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5:29

农村发展篇1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发展观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社会历史领域,农村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农村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所以,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原则,我们从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及其农村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发展观的核心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发展观的主要部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农村与农业之间的含义发生质的变化。原来大家都认为所谓的农村就是指农业,很多人民都是依靠农业生产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不只是与单纯的农业相联系,更主要是指村村人民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农村有着属于村民自身生活的安居之所,并不是之前人人鄙视的贫穷之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农村就是自生自灭的地方,没有人去在意这个贫穷的地方,但是新农村的建设,可以为人民带来更好的居住场所,带来高水平的物质和文化享受。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进行自我管理,以达到居民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这主要是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现在农村可以通过村中的自治组织,对自己所居住的农村,进行文化建设,从而组织村民具有属于自己组织的文化与文明。农村自身建设大部分在国家和乡村的交界处,所以村民自治就拥有国家的法律保护制度,这对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建设新农村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居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农民”。在1952―1978年的26年间,中国农业的增长率并不低,粮食产量由16390万吨增加到3047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3.3%,并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在解体之后,农村的自组织能力却不可能立即恢复起来,从而导致农村社会的凋敝。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现在改变政府关于农村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农村和农业两者关系之间的地位,区别农村和农业的含义和实质;除此之外,新农村建设是给农村居民自身的主动地位,不再像旧社会那样遭人嫌弃和鄙视,因为贫穷而被嘲讽和看不起。现在,我们很多居住在农村的人,他们本身并不在属于农民,因为他们的职业和岗位有所变化,之前在农村居住的人们大部分都是以种地生存,依靠农作物生产而获取一家人的衣食住行的保障。但是,现在很多互助在农村的人们,他们不再是靠种地来维持生计,有的居民出门打工,有的居民做生意等。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农村中,大部分居民已经不再是靠农作物生产来维持生活了,很多年轻的人或者是生活较为富裕的人,他们已经将孩子子送到乡镇或是城市里去上学,也在不断的迁移自己的户口。与此同时,城市里一部分人已经改变了自身的态度,他们不喜欢城市的噪杂的环境和污染的空气,更青睐于在在乡村生活而颐养天年。所以,现在这种现象的发生,呈现出比较和谐的状态,农村由原来种地的场所,变为人们居住的安逸场所。所以,建设符合人们需求的居住场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卫生环境。之前,农村污染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大家总是把垃圾乱扔,道路上总是堆满自己家的东西。所以,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将道路上的东西清理安静,避免影响交通。我们可以在每隔几家的门口放置垃圾桶,定期由垃圾站的工作人员来清理,长此以往,大家就不会再乱扔垃圾而污染环境了。改造牲畜的饲养方式。在之前的农村中,有很多户家进行牲畜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牲畜粪便的味道,从而使农村中的居民常常感到恶心和不舒适,除此之外,由于牲畜容易发生流传性病毒,我们无法预测和预防病毒的感染,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改造牲畜的饲养方式,例如农村的自治组织可以将自己范围内的一片土地划分出来,专门提供给饲养户,这样他们既能达到饲养的目的,又能保证我们村民的居住卫生。改造饮水系统。这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大部分来自于天然井水或者是地下水,水质较好,对身体比较有益。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水资源的利用,改造居民饮水系统,避免出现水源污染的现象,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饮用水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将生产水系统与生活使用水系统进行隔离,这样能够帮助居民达到生产和生活水系统分工利用的效果。改造农村房屋布局。相比前三件事情,改造农村房屋布局是比较艰巨的一项任务。由于之前农村的房屋布局比较乱,对土地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所以,建设新农村我们应该改善房屋的整体布局,来规划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将所节省出来的土地建设村民健身娱乐的场地,这样有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除此之外,改造房屋布局还有利于农村居民整体环境的改善,看起来更加整齐规范。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医疗和养老是两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医疗和养老制度的完善,从而使农村居民看病有保障,养老有保障,保证最基本的生活。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观中的核心部分,我们必须结合现阶段农村的实际情况,掌握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找出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农村发展观的最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田冬霞.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刘钦刚.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3]姚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观的转变[J].学习与探索,2007.

