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44:13

三线建设篇1

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来源:文章屋网)

三线建设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建设用短短60余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长达数百年的历程。总体而言,中国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一穷二白起步,通过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国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此为第一阶段;而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则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及提高了整体工业水平,此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缩小了与国际工业水平的差距,我国开始跻身于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我有幸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变革大时代,并亲身参与了后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56个援建项目奠定我国工业基础

第一个阶段是始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援建156个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包括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和44个军工项目。这156个项目主要分布在17个省区,大部分在东北和中西部,实际建成150个项目,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为一穷二白的中国奠定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第一重型机器厂、西电公司、兰州炼油化工厂、武钢、包钢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还包括包头一机、二机(生产坦克),哈飞、沈飞(生产歼击机、直升机)等大批工业企业都是在这批援建项目中创建的。这些企业后来都成为本行业的排头兵和工业“母鸡”,为后来其他工业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也为中国国防工业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新增工业生产能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以钢产量为例,1952年仅135万吨,5年后达到535万吨。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真诚和无私的,可以说156个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基础,中国开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迈向工业国。现在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在运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换代,大多数仍是本行业的骨干企业。

第二阶段:

三线建设优化我国生产力布局

对新中国工业发展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阶段是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战略。三线建设无论从规模、实际成效,还是对后来发展的影响都大于1958年的“”。当时中苏开始交恶,台海形势依然紧张,越战爆发,出于准备打仗的战备考虑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此举的目的是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战略大调整的方向是由东向西转移,建设的重点转移至西南、西北,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

所谓“三线”指陇海线以南、京广线以西、韶关以北的腹地,多为山区。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超过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当时,全国有380多个项目、14.5万人、3.8万台设备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地区。许多单位都一分为二,一半人马来到“三线”建设新厂。那时候,在三线地区建设起一批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例如,甘肃的刘家峡水电站,焦枝、成昆、阳安(阳平关至安康)、襄渝铁路等。在制造业领域,鞍钢包建了攀枝花钢铁厂,以及位于德阳、自贡的东方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一汽包建了位于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一大批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甚至船舶制造企业也迁往三线地区,成为我国国防工业的骨干。现在的绵阳科技城、汉中的大飞机制造基地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

1967年我大学毕业,结束两年的部队农场锻炼后,即参加了三线建设。“”期间毕业的老五届理工科大学生大部分也来到了三线。

但由于当时过分强调“靠山、隐蔽、进洞”,不少工厂缺少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后不得不调整搬迁到离城市较近的地方。例如成都的龙泉驿地区就是后来三线工厂搬迁的集中地。后来我在国家计委工作,分管三线调迁时经手了很多军工企业迁至龙泉驿重新落户。我曾参与建设过的厂也在西安开发区建了基地。1983年12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1998年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在成都设立。

1991年我在国家计委投资司工作,后来任副秘书长,正巧分管三线调迁工作。

但在此之前的几年,调迁工作早已开始。1984年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其后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如咸阳、宝鸡、沙市、襄樊、汉中、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

虽然后来作了一些调整,但三线建设对于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中西部发展影响深远。一些三线企业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并走向国际。现在回顾起来,当时花那么点钱完全值得。这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许多参加三线建设的同志“献了青春献子孙”,为国家的工业布局调整作出了贡献。

第三阶段:

大规模引进技术助力我国工业化腾飞

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阶段是从粉碎“”,结束后开始,这个阶段我国大规模引进技术。事实上,任总书记后就意识到要搞经济建设。但直至1978年,国家明确改革开放政策,从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门类。

1978年,我国与外商签订50多个引进技术设备的项目,协议金额78亿美元,加上1979年的协议金额共为79.9亿美元。这比1950年至1977年间我国引进技术设备累计完成金额65亿美元还多14.9亿美元。协议的总金额中,冶金、化工项目占62%,其中上海宝钢等22个重点项目的协议金额为58亿美元,占总额的74%。

到198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4703亿元,比1949年增长46.3倍,工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5.2%上升到1980年的57.4%,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49年的12.6%上升到1980年的4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成十倍、成百倍、成千倍,甚至成万倍地增长。从1949年到1980年,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的排位不断上升,钢由第26位上升到第5位,煤从第9位上升到第3位,发电量则由第25位上升到第6位;而从零起步的化纤和电视机这两个产业的产量,到1980年在世界的排名已经位列第5。

技术引进填补了我国大批技术与生产领域的空白。通过引进,我国在短期内,使一批重型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发电设备,机床、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船舶以及轴承、风动工具、电器、电缆等技术面貌发生了变化,使国家工业化跨入起飞的发展阶段。

三线建设篇3

关键词:三线建设;西部发展;宝贵遗产abstract:thetwentiethCenturyinthemidsixty'stomidseventy's,inordertosolvetheeconomicdevelopmentandpreventawarofaggression,innorthwestChinainSouthwestSichuan,Yunnan,GuizhouandShaanxi,Gansu,ningxia,Qinghai,onalargescale"threelineconstruction".threelineconstructionisofgreatimportanceinthehistoryofChineseeconomicdevelopment,notonlytheChinesehavearelativelysafestrategicrear,orChina'sfirstwesternbigdevelopment,onthedevelopmentofthewesternregionleftpreciousheritage.theconstructionofthreelineofZunyiasanexampletoelaborate.

