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6:54

生态平衡篇1

关键词生态平衡行政系统行政环境

1引论

行政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行政生态平衡主要指通过生态系统的平衡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的平衡关系。行政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怎样才能实现平衡,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更是行政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1.1行政系统的构成

生态学将生物的存在形态分为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又可分为动物的族群生态学及植物的群落生态学。与此对应,行政系统也可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任何行政系统都是由“有意识、有感觉、有逻辑、有思想,能够对行政生态环境做出积极反应”的行政个体构成的有生命整体,所以“行政个体是构成行政系统的最小细胞,一个行政系统由成千上万个行政个体所组成”。行政生态平衡的维持首先要考虑行政个体与社会间的平衡,这有赖于行政个体的活动及心理状况。其次,行政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独立活动,也包括团体的合作活动,其中,团体的合作活动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行政团体就像一个蚁群,它可以“在一片混乱之中精确无误、专心致志地工作着,……但是孤立起来,蚂蚁们一个个却都那么柔弱无力”。能否将个体力量转变成团体力量,进而更好地谋求行政生态平衡,成为行政系统能否有效工作的另一关键。最后,任何一个行政系统都是一个整体,团体只是其子系统,整体就像“一个很大的、会移动的呼吸菌的菌落,它操纵着一个由细胞核、微管和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系统,为细菌们的家庭欢乐和生计工作着”。各类团体系统要构成一个整体,并最终实现行政生态平衡,就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结构组合起来,这样,从团体系统组合看,就形成了整体系统;从行政系统结构看,就构成了行政体制。

1.2过渡型社会的行政特征

“棱柱型”行政是由“融合型”向“衍射型”转化时变迁中的行政。发展中国家社会变迁受外部作用影响较大,属“外发型变迁”,所以变迁顺序多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难度不断增大,且在变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三者脱节的现象,因而需时时注意行政生态平衡。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行政生态问题属过渡型社会里的问题。里格斯教授在其著述中曾着重讨论过“发展中国家—过渡型社会”的行政问题,他认为过渡型社会的行政属于“棱柱型行政”,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重叠性。过渡型社会里的近代行政组织与传统社会里的功能性组织,彼此重叠存在,一旦行政组织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一些非行政组织如家族、宗教团体、同乡会等便会来完成其任务,因此造成机构重叠,使合法机构丧失权威性并使之受控于非法机构。二是异质性。这“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显示出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与观点”,在这里行政功能既可由高度专门化的机构执行,也可由非常普遍化的机构执行。三是形式主义。它“是指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应该的与事实的之间有一大段距离”,形式主义可视为一种假性发展,对真正的行政发展极具阻碍力。“一些改革家可以便宜地把西方先进的制度原原本本搬回来,许多衙门修建起来了,许多行政上的新制度建立起来了,可是这些新制度却不是已经建构化的,因此十之八九有名无实。”

1.3平衡概念

长久以来,平衡这个词总给人一种错觉——平衡是保守、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不平衡才是进步、积极、超前。这种错觉源于将平衡与静止当成同义语,认为平衡就是固定不变、停滞不前。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没有运动、没有发展就不会有平衡。例如在一个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骑车过程本身就是维持平衡的过程,不会在车上维持平衡,也就不会骑车,我们难道能说骑车不是运动,不是前进?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并非人们所想象,是静止不动的,恰恰相反,它们极具变动性。这些现象看来是具体、逼真、可轻易掌握的,事实上,许多变化的道理常常极为复杂、难以捉摸。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光、水、土、气、热等)都是动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只有维持平衡,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生物量和生产力才会不断增大和发展。人体的生理现象——消化系统中的进入饮食、排泄粪便;循环系统中的动脉、静脉;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抑制;呼吸系统中的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也无时不在维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它们中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将会导致人体生理失调、生病,甚至死亡。因此,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理作用也只有在维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前进和发展。

2行政生态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资讯传播一日千里,行政系统自然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但是,社会要发展,人类要前进,行政系统就必须尝试以新的、不同的取向来迎接和解决这些挑战,肩负起生态学所强调的永续发展的目标。行政生态平衡强调行政系统与社会变化间的动态平衡,“行政生态学将行政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它在自身的‘生活过程’中要受到周围‘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制约和影响”。正如生物学家康芒纳(BarryCommoner)说:“生态学的头一条定律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互相关联。”达尔文所谓“生命之网”,即指此种关联。

2.1影响行政生态的基本因素

行政生态环境,简单说就是某一行政体系所在的整个社会中,呈现的一切行为形态与价值观念。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弗雷德·里格斯教授在讨论美国行政与其环境的关系时,区分了5种影响行政的因素,分别为:①经济因素。经济体系提供行政的发展力量,行政则给予经济活动必要的协助与方便;行政体系产生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要求之上;行政生态平衡需要行政系统与经济要素间达成平衡关系,如果二者缺乏平衡,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行政系统失调。②社会因素。它主要指社会组织。里格斯教授把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自然团体,如家庭、家族等;二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结成的人为团体即社团,如教会、政党、工会等。就动态平衡关系来看,家庭和家族在农业和过渡社会中对行政构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主要结果是造成行政上的‘裙带主义’。……这种现象使得官僚成员的行政行为受制于家族而不受制于其所属的官僚组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社团对政府和行政则有着重要作用。③沟通网。它包括社会的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等使整个社会相互沟通的种种手段。一个社会的沟通水平越高,越容易在更多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反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会面临较多不同的意见和麻烦。④符号系统。即社会政治符号系统,包括政治神话、政治法则、政治典章等。里格斯教授认为,政治神话包含着一些直接影响人民的政治意识,如西方国家的政治传说更多的包含了“在民”、“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东方的政治神话则更多的包含了“君权神授”等观念。⑤政治架构。“就动态的平衡关系来看,公共行政的一些技术性工作,虽然可能不带有政治的意味,但就整个行政工作的的性质以及所有行政工作人员的利益讲,行政与政治的关系,其实是十分亲密的。”可见,政治与行政是融为一体的。行政靠政治的领导,政治则靠行政实现其目标。凡能找到与政治架构动态平衡的行政体系皆成就显著,而未达成者,均成效不大。

