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合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42:16

医疗服务合同篇1

关键词:中医医疗服务合同;医疗服务合同;西医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103-02

正如中医与西医的分野一样,医疗服务合同应当进一步区分为中医医疗服务合同与西医医疗服务合同,由于现实的“西胜中衰”缘故,医疗服务合同一般指向的标的为西医医疗服务。中医医疗服务与西医医疗服务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实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方法上的区别在医疗领域的反映。中医属于“形而上”的宏观医学,西医为“形而下”的微观医学,并由此决定了中西医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式的不同。中医与西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不宜一概以“医疗服务合同”加以规制,应注重各自特点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实为中医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合同的角度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客体上的差别,依不同标的类型的医疗服务合同,医疗机构负有的合同义务以及注意义务等方面存有差别。

一、中医医疗服务合同的特点

正因中医与西医的分野,决定了中医医疗服务合同应作为一种独立类型的医疗服务合同。医疗服务合同属于服务合同的一种类型,是指患者与医疗机构达成的,旨在为患者治病保健,由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服务,患者支付相应医疗服务费用的有偿服务合同。以实现治病保健为目标的医疗服务,由于思维方式及哲学根底的差异,中医通过调节人体藏象系统五行场的动态平衡,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而西医通过几近修理病变部位的方式消除不良症状。较之西医医疗机构配备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医疗机构主要采取医师坐堂望闻问切方式,服务相对简便。因诊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同,中医医疗服务合同具有独特的法律特征。

医疗服务合同作为诺成、不要式、双务以及有偿合同,在分析其缔约、选择相对人、内容与形式、变更以及解除等方面是否自由的问题上,不可无区分。缔约自由,即依当事人的意思决定是否订立合同,法律不加干预。谓医疗服务合同缔结的不自由:其一,从医疗保障制度出发,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医保覆盖地域差距以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的不统一等因素限制了患者选择诊疗服务机构的自由,当然,患者不考虑经济因素而自费医疗的除外;其二,基于医疗机构治病救人的职业使命,其负有缔约的道德义务,此外,在遇有危急病人时,医疗机构须采取必要急救措施,不得拒绝急救处置。在医疗保障不均衡的现实下,患者选择医疗机构的自由受到限制。医疗服务合同以医疗服务行为为内容,非以病症的治愈结果为内容,因此,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属于医疗服务的范围。就医疗服务合同的内容而言,作为患方支付医疗费用的对价的诊疗行为具有阶段性特点,先采取一定诊断手段确定病情病因,后依不同病情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检查、治疗措施的采取得由医疗机构向患者作出适当说明后,由患者自行决定是否采纳。因此,医疗服务合同的内容为医疗机构依据患者的诉求作出建议后,由患者最终决定,医疗机构在合同内容的确定上具有主导地位,并由此带来医疗服务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在合同的形式方面,当事人可以采取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订立,医疗单据作为证明医疗关系存在的证据以及医保报销凭证,其本身并不表明医疗服务关系的成立须采取书面形式。基于医疗服务的特点,合同成立后履行前,患者可以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是为医疗机构在确定合同内容上的主导地位之矫正,应当充分尊重患者的诊疗选择权。

订约自由作为产生竞争的前提条件,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医师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病症加以辩证分析,并运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法,祛除病症。就诊中医的患者大多有选择中医医师的倾向,经验丰富、医术水平高、服务到位的中医,自然更具有竞争优势。中医诊疗疾病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因此,对中医医疗服务合同内容的确定具有更多的选择,当事人尤其是患方在确定合同内容上具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合同自由原则在中医药立法上的体现,如对中医诊所设立的限制,有代表建议放开其准入,由中医诊所提供竞争,能赢得患者信任的中医诊所会获得更多的缔约机会,反之则淘汰。另外,赋予中医诊所平等的地位,对于扩大患者选择医疗机构的自由以及中医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医疗服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一)患方的权利与义务

患者作为医疗服务合同之一方当事人,享有诊疗知情权、诊疗选择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及对合同变更与解除的权利,同时,负担支付医疗费、配合诊疗的义务。医疗机构应就患者的病情、拟将采取的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方,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准确地解答,同时应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疗机构应将拟采取的检查措施、治疗方案向患者说明,患者得自愿选择具体检查治疗技术。因医疗机构的过错导致患者遭受损害时,患者享有损害赔偿请求的权利,同时对请求权的要件事实依法负担举证责任。基于医疗服务合同的特殊性,其内容的确立具有时间上先后顺序,同时对合同的履行具有及时性特点,因此,已经成立的医疗服务合同,在合同尚未履行前,可依患者单方的意思表示而变更、解除。这是非常必要的,不同于一般合同,医疗服务合同中当事人的地位事实上并不平等,赋予患者对合同有限的形成权实为对不平等状态的矫正,同时,基于对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尊重,应保障患者的自主决定权利,因此,在患者已经挂号或支付某项目医疗费用后,医疗机构不可强制其履行合同。作为有偿服务合同,患者应及时支付相应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及数额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确定。医疗服务合同以治病保健为目的,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疗机构的适当诊疗活动,如实告知病情、遵医嘱等对合同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因患方的原因不能配合诊疗时,并由此导致医疗纠纷的,医疗机构可援引为责任抗辩事由。

