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1:55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1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尿酸及血脂测定结果分析黄雅娟,陈力平,任孔建

标本存放时间及温度对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的比较谭春萍,李洪

133例血浆输注合理性分析纪红星

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刘建,杜建

一种新的尿液细菌计数方法饶朝纪,谢成彬,王跃

服糖后2小时血糖测定亟待规范姚德欣,丁克文

尿微量白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葛文亮

CoulterGenS血细胞分析仪常见故障维修与保养

aDVia-60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比值法计数血小板差异分析卢其明

嗜麦芽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马越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分析杨丽华,陈江波,李晓霞

强直性脊柱炎检测HLa-B27、aSo、RF、CRp的临床意义范洪,郑小丽,侯英荣,冯秀河

真空采血管分离胶采血放置时间对血糖的影响郭明卫,李青果,王月玲,章红卫,许现书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于新芬,潘劲草,孟冬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蒋红飞,杨明清

规范检验标本的收集工作提高检验质量李微,赵天姝,夏红

检验质量管理与保证李敬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化学试剂库房管理要求浅谈侯永年,侯雪芹,姚新梅,鄂莹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孙学青

检验科质量管理的体会李德慧

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翁改志,路军梅

单机版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体会李红林

应用ViteK32系统检测大肠埃希菌及药敏分析叶芬,胡慧文

新生儿贫血致白细胞假性增高1例刘学芳

伤寒沙门氏菌引起腹膜后脓肿1例周燕,主劲,查筑红

医学专著封面的美术设计步金梅

病案首页填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段凌霞

直观式教学在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任吉莲,岳喜艾,薛翠娥,高静彬,侯艳香

临床生化检验实习带教的体会毕小云,黄维嘉

1065例不良生育史染色体细胞遗传学分析李辉,刘新华,LiHui,LiUXin-hua

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62例临床分析邓晓初,DenGXiao-chu

低密度脂蛋白的na125i标记方法张文,焦连亭,王振立,王晓林,郑瑞,王金良

临床分离细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分析吕青艳,周军,刘健霞

藏族乙肝患者空腹血糖变化初探刘勇,LiUYong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刘英,陈锦艳,LiUYing,CHenJin-yan

235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及支原体药敏分析蔡小华

尿蛋白电泳在蛋白尿中的临床应用刘琳,张荣,耿焱,LiULin,ZHanGRong,GenGYan

127例痰标本细菌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分析袁丽莉

肝脏酶谱在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林伟华,陈华英,Linwei-hua,CHenHua-ying

2例采血不当引起生化结果偏差李玉萍,岳燕军

pCR技术在单纯疱疹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进展邓念华,张德纯,DenGnian-hua,ZHanGDe-chun

肺动脉栓塞2例并文献复习卿胜强,王兴胜,李仁容,魏魁,沈兴亮

离心时间对血浆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白莉,郭学清,BaiLi,GUoXue-qing

留取临床检验标本的注意事项张春雷,陈洪山,靳楠

总状毛霉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1例谭绍芳,张俊波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刘预

中西药对念珠菌的协同抗菌作用观察万珊,杨勇群,姚顺文,杨光键

玉溪地区与西双版纳州人群中HBsag的检测结果分析汤国宁,殷红莲

提高苦味酸-速率法测定肌酐的准确性体会张静

重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的变化姚安延,邓丽玲,王黎明

心肌标志物在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汪俊汉

应用aFS-93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仪同时测定水中痕量砷和汞孙晓华

BC-2000血液分析仪的使用评价陈辉兰

现代医院检验科发展的管理策略吴清

生化检验质量要求王秀丽

临床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保证王浩

腰大肌血管内皮细胞肉瘤1例郑邦豪,周实,林顺发,郑卫东

eLiSa检测中临界值标本的制备及临床应用陈辉兰

开平市电力系统职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调查分析李志坚

非典型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诊断1例孔剑峰,丁秀荣

aBo血型与肿瘤关系的探讨贾荣华,李秀玲

举证倒置处理医院检验科医疗纠纷1例郭明卫,郭学民,王月玲,章红卫

尿液检验的发展概况汤桂丽

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杨秀霖,陈敏

常见肠道原虫与花粉颗粒鉴别研究申余勇,成少利,王虎清,明宗娟

族新生儿溶血病血细胞学指标的差异性分析计燕萍,邵红,刘早玲,杨忠礼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隐血方法的评价李节

