务中在确定合并范围时,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或出于某些特定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另外,容易将“表决权比例”与“持股比例”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这就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可比以及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障碍,同时也为一些企业利用合并报表范围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正当”的理由。

(四)关于“暂时控制”存在的问题。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会计准则都对“暂时控制”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并明确指出暂时控制的子公司不应纳入合并范围。而我国《暂行规定》中规定了“准备近期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不得纳入合并范围,但未对“近期”和“短期”进行一个量化时间段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中没有将“暂时控制”从控制中划分出来。如果不将准备近期出售而短期持有大量股权、暂时控制的子公司同长期控制的子公司区分开来,这样不仅为某些集团公司管理者出于特定目的,在关键之时买进或卖出子公司的股权来调节合并报表范围找到了合法的理由。同时,因准备近期出售而短期持有大量股权的投资应在“短期投资”中进行核算,没有道理将短期投资的被投资单位合并到报表中来,这会给准则制度的执行以及会计、审计实务带来众多问题。

二、完善我国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认要强调实质控制。对于投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超过50%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采用数量标准确认,但还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判断,防止将名义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以粉饰报表的现象发生;对于投资企业未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超过50%以上的有投票表决权的股份(包括间接控股和直接控股),采用质量标准确认。即控制应该是指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仅仅法律形式上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该合并会计报表;相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该合并会计报表。这样既可以避免混淆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也有利于正确确定合并范围。

总之,在确认合并报表范围时要强调实质控制,应以质量标准为主,并辅以数量标准,并且两个标准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运用,同时需要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程度,将“少数”与“较大份额”这些主观判断词进行客观量化。

(二)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以对合并范围进行规范。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即“控制”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限制自身的损失,主要受益方可能为向可变权益实体转移资产的一方,或为设立可变权益实体的一方即发起人,或是根据法律文件能够替可变权益实体做出投资决策的一方等。如果主要受益方承担了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风险或损失,或者有权收取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剩余报酬,就应要求主要受益方合并该可变权益实体。因此,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以对合并范围进行规范,能够明确哪些可变权益实体应纳入合并范围,增强准则的指导作用,给企业合并政策和将那些实体纳入合并报表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对“暂时控制”给予详细具体的规定。借鉴国际和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暂时控制”给予详细的规定,并明确指出暂时控制的子公司不应纳入合并范围。可将“近期”和“短期”界定为12个月以内。

(四)简化合并财务报表和细化信息披露。一般认为,提供的会计信息数量越多,内容越细,其相关性、可靠性就越好。但是,大量的数据、文字,越来越长的报表,越来越多的表外信息,使普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糊涂。就上市公司而言,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往往向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提供方提出了日益增加的要求,甚至超出了会计信息系统所能够提供的信息能力,过多的财务信息对普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庞大的附注、补充资料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疲于理解,甚至无所适从,使他们搜索有用相关信息的成本加大。他们需要的是简单的最能够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简明扼要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方便决策者使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对比美国等国家的尝试,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在我国同样可以尝试编制简式报表与增大报告披露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编制简式报表与增大报告披露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是提高合并报表信息质量和满足普通信息需求者需要的重要手段。经济生活越是复杂,信息手段越是发达,简式合并报表就越被需要。一方面要细化合并报表的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要编制简式合并报表。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质量控制准则篇8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在独立审计规范体系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法律,是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根本大法,也是其他一切注册会计师法规制度的“母法”。因此,《注册会计师法》是制定所有独立审计规范的依据。

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

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由独立审计技术规范、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构成,四种规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独立审计技术规范

独立审计技术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技术行为,由独立审计准则、其他鉴证准则、其他非鉴证服务准则构成。独立审计准则又称独立审计标准,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作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体系由《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基本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条件、执业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制定《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的基本依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也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特殊行业、特殊目的、特殊性质的审计业务的具体规范。《执业规范指南》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制定的,是对《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审计业务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从权威性而言,《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属法定要求,注册会计师执业必须遵循,《执业规范指南》不具强制性。其他鉴证准则是针对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审阅、商定程序业务所进行的规范。其他非鉴证服务准则是针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业务、务咨询业务以及其他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所进行的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由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是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关于注册会计师各项职业道要素的具体规范,旨在为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责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

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主要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行为,由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质量控制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具体规范和具体要求。

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活动,旨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它由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是后续教育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形式与内容、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考核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设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的具体规范,旨在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独立审计规范体系“金字塔”结构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将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列,如图所示,以帮助读者理解。

随着中国审计业务不断地多样化、复杂化,我国的独立审计规范体系也存在不断完善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对规范体系进行研究调整,以应对新形式,解决新问题。

