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3:53

创新作文篇1

一、要让学生相信“我能写”。

信心是一种底气。有底气,作文才有动力。要让学生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就要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营造轻松、和谐的作文氛围。告诉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写。其实作文就是在说话——只不过是在纸上说话,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天天都在写作文,只是你没用纸和笔,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我们回家,向父母讲述哪天哪节课上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在写记叙文!父母给你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你向同学介绍它的颜色、款式、质料、价钱以及穿在身上的感觉,这就是在写说明文!你对周围人和事的评论观点,这就是在写议论文!经过我这么一说,学生们显得异常兴奋,明白了作文就是“以我手写我心”“说即是写”“写即是说”,作文就是这么简单,对作文的信心大增。

二、要激发学生“我要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不如乐知之者。”从而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设置情境,使之跃跃欲试。一次,我班张平同学在校门口拾到一根金手链,主动交到了校长室,后来失主寻找到了学校,手链终于物归原主。失主感激不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学校将这封感谢信张贴于大门口,并在校晨会上公开表扬,让张平同学谈了对这件事的体会和感想,号召全校师生向张平同学学习。当时,我注意到我班四十多双眼睛充满了羡慕和敬佩,全校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顿时,我脑海里闪现出一个作文题目《比金子更可贵》。题目一出,同学们议论纷纷,人性的光辉不时迸发,我让同学们把心中所感全部倾吐在纸上,立时,学生们伏案挥笔,下笔千言,班上只听见唰唰的写字声。

2.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为契机,出一些契合学生思想的题目,使学生乐于表达。例如:通过了解,最近一段时期,我班某一科作业量过重,多数学生特别反感,甚至充满怨气和抵触情绪,可是又敢怒而不敢言。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顿时班里像开了锅,学生们畅所欲言,无所不谈,一条条个性化的意见就此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精彩而又多元,热烈而又淋漓。此时,我抓住时机,出了一个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就这样,学生的思想闸门像决堤的洪水,个个表达得畅快淋漓。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如果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带着兴趣去写作,那么作文的效果可想而知,因而激发写作的欲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要引导学生“随意写”。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人的思想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因受兴趣、爱好、阅历、学历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就会千差万别。作为老师,要深知这一点,出了题后,可以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写,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其实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给他点儿阳光就灿烂,给他点儿洪水就泛滥。因此,作文批改,让学生去表现,就能使他们张扬个性,就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两节作文课,一节让学生写,另一节让四人一组按习作要求评改。然后找代表谈本组的写作得失。老师可及时针对共性问题作一些评点,同时对学生进行赏识和夸奖,然后让学生品评老师的下水作文,这不仅是对写作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老师的文章与自己的对照,比优劣、看得失,究原因。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认识、说看法,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写作的成就感,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产生了对下一次写作的期待,极大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创新作文篇2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6347

国内刊号:45-1337/G4

邮发代号:48-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创新作文篇3

一、“契机”创新。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中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曾获得“世界邮政日”征文一等奖的辽宁省学生曾晖在总结经验时写道:“苦思冥想几天,也没想出一个思路,收到朋友来信,我脑子里便来了灵感。”“找准契机就把握住了纲领,我写得很轻松,很潇洒,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契机。

二、“逆转”创新。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巧设文章“转折点”。

三、“求异”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寂寞,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然而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放,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

创新作文篇4

作文是一项综合型,创新型的语言表达训练,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劳动,“文贵于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文训练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新欲望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又争强好胜,据这一特点可来用下述方法激发其创新欲望:

1、利用报刊上同龄人的有些习作,特别是身边的人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我常拿本校学生在《作文精选》《作文指导报》上发表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读后让学生思考他们的作文为什么能发表?好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明白:这些文章关键是挣脱了俗套,写出了新意。如果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能有一点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意识,那么大家的作文同样也可以发表。这样以来,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把握时机,创造条件,设置成功机会。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一旦被激活,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渴望创新、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旧文新作”,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反映独到的个人见解,揭示新颖的思想观点。接着还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征文活动,争得一次检阅自我的机会,创造一次尝试成功的机遇。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创新欲望,不等于有了创新的能力,它只是创新的原始动力,要使学生有创新的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边

