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4:12

创新思维能力篇1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67-01

所谓创新思维,也就是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传统的观点不相同的见解。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形态,是主体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通过多角度思维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必须要有权威,没有权威社会上就会是一盘散沙。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说纷纭的时候,权威性的意见可以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认识,对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亲自深入研究。接受知识的时候,便往往听从权威的意见。可是,有的权威是完全错误的,如“”提出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有的权威有局限性,如牛顿的经典力学。这时,便需要有人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见解来。不同的见解来自学习,来自实践,也来自创新思维。作为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成功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这与他的创新思维紧密相关。的创新思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国家理论创新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法和借鉴。当前,小学教育领域由于“应试教育”而存在缺乏独立创新思维能力的种种不利后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意识、心理素质,方法探讨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最为广阔,正是创新思维驰骋的广阔天地。从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一直到段落划分、词语解释等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我们正好借此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鲁迅小说《故乡》里的闰土,有些学生认为闰土太迂腐,也有的学生认为闰土很忠恳,还有的学生认为闰土太封建。不管这意见对不对,这也是创新思维的结果。还有《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的可爱。”我让学生谈对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的理解。有的学生说从“使劲儿向上升”体会到太阳在不断的努力;有的则说从“终于”看出太阳升起的艰难过程,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有成功的;还有的学生说:“太阳升起好像在催我们进步”;另有一个学生补充说:“太阳慢慢透出重围那一刻,是在告诉我们乌云遮不住太阳……”我紧紧抓住这一时机,适时诱导:是的,海上日出这伟大的奇观,确实是催人奋进,它似乎在告诫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懈努力。你觉得日出时还有哪些奇特的景观?你在村子里看会是怎样的?你在野外看会是怎样的?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善于发现,主动创新并及时交流,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才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类似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语文课会给我们极好极多锻炼创新思维的机会。当然,作为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得注意一些问题。第一,教育学生切不可因为创新而拒绝前人先贤的知识,对前人先贤的知识,要采取“拿来主义”,先拿过来,然后再考虑对不对。如对孔子的一些言论,站在历史的立场上看孔子,孔子的某些言论确实有历史的局限性;站在世界文明的立场上看孔子,我们更应该感觉到三千年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可以汲取精华,除去糟粕。哥白尼如果不接受错误的“地心说”,就不会有创新思维,更不能创造他的“日心说”。第二,要教育学生善于分析哪些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创新,哪些问题根本无需创新。人类积累的基本知识,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就无需提出另外的见解,如哲学上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等。第三,在同他人争论时,要教育学生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兴许别人的创新思维是正确的呢。

创新思维能力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相信前人先贤而不迷信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握现实努力探索,使自己的思维符合客观的要求。这样才能让真正的英雄有他的用武之地。

创新思维能力篇2

abstract:thecreationthoughtformisthecreativeclassroominstructionsecondessentialfactor,isthecreativeclassroominstructionprimarypurpose.thecommoncreationthoughtformincludes:associationthoughtthatradiationthoughtthatrestrainingthoughtthatlateralthoughtthatnegativethinking,inspirationthoughtthatintuitivethoughtthatthinkinginimages,imaginationthoughtthatthree-dimensionalthought.intheclassroominstruction,theutilizationcreationthoughtform,raises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Keywords:Creativethinking

作者简介:申春晖,男,大学本科毕业,邵东四中生物特级教师,慈溪育才中学生物特级教师,全国创新教育先进工作者,主持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十五”成果一等奖。

一、创新的意义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创造力,而开发民族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得焦点,而培养创造型人才又源自于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多动老筋,勇于创新,如果把孩子都教育成规规矩矩,俯首贴耳的小傻瓜,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只强调知识不注重创造就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也无法持久进步。要发展就要创新,要进步就要创新,要推动生产力就要创新,一切奇思妙想就源于创新之中。

二、创造发明与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发明:利用创造性思维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称为创造发明,通俗地说就是创制以前没有的物品和制作方法。具原创性或首创性

创新:利用创造性思维改进原有事物或原有制作方法,使之成为新的方法、新的事物。通俗地说就是新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或者是指一切能导致创造性成果(如新的思维、理论、方法、策略、作品、艺术形式、艺术形象等)的思维形式。

三者的关系是:创造发明与创新是创造性思维运用的结果,而创造发明与创新的区别又在于创造发明具有原创性,而创新不具原创性。

创造思维形式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二要素,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常见的创造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立体思维。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新的成果。使之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造思维形式的运用

