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察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37:20

行政监察法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三条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监察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

第五条监察工作应当实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第六条监察工作应当依靠群众。监察机关建立举报制度,公民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第二章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

第七条国务院监察机关主管全国的监察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向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

监察机关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对派出的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九条监察人员必须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

第十条监察人员必须熟悉监察业务,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正职、副职领导人员的任命或者免职,在提请决定前,必须经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

第十二条监察机关对监察人员执行职务和遵守纪律实行监督的制度。

第十三条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监察人员。

第十四条监察人员办理的监察事项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章监察机关的职责

第十五条国务院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

(二)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

(二)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还对本辖区所属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以及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十七条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所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监察机关之间对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监察机关确定。

第十八条监察机关为行使监察职能,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二)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三)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四章监察机关的权限

第十九条监察机关履行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的材料;

(二)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三)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但是不得对其实行拘禁或者变相拘禁;

(四)建议有关机关暂停有严重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执行职务。

第二十一条监察机关在调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时,经县级以上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可以查询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必要时,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依法冻结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二十二条监察机关在办理行政违纪案件中,可以提请公安、审计、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第二十三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一)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予以纠正的;

(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

(三)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

(四)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

(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需要提出监察建议的。

第二十四条监察机关根据检查、调查结果,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一)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

(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

对前款第(一)项所列情形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监察机关依法作出的监察决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执行。监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察建议,有关部门无正当理由的,应当采纳。

第二十六条监察机关对监察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查询。

第二十七条监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可以列席本级人民政府的有关会议,监察人员可以列席被监察部门的与监察事项有关的会议。

第二十八条监察机关对控告、检举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功人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五章监察程序

第二十九条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检查:

(一)对需要检查的事项予以立项;

(二)制定检查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监察机关提出检查情况报告;

(四)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重要检查事项的立项,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一)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审查;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予以立案;

(二)组织实施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三)有证据证明违反行政纪律,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作出其他处理的,进行审理;

(四)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重要、复杂案件的立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监察机关对于立案调查的案件,经调查认定不存在违反行政纪律事实的,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应当予以撤销,并告知被调查单位及其上级部门或者被调查人员及其所在单位。

重要、复杂案件的撤销,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二条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结案;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并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十三条监察机关在检查、调查中应当听取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第三十四条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国务院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国务院同意。

第三十五条监察决定、监察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单位或者有关人员。

第三十六条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自收到监察决定或者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执行监察决定或者采纳监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监察机关。

第三十七条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八条监察机关对受理的不服主管行政机关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经复查认为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建议原决定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监察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受理的其他申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对监察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四十条上一级监察机关认为下一级监察机关的监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责成下一级监察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四十一条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国务院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或者复审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四十二条对监察建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回复;对回复仍有异议的,由监察机关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裁决。

第四十三条监察机关在办理监察事项中,发现所调查的事项不属于监察机关职责范围内的,应当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接受移送的单位或者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监察机关。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转移、篡改、毁灭证据的;

(二)故意拖延或者拒绝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和其他必要情况的;

(三)在调查期间变卖、转移涉嫌财物的;

(四)拒绝就监察机关所提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的;

(五)拒不执行监察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

(六)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第四十五条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者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监察人员、、、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行政监察法篇2

第二条监察机关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监察机关处理不服行政处分申诉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不错不纠的原则。

第四条监察机关处理不服行政处分申诉实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复审复核终结制。

第五条向监察机关提出不服行政处分申诉的,申诉期间不停止原行政处分决定的执行。

第二章申诉案件的管辖

第六条监察部受理下列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

(一)不服监察部行政处分决定的;

(二)不服省、自治区、直辖市监察厅(局)和监察部派出监察机构行政处分复审决定的;

(三)不服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处分决定的;

(四)不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政处分决定的。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监察厅(局)受理下列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

(一)不服本厅(局)行政处分决定的;

(二)不服下一级监察机关和本厅(局)派出监察机构行政处分复审决定的;

(三)不服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行政处分决定的;

(四)不服自治州、设区的市、直辖市辖区(县)人民政府行政处分决定的。

第八条自治州、设区的市的监察局受理下列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

(一)不服本局行政处分决定的;

(二)不服下一级监察机关和本局派出监察机构行政处分复审决定的;

(三)不服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行政处分决定的;

(四)不服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行政处分决定的。

第九条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监察局受理下列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

(一)不服本局行政处分决定的;

(二)不服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行政处分决定的;

(三)不服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行政处分决定的。

第十条监察机关受理由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和认为需要由本机关办理的其他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

第十一条监察机关的派出监察机构受理下列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

(一)不服本派出监察机构行政处分决定的;

(二)不服与派驻部门有垂直领导关系的下级行政部门行政处分决定的;

(三)不服与派驻部门有垂直领导关系的下级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的行政处分复审决定的。

第十二条对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的管辖有争议的,由涉及的监察机关协商确定,或者由它们共同的上一级监察机关指定。

第三章申诉的提起和受理

第十三条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监察机关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决定次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对其主管部门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对监察机关行政处分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审决定次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复审决定的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

监察部作出的复审决定为最终决定。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提起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诉应当由受到行政处分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提起;受处分人丧失行为能力或者死亡的,可以由其近亲属代为提起;

(二)有明确的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机关;

(三)有具体的申诉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受理申诉的监察机关管辖;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申诉人向监察机关提出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交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书,并附原行政处分决定书、复审决定书复制件。申诉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等;

(二)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或者复审决定的机关名称;

(三)申诉的请求和理由;

(四)提出申诉的日期。

第十六条申诉人不得借申诉歪曲事实,提供伪证或者诬陷他人,扰乱工作秩序、社会秩序,违者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书次日起十五日内,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申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予受理,并告知申诉人;

(二)不属于本监察机关管辖的申诉案件,移送有权处理的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单位,并告知申诉人;

(三)申诉不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之一的,不予受理并告之理由;

(四)申诉书未载明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内容之一的,应当把申诉书发还申诉人,限期补正。

第四章复审和复核

第十八条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案件,由监察机关处理申诉案件的专门机构负责办理;由审理部门负责办理的,应当指定原承办本案以外的人员办理。复审或者复核申诉案件,由二人承办;复审或者复核重要、复杂的申诉案件,由二人以上承办。