以上5种因素息息相关、交互影响,它们具有“不同生物都有的一种倾向,那就是结合在一起,建立联系,生长在彼此的体内,回返到早先的秩序,只要有可能就一块儿过下去。这正是世上众生之道!就如同细胞,不管它是人的、兽的、鱼的、鸟的或虫的,只要给予机会和合适的条件,跟任何其他细胞——不管多么天差地别的——在一起接触,都会与之融合。细胞质会毫不费力地从一个细胞流向另一个细胞,细胞核会结合,于是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个细胞,有着两个完全的、不同的基因组,准备双双起舞,准备生儿育女”。

2.2行政生态的发展

“行政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的系统,它的能量变换活动生生不息,从而形成了行政系统持续有效运转的动力”。保持行政生态平衡,最重要的是保持行政系统与社会间能量变换的动态平衡,它包括:

(1)保持二者能量变换的容量平衡。“如果社会不能提供真正有素质的行政人才,便无法弥补行政系统中行政人员的新陈代谢,进而造成平衡失调和恶性循环”。不是人人都具有实现行政生态平衡的素质——“假使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所有这些素质,就好象蚂蚁一样自动化,那我们一定会失去多样性;假使我们按遗传程序规定生来都会弹一手好钢琴,那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学会理解音乐;假使我们走路或蹦跳人人都一样,从来都不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那这个世界也就不会这样有趣了”。一旦素质不完全的人员进入行政系统,又通过行政系统的运动制造出新的行政人员,他们就会一起对行政系统的循环过程产生副作用。行政系统的能量变换主要是在“行政生产者”、“行政消费者”和“行政分解者”之间进行,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极为重要。如果行政生产者生产的过多或过少,要么无法适应社会要求,要么超出社会要求;如果行政消费者消费的过多或过少,要么越过权限,要么没有完成己任;如果行政分解者分解得过多或过少,要么没有足够需求,要么需求过度。每一部分产出量的多或少,不仅由其自身决定,还由另外两部分和其他的因素决定,但无论如何三者间输入、输出的平衡都是行政生态平衡的一项基本条件。

(2)保持二者能量变换的比例平衡。“比例平衡是指行政系统要能足以输入社会所提出的必要要求并能及时输出”。如果行政系统容量小、处理过程慢、机制不健全,就会造成行政系统与社会间能量变换不平衡,并导致以下情况出现:或者行政系统非常庞大,但是无法面面俱到地应付全部社会需求;或者行政系统过于狭小,根本无力满足社会需求。

(3)保持二者能量变换的速度平衡。从行政生产者到行政消费者再到行政分解者,能量变换的速度应基本一致,一旦“行政生产者不能及时‘光合’需求并传达给行政消费者,行政消费者不能及时‘消费’需求并下达给行政分解者,行政分解者不能及时‘分解’需求并形成更高要求,行政生态平衡则难以实现,过快亦然。各环节都要以其他环节的及时反应作为前提条件”。

2.3正确认识行政生态

行政改革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要取得成功我们就需要对改革的行政环境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它包括:

(1)正确认识行政环境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国行政环境的主要方面有: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立法、司法、行政系统等;经济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占居主导地位。此外,还要充分认识次要方面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政治上,党政关系不顺、腐败风气盛行会对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产生不利影响;经济上,生产力水平偏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等会为行政改革带来阻力;文化上,教育科技水平总体落后的客观现实及传统文化思想对改革的阻碍、西方外来思想对改革的冲击等等常常成为行政改革停滞不前、寸步难行、循环往复的主因。

(2)正确认识行政环境的外在表象与内在实质。我国社会形态属过渡型,行政类型则属于棱柱型。“明确地说,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形态的同时存在,正是过渡社会的特色。”例如,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了完整的科层制政府,但在精神实质上政府人员并未达到韦伯在科层制理论中所论述的水平,实际工作中政府人员擅自更改办事规程、违背上级命令的现象时有发生。

(3)正确认识行政环境的多样性。行政环境不仅有国家、地区之别,还有城乡、专业领域和层级之别。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或“一个模式”,因地制宜、因级制宜、因行业制宜制定改革措施,方能取得行政改革的成功。各种行政环境其实都在按照自身的轨道不停运行,并不需要我们“对它们说什么悄悄话”,就整体而言,“整个安排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每一部分的操作都由其他所有部分的状态和活动制约着”,所以事情通常是顺利地进行着,只要提供尽可能多的自治权给它们,然后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少的约束它们,抱最好的希望就得了。地球上的生命是多样的,所有生命皆有其本身的意义,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关联,唯有彼此尊重,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精神也才能得到满足。

(4)正确把握外国的先进经验。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技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行政环境的差异性。外国正在抛弃的东西,可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而外国正在推行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习的东西。

