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42:04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1

关键词: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

中图分类号:tU-098.2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国际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台,运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钢铁、玻璃、混凝土材料开发出了经济合理甚至达到良好物理性能的“标准化”建筑。其结果,由建筑师们发起的轰动一时的新造型艺术运动。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法国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注重保护自己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但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却走向了现代主义运用简洁、通透的手法,舍弃了传统建筑的符号。这是因为他和其他的欧洲国家一样就是非常的重视传统,尊重传统,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老的东西一定要保护,但是新的东西是不能循规蹈矩。历史是在前进的以前的传统风格包括城市格局要保留。但新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就要有当代的理念、时代的精神来思考,来创造。现代建筑实际上是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一个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现代的艺术,现代的绘画是领跑现代建筑风格。才有了众多的艺术流投身的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始终受到科技水平、生产力的影响以及艺术流派的影响是很深的,所以现代建筑与现代艺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主义在欧洲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中国现代主义并没有被接受。比较被认可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简单的说就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对比较有传统文化底蕴城市和建筑韵味的追求。比如美国等一些国家文化历史比较短,所以想要模仿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存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居住环境的空间形式。比如喜欢一种贵族文化,也就是拿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模仿欧洲古典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它表现的不单单是去模仿传统的建筑元素或者制式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完全对自由空间的追求,对自由设计理念的追求,后现代设计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它对现代主义的突破首先是在建筑领域,大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同时也是有影响的建筑师。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1]。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主义为主,8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倾向,相对于此对70年代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期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被视为是停滞不前的时期。60年代末出现的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省,进入70年代以后,如同填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似的,诞生了许多尝试性的作品。针对否定现代主义的课题,人们都在各自摸索着答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理想。以后的一个时期则是培育“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时期。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对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开端,理论界普遍公认的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这也是由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公共性特征,长久

实用性和巨大的审美影响力等,这也使得建筑领域的风格变化格外引人注目[2]。

三、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972年,以《五人建筑师》为题的白色装订本作品集问世了。彼得埃森曼、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密、约翰海扎克5名建筑师在同一时期以纽约为中心展开了各自的创作活动,他们从格布西耶初期的住宅设计中摄取词汇,他们的作品都是以白色平滑的墙面构成的,都会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但相对于文丘里、穆尔等费城学派,他们被称作纽约学派。他们的活动与以后的现代主义再认识相联系,经过曲折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局面。

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不应该与现代主义对峙,可以说它也只是现代主义潮流中一种展开设计的形式之一。尽管后现代主义受到批评,但是其创新性和标新立异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作为建筑语言他们常常运用非常新的形态。但是,不管是什么时代,其想要表现的核心往往还是与人们的意识深处相通的贯穿始终的东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上的排他性和单调性在其发展后期引起人们的厌倦,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表现的、传统的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在理论上是否真正与其语言的确提示了建筑表现的一种可能性。将建筑作为一种乐趣的态度,以及从建筑中发现某种新东西的强烈欲望。

设计本身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创造过程,由设计师来创造,由大众用某种行为消费方式来承载享受设计。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历史差异并存的形态,而人本身作为一种自然个体,具有两种需求的全面功能。这也决定了设计多种风格可以共存和相互影响、相互整合[4]。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进人八九十年代,从髙科技形态、晚期现代主义、乡土主义,到上述的解构主义等,建筑界简直就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建筑设计倾向,弗兰姆普敦的论点也许与大的潮流相悖。现代主义与地方主义两极对立的局面发展到现在也许巳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了。后现代主义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虽然在20世纪60~90年代是盛行期,但带来了设计界的繁荣时代,潮流前沿的多元化设计,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5]。

弗兰姆普敦的研究与他的古典主义索养不无关系,一些传统的东西对当代显得有些过于沉重。他对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空间论进行的所谓独到的解释和引用,使海德格尔理论解析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使哲学界的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也许巳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是,对现代建筑无节制蔓延所引发的疑问,尊重一些地方或集团所继承的有价值的东西,并认真地从中学到某种东西的态度却不是用简单的流行语言所能表述的。

[1]于秀军.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宜春学院学报,2003(5):81-93

[2]王敏.浅谈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差异.山西建筑,2006(19)28-29

[3]周蓓蓓.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学院摺英,49-52

[4]丰谷.新时期的建筑美学思想.华中建筑,1994(1)1-9

[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2

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后,可得知后现代主义中的“后”并非是指时间或空间上的概念,其中的“后”指的是对现代主义的“批评”或是“反思”。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很多学者也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而是对现代主义所提的现代性的一种批判。美国著名哲学家曹天予教授在《科学与哲学的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组文化现象,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指向,更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类型的社会的现代性。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在《后现代主义状态》一书中也提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持续的状态,它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状态。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精神

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应该注备以下三个特点:“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造型十分的特别而具有美感,因为它更多的融入了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后现代主义精髓。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充分体现了艺术性的核心所在。所以,当我们去了解一座建筑时,必须从他的历史文脉去发现,去体会他的象征性,从而才能真正地了解其中的隐喻内涵,实现它的审美功能。1.后现代主义的象征性。所谓象征性是指用具体事物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某种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它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表现。建筑师要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就应该了解熟悉“形”与“义”之间的转化途径与过程。使建筑的空间形式成为一种载体,表达一种意境的艺术价值,从而达到设计师与体验着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共鸣。2.后现代主义的隐喻性。卡西斯说“: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内,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这一世界的部分。它们是用不同的丝线,编织了一幅符号之网,人类经验的纠结之网。”而建筑作为一种大型的公共艺术品来看同样是一种符号工具,后现代主义利用一种符号,把建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修辞手法来喻示某种文化,达成建筑与人的心灵“对话”。