[4]田连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农村发展篇2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农村70个体育锻炼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共发放居民问卷700份,体育锻炼点问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体育锻炼点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100%。

2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社会指导员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3]胡国雄,王牡娣.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4]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

农村发展篇3

关键词农村发展经济展望

一、近代史专题课上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认识

历史学领域有关农村发展的著作,相当一部分是外国学者运用中国资料(如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文件档案、地方志统计资料等),并运用社会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的成果,在对中国农村发展情况的研究上,黄宗智着眼于近代以来农业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否,以此作为评价近代农业是否发展的标志。以此分析,黄让读者看到了无论是帝国主义入侵后所谓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没有真正推动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才真正开始摆脱“过密化”这一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既有模式。费孝通则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走访,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观察开弦弓村的宗族组织、家庭、农业生产情况,认识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是农民的贫困,解决之道就是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农民收入。而珀金斯、马若孟等研究者看到了中国农业近代以来的发展瓶颈,认识到这种靠重复劳动要素的不断投入得来的农业产量提高,足以解释中国在过去创造的辉煌文明,但无法使中国真正走入近代社会。而阎云翔、黄树民则以一个微观具体的农村作为考察对象,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向读者呈现农村的变迁,尤其在阎云翔对黑龙江省下岬村有关私人生活变革的讨论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农村中私人生活领域(包括核心家庭关系、地位,父子关系与夫妻关系重要性的易位,个人欲望的增加等)的变革是巨大的,受到国家权力的干预、对外联系的密切等各种因素,农村中人际、代际关系的变化很大,传统观念影响力不断下降,这些都体现出了农村的新变化。

有关历史上中国农业领域的几个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从大家津津乐道的农业中是否产生过资本主义萌芽,到争论黄宗智所提出了农业“过密化”现象,再到对不同地区农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等,大家都有过深刻的交流。除经济外,农村中家庭之间、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截然不同于以前伦理观念下的农村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冲击,农村经济的变迁和多样发展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外来风气的影响、国家权力的控制和改造、新时代所带来的人们认识的变化等都改变着农村中的现实生态。尤其在新时期的中国,农村发展始终是令人不得不重视的大事。

二、笔者家乡的农村情况

提到农村发展,笔者以自己家乡的农村为例,谈谈见闻和一些思考。

笔者家乡位于山东半岛地区,地理位置上属于华北平原的边缘,处在鲁东丘陵和鲁南山地的交界处,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为暖温带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交通条件上,各有一条铁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通过,没有山地的阻隔,处在全省东西交通的线路上,交通十分便捷。

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笔者家乡(乡镇一级)20世纪80年代之前跟华北平原其他地区一样,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小麦为主,之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推广温室塑料大棚技术,家家户户逐渐开始兴建温室大棚,种植的作物由粮食作物改为蔬菜,一年两季。由于温室大棚调节了温度,减少了外界天气的影响,因此在温室大棚中全年可耕作。结果就是农民需要全年不间断地耕种,以此提高产量和收益,相较之前更为劳累。耕作形式依然是家庭夫妻共同劳作。由于是温室蔬菜种植,精耕细作、单位面积土地上各种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各种调节温度、湿度的措施)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蔬菜大棚技术有一个从学习到掌握的过程,综合考虑各种要素成本的投入要高于单纯的粮食种植。

关于种植面积,就笔者所知道的一般情况看来,每户家庭平均拥有土地在7亩左右,多的有90亩,少的也有四五亩。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宽松,也出现了在自家土地基础上租种额外土地而使总耕种土地达到近20亩的家庭。劳动力的分布上,夫妻二人经营是最普遍的模式,一般夫妻二人可独立共同经营6亩~10亩土地,家庭中有子女随之耕作的现象也存在,不过在农村中子女成家之后就要分出土地来独立耕种,形成新的夫妻经营的模式。如果碰到需要在短期内做完的较大量农活,或是某些家庭有额外多租种土地的情况,就会去镇上的劳务市场雇佣劳动力,雇主雇佣和结算的单位都是一天,不同的农活有不同的价钱。镇上的商店大部分是出售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当地的农业生态大致如此。

中国农村地域广大,差别也大,不少农村地区多以外出到城市打工为主,或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或是将土地承包发展工业等,不一而足。在笔者家乡,温室大棚的种植面积非常广泛。温室需要精耕细作,且一年到头无农闲,加上产值不算很低(总体上平均每亩地的产值在2万左右),农民大多在家安心种植,也使得这种经营模式得以长久存在并延续。

在这种条件下,从农民收入来看,不是很低,也算稳定,不过依然摆脱不了小农经济的固有特点。温室虽然能够调节气候,但还是直接受制于天气条件。长时间的低温、大雨、大雪、大风等,都会对温室大棚和里面的蔬菜带来致命伤害。一旦遭受伤害损失则会很大,半年的收成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恶劣的天气吞噬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很容易体现出来。

在农村,生活的全部来源就是农业收入,农业经营自然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除此之外,受到阎云翔对农村私人生活变革研究的影响,当地农村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不仅体现了这种私人领域的变化,同时也延续着相当多的不变。

