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质量控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1:20

检验质量控制篇1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部分,不可替代,检验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疗水平,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低水平的检验质量控制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影响诊疗过程,甚至引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因此检验科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真实、可信的检验报告,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浅谈检验科应如何做好质量控制。

1.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环节

1.1检测前质量控制包括从检验申请开始到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输。此环节实验室工作人员基本上难以控制,它是由临床医生、护士、护工在实验室外完成的。临床上大多数不满意报告是由于标本的质量不合格,因此检测前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首先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来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很多检验项目对患者准备有许多要求,如果无准备则检验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差,甚至造成误诊、误治。护士有责任将所检测项目的准备要求、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详细告诉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客观、真实、合格,这是取得检验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要考虑到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糖、血脂检查,最好坚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h时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要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要注意标本采集的合理时间,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注意抗凝剂的种类以及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标本采集后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这样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检测前质量控制是基础,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

1.2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检验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要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医生签字、标本采集人姓名等项目进行核对。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如标本不能当天检测,应按要求保存。检验仪器要定期调试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实验室人员要对仪器及时进行校对,检查仪器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是否合适,如温度、湿度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人为误差。试剂要求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单位生产提供,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要保证所有器皿、吸头等实验用具干净。每天都要用高、中、低3个质控品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检测项目进行比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加强对检验人员责任心和医学质量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培训[1]。

1.3检测后的质量控制各种试验完毕后,要认真细致、完整准确地写出质控报告,并绘制质控图,对每天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找出检验质量问题所在。断和治疗信息。由于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与医院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致使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临床无信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目前存在的问题医学检验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是一门集合的科学,临床检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信息。由于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与医院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致使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临床无信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检验科基础建设薄弱

2.1.1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医学检验队伍中尚存医生、护士改行及未经专业培训上岗者;某些检验工作者质量意识淡薄,满足于实际工作中数量的完成而忽视质量;某些医学检验工作者责任心不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培训不够。

2.1.2仪器设备老化,检验方法陈旧由于某些医院资金不足,设备老化不能及时更新仪器,检验科不得不用已被淘汰的老方法、老仪器进行检验。

2.1.3过分依赖经济杠杆的作用,致使检验工作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检验质量为了科室经济收入增加,违反技术操作规程,追求生产速度,使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为了降低成本,购买廉价、低质量的试剂及标准品,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终末报告质量下降。

2.2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不完善

2.2.1临床医生、护士控制不力检验标本采集前,临床医生、护士不注意患者饮食、运动前后及用药可能会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2.2标本采集不准确常由于采集时间、部位、数量、防腐剂及抗凝剂使用错误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

2.3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

2.3.1质控措施不落实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质控样本不做或漏做,不能及时将质控结果标在质控图上,一旦出现检测结果失控,难以及时查找失控原因。

2.3.2试剂及标准品的质量不合格由于目前市场上试剂及一次性医用度量器具供应渠道较多,管理比较混乱,致使它们流向医院,也有某些医院因减少浪费而使用一些过期产品.

2.3.3室间质评与室内质控不同步许多医院在处理上级检验中心下发的室间质评标本时,不是按要求与工作标本同步处理,多采用“开小灶”的手段来应付。即一旦收到质评标本,便如临大敌,不惜重金买来最好的试剂及标准品,指定专人从加样、测定到取值,反复多次,从而使上级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流于形式,报告的质评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本实验室的质量好坏。

3.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对策

3.1医学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应遵循的规则一项医学检验一般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之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单。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必须对医学检验的每个环节都实施质量控制,即质量的全程控制。而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都需遵守以下规则:(1)应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全面质控工作,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风

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还要注意仪器和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保证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完好。(3)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经常开展室内质控,对于失控的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者比对检验活动,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已经或有可能失控的结果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3.2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对策

3.2.1走出误&重新认识质控近年来,通过开展质量控制,作者深深地感到,过去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以下3个误区:

(1)认为开展质控浪费试剂,增加成本;(2)认为质控工作是检验科的事情,忽视临床科室的作用;(3)认为质控即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忽视开展室内质控。这些对质量控制的片面认识,导致了质控工作不能很好地、深入地开展。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种包括患者、临床、实验室均参与在内的全面质量保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可靠,所以在抓实验室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患者和临床科室对质量影响的作用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对医生、护士的质控知识的教育,共同提高检验质量。检验科作为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要认真坚持做好室内质控,确保参加室间质评活动的效果,达到真正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目的。当然,开展质量控制工作要有一定的投入,如果标本量不大,相对来说质量控制对成本的影响较大,或许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质量控制提高了检验质量,提高了患者首诊合格率,减少了误诊、转院,促进了医疗质量与医院的社会效益的提高。开展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改变对质控的认识,重视质控工作的开展。

3.2.2加强临床医生与检验人员的双向交流强化行政管理有些医院规定新分配入院的临床医生到检验科等辅助科室轮转,意义重大,临床医生可了解检验科检验项目与特点,可以了解新的实验项目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标本采集方法等。当实验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时,应及时与检验科沟通,说明情况,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复检。这是负责任的态度,也是科学的态度。实验室应每月安排一次与临床医生沟通,听取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价,向临床医生解释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的可能原因与对策。据调查,约半数质量问题是由于标本采集不当所致,这些做法对改善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关系,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检验质量水平十分重要。院级主管领导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以检验科主任和学术骨干为主导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

3.2.3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是保证工作质量而设立的一个重要措施,质量是医学检验的生命。从事检验的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质控工作的理论、规则和要求,还要有扎实的基本技能,以高质量高素质和高度负责精神,认真分析实验室基本条件。从实验仪器、开展项目、人员素质结构等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挖掘内部潜能,因地制宜,制定出最佳的质量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工作。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院成立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医技专委会,定期进行查房制度。由科主任负责,成立由各室专业人员组成的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开展工作。

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工作中认真负责,认真带教好进修生、实习生,放手不放眼。严格执行三查三对:查检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查标本是否符合要求;查检验项目目的是否填写清楚;对姓名、床号、检验结果和诊断是否相符,签发报告单前,必须进行审核,经审核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检验质量控制篇2

质量保证体系就是为发现并消除实验过程的系统误差而设立的。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制度就是要监督和防止室内的系统误差。室间质量评定活动的目的是提示不同地区实验室的系统误差并设法消除。由此可见,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实验室高质量工作的基本措施,质量控制也是任何实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响实验结果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着重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阐述细菌检验的质量保证。

