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3:21

审计法篇1

(一)更好地为建设和谐*效益*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服务,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以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重点,深化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坚持把发现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和管理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使政府部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动职能转变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以促进提高政府效能为重点,拓展政府绩效审计。*年市审计局要进一步拓展政府绩效审计,安排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11项,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要从实际出发,尽量包含绩效审计内容。要按照市政府今年深入开展行政绩效评估、全面提高行政执行力的要求做好绩效审计选项工作,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由局综合处组织进行选项调查。

以促进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益为重点,推进政府投资审计。按照《*经济特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的规定,处理好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审计数量与审计质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坚持审计覆盖面的同时,通过建立分类监督机制等方式,加大对重大项目和应急工程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强力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

以促进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和防范风险为重点,加强企业审计。国有企业审计包括金融机构审计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对国有企业的经常性监督结合起来,把强化监督与为企业服务结合起来,把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金融机构审计要注重揭示管理和控制上的薄弱环节,反映金融领域存在的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的突出问题,促进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提高效益。

以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重点,开展审计调查。要围绕地方经济工作中心,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针对经济改革、基层建设、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加审计调查的数量。可以对某个单位、某个项目开展审计调查,也可以针对行业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从宏观上、制度上提出对策和建议,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以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为重点,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委托和审计力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确保委托项目按期完成。加大任中审计,做到对领导干部离任、任期、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推进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进一步落实《*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试行)》,注重对审计查处的问题进行科学分类、准确定性、依法处理,实事求是地作出报告,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更有效地使用审计报告,提高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完善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审计整改工作。按照新修订的《审计法》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工作的决定》,增强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理顺落实整改的工作机制,加强和其他监督部门的联系和配合,注重形成督促整改的合力,按时汇总审计整改和责任处理情况向政府、人大报告。

(二)加强管理,改进作风,加快审计工作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保证各项审计任务顺利完成

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进一步采取措施,在审计内容的深度、审计处理的力度和审计报告的质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强化依法审计的观念,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在审计工作中要始终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二是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重大问题;三是失职渎职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四是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五是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反映问题,分清责任,依法严肃处理,还要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以及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促进改革的建议。

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在信息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推广用好审计管理和现场审计实施两大应用系统,推动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审计工作实际的先进方法,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市审计局要抓住时机,大力推动我市金审工程项目建设;及时更新取数操作指南,总结推广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根据不同需求,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审计信息化培训。

进一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把审计管理的重心放在审计第一线,进一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加强审计业务的现场调研和指导,加强审计执法检查。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包括计划和方案的制定、项目评估检查等,严格开展项目计划的科学性论证,规范选项程序,除法定项目外的其他项目应进行可行性论证。严格审计质量控制,按照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要求规范审计行为,严格实行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每项审计重点突出,事实准确,处理得当,程序规范。完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违反审计法规、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规定的,要追究相应责任。

审计法篇2

一、审计方法与审计方法体系的关系

对于审计方法体系的这个集合,有人认为它的子集只是所及证据是所采用的审计技术,也有人认为它的子集是整个审计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审计方法。一般而言,后一种看法比较符合实际,因为要完成审计任务、得出审计结论,单靠收集审计证据是不够的。还应该采用审计规划方法科学确定审计目标;运用实施方法来证实审计目标,搜集有效充分的证据;采取审计管理办法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保证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等。

二、审计方法体系的内容

虽很难像会计方法完整体系那样说清楚审计方法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但是审计方法有自己的体系,它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审计管理方法等三部分。

(一)审计规划方法

1、概念

审计规划方法是对所有的审计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的合理的发展计划及安排时的措施与方法。

2、目的

确定审计目标,更好分配资源,让审计工作经济高效。

3、内容

(1)计划制定。明确审计目标,以及长短期的一些活动安排。

(2)程序确定。只要是一些具体的审计活动安排,包括审计之前的准备工作、审计的实施、以及审计结束后的一些安排。

(3)方案设计。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审计规划方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审计重点的确定、人员的分工、审计时间及审计顺序的安排等。

(二)审计实施方法

1、概念

审计实施方法是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的方法和手段。

2、目的

搜集对审计结论形成有用的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结论。

3、内容

它是审计最基本的方法。它即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与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1)审核稽查方法。审核稽查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搜集证据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为了证实书面的记录材料是否与实际发生之间是否有差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审计结论。

(2)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记录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的程序记录的方法。它有利于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范围,以及审计工作的适当性;为审计结论的形成提供书面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支持审计结论;可以全面反映审计的过程。

(3)审计评价方法。审计评价方法是指依据已经搜集的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来作出审计结论的方法。通过审计评价可以确定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可信度;以及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

(4)审计报告方法。审计报告方法是指设计、编写以及审定审计报告的方法。审计报告方法可以重点的反映审计活动的过程及审计成果;有利于审计委托者正确理解和使用审计报告,了解审计结果以及明确各自审计责任

(三)审计管理方法

1、概念

审计管理方法是指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2、目的

控制审计过程、效率和结果;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3、内容

审计管理主要包括对审计主体、审计质量和审计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1)审计主体管理方法主要是指对审计组织以及参与审计人员的管理方法。

(2)审计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对审计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审计质量的评价及控制的管理方法。它是为了降低影响审计质量的各方面的因素,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3)审计信息管理方法

审计法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

第四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五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七条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第九条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第十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

第十二条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十三条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四条审计人员对其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

第十五条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不得随意撤换。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

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七条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第十八条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对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一条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确定。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本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可以直接进行审计,但是应当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二十九条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条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

第三十一条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规定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谎报。

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十二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

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不得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前款规定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必要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对其中在金融机构的有关存款需要予以冻结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

审计机关采取前两款规定的措施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认为被审计单位所执行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应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纠正;有关主管部门不予纠正的,审计机关应当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第五章审计程序

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并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三十九条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时,应当出示审计人员的工作证件和审计通知书副本。

