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41:55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1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59.8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2040

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模式兴起,发达国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比例很高,栽培成本低,效益高。根据我国食用菌生产经营现状,本文分析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概念与优点,并以平菇为例分析了食用菌栽培模式,Ψ⒄故秤镁工厂化栽培,提高生产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1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人为模拟菌类的生长环境,包括光照、温度、通风、湿度等生长条件,经过标准化生产流程与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栽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工厂化栽培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栽培效率,增加生产收益,且工厂化栽培与传统人工大棚栽培方式相比,具有高效率、高产量、抗逆性等优点,它结合了智能化控制、高科技自动化、生物技术于一体,能有效减少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以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为生产方式的企业被称为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企业,是不同于散户栽培的新兴食用菌生产主体。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一般分为发菌车间、拌料车间、冷藏库、分料场仓库、冷却车间、包装车间、灭菌车间、装瓶袋车间、出菇车间、接种车间等,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还会设有特殊的车间,例如双孢菇工厂化栽培会单独设有速冻车间,金针菇生产则设有催蕾车间和搔菌车间。但并不是所有食用菌都适合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等菌类适宜工厂化栽培,而像香菇这样后期管理程序复杂的只能利用工厂化生产菌棒,当前我国也有一部分企业在进行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2食用菌栽培模式分析(以平菇为例)

2.1平菇生长发育条件

平菇在不同生长阶段要求的温度是不同的,菌丝最佳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菇蕾原基分化需要10℃左右的昼夜温差刺激,长时间处于高温(35℃)环境会导致菌丝老化甚至死亡,平菇抗寒能力强,根据不同平菇温度要求选择不同季节进行栽培,栽培中多选用广温品种,避免因温度变化而影响出菇。

平菇菌丝生产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在63%左右,湿度太大会导致菌丝生长缓慢腐烂,栽培场所应保持良好通风和合适湿度。平菇适宜在中性偏酸的环境中生长,但是实际生产中一般将pH值调到7.5~8左右,以利于抑制杂菌生长。另外平菇在发育阶段时对光照条件要求不十分严格,菌丝生长阶段遭遇强光会抑制生长,菇蕾形成需要光的刺激,出菇后需维持一定光照,且强度适宜。

2.2平菇栽培场所

平菇适应性较强,栽培地选择空间较大,可利用温室、地窖、闲置房屋或大棚等地进行栽培栽培,也可与蔬菜、农作物或果树进行问作栽培。平菇栽培场所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遮光设施齐全,且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与家畜类,确保平菇健康生长发育。

2.3平菇栽培技术

2.3.1菌床栽培模式

平菇栽培方式多样化,床式栽培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开放式生产方法,床式栽培分为发酵料床栽和生料床栽,生料床栽试将培养料注水后搅拌均匀后进行铺料播种的方法,但该种方法较为传统,容易感染杂菌,且出菇率较低,因此人们大多采用发酵料床栽的方法,发酵料床栽是将培养料发酵处理后再进行铺料播种的方式,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杂菌感染率,提高平菇产量。发酵料床栽与熟料袋式栽培相比较,感染杂菌率高,因此一般选择冬季或春秋季,温度较低的时节进行播种,选用抗杂菌性强、耐低温的品种进行栽培。

2.3.2熟料袋栽培方式

平菇为木腐菌类,适合袋料栽培,熟料袋栽是平菇主要栽培方式,适宜于秋冬季节(以潍坊地域为例),利用这种方法生产出的平菇品质优良,且转化率高,是规模发展的主要模式。除去熟料袋栽的栽培方式,可根据环境条件与栽培场所,进行多种形式栽培,例如栽培场所规模较小时可以采用撒蒸料的栽培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环境优势选择适合当地菌种的栽培技术。

培养料的经典配方:选用新鲜干燥的豆秸、玉米芯、玉米秸等进行粉碎,玉米秸最好铡成2cm左右大小的段,玉米芯粒径最好在2cm左右进行粉碎,粗细搭配好。培养料的具体配方数据为:a:木屑85%,石灰1%、麦麸14%,b:玉米芯粉89%、米糠9%、石灰1%。石膏1%,c花生壳、花生秆78%、麸皮20%、石膏1%、糖1%。在进行粉碎工作前应将原料进行暴晒2d,杀掉部分害虫。将配方料进行混合拌均匀,注水(玉米芯、豆秸等吸水性弱的配料提前进行预湿),保证含水量为65%左右。以用手握紧培养料,水分从指间渗出但不会下滴,手松开料成团,抖动即散。

菌棒栽培模式:将接种后的菌袋放置在菇房,菇房应可通过覆膜或隔凉等方式来保持适宜温度,堆放方式成品字形,以3层为宜,冬天可增加到5层,中间留有适当空间,春秋季节采取室外发菌时应注意保持干燥。发菌时应注意菌袋堆温变化,选择合适的点插入温度计,定时观察堆温变化,温度过低时应采取增温方式,过高时应及时散堆处理,加强通风;菇房应使用黑膜进行遮挡,光线要暗,保证菌丝品质优良;菌袋培养7d左右,根据堆垛气温变化进行倒垛,确保发菌均匀,发现菌袋污染应及时处理,防止影响其他菌袋生长,菇房每天通风2次,根据气温高低选择通风时间;菇房应保持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最为适宜,湿度过高会滋生细菌,过低则会导致菌袋失水,降低产量.

出菇的管理:经过28d左右的发菌进入出菇阶段,将菌袋按照菌袋规格堆放到提前消好毒菇房里,同时为防治倒垛或倾斜应使用木杆加固,然后将两侧开袋,此时菌丝个别出现子实体原基,此时加大温差和适当的散射光的刺激,促进菇蕾形成,应保持85%左右的空气湿度,不可采用直接喷水的方式。当菇蕾逐渐生长为菇盖时,可向菇蕾上少喷雾状水,有利于促进菇体的生长,子实体展开后可在通风时增加喷水量。菇体采收后应暂停喷水,采收2-3d左右发现袋内出现失水现象,在进行喷水,以增加菇体产量。菇盖形成后应注意通风换气,当气温寒冷时预先进行预热缓冲再通风,如果直接进行通风会导致菇体成品差,甚至死亡,喷水时不能关闭菇房门窗,喷水完毕后应通风20min左右;光照不足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都会导致菇体畸形,柄长盖小,增加光照避免直射光。菇体采收后应暂停喷水,2-3d以后发现袋内出现失水现象,再进行喷水,以增加菇体产量。

3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3.1预防措施

病虫害防治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措施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合理布置菇房、灭菌室与培养室的地点,保证清洁干燥,使用菇房前应进行杀虫灭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尽量不选霉变的培养料,严格发酵时间和翻堆次数;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进行栽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菌丝生长,例如在接种阶段采取加大菌种用量等方法,尽量提供良好的菌丝生长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与通风量。

3.2防治措施

3.2.1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菌丝不生长,发菌慢,一般是培养料含水量及酸碱度不适,含湿量高时尤为严重。针对发病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

原基枯萎,一般是由于菇房湿度小,光线太强或者将水喷到原基上造成,在原基分化过程中注意保湿,给予合适的光照,有利于原基的形成。

畸形菇,对于平菇,香菇,双孢菇,灵芝等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不足,温度不适宜,用药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金针菇菌盖变大则是二氧化碳浓度过小引起的。给予适当的温度光线合理用药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3.2.2菌性病害及虫害的化学防治