Keywords:threelineconstruction;westerndevelopment;preciousheritage

中图分类号:D412.62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到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三线,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二、三线建设是中国的首次西部开发

搞三线建设的眼光、气魄、思路,给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启示。在90年代初多次视察西部地区,对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大型企业倍加关注。他当时就指出,从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应当有进一步的认识。1993年4月,他还在为一部书的题词中写道:“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他对三线建设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肯定。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三线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党中央于1999年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因此说,三线建设就是中国发展史上最早的西部开发。对西部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线建设为西部留下宝贵遗产

工程浩大的三线建设差不多经历了三个“三个五年计划”,直到1978年才落下帷幕。国家“三五”“四五”计划的投资,大部分用在三线建设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是继“一五”计划建设之后,生产力布局第二次向西推进。对于西部发展,三线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状况,奠定了西部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线建设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闭塞状况。并新开辟了一批航线,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线建设使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西部崛起。继续向大城市迈进,这批新兴工业城市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将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和辐射源。当年三线建设者们那种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钻山沟,藏山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们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们的业绩在西部开发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为西部开发提供了难能的精神动力。

四、三线建设带动遵义城市发展

(一)遵义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布局情况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任务,从1965年至1978年,国家在遵义地区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以铁路为先导,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等相互配套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亿余元,约占贵州省三线建设总投资的三分之一,重点新建国防工业项目7项,民用重点项目24项,其中新建10项,改建、扩建11项,续建3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黄金时期”。

1、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是遵义市三线建设的重点。根据国家总体安排,第七机械工业部根据党中央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在遵义地区的遵义市(今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桐梓县境内建设了航天产品科研、生产基地六一基地。基地下属企事业单位35个,其中建在原县级遵义市境内有梅岭化工厂、风光木器厂、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新工艺研究所、3427医院、印刷所、航天职工大学、航天中学、航天小学、航天幼儿园、721通讯站等11个企事业单位和六一基地机关等。

2、铁路建设。川黔铁路是贵州通向祖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干线,是西南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成渝铁路小南海站,南至贵阳站,全长415公里。遵义境路段北起桐梓县木竹河站,南至遵义县的小水村隧道交息烽县境,全长175.5公里。通过17个乡镇。境内26个站。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之要冲。

3、机场建设。新舟机场,距遵义市54公里,位于遵义县新舟境内。1980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跑道长3000米,机场附属设施完善,可供各类型飞机起降,是现代化的二级机场,未开展民航业务。

4、能源建设。乌江渡水电站是三线建设中贵州最大的水电站,也是西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年发电量33.4万千瓦。极大地改善了遵义能源状况,为遵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5、冶金工业建设。该建设是遵义地区三线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总投资约3.3亿元,成为三线建设时期遵义工业建设投入最多的项目。新建了全国唯一的海绵钛全流程熔炼企业——遵义钛厂,扩建遵义铁合金厂(八五厂),生产能力从1964年的1万吨扩大到1983年的7.6万吨,成为国内唯一具有采矿、选矿、烧结、冶炼工艺体系的大型铁合金企业。

6、机械电子工业建设。是遵义地区三线建设项目较多的行业。1964年下半年,国家计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由上海市组织内迁厂在遵义市建设以高低压电器元件及成套控制设备生产为主的电器工业基地。1966年至1978年,投资8000万余元建成国内电器生产五大基地之一的长征电器基地(长征电器公司)。

7、化学工业建设。三线建设时期,遵义地区的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列入改建扩建的项目有遵义碱厂,新建年产3000吨聚氯乙烯车间和与之配套的50立方米/小时氮氧站,烧碱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1万吨。成功研制高效低毒农药杀虫剂,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在赤水县兴建了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0万吨的国有大(一)型企业、贵州省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8、医药卫生教育事业建设。前身为大连医学院,创建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校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已成为贵州省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医学院校。先后开办技校、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推动了全市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三线建设带动遵义城市发展

1、新型工业长足发展

通过三线建设,以川黔铁路的兴建,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的扩建改造,形成了以遵义市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使遵义成为拥有国防科技、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能源、食品、轻纺、建材等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型工业城市。

科技实力迅速增强

通过三线建设,遵义地区增加大批科技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骨干,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升。内迁企业一套较为严格、周密、科学、合理的有效管理办法,为遵义地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同时,大批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医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一批先进设备设施的入驻,扩大了遵义的科技力量,拓展了遵义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增强了遵义科学技术实力。

三线建设篇4

——原229指挥部规划设计组组长曹伯慰访谈录

口述:曹伯慰

采访:黄金平

整理:黄金平邬晓敏

时间:2012年8月15日

地点:曹伯慰寓所

曹伯慰,男,1925年出生。1946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5月,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1966年2月,任229指挥部规划设计组组长。1982年6月,任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1987年12月离休。

我当时是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原民用设计院,1963年与规划设计院合并改名为规划设计院,1980年后两院又分设,恢复民用设计院原名)副院长,1965年11月,市里调我去229指挥部报到。为保密起见,对外不能用上海后方基地或上海小三线的名称,于是就将原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用事业办公室副主任罗白桦办公室的房间号码229作为指挥部的名称,即229指挥部。指挥部成立了临时党总支(属市委组织部领导),书记罗白桦,副书记方希观。

罗白桦是安徽省贵池县(今安徽省池州市)人,新中国成立前在皖南打过游击,对皖南比较熟悉。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任是方希观,综合计划条件组组长是高玉庆,施工组组长是蔡振耀,水文地质组组长是顾颖,动力组组长是华东电业管理局副局长于康。我担任规划设计组组长。后来不久又增设政治处,主任马秀升。

上海小三线安置项目及其布点先后进行过多次规划和调整。我参与了第二次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从备战的需要出发,按照保存精华的原则,将本市有关‘四新’和尖端技术研究工作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基础工业安置在上海后方,以上海现有企业一分为二,以老带新;项目的规模力求小而精,先设立足点,然后由小到大,逐步发展。”