我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读与写有着紧密的联系,读为写提供了知识的积累和表达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的阅读教学来训练学生发散性、灵

活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抓住契机,启发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常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

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二是在课文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如《渡船》一课,当船上的人们为年轻的妈妈找到陈大夫时,问学生:“年轻的妈妈此时的心情怎样?她会对人们说些什么?”也可在课文的结尾处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言尽意犹的意思进行猜测。

2、及时引导,启发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不同范围,不因循守旧的思维,独创思维是指思维新颖,不同寻常。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着意扩展学生思路,多角度思考。如在语音的形象生动方面设计“一意多写”的训练,让学生

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表达同一个意思。如《中国石》一课中“小姑娘洗干净了拣来的石头。”可以作如下变换:

a小女孩刷净了拾来的石头——换词

B拣来的石头被小姑娘洗干净了。——被动句

C拣来的石头,小姑娘洗干净了。——变序

D小姑娘把拣来的石头洗干净了。——把字句

3、灵活多变,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敏捷多变,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如教《夜莺的歌声》,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夜莺,遇到危险时,会用什么办法对付敌人。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了创新的欲望,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还不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注意作文的奠基工程

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的深浅。知识面宽,生活阅历深,创新就有坚实的基础。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的基础工程:

a多看,拓宽视野

多看,一是引导学生多看适宜他们的书籍,无论是诗歌、童话、寓言、神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看,开卷有益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言,还可以用前人的智慧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乘前人想象的翅膀飞翔。二是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人、事、景,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感悟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领悟宇宙间的奥妙与规律。三是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投身于大自然,让亲身的感受撞击他们智慧的火花,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相结合。

B多实践,长见识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抄小报。这是一项既有趣又艰苦,既能扩展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创造性劳动。因为学生在动手抄小报时,既要写文章,又要查资料,设计版面,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写。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这样的活动要经过深入的

思考构思,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甚至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学生在设计制作中创新,在失败中寻求原因进行

更新。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作游戏,进行小竞赛,如吹泡泡、空中吃苹果、扳手腕、猜谜语、用几何图形拼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识,开启心智。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日常事务,如叠被子、削苹果、钉纽扣等,让学生在做中找窍门。在实践中,学生要动脑动手,会碰到困难与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烦恼。这样丰富的生活内涵,就为他们的创新写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2、要引导学生多角度作文

a)多角度作文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体裁上的多角度,即写作形式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用同

一题材写出不同的文体。如《假期见闻》可用镜头特写的形式写。二是主题上的多角度,引导

学生根据事物不同特点立意,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文章。如学生以《兔子》为题作文,

有人以兔子的三瓣嘴作文章,说明嘲笑别人没有好下场;有人从兔子的短尾巴入手教育大家不

要说谎;有人抓住兔子长耳朵的特点,反映它机警胆小的特点;还有人联想《龟兔赛跑》的故

事做文章,启发人们有错就改就是好样的等。三是叙述人称的多角度,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

第二人称,还可以用第三人称。

b)要激发学生在作文中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

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让学生写一些想象作文,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假如我有了钱》《花朵与洒壶》等,这类题目趣味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与联想。如学生在写蒲公英的动态时,仅局限于蒲公英在微风中舞蹈,而不善于联系周围的事物,写出一个长江场景。我就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学生就写道:“一阵微风吹来,蒲公英就翩翩起舞,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叫,好像为它们伴奏;树上的喜鹊拍打着翅膀,似乎在为它们指挥;树叶‘哗啦啦’响,仿佛在为它们鼓掌。”这样就使作文生动形象,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c)可指导学生进行组合性编写