3结语

生态系统的能量变换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生物有机体按其执行的功能可分为:生产者有机体即绿色植物;消费者有机体即动物和人类;分解者有机体即真菌、细菌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交互循环的过程,三者的功能互相配合使生态系统的能量变换顺利进行。行政生态平衡则需要使担负着行政生产功能、行政消费功能和行政分解功能的主体在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之间向相对稳定的阶段发展,使行政力度和生产效率不断变大。行政系统能否有效地生产、消费、分解也是决定行政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任一环节发生故障都会引起行政生态系统的疲软或瘫痪。至此,已不难看出,行政生态平衡是经常的、持久的和必要的,平衡被打破是暂时的、过渡的和有条件的。我们要维持行政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这样,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方能得到保证和提高,行政系统方能获得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侯学煜.谈生态平衡[J].科学与生活,1980(3)

生态平衡篇2

1兴修水利工程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无外乎两大类,即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首推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原称印度河流域规划),即将西部3条河流(萨特里奇河、比爱斯河及拉维河)的水调到东部3条河流;前苏联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5处;中国在上世纪中叶已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计划;引大入秦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的竣工,对解决甘肃省境内的秦王川地区大片沃野以及天津市的缺水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国,对生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蓄水库。从表面看,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资源,但如果深入研究,却发现其中对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巨大和复杂的。简言之,其影响包含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50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至此,我国的广大水利工作者,才有了一个空前意识——在兴利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个规划在大规模地投入运行之后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1.1积极影响

(1)跨流域调水工程会解决“调水地区”易遭洪水威胁的灾害问题,挽救地区性生态危机。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等工程除工农业用水之外,还可缓解里海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很好地缓解因南涝北旱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2)大型蓄水库(如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既能防沙除涝,又能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善其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如前苏联的中亚和哈萨克的沙漠,由于调入了大量的水,部分地区已变成繁茂的绿洲。

(3)优化水质,减少水污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水体不论是通过长距离输送,还是中、长、短期的贮蓄,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污水或浑浊水通过水体的自净作用,获得合格用水,如我国在黄河上游修建的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等特大型蓄水发电水利枢纽,浑浊的黄河水,每经过一处枢纽的水量调节,都得到一次净化。

1.2消极影响

(1)诱发地震。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为诱发地震创造条件。

(2)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高边坡地区还会因土壤含水过高而引起滑坡或泥石流。

(3)对调出水地区生态也有不利影响。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工程造成原流入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热量减少,西伯利亚大片森林遭破坏,风速加大、春雨减少、秋雨骤增,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4)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的生物(尤其是珍奇动物)生活环境,严重的会造成灭绝,或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可能引起瘟疫等灾难。如三峡库区的猿猴,据专家预测,到三峡大坝建成后,会有相当数量猿猴流离失所,再也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盛景了。

(5)对生物、水文、水温等其它不利影响。大型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水文条件,影响了地下水质和水温,造成居民的迁徙、集中,加快城市扩展,导致可用耕地日趋减少。

然而,应该看到,包括生态平衡在内的自然平衡本来就是动态的,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地打破那种不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平衡,才能发展到今天。

生态平衡篇3

气候问题催生“碳平衡”生态林

为实现在气候问题上的承诺,我国实施了碳排放规划以及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国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6%以及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17%的目标,其中碳排放强度指标是首次提出,具体由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十二五”碳强度减排指标综合实施方案,把这个指标分解下发到各省,各省给相关企业下达减排指标。

“为响应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以及配合东风公司启动的节能环保中期事业计划,打造具有社会责任、备受信赖的上市公司,东风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到2015年万元产值能耗降低一万吨,相当于减少了2493吨二氧化碳,这比国家下发指标还要多1000吨。”东风公司制造规划部副部长黎进明说,“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节能,二是技术节能,三是结构节能。”

不过,黎进明同时表示,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论是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还是结构节能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在取得同等节能效果的前提下,投入也会越来越大。未来一旦限制能耗总量,公司的发展将面临能耗总量的瓶颈,因此需要寻求新的能耗额度对冲途径。

而这一新的能耗额度对冲途径就是“碳平衡”生态林基地。“企业在制造环节中肯定要排放二氧化碳,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想在制造环节节能减排,但再怎么减,碳排放也不可能减到零,所以我们想了这么个办法,我们到恩施来,征得地方政府同意,他们提供地,我们有投入公益资金用于植树,树长起来以后会吸收二氧化碳,以此冲抵制造环节中排放的碳,形成最终的完全碳中和,这就是“碳平衡”项目最初的想法。”东风公司办公厅副主任郭涛说。

“碳平衡”生态基地方兴未艾

“什么叫‘碳平衡’基地?我们投入资金买树苗,在恩施种一万亩生态林,一万亩生态林可以吸收碳。对社会来说,这个“碳平衡”项目是在保护环境,种的树是经济作物油茶树,分给老百姓,老百姓卖掉之后,会带来经济收入,对帮扶当地贫困农民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企业来说,生态林回收碳的指标归企业所有。在这个项目中就获得了三方面的受益,农民受益,当地环境受益,企业自身也受益。”郭涛这样解释“碳平衡”生态林基地。

东风公司首个“碳平衡”生态经济林基地的试点最终定在恩施市屯堡乡,总共投入资金六百万元,规划种植一万亩油茶树。东风公司负责基础资源投入,并与第三方合作,扶持产业发展以及相关市场开发,实现扶持资金的保值增值,保证农民生态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滚动投入。公益投资也进行了模式的探索,即公益信托的使用,具体来说,恩施市申请基金专户,东风公司对这个专户进行捐资,然后与政府共同组成理事会对专户基金进行管理,由基金专户通过信托协议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运作,专业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种植协议,由农民提供土地和劳务进行“碳平衡”生态林的建设。

