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4:0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1

 

台湾的创意蜚声海内外。世界经济论坛了2015年全球经济体创新力排行榜,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11,位居亚太第3,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创新驱动经济体最关注的“创业期待”指标排名全球第1;“新产品发展”和“新技术开发”指标分别排名全球第2和第3。除高端科技创新以外,台湾民众的创新理念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设计独特的创意美食、创意手工艺品和创意生活用品,身处台湾,会感受到创新创意无处不在。如此骄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教育对民众创造力的重视和培育。

 

课题组成员多次赴台湾高校长短期进修,对该地区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与创业教育相比,台湾地区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秉持“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教的”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创造力教育,激发整个地区民众的创造力潜能,提升民众创造力和地区竞争力。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台湾高校在实施创造力教育推动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所以本文以台湾高校实施的创造力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可供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的经验。

 

一、政策与计划: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背景

 

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开展得较早,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的实验阶段、70~80年代的推广阶段、90年代的“立法”阶段以及20世纪初的大发展阶段,到目前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台湾以打造创造力地区为目标,多部门共同推动创造力教育,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均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各项经济、科技、人力发展方案均把发展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议题。2002年,台湾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并实施了“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2002—2008年)。

 

2002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一期开始实施,针对各教育阶段,推出创意学子、创意教师、创意学校、创意生活、创意智库、创意学养等6项先导型行动方案;2006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二期开始实施,推动地方创造力教育(初中、小学)、创意高中职(高中、中职)、创意学院(高等学校)、成人创造力教育(社区学院)4个子计划,深入推进各阶段创造力教育。2008年,“创造力教育中程计划”结束,成果丰硕。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想象力与科技研究/实作能力培育”整合计划,大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2011年,又推出了“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中程计划(2011—2014年),使创造力教育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二、机构与课程: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

 

1.台湾高校成立创造力教育专门组织,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创造力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专门推动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例如,台湾政治大学成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从事创造力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创意学分学程专班和未来学院,进行创意招生选拔、设计跨领域课程和组建多元师资授课,培养创新创意方面的精英人才;打造“创意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教师的创意教学和学生的创新体验营造创意的环境。台湾师范大学则整合全校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成立创意学院,举办“创造力发展硕士学位班”,培养创造力教育师资。台湾大学设置创意创业学程推动和咨询委员会,举办创意创业学分学程培训班,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笔者通过文献查找、实地参访等形式研究了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现这些科技大学也都成立了推动创造力教育的专门机构。例如,远东科技大学成立了“创造力中心”,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国际发明展,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创业。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成立生活创意学院和创意产业经营学位学程,分别培养时尚生活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产业高级管理人才;成立新创及技转中心,协助该校各科技中心推动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企业新创等相关工作;成立创新育成中心,帮助师生对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及商品化,辅导新设中小企业运营并成功创业。

 

2.台湾高校普遍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成效显著。广义上看,创新能力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机制和创业精神;狭义上看,创造力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创造力的具体实践,而创业则以创新成果为源泉。因此,台湾高校尤其重视创造力教育。台湾地区有150多所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笔者查询到了其中98所高校的选课系统,结果显示,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69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力教育课程,如“创意思考”“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逻辑与创意思考”“创意发想与实践”等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且多数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相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力。

 

除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必修课程外,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开设了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供学生选修,如“机械设计与创新”“服务创新设计与验证”“创意设计行销”“资讯科技与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实务”等。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这98所台湾高校中有52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很少有校级层面的创业必修课。因此,与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台湾高校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并注重与创业教育的衔接。在创造力教育政策和高校创造力教育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在国际创意大赛、设计大赛中屡获大奖,亚太地区的十大设计名校中,台湾地区就有6所。台湾高校的创造力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三、借鉴与启示: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和衔接的课程体系

 

1.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制定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并使前后政策具有延续性。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教育部门、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整体制定个人、学校、产业、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多主体协同创新创造的促进政策与落实计划,开发个人的多元智能和创造潜能,营造学校的创新创意教育环境,鼓励产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孕育创意蓬勃的生态文化。

 

