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6:40

化学创新教育篇1

以往的教学是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会停留在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阶段。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较为死板,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也不适应高考的考试模式。我们迫切需要打破旧有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改变的就是旧有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状态,要灵活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课堂。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观念。新时期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关键。只有创建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力的激发才能成为现实。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教师高高在上的阶段,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现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选择多种多样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二、创新教育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在创新教育中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与化学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这就为我们开展创新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注重创设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除了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支持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思维,轻松自由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需要好的氛围来激发创新动机和创新欲望。因此,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首先教师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开展学习。其次,教师要经常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有勇气、有信心开展学习。哪怕是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更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当学生有错误的想法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批评、遏制,先要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态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的化学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我们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入手开展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创新教育需要更新学教学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后,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就不再适应教学需求了。当然无论实施怎样的教育,讲授式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教学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

化学创新教育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化学;观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9-02

创新教育不仅是国家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践行者和主导者,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的创新。另外,学生学习观念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创新也是创新教育顺利实施的保障。

一、教师的“教”

1.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备课、上课、作业三个方面。备课: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的呈现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备课已由过去的粉笔加黑板变为现在的电视、录像、投影仪、视频展台、FLaSH动画、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师的备课也由过去的单纯写备课笔记,到现在的要准备各种素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化,把微观的反应宏观化,比如把微观的反应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上课:首先教师的观念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老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需要,更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应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有时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杜绝考什么讲什么,不考的坚决不讲。应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实例中,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认同感,易于接受。比如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可以介绍一些史实,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在设疑时要把握好问题的“度”,即梯度和关联度,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问题之间需有关联性,力求达到合理设疑,达到最大程度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新课结束时可以介绍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果,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作业:在留作业的时候,要有梯度,可以分为基础题和能力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研究一些,让一般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

2.体现本学科的特点,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更是教学内容的直观体现,但事实上应试教育下的实验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很少,有的学生初三一年下来,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都没有见过,高中三年所做的实验也很少。我认为要想把实验内容教好,并且让实验形象生动直观的体现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比如实验前注意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的条件,装置、操作顺序等等;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有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析出以及发光、放热等现象;实验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怎样等。其次,演示实验应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学生分组实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演示实验大部分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规范性操作和规范性用语,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分组实验的操作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对于有些演示实验学生能做的不妨让学生上来演示,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考察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更要求学生要有合作的能力,如一个同学做实验时,其他同学就可以看看他的操作是否规范并予以纠正,同时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报告。第三,开放图书馆、电脑房、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完成实验。有兴趣的学生不会只满足于课本的一些实验,有时会有一些自己的独特想法,这时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并能完成创新。

二、学生的“学”

首先,学生的学习观念要发生变化。学生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从过去坐等教师来讲变为自己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者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变化。要改变过去那种单打独斗、闭关自守的学习方式,学会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人们常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他也有一个苹果,你们交换,你们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他也有一种思想,你们交换,你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要学会归纳总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要想做到融会贯通就必须学会归纳总结,在群体中寻找共性,在个体中寻找特性。比如由多个实验总结出一类实验的普遍规律,由普遍规律去设计个别实验,同时注意个别实验的特殊性。以气体的制取为例: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两种气体的制取从发生装置上看,分别属于需要加热的固体间的反应和不需要加热的固液之间的反应,进入高中之后在介绍氯气、甲烷的制取时就可以类比于二氧化碳和氧气,其中氯气的制取可以类比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因为都属于不需加热的固液间的反应,但要注意的是,氯气制取时所用的高锰酸钾是粉末而不是块状固体,所以不可用启普发生器,可以选用制取二氧化碳的其他发生装置。另外与二氧化碳不同的地方是氯气为有毒气体,尾气不可直接排入空气,要注意尾气的吸收处理。

三、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创新是确保创新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评价方式应具有导向性、公平性、可操作性。评价方式分为以下两种:(1)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指标。新课程要求教师评价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全面的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改变过去以成绩的好差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定一个学生是好还是坏。新课程倡导: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评价氛围,通过多元互动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评价,不再仅仅以掌握知识多少和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而是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的评价。另外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需要,是民族崛起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育的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化学创新教育篇3