除了基金理事会,恩施市政府也成立了由相关领导和机构组成的领导小组,并且安排了六名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管理工作。

截止到目前,“碳平衡”生态经济林基地进展良好。“截至今年3月底已经全部完成2012年和2013年两个年度一万亩的生态林基地建园任务。其中油茶林九千亩、核桃林一千亩。”恩施市林业局副局长胡润介绍说,东风公司碳平衡生态林涉及3个乡镇、6个行政村、164个地块和3896个农户。根据验收结果,“目前,基地建设的合格面积9128亩,面积合格率91.28%,整个青山整地、栽植、苗木质量以及良种使用率都达到了百分之百,造林平均存活率达到了91.6%。总体来看,项目建设质量较高”。

茁壮成长需“借东风”

“碳平衡”生态经济林开局良好,但其茁壮成长完成其使命则需更多“呵护”。正如“碳平衡”生态经济林的一位负责人所说,生态经济林“三分种、七分管,现在落户到屯堡的油茶,下半年将完成一万亩种植任务,接下来就是管理,油茶树两到三年是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应该加大造林管理环节的投入”。

据一位参与生态林种植的农户介绍,他与油茶公司签订了20亩合同,有段时间感觉压力较大,因为“20亩油茶树的管理负担比较大,每年最低要锄三次草,一亩田最低要四到五个工人,一个工人大概要六七十元工钱,再加上肥料开支,负担比较大”。为确保生态林的良好发展,东风公司全程跟进支持这一项目,尽其所能解决农户面临的问题。

首先,让农户在油茶林里套种蔬菜、辣椒等,这些蔬菜种子等是由油茶公司直接发给农户的,油茶公司负责销售蔬菜,效益比较好。此外,东风集团还向农户免费提供肥料,“这个项目在三年之内,油茶树还没长出来之前,农户是没有效益的,我们要保护农户的积极性,在油茶树没见效益之前,我们要有一些扶持的政策,比如说你种的辣椒,公司将全部收购,让你没有后顾之忧,让其有积极性做下去。包括以后的油茶树也是我们全部都回收,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郭涛说。

而参与种植生态林的农户也表示,有了东风公司和其他部门的支持,对于项目的前景有了信心,“东风公司给我们注入了活力,给我们解决了一些肥料的问题,我有20亩地,如果肥料不要钱,我就松了一口气,信心就增高了。加上按照乡村政府领导的宣传,有了‘碳平衡’在我们这儿的一个点,农民就觉得有了依靠,对于未来发展我们就更加有了信心”。

创造共享价值

总的来说,东风公司在恩施一万亩的“碳平衡”生态经济林可以让多方受益。“东风公司这个项目已经不是单纯停留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层面,应该是一个创造共享价值的项目。”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孝文说。

对于企业来说,经济林回收碳的指标归企业所有。“对于东风公司来说,除了项目的社会影响之外,它可以作为一个自主减排、森林碳汇的项目,今后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这是一个双赢。”湖北省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田说。

对社会来说,生态经济林基地可以保护环境。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态经济林种的树是经济作物(油茶树),老百姓卖掉之后,会带来经济收入,可以帮扶贫困农民。此外,项目落户在恩施,恩施是贫困地区,生态林有经济效益,该项目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因此,“在这个项目中就获得了三方面的受益,农民受益,当地环境受益,企业自身也受益。”郭涛说。

生态平衡篇4

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每一种要素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彼此作用的。比如,地理环境中的日照、水文、土壤、湿度、温度等要素,就对生物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土壤里缺少水份,就会影响植被的生长,从而决定了依赖植被生存的动物群体的种类,地球历史中几次冰河期和造山运动等地质变迁,曾经使许多生物遭到灭绝;另一方面,生物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理环境要素,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表大气的成分,使地球早期还原态的大气变为了现在氧化态状态;森林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又把水分输送到空气中去,提高了大气湿度,从而改变了气候,形成不同地域的小气候。此外,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各种生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达尔文曾引用三叶草、土峰、田鼠和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例子,来说明生物群落内复杂的关系,他指出三叶草依靠土峰传粉,因此,土峰多的地方,三叶草就长得茂盛,而土峰的生活又和田鼠的生活有关,田鼠以土峰的蜜和幼虫为食物,因此田鼠多的地方,土蜂窝就受到破坏,也就使土峰的生长受到了制约,也制约了三叶草的生长。而猫又是田鼠的死敌,猫多的地区,田鼠较少,土峰就多,三叶草也长得茂盛。

由此看来.在地球表层内,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环境所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或自然综合体,即我们常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一个池塘,一块田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都可以是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即是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纵横交错联系起来的综合体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本质的联系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它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联系纽带,也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渠道,自然界中单一的食物链极少,通常都是由多条食物链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当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时,各种对立因素通过食物网相互作用,使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即生态平衡。