三、关于日本枯山水

公元13世纪,佛教传入日本,给日本的庭院设计带来了严谨的新思想。而建造园林大都是知识阶层的僧侣,他们被称为“立石僧”为体现他们的苦行以及淡泊的生活,通过塑造枯山水景观来表达佛教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真谛。佛教思想中的“凡人下,神佛上”的观念,对其园林艺术的营造手法也产生重要影响,浓缩自然,以小见大,从给渺小的事物以平衡之感。枯山水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标准,从而在日本广为流传。

四、枯山水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体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3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城市建筑的风格特征;发展趋势

一、后现代主义的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重大反动与挑战,是一种即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意识形态。最早在建筑界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他主张对建筑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反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极限主义风格。在设计上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上折中的处理,打破国际主义多年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装饰主义的阶段。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与演变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与意义

1966年出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后现代主义最早宣言,是建筑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他与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提倡多样性取代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并在书中提出要实现建筑中复杂和矛盾的追求必须通过保持传统和流行的方式有两种艺术风格来实现。1972年山崎实设计的像监狱一样的现代主义建筑被拆毁,标志着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灭亡,后现代主义诞生的转折点。正式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由过去简单满足生活的功能需求发展到更多精神上的追求,希望设计风格上更加富于变化,不仅仅是功能的完美,更应该具有他们喜欢的装饰内容,以满足心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风格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设计中的衍变

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现有可用空间为主要理想,对环境、人文环境、审美的考虑只是次要的。在六十年代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年轻建筑师共同出现,开始了一些人文思考,对强烈的装饰性(即使在巴洛克风格)的探寻,并有一些深层次的建筑景观空间思考。建筑师极其希望通过建筑景观表达古老的文明、自然和梦想的追求。文丘里强调人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提出和现在主义建筑设计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他放弃了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引起的振动和响应。在上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被西方建筑杂志大肆宣传,很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应运而生,例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正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外观由三组巨大的“贝”形外壳组成,它犹如面向大海张开的巨型贝壳,又如三只从海中鱼跃而起的海豚,与蔚蓝的海景融为一体,设计师巧妙地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诸多要素融入建筑其中,融合了不同性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美国奥伯林学院艾伦博物馆扩建、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特别是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而发展起来的。表面上是否定现代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以装饰取代无装饰,以豪华的材料取代朴实无华的现代建筑材料,以式样改变来取代一成不变的现代建筑格局。如果从建筑构造本身来看,他们之间是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是发展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

后现代设计运动的核心内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架构,不过强调在建筑的外表或者产品的外表加上一层装饰主义的外壳。虽然在70年度来势汹汹,但内容却是脆弱的,这体现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现代主义形式和内容的批判,它关注的是形式内容,而不是复杂的社会、技术、文化发展一脉相承的体系,不是文脉,因此它的思想性是很薄弱的,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取代现代主义设计,到了8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

三、后现代主义对成都城市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随着70年代末的国门大开,现代建筑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受到中国建筑师的仰慕而引进西方现代建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建筑登上了中国发展的舞台,从而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热潮,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对中国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由于建筑师们汲取和借鉴国外建筑思潮的方式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快餐式的推广和应用,没有仔细研究相关的文化理论。“后现代”建筑无可避免的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这些建筑的“后现代”往往只表现在从国外后现代建筑中截取过来的片面形式,它只关注于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设计视野的开阔,建筑行业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在引进西方先进理论、技术的同时,正确地选择和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从观念到形式解构西方后现代建筑设计精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从以下几个实例探索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情感空间,了解后现代主义对成都城市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一)追求“个性”与“象征”的标志化设计

当代,源于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以及对生活品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成都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为我们留下了数座地标性的建筑。它们正在慢慢的融入成都这座古老而有灵魂的城市,改变着人们对环境、对建筑的认同感。红星路35号园区原来是军区7234印务工厂,建成于上世纪80、90年代。3栋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典型的以解决实用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简单大方的盒子建筑外形,加上周围也是如此雷同的建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座冰冷的城市建筑。2012年在国家、四川省、成都市的支持下,西南地区首家以广告与传媒等上下游产业相融合的产业链式特色聚集园区--成都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区挂牌,标志着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区肩负着成都广告创意产业发展重任。作为锦江区“创意改变城市”的打造项目之一,红星路35号通过德国mV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设计。在改造的过程中运用"空间折点"的理念进行外观改造,并采用以三角体为延展点整体建筑浑厚不拘一格,完成了传统工业形态与创意设计的相互融合,外形上继承了军印厂硬朗的工业气息,具有时代的“个性”,目前是成都市地标性景观建筑之一。

红星路35号的改造是顺应时代的变迁,根据功能的定位进行完美改造的建筑。设计上完美演绎了现代社会为人设计的建筑理念,经过改造后的不在是冰冷的建筑,也变得富有有生命了,每天都在和我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在它的身上我们能充分的体验到后现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二)地域文脉与时尚的共同运用