创造力教育从娃娃抓起,应整体制定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衔接融通的创造力教育政策和具体计划,开发适合各阶段年龄特点的创造力教育课程。幼教和中小学阶段注重创造潜力的开发,大学阶段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阶段注重创新工作和创意生活方式的引导。政策推动的对象,大众与精英并重,既要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也要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新潜能。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政策和计划,普及创造力教育,提升全体民众的创造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2.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台湾高校普遍成立了创造力教育专门机构,整体推动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陆高校可以借鉴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成立“创意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三创中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三创中心”统筹全校的“三创”教育工作,负责“三创”整合性课程设计,服务与协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意创业工作活动,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推进创新成果参加国际发明展,协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意育成中心”开展创意孵化和创业孵化工作;“创意成型中心”指导学生创意专题制作,形成创意成果,该中心由设计学院、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拓展政行企校资源,辅导师生将创意成果商品化,实现创意成果的技术转移或自主创业,该中心由产学研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成立。

 

学生首先在“三创中心”的服务下萌生创意的“种子”,接着在“创意成型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创意实作,最后在“创新育成中心”帮助下发展完善,育成创业。三个中心协作运行,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有机衔接。在三个中心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建构实体创意和虚拟创意“双平台”,普及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例如,打造“创意发想室”“创意格子铺”“流动创意市集”等实体创意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创意环境,催生学生的创意;打造网络创意空间等虚拟创意平台,提供创意素材资源,方便师生创意作品的交流分享。

 

3.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造力课程,并以创造力课程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据基础课程、延展课程、领域课程、实作课程、衔接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创造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专业领域创新—创意专题实作—创新与创业—创业理论与实践”6个环节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开设多元创意发想课程,传授学生创新技法,启发学生的创意;同时,开设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让创新成为有源之水;在“创新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和专业领域创新课程学习之后,不少学生产生了创意,此时开设创新专题实作课程,帮助学生筛选创意,指导学生专题实作,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创意转化为创业才更有价值,接着开设创新与创业融合课程,前续创意课程,后接创业课程,促进创意增值,如开设“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与创业”“文创产品设计与创业”等课程;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财务与创业计划”“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2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育人目标中,创业创新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共同的客体——大学生。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万钢说,“社会对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归根到底取决于对其毕业生的认可。”据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统计,一半以上的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应变能力(51.9%)、创新精神(59.5%)。[1]可见,从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等方面,国家都需要大力提倡创业教育,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处处渗透创业创新意识,在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创业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而来的。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我国于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开始不断的尝试。教育部首批确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8所进行试点,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或创业活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知识适用,技能熟练,自谋发展的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创业意识,塑造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道德,指引创业途径为主要内容,以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的整体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

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为依据,通过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创业创新意识,开发、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成才。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没有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活动就无从谈起。创业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意识。

(二)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精神是个体意识与思维活动、以及生机与活力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创业创新活动的基本动力。高校要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个体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规范。

(四)公认的规范去就业、创业,诚实守信

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和人格。创业心理是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对其心理和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创业活动成败的关键。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加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社会的适应性,对大学生尤为重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

创业创新教育是崭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它要求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尊重人格自由,尊重个性发展和调动大学生的潜能,使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强化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和基本品德的养成;在教育方式上,突出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体制,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新教育理念

1.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德为成才之本,是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取向的总开关,如果总开关出了问题,个人的成长很少不偏离正确方向甚至误入歧途的。现在的特级教师里面,从事德育工作微乎其微。所以,要提高德育教师的地位,让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德育教学。同时从体制上改变以分数为录取标准的考试制度,逐步改变目前重智轻德的观念和做法。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改变过去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要“管住”学生、通过外部强制作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想法。这种工作理念,违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不适应大学生们思想观念的具体情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理念上进行转变,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动力主体,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权益主体,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体能力的增强。开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工、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3]

3.树立全员育德的理念。学校所有的人,不论是教师、干部、专职干部,还是一般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思想理论课的教师队伍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教师队伍,都要发挥主导作用,所有人员都有这方面的责任。

(二)创新教育内容

1.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具体化、层次化的阶段性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道德观、法制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学生活赋予青年学生以广阔的空间和比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锻炼自理自立的能力,自主自觉地来驾驭生活。通过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教育,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3.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交往实际。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的客观现实,大学生活、学习和环境的新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人际储备的新要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指导大学生交往的任务。既要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培养交往的能力,愿意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开放的良好人际关系。

4.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国内与国际的结合上,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下功夫、出实招;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出高招。