(二)医疗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医疗机构依法享有收取医疗费用的权利、请求患者配合诊疗的权利。有学者认为医疗机构享有治疗主导权,笔者并不赞同此说。医疗机构要求患者做各项检查、治疗时,应当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医疗机构对检查手段、治疗措施的范围的确定上具有主导地位,且中医与西医的检查、治疗各具特色,不宜由单方确定合同的此种内容。

医疗机构依据合同以及诚实信用原则负有给付义务、告知说明义务、保密义务以及保护义务。医疗服务合同的主要义务为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服务的行为,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遭受损害的,医疗机构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为取得患者有效的承诺,医疗机构应将患者的病情、检查手段、医疗措施以及医疗风险等事宜如实告知患者,并及时准确解答其疑问,同时,应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遇有患者的病情超出医疗机构所能诊治的能力范围时,医疗机构负有转诊指示的说明义务以及转诊运送义务。医疗机构对其实施诊疗活动过程中所获知的有关患者及其家属的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泄露其个人信息。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负有制作、妥善保管的义务,病例资料的记载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病例资料必须由医师亲自制作,同时按照规定予以封存保管,并应患者的要求提供相关查阅、复制服务。此外,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以及诚信原则,医疗机构有义务提供安全、安静、舒适的医疗服务空间。

三、医疗侵权责任与中医医疗服务合同的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医疗服务合同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以及诊疗措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医疗服务合同内容的确立原理,医疗机构未将已经采取的相关诊疗活动提前告知患者,而致使患者遭受损害时,医疗机构应当承担医疗伦理损害的侵权责任。医疗服务合同内容的确定以患者的知情与选择为要件,当患者未对拟将采用的诊疗行为作出认可与选择时,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并不明确,医疗机构擅自采取未加约定的诊疗活动时,实为一种侵权行为,因医患双方的约定并不存在,违约责任无从谈起。

当患者对诊疗活动的内容作出选择时,医患双方无需就诊疗服务的水准加以约定。法律规定医疗机构应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即一般医务人员负有的合理的谨慎义务。判断是否尽到诊疗义务,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判断诊疗行为是否符合当时的诊疗规范的要求,但诊疗义务的要求明显不能被诊疗规范所完全体现。在学理上,将医师未尽到诊疗义务致使患者遭受损害称为医疗技术损害。由此观之,可将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分为诊疗义务服务与诊疗能力服务,违反诊疗义务致损时,应承担侵权责任;不具诊疗能力时,不承担侵权以及违约责任。因此,具有较高较好的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自然会备受患者青睐。

在中医诊疗服务中,因其服务的“激烈”程度较西医轻,对患者产生损害的主要因素为中医药物致害,医师对药物的药理药性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因而中医诊疗的医疗水平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目前,我国存在大量通过师承方式或自学方式学习中医的人员,医术水平参差不齐,但其从事医疗活动须遵守基本的诊疗义务,并应努力展现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以求获得更多的缔约机会。

医疗服务合同缔结后,患者应享有随时变更及解除医疗服务合同的权利。患者变更、解除合同的自由源于医疗服务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对患者人身自的尊重,如挂号后,患者可以要求退号,即医疗服务合同已经合法有效成立,患者仍可单方决定合同的存续,而医疗机构却不可享有此种权利。基于医疗服务的及时性特点,患者未及时支付相应医疗费用的,医疗机构可依据合同主张违约责任。患者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原则上限于继续履行,一般不涉及赔偿损失以及违约金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世峰.从“心”论中西医融合[J].家庭中医药,2009,16(2):19.

[2]卢青山.周易五行场生命密码:创新中医[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31.

[3]梁漱溟.中西学术之不同[m].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8.

[4]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2.

[5]张跃铭.试析医疗合同法律关系[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02):127-133.

[6]艾尔肯.论医疗合同关系[J].河北法学,2006,(12):135-141.

作者简介:

医疗服务合同篇2

(地址:,以下简称乙方)是由各施⒆灾吻、直辖市卫生厅(局)推荐,甲方审核认定承担涉外医疗救援任务的网络医院。

双方本着平等互利、救死扶伤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合作开展针对上述商业保险客户(以下简称伤患者)的免押金医疗救援服务项目。为了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任务,特签订本协议。

第一章甲方职责和任务

1、协助卫生部医政司认定乙方作为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并向乙方颁发网络医院标识牌、证书。

2、组织、协调乙方在中国大陆开展及时、便捷的免押金医疗救援服务,并及时向乙方提供甲方已确定合作关系的机构情况等相关信息。

3、设立(或授权设立)24小时服务的呼叫中心,并保持电话、传真通畅,如有变化及时通知乙方。

4、向乙方提供甲方制定的《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工作手册》(以下简称《工作手册》)和甲方合作机构?;意外急救医疗保险卡"等。

5、承诺担保伤患者救治和住院治疗免押金及向乙方结算还款手续的责任,及时将前往乙方就医的伤患者的基本信息、费用担保额度,用传真的形式告知乙方。接到乙方提供的伤患者诊疗费用清单后,向乙方支付相关费用。详见《工作手册》。

6、有计划地组织乙方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专业学习、培训及国际紧急救援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章乙方职责和任务