成都远洋太古里坐落于成都中心地带位,是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携手发展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艺术、娱乐为一体的人文风尚汇中心,是后现代建筑的集中地,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购物区。北临大慈寺路、西接纱帽街、南靠东大街并与成都地铁2号及3号线的春熙路交汇站直接连通。与历史悠久的大慈寺相邻,接壤人潮涌动的春熙路商业区,尽享优越交通和人流优势。与传统的室内购物中心不同,太古里的建筑设计独具一格,以人为本的“开放里”概念贯穿始终。保留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2-3层融入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的独栋建筑,格栅、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营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在拥挤的都市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保留一片低密度开阔空间。阳光、雨露、鸟语花香种种体验变得与众不同。

太古里的“里”字意味“街巷”。正是这里纵横交织的里巷使成都远洋太古里别具一格。在太古里的设计中引入“快里”、“慢里”概念。“快里”由三条精彩纷呈的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聚集人潮的广场,众多国际品牌以独栋或复式店铺完整展示他们的旗舰形象,为成都人提供畅“快”淋漓的逛“街”享受。Gucci旗舰店完美整合开放式空间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时尚零售空间。“慢里”则是围绕大慈寺精心打造的慢生活里巷以慢调生活为主题。生活的趣味、休闲品味、历史文化及商业交融的独特氛围呈现出来。米其林星级餐厅的精致美食,概念哈根达斯店等等都将为成都人带来全新美食消费体验。除了精致美食“慢里”,引入的各类文化生活品牌为繁忙的都市注入美好的生活理念。书店、美学生活、咖啡的方所着汇集世界顶级设计产品、文具、百年茗茶、忙碌的都市人在这里慢下脚步邂逅美好的生活。比邻的千年古刹大慈寺更为其增添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太古里“以现代诠释传统”的设计理念将成都的文化精神注入建筑群落之中。这座城市的色彩与质感成都人的闲适与包容点点滴滴的地域特色都在房屋、街巷、广场一一呈现。在遵循古建筑原本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国际最新的保护复原体系融入更多文化创意以及对建筑保育的新理解,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量身定制,最大限度保留和延续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川西民居质朴素雅而又开敞自由的建筑风格、沿承至今的古老街巷、老成都的市井风貌与人文韵味得以保留重现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中心即将重现活力续写未来更多可能。兼顾国际视野与地域特色,以人、自然、文化为主题这些融合东西方思想的艺术品或以植物的形态或以自然的风光或以生活的元素将美妙瞬间凝固定格在开阔的天空之下沉淀艺术之美让生长于此的都市人感受一份朴质的真情。太古里承载着城市空间文化与历史这一重要的职责,让人于繁忙都市中心慢享美好时光,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打开了人们心灵情的感天窗,让开放的建筑之间而不存在距离感,摩登而又不失亲和力。历史的古韵、人文的雅致、艺术的光辉和街巷的购物休闲氛围交融碰撞。

太古里是后现代建筑思想的一次集中的体现,它既尊重于地方的文脉肌理,又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是对现代建筑的一种新的演示也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全新的营造。

四、成都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一个高技术的时代,高技术的应用改变人们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引发着人们对高情感的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不断的前进。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是丰富了人们的虚拟情感生活,进一步扩展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高技术时代使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更加丰富,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的,各种文化以及各种语言相互交错、相互融合的时代,各学科、文化之间的距离已经消失,个性化越来越鲜明,情感也越来越丰富。

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成都无疑是一座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广泛地吸收国外最先进的建筑设计思潮,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关注着建筑的灵活性、城市文脉以及生态环境等等,建造出了很多优秀的现代建筑作品,保证了城市建筑的生命力,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后现代建筑。除了刚才例举的几个建筑,近几年比较典型的建筑有环球中心,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华润二十四城成都万象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来福士广场、蓝顶艺术区等等。这些建筑引领着成都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

各种各样的社区、俱乐部等等,都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场所;网络信息的应用,更是让人与人的距离变成了零,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从各种交流中人们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人与人的交流更丰富。时代的便利,交通的发达,人们的出行也越加的方便,人们不再是生活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里,人们走的更远更广,过程中碰到的见到的建筑也越加的广泛,与建筑的交流也就越频繁丰富。现代建筑更加注重人与建筑的交流。“人创造了空间,空间反过来又影响了人”建筑不仅仅是满足空间使用者对使用功能的要求,更要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现状建筑无疑在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二)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无论是人还是建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都向往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由自然界引发的情感也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在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冷漠建筑后,让我知道更了解到了情感丢失后的烦恼,所以在高技术的今天对自然环境的情感追求也是必然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也就应运而生,它们也就成了高情感在高技术中的平衡体现,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三)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面对国际化的大融合,城市、国家、民族都出现了文化危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失去了传统,失去了以前的记忆。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对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的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人与文化环境交流更加丰富。设计中也越来越注重区域以及文脉的问题。现代建筑的前进趋势就是回归建筑的本源,这也是建筑从统治阶级的建筑走向大众建筑的表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来,让建筑来体现情感用情感来打破风格的束缚,让人们知道建筑的目的是通过人的体验来实现的,它的本源不仅仅是对现代主义的功能需求,也是人们对高科技和精神文明的需求。