第十九条对不服行政处分决定的复审申请,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内作出复审决定;对不服行政处分复审决定的复核申请,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内作出复核决定。逾期未能办结的,应当向本级监察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说明理由;对上级监察机关交办的申诉案件逾期未能办结的,本级监察机关应当向上级监察机关申明原因。因特殊原因经本级监察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办案期限可延长二个月。

第二十条复审或者复核申诉案件,必须调阅原案的全部材料,对原案进行全面审查,不受申诉内容的限制。

第二十一条复审或者复核申诉案件,应当查清以下内容:

(一)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二)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人员是否遗漏,申诉人是否代人受过;

(三)定性是否准确;

(四)行政处分是否恰当;

(五)是否符合规定的办案程序;

(六)其他需要查清的问题。

第二十二条监察机关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下列形式复审或者复核申诉案件;

(一)对案卷材料进行书面审查;

(二)直接调查核实;

(三)与原办案部门共同调查核实。

采取上述(二)、(三)项形式的,必要时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使用政纪案件调查的措施和手段。

第二十三条承办人应当认真审阅申请复审或者复核的原案卷,并制作阅卷笔录。

阅卷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调查核实的,应当确定需要核查的主要问题,并拟制核查方案,报部门领导同意,按规定程序进行。

第二十四条承办人对申诉案件复审或者复核后,应当提出意见,经部门讨论后,写出复审或者复核报告。复审或者复核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原案处理的经过、原行政处分决定或者行政处分复审决定认定的事实和处理结论;

(二)申诉的请求和理由;

(三)复审或者复核的情况和认定的事实、证据、定性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等;

(四)复审或者复核意见。

第二十五条此复审或者复核,认为原行政处分决定或者行政处分复审决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报经监察机关负责人审定,决定维持: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二)适用法律、法规、政策正确,定性准确;

(三)处分适当。

第二十六条经复审或者复核,认为监察机关或者主管部门作出的原行政处分决定或者行政处分复审决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报经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委员会讨论后,由监察机关负责人审定,决定撤销;认为下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报经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委员会讨论后,由监察机关负责人审定,建议该人民政府予以撤销,或者由监察机关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直接予以撤销。

(一)违法违纪事实不存在的;

(二)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属于上述(二)、(三)项情形的,决定撤销后,由原决定机关重新审理。

第二十七条经复审或者复核,认为监察机关或者主管部门作出的原行政处分决定或者行政处分复审决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报经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委员会讨论后,由监察机关负责人审定,决定变更;认为下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报经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委员会讨论后,由监察机关负责人审定,建议该人民政府予以变更,或者由监察机关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直接予以变更。

(一)适用法律、法规、政策不当,定性不准确的;

(二)处分明显不当的。

第二十八条监察机关作出复审或者复核决定,应当制作复审或者复核决定书。复审或者复核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职称)、住址;

(二)原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或者复审决定的机关的名称;

(三)原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或者复审决定所认定的事实理由,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四)申诉的主要请求和理由;

(五)监察机关复审或者复核后认定的事实、理由,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六)复审或者复核结论;

(七)作出复审或者复核决定的年、月、日。

复审决定书还应载明不服复审决定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的期限。

复审或者复核决定书加盖监察机关的印章。

行政监察法篇3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处罚、检查、收费、征收、许可、行政强制措施等具体行政行为。

凡在本县境内从事行政执法行为的,都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县政府法制办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县监察局对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违反行政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察和处分。

第四条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文明执法,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权限履行职责,不得越权执法或者推诿、放弃法定职责。

第五条行政执法单位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

第六条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对违法行为情节较轻、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以最低限额为处罚标准。

第七条行政执法单位不得违规、重复抽样,不得收取抽样检测费用。

第八条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对内设部门的检查予以联合,不得多部门、多次对同一管理单位进行检查。

第九条行政执法单位对依法受理的审批、许可、确认、裁决等申请事项,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法律、法规、规章对办理期限未作明确规定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第十条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慎重使用行政强制措施,能够就地封存的,不得异地封存;不得违规收取抵押金或保证金;不得草率拘押企业法定代表人。

第十一条行政执法单位不得强制管理对象接受自愿性质的服务。行政单位没有提供服务或提供的服务达不到法律规定要求的,不得收取服务费用。

第十二条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履行公务时超出本部门的法定职权,要求管理相对人派车接送,接受管理相对人宴请,提出购买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

(二)向管理相对人摊派钱物;

(三)强迫管理相对人订购刊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四)要求管理相对人报销各种费用,索取或者收受管理相对人财物;

(五)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

(六)擅自实施行政检查,或者未按法制机构的批复检查和检查未按照规定登记;

(七)收费、罚款不使用专用票据。

(八)为单位、个人谋取其他不当利益。

第十三条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四条县政府法制办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协助和配合:

(一)开展行政执法检查;

(二)调阅审查有关案卷、文件或资料;

(三)对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考核或者向其了解有关情况;

(四)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和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五)对有关问题组织调查或者督查处理;

第十五条县政府法制办对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违法行为,有权做出以下处理:

(一)责令立即纠正或者限期纠正;

(二)责令履行法定职责;

(三)通报批评;

(四)暂扣或收缴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证件;

(五)变更、撤销违法行政行为。

第十六条县政府法制办在对违法执法行为进行处理时,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移送县监察局,并同时建议县监察局对在执法中违反行政纪律的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县监察局对县政府法制办的建议应当认真审查,并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县监察局应当予以调查,并视情节轻重,依纪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具体执法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行政监察法篇4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正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轨道,因而各方面矛盾大量涌现和相互交织,这对公共行政管理特别是行政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行政执法存在许多簿弱环节,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法行政增多,正常执法秩序遭到破坏;二是无人主张诉权,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遭受损失;三是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二、开展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

(一)宪法依据

我国《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作出这一规定,一方面阐明了法律监督制度是中国国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确立了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的特殊地位,即检察机关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意味着检察机关承担国家的法律监督职能,对国家法律实施的各个领域实施监督,既要监督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也要监督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这既符合立法本意,也为检察机关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提供了根本法上的依据。

