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42:40

智慧能源篇1

东方所于1979年提出“软件制造仪器”,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09年——云智慧仪器测试分析与制造的大时代。东方所名誉所长应怀樵认为,如今中国遇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步大潮,而能源互联网就是云智慧时代的一部分,云智慧中心,或者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中国兴起。

云智慧技术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云智慧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发动机。里夫金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蒸汽机和煤炭的利用,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处于20世纪,是电力、内燃机、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石油、核能与计算机等技术的结合与交汇;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是新能源与互联网之间的结合,即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应怀樵认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新能源+互联网+软件制造+云计算”的云智慧时代。

云智慧技术和“云智慧时代”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1979年11月,中国CoinV创始人在杭州全国防护工程核试验总结会上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的概念,如汇集各种软件的手机:2009年11月,在全国第三次虚拟仪器大会上提出“云智慧仪器和云智慧测试分析时代”的概念;2012年5月,东方所提出“云智慧技术对软件制造加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紧密结合,云智慧技术加新能源等于云智慧时代,等于第三次工业革命”。

“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

软件制造取代硬件制造

首先,应怀樵提出“软件制造取代硬件制造,软件可以制造一切”。在过去,软件算法并未得到很多人的理解,而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如在各类智能移动终端中,除了少量硬件外,有大量的技术软件:又如胶片照相机已经普遍为数码相机取代。应怀樵说;“从前提出的软件制造一切,是用算法替代方法来测试:未来,软件制造将取代大量硬件制造,软件几乎可以制造一切,把仪器改成一切。”软件制造取代硬件制造有大量的实: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火车,以及无人操作各种设备和各种机器人等。“凡是信息量高度密集,需要更多智慧核心控制的关键场合,都可以用软件和微电子芯片制造,简称软件制造。至此,人们的生产,生活,机器制造,社会活动都将进入云时代。”应怀樵这样说。

软件逐渐制造了文化、艺术、通信的大部分内容

软件制造取代硬件制造的例子不止于此,数字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改变了信息与物质载体之间的关系。如经过化学处理的物化影像变为了数码图像;原来印在墨水上的纸张订本现在变成电子书;曾经的唱片变成了mp3、电影变成了mp4甚至更多格式:胶片变为了数码照片……照片、书本、地图、电影、电视、电话、电报、传真、唱片等承载的信息都数字化了,即转化成数列和数组,经过各种算法处理,又失去了原有的物质性,转变成了一种软件。

软件可以集聚人类智慧

软件的特点就是可以集聚人类的智慧。人们大脑中的思想不能直接继承遗传,但是把思想和智慧变成软件,人类就可以将其集聚起来并继承。软件是人类智慧的载体,是信息的集中汇集处,以前人类的智慧大多储存大脑中,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上,运用可以集聚人类的智慧。例如,对于“比光速还快的中微子”,物理学家自己发现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他们在互联网上公布了所有数据,并表示“希望全世界都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还弄不明白它”,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在做一场全球化的行动。

互联网和物联网促进全球合作化

应怀樵认为,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促进了合作的全球化。物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二者之间的结合实现高速通信取代了电报、电话、传真、电视以及各种书写、印刷、图书馆的形式,并且改变了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存储地,使整个出版行业受到震撼。另外,医疗方面也可以发生惊人变化:大规模合作将成为一场头脑革命。

当然,应怀樵认为,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安全性、知识产权、服务形式和费用、网速和ipV6等的问题另外,由于真实和虚拟信息都在膨胀。信息的权威认可尚未解决。我们愿意相信这些问题将会在未来得到逐步解决。云智慧仪器(Cloud Smart instrument,CSi)时代

云智慧仪器具有几大重要的里程碑节点:1946年2月,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研发成功;1979年中国CoinV创始人提出软件制造仪器;2008年,美国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中国CoinV提出云智慧仪器的概念,2012年2月,美国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书在法国出版。在这样的理念下云计算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展望、云智慧能源中心、能源互联网、云智慧科学仪器实验室、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云智慧安全中心、云智慧机器人,以及云智慧科研中心等。在未来科研机构都可以漫步云端,一种神话式“云智慧”时代即将到来,即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其中,2009年,应怀樵所在的东方所提出云智慧仪器时代可续模式,认为从Vi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Vi)发展为云智慧仪器,将是下一代科学仪器的未来,必然对全人类科学试验和科学仪器带来重大变革,从而使服务变成科学仪器生产制造和使用的关键形式。至此,人类将进入神话式的云智慧仪器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3G网络实现云应用。2011年12月,实现了云智慧仪器初次实验成功。应怀樵说:“多功用、高精度、更疾速的计算方式和计算软件的不时发作和结合为云智慧仪器的降生奠定了坚实的根底。目前,基于‘云计算和嵌入式零碎的结合’、”物联网(传感网)和互联网的紧密结合“的云智慧仪器不仅可实现跨windows、Linux、Unix等平台义务,而且还能兼容ie、Firefox、opera、Safari、Chrome等阅读器。”

智慧能源篇2

在强有力推动城市实现智慧化的同时,我们的城市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既节能环保又低碳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现实发展来看,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节能环保成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除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不得不依靠科技的力量来推动城市环境改善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智慧能源”布局。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也重点提出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有关专家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领域中,将投资8万亿元。而到2015年,仅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

智慧能源作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分割的版块,不仅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而且也在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助手。

“智慧能源”正步步走来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智慧能源”等字眼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且呼声日渐高涨。

智慧能源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变革原有的发展模式。那它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三重结构,最底层的就是基于互联网开放体系,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挖掘;随后通过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智能电网以及大容量高安全性的储能系统进行管理;最后由“智慧”与“能源”组合而成的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将人们生活空间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进而把能源变成互联网信息的汇聚点,向能源产业提供开放分享的数据资源半台,以及远程控制和协同管理的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智慧能源就是“智慧”、“能源”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其最终目的就是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节能环保。其中,“智慧”起到核心的作用,有了“智慧”,节能和产业优化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智慧城市建设包含着生态文明的理念,‘智慧能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前不久在接受《智慧城市》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城市总是充斥着挥之不去的雾霾、拥堵的交通环境等等,这样的城市不仅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而且还时刻制约着城市的健康良好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环境因素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高低,因为环境要素也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及城市运营服务方式转变的基本支撑。

事实上,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和重视能源问题,并多次强调节约资源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且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特别是“建设美丽中国”引起了国人的共鸣。

不仅如此,201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必须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等等。可以说,这必将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快推动我国能源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目前,内蒙古正全力打造云计算产业集群,将内蒙古从输出“普通能源”的基地升级为输出“智慧能源”中心;浙江也不甘落后,2013年8月,浙江省智慧能源监测中心成立,该中心是统筹浙江省工业、建筑、交通及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能源监测综合服务平台。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多地都在加大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力度,其趋势还有望继续扩大,智能电网又是智慧能源的核心,这将更有力地推动“智慧能源”的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入融合,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业、城市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低碳,发展“智慧能源”己渐渐形成共识。