上文提到,农业劳动力在土地耕种的分配上,一般是以家庭夫妻二人共同经营为主,如有子女帮助,也是在嫁娶之前的短暂行为。毕竟是农村,农业经营依旧是家中的头等大事,再考虑到养老问题,那么男性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自然就会更重要一些。因此,对下一代的性别要求自然就会相当重视。尤其在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下,如果第一胎不是男孩,大部分家庭会想尽办法生育第二胎,以求一个男孩。有许多第一胎已经是男孩的家庭,也会考虑自己的经济力量,时机合适时同样要第二胎,这种情况也不少。虽然计划生育对二胎、三胎的罚款很重(十几二十几万),但考虑到农村的种种需要,以及当地的收入情况,一些家庭宁愿罚款也会生育二胎,甚至三胎。

重视男孩的心理根深蒂固,不易改变。千百年来传承的父权家长制主导的家庭关系也逐渐让位于以夫妻为中心的核心家庭关系。这与阎云翔对下岬村的观察相似。一个家庭子女的嫁娶是最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儿子迎娶,必然是最大、最重要的开销。安顿好了儿子的终身大事,一对夫妻的主要任务才算完成。一个家庭的重要关系几乎全部围绕儿子结婚进行,花最多的钱,住在最好最宽敞的房子里。为此,一些家庭条件一般或是不好的父母宁愿住在破旧的小房子中,甚至住在之前储藏农具的偏房中。除此之外,子女成家后有了下一代,父母大多会帮助子女带孩子,因为子女是要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好的生活条件、医疗待遇等都会向子女倾斜。这一代人劳作一辈子,前半辈子在为子女的成长、成家辛勤劳动,子女成家后又为他们的下一代操劳,真正能够安享晚年的日子并不多。若再碰上子女不孝的情况,生活就会艰难很多。在农村中,这些老人大部分早已不是千百年来家庭中最受人尊敬和儿孙供养的老人了,可是考虑到子女的辛苦,他们也别无要求,继续为儿孙做着“分内之事”。

年轻一代的反叛,同样普遍发生在当代农村中。每到过年,家中在外的人都会回家,是团圆的时候。还在读中学的笔者的几个侄子侄女,都在县城或市里读书,他们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们和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同意继续走务农的道路。他们之中学习成绩好的,由于受到亲人和老师的鼓励,会心无旁骛的一门心思学习,为了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而学习成绩不好的,父母要么为他们辛苦劳动攒钱将来嫁娶,要么找份非农业的就业岗位。至于理想,都要从摆脱务农开始。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子女讨论最多的,就是将来自己的子女是否不再继续务农,即使务农也要走一条相对轻松的道路。子女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和体验了自己父母种田的辛苦,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包括如何找对象、结婚等。只有少数人才会继续走务农的老路。

三、农村发展及展望

就笔者周边的乡镇来看,由于农民对当前的农业收入还算满意,相比于周边乡镇的农民收入高出不少,所以,当前的经营模式还会一直持续下去,对于未来怎样,农民大多无所打算,也无所知晓,延续既有的状态是最保险、最稳定的生活方式,只要有土地在手,所有的一切就能继续。不过许多弊端的显现也使笔者觉得有必要思考一下其他的出路:

1.高强度的劳动。温室蔬菜需要投入的很多,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而精耕细作和温室全年不间断栽培的特点,加上夫妻二人耕种8亩土地左右的模式,都使得当地农民较其他地区的农民更为辛苦,加上各种农药化肥每年的重复使用,高温塑料大棚有毒物质的挥发泄露,这些都导致了农民患病人数的增加。在当地农村中,家庭劳动力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外部和内部疾病,癌症的发病率这几年也增加了。考虑到这些,笔者对这种现有温室蔬菜种植的将来有些担心,尤其考虑到健康问题。

2.农村污染不得不重视。就从笔者家乡来看,温室栽培的高产出需要高投入,每亩地化肥农药的使用年复一年,这对土壤和地下水会造成污染,现在农村中饮用的普遍是自来水。温室大棚需要大量的塑料制品,这又是一大污染源。除此之外,农业垃圾因没有处理设施而露天堆放也产生污染,现在农村中的相关处理设施还未完善,笔者期待能够逐步解决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和高强度劳作下农民的健康状况,这是笔者所在当地农村中最突出的问题。农业需要新变革。在这方面,黄宗智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都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黄宗智倾向于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现实,逐步走向村庄内农民家庭小规模联合、兼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小家庭农场形式。这个设想终于在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了提倡。家庭农场是一个发展方向,不过考虑到当地农村的现实情况,包括人地比例、耕作时间和成本、技术熟练程度等,笔者觉得依然需要具体细致的规划才能真正开展。

