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0:32

标准成本篇1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内容;标准成本优缺点

一、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析与报告,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

标准成本是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记录成本生产,经过努力有能力达到的成本,是通过对成本形成整个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来实现的。它是企业通过考查市场和生产情况制定标准成本,将其与现实成本比较获得成本差异,并进行因素分析,从而达到加强成本控制目的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即在成本发生时将实际成本分为标准成本与成本差异两部分,汇集成本差异,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报告给有关部门,以便控制成本;于期末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分配和结转成本差异,计算产品成本。

二、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1.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成本的制定是运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及关键。其成本项目与会计核算的成本项目一致,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项目,其中制造费用按固定性、变动性制造费用分列标准;然后将各项目的标准成本予以加总,即为产品标准成本。

制定标准成本,一般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然后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某个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数量标准*价格标准。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预算数/(工时定额*计划产量)

制造费用预算数一般按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分别确定。因固定性制造费用的预算数是按总额来确定的,所以,制造费用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

2.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用标准成本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归集,关键就是进行成本差异分析。每个会计期初财务部门编制差异分析报告,各级管理人员通过阅读报告,从而发现导致差异的作业,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成本考核的基本目标、控制资源消耗的数量差、改进成本作业中的技术产业水平,降低作业量差以及资源价差。

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即为标准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和变动制造费用为变动成本,其数额由价格和耗用数量二因素决定。固定制造费用是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变动成本差异,按形成的原因,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成本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和效用差异。

3.标准成本法的账务处理

实际中,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设不同差异账户进行归集,以便对成本进行考核和控制。

(1)记账时,“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等账户的借贷双方应全部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余数反映作业发生的标准成本。

(2)当企业的财务会计根据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以及“产成品”账户时,企业应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产生的差异。将实际成本记录到“材料采购”账户,标准成本记录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这些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

(3)会计期末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即为当期成本控制的结果。在月末或者年终,将全部的成本差异额分别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之后将已经销售的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到“本年利润”账户。或者在会计期末将所有账户发生的成本差异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此法有一定局限性,当标准成本不符合实际或者成本差异额过大,会导致标准存货成本脱离现实的实际成本,扭曲当期的经营成果,适宜在标准成本合理的情况下运用。

三、标准成本法优缺点

1.优点。一是制定标准成本要考虑很多因素和企业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的,因此,标准成本有其科学性,它能够使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通过分解标准成本,可以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为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管理人员的效能;三是通过编制和分解标准成本能使各项预算指标与生产实际结合,避免人为浪费,并可为产品定价、估算未来成本、进行量本利分析提供原始数据资料,使成本管理的重点由事后分析转到过程控制。

2.缺点。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的发展,企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制造环境也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在新的环境下,产品的成本中的间接费用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传统的标准成本管理受到了挑战。企业经营管理也面临着更多的财务风险。企业不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化解这些财务风险,将会引起严重的财务危机。

一是企业标准成本法的体系缺陷。采用标准成本法会消耗大量资源,不利于降低管理费用、开发新的科技产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需对其进行修订,实际中却很难做到;二是标准成本法强化管理人员对局部不利差异降低的追求,易偏离企业长期计划目标,使管理者不能从战略角度看整体利益的得失,由此造成企业预防性成本或其他方面成本的增加。

现代化大生产环境下,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加快了固定资产更新率;职工素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单位产品承担的直接人工费用相对减少,导致制造费用比例增加,固定成本比重增大,成本构成多样化、复杂化。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分担较多的制造费用,有较高技术含量,自动化程度高的产品却因较少的直接人工耗费负担了不符合实际相对较少的制造费用,如此造成产品成本信息失真,对管理者造成误导。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趋向的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间接费用在企业成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标准成本制度在对间接成本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成本扭曲”。企业在控制成本的方法选择上应有考量。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经过实践的检验方能定论。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成本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向明.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35).

标准成本篇2

一、标准成本的概念和种类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

标准成本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泰罗制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它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差异的分析、差异的处理等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它以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为基础,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出成本差异,使差异成为向人们发出的一种“信号”;以此为线索,企业可以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并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订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

二、标准成本建立的意义

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标志着“先干后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后干”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对成本的控制从事后发展到了事前。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既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进行经营决策,又有利于简化日常成本核算。自该制度产生起,就深受西方企业界的欢迎,尤其在采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工厂里得到了广泛运用。该制度的局限是仅适用于生产经营条件相对稳定的生产部门。建立和运用标准成本的意义归纳为四点:

一是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运用标准成本进行预算的编制和分解,能使各项预算指标更加符合生产实际,消除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人为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预算完成准确率。

二是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清晰。通过揭示标准成本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这样就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各成本中心之间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标准成本差异就可以体现出来。

三是有利于成本控制。明确成本中心的责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责任下放到车间和班组,便于车间和班组把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个人,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考核,使奖金与成本业绩挂钩,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是有利于决策。一方面管理层可根据差异分析情况作出采取新工艺、新操作、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层针对标准成本状况,作出营销决策。

三、标准成本的建立

成本标准是针对明细作业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订的,它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而消耗标准又分原料消耗标准、辅料消耗标准、直接燃动力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和制造费用标准;价格标准分为物料价格标准、半成品价格标准、能源价格标准和人工价格标准。(一)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历史消耗资料及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

成本标准不能只由财务部门制定,而一定要有一个权威机构制定和修订标准,制定标准应由技术部门、生产车间和财务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另外,对于一个集团公司所属不同地域的分厂,还应设定一个地域修正系数。比如有的分厂地处平原,有的则地处山区或丘陵地区,那么这些分厂在制造同一产品所支出的成本必然会受人工费、运输费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

(二)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这一类

具体包括材料成本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四大项九种,设置口径较细。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三)标准成本要整合,则从标准到生产实际的信息量必然非常庞大,光靠手工计算是不可能的