不同温育时间对C-肽检验分析结果的影响韦赐秋,马吉联

酶循环法检测血清总胆汁酸的方法学评价李顺康,钟方财,王小平,仇小梅,张雨梅

公共场所拖鞋霉菌检验结果分析谢利军

新旧两种采血方法效果分析陈桂兰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2

【关键词】检验医学;转换角色;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14C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DiC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具有实际意义,已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首先,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第三,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第四,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pCR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看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wHo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断发挥,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3]。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克菲.创刊词[J].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1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3

1检验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临床科室沟通

首先强调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2]。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3],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实验室人员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的实验方法,才能在与医师对话过程中提出新观点。

此外,检验人员要多深入临床,了解临床上的一些具体情况,才能对临床提出的一些疑问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例如:很多临床医生都嘱咐病人,第二天早晨抽血化验,第一天晚上就要禁食禁水(可能是受做消化系统b超需要禁食禁水的影响),有的病人甚至早晨都不敢洗脸刷牙,而在制定检验参考值时并不要求禁水,再加上禁食时间过长,胆红素测定结果往往都偏高,临床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还有,少数不负责任的护士直接从输液管放血等都是造成误会的常见原因。

检验科应建立与临床沟通的热线,实时地与临床交流,过去那种临床医师总是处于问责地位,用曾经发生而又无法进行临床实时(现场)调查的问题,来指责检验科如何工作不到位或水平不高的局面必须改变,检验科应争取主动,与临床平等协商和研讨问题,促进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与时俱进。

2临床医师主动到实验室与检验人员对话

让新分配的临床医师(特别是内、儿科)到实验室轮转一段时间,以了解检查项目和检验科工作特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有助于加强医检联系的好办法。临床医师在开展科研课题时要主动与实验室人员联系,制定方案,共同努力完成。也可以邀请医学检验专家为临床开展讲座,对新开展的实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等进行讲述。最好由临床出面邀请相关实验人员到病房参加病例讨论及查房。讨论对话不仅活跃学术气氛,也可以加深相互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总之,当代医学是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的、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它要求各医学科室应加强沟通,协同攻关,协调发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时现代医学需要,刻不容缓,我们应在与临床的沟通联系中,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有所作为。为此检验人员应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与临床医师多沟通交流,临床医师也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后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检验人员不仅要会检测技术,还要会分析结果,对临床或病人要提供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顾可梁.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282-284.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4

检验室的重要工作,是应用熟练的检验技术和先进的仪皿设备,对多种标本进行正确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精确的试验依据,医生运用这些资料和依据,并选择其他辅助检查(如10中国超声波、内窥镜等)进行综合科学分析,从而为预防保健、疾病的诊断、治疗、科学、研究、积累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随着现代医学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更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迎接新的挑战。因此检验人员与临床的互动和沟通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检验与临床应保持经常的联系

检验室应定期与临床医生对话交流、交换意见,可将医生的建议和有关专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试验人员十分重要。因此除了合格标本、准确规范操作外,医生的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如在输血时,可影响到血液和骨髓的检查结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应时常与病人沟通,讲解留取样本的注意事项,如尿液标本的留取必须是空腹、中段、新鲜尿液,尤其是女病人如留取被污染的阴道分泌物的前段尿液时,就会造成结果明显异常,应严格清洗会,留取中段尿,就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粪便检测,应提醒患者,留取血液,粘液脓液的病理部分的鲜标本,以免出现假阴性反应,造成误诊,延误病情的治疗。