提到5年~10年后当地农业的发展,笔者跟不少当地的农民有过谈话,他们大多没有打算,认为眼前的就是一切,依旧会继续这种耕种的既有模式。有个别农民另有打算,也是模糊不定,只想劳动强度不要这么大,是否可以利用土地发展一些养殖业。当笔者向他们谈到家庭联合、小农场等概念时,他们都会微笑应对,觉得不切实际。一个亲戚甚至这么对笔者说:“就是种地呗,种到种不动了再说,谁管别的是什么,都没用……”温室蔬菜栽培所需劳动力和精力投入都很大,全年无休,像其他地区出现的劳动力大量剩余在笔者家乡几乎不存在。农村没有大量劳动力可供转移(如外出打工或进入附近工厂),而且当地由于形成温室蔬菜种植基地,也没有什么农业之外的工厂存在,所以,劳动力过剩需要转移的情况在当地还不是特别迫切,所了解的当地外出的人,不是出去打工,而是前往其他省市区传授温室蔬菜栽培技术,人数也不多。笔者能感受到当地农民流露出来的相较于其他地区农民的优越感,不过想到这种农业经营模式的代价,笔者的确无法像他们一样乐观。

对未来,笔者是希望可以发展一些当地农民自己的互助合作组织,共同抵御一些恶劣天气带来的灾害。在种植技术上,要有新的突破,多使用机械或其他工具,减少劳动力的过度使用甚至透支。至于“家庭农场”,受限于土地面积、现有耕作模式,仍需要进一步详细地规划讨论。对子女的教育上,即使将来依然回家务农,也要有在外学习和见识的经历,一步一步来推动农村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2]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80-485页.

农村发展篇4

一、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大和总书记视察安徽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四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两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抓百村促千村为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主线,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改革开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一强三大”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未来五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80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农业增加值达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6%。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3%。

二、继续实施“抓百村促千村”新农村建设工程

3.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广开增收渠道,努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继续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强化集镇规划编制与实施,抓好农村中心集镇和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生产要素向城镇积聚,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和安排好第二批示范村的建设,努力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农业支柱产业、加工企业和科技带动型等新农村建设样板,以典型的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力争今年全市100个示范村率先达到“十有”目标,同时,再有150个左右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十有”目标。

4.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三清三改”工作为重点,加强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今年重点解决9万人饮水困难,改造通村公路500公里,全市94%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000口。加大农村电网投资改造力度,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农民基本覆盖,突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确保今年区县辖区三分之二乡镇卫生院和市级示范村卫生室达到合格卫生院、室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低保扩面提标工作,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五保”供养的集中供养率。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逐步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提高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管理应用培训。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推动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加扶贫投入,确保今年实现2万人稳定脱贫。认真落实库区移民扶持政策,促进库区经济发展,移民增收。

三、加强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5.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要高度重视年初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继续把茶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抓,重点实施茶叶“双十”工程,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依托10个左右省、市级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10万亩高效生态茶园,以此促进品质的提升,推动品牌的塑造。力争今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到8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8万亩,茶叶产值突破8亿元,综合系列产值突破30亿元。进一步加大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毛竹、蚕桑、油茶、山核桃、枇杷、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产品,做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力争今年全市新发展毛竹、油茶等经济林1.2万亩,新辟桑园1.2万亩。

6.高度重视“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精细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力争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其中大棚等设施栽培面积达4万亩。突出发展养殖业。从今年起,重点实施养殖业“451”工程,即力争到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超1000元。切实抓好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蛋(肉)鸡、土禽、菜牛、中蜂等特色养殖和无公害养殖,积极推进奶牛业的发展。加强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促进养殖业发展。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力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25”提升行动(即到2012年,全市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营销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营销收入超50亿元),力争今年全市年营销收入超5000万元龙头企业达14家,其中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增长25%以上。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加快龙头企业的重组、改造和升级。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力争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打入世博会和华东各大超市。鼓励各类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8.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和基层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创业带头人和营销大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今年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力争到2012年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达60%左右,通过合作组织统一经销的农产品占30%以上,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比当地同类型农户人均收入增加30%以上。

五、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以“三线一流域”为重点,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世行贷款和德援项目等生态工程,推进公路沿线绿化景观带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争取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切实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抓好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全市新造林5万亩(含补植补种),封山育林515.8万亩,中幼林抚育25.57万亩,巩固70万亩退耕还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和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山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天然气、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节能减排。

10.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新安江、青弋江、阊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扎实做好月潭水库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立项。切实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列入去年省计划的33座病险水库,汛前要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安全度汛。列入今年省计划的52座病险水库,各地要尽快完成工程设计和审批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要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工作预案,落实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加大水毁工程修复力度,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土石方482万方,投工334万个,新增抗旱机井1040眼,清淤塘坝4100处,新增蓄水池540个,改造机电灌站54座。

11.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发展茶叶机械加工和茶园管理机械化,积极推广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蚕桑、食用菌、箬叶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积极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培育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六、切实增加“三农”的投入