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药剂使用要求,选择无公害药剂品种对覆土,菇房,器具进行消毒处理,真菌病害类可选择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将药剂调配至适当浓度进行喷洒;细菌病害可以用链霉素土霉素喷雾治理;虫害使用辛硫磷乳剂调和成一定浓度的喷雾能够有效防治菌蚊类害虫,针对培养料和卵菇床上容易出现的螨类虫害,可使用30%的固体石硫合剂来防治螨虫虫害。可利用寄生生物、捕食性生物、昆虫病原菌防治害虫;利用植物提取液制作成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例如木霉浸出液抑菌的效果不亚于多菌灵,大蒜提取液能有效抑制根霉、青霉、木霉孢子的产生;采用鱼藤酮、苦参碱、茼篙素、烟碱等能够有效防治跳虫、食用菌线虫、潮虫等;另外可在出菇前于菌袋出菇而或菌畦覆土层上喷洒生菌素(农抗751)、乙蒜素等农用抗菌素制成的喷雾,起到防治多种病害的作用。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2

关键词:健康;食物安全;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00—1

在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中,通过对食用菌的退化问题、病虫害的防治手段以及使用无污染的肥料对食用菌进行施肥三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的技术要领,并且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1食用菌的退化问题

在使用菌的栽培过程中,防止菌种的退化是提高食用菌产量的重要环节,应该控制好食用菌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并且在农药的使用方面要尽量降低,这是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基础。

(1)菌种培养的温度不可以大于28℃,另外种植好的食用菌不可以在常温状态下放置超过15天。要将出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掌握好,防止出菌的营养成分被破坏,并且出菌的酸碱度应该达到平衡。

(2)菌类的培养基应该经常性的替换,如麦麸,蛋白胨等培养基,应该将这三种培养基经常性的替换使用。

(3)原种不可以一次就用光,应该分批次的取出,剩余的原种应该低温保存,防止传代过多现象的发生。

2病虫害的防治手段

(1)将环境的卫生搞好是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基础。菌种的制作人员以及操作人员一定要建立起合理的卫生清洁管理制度,要将污染物进行不间断的清除,并且要辅以消毒药剂对菌种进行消毒。用具、菇房以及室内的所用设备,都要经常性的消毒和清洗,在进入菇房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与鞋底干净,最好在进菇房之前将不合规的衣服更换掉。

(2)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建议选用紫外线灭菌法、巴氏灭菌法、常压间歇灭菌法以及高压蒸汽灭菌法等手段对食用菌进行消毒,如果要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建议采用酚类以及碱类药物进行消毒,切不可以使用含有重金属的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

(3)原料要处理好

食用菌的培养料币可以收到潮湿、发霉以及滋生病虫害的影响。在草料以及木屑的堆积时,下面一定要铺设好防潮毛毯或者是塑料薄膜,上面也要盖好,防止杂物的落入和下路淋湿,饼料、麸皮、米糠等容易产生霉菌,应该进行封闭式的储存。菌类的培养料应该先发酵腐熟或者是高温消毒后才可以运到菇房,在运到菇房后还应该对其进行二次的发酵,并且要用对覆土材料进行相关的蒸汽消毒等。

(4)调整酸碱度和水量。

酸碱度的调整要适当,水分应该适宜,并且要对其进行实时调整、检测。故房内的通风一定要时刻的保证好,空气中相对的湿度不可以超过95%。

(5)培养基的保护工作要合理

灭过菌的培养基和出锅的料瓶应该得到适当的保护,避免二次污染问题的发生。要对其加盖薄膜或者是纱布,入锅蒸煮后还应该用新洁尔灭等药物进行擦洗,较少尘埃对其产生的污染。

(6)操作的规程要严谨

在菌类接种的工作中,对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定要做到细致耐心,切不可擦碰粘带,对于一切的容器以及用具,能够清洗的一定要清洗干净,能够蒸煮的一定要蒸煮,能够擦拭酒精的一定要擦拭酒精,能够使用酒精灯对其进行火烧的一定要对其进行火烧,对于大量的栽培种,不理灯火口,配合准则。

(7)病虫害的防治

通常的情况下人工物理病虫害防治方法是使用比较多的方法,比如像用黑黄灯杀死蚊虫等,培养料的充分发酵能够杀死瘿蚊和线虫,除去食用菌腐蚀变化的部位,可以用石灰水对其进行消毒。降低湿度、温度、pH值可以有效防止白霉菌、链孢霉菌以及胡桃肉状菌等。

3使用无污染的肥料对食用菌进行施肥

(1)喷洒酵母膏以及蛋白胨等溶液。用0.3%的酵母膏和0.1%的蛋白胨喷洒在食用菌的表面,能够使食用菌的身体变厚变肥,促进转潮,在温度为14℃~16℃时效果最佳。

(2)人粪或人尿的喷洒。在喷洒人粪人尿时应当注意对人粪及人尿的加热,最适合的人粪和人尿应该是煮熟20分钟后的,对其进行对水,比例为1:10或者是1:20进行喷洒,或者也可以用新鲜的牛畜尿液,煮熟与没有泡沫即可,进行对水,比例在10倍~17倍之间。

(3)米醋的喷洒

在食用菌生长的中后期,可以用300倍的米醋对其进行喷洒,在采摘前的1~3天,每天必须喷洒一次,通常情况下可以使食用菌产量提高6%,而且色泽会呈现出洁面。

(4)豆浆水的喷洒

黄豆一千克,将其磨成豆浆后加入75千克到100千克的水,喷洒到食用菌表面,喷洒完成后再用清水喷洒一遍。

4总结

食用菌凭借着营养高等特点,成为了我国国民餐桌上的特色美食之一,如何在保证食用菌无公害的前提下增加产量,是我国的食用菌种植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平衡食用菌的产量和营养价值,使其为种植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是有关学者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一定会有所突破,除本文介绍的几种方法之外,相信食用菌的无公害高产技术还有很多好方法可以实现,有待于我国专家对其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相日,陆辉,李金灿,朱西儒.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发展前景[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01).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3

论文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技术,要点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820号邮政编码122000联系电话:手机

水乃生命之源,土为万物之本。土,具有较高的保水持水能力,并含有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和有益微生物菌群。正确利用覆土技术,能明显改善菌类品质,提高其产量。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祖先对食用菌覆土早已应用,公元一世纪,王充论衡有:“紫芝栽如豆”的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把食用菌覆土技术已应用,并记入史册。实践证明,蘑菇、鸡腿菇、大球盖菇、姬松茸等不经覆土便很难出菇,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不覆土能正常出菇,但覆土处理后有较明显的覆土增产效应。香菇、木耳覆土地栽,菇、耳的品质将大为改观,灵芝覆土后,菌盖明显增大增厚,产量质量显著提高。对种菇者而言,覆土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只要应用得当,就能为菇农带来较好的收益。

一、覆土的作用

经覆土处理,可改善培养料内部生长环境,补充水分及某些生长元素,调节pH值,减少光线及温度变化对菌丝的影响,延缓菌丝老化,增强了抗杂能力。覆土处理后在土壤压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又可刺激原基分化,对出菇及菇体生长发育大有益处,具体作用如下。