能源产业布局有望提速

“作为节能环保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产业,智慧能源将推动产业革新。”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理事长王忠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如此,智慧能源将逐步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从而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并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智能电网为例,智慧能源的核心是智能电网。不可否认,电力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众多生产及生活设备都需要电力供应才能正常工作与生活。如今,我国多地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各类电力设备需求量也迅猛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3-2017年中国智能电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智能电网包括配网自动化、电力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市场。总而言之,在社会需求下,电网设施不断完善,将催生巨大的产业市场。

就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单业才认为,国家应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以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同时,单业才还认为,当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具有分散性、间歇性特征的新能源,必须依靠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电网来支撑。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等显著特点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正是契合了这些要求。而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电动汽车的普及。

再以光伏产业为例。当前,中央和地方光伏支持政策不断强化和细化,从而有业内人士就认为,2014年光伏产业或将迎来发展春天。

2014年2月初,国家能源局网站正式公布了《关于下达2014年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33号),规划2014年新增备案规模总计14Gw,其中分布式8Gw,光伏电电站6Gw;区域省市在去年年末和今年上半年纷纷出台地方补贴政策,光伏补贴包含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这些补贴的确定提高了电站的实际盈利能力,推动了光伏电站的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不管是智能电网,还是光伏产业,都受到了政府及业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既有全面政策也有细分政策进行推动,在今后将会不断强化和细化,从而更全面地支持能源结构转型加速。不过这一核心是要树立以电为核心载体的能源发展方式,包括新能源发电技术(光伏、风电等)、智能电网新技术、用电电气化新技术以及横贯整个电力、电气能源发展方式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可以说,扶持政策的持续不断出台,将带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产业链热度的持续升温,从而对整个现代能源产业布局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规模发展挑战不小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则提醒,智慧能源的发展的确需要“大智慧”。但“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同时它还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只有打破固有的能源发展模式,改变人们旧的能源利用方式,才能推动能源的不断发展与变革。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未来20年之内,城镇化率将急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迁移和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能源的消耗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也必然快速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城市能源的增长成为城镇化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小伟认为,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再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不能扭转城市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的网络技术对能源发展和利用将带来一些新的革命和发展,包括城市的能源构架、能源安全、后期运营等。能源问题除了控制,还要管理,通过智慧的it技术则可实现精细化的能源管理。

当然,随着我国智慧能源建设和发展,智慧能源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机构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容易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势必会降低“智慧”节能运行效率和极大增加成本与风险。王忠敏认为,智慧能源需标准先行,从实际应用出发,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形成标准,并使之能够真正促进智慧能源产业的发展。

智慧能源篇3

曾预言电磁波存在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Clerkmaxwell)为了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在他1871年出版的《热理论》一书中,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假想。他设想用一隔板将一个封闭的盒子隔为两半,在隔板上开一个只能由微粒通过的闸门,让一个及其微小而充满智慧的精灵控制。精灵若允许速度快的微粒通过闸门到盒子一边,速度慢的到另一边,一段时间后,盒子两边便产生了温差,恢复了能量交换,熵便可被控制。这个精灵就是物理学中的“麦克斯韦妖”,科学家们为此争论的近一个世纪。1956年法国物理学家L.布里渊(L.Brillouin)发表《科学与信息论》专著,将信息与统计物理联系起来考虑,通过信息的负熵原理解答了“麦克斯韦妖”的难题。他得出的结论——“信息等于负熵”。对于未研究热能物理学的读者也许会一头雾水,难以理解上述问题,其实这两个物理学家预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这一发现将会彻底影响我们从现在开始,至此之后的时代,将彻底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什么能源最清洁?如果问及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什么能源是最清洁、高效、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我们或许会回答是“可再生能源”。其实,从熵定律的角度看,宇宙间绝不会存在没有代价的能源,而代价必定超出所得。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会打死大量迁途的候鸟,使人类不得不增加杀虫剂的施用量,增加了人类患其他疾病的代价;太阳能硅晶电池制造中带来巨大能耗和大量污染物,生产多晶硅的副产品——四氯化硅是一种有毒且难以处理的废弃物质,它会彻底毁灭植被,将土地将变成不毛之地;农民将秸秆送到数十公里外的秸秆发电厂,不得不消耗更多稀缺珍贵的石油资源,结果造成秸秆发电的成本比燃油还高。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永动机”都不可能存在,任何能源都有代价,只是有些代价我们还不得而知,或者暂时可以承受。但是,世界上确实存在一种代价不对称的能源,也是最清洁高效的能源,这就是“节约下来的能源”。如果你既知道为什么节能,又知道怎样节能,并就此付之行动,将其融入价值观。那么你节约下来的能源供给他人时,就是最清洁、最高效、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能源。如何让你既知道为什么节能,又知道怎么节能哪?只有通过信息的传递。所以,麦克斯韦和布里渊的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信息将成为一种特定意义的全新的能源形式,它将依附于各种节能理念、节能知识、节能机制和节能技术的进步上,大幅度提高人类的能源使用效率,节约更多的能源以满足新的需求。能源技术进步是文明的根本动力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对世界观察的深入,人类与动物的分水岭既不是有“组织的劳动”,也不是“会制造工具”。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一种动物会驾驭火,而驾驭火的动物就叫“人”。所谓“驾驭火”就是会使用火并能够传递与此相关的信息。胡锦涛总书记曾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所以,能源技术的进步一直就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人类驾驭的火,开始摄入熟食,更易消耗、更易吸收,大脑得到空前发展。携带火种使我们的祖先敢于四处狩猎,走出非洲向全世界迁移;用火制造陶器,使祖先们可以不仅仅依赖动物蛋白,开始生产和大量食用谷物,让更多的人聚集生活,彼此增进知识,建立了石器文明;木炭是人类制造的第一种“二次能源”产品,它帮助人类置换铜铁矿石中的氧化物,获得金属制造工具和武器,建立了农耕文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利用煤炭及煤气建立了早期工业文明;电力、石油及内燃机的出现,建立了直至今日的后工业文明。今天我们正在步入信息文明,我们将面对的是怎样的“能源的改进和更替”?经过200年的前、后工业文明,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使全球气温上升超过了0.74℃,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0.17米,南北极和喜马拉雅上的冰川正在消融,极端气候灾害正在加剧,各种传染病正在蔓延,应对全球变暖正在成为全人类的主要难题,或者走向一个全新的文明,或者坐等灭顶之灾。为保护共同的家园,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成为人类的共识。但是,

智慧能源篇4

明确要求、务求实效,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善作善成

作为中央电力企业,国电集团党组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强化理论武装,强化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围绕政绩观、业绩观查问题、找不足,从严、求真、扎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到100%,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截至今年5月底,公司可控装机容量1.21亿千瓦,资产总额7559亿元,世界500强排名299位。被命名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荣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累计在国务院国资委业绩考核中荣获10个“a”级。

发展理念是核心,我们认真领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要指示精神,下决心从根子上治理比规模、拼速度、过度延伸的不足,综合实施思想教育、战略调整、投资管控、业绩考核和干部评价等多种手段,促进了全系统发展观和业绩观的根本转变,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蔚然成风。

发展战略是方向,系统总结近年来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做好“做强主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优化资产、防范风险,加强党建、创建和谐”五篇文章,打造效益国电、绿色国电、创新国电、廉洁国电、幸福国电的战略思路。这符合国企发展规律和改革趋势,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符合电力行业与企业实际,是引领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向。