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当代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还是个人获取竞争胜利,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指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曾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为我们绘制了当今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其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鉴于当前“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以中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时,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收知识的机械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体现21世纪素质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其途径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通过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化学这门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所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其次,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发展新动向,让学生接收更多的最新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信息,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亦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再次,教师再介绍某些史实、学说、理论的建立,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收,要敢于质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德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而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地滋长,自然地得到发挥。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所以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值7,那么naCl、nH4Cl、CH3Coona的水溶液的pH值是多少?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呢?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2.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可以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例如对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氢是未来理想能源”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可增强学生为人类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2)创设要求高、难度大的实验。例如:高一教材中铜和浓硫酸的实验,要求学生设计方案:如何检验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如何除杂?要求学生亲自演示,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分析失败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学习、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尤如空中楼阁,创新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在双基教学中,重在培养能力。

1.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氢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教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而漏了“瘪了的罐重新鼓起来的现象”。

3.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而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就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氧气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整个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而言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者间很难有明确的区分度。三者互相包含、互相融通、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知法,意向创新。”“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期待着中学化学教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后借用周光召的话来号召各位教育界同仁去身体力行:“希望学校不要以过多的考试把学生束缚在接受现有知识上面,要更多地传授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培养创造的能力,学为了用,为了创造。”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化学创新教育篇4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面旗帜,能高擎这面旗帜的才是创新型人才,那么创新型人才由何而来呢?当然靠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否则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具备创新意识,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挖掘其潜能,激励他们立志投身科学创新的欲望与勇气。虽然现在高呼素质教育,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我们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是一张存放文件的电脑磁盘,把课堂当作是学生拷贝“文件”的地方,谁的拷贝技术高,谁就能考出好成绩,谁就是“好学生”。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会局限于对直接知识的掌握而忽视间接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据预测,今后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占学生所需知识的十分之一。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确立了化学学科的中心地位,化学教师必须善于在教学中把化学和现代科技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具有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信息,以适应时代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人类社会进入了崭新的世纪,同时也迎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纯粹的课本知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陈旧的教学内容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创新,拓宽知识面,增加现代知识,对旧有知识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扩展,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创新。如何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呢?

1.应注重“三段式教学”。就是:追溯知识的来源(从哪里来),探讨知识的形成(原理),揭示知识的应用与发展(到哪里去)。

比如,在讲燃烧的知识时,我适当补充了我们常用的火柴的发展史以及许多新颖的火柴,如音乐火柴、香味火柴、永远烧不尽的火柴等,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司空见惯的小物品竟然有这么多的趣味故事,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们展开遐想,能不能创造出更加神奇的火柴呢?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2.应注重知识联系实际。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的化学知识已经逐步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综合化。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个化学教师应着重考虑的课题。联系实际是提高化学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必须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运用,而科学技术的产生、应用和发展越来越与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没有教育的相应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生产。

三、创新课堂演示实验

首先,对演示实验,除了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外,还应对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进行不断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在按照教材进行演示实验后,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同时补充了试验:用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由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现象有趣而且明显。演示结束后,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试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学生既能理解,又能牢记。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和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适当增加家庭趣味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引入家庭小实验会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其中许多家庭小实验可在课堂中演示,让学生感到化学实验并不神秘,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作为我们实验的仪器。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解酸与金属反应时,我补充了在真银首饰和仿银首饰上分别滴加酸,从而区别真银与假银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而且为学到了一种生活中的技能而感到兴奋,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了学好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教师在课堂演示后,可要求学生在家中自己动手来做试验,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疏导和讲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己动

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很多途径,这里我就个人的教学经验,重点阐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创新自身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望旺盛的时期。教师应注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

2.要打破课堂沉闷,营造宽松气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气氛,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化学创新教育篇5