质量控制准则篇9

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杜绝工程质量隐患,是施工管理的头等大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为社会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一)质量为先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应坚持速度服从于质量、成本服从于质量的原则,质量为先,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同时充分重视业主及监理对工程质量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要严格要求、严格把关,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应坚决返工。

(二)以人为本原则。施工人员是质量的重要保障,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做优工序流程,促进工程质量。

(三)预防为主原则。要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阶段。尤其是要把好关口、坚守底线,把事后检查转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实施标准化的过程监控。

(四)科学为要原则。工程建设工序繁多、周期长,控制工序质量,要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国家规范,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标准、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

工程质量涉及面广,必须有一个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责任主体。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方面,主要要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一)政府监管责任。政府要通过宏观层面的立法建制,构造一个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运行规则和技术标准,确保工程施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把握质量监督的主动权,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过程及具体工程项目等方面的监督,确保各项流程合理、工程质量过硬。

(二)建设单位责任。建设单位要从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的选择、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对工程质量负责。要安排专门人员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同时对勘察、施工、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的要求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否则,不仅会由于安全生产事故经济损失,而且会承担法律责任。

(三)施工单位责任。项目的直接实施单位就是施工单位,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施工生产的主战场,不仅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直接窗口,更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动力源泉,要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好的材料、优的过程实施工程项目,确保质量要求落到实处。

(四)监理单位责任。监理单位能够有效监督施工的质量安全生产。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若发现建筑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必须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或上报建设单位。如果施工单位坚决不进行整改,必须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按照合同规定,采取强制性措施,消除质量消除隐患。

(三)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对策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质量安全的民生工程。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要充分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及时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一)明确质量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要依据建筑工程的要求、特点,结合建设单位的要求,按照《建筑法》、《建筑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建筑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工程质量目标、组织实施目标和监控检查目标。要根据质量目标,进一步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的责任。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监理工作程序,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监理相关岗位人员定期与承包商、建筑工人的沟通与协调,沟通施工措施是否正确、材料是否合格、过程是否科学,对存在的问题要督促整改,消除隐患,推进工程质量监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

(二)严选建筑材料,确保源头质量。对建筑工程项目原材料质量进行事前把关,是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施工企业在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各个环节,要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要根据施工要求明确要求,尽量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坚决杜绝使用劣质不合格的材料。对购置的材料,要严格检测和验收,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复验报告等资料,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得用于工程项目,对于使用不合格材料的坚决不给予验收。同时要加强对原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材料,从源头上确保材料质量。对于进口材料,要有商检报告和化学成分分析,否则不得进场使用。

(三)规范技术标准,提高科技含量。政府要实行建设程序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作用,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施工管理、过程监控、材料检验相关管理制度,推进施工管理标准化。要鼓励施工单位采用先进、科学、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升建筑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效益。要联合有关部门,从建设工程决策、设计、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和各阶段加强施工现场巡视,以实测实量的结果来检验工程质量,对发现的问题,要给予施工方书面数据,督促改正。

(四)加强过程监管,科学组织实施。要严格依法治建、依规治建,工程规划、工程造价、招投标、建筑执法、房产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围绕工程质量安全服务,形成“大监管、大服务”态势。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过程监控作为保障质量的重要抓手,依据《质量计划》、《原材料采购》、《施工过程》等方面的质量控制程序,将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控制。要认真编制、充分论证施工组织设计,真正做到工期合理、程序科学、技术达标、措施到位。要认真做好施工过程各阶段、各环节的局部处理和成品保护。在工程装饰装修施工的交叉作业期间,要合理安排工序,既要保证各个分项工程必要的技术问歇,也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以保证工期顺利进行,防止窝工现象。

参考文献

[1]黄翠连.分析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建材发展导向,2011,(2).

[2]胡佐立.浅析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J].西部大开发,2010,(7).

[3]钟贵强.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质量控制准则篇10

内部审计相对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强制性也较弱,因而不太受到重视;其次,由于内部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而开展监督、检查,因而受到企业内部影响较大。正是由于所处环境、地位的差异性,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但限于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很多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仍然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财务部门的附属部门。有的虽然做到了形势与性质上的独立,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这种状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急待调整。

(二)独立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发挥其内部监控的作用,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态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很容易做到,但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人员和经济独立,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由于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由此影响审计质量控制。

(三)质量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作为一项控制体系,必须拥有一整套控制执行标准。目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主要有《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等,但这些规范是国家制定的一个框架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际执行审计项目时,过多的参与了人为的因素,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严重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实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也急切期望着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标准尽早出台。

(四)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由于目前缺乏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导致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困扰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不但要对非内审部门加强审计,更要加强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审计,从根本上保证内审的方向与效率,调动内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光靠勤奋和努力远远不够,还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服务面比较窄,这方面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少,能够真正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则更少。目前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专业知识还很欠缺,而且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