1质量控制中的几个概念

1.1细菌检验中的质量:是指细菌检验报告真实反应所采集标本中所存病原微生物及其敏感性的真实程度,报告结果越接近真实,质量就越高。

1.2细菌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是制定细菌检验的质量水平,并采取的检测手段。如为了使抗生素药敏纸片保持衡定的活性,由nCCLS(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制定了参考菌株;atCC25922、atCC25923和atCC27883对各种抗生素的纸片扩散直径允许范围,并定期对其作药敏测试。

1.3质量保证:指为了达到应有的质量水准而采纳的措施。如为了保证药敏试验的质量水准,采用-20℃保存药敏纸片,只允许取出1周用量放4℃保存。

1.4质量评价:用一个客观的共用标准来评定一个实验室或实验室某项指标检验是否达到标准的过程。如每周1次药敏试验的质控试验,必须用nCCLS标准评价其是否达到标准。即质量控制:制定工作质量水平和监测手段;质量保证:具体执行措施;质量评价:对上述二项工作的评定。

2细菌检验的室间质量控制

2.1为什么要开展室间质量控制:有以下4个原因

2.1.1发现系统误差:因为室内质控存在局限性,各实验室间存在误差,有了室间质控,就是设立了一个外部的公用标准,每一个参加实验室都可用这个标准检查实验室的结果,从而发现误差。

2.1.2减少或消除误差:开展室间质控,可及时发现系统误差,一旦发现自己实验室与公用标准存在误差,就应寻找原因,消除原因,恢复正常结果。

2.1.3促进信息交流:室间质控可加强交流,广泛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市级质控网,可使实验室水平与国际接轨。

2.1.4室间质控是对室内质控的检验:因为只有做好室内质控,才能评价实验内部结果与公共标准接近程度。

2.2细菌检验室间质控形式

2.2.1方式:目前,室间质控由各省市检验中心发放模拟标本,把细菌接种在半固体琼脂或冷冻干燥,作为样本发到各实验室,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如同处理正式标本一样进行处理、接种、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按规定日期交到上级机构。组织机构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评价,并以不计名方式将本次活动总体统计结果、实验室结果和正确结果反馈给各实验室,实验室可以对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室间质控分为初级活动和高级活动。

初级活动:是指对基础实验室的质控活动形式。初级活动使用单一菌种,每季度开展1次,1年共4次,菌株除需报告鉴定结果外,在三株菌中的一株要报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目前国内开展的大部分为初级活动。早期wto、比利时发放的质控也属此类。

高级活动:发放2种菌以上的混合模拟标本,鉴定结果除报告最终鉴定细菌以外,还要报告所做生化反应的结果,并对其提供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作出分析。

2.2.2评定方式:对于室间质控的结果评定,一方面通过上述方式作出评定,同时也可从常规结果总体规律进行评价。如收集各参加质控实验室对某一种菌的细菌分离率,特别是对苟养细菌的分离率,可判断该实验室的分离能力。通过耐药趋势调查常态分布规律,间接推测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正确性。如:目前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可达90%,对万古霉素耐药极少,如果某实验室的结果与其他实验室差距很大,指示鉴定和药敏有质量问题。

3质量保证中的智力因素

3.1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当今的实验诊断学的几个领域里,临床细菌学检验对技术人员须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的要求是相当突出的。近20年来临床细菌学巨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于病原菌种类和数量的认识上。以前曾被认为是不致病中条件致病的细菌,今天成为病原菌或主要的病原菌,而细菌学实验技术几乎没有根本的变化。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对从事细菌检验的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及时了解有关病原菌变迁的信息及动态变化情况,而不是要掌握高精尖的实验技术手段。应利用一切机会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可采取以下措施。

3.1.1技术人员须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训练,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及时总结并积累工作经验。细菌检验人员不应随意变换或参与其他专业工作轮转。

3.1.2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技术操作须完全遵守操作规程,并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3.1.3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本领域中新的进展并将所掌握的新知识尽可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1.4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班,获取新信息。对于细菌学检验,投资于人员培训远比投资于仪器设备重要。

3.2技术资料:细菌实验室必须准备一些必要的参考书籍以备工作中查询。常用技术资料有如下几类:

3.2.1操作规程:每个实验室都必须有1本指导日常工作用、简明扼要的操作规程。该操作规程可由省或国家组织工作在第一线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制定,也可以由疾控中心结合自己的技术条件和工作实验由实验室自己来制定,制定操作规程的工作须由技术主管人员完成。

3.2.2参考书:实验室内应必备一些细菌学参考书,解决某些少见菌种的分离鉴定,判断细菌的致病性及向临床医生解释时用。

3.2.3专业技术杂志是新信息的重要来源,有条件的实验室应该订阅。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得新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更可以在网上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讨教和讨论问题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4质量保证中的非智力因素

细菌学检验无论是在卫生检验中还是在临床医学检验中,都具有一个特殊的重要位置,主要表现在它的高风险性能、高干扰性、高技术性和谨性。

细菌检验的质量保证是一个连续的质量管理系统。为了说明如何对这一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我们从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3个方面进行研讨。

4.1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包括检验标本的采集、储存和运送。

4.1.1iCmSF(国际食品微生物规格委员会)提出的采集基本原则:包括二级法、三级法。

4.1.2标本的采集数量:采集量要恰当。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出率。标本采集的次数也影响检出率。

4.1.3标本的质量:标本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1)采集操作不当;(2)采集部位清洁消毒不佳;(3)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4)标本储存不当。

4.2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4.2.1送检标本及检验过程、结果报告的质控

4.2.1.1标本的接收和登记:标本要有专人接收和登记,对不合格的标本要拒收,并向送检人员说明拒收原因,告知正确送检的要求,嘱其重新采集和送检。

4.2.1.2标本(细菌)的接种、分离和鉴定:根据标本和检验目的不同接种不同的培养基,对阳性培养要分离纯化,然后进行初步分离和种属鉴定。整个操作过程要以操作手册的形式文件化,要严格按操作手册操作不得随意变动操作程序,对于疑难菌株,要查文献,不能草率做出结论。由于临床上抗生素广泛应用,特别是滥用抗生素现象比较严重,不但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和抗菌谱的变化,也导致了某些细菌菌落形态的不典型性和某些系列化反应的不确定性,给细菌的种属的型别的最后鉴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细菌做纯培养时应多挑取一些菌落做系列化反应以防漏检。