联想思维的运用

联想思维:由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称联想。从联想的过程分析,这个“由一事物”指的是已经感知的事物(原型),“另一事物”就是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新事物),因此联想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把已经感知的事物与正在需要解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联想的结果分析通过联想,产生了新的事物(成果),其模式为:

如在讲授高中物理“电势能”一课时,首先分析电场力作功产生势能,则这个电场力是原形,作功是联系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共同点,作工产生势能,将这个作功转移到其它物质或物体上,故而有:

这样,既培养了联想思维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在“作文立意”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立意是作文写作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核心的部分,此时,若施以联想教学法,则学生创作思维活跃,立意深刻新颖,文笔流畅生动。如以“雪”做作文时,以雪为原型,与之相关联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水可以滋润万物,故而有:

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联想。

侧向思维的运用

侧向思维:是指利用其他领域的概念、知识、方法、思路和现象去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即从局外信息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换一个角度、绕道走、另辟蹊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变换角度所得到的杰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旁敲侧击、敲山震虎,这是另辟蹊径的结果;这是侧向思维运用的经典之作。

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指的是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往往从反面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反面想想、唱唱反调。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打破常规思维的单向性、单一性、习惯性,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指一件事情常常具有两面性,有时看起来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又如数学上的正定理、逆定理。

琵琶既可以手指,又可以拨片,可横抱又可竖抱。而"反弹琶琶"是作者经过了多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精湛的艺术表现,立意新颖、旋律优美,是逆向思维巧妙运用的结晶。"反其意而用之"也是逆向思维的表现,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

立体思维的运用

立体思维:是对一切固定的、一切框框的突破的全方位创新思考。运用全方位的立体思考是与人们脑海中的禁固思路相对立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本质地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如一个完整方案、一个实验,你就得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周密思考,科学设计,这样你的方案才能完整,你的实验才能成功!数学的立体几何就是要运用立体思维去学习、去解决。

形象思维及运用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表象进行取舍时所形成的,以反映客观事物形象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紧扣事务的形与像,依靠场景、画面、图表、言语和符号等一切可以感知的表象,通过对这些形象信息材料的领会和理解,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构思新假设、新理论、和新设想的必不可少的创造思维形式之一,不仅适用于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而且也适用于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等活动。

猜谜、编迷是训练形象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1)年级并不大,胡子一大把

不论看见谁,总爱喊妈妈。(打一动物)

(2)有根部入土,有芽不开花

虽是家常菜,园里不种它(打一植物)

编迷有多种方法

(1)象形法:即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把它和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花生――小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小胖子。形象有趣

(2)直述法: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点,通过比喻、状物等手法进行描述,越直接越好。

如公鸡――一朵红花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清晨子特别亮,唱得千门万户开。

(3)反比法:即按照事物的形态、特征,从反面去构思造象。如棉花:不是棉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子熟,只摘白毛不摘桃。

发散思维及运用

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通常是指以某一已知事物为出发点,通过联想、类比、分析或想象等活动,诱发新的事物的思维方式。这里“诱发”是关键,“发散”是特点,特征是新、异、奇。多才会有新、多才会有异、多才会有奇。其模式为:

利用“这个知多少”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去寻找“多”,从多中去寻找新、异、奇,从而列举了许多细胞名称。

集中思维及其运用

又称收敛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通常以需要探求解决的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采用不同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模式为: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课堂教学常用的基本思维形式,收敛思维是由"多到一",而发散思维则是由“一到多”,二者兼用效果更佳,

灵感思维及运用

是人们在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场合大脑中所爆发出来的一种非预期性创造思维。灵感有三个特征:非预期的突发性,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认识过程的跳跃性。灵感的非预期的突发性,是说它有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而来,你千招万呼它偏不来:你无意寻觅,它却仓促而至。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发明活动中只占极短暂时刻。灵感的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即不以人的意识所左右。灵感在认识过程中的跳跃性,是指这种思维是在跳跃性认识突变方式中实现的。正是灵感的突发性和非自觉性。因此,大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旦灵感来临,便立即捕获,舍生忘死,在所不惜。灵感是一宝贵的创造力,也是创造思维、创造想象能力和创造记忆能力的巧妙融合。