在人类出现之前,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光、热、降水等气候条件,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之外,没有人的因素作用,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没有人的因素作用,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我们承认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系统内的要素之一,人的环境也是生态系统的环境。但是,人类活动的因素不同于其他生态因素,它对自然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当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单方面的,而是相互起作用。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猛增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但也因此带来了不少违反自然规律的行动,造成了许多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严重威胁着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例如,近百年来,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的结果,不仅煤烟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二氧化碳虽然不会影响阳光对大气层的穿透,但能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发,产生“温室效应”,因此,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引起气候异常,近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也以事实证明了确实是“温室效应”的结果。另外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浮悬物增加,这些浮悬颗料的增加又增加了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气温下降,造成“阳伞效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气候变冷、变暖结果都将引起人类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变,这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后果都是严重的。此外,由于大工业、现代化城市和农业的发展,大量排放含毒的废水、废气、废渣和不适当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空气、水质和土壤等污染事件也屡见不鲜。

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再次证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变化起着重大影响,同时也唤醒人们对自己活动或近或远的后果应有足够重视,就是说,当我们对自然界采取任何重大措施时,都必须考虑其生态后果和它的长远影响,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生态平衡篇5

你们好!

我是一只生存在丛林中的老虎,每天都过得是那么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本以为就会在这和平安宁中生存下去,没想到,你们人类的出现,打破了我们丛林中的宁静。

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与我的伙伴狮、虎、熊猫们一起去丛林深处冒险。在路上,我们好不高兴,一路嬉闹玩耍,渴了喝泉水,饿了自己去寻找食物。却让我们忘记了应该防备危险,厄运的魔爪已经再向我们逼近……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出了丛林,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土地上。“朋友们,你们看这片土地是多么广阔呀!我们应该释放出动物的野性,在这片土地上好好的奔驰一番!”我向大家倡议。“好呀好呀!”大家异口同声的赞成了,说着,便开始了跑步比赛。但是,厄运还在后面,因为,我们闯入了猎人的领地!

“驾驾驾!”只听到猎人的一阵吆喝声,一一匹高头大马驮着它的主人气势汹汹、耀武扬威的朝我们飞奔而来,马长啸着,猎人口中喊着:“今天,就是你们的死期!”我们都反应过来,开始四处逃窜。可是,我们毕竟没有人类的智慧。防不胜防时,我们被马踩在了马蹄下,猎人便把我们的两个伙伴收入网中。这时的我们更加恐惧,用尽自己最快速度逃窜。可是,那匹马的矫勇善战使我们一一败下阵来……

人类,你们现在已经变得很强大,为什么还要在猎捕我们?就为了你们所说的金钱吗?难道你们就不能通过别的方法吗?就必须要杀害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吗?马,你本来也是我们的同伴,却被更加优越的生活所诱惑,与我们成为敌人。但是,请你记住,生态平衡,不可破坏。如果你伤害你的同伴,下一个灭绝的便是你!人类,你们也是,如果我们灭绝了,那你们也会走向灭绝的道路的!

生态平衡篇6

[关键词]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F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17-01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改善民生与良好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笔者从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经历中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平衡是一个整体,各生态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生态平衡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物质需求的平稳输出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状态。一般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能使生态内部各部分之间,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是非生物环境之间,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态能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有了这种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就能正常运行,否则后果严重。

(二)生态平衡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平衡。同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生态平衡。

一是生态平衡为人类生存提供可持续生存的自然资源。人类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依赖于生态平衡为人类不断输出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与物质需求;如果人类一开始就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因为人类可能已经消亡了。

二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了生态平衡,保证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生态平衡最明显表现就是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状态使生态平衡过程中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

三是保持好生态平衡,就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过度地向生态系统索取,就会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而这种破坏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再让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生态平衡状态,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甚至有的会造成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我国把保持生态平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

生态平衡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

(一)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基础

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生态平衡自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利用生态平衡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从而满足人类社会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种种需求。可以说,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如果人类为经济社会发展执意破坏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后患不仅仅是经济社会不能发展,甚至招致毁灭性损失。

(二)生态平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人类幸福指数

生态平衡创造了空气新鲜、水源清洁、土地肥沃的人类生存环境,使得人类在地球繁衍生息数万年。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更加向往日丽风清、山川秀美的生态平衡环境。在这里休闲、娱乐,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怡然自得,身心愉悦,精神生活丰富,提升幸福指数。这是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高层次境界和美好环境,实现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辨证统一关系

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一)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在2000年12月21日印发了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要求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力度保护生态平衡。这是因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其要防止土地资源被破坏。比如,现在全国各地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是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保护生态平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幸福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能力实现“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全国投巨资植树造林,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形成造福于人类的绿色力量。我国还颁布多部相关环境保护法,如1984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有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这些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生态平衡的举措,从而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辨证统一。

【参考文献】

生态平衡篇7

   类对环境的不断改造变成物质环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曾讲过,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能够不断的提高,就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改造的结果。随着现代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凸显出来,对其进行保护的工作也是越来越复杂,我们要找到环境科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应该是:以人类的活动为中心,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各生态系统中众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并且依靠对这种规律的正确认识、建立、恢复和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1]。

   想要更加明确的了解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就要清楚的认识生态学是什么。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的有机体,而是对外界环境和众多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保护环境工作中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治理污染环境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学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就在于研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其发展规律揭示其实质问题,从而有效的处理之间的关系,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以很好的促进生态系统平衡。

   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生物所处环境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统一体就成为生态系统。不难看出,时间性、隐稳性、流动性和空间性就是生态系统的4个特点。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结构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众多构成成员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可以说是没有绝对静止的状态。环境对于被破坏和被污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同时,生态系统自身的趋温稳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生态平衡自我调节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很难长期的恢复到平衡状态,乃至很难恢复[2]。