1、提供了保护层,使菌床温度变化和水分蒸发量变小,菌丝不会因失水而干枯,也不会因直接遇水而萎缩,保护了菌丝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覆土层中贮藏了大量水分,满足了菌丝体和子实体对水分的需求。

2、覆土对菌丝产生重力压迫和刺激,菌丝原来生长在丰富的营养环境中,覆土后遇到了营养明显变“瘦”的环境,加之覆土层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急剧升高,迫使菌丝变粗,并扭结成子实体原基。

3、覆土中含有益微生物生命的代谢物及对蘑菇的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分化都有促进作用。

4、覆土中施加的石灰粉可减缓菌床酸碱度过速下降,减少杂菌的危害,可以覆土为载体和媒介向菌床追肥,覆土还是蘑菇子实体的着生地和支撑物等。

二、覆土方法

(一)覆土出的菇种类

我国北方的种植区,主要方式有4种:

1、双排菌袋墙式覆土

两排菌袋之间留30厘米宽的空隙用来填土,放7层高,在两端解口处出菇。这种方式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出菇多,产量高,菇形好。

2、全脱袋地埋覆土

将外表塑料膜全部去掉,挖畦将菌袋埋入土中,覆土厚3-5厘米。优点是菌袋不失水,可从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出菇多且菇体大,产量高,缺点是土中病虫害多。

3、半脱袋覆土

将两端多余的塑料膜割除,留住袋身塑料膜,在大棚内将菌袋直立相挨排放,袋与袋空隙内填入碎土,菌袋上端不覆土。其优点是菌袋失水慢,出菇较多,出菇期较长。缺点是菌袋直立,菇形不易平展。

4、菌袋内直接覆土

在菌袋的上部填入消毒处理的土壤,厚度3厘米。这种出菇方式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定向定量出菇,菇形好,优质高菇率,产量高。

(二)覆土材料的处理

覆土材料可就地取材,菜园土、稻田或林地、河泥、泥炭等都可以,通常在表层以下30公分挖取,挖土后让阳光暴晒并敲成颗粒,最大颗粒直径不超过1.5公分为宜,并对土进行杀虫、灭菌、调pH值。下面介绍具体的处理方法。

菜园土、稻田或林地等覆土料:每百平方米面积需要土2500公斤,干牛粪粉30公斤,石灰粉30公斤,混合均匀后加水调湿,并用福尔马林2瓶,敌敌畏1瓶加适量水喷雾搅拌均匀堆制,覆盖薄膜1天。使用前先把堆制的覆土料爬散开,让农药味散发掉才覆用。在生产上可加5%新鲜谷壳混合,也可以用草炭土、蚯蚓粪等做覆土材料,既增加产量又品质优良。

(三)覆土方法

正确选择和处理好覆土的方法对提高菌类的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蘑菇、鸡腿菇、大球盖菇、姬松茸等品种,菌丝长至培养料的2/3左右时为最佳覆土时间,平菇则是菌丝长好后原基开始分化或者出一潮菇后再覆土为好;香菇、木耳、灵芝均是菌丝满袋后,再脱去菌袋,将菌筒埋入土中,留出部分培养料在土面,才有利于出菇、出耳。覆土厚度以3~5cm为宜,覆土含水量要在20%左右,即用手抓可以成团,松开后不粘手,pH为8-9,第一次覆3厘米左右粗土粒(粒径约1-1.5厘米),并待菌丝长上粗土粒时再覆1—2厘米细土粒(过筛后的土粒)。覆土太薄,长出的菇多而密,品质较差;覆土过厚,菇体虽较大,但出菇较稀,也影响其产量。

三、覆土后的管理

覆土后3天开始通风,开始每天通风1个小时,逐天增加通风时间。7天左右菌丝开始冒土,覆土后的15天开始长出子实体。此时要检查细土下面菌索是否形成,如有菌索则表明子实体马上要出现,要加大通风量,促进菌索大量形成。此时要打一次出菇水,用水量为3斤/㎡左右,需在一天之内分2—3次打完,喷水时打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湿度85-90%,温度和光照根据不同的菇类具体掌握。

四、覆土后出菇前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其补救措施

1、培养料表面菌丝萎缩

主要由于覆土后喷水过多,水经常流到料内。应减少或停止喷水,并在培养料反面戳洞,加强通风,使菌丝恢复正常。

2、菌丝徒长

在气温高,通风少,细土偏湿的情况下,菌丝布满土面。补救措施,加强通风,停止喷水,并在细土上再加一层薄薄的干细土。

3、菌丝不上土

原因有:菌丝尚未长透料底;覆土层过酸或过碱;气温和空气湿度偏低。解决办法:待菌丝长透料底再覆土;土层偏酸用1%石灰水喷洒,偏碱可用2%过磷酸钙调节;减少通风,注意保温。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4

1.日光温室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日光温室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性能,不仅适于蔬菜生产,而且也适于食用菌栽培。不仅可以单独建立专用温室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且可以在以蔬菜栽培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闲地和蔬菜生产所创造的小气候条件,插空进行食用菌生产。

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意义:一是出口量大,换汇率高,是比较好的外向型农业。二是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是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的好门路。三是有利于丰富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正在向着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和周年生产方向发展。我国的食用菌将是一项举世瞩目,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2.食用菌专用型日光温室的建造

2.1建造要求冬季增温、保温效果好,最低温8℃以上;夏季遮光降温效果显著,最高温保持在30℃以下;通过遮荫通风等措施,使温室昼夜温差保持在10℃以下;散射光照射。

2.2温室结构及参数采用半地下拱圆式结构,其主要参数:地下深度1.5m,后墙厚度1.3m,后墙高2.0m(地下1.5m,地上0.5m),跨度7m(前屋面水平投影4.5m,后屋面水平投影2.5m),后屋面仰角38°,前屋面地角60°,前角40°~70°,腰角25°~35°,顶角12°~13°,屋脊高3.8m,东西山墙和后墙地上部中间各设一个子50×50cm通风口。其余参数及建造方法对照蔬菜日光温室。

3.灭菌灶的建造

3.1建造要求要求容量适中,400~500袋为宜;升温快,从点火到达到95℃以上温度时间不超过4小时;保温好;燃料消耗少,建造成本低;不易损坏;便于操作维修。

3.2类型、结构与建造方法灭菌灶有直接加温灶和间接加温灶。生产实践证明,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如果新建灭菌灶宜采用改良通气式灭菌灶。可用油桶。拧去开口较粗的盖子做气孔,中部开15cm见方的喇叭形加水口,用砖砌一锅台,油桶平放于锅台上,通气孔留在前部上方,加水口向上,旁边砌长1.8m,宽1.5m,高1.8m的长方形或半圆形灭菌室,门0.6×0.8m,内壁抹光,下部用砖头将篦子支起,篦子上铺1~2层纤维袋以防灭菌时将菌膜戳破。油桶与灭菌室用直径4cm左右的橡皮管连接。停电频繁的地方以吸风灶为好,地点选在温室工作室周围或庭院内。

4.原料选择

主料:棉壳、玉米芯、玉米秆、麦草、锯末等。

辅料:麸皮、玉米粉、石灰、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等。

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玉米芯、玉米秆、麦草等必须粉碎成黄豆粒大小或粉末。

5.菌种、菌膜

菌种一般从专业研究单位或制种单位购进,选择适合栽培季节,商品性好,产量高,抗杂菌能力强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平菇有p09、p6,金针菇有金12、金杂19、Fv57,香菇有香39、香13等,购买时选择菌丝洁白,无污染,菌龄适宜的菌种。菌膜要求厚度适宜,无微孔,柔韧性好,半透明。