1、承担为甲方出具担保的伤患者的免押金救治工作,严格执行甲方制定的《工作手册》,协助甲方确认伤患者身份。乙方不得随意拒绝为伤患者提供医疗救援服务。

2、责成专人负责落实向伤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医疗救援服务,并向甲方提供负责人和联系人的姓名、电话和传真,发生变化时,及时书面通知甲方。

3、在醒目位置悬挂"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标识牌,在急诊室(科、部)、特需医疗部和收费处等醒目位置悬挂甲方提供的"意外急救医疗保险卡"宣传画等。

4、按照甲方提供的《工作手册》中确定的责任范围和医疗救援服务流程实施救治工作,履行帐务结算手续。

5、伤患者未与甲方呼叫中心联系而直接就诊时,乙方应在做好伤患者救治工作的同时,即与甲方呼叫中心联系,确认伤患者身份和付费手续。详见《工作手册》。

6、协助甲方为伤患者提供转院和其它医疗救援服务。

7、可以使用网络医院特定标识并对外宣传。

第三章协议生效及其它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有效期4年,自20XX年1月26日至20XX年1月25日。

医疗服务合同篇3

2009年,刘某因“胸腔积液原因待查”入住某县医院治疗并接受手术,因手术取出第6、7、8根肋骨后出现局部胸廓塌陷。9月份,刘某出院,出院小结中写到:“左侧胸骨塌陷,左后外侧有一脓肿开窗创面”,并在该小结中写明“半年后可考虑行胸廓成形术”。刘某认为其左侧背部的开放性切口系该院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而该院在其出院时及出院后均明确表示要对其背部切口实施手术,但未履行,致使其手术伤口多年未愈,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刘某认为医院所做的承诺属于不可撤销的承诺,应该履行承诺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该院拒绝手术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

被告医院辩称,医生在刘某的病历中写明“半年后可考虑行胸廓成形术”,意思是视情况而定,并非承诺一定要做手术。

法院审理认为,医院在病历中就治疗具体措施的记录不应视为医院与患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因为医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手术而言,包括手术指征的确定、术式的选择、输血等方面,都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并非通过医患双方协议解决。从形式上看,仅仅依据在病历中书写的“半年后可考虑行胸廓成形术”不能确认合同成立,因为没有体现合同应有的条款,因此法院驳回了刘某的诉讼请求。

律师分析

对医疗措施的选择过程不属于《合同法》调整的范畴

正常状态下的医患关系应视为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属于《合同法》调整的对象,而在面对临床诊疗中出现的专业问题,如是否施行手术,是否输血等具体问题时,不属于《合同法》调整的范畴,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将医疗行为的专业性与个案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医患关系的性质以及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

结合本案例,刘某到医院住院治疗并接受手术,应视为与医院形成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在刘某病历中写的“半年后可考虑行胸廓成形术”的内容,是否构成刘某与该院间就今后治疗所达成的协议,即半年后在为刘某实施手术是否构成医院应承担的合同义务,应结合医疗行为的专业性与特殊性进行分析。

患者到医院就医,医务人员只有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分析后,结合国家的诊疗规范及其本人的医学知识等因素方能得出结论,从而确定对患者可采用的医疗措施。对医疗措施的选择过程,并非医院与患者共同商议的结果。

病历中书写的内容并非一定为医患之间的协议

医疗服务合同篇4

1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同预防保健工作的内容是相互契合的。作为一种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形式,社区卫生服务坚持以早期预防和干预为主,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改进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从源头上保护与增进群体健康,这同预防保健政策的初衷是相一致的。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的疾病预防和保健模式具有许多优点,如对于危及群体健康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问题,在社区中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对疾病进行早期教育、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地缘优势,有利于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和健康管理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通过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健康管理。只有社区卫生服务才能切实掌握社区的疾病谱,对大病、重病、慢性病实行系统跟踪管理,并据此制定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计划,使不同人群增强健康意识,养成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增强预防保健工作的效果。

2基本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基本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即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控制医疗费用。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可以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从而为民众提供高耗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机构能以较低的资本构成卫生服务中心,因而成为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单位。且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所实行的属地管理原则,使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趋向均等化,客观上要求巩固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其次,社区卫生服务通过不断增加居民对优质低耗服务的利用,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促进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都远低于城市上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低廉,而且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于一体,大部分小伤小病的治疗,慢性病和老年疾病的预防、康复都能在社区用低成本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样,病人的支出减少,使医疗保险的支出成本大大降低。

3农村合作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首先,农村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广覆盖过程。一方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向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卫生服务并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从而推动合作医疗的发展。另一方面,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可以丰富合作医疗的内涵,不断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筹资渠道。原来的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目标定位偏低,医药费报销仅限于门诊费、部分药费、检查费等,作为分担风险的费用保障机制,它的受益者只是患病人群,健康人群得不到任何形式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将健康保健内容融入合作医疗,赋予了合作医疗新的内容,解决了过去合作医疗保障只面向少数人的矛盾,不仅分担疾病风险,而且对没有发生费用报销的参保对象,开展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合作医疗保障体制与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结合,做到有病经济补偿、无病保健服务,在坚持对弱势人群照顾的同时,兼顾其他社区人员的医疗需求,可提高群众自愿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可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问题开辟一条渠道,而这一渠道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医疗服务合同篇5