   3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我国东北以红松林为主的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中,成功地推广了采育择伐方式,保护了森林资源,提高了采伐量,加快了轮伐期,保证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至于利用人工饲放天敌以消灭农、林生态系统中的害虫,避免农药污染;建立人工海水、淡水生态系养殖珍珠蚌、海马、水貂等珍贵产品;人工种植防风固砂林以消除风砂为害,城市植树造林种草以吸收大气毒物尘埃、噪音,净化空气等等,无不是人类应用生态学知识于环境,定向改变环境以适应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有意识地打破原来自然平衡,建立新的生态平衡[3]。

   目前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了,而是应该全世界都应该注视的问题。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遭受破坏的问题,还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稳定,这些后果都是全世界人类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现代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在人们不断扩大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这种过程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不能避免的,对于生态平衡的承受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于人们如何有效合理的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深入了解和分析生态系统的有关功能和结构,并很好的掌握其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程度也是可以有效的避免的。

   4结语

   总之,我们要加大对生态和环境之间相互辩证关系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科学合理的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平衡,这也是环境保护科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早行.搞好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国情教育参考资料之五.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0(8):34-36.

生态平衡篇8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构建了信息生态系统结构动态模型,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了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然后结合模型中的信息生态因子,探讨了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及其表现,最后就如何构建信息生态系统平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模型信息生态平衡

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信息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空间中,由信息交流关系而形成的人、人类组织、社区与其信息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循环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蒋录全,2003)。

(一)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与生物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人、信息和技术等组成要素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协同发展。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外界信息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信息。“信息,作为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方式以及关于这些状态和方式的广义知识,在当今的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的流通、加工、存储和转换过程,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马费成,2004)。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构成信息环境的基础,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对象性要素,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有两种功能:一是作为系统的粘结剂,维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作为系统的加工对象,向外界环境输出系统的整体功能。信息流动与循环是信息生态系统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信息生态系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流动与循环的过程表现为信息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信息流动的结果表现为信息创新与信息无限增值。

2.信息人。信息人是指一切需要信息并参与信息活动的单个人或由多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人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的社会活动主体。人是信息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同时又是信息环境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它通过信息交流/交换与系统所有要素发生作用和联系,所以人的数量和质量、人的信息素质对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监管者四种类型。

3.信息环境。信息环境泛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社会因素的总和。信息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人类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它体现了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间的交互作用。信息环境为信息人的信息活动提供相关的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保障,也为信息活动提供场所。信息环境的优劣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并影响人们的信息消费与生活质量。信息环境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文化、信息伦理六个部分组成,信息资源服务及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生态系统的直接支持要素;信息文化、信息伦理和信息制度(信息政策与法规等),信息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要素,是信息环境的保障,主要是对系统中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二)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层次功能分析

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反映出了系统的层次结构、信息在系统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应信息生态系统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信息人间的联系;虚线箭头表示信息在信息人之间、信息环境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换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之间信息的输入输出,体现出了动态、开放、创新的信息系统特点。在组成信息生态系统的各因子都是围绕信息而演化展开的,因此信息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位于整个系统的最上层,构成系统的核心;信息人通过信息交流/交换与系统所有要素发生作用和联系,连接信息和信息环境,起中介和桥梁作用,构成了系统的中间层;接下来则是因信息的存在应运而生的众多“信息环境因子”,它们的集合组成了信息生态系统的环境层。同时,信息生态系统于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与外部环境同时发生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信息生态系统的各个层之间和内部都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受系统关联性的作用,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信息生态系统平衡

(一)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互补,系统结构优化、功能良好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系统中信息人种类和数量等合理匹配、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相互协调、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高度适应、整个系统的信息流转畅通高效(娄策群等,2006)。该定义表明:

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各信息生态因子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信息的输入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信息流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信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信息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与信息人、信息与信息环境以及信息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信息循环。系统中某一部分会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信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信息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信息生态平衡是相对的。信息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信息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当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动处于“阈限”范围时,系统凭借自我调节机制,呈现出不断调节、变动而又相对稳定的系统状态,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当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动超出“阈限”范围时,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信息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失衡、衰退,甚至崩溃现象。

(二)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表现

信息生态结构优化,即信息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匹配、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信息人之间的合理匹配。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人种类齐全;不同信息人种的数量比例适当、增减平衡;各个种属的信息人合理匹配,组成完备的信息生态链,并形成庞大的信息生态网;第二,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协调。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协调既包括同类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协调,也包括异类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协调;第三,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高度适应。包括信息人与信息本体相互适应,即信息内容、数量、质量和形式与信息人的需求相适应;信息人与信息技术相互适应,即信息人通过学习能掌握新兴的信息技术;信息人与信息时空相互适应,即任何信息人都有适合于自己开展信息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时空能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信息人与信息制度相互适应,即信息人能充分理解和自觉执行信息制度,信息制度能规范信息人的行为,保障信息人的合法权益。

信息生态系统功能良好。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递。信息生态系统功能良好的表现是信息传递畅通高效,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渠道畅通,即信息传递渠道无缺损、无堵塞、无断裂、无脱节现象。信道畅通是保证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畅通高效的基础;第二,信息传递迅速,即信息摄入快、受理快、吸收快、反应快、反馈快;第三,信息转化准确,即在信息拒收中不拒绝有关的信息,在信息筛除中不筛除掉有用的信息,在信息排泄中不排泄掉有价值的信息;第四,信息输出输入相当,即不存在入不敷出而造成的系统亏空,也没有入多出少而导致的系统超载和信息流失。