12.切实增加“三农”的投入。各地要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惠农强农各项政策,不断加大“三农”的投入,确保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政府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市里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扶持茶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方面。加快建立资金捆绑使用和协调配合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认真研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抓住中央和省强农扶农的政策机遇,积极对接市场主体,精心编制包装一批牵动性强的项目,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七、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3.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生态、物产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兴办加工流通企业和特色种养基地,不断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今年全市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50个,引进外来资金占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15%。继续办好*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交易会,进一步扩大*茶叶和名优农产品在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努力把*名特优农产品推向国内市场,推到发达地区。

八、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支撑

14.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五新”教育的根本,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阳光工程”,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力争今年全市引导性培训农民工3万人左右,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000人,培训新型农民3000人。

15.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推广有机茶生产、省力化养蚕、秸秆综合利用、无公害畜禽和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等一批集成与配套技术。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今年全市重点扶持600户科技示范户,引导支持80—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担任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

16.加快农村信息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着力建好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快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新网”等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快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依托农业信息网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17.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今年力争新增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6000公顷。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地监测力度,严格农业投入品尤其是茶叶投入品的管理,确保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动物免疫力度,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

九、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18.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紧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方案,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制,以村级为重心,健全三级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同时,按照锁定旧债、制止新债、区别性质、分类处理的原则,妥善做好债务化解工作,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

19.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林地的确权发证主体改革,确保今年完成集体林权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不断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激活林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20.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土地入股、租赁、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实现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同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依法探索多种形式的民间融资途径,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争取年内建立1—2家农村合作银行。

十、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农村发展篇5

大通县目前正处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有些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而且这种转化通常是被垄断的,这种做法在全国各地是非常鲜见的,农民在得到一定补偿后,便永久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矛盾不断加剧。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新的政策,既保证国家建设用地,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

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农民用土地入股也可以,合营也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推进城镇化一定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是城市带动农村的最重要的体现,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目前,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还较大,已经成为我县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会落空。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农村卫生事业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医疗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医疗负担重,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普遍。

农村发展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抓住国家沿海开发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用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农业,用市场化的办法推进农业,用外向化的要求带动农业,用科技化的手段支撑农业,创新组织形式,加大农业投入,强势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全面提升我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镇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6.5亿元,农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10%和1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同比增长10%,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同比增长13%。

三、工作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秋播及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是: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万、千、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坚持“少种麦多种菜,少纯作多套种,少露地多设施”,突出效益,做强特色,放大规模,建成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规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规模生产基地,做大培强一批特色村,作物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两减五扩”,即:减少夏粮面积,减少棉花面积,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扩大立体间套面积,扩大油菜面积,扩大甜菊面积,扩大蔬菜特经面积。夏粮面积30000亩,比上年减10000亩,棉花25000亩,比上年减10000亩,设施栽培面积12000亩,比上年增3000亩,立体间套面积35000亩,比上年增加5000亩,油菜面积50000亩,比上年增加15000亩,甜菊面积15000亩,比上年增加3000亩,特经蔬菜15000亩,比上年增加2000亩。

1、实施“万千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提高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能力。全力打造“双草线”和“麋鹿线”现代高效农业万亩示范园区,巩固千亩园区,落实村村百亩方。在万亩园区上以四灶、丁东、草居、沿河、圩东、新东为核心区,建设韭菜、青椒、草莓、中药材、西瓜为主体的设施栽培,在千亩片上巩固新东、沿河、川洋、四灶的千亩设施栽培,村村建设一个连片100亩以上的高效农业示范方,通过园区辐射带动,促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新模式“四新”技术的普及。

2、实施“一村一品”建设工程,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在种植业、养殖业上发展专业村是推进“产业富民强村”,加快新农村建设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抓手。今年秋播开始重点抓好四灶的韭菜、五总的油菜、新东的青食玉米、川竹的蓖麻、沿河川居的甜菊、丁东、东灶、川竹养猪、新场的辣根、新海的蚕桑、圩东的林果等一村一品特色,培植有影响、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专业村,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能力。

3、实施高效立体种植推广工程,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效立体农业,做到玉米套种赤豆、玉米套种辣根、棉花套种籽麻、棉花套种西瓜、棉花套种马铃薯、棉花套种花生。推广大麦—春白菜—棉花、大麦—莴苣—棉花、胡萝卜—苔菜—鲜食玉米、大蒜—鲜食玉米、大麦—冬瓜等高效立体间套种模式,新增面积50000亩,并引导群众示范种植甜菊,调减棉花面积。

4、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以实施省科技入户项目为契机,通过专家进村入户、示范户带大户等有效形式,把服务体系建在产业链上,采取专题培训、现场示范、田头指导、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信息平台和渠道,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5、实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提高市场供应能力。重点围绕五大基地,抓好“12345”工程,即建设1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甜菊生产基地、3万亩高品质棉生产基地、4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5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6、实施农林牧副渔五轮齐驱,新增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点,到2014年超过20%,新增养殖大户100户,人均增养1头猪、2只羊、10只鸡,保桑稳桑,继续发挥沿河蚕桑产业合作社的优势,有序发展养蚕业,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实施人均三产收入超5000元。