一、医疗服务行政管理概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且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繁荣,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基于此种形势,我国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并通过试点推行的方式,将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在医疗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医疗设施不完备,使得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削弱。许多居民寻求医疗服务时,一方面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高低问题,另一方面即医疗服务水平。在两者之间权衡之下,许多居民为追求治疗效果,宁愿选择费用相对较高、但医疗设施较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医院。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仍不高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其服务水平不高,是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多为小型社区医疗机构,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差,医疗人员的收入水平不高,且未来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许多医疗人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仍选择进入正规医院当中。同时,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频率较低,导致其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医疗服务仍处于探索和建设当中,其在运行时的许多相关制度仍未有效建立,导致其在运行时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相较于大型医院而言,其当前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对小型病症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对诊断出的重大疾病,并及时转由大医院。然而,双向转诊制度的缺失,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相对有限。其次,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就医报销问题仍未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使得人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面临着报销过程复杂、报销占比较少的问题。

三、产生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基于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则主要因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匀,大型医院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多,社区医疗机构则因其运行过程仍不稳定、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相对有限,使得其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社区医疗机构为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通过药物价格上涨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这就造成居民认同感下降,最终导致其失去市场资源,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二)发展空间较小,医疗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服务水平较低,主要因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发展当中,并未形成严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未来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差,使得许多医疗人员选择跳出。当前的医疗人员队伍则普遍学历层次不高,且并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得医疗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人才的投入,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费用资金,也就反映到医疗服务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上。

(三)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虽已经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表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但该政策在各地方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有效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尚未进入到医保定点单位系统当中,也就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此外,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保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不一致,许多高质量、高费用的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四、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为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其医疗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可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得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通,并对资源进行分享和整合利用,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加大社区医疗机构扶植,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运行过程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使得其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得到重要保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国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地区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的建设,使得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为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打造有效通道,提高医疗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热情和自我提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监督管理,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

医疗服务合同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面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医疗服务价格政策、项目规范、成本测算办法和作价原则对全省医疗服务价格实施管理和监督。市及市以下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对本辖区内医疗服务价格实施管理与监督。

第四条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由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格。部、省属驻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授权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制定,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应执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以下简称《项目规范》),严格按照《项目规范》规定的项目名称、内容提供医疗服务。

第六条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应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服务价格,提高技术劳务价格,逐步实现按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冲抵医疗服务总成本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

第七条营利性医疗机构应本着公平合法、诚实信用、质价相符的原则,自主制定医疗服务价格。

第八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制定;

(二)反映医疗服务市场供求状况,有利于医疗机构开展公平竞争;

(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有利于促进医疗技术进步;

(四)保持医疗服务项目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有利于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五)鼓励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社区卫生服务及中医、民族医的发展;

(六)保持医疗服务价格的相对稳定;

(七)与毗邻地区医疗服务价格相衔接。

第九条制定医疗服务政府指导价应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分别制定指导价格,适当拉开差价。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服务成本测算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测算办法进行成本分摊和测算。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成本费用的审核。

第十一条制定和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时,对于纳入医疗服务项目内的卫生材料、诊断试剂,应按平均消耗计入项目成本;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构成,需要单独收取的特殊医用卫生材料等,可按照医疗机构公开招标后的实际购进价格加一定的加价率计收。需要单独计费的特殊医用卫生材料目录及加价率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二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卫生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成本、价格监测体系及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及成本构成要素的市场监测,为适时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依据。。

第十三条集中制定或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服务价格,价格主管部门应组织举行听证会,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j也。

第十四条为适应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服务的需要,医疗机构可以在《项目规范》的项目外,申报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按照《山东省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

第十五条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经批准可以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是指满足患者在服务设施、条件等方面的特殊需要而开展的服务。

特需服务应由患者自愿选择,特需医疗服务的项目目录、项目名称、内涵、说明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价格,按照价格管理权限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确定。

第十七条二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物价机构,配备物价员,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二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实行医疗服务价格计算机管理,使用省物价局、卫生厅指定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软件,统一规划,统一收费。

第十九条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公示制度。价格主管部门应通过指定媒体及时公布政府制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医疗机构应在其经营场所公示医疗服务项目名称、项目内涵、收费标准、收费依据、计价单位和实际执行价格等内容。

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内容等应由价格主管部门监制。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应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清单或查询服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专门设立提供查询服务的机构、人员或设施,免费向患者提供价格和费用的查询服务,推行住院病人一日清单制度,逐笔填写每项医疗服务价格和每种药品销售价格。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制定的实际执行价格超过政府指导价的;

(二)医疗机构自立项目开展医疗服务、收取费用的;

(三)医疗机构不按规定在其经营场所公示其主要医疗服务项目实际执行价格等有关内容的、不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查询服务和费用清单的;

医疗服务合同篇7

特需服务价放开,会稀释原本就稀薄的公共医疗资源吗?会激活公立医院的逐利倾向导致“看病更难”、“看病更贵”吗?