马祥林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化学创新教育篇6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创新;化学教学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教育革新作为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的根本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我国正积极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以新的理念关照课程与教学,重建学校课程。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培育一代新人的重任,他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涵养学生的人格:他天天都要“输出”,因此他不能不“输入”,他天天都要“放电”,所以,他不能不随时“充电”。需要以学校为基本阵地不断学习、研究、进修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中,每一个教师都必将面临考验,化学教师也不例外。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更新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学活动观和评价观,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以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具有新的教材观:要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教学活动观,传统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教学更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评价观,应把它看作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我们教师应按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要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要求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在新课改面前,教师原有的知识显得陈旧和片面了,能力也相当不足。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与引导学生的活动上,教师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种能力,需要教师去把握。在新课改背景下,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怎么办呢?自然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研究。然而我们教师还不习惯搞教育研究,还缺乏教育研究能力。因此,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是教师自我更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抛弃陈旧的知识,不断吸纳当代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新知识,做一个不断钻研与学习的人。在不断钻研与学习、教学和校本研究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三、创新化学教学

教师拥有了知识和能力,就会为下一步“创新”做很好的铺垫。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化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化学教学。创新化学教学应做到以下四方面:

1.有创新的化学教学目的

创新的教学目的是根据现代科技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主动、负责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多元化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与周围人达成理解和合作,能为促进民族间交流、协作的21世纪的现代国际人才而提出的。我们教师有了创新的教学目的,在培养21世纪的现代国际人才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保证。创新教学目的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课程教育功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上。创新教学目的的实现,重点是教学如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创新的化学教学目的,有益于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2.有创新的化学教学过程

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新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化学已经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的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创新的化学教学原则

创新的化学教学原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产物,是现代教学原则的进一步提炼和具体化。有了创新的化学教学原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摆脱了压抑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内容和形式,渐趋于形成解放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过程结构。探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和教师形成全面发展的有效的教育影响在教与学两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减少现行学校中“无爱好,无特长,无创造性和无个性”的学生的存在,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有创新的化学教学评价

创新教学追求的是多层次目标要求、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由此形成的学习成果也必然呈现多样性。那么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采取多元性和整体性的评价。知识的掌握仅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他是获得能力,行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创新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的发展是更重要的目标。前者可以直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后者有时只能通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展现,但都显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都应当得到恰当的、全面的评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相应的方式方法对对象就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应创新教学评价。

我国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深入地向前发展,站在新课程改革前列的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提高能力,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化学创新教育篇7

许多学生认为化学这门学科艰涩难懂,公式纷繁复杂,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著名化学家专治研究化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向化学家学习,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努力学习。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性化学实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燃气灶的点火装置,让实验产生的气体从中通过。让学生调节进入空气量,对由此产生的回火、蹿火等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得到最佳燃烧状态。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家庭用液化气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教会了学生化学知识,又让学生了解到学好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释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单向讲解,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解放,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设疑。疑问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合理设置提问的难度,既不能太过简单和直接,也不能难度太大,要以课堂难点疑点为切入点,最好是设置答案与学生想象有反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讲解金属的置换反应时,教师提问将钠na置入硫酸铜CuSo4溶液中会出现什么反应。学生一般会按照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生成金属铜的结论。之后在课堂实验中得出生成蓝色沉淀物的结果。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由于钠na是活泼金属,会首先与水发生反应,从而生成Cu(oH)2也就是蓝色沉淀物。

二、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育质量

化学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和学生领悟难免有难度。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实验的准备工作繁杂,无法在课堂时间内操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视频播放实验过程、动画演示反应式等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多数学校的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仍是采取传统的课本指导加教师辅导模式,学生在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师负责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但是一个班级一般都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学生,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取创新型的小组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应有所差别,方便先进带动后进,共同进步。这样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进行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机会。与相关的企业和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先进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走进一线,通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以及学生亲自上手练习,让学生接触更加贴近实际的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为以后参加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三、总结