五、结语

人、建筑、环境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情感是它们交流的纽带,建筑是情感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后现代建筑中,心理学、人文学、生态学等等各个学科与建筑密切联系到了一起,确立了“通情才能达理”的设计理念,这是一种对情感的呼唤。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让建筑既体现了科技的力量的一面,也表现出附有人情味的一面。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今天的成都城市建筑的发展正是顺应这个时展的大趋势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二版,339-342

[2]娆安海,后现代建筑理论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浙江大学2006级建筑设计其理论硕士学位论文

[3]傅红罗琳,成都当代建筑风格评析,城市风貌与建筑设计,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第Z1期

[4]任绍辉.曹宇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理论研究,2015-11-08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4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5

1962年,当保罗•波多盖希在L’archetectura(《建筑学》)杂志发表这一作品后,引起了当时绝大部分建筑师的困惑———因为大家都无法将巴尔蒂住宅归入已有的任何一个建筑流派。它自由的曲线外墙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象征着现代“自由平面”中自由隔断在未来的一种发展[3],但大家又可以从这个“前所未有”的建筑中寻找出某些“过去”的蛛丝马迹。从它的外形、基座、屋顶等处,都可以感受到保罗•波多盖希受巴洛克风格的深刻影响。巴尔蒂住宅的设计还将建筑所处的环境紧密且和谐地融合在了建筑中。在保罗•波多盖希的建筑作品中,历史、传统与自然是构成建筑灵魂的三大核心部分。巴尔蒂住宅是保罗•波多盖希的第一个自由的设计作品。作品中蕴含的历史、传统、自然三大要素,正如哈琴所说的“恢复其话语与尘世的联系”。波多盖希将“记忆”作为关键词,将这几大要素贯穿成线。他认为通过对“记忆”留给我们的潜意识的表达,可以使我们对环境的体验更为深刻与丰富,历史与传统可以依靠独特的空间组织方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波多盖希的作品特别重视社会语境与历史语境对建筑的审美与社会双重内涵的影响作用。他最喜欢的自己的罗马大清真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设计这部作品时,波多盖希所面对的情况是罗马所汇聚的众多复杂、多元的文化历史传统背景。在这里既有占据着优势地位的天主教文化,有曾经辉煌一时的古罗马文明留下的痕迹。又因其选址在古罗马与古撒宾国的交界处,使得这座建筑的设计不得不面对多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保罗•波多盖希说过“:后现代主义是联系历史与今天的一种重要方法。”[4]在波多盖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巴洛克建筑的元素与各阶段历史传统文化的对话,建筑地点的特性与对环境的相互尊重也通过建筑语言表现出来。但是,按哈琴的说法,波多盖希作品中对传统和历史的“回归”与“重访”并不是根据记忆碎片随意组织和毫无原则地拼凑,而是以“反讽式戏仿”的方式作为重要的表达形式。他一方面无法拒绝并且接受了现代主义带来的先进材料与技术,另一方面又在传统的建筑形式的语境中结合当前的建筑形式中积极的一面。

复杂与矛盾:文丘里的焦虑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的建筑理论中倡导多元性、矛盾性和不定性的倾向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非常吻合,其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对于文丘里的建筑思想,也许我们可以从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开端的一段话中得到大致了解: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清教徒式的正统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我喜欢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衷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真率”,含糊而不要“分明”,既反常又无个性,既恼人又“有趣”,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适应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旧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5]对于以上这番话,熟悉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的人一定会觉得眼熟,其中一系列词语如“混杂”、“折衷”、“既、又”等也正是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中对后现代主义艺术进行概括的关键词。在这里,文丘里不仅对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说教”进行了审视,而且摆明了自己的态度,即对于现代主义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对建筑的使用者的需求的“压制”者姿态的拒绝。他还说:“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和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5]”文丘里的这种态度,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主义在道德与审美上对大众“管制”的消极的审美反应。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通过纯粹艺术结构来改革社会的理想只不过是一种神话。这种纯粹、干净的艺术结构意味着一统化的秩序和规则。这种理性主义企图以少去多,以简单来对付复杂的企图在文丘里看来是非常危险的。文丘里以及后面要提到的查尔斯•詹克斯都对具有显赫声誉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原则深恶痛绝,这种原则意在以统一的简单的法则来替代事物的复杂多样性。这种看似强势的原则,在文丘里看来却是一种软弱无力的表现。他赞同p•Rudolph对密斯这一矛盾理论的解释:人们永远解决不了世上所有的问题……建筑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果他试图解决再多一点问题,就会使他的建筑变得软弱无力。“少就是多”这一学说,对复杂不满而借以排斥,以达到它表现的目的。[5]同波多盖希一样,文丘里重视社会语境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他认为建筑设计必须要将生活经验与社会需要等因素考虑在内。对此,他提出了一条简单可行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设计出一种兼容而不排斥的建筑。文丘里对西方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对艺术的危害感到深深地焦虑,他提倡建筑领域中的“两种兼顾”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产生矛盾的根源。在建筑的功能与结构上,文丘里理想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具有“双重功能”的。他对勒•柯布西埃及康的双重功能构建赞赏不已。勒•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的遮阳板既是结构又是外廊,高高的集柱和他的能“躲藏”设备的空心管道,还能调节自然光线。这与密斯和约翰逊合作设计的西格拉姆大楼,除办公室外排除其他一切功能的做法完全不同。“双重功能”的想法很自然地表明了其意识形态立场。用波多盖希的话来说,正是通过这种模糊不定性和多重意蕴使解码的观察者参与语义的生成过程。如何才能设计出这种“兼容而不排斥的建筑”呢?文丘里提出了两条原则:即一向传统学习;二向民间艺术(popart)学习。文丘里提出了“不传统地运用传统”这一听起来非常矛盾、模糊的原则。他所指的“传统”并非仅仅包含“过去”的意思。他把建筑构件和建筑方法等都归集到“传统”的范围之内。提倡将这些普通构件普遍地运用于民间艺术中。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唯恐这些平庸与粗俗的构件会导致整个景色的平庸与粗俗,但文丘里却认为它们正是我们的城市随时多样化与有生命力的主要源泉。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完全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地改造,使这些传统构件适应环境的需要,从而获得更有意义、更新的效果。虽然在建筑界看来文丘里的思想已经有了明显的后现代特征,但他一直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将自己置于后现代主义之外。真正开始明确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并将之引入广泛艺术领域,从而深入探讨后现代艺术的内涵的是另外一个备受哈琴推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詹克斯将建筑的意义传达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放到语言学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引入历史维度,使可供建筑使用的“语言”范围扩大。