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作为标准成本管理平台,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四、标准成本的修订

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指出途径。

制定的标准成本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应是不变的,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外部市场、产品品种等发生较大变化时,是有必要进行修订的。但是等到上述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往往差异已经较大了,给日常的差异分析工作带来不便,增加了分析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根据以往的经验,标准成本至少应在三年进行一次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修订。

标准成本篇3

【关键词】标准成本;建立;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和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各企业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挖潜企业内部潜力,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在成本控制方面引入标准成本管理方法,降低产品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标准成本的概念和种类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

标准成本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泰罗制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它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差异的分析、差异的处理等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它以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为基础,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出成本差异,使差异成为向人们发出的一种“信号”;以此为线索,企业可以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并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订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www.133229.com

二、标准成本建立的意义

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标志着“先干后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后干”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对成本的控制从事后发展到了事前。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既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进行经营决策,又有利于简化日常成本核算。自该制度产生起,就深受西方企业界的欢迎,尤其在采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工厂里得到了广泛运用。该制度的局限是仅适用于生产经营条件相对稳定的生产部门。建立和运用标准成本的意义归纳为四点:

一是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运用标准成本进行预算的编制和分解,能使各项预算指标更加符合生产实际,消除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人为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预算完成准确率。

二是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清晰。通过揭示标准成本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这样就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各成本中心之间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标准成本差异就可以体现出来。

三是有利于成本控制。明确成本中心的责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责任下放到车间和班组,便于车间和班组把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个人,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考核,使奖金与成本业绩挂钩,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是有利于决策。一方面管理层可根据差异分析情况作出采取新工艺、新操作、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层针对标准成本状况,作出营销决策。

三、标准成本的建立

成本标准是针对明细作业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订的,它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而消耗标准又分原料消耗标准、辅料消耗标准、直接燃动力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和制造费用标准;价格标准分为物料价格标准、半成品价格标准、能源价格标准和人工价格标准。

(一)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历史消耗资料及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

成本标准不能只由财务部门制定,而一定要有一个权威机构制定和修订标准,制定标准应由技术部门、生产车间和财务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另外,对于一个集团公司所属不同地域的分厂,还应设定一个地域修正系数。比如有的分厂地处平原,有的则地处山区或丘陵地区,那么这些分厂在制造同一产品所支出的成本必然会受人工费、运输费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

(二)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这一类

具体包括材料成本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四大项九种,设置口径较细。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三)标准成本要整合,则从标准到生产实际的信息量必然非常庞大,光靠手工计算是不可能的

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作为标准成本管理平台,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四、标准成本的修订

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指出途径。

制定的标准成本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应是不变的,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外部市场、产品品种等发生较大变化时,是有必要进行修订的。但是等到上述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往往差异已经较大了,给日常的差异分析工作带来不便,增加了分析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根据以往的经验,标准成本至少应在三年进行一次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修订。

五、结论

成本管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对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合,齐步前进,推动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朝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标准成本篇4

在oeCD国家中,企业和民众经常抱怨的就是政府在很多事务上的层层行政管制与繁文缛节(redtape)。这些繁文缛节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程序极其复杂,既无关紧要又麻烦,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监管负担,给整个经济带来的成本十分高昂。如果行政监管法规的数量过多、过于复杂,就有可能阻碍创新,造成不必要的贸易、投资和经济效率障碍,甚至以及使得许多小企业和刚兴起的企业无法发展或进入特定的市场,最终导致竞争?的衰退等问题的发生。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负担的程度,很多oeCD国家已尝试通过商业调查或基于量化证据的方法衡量负担。衡量对企业造成的行政负担的最初方法之一是荷兰开发出的标准成本模型(StandardCostmodel,简称为SCm)。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印发《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的通知中也要求研究建立标准成本模型(SCm)并在部分地区试点。本文试对标准成本模型进行简单介绍。

二、标准成本模型

标准成本模型致力于确定和衡量企业的行政负担,是减少行政负担所必须的前提条件。标准成本模型的一部分是通过简化遵从政府监管要求的义务来实现,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检查然后将其全部取消的可能性来实现。一旦监管放松,后续的行政负担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就可以评估整体的成功程度。标准成本模型目的在于确定、计量和评估在完成行政要求时发生的商业成本。这些成本通常由向中央机构或者公众(比如消费者)提供信息的责任引起。为准确计量行政负担,我们首先应当准确界定在计算行政负担时应包括的成本。

政府管制导致的成本负担可以大致分为直接成本(directcosts)与间接成本(indirectcosts)两种。管制的直接成本也叫直接财务成本,即指因政府实行管制措施所需耗费的行政成本,主要反映在管制机关的行政业务预算之上,包括所有政府的财政支付责任。最显著的例子是税收,商业企业在接受某些优惠时也被迫缴费,根据国际SCm手册这也被视为直接财务支出。间接成本则是指管制措施对受管制者所造成的成本负担,也即受管制者因遵守管制法令而所需付出的成本,所以又可称之为管制的“遵从成本”(compliancecost)。遵从成本又可分解为基本遵从成本和管理成本。管制的间接成本还包括所谓的“第三方成本”(thethird-partycosts),这是根据管制俘虏现象所衍生出来的成本,也即因特殊利益团体总是能够有效地俘虏管制当局,使其制定更为限制竞争的管制措施,所以社会大众便会在市场竞争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成本方能够买到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政府管制成本的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管理成本包含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如图2所示。虽然图2中的内容区别较为明显,但是也存在一些行政负担必须被确认为显而易见的行政活动所引起的情形,即使这项义务已被移除,这种区分是十分困难的。

三、标准成本模型计算步骤

行政负担计算方法计算步骤如图3所示:

也可采用图4框架进行。

这些成本主要通过商务访谈来确定。这些访谈提供数据,从而使详细说明企业花在遵守政府监管法规上的时间成为可能。一旦所有公司的数据库完成,首先可以验证它然后根据图4列示的框架把它拓展到国家的水平上。计算伴随着所有步骤的总体描述、观察和问题。咨询顾问汇总一份报告给同级的单位或部门,他们轮流把他送到监督组考虑。为了用标准成本模型衡量监管负担或评估减轻监管负担的计划,很多国家开发出了一种所有现行立法的行政负担的“基线衡量(baselinemeasurement)”方法。这种基线衡量方法能让人对监管法规一览无遗,并得出企业行政负担的总数字;还能显示出繁重的信息责任和相关活动的所在,并判断出其起源于国内还是国际。荷兰于2002年底开始用标准成本模型衡量企业负担的程度。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所有行政负担共计164亿欧元(占荷兰GDp的3.6%)。财政、卫生和社会事务以及司法部门造成的负担占企业行政负担总额的四分之三以上。丹麦也于2006年初完成对所有行政负担的基线衡量。基线衡量包括对16个不同部门中与企业相关的所有监管工作的衡量。6标准成本模型已被许多欧洲国家采用,因为它能发掘简化国际和欧盟监管的潜力,例如通过利用相同的方法在各国之间进行基准研究。联合基准(jointbenchmark)的重点是分析欧盟立法在国家层面的实施情况,以及评估在行政负担方面的结果。通过比较各国体制,可以找出实施欧洲法则的最有效的方法。衡量行政负担也能为简化欧洲法则提供不错的选择。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已于2005年完成第一次有关行政负担的增值税国际基准的运用。该基准的重点放在一系列欧盟增值税立法和在国家层面的实施情况及其所造成的行政负担上。oeCD也于2006年推出了基准项目,对众多oeCD国家的国际运输立法进行分析。

在欧盟,欧洲委员会正在考虑一种评估立法所造成的行政成本的欧盟通用方法,参见eC(2005c)。所建议的方法叫做“欧盟净行政成本模型”(eUnetadministrativeCostmodel)。与标准成本模型一样,这是一种“微观评估方法”,可以对国内、欧盟和国际起源加以区分。它曾被修改,因为它涉及对企业、公共机构和公民的负担,也考虑净成本以及一次性成本。对现有负担规模的衡量可能是一种基于信息的重要减负政策制定方法,也是评估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依据。关于负担规模的量化证据提高了政客们的意识,支持了维护减负举措和政策的政治选民。此外,可衡量的减负目标也强化了改革者的责任。

四、结论

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没有经历过的。国家税务总局去年已经开始了标准成本模型计算的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在定量基础上得出客观的判断标准,而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在实务工作中应该积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减少政府不当的干预,强化市场机制与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为我国经济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ordova-novion,Cesar.,2008:theReformResultsCalculator(RRC).―aStandardCostmodeldevelopedtoevaluatetheresultsofaRegulatoryGuillotine?.

标准成本篇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50

当前,市场竞争的越演越烈,使得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利润的稳步提升,和员工利益得到保障,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控制制度,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而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1标准成本法界说

所谓标准成本法,就是以企业预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根据经营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核算、分析和比较,实现对实际成本的监控,并进而对实际成本进行考核,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评价,这其中所有管理的行为和活动即是标准成本法。简单来说,标准成本法就是借助核算来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管理,进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成本的动态、实时控制,事前预测、过程把控、事后评价等,都属于标准成本法,因而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贯穿企业的一切行为,以从成本方面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控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标准成本法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势

2.1使企业成本控制有标准可依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相当重视成本管理,这当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实际成本法已被很多企业采用,这是由于它的可操作性强。但是,实际成本法的理论依据不足,科学程度不够。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标准成本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企业正常运转所需的直接材料和人工,预期直接材料和人工,以及各种需要分摊的制造费用,等等。一个完善的标准成本方案,需要联合会计、计划、销售、采购等多个部门,并通过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制定、完成。所以,标准成本法由于立足企业实际,因而其科学性较强,能实现成本的精细化和有效化,因此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必然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2使企业成本核算有捷径可走

实际上,有一些措施和方法可使企业成本核算简单化,就拿采购来说,当物料需求部门提出Bom物料清单,那么采购部门即可按需求进行采购,一旦材料入库,即可根据成本核算实际成本法,这就使得采购这项工作的成本核算非常简单、快速。另外,标准成本法在具体使用时,可将标准成本以及成本差值后独立设置在一个栏目中,因此其内容可直接按照标准成本予以记录,这样就不需要等到成本费用确定后再做会计报表,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就会大幅减少。

2.3使企业绩效考核有工具可用

一旦标准成本制定了,即可通过成本分析会议,定期分析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两者之间的差距,通过拆解相关因素,及时发现变化发生的原因,并予以考核,进而根据责任的程度予以相应的奖惩。就拿采购来说,如果采购出现差价,该部门应及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标准成本法使得企?i管理者可根据成本指标,有效达成对每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因而成本指标的设定,需与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绩效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标准成本法能够有效提高成本核算的客观性,使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更加科学,并及时调整决策的漏洞和不足,实现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3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的路径

3.1使全体工作者形成科学的标准成本理念

成本管理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需要提升每位员工的成本意识,并非仅仅管理者或者财务部门才能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细化标准成本,实行责任到人,另一方面还要明确奖惩措施,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强化标准成本观念,提升其对标准成本的认知,激发起参与成本管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成本管控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确保成本管控工作的高效运行。