5.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心理。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心理教育队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新教育形式

1.改进课堂教育。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正确回答和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实现两课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佳效果。

2.加强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创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研究基地。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途径,在继续做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学生定期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搭建“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理论基础联系实际提供服务。

3.繁荣校园文化。按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借鉴人类文明成果,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建设积极、健康、生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优化素质、完善人格、提升境界。

4.网络教育的平台。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学生在网络上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积极整合资源和力量,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红色网站。

5.搞好服务咨询。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要把服务学生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在工作的深入细致上多下工夫,及时解决好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政工人员坚持进公寓、进教室、进网络、进食堂制度,对学生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衣食住行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

(四)创新教育机制

1.全员育人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员工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重要责任,要在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教师是育人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管理人员要紧密结合岗位职责,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行政负责全局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方向;团委、学生管理部门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要经常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部署和安排。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各教学单位要主动配合,创造性地做好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坚持以学生党建为核心,巩固和扩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切实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积极探索以学生党建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机制,重视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加强团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班委、团支部建设,激活基层组织的活力,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发展。

3.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建设好(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21页)学生政工和辅导员队伍、班主任和导师队伍、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学生奖惩和激励措施,推进依法管理。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网络,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加强条件建设。要逐步增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重视学生教育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做好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4]而创业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合格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更具有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高传兵,等.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2).

[2]雷家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

[3]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事务考察团.以学生为本[n].光明日报,2007,(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信息和技术基础上的经济。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知识、智力等非物质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及科技创新能力与其经济发展速度、增长规模紧密相连。目前世界各国虽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很大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其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

在我国,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号召创建创新型国家,到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和科教强国“两大战略”及科技、教育、人才“三大纲要”,都可以看出国家把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这“两大战略”和“三大纲要”也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家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挑战。未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国家经济要转变发展形势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而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畴,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

美国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而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意识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大问题。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我们必须摒弃过去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内涵

从对“李约瑟之谜”的争论,到对今天“钱学森之问”的回答,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从来都未曾停止对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个问题的思考。近年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讨也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合称。关于创新教育,张立昌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因素,让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开发,进而形成新的人格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吴华等研究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必须以创造为本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是一种独立性格的形成。综合以上几种阐释,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教育。

创业教育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与知识结构。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来说起步比较晚。1991年创业教育开始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尽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不尽相同,但两者在目标的取向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两者整合在一起,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目前教育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等同于原来的创新教育或者是创业教育,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这两种理解都不准确,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内容上都实现了对创新教育或者是创业教育的超越。从本质上来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即一种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是在素质教育下学生实现健全人格的教育,更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采用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努力实现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国高校在实行创新创业教育以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比较成熟的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与我国经济意识形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方式等很多原因有关。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都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促进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笔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以期待我国高校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1.转变高校教育理念。我国高校中,现行教育思想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诠释和演绎经典理论。高校基本上只是发挥了传播知识的功能,缺乏对现有知识的批判。这种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多缺乏科学批判精神,是知识型人才,但称不上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创新型人才。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一些高校对它的理解还未上升到理论指导高度,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到学校的育人体系之中,而仅停留在实务技能的操作层面。这样极易造成学生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及“创造性”内涵认识的模糊不清。如果高校不能完整地构建起创新创业所需的完整知识体系,就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深层次、根本性的教育体系,而不是表层性的教育环节,是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学教育的全新发展方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把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体现创新创业精神。

2.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在各大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经管类和法律类学科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可以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但往往因其自身没有实际创业经历,而且上课内容、方式与传统课程没什么区别,对学生创业没有太直接的指导意义。(2)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类老师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学生工作岗位的教师,如高校辅导员等。这些教师既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实际的创新创业经历和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除了这些方面,思想政治类教师还要担任自己分内的工作,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3)企业家。通常是高校邀请企业家来学校,通过创业讲座和创业沙龙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但还未被纳入规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应该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以经管类院系为依托,选派专业理论深厚的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去,也可以让有发展意向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其次,高校应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规范企业家进高校讲学的流程,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家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3.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在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优势,是运用文化形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可以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的情感熏陶、思想感化、价值观认可及行为养成等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报刊橱窗和网络媒体等工具进行创新创业的宣传,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建立健全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比如课程学分的认定和奖励等政策;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宣讲会等多种课外文化活动;要建立起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的多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团体;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以及一些课外科技活动。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进行自我锻炼与提高,并且立志将自己培养成为对于社会有实际用处的创新型人才。