面对现代医学不断的更新模式,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开展新的试验方法,才能与医生的对话中提高新的见解,如高凝血时间在多年的实践中,毛细血管法已不能反应血管的损伤和血小板的减少,需选择新的熟悉的方法,多学习临床知识和实践,多掌握了解新的技术,听取临床对检验结果的评价,解释医生的疑问,回答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祥的原因(如采血不当、血液溶血、血液采集当中混入液体),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纠正,实验室对医生提出的意见,当天调查、核实并责任到人,应尽快改进并求得谅解和支持,这对改善检验与临床的关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检验质量,都是很有益处的。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5

一、在每开展一个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前,检验科应该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应用的局限性、如何正确采集检验标本等,要预先告知相关的临床医生和护士。因为是否采用某一检验项目,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出决定,而如果医生不了解详情,就很可能做出错误选择。比如,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如果没有预先的知识,医生就容易有较多的错误理解,会不管患者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一概开一个HBVDna定量检验单,孰知HBVDna定量检测针对的应该是已知的HBV感染者,当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时才可以应用,以动态监测其治疗效果。因此,当面对一个未知是何种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时,进行定性测定即可,以确定病人是否为乙肝病毒感染。

此外,定性和定量测定的结果报告模式也不一样,定性测定报告是"阴性"或"阳性",定量测定则报告"量"的多少,不能报"阴"或"阳"性,因为像诸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等感染,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所谓的抗病毒治疗,只是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而已,所以不可能出现阴性,有时用特定的方法检测不到,只不过是病人体内病毒的含量低于检验下限所致。

如果检验科不跟临床明确这一点,就会导致临床医生向患者错误的解释检验结果,并致患者对检验结果不当的抱怨。

再有,如果临床医生对HBV-Dna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不了解,则可能将结果的正常波动,作为实验室检验结果不准的依据。如目前国内常用的检测HBV-Dna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在一个指数数量级内波动都是正常的。

临床标本的采集,通常是由护士或临床医生来实施,检验科以前很少关注,而只管检测,但常会发生临床标本因采集方法不正确而得到错误的结果。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检验科有责任也必须将特定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以标准操作程序或流程图的方式,详细的传达给相关标本采集人员。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6

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不够规范:需要检验人员培训和指导。标本的采集主要由医护人员操作,由于实验室与临床的交流沟通不够,医护人员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导致标本采集不合格,影响报告结果质量。这就需要跟临床医师沟通,纠正一些标本采集认识上的误区,如血液标本需多次多部位采血提高检出率,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由于发热时血液中可能没有细菌,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之前0.5~1小时采血。而不是在发热时只采1次血送检。采集痰液标本,咳痰前,先用清水或漱口液反复漱口,以减少口腔正常菌群的污染。否则检出链球菌等不知道是口腔污染的细菌还是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采集中段尿标本前应清洗外。化脓性分泌物标本采集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尽量采取化脓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脓汁。化脓中心细菌已被白细胞释放的溶菌酶杀灭,活菌较少,检出阳性率就较低。

微生物标本的保存、运送不够规范:也需要检验人员培训和指导。比如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较敏感,在标本运送的过程中,要保温尽快送检,否则,检出率将显著降低。脑积液标本放冰箱,会使脑膜炎链球菌和嗜血杆菌等死亡。跟临床医师说明送检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对检验报告的解读:前述两点现在绝大多数临床医师早已了解,最重要的是出具报告后怎样理解和用于临创诊治。避免导致抗生素的滥用。比如,血液标本“无菌生长”,是否血液中一定无菌呢,这需要跟临床上沟通,了解采血是否规范,如果采血没有问题,应考虑是否有苛养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存在。应提醒临床注意。呼吸道标本检出“XXX菌生长”时,合格的痰标本,如果是呼吸道正常菌群(如某些链球菌),报告时,应了解临床上患者是否有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应用抗菌药物。创口分泌物标本检出“XXX菌生长”时,首先与临床沟通,了解标本采集以前,是否用生理盐水冲洗过,排除局部污染菌的可能,才可认定是致病菌,应用抗菌药物才可能有效。标本中检出“XXX菌生长”,不能一概认为就是致病菌,也需要向临床上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否则有可能是污染菌或局部定植菌,不具有临床意义,也就不能滥用抗菌药物。