3.2建立健全标准成本的执行制度

在具体执行标准成本制度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虽然这个制度在某一个时期是固定的,但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而,标准成本的具体执行制度的制定,需遵照如下几个原则:(1)标准成本制度必须确保企业的管理能逐步完善。科学的单位消耗和合理的单位价格,是标准成本所需遵循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制定标准成本时应充分参考有关资料,而资料获取的过程,必然有效提升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水平。(2)组建高效的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组织工作是否高效,都将决定着标准成本的执行程度。一般来说,管理标准成本的组织可与预算组织有效地结合起来,即财务部门作为牵头人,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予以充分配合,从而使标准成本的管理组织更加成熟、完善,以确保标准成本法的贯彻实施。(3)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标准成本得以有效执行。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以及时解决标准成本执行中所遇到的负向因素,并使正向因素得以强化,从而提升成本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推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强化标准成本目标和制度的执行力度

标准成本作为企业的成本支出标准,其制定依据是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前提是企业的正常运营不受影响,其制定过程必须经过详尽的资料研究和分析。标准成本可实现对实际成本的有效评估和考核。标准成本法具有事前定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这三个环节和特点,并且这三个环节必须高效衔接、充分融合。当前,标准成本法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标准成本法一旦能得到贯彻落实,那么企业必然能将成本预算、过程控制和成本分析予以有机结合,在降低成本开支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4坚持科学分配、循序渐进的原则

标准成本法的执行,必须贯彻统一规划、分工合作这两个原则,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标准成本的基本计算方法为用量标准*价格标准,其中用量标准通常由制造工程技术部门经过分析所制定,ie部门负责提供精确的单位产品标准工时;而价格标准则需由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协商材料采购价格,人力部与制造部统计单位工资率,财务部详细划定单位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以及单位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成本的制定,应立足企业??际,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部参与到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中来,清除一切不利于标准成本执行的因素,从而提高标准成本的执行质量。

3.5借助eRp强化标准成本的整合

成本费用由于涉及面广,信息量巨大,因而难以实现人工计算和核对。然而,企业一旦引进标准成本法,所有成本和成本差异都予以记录,这样企业在计算期末成本时所需耗费的人工量和时间必然大幅减少,财务管理工作相应简化。另外,将标准成本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各项数据的获得可通过财务、库存和人力资源等各个系统,并且系统在获取数据后可独立完成成本核算,进而自动做出相应的报表,这就避免了人工制作报表的压力,减少了这方面所消耗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数据均出自一个渠道,因而数据的准确性必然有保障,这绝对是一举多得、一本万利的事。此外,还需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成本和时间消耗,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标准成本篇6

近年来,随着气矿所辖气田大部分进入中后期开采,开采和输送需要进行各种增压、脱水、化排等措施作业,开采难度不断加大,生产作业由上产阶段步入措施作业稳产阶段。与此同时,操作成本也逐年增高,呈阶梯式增长势头,降低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一、建立标准成本体系的必要性

(一)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要求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在考虑新的增减因素的前提下,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过去的生产工艺、生产措施、生产规模和环境影响等因素所作出的反应。随着气田的变化、生产状况的改变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以此为依据的预算管理模式已不能科学反映出各责任中心产出所需的最佳投入,不能充分提高气矿各单位、各部门的生产积极性,日益不适应现有措施作业对成本的需求了。

(二)标准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一种方法成为气矿加强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

气矿作为一个成本中心,是一个从事天然气开发、开采、销售的专业化生产单元、作业单元,管理控制已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成本管理的趋势就是精细化、标准化。

二、影响标准成本的主要因素

(一)气田生产阶段的影响

在气田开采初期,产能建设投入很大,操作维护成本较高;当气田处于开采中期,产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操作成本保持相对稳定,随着产量迅速上升,单位操作成本下降;当气田进入开发后期,产量开始下滑,地层压力递减加快,地层出水增多,要靠采取各种生产措施来获取、维持产量,如增压、脱水、起泡、消泡措施等,操作成本相应大幅度上升。

(二)生产规模的影响

随着石油天然气生产站场的扩大,作业增多,管线增长等生产规模的扩大,材料消耗、维护修理等操作成本相应增加。这类生产规模要素与操作成本呈线形增长趋势。而对于产量这一生产规模要素而言,受气田生产阶段的影响,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成本特性。在气田早期开发、中期上产阶段,产量的增长不会必然带来成本的增长,但当气田处于后期开采、作业时,气藏储采比下降,地层压力急剧减小,综合含水率增高,开采难度加大,必须从技术上、工艺上采取各种措施,工作量大大增加,要持续稳产、增产将投入更多的成本,操作成本大幅度上升。

(三)生产工艺的影响

由于生产工艺过程的不同,对材料、动力的耗费也不一样。现有天然气生产工艺中采取如干法输送,就地脱硫装置、管道缓试剂注入及增压、脱水、化排等措施,其成本耗费与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工艺措施的生产耗费不同。同时,不同的工艺措施,其耗费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增压主要耗费在增压机组用机油、日常维护用易损易耗件、动力(气或电);脱水工艺主要表现在三甘醇、配件的耗费及动力(水、电)上;单井脱硫主要耗费在脱硫剂的消耗上等。

(四)站场管网设备新旧程度对成本的影响

设备、装置处于最初使用状态的时候,由于与生产的配合、磨合不够,相应发生的耗费可能较高,也可能很快就磨合到位,耗费不太高。此时成本处于无规律的波动状态;当运行了一定时间后,设备装置与生产运行磨合到位,故障和事故发生率降低,运行平稳,只需定期巡检即可,成本耗费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当设备、装置运行到后期,设备老化,发生故障的几率会增高,巡检密度加密,更换的配件和频率加大,需要投入的维护费用会持续增加,成本耗费处于最高水平。

(五)气田环境、交通对成本的影响

气田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1.气矿所辖气田大部分属于山地、丘岭,每年时有洪灾发生,造成塌方甚至冲毁公路及输气管线,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此,气矿企业每年都要花费较多的资金用于恢复生产;2.生产井站极度分散,地处偏僻,公路交通设施落后,井站周边居民素质有限,损坏生产装置、管线时有发生,占道、占线、违章频繁,严重影响了天然气的输送安全,每年均需要安排大量的专项费用用于公路维修、违章建筑拆除;3.由于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回注、污水拉运以及废气物的无害化治理、油气井及相关设施的弃置、拆移、填埋、清理和恢复生态环境等所发生的支出,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导致成本不标准。