组合性编写就是引导学生把两份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文章,通过一定的手段巧妙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学生能迅速找到不同材料的结合点,巧妙安排,合理想象。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是很有帮助的。

3、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要统得太死,限制题材,体裁,中心,字数等。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内容,吐露一点新思想,发表一点新见解,构思新颖,文风活泼一点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今后有可能走上创新之路。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到:

一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写作有源源不断的丰富素材。

二在作文中要让学生“自主”,不要束缚太多,让学生写有兴趣的话题,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创新作文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文化;相互作用

引言

科技创新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指技术开发,而是从设想、设计、实验、生产直到市场开拓的整个过程。从新经济的特征看,科技创新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焦点,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空间。创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来说,都是核心。没有创新,这些产业的产业链是没有任何升值核心价值的。

创新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纵观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一个国家和民族出现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的繁荣局面而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都是以文化变革和更新为先导的。

一、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的理论研究

对于文化在经济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许多著名学者早有认识。如法国著名学者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w.阿瑟・刘易斯认为,对于创新的态度,“在那些人们习惯于各种观点或变化,从而他们的世界观务实的社会里,新思想将被最迅速地接受”。“文化是创新的基础”,国家创新系统“失效”或“低效”的深层问题主要是文化环境问题。因此,建设适宜的文化环境应成为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2年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指出创新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Schumpeter(熊彼特)定义创新就是将一个发明创造的元素发展成一个对商业有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元素的相关活动;Rothwell和zegveld总结了产业创新需要的因素包括:技术知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管理技能、金融、资源、研究和开发环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Rosenberg(1972)、Freeman(1991)和Lundvall(1992)等提出了包括研究、实施、最终使用、联接(知识的补充、汇集)及教育等五个过程的创新体系:maillat(1995)提出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xielinLiu和stevenwhite构建了一种创新体系,主要是从创新要素、创新过程来分析创新活动的完成;padmoret和Gibso.H(1998)提出了Gem模型,通过环境、企业、市场三个要素来分析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魏江(2003)提出了集群创新系统要素模型,该集群创新系统要素模型包括三要素:核心价值链要素、可控支持要素和不可控支持要素。

关于科技创新与创新环境的研究中,国内外的学者基本有以下研究思想。

(1)缄默知识论。缄默知识的概念最早是英国学者波兰尼(polanyi,1966)从哲学的角度所提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化(oeCD,1996),并纳入到集群创新的研究框架中来。该理论指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前者可在远距离间快速传递和扩散,而后者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创新过程涉及大量隐性知识的输入,而这类知识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才能被有效地获取,因此为了提高创新收益,创新主体需要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得所需的隐性知识。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大量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有效的获取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创新环境”学派。一个重要的欧洲学派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科学家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GKemi)研究小组,他们主要概念是社会文化环境(milieu)。创新环境理论实际上重申了马歇尔产业区学派的主题―创新存在于无形的氛围中。有创新环境的地方才有创新,而创新环境是在那些有创新的地方存在着。创新环境学派反复强调环境的性质,但是没有特别说明它的机制与过程,没有说清为什么本地化可以使技术与组织更加富有活力。

(3)学习型区域学派。学习型区域是用来描述为鼓励个人和社会学习而提供适当制度环境的。学习有四种不同的规模:个人、单个公司、相关公司的团体、政府自身。然而学习型区域理论也包括一些不能充分调和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在北美,学习型区域与研究机构以及能够吸引高技能工人的社会环境之间密集网络不紧密相关。RichardFlorida(1995)的学习型区域定义是:“作为知识和创意的宝藏库,提供一个加快知识、创意和学习流动的基本环境或基础设施”。Florida(2000)学习型区域定义为强调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性要素的制度基础设施的范围和质量。在最近的研究中,他把这个定义进一步推进,认为个人才是生产的关键因素。挪威asheim(1998)的学习型区域定义是,“学习型组织和互动学习的区域和制度的根植性。”最终学习型区域的定义强调,“在区域学习型组织――区域发展联合体中合作和集体学习所扮演的角色”。