1966年5月,上海市后方建设领导小组向市委的报告中对上海后方的区域范围和布局提出如下意见:上海市后方的区域范围,初步规划在屯溪为中心的皖南山区,包括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东起浙江天目山,西自安徽的东至到江西的景德镇,南至浙江开化和江西婺源,北至安徽宁国、青阳贵池一带,所牵涉的行政区域包括安徽徽州专区全部、芜湖专区、池州专区,浙江的昌化、开化地区,江西的景德镇和婺源地区等。对后方的布局、设想:以黄山为中心,包括冈村、汤口、茶林场、谭家桥一带,作为后方机关地区,设置机关、医院、学校、文化、档案等部门;屯溪、祁门一带,包括休宁、上溪口、渔亭、黟县等处,设置科研部门和有关的配套协作工厂;宁国、绩溪一带,包括浙江昌化、开化地区,布置机械工业及军工;泾县至旌德、绩溪一带布置无线电、仪表工业和轻工业;冶金工业运输量大,用水量多,占地面积广,又需接近原料产地,因此可布置在青阳、贵池一带;旌德、绩溪、鸿门、岛石这三角地带作为物资储备地区,并保留天目山南北地区和江西婺源地区为发展备用地。

1965年春节后不久,我们即随罗白桦到皖南开展工作。我们是先头部队,规划设计、勘查、测量人员、建厂等人员在当地县区干部向导下,分几路到有关各县去踏勘,每路五六人。每天一大早,大家一人带一根竹竿、一壶水就进山了。在大山里,竹林很多,大树前几年被砍得所剩无几,小树灌木漫山遍野,荒无人烟。皖南的山不是太高,但无路爬山时也很费力,下山时往往要攀着树干或竹竿顺势快下,一不注意就会摔跤。一路上,经常会遇到蛇,大多是毒蛇。这样手里的竹竿起了作用,每天都能打死好几条。在踏勘期间,有一组人员翻过一座山来到山脚下,遇到几个民兵。因为那里从来没有外人来过,当地民兵看他们的衣着、听口音,竟怀疑是空降特务,便将他们押到公社里,直到县里干部赶去才消除这一场误会。

建设初期生活比较艰苦,设施也十分简陋。我们规划设计小分队起初近20人,住房也少,只有两间,泥地,一张厨房用的工作台。屋面漏雨,外面雨停了,里面还在滴水。睡觉、工作、吃饭都在里面。一个冬天,买不到新鲜菜,一天三顿,就是咸菜和霉豆腐。以后,我们搬到屯溪湖边干校,这才分了宿舍、设计室、食堂。但洗衣被还是要到新安江边,夏天洗澡也在那里,厕所一直是茅房。

一位上海籍安徽县长经历的上海小三线建设

——安徽省贵池县原县长顾国籁访谈录

口述:顾国籁

采访:徐有威胡静

整理:胡静杨华国

时间:2012年10月12日

地点:顾国籁办公室

顾国籁,男,1946年出生,1976年入党。1964年-1970年就读于同济大学。1970年-1987年在安徽省贵池县工作,历任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科员、副股长、股长、副局长、县委副书记、县长。1987年-1993年历任安徽省安庆行署经委主任、安庆市交通委主任、安庆市副市长,高级工程师,1993年-1996年任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局副局长,1996年-2003年任上海浦东城区党工委书记,2003年-2006年任上海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我属于老五届,1964年进入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学习。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学生分配时要“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号召,1970年我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省贵池县,成为一名基层工人。后来逐渐成为单位里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接着又转为行政岗位,当上了副股长、股长和副局长。1984年我直接被任命为贵池县县长,那年我36岁。

我1970年到贵池,直到1987年才离开,应该说对小三线比较熟悉。当时中央确定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在四川、广西、贵州,小三线在福建、浙江、安徽和山东。小三线选厂选址,深入皖南山区的很多地方,挑选场地,按照“山散洞”原则,俗称叫“羊拉屎”。当时的上海市国防工办和派人组织筹建班子,在贵池确定了包括胜利机械厂、前进机械厂、永红机械厂、五洲电机厂和火炬电器厂等5个机械厂,以及八五钢厂、325电厂、长江医院、683两个车队、703供电所、物资仓库、通信站和507码头等14家小三线企事业单位。

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小三线企事业单位越隐蔽越好,因此它们选址在潘桥、梅街到棠溪一带的山区。那时,建厂条件很艰苦,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都不通。小三线首先在上海地区选调工人,要求年轻,还要求出身背景好,很多人家庭三代都是“红五代”。刚开始的指导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先建厂区后建生活设施。前期工作人员吃、住、办公都在工棚里,厂内建筑由上海市第二建筑公司施工,我们则组织贵池民工参加施工,高峰时民工达几千人。

小三线厂区的建设是保密的,厂里自己建设内部工程,厂外的道路、供电线路等基建项目则与地方共同进行。我们在厂区负责炸山、平地、修水沟、修马路、架高压线等。民工实行计件工资,一个立方土几毛钱,他们自己搭锅搭工棚解决吃住问题。那时工作条件艰苦,用的工具都不是机械化的,靠人扛肩挑、板车运输,但有钱挣,当地民工还是很开心的。民工只能在厂区外干活,并不知道厂里是做什么的。当时的建厂速度很快,而且房子造得很扎实。县里很重视,材料用的是当地的沙石材料叫“干打垒”,很便宜,一立方的石料只要2.58元,但很结实,冬暖夏凉。贵池的几个厂大概建了一两年,就先后投产了。

这些厂都在山区,建设的成本很高。在担任贵池县长以前,我已经在县建设局工作了,当时还组织民兵团和民工参与建设,包括码头、公路的建设。我到现在还记得一条小三线公路,长3700米,从南门到507码头,25万元就造好了,是砂石结构。其中包括农民的征地、动迁、青苗补偿,勘察设计施工以及材料,6万多块钱1公里。民工都是比较熟悉的、信得过的人,当时用枞阳人较多。砂石材料都是地方供应,齐山当时是贵池的主要石头供应基地。直到1984年我当县长时,才开始综合考虑,考虑生态保护,不再开山炸山。后来,我们还让附近地区的水泥厂搬迁,退田还湖,以保护环境。

我们贵池的各级领导干部、当地的工人、农民为建设小三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建造507公路时,征用土地拆迁,涉及青苗赔偿,当时一亩也就赔偿农民几百块钱,农民们也没什么意见。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当时的小三线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原来没有公路的通公路了,原来没电的有电了,原来没看见过汽车的也看见汽车了。上海工人阶级的先进模范作用,带动了工农城乡的交融,带动了工人和农民直接的接触,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促进物质交换的形式,并且密切了和贵池当地农民的关系,加强了工农的融合,也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