三、建立标准操作成本体系的主要思路

(一)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气矿生产经营现状的成本分类

对操作成本按照装置成本、非装置成本进行划分。前者主要是指气矿进入气田中后期开采后,所采用的各项生产工艺措施的装置设施成本,如增压、脱水、脱硫、集气站、井站、输配气站等;后者主要是指与工艺措施无直接关系,但与组织、协调、维护生产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有关。如车辆、人员、基地、管线、输配电线、井场公路、气田水处理等。

(二)建立切合实际的标准消耗定额

对气矿不同区块不同生产条件下的设备、装置、井站、管线、车辆等制定标准的成本消耗定额、人员费用定额,对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配件、公用器具的消耗都建立消耗定额。

(三)设置修正系数

根据客观存在的差异,特别是气田之间、井站之间、各作业区之间由于生产条件、设备新旧程度、交通状况、井站分散程度、工作量的饱和度以及基地规模等的不同,在基本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对差异性较大的项目确定适当的修正系数,尽可能使标准成本符合生产现场的成本实际需求。如根据各作业区、运销部及后辅单位的公路状况及井站分散程度、车辆工作量饱和程度,对车辆费用设置三类系数。根据增压装置的新旧程度、维护成本耗费水平的不同,按一定的使用年限设置增压装置的配件成本消耗系数,以体现标准成本在现场应用的差异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调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四)对成本中不标准因素,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专项预算和管理

如公路维修、违章建筑拆除、气田水处理、药剂加注及缓蚀剂、三甘醇、脱硫剂、氮气置换、装置外委维护等耗费。这些成本差异性较大,且与生产现场的生产状况密切相关,如:药剂加注要根据现场天然气气质、气量、含硫量、压力等因素确定加注量;公路维修、违章建筑拆除不可预见;气田水拉运的运距、运次及气田产水、边水无法准确估计;新增井站、装置当年投产发生配合、协调、完善费用与正常生产的运行成本差异较大。因此,应将上述费用作为标准成本体系中的非标准因素,进行单项考虑。根据实际工作量,经相关管理部门核实、计算后,可以由气矿控制,也可以特别注明配置,下达给各单位。

四、标准成本的主要架构及内容

(一)标准成本体系示意图(见图1)

(二)标准成本的主要内容

1.装置成本:增压装置根据油、配件的消耗量分类。

脱水装置根据动力消耗、配件、三甘醇消耗,按处理能力分类。

单井脱硫装置的耗费主要表现为脱硫剂、动力及零星材料的更换。其中,脱硫剂做单项考虑,动力和材料在常规单井中一并考虑。

单井站包括常规单井、自动化单井、回注井、值守井、输配站、配气站。其中,常规单井指以常规生产工艺进行天然气采输的场站;自动化单井是指在常规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运用SCaDa系统开展天然气采输的场站;值守井指生产工艺非常简单,或几乎没有生产,或巡查管理无人值守的场站;对输配气站,按生产工艺、集输气量、场站功能的不同,分配气站、输配站、特殊场站;回注井按回注压力分类,其中高压回注的电费由生产部门提供预计处理量,根据机泵单位处理成本确定动力成本。

2.非装置成本:人员费用指工资及附加外的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按机关后勤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进行分类。

车辆按越野车、轿车、特种车、中型客车、其他车型进行分类。其中,特种车因任务饱满程度极不一致,又细分为油罐车和化排车。

基地成本根据基地规模(面积、常住人口)分类。主要费用有水电、公共设施、基地绿化、门岗值守等外雇用工支出以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费支出等。

管线成本主要是清管通球、管线护坡保坎、着色等维护费。同时,考虑位于主城区内管线维护的难度和费用均较高,对主城区内的管线成本应适当提高标准。

五、建立标准成本体系的其他条件

(一)建立标准成本跟踪、反馈机制

财务核算上要建立标准成本核算台账,对标准成本所涉及的成本类别进行费用归集,定期对标准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反映,从而实现对标准成本的跟踪、反馈和修正、完善。

(二)建立规范财产物资管理流程

按照规范化要求,对财产、物资管理进行收、发、结存管理,定期清查财产、物资情况,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对井站现场待用的物料、装置配件等要及时办理假退料手续,使设备、装置的配件消耗真实、准确。

标准成本篇7

1、调整准备成本是指每一批产品生产以前都要发生的准备成本,包括调整机器,准备工卡模具,布置生产线,清理现场等项费用。

2、调整准备成本是与生产数量没有直接联系,而与批次成正比的成本。

3、调整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是性质相反的两类成本

(来源:文章屋网)

标准成本篇8

根据医院新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成本管理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目前,多数医院的成本管理都集中在事后分析和数据汇总阶段,如何才能在预算管理、过程控制以及决算分析中做到全方位的医院成本管理,这是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我院提出了项目标准成本的概念,并将在医院的实际成本管理工作中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医院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全过程的控制。

项目标准成本一词取于企业成本会计中的标准成本的概念,是指医院完成一次某项医疗活动应发生的标准成本。由于医院的管理流程相对企业更加复杂,因此,该成本包含了四个层次:院级公摊成本、间接人工分摊、科室管理成本及项目应用成本,在项目应用成本中又包含了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费用等三个方面。由于各医院实际情况不同,试算同一项目的项目标准成本的金额也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项目的发生数量、人员结构、工作流程不同,以及摊销成本的比率不一所造成,而这种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医疗资源在各个医院之间分配的合理程度。