结构优化是关键,坚持效益优先,加强投资全过程管控,投资结构得到优化,主业投资占比93%,清洁可再生能源占电源投资的72%。清洁高效发展火电,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达48.5%。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25%,其中风电装机世界第一,装备水平、发电量和经济效益亚洲领先,形成独占鳌头的新能源品牌。

管理提升是支撑,以建设董事会为契机,全面推进公司治理、股权架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改革,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三年对标和管理效益双提升,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经营绩效创历史新高,2013年发电量53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实现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33.7%;今年以来发电量可比继续增长,利润水平进一步提高,交出一份靓丽的业绩单。

作风转变是保障,各级干部坚持问题导向,把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触及矛盾、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服务基层的意识明显增强,重心下移了,措施更接地气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制订24条措施,去年“三公”等八项经费同比压降25%,广大干部员工纷纷“点赞”。

服务大局、发挥作用,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通过第一批和正在开展的第二批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工的心是企业的根,群众路线是公司基业长青的动力源泉。作为拥有14万职工的中央企业,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中国梦、企业梦、职工梦统一起来,做好“五篇文章”,打造“五个国电”,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做强主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坚持效益优先、量力而行、质量第一、防控风险,优选发展增量,优化调整存量。加快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优火电,做强风电,做精水电,安全高效发展煤炭产业,抓实科技环保、金融、物流等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重点从四个层面切入:公司治理,加快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权架构,推动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管控体系,完善三级管控体制,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业绩考核和干部评价体系,真正使质量效益成为“指挥棒”。

强化管理,提高质量,追求价值创造。管理提升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一是抓实对标管理,强化重点指标管控,夯实盈利基础。二是强化财务管控,实现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集中管控型、价值创造型的根本转变。三是打出纪检、审计、巡视、效能监察等组合拳,严格“三公”费用管理,持续提升管控水平。

优化资产,防范风险,提升经营绩效。优化资产也是发展,而且是更深层次的发展。要坚定不移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不断提升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具体地,完善和落实三年处置规划,实现轻装前进;切实防范财务风险,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资产负债率调头下行;建立覆盖计划投资、工程建设、生产运营、财务管理等全过程的内部控制体系,筑好篱笆打好桩。

加强党建,创建和谐,共享发展成果。从严治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继续抓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第二批活动,坚决纠正“”,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务求实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各级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急功近利,不贪大求全,不以规模论英雄,始终牢牢把握质量效益导向。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失职不渎职,确保风清气正。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提升职工幸福指数,让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顺应大势、勇于担当,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需求、供给、技术等挑战日益突出。作为煤炭消费的第一大户,电力行业义不容辞、责任重大,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顺应能源工业革命新趋势、环境质量与民生改善新要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走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作出积极贡献。

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节能优先是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国电集团落实这一方针,就要积极发展清洁高效煤电机组,推广应用二次再热、等离子无油点火等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和装备,以更少的煤发更多的电。推进现役煤电机组综合升级改造,提高能效水平,实现达标排放,把节能环保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还要在公司系统开展节能宣传教育,使节约用能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持续优化调整电源结构,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立足国内多元供应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国电集团作为综合性电力集团,火电重点发展东部沿海、西部煤电基地和外送电基地的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战略性布局大型燃机项目和天然气分布式电站。风电重点开发资源条件好、消纳能力强地区的项目,拓展中东部低风速新战场,培育海上风电优势。水电重点推进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科学有序开发优质中小水电。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稳妥开发其他新能源。

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坚持产研结合,依托现有科研院所和部级研发机构,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前瞻性布局一批中长期科研项目,重点突破火电高效节能、烟气深度净化、新能源装备、海上风电、高海拔水电开发、燃气发电等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形成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积极参与电力市场竞争,推动能源体制革命。主动顺应电力市场化改革大潮,积极参与大用户直接交易,在市场竞争中提升盈利能力。密切跟踪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程,早动手早准备,降低成本,培育优势。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智慧能源篇5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智慧能源篇6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构建

每次网络信息技术变革都推动图书馆的升级和革命。在云计算和互联网及智能技术等概念出现在人们视野之后,复合型的图书馆,数字型的图书馆已经背时代淘汰,智慧图书馆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线,智慧图书馆及服务的智慧模式逐渐成为热点话题。本文认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前提是提供智慧服务,由此基础上研究的智慧服务的实现途径的方法。

一、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2009年以来,iBm首次提出概念:智慧的地球之后,智慧的各种概念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智慧城市,智慧业务,智智慧医疗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智慧图书馆”也不例外。

目前的智慧图书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科学字典中,但研究人员们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科学的说明,比如,从智慧构建角度。搜索最近的文献,可以发现智慧图书馆的涉及云计算、互联网及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概念有关,目前国内的研究智慧型图书馆中,可见,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事物和智慧的基础上的,如新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性。科学化化,网络化和智慧化的技术是智慧图书馆的支撑的基础,实物与人互连是构成的智慧的核心,从知识服务向智能服务转型,智慧服务的提高图书馆才是智慧图书馆的精华。可以说,智慧图书馆是外部特点显而易见,即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而其内在的特点中提供文件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提供人性化智能服务,以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大众需求。可见,智慧图书馆是未来的服务的技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服务形态转型的变革。

(二)智慧服务的概念

图书馆服务要求的不断上升,已经走过的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阶段,智慧图书馆大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应增设加一项目,那就是第四——智能服务。知识情报服务是前提和基础,实现智能服务的根本特点是知识价值增值,创造价值的立场的智慧服务,以提高知识服务的内涵,是知识服务又一次提升。梁光德的智慧服务,是建基在使用创造力的进行知识搜索,组织,分析,重组,形成实用的附有知识附加值的产品,有效地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由知识服务转化为生产力服务。黄幼菲观点认为公共智慧服务的核心理念,就是“转识成智”,指个人将是一个客观的,外在的,别人个性知识的转化为自己的理性和智慧,价值知识智慧和实践智慧附有一定价值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服务,代表了一种现代图书馆核心的专业,最显着最重要的价值观和知识,其最终目的是的图书馆服务的提升和飞跃。图书馆提供基于it的智能嵌入式,关系式,协作式和智能化启发式和其他公共服务,以帮助客户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得人类的知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实践的价值。

经过研究文献的整理,本文认为的智慧图书馆,是通过创建智能服务,制定图书馆服务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云计算,互联网和智慧地球和其他的技术和理念,给实现智慧图书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智慧服务的特征