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创新环境的作用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是高科技企业,通过高科技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政府研究部门之间的交互学习、协同创新,来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高新区整体创新功能的增强。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RegionalteehnologyinLnovationSystem,简称RtiS)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起始发展阶段,突出强调区域的专有产业技术特色。应该看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起始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强调着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该体系包含生产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产学研结合网络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其中企业技术创新是核心,科研体系、中介机构等围绕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进行研发,并通过发展行业技术推进转化而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创新环境和产学研结合则影响所有要素,见图1所示。

1.企业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开发人员从事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企业家的选择、研究开发队伍的组织和创新型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几个重要方面。大企业具有较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使它们有能力从事产品创新与大规模的工艺创新,而小企业因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小企业依靠地区知识网络取得对创新过程的重要投入,可以借助外界的研发力量从事创新,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组成企业群,共同分担创新的成本,分享创新的成果。小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克服了资源机制灵活、创新效率高的独特作用。充分认识到小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对于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和科研机构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从事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开发及传播知识的主体,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1)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源。(2)科研成果产业化。(3)为技术创新输送人才和培训人才。(4)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知识与技术应用转化中,要以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抓手,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和创新企业的成长上,提高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知识与技术传播中,要依托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获取知识型服务收入,政府创新战略、政策导向和区域服务市场成熟度等都会影响知识传播。影响其产出符合市场特定需求的订制型的知识服务产品。

3.中介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技术的供给方和技术的需求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及活动。中介机构既包括提供各类中介服务活动的专门中介服务机构,也包括从事一定中介服务活动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

4.政府

政府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行为组织之一,凭籍自身的特殊地位,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进行宏观调控,承担起启动、引导、激励、推动和保护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区域技术创新所望实现的目标。

5.创新环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系统的创造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价值观等等文化性“软”环境更成为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应与以科技为主的知识创新相结合。这样技术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和发展。

技术创新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并受其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将发挥导向、激励、凝聚、辐射等方面的功能。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来对技术创新起重要的功能作用。

技术创新捕捉科技机会和市场机会,使得企业产生创新动机,形成构想方案,进而发动大家展开讨论,发挥创造力,为创新目标提出更多的可行方案和建议,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去补充、去完善,形成了集聚集体智慧的最佳方案。

在培养创新机制中,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其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教育、培训,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研究开发管理等。企业创新力的提高,关键是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学习型伦理型的企业文化组织建设。所以,建设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就是建立学习型伦理型的企业文化组织。

通过技术创新的系统活动,可以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整体素质、实力水平和文化品位都提高到新的水平。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技术创新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工艺流程、生产管理和人员制度的变动。技术创新也带来企业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改变。企业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如果企业进行重大技术创新,就需要改变企业旧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旧的行为规范。因为原有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可能并不适应实行重大技术创新后的企业新状况。企业应该逐步改变过去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逐步形成与企业新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道德品格、风俗习惯。

三、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技术

在外部环境中,对某种创新思想限制和鼓励,比如国家政策和文化管理规定等对创新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创新型国家体系的建设,使得国家在外部环境方面的规定逐渐放开,尽力营造利于创新的风险文化。

创新文化核心是要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它是张扬个性和团队精神的有机统一。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R&D人员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R&D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消除或减弱R&D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承担R&D项目。

开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沟通,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促进R&D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确立。同时,开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和其它部门的沟通,获得其它部门的支持,如信息支持、资源支持和人事支持,从而使R&D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顺利实施。企业应该着力营造这种氛围。

企业还应整合企业文化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职工的深层需求,激发员工潜能。人才的运用上,唯有任人唯贤,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运用的主体。

企业作为真正的创新主体,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营建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并引导政府的正确定位,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新茹,顾江.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文化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研讨,2009(10).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韩洁,谭予涵,谭霞,王芳,王敏.美国版权战略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09(2).