4.2.1.3检验过程的记录和结果的报告:检验过程中的所见和发现的问题,均应如实记录,以便于分析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结论和发出可信的报告,也可作为今后改进工作的依据。建立伴随标本(或分离株)运行的工作卡(单)制度,是记录检验过程的种好方式。所发报告内容要登记,以便查询,如原(初步)报告有误或不完善,应发纠正报告。

4.2.2培养基、试剂和染色质控

4.2.2.1培养基的质控:(1)原材料登记:内容包括:用途、产地或厂商、日期、批号、品名、开始使用日期。(2)每次配制应作记录。(3)平皿上标记日期。(4)分离用基础培养基,要用相应菌测试,常包括以下内容:①无菌试验,每批培养基在高压或过滤除菌后均要抽取样本进行培养,以证实无菌生长。②支持生长试验,以适宜的菌株接种,培养应生长良好。③选择和抑制生长试验,对选择性培养基应至少分别1株可生长、1株应抑制生长的菌株进行接种培养,可生长菌应生长好,应抑制菌应不能生长。④生化反应,生化反应培养基至少应分别选阳性和阴性反应菌株各1株接种,以证实应有的生化反应。

4.2.2.2生化反应试纸和试剂的质控:试纸和试剂无论是外购的还是自制的,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明开启时间和失效期。自配试剂由配制者标出配制日期,使用说明以及储存要求。测定代谢产物的试纸或试剂,要用已知阳性和阴性的菌株进行测试,并做好记录。测定代谢产物的试剂要防止细菌的污染。触酶、氧化酶、凝固酶试剂在开瓶时以及使用中的每天,至少要分别用阳性和阴性菌测试1次。

4.2.2.3仪器设备的质量监测: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要每天进行监测,每一仪器均要有专人维护保养,仪器上要贴有运行记录卡,每天由维护保养人记录温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维修。

4.2.2.4定期投放模拟标本,积极参加室间质控:各室应定期投入模拟标本对细菌室进行质评,以全面了解细菌室在标本的接种、细菌分离和鉴定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积极参加细菌学的室间质控,对实验室质控水平进行全面评估,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4.3检测后的质量管理:检测工作完成后,要综合检验结果,正确及时地发出报告,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定期对质量保证工作进行评价,作出书面总结,要求全体检验人员知晓存在的问题和克服的办法,不断调整和改进质量保证系统。

4.4目前国内质控的状况、存在问题和几点建议

4.4.1状况:室间质控:绝大部分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室参加本地区省或市检验中心发放的质控,每年4次。部分实验室除参加本地区质控外,还参加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质控。有为数很少的实验室除参加本地区、本国质控外还参加一项国际质控。

4.4.2存在问题:(1)组织发放的质控物,不是单一菌,实验室不知道鉴定哪一种菌。发放苟养菌存活率低。(2)某些组织机构质控活动后,只有书面汇报,无评定交流。(3)参加质控活动实验室差距很大,表现在人员专业水平、设备,有的实验室无室内质控,或只有部分有质控。质控工作未形成制度。(4)质控活动中有互相抄习现象,未起到质控活动的真正作用。

4.4.3几点建议:(1)各级领导支持,给予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对细菌检验科,要给予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细菌检验科在中心的地位。(2)细菌检验科人员需要继续教育,长期脱离细菌检验不利于质控工作的领导。(3)细菌检验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4)细菌检验人员相对固定,轮转不利于细菌检验技术的掌握。至少1室有1人是固定的。(5)细菌检验科方法要标准化。建立完善的室内质量控制制度是提高细菌检验质量的关键。

5细菌检验室内质量保证

5.1细菌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1)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最新信息,并实施于实际工作。(2)室内学术交流、轮流报告最新进展或方法学改进。(3)请客座教授或本科教授讲课。(4)编写切实的本室操作规程每5年修订1次。(5)优秀的工具书:美国amS出版临床微生物手册第六册或新版。

5.2方法学标准化:分离培养基、商品鉴定试剂、商品药敏试剂盒。

5.3完善的质控制度:不能把质控工作仅作为个别人的参与活动,应使室内每个人都树立质控意识。

检验质量控制篇3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临床实验室要充分做好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本文对半年来血常规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重视血常规实验前中后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可避免血液病的漏诊并为患者的快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5月门诊患者血细胞标本60238例。

仪器与试剂:beckmen—coulterlh750全血细胞分析仪及sysmex1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由相应公司提供。olympusCX21显微镜。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方法:60238例患者血常规标本均在仪器处于正常状态时进行测定。对初诊患者,结合实际情况按如下复检标准[1,2]:①wBC>25×109/L或85%,淋巴细胞>60%。单核细胞>15%,嗜酸性粒细胞>15%,嗜碱性粒细胞>3%;④异常细胞报警提示;⑤Hb36pg或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60g/L,pLt

复检的方法:首先分析可能引起异常的原因。①实验前:检查标本是否有凝块;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是否合适;采集静脉血时,要避免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血液稀释或血液浓缩。因此不宜在输液静脉同侧血管采集标本及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长;标本是否溶血;是否有红细胞凝集。②检查仪器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做错标本等;是否充分混匀;③纠正原因后重测标本,必要时涂片镜检观察白细胞数量、形态和镜下白细胞分类,观察血小板数量及形态,红细胞胞形态,观察有无特殊形态的异常细胞、寄生虫等。同时,对每份标本各项及镜下形态做好记录。血涂片检查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3]。

结果

60238例标本中,血细胞结果需要复检1821例(3.02%),其中经显微镜复检1620例(88.9%)。镜检情况,见表1。

表1镜检情况

涂片镜检结果例数(%)未见异常与仪器分析结果一致1153(71.2)见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122(7.5)见中、晚幼粒细胞,核左移94(5.8)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或兰斑11(0.7)白血病细胞18(1.1)成熟淋巴细胞数量过多6(0.4)血小板假性减少19(1.2)巨大血小板3(0.2)红细胞凝集3(0.2)红细胞形态异常167(10.3)有核红细胞23(1.3)疟原虫1(0.1)