第四十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被审计对象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审计组应当将被审计对象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送审计机关。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二条上级审计机关认为下级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四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或者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审计机关认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处理措施。

第四十六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前条规定的处理措施,并可以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七条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审计机关依法责令被审计单位上缴应当上缴的款项,被审计单位拒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应当通报有关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扣缴或者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第四十九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国家规定,审计机关认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五十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报复陷害审计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审计人员、、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审计法篇4

本文试图用“不完备法律理论”的分析框架解释和评估立法及执法在不同机构间的分配,及在不完备法律的条件下监管者的重要性。首先,探讨不完备法律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何立法及执法权会扩散到立法者和法庭之外,尤其有助于解释,在如今大部分经济体中,为何监管者会充当如此重要的立法及执法者的双重角色。然后,本文将分析政府审计机关作为一种特殊的监管者的产生原因,进而定义审计在法律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角色定位,以及为适应这种角色,审计法律体系所需要构建和完善的立法和执法权。

第一部分不完备法律框架分析

在现今复杂的法律体系内,立法及执法权是由不同的机构行使的。尤其是,在许多法律领域内,除法庭之外,监管者是主要的立法和执法者。尽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作为一种原则已经得到确认,但很多情况下,立法及执法权常由同一机构来行使,即监管者往往同时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如果所有可能造成损害的行为都能准确无误地由法律详细规定,即法律是完备的,那么,根据贝克尔-斯蒂格勒模型,只要有法庭执法就足够了,监管者的存在就不再成为必要。贝克尔-斯蒂格勒模型(bs模型)认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只要将什么是犯法定义清楚,即,对同一经济体中的所有人和执法者而言,法律的表述均是准确无误的,并且涵盖了所有可能的损害行为,同时,在此假定下,设计一种通过最优阻吓来达到最佳效果的法律就成为可能。此时法律体系中仅有立法机构和法庭就可以。

但是,由于法制原则的约束及其它一些原因,法律具有内在的不完备性。法所具有的一般性、持久性、可预测性等原则,通常要求法律被设计为要长期适用于大量的对象,并且要涵盖大量迥然不同的案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创新,法律天生就不具有完备性。只有当社会经济或技术变革的过程静止,法律才可能完备。在后工业社会,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各国法律体系均禁止盗窃,盗窃罪曾普遍地被定义为:以破坏他人对财产的占有来占用其拥有资产。电发明之后,有些人直接把电器接入电网,而不以正规方式去接线交费,于是问题产生了: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19世纪后期,德国最高法院不得不就该问题作出判决,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电是否构成法律所定义的“资产”。法院最终宣判被告无罪,因为它否定资产的属性,并且认为,对现有盗窃条款进行扩大解释实际上是在以类推方式进行立法,这将违背“罪刑法定原则”。这个问题证明,技术变革会使得起初非常完备的法律变得不完备。同样,制度的创新也会引起相似的结果。

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性,因此在法律不能非常具体的定义损害行为时(有时法律也可能由于有意设计使其具有不完备性,而将剩余立法权灵活的交给执法者),剩余立法权的分配就成为问题。通常,法庭上的法官在进行司法解释时,也被理解为在行使剩余立法权。当法律处于不完备的情况下,被动式执法的法庭作为唯一的执法机构也是不够的。由于法庭是被动的,并且仅在之后才能行使其执法权。也就是说,即使那些应该受到干涉的事件展现在法庭面前,他们也无权采取行动。相反,监管者被设计成主动执法者。主动式执法包括多种职能,涉及到监督各种活动、开展调查、制止损害行为,以及对违法者予以行政制裁等。法庭不能履行这些职能,因为主动式的执法行为会违反法庭的公正性。同时,由于法庭和监管者在行使立法和执法权的事件方面的不同,也使监管者的存在成为必要。法庭只能在事后执法,而监管者在事前和事后都能够设计执行法律,在预期到足够高的损害程度时,可以利用立法权改写或变更规则,以回应所观察到的社会经济或技术变革。但前提条件是法律先将监管者的权限界定得足够清晰,在此前提条件下,监管者作为主动式执法者,将禁止损害行为,并启动执法程序,而后一职能在法律不完备时将优于法庭执法。

第二部分政府审计出现的必然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安全运行和经济的平稳运行。所以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变革,政府的行政和财政使用范围也将不断变化。如前所述,由于法律的内在不完备性,对于财政收支的监管情况的立法及执法权必然要求在立法部门、法庭以及监管部门三者之间进行分配,以提高执法的效率。而且,在政府施政及财政收支使用范围内对公众有所损害时,也不易为公众等利益受到损害的部门所察觉,法庭作为被动式执法者就会在职能上缺位。这时,政府审计部门作为监管部门必然要求同时拥有剩余立法权以及执法权。这种分析也能够从审计发展的历史中得到验证。

政府审计出现的时间非常早,但是真正作为具有现代民主意义的隶属议会的专职政府审计监督机构却是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会与国王之间进行激烈的斗争,最后,国会迫使国王接受《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了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推崇议会至上原则,认为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议会不仅有立法权,而且对行政和财政拥有监督权。17世纪末革命后,英国经过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政治生活经历,直到19世纪中叶终于认识到,要真实有效地实现对行政和财政的监督,议会必须有相应的手段和机制。于是1866年成立了议会的专职监督机构——国库和审计部。由此可以看到正是由于拥有立法和监督权利的英国议会在实际立法、执法及监管过程中难以完成其相应的职责,政府审计部门作为监管机构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在美国等其他民主化进程较早的国家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美国是在资产阶级确立其自身地位,建立起资产阶级政府的一百多年之后,才成立了为立法部门服务的审计机构,即根据1919年《预算和会计法案》成立的会计总署。这也是由于起初政府的行政相对简单,财政规模不大,国会能够同时担当起立法、执法和监管的责任,其弊端尚不显现。随着政府行政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拨款日益增多,活动内容日益专业化,立法机关自身已经无法有效地履行其监督职责,因而,也就需要成立专职的专业化的监管部门来协助自己约束行政权力。美国前总审计长爱默尔。B.斯塔茨曾说:随着国家和政府工作日益扩大和复杂化,国会的需要会相应发生变化,会计总署的作用也将不断变化。这句话道出了行政、立法、审计之间的关系。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政府的工作范围会不断变化,对于财政体系的监督,仅仅依靠作为立法和执法者的议会和法庭是不够的,还需要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审计。