印度著名的图书馆科学家阮冈纳赞在他的著名的五定律里学写到:图书就是为了给需要的人学习的,每一个读者他自己的书,每本书有它自己读者,以便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成长中的有机体,定义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以开发智商,陶冶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们渐渐增长的精神文化境界,因此,人们可以选择自身智慧更多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收获更大的精神支撑,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繁荣的社会。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是实现其重大价值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依据文献载体为主提供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以传播知识为基础提供图书馆知识服务,以信息传播为基础提供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服务生成智慧服务的图书馆,致力于促进知识用户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智慧创造。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智能服务,智慧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知识深化和升华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情报服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它的服务于公众,广大用户,社会团体乃至全人类,是大范围的服务;第二,智慧图书馆提供是一系列的服务,提供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智能服务,图书馆拥有全面客观、整合、启发的知识的作用体现图书馆服务,帮助人们这个过程中的创新和知识,以提高智慧;第三,资源丰富的核心作用,图书馆必须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基于纸张的资源,数字的资源,网络的资源等;第四,通过集群的集成平台,构建集成管理,显示知识密集,方便接入,无障碍转换,跨越时间和空间来管理群集,使得图书馆服务快速传递。第五,服务协调,包括产业合作,区域合作,国家协作,全球协作等方式,在系统顶级设计上进行总体开展,使资源从分散走向集中化,由不同转成统一,往往要克服资源布局支离破碎,分散管理和重复建设的缺陷,实现智能图书馆智慧服务管理任务。

三、智慧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图书馆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的一种新形式。在互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设备为手段,以实现人与书、书与书、人与人的相互关联,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的。

智慧图书馆元素包括网络技术,智能基础设施,情报服务,它的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理层,技术水平层和服务水平层。它的基础是物质层面是,技术层面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智慧图书馆最能表现核心价值观的是服务层,服务水平。三个层次的相互支持,共同支持的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欧洲和美国图书馆界的智慧图书馆概念的领导者,该图书馆第一次出现也是在欧美大学图书馆里和公共图书馆及博物馆,这些都是实践智慧图书馆的发源地。目前,国内一些图书馆已经进行了尝试一些智能功能库,通过网络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提供图书智能服务。智慧图书馆智能包括感知智慧和服务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实践表明,图书馆提供资源的同时,而且还可以使人和知识相互融合,为用户创造一个知识和谐的环境,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智能服务。

在国内和国外的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与研究。互联网和云计算,从技术层面出发研究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应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集成和协同管理集群,这样互联网和云计算无处不在,方便和跨高层次的智慧和空间服务的技术支持,重点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当一个图书馆能好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知识,实现全面,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且重视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既是重视智能的文献资源,集约化经营管理,也以用户为中心,将智能服务为一体,综合上述因素共同推动实施并追求更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那么这样的图书馆可以称为智慧图书馆。

(二)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

积极构建智能服务技术平台,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必须具有异质性,开放性,流动性,互操作性,集成等特点。智慧图书馆技术平台,主要用于图书馆管理,管安全,智能接入,节约能源,环境监管,金融和商业,紧急救援和云计算技术的网络和信息管理服务。建设可在下三个层面:一是底层支撑平台包括互联网(互联网+RF传感器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云pC,云存储,操作系统。二是数字资源建设。丰富的数字资源库,是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其中包括数字的化纸资源,购买或自建的原生数字形式的数字资源,智慧,搜索数字整合资源。三是智能服务系统。智能服务是要求以用户为中心,个性化的界面的选择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和表达方法。各种服务平台,将专注于web服务,移动opaC,短信定制,虚拟参考咨询,互动,服务协作等。其实质是目的实现“信息找人,按需服务”使用户能够方便,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与信息服务。

服务技术平台建设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服务至上的原则。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智慧,技术,资源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2)资源整合的原则。图书馆服务的资源整合是管理知识产权的技术基础,图书馆需要借助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打造文学感知服务管理系统。

(三)加强技术标准和制度建设

智慧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除了技术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过程中所面临其他问题的成本,也面临着技术标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制度建设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设行之有效技术标准和制度,使智慧图书馆提供优质安心的服务,以更好地造福于人民。因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规范,即使在实现了智能化和互动服务,信息和通信问题,还需要制定一些相应的行业标准,以避免发展过程中,智慧图书馆初相参差不齐的现象。互联网拥有的数据网络是巨大的,特别是传感器和智能追踪用户的行动,个人习惯和喜好,存在泄漏个人隐私和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问题,需要加强财产安全方面的网络技术研究和开发,建设先关机构维护智能库的安全性和用户隐私。智慧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发展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前提下进行的,互联网的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因此,需要维护其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保证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培养智慧图书馆员

馆员、知识和用户的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了智能图书馆的服务,馆员是主体,是机构所提供的智慧服务核心。英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专家说,“智慧图书馆员的基本资格水平特征,一定是致力于终身学习,社会和民族的多样性,灵活性,创造力,知识渊博,豁达和参与公共生活等条件,黄幼菲说:“服务热情,知识和能力,智慧,灵性,危机管理,团队合作,综合素质。”我们相信作为智慧图书馆员应具备准确把握智慧的知识来分析专业知识价值、状态和周期的能力;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商业智能,数学算法,自然语言理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技术;有能力基于“投入——回报”人类的物质和钱财资源,弹性发展规划,并最终有足够的智慧,建立完整的采集,存储,整理,分析综合解决方案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图书馆联合部门,图书馆和信息部门,相关商业组织和馆员一起工作来获得。

(五)强化智慧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无论什么特殊的“智慧与服务”的校训,或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馆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戈尔曼提出了“图书馆学新五律”提出了“明智地使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使用技术智能加大服务)”体现了信息作用下的图书馆人文关怀。图书馆服务的智慧时代情报智慧服务是不应被歧视性的,是就近方便热情细致的服务,一体化的高效的服务,但也选择的多样化的服务。通过图书馆无处不在信息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读者可以打开并外访问图书馆的馆藏,集成网络,通过信息集成平台,读者可以在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任何一个点完成文献互还互借,网上信息检索。智慧图书馆这一有机体的生长,为读者使用图书馆节省了时间,提供了方便,使智慧服务的公益化,智能化,技术化和服务化。

总之,智慧图书馆为新一代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希望,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使读者满意。尽管智慧图书馆建设阶段只在初始的阶段,一些是尝试还属于实验型的,但像RFiD这样的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产物,有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前景是雄心勃勃的。首先,建立用户和馆员的多维互动模式,图书馆的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服务化。其次使用用户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自我组织和自我认知的空间的打造,通过网络技术,语义技术提取原始数据,建立行业或学科的用户特定的宏微观知识空间。

参考文献

[1]姜永常.基于知识构建的知识服务实现机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2).

[2]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

[3]杨志刚,周凤飞,李洁.web2.0技术主导的数字图书馆人文服务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2,10(2).