当时是计划供应,香烟、白糖、洗衣粉、肥皂等都是要凭票的,本地基本买不到。当地农民就拿农副产品跟小三线工人去换,小三线的工人用从上海运来的飞马牌香烟、肥皂等轻工业品去换农民的农副产品。当时贵池的农副产品很便宜,1元钱买4斤花生,1元钱买4斤螃蟹,鸡蛋1毛钱买3个。上海小三线工人们来了以后,这些产品遭到哄抢。其实,上海小三线工人生活很单调,除了白天上班,晚上就喝酒,在当地买鸡蛋、鸡、水产品,以此消磨业余时间。一星期放一两次电影,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回一次上海。

小三线的建设根据当地的需要,吸收了不少劳动力。如果一些劳动力有文化基础,小三线企业就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出来后,让他们从事操作工或后勤市政养护工作。这些当地民工融入上海的工人队伍中,同吃同住,久而久之,很多人甚至上海话都说得很好。有的上海工人还与当地人结了婚。

作为地方上的干部,我跟小三线打交道比较多。1986年,贵池县政府跟小三线签约,我作为贵池县的接收人员和小三线几个单位进行交接。1987年,我调到安庆行署出任经委主任,主管工业和经济。在小三线交接中我也全程参与。

贵池为什么那几年发展得比较好呢?除了政策好以外,我认为小三线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还有上海的知青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因为到贵池的知青有两三千人,各个乡镇都有,村、队都有,对当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县政府与小三线联系得挺密切,关系也很融洽,我们成立了协作办公室,县里会请求他们支持我们地方上的工业和商品供应。当时是计划经济,很多物资都要计划和凭票,上面曾经讲到,小三线会供应我们机器设备、钢材、水泥、自行车、彩电、缝纫机、洗衣粉和肥皂等指标,这些东西在当地都是很少能买到的。他们还帮助我们培训人才。当地干部、群众有急难病危,也可以到长江医院或者转上海进行治疗。

贵池县与小三线交往频繁融洽。除了县层面外,乡镇之间也有来往,过年过节相互拜访,相互征求意见和要求。后来为了加大与上海的交往、联系、协作,我们县在上海成立了办事处。当时,贵池是皖南地区第一个在上海成立县级办事处的。县里不容易,财政很困难,但还是拿出一部分资金,在上海买房子做办事处,给工作人员买宿舍。后来,我们和徐汇区结成了友好区县,徐汇区的区委书记和区长还去过贵池访问。

1986年,我们作为贵池方面的接收人员,代表县里跟小三线签约,将他们的几个单位全部转接过来。交接前,原则问题应该都定过了,包括固定资产不动、小三线要全部交给地方。但在实际交接中还是有些具体问题的。上海方面很早就得到消息,我们得到消息肯定比他们迟,他们是有备而来的。比如八五钢厂和胜利机械厂等在上海都有母厂的,他们有的机器、设备、资金就不再进来安徽。这就和我们产生了矛盾。

当时,我们只能讲交接开始了,你们不能转移固定资产,不能转移资金。这个原则只是说说而已。他们说我们不会的,都是共产党的干部。其实,或多或少都是有的。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他们从自身的考虑去上海要安置,而我们则考虑接收得越多越好。325电厂起初是不想留给地方的,因为当时这家电厂划归华东电管局,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想移交得越少越好。

贵池的14家小三线单位是一个接一个地交接的,先易后难,因为隶属关系不一样。另外一个原因是,企业要正常经营,但我们贵池没有这个能力一下子就把它消化吸收掉。

最先交接的是325电厂,电厂交接要好些,我们无非要特别注意几个关键的岗位,诸如锅炉和设备维修等。5家机械厂作为第二批交的,总体上还比较顺利。我们派人去看了,这些厂的设备都还在。另外,我们当时考虑如何盘活这些固定资产。但当时是很困难的,不能让这些资产设备被人抢走、偷走了,保护还是保护了,但流失也有一部分。不过,总的来说,上海和贵池的交接过程还是比较融洽顺利的。1988年交接完后,作为我的后任贵池县县长张渭德带了一班子人来上海慰问。当时关系搞得很好。我们在贵池南湖烟柳园搞了个“贵申情”,是贵池和上海小三线友好的象征。

地区组组长眼中的上海和安徽两地关系

——原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地区组组长徐国光访谈录

口述:徐国光

采访:崔海霞吴静

整理:崔海霞吴静

时间:2011年6月12日

地点:上海南泉路397号随缘茶室

徐国光,男,1931年出生。1953年3月-1966年10月,历任上海建工局系统工地技术员、工地主任,局计划科科长、技术科科长。1966年10月-1985年4月,任上海小三线基建处副处长、处长。1986年5月-1991年2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建处长。

我是1966年10月去小三线,1985年4月回到上海的,在那里待了近20年。为了做好带头工作,1973年,我把上海户口迁了过去,到1988年才迁回来。我原来在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工作,当时刚搞“”,机关里的人基本是稳定的,不能动的,因工作需要就把我抽去。去小三线的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党员,二是要科级干部。我当时是科长,去了之后那边提了一级,成为副处级,从安徽撤回时是正处级。

当时由于小三线建设需要,上海建工局去的人很多,如果没有建工局干部去,很难开展工作。但是,刚刚去的时候,市建工局机关就我一个人。上海建工局下属的市建四公司的队伍基本上都在小三线。后来,由于小三线建设的需要,施工力量还不够,结果市建二公司和安装公司相当部分人也都去了。

我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情况:小三线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小三线的建设规模、小三线建设和地方的关系。

小三线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上海对小三线建设的领导机构配备名义是局级单位,实际相当于委办一级,因为它是独立作战的。当时小三线建设领导机构,有过5次变化。