第三部分政府审计法律的构建和完善

首先,政府审计作为监管机构,要求拥有部分立法权,当审计对象发生变化时,能够相应地改变自身职能——改善其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而审计部门如果隶属于政府,则其部门法将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国际上,目前政府审计对于立法的影响,主要是依托于立法机构。很多国家的立法部门都将审计作为对政府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有力工具,很多国家的审计机构还参与立法活动,甚至拥有在会计、审计方面的立法权。我国审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要求审计在立法上作相应的转变,说到底,是审计模式上的转型。目前,一般认为,国际上有四种审计模式:即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独立型。行政型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采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东欧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出现了审计模式向立法型转变的趋向。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比如瑞典过去审计署一直隶属于政府,从2003年也转为独立向议会报告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审计部门将在制约行政权力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这个权力主要应是指行政权力。审计的现有模式,不能保持其超然独立性,审计由行政模式转为立法模式势在必行。但是建立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需要具备几个前提:一是有一个强势的立法机关、权力机关;二是保证审计最高行政长官的任免不受到来自外力的干涉;三是保证审计人员和业务经费由立法机关单列等。这几个前提,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同时,从审计为政府服务所发挥的作用看,审计目前仍承担了大量的政府交办任务,审计作为行政执法的一个部门仍起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审计隶属于政府,在现阶段仍有其合理性。因此,审计模式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审计只能在现有模式下,既服务于政府,又服务于人大,发挥其有限的双重作用。这也是审计模式处于转型社会而呈现出的过渡性的特点。当审计模式转变为立法型时,审计的行政执法作用将自然消失,只是向人大报告审计结果,由人大对各政府部门进行质询,审计监督就呈现出一种间接的态势。审计尽管失去了行政权力,但审计结果不仅要向人大报告,而且要向公众公开,它对行政权力的制衡作用大大增强,既有利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和公民个人监督作用。也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建立,最终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

其次,政府审计作为监管机构还需要对其执法权进行界定。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审计机关属于行政执法部门。但行政立法很大程度上是部门法,行政处罚的主体多是行政立法部门,审计监督涉及面广,但有很多问题不能处理。即便是财务方面的问题也会出现审计无权处理的情况。因此,“审计法”对审计的处理处罚提供了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处理,即由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有关审计处罚办法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被审计单位直接进行处理;二是间接处理:即由审计之外的其他部门来处理。分三个层面:一是对违反财经法规的事实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二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责任人,由审计机关建议纪检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三是对触犯刑法的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审计直接处理的依据,长期以来执行的是财政部、审计署1987年下发的《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其他一些零星和临时性的规定。再就是《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一般性的处理和处罚规定。这种处罚规定比较笼统,自由裁量度过大。2004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取代87年的《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但其规定对于违法行为的审计执法来说还是相对不足。审计处理依据不足,使得审计执法面临审计范围宽,处理难的问题。因此,加强审计执法方面的立法将有助于加强审计执法,同时对于提高审计效率、优化审计结果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周威)

参考书目:

1、[美]卡塔琳娜。皮斯托,许成刚,《不完备法律——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比较》,第三辑,2002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苏明,《财政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美]文森特。奥斯罗姆等著,《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

5、黄明清,《审计法律制度中的空白与冲突》,中国审计,2004

审计法篇5

1.1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发展低迷,政府所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承担的经济、社会责任却不断扩大,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社会公众对政府支出的效率、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1945年,《联邦公司控制法案》出台,该法案指出审计总署应每年对公营企业的年度经营预算进行审计。审计总署需要对公营企业的合法性以及管理、内控系统的效率进行评价。20世纪60年代,政府公共支出及服务在数量及规模上都有所增长,社会公众对政府支出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美国已开始将审计的重点转至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美国审计总署于1972年的《政府组织、计划项目、活动与职责的审计评价标准》首次明确将绩效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政府审计应审查政府的各项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其活动组织是否经济、有效。在此期间,美国各州大多陆续制定了相关法律,明确了绩效审计的地位,规定各州应执行绩效审计并对绩效审计的范围做出了详尽规定。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欧美等国兴起,各国开始进行广泛的政府改革,在公共管理领域开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注重商业技术的应用,强调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效率与质量。新公共管理运动为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美国绩效审计在此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绩效审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审计范围扩展至国防安全、军费开支、公共政策、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美国审计总署每年向社会公布上千份审计报告,为决策者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信息,帮助决策层更好地制定国家经济政策,同时也为社会公众实现对政府的监督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此时美国的绩效审计目标,定位宽广,审计方法多样,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已处于成熟阶段。