智慧能源篇7

【摘要】“智慧校园”是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与现状,结合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建设,依托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生态体系,在学校综合管理、教学教研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新模式。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电子书包;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1-0061-04

“智慧地球”理念在2008年提出后,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研究最热门的课题。伴随着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我国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数字社会的发展战略[1]。2010年至2020年,广州市将全面实施“智慧广州”战略,重点打造新设施、新应用、新产业、新技术和新生活等“五个新”的智慧城市工程。而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是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所谓“智慧校园”[1],是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教师、学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智慧教室、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利用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智能监控系统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支持,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的教育生态体系应用新模式,为广州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智慧广州”战略的实施。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3]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4]指出:“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每所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5]提出:“要实施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建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打造智慧型的校园环境、智慧型的学校管理、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智慧型的教学环境、智慧型的教学系统、智慧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信息时代智慧型的学生。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约100所特色智慧校园示范校,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和学校提供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它是构建智慧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能够实现教学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跃升,对推进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和“智慧广州”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广州市共有十个区、两个县级市,教育总量大,学校层次多,目前,各级各类学校3000多所,在校学生总人数200多万,在职教职工总人数15多万。

经过“十五”、“十一五”建设,广州教育信息化已经从基础建设与基本应用阶段、整体推进与整合应用阶段向大网络、大平台、大服务阶段迈进,实现了转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工程”,架起了通往全市基础教育各个角落的信息桥梁,使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从城区和部分农村学校延伸到所有边远农村学校,光纤总长度已超过30,000公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光纤城域网。目前正在打造生态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广州“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6],形成了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体系。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省级资源、共建合作资源、采购通用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等多种途径,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群,目前市级教育信息资源库总量达100tB,市级应用系统达50多个,并打造了“同步教学资源包”、“精品课例库”、“教育考试考生身份验证管理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名师辅导网”、“天河部落”、“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一大批彰显本地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稳定、规范、多元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区域、学校、学段之间水平差异仍然较大;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鸿沟仍存在;缺乏有效支持学科教学革命性的资源和工具软件;大规模创新应用实践研究的措施和机制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队伍稳定性不够等。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探索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按照“实验先行、改革探索、以点带面”的原则,2013年5月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全市选择6所教育信息化基础与环境好、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教师信息素养较高的学校作为“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样板校,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约100所特色智慧校园示范校。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高度共享、协同创新,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建设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学校业务应用等“智慧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把云计算[6]、虚拟化[7]和物联网[8]等新技术引入“智慧校园”建设中,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先进的、安全的、人性化的智能化校园系统,实现“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对整个教学、科研、服务等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快捷、共享、全面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

1.“智慧校园”智能化的环境建设

一是“智慧校园”网络基础环境建设,在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和升级,配置网关设备、网络交换机、无线路由ap转发器、服务器、数据存储等硬件设备,实现校园信息服务无线和有线的无缝结合、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二是智慧教室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每间智慧教室配备70寸的智能交互Le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电子书包[9]、智能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平台、智能全自动高清录播系统等硬件系统,配置一套支持师生互动教学与反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三是配备基于物联网的软硬件设备,建设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和校园智能管理系统等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系统管理平台,能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四是依托云计算和虚拟化等信息技术打造广州市“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网络和资源环境的支撑,为学校实现“教学教研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学生学习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数字化”和“与社会沟通智能化”提供智能化服务。

2.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根据“智慧广州”建设的总体要求,启动智慧型教育体系的研究,并以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切入点,组织首批6所样板学校开展实验研究,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素质教育生态体系的新模式,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效利用新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制定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为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小学“智慧校园”应用模式探索

1.在学校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在完善和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教室、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智能监控系统等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把学校综合管理、教育预测辅助决策、教与学的综合评价、资源管理、财务与装备管理、家校互联、数字图书馆等多个独立的系统平台,利用统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流完成相互关联的数据调用,融合成一个基于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的“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在教职工管理(包括教师人事信息、教师业务信息、教师专业发展记录)、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试卷分析、作业管理、素质评价)、办公事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考务管理、日常处理、排课系统、选课系统)、在线考试、备课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研修、体卫管理、招生管理、德育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当学生、家长、教师一走进校园,“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就能感知到他的存在,可以无处不在地为他们提供帮助:给学生主动推送适合他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为教师主动推送教案、课件,报告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为家长定制他所需要的教育信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教育教学动态分析、预警、辅助决策服务等[10],从而实现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和智慧化的服务。

2.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构建新型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新模式,大力开展面向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总结推广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通过优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环境,充分应用智慧型的教学支持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探索和总结信息化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的方法和规律;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应用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和教学实践探索,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智慧型教师队伍,组织专家和实验校老师开展调研,开展“智慧校园”相关实验课题的研究。

利用智慧教室环境,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共享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智能交互Le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材、在线学习,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在教师端给学生发送练习题,学生答题后进行在线反馈。系统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业的答题记录、考试成绩等进行自动统计上传,并进行智能跟踪及评价。同时师生通过智能交互平台整合和共享应用广州市“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的资源以及区、校的教学资源。利用全自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

在前期开展广州城乡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异地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广佛肇同城区域间网络教研活动、穗港两地的“一课两讲”活动和全球华人网络学习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智慧校园”环境进一步深化网络教学教研的创新实验研究,利用先进的智慧教室实验平台使城乡校际之间、广佛肇同城区域和穗港澳台地区的网络教学教研互动交流活动常态化,使不同地域的师生共同聚集在一个课堂上,利用网络环境使教学教研无距离障碍,同区域和异地间共享教学教研资源,取长补短,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研活动,有力地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内的广泛、有效和创新应用。积累基于“智慧校园”环境进行教学教研和应用实验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打造实现智慧化教学和智慧化教研的新模式。

3.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利用基于物联网的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和校园安防监控系统,通过融合物联网与3G技术的学生智慧卡和“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在学生的考勤管理、收费管理、消费管理、宿舍管理、家校互动、场室管理、图书管理、考试监控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智慧卡能够集上网身份认证卡、门禁卡、饭卡、借书证、钱包等用途于一身,学生凭智慧卡就可以进电脑室上网、进校出校考勤、食堂就餐、图书馆借书、校内消费结算,以及宿舍、实验室的身份识别等。通过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可以在学校各类考试、校园安全方面进行实时监控,管理者点击鼠标,就可通过“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把重要信息及时发送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结语

依托“智慧校园”建构创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建设“智慧校园”,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效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促进教育创新,开展教改实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注:本文为广州市财政投资教育信息化项目(2013—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编号:GZit2012-npF3-01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产业网官方微博.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智慧校园[DB/oL].cnii.com.cn/xxs/content/2011-11/29/content_937516.htm,2011-11-29.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2-03-13.

[5]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B/oL].wenku.baidu.com/view/daee93f2ba0d4a7302763a03.html,2012-02-09.

[6]王同聚.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型和应用设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24-26.

[7]徐大勇.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1):85-86.

[8]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32-135.

[9]黎加厚.“电子书包”的遐想[J].远程教育杂志,2011,(4):111.

[10]宋金州.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1,(12):52-53.