第一次是1965年11月,叫229工程指挥部。据我了解,229工程指挥部这个名称的来源是当时总指挥罗白桦的办公室,因为他当时在上海市建委的办公室位于市府大楼229号房间,所以起名为229工程指挥部。第二次是1967年3月,由安徽徽州军分区和121部队联合实行军管。1968年8月由上海警备区实行军管。军管之后,指挥部下属各大单位均派驻军代表。第三次是1968年8月改成812指挥部。812指挥部的由来是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7字方针发表的日期。第四次是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速军工生产,由原812指挥部一分为二,徽州地区沿用812指挥部,池州地区成立507工程指挥部。第五次是粉碎“”后,上海市委重新整顿了领导班子,1979年3月,成立了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及党委。为了更好地为中央第五机械工业部(简称“五机部”)对口服务,它还有块牌子叫上海市第五机械工业局,两块牌子一个班子。

我到小三线在施工组工作,由指挥部直接管理。那时候,229工程指挥部下面有个施工组,组长是陈昌吉,我是副组长。这里我们讲的组就是处,我的副组长就相当于副处长。“”的时候比较乱,徽州军分区就来实行军管了,陈汉运就是军管会主任。当时229指挥部的领导都是四面八方来的,在市里都是有点影响的。罗白桦是上海市府公用事业办公室主任,孙更舵是财办主任,黎崇勋是科委主任,张子嘉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那里的级别比局高一点,相当于部委一级。

我去的时候,上海市委组织部告诉我,最多去2年,1968年就可以回来了。但“”后期实行军管,那2年的说法就不存在了,军管会头头告诉我1968年不能回上海了。结果一去就是近20年。

军管,开始时是地方军管,由属于安徽的徽州军分区与上海的121部队联合军管。1967年3月,联合军管的领导一个是陈汉运,属于徽州军分区;一个是吴国余,属于121部队。1968年8月,上海警备区接替军管,领导是张克宽。同样是军管,上海警备区去军管上海小三线,听上去顺理成章。

1979年3月,我担任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委委员,同年7月,担任基建处处长,负责基建物资。小三线的物资都是上海各包建单位负责供应,我们主要是协调。我下面有位同志叫万松文,专门管物资这块的。基建物资这块工作做完了之后,我就一直做基本建设工作。基建的概念,一个是房子,另外一个就是设备。房子造好了,生产设备也有好多事情要管。

小三线的建设规模

小三线的建设规模到底有多大?简单地说,就是2个省,3个专区,13个县市。2个省是安徽省和浙江省,安徽省下面有3个专区:徽州专区、池州专区和宣城专区,浙江省就是临安专区的昌化县。小三线的规模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刚去小三线的时候,选点还没完全选好。在边选点边建设阶段,各个厂施工建设,我要到处跑,去看看进展情况,看有什么矛盾需要解决。由于山路崎岖,我曾经遭遇两次翻车,至今想起来还后怕。建设中如果建筑材料不到位,就要跟当地协调,沙石材料都是用当地的。为了小三线建设,上海专门去建了个胜利水泥厂。记得有一次,我到协作厂选点,晚上睡在一座祠堂里。外面下大雪,我睡在里面,雪花飘了进来,落在我的被子上。真是室内飞雪袭面,彻夜难眠。

医疗方面刚开始是借助地方力量,医疗条件没有保证。1968年4月,我们办公室的秘书科科长朱伯奇遇到车祸,那次是他陪同上海卫生系统一些同志去看医院选点。朱伯奇受了重伤,不省人事,之后,马上被送去安徽当地的徽州专区医院,上海也紧急派医生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我们向市里提出来,上海应抓紧在皖南建设医院,后来建设了小三线的瑞金医院、古田医院、天山医院和长江医院。其实,当时已经开始要建医院了,因为这次车祸就加紧了建设速度。

小三线建设和地方的关系

小三线和地方的关系是“三结合”,即上海、安徽地方和。没有这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小三线搞不起来。三结合具体是这样的:上海是全包,从建设到生产;地方是全力支持,你定点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就给你搞工厂,安徽当地主要出劳动力参与建设;是参与,但是这是核心,定什么地方,上什么项目都是定的。

上海怎么全包呢?比如各建设单位选址、定点、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投产,到工厂全部建成。光有工厂还不行,还有为生产服务配套的行业,比如交通运输,于是上海自己成立一个系统:电力供应、通信设施、物资仓库、学校、幼儿园、公安、法院、专线班车、生活供应等。小三线就这样在安徽自成一个社会体系。

地方和支持是这样的:安徽每个专区下设小三线建设办公室,专区下面的县里也设有管小三线的办公室。没有安徽地方的支持,小三线根本搞不起来。参与则是根据小三线建设的项目和产品的要求,定点之后,来拍板的,不管大项目还是小项目。专区里的军分区,都为小三线建设配合一起搞,县里也有武装部支持。

我们去了之后,安徽地方和上海有些矛盾。农民是靠土地吃饭的。征地后,农民进厂也有的,但只是少数,多数是农民自己找出路。有没有补偿他们钱的问题我不清楚。从我经手的,没有听说过补偿当地人什么的,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征地是由县里跟村里协调,我们是协调解决不了的。但是,当时威信高得不得了,要哪个地方弄下来就哪个地方弄下来,没什么讨价还价的。你看了什么地方要搞工厂了,就通过县和专区两级小三线建设办公室报到省里,再通过拍板定下来。

叫参与,但是它是核心,搞57高炮、手榴弹项目等都是由定的。越是深山老林,越是觉得是好地方。我们的意见、建议只能给他们参考,我们跟他们去主要是熟悉地方,最后拍板还是。

1973年,上海后方基地成立了一个地区组,我担任这个组的组长。因为后方基地领导考虑我去小三线比较早,和安徽地方关系比较好。从1973年开始到1976年,这个组的工作就是协调解决上海和安徽地方的矛盾。上海有的时候支援地方,比如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等,也通过地区组操作。我们给他们拖拉机的指标,他们自己去上海提货。后方基地提倡干部周四下去劳动,也有去帮地方农民秋收,但是次数不多。