4.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高校的学术型教育,大学终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与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在书本与理论上得到实现。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部门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支持,得益于国家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支持项目和机构的设置。同时,一些国家的高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鼓励机构如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委员会具体推进创业教育。我国要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高校顺利展开,也需要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进行引导和支持。通过政策法律和各种政策扶持计划,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和高校高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并在高校内通过树立模范典型人物等形式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政府应引导相关部门在项目评估、融资途径和成立流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辅导。由政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实际行动扶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资助建立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些挂职和实习的机会,让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对创业学生结对辅导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人才储备和国家发展的竞争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要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就必须勇敢接受挑战,改革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做好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华,罗海萍.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2]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1],重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质量竞争战略的核心,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3]。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的方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定位模糊、观念滞后和认识偏差等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主流教育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专业和学术领域,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4]。高校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为大学生提供毕业就业或创业的指导服务,功利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就业率,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训练方面的相关工作开展较少。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未开设正规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的一部分,甚至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和学生专业计划培养方案中。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实效性、针对性的教学体验。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延续和翻版[5]。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大多高校仍属于“非主流”,并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体系,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缺乏专业化、业化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人员、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外聘专家构成。前者具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缺乏系统的创业管理知识和创业实战经验,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后者则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或企业界,他们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求知需求,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加强既懂创新创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构建较为完善的教育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根本前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将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而绝非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高校应在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指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二)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但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与社会的需求是矛盾的。部分毕业生的创业效果较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创业自信心和积极性[6]。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深入推进,必须加大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力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放在首位;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路径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创业”的现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创新创业环境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外部环境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初显成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移植奠定了较好基础。在上海等局部地区出现投资与外需之外的新动力,创新开始发挥重要作用[7]。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此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文件,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人社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等,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法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制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创业典型人物及成功案例,积极营造尊重创新和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是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教育结合以及校内与校外教育结合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熟经验表明,以创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活动课程以及创业计划、创业项目等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8]。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效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断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尊重创新和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B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102-105.

[2]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03):63-67.

[3]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6-100.

[4]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05):64-67.

[5]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1):33-35.

[6]王晓玲.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2):43-4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内涵;路径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多个场合要求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总理也多次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双创”型人才,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和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需要。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创新教育阶段

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国内开设创造学课程,迈开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第一步。198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成为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标志性赛事。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了创新对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了“三大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知识创新工程),加快了我国创新教育的步伐。

(二)创业教育阶段

国内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制定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指出要增强青年的创业意识,提高青年的创业能力。同年,国内高校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方法,多举措、多形式地开展创业教育。如清华大学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后演变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华东师范大学面对本科生尝试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2000年,教育部开展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阶段

2002年教育部在国内九所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9年,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ieeC(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2010年,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联合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推广至全国。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同年,由清华大学倡议组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西北地区27所高校结成“一带一路”高校创业联盟。《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2017年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20年要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众创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解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加之和,而是一种基于整体性而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一)辩证理解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新时期国家的战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元素,将创新基因植入受教育者之中,在融合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于充分体现创新性。应辩证地看待创新创业教育中两个因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核,是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创业是创新教育的外在形式,能够深化并推动创新教育取得实效。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正确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其可持续良性发展。

(二)准确把握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组合的基础上形成“1+1>2”的教育效果,避免在实践中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狭隘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教授学生创业技能技巧,要么泛化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和价值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后都去创业和申办企业,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成为小业主型的企业家。创业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不能功利地以成功创办了多少企业,或成功解决了多少学生的就业问题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学生养成批判的思维方式、理性的判断能力、良好的创业品格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求异和冒险、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勇于独辟蹊径的“双创”型人才。