价格放开不是“洪水猛兽”

张燕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外科主治医生)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不尽合理,医疗服务价格无法充分体现市场变化、医院等级差异、医疗风险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价值,公立医院不得不通过特需服务来弥补基本医疗收入的不足。

而特需医疗服务中的部分项目医院自主定价,更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曾有学者对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发现:2013年,上海市三级医院特需服务药占比为30.3%,其中门诊药占比为37.1%,住院药占比25.8%,而同期全员的药占比则高达42.3%,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的药占比分别为54.4%和32.6%。

这说明特需医疗服务更多的体现了医疗技术服务的体格,体现了医生在医疗服务中的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近年来推行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向相一致。《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的思路也是积极的。

但更审慎地看,公立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是历史产物,而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需系统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一直都有限制,即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一方面,这样的一个体量,难以承担体现全体医生劳动价值的重任,只有开放医生自由执业,才能有效平衡社会医疗资源,将公立医院的就诊人群分流。

另一方面,有这样一个“天花板”在,患者也无需过分担心价格放开后会进一步激活医院逐利的“洪水猛兽”,导致“看病更难”,“看病更贵”。

建立公立医院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办医,还原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以上三点应该齐头并进。此外,还应建立新的人才薪酬机制,丰富绩效考核量化因子,改变目前医生出诊费只能靠职称级别来体现的尴尬局面。

满足差异化需求,我愿意埋单

韩璐(大学教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建档产检)

以一个曾在特需门诊建档、产检、生产的患者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比起对特需医疗喊“斩断”“切割”,让其活在“满足差异化社会需求”和“挤占公共资源”的舆论夹缝里无所适从,放开特需医疗服务价格,交由市场决定并让患者理性选择是务实之举。

不然,非让稍高收入人群也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去?事实上这样不是更加剧了排队人群挂号和就医的困难?

社会高速发展至今,如果不能正视社会不同收入人群的不同需求,将“基本医疗”和“特需服务”囿于公立医院的围墙内“左右互搏”,抱持有违公益、违背公平、难保公立的态度和立场将特需服务“一棒打死”,是难以实事求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任何时候,公平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我的感觉是,基本和特需的划分与医院等级无关,与医院的性质是公办还是民营也关系不大,两者的差异反映在经济关系上。如果我的支付能力不足以保障我可以在美中宜和、和睦家(二者皆为高端私立妇儿医院)围产,那公立医院普通门诊之外,可不可以容许公立医院特需门诊来满足我正常的医疗需求呢?

但有一点,我们对“特需”的理解需要更新。特需是什么?是高端服务+高端技术?还是高端服务+基本技术?北京的很多医院看下来,在设计特需病房或门诊时往往考虑的是Vip的身份,比如在手术室门外设茶座,把病房装修得像酒店而不像医院;而一些国外的特需或者高端病房更强调无菌,为预防交叉感染,所有装修都参照标准严格设计、运行。

一句话,如果我国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能更多体现医疗技术服务的价值,我愿意为其埋单。

提高质量才是特需医疗改革的诉求点

洪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北京市要放开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价格的消息一出,有点赞:这符合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发挥作用。但更多是担心:放开特需服务价,会否导致特需服务范围扩张?会不会助长公立医院的功利追求,做大其“堤外损失堤外补”的畸形经营战略?会不会令特需医疗变成“天价医疗”,增加患者负担?

围绕特需医疗,似曾相识的舆论交锋一直都在。

近几年,上海、北京都曾宣布“剥离”或逐步削减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诸多的研究和舆论直言“取消特需医疗符合公共利益”。

但一系列的提问如影随形:缺失了特需医疗这部分的收入,公立医院的巨大损失如何弥补?公立医院回归公益,社会资源有能力承接特需、高端服务吗?

无论是切掉特需医疗这颗“肿瘤”,还是放开特需服务价交由市场调节,所有动作或多或少,或强或弱,都会给医院、医生和患者带来“痛”,问题在于能否以这种“痛”换来不再看病贵、看病难的“爽”?

显然,只对特需“动刀”很难令医疗体系整个肌体焕活。

现如今,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更需要一个较好的就医环境和细致全面的诊断治疗;政府对医院补偿机制不足与医院自身的发展要求有冲突;医务人员需要价值彰显,但现行体制机制无法充分满足。基于此,特需服务才会存在,才有合理性。

那么提高服务质量,才应成为特需医疗改革的真正诉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放开特需服务价,让市场“标价”医生价值更透明、更科学,也给患者机会更理性选择,对于减少过度占用优质医疗资源、提高特需医疗服务质量不无裨益。

要实现特需服务改革短期、长期目标的有序衔接

何达(博士,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资源配置与规划)

对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可能存在的诱导需求,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管。明确区分基本医疗服务与特需服务,防止诱导医疗服务的发生;通过开展特需服务规模的研究和政策引导,结合各地、各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缩小特需服务的比例;通过严格管理特需医疗收入用途,对基本医疗收入亏损济宁弥补,短期内实现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科学、规范、有序管理和运营。

但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特需医疗因为占用了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技术,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供给,而医院通过收取高额费用获得收益,不符合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定位。此外,通过不同的收费区分患者,会引发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影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

同时,特需医疗因为服务水平、床护比等指标尚达不到高端医疗的标准,从而既不符合高端医疗的特征,也不属于基本医疗范畴,定位较为尴尬。

医疗服务合同篇8

一、实施范围

从现在开始到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全市符合条件的镇、街、区和市直医院全面实施推进。

二、指导思想

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按照上级试点安排和“优化布局和结构、分层分级、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全面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市康复医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分级分工、高效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目标任务

通过试点,将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和主要政策措施,建立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㈠整合各类康复医疗资源,科学规划设置康复医疗机构。统筹规划辖区内各类康复医疗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残联康复资源与康复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补和联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各种不同康复需求的伤病患者、残疾人及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康复医疗服务平台。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根据需求有计划、按步骤地设置康复医院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护理院、老年病院、慢性病院、残疾人康复医院或中心、养老服务网络等)。