我们主要是和专区或者县级的小三线建设办公室打交道,协调关系,和村级组织不打交道。管得没有这么具体,也管不了。主要是争取得到县级的支持和帮助。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位于绩溪的万里锻压厂事件,这件事情两个星期左右才得以解决。

那是在1973年5月13日,万里锻压厂的工人和当地农民发生冲突,此事主要是因为征地引起的,农民的地没有了,就没了生产资料,地方上没有做好工作,农民就把路拦断了,不许厂里的人进出。

三线建设篇5

体现时展特点:树立三种理念,主动学习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是否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否通过学习让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越来越成为党员干部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实践中,我们积极倡导树立三种理念,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学习。

一是倡导“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终身学习理念。让读书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生活态度,在不断读书学习中潜移默化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实现自我超越。

二是倡导“把工作当作事业做、把事业当作学问做”的自觉学习理念。让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工作责任,始终立足岗位实践,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认清科学发展大势、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创造科学发展业绩。

三是倡导“少一些江湖气、多一点书卷气”的经常学习理念。让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精神追求,倡导工作之余少涉足娱乐场所、少参与吃喝应酬,潜心书海,博览群籍,学以修身,不断提高自身的才气,充实工作的底气,孕育和激发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

瞄准知识结构盲点:推行三种模式,学会学习

学习不仅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还需要提高质量和效率,讲求方法和技巧。实践中,我们坚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党员干部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盲点,积极推行三种模式,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一是推行“1+3自助学习”模式。建立每天一小时、每月一天、每年一周的党员学习日和教育周制度,通过举办“周末读书会”、“党员学习日”、“每天一小时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开展自助学习,坚持每年读十本以上专业类书籍、十本以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背景类、激发工作活力的励志类、传承优秀文化的经典类等三类书籍,并结合实际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二是推行“互动讲学”模式。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把专家“请进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以讲助学,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定期举办各种“学习论坛”,让党员干部“走上台”,讲心得,谈体会,以讲促学,实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建立送党课制度,要求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每年至少一次送党课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以讲考学,激发学习活力。

三是推行“一线学习”模式。把课堂向基层一线延伸,要求党员干部在一线开展学习调研、在一线消化学习内容、在一线检验学习成果,引导他们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丰富学习内涵,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握学用结合交点:搭建三个平台,运用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才能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在实践中,我们注重搭建“三个平台”,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运用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水平。

一是定期举办永川“开放大讲坛”,搭建知识转化平台。采取“主讲坛+分论坛”的形式,各地各系统每月举办一期“分论坛”,全区每季度举办一期“主讲坛”,引导党员干部运用所学,围绕建设“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零散的知识变为系统的理论、把理性的认识变为推进发展的思路。

二是深入开展“三项活动”,搭建能力提升的平台。以扎实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活动为重点,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在推进“万元增收计划”、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实践中,寻求解决各种社会热点、难点的办法,不断提升领导科学发展、参与科学发展的能力。

三线建设篇6

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基层干部

——廉政党课辅导材料

 

同志们:

大家好!

按照会议安排,受纪委领导委托,由我给大家上一节廉政党课。目的是通过对廉政建设有关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提醒教育干部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定信念、用好权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下面,我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当前我县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守住三道防线、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基层干部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一、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形势

“廉者,政之本也。”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和做人做事的底线。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十八大报告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方面,有三个“第一次”:一是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党的五大建设的第四位。我们过去的表述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次十八大报告是这样表述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二是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是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来阐述、进行要求。这些都进一步表明,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视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十八届一次全会后,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不长,但讲反腐败问题占了相当分量。他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风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郑重要求“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同志再次指出,新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3万件,结案63.9万件,处分66.8万人。其中,给予党纪处分54.3万人,行政处分17.5万人。全国已经查处陈同海、陈绍基等14例大案要案,目前正在查处的还有薄熙来、周镇宏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十八大召开之后到20天时间,又查处了10余起高官腐败案件,掀起了新一轮治理腐败法风暴。

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文风、会风抓起,至上而下掀起了改进工作作风的浪潮,一股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的清风吹遍了大江南北。

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要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教育,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何为腐败?是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公权力的不作为及至滥用,是行政之手未受监督和约束之后的肆无忌惮。中纪委言辞表态: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党内绝不允许有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处。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仅说到了,而且带头做到了,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可以看到,国家领导出行没有了警车开道,没有前呼后拥,少了红地毯、鲜花气球。这些充分展示了中央治理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中、省、市、县相继制定出台了改进作风具体规定和要求。3月9日,在全县目标责任考核表彰会议上,县委李书记提出了改进作风十条规定。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眉县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十条规定实施细则》,在4月9日召开的十五届三次纪委全会暨全县优化环境工作会议上下发。十条规定实施细则明确了全县各级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

三线建设篇7

[关键词]鞍山城市交通停车场公交拥堵状况

中图分类号:U12文献标识码:a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城镇化政策的推行,城市交通有了深刻的变化,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3741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58万辆),比2012年末增长13.7%,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来城市交通的压力和环境的污染[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鞍山的城市建设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整个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也与日俱增,尤以站前、胜利路、园林路、中华路等主要路段最为严重。构建和完善鞍山市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我国交通问题做有益的尝试。本文以鞍山市交通为例,确立了《北方三线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改善方案的探讨》这一课题,通过研究拟达到使交通运输合理配置、优化的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对城市交通枢纽的建设提出解决方案并做较深入的探讨,研究框架分为五部分内容,包括:

(1)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概述

(2)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3)城市交通枢纽建设面临的问题

(4)城市交通问题解决方案

(5)城市交通问题的若干探讨

其中第四部分交通问题解决方案将分为四个子专题:(1)交通需求预测(2)多元化的交通出行模式(3)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4)控制交通量。论文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交通枢纽的建设进行了研究。