1.2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实行政府绩效审计最早的国家之一,特点鲜明,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立法模式的绩效审计制度。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立法、司法、行政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美国的审计机关独立于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对国会负责,向国会报告其工作。美国的这种审计体制保证了审计机关经费及人员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审计机关在对政府投资进行绩效审计时,能够独立开展工作,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出具审计结果。此外,在美国的立法模式绩效审计制度下,美国审计总署针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审计建议虽然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但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如若不接受审计总署提出的审计建议便不能够得到由国会拨款委员会所向其下拨的款项,从而导致被审计单位最终不得不接受审计建议,审计建议的执行力度较高,使审计机关与政府投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自开始对政府财政支出实施审计以来便注重建设与之配套的法律。美国国会、各州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如1993年美国公布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2005年华盛顿州通过的《政府部门绩效审计》,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政府绩效审计在美国各个时期的发展。相关法律明确了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地位,绩效审计工作由审计总署负责主导,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中的职责也被加以明确。美国是最早制定相关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之一。其在1972年便制定了准则性指导性文件———《政府组织、计划项目、活动与职责的审计评价标准》,该准则明确了绩效审计的定义,对如何确定绩效审计范围、如何进行政府投资现场绩效审计工作以及绩效审计报告的出具均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有效地规范并指导了审计人员具体绩效审计工作。其后历经数次修订、完善,沿用至今,为美国审计理论界和审计机关所公认,为美国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审计人员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绩效审计所涉及的领域比传统财务审计更加宽广,对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要胜任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工作,必须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美国审计总署下设14个团队,包括收购及采购管理、应用研究与方法、防御能力和管理、教育、劳动力和收入保障、财务管理和保险、金融市场和社会投资、国际事务与贸易、信息技术、战略事务、自然环境与资源、国土安全与司法等。在执行较为特殊的绩效审计业务时,为保证审计质量,美国审计总署还会聘请外部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参与审计工作。美国审计总署每年向国会提交上千份审计报告,深入剖析其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项问题,利用其专业知识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为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具有明确的战略规划。美国审计总署的战略规划服务于国会,并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工作。美国审计总署为支持其战略承诺,每三年会对其战略规划进行更新。当美国经历一段充满未知变化、严峻挑战及良好机遇的时期时,美国审计总署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能够为国会和国家提供有力支持。美国审计总署公布的2010—2015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应对时代趋势及可能影响美国未来的其他发展变化的深度应对措施。该战略规划包含四个战略目标:①帮助国会解决当前和新出现的挑战,应对金融安全,切实提高美国民众福祉;②帮助国会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和对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挑战;③帮助变革联邦政府职能以应对国家挑战;④通过向国会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保证实践工作的前瞻性,以实现审计总署的价值最大化。宏观战略思维的确立,拓宽了审计人员的视野,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民众的相关利益。

2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2.1公众的参与能够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从美国的绩效审计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美国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外界及自身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在美国经济持续萧条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下,立法机构、美国民众对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效果的期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所形成的压力极大地推动了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推动主要依靠的是自上而下的自主调整,审计署、审计署署长积极推动是主因,社会需求所产生的动力并不足。我国社会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普遍薄弱,缺乏公民意识,对社会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对政府的监督不力。为改善绩效审计环境,首先需要强化国民的公民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将公民意识的培育纳入意识形态构建工程。公众的公民意识加强,理清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公共受托关系,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将会加强,政府迫于公众的压力将会对社会公众的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及快速反应,促成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提高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率、效果性,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

2.2完善的法规制度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依据美国的立法机关非常重视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确立了绩效审计的地位、明确了审计总署的职责,为审计机关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创造了前提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我国仅在审计法中规定审计机关需对财政收支的效益性进行审计,并未明确绩效审计的地位及审计机关的职责,法律依据不强,审计机关执行投资绩效审计业务时面临重重困难。有了完善的法律支撑,美国还制定了政府绩效准则及指南,美国审计总署制定的《政府审计准则》对如何进行现场绩效审计工作进行了详尽指导。而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指导性文件,加之我国审计人员执行绩效审计的经验不足、素质较差,影响了政府资绩效审计的质量。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法律依据,同时加紧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审计工作段特点的绩效审计准则,用于指导审计人员高质量地开展政府绩效审计。

2.3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公开性可强化其监督职能美国的审计总署隶属于国会,直接向国会负责,独立于政府部门。这种超然的独立性,增强了审计机关对政府的权力制衡,实现了对政府部门的强有力监督。同时政府部门惧怕因不接受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建议便不能得到国会的拨款,会选择执行审计建议,进一步强化了审计结果执行力度。在我国,审计机关接受同级政府与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人员组织、经费受制于同级政府,与发改委、财政部门等其他部门属于同级的平行关系,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容易受到来自政府的重重压力,影响审计人员的客观公正性,最终影响审计结果的权威性。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变行政型审计体制为立法型审计体制,审计机关直接向人大负责,由人大机关直接领导,直接向人大提交其审计报告,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及公开性,强化其监督职能。

2.4审计人员素质和结构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美国审计总署的审计人员拥有法律、金融、工程、环境、医疗等多个专业背景,广泛地利用各种分析技术方法,深入剖析审计发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其提出的审计建议的深度及前瞻性。我国审计人员构成略显单一,主要由财务审计人员构成,审计人员素质也不能较好地适应投资绩效审计的要求,而且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开展时间较短,无论是审计理论亦或是实践经验都有所欠缺。我国应尽快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建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以适应政府绩效审计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现有政府绩效审计人员加强工程、环境、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更新,并同时注意招录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审计法篇6

增强审计评价的专业内涵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点睛之处,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同时又直接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形象。

(一)当前审计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并且前后矛盾。在撰写审计评价时,由于忽视基础工作,没有完全掌握情况,详细占有素材,或确定目标不准确,使审计评价无文章可做,如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简单评价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达到什么要求,取得了什么成绩等等。有的将没有经过审计的业务数据拿出作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内容。同时,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与作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审计评价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决定中却又认为该单位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存在着巨额账外资金。审计评价就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2)评价主观片面、单一笼统。某些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片面结论,没有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依据。还有就是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3)评价用词不严谨。如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在审计评价时往往为迁就被审计单位,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较好地落实,于是审计评价就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风险防范意识差,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如评价为:通过审计,某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某单位无违纪违规问题,某人清正廉洁,无任何经济问题。在目前法制尚不健全、被审单位和个人守法意识不强、经济业务活动错综复杂而审计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审计环境下,审计从范围、深度、广度上,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因此这类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审计评价规范及评价准则相对落后。无论审计对象自身,还是国家对于审计对象的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制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审计自身的发展看,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正不断加强,但与此相关的审计评价准则尚待建立,而现有审计评价规范过于抽象,操作性、实用性不够强。