双重译码:詹克斯及现代建筑之死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7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就在部分老一辈建筑师以他们近乎杰出的作品构筑中国建筑坚实平台的同时,两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把中国建筑界推向一个极至。对于前者来说,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奋斗以及年见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积累,就在当今这种日益优越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手段的北影下,那些仍然没有放弃创作、保持活力的老一辈建筑师不断推出了成熟而富有说服力的作品,下百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后者当是更令人振奋的两股势力,一种来自于西方世界,由地道的国外名星建筑师及事务所、商业建筑师及设计公司,以及借用国外设计组织招牌的华人建筑师组成,他们以争取设计市场及获取设计利润为基本目的,通过他们的特殊身份和手段获得设计机会;另一种势力产生于本土,即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中有土生土长但熟知世界建筑潮流的青年建筑师,有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并有过西方生活经历后回国工作的青年建筑师,这些人或者通过了正统的国内设计企业机制,替代着某些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思想上逐渐衷微的前辈人,或者通过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了无数的设计项目,得以实现他们的建筑理想,这两种势力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美学,不仅了解中国,而且了解世界(或者相反),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力旺盛,具有争强的劲头,正是他们的作品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靠得更近,并使中国建筑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三种基本群体组成了壮观的建筑阵容,在中国目前特定条件制约下,他们在建筑设计观念上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共通性,同时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道阳光灿烂的建筑风景线,深入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共通性和个性特征。

①他们作品的创作大体遵循这样的规律:为满足现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同一建筑中,以现代主义建筑的某种基本思想或某些设计原则为基因,综合运用多元的设计美学观进行创作:

②某些作品仍崇尚简洁纯粹的机器美学,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又兼具近似后现代的局部装饰趣味,建筑的形式美国微软公司仍作为设计的第一原则:

③某些作品通过某种方式的表达,试图表现对高科技成果的运用及与前沿科学的结合:

④某些建筑师对乡土地方文化带有浓重的卷恋之情,但他们又不泄一顾于一般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建筑作品试图让地方文化通过"化显"的方式再现:

⑤某些建筑师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从现代观念艺术那里受到启发,建筑作品带有神秘的色彩、个人的信码及抽象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因就象一条无形的线索,把各自闪烁着异彩的建筑体联成一体,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趋势,为了便于展开对这样一种趋势的讨论,我们不得不给它帜上一个标签名,称它为"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而上述三种建筑师群体的集合,自然就成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师".

西方新现代主义建筑概念似乎不象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那样十分清晰,但从各种理论文章来看,似可将新现代主义者分成两类,一类以迈耶、罗杰斯、福斯特、文彦、博塔、安藤忠雄为代表,包括了英国高技派、法国新柯布西埃派、日本新表现主义派,美国白色派等等,他们对现代主义理念或空间严肃地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现代主义建筑价值和艺术观,但他们在更广阔的程度上,具有独特的设计哲学及美学观念:另一类以埃森曼、库哈斯、盖里、屈米、莫菲西斯、赫迪克、李伯斯金等人为代表,这类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更接近解构主义思想,"建筑作品以其分裂、解体、不稳定、不协调节器的形象引人注目","建筑作品的空间没有规律、变换无穷、耐人寻味".克斯曾说,80年代中期,看到纽约的一些批评家在罗杰斯和福斯特身上贴上"neo-modern"的标签,我意识到解构主义和埃森曼对现代(modern)建筑而言,确乎是"新(new"的,所以我就杜撰了"新现代"(newmodern)一词,埃森曼假设了一种取代"人从他们的世界中心离"离的新现代建筑,去对抗原型关系和功能主义,并将新建筑置于一个迅速和分解的模式中,形成一种以可以认识、一系列没有意义的符号碎片来进行设计的方法。查尔斯。克期在《新现代主义》一文中指出,"正是这种近乎埃森曼的意识形态确切地定义了新现代义……建筑师直至最近,在使他们的建筑达到功能要求,并为进一步达到社会的需要而操心。现在,新现代主义者不再相信人文主义,他们设计的作品是形而上学的概念的自我表现游戏。他们不再是企图改变社会的乌托邦,而是玩弄现代主义形式的美学家他们最重要的信息不再是论理的,而是风格的、一种20世纪末苦专经营的、新巴洛克的装饰语法。"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8