(二)单行法律依据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分别规定,人民检察院通过查处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而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当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行为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人民检察院就会依照刑事法律去追究其渎职、侵权犯罪责任,在追究渎职、侵权犯罪的过程中,行政执法活动自然会同时就受到强有力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是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间接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方式。以上这些规定均表明,检察机关具有监督行政执法行为的职责。

(三)法规依据

2001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均明确指出,发现行政机关对构成犯罪的案件不移送时,检察机关有权监督;《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八章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和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说明检察机关在办案时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政情况的,可以通过发检察建议的形式提出意见,促使行政机关自行纠正,这本身就是在履行监督职责;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第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被认为是一种行政处罚,劳动教养机关在隶属关系上也属于行政机关,上述规定充分说明现行法授权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直接进行监督方面迈出了现实中重要一步,也为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法规基础。

以上几点,为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充分说明检察机关享有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独特权力,同时,也说明开展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

三、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司法实践

2004年,洛阳市人民检察院提出对行政执法行为开展民事行政检察监督,2006年4月,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探索对行政执法行为开展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意见》,宜阳县院在深刻理解法律监督内涵和市院精神的基础上,针对行政机关不当行使行政权利的手段不同、程度不同、损害的对象不同、致害程度以及社会影响的不同等,积极尝试运用检察建议、监督、直接、抗诉、查处职务犯罪等五种不同的方式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高检院2005年第18期《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情况》转发了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做法是:

(一)运用检察建议监督行政机关正确履行职责

针对违法行政行为损害明确具体的行政相对人,或者损害了公共利益、弱势群体的利益但受损后果较轻,或可以弥补的行为,运用检察建议的方式,监督行政责任主体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停止侵权,消除侵害。如:物价部门违背价格鉴定程序对一起盗窃案件涉案赃物(系两辆摩托车)进行价格鉴定一案。今年4月份,物价部门在未对涉案赃车有关资料进行认真调查的情况下,仅凭办案部门对赃物的描述,就轻率地出具了一份价格鉴定报告,认定涉案宗申摩托车价值1000元、“建设100型”摩托车价值970元,并将此鉴定报告交付公安机关,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使用。了解情况后,我们向物价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纠正了该部门违法行为,建议其完善了鉴定工作制度。2004年以来,运用检察建议手段,我们还监督纠正了环保部门行政不作为,致使华龙助剂厂(该厂系以生产五氧化钒化工原料为主要产品的重度污染企业)将生产后的废渣、废水排入洛河河床,造成洛河河体环境严重污染案以及矿管部门为企业办理耐火粘土采矿许可证,却允许企业开采铝石,致使国家矿产资源流失等违法行政案件5起。

(二)督促、帮助行政机关积极履行职能,以监诉人支持帮助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行政机关怠于行使职权或由于其不作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我们不仅运用检察建议手段,敦促行政机关积极履行职权,保护国有资产,而且对通过实施行政权不能有效保护国家财产的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对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支持或帮助,必要时,以监诉人的身份支持参加诉讼。1993年以来,部分企业和个人违反合同,长期使用借贷的财政支农周转金不予归还,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一方面建议财政部门积极行使债权,追讨国有资产。另一方面,对拒不履行还款义务的企业和个人,支持财政局通过法律途径主张债权。如:洛阳亚东淀粉开发有限公司违反合同拒不归还县财政支农周转金一案。1998年该公司在当地财政部门借支农周转金130万元,合同期三个月,但合同到期该一直占用至今不还。2004年,检察机关督促财政部门追缴未果,遂以监诉人的身份支持财政部门向人民法院,后经过法院判决确认,该资金被依法追缴。

(三)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

对违法行政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用检察建议和其它方法不足以制止其侵权的,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如工商局在1998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利用行政职权,向300余家企业及工商户违法收取未鉴证合同鉴证费56万元,对此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但是,各工商户和企业作为被管理单位,不愿、不敢诉诸法律,我们以原告人的身份代表国家对县工商局依法提讼。县法院开庭审理后,依法支持了我们的诉求主张。

(四)依法抗诉

对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而在行政诉讼中法院又作出错误裁判,支持行政机关的错误决定的,依法进行抗诉。如:寻村镇某村第二村民组不服县法院行政判决一案。该村第二和第三村民组因2.8亩土地归属发生争议。1993年至1994年,二、三组土地分别承包他人建砖厂使用,致地界标志灭失,两组通过协商达成口头界址协议。后三组反悔,向县政府提出申诉。县政府以三组单方提供证据为准将争议的2.8亩土地确权为三组所有。二组不服政府处理决定,提出行政诉讼。县法院作出判决,支持县政府的处理决定。二组不服县法院的判决,多次上访,后经人大指定,检察机关对该案进行审查,并以一审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向法院提出抗诉。县法院经再审后,撤销了原审判决和错误的行政决定,使一起长期上访案件得以平息。

(五)查处职务犯罪

针对在办案中发现的裁判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我们积极进行初查,对构成刑事案件的,移交自侦部门进行查处。

实践证明,运用以上五种监督手段对行政执法行为加以监督,不仅弥补了现行法律对行政执法行为制约机制的疏漏,而且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可以有效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对违法行政行为,单靠主管部门或其他平行的监督机关,不能达到应有的监督效果。而被侵害群体迫于行政权的强制力,多数不愿、不敢或不便寻求司法救助,尤其当违法行政行为侵犯的对象是公共利益时,更是无人主张诉权。检察机关以公权力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有效地弥补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滞后性和受侵害主体的被动性,从而有效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二)避免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遭受损失

对于侵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由于受直接利害关系原则的制约,公民无法。尤其是对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无人监督就会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有效地避免了因法律规定的制约机制的疏漏、而造成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损失。

(三)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群体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利用司法权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在出现诉讼时,介入诉讼,并以监诉人参加诉讼,切实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及公共利益,化解了社会矛盾。