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构建方法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政府应提高自身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运用其行政的强制力和影响力对于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进行管理,使其在不同的部门和领域发挥作用。建立政府和市场两性结合的信息资源配置机制,从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全局高度,对信息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与有效配置;建立数据资源管理中心,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条块分割,解决信息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利用高性能、大容量存储设备和便于网络查询的应用系统,将政务类、经济类、教育、法律法规、国土资源、人口、企事业法人类等可集中的数据,集中管理,建立共享中心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鼓励和推动各种形式的横向联系,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质量,广泛开展国际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国外引进的同时,也需要把本地区的信息资源推向国际市场,走相互流通、互惠互利的发展道路。

(二)加快信息资源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

目前,我国信息立法显得严重滞后,尤其在有关知识产权立法,信息安全立法,数据保护等方面仍缺乏很好的规范与控制。在信息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也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信息市场交易秩序的维护、信息市场调节与监督活动的实施、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安全和保密等目前都无法可依等等。这种混乱局面不仅不利于信息环境的营造以及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也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因此,目前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主要有: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内容规范的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网络环境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涉及电子记录管理、信息资源分类和检索、元数据、电子数据交换等方面的标准或指导性文件。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人作为信息活动的主体,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率和整个系统生态环境的好坏,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人一方面要增强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能力,即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开发信息的能力;此外,在信息行为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优秀信息人的数量是衡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信息人才不断增多,才能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提高信息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将信息污染控制在最低程度,更好地维护系统的生态环境,维护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参考文献:

1.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马费成,赖茂生等.信息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娄策群,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情报科学,2006(11)

生态平衡篇9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组合;生态平衡

所谓课堂生态平衡,是指课堂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相互构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师生之间、师生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纵观课改多年,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依然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至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存在,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学生俨然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面对这种现实,我们不能否认: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教师似乎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使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和乐趣,以致课堂教学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合了新课程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等精神,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逐渐趋于“平衡”。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理念又被盲目地追随、片面地扩大、泛滥地运用,导致课堂教学失去了各学科的本色。要解决这种困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等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诸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协调好、把握好、保持好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平衡”。

1、畅说与静思的平衡

顾名思义,畅说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敢说、自由地说,甚至让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畅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学生素质训练,它几乎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学生质疑需要“说”,解疑需要“说”,交流需要“说”,评价更离不开“说”。学生在“说”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在“说”中交流思想和情感,更在“说”中不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可见,生态平衡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说,而且更需要畅说,离开了畅说,课堂教学的价值就会被大打折扣,学生素质就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当然,畅说并不是要让学生毫无节制的说,不是仅仅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才说,而是为了学生素质训练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围绕教学主题才说。因为在畅说的同时,还有一种制衡的力量――思考。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学习就会导致迷惘和无知,没有思考的畅说就会导致瞎说、胡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能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思考的一堂课,那是肤浅而没有智慧的一堂课;没有思考作基础的读书和交流,那是低效、乏味而又苍白的。

2、提问与质疑的平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要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体验,这对课堂教学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不断地用自己事先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走,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也是极富学习能力的,只是长期以来被极大压抑而慢慢地被封闭起来。因此,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失衡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大胆地提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提问和质疑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迪,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保持提问与质疑间的平衡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了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3、合作与独立的平衡

合作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形式的合作,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甚至是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但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识、相互接纳。合作与独立是辩证的关系,合作是以独立为基础,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合作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方式,它更关注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合作与独立相互对立起来。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合作学习之前,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有凑效。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这边提出问题,那边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根本没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在合作过程中通常也是优生“一统天下”,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意识强化和锻炼,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预设是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的设计,这种预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但只有预设会使课堂陷于封闭、沉闷和被动,陷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预设的同时需要生成。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环境等情况,对预设进行灵活调整,开展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①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平衡

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的惟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及教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的激发和创造性的的发挥。的“新课标”拓宽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创造性处理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充实学生学习源泉,拓宽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文本与拓展的平衡

文本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要是离开了文本便会容易偏离主题,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平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不断地更新、拓展与补充,使教材跳动时代的脉搏、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如果我们将教学封闭在文本之内,学生就无法通过文本的窗口接触与文本有关的信息,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获得的信息就会狭窄而有限,因此适度拓展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更好地拓展文本,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的盲点去拓展和补充;在课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中还需探索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相关内容带出课堂,让学生继续研究。当然,拓展文本必须有一个度,无限拓展文本势必会冲淡对文本的研究,造成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立足文本,合理拓展。

2、课内与课外的平衡

课内即通常指的课堂教学,它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密度,提高课堂上每一分钟的效率,对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课外即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它是课内的合理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人称之为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根据哲学原理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如果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得不到课外的应用,那么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对于高师生而言,要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会用,教师就要注意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平衡,重视学生课外的实践锻炼,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这正符合新课改中所强调的“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各学科的实践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

3、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

传统板书与现代媒体是当前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两种教学手段。这两种手段各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使二者做到有效结合,切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是每一位教师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媒体使用确实能够扩大教学信息量,并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失去了传统板书的设计,而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教学,教师就会变成一名机械程式化的程序操作员,课堂教学就会缺少应有的灵动和意蕴。优秀的传统板书设计和使用,是课堂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动态生成。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备课、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活力。

三、课堂教学对象的平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一定意义讲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教是只是一种手段,学才是教的目的,这符合当前所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一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个性特征、能力水平、思想觉悟等又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这样的教学对象的平衡,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认知与情感的平衡