解读药敏结果时,在临床医师选敏感药时常用把最小抑菌浓度的相对较低的来作为选药的依据,例如:根据报告阿莫西林≤2mg/L敏感,复方新诺明≤4mg/L,就认为该菌对阿莫西林比对复方新诺明更敏感,阿莫西林比复方新诺明更有效。这是明显的误区。药敏试验中的“中介”误认为加大抗菌药物剂量就能起抑菌或杀菌作用,其实“中介”只是一种不很确定的报告,属操作误差范畴。一般不作为用药依据。还应该跟临床解释抗生素的等效性概念,也就是说用一种相关抗生素的试验结果可以预测同类抗生素体内抗菌活性,如可用头孢噻吩预测一代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度。革兰阳性球菌用红霉素可预测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避免在红霉素耐药时,选用罗红霉素。

在我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1]。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可产生不良反应,使用不当还可以导致二重感染。根据杨润生等报道[2],87例呼吸道、中耳炎、牙周炎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后,使用不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致腹泻。由此可以看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所以在微生物学检验中,既不能把检出的任何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把所谓的“正常菌群”都当成非致病菌。检出的细菌是否有临床意义,还得跟临床医师沟通才能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7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及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检验医学[1](Laboratorymedicine)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科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科室的工作,一个准确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而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会给病人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检验科除了加强科室管理,执行实验室认证后的规定,开展全程质控以外,还要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学习临床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临床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结果解释及进一步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如何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对话,十分必要。是使整体医学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级医院检验科,在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更新上发展很快,即便是基层小医疗单位都有了半自动仪器(生化、血球、尿仪等)。一些较大医院(Ⅱ、Ⅲ级)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近几年来在检验人才的结构和人员素质上也有极大变化,一些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实验室,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实验室内联网,甚至全院各科室都网络化,检验信息可以很快地传给临床科,因此作为检验科管理者要及时意识到这种现状和发展。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FDiS15189(医学实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88[1](ClinicalLaboratoryimprovementamendment88,美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为认可依据。CLia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2],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包括质控措施、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物和标准品、供应品、操作手册;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此外文件还规定实验室必须至少参加两年室间质评,且pt(能力对比检验)计划必须成功,通过验收后才能申报实验室认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规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共六章二十七条,说明对实验室已纳入法制化管理。其中有些规定,与国际性文件(CLia88,iSo文件)要求相同,执行此办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认可,将有利于国际接轨,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有利措施。

2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笔者也有此体验,在一次血糖检测中,发现病人血糖特别高,复验后仍如此,经电话联系医生否认患者有糖尿病,故笔者亲自去病房访问病人,结果,发现病人正在输葡萄糖。护士证实是从病人三通管中取血送检的,当然高血糖不难理解。反之,若检验人员只管做,而不与临床对话,不调查,将会造成双方误解。类似以上现象则时有发生;(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以前,笔者曾遇到一例发热、轻微腹泻的病人,做血钾、钠、氯测定,当时发现血清的颜色较正常人血清黄色略深,立即主动增测黄疸指数为22U,胆红素为37.6μmol/L,aLt380U/L(赖氏法),随即通知临床医生,后来诊断为肝炎而转院。因为一般隐性黄疸不易被医生发现,若肝炎症状不明显时,很容易延误诊断。类似事例并非少见,应该说检验工作者这种“参与意识”,即重要,又应受到重视和提倡;(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3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3]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4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比如: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传送(院内院外)等。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测定时,对病人饮食应有所限制,医生应向病人提出要求。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有报道证明[4]病人在卧位30min与直立后30min取血测胆固醇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其它项目(HDL-C、白蛋白等),也因不同而所测结果不同,同一病人在门诊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又常取卧位采血,故两次的结果一定会出现差异。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配药、输液等),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克菲.创刊词.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1.