㈡建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类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任务,建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或其他康复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一体化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室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医院、以康复科为主的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镇、街、区村卫生室设立康复室(站),主要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的康复、护理服务,并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纳入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㈢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工作,逐步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制度。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街、区卫生院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发育异常、视力低常、听力异常或疑似残疾等儿童应及时转诊。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转介至相应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康复。

㈣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鼓励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与康复医院或镇、街、区卫生院(室)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制订转诊规范和流程,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积极组织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对口支援关系,帮助解决镇、街、区卫生院(室)实际困难。积极与医疗保障管理部门沟通,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支付办法和报销比例,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康复医疗服务的供给和利用;积极推动康复医师多地点执业,从制度上规范双向转诊。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群众康复就医需求。

㈤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将康复知识纳入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康复治疗技术定点培训医院作用,大力开展康复技术进修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综合医院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要求,康复医学科应当积极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合作,提高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细化专业分工,提升学科水平。其他临床学科树立早期康复意识,主动与康复医学科协作。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区卫生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适宜技术和设备。加强专(兼)职康复技术人员培养配备,提升康复医疗能力。加强对养老院、护理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扶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知识宣传和普及功能,提高城乡居民康复预防和康复治疗意识。探索制定康复医疗服务标准规范。

㈥充分发挥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家作用。积极参与市康复医学会的各项活动,大力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专家队伍,建立市、镇、街、区两级康复医学专家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指导本区域的康复医疗服务人才和技术建设,参与康复医疗服务机构达标验收和相关检查指导工作。

四、试点原则

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卫生局要做好试点的组织、准备工作,主动协调残联、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督管理,为试点营造良好环境。

㈡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调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市、镇、街、区要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卫生事业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在宏观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同时,同步安排和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包括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㈢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医疗机构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康复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㈣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专业技术在康复医疗服务中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小、便、灵”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技术项目,为群众提供简、验、便、廉的康复医疗服务。

五、实施步骤

㈠动员部署阶段。制定下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具体任务、职责分工、时限要求等,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㈡全面实施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定期调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适时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㈢中期评估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进度和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和中期评估,总结和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持续整改提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㈣总结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和终末评估,对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大会。

六、工作要求

㈠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各镇(街道)、各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加强指导、培训、评估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好基线调查,提出本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要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力求有所突破。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政策,做好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㈡实行目标化管理。卫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督导评估,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镇、街、区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持续、有序推进。要加强工作信息的搜集,安排专人逢双月底前报送工作信息,并做好试点工作文件、资料、照片、录像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规范管理。

㈢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要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卫生、人社、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落实好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有关要求,按规定将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制订有利于康复医学发展的财政、价格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其基本建设、设备设施、人员工资、培训等工作经费和运行经费,确保“房屋、设备、人员、经费”四配套。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的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医疗服务合同篇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正在全国全面展开,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一个费用较低、有基本质量保障的医疗服务递送系统,这就需要有一套精心设计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把医疗服务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显而易见,如果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即使建立起新农合制度,有限的基金也将不堪重负而出现危机。农民即使“参合”,从新农合获得的医疗费用补偿收益也将被医疗费用的上涨所抵消。因此,如何控制农村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趋势,是新农合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医疗机构的收入来源分析

就医疗机构而言,其收入包括业务收入(含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政府拨款及其他收入。下面,我们分别从村、乡和县三级医疗机构讨论。

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至少在名义上尚属公立机构。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主要包括职工工资(即所谓的“人头费”)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卫生院下放到乡镇管理,少数财力雄厚的乡镇政府确实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力度。但是,对大多数乡镇政府而言,维持自身机构正常运转尚且困难,根本无力投入充足的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不少乡镇政府还经常截留卫生院的政府拨款、向卫生院摊派费用、安排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院,严重妨碍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尽管如此,在乡镇卫生院总收入中,来自政府投入的比重实际上一直在上升(见表3)。

从收入来源的结构上看,农村三级医疗机构,无论公立还是民营都高度市场化,或者说它们都成为以服务换取收入的机构。这些机构运行状况的好坏,甚至能否生存,均取决于它们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病人,能否从病人那里赚取足够多的收入。把医疗费用上涨归因于市场化的论断简直不计其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的医疗机构,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都以服务换取收入,市场化改革是全球性医疗改革的大趋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医疗费用的上涨也是全球性趋势,但是其主要成因并非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而是其他客观因素,包括医疗技术的进步、疾病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等。换言之,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化机制中,医疗费用的上涨可以得到控制。我国农村地区医疗费用上涨失控,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不健全,从而造成农村医疗机构激励结构的扭曲。

二、扭曲的激励机制:第三方购买的缺失与支付制度的缺陷

从结构上看,我国农村医疗服务固然是市场化的,但是这一市场为医患双方关系所主导。绝大多数病患者是自费病人,而医疗服务提供方的主要收入来自这些病患的付费。换言之,农村医疗服务市场缺乏一个第三方购买者,也就是没有医疗保险方代表患者来购买医疗服务。在2003年,中国农村有79%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这些民众一旦生病,必将以自费病人的身份出现在医疗服务机构。即使新农合建立起来,由于其补偿比率很低,一般也就在30%左右,因此参合人在就医时基本上还是自费病人。更何况在不少地方新农合采取事后报销制,即就诊者作为单个的主体接受医疗服务时,必须自己预支全部的医疗费用,然后才能到医疗保险机构寻求报销。这样,从医疗服务机构的角度来看,新农合参合病人与未参合病人区别不大,只不过前者的费用节省意识稍微弱一点点而已。