事实证明,我们开展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是成功的,具有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党委、人大和社会各界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宜阳县委一主要领导说:“检察院通过开展行政执法行为监督,优化了宜阳县的执法环境”。县人大2005年还专门就此项工作听取了汇报。尤其是对一些个案进行监督,在群众中树立了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如:物价部门违背程序对涉案赃物进行价格鉴定一案,嫌疑人妻子曾对其鉴定结论提出异议并欲申请重新鉴定,我们以检察建议手段督促物价部门纠正不当行为后,嫌疑人妻子非常满意,她感激地说:“你们“民行”可真行!为老百姓主持公道,连公家部门都敢得罪!”。

四、对行政部门执法行为检察监督的立法建议

(一)增加检察建议执行效力的刚性条款

尽管检察机关有提出检察建议的权利,但因现行法律未对检察建议的执行效力作出刚性规定。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建议,个别单位不积极采纳、落实,虚于应付,检察机关虽几经催促,其结果也很不理想。因此,建议明确规定检察建议的执行效力刚性条款,比如行政执法部门不落实检察建议时,应当主动以书面形式向检察机关说明理由。

(二)增加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权

由于行政诉讼在原告资格上作了较为严格的限定,即只有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组织合法权益时才有权提讼,也就是说,只有私人(包括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才能提讼。显而易见,这就排除了行政行为侵犯国家或社会公利益时提讼的可能性。从现实情况看,行政行为侵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未得到有效监督、纠正的情况大量存在。按照法院“不告不理”原则,无人的案件是不会自动进入诉讼程序,获得司法审查的,也就是说违法行政行为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后,难以获得有效的救济。因此,建议赋予检察机关的提起公益行政诉讼权,即对于因行政权的违法行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失的,检察机关有提讼的权力。

(三)建议对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的介入方式及范围加以明确

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具体行政行为数量宏大,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随时随地的全程监督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因行政权具有强制性特点,行政执法人员往往习惯于监督别人而缺乏被监督意识,加之现行法律对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规定的不具体性,部分行政执法部门及人员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种种理由和方式消极对待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因此,建议对行政执法行为检察监督的介入方式及范围加以明确,具体来讲就是介入方式应当以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控告、申诉为原则,以主动介入为例外,监督的范围应当仅限于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违法的行政作为或者不作为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主要包括以下案件: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行政行为和不作为案件;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行政作为和不作为案件;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作为和不作为案件。

行政监察法篇5

一、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维稳力度不断加大

我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贯彻实施国务院《条例》,在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以上努力,我科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问题,排查、消除、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并有效遏制,使秩序得到明显好转,有力地维护了我区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

(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处理好每一宗。

今年1至10月,我科受理关于土地问题的(包括来信、来访、来电及各类交办件)共宗(其中重复信件件),比去年同期增加%,其中上级交(转)办的件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我科接访群众共批次,人次。截至10月,我局已办结件宗,办结率为%。从的内容分析,今年的问题依然主要集中在违法用地问题(宗,占总数%)和征地补偿及其历史遗留问题(宗,占总数%)。

我科严格按照国务院《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群众接待、案件的登记、受理、调处和答复等工作,尽职尽责地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对于涉及违法用地的案件,我们立即知会执法监察人员到现场调查取证,证据确凿的,立即进行依法处理。对于征地及其补偿的,经常深入到有关镇(街道)、村(居)委会调查,认真核查用地审批手续、征地补偿费及兑现情况等各环节,一旦发现有不符合政策法规的地方便立即责令有关单位迅速进行整改;若各环节都符合政策法规则向人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对于土地审批及其收费的,我科与相关科室联合一起进行研究,对群众提出的合法、合情、合理的要求尽力予以妥善解决,对不符合政策法律规定的要求亦会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二)结合XX的实际情况,做好全国“两会”期间的维稳工作。

今年春节前后,为确保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我科积极配合区政府对我区涉及土地的突出问题重新进行了摸底、排查,制订征地问题处置总体方案,参与了区征地问题专责小组,密切注意征地案件的动向,跟踪其处理工作进度。在我局接访室加挂“征地问题接访室”的牌子,实现了24小时有人接听电话和接访来访群众,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出现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紧密配合下,确保了我区在全国“两会”期间没有出现因土地问题越级上访的现象。

(三)在理论研究上做文章,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排查调处机制和督察工作制度。

今年2月,我科会区土地监察大队就土地中的违法用地和征地两大热点和难点问题召集各科室和管理所的有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会上通报了2005年土地和土地执法监察的工作情况,结合今年我区的土地形势,就征地案件的主要特征、表现形式、产生原因、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步工作的思路进行了具体、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就我局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促使大家提高认识,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遏制群众甚至群体到市、省、京越级上访。

今年4月,为提高我局工作的质量,加强我局与人民群众的联络、沟通和交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科根据国务院《条例》和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了领导接访日制度,并在每月的公开接访日配合局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做好来访群众接待工作,通过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解答土地管理的有关问题和帮助处理来访的诉求提高了办信工作效率,以上措施均收到良好效果,为维护我区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权属纠纷调处和行政应诉工作稳步推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我科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今年以来,由我科处理的涉及我局的行政诉讼案件共宗,均已开庭审理,一审已作出判决宗,其中有一宗确认我局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驳回了原告所要求的行政赔偿,其余全部胜诉。此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宗。同时,我科配合区府办法制科答复行政复议案件2宗。在查清事实、分析证据后,复议机关均维持了原行政行为。此外,我科积极适应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需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等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召开我局的所有听证,今年共举办听证会次。这些努力对规范我区国土资源管理活动,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执法监察工作卓有成效,土地违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执法监察职能明显增强

今年3月底,我科会同地籍测绘管理科开展矿产资源执法检查,先后到山,井和山巡查,并将巡查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4月份起,我科与区土地监察大队会同区行政执法局对YY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巡查行动,并及时对土地违法案件进行查处。6月份,我科会科对一宗无牌进行测绘作业的违法案依法进行了查处,并对违法当事人予以警告,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其进行测绘法的宣传教育。

四、深入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实效,普法活动针对性强

我科向来十分重视普法教育工作,将其作为促进依法行政的大事来狠抓。今年以来,我科在一如既往地坚持抓好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执法监察业务的各种培训工作的同时,理顺执法监察程序,积极提高各级土地监察干部的执法水平,为构建和谐XX,促进XX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组织有关人员参加YY市法制局举办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执法教育工作取得进展。