创新作文篇6

关键词:教师创新能力创造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拓宽训练时空

从课上走向课下,克服为作文而作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因此,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有可能因为缺乏习作的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只有这样,作文课上,教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和提炼,从而形成文字,也只有这样,谈得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绘画。例如:提供条件让学生借助想象画成图画或拼成画面,然后让学生把画面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可以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制作。就是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个小制作,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学生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在表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表演的内容、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因此教师可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创造性习作。如根据《小摄影师》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小摄影师走后》;根据《艰苦的岁月》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小红军长大以后》等。另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配有插图,教师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这些插图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讲”、“小评论”、“新发现”、“创新天地”等栏目,引导学生就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

(4)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成读书笔记,或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事件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呢?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种形式地训练发散思维。多向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必然会出现许多交叉和转向,这就有可能使思维深化,从而使作文别出心裁,不同凡响。

侧向思维活动。即从侧面去开拓思路。以《我的课余生活》为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突破与课余生活如何丰富多彩这一具有普通意义的主题,而写它的贫乏、枯燥,自己渴望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作文,就可能显得有新意。

多向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反向思考,从相反的角度来反映事物,表现事物。这种思维方法常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多种途径地同中求异。创造性思维就要让人耳目一新,写者有趣,阅者有味。怎么有趣呢?我们要做到从选材、体裁、立意、结构、开头、结尾、遣词造句等方面与众不同,这就是同中求异,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目的。

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有趣的“采花酿蜜”活动。每接一个班,我都组织学生参加“我有三个小伙伴”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备三个小本子。

(1)《小蜜蜂》。教育学生像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广泛阅读并摘录佳句、格言在《小蜜蜂》集子上。

(2)《小剪刀》。要求学生将课外看到的零碎的精彩文章、片断剪下来,分门别类进行粘贴,以便随时学习欣赏。

(3)《小浪花》。这就是个日记本,同学们将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记下来,将耳闻目睹的新鲜事写下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

这三本小集子,同学们把它装饰得很漂亮,有的在封面上贴着或画着许多小蜜蜂,有的添了不少美丽动人的想象画,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

编写作文自选集。去年寒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编个人作文自选集。这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

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卡尔梅科娃说过:“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科学家和一个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间没有原则的差别。。。。。。因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有着共同的心理规律。”(《创造思维是学习的基础》)这就是说,小学生和科学家相比,哪怕是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相比,他们发现“新”事物的基础都是一样的,都是创造性思维。学生正是通过一点一点新的发现,使其思维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逐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

在进行这一工作时,我要求学生至少选10篇以上的作文:要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尽量少出错别字;文章要归类,栏目要有有趣的标题;要设计封面,编出目录;要尽量用电脑打印出来。编完之后,还要请家长或者自己写前言和后记。。。。。。对于学生来讲,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一个重大的任务。

当新学期开学时,我收到了全班将近60本作文自选集,在这些集子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各种事物真切的感悟,作文自选集中,处处充满了无比宝贵的创新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

创新作文篇7

一、更新观念,打破模式,这是作文创新的前提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命题陈腐,格式老套,训练呆板,既剥食了人文的美,也摈弃了人性的爱,学生作文成了“应试八股”。这种“八股”文风,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了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导致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这正是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根源。

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作文不能见文不见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由灌输写作知识向培养写作能力转化。首先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其次要摈弃作文教学中搞“一刀切”和“齐步走”的做法,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发展学生作文的个性。

二、激情引趣,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引发潜能的催化剂,是否有一块利于创新思维萌芽的优良土壤。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惟我独尊”的思想,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信任,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能动性、灵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加强引导,开拓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着“重指导轻练笔、重形式轻内容、重课内轻课外、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这“四重四轻”的现象,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激励学生的创造。

1、引导生活,开阔创新的视野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先生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学生的作文是否具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及生活经历的丰富程度。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把学生的视野带出课堂,带出校园,带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的源头相连接。树立真正的写作观,倡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以我手写我心。反对胡编乱造,反对无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色彩。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才会有牢固的根基。