关键词:消费主义;建筑;创意;批判

abstract:inthisarticle,ibelievethatconsumerismhasgiventhissocietyhasbroughtmanyuntruealienationconsumersocietyisnottheenemyofmankind,inthepursuitofmaterialintosymbolicpursuit,butalsoinspirethecreativepotentialofthehumansociety.

Keywords:consumerism;building;creative;critical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消费社会

1.1消费社会的提出

什么是消费社会呢?“消费社会”思想的奠基人,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即是一个被物所包围,并以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这个社会下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本体存在方式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当代社会已经成了符号与符号系统所统治的社会。社会由仿真品的时代,到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时代,再到今天的以仿真主导的符号垄断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不再仅是商品,更为主要的是生产符号,对商品本身进行仿真,符号继续不断繁殖,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虚拟与仿真的世界,再也看不到商品的“真”,看到的全是虚假不真实的符号,于是失去对真实的体验。

2.建筑与消费社会

2.1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与消费社会

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直接反应着这个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消费社会的产生与兴起也主导着现代建筑的演变。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于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时代,其核心理念还是对其本质功能的追求,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实用价值。而随着生产力获得相对解放的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产品的物质特性与功能等实用价值,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其功能背后的符号区分与差异的系统上。

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惰性,这种转变并不是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但是不久,通过其他艺术方面的影响,逐步转移到建筑之上,于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张越来越被人们所诟病,因为其理念是与消费社会生产符号的系统相驳的。建筑艺术急需产生突变,以适应这个新形态的社会要求。

消费社会理论的成型是在六七十年代,现代主义统治下的建筑在得到这一理论有力支持后,也在同一年代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符号缺失的一种重置与补充。

在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的之一路斯的作品斯坦纳住宅中,其表露的是对功能与形体本质的追求,而其对于装饰以及其背后的符号则是否定态度,而在后现代主义开创者文丘里的母亲之家里,却表露的是对装饰特别是符号象征的追求,以致功能和形体在此变为了第二性。

2.2消费语境下的三个主导词

下面我们需要抛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的历史名词框架的局限,以全新的视角来看消费语境下的现代建筑以及消费社会对建筑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消费语境下,出现了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三个主导词。

1.附魅后的“现代”

“现代”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现代主义的含义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moDeRn”一词的原义本身是没有时间的限制,1500年后的任何时间都是现代。而“现代主义”这个词则被限定用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抽象的艺术观。作为时间的moDeRn囊括现代主义,但不全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现代主义艺术新风格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

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概念中,其“现代”一词的符号含义表示的是一种与过去决裂,进行功能和形式创新的企图,是在moDeRn原义基础上的第一次标志性符号化。而在消费社会语境的压力下,“现代”一词在“现代主义”中的一次符号化后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符号化——象征性变异。于是消费语境下谈到的“现代”已经等同于“好并先进”,已经被最高程度的抽象化。人们不了解其本义,不清楚其一次符号化后的引申义,而只知道二次符号化后的抽象的积极含义。在此,消费语境主动给“现代”一词进行附魅,本义原真性已经被深埋,通过媒介生产——符号繁殖仿真并重构,使“现代”变为自己的宠儿,“好并先进”的同义。

这样一来,在消费社会的强大符号效应与仿真面前,大众乃至相当多的专业人士无法分清“现代主义”与“好并先进”的区别,并盲目地拥抱现代主义,赞歌四起,在一段时期内建筑艺术缺失了作为艺术精髓的批判性。

2.“驯化者”被“被驯化者”的反向驯化:

在消费社会里,存在一种隐蔽性很强的驯化机制。建筑作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消费的场所,是这种隐蔽性下的驯化机制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并对人们进行强制性消费驯化。以购物中心为例,功能空间与商品销售点进行有策略的摆放,比如越是经常性购买的东西反而越在深处,需要先经过一些非常用品或者奢侈品的柜前,对消费者进行强制性的消费驯化。同时还设法使贩卖空间与各种娱乐场所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消费气氛,这一气氛成为了激励消费者消费多余产品的有效方式。潜在消费者被建筑进行强制性消费驯化的同时,建筑也在潜在消费者的驯化过程中被反向驯化,即“驯化者”被“被驯化者”的反向驯化。

简而言之,就是建筑在产生强制性驯化机制的同时,自己也被这套机制所限定,从而产生表面自由与个性,本质是强制性驯化带来的同质化。

所谓消费语境下的“驯化者”的同质化就是其符号的能指多样,所指相似,并且日益趋同。表观的符号能指自由,个性,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进行仿真,而其所指却类似,甚至一样,这些都是在消费驯化过程中被强制性体系预先安排好的。