6.操作方法

6.1拌料按配方将料搅拌均匀,应先将主料与麸皮、玉米粉等干拌和匀后,将石灰化入水中,以石灰水与料拌匀,堆2~3小时装料。如果玉米芯颗粒大,可提前1~2天泡湿闷透,再加入其他料拌匀。

6.2装袋装入裁好的塑料袋中,用四指压实,每袋湿重约2.7~3kg为宜,袋口用纤维或线绳扎紧,达到不透气为准。

6.3灭菌依次码入灭菌室,下部留10cm、中部留5cm的空隙,码满后封门。用大火烧水,蒸汽能通入灭菌室底部,待灭菌室温度上升至95℃以上计时,维持12小时停火,再闷10小时后取出,搬入接种室接种。

6.4接种将灭过菌的菌袋搬入码在一边,放入菌种及接种用具,密闭门窗,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用量5mL/m3和2.5g,6小时后接种。接种人员洗净双手,迅速进入接种室,手指用75%的酒精消毒,将菌种接入菌袋,每瓶菌种接5~6袋,接种后袋口扎松一些。接种时注意防止空气对流,操作要快速准确,发现污染菌种应弃之不用,工具彻底消毒一次。

6.5发菌将接好的菌袋搬入温室,顺排或“井”字形码起,夏季码4~5层,冬季可码6~8层,用草帘遮荫,加强通风,温度保持10℃~25℃,湿度60%以下,每周上下翻动一次,挑出污染菌袋,放到低温通风处发菌。菌丝长到离袋口10~15cm后套上颈圈(打包带制成直径4cm环),盖上报纸,扎上皮筋。

6.6出菇管理码袋。温室后墙跟留1m走道,其余地按南北方向作垄,垄宽30cm、高10cm、宽70cm,将菌袋顺码于垄上,可码8~10层;温度管理。出菇阶段温度保持在15℃~20℃为宜,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8℃,夏季结合通风、遮荫和喷水降低温度,冬季通过揭草帘调节温室内温度;湿度管理。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9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用干湿计来测定。湿度低时增加喷水次数,少喷勤喷,菇小少喷,菇大多喷,阴天少喷,晴天多喷;通风管理。出菇阶段应尽量改善通风条件,但风速不要过大,不要直接吹在菇体上,夏季顶风口常开,用草帘遮住即可,通风量不足时扒开前部边缝通风。冬季在早晨10点以后通风,以保持温室内温度;光照管理。出菇阶段每天保持6小时以上散射光为好,强光不利于食用菌生长。夏季结合降温在棚膜外用草帘、麦草、玉米秆、树条或种植绿色植物遮荫。冬季在棚内上部搭设遮阳网,纤维袋等材料遮荫,易发霉材料不宜在棚内使用。

6.7采收及采收后管理菇长到七八成时,即菌盖即将开展,边缘下卷时应及时采收,采收太早影响产量,太迟菇盖充分成熟会产生孢子,孢子浓度过大,人吸入后会产生孢子过敏,出现咳嗽、痰多、胸闷、发烧等症状。因此要通过及时采收、采前通风及喷水等措施防止孢子过敏;采后管理。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死菇、烂菇,在于2~3天后浇大水。出菇两茬后可给菌袋补充营养,营养液配方可采用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硫酸锌0.1%,有条件的出菇三茬后可埋土出菇。

7.病虫害防治

7.1病害种类及特征木霉。菌落生长迅速,气温25℃左右时2~3天就能完成一个世代,菌丝体白色、产生孢子后呈不同程度绿色,故又称为“绿霉”,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原料不新鲜和灭菌不彻底时容易发生,接触空气、工具、原料和人体传播;青霉。菌丝体白色,孢子粉蓝绿色,发生条件及传播同木霉;黄曲霉。菌丝呈黄绿色,最适生长温度范围40℃~45℃,在25℃~30℃之间生长依然很快,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在发霉的玉米芯中普遍存在,有的菌株会产生黄曲霉素这种致癌物质,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和研究,消毒不彻底和环境不清洁极易产生;黑曲霉。菌落开始呈白色,后变为黑色,因此称它为“黑霉”,适宜生长温度25℃~30℃,种菌袋灭菌不彻底及原料不新鲜时极易发生;根霉。菌落初期呈白色絮状物,而后普遍为灰褐至赤黑色,制种,压块或脱袋后都会发生,生长适宜温度范围25℃~30℃,相对湿度90%~100%。

7.2防治措施原料要新鲜,使用前曝晒3天。拌料水量适宜,含水量最高不超过65%;灭菌火力要猛,温度、时间要达到要求;搞好环境卫生,净化空气,包括空气、土壤、有机质等都有霉菌的存在,特别是孢子,可以随风飘扬到处传播,因此,搞好环境卫生、净化空气,可以降低霉菌孢子的密度减少杂菌的为害,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用具、出菇条件等各项操作环节和场合,都要搞好日常的清洁卫生,做好空气、地面的消毒,可用0.2%肥皂水或3%~4%碳酸溶液或5%~20%的石灰水澄清液等进行交替喷洒,将场地、菇房四周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清除掉,严防传播杂菌而污染空气和环境;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消毒接种人员要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操作时不要随便出进,冷却、接种,培养场所要求“闲人免进”,以防带来杂菌孢子;改善环境因子。杂菌发生的快慢、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环境因子,当气候、温度等条件有利于食用菌发育,菌丝体生长力旺盛,抵抗力就强,霉菌就不易发生,甚至抑制战胜杂菌。反之,杂菌就会乘虚而入,蔓延危害,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除注重清洁消毒外,主观采取调节环境温湿度,严防温度上升到28℃以上,尽最大可能创造适宜食用菌菇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这是防治杂菌的最有效措施;使用药物,为防治杂菌污染,在配料时可按每100kg培养料加25%可湿性多菌灵粉剂200g拌匀,可有效控制杂菌。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5

返生态食用菌的特点表现为,与天然野生食用菌相比,由于返生态食用菌生长环境与天然野生食用菌一致,使其同样具有天然、有机、营养的特征,品质接近天然野生食用菌,而且因其较之野生食用菌具备“种源有保证、生产过程可追溯”的优势,又使其比野生食用菌生长周期长、产量高,且更加安全;同时,与目前所广泛采用仿生态栽培获得的“人工菌”相比,由于返生态食用菌的特殊栽培方式和天然的生长环境,又使其内含成分更加丰富、更具营养价值,进而更具竞争力。

2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表现与作用

2.1返生态食用菌栽培

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与仿生态食用菌栽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生态食用菌栽培是由人工完全控制,模拟食用菌生长所需环境条件的栽培方式,为满足食用菌生长要求,其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外源物质,尤其是在设施,水、电等方面;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是遵循自然规律,将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食用菌栽培,而建立起的一种新型食用菌栽培方式。具体而言,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是指将通过返生态驯化的食用菌菌种,接种于食用菌菌包、培养大量菌丝体,待食用菌菌包内菌丝体成熟之后,又将菌包返回到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天然无污染环境,采取将菌包覆土栽培或是直接放置菌包于合适位置,在全天候的天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管理出菇,采收子实体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方式[3-4]。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是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有效降低食用菌栽培品种和技术设备限制的同时,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和发挥食用菌的生物多样性发展食用菌产业。而且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技术相对简单,对设施条件要求低,栽培模式易被百姓接受和掌握,非常适宜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良的广大山区、半山区农村推广。