今年1月初,我科组织全系统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YY市法制局举办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通过加强岗前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使其达到行政执法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工作人员素质逐步加强,办信水平稳步提高。

今年5月,国务院《条例》的正式开始实施,土地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学习好、贯彻好《条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对构建和谐XX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才能更加积极地开展土地工作。为此,我科组织全系统工作人员召开《条例》培训班暨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和我区工作会议的精神,并对本次《条例》修订的背景、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了全面详细的讲解。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充分阐明了畅通渠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做好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培训班上,大家对接访、办信和办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交流。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办信能力,推动XX国土资源系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围绕工作重点组织开展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教育活动,全民依法用地意识明显提高。

针对XX目前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短缺、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违法用地的行为越来越猖獗等问题,我科会同办公室以第15个全国“土地日”为契机,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XX的实际情况,围绕“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宣传主题,以通俗易懂、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我科制定了《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和经费预算;利用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手册、在报刊电台等媒体刊登的公益广告、印发宣传单张等载体,宣传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在全国“土地日”前后召开村(居)干部座谈会,了解农村基层对土地管理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进行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以上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全区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格局,使本次“土地日”系列宣传活动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土地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均大大增强,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也有了显著提高,进一步遏制了违法用地行为。

(四)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活动效果良好,各级执法监察人员学法用法形成制度,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为提高本系统工作人员法律素质,增强队伍依法行政能力,根据上级有关部署及要求,我科于今年9月组织全系统148人开展了一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在局领导高度重视及局属各单位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该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紧紧围绕增强依法管地意识、提高依法管地的水平和能力展开,特邀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干部为参加培训的学员作辅导报告,他们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政策法律问题作了生动精辟的讲解。除专题辅导外,我科还安排一天时间让大家学习讨论《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有关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从而加深了大家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识。此次培训活动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高度评价,对提高我局工作人员法律素质、增强队伍依法行政能力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五、积极发挥法律顾问作用,为机关、基层和群众做好参谋。

今年,我科积极参与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的监督工作,会同有关科室和部门对、等10多个建设项目的规划调整进行了审查,充分发挥了法律顾问的作用。11月,根据上级有关部署及要求,为做好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我科配合相关科室和部门进行了修编前期工作中的“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此外,我科还参与了全系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些具体工作,以及对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提拨前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考察工作,努力扮好参谋角色,为XX国土资源系统的各项工作贡献力量。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回顾即将过去的2006年,由于科领导和各位同事沟通充分,配合默契,并善于发扬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我科的各项工作在总体上是卓有成效的。但是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科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问题和欠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上升的势头虽然得到有效遏制,但仍然居高不下,少数失地村民串联聚集越级上访比较突出,预防和处置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不够,没有能够杜绝违法用地行为,且随着违法用地个案的逐步增多,依法处罚的难度渐渐增大;三是囿于人手、时间之限,普法宣传教育次数偏少,与理想效果还有一定差距;四是新近完成的人员调动对工作的进度和效果造成了一些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科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七、二ΟΟ六年工作设想

2007年,我科要在继续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努力提高法制监察水平,为营造法制社会,构建和谐XX,促进我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总结经验,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不断增强全系统国土资源管理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意识,全面提升本局依法行政水平。

(二)进一步做好工作。

注意改进接访方式,刻苦钻研工作方法和技巧,认真处理好每一宗群众来信来访,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主动化解矛盾,妥善解决有关问题,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大事不出区,小事不出镇”,努力实现工作无越级上访、无重复上访、无集体上访。

(三)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维稳工作。

建立健全机制,提高依法处置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及时发现并有效遏制,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在土地管理过程中损害农民和群众利益的行为,防止出现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防止因征用土地问题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四)全面开展土地监察巡查工作。

继续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切实加大对违法用地查处整治工作的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

行政监察法篇6

一、强化行政监察,是法律赋予监察执关的神圣职责

《行政监察法》总则第二条指出:“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法律规定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监察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为,保证其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促进和保证政府机关实施廉政;二是通过监察活动,促使上述监察对象不断改善和加强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勤政。由此可见,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是《行政监察法》予行政监察机关的根本任务,是行政监察机关开展行政监察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监察机关作为政府行政监察职能的部门,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上负有重要责任,必须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深刻认识强化行政监察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实践中,要依据《行政监察法》切实加强监督,对在严格依法办事上做得不够的,要及时给予督促和帮助;对出现问题的,要及时进行纠正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依法坚决进行查处,并利用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国家机关公务员,推动廉政勤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发挥监察执关职能作用

根据《监察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当前行政监察工作应突出三个方面:

1、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行政监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行政监察法》这一立法宗旨,体现了行政监察工作的基本职能。维护政令畅通,除了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自觉执行政令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对政令执行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广,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行政监察的优势和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行政监察必须树立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的指导思想。首先,要紧紧围绕中央各项改革、发展的重大措施的监督落实开展执法监察。如当前要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解决社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开展执法监察,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严明纪律,维护中央权威。其次,要紧密结合市委、市府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等重点,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选准项目,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监察,坚决查处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阳奉阴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行为,以及因、失职渎职行为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三是要廉政勤政一起抓,注意从行政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如监督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设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的落实,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开展民主评议行业风气的活动等,督促政府有关部门立章建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行政效率。

2、加强政府效能监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固然需要资金、技术、设备、能源和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同时也需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软件”环境。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必然以各级政府公务人员行使公共权力为前提,具体体现在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上,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特别是县以上干部而言,在工作中就有一个如何对待和运用公共权力的问题。运用权力去促进还是阻碍经济发展,正是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工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近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要从三方面来深化。一是监督检查群众反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的突出问题,从而不断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并推动我市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二是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尤其要查纠那些加重企业负担、加重农民负担、加重学生家长负担、加重病员负担的各种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乱罚款行为。三是推进公共权力的公开运作,如商业性用途的土地转让必须公开招标投标问题;企业产权交易公开招标问题;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问题;政府机关的财务监督问题等等。