想象思维及运用

创新思维能力篇3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发现问题体现了创新意识的积极特征,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是把一些呈现型问题诸如判别性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和叙述性问题(是什么)提供给学生,那么学生只需略做回忆或翻开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以,应进一步设计一些述理性问题(为什么)、扩散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又什么)等发现型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由于这些问题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产生多种新颖的想法,对问题逐渐敏感,自觉和想象愈加丰富,从而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源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捕捉教学中的“创新点”,培养创新能力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新。现代教育理论已将培育新一代的创造性品格列为最重要的课题。数学教学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该课题内容之一;也是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表现。教师应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创新点”,进行加工处理,及时“放大”,鼓励学生敢疑、好问、多想、善猜、常比、深究、互辩,让他们逐步能创造出教材上已有的知识和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提出自己的创见。www.133229.Com我认为,教学中的“创新点”一般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知识的揭示处捕捉“创新点”。数学知识的概念名称如同一个人的名字,是“信息编码”的简化。学生学习后看到概念名称,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自己在学习时的情形,联想概念这个特定的名称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如果使概念揭示得有意义、有艺术,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揭示有些概念名词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给所学概念知识起个名字,这种“起名”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回忆在除法中学过一个什么性质、在分数中学过一个什么性质,然后让学生猜想在比中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性质。如果存在的话,该怎样叙述?可以怎样命名?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举例验证,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现和创造出“比的基本性质”。

2、在教材的探讨处捕捉“创新点”。数学教材既是教师教的根本,也是学生学的依据和范本。教师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钻”进教材,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钻”出教材,不受教材的约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创新想法。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敢于向权威挑战。

例如:如教学采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又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需求出其中一个数同另一个数的最后商数的乘积,这一创新做法简化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最后求积的计算。

3、在问题的开放处捕捉“创新点”。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能让学生在思维发散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学生在探究开放性问题过程中,会自觉沟连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共同“作战”,设法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还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地把想法、形象和见解组合并用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从而有可能提出自己的创见。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当梯形的上底长度不变,上底等于下底长度等于0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提出“只需记住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以一带三”的创见。再如“一题多果”等开放性问题,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鼓励探索创新

求异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没有“求异”就无谓“创新”。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思维不能分散,严重妨碍了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应用题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一题多解。如: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一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解法一:75×2+69×2+75

解法二:(75+69)×2+75

解法三:75×(1+2)+69×2

2、一题多问。如: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上午7时,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北京、沈阳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4千米。(提出不同的问题后,再列式解答)。

⑴、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⑵、两车相遇时是什么时间?

⑶、两车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⑷、两车相遇时距离北京多远?

⑸、两车相遇时距离沈阳多远?

⑹、两车相遇后,甲车再行多少千米到达沈阳?

创新思维能力篇4

一、在初中教学阶段,积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阶段,教师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为了今后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关键所在。不管是在什么学科当中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初中学习初期,学生们在开始遇见函数以及方程组这样的知识的时候,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好奇心。所以,教师们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更好的利用起学生们的这个好奇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1、建立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教师们也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工作,只有将学生与老师这两方面进行共同的努力,才可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良好的学习,同时产生兴趣的培养,良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2、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阶段,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建立愉快的学习氛围就是要求教师们在课堂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呆板、严肃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并且积极的鼓励学生们提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

二、强化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这两点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对于学习问题上的解决方法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点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的练习和作业,这三个过程。在这三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不仅仅是自己学习,还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一些交流,只有努力的进行课堂训练,同时做到与同学进行合作,才可以达到对创新思维的锻炼效果。第二点就是学习方法,每一个人所适合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不同的学习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缺陷,如果学生始终进行封闭的学习就会造成学生永远不清楚自身的缺陷在哪里。所以要加强学生与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才可以做到共同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学生们进行创新

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样不仅仅可以通过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来实现,还可以有效的将兴趣融入到学习热情中来,从而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增强,增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2、激励学生们进行创新实践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如果可以积极的参与到意识培养的实践操作中,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们对自身多种器官的同时运用,从而让学生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积累,最终建立起一套最为清晰的表象,为今后思维活动的分析、比较产生好处。

3、学生良好的安排学习时间从而良好的形成学习习惯

如果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是学习规律的话,对他今后的发展以及对于学习的理解都会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帮助。特别是在初中数学这一科目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求学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做好笔记,之后在课后再次进行巩固练习,对于老师们上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不断复习。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在刚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们进行专业的指导,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们正确的安排学习的时间。有针对性的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所以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养成不仅仅是需要课上的认真听讲,还需要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与巩固,这样才能在学习方面和休息时间方面做到优化组合,做到张弛有度。