2、鼓励求异,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情境,系统训练,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焰。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见解,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不墨守成规,有意识地打破学生由经验或习惯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同中求异,正中求反,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新”的世界。

3、丰富想象,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新作文篇8

【考点讲解】

《高考说明》对“有创新”的具体要求是:

⒈见解新颖

要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正面思维———立意更高更新更全面;

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

联想悟思创新———变换角度,出奇制胜。

⒉材料新鲜

现实中的鲜活材料;精心比较后选出的典型材料;虽旧而有新意、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的材料。

⒊构思新巧

这是作文创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也是考生最能发挥创新精神的地方,应该充分展开想象,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选择新的角度,新的形式,新的体裁,构思出独具慧眼,极富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如下面选的几篇例文都是在构思方面各具特色、值得称道的。

⒋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能突破思维定势,推导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结果:想象奇特、独到,或新颖别致,或含意深长,耐人寻味。

⒌有个性特征

文章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能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性感悟,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不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东西。

【创新出彩】

⒈改变观念勇于创新

不要“怕失求稳”,只敢写保险文,不敢写“放胆文”,因而在构思时不敢大胆创新,不敢施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缩手缩脚,怎能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呢?其实话题作文的放开性,就是让你施展才华的。只要你围绕话题,不违背题意,无论怎么写,都不算跑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大胆创新。越是“怕失求稳”,失分可能越多,只要大胆创新,才能获得高分。

⒉突破思维定式开展创造性思维

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侧向与反向、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⒊大胆想象形式新颖

这几年的话题作文,体裁非常丰富,各种文体应有尽有,除一般记叙文、议论文外,有研究型的小论文、诗歌(2001年重庆有诗歌获一类分的)、小说、寓言、童话、剧本、相声、书信,以及病历、广告、证明题一类的杂文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⒋依托名著花样翻新

这几年的创新作文有很多是依托名著,选取某一细节,加以嫁接移植,写出新意来的。《唐·吉诃德新传》、《赤兔之死》、《阿Q新传》、《朱贵开店》、《新西游后记》都是如此。这也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应该下功夫阅读名著。消化熟悉一两部名著,根据话题加以嫁接移植,可能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⒌善于联想巧用比喻

曾得作文满分的《有色眼镜引发的联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感情亲疏而不能正确地看人,正是有色眼镜,比喻何等贴切,道光帝、韩日世界杯以及亲身经历的评选三好生,三个事例,那么典型,那么有说服力,这同样是创新,起码“材料新鲜”。

⒍巧用诗词名句深刻揭示中心

曾得高考作文满分的《莫把情云遮慧眼》,作者就在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作了巧妙的变化,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紧贴了话题,让整篇文章生辉。真可说“题好一半文”。高考满分作文中,巧用名句的不少,如“月是故乡明””月若有情月长吟“等。

创新作文篇9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约束,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二、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养成,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面对《夜》这个题目,可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昼伏夜出的动物,加班加点的工人,破门入室的小偷,街道巡逻的警察等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着,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班级或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着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强烈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心理氛围。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不同于作家的风格,学生个性主要指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他们写作上的优势(立意、谋书、越词

创新作文篇10

关键词:作文;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话题,对于作文而言,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偶尔看到几篇谈有关作文创新的文章,引发了我的同感,下面就从立意、选材、拟题、布局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立意新

立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新颖的立意可使整篇文章增色添彩、意蕴隽永。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一语道破了立意的重要性。从近年学生的考卷上看作文情况,对于话题作文能写出富有创新性文章的学生很少,尤其在立意上多是千人一腔、人云亦云。那么,如何在立意上创新呢?主要方法有:

1.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指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寻找不同的立足点,从多个角度推导出多个思维结果。如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按一般思维,得出的立意是“××的对手如何”,但这一点谁都会想得到,缺乏新意。若寻找不同的立足点,联想到对手与成就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强对手,大成就”的立意;联想到对待对手的态度,就有“对手,感谢你”的立意;联想到为什么要有对手,就可以得出“对手的价值”的立意;联想到对手的条件,又可得出“对手是一个高度”的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句形象点出了客观事物多侧面的特征。一个事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的不同侧面,可得出不同的新意。

2.纵向思维。纵向思维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然后经过比较,选择出最能表达中心、最富创造性的立意过程。如以“牛”为话题作文,就要突破一般现象的定势思维“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新的立意就有:从反刍现象想到学习要不断复习、咀嚼,从浑身是宝想到奉献,从好斗想到敢于挑战。这些立意避免了就事论事,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刻性、新颖性。

3.逆向思维。如以“创新”为话题的优秀习作《鲁班门前应“弄斧”》,以“要敢于探究、创新,不囿于前人旧说”作为切入点,针对“不要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这一定势思维展开求异思维,提出“只要能有所进步,就要敢于打破前人旧说”的新观点。还有,像习作《要异想天开》《败了,多好》等,都属于逆向思维,这些作者不依常规而寻求变异,从怀疑、否定、批判的角度立意,探求立意的新路子。

二、选材新

学生一到作文,选择的材料无非就是雨中送伞、路上拾物、给老人让座、帮盲人过路,亦或大而空、不着边际的高调赞颂,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身边的、生活的丰富多彩,取材范围十分狭窄。要在选材上创新,有如下方法:

1.选择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不选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2.选择最有意义的材料,去掉重复的材料。

3.选择最典型的材料,减去一般的材料。

4.选择真实的材料,删掉虚假的材料。

5.选择时代感强的材料,删除陈旧的材料。

又如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根据以上方法从“身边事”“课堂中”“教材中”“报刊中”几线索中选择材料。“身边事”这一线索的材料有:以平时一直对自己不错的同学为对手反观自己的缺点;以全班第一名为对手给自己加压;以自己行为习惯中的老毛病为对手克服惰性,战胜自我。“课堂中”这一线索的材料有:《公输》中公输盘与墨子一个攻城,一个守城的故事;《庄子》中运斤成风的故事;唐太宗与魏征一个善谏,一个善纳谏的对手,促使了唐繁荣安定盛世。“教材中”这一线索的材料有:《勾践灭吴》中勾践以吴王夫差为对手,卧薪尝胆,灭吴;《伶官传序》中对手强,意气盛,无对手,身死国灭;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等保守派的对手存在,更增强了其变法的决心,使改革者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三、拟题新

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题目自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题好一半文”,好题目除了要紧扣中心、简洁有力、忌大而空外,新颖独特、引人入胜也极为重要。拟题方面的创新方法,归纳如下:

1.展示观点,如《偶像不要也罢》《广告应该健康》。

2.设置悬念,如《成功者的背后》《遗憾是什么》。

3.巧用修辞,如《好“胃药”,由“疗效”说话》(借代)、《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对偶)。

4.借用诗词,如《一路梨花处处开》(陆游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诗句)。

5.善用典故,如《新版“孔明挥泪斩马谡”》《孙悟空答卷》。

这些拟题,打破了常规,化平为奇、化静为动,不落俗套,直观醒目,读来耳目一新,韵味无穷,常常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四、布局新

近年来作文考试要求往往是“文体不限”或“自选文体”,意在淡化文体,鼓励创新。于是许多学生另辟蹊径,大胆选用新体裁,产生了许多形式多样、布局巧妙的文章,使人赏心悦目。

1.营造小标。恰当地营造小标题,不仅能使文章层次清晰,给文章增添色彩,而且能呈现出匀称醒目的结构之美。可以用“一”“二”“三”“四”或结构相同的词句或选用诗文句拟写小标题,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以《我也有尊严》为题,然后以马致远的《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作小标题,分别抒写了当今的环境问题,反映了要善待大自然,人类和大自然才能和谐共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