讨论

血液分析仪仅能从细胞的多少、大小、分布、相互间的比例等指标显示正常或异常,而不能分析异常的原因,特别是在以细胞结构异常为主,而在细胞数量,大小方面变化不大的病理细胞,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反应、白血病等的分析上,显得无能无力[4],而血液病患者细胞常表现出质和量的异常。因此,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血液病的诊断、疗效、预后方面都不容忽视。各种病因都可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和内函物形态学的改变,尤其在贫血患者RBC、Hb变化显著,mCV及RDw也变化明显,此时,应镜下观察RBC形态学改变,大小是否均一,色素着色如何,RBC是否有球形、靶形、镰形等改变、能否出现幼稚红细胞等。为贫血的诊断提供依据。若有必要建议临床进一步做骨髓检查及贫血其他指标的检测。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放射性、恶性肿瘤或造血系统恶性病变等因素是导致白细胞形态改变的常见原因。此时,血液分析仪虽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并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或提示,但却不能对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提供确切信息。此时,若n%增高,镜下应观察粒细胞有无中毒颗粒、空泡、Dohle小体及是否有核左移或核右移等。若wBC总数正常或减低,L%或m%增高时,应观察是否有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因异淋常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特别是当异淋>10%以上,常提示各种病毒感染,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当wBC总数增高伴L%或m%增高时,若是老年患者应注意有无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或白血病,此外,若是wBC降低,而L%升高,同时伴有血小板减低及贫血时,应警惕是否为aa。另外,当遇到m%显著增高或m%和B%同时升高,特别是m%>20%时,在镜下常可看到有核RBC及幼稚细胞检出率高[5]。e%增高常提示有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皮肤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此时,镜下嗜酸性粒细胞也增高与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较一致。此外当血液分析仪检测wBC不分类或不记数时,也应该进行形态学检查,看是否有幼稚细胞等。

检验质量控制篇4

【关键词】水泥;质量检测;试验操作;质量控制

1.引言

在建设工程使用的众多材料中,水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实验室材料检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其检测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中水泥的正确使用和施工质量。因此,必须认真检测水泥的质量,严把质量关。在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中,因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众多,所以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和协调,提高水泥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2.水泥取样的注意事项

水泥取样是水泥检测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水泥取样数量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对于袋装水泥,以同一厂家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强度等级、标号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为一取样单位,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可以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样品的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Kg;对于散装水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随机从不少于3个罐车中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Kg。

(2)水泥存放与保管符合相关要求。将所取水泥混合样通过0.9mm方孔筛,均分为试验样和封存样两份,样品取得后应分别存放在密封的金属容器中,加封条,且所使用的容器应洁净、干燥、防潮、密闭、不易破损、不与水泥发生反应,并分别在存放容器上加盖清晰、不易擦掉的标记,同时标明取样时间、地点、人员或见证单位的密封印。试验样应及时送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封存样应密封保管3个月,以备观察及再检测[1]。

(3)水泥取样还要注意水泥安定性的时效性。由于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准确地检测和判定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在水泥检验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批次的水泥在第一次送检检测时安定性为不合格,但是在过几天的第二次送检检测中却是合格的。这种水泥的安定性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称为安定性的时效性。也正是时效性的存在,使得在水泥安定性的判定上往往会有争议。其主要原因是:水泥中低温f-Cao的结构较疏松,在水泥存放的过程中能自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消解,随着水泥存放时间的延长,水泥中的f-Cao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水化,含量不断地减少,而高温f-Cao的密度大,结构比较致密,且表面包裹着玻璃釉状物质,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水化,所以水泥时效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低温f-Cao引起的。因此,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安定性可能会合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泥存放一段时间后安定性都会合格,当水泥中的f-Cao含量过多或者是由于f-mgo以及So3引起的安定性不合格时,由于它们没有低温f-Cao的这种特性。也就是说存放一段时间有可能解决由于低温f-Cao而造成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并非意味着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只要存放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另外,由于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f-Cao的产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在水泥配料合理、煅烧时反应彻底的情况下,水泥熟料在粉磨前和成品水泥在出厂前一定要存放一段时间(安定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定性的时效性的存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定性争议的产生。

3.仪器和设备的管理

(1)水泥检测仪器和设备是评定水泥质量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的好坏、技术参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水泥质量的评定是否准确、可靠。所以在仪器和设备购入前,应进行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和调查,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对供应商提供的仪器的产品质量、供应能力、供货及时性、处理质量问题的及时性以及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只有高质量的仪器设备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检测数据。

(2)水泥检测仪器的计量校准、检定是水泥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检测仪器在投入使用前均应经过校准(检定或自校),制订检定或校准计划表,按照规定的日期及时送检或由计量检定部门进行现场检定、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仪器的量值只要可能都应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无标准的溯源必须经过比对或验证,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按照仪器和设备检定计划表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天平、水泥净浆搅拌机、水泥胶砂搅拌机、振动台(振实台)、抗折试验机、压力试验机、负压筛、沸煮箱等主要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而且还要对胶砂试模、抗压夹具、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等配套仪器进行认真的自校和校准,自校记录的精度及数据范围应对照标准进行核对确认,仪器和设备满足其标准规定要求后方可使用。

4.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前一天将水泥、标准砂、试验用水放入成型室。试验时,应先测量它们的温度是否一致,并予以记录。对温度的测量是保证试验准确的重要条件。试体成型室对温度、湿度要求相对较宽,容易达到试验要求,养护箱可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也容易达到试验要求,而保证试体养护池水的温度是一个难点。目前很多试验机构仅用普通空调控制室温来达到间接控制水温的方法,由于室内温差等原因,造成温度控制不能很好地满足标准要求。最近市场上推出的新型水泥自动控制养护水箱,因价格昂贵,一般试验室无力购买,但恒温水浴池在目前情况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由于它采用水浴方法,可以保证所有试体温度相同,恒温装置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减少人为误差,且价格适中。

5.试验操作的控制

5.1水泥细度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采用45μm和80μm方孔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试验,用筛上筛余物的质量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称取试样需精确到0.01g。由于试验筛在筛析过程中会被筛析物堵塞筛孔,在规定筛析时间的情况下,筛孔堵塞严重时会影响筛析结果,因此试验筛每使用100次后要用标准样品重新标定,当修正系数在0.80~1.20范围内时,可以继续使用,超出范围则应予以淘汰,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2]。

5.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5.2.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标准规定,用于检测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水泥净浆应为标准稠度净浆。所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一定要准确,因为一旦有误,就会影响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对水泥质量的误判,有可能导致不合格的水泥被用于工程,从而严重影响工程的结构安全。因此,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准确测定,成为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准确测定的前提。