智慧能源篇8

【摘要】针对我国创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速度不断更新,城市对电能的消耗量将日益增多,以传统能源供电的城市发展,大大加速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恶化进程,不利于建设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思维。结合我国“十三五”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本文提出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有效解决了智慧城市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等经济发展相关问题。

【关键字】光伏发电技术智慧城市低碳经济绿色环保协同发展

根据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求,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理念,是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加强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既能解决智慧城市能源供给问题,又能解决节能减排对智慧城市的污染题,从而达到智慧城市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

一、光伏发电在智慧城市中应用的优点:

随着全球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及利用,导致能源枯竭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碳经济、绿色环保、供给安全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随着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广泛应用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逐渐取代了传统能源的利用。作为现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能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更多好处。

1、达到智慧城市低碳、绿色环保的要求:因为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转换,能源利用给智慧城市带来零污染,零排放,从而达到智慧城市建设中首选能源利用之一。

2、达到国家节能环保的战略: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自给自足很难达到,主要依赖于进口。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中,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重要部署。加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达到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的智慧城市,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紧缺,发到节能环保的战略意义。

3、促进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是光伏产业生产大国,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从而大部分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由于当前处于经济复苏乏力的环境,欧美国家进行贸易保护,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使之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受到重创,制约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根据国家“十三五”智慧城市经济建设的提出及规划发展,加强了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促进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二、光伏发电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领域:

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清洁能源的应用涉及广泛。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应用智慧城市之中的居民生活、交通、运输、物流、资源、公共服务等相关领域。

1、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智慧城市中,居民主要应用家庭生活用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根据小区居民生活用电需求,配套相应的光伏发电系统,满足于整个小区的生活用电。

2、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道路交通方面的应用。首先,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于城市路灯、智能公交站台、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及人工智能机器人警察等用电设施,大量减少了传统电网输电及城市用电高峰压力。其次,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灵活供电,就地取材,不需要太多的城市电网布线及清洁、绿色环保等优点,能促进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发挥重要角色。

3、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物流及运输方面的应用。在智慧城市中,交通运输是整个城市活力的体现,正所谓有交通运输是整个城市血液运输的关键环节之说。作为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智慧城市,电动汽车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是必然的。因为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零污染,低噪音,低耗能,能给智慧城市带来节能环保的功能,从而加强太阳能光伏发电充电桩为智慧城市电动私家汽车、出租车、公交车及其他公共服务用车等提供电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充电桩不仅满足于城市小区散户灵活充电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大型集中式充电站为电动汽车充电。

4、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学校、医院、公园、政府机构交通道路,娱乐场所等相关领域用电,在这些领域有效解决空气污染及噪声污染,使学习者,工作者,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学习,工作。

三、光伏发电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前景

1、因为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加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能促进我国光伏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支柱,减轻我国就业压力,能源支配紧张,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从而促使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得到有效改善。

2、作为我国城市“十三五”规划建设,国家在“十三五”期间进行打造低碳、绿色环保的智慧城市。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低碳经济、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目的。当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相当成熟,所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我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最佳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需求,在今后太阳能光伏发电占领能源市场势在必得。

3、太阳能光伏l电解决了智慧城市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重大问题,也使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不断加强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将是我国未来能源、经济及城市发展方向的指引。

四、结束语:

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来看、我们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智慧城市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大量的应用,不仅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而且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能源枯竭等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不断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品质及城市的整体品位。

智慧能源篇9

一、智慧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成为热点之时便是盲目性泛滥之时,而目前盲目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造成浪费,明显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规划趋同,创新不足

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同小异已成为普遍现象,无非是通信升级、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物联网试点、云计算中心、发展信息产业等等内容。大同小异的规划模式让人十分担心,抄来抄去的模式有什么智慧可言?智慧必须与众不同,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模板化的智慧城市怎能带来城市的活力与特色?

(二)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模糊

智慧城市规划呈现的第二项问题是热衷于大工程,迷恋新技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效益却越来越模糊,人们看不清这些高新技术与效益有何直接联系。急于求成的规划者总是热衷于大工程,期待大工程能够一举创造奇迹,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大项目风险越大,效益越看不清,大项目成为信息化浪费的主要漏洞。

(三)智慧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独家规划

智慧城市规划带来的第三方面的问题是与社会脱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政府的独家事业,企业不知如何参与,也不知怎么配合,更不知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来创造效益,智慧城市的规划成为政府自说自话的内部业务。智慧城市并不是简单地升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而是要使城市更加智慧。城市智慧的来源主要是广大城市居民,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城市将失去智慧的源泉。

智慧城市规划碰到的问题还很多,政府面对的环境与信息化初期的环境已经大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智慧的新思路,以信息化初期的思想方法设计智慧城市已经不行了,如何使智慧城市规划思维适应新需求、新环境,是政府部门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影响政府智慧思维的若干情结

错误的思想方法经常来自以往的成功经验,失误常常是成功的延续。智慧城市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延续了信息化初期的一些成功做法的结果,国内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年大发展之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续过去的思维习惯肯定会出现问题。明显的思维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大工程情结成为发展障碍

一些地区政府的信息化规划非常热衷于建设大工程,因为大工程更容易显示业绩,政府领导人喜欢毕其功于一役,大工程(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的早期是适当与必要的,因为这时的社会需求比较简单且一致。中国信息化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社会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大大增加,大工程就不那么有效了,智慧城市需要更多专业化、多样化的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的投入,依赖大投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转向主要依赖智慧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大工程情结重投资轻智慧,不利于多样化的智慧资源开发利用,阻碍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高新技术情结忽视整体效益

人们迷恋高新技术的常见原因是对效益产生机制缺乏认识,浮躁心态会妨碍人们冷静地寻找实现效益的途径。总想着走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官员,希望信息化新技术能够成为实现信息化超越的灵丹妙药,但冷酷的现实并没有支持高新技术等于效益的公式,因为效益是综合效果,高新技术只是实现最终效益的一个环节。效益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套优化,它是智慧的综合积累,单一的先进技术是无法代替所有环节的改进的。

不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只是创造效益的一项工具,工具是不会自发产生效益的,效益实现的复杂性高于技术应用的复杂性,认为高新技术应用必然带来效益的观点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效益实现另有其规律,高新技术迷恋症会使人忽略产生效益的规律。

(三)政府掌控情结阻碍市场创新

凡事都要自己直接控制的老板成不了大事,直接控制情结强烈的政府也难以适应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将信息化建设视为只是政府的业务,看不到市场参与的重要性。有些工作人员认为只有自己直接控制的业务才是可靠的,将很多资源与业务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向公众开放(企业信用系统建设就是一例),这种凡事都要控制的心态已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政府官员应当意识到,今后的信息化已进入到高度依赖创新的时代,政府一己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足的,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是调动社会的创新能力,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智慧城市。

(四)政府资源优势形成创新劣势

影响政府冷静思维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官员急于成功、缺少耐心,客观原因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资源而缺少足够的监督,资源掌握得多会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缺少监督会导致投资轻率,使得某些官员热衷于尽快创造业绩而缺少科学的态度,资源聚集的优势反而成为不利的因素。

政府“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投资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易使人自满而失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看不到信息化环境的巨大变化。智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国内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度依赖智慧投入的新时期,信息化初期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投资不再是关键,智慧投入才是关键,规划者应当认识到这种变化,改变习惯思维,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新形势。

三、智慧城市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一)竞争力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评价一个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不能仅看有多少信息化实施,因为“智慧”不是一个技术性指标,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是以技术水平划分的城市概念,智慧城市与之不属同一层次,智慧城市的概念视野远比信息化的概念广阔,城市是否智慧需要更综合的考虑。城市要能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要有自己的位置,一个将被未来竞争边缘化的城市是无法被称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超出了信息技术的视野。