2.2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流程

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流程如下:食用菌返生态驯化与菌种生产备料、食用菌菌包制作接种与培养返生态栽培管理出菇采收。其中,“食用菌返生态驯化与菌种生产”是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与核心技术;而选择适宜的“返生态栽培环境”是顺利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的保证。较之仿生态食用菌栽培模式,该模式极大降低了在栽培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同时,具有方便灵活、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2.3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生产实践中的表现

自2005年起,笔者在位于昆明市北郊云南农业大学茶园教学实践基地(海拔1980m)开始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试验,并逐步建立了适宜于不同类型茶园内及天然林、经济林林下环境的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技术与模式;2009年,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立项资助(项目编号09Z0042),同时在“云南农业大学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云南省六个州(市)的十五个县(区)的茶园及相应环境条件下,开展了返生态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且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得到了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和群众认可与接受,被普洱市列为政府“一把手工程项目”、成为四个立项的“2011年德宏州与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在“2012年第八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评审’”中,送审参评的“返生态食用菌产品—榆黄蘑”,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优质奖”;近期,又在宣威市开展相关试验示范研究,旨在延伸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生态效益,为当地石漠化环境治理提供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试验示范、生产实践,证明只要将前期工作做实(包括适宜的菌种选择与返生态驯化、食用菌菌包制作与培养),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是可行的,不仅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食用菌生产在低成本、高效益、高品质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而且还为当地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同步开展方面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建立了榆黄蘑(pleurotuscitrinopilea-tus)、平菇(pleurotusostreatus)、香菇(Lentinulinaedodes)、黑木耳(auriclariapolytrichs)、刺芹侧耳(pleurotuseryngi)i、茶薪菇(agrocybechaxinggu)等食用菌品种(其中包括了从低温型至中高温型的食用菌品种)的返生态栽培技术,并逐步完成了相应的“无公害食品—返生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通过进一步将返生态食用菌产品与传统“人工菌”产品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现为(以榆黄蘑为例):采用返生态栽培获得的榆黄蘑产品,其蛋白质和氨基酸总量均比传统的要高,粗纤维含量则有所下降;产品所含矿质元素高于传统栽培产品。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对提高食用菌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天然野生食用菌大多生长在林下、林缘或草丛,林木与草丛不仅为食用菌提供了天然的遮阴、温度、湿度和通风环境,每年腐败的枯枝烂叶又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必须的养分,而食用菌生长过程中排放出的Co2及经食用菌分解后形成的腐殖质,又为树木杂草及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自然合成有机养分,从而促进了生态平衡和植物的茁壮生长,周而复始完成整个生态循环。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就是遵循这一自然规律,科学有序开展的。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可谓“源于自然又返归自然”。尤其是在包括茶园、经济林在内的人工农林业生态系统中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较之目前广泛采用的仿生态室内食用菌栽培,其意义重大。即利用茶园、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天然林生态系统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实现对环境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不仅为发展返生态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平台,还将充分发挥食用菌覆土栽培的效应,改变传统茶园、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内“植物(茶树、经济林木)与土壤”二元能流、物流、信息流模式,形成“植物、食用菌和土壤”三元能流、物流、信息流模式,对茶园、林地土壤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改良作用的同时,还能充分满足茶树、林木等对来自土壤水分、养分的需要,促进了其生长。这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系统内外源物质(尤其是化学肥料)投入,保持系统内生态平衡,为提高茶园、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力,发展农业生态生产和低碳农业,促进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也使笔者深刻意识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只有栽培模式的成功和获得一定数量的返生态食用菌产量是不够的;联系食用菌生长易富集环境中有害物质的特点,还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保证所产出的返生态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其中,首要就是必须对拟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环境进行严格的选择,尤其必须对其土壤中“重金属、农残以及有害微生物”进行检测,只有符合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条件要求的环境方能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同时,在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环境及周边严禁使用一切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这样的举措为返生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的同时,也将对改善和提高农业环境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4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通过对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在生产实践的表现及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其不仅是一种降低投入、提高品质的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节本增效的新举措,而且还能充分发挥食用菌在包括林业在内的大农业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中的独特作用,并通过产业嫁接,为发展相关农业生态生产、营造和建立和谐有序的农业环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以通过实践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功的“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为例,就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所发挥的作用加以说明。运用所建立相关技术体系,在茶园内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实现了“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的有效运转,为发展“茶园生态生产”和实现植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具体表现为:一是实现了茶园生产的物质循环利用,明显增加了茶园产出和效益。以茶园生产废弃物茶树枝屑为原料生产食用菌菌包,又将其置于茶园进行返生态栽培,食用菌在茶园内生长过中产生、转化的物质及生长后的遗留物不仅对茶园无害,而且作为优质有机肥源留于茶园,在收获茶园内返生态食用菌产出的同时,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二是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所表现出的对茶树产生的“施肥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茶园施肥管理纯属生产成本投入的过程,茶园内栽培返生态食用菌的生产过程,其相关技术的运用不仅发挥了食用菌在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了茶园环境资源,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环境,使茶园获得了更为充分的养分输入,使茶农、茶企获得新的收入(在长3个~4个月的冬季茶园,以及低产茶园改造中的效果更加显著)。三是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改变了传统茶园中“茶树(植物)———土壤”二元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简易生产体系,形成了新型的“茶树(植物)———食用菌(微生物)———土壤”三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流的生态型生产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四是“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运行中,在实现最经济实惠地利用茶园水分的同时,起到了为茶树保水、为茶园保墒的双重作用。这对于具有“喜湿怕涝”的茶树以及保障处于山区、半山区缺水条件下茶园的正常生产意义和作用尤为凸显。五是在茶园进行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与在茶园内套种其它经济作物相比,具有“生产周期短、易形成规模效应、附加值高”的特点,加之食用菌菌种的多样性,可满足在茶园内周年生产的要求,产生“短、平、快”的经济效果,这一点目前是在茶园内套种其它经济作物难以达到的。而且,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模式多样、操作简便易行、投入产出比高,并且不破坏和损伤原有茶园,易被茶农、茶企接受。六是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的推广运用,不仅具有改善茶园生产、提高食用菌品质的作用,而且对茶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搞活生态农业经济,稳定茶区社会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一种新技术、新栽培模式的运用,其中定会存在不足和需要不断依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调整和完善的地方;而由一种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还需要用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和观念作指导。“茶树和食用菌生态生产技术”、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也不例外,但其存在的作用不容忽视。据初步估算,云南26万hm2采摘茶园,每公顷每年至少产生2250kg的修剪枝屑,年产茶树修剪枝屑可达58.5万t,若能利用这部分数量庞大茶园废弃物生产食用菌菌包,开展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将不仅能获得现实的经济效益和为一部份茶园提供养分,同时还具有长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发展云南返生态食用菌产业的意义