四、推进措施

1、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农业发展项目,同时做好市财政的以奖代补资金落实工作,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大力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加大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2、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按照“高新技术引进,示范园区带动,科技服务进村,农业技术入户”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病虫草综合防治、设施栽培和平衡施肥技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引进和试验示范,结合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

3、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流转机制,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实现“一品一社”,明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以上,三是加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油菜、甜菊、养猪、养禽基地的建设。

农村发展篇7

一、实施人才强村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三站”建设,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科研单位的富余人员到农村工作,把科技力量投向农村,把人才留在农村,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农广校、优秀青年农民学校、农民科技书屋、农民科技大院等阵地,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二、采取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必须确立支持土地流转就是支持现代农业、推进乡域经济发展的观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对流出、流入方采取扶持鼓励政策,对流入方按流入面积、种植作物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资金;对规模经营大户,在信贷、保险、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以巩固土地流转成果。

三、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当前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根据我县目前农村经营体制的状况,要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强化引导和扶持,多元化发展,典型推动,积极探索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路子,推进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四、要坚持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潍坊的农业不仅规模大、有特色,而且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规模化是体现农业优势的先决条件,产业化是农业提档升级的纽带。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用产品质量和品牌闯市场、谋发展,提高竞争力。坚定不移抓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坚定不移抓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我们就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促进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六、要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的需求。重点围绕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益。

七、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子种苗公司和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把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发挥“阳光工程”等平台的作用,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要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抓好“三项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队伍。

八、要培养新型专业化农民。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知识化”农民。要引导农民融入市场,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业经纪人,塑造“组织化”农民。

农村发展篇8

当前,正值我县春耕大忙季节,xx长一行到我县检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部门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提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小区域经济,使全县的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下面就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

20*年,全县春耕生产动手较早,农田地备耕充分,农业及农资部门及早就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目前,全县大春生产栽种进展十分顺利,截止4月10日,全县完成大春栽种面积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其中:水稻栽插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旱谷播种万亩,同比慢万亩,占计划的%;玉米播种万亩,同比快万亩,占计划的%;薯类栽种万亩,同比万亩;杂粮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豆类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

二、各项农业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1、蔗、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生产情况

(1)高优蔗园建设情况

20*/20*植期,共完成高优蔗园建设面积万亩,占计划万亩的%,其中,秋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冬春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

20*/20*榨季,实际砍蔗面积*万亩,较上一榨季减0*万亩,实现农业产量*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农业产值达*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工业入榨量为*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入榨蔗平均含糖份和产糖率分别为*和*,较上一榨季明显提高;生产白砂糖*万吨,生产酒精0*万吨,工业产值*万元,实现蔗糖业总产值*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

(2)茶叶生产情况

20*年,全县茶叶面积累计达*万亩,新建高优生态茶园0*万亩,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茶叶可采摘面积达*万亩,毛茶产量*1吨。农民实现茶叶收入*万元,比上年增*万元,增*。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00*万亩(含农场),其中,2000—20*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含0*万亩的无公害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的*;老茶园*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今年计划完成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任务,现已完成开挖种植沟万亩,完成计划的%。

2、生物能源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共完成木薯种植亩

3、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调供情况

去年11月至今年4月10日止,共调入两杂种子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万公斤,玉米群改种万公斤,截止4月10日,共销售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万公斤,群改种万公斤。4月10日止,县供销社、勐省糖业公司、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调进化肥吨,其中,尿素吨、复合肥吨、钙镁磷肥吨、其它肥料吨;农药吨,其中,杀虫剂吨、除草剂吨、杀菌剂吨;农膜吨。农用物资就位早,数量充足,为今年的大春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资保障。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利用农闲时间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今春全县共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完成坡改梯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开挖新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排灌沟渠建设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工程万立方米。

4、三大粮食作物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情况

(1)良种种推广情况

截止4月10日,全县共完成良种推广万亩,占计划的%,其中,杂交水稻万亩,占计划的%,水稻中矮杆良种万亩,占计划的%,优质稻完成万亩,占计划的%;玉米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陆稻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

(2)各项配套措施完成情况

①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项目*万亩,占计划的*;②培育壮秧万亩,完成计划的%;③推广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⑤完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占计划的%;⑥推广山区旱粮多元化立体栽培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⑦切实加强对大小春粮经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共发出病虫简报期份,指导大田防治万亩次,占计划的%。⑧为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期,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份。