二、项目标准成本的相关变量及确认

(一)项目标准成本的直接变量及分摊步骤

一般来讲,在计算项目标准成本时,应采用按收入比例预计、逐级分摊的方式进行计算:首先应根据医院的总体收支预算,及各科室的收入结构预测,将医院的共用支出预算数进行分摊(分摊时不需要再对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其次,由于临床医生在收入项目的发生过程中的主动性,因此,应再对临床医生的人员费用进行分配,分配时应取其科室独立收入与协同收入的比率,将临床医生的人员费用在本科室收入项目和协同科室收入项目之间进行分配;第三,在科室内部进行收入测算,对各明细收入项目的业务量进行合理预测,并在测算的基础上将科室的管理成本及一级院部公摊费用在各明细项目间进行分配;最终,将以上费用在各项目间的分配金额与项目应用成本进行汇总,除以项目的预计发生次数,可计得项目的标准成本。

(二)项目标准成本的隐性变量

在以上对项目标准成本的计算中,项目标准成本的相关变量除了成本构成的相关因素,如直接人工(包含直接参与该项目收入的医技人员费用)、直接材料(形成该项收入所消耗的材料成本)、直接费用(包括医疗风险金的计提、设备折旧费、设备维保费等)、科室管理成本(含水、电、汽、电话费用、科室分摊费用、管理人员工资等)、院级公摊成本(指将行政后勤部门的各项费用在各科室及各项目之间进行分摊)、间接人工分摊(是指将临床医生的人员费用在各项目之间进行的分摊)等多个方面,还与该收入项目的预计发生数量、医院的人员配备情况及结构、医院运营的标准流程等指标密切相关。

因此,在确认某一项目的标准成本时,应先行确认该项目的预期全年发生数量,实际操作时,可以将医院的收入预算分配到各个科室,再分拆计算各收入项目预期次数。同时对医院的员工性质和结构进行确认,该成本管理体系以医技科室为成本计算基础,因此可将医院职工定性为医技人员(含护理人员)、医技管理人员、医疗人员及行管后勤人员等几类。

(三)项目标准成本测算的关键控制点

在计算项目标准成本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合理进行收入预算及分解,一般应以上年实绩数乘以发展系数的方法确定;院级公摊成本的分摊系数,一般按上年度各科室的纯收入的比重进行分摊;间接人工的分摊系数,根据医院的政策偏向及项目的定价水平进行分配;科室管理成本及院部公摊成本在科室内多个项目间进行分配时,应注意各个项目的实际发生总量等,同一科室的多个项目之间不应有太大区别。

三、其他各项成本数据的归集和项目标准成本的应用

根据医院新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管理方面要求,医院需要定期、及时地进行各类成本数据进行汇总和对上级报送,除项目成本数据外还应报送病种成本、床日成本、诊次成本以及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其他相关数据;由于在HiS系统无法对以上数据进行自动的分析和取得,大多数医院是在医院全成本录入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配和分摊,这样会使后期计算的工作量加大且难以合理、全面地报送资料。而我院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标准成本及差异率的方法,方便快捷地实现了相关成本数据的归集和上报。

(一)病种成本数据的归集

卫生主管部门一般要求对指定病种的成本进行定期上报,我院在计算病种成本时,直接将相应的项目成本代入病种的临床路径,经过计算可得到病种的标准成本,在计算病种的实际发生成本时,再加上各项目的成本差异项,可准确轻松地计算出各指定病种的实际成本。

(二)床日成本数据的归集

在各科室的长期收入结构及收治病种进行分析确定的基础上,可以合理估算各科室的理论床日成本;计算病区的实际床日成本时,可以直接以各项目标准成本加上成本差异项,代入当期发生的收入项目,即可以计算实际床日成本;一般新技术的成本率相对较低,通过理论床日成本率与实际床日成本率的对比,也是考察病区收治病人质量及医疗技术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三)诊次成本数据的归集

诊次成本是对医院门诊科室发生诊疗成本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在项目标准成本体系下,对医院的各专科门诊,统计其收入项目的构成比率及平均每诊次的发生次数,可以计算出各专科门诊的每诊次收入水平及每诊次标准成本;各科室的诊次实际成本,则可用当期实际发生的收入项目次数及科室诊疗人次数计算;全院的诊次成本则可以通过全院的门诊收入项目与总诊疗人次数计算得出,通过诊次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以及科室诊次成本与全院诊次成本的对比,可以找出产生成本差异的科室进行针对性研究和管理。

(四)科室成本数据的考核和验证

科室成本主要是通过全成本核算系统进行的数据汇总,但通过与标准成本代入科室收入项目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我们可以找到产生成本差异的科室,分析出具体差异项目和原因,并对科室成本控制结果进行考核。

(五)临床路径的确定和调整

为应对单病种医保限额等结算措施的管理要求,医院可以将项目标准成本预代入的临床路径进行试算,以计算某一病种的医保限额是否合理;或者通过不同医疗方案的路径成本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如何通过临床路径的调整,降低病种的成本水平,节约医院的整体运行成本。

四、项目标准成本的调整流程

(一)项目标准成本差异率

由于项目标准成本在初始计算时建立在收入预算的基础上,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合理预测数据,因此,与实际发生的项目成本会存在差异,一般应按月计算成本差异指标,以计算实际成本的数值。我们通过收入项目的发生数量,计算当期的理论总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算出成本的差异率,进而以项目标准成本乘以差异率,作为该项目本月的实际成本值,成本差异率的高低也表明了当期的医院成本管理水平。

(二)项目标准成本的年末调整

在年末时,一般应对项目的标准成本进行考察和调整,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当年收入项目的实际发生情况与年初的预算数进行对照考核,合理预测下年度的收入项目预计发生次数,二是将医院公摊成本及科室管理成本的发生额与理论数值进行对照,通过对照,我们可以合理确定下年度需要进行分摊的费用规模。在完成以上考察工作后,可以对下年度的项目标准成本进行调整,调整主要针对因项目完成情况差异和管理成本分摊差异两个方面;在未发生设备更新、人员变动或材料价格变动等情况时,对因项目应用成本原因所产生的差异可不作调整。