3、加强专项执法监察,防止和惩治腐败现象。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加强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从反腐败的对象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中,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大都集中在政府部门。从反腐败的重点看,“三机关一部门”、绝大多数是政府职能部门。从腐败现象的特点看,腐败行为集中表现为公务人员滥用权力。从反腐败的工作任务看,许多要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落实。从腐败现象产生的源头看,行政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行政监察对政府机关加强廉政建设既是重要途径,也是最经常而又最积极的办法。加强行政监察,一方面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另一方面,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不当行为。行政监察作为防止和纠正腐败行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伴随并贯穿于政府施政的全过程,有效地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起来。这就大大拓宽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领域和办案渠道。1998--2000年全市共开展执法监察项目416项(其中市、县两级监察部门主办的210项)。通过执法监察,发现案件线索195件,立案查处13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46人,移送司法机关36人;向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执法监察建议561件,被采纳526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179.96万元,纠正退还金额4057.02万元,避免经济损失3247.98万元。尤其是对涉农资金管理、标准海塘建设、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设工程项目、“收支两条线”、国家资金管理使用等的执法监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做好三项工作,推动行政监察工作

做好行政监察工作,需要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下进行。在此前提下,当前要做好三项工作:

1、畅通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要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举报制度的作用;要完善我市已建立的96178投诉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定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各界人士意见的制度;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把行政监察工作与新闻舆论监督很好结合起来。

行政监察法篇7

1997年5月9日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下简称《行政监察法》)。几年来,全市认真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将我市20__年以来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的情况向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如下,请予审议。一、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所做的主要工作

20__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学习宣传为基础,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以促进依法行政为目标,推进了《行政监察法》的贯彻实施。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做到了“五个结合”:

(一)把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是《行政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的首要职责。我们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充分履行职责,加大监察力度,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一是加强政令检查。我们结合__实际,把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政令检查的重要内容。着重对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社保制度改革等改革举措的落实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和跟踪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提出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各项改革顺利实施。

二是加强行风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行业和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突出问题,我们组织力量,对财政、司法、商务、物价等12个部门和行业扎实开展了行风政风评议,并在市广播电台开通了“行风热线”。被评单位结合行风评议,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切实整改突出问题,行业作风明显好转。

三是加强效能监察。20__年,我们参与了在市直机关开展的深化“三优一满意”活动的监督检查,组织力量明查暗访,通过新闻媒体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向社会公布机关作风建设监督举报电话,制定严禁上班时间打牌赌钱的纪律规定,督促各级行政机关作出的“提高行政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承诺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改善了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能。

(二)把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维护群众利益

坚持执政为民,维护群众利益,是监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20__年以来,全市各级监察机关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

一是“四个坚决纠正”工作成效明显。20__年,全市兑现拖欠工程款3165.62万元,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1915万元;查处损害企业职工合法利益案件380件,涉及金额853万元;查处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案件3件,兑现拆迁补偿款100万元;配合环保部门清查超标排污企业600家,责令整改和关停企业148家。

二是纠风治乱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针对群众关注和反映强烈的“上学难”、“行路难”、“看病贵”、“负担重”以及乱执法、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突出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全市共查处中小学乱收费案件55件,处理有关责任人28人,清退各种违规收费1202万元;查处公路“三乱”案件12件,处理责任人7人;实行药品招标采购,使药品平均降价20左右,减轻患者医药费负担1200多万元;废止涉及收费文件32份,取消各种乱收费项目269项,减轻企业负担1.37亿元;查处涉及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12个,清理农民负担违规资金837.9万元。

三是认真做好重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20__年,查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4起,对8名有关责任人给予了纪律处分,促进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我市坚决维护群众利益的作法,受到了监察部和省监察厅的充分肯定,并印发专题材料进行推广。《湖北日报》也在头版进行了报道。

(三)把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同发展第一要务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

全市各级监察机关紧扣发展主题,强化监督检查,切实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我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土地市场、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整治力度,严肃查处了有关单位和领导干部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搞暗箱操作、虚假招标以及贪污受贿、的案件4件,较好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积极服务“工业兴市”战略。市监察局制定了服务“工业兴市”的6条意见,充分履行保护、惩处、教育、监督职能,对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加强了监督检查,保证了“工业兴市”战略的顺利实施。我们“强化监督检查,服务工业兴市”的作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四)把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结合起来,确保廉洁勤政

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的形象,影响了干群关系。20__年,全市各级监察机关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案件为重点,着重查处贪污贿赂的案件,资源配置领域的腐败案件,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执法人员徇私枉法的案件,有力地维护了纪律的严肃性。全市共受理群众举报2692件,立案查处483件,其中万元以上经济案件178件。查结案件403件,给予纪律处分389人,其中县级干部9人,科级干部71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0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100多万元。比较有影响的案件有:市建委原主任江高章案;__开发区原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帮泉窝案;公安县法院原院长袁本义窝案;市农机大厦贱卖案等。通过查办大案要案,不仅有力地惩治了腐败行为,震慑了腐败分子,而且教育了广大国家公务员,增强了人民群众反腐败的信心。

(五)把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同建立阳光政务结合起来,规范从政行为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和发展的思路统领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是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从改革现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整体推进源头治腐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组织谋划、监督检查和宣传指导的作用,积极协助政府主抓。我们就源头治腐工作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意见与建议,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源头治腐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的责任,提出工作目标和措施,主动为政府当好参谋。同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促进了全市源头治腐工作的平衡发展。20__年,全市共对371名党政“一把手”实行了票决制,对112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市直109个部门和265个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覆盖面达到100。市直和8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实现了工资、采购资金等“四直达”。加强对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处违规资金436万元,清理“小金库”669万元。全市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经营土地使用权174宗,实现土地收益7.4亿元;完成政府采购金额2.41亿元,节约财政资金2209万元。

二是全面推行政务、事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各级行政机关通过公开栏、公开墙、办事指南、局域网和政府网站以及新闻媒体,公开办事依据、办事要求、办事程序、办事时限以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保证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目前,市政府及48个工作部门、8个县市区和115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全部实行了政务公开;2931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务公开;50以上的民营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96的事业单位实行了事务公开。