化学创新教育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实施创新教育将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我根据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化学教学的特点,认为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用激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用激励性语言在教学中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恰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保护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机理、唤醒和鼓舞。”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要多一些表扬、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否定和责怪。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语言富有激励性和鞭笞性呢?首先,要乐于接受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即使学生的回答有些偏颇,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你能自己思考并勇于回答问题,值得大家学习。”切莫批评否定、讽刺挖苦,以防伤害学生自尊,摧残学生自信。其次,要善于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肯定。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再者,要用激励性语言,如“你的答案很有个性、很独特!”“你发现了科学家没有发现的问题!”“你的答案有创意,连我都没想到!”“你确实有很大进步!”等等。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完全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路开阔,思维开放,心智开启,智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注重教学气氛的民主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心理学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和人格的尊严,即使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善意的期待,就能成为学生慈爱的导师、知心的朋友;教师的言语如果注入了真诚的情感,可创造出和谐、愉快、热烈、坦诚的民主教学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民主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运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去感知和理解新的化学知识,引导他们解决一系列新问题,调动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显露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之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有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愉快的心理,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将来胜任社会各项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三、通过探索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他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他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要加强实验探索。加强实验探索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对常规实验进行一场革命——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就是教师先讲解理论再来演示实验或者学生通过理论之后再来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主要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心中有数,知识为了加深理解,寻找“眼见为实“的心理感受。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在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对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局限性,形成思维顶势。而探索实验与此恰恰相反,它强调学生自觉且能动地参与、大胆想象和积极探索。实验前,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现象及结果,必须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实验后认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既从实验中探索理论。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前不久巴彦呼舒中学的一位老师在进行铝的性质教学时学生发现在同温同压下al与H+浓度相同的盐酸和硫酸反应时,两者反应速率相差很大,于是老师就及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学生进行了下列假设和实验设计。

假设:1、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2、So42-对反应有阻碍作用。设计方案:取两片形状、质量相同且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过的铝片,分别加入到H+浓度、体积都相同的稀盐酸和硫酸中。a、向稀盐酸中加入少量可溶的硫酸盐固体,若反应速率减小,则2成立。B、把可溶氯化物固体加入稀硫酸中若反应加快,则1成立。结论:Cl-对铝与酸的反应有催化作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布置想象型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化学创新教育篇9

关键词: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也是现代教学的需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在课外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

当前,课外活动在中学教育中非常活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条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1.在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知识基础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惊人增加,新的化学知识不断出现,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学生还是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不能掌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就很难成为创新性人才。而化学课外活动,它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时间也较机动,可使学生及时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学习到课内学不到的东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知识全副武装自己,逐步形成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青少年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常常不满足于对知识结果的了解,而对知识获得过程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同时,学生还不满足于老师演示实验,自己观看实验,或几个人一起做的分组实验,总想自己过过瘾,亲自动手,独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奥秘,验证知识或实验的结果。教师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就可以真正满足学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创新奠基,向创新冲刺。

3.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

创新教育必须使课堂的创造性教学与课外的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教师要通过经常性的化学专题讲座、化学课外书籍阅读、化学习题研究、化学竞赛辅导、化学晚会、办化学知识黑板报、化学课外实验、化学参观等活动,使学生明白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进行创造的兴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化学创新教育篇10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新的教学大纲强调:我们不但要在知识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良好个性方面的发展;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首要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然后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影响学生创新行为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研究,明晰创新产生于哪些因素或土壤,受什么制约。

首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所以教师必须及时“充电”,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不能满足于自己现在的有限知识,要及时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要有多层复合型的专业知识,要启发自己的创新智慧,不能画地自限,眼光狭隘。陶行知说:“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教师应当懂得这个道理,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最大快乐。

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不因他们存在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应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优等生与后进生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中国一句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但如果我们把它装在一个铁盒子里,它恐怕就出不了头。我们要给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它们放进步袋子里,他们才会冒尖,才会一个个脱颖而出。人才的成才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应当迷信“标准答案”,而应懂得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教学生有“学、思、创”的精神;要把教材变“学材”,把教室变“学室”,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园”,而不是满堂灌的“教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奋好问,不唯书,不唯师,敢于问难质疑,搞好合作学习。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协同其它学科的知识,共同培养学生全面的创新素质。

1.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攻方向

课堂教学必须鼓励创新,因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出空间,还应多提挑战性问题,为创新做出榜样。课堂上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洋溢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国际合作精神。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学习的第一动机,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是创新的正催化剂。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则处于抑制状态。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境,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

3.加强试验教学是事实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实验的探索和实验的创造性。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创造性的想象力。”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有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认识变为探索性的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载体,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于问。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