五、项目标准成本的管理功能及应用

(一)项目标准成本在年终考核的应用

在编制年终成本决算和绩效分析时,我们可以用项目标准成本对当年的业务收入进行代入测算,计算当年医院各项费用的理论金额,并与医院当年的实际支出金额进行比对,通过比对和分解,我们可以看出医院本年度的成本管理实效,并对实际成本超出理论水平的项目进行追踪,查找原因,并在下年度的工作计划中进行适当控制或调整。

将各项目的项目标准成本代入实际发生数量后,还可以得出各科室在该标准成本系统下的理论费用支出水平,将科室实际支出情况与各科室的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比对,我们知道就能发现不同科室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临床科室之间的差别,对于部分临床医生的人员费用超出其实际成本的科室,可以完全地反映出其实际的工作量,对部分检查治疗项目较少的临床科室,如小儿科等,可将其部分人员费用纳入院部公摊成本,使成本考核更加合理;通过医技科室的各项实际成本与理论成本的对比,我们知道了超支的内容,也知道节约的项目,就此对一些科室进行必要的成本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的支出总额。

(二)项目标准成本的拓展应用

利用项目标准成本的试算结果,还可以作为医院进行项目投资及其他分析的数据基础,例如:依据项目标准成本,可清晰地判断出某一医疗项目的成本构成和收费标准,用以作为医院申报新项目定价的依据;在投入新的大型设备时,将新设备的折旧费用等代入该项目标准成本,可以清楚地分析出新设备投入的经济性;在新进人员时,将该职工的费用代入相应的项目成本,可以分析出新增人员的必要性;再有在科室申请增加人员时,通过计算科室的平均工作量水平可以分析出科室人员配备充裕程度,等等。

标准成本篇9

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合,齐步前进,推动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朝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为了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一、企业成本管理方法

1、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用来描述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产品过程中,其作业与产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例如:存货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只起到有备无患的预防作用,它的存在并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因此应尽量减少这种作业成本。

半成品在企业生产部门的传送作业也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应运用网络规划的科学方法合理布局企业的生产车间,来减少半成品传送作业使其传送成本最小化。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区分价值增值作业与价值不增值作业,应尽量减少价值不增值作业从而减少企业生产成本。

2、零库存与准时生产

由于存货管理是价值不增值作业,所以目前许多企业追求零存货,但是,零存货给企业产品生产带来很大风险,一旦供货商违约延时供货或所供材料有质量问题,这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零存货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供货商与客户。

与此相关的就是及时生产方法-Jit,在这种生产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只有在接到订单时,才准时生产,并且生产线上的各种生产部件都在下一个生产步骤需要时生产。这种生产方法要求企业不但能及时、有序的获得各种订单并开发设计产品,同时也要求各种零部件具有高质量高水准、生产工人的技能熟练程度也要达到极高。

因为一旦一个生产环节出错,整个生产过程都要停下来。因此,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还要具有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一旦出现故障或产生废品要及时处理。

3、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管理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原材料、技术、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它是与产成品的独特性无关的重复执行的标准化方法和技术。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项作业,按此逐步转移,直到产品最终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

因此,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同时又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然而并非所有的作业都是价值增加作业,作业成本法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增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以至于最终减少成本。

4、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被认为是上世纪末最重要的成本管理研究课题之一,它的核心是产品要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西方制造业一大管理理念就是"质量是免费的(Qualityisfree)",也就是说高质量产品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获得的收益问题,因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如返修、销售退回等,要付出额外成本、大幅度冲减收益。

其内涵就是"为顾客提供质量上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对待质量问题,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一定要结合企业的长期利益进行运用,追求质量上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不顾一切代价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劣质产品或不合格产品在目前买方市场条件下意味着企业要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占有份额,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是应顾客的需求而设计产品,其终点是保证这种产品令顾客满意。

质量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的程度。追求质量当然要付出成本的,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它们是企业为确保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付出的费用。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大公司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英国的英国通讯公司、日本的富士和丰田公司等都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他们90年代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二、现代成本管理理念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

传统的算帐报帐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帐,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要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

2、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

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没有组织上的保证,企业就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总体效益。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

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

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

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保证成本现代化早日实现。

三、eRp标准成本管理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现代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协调地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种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从而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面向市场来进行运作。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作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监控和优化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外,eRp也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企业实行eRp标准成本体系可以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

1、有利于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

标准成本体系的建立要求基层管理者共同参与,用科学的方法制定标准成本,并以此作为员工努力的目标和业绩评估的尺度促使广大员工关心成本核算,增强成本意识,对完成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成本控制

eRp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指出途径。

3、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

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4、有利于价格决策

产品的标准成本是企业进行价格决策和招标议价的一项重要依据。这是因为标准成本提供了及时性、一致性的成本信息,它可以消除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低效率或浪费以及偶然性因素对成本的影响,从而避免由于实际成本的波动而造成的价格波动情况。作为定价基础,标准成本比会计期间结束后所求得的实际成本更能满足市场对定价及时性的要求。

标准成本篇10

一、标准成本法的优点

标准成本法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为:

(一)成本角度: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成本

从目前的状况看,管理层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非常重视包括成本管理在内的主要经营目标的考核,简便易行的目标成本法自然成为企业负责人主要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但目标成本法从原理上讲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在有效作业条件下所需要的直接材料和人工数量,预期支付的直接材料和人工费用,以及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等因素,制定标准成本,需要销售、生产、计划、采购、物料、工艺、车间、会计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商定,因此,标准成本的制定有科学的依据,能够实现企业产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符合企业发展的潮流。