这样的情形表明,在农村医疗服务市场运作中,基本上不存在第三方购买的机制。近来,一些地方的新农合已经开始改变事后报销制,代之以预付制。参合者在就医时,只需支付其自付部分,而新农合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与新农合基金管理者直接结算。然而,这一制度改进的立意并不是建立第三方购买机制,而是为了最大可能地方便参合者,从而增加新农合的吸引力。

有关医疗服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表明,医患双方关系的主导性无法避免所谓“供方诱导需求”的现象。由于医患双方在医疗信息上的不对称,如果供方向医疗服务消费者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或者药品,消费者基本上没有能力加以监督。只有建立第三方购买机制,也就是病人在就医时只支付比重不大的自付费用,而医疗费用的大头将由医保部门(或政府)支付,医疗服务机构才不会盯着病人的腰包,而拥有强大购买力的医保部门(或政府)才有实力运用多种手段来影响和制约医疗机构的行为。

一般来说,第三方购买者控制医疗机构费用的主要手段是支付方式,其中包括按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定额包干、按病种付费等。这些支付方式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种类。但是,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证明,按项目付费的方式虽最简便易行,但也最不利于医疗费用的控制。

事实上,中国医疗服务补偿方式普遍采用按项目收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用多少报多少”的报销方式。其他支付方式未见普遍使用,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医保覆盖面不广、保障力度不足从而导致第三方购买者根本不存在,而病患个人无法运用这些支付方式;二是我们现行的医保制度未能有效地行使第三方购买者的职能。在这种制度结构下,医疗机构完全没有共担医疗成本的压力,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经济激励来控制成本或限制提供服务的数量。

在按服务项目收费支付制度下的中国特色创收制度,即医生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和所开的药品挂钩,甚至推行科室承包,更是对医疗成本的上涨有推波助澜之功效。在这一激励结构中,医生通过“诱导需求”,提供大量的检查、开大量的处方,尤其是提供那些有利可图但事实上没有必要的服务来增进自身和医院的利益,是很难避免的。

三、农村医疗服务的垄断性与政府的角色

除了扭曲的激励机制外,农村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垄断性也为医疗服务的费用上涨带来压力。在农村地区,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个综合医院,即县医院。在该县之内,它具有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好的人力资源,在住院服务即所谓的大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一个乡镇也通常只有一个乡镇卫生院,虽然无法同县医院相比较,但同村卫生室和个体行医者相比较,设备和人力资源较强,还拥有本乡镇部分卫生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该乡镇内,乡镇卫生院也拥有相对的垄断地位。而在村一级,大部分村只有一个村医或一个村卫生室,因此在本村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上也有一定的垄断性。

其实,垄断局面的出现在卫生部门的供给方面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可能没有足够的消费者来支持医疗服务的竞争。在农村地区较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制造竞争,不仅不太现实,而且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目前,农村地区非诊所类医疗机构的数量由政府通过卫生规划加以控制。政府区域卫生规划一旦确定,在该区域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也就相对确定了,同时又禁止医疗机构跨区域行医。因此,区域规划通过供给方控制,从某种程度上对新竞争者的进入形成了障碍。

即便在垄断格局业已形成的局面下,新农合的服务定点安排进一步加剧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一般情况下,医疗筹资的组织者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低价服务提供者,而不必考虑其所有制性质。但目前,新农合一般选择公立机构作为其定点服务点。即使存在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却基本上无法获得定点服务机构的资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新型合作医疗的主要组织者是县(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都是当地公立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从而很自然地运用权力照顾其利益,而把一些民营的竞争者排斥在外,除非某些民营机构同有关管理者建立某种特殊关系。乡镇卫生院一般也是本镇新农合的主要管理者,肩负着对村卫生室管理的责任,可以指定村级合作医疗服务点,因此对其下属的村级诊所给予照顾也就顺理成章。在试点县中,农民只有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住院和买药,才能够得到报销补偿。这样,在新农合中,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公立村级诊所的垄断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总而言之,农村医疗服务为当地公立医疗机构所垄断的局面虽然有改进的余地,但是不大可能得到根本的改观。从理论上说,即使在这样的格局下,只要政府适当地发挥其监管职能,垄断性的公立医疗机构也不一定必然价格较高。但是,实际上政府现有的监管不仅没有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反而对医疗费用的水涨船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新农合试点中,乡镇卫生院成为赢家。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既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又是业务竞争关系。乡镇卫生院足以利用现有权力,危害公平竞争,并可以从中取得一定的垄断性收入。这种案例在实地调查中屡见不鲜。如在山东省苍山县沂蒙革命老区的一个村医谈到,乡镇卫生院要求村诊所与其签合同,该村800多人,要求每月卖掉1300元的药,完不成任务诊所就要被罚款。有研究者发现,村卫生服务点药品价格通常由县卫生局制定,其价格比附近数家药房要高很多,它们销售收入全部上缴乡镇卫生院,再由卫生院根据销售额给予提成。