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食用菌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国内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的主产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食用菌种类约有2000多种,中国已知的食用菌种类大约有978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在分类学上有2个纲、11个目、35个科、96个属,约882种,占世界食用菌种类的43%,占中国食用菌种类的91%[6]。云南食用菌的物种优势依托于自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云南由于地处高原,山区、半山区占全省面积的94%,从南到北分布着7个气候带,具有寒带、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环境和高低起伏的复杂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食用菌资源,是绝佳的天然食用菌资源养殖库。因此,云南食用菌不仅分布广泛,品种繁多,数量庞大,而且有着优良的品质。云南野生食用菌在云南出口创汇食用菌产品中占主导地位。鉴于此,科学发展云南返生态食用菌产业,其意义应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3.1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发挥

自身环境与资源优势、整体提升云南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和打造云南食用菌品牌云南省所拥有的优越食用菌生长环境,使其成为开展返生态食用菌栽培、生产返生态食用菌产品的优势产区。而结合云南食用菌产品由“人工栽培食用菌”和“野生食用菌”两部分组成的现状分析,“返生态食用菌产品”的出现,不仅能丰富云南食用菌产品结构,向市场推出云南食用菌新产品;而且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发展返生态食用菌的环境与资源优势,使云南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得到整体提升,有利于打造云南食用菌品牌。这是因为,首先“返生态食用菌”能克服“野生食用菌”受环境条件限制性强,而导致品质不稳定、产量波动大等方面的不足,稳定市场供应。其次,随着人们越来越崇尚“绿色消费”,相应的“绿色产品”市场逐渐在扩大,联系“返生态食用菌”独具的生产方式和品质特征分析,其将不仅能充分满足人们在该方面的消费要求,使其拥有潜在的巨大商机;而且,由于其生产模式的创新性,有利于自身品牌的创建和打造。

3.2发展返生态食用菌是实现食用菌生产“节本增效”的有效举措

目前国内外所广泛采用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化的仿生态食用菌生产模式,其不仅前期所需资金投入高,而且实际运营成本大、管理技术要求高,为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模式。该模式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半山区难以运行。与之相比较而言,回归自然的返生态食用菌生产模式,则是充分利用野外天然环境进行全开放的返生态栽培,因地制宜生产返生态的食用菌产品,并以其投资少、成本低、产品天然等特点,将使食用菌生产进入低成本、资源利用型栽培模式。由于返生态食用菌独具的生产特点,使其成为了发展食用菌生产“节本增效”的有效举措,而且返生态食用菌生产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要求。尤其是在云南省山区、半山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将不仅能充分利用食用菌的生物多样性,实现全年返生态食用菌生产,而且还能最大限度还原食用菌的原生价值,最终真正实现“节本增效”的食用菌生产模式。

3.3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有利于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和林业建设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利用农作物秸秆、林产业下脚料木屑等农林废弃物质来栽培食用菌,通过生物质转化生产人们需要的优质蛋白质并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其间,食用菌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农林废弃物,而且生产过程中剩下的菌糠或废料其粗蛋白含量高于10%,可作为饲料喂养动物,而作为肥用指标(n、p2o5和K2o)也达到或超过人粪尿、猪粪和牛粪(见表1[1]),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的窝口机更新换代缓慢,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处于半体力、半机械化的水平;二是我国窝口机生产企业没有务实的解决窝口环节所提出农艺要求,只是基本解决了窝口机的有无问题;三是在我国窝口机械是一个新兴行业,缺乏切实可行窝口机械行业标准,没有规范生产企业原材料质量、产品加工质量、整机的质量和性能。

4我国黑木耳代料窝口机发展对策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6

关键词:平菇;袋栽;畦栽;食用菌;遮阴

收稿日期:2011-03-29

作者简介:刘参军(1981―),男,河南滑县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食用菌在林下的种植与开发、林木育苗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S6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189-01

1引言

平菇属食用菌类,无叶无芽无花,可食可药可补,周身是宝;其集“天然,营养,保健”为一体,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荤,一素,一菇”的健康饮食理念正在逐渐地走向千家万户。

林下种植平菇主要利用林地的空气潮湿,氧气充足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林地平菇栽培依然要以“操作从严,菌种从优,管理从精”为指导。充分利用林地创造的遮阴和降温的自然资源,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借助完善的科技资源科学性地进行顺季节栽培。

2材料与方法

2.1林下平菇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包括林下遮阴小拱棚开放式铺料栽培平菇和林下简易大棚发酵料袋栽平菇。

2.2常用的栽培配方

棉籽壳96%、石灰4%、棉籽壳45%、玉米芯45%、麦麸6%、石灰4%、麦秸70%、玉米芯20%、牛粪5%、磷肥2%、石灰3%(麦秸要经过石灰水浸泡脱蜡发酵后使用)。

2.3栽培技术

2.3.1平菇袋栽技术

将培养料按照配方的比例称量经调水发酵,加入一定比例的杀虫杀菌剂边装袋边接种。装袋接种结束后单层摆放在黑暗的小拱棚或大棚内发菌。在发菌期的第7d、第14d翻堆1次。菌袋经20~25d长满并走向生理成熟。袋内吐黄水后开口出菇,此时要喷水,增加散射光。经2~3d后待菇体成型,菌盖外卷即可采收。

2.3.2平菇畦栽技术

按平菇配方中的比例建堆发酵7d,在最后一次翻堆后加入杀虫杀菌剂。在小拱棚或大棚内做畦深20cm。首先铺料5cm撒播一层菌种,然后在铺料5cm在撒播一层菌种,最后在铺料5cm在撒播一层菌种。菌种用量为干料重的15%。铺料播种结束后覆盖一层农膜保湿,防杂菌。待菌丝走满培养料后在农膜上划口出菇。出菇期主要是调节好水分和通风。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在幼菇上喷水,防止菇体死亡。

2.4菌糠的开发与再利用

平菇菌糠可以再种鸡腿菇;菌糠有机肥归还林地,促进生态平衡。

2.5每100m2栽培面积成本核算

(1)2.5m×40m小拱棚竹竿40~60元,大棚膜100~150元,遮阳网200元。

(2)培养料成本。每100m2铺料1500kg此项目因选用的配方不同而异,一般是600~1500元左右。

(3)菌种成本。1500kg培养料需要菌种200~225kg,即400~450元。

(4)人工及其它费用300元。

3结语

(1)袋栽与畦栽相结合。袋栽与畦栽相结合既体现了栽培模式的多样性又降低了风险。不同品种的合理搭配包括同一菇种的不同品种间的搭配和不同菇种间的搭配。

(2)栽培原料及配方的多元化,即不要单一的使用一种培养料和同一配方。栽培简易设施与现代化设施相结合,不要盲目的扩大规模,适可而止,树立无菌操作概念,规范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7

抚顺东部山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抚顺市森林总面积1000万亩,木材蓄积总量500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剩余的边角余料、木屑以及农作物秸秆等,为栽培食用菌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料。二是气候优势。抚顺市冬季寒冷,空气清新,杂菌少;夏季高温期短,非常适合食用菌的栽培。三是市场优势。我国的食用菌产品多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抚顺具有地域较近的优势。另外,沈阳、鞍山、大连、北京、天津等城市的食用菌消费量逐年增加,形成了一个大市场。本市新宾县“红升香菇交易市场”成为东北首家香菇市场。四是政策与人才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抚顺市政府和市农委领导,各县、区政府和农发局一直重视发展食用菌产业,市、县财政专项资金一直不间断投入扶持食用菌产业。人才方面有以市农委、农业中心、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及抚顺市食用菌协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专家组成的技术队伍。抚顺市农科院从80年代开始一直不间断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及进村到户技术指导服务,尤其近年培育出了C28、0912等香菇新品种,深受栽培户欢迎,为抚顺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的研究引进、示范推广起到了指导和带动作用。另外,抚顺市发展食用菌产业有群众基础,民间还有一大批栽培食用菌的“土专家”。