5.2.2凝结时间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测定时间的准确性,水泥净浆稠度仪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试杆表面是否光滑平整,靠自重可否自由下落,无紧涩和晃动现象,试针不得弯曲。当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将净浆装入圆模,轻轻振动数次,去除多余净浆后抹平。抹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可能引起水泥净浆泌水,并迅速将装好的圆模放入养护箱中养护。

(2)初凝时间的测定:30min后进行第一次测量,当试针沉至距离底板4±1mm时,水泥达到初凝状态。当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终凝时间的测定:初凝后将试件翻转180°,继续养护,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水泥达到终凝状态。当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3)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最初测定时应轻扶金属柱,防止撞弯试针,试针针入位置至少距圆模内壁10mm,凝结时,以试针自由下落为准;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测定1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min测定1次,测定时试针不能落入原针孔,判定符合时必须立即重复测1次。对于泌水较多的浆体,在临近初凝时要少搬动圆模,避免振动,否则泌水严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4)测定凝结时间因花时间长,一般中午不能休息,要求检测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特别临近终凝时,需多留意、多观察,并按标准要求测定,靠所谓“经验”判定,误差较大。特别对初凝阶段时间较长的水泥,更要掌握好初凝的变化[3]。

5.2.3安定性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代用法(试饼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放在100mm×100mm的玻璃板上,做成直径为70~80mm、中心厚10mm的试饼,试饼表面应光滑,且中间厚、边缘薄;然后放入养护箱,养护箱温湿度一定要达到标准要求,否则会影响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养护温度过高(大于25℃)或湿度不够,可能在沸煮前就使试饼发生收缩裂纹,特别是在水泥比表面积较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收缩裂纹(收缩裂纹往往发生在与玻璃接触的试饼底部中间),如果养护温度过低(小于15℃),沸煮后可能会产生脱皮现象。这些都会造成安定性结果的判定错误。养护后的试件放入沸煮箱内恒沸180±5min,沸煮箱内的水在沸煮过程中均没过试件,且在30±5min内把水加热至沸腾。

(2)标准法(雷氏夹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装满2只雷氏夹,用刮刀刮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水泥浆体泌水;然后分别用75~80g配重玻璃压上,放入湿气养护箱中(24±2)h后,沸煮3.5h,测定两试件增加值的平均值,且两个差值不得超过4.0mm,即可判定合格。(3)在安定性测定结果发生争议时,以雷氏夹测定结果为准。

6.定期进行实验室能力比对试验

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比对试验的同时,也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能力比对,通过比对能及时发现质量控制中数据出现的问题,采取有计划的措施予以纠正,以消除实验室检验的系统误差。同时,认真分析比对结果并找出数据偏差的原因所在,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7.结语

综上所述,水泥质量检验除应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检验相关标准,规范操作外,还必须对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控制,不断提高检测能力,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为社会提供科学、公正的检验数据和结果。

参考文献

[1]GB12573-2008,水泥取样方法[S].

检验质量控制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实验室;水泥质量;检测工作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工程中检测水泥质量是工程实验室材料检验中的检测的重要项目之一,它的检验工作质量水平的高或者低,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工程结构的质量以及水泥材料的正确使用。但通过对工程实验室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管理工作,我们可以发现在水泥质量检验工作中,长时期的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而又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水泥样品的处理、保存、取样;检验的工作程序;对环境与设施条件的控制;以及在检验工作质量的管理和监督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

二.施工现场的验收和取样

1.水泥进入施工现场时,由于运输、验收人员以及时间因素的影响,采购方大多在验货时往往只关注数量、品种等问题。通常企业在签收水泥厂的发货回单时,点清完货物就算已经验收完成,很少向供货方索要相关技术资料以及水泥出厂合格证,也就更谈不上和供货方共同来取样签封,便于进行委托检验产品质量了。

2.施工单位在取样委托复验时,通常存在监理或者采购双方不能同时到位旁站见证的问题。所以也会导致不能保证取样点数量,样品分布不均匀。有些单位为了图省事,往往直接抽取出一袋水泥送去检测,最终导致委托复验的水泥样品既不具备公正价值,也具备代表性。

三.实验室接收、制备和封存水泥样品

1.一些实验室在接收委托水泥样品过程中,因为接收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够按严格要求让委托方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办理手续,特别是水泥的品种、代表数量、出厂编号和日期、混合材掺加品种等信息不明晰准确。这就使得在检验水泥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不能准确的判定施工现场的水泥数量与批次。再比如现在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加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情况一般都不清楚,因此在检验水泥胶砂强度的过程中将无法合理的确定加水量,最终导致水泥强度数据的结果可能出现错误,干扰到对水泥质量的正确判定。

2.有些实验室所接收的样品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来进行处理,例如必要的均化、筛分和密封好样品,以及留足规定数量的封存样等。这样会致使混入到水泥中的个别较大固体颗粒没有剔除出去而影响到水泥试验称量的均匀性和精确度,影响了水泥试验结果的真实性。样品密封不严会致使样品结块,受潮,使封存的水泥强度值有较大幅度下降,失去了保存原样的价值。封存不严和数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到仲裁检验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四.水泥检验环境及养护条件的控制

1.部分实验室对水泥检验的环境及养护条件的控制不够重视,监控措施以及控制手段做的不到位。特别是许多检验人员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控制温度的范围认识上存在误解。

1.1不少试验人员对控制标准中养护池、养护箱水的温度以及试验室的温度在认识不正确,甚至有些长期控制在上限或者下限。而部分实验室则忽视了在破型时控制试验室的温度,也没有予以标定温度计足够的重视,有些还使用不合格的温度计,这就导致了养护温度和试验室控制的不准确。

1.2大多数实验室通常只关注温湿度控制仪器的标定结果,却忽视了因外界温差和季节变化所导致的温湿度控制仪器的波动情况,也就是实际温湿度值和温湿度自动控制仪所显示的指标值之间相对变化情况。而没有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及时用校准好的温湿度计对控制仪的状况来进行日常运转调整和检查。

2.有些实验室的养护箱隔板没有达到水平状态,对水泥试体的养护达不到标准规定的养护期间不能够换水和六个面都必须接触水以及应该分类养护的要求。如果养护箱的隔板有倾斜现象,会致使没有硬化的水泥胶砂试体流浆、变形,从而会影响到抗折和抗压强度的稳定均匀性,以上有关养护水的问题也会致使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较大试验数据差异。

3.通过进行随机抽查我们发现了个别试验室存在养护室和养护箱温度、试验环境因为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失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标准条件下的养护检测数据和检验水泥强度的得出的数据存在着较大的偏离,所以也就更加谈不上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了。