三是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做到为民利民便民。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解决一些行政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分散审批、多头审批及“暗箱操作”等问题,我们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督促各地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对进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按照“一门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方式进行运作,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受企业和干部群众欢迎。

在报告我市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少数地方和部门对《行政监察法》宣传不够,对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高,极少数地方和部门对行政监察工作重视不够,行政监察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工作抓落实不够,有些工作成效不够明显。如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仍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近几年特别是去年虽然查处了一些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但严重违法违纪的案件仍时有发生,有些领域案件的高发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执法监察工作点多面广,效果不尽人意;源头治腐工作项目较多,重点不够突出,抓典型、求实效不够。

三是监察机关的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监察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可以信赖的,但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存在行为不慎、谈话不慎、保密不慎、交往不慎的问题,还有极少数人在工作中摆架子、耍态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察干部的形象。还有一些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工作创新不够,措施和办法不多,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这些问题和不足直接影响了《行政监察法》的实施效果,制约了行政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的几点体会

在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监察法》的贯彻实施,经常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明确任务和要求,及时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积极支持监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要求,加强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行政监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政府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为《行政监察法》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在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过程中,各级监察机关自觉把接受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年初安排工作任务,事先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开展行风评议活动,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年终按规定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对人大提出的有关行政执法中的问题,都如实地回复、及时地纠正。由于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不仅规范了执法行为,防止了权力滥用,而且为深入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创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三是必须坚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行政监察工作。我们注意把行政监察工作寓于改革和发展进程之中,紧贴经济建设,紧贴改革开放,紧贴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紧贴“工业兴市”,确定监察重点,主动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市场经济新领域开展监督检查,研究解决廉政勤政建设方面严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违纪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注重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加大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逐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四是必须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我市各级监察机关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行政监察工作的重点,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促进政府机关“为民、务实、清廉”,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五是必须坚持以监督促管理。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我市各级监察机关充分利用行政监察贴近的优势和特点,深入到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促进廉政和勤政建设的双重作用。通过监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监督监察对象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对于加强行政监督、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依法行政、保障行政监察工作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更加突出《行政监察法》的主体地位,强化依法监察。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法》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为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行政监察法》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主体素质,确保《行政监察法》准确实施。

二是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确保我市“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风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玩风过盛的现象,严肃查处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行为以及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典型案件,为在__投资兴业的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效能监察为抓手,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对象在履行职责方面,有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在决策方面,有无违反程序和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在日常管理方面,有无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甚至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等。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切实解决行政决策失误、行政命令梗阻、行政不作为、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行政监察法篇8

关键词:海事行政执法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所谓检察监督,简言之,即检察机关依其职权所实施的法律监督。实践中,检察监督的对象比较广泛,既包括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司法活动,也涵盖了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执法活动。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在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现实需求下,检察监督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力量在监督行政执法主体及其执法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载明,5年来,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65787件218639人,包括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173人(含厅局级950人、省部级以上30人);立案侦查行政执法人员36900人,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7054件50796人。所以,探知检察机关监督海事行政执法的学理渊源并厘清其法律依据及其监督范围乃当务之急,如此方能正确看待检察机关对海事行政执法所实施的监督活动并立于主动地位。

1检察机关监督海事行政执法的学理渊源

不论何种政体下,监督可谓一种普遍的权力现象,只要有权力存在,就必然有权力的监督。这是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用到极限方可休止”,所以,“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方式是多元的,司法监督是其中之一。检察权在我国法定政治权力体系中定性为司法权,其职能是法律监督。检察监督是我国权力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和严格遵行,从而实现秩序价值和“议行合一”体制下的权力制衡。行使检察权的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实施监督是其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固有内容。海事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负责国家水上安全监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管理和行政执法,并履行水上安全生产监督等管理职能。因此,海事行政执法行为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在学理上有着充分依据。

2检察机关监督海事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及其范围

2.1法律依据

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渊源于现行《宪法》第129条的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但该条只是一般地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并未明确赋予检察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权。不过,也有法律对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主体的权力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2款规定:“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一些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也有所涉及。如《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第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2001年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制定并公布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确立了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行为的监督。此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相关单位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联合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及《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完善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

2.2监督范围

由上述可见,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的具体范围应包括:(1)对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行政执法主体通过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以追究刑事责任的方式进行监督;(2)对劳动教养执法活动实施监督,处理劳动教养机关的违法行为;(3)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及移送等行政执法活动的合法性通过审查批准等方式进行监督;(4)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行为实施监督,有权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及时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而不能“以罚代刑”。

因此,结合海事部门的行政执法权限,检察机关对海事行政执法的监督范围应当涉及两方面:一是对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海事行政执法主体即履行海事行政执法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以追究刑事责任的方式进行监督,二是对海事管理机构在海事行政执法活动中发现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行为实施监督,有权要求海事管理机构及时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移送有关机关以便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主要是涉及水上交通肇事的刑事案件。

检察机关在上述法定范围内对海事行政执法的监督应遵循法定的程序。详言之,首先,检察机关在对涉嫌职务犯罪的海事行政执法主体即履行海事行政执法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以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切实履行《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例如,《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86条明确规定:“检察人员可以凭人民检察院的证明文件,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取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证据材料,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拍照、录像、复印和复制。”而且,根据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3正确看待海事行政执法的检察监督

3.1继续深化法制意识的培养,高度重视检察监督

作为受监督之主体,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更新观念,继续深化法制意识的培养,理性认识检察机关对海事行政执法实施的监督,并予以高度重视,应树立依法接受监督、主动配合监督的意识,确实把握作为司法监督内容的检察监督不同于一般行政监督的特点,须知其监督方式是通过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以追究刑事责任,而非仅仅对一般行政违法行为追究行政责任。

3.2建立依法甄别和审查的有效机制

正确看待海事行政执法的检察监督,海事管理机构也需要建立相应机制,对检察监督行为是否合法指定法规规范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审查:(1)实施监督的检察机关是否具有管辖权限;(2)其监督内容是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内;(3)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有无相关证明文件,是否说明法律依据及理由;等等。对监督有异议的应及时提出辩解和申诉,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3.3切实提高海事执法水平