1.2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交通枢纽设施是重要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是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及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基础条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尤其是三线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应的作为决定人们出行方式的交通枢纽建设也就变的重要起来。本文以鞍山市的交通设施建设为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希望为我国城市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2.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概述

2.1什么是城市交通枢纽

城市交通枢纽位于综合交通网络交汇处,一般由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重要线路、场站施组成,为旅客与货物通过、到发、换乘与换装以及运载工具技术作业的场所,又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间交通的衔接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理念探讨》胡世东《线路/路基》中图分类号:U2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54(2010)10-0033-02]。城市交通枢纽是整合了城市内外和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客货流集散和转运的地方,可以分为客运和货运交通枢纽[《城市交通规划枢纽的要点》褚伟高永城市交通2005年2月第3卷第1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城市客运交通枢纽。

2.2影响城市交通的因素

2.2.1车多路少

车多路少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鞍山来讲更是如此。鞍山的机动车保守估计不少于40万辆,而主要道路为胜利路、园林路、中华路,且三者都为断头路,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车“无路可走”,进而造成主要路段的拥堵。同时由于鞍山在全国属于最早建市的一批,道路网规划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停车场的缺乏,导致许多车辆只能在路边停车,成为交通的拥堵隐患。至2009年底,鞍山市城区共有道路418条(含高新区东区、西区),人均道路面积约为8平方米,低于全国人均道路面积11平方米的指标,这也是造成目前城市道路拥堵的原因。

2.2.2公交系统发展滞后

鞍山的公交系统虽然发展很快,但跟城市发展比起来仍然有很长路要走。千山区虽是最近十几年建设的新型区位,地处市郊,由于环境较好,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常住居民,然而通向市区的道路只有一条,造成上下班时段该路段的拥堵。公交公司努力加大发车密度,还是无法保证大多线路车辆的间隔均衡,有的线路规定运行时间是40分钟,但一个多小时都无法返回,大量车辆都在路上,大间隔和串车现象很难避免。

2.2.3行人和司机素质

在鞍山行人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国式过马路”、跨越栏杆等现象仍很频繁。同时司机的素质也需要提高,根据《鞍山市快速理赔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办法》规定,在鞍山市区范围内,肇事车辆双方均在本市办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之间发生的没有人员伤亡,且机动车能够自行移动、车辆损失金额在2000元以下、当事人对基本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道路交通事故,均可实行自行快速处理。但是大部分车主依旧选择在原地等待交警出现场,将路堵死。

3.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调查与研究

本次交通调研,以鞍山市市区为例,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调研,项目有:出入口调查、交叉口调查、重要路段车速调查、公共交通客流调查、停车场车辆进出数调查、建筑物出行率调查、旅客问卷调查等,取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和材料,并在该数据的基础上做出了合理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3.1鞍山市停车场设施严重短缺

通过对8个重要路段和建筑附近的停车场调查,将停车场分为两类:开放式和封闭式停车场。通过对车流数据的分析,发现实际上鞍山的停车场数量理论上基本可以满足使用,之所以呈现短缺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停车场是有偿使用,据此我们根据停车场的使用情况又做了一次分类:免费式,收费式和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后两类都是限制型停车场,因此如果免费停车场没有位子,一般司机都会选择就近路边停车,这是造成鞍山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3.2重要路段存在严重的拥堵

通过在重要路段蹲点计数,经调查分析可知,在上下班高峰期,公交8路在辽宁科技大学―站前路段存在严重的拥堵,在园林大道/千山中路交叉口与人民公园交叉口的延误为100s和80s,已经超过了红灯时间。通过跟车法的调查也能看到,在千山中路路段车辆密度非常大,公交车缓慢前行。

4.城市交通枢纽建设面临的问题

4.1布局不合理,大交通不顺畅

鞍山地处辽宁中部,在城市规划和道路布局上主要围绕鞍钢设计,铁路将鞍山分为两区,同时鞍山的主要道路(胜利路、园林路、中山路)为“断头路”,使城市的交通大动脉不能直接将车输出去,同时也使整个城市的路线连接不上,随着私家车的增长,鞍山现行的路网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同时,站前功能比较集中,附近聚集了多个商业、办公、娱乐、学校等功能区,来往人流和接送学生的车辆的密集聚集,使得以站前为中心的繁华区域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等现象。

图1鞍山主要路网(图片来源:自绘)

4.2道路交通设施不足

鞍山市道路网有3种布局,即放射式、棋盘式和自由式,沿中长铁路两侧布置。由于近几年发展迅速,城市道路网密度低,整个城市的东西向交通不便;城市面积向外扩展迅速,新开发的住宅区及边缘组团没有形成合理的道路系统,区域对外联系少,导致了人流集中在有公交车站的地方,造成公交车及道路的紧张局势;同时,停车场少,行人过街设施奇缺,公交车站点比较局促。[《交通拥堵求解》鞍山日报2010年10月20日

]

4.3用地布局和公交车使用不合理

由于道路网不连接,阻碍了东西市区之间的联系,鞍钢厂位于市区西北角,而鞍钢职工主要住在东部地区,工作出行需穿过铁路线,交通不便。现在鞍山对城市功能布局进行了一定的分流,但总体上功能最多的区域仍然为站前。站前是外来人口的聚散点,许多娱乐、休闲、餐饮等功能聚集在此,造成了本地人流与外地人流的冲撞,加剧了交通的拥堵。距站前不远处的虹桥为公交站点,该站点没有任何交通枢纽辅助设施,多路公交聚集在此,经常发生公交拥堵或交通事故,造成公交车时间上的延误。