在中国,现代购物中心建筑设计上,比如家乐福与易初莲花,从外表看,通过各种媒介,

包括文字、数码、声音的符号都不一样,形态各异,但仔细思索,这两者购物中心的平面布置,功能区划,室内空间形象,乃至售货柜台的具体售货内容的地点与位置都是趋同的。那些多样的外表符号只用来区别公司属性。当美女与商人混入建筑艺术之中,建筑就不再是艺术了。其一切貌似艺术创作的努力却失去了艺术本身的纯洁,而沦落为“仿真”的艺术,其核心早已同质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9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

一 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形式

(1)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建筑(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332年)能够细化成不同关键阶段:首先为古王国时期,将金字塔当作典型。其次为中王国时期,石窟陵墓为典型。此时期主要为柱梁结构,具备较广阔的内部空间。再次为新王国时期,将神庙当作典型。关键为包括柱廊的内庭院、柱厅和神堂密室不同环节。最为典型的为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2)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叶)为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基础及财富。古希腊建筑风格突出性质关键为和谐、完美、崇高。神庙建筑为此类性质的突出展示。古希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柱式包括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

(3)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为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延伸。古罗马建筑主要特征为实用性,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形制完善,功能健全,结构技术优越。 从屋顶外观角度,产生了古希腊建筑内非常少见的“穹拱”屋顶。“穹拱”屋顶,变作古罗马建筑。尤其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将“圆”当作关键风格,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罗马建筑性质。典型的建筑为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万神庙。

(4)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建筑性质关键包括下述角度:首先为屋顶外观,一般采纳“穹窿顶”。其次为造型特征明显。圆穹顶往往为建筑的关键环节。再次为营造产生了从穹顶安装于方柱之上的框架手段及集中式建筑形制。最后为色彩多种多样。典型的建筑为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5)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为中世纪阶段非常关键的建筑风格,绝大部分为教堂建筑。通过罗曼式建筑 演变产生,是文艺复兴的产物。从法国产生,发展到16世纪,哥特式建筑突出性质涵盖了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自哥特式建筑之后,文艺复兴阶段建筑还有巴洛克、洛可可建筑陆续产生。

二 工业革命到来后的建筑形式

(1)18~19世纪几种欧美复古思潮

1)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在欧美地区非常常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形式,同时又称为新古典主义建筑。

2)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浪漫主义建筑能够追溯到十八世纪,欧美部分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非常关注个性,推崇自然主义,主要通过中世纪艺术风格和古典主义进行对弈。此类观念从建筑方面展示在强调脱俗趣味。

3)折衷主义建筑

折中主义建筑最早能够追溯到十九世纪,在欧美地区产生。折衷主义建筑师对出现的所有建筑风格进行借鉴,做出合理搭配,仅仅关注比例均衡,强调形式美。一般而言,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并非特别激进,无法根据持续产生的新建筑材料及新建筑技术产生彼此相符合的建筑形式。典型的建筑为巴黎歌剧院。

(2)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工业革命推动科技不断创新、生铁技术、结构技术、玻璃等摆脱了原有建筑高度及跨度的束缚。所以建筑形制出现了调整。1851年为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 展览馆,其建筑形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889年世界博览会推动建筑新形式慢慢出现。建筑会将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当作关键。埃菲尔铁塔突出作用为在结构科学方面产生的关键影响。

(3)现代主义建筑

钢筋混凝土产生之后,现代主义建筑随之产生。最早能够追溯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发展完善,50到60年代从全球范围内推广普及,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和柯布西耶为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主义建筑师营造产生的建筑,往往在特征方面非常相像,像平顶屋,不对称安排,白墙面。此类建筑形象从全球范围内推广普及,所以部分研究者将其成为“国际式”建筑。

(4)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从五六十年展到顶峰,另外,对其批判同样越发强烈。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清楚表明了所有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无法保持一致的思想及主张。这一著作能够认为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非常关键的纲领性文件。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主义建筑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史是一部石头的史书,经历了古代建筑的萌芽、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璀璨,赖特、密斯、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崛起、后现代建筑流派的多元化并存这一条发展道路。透过西方建筑发展的轨迹,使我们学会审视和研习西方优秀建筑遗产,从中吸取精华,以便于更好地发展赋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最后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更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中国建筑你离世界有多远[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2] 尹国均.图解西方建筑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灯庆坦,赵鹏飞,张涛. 图解西方近现代建筑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后现代主义建筑篇10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现代建筑思想启蒙建筑元素现代表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迅速推进。国内大量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种风格并置,百花齐放。眼下,尤以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最为突出,涉及到大量的住宅、办公楼、酒店等等各种类型的建筑。新古典风格建筑强调理性精神,以其高贵典雅的气质迎合着当今建筑市场的需求,表现出在当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对新古典主义建筑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建筑思想和当代新古典主义建筑的表达以及当今中国新古典风格建筑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展开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古典主义建筑发展脉络

新古典主义出现于18世纪,根本上是基于对巴洛克、洛可可建筑非理性的批判。当代的新古典主义则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晚期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古典主义建筑是相对于古典主义建筑而言的,也可以说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现代诠释。它是对古典建筑美学的思考和追求。古典建筑美学与依托于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建筑美学不同,它是对自然的思考与总结,强调理性,追求和谐统一,是对建筑静态和平面的思考。而新古典建筑不但保存了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典雅端庄的高贵气质,而且寻找与当代建筑的契合点形成时代的建筑,体现建筑的时代性。