(2)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导致关于审计评价方面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审计查证环节就被疏忽,在评价时不可避免沦为“无米之炊”。同时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强、审计技术手段、审计方法相对落后等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配合、提供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审计评价所涉及到的较多内容,要么无从涉及,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含糊其词,也造成了评价无依据。

增强审计报告的法制内涵

(一)当前在审计报告撰写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1)事实不够清楚、证据不够充分。有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问题的表述过于简单,常常以一句结论性的语言一概而过,接着便以违反法律法规哪一条款进行定性和处罚。由于叙事有情无节,使人看不出违法违规问题的情节、性质及其后果如何。

(2)定性不够准确。不加区别,简单“对号入座”,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生搬硬套,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意见失之于宽或失之于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3)引用法规不当。一是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引用法律法规有误;二是引用法律依据不足,或者适用法规针对性不强;三是引用过时失效的规定,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尚未施行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的规定层次较低,甚至没有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也作为定性和处理处罚的依据。

(4)行文不够规范。有些审计报告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反映事实,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个别的还使用夸张、比喻等过分修饰的语言,语意表述含糊累赘。也有的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意识的分析和推断性的语言。

(二)大凡法律文书,其基本要求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因此,作为一种法律文书的审计报告,也必须按照法律准则要求办事,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当然还要处理恰当、行文规范。

(1)事实清楚。审计报告所反映审计事项的评价结论和处理处罚结果,都必须建立在其所涉及的事实基础之上,只有事实清楚,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被审计事项给予定性和提出处理意见。审计报告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基础就是事实清楚。

(2)证据充分。重证据是执法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事实是存在的,但缺乏证据证明,还是不能说是清楚的。要依据《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有关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规定》(审计署第六号令)对审计人员的证据收集进行规范,保证审计报告所述问题的证据材料确凿充分。

(3)定性准确。定性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也将关系到对其直接责任人的评价及处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反映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如定性“挪用”、“借用”还是“占用”,处理处罚是不完全一样的。又如“挤占”和“挪用”之间的区别,也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定性既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无限上纲,更不能以偏概全,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4)处理恰当、行文规范。审计报告对所述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意见,要根据事情发生当时当地的情况和当事人的表现,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本着教育、管理从严,处理适度的原则把握。尤其是要谨慎使用好自由裁量权,对同类问题的处理处罚尽可能相一致,避免畸轻畸重情况的发生。审计报告还得讲究一些法律文书的要求。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做到严肃权威,行文条理清晰,文字简明扼要,表达准确规范。

增强审计报告内涵的方法

审计报告的内涵既是审计业务问题,更是审计机关执政执法能力问题,需要全体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共同努力来解决好。如何增强审计报告的内涵,可以考虑寻求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增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言之有据。要提高审计人员掌握科学审计现代审计的能力,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熟练运用各项辅助审计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查深查透每一个具体审计事项、具体环节,保证关键点的深入挖掘,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具体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最后,利用好审计取证,做出合理评价。

二是精通法律法规,言之有法。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更要求审计人员知法懂法、严格执法。因此,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关于财政财务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熟悉了解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审计前,注意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一方面可以对照审查被审计单位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也便于掌握法律依据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

三是注意统领全局,言之有理。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全局工作中心研究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化,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趋势,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审计建议,起到帮助被审计单位知错整改进而规范管理的作用。使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加强综合分析,言之有度。面对审计查出的许多问题,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度量,善于就重点问题入手开展审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在审计报告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克服审计报告面面俱到、处处点评,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文字表述上,要善于加工提炼,精雕细刻。还要注意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实质,击其要害,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改变长期存在的屡审屡犯的状况。

审计法篇7

一、加强国企审计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有企业审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国企审计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成为提升国民经济的坚实力量。作为国有企业,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等重要领域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结构的部分调整,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物质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企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地位的提升,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的要求,在国有企业的审计目标、审计管理、审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战略规划。有关方面应站在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国企审计结构进行探究、思考和改革,为构建一套完整的审计结构提供法律基础和制度化保障。国家应从宏观调控角度规划国企审计改革体制目标,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职能,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二、国企审计创新的关键问题

(一)审计工作重心转移

我国对审计工作职责的明确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国企审计的工作重心由国家审计主体转向国家、企业、民间审计三者为一体的审计主体,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性和法制性特征使企业在展开审计工作时要以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为依据,不能盲目制订审计目标、展开审计工作。企业在展开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将审计目标范围控制在企业自身经济活动之内,将工作内容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做到合法合规。国企内部经营体制的完善不仅与国企内部审计流程的完整性相关,还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密不可分。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是构建国企经济效益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审计控制及审计管理职能的重要工作。

(二)内部审计技术方法面临更新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内部制度的评价是我国国企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更多是手动输入会计信息,不能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而现在企业更多的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财务会计信息处理中去,例如会计电算化、金蝶K3软件和其他类型软件在国有企业中的普遍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科学化、完整化,确保企业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三)审计责任复杂化

审计责任复杂化是由于企业产权主体变得多元化,增加了国企内部的信息量。目前,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由单个团体或者企业向多个团体、组织方向发展,比如现在很多企业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组成,形式多样化、灵活化。内部审计是我国国企审计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经营管理的使命,还要作为企业投资者身份存在,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负责。一方面,董事长作为企业最大的股东,要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负责,还需要负责企业的审计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将审计责任的职权明确化,不仅可以为企业投资者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还可以将国企内部审计目标作为经营决策的重要考虑内容。

三、创新审计方法

(一)将自我转型作为创新重点

首先,审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审计观念,将“转变自我思维方式,实现自我转变”原则作为审计工作原则,力求国企审计需求与综合性人才需求相匹配,在不断发展中完善自我,在自我转变中提升业务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工作方向可以看出,国家对审计工作内容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审计工作人员的技能考核也逐渐专业化和技术化。

其次,审计工作人员要转变审计观念。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是“微观审慎审计”模式,即注重企业个体的审计和调控,强调企业的个体风险。现在的审计思维模式要向“宏观审慎审计”模式转变,即注重国家、企业、个人的审计和调控,强调国家、企业、个体的整体风险。从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看出,企业审计更加注重审计方法的系统性、审计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审计风险的全面性。