2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中国医院管理,2000,1:36.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8

1人员的合作与正确配合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临床检验项目均是由医生的申请进行检测,测得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观察、诊断和治疗,而在标本检验过程中,有些影响因素是与医护人员关系密切,而检验人员不易了解且无法防止的,例如药物、饮食、运动、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的影响等,通过与临床及时进行联系,当有这些因素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进行复查。人体内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衡而实现的,这些正常的生理平衡反映在体液、血液及排泄物中,就是它们所含的各种成分的正常稳定性。当由于病理生理或生理组织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液和分泌物排泄,使其相应地发生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病人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极好标志,标本的留取与检验质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标本留取包括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三个阶段,是实验室认可中样品管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编错号、漏掉遗失等,均造成检验结果失实和不能发出报告,因此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重视对样品的管理。

实验室应有文件化程序和适当设备来保持对样品在实验室的全过程中(储存、处置、准确检测)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和损坏。如在进行生化分析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例如标本编错号,标本溶血,大量输液血液被稀释或输入钾、葡萄糖后采集标本进行分析等等。

接受样品时应详细记录其状态,样品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尽快与有关方面联系。

实验室应建立检测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当样品属于抽样时,应有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数量封存、运输等详细文件程序。例如皮肤穿刺采血时的采血部位,穿刺步骤,血液的采取,抗凝剂的选择,标本送检,及标本处理等均需要有完整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3明确导致检测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

毫无疑问,饮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昼夜变化等诸因素以及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均可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甚至出现其他的生理变化,当病人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实验室检验结果就可能发生异常,除了这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外,与标本留取有关的易导致实验室结果异常的有:①病人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其主要与标本的收集技术有关,包括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污染,抗凝剂和防腐剂的污染等。②标本内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浓度可能在收集后发性改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标本自身的新陈代谢所致。包括标本的代谢,酶的影响,血液病的影响等,前者以溶血为代表,众所周知,溶血不仅可以释放红细胞的内容物,而且血红蛋白还可以直接干扰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检测如钠和氯,出现称为“假低钠血症”的严重错误等。后者以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开始破裂,释放出包括血红蛋白、酶、铁等许多物质,血中葡萄糖和氧的浓度下降,酸性产物及Co2增多等,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应尽力避免此类差错的发生,确保检验质量。

4良好的检验人员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9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沟通;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9-01

1引言

现今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的意义

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

3扩展检验医学的涵盖

当今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14C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DiC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4.1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

4.2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4.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5检验人员与临床科室沟通的必要性

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

6结语

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主动沟通,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检验医学与临床篇10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医学检验专业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2],属于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实验诊断性和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以后能够独立工作的基础途径。临床实习要求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然而,医学检验专业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3-4],例如实习时间相对短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及学生临床知识相对欠缺等。面对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期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要求[5-6],结合目前实习教学中的问题,直面挑战,积极探索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新模式,为培养新时期的医学检验人才提供有效可行的实习途径。

1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教学现状

第一,教材方面,目前传统课堂讲授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另外首都医科大学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以检验专业内容为主,临床医学的内容过少,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临床知识内容明显不足,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第二,师资力量方面,作为教学医院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日常工作量大,带教教师都是兼职带教,既要兼顾临床一线工作又要进行实习带教,造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第三,学生方面,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实习的中后期大多数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和面试,因此影响了实习质量。

2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大量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临床检验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检测体系的建立、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过程的分析和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解释目前是目前检验科工作的重中之重[7-8]。这就要求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因此实习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侧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7]。

3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的教学目标

第一,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实习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上升为实践经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能够融会贯通分析和处理临床工作常见问题。第二,增强学生临床思维,提高与临床沟通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实验室与临床的积极沟通有助于实验室检验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临床诊疗技术的提升,有助于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更有助于新时期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