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而内部审计控制又要着重加强质量控制,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构筑起一道坚硬牢固的“防火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应从组织构架、控制标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强化内控质量体系的建设。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效率,取决于执行该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高效。为了有效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目前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面临着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还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选择。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很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作为管理层的总经理更关注公司的运营实绩,侧重于财务运营指标,要求内部审计更好地保护管理层利益,这就会伤害所有者的利益,使得投资人不能真实获取相关信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设置其常设机构内审部门,理论上可以很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但缺乏长效跟踪机制,且董事会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内审人员很少,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质量。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应站在投资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则会利大于弊。明确了科学的定位以后,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能够很好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二)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应参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是全面质量控制标准,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应当注意的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只是一个参照性规范,不是唯一的操作规程,在实际应用中,仍要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专业测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当结合行业特征,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同时为了增加参照的可行性,可将某些控制标准进行量化,给出示范(参考)数值,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一个良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除有质量控制标准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对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进行评价,具体分类到每个关键控制点,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否已经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标准,对其执行的情况也要进行评价,并对每项考核项目进行赋值,从而测定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的结果。最终评价的结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具体人员业绩评价的直接依据,与其薪酬和职务晋升相关联,从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建立这一评价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每个关键点的权重如何确定,分值如何分配,这些问题是内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

(四)形成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积极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部门和人员,应予以激励和肯定;对于消极完成内部审计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予以处罚和批评。激励或约束机制的实现,可采取薪酬和职务晋升等形式,但应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级别是否基于其他部门,其薪酬是否可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制度执行。否则公司部门利益很难均衡,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三、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包括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等核心模块,从而有效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业务执行的组织体系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两个部分。从上述着眼点可知,应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监督评价组织体系和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业务执行组织体系。但考虑到内

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这与监事会的职能交叉重叠,势必会导致组织领导矛盾激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考虑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能合并,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简称“监察委员会”),其常设部门为内审部门,由内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工作则由监察委员会来完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评价内审质量控制状况,并据以决定相关的绩效考核。这个组织体系的运行设置,可以用图l表示。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模块,控制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建立类似于Sap(标准作业程序)的操作规程。

(1)按业务模块分类设置控制标准。按审计业务流程将控制标准分为业务承接控制标准、审计计划标准、审计取证标准、审计分析标准、审计报告标准五大板块。在这五大板块中,分别业务设置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构建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基于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

(3)分清责任,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在一个完整的审计项日执行过程中,所有执行记录都要求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而且每天都要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并由各承担工作人员签章,分级复核,从而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同时明确到人,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4)加强战略风险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与民间审计基本一致,同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过程中,要以战略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采用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这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采取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使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5)参照iS09000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1S0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认证标准,其中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和评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能力,适用于各行各业。因此,可将iS09000的标准应用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界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评估风险,制定全年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从而开展内部审计的常规工作。实施阶段,按照iS09001:2000的要求,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手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编制符合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实施阶段,要注意基础资料的归档备案,形成所有的工作记录,以备复查。相关的证明性材料,都应当经过逐级复核。报告阶段,这是内部审计的终结阶段,也是形成成果性资料的期间。在对实施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复核、分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按照iS09001:2000的要求,形成具有标准格式、内容充实、评价用语规范的内部审计报告,提供给监审委员会和董事会。

上述质量控制标准是对三个阶段所做的分类,实际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标准、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控制标准,是全员、全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与iS09001:2000标准体系对接,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状况,更有效地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只是一个固定的制度体系,关键还要看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效果如何以及这套质量控制标准设置是否合理,从而更好地做出改进。基于这一目的,需要建立一套评价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体系,即内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标准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标准执行评价内容、评分等级、各个项目所占权重、标准执行实绩分析等。

(1)设置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按照企业内部业务范围,将内部审计分成生产、销售、采购、财务、投(融)资五大组成模块,并具体设置每一关键控制点的评价项目,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分成优、良、差并赋予相应的分值5、3、1,这就使得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标准执行情况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参数依据。以采购审计项目为例,考察标准评价系统的执行情况。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在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后,要长期、动态、持续地对所有内部审计项目进行跟踪分析、评价,从而督促内部审计健康、有效地运行。由此,可设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该表既可用来分析各项目小组,也可评价各内审人员的工作执行状况。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等级。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分系统,以作为后续绩效考核的参照依据。

(4)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作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还应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纠错防弊,因此应建立起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1)编制Kpi实绩通报表。假设由监审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评价,并张榜公示,以督促工作效率的改善。如编制各部门人员的Kpi运行实绩通报表。

(2)基于内审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的绩效薪酬制度。每月或每年度根据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内审质量控制执行现状,从而决定其各自的薪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