三、总结语

创新思维能力篇5

abstract:itisanimportantsubjectforhighereducationalworkerstocultivatecollegers'innovativeability.innovativethoughtisthecoreandsoulofinnovativeability.thefoundationofcultivationofinnovativeabilityis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hought.thispaperdescribed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innovativethought,socialneedofinnovativethought,cultivationandtrainingofcolleger'sinnovativethought.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考

Keywords:collegers;innovativethought;cultivate;conside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196-02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cn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创新思维能力篇6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新能力

主席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已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呢?以数学的教学为例,学习的方式不能表现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活动,它应当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包括思考、交流、推理、计算、表达、抽象、推广等活动,即教师针对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探究意义的项目命题,让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以独立式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

一、创设观察情境

心理学认为,认识事物一般从观察开始。中学数学教学中图形的识别、规律的发现、以及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抽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等都离不开观察。因此,创设观察情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案例1:在教学指数函数概念中,设计如下情境: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折纸,要求观察纸片发生的变化(①纸片变小;②纸片变厚……)假设原来的基本量为1,则折纸次数与变化量的关系如何?(①纸片面积y与次数x的关系:;②纸片厚度与次数关系:y=2)进一步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共同特征,(自变量x出现在指数位置上且底数是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常数)比较这两个函数的不同点(底数不同),以此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

这样的教材处理,可使学生亲历定义被概括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强化了学生内心的数学体验,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渐敏锐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想象情境

想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设计师,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案例2:球的体积一课,有如下的教学情境设计:

发散性情境:你能求出钢球、乒乓球、足球的体积吗?(①将球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可测出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即为球的体积;②将空气球充满水,水的体积即为球的体积……)

观察性情境:我们做个实验,将直径为R的球装满水,再将水倒入底半径和高均为R的圆柱容器内,观察水面位置,在高的几分之几处?(大致在高的处,,由此猜测,。)

想象性情境:如果要计算体积的球很大,比如地球看成球,能用上面的方法计算吗?正如我们看到的,地球上的操场,湖泊均为一块块“平面”区域,想象地球表面被分成很多“平面”区域以其为底面,以球心为顶点,可得到很多很多的小锥体,这些小锥体的体积之和,就近似的等于地球体积,能否算出这个体积呢?(……R(……))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潜在功能,让学生在观察想象的情境中,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化归思维能力,也使学生逐渐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三、创设求异情境

积极的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创新立异的一种思维倾向和思维活动。显然求异思维的最终目的是标新立异,也即出现了创新。发展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求异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案例3:把一段半径为R的圆木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锯法才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

课本对本例题提供了利用三角函数法求解,主要目的是渗透设角引参的思维方法。如果在教学中生硬地讲解,学生虽然接受,但总觉得方法来得不自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知识建构的目的。事实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感到自然的思维是设矩形的长、宽分别为x、y则。求S=xy的最大值。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到此思路受阻,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把握时机,鼓励他们探索创新不难获得了S=xy消元后的二次函数法。略解:

因为,所以S=xy=x因为x>0,所以当即时,,此时,即矩形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于是学生有了成就感,教师再鼓励学生求异,提出问题:能否找到一个与x、y都有关系的变量,利用已知条件将x、y用该变量表示呢?于是发现设对角线与一条边的夹角为,则x=2Rcos,y=2Rsin,从而获得了三角函数法(课本提供的解法)

到此处,学生往往有一种满足感,这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这题是否还有别的解法?如此激励学生再次求异创新。不难得出如下解题思路:由题中结果,不难发现若恒成立,即可得出结论,于是进一步探索得出:因为,所以,当且仅当x=y时。

以上教学设计,既突出了重点,落实了双基,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有良好作用。

四、创设延伸拓广情境

在解题教学中,不断深化问题的结论有意识的将结论延伸拓广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深刻性的一个有力手段。

案例4:勾股定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三角形aBC的三边之长是a、b、c,那么当满足等式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反过来,如果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上述等式成立。如果让指数做一些变化:2n,即,你可以发现什么?还有其他的问题吗?a、b、c是确定的正整数,有多少个正整数n使得等式成立?