(3)中心样板落实情况

典型引路样板推动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惯用做法,也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以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手段。我们选择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群众文化素质高,经济基础好,集中联片的田地块举办样板。据统计,截止4月10日,完成各项中心样板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样板*万亩,杂交玉米示范样板*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样板*万亩;杂交陆稻示范样板*0*万亩;高寒山区粳型杂交水稻(鄂粳杂)示范样板*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万亩;旱地立体栽培示范样板*万亩;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样板*万亩。

5、小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完成情况

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开发具有佤山品牌的地方名、特、优、稀农产品,目前为止,全县共推广无公害蔬菜0*0*万亩,小区域经济*万亩,其中:香红辣*万亩,香红蒜*万亩,黑葵花*万亩,土烟*万亩,草果*万亩,香芋*万亩,芝麻、苏子等*0*万亩;开发花椒、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万亩,使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6、新品种、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情况

今年根据我县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在去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高产性等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共计亩。其中,杂交稻品种个,杂交玉米品种个,以期通过良种试验种植。带动全县良种种植面积。

7、农资市场清查整治情况

为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保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我局共组织开展赶科普街*次,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次,食品安全宣传*次,整顿农资市场*个,检查农资门市*个。对农资经营大户进行农药标签抽查*个,农业系统内部自检自查*次,均未查到不合格的化肥、农药流入我县。查处假种子案件*起,使我县的农资市场质量得到保证,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我县*的土地面积是山区,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的救灾、防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弱,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自然农业的现状。

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大春生产形式严峻。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群众的生产费用增加。加之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措施不够力,群众的购买力弱,三大作物生产缺肥现象突出,特别是山区玉米更为严重。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施药预防。

三是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由于缺乏农技推广经费,各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均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开展,农业技术全面普及的难度越来越大,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新机具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

四是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由于农业系统内部执法部门多,局上又无专门的执法协调机构和人员,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够到位,广大农民不知法不懂法,出现了法盲的误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要取得我县20*年农业工作新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农产品市场价格拉动,各项工作推动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十一五”期间我县“*”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及工作基础,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及农业技术普及率,确保粮食丰产。

结合实际,加强水稻新品种引试推广,促进坝区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山区粳稻良种的利用率;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我县玉米良种实行补贴的时机,合理布局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品种结构,特别要做好适宜东部高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杂交玉米良种的引种推广工作,在水稻、玉米良种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项目为载体,抓示范样板建设,带动面上技术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配套落实优质高产良种、培育壮秧、规范化栽培、水稻多样性抗病混栽、陆稻立体栽培、玉米立体栽培、平衡施肥、蓄留再生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技配套措施。要正确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玉米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资补贴工作,加大宣传落实力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

(二)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立县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我县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竟争力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植木薯、核桃新兴产业。

一是夯实基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甘蔗、茶叶、橡胶经济水平。要加强蔗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产高糖甘蔗品种,实现原料蔗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目标,提高蔗糖业竞争力;要持续大干高优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整合茶叶品牌,加强宣传和市场开拓,尽快产生品牌和规模效应,极积开发茶叶新品种,做到名优茶和大众茶同时抓;要抓住天然橡胶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做好橡胶种苗培育,中小苗管理,割胶技术培训,胶林管理和更新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木薯、核桃新兴产业的培育。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品种对路既要适合自然条件,又要适应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素,高标准种植,加强管理,良种良法配套,确保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县仅有勐省糖厂可以称得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分低下,农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在结构调整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对现有企业通过重组和联合,加强资源整合,为其争取配套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它们引进资金、技术、人材,建设原料基地,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要引导、扶持、壮大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等农村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有效纽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要积极培育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把培育好、利用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有力武器,不断总结并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技术培训、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增加其发展后劲,使他们在先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四)抓好示范亮点,推动整体工作。

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围绕全县*个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抓工作典型,所选择的典型不求多,只求精,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要有新内容,新特色,新看点,示范作用要强,推广价值要高。在办样板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工作措施、有责任人,要自始至终加强管理,达到种植规范,管理科学,记载详细,数据完整,说服力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大农村国债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沼气建设,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落脚点,要把建好沼气池作为一场硬战来打,在布局上要做到集中布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组织实施,杜绝或减少病、废池,提高建池质量,同时要加大农村能源技术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沼气池建设、管理专业队伍。

(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市两级的充分肯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档次水平不高,劳务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甚至由于输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还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因此,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和转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要在输出的档次上下功夫,着力打响劳务经济“佤族歌舞”这一品牌,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七)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20*年我县农业项目的争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上级支持的立项资金达*万元,其中拨付到位的项目资金达*万元,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随着国家新

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农业项目争取的一个有利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广泛收集信息,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在我县立项实施。一是在建的农村国债沼气项目,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配合,确保力量,确保任务完成,确保项目顺利验收;二是项目的争取,要多看、多听,广泛收集项目信息,充实完善项目库,各股、室、中心、站、校要及时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尽快确定自己的申报项目,并加紧编写项目材料。