这样,所谓的“政府监管”,变成了“政府收费”或“政府捞钱”,不但不能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反而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因为这些收费最终要转嫁到生病的农民身上。

四、几点结论与政策建议

医疗服务合同篇10

关键词: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路径探讨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所能提供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等方面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特别是在当前看病难和看病贵已成为常见现象,而综合型的大型医院医疗资源又相对集中,不能满足大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时候,对社区医疗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予以充分的认识,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让社区医疗在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同时也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1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方向及特色定位的问题

社区医疗发展方向及特色的定位是目前社区医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根据社区医院周边居住的人群特点及卫生服务需求来定;还要根据卫生改革的大体方向及"一刻钟"服务圈的要求来定;同时,也要根据社区自身现有的医护力量及周边医疗的资源状况来定。可以用"走出去请进来"的观念,考察、参观其他已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医院,再结合本社区的特点,来创建本社区医疗的服务模式,做到用优质低价的服务来吸引周边的居住人群。

2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目标定调的问题

社区医疗的发展目标可以用"跳起来,摘桃子"这样的一种方式形容来定调。既要结合社区医疗现有的发展状况,又要着眼于社区医疗发展的大趋势。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各个方面,在力求可行的同时也要有一定难度和高度。目标定得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但可通过努力即能达到。

3实现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几点路径探索

3.1要走系统发展服务的思路要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必须走好服务社区百姓的这条路。服务要做好,重在质量;质量要提高,不能只重视"面"与"线"的发展,更应重视"点"的建设,只有"点"真正完善了,"线"与"面"才能得到提高。

所以,要想把社区医疗的服务做好,应从某一"点"开始抓的思路出发:例如从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服务到位这几点路径开始抓:

3.1.1方便快捷方面可借助街道或政府的帮助,请有技术又有能力的公司或部门在社区医院周边一公里范围内铺设电缆,建立社区居民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信息系统。为范围内的60或65岁以上的老人或有残疾、行动不便的人群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提供定期上门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当老人或患者有意外时,他们可以按动呼救系统,从而在社区医院的电子系统上第一时间内显示该老人或患者的信息。这时,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其家中给予及时的救治,同时也可及时通知该老人或患者的亲属知晓这一信息。

3.1.2价格低廉方面武汉市的金桥社区医院创建了"王争艳"这个品牌,规定每张处方不超过15元,从而建立了"平民医院"这样看病价格低廉的社区医院形象,拥有了优质低价的良好口碑。同时,社区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险相结合,不仅能使社区医疗获得运作的资金保障,并能使大型医院的患者得到分流[1]。真正意义上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医疗运营模式[2]。这种分流对接方式也保障了百姓只需用很少的钱就可以诊治常见病和慢性病。

3.1.3服务到位这方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是社区医疗发展的终极目标。开设家庭病床,将医疗护理送至患者家中。同时与街道联手,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生动灵活的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等,将保健知识送至居民身边,这同时也扩大了社区医疗各方面的影响力。

3.2要有医疗资源整合的观念现在政府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水平,对社区医疗的建设也非常关注加大了投入,利用好这个契机,争取市、区一级卫生局的关注和帮扶,实行医疗资源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整合与共享。

要在社区实行首诊负责制,双向转诊制[3]。通过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规范就医流程,达到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的合理格局,逐步实现分级医疗的就医模式。建立健全双向转诊路径是有效缓解社区医院"吃不饱"和三级医院"吃过饱"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4]。可依靠政府出面,将辖区内的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调配和整合,运用市场化经营的多种手段将大型医院中一些闲置的仪器设备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一种合适的模式达到"物"的资源共享。还可以请周边大型医院的知名专家、教授定期来社区医院坐诊,请他们帮助进行社区住院患者的专家查房和会诊,以带动和提升社区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这种对接联手方式,可达到"人"的资源共享。

3.3要有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服务的理念要想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将治疗疾病逐步向预防疾病为主的方向发展,就要改变居民的就医意识,让居民走出有病才到医院就治的误区。通过开展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走访、健康咨询等服务,使一些处于亚健康的居民在较方便的情况下,就可享受到卫生保健服务.避免病重才到医院看病[5]。即达到"三早",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的就医目的。这可以大大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的发展不光要依靠原有的经营体系,还要开发更多更广的新生服务项目,比如针对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的防治,中医干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供中药配制的同时还可开展针灸,推拿等项目。这些项目成本低,收效高,极易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给群众提供就近治疗慢性病的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和社区医院的效益。

3.4在对社区医疗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培训与内涵文化建设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过程中,也应包括社区医疗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外要创新便民服务措施与树立良好的医护队伍的形象,内要狠抓医疗护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培训要有系统连续性,从规范形象仪表的训练入手,逐步过渡到技术操作及工作流程的培训,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完善和巩固。同时社区医院还要增强医护人员间的凝聚力,定期开展座谈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让医护人员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与舞台,这也是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进行文化内涵的建设,还不仅仅是以上几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和路径可以借鉴和采纳,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本社区医疗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给予实时的运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徐金玲,孙利华,李轩.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试[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3).

[2]张法强,华峰.浅析中国当今社区医院设计[J].中国市场,2011(14).

[3]盛鑫铭.实施社区首诊制探析[J].中外医疗,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