最后,企业要在法律的角度下展开审计工作,处理好依法审计和观念模式转变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创新审计服务体系,从宏观角度对国企审计信息进行专业性归纳、分析、整合,为企业提供多视角的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

(二)积极探索创新需求导向

科学发展观在国企审计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其实质就是体现审计工作的求真务实,将科学发展观精神充分展现在国企审计工作中。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类,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人类总是要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有时间、有机会实现自我升华。将马斯洛需求理论运用在财务审计工作中,就是一个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过程。首先,企业要找出财务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找出财务漏洞,避免漏洞不断扩大。其次,国家要不断完善审计层面的需求,帮助企业打破单一审计层面的限制,使审计工作不断扩展。最后,国企审计方法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审计目标开展审计创新方法,将科学发展观的“实事求是”精神在实际审计实施程序中进行全面融合。

审计法篇8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审计方法

一、审计信息化定义

何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广义上讲是内部审计凭借信息技术来进行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审计程序,甚至确认审计风险、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以完成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目前普遍认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以信息技术作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手段,即Caat(计算机辅助技术);第二,以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对象,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或通过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即信息化系统审计。二者相辅相成,信息系统审计需要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依托,计算机辅助审计以信息系统审计作为切入点。

二、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审计信息系统具有管理、操作和分析功能,与公司主要业务管理系统有数据接口,能支持网络远程作业的情况下,审计信息化与传统手工审计存在很大区别,审计信息化具有特点。

(一)审计对象数据化

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处理手段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采办管理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销售与物流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等,甚至包括从互联网下载的所有管理信息都是审计的对象。有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系统中程序固化后发挥作用,原有手工处理环境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被取消。同时,由于审计对象数据化,为审计提供便利,包括数据分析、筛选、排序、追踪等。

(二)审计线索、证据变得复杂化

审计证据作为审计工作的依托,其获得的效率、质量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质量。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成为数据的最终保存、管理的主要方式,加上无纸化办公的逐渐拓展,审计人员通过传统的核对纸质凭证、合同等资料已难以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此外,由于系统集成化,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大变动,以往通过纸质办公的流程可能已经被线上的数据处理所取代,甚至由于整体的信息优化,一些企业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将工作分解为着干基本单元,并将单元共享,每个员工如何获取单元信息,信息之间是如何进行转移都难以找到痕迹,甚至新的信息会覆盖旧的信息,这些无疑都给审计评价信息完整、可靠性带来了不小得难度。可见,由于系统集成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复合性越来越强。

(三)审计流程标准化

将审计流程固化在审计信息系统后,审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流程在线操作,审计轨迹能很清楚地反映在系统中,同时,审计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促进了审计流程标准化的执行。

(四)可前后追溯业务

当审计师在审计某项业务中,发现某项业务存在疑问,可以通过系统简单对业务前端的资料进行查询,也能对业务后端的资料进行查询,能很清楚了解业务情况,能更加准确对审计发现的判断。

由于审计信息化呈现的这些特点导致审计方法的运用发生变化,下面就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的运用会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新的运用进行分析。

三、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的运用分析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技术等,随着审计实践的丰富和审计理论的发展,由于审计方法包含整个审计过程,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过程查证、审计报告编写等,每个审计阶段都有自己的审计方法,本文主要对审计过程实施中比较常用的方法。由于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信息系统的帮助,有些审计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能更加便捷,有些工作量很大的审计方法也能变得简单,信息技术为审计方法提供便利下面谈谈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的运用。

(一)核对法

核对法是将两处以上资料取得的同一数值或相关数据相互对照,用以验明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的审计方法。

在手工审计阶段,核对法是审计人员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审计采购业务的话,手工审计时需要从采购立项到付款全过程的核对,审计人员一单采购业务会从不同的部门取得不同的资料,包括采购立项审批、招评标资料、合同审批单、合同文本、发票、付款单据、入库单等,审计人员检查这些资料时,要核对业务流程是否按照程序进行,时间顺序对不对,审批数量金额、合同数量金额、验收数量金额、付款金额是否一致等。在手工审计阶段,核对法的使用有时候工作量很大,比如核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将业务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与财务数据进行核对。

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审计对象都已数据化,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是否一致的检查就变得很简单,只需在系统中将相同的字段内容进行系统检查,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出存在差异的业务,而且业务系统中存在控制,部分业务数据也是自动生成,业务数据能轻易地进行分类汇总,在核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也变得简单。但是,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使用核对法,首先要对系统提供的数据是否完整、准确进行确认。

(二)查阅法

查阅法是对凭证、帐簿和报表,以及经营决策、计划、预算、合同等文件和资料的内容详细阅读和审查,以检查经济业务是否合法规,经济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是否符合有关要求。从查阅顺序上可以采用顺查法和逆查法。

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出现之前,手工翻阅审计涉及资料作为分析证据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审计资料庞大,全部查看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采用抽样的方式,通过审计师的经验来对审计证据进行检查,这也是审计风险的来源。在实际工作中,顺差法是较为全面、不易产生遗漏的方法,但实际工作量巨大,难以满足一些短平快项目对效率的要求。逆查法芮然可以从总体上把控重点,节省人力、物力,但由于没有对审计证据进行全面查看,很可能存在重大的遗漏。

和手工方式相比,审计信息化条件下查阅实现了自动检索、排序、连接等功能。利用检索功能,可以根据审计师所列条件快速的筛选审计师所需资料,如满足某一特定条件的金额等。利用排序功能,可以对数据整体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选取更为重要的内容审查,例如对销售金额可以通过降序的排列,有限针对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检查。利用连接功能,可以对手工无法联系的细腻进行一致性分析。例如将同类业务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分析每笔业务的金额是否合理。