(八)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事件、恶性案件的发生,防止农民负担出现新的反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解决和调处各种土地纠纷和矛盾,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三要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强集体财务审计监督,要根据村级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制度,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村应重点加强监管,尽量减少村级财务管理方面的矛盾;

三要严把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关,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

农村发展篇9

现就我县如何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提高各级对发展农村中介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应对wto挑战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农村中介组织建设工作,并纳入农业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指导全市农产品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要运用新闻媒体等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新理念,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进一步理解农产品中介组织的性质和作用,使广大农民明确对自身的利益和对产业发展的好处,以便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2、政策支持,优化环境。由于目前我国对农村中介组织建设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一些地方通过出台政府文件的方式给农村中介组织以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在这方面,外地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市也可以为农村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民政部门应放宽对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的社团登记条件,降低行政门槛和经济门槛;农业和财政部门对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中介组织应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税务部门要把农产品中介组织经营农产品的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区别看待,在税收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对中介组织需要的流动资金给予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特别是农信社要把中介组织作为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载体,重点培育一批有规模的中介组织。

3、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要鼓励先发展起来,秩序前进,逐步提高。继续坚持以专业农民为主体。既可以由能人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牵头兴办,还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发展初期条件要放宽,只要农民有组织起来的愿望,不管大小、专业的还是综合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条件的中介组织,引导其建章立制,进行法人登记,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农村发展篇10

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林业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我县是一个多低山、丘陵的半山区县,林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又是京津和市的西大门,大力发展林业,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生态强县富民的思路,以构建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切入点,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优势果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目标任务:2016年发展核桃4.5万亩,嫁接优质核桃2万亩,发展食用葡萄1万亩;“石门核桃”等完成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国家著名商标申报;加强林果产业协会建设,发展经纪人队伍,密切产销衔接;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完善棋盘山果树示范场核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三、工作重点

(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绿色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促进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基地建设、品种改良、品牌建设、龙头企业扶持、技术培训等五个方面加大对石门核桃产业发展推进力度,使之在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14年至2016年共发展核桃4.5万亩,其中2014年发展0.9万亩,2016年计划发展0.6万亩;五年嫁接优质石门核桃2万亩。

(二)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1、以棋盘山果树示范场为平台,充分利用林业局所属国营场圃的土地及设施资源,建立核桃示范基地。同时在全县每一个乡镇建设一个面积不低于200亩的示范园,实行重点扶持,强化技术指导,使之早果早丰,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搞好示范带动,从而坚定群众大发展的信心。

2、大力发展双矮红富士苹果。近年来,利用省果树调整项目资金在以陈官屯乡常各庄村为中心的张家沟、大刘庄和小刘庄等村建设优质双矮苹果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已经达到30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双矮苹果”示范园。在推广先进的管理技术、实行无公害化管理的同时,继续加大对优质果品基地的技术支持,使其在果品市场占有优势地位。

(三)加强品牌建设。

加大石门核桃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以北方干果研发中心为平台,由省林业科学院提供科技支撑,搞好石门核桃高产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工作。认真总结推广核桃优种示范园的管理经验,按照无公害果品和绿色果品的生产要求,推广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促成申办“石门核桃”商标注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等工作,以品牌化经营进一步推动全县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快速发展。

(四)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1、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在搞好优质核桃基地建设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各种机会向外招商信息,积极谋划引进核桃加工企业来落户,开发核桃仁、核桃油、核桃粉、核桃乳、核桃饮料等系列产品,发展核桃精深加工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推动核桃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市棋盘山绿色庄园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的扶持力度,努力将其培养成集核桃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和产品加工于一身的龙头企业。2014年加快安装核桃油、核桃坚果烘干漂洗、加工核桃仁生产线,使其尽早投产达效。同时加快培训接待中心建设。

2、发挥林果产业协会作用。健全林果产业协会各项制度,乡镇要组建分会,核桃及苹果等栽植重点村成立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经济人队伍,与龙头企业密切合作,将果树种植者、加工销售企业、科技人员等组织起来,逐步建立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但的紧密联合体在县、乡人民政府的协调下,密切产销衔接,共同抵御产业发展风险,提高产业效益,促进产业发展。要尽早加入国家核桃产业发展协作组,以获得信息、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1、建立优种核桃苗木繁育基地。核桃生产是一年栽植数年受益,所以选用优种苗木十分关键。要充分利用林业局所属国营场圃的土地及设施资源,扩大育苗面积,以棋盘山果业有限公司为骨干,开展特约育苗,建立良种苗木生产繁育基地,保证育苗规模300亩,每年出圃苗木30万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