看以下勾股数组实例:(3、4、5)、(6、8、10)、(7、24、25)、(8、15、17)、(9、40、41)、(10、24、16)……,可以发现:①整数乘以勾股数仍然是勾股数,所以只要能找到所有互质的勾股数就能找到所有的勾股数。②在互质的勾股数中,弦是奇数。③在互质的勾股数中,如果勾股中的小的一个是奇数则弦等于大的数加1。有无穷多个勾股数具有形式(2x+1,2y,2y+1)。④在互质的勾股数中,如果勾股中小的一个是偶数,则弦等于大的数加2,有无穷多个勾股数具有形式(2x,2y+1,2y+3)。由此可见,对类似问题的研讨决不是简单的“解一个题”,它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从事自己探索与合作性活动以及反思的机会,反思所获得的结论或使用的方法,这也同时要求教师应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对学生所提出的猜想和解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引导。这样师生皆置身于一个心理放松,心扉开启的教学氛围中,让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和谐共振,优势互利的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面我们仅借助数学的教学过程为例,说明了一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途径,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途径,仅作为个人之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大环境的支持,需要转变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需要w生克服懒惰、依赖思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积极投身到学习探索之中,不断发现、猜想、证明、创造。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能力篇7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永恒课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也束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得不到更新。因此,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吸收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默守陈规的教学方法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要更新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把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上。因此,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开展创新尝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首先从备课入手。创新备课模式、抓住教材的重点,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备课形式,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学法研究上,注重学生的参与,体现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围绕教学重点,创设情景教学,带动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另外,作业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实践,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避免机械模仿。二、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营造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平时应经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爱学生,培养良好的亲情般的师生关系。才能在课堂上创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教学中要营造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失误,欣赏其独特发现。其次要创设宽松、和谐、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数学教学中,要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问题的创设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和诱惑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老师要通过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阔眼界,启迪心智,使学生享有思维自由,产生对问题的求索欲望,激发其激情和灵感;问题的设制要有利于营造创新情境,答案可设计为开放型、多解多变型或错解型等,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动机,以保证学生获得较多的创新体验。例如在一元二次议程的教学时,学校需要设计一个花坛,在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园地上开辟,并要使花坛的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这是一个开放式应用题,因思考角度、经验背景、价值取向的不同,可给出数种设计方案,没有终结的答案,只有最佳方案,此题的学生参与性很强,创新性很丰富。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设计原则去设计花坛,并进行求解,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思维被激活。三、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善于创设情景进行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让学生敢想、敢说。创新思维往往就隐藏于学生和言行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和把握,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无论学生的见解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曾有一遍报道说:某幼儿园的教师让学生画太阳,有一位小朋友把太阳涂抺成了蓝色,教师对这位小朋友提出了批评。很多有识之士对教师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能够。认为正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才“创造”出这蓝色的太阳,作为教师,应当保护和发展学生这种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认为:在求知的过程中,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的是学生这种打破思维定势的想象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从一题一解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大胆地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方法。对学生发表的见解,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让学生讨论下面这道题的解法时,学生的讨论热烈,得出了多种解法。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BC,求证:∠B=∠C方法一:过点a作ae∥DC交BC于e方法二:过点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e方法三:过点a、D分别作BC的垂线交BC于e、F方法四:延长Ba、CD交于e对前三种方法,学生经过讨论,都能达成共识。方法四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些学生认为它是错误的,起源于他们对平行线等分线段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因此教师要积极的鼓励,适当地加以引导,巩固了这方面的知识,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应正确对待,正确处理,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找到错误的原因,切不可批评式的贬低;要尽量找到其中的闪光点,使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受伤害,继续保持新思维的动力。特别是对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越燃越亮,使学生享受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认识到只有勤于思考、勤于创新,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四、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完全倒置了教学过程中师与生的主从关系,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几乎得不到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保证每节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任的是一个“设计师”的角色,要在课前就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好学生思维和讨论的问题,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允许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提出碰到的疑难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解决。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营造创新思维的空间,例如组织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去探讨、互通信息,互相帮助、相互启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运用尝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总之,要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他们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五、善于塑造创新性格创新性格是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创新能力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学生通过长期对数学问题的质疑、求知、探索,产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就会养成创新性格,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不断地表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成果越丰富,成就感就越强烈,从而创新动力就越足。由此良性循环,坚忍不拔的创新习惯成了定势,就塑造了良好的性格,发展了创造能力。【参考文献】1王明志,《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丹东师专学报,1999年04期2李树臣,《论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09期3丁兆稳,《情商培养与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月刊,2001年11期4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5陈群安,《引起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学数学,1983年04期