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审计对象都已数据化,审计人员可以从任何一个审计点进去,在选择的点上前后延伸,审计人员可以随意实现顺查和逆查。例如在对销售业务进行审计中,可以采用顺查法从销售订单、销售发货单追查到销售审批情况、销售合同、销售价格、销售发票、货款收到情况,也可以采用逆查法,应收账款明细追溯到销售发票、销售合同、销售价格、销售审批情况、销售价格发货单、销售订单。审计人员也可以从销售合同追溯到销售审批情况、销售价格、销售发货单、销售订单,并追查到销售发票、销售收款情况。

(三)重新计算

重新计算是对凭证、帐簿和报表以及预算、计划、分析等书面资料重新复核、验算的一种方法。

在手工审计阶段,重新计算是一项工作量较大的工作方法,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重新手工计算,主要对业务数据大的审计中使用重新计算,在手工阶段由于数据较多,对总体核对比较困难,往往会采用抽查的方式来替代。如对折旧政策比较复杂,固定资产较多单位的折旧进行审计中,往往会抽取大部分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计算,验证数据的正确性,但是只能知道被抽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否正确。

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使用重新计算这种审计方法时,不再抽查部分固定资产,而是对全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重新计算,只需将固定资产清单导入系统,设立各种条件,按照折旧政策进行分类,很快就能计算出应计提的折旧数,与财务数进行核对,检查折旧计提是否正确,不正确对当期费用的影响金额是多少。

(四)查询与函证

查询与函证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给有关单位、个人发函或者口头询问,以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虽然查询与函证过程中仍需要采用传统邮寄、传真等方式开展工作,但通过信息技术(如word邮件合并等)可以批量生成所需函证,并对查询结果和函证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分析性复核等方式对询问或函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并通过数据备留,可以对询问、函证对象过去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从而对本次函证的真实性判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分析法

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被审项目的内容,以揭示其本质和了解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它包括:比率分析法、勾稽关系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分析法在手工审计阶段运用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获取必要的数据比较困难和数据分析的计算比较复杂,在手工阶段更多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业务数据的分析做得不多。

审计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前期历史备份数据和相关业务系统数据的采集,可获得大量历史数据和业务数据,能够为分析乃至获得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来源,而且利用信息系统,通过设置不同的公式,各种分析结果很快就能得到。

(六)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通过相同被审项目的实际与计划、本期与前期、本企业与同类企业的数额、实际与市场、同一时期不同单据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和可疑问题,以便跟踪追查提供线索,取得审计证据。

审计法篇9

一、审计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尽管我们的审计方法在一些方而有所改进,如审计前制定方案,审计中确定工作重点,审计后实行三级复核一会审定等,但总体上还达不到审计设定的目标。

(一)审计方法创新不够。如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的主要方法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同,审出的问题基本相似,审计评价也很单调,责任划分也较含糊,从而不能真正体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要求。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中,也没有脱离单一的套定额、核预算的传统方法,揭示的问题主要是核减资金多少量,而项目组织及程序,项目质量及效益却往往被忽视。市本级财政预决算执行审计,总体是好的,但对预算执行的全局性综合判断不多,理性分析不足,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宏观指导作用不明显。市对县财政审计多年一个模式,创新性不大,对政府的参考作用十分有限。行业审计、受权审计、指令审计等,均在方法上无明显特色。

(二)审前调查不够。不少审计项目不搞审前调查,仓促上阵,盲目实施:重大审计项目目的不明确,实施方案简单粗糙,最终不能很好地揭示被审行业的主要矛盾: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欠缺,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既不会使用审计软件,又不潜研网络技术,只会用电脑打字,审计效率多年提高不大,审计资源造成一定浪费。

二、对改进审计方法的一些探讨

结合近西年实践,就改进审计方法问题,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坚持和完善整合资源审计方法。整合资源审计,就是把所有科室根据项目情况,统一编组,集中实施审计。这样做,有利于统一方案,一把尺子量到底;有利于集中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大审计项目;有利于审深审透,揭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区别情况,统一处理;有利于形成氛围,落实整改。近两年,我们对30个部门预算执行、10大钻采公司、各县的环保专项资金、13个市、县(区)退耕还林及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交通系统及党委换届较集中的县(区)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都采取了整合资源审计,总审计金额达20多亿元,从而开辟了延安市市计工作的新局面。

(二)坚持和完善同城报送审计制度,自2005年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以来,我们对市区的所有单位均要求报送审计。实践证明,同城全部实行报送审计,首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降低了费用,减少了审计成本:第三,彻底截断了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促进了审计廉政建设;第四,便于检查督促,保证了质量。为了保证报送审计,近两年,我们先后完善了一些规章制度,改造调整了办公楼和办公室,开办了机关食堂,装备了自动化办公系统,目前还在争取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近两年来,全市同城报送审计达110个项目,占到完成审计项目的66%。

(三)逐步加大审前调查力度。从去年开始,我们适度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审前调查。特别是重大审计项目,安排足够的调查时间,用以进行重要性和风险评估,以便完善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一些较大的审计项目,特别是整合资源审计项目,通过充分的市前调查,完善了审计方案,突出了审计重点,审计效果较为明显。

坚强中前调查,关键是制定审前调查目录,提出调查内容和重点,保证调查时间,调查后作山重要性和风险评判,然后制定出比较完善、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调查前必须进行统一培训,制定出的方案必须经主管领导审查或有关会议研究,并对审定的方案进行备案和归档。

(四)强化审计调查项目的效能。审计调查项目和正常审计项目同等重要。正常审计项目是从微观方面揭示问题,调查项目是从宏观方面揭示问题;正常审计项目多是从具体工作人员操作中找毛病,调查项目则是从领导决策方面找问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调查项目要比正常审计项目重要。这样说并不是审计调查项目可以取代正常审计项目,而是说它们在功能上各有千秋。我们在每年的计划安排中,都适度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调查项目,以提高我们审计的总体能动性和影响力。近两年结合审计计划安排,我们先后安排12项审计调查项目,分别向市政府和省审计厅写山综合分析报告,起到一定参谋作用,要搞好审计调查项目,也不是简单安排几个题目就行,而是要确定重点领域或社会关注的领域认真研究,制定方案,搞好实施前的培训。