4医学检验专业新型临床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随着现代化大型自动化设备流水线的使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内容也应与时俱进。由于大型自动化设备本身的重复性很高,使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的差错占检验错误的百分率逐年提高[9]。首先临床教师在带教实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关注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强调检验前、中、后各过程之间的关联性,并注意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知识的系统讲解,从而与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相适应[10]。其次,在引导学生建立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基础上带教教师应注意讲解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生物参考区间和可报告区间等,这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室临床解释,掌握变异的潜在来源,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实习教学内容应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引入实际病例,拓宽临床疾病知识,使学生将医学检验的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更好的衔接,提高与临床沟通的能力[11]。

4.2带教教师导师制教研室选拔各专业组具

有高级职称且丰富知识经验的教师作为实习带教导师,通过面试谈话和学生双向交流,学生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自己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选择心仪的学生,每个导师负责指导1~3名学生。同时导师选择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行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例如课题选择和设计、科研方法的应用、文献检索以及论文写作等。通过导师制使每个学生对实习阶段所学更能有所侧重,更有利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为医学检验专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发挥检验医师作用,教学中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由于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迅速,临床与实验室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与临床沟通交流已成为检验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2],尤其是检验科的日常检测指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与临床相结合的意识,提升检验工作者的咨询服务质量[13]。检验医师是检验科内既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又深悉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他们主要负责与临床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检验医师的优势,教授学生个体化实验诊断和实验室与临床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如检验所需的样品类型、样本采集注意事项、临床指征、检验程序的局限性和提供检验结果解释等[14-15];尤其是通过实际病例讨论教学使学生增强新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加强临床沟通能力,适应现代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需求。

4.4教学形式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首先进行科室岗前培训,在学生了解了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生物

安全制度等相关知识后,根据临床实习计划,把实习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专业组进行轮转实习,参与每天的日常检测工作,并通过专题讲座、临床实际案例分析讨论和微信平台信息交流等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效果。4.4.1专题讲座每个专业组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分为基础专题和提高专题两部分。基础专题讲解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仪器工作原理和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注意事项等。提高专题讲解包括结果判读、全面质量控制和检验医学最新方向进展等。例如在进行检验结果判读时可针对一份检验报告指出哪些结果异常,可能与哪些疾病有关,针对某一项目异常与哪些疾病相关,哪些检验因素对这些检验结果有影响等,如与临床不符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交流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临床检验知识的运用,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4.4.2临床实际案例分析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每个专业组都配有至少两名检验医师,这些检验医师每周到所属科室参与主任查房、定期参加全院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实习学生跟随检验医师下临床直接接触患者、接触实际案例是培养他们临床思维最直接的方法。典型案例实验诊断分析是最具实战性价值的学习方式。他们可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对检验结果在疾病发展、治疗和转归中的作用形成更加具体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启发学生对检验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不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16-17]。我们要求各专业组实习学生每周跟随检验医师下临床,对典型实际案例进行实验诊断分析,并在检验医师带领下积极分析讨论,同时各带教教师选取自身临床工作中的典型实例定期组织同学讨论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实验诊断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将实验数据和临床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具有解释病因和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以利于临床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4.4.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微信平台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近年来兴起的微信平台可以集合声音、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并使“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成为可能,成为我们实习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平台。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建立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交流群,首先通过微信群上传图片、视频等,这些图片视频包括仪器检测分析原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项目如流式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质谱分析等难理解抽象的检测实验,也包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讲解视频,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其次,现代网络技术发达,通过微信平台还可通过分享的方式最前沿的医学检验专业信息。再次,加强实习学生之间对新知识的见解的沟通与交流。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实习生常常会碰到诸多困惑,会有一些经验与收获,每个实习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这些收获,同时,对学生的诸多困惑微信平台还可实现带教教师进行实时答疑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最后,教学效果好坏需要良好的总结反馈和教学效果考核。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定期与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教研室定期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实习教学模式。总之,在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结合实习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形式,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积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岳娟娟,刘卫东.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9-20,22.

[2]许晓风,周宇,鲁辛辛.临床专业七年制实验诊断学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3075-3076.

[3]蔡利军,吕宾,孟立娜,等.医学生实习阶段临床带教师资队伍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034-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