三、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一)高校管理者应转变理念,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不可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仅仅理解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一种途径,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理念与模式。高校管理者应高屋建瓴,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制定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措施不断加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高校管理者应加大对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力度,建立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不力、效果不佳的学院,约谈其负责人,进一步督促学院抓好、抓实和抓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此外,高校管理部门应相互协作,形成共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教务部门可以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相应学分,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工部门要组织和落实好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团委要充分发挥团学工作的优势,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社团、创新俱乐部以及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赛事(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和搭建创新创业新平台等措施实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以往的“枯燥乏味”到“有声有色”的转变。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区分层次,分类施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先后经历启蒙教育、融合教育、实践教育、助推教育四个阶段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大一是启蒙教育阶段。高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并向学生讲授创业前期的基础知识,逐渐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萌生创造思想和创业想法,逐渐树立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二是融合教育阶段。高校应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融合程度,形成前者支撑后者、后者强化前者的共赢局面。教育者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潜能。受教育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前沿领域,融入创新因素,挖掘专业创新点,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大三是实践教育阶段。在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以及创业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加强之后,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筹划、组织、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应以小班授课的方式讲授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诸如申办企业流程、工商注册登记、资本运作、企业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同时,在学生中开设《企业管理》《运营模式》等选修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大四是助推教育阶段。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循序渐进式的发展,大四学生思想日渐成熟,看待问题更加理性,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能力,做事情也较为稳重。学校可以对创业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帮扶,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基金保障、科创项目孵化、创业项目推介等措施,使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创新性强、预期效益显著的创业项目落地生根。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阶段不是绝对独立的,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高校可以在启蒙教育和融合教育阶段开设诸如《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的选修课和必修课,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唤起学生的创业梦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在融合教育和实践教育阶段鼓励学生去校外创新创业基地、校内科技创业园等实地参观,感受学生创业文化,营造学生创业氛围;可以在实践教育和助推教育阶段针对有创业意愿学生引入系列创业培训课程,诸如SiYB、GYB、KaB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应通过选拔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送出一批,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通过在校内选拔一批事业心强、责任感重、理论水平较高且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并在其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培养一批就是要对创新创业具有浓厚兴趣、熟悉学生工作并致力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多途径、多方法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通过设立校级科研课题,以课题基金的形式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引进一批就是要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商业团体、行业协会等机构中选聘人员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校外引进的创新创业导师诸如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创业法律顾问等能够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通过现身说法、讲座报告、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送出一批就是要积极选送创新创业教师参加省级及其以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增强其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支持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去校企合作的企业中挂职锻炼,了解企业运营过程,接触企业家创业实际,丰富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教师遵照相关文件精神,在岗离岗创业,由学校保留人事关系,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人生出彩机会。

(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内外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环境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环境。创新创业教育内环境是指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增强其科学性。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论坛、讲座、报告、实训练习、创新创业设计、创业项目巡展等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宣传创新创业风云人物的典型事迹,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发挥其榜样示范的作用;可以通过给勇于创新、敢于冒险、愿意创业的人搭建良好的平台,努力营造“尊重个性、人人参与、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的外环境是指政府、社会等其它力量也应该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一是政府应立足实际,制定合理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实施中要避免“雷声大、雨点小”;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大力普及创新创业知识;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创业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咨询和服务,简化创业过程中的繁琐程序和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社会应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社会中的企业、商会、社团机构等可以通过设立基金、提供资金、共建基地等方式,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驶入了“快车道”。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立足实际,循序渐进,通过采取系列措施,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与突出矛盾,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周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瞻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

[2]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3]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4]杜晶晶,王晶晶.国外社会创业教育介绍及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5]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7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党的十以来,就“推进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9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讲话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提出了“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的工作目标。

为贯彻落实国办文件精神,2015年6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做了重要讲话。袁贵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

2015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16年3月25,广东省教育厅召开了专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应景之作,不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面向部分学生、仅有少数教师参与的小范围改革,而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迫切需要。

目前,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全国、全省高校,乃至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该围绕“一个核心、四大原则、八项任务”来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也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遵循“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四大原则,落实好“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管理、强化实践锻炼、提升服务水平、培育创新文化”等八项主要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2015]36号文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当“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袁贵仁同志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二)要切实遵循“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这四大原则。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现实地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业,教学生开公司、办企业,把创新创业教育“窄化”为职业教育;另一个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这就使得当前中国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么片面注重教育的覆盖面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紧密结合;要么更多关注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单纯的创业性教育”而忘记了多数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全覆盖”与“个性化”、“多数”与“少数”、“普及”与“专业”、“在校时”与“离校后”成为多数高校无法破解的矛盾。