五.设备仪器的运行状态及再校准

1.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1.1部分试验室水泥振实台的混凝土基座没有达到标准规定的混凝土重量和整体性的要求。混凝土基座与仪器底座之间没有使用水泥砂浆垫实,设备的安装不能达到水平状态。这样就会致使水泥胶砂在试模内进行振实的过程中能量不能得到效充分的传递,各试模内的水泥胶砂振实状态不相一致,最终不能满足标准规定的振实条件。

1.2抗折试验机没有调整到正常的平衡和水平状态,各组平衡刀口没有处在正确的位置,灵敏度也没有达到要求,抗折夹具上的三个负荷圆柱轴转动不灵或者锈死,导致试验时所施加的载荷力不能够通过杠杆灵敏地进行放大传递,从而致使试验的数据产生偏离。

1.3抗压强度破型时压力机不能够正确的调整到零点,并且选择加荷档位与控制加荷速度不够合理。抗压夹具在过载损坏之后仍然继续使用;球头部分不良和锈蚀以及抗压夹具的滑动等。

1.4一些试验室的胶砂试模的尺寸公差与搅拌机的运行时间、转速、叶片与细度筛子的换算系数、锅壁间隙等,没有按照标准的规定时限标定和检查,它的参数变化也会直接影响试验的结果。

2.管理控制要求和解决方法

在上述情况中,除了第一项之外都属于运行检查和实际操作的问题。比如杠杆的平衡与抗折机机体的水平一定要在每次使用之前进行调整和检查。与此同时在试验期间必须要把握好让试件破坏时,确保杠杆正好处在平衡位置的附近,这一点确实是比较难以掌握,但这正好就是操作水泥抗折试验的关键点所在。在实施抗压强度试验的时候,在试件接近破坏的时候控制好加荷速度是十分重要的,速度过慢或者过快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相应偏离,检验人员应当熟练掌握以上问题。其他的问题均应该按照标准进行定期检查,必要的时候应该进行设备仪器的再校准或者期间核查。

六.对比和能力验证试验及内部质量抽查制度

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各级实验室和内部质量抽查以及能力验证试验,使得实验室的检验水泥质量工作保持在相对稳定和准确的状态,并统一在国家要求的精确度之内。以使能够满足工程建设对检测水泥质量工作准确性的要求,及时正确地进行现场施工指导,保证工程结构的质量。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已将该项工作视为考核实验室工作质量检测的一个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只有各个实验室能够高度重视对检测工作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认真的落实和组织工作质量检测的相关工作,及时评价和总结检验工作的结果,那么工程实验室的水泥质量检测就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进而实现建筑工程高质量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GB12573—1990.水泥取样方法[S].中国标准出版社.

[5]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s].中目标准出版社,1998.

[6]董士文,李坊.我国水泥质量检测对比工作网络体系[J].建材标准化与质龌管理,1996(3):10

检验质量控制篇6

【摘要】: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重视度不够和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强化操作流程、加强过程质量控制和提高分析结果质量控制的质量控制策略,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字】: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对硬件设备的提升与发展较为重视,而对临床检验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不够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目前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尚未形成具有实用意义的理论指导体系,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交叉不够,科研意识和能力较低等原因,致使我国目前无法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理论体系。因此本文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入,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机制建立进行了探究,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不被重视

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精度和可靠性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科学化仪器的普及,临床医学检验的精度被提高,不少医院和机构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环节的重视度降低了,甚至认为机器的分析和监测已经很精准了,无需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了,还有一部分医院和机构认为室内质量控制无关紧要,只要做好室间控制就可以提高效益,实事上,室内控制是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步骤和环节,是影响室间控制效绩的,并且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室间质量评价并不能代表一个医疗机构的真正实力,而是要从室内质量控制的实绩中来进行考核,通过室内质量评价来提高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实效,提高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水平[1]。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资源利用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中院校、医疗医院针对临床检验都建设了自属的实验室,其机构繁多,人员繁杂,针对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力度不够,不能形成综合的、协调的、统一的临床医学检验平台,人员力量分散,这使得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较难,难以保证临床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机制建立策略

2.1强化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操作流程

检验质量控制篇7

食品安全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而微生物检验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关键控制点如下:

一、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净化实验室应采用封闭过滤除菌通风形式,吊顶、隔墙、围护全部采用彩钢板,地面作环氧树脂自流平处理,并设置非净化区、更衣区、净化区。净化实验室应定期进行风速监测和及时更换过滤层罩,条件有限的实验室可使用超净工作台;无菌实验室应配紫外线消毒装置,在使用前后都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并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和空气质量监测;生物安全实验室除了正常管理、维护之外,要注意空气过滤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隔离防护。

二、人员

保证实验结果的质量,首先应重视检验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为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当今的科技进步信息和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创造条件。卫生检验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经常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交流,以丰富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卫生检验的水平。而作为卫生检验人员应具有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的质量控制指导思想.在人员的继续教育方面,微检人员需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具有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卫生检验领域新的进展和动态,并须按照国家卫生检验标准来进行操作。

三、培养基、试剂的配置及保存

培养基、试剂的购买,应要求供货商出具“三证”。培养基和试剂使用前首先通过外观、批号、pH值、选择性等进行初步评估,应检查培养基和试剂是否合格,是否在保质期内。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应有记录可查,培养基应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压力和时间进行灭菌,并且应有高压灭菌效果的监测记录。配制的培养基和试剂应进行无菌试验,并有无菌试验记录,并根据检验微生物指标不同,应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和试剂。基础培养基不仅要求细菌能生长,还必须发育良好,并能使细菌充分表现出其典型特征;选择性培养基按不同细菌的生长条件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此外还要选择不同的阳性对照菌株做质控,以检验培养基的质量,如细菌生长、抑制、溶血特征;典型菌落形态、色素等质量情况。配制和倾注培养基时,应注意控制培养基的pH值,因为pH值对细菌的生长影响较大。制好的培养基还应进行无菌试验,即35℃孵育过夜,看是否有菌生长。不同培养基应按不同培养要求,接种相应菌种,按细菌的生长抑制、形态、色素、溶血环等特征,判断培养基的质量。培养基和试剂的贮存应按照其说明的贮存条件来保存,不同批号的培养基和试剂不能混合使用。微生物实验室应配备微检所需的所有试剂、诊断血清和标准菌株,试剂和诊断血清应注意其有效期,并定期用标准菌株监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而标准菌株应注意妥善保存,专人保管,并做好菌种领取使用和销毁的登记制度。各种细菌鉴定用生化培养基,在有效期,应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检验。试剂如氧化酶、触酶试剂,每天用前须以阳性菌株测试,革兰氏染色液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作为质控菌。