2014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预计为2亿袋。其中:香菇7000万袋,地栽黑木耳6000万袋,木段黑木耳1500万袋(每段折4袋),金针菇2000万袋,杏鲍菇2000万袋,滑子菇500万袋,平菇500万袋,灵芝300万袋(每捆折5袋),其他品种200万袋。抚顺市是“全省地栽黑木耳第一市”,抚顺县是“全省黑木耳栽培第一县”;辽宁三友公司在抚顺县成功引进推广了“棚内吊袋黑木耳栽培”。

做强做大抚顺市食用菌产业要从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发挥典型引导、加强规模化基地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下工夫。全市各级管理部门需要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大食用菌深加工和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重视食用菌科研立项和研发工作,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促进产业发展。另外,在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菌林两旺,持续发展。目前菌林矛盾的日益突出,在保持利用好现在林木资源基础上,加速营造食用菌专用林,调整栽培品种结构,控制或淘汰耗材量大的品种,研究开发秸秆等农业副产品新的代用料及栽培模式。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8

查看更多《食用菌》杂志社信息请点击:《食用菌》编辑部

本刊特稿

(1)星火燎原任重道远——参加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有感贾身茂

小集锦·信息

(3)征集学刊用刊体会及办刊意见建议无

专题综述

(4)食用菌工厂化的高新技术应用刘遐

(7)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陈辉赵楚楚于海龙刘洋张津京冯志勇

(9)拓宽种菇地域瞄准生态林间——浅谈发展林下菇业意义与实施方金山周贵香方婷

产业论坛

(12)四川攀枝花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杨梅柳成益唐平吴建华郭勇彭卫红郑林用

(14)浙江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浅析韩省华曾长华陈婷袁涛

深层发酵

(16)滑菇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韩冰钟丽娟陈超于淼孙丽梅方新

生理生化

(18)赤霉素对香菇液体培养过程中发酵液生理生化的影响张佳燕陈灿慧朱晓净赵鹂杨晖

育种驯化

(21)鸡腿菇新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张永涛李馥霞丁文静刘延刚焦圣群穆清泉侯慧敏谭忠张谦

(23)秀珍菇品种(菌株)筛选试验陈胜昌李发勇陈敬虎

(24)野生白蘑菌丝分离试验关艳丽

(25)山东曹县苏集玻璃仪器厂竭诚为您服务无

培养材料

(26)草酸青霉腐熟剂在双孢蘑菇栽培中的应用初探黄法杨舒惠莫明和

(28)不同玉米芯粒径及培养料含水量栽培黑木耳的试验马庆芳张介驰张丕奇孙喜娟李一经

(30)木屑培养基中添加玉米芯栽培香菇试验李九英魏银初班新河王震魏晓春

(31)红豆杉栽培香菇配方试验陈丽叶晓星甘庆军姚炜卿

(33)纤维乙醇糟粕代料栽培平菇配方试验黄鹏孙廷

(34)工厂化栽培金针菇废料二次利用配方试验陈小央罗春惠金慧丽陈根明

指导生产

(35)香菇栽培模式与品种选配应注意的技术问题丁毅王新俭

顺刚

栽培技术

(37)怎样提高双孢蘑菇栽培种制种的成品率刘军利袁昆李春彦

(38)灰树花菌棒出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技术鲍文辉尹仁福鲍震海

(39)双孢蘑菇春季管理七要点李正飞

栽培技术

(40)鱼塘浮床栽培平菇试验初报邬达敏刘昌林肖鸣鹤邹新建熊正葵洪香娇

(42)黑木耳小孔栽培与大口栽培的对比试验赵厚坤李云龙刘官久

(43)利用茶枝条设施化栽培富硒灵芝的研究汪洁刘广建全卫丰薛?季宏更

(45)桦树杨树萌生枝条栽培黑木耳技术马凤闫宝松张跃新

(46)白灵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董飞刘国华

(48)松杉灵芝仿生栽培技术栾泰龙

(49)四川金针菇与毛木耳双季高效栽培技术黄忠乾谭伟郑林用唐利民苗人云

(51)香菇生长对温度要求及调控措施李文武薛菲菲周建方

(52)利用葡萄枝生料栽培姬菇的技术研究陈娇娇黄日保张贻意龙素梅

(54)袋料大杯蕈栽培技术阮周禧阮晓东李月桂阮时珍黄巧珍陈强郑界赖伟红陈家意

(55)秀珍菇反季节周年栽培与出菇管理刘代宽

(56)窗机冷库冷房栽培秀珍菇技术黄良水高明金

(57)南方黑木耳露地栽培关键技术卢亨琼

(57)长治市科艾特商贸有限公司无

病虫害防治

(58)平菇生产中的多发性病害问题及其处理措施曹德宾姚利杨光王艳芹袁长波王广来刘文明

(60)核桃肉状菌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牛艳萍

贮藏加工

(62)杏鲍菇乳复合饮料的研制芦菲李波吴红霞刘晓林

(63)一种简单直观的食用菌菌丝拮抗法李世华

实验技术

(64)hplc法测定花菇中麦角甾醇含量高杰宋欣周贤翁丽丽王淑敏

蘑菇文化

(65)对英语词fungus、mushroom、toadstool和mycology的词源学阐释芦笛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9

关键词废筷子;香菇;枝条菌种;食用菌

中图分类号S6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4-0062-01香菇是十堰地区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在当地的食用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袋栽香菇菇期在10月至次年5月,接种必须在8月中下旬进行。而此时气温高,容易感染杂菌[1],菌筒的成品率只有70%~80%,有的甚至全部报废,损失严重。为了减少污染,近年来有部分菇农安排在3月低温制筒,夏季养菌。但养菌期间气候炎热,菌筒内湿度较高,易造成大量烂筒,产量很低[2]。为了使袋栽香菇获得高产,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丹江口市水都菌种厂,试验用一次性废筷子制作枝条菌种,接种香菇栽培袋。经过连续2年的实践,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接种污染问题,菌筒平均成品率达95.1%。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与菌株

供试材料主要有一次性废筷子(从学校食堂回收)、聚丙烯折角袋、木屑、麸皮、石膏、白糖。供试菌株为939、908、华香5号、武香1号、856、L087、泌香3号、Cr02、申香4号;试管种分别购自浙江庆元食用菌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菌种实验中心、河南泌阳真菌研究所等,原种及栽培种为自行扩繁所得。

1.2栽培种的制作

1.2.1废筷子栽培种的制作。将回收的废筷子清洗干净后,于pH值为8、1%蔗糖、0.1%磷酸二氢钾的营养液中浸泡24h,捞出晾干,备用。辅料按比例(木屑∶麸皮∶石膏∶糖=78∶20∶1∶1,含水量60%)配好搅拌均匀,将处理好的筷子装进聚丙烯折角袋(17cm×33cm)中。再将配置好的辅料均匀地填充在筷子中间周围缝隙中,使筷子上下周围充分接触到营养料,装袋高度以没过筷子2cm为宜,然后用无棉盖体封口。高压蒸汽灭菌3h。灭菌结束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28℃以下时,按无菌操作要求接入木屑原种,采用常规方法培养。