第一,面向全体(师生):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二是要面向全体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第二,分类施教:就是要面向“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生”、“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和“具备相应条件的初创企业者”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

第三,结合专业:“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从而构建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体系,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层次人才。不结合专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往往只是营销模式的简单变化或翻新。

第四,注重实践:要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实训、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校的短板和瓶颈,必须引入社会资源,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才能达到目的、实现目标。

(三)要认真落实好八项任务。

第一,修订培养方案。高校要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确定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

第二,完善课程体系。高校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模块,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等专业教学各个环节;要构建创新创业梯级课程体系,建设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实践实训类等梯级课程。

第三,提高教师能力。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评价内容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内容;要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要聘请知名科学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校外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第四,改进教学方法。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产业技术、学术前沿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要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能力考核转变,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注重过程和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创新教学管理。高校要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边工边读,允许休学创业,简化复学手续,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发明专利、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取学分,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允许创新创业学分转换为专业课程学分,学分修满后允许正常毕业;同时,要积极推动校际间创新创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充分发挥高校之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效益。

第六,强化实践锻炼。高校要设立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开辟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空间,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体验;要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的引导作用,规范赛程、提高赛质、形成品牌,充分发挥大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要推动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科技园、创新创业园、实践教学基地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向全体师生开放,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和图书文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第七,提升服务水平。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一站式咨询和服务;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建立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相关政策文件与政策解读、创新创业项目、市场行业需求、人才供给等信息,不断提升校内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国家到2020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3900万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

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关键是要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而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这个体系,能够真正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技能和培育创业精神。

(一)政策支持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的指示精神,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目前,教育部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

(二)理论价值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当前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促使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大学生经过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实现就业。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纵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但就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对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步成型,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举办各种创业竞赛与活动、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这与发达国家或者是国内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软件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就是通过实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以提高创业知识素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以提升创业技能,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现阶段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软件方面的研发和完善。

(三)夯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也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一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订激励措施,鼓励专职或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二要聘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三要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推行创新创业团队导师制。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通过建立理论、实践以及实战演练三个平台,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开设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关课程由企业家和大学教师联合开设,包含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并且将网络学习活动融入到了课程理念和设计之中,使其成为整个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借鉴英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3次讲座:其中1次在课程的开始,1次是邀请企业家进行客座演讲,还有1次是在课程结束的总结讲座;每周1次小组研讨活动,把有用的文章带到小组研讨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网上博客交流,并每周在网上提交1次作业。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开设《模拟企业》、《创业软件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等课程,并依附于相应的实验实训室,研发或购买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软件,紧紧围绕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展开的基础上,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增强实践性。使学生置身于比较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尽力使学生直接从事对新建企业至关重要项目的活动,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的效果。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战演练体系

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创业工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等实战演练体系。

1.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实践技能,鼓励各专业积极参与社会的的交流与沟通,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校外基地。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开展顶岗实习、科技帮扶、法律援助、专项调查活动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优秀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奖励,并对符合要求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计入相应学分。

2.技能大赛

职业技能大赛是加快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最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既能发现、造就、选拔一批技术精湛、技艺超群的优秀技能人才,也能促进教师全面掌握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标准,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到重要的技能岗位。

3.创业孵化

高职院校应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或者于当地政府合作,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做好前期创业孵化的扶持工作,制定配套政策,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质量。(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林.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9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全新路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协同性,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创新创业类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特点都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深化实践教学等目标不谋而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已经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当仅仅理解为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而是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摒弃只谋生不谋道的观念,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并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塑造,使其成为大学追求学问和探索未知的本质体现。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是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化特色,体现差异化发展的办学之路。其内涵应强化三个特征:一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二是面向产业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三是突出应用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其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并以校园内外和区域社会为教育平台,必将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支撑。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定位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各级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已由部分高校试点发展到全面推广实施。各高校纷纷响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众多教学型和应用型高校更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列当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潮正乘势而来。各高校也一直努力探索和凝练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定位,但就实际而言,基本都是从操作层面、实践层面的总结和归纳,未能较好地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方向性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主要依托于学生处、团委、就业办等学生事务相关部门开展,尚未形成实质上的融合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研究、创业实训实践等多种职责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决策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平台,尚未形成积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聚合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提升。唯有“自上而下”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起覆盖宏观层面的规划机制,中观层面的协调机制和微观层面的执行机制的组织保障,才能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融合协同