四、仪器设备

细菌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冰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净化台等。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每天都要对其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并定期维护。高压灭菌器应对其压力表定期进行检定,在进行物品灭菌时,应做高压灭菌效果监测,并且有监测记录。净化台应定期检测风速,要求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风速,若低于0.36~0.54m/s,则应更换工作台上方的高效过滤流罩。对于需要溯源的器具如温度计,应定期进行自校准和检定,因为控制温度在整个细菌实验中很重要的。

五、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质评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评价是对实验室作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判断,也是对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效果的检验。因此,除了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应尽可能参加范围更广泛的室间质评活动,以提高卫生检验人员的检验水平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1.样品的管理:样品应正确采样,并有充分的代表性,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采样,且送检样品的标志应是唯一性,同时要做好样品的交接登记保存及处置等工作。送检样品尽快检验,避免样品保存时污染、腐败变质,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2.检验方法:微生物检验应按国家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或其他实验室认可方法进行。3.检验过程: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每个样本要做空白对照和平行样,以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4.报告制度:每张报告应有检验者、审核者、签发者的签名,并附有检验原始记录,以尽量避免错误的检验报告,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溯源性。5.完善实验室管理:建立实验室内审制度,及时更新程序文件,以不断提高卫生检验管理水平,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

七、实验室的环境

检验质量控制篇8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认识,开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保证体系日益成熟。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的不断运用,为临床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证,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步增强。人们对医学检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医学检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控制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不仅能够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推动临床医学的快速、高效发展。但是,在长期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此方面的知识和管理都不完善,致使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利,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

下面笔者结合临床检验工作的实践,谈谈自己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面的看法。

一、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

要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就需要医护人员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以往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当中,许多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着误区。有些领导和医护人员认为,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控制容易造成试剂的浪费,增加相关的成本。有些医护人员认为,临床医学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是检验科的工作和责任,而自己作为临床科室和自己无关,而忽视了临床科室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些医护人员认为,开展质量控制是各个科室之间进行的质量评价,不注重在科室内进行质量控制。由于医护人员的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片面认识以及在认识上所存在误区,致使医学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下去。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一个患者、临床科室、实验室共同参与、全面提高的过程。不管是在哪个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都不能够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因此,要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就需要把三者结合起来,促进三者的共同提高。医院要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知识进行宣传,让患者和相关的医护人员都有所了解。同时,还要紧抓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工作,只有提高检验科室的质量检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检验质量控制。只有提高了检验的质量,才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的权益,才能促进医院的发展,促进医学的发展。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要更新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二、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开展。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已经融入了许多先进的医学因素。在当前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已经使用了一系列的先进科学理论做指导。在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我们要在分析前、分析中以及分析后都做好控制工作。

1、在分析前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分析前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包括一系列的过程,如:检验单的开具、患者的检验前的准备、检验标本的采集、储备等等。不管是在那个环节当中,我们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以保证检验的顺利进行。

在检验单的开具阶段,医生要做到相关信息的填写无误,以免检验人员不能获取准确的患者信息,对检验结果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医生对患者信息填写清楚,对特殊情况做出说明,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免误诊。

患者在检验前的准备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检验的结果。例如:如果患者在检验前情绪不稳,就容易导致白细胞增多。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做了不适当的运动、不注重饮食要求等等,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见,患者的准备如何,将直接影响着送检标本的质量,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患者要谨遵医嘱,做好检验前的准备。

在送检标本的采集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认真进行信息的核对。在采集过程中,要让患者保持最好的姿势,要做到操作程序的准确性。

2、在分析过程中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分析过程是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保证相关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要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相关的保养工作。要进行检验,离不开相关试剂的使用。在使用试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说明进行配制,并对试剂做好保管工作。对检验情况进行分析是重要的环节,在分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全过程的规范操作,重要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对于检验项目的各个程序,要力求操作标准、规范。对于原始的数据、记录要做好保存。

3、在分析后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检验工作的系统化,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当中,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为其它环节带来影响。因此,每个检验人员都有对相关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核对,以免出现错误,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检验质量控制篇9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

1.1对临床医学检验人员进行多途径培训

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的素质与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临床医学检验人员进行多途径的培训,提髙临床医学检验人员的多种素质和能力。首先,医院应该鼓励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是需要利用平时的时间多涉猎有关临床医学检验方面的书籍。其次,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对临床医学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检验中的注意事项,相关的检验知识以及检验操作步骤等等,临床医学检验人员通过系统的学习相关的检验知识和技能,能够显著的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水平,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再次,医院还应该定期召开座谈会,通过临床医学检验人员的相互探讨和交流,及时的发现检验过程中存在着的质量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能够避免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出现失误,确保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和水平

1.2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管理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需要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要求临床医学检验人员按照相关的制度执行临床检验的整个过程.避免由于检验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检验而出现质量问题。二,对实验室的临床检验器械以及相关的药品的存放及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临床检验器械方面,需要检验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使用检验器械,并且需要对检验器械进行消毒,使用结束后做好存放工作。

1.3正确进行室间质量评价

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需要正确进行室间质量评价。及时分析总结质量评价结果,每次室间质量评价都是对实验工作的一次综合考核,它是实验室精确度的具体反映,对于室间质量评价回报表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总结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为下一次参加质量评价积累经验,促进检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医院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髙。另外,在进行室间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需要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对室间质量评价的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解,确保室间质量评价的质量和水平。

1.4熟练掌握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内容

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需要熟练的掌握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内容,并且需要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具体和全而,具体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检验人员。对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仪器操作能力等进行质量控制。二,对检验的过程进行控制,应该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对检验人员的临床检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的指导临床检验人员的检验操作,减少临床检验的失误,最大程度的保证临床检验的质量。三,对检验环境进行质量控制,由于检验工作是需要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并且对环境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对环境进行控制。

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的把握标本量。由于标本量与投入量是成正比的,如果标本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医院过大的经济开支,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对标本量进行科学的把握,一方面,需要顺利的完成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避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其次,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3结束语