1.2.2对照(木屑)栽培种制作方法。常规方法制作木屑栽培种,以与枝条栽培种进行生长情况与接种栽培袋情况对比。

1.3栽培袋的制作与接种

常规配制木屑培养基,分装于聚丙烯塑料袋内(20cm×55cm)。高压蒸汽灭菌3h。料温降至28℃以下时,按常规方法接种木屑栽培种,两侧接种,一侧2穴,另一侧3穴。枝条栽培种接种方法:在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中进行,用酒精擦拭消毒料袋两端,迅速从枝条菌种袋中拿出筷子,手持筷子大头2cm以内,将筷子小头沿袋子一头迅速插入袋内(袋外留长2cm的筷子),每袋均匀插入4根筷子。常规方法培养。

2结果与分析

2.1栽培种菌丝生长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各供试菌株在枝条培养基中生长时间较木屑培养基缩短2~3d,这与其通气性好有关,故菌丝生长更快。菌丝长满袋以后,将筷子折断,其内菌丝并未生长至筷子中心。根据试验,一般在菌丝满袋以后10~15d可长透筷子,以供栽培使用。

2.2香菇栽培袋发菌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废筷子为主要原料制作的枝条菌种接种后,香菇菌袋生长良好,平均比木屑菌种接种的菌袋早10.7d长满袋,生长周期缩短。更为重要的是,枝条菌种接种的菌袋平均成品率达95.1%,比木屑菌种的平均成品率(75.1%)高20.0个百分点。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废筷子为主要原料制作香菇枝条菌种,菌丝生长较木屑快,成品率高,可以有效地解决夏季高温接种感染率高的问题。同时,用废筷子作原料,取材易,价格低,用于生产投资少,不仅净化了环境,而且使大量农业废弃物、下脚料变废为宝,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3]。

用筷子枝条菌种接种料袋,1个料袋需要用4根枝条菌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接种速度,而且降低了杂菌感染的几率。如果利用直径比筷子粗、长度合适的其他枝条代替筷子作香菇菌种,1个料袋只用2根枝条菌种接种,可以大大提高接种速度,并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杂菌污染几率。

(下转第65页)

在制作废筷子栽培种的过程中,废筷子的含水量是制作枝条菌种的关键。含水量高,菌丝生长细弱,萌发率低;含水量低,菌丝难以深入到筷子内部。当发满袋时,上层枝条因失水多而变干,菌丝干缩[4-6]。据笔者的实践,含水量应控制在50%左右为好。

4参考文献

[1]姜涛,张忠伟,薛建臣,等.香菇枝条菌种的制作与应用技术[J].食用菌,2007,29(6):24-25.

[2]邬金飞.枝木菌种在袋栽香菇上的应用[J].食用菌,2007,29(1):53.

[3]任桂梅,乔文兰,贺晓龙.废筷子制作食用菌枝条菌种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039.

[4]黄海新,袁阳淦,袁建华,等.香菇袋料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0(2):94-95.

食用菌栽培技术篇10

关键词:食用菌;成效;技术

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33

1精品园建设基本情况

缙云县双溪口食用菌精品园占地面积5.07hm2,新建杏鲍菇标准化栽培房1560m2,改建1期杏鲍菇菇房1620m2,新建秀珍菇先进连栋大棚生产基地5000m2,新建菌种提纯复壮实验中心150m2,新建产后保鲜加工区360m2,新建产品保鲜用保温箱厂200m2、园区防护栏建设及绿化等,项目总投资510万元。

2取得的成效

2.1精品园建设

新建了菌种提纯复壮实验中心,并购置了各种仪器设备,提高菌种分离筛选能力,初步具备了产品的安全检测能力。产后加工保鲜区保证了以后至少5a发展够用的保鲜包装及初加工需求。购置的4台套液体菌种生产罐,具备了全面应用液体菌种先进技术能力,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

2.2园区实行了责任农技推广制度

园区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和繁育工作,主导品种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园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主导品种生产建立了操作规程和质量管理手册,管理制度健全,做到以制度规范管理,以制度规范生产和产品销售。园区以“博采科技新成果,打造菇业精品园”为发展理念,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多、应用早,跟科研院所联系紧密。

2.3经济效益

项目创建以来,设施装备水平有了大的提升,科技示范推广能力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增加食用菌种植、废菌料循环利用、桑枝利用等实现新增产值320万元,其中秀珍菇120万元,杏鲍菇200万元,新增利润85万元。

2.4社会效益

精品园建设直接增加了就业岗位50个,带动当地农民增加工资收入;通过协议收购桑枝条和玉米芯等农业剩余物及定单收购食用菌产品直接带动1000户;通过辐射带动500万袋工厂化杏鲍菇及反季节秀珍菇种植,社会效益明显。

2.5生态效益

项目建设大量采用桑枝、玉米芯及周边木材加工厂的下脚料为生产原料,可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对周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食用菌产后废菌棒还田作生物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使用量、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园区主要应用的新技术

3.1秀珍菇多品种合理搭配技术

此技术是为防止秀珍菇品种退化及气候异常变化产生的抗病性降低和品质变劣问题,是秀珍菇生产一个大的防风险技术措施。

3.2以桑枝为原料高效生产食用菌技术

通过免费向菇农传授桑枝粉碎技术和桑枝屑堆制发酵技术方式,大力推广桑枝综合利用作食用菌生产原料。

3.3液体菌种生产应用技术

液体菌种是当今食用菌生产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可大幅提高接种速度,比传统接种箱接种速度提高5倍以上,节省人工,菌种成本可节省2/3,发菌速度可显著提高,制种时间可由传统生产的至少60d降到只需10d,对全面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作用显著。

3.4食用菌菌包制作机械化生产和高压脉冲灭菌新技术

新技术、新设施设备的大量使用,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科技示范和推广能力,对当地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兴起和科技进步起了大的带动作用。

3.5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技术

园区利用自身及周边食用菌产业产后废菌棒、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加工废料,建设2500m2年产1万t生物质颗粒燃料压制区,菌糠经粉碎、烘干、压制成型工序变成颗粒燃料。

3.6香菇新品种新基质应用技术

根据香菇周年栽培以及设施栽培的要求,以秋冬良种L808和夏秋良种L9319作为主推新品种,结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实现示范基地香菇主栽品种的更新。采取油茶蒲栽培香菇,根据油茶蒲栽培香菇具有发菌快、出菇早、冬菇产量的特点以及缙云具有丰富的油茶蒲资源的实际。

3.7新设施人工环境控制栽培香菇技术

新设施栽培重点在连栋大棚和泡沫板冷库房里进行。连栋大棚进行以人工控温为主,湿度、通风及光照以自然为主的半工厂化栽培试验示范;泡沫板冷库房进行温、湿、气、光全程自动控制的纯工厂化栽培试验示范,通过项目试验示范建设,摸索出一套适合一般农户使用的现代香菇生产技术模式和一套适合纯工厂化生产企业使用的香菇生产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