(五)加大审计综合分析力度。综合分析,在审计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较小项目,审计后要进行一定综合分析,做出比较恰当的评价。写入审计报告;另一种是对较大项目,审计结束后必须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分析,作出专门的评价或全面的综合分析报告。特别是对行业审计和较大的整合资源审计,实施前特别要制定综合分析性的提纲,实施后要落实专人进行汇总情况,组织专门编写班子,提交专门的项目综合分析报告。较大项目的综合分析报告应当经过有关会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在审计综合性分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受益非浅。

审计法篇10

关键词:美国审计轮换审计质量

1、审计轮换制出台的时代背景

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财务造假案引起了相关机构和人士对审计轮换制的讨论。美国国会在安然公司以及世界通信公司发生财务丑闻后通过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of2002),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主审合伙人或复核审计项目的合伙人,为同一客户连续提供审计服务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否则被视为非法。这表明美国监管方认为安然公司以及世界通信公司发生财务丑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审计师任期过长,导致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下降,从而引起了审计失败。所以美国监管方通过强制审计轮换制的方法来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益。我国也发生了几起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引发了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危机。投资者认为注册会计师没有履行审计职责从而导致了审计的失败。因此我国相关监管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审计轮换制的政策。2002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其中第15条规定,为了维护独立性,事务所应“定期轮换项目负责人及签字注册会计师”。这表明我国监管部门已有定期轮换注册会计师的意向,不过还未对具体操作方法做出具体的规定。2003年10月,中国证监会与财政部联合了《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明确规定签字注册会计师和审计项目负责人为同一被审计客户连续提供审计服务的期限,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5年。这表明我国监管部门以强制轮换主审会计师的方式,来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最终实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审计轮换制的必要性分析

审计轮换制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实施具体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和负责的审计合伙人在一定的年限内,实行强制更换的一项制度。

首先,审计轮换制能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国外的安然、世界通信,以及我国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证券市场上重大案件表明,审计失败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失败,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丧失了独立性。如果注册会计师长期为一家被审计客户提供审计服务,则其升职和薪水长期过分依赖于这家公司,可能会与这家公司产生许多影响其审计独立性的利害关系,往往为满足客户的不正当要求,注册会计师会做出妥协,甚至帮客户造假,来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审计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经济业务以及内部控制非常熟悉,知道客户会发生哪些问题,这样容易进行暗箱操作,进行合谋舞弊。而实行审计轮换制后,注册会计师的升职和薪水不会长期依赖于这家公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双方的经济联系,从而减少了双方合谋舞弊的压力和动力,进而增强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了审计的质量。

其次,审计轮换制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如果注册会计师长期为一家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服务,不仅影响其独立性,而且还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一些问题。由于注册会计师以前年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了审计,对他们的经济业务以及内部控制非常熟悉,再次审计时,往往在翻阅上年度的工作底稿之后就非常有“效率”的完成本年度的审计工作,对熟悉的事物失去其应有的职业谨慎和敏感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可能会轻信被审计单位作出的陈述,不能敏锐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从而导致审计的失败。而实行审计轮换制后,由于职业经验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后任注册会计师审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时,可能比较容易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舞弊与错误,揭露其前任注册会计师未审计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审计轮换制能够对注册会计师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现任注册会计师知道几年后自己必须退出,后任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发现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现任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压力,基于对职业声望的珍惜,现任注册会计师会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和应有的职业道德,从而提高了审计的质量。

3、审计轮换制的两种形式及其比较

审计轮换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注册会计师和合伙人的轮换,也就是说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事务所内部对相应负责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和合伙人按照一定的年限进行轮换。另一种是事务所的轮换,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年限之内,上市公司必须更换聘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轮换制的两种形式各有其优劣。

从保持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轮换事务所比轮换注册会计师更加彻底。但是,轮换事务所虽然有利于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但不利于主审会计师加深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从而最终也会影响审计的质量。而审计轮换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审计的质量,而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只是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轮换事务所比轮换注册会计师的成本要高一些。在内部轮换注册会计师,前、后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上可以进行沟通,后任注册会计师可以在短时间内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并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底稿,这样由于轮换所带来的审计成本的增加不会很大。在轮换事务所的情况下,首先,由于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关系,分属于不同事务所的前、后任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可能不如同属于一家事务所时的顺畅。在这种情况下,事务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进行全面的了解,由此带来的审计成本可能更高一些。其次,由于制度安排导致的客户的必然流失,事务所面临如何争取到新客户的生存压力,因此不得不在争取新客户上花费较大的成本,包括与新客户接洽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等谈判成本,由此也会增加事务所的总成本。

从审计市场竞争程度的角度来看,轮换事务所比轮换注册会计师更加重了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目前的审计市场已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选择的主动权在上市公司手中,而会计师事务所则主要是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为了争取到客户,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已经存在着比较激烈的竞争。而轮换事务所更加降低了会计师事务在审计市场的谈判能力,相应增强了上市公司的谈判能力,上市公司频繁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会使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小规模事务所将退出市场或者被势力强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兼并。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进行兼并重组后将形成新的审计市场格局。

另外,轮换事务所可能掩盖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不良动机。目前大量的上市公司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来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审计意见,即通常所说的“购买审计意见”。在未实行事务所轮换之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上市公司需要向市场披露变更事务所的原因并承担由此可能导致的股票价格下跌的负面影响。而在实行事务所轮换之后,轮换事务所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借口,给自己的不良动机披上合乎制度安排的外衣,进而误导证券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的判断。

4、政策建议

基于各方面的考虑,我国证券监管部门选择了强制轮换主审会计师的方式,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而实行强制轮换主审会计师制度,仅仅是实现审计独立的一种手段,要从根本上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质量,还必须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做好各自的工作。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