认知体现了学习知识的“工具性”,情感则体现了学习知识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交流合作少;记忆结论多,探索过程少;完成任务多,体验乐趣少。”②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体验到生命的尊重和学习生活的乐趣,更谈不上品味生命的价值。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基本理念,时时处处关注学生,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整体的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品格、学习智慧和个性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2、共性与个性的平衡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体。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人应该获得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个性是共性的基础,普遍的本质必须通过个别存在的事物才能够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可言,但个性中又都包含有共性。教师在对待教学对象上,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但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被当成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是知识传授的接受者,重视的只是学生存在问题的共性,而忽略了学生各自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过于简单,无法真正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和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同时也要坚守个性中的共性,以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平衡

在平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但课堂教学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双方要互教互学,而不能只当“师爷”,高高在上,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双方才能充分交流和互动,才能和谐共进、教学相长,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下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等的,它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性,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主体,而学生是被动者和受制者,是绝对的客体,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独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

①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18-19.

②童小英.关注学生发展丰富生命体验[J].绍兴教育.2004,(5):20.

[参考文献]

[1]王军.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第三辑)初中部分[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0.

生态平衡篇10

关键词:营林造林;生态平衡;营造林;措施

剑河县地质构为山地性高原,以低山、低中山为主,最高海拔1623.3米,最低海拔348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百里天然原始阔叶林景区横跨久仰、南哨、太拥三个乡镇,蜿蜒50多公里,纵深2公里,景区内珍藏40多种国家一、二、三级珍稀保护树种,是我国现存不多、保存完整的亚热带原始阔叶林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人均绿地面积不断缩小、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一、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1.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满足人的发展与需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绿地面积不断缩小、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们迫切需要良好的空气、优美的生活环境。所以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森林、树木也可以降低城市中噪音的影响。因此,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

2.防止水土流失

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除了自然的因素外,植被破坏,林业建设不到位都有很大关系。生态林业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上的,进而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的相互协调。森林、林木在保持水土,巩固土地不被沙化,荒化有着非凡的作用。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防沙固沙的作用。

3.为了子孙后代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满足当代人也是为了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近年来,在传统林业发展中,人们从林业身上过多的索取,使得林业系统出现恶性循环,这大大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生态林业建设可以促使林业恢复良性循环,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又保证了子孙后代利用森林资源和选择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二、我国营林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营林造林技术人才的缺乏

我营林机制的不健全,造成营林造林技术水平较低,营林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营林造林是一项对专业技术和工作态度要求较高的工作,要求―线营林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我国现有的很多营林施工员、技术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营林技术水平偏低。营林造林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营林造沐工作的展开。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营林造林工作是―项造福全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巨大工程,如此庞大的工程,一定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我国部分林业管理单位却疏于管理,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营林质量验收部门,导致营林质量无法保证。

三、完善营林造林工作

1.重视营林造林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力量的薄弱,在未来的林业建设工作中,在营林造林中需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加大培养营林造林技术人才。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林业建设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提高我国营林造林的技术含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育林技术也要与时俱进,运用遗传、生物技术,选用经过遗传改良的优质品种来进行造林,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以及林木质量。

2.规范林业管理完善检查监督机制

林业局应根据分类经营的原则,在现有林业资源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关于天然林保护的有关法规,不为短期利益所左右,合理划分林木类型,确保营林造林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依法查处林政违法行为,做好木材采伐工作,在发证环节预征全部税费,防止税收流失。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加大《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剑河县旅游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营林造林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林业局必须选派具有责任心强和术水平扎实的人员担当营林验收成员,加强对营林工作的检查验收。

3.处理好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的关系

保护林业生态平衡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二是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实施好环境保护攻坚行动安排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持续开展水体、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促进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三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积极推行林木采伐科学管理,从源头上堵塞盗伐滥伐林木行为的发生。依法强化林地保护管理,强化木材流通和经营加工的监督管理,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四是进一步增强造林绿化工作,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使林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得到优化配置,促进退耕还林成效。五是扎实推进森林保险工作,形成完善的森林保险工作程序;强化森林防火工作,严格火源管理和检查监督,把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遵循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造林营林是休业的基础工作。无论是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支撑。我县除西南部大毛坡上有部分原始天然植被外,其余地区为天然次生植被和人工次生植被,以阔叶林草丛混交植被为主,盛产松、杉、樟、楠、等林木,有秃杉、水杉、银杏、鹅掌楸、青檀等20余种国家保护树种。同时因地制宜、依照不同土壤类型及其生态环境选择营造林方式,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并优化配置营造林树种,提高和扩大森林面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资源,提高防护效能,同时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还能达到造林绿化的效果

四、控制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1.制订森林采伐、抚育、改造的具体规定,对施工的方式、强度、作业面积等都得有具体的审批制度;有严格的防止森林火灾的法规,及建立防火组织、奖惩制度;控制林地面积的丧失,不得让单位或个人随便将林地改作他用;2.保护林中野生动植物,不得乱采乱挖,滥捕乱猎;3.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掌握病虫害发展动态,了解防治效果。森林病虫害防治要避免和少用农药,尽量采用生物防治、防止农药污染。森林生态平衡是生物圈生态平衡的核心,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的营林造林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隋况,这些都会影响生态平衡问题,因此,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完善营林造林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创新的技术下,科学营林造林,保护林业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印忠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完善营林造林工作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276.

[2]葛凤琼江丽君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林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科技资讯201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