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应切实提高海事行政执法水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海事行政执法主体适格、内容合法、程序正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保证海事行政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进行,不选择性执法。在海事行政执法活动中一旦发现涉嫌犯罪的行为,及时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将相关案件移送有权机关处理。

行政监察法篇9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深化安全监管监察改革,创新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体制机制,强化责任,建立执法监察长效机制,以严大安全隐患,严打非法违法行为,严惩重大事故案件为重点,高位求进,奋勇争先,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在执法的针对性、监察的有效性、制度的执行力和惩处的威慑力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工作目标

今年的总体目标是: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工作力争实现“1+10个100%”目标:

(一)规范化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全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力争取得新突破。

(二)执法监察业务目标。以实现“10个100%”指标体系引领执法监察业务,规范执法,务实监察:

1.执法监察计划完成率达到100%;

2.执法检查现场处理率达到100%;

3.限期改正及时复查率达到100%;

4.投诉举报及时核查(或转处)率达到100%;

5.交办案件及时查办率达到100%;

6.案件及时执行(或申请强制执行)率达到100%;

7.涉罪及其他无权管辖案件及时移送率达到100%;

8.行政复议维持(或行政诉讼胜诉)率达到100%;

9、案件及时报备率达到100%;

10.案卷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三、工作重点

(一)继续深入开展“打非治违”活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抗法生产经营单位(行为),发现一个(起)查处一个(起)。

(二)深化“查证验证”等专项监察。对无证照经营、证照不全、证照过期的企业,依法及时作出处理,重点进行跟踪。

(三)深入开展对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安全评价及整改情况、安全生产“三同时”履行情况、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落实情况,全员培训及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重大危险源排查及监控情况、应急救援演练情况及现场安全状况和无证单位关闭情况等的检查。

(四)加强对机械、轻工、冶金、建筑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对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健康规定落实等方面的执法监察。同时检查督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五)及时核查投诉举报案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认真做好电话举报、群众来信举报案件的查处,做到结案率达100%。

(六)加强对生产安全薄弱环节的执法检查。通过督促企业对薄弱环节的整改,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执法计划的编制、备案和执行,明确执法工作任务。根据《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安监总局24号令)精神要求,编制好年度执法监察工作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和上一级安监部门备案,并严格执行。通过执行计划规范执法监察行为,明确执法监察任务,强化执法责任,防止失职、渎职等现象。各乡镇区于3月10日前将计划报县安监局备案。

(二)改进执法监察方法,提高执法监察效能。广泛采取明察暗访、突击夜查、随机抽查、回头检查、专家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深入一线深挖细究,着力找准、查实隐患和问题。一是要运用“专家查隐患,政府搞督查,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监督工作制度。二是完善执法系统上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乡安监执法队伍作用,探索建立联合执法、共同办案机制,做到上下联动、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提高行政执法整体效能,努力构筑衔接顺畅、严密高效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网络。三是积极探索定期检查(复查)、重点抽查、分级负责的执法监察工作模式,

(三)加大执法监察的覆盖面,提高执法监察指导力度。按照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业务指导检查和执法监察相结合、执法队伍监察和“属地”检查、主管部门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对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督查。安委会成员单位按照《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文件精神落实行业监管职责,对重点监察企业特别是高危企业的执法监察至少每年2-3次,对其它企业每年至少检查一次。乡镇区按“属地管理”职责,对辖区内的企业每月至少检查一次。政府按《省安全生产条例》要求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议,分析、部署、督促和组织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对重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随时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指导企业发现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事故发生。

(四)加大执法工作力度,落实执法监察责任。加大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努力实现由强化执法覆盖向强化执法覆盖与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相结合的转变,发挥行政处罚在督促整改违法行为、事故隐患的作用,以处罚促落实,督促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对督查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做到企业负责人、整改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三落实”。对隐患整改的过程监督,实行跟踪问效、问责。对拒不整改或逾期未能按要求完成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凡是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责任人)一律按法规的上限处罚;对整改无望又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关闭。该移送的案件在法定时限内移交。

行政监察法篇10

  《周礼》以天、地、春、夏、秋、冬命名官职,各有执掌。譬如西周时期,史官权位很高,不仅是国土倚重之臣,而目‘具有领导一方的职责。西周时期史官系统的最高官吏是太史,太史的属官包括内史、御史和省史。《周礼·春官宗伯·内史》记载:“内史掌土之八仿之法以诏土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子、八曰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颁授、纳访,以诏土听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内史掌书土命,遂贰之。”“御史”一词在西周时期的史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周礼·春官宗伯·御史》记载:“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家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这里的“凡数”就是考察或监督的意思,说明御史有监督从政者执政情况的职权。宰官以天官命名,大宰居于中央六官之首,其职责包括“掌建邦之六典,以佐土治邦国”;“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以八柄诏土驭群臣”。小宰既有“掌建邦之宫刑,以治土宫之政令”之土宫纠禁之权,又有作为大宰的副职“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执邦之九贡、九赋、九式之贰。”这些掌治令、授成法的权力监督职权,都依据周礼的规定子以实施。西周维持了八百多年的统治,出现了“成康之治”,是和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分不开的。

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列国为了进一步加强以国土为首脑的封建政府,采用因公与赏、因能授官的方式委任职官,设置爵位,逐渐建立起相将分立、文武分职的一套较完整的官僚制度。官僚制度的建立,对于封建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促进了政府职能的分化,提高了国家事务管理的专门化和效率化,为专制国家政权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而目‘职官体系的扩大,以及官僚与国君之间的权力冲突,使得对整个官僚系统进行监督成为迫切的需要。随着职官管理的制度化,使得对监督官吏的管理规范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其详密程度是历朝所无法相比的。在唐朝的行政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官员的编制、职掌的权限及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三省为例,三省的职权有了明确的划分: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管执行,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职责清晰,组织严密。中央政府还设有九寺、五监等管理行政事务的机关。唐朝的国家机构,已经比较庞大,但由于各个行政机关的运行有序,有法律为之规定,有专官为之考核,有赏罚为之督励,从而使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政体,保证了国家机关的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