检验质量控制篇10

关键词:质量监控过程监控体系建立化学实验室

1影响实验检测结果的几点因素

从实验检测到实验检测结果,可能涉及到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环节,但归纳起来主要这几个方面,实验检测人员,实验器材,实验制度,实验方法,实验原材料和实验室实验环境等这几个因素。下面就以上几个因素做以下分析:

(1)实验检测人员。

化学检测人员作为化学检测实验中的检测主体,应具有较高的科学实践和理论基础,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就曾明确说明,化学实验室从事检测专职人员应至少具有化学、化工等及相关专业学历,或应具体8年以上相关检测经验。其中实验室关键人员还应具备掌握相关数据统计方法和化学分析法,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定。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实验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应变能力、工作责任心及检测态度将对检测产品的检查结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主体作用,实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检测质量。由上可知,在实验室制定相关检测制度检测方法,如实验器材防护、实验材料安全使用等之前,应定期定时对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检测考核,不断提升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并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评价。

(2)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

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文件中,应明确标明实验室检测产品检测结果的有效控制和过程监控,是确保检测结果有效性的重要文件。作为实验室方,应积极宣传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培训、会议、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实验室各阶层人员对其有一个充分认识和了解。并在其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验室实际情况和人员结构情况,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性。同时还应考虑在实验过程中的检测人员能力验证、产品质量结果鉴定的控制、人员考核管理程序等。如果在其具体实施试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更改调整,并在修订过程中,保证质量体系的动态控制和不断完善。

(3)实验检测设备。

实验室检测设备是保证实验室正常基本运行的重要基础。随着科学进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实验器材的依赖性也越发的强烈。实验室检测设备虽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产品检测时间,提升了检测效率。但检测准确性需要建立在设备仪器定期调试k、检测校定、维护和性能检测上,更需要制定详细的仪器仪表管理制度,编制设备仪器维护章程和作业指导书,并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要求,凡是与实验检测设备相关的仪器设备,在使用前或者每隔一段时间都应进行定期校定校准,以保证实验器材的可用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应建立实验器材台账,以保证实验器材追溯性。

(4)实验原材料。

实验原材料严格意义上讲分为两种,一个是检测产品一个是检测所必须的材料。检测产品的数量、品相、纯度等诸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检测结果,在取样过程中也应有一套严格样品取样程序。这里着重说明检测材料,检测材料主要包括实验试剂、相关实验气体等实验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实验消耗品。在购买和使用这类实验消耗品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其有效性和材料纯度,特殊物质还行有必须的标准合格证,具有一定的可追塑性,作为实验室也应配备齐全的存储、存放、购买、验收等规章程序,统一摆放。并在使用前期应对其进行相应抽样检查检测,注明相应标识标记。并定期进行核查检测,保证其实验材料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5)实验方法。

准确使用实验检测方法是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检测产品性能选择方法方式时,应优先考虑标准方法,并多考虑该方法对于检测产品的有效性,是否能通过标准方法将产品性能客观表现出来,并保证检测结果质量。当然,可能由于方法以及实验设备的不用,得到的实验检测结果也会不同,所以同一个检测项目,应采用标准方法为依据,多种方式验证的这一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事,检测测试应及时做空白实验,原因在于空白实验结果对分析结果的精细程度有一定影响和限制。空白实验检测值即可认定为设备检测的测定值。作为实验室的应注意实验室所用的检查方法标准,应是经过检查验证的有效检测方法,同时应当定期更新校准,遵守《检查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相关规定。

(6)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环境与外界环境的不同,在于实验室环境是理想环境,外界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实验室环境的理想性,保证了实验检查结果的客观性。所在在实验室布置中,应保证实验室相关设置,如水、温度、灰尘、电磁设备等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实验室痕量分析,往往随时间、空间变化波动很大,要充分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和保证一定的样品量。在实验过程中最大限度除去环境干扰,减少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类似痕量分析对环境要求严格的检测项目,应在实验过程中详实记录环境条件,以作参考。

2检测结果质量监控方法

通常化学实验室的结果监控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在质量监控,另一个是内部检测质量监控。

2.1外部质量监控

这里将外部检测质量监控又可称之为相关实验室相关检验质量监控,主要指由外部实验室和主控实验室对本实验室人员、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其主要包括人员能力验证、实验方式验证和实验结果审核等几个方面,通过一系列外部检测质量监控,可有效提升实验室工作效率,并发现实验室中容易忽略存在的错误及误差,查漏补缺及时纠正,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2.2内在质量监控

内在质量监控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主要是实验室人员在分析产品检测过程中的自我有效监控的过程。作为实验室,应在相关规程制度中明确指出应采取何种内部质量监控措施来保证检测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真实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曾明确指出,内在实验检测质量监控应包括重复检测、对比检测、样品质量分析和空白实验分析等。

3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

实验室能力验证,是验证实验室是否具有科学检测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对实验室相关技术检测人员客观考核的重要方式。也是实验室外部质量监控检测的后续。作为实验室质量监控验证工作计划中,应包括质量监控验证、年度质量验证和有效性评价监控计划。

3.1质量监控验证程序

应选取第三方实验室中的相关技术、监督和管理人员,可代表实验室整体水平的组成抽查小组。监督审核前,监督小组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对相关实验规程、标准以及该实验室作业流程指导制度进行充分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对该实验室进行评价检测。并将检测评价结果报送上级单位存档,形成数据。定期对评价数据进行总结研讨对比,发现偏差及时进行纠正采取措施。

3.2年度质量验证

年度质量验证的制定关系到实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明确年度质量目标,有助于实验室改善自我薄弱环节。对此在制定次验证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实验人员结构水平、文化程度以及非标准操作检测能力水平。制定与之配套科学的实验室年度质量检测技术和方法,必要时可参考相关实验室应用说明。

3.3质量结果评价

质量结果评价体系,是对实验室一段过程的总结验证。往往也是容易忽视的,有些实验室认为审查结束了,可以放松了。却没有想到评价体系中涉及实验室中的诸多不足和问题,应有计划进行纠正和修改。只有这样实验室检测质量才能稳步提高,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4结论

化学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虽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如果形成一套系统性体系,并贯穿实验室全部质量活动的始末就会变得简单方便。作为实验室成员,应积极以内部内在质量监控为基础,外部质量检测方式为手段,科学有效的制定实验室质量控制手段和计划,并合理分析质量评价结果,最终保证实验检测结果的质量,实验数据公正可靠。参考文献

[1]《化学检测领域中检测能力认可准则》[S].北京:2010,10.

[2]GB/t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验[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