(1)专业教育融合问题。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相对更侧重于学生实践体验、校园文化活动,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2)课程建设渗透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已经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环节,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技能的培训,而更应注重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当中。对比一下这个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变化调整进阶、课程群组体系建设、多学科交叉渗透及本土性课程开发层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3)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师资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保障和依托。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系统性的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利用各种革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师资仍以团学工作和就业指导人员为主,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实践经验匮乏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既有专业背景,能从事学术研究,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创业教师与校外创业导师相衔接的结构合理、搭配科学,层次分明、梯队优化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面对的一大挑战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及如何确立其他学科领域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决定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范围和方式,来自教师队伍的认同和支持则决定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目前,许多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解,因此,如何有效转变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知,鼓励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教学等改革,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重大课题。

(4)教育成果评价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内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因此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难以清晰界定和评价。而对于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的考核,仍采取传统的课程考试形式,迫使学生被动应试。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更具有可行性的实际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得以实践运用,则显得格外重要。

3.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拓展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环境均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不佳的问题,如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水平与学生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二课堂资源比例还需要进行调整,各类教学改革平台和人才智力优势仍未充分利用,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和载体还未有效拓展,政府和企业支撑资源还需要主动深入寻求,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协同推动动力不足等。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1.从指导思想层面明确定位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牢牢把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新契机,以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指引,凝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涵,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从教育理念层面明确目标

(1)在方针政策的导向层面。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应在扩展创新创业教育规模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引导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转型,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变,从埋头教学管理运作向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变。

(2)在解决问题的抓手层面。

从顶层设计入手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是成立校一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工作统筹和指导机构,统一思想,协调资源。二是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平台建设。三是深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丰富实践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四是坚持“内挖潜力+外拓资源”的方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

(3)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

突破传统创业教育的模式,将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作为切入点,紧扣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践形式改革等系统性的改革措施,实现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建构。

3.从操作实施层面明确任务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校级常设性机构,统领全校创新创业工作。

高校应改变以往学工、团委、就业线为主搞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成立由学校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主抓,教务、学生、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社会服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全面统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在委员会下设立相应的二级中心,具体实施创新创业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服务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组织指导、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和服务等工作。具体平台职能可分为:一是教研中心,具体负责创新创业类教学科研活动。开发和实施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包括:创业实训课程、网商创业课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课程、指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训练课程及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定期整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案例素材、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成果,并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推广,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建立一支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创业基础传授和实践课程运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实现教师智力资源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提高竞赛成绩,深化创业指导力度。对接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学会资源,长期开展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课题进行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以理论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二是实践中心,具体负责开发第二课堂资源,统筹和指导各类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三是服务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运营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基地,催生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形成。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提供能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信息资讯等多样化的延伸服务,为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进行全面培育,对接政府和社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创业师资优质资源,对接当地人社、地方共青团、商务和科技部门,为社会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

(2)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在创新创业课程领域,重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加快创业实训课程场地硬件建设改造和软件采购编译,增开网商创业、创新思维开发等新课程建设,增加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数量,扩大其覆盖面以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创业类课程。鼓励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或专业交叉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内容上能体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注重将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学生在复杂社会现象中发现机遇、掌握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加快创新创业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步伐,依托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深化“做中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探索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引导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式实践平台,突出创业实践体验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除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外,还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渠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以避免出现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环节之间脱节的问题,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之间的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培育工程,开展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创业实践类活动,扶持各类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并加强活动宣传报道,营建校园浓郁的创业文化。积极拓展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类资源,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合作创新机制建设,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校友、创业学生等参与创新创业交流和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平台和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重视多方位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构建科学创业经营股本结构,引入合理流转经营权机制,探索创业经营管理全新模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运营提供场地、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充分发挥专业院系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鼓励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主设计符合专业特色、与各专业实践教学相匹配的创新创业类实践项目,创业实践过程中开展自主创业或融入创业元素的其他类型创业活动,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等项目的研究过程,通过项目研究和课题合作研究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水平。