新古典主义是“现代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思想启蒙时期,新古典主义建筑对“一元论”的批判和此时历史主义的觉醒,并通过对建筑原型的思考表达当时的现代性;摩登时期新古典主义主动同当时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相结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来表现当时的现代性;现代主义时期与装饰主义相结合,在古典理性的基础上继续表达相对简洁的现代感。后现代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通过变形夸张等手法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表达着这个时期的现代。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体现了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古典形式的背后,新古典主义建筑表现出开放性和现代精神,并为“古典如何步入现代”开创了一条重要的道路。一方面新古典主义建筑仍然采用古典建筑的构图和形式,在文化心理上保留着人们对传统的延续和认同;另一方面,它又面向现代,在建筑技术、结构、功能上采用了现代技术的伟大成就。新古典主义借用古典形式作为现代的“伪形”,但“伪形”中包裹的却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理想。

二、新古典主义建筑实例分析

我们选取北京的几个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为例,对当代中国新古典建筑进行简要分析。

1.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现代表现

以某沿街商业综合楼为例(图1),首先,此沿街楼从大的层面按三段式设计,下部一二层为商铺,形成建筑第一段。三至五层是办公空间,采用了简洁的梁柱处理,形成建筑的中段。六层及女儿墙立面后退,与檐口的层层出挑,形成了平实的上部造型。建筑整体为典型的“三段式”。建筑立面上以竖向构图为主,结合横向的梁进行基本的构图。比例

适当,形成简洁大方的立面效果。构图和比例确定之后,结合沿

街楼的梁柱结构进

行细部设计。我们可以看到立面的柱子有两种不同方式的做法,然后隔次排列,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韵律。柱子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古典的柱式,加上顶部的灯箱,横梁细部的线脚,檐口的处理,建筑立面十分丰富,同时又在整体构图和比例的控制下,在韵律的主导下,又非常的富有秩序感。当太阳高度角正好的时候,梁柱的光影投下,更凸显雕塑感。新古典风格建筑就是这样利用恰当的构图,丰富的细部,加上石材的使用,实现古典与现代、既矛盾又统一的结合。使得这栋新古典风格的沿街楼尽显其品质和档次,散发着高贵的气息。

建筑的西部,入口处(图2)的处理同样也是采用竖向三段式构图,门两侧用石材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中间的玻璃入口部分,大的左右三段划分前提下,是对细部的关注,与雨棚的对位搭接关系明确,细部丰富表情丰满。与整栋建筑风格统一,形成“入口是建筑整体的点睛之笔”的效果。

2.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新古典主义流露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建筑设计是将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了新古典的设计手法。在虚实对比、主入口出玻璃形体扭转等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之外,全部都有新古典的印记。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比例严谨整齐的开窗,秩序分明,然后再做细部上的推敲。每个窗洞按比例分为三部分,左右窗并列放置,立面石墙划分因此形成“宽窄窄、宽窄窄”的韵律;上下窗间均有线脚,形成纵向上的韵律,如此立面丰富起来。窗子檐口较深,雕塑感突出。此外,主入口前面的石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主入口在同一轴线上,一定程度上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平面构图中秩序的体现。

另外一种设计手法是在大的构图比例关系下对窗的设计。窗子的设计细致,划分多样,而且不同窗子之间形成对比,立面相当丰富。这也是新古典能取代国际式方盒子的魅力所在。某综合办公楼则是很明显的首先将主体高层部分后退,以底层商业作为第一段,主体高层后退形成中段,高层顶部作为第三段形成三段式。裙房部分竖向划分为几大部分,然后每一部分再进行细部推敲,加入虚实对比,整体形象丰富典雅。

新古典主义建筑将传统的古典文化进行抽象并与现代技术和材料相结合,将古典的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形成人们所熟悉的现代建筑的符号并融入到建筑中,用古典的方法演绎着现代的精神。当初新古典的出现是对国际式方盒子的突破,是对满足人民精神层次需求的呼应,可是如今,一方面很多城市(比如北京),新古典主义建筑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造成城市场景的不统一,城市界面风格的不连续;另一方面,国内的城市太多太多充斥着这种新古典的建筑,新古典建筑“过剩”,人们的审美也随之疲劳。建筑(尤其是住宅已经成为一种产品)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的迎合当下的市场需求和个人的口味,被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下的,是缺乏对建筑本质的思考。如果不顾及我们的国情,文化,广泛的新古典建筑比肩而立,将会造成我们城市的无序化。新古典建筑泛滥的消极面我们同样要有所警惕。

结语:

在中外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新古典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但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对古典精神特别是经典“美”的表达却是不变的。这种美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习惯和传统观念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古典美学法则已经成为历史的遗产,要对其继承和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今天,随着国内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发展的越来越多,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场景不统一,城市界面风格不连续和城市无序化等许多问题。如何去改善这些问题,如何建设更适合人民生活的城市,对建筑不断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出更高水平的中国建筑,这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1]严何.古韵的现代表达——新古典主义建筑演变脉络初探.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华,郑东军.论新古典主义与当代建筑创作[J].建筑创作,2003(1):6-7.

[3]戈蒂娜.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J].华中建筑,2005(5):26-28.

[4]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