(二)会计角度:提供了一种清晰简单的核算方法

采购环节,采购部门根据各类产品的Bom结构资料配套购入相关原材料,材料入库时按标准成本计价,材料采购成本核算大大简化。生产环节,车间领用的直接材料、消耗的直接人工按实际数量×标准单价,借记生产成本;变动制造费用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进行计算并结转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产品完工时按产成品实际数量×标准成本,贷记生产成本;在整个生产环节材料的领用、工序的移动、任务的完成都使用标准成本。销售环节,只要得到产品出库的品种、数量,就很容易计算得到销售成本。对于所有物料、产成品等在流转环节都使用标准成本,产生的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极大地减少了会计核算及财产清查的工作量。

另外,在标准成本法中,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是分别列示的,相关账户均可直接按标准成本入账,不必等到实际成本计算完成后再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大大简化了日常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

(三)管理角度:提供了一种业绩考核的工具

在采购环节,如果出现了采购价差,说明由于实际采购价格偏离标准成本而形成的,采购部门需要对此差异负责并进行分析。在生产环节产生的生产耗费成本差异,应由生产部门对此差异负责。在销售环节,由于使用标准成本,销售毛利及毛利率计算很方便,很容易计算与公司目标的差异,销售毛利是衡量销售部门的重要指标,销售部门对此项指标负责。由此看出,标准成本法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对销各部门的业绩考核,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标准成本,将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个环节、每个人,并将差异与奖惩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使用标准成本法有利于进行较为客观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对比分析,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标准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尴尬

标准成本法在欧美、日本都被广泛应用,在国内,由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有关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所涉及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目标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其中:45.7%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4.6%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6%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的调查报告显示,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企业的这种状况呢?

(一)我国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

标准成本的基本要求就是产品结构要合理,单位消耗要科学,单价要合理,这就要求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资料,这些资料的取得对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对行业、市场和历史数据的全面分析,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成本。在执行标准成本法时,不仅要求构成产成品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人工以及使用的设备、工艺流程等各项因素都要有标准,而且需要对其实行科学化的管理,还要有健全的原始记录以及完备的计量、检验、检测制度等,需要完善各项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因此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而是把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结合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使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数量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比较精细,通常需技术测定的帮助,而会计工作和技术测定相结合比较困难。

标准成本法产生于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比较适合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现在社会已发展到小批量、多品种的个性化需求时代,加上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很快,维护标准成本体系的代价较高。

(二)会计准则不支持标准成本法

按我国的财务会计要求,存货在取得时按实际的取得成本入账。如果企业按照计划成本进行存货成本核算的,企业对存货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或“产品成本差异”科目将材料或产成品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采用售价金额法的,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将商品的售价调整为实际成本。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按我国对成本归集的要求,成本归集适用制造成本法,而标准成本法适用变动成本法,二者的成本内容相差了一个固定制造费用,进而引起当期利润的差异,尤其是在产销失衡时影响更大。

大家知道,我国的会计管理属于政府主导型体制,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不支持标准成本法,企业在应用标准成本法的问题上缺乏主动性,而标准成本法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管理的不协调妨碍了标准成本法的应用。这说明,我国的成本管理功能导向存在问题,表现在多为财务会计服务,提供的信息偏重于满足财务报告需要,过分强调了成本核算的职能,而成本的管理职能重视不够。

三、标准成本法在我国的出路

(一)观念的更新

一般认为,在组织中通常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经常发生的、可直接影响日常经营活动的“急性问题”(acuteproblem);另一类是长期存在的、会影响组织素质的“慢性问题”(chronicproblem)。解决“急性问题”多是为了维持现状,而要打破现状,则必须解决“慢性问题”。在各级组织中,人们往往重视解决“急性问题”而忽视解决“慢性问题”,因为“慢性问题”是组织中长期形成的、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人们对其存在已“习以为常”,以至于已经适应了它,通常不可能发现它或即使发现也不愿意去解决它。标准成本法的应用在企业属于“慢性问题”,在我国,人们已经习惯了简单易行的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相对而言,标准成本法的制定、实施和维护给企业带来的具体而现实的要求和约束。事实上,社会中的标准无处不在,标准的主要意义在于,作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规则或特性要求,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

进一步讲,身处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将直接面对国际上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的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及时从技术上、管理手段上、管理方法上及时跟进和创新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否则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成本管理上,标准成本法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二)会计准则的协调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2003年10月颁布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其中的第一部分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该规范中的成本部分规定了标准成本体系、实际成本体系,没有要求计划成本体系。

标准成本法是国际流行的eRp成本核算管理模块普遍采用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实力和管理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包括会计软件在内的各种管理软件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对于国内的大部分eRp软件来说,由于我国存货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可以用标准成本计价,软件是按照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研发的,大都不具有标准成本体系。换句话说,会计准则不支持eRp中的标准成本法。因此,会计的发展要顺应信息化潮流,首先要财政部门将标准成本体系纳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解决好使用标准成本法的存货的计量、会计科目的设置、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以及税务处理问题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简化账务处理手续;从管理上讲,可以将各项成本差异直接落实到各部门甚至个人,促进企业成本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企业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直接提供了数据准备,从而更好地发挥标准成本应有的作用。

管理会计20世纪50年代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是实现会计管理的决策需要,现在的管理软件提供了二者融合的平台,eRp的“数出一门,数据共享”的理念完全可以满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不同需要,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从实际业务的处理中获取数据,分别满足各自的需要。

(三)eRp系统代码体系的支撑

实施eRp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平台。在eRp系统中,系统在收入循环、费用循环、生产循环以及财务循环的各个具体业务都有各自的标准,eRp各类标准的制定是eRp成功实施的前提,是系统实施自动控制的基础,而各类标准的制定和维护离不开系统代码体系的支撑,也正是eRp的优势所在。在成本管理中,标准成本法能成为国际流行eRp的标准配置也是得益于eRp系统代码体系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