优化创新创业类师资队伍。一是鼓励具有企业管理、信息技术、财会金融、文化创意等学科背景的专业老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依托学科背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二是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成功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如企业家、创业校友、政府官员等,这些创业导师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为学生创业企业持续性发展提供咨询和帮助,也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师资不足的现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参与创业教改课题研究、创业课程改革,创设激励机制和有效渠道,从政策、制度、资金等多个方面为专业教师投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逐步建立创业师资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质量。

(5)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和资金投入,确保创新创业健康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2016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GZYLX2016037)

2016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在校生创新创业失败原因及对策探究"(2016-GX-201)

1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至今天,其发展速度逐渐遇到瓶颈,需要依托于创新的方式。加之如今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严峻,需要众多的毕业生以创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就业[1]。因此,创新创业随着时代的需要呼之而出。创业是最积极的一种就业形式,是发挥劳动者自主性、能动性就业的重要途径,开店、办厂、创办公司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带动更多就业的“倍增效应”[2]。通过落实国家对自主创业的帮扶政策,建立健全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支持和构建创业政策体系,来鼓励和帮助劳动者创业,使更多劳动者自强自立、自主创业、敢于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全民创业的风气,使创业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和就业新的增长点[3]。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不尽相同,经过调查并对各院校的优势、劣势等的对比并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高职学生把创新创业就单纯的理解成做生意、从事商业活动等,因此也就造成了他们所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就是单纯的传统的创业活动。高职学生处于学习阶段也没有过多的创业资金,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都较缺乏,耐性较差,因此较多的高职学生从事的入行门槛较低、竞争较大的第三产业,从而丢掉了创新,只是单纯的传统创业,成功率较低。

1.创新创业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之间在对比中发展,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客观情况不同、条件不一致,导致会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有冒进现象,在许多地方相互效仿,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片面,没有构成完善的体系。比如,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过程中,完全效仿专业理论课的上法,开展课程后,收到怎么样的效果,没有很好的评价机制。开展过程中比较混乱,没有形成完好的流程、规范的机制等等。

2.创新创业师资不足

创新创业师资不足,是一个核心问题。要开展教育,核心是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搞好,核心是建设好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作为不同于一般传统课堂理论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过程实践,这就要求作为创新创业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经历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主体师资还是以前的专业课教师,较缺乏创新创业经验。

3.创新创业过于形式

在高职院校中,多数创新创业教育以上理论课的形式完成,还有一部创新创业教育则以创新创业比赛的形势进行。参加各种比赛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教育,以点带面的很好的一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参赛学生的技能,还可以使众多高职院校间在一个平台上交流,提高专业素养,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新创业教育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中就以创新创业比赛的形式进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重比赛,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普惠性,没有使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普及到大众学生,从而造成参赛创新创业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技能,取得了好成绩,大众没有参赛的学生,还是处理上传统创业理论课的情况。

(三)合作企业参与度不够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但在实际创新创业活动中,虽然学校引入了校企合作方式,但多存在于形式,企业方面并没有过多参与其中,更多的是在创新创业大赛过程中,企业的人出面当评委,给参与大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在学生实际创业过程中却少有参与。

(四)政府及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创新创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政府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工程,以创新的形式创业是传统创业的升华,为传统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政府出台了许多的有利政策,鼓励大众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时代洪流中。就目前的效果来看,许多创新创业者最缺乏的就是创业资金,其次是创业政策的保护。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对策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可持续进行的保障。这个体系包括多方面,比如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院校创新创业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效果评价机制,建立创新创业系统平台,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等。

(二)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现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大部份创业导师都是辅导员或专业课教师,相对来说都较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因此,应聘请校外企业高管等具有创业经历和经验的人才来组建创新创业队伍,构成师资队伍中的兼职创业导师,并鼓励在校年青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形成后备的专业创业导师。构建创新创业专兼导师人才库。

(三)加强政府、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

就目前创新创业的效果来看,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投入,在政策制定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以达到精准扶持创新创业的目的。据调查,创业资金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最大阻碍,政府应号召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进行支持,制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

(四)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度

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平台和经验等方面的支持。但就目前调查来看,企业参与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程度还不够,需要学校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调动合作企业参与到创业项目的各个环节当中来,以使高职学生能更好地从中学到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结语

创新创业是近几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学历相对较低的问题,比较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因此,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更显得有必要性。本文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丽君,顾鸣镝.以竞赛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1-75.

[2]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6-79.

[3]严立艳.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读天下,2017,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