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前景的视角来考虑智慧城市的目标,明天城市的繁荣来自今天的智慧选择,没有竞争力成不了智慧城市。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清,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就不明,智慧资源的积累将没有焦点,也就无法凝聚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因此,明确城市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是智慧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二)特色化与专业化是城市长久竞争力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与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现代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社会经济的竞争态势,依据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性屏障已经被大大削弱了。现代通信与现代交通将来自全国、全球的竞争者送到每个城市面前,城市急切地需要确定自己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找不到自己定位的城市只有被边缘化。世界正处于重新组合之中,智慧城市规划要有助于强化城市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而专业化、特色化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为中心,专业化、特色化将成为城市间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优势,社会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智慧财富的积累,合作者在寻找知识与智慧的密集地,而知识与智慧的高度密集也恰恰是城市能够防范竞争者的有力手段,知识、技术、人才、智慧都在向密集地集中,形成高技术、高知识的专业化密集地,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三)城市个性优势应顺其自然

在未来经济大格局中,城市发展的前景在于其能够与众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在创造与众不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除了在一些标准化服务的领域中,可以强调互相参考与借鉴,智慧城市建设更多方面要突出的是在城市主要应用方向上的创新,以信息技术和配套的各项政策来提高城市的创新活力与智慧化水平,形成城市长久的竞争优势。

影响城市特色化发展的障碍是急功近利,为了加速GDp的增长,城市很难规划长远的特色,城市越来越失去自己的风格,严重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智慧城市规划者要十分清楚,在地理屏障越来越不能成为竞争的阻力之时,竞争力唯一的保护就是专业化的深度,只有特色化的城市才能生存。中小型城市不能与大城市比规模,只有依仗特色化来竞争。城市规划不必追赶热点,可以发展特殊的制造业,发展农业、旅游业、文化业、教育业等。热点最后都将成为无利可图的领域,而冷门产业反而有更多机会。

在建设城市长期优势的过程中,规划者应当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要按照地区经济合作分工的趋势选择城市的定位,要避免一厢情愿地“打造”热门优势,往往你想打造的优势也是其它地区也在打造的优势,结果都不成功。规划者若有二十年的竞争发展眼光,将能使城市更智慧。

四、智慧密集比资金密集更迫切

(一)资金密集型项目在减少,智慧密集型项目在增加

对于政府项目审批而言,项目大小是以投资规模衡量的。目前,政府信息化的投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而投资的效益反而日渐模糊,对于大工程的效益退化现象,人们尚未给予高度重视。

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工程效益是好的,此时人们的需求几乎是共同的,都需要网络、都需要带宽,需要基本的服务,需求相同便于形成规模经济,政府大规模工程能够发挥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主要在“十五”和“十一五”阶段。

在“十二五”阶段,虽然很多地区仍面对着通信设施的升级,但更多的资金将用在应用开发上,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应用在向多样化、专业化、深层次发展。深入的应用服务主要欠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资源。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充裕了许多,然而知识与智慧的缺口却无法很快填补。知识与智慧资源跟不上,这成为大工程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资金聚集容易,智慧聚集艰难

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看到资金的聚集容易,而知识与智慧聚集十分艰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几乎没有什么项目是因资金无法到位而失败的,失败的项目多是因设计问题、管理问题、协作问题、知识与技术问题而产生,信息化工程失败不是资金不到位,而是知识与智慧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既需要资金又需要知识与智慧,对政府而言,聚集资金是容易的,资金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然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却极不容易,知识与智慧有很强的专业性,难以替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知识与智慧资源存在于专业人士的头脑中,现代通信能够方便地传递资料,但是却无法传递应用知识的智慧。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问题,又成为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管理科学问题,他们都不是政府机制容易应对的事情。

资金聚集极为简单,各方面聚来的资金使用价值都是一样的,但知识与智慧的聚集却没那么简单,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是一个组织的过程,是一个开发、深入、创新、提高的过程,这项工作是要通过专业化的人才完成的,并需要向各方面有关人员普及,这是一项知识工程,其艰巨性往往超出人们预料,智力投入不足将造成系统弱智,弱智系统的效能无法与智慧系统相比。

(三)依据智慧资源的能力安排工程

对照资金聚集与智慧聚集的艰难程度,我们将不难理解为什么智慧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工程大项目的效益下降了,智慧城市越来越需要智慧密集型项目,政府的资金实力越来越大,但其智慧资源聚集能力却远远跟不上智慧城市的需求,匆忙上马会产生许多弱智系统,浪费了资源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智慧资源的组织能力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缺口。

合理的智慧城市工程目标不应当只依据资金能力来规划,而应依据最稀缺资源的供应能力来规划。智能系统建设最稀缺的是人才资源,包括设计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运行维护人才。智慧城市每一项目都需要认真研究面对的实际问题,把问题搞透彻才能开始建设。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无法构建智慧系统,人才资源不足时强行投资只会产生比没有还要糟糕的弱智系统。

五、市场机制是实现效益的捷径

(一)效益不是信息工程逻辑能够推导出来的

智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实现效益。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效益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果,似乎效益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观点需要纠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工具不会自己创造效益,效益是应用者创造出来的。取得效益需要一连串的环节,单一技术环节的改进并不足以保证整体效益(除非这个环节是系统的最短板),效益是在一连串环节上进行智慧选择的结果,配套环境的优化对效益的产生有着重要贡献。

系统效益的复杂性远高于技术可行性的复杂性,技术可行性是一个工程问题,有章可循,而系统效益是不确定性问题,无章可循。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效益立场,智慧城市工程的整体效益创造了许多不确定性,信息化效益依赖于多方面智慧的积累,这些知识与智慧远远超出了信息科学的领域,仅靠信息技术创造不出信息化效益。

(二)市场机制推动了效益的自组织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实现信息化效益能力上存在着巨大差距。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系统,没有任何行政力量,也没有政府补贴,却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而拥有政府大力支持的电子政务,却被政府部门资料的共享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效益智慧的积累机制。

效益的实现在于持续的效益选择智慧的积累机制,企业机制的信息化行为选择的每一步都在考虑其是否有效是否经济,这种选择就是在注入智慧,市场行为是一连串的选择,其结果是智慧的积累也是效率的积累,这种智慧的积累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外部的合作,企业家总在寻找最有效益的合作者、寻找最有效的产品、方案与技术,这是效益智慧的自组织过程,大量自由的选择促进了效益智慧的积累。在市场上,更经济有效的业务被连接起来、组织起来,效益差的业务被淘汰出去,进而形成了更加有效率的市场。

政府缺失这种选择机制,这使得政府只适合做投资密集的基础设施工程,而不适合实施知识、智慧密集的工程,政府机制并不善于管理智慧与人才资源,而这正是市场机制的优势。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三)开放市场比顶层设计更有效

智慧城市规划要破除对顶层设计的迷信,顶层设计是信息系统工程中的方法,仅适用于信息完备的工程建设场合,而智慧城市的复杂性是超出工程领域的,是顶层设计无法覆盖的,靠顶层设计来解决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不现实的。这是顶层设计的第一大问题。