创新思维能力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大学生;实践研究

创新思维最早在美国1916年就有学者提出来,在学校开设创新教育,大学生不要按条条框框发展,要个性的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大学生,让每个大学生学有所成,能真正的发挥每个大学生能力,因此最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比我国大学生要好的很多,在大学期间进行创新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国大学都是按规律办事,人人都一样,尤其在中小学都是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天天学习书本知识,到了大学,我们的大学生基本没有个性化发展,基本都广泛化发展,基本都没有创新思维,现在我国很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快速工程,必须经过一个时期成长起来。现在必须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有用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基础能力,没有知识不能形成一定理论,基本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在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必须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大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力高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与提高,更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实践应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加强,能具有创新能力发展的根本。如图1所示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图1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创新思维来源于雄厚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应用能力证明创新思维的正确性,只能说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创新思维,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1.社会实践

社会是一所最大的学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过学校这所大学进行锻炼,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基础能力的场所。我们给个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到企业实践自身的价值,同时通过具体工作的实践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有实践的场所。

2.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兴趣为导向,学校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训练与研究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校园内的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能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实验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优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4.创新基地实习

创新基地实习是由学校自己创建或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创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实习基地,它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真实、前沿性的认知训练场所,为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综合性实践平台。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的组成,包括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学校、教育机构等组成。这些因素都是促进一个大学生创新思维活跃程度的发展基石,共同构建了一个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平台,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总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一个崭新课题,必须要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改变旧的教学体制,搭建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本文为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项目编号:1251409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钱星博.怎样开发你的创意潜能[J].思维与智慧.2001(01)

创新思维能力篇9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由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因此现阶段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非常广泛.有的学者结合例题,从理论上简述了创新性思维的实质、特点、引发模式,探索创新力的作用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着力点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上.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性思维形成的因素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有的着重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使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顺利的培养,也有的从实践的角度研究怎样改进教学方法,还有的详细论述了数学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各方面的建模能力的培养,既重视结论,更要重视思维的过程,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等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

二、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数学思维方式主要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而创新性思维是以上多种思维方式的系统综合.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来进行本次研究,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得到协调的发展.

七年级是初中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需要学生具备从数字概括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机会,指导学生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创新性思维能力.

八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点,表现为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逻辑思维转化,思维发展处于关键期.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置偏于理性认识的课题,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促进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九年级学生具有逻辑抽象概括的思维特点,其抽象逻辑思维已转向以理论型为主,这时我们可以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

三、发展一般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智力和能力是创新性思维发展中两个必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提高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通常需要画图,即建立自己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制作电脑动画使学生动态感受其间的关系,将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用深入思辨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注意力集中,意味着思维集中,思维集中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

几何学习中充满了数学实验,它是学生观察、发现的好课堂,教科书上的定理、法则、公式是数学家或者是数学教育家的发现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实验手段或方法进行再发现,用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得到新的发现.经过这种创新性的观察过程,就会产生创新性的观察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2.通过疑问培养思维力

思维从疑问中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a,B,C三户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井的距离相等,应该挖在什么位置?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同时导出了课题“怎样寻找圆心的位置”.

3.提高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深入研究历史学科的特点,钻研创新思维理论,探索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科学途径。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活动。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显著的特点,即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活跃的灵感。根据这一界定我们可得出,历史创新思维就是从历史的研习中能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新诠释,新假说,能从个别中认识一般,从偶然中认识必然,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以史为鉴,知古察今,展望未来。

二、历史学科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

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看,它所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不同质和量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成功的人和事的触觉,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创新灵感。

从历史学科教学过程特点来看,历史学科存在着“主体介入”的空间,这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历史认知的角度看,史书上记载的并非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存在进行观察、筛选、整理后的产物,其中包含了记录史实的史家的历史观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提倡主体介入,这个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鼓励学生主体介入,不仅能起到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他们批判思维的习惯,而批判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因素。

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当代青年科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正是问题促使我们进行观察思考,并提出新的假说。中国古代教育家也曾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肯尼思•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教学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的提问,另一类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历史教学中,回答老师的提问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意义。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发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孔子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激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提出独特见解。

2.实行教学民主化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害怕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维的道路;不安全感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路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

3.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育过程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结论形成的过程,这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模拟前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毕竟融入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青少年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实行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有所发现。

4.精心设计教学是创新思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