顶层设计的第二大问题是没有看到智慧城市的效益需要通过社会自组织的途径实现,顶层设计完全没有考虑效益的自组织机制,只相信自己的头脑而忽视了市场的智慧,看看信息企业家创新的成绩就知道市场比政府聪明得多。政府要尽量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向市场开放,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做增值服务,唯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适应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在信息化先进的国家与地区,电子政务已进入到开放服务的阶段,政府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开放给企业,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增值服务。例如:美国将气象资料提供给企业,由企业去做气象预报;香港政府将交通定时监测的数据向企业开放,由企业去交通疏导信息。这些做法都是智慧城市规划应当认真考虑的。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思路还没有转过来,例如一些政府部门把住企业信用信息不放,总想自己去做企业信用服务,至今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原因在于大思路不对,政府机制不适合应对多样性的服务,发挥企业的作用才能带来智慧城市的繁荣。

六、智慧城市规划核心是机制建设

(一)智慧城市没有静态标准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我们不能说某某城市是智慧城市,因为智慧本身是相对的,今天的城市与几十年前相比,可以说都是智慧城市,然而与几十年之后相比,则可以说是未开化的城市。由于智慧城市没有静态的尺度,我们也无法通过增加信息设施投资来一劳永逸地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预见能力。重要的并不是建立何种标志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而是建立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新与积累机制,使城市在智慧化的过程中永不停息地努力。智慧化的机制比现代化的设施更重要。智慧城市应当是有活力的城市,城市的智慧主要不是体现在静态的工程项目上,而是体现在智慧的创新与智慧资源的积累效用上。

(二)解决长期问题的办法是设计机制

对于短期的、规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聪明的决策来处理,但是对于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不存在一次性解决的可能性。未来的复杂性是不可预见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这样一个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无论怎样聪明的头脑都无法清楚预见未来的麻烦,更无法规划未来的最佳方案。今天能够做的是设计一种不断改进的机制,让机制帮助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数学上很多函数是没有解析公式计算的,但人们可以用迭代的方法求解,不断逼近目标,智慧城市也需要这种不断逼近目标的机制。设计机制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以间接的控制手段解决直接操作的问题,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这种高层次思维,智慧城市的复杂性超出了信息工程的范围,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市场机制比完成几项具体信息化工程更重要。

(三)确立政府在智慧城市机制中的位置

一个城市最大的智慧来源是城市居民的知识与创造力,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能够激发居民创造力的机制,使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造与积累更快、更有效。完善城市的通信设施是必要的,通信环境的改善能够方便社会的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分工与合作是提升社会效率的重要途径。一切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都有助于城市智慧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时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一切能够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改善对公众的服务,节约公众的时间与精力,就是在创造社会财富。

如果认识到人是城市最大的智慧资源,那么建立能够促进居民创新的机制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智慧城市应当是能够发挥大多数人的智慧才能的城市,要通过市场机制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来思维。智慧城市的效益是通过自组织产生的,政府需要推动互操作的标准,帮助社会各界通过方便的互操作工具实现更方便的自组织,以实现信息化应用的繁荣。

七、智慧城市规划新视角的要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各地政府都是一个新题目——没有范例、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今天的信息化形势远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静态思维、独家思维、工程思维来解决智慧城市的规划问题。智慧城市规划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应包含以下一些观点:

(一)智慧城市关键不在信息技术,而在智慧发展与积累机制

不存在智慧城市的静态标准,信息化、智慧化永无止境、永不停息,只要停息就背离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智慧资源发展与积累的模式,不仅有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更有促进城市智慧资源创造、积累的机制,智慧城市的规划重点不应放在建设多少信息化设施上,而应放在智慧城市机制的设计上,以机制来促进城市各方面智慧的持续积累与创新。

(二)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畴,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

信息技术应用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智慧城市的含义高于信息化技术的范畴。智慧城市首先要能在未来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与发展。为此,城市必须在社会经济竞争格局中有很好的定位,以形成城市独特的竞争力,定位明确才有助于聚集各种智慧资源(信息资源、智能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智慧城市的规划要围绕着城市的特色进行。

(三)智慧城市效益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机制

高效益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也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点,效益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效益社会不会来自静态的设计,高效益的社会依赖的是一种机制,即效益自组织机制。效益的自组织也是智慧的自组织,市场上的创新常常是在充分利用以前智慧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新智慧,它成为智慧的自组织、自积累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项目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效益自组织机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通过市场自组织机制来加快城市智慧的创造与积累,为居民创造更多效益。

智慧能源篇10

日前,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发〔2013〕7号文件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15年,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同时明确了山东在今后的时间里将以打造智慧园区为主要目标,来实现智慧山东的整体结构规划。

提早布局

智慧园区的明确丰富了智慧山东的整体布局。但早在2011年,山东就已经提出要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2012年,针对“智慧山东”基本框架,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细化为要加快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建设,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等。这与园区的明确互为印证。

为了更加具象的贯彻智慧山东计划,山东决定依托济南、青岛、潍坊等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位置感知技术,集聚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智慧应用和服务为核心,充分发挥地方智慧型产业的优势,选择物联网应用基础较好的领域,分期分批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项目。

在整体布局中,山东将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打造引领全省的综合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积极争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还将建设一批公用信息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集聚的示范性“智慧园区”。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还将实现对道路、桥梁、建筑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矿山、电力、化工等领域生产现场环境、设备实时运行的监测和预警,人员、设备的识别和安全巡查管控等。要构建覆盖全省千家重点用能企业的油、电、煤、气用量监测网。此外,还将加快建设山东“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智能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智能酒店客房、景区客源流量监测系统、旅游车辆调度系统等,实现一体化的旅游服务和个性化的旅游感知互动。

尤其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山东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韩旭东认为,过去几年,“智慧山东”建设主要放在了交通、矿山这两个重点领域,省内矿山开始从数字化、智能化向智慧化发展。而“智慧园区”也要通过项目建设形成更好的应用模式,引导园区内企业的智慧化发展。同时智慧园区的明确,将与“智慧城区、社区”、“智慧城市”一同成为组成“智慧山东”的三大板块,全面助力山东的智慧化发展。

因势利导

从前面的报道中可见,在山东省规划的智慧园区中,产业的智慧化发展与城市的智慧应用无疑是最为突出的重点。通过“智慧园区”试点,山东将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例如:在禹城市等开展“智慧农业园区”试点,重点在粮食作物生产、农用地资源利用、农用水资源、畜禽水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果园精细管理、设施农业等领域部署物联网试点与示范应用;在济南、淄博市等开展“智慧工业园区”试点,以装备制造智能化为核心和突破口,深化物联网技术在汽车、船舶、机械设备、消费品等我省优势传统产业上的渗透融合,创建装备制造智能化示范园区;在德州市等开展“智慧物流园区”试点,以智能调度、物流信息处理、车辆监控管理和调度、食品及药品追溯与风险预警等为切入点,选择重点物流企业、园区和基地开展智慧物流应用示范。

通过集成优势城市现有资源整合典型产业。依托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市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位置感知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和软件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海洋工程、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智慧产业体系。

而在其他领域,会继续按照“十二五”规划有序进行并与园区项目互相配合。例如,延续推进“智慧城市”试点,探索建设、运营和服务模式。选择潍坊、威海等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继续围绕交通、能源、物流、工农业生产、金融、智能建筑、医疗、环保、市政管理、城市安全等重点行业的应用热点和难点找出突破口,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智慧应用和服务为核心,充分发挥地方智慧型产业的优势,选择物联网应用基础较好的领域,分期分批建设应用示范工程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