5.城市交通问题解决方案

5.1交通需求预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鞍山每日增加的机动车数量为120辆,其中新车为100辆,仅铁东、铁西、立山三个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30万辆,加上千山区15万辆和驻鞍单位及外埠来鞍车辆,总数超过50余万辆,鞍山的路已经承载不了这么大的压力,道路的重新设计势在必行。过去鞍山城市规划和道路布局是以鞍钢为中心,随着城市多元化的发展,以后的道路规划应把部分重心分散到各个城区;功能区域的重新分配,将引导鞍山路网的升级和完善。

5.2多元化的交通出行模式

机动车的增加不仅增添道路的负担造成拥堵,也加重了空气的污染,因此提倡多元化的交通出行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鞍山现在的交通方式还属于平面式,实行立体式交通方式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很有效的措施,例如:地铁,轻轨。自行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是最近几年被力推的主要代步工具,因为电动自行车体积小,又有一定的速度,对停放要求少,同时兼具环保的要求。

5.3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公交系统做得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道路的拥堵现象。鞍山现在的公交路线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公交辅助设施落后。例如站前附近的公交路线分配上,偏远郊区公交少;即使人口稠密的地区也不平衡,有的地方重复多,而有的地方却很少或没有,造成了人流的时聚时散,加剧道路拥堵,延误公交到站时间。还例如湖南地区410路“万泰锦绣华城(人才市场)”站目前地处汇园路、莘英路、新营街交汇路口之间,交通环境十分复杂,该站的停靠对两路口的大交通畅通带来影响;如果在街道上能为公交设计港湾式停靠站,可能矛盾会得到缓解。

5.4控制交通量

就像其他城市那样鞍山交通的拥堵也有很明显的时间性,因此对交通量的控制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例如不少学校、幼儿园的大门都是靠主干道一侧,对交通拥堵造成影响,建议在学校附近开辟一个港湾式停车场,让车主有停车的地方;建议学生乘校车,分解一部分学生流;很多学校都有两个校门,建议上下学时可以开启不在交通要道上的校门。

6.城市交通问题的若干探讨

世界上每个城市都存在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是大城市拥堵问题越是严重,现在的交通出行方式无非是私家车,公交,地铁,自行车和步行等,各有利弊。私家车虽然方便,却是拥堵的主要罪魁祸首,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对私家车限号行驶;公交车作为主要的代步工具,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中国是人口大国,完善和推行公交系统是应对城镇化的重要措施;地铁是最近十几年兴起的新一代公交系统,具有环保、速度快、无拥堵等优势,但地铁系统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相应的配套设施也相当繁琐,如今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等一二线城市外,其他的三四线城市还不具备上马的条件。

在国外,许多国家对治理拥堵都有一定的经验。韩国,私家车上路不仅征收道路使用费还要征收“交通拥挤费”,乘员3人以上的车辆免费;此外,首尔试行私车每周停运一天的自律性群众运动,参加者可享受减免汽车税的优待,据测算这一运动每年可节约燃料费2.52万亿韩元,节省改善环境费用3463亿韩元。巴黎的轿车私人拥有量之高绝不在北京之下,但在上班高峰时期却没有人车混杂的拥堵,汽车能以每小时接近80公里的速度快速行驶。主要是:一,交通信号灯真正起到了规制交通的作用,清晨上班的高峰时段很难看到交通警察忙碌的身影。二,公共交通发达,缓解了公路交通的汽车数量。巴黎的地铁、城铁四通八达,延至这座现代都市的每个角落。三,行人至上,行人与司机都习惯于遵守交通规则,行人决不抢道或者乱走,而司机们对于偶然出现的行人违章也保持一种平和心态,不狂摁喇叭,也不加速抢行,保证了交通畅通。

我国的交通枢纽建设还很滞后,尤其是三线城市,对于交通拥堵的问题,除了政府的努力外,个人都要意识到:交通出行是每个人都参与的过程,硬件上来了,人的软件(素质)也须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这样才能享受到舒适的交通服务。

三线建设篇8

[关键词]三线精神;历史意蕴;当代价值;三线建设

三线精神是在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三线建设文化的凝练和结晶,亦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进程中,三线精神以爱国主义为立基之本,以社会主义为鲜明导向,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源头活水,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这一精神绵亘古今、历久弥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进程中,更加凸显出其时代价值。

一、三线精神的历史意蕴

20世纪60—80年代实施的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三线精神则是建设者们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精神典范,也是民族精神在三线建设时期的生动写照。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三线精神,不仅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更是新时代下对优秀精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继承与发扬。

(一)三线精神的形成条件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三线建设中所形成的三线精神并不是偶然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决定了三线精神产生与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三线精神作为民族复兴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力量,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它的形成客观上离不开国内外环境局势的推动,主观上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际的升华更离不开广大三线建设者长期以来的顽强拼搏。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战争局势急剧升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发展变化,作出了实施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三线,党中央决心很大,毛泽东更是心急如焚,他曾多次讲:“三线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甚至提出:“没有钱,把我的稿费拿出来,没有车,我骑驴去。”上述事例无不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设三线的决心与信心,也为三线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撑。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百万三线建设者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奔赴到遥远的三线建设地区,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搞建设,扎根三线。在短短的时间里,建设者们就建设起了能源、交通、钢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起了一个为工业、国防服务的较为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物资匮乏的中西部地区书写了一部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同时也孕育了伟大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二)三线精神的基本内涵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英雄气质。在火热的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三线人”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大规模国防建设之中,为祖国奉献他们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他们栉风沐雨、不求回报;他们斗志昂扬、拼搏奋战,用无悔的追求在中西部地区谱写出了一部壮丽辉煌的诗篇,也为祖国长期稳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在艰难困苦的生产条件下,他们“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三线人”用自己宝贵的年华浇铸出了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三线精神。无私奉献作为三线精神的重要传承之一,也是新时代弘扬三线精神、培育三线文化的关键所在。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宏阔视野。攀钢作为三线建设的历史物证,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攀钢的建设也正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联合作战,当时为了保障冶炼钢铁所需的煤矿开采,建设者们集思广益、团结一致,在高山峡谷中修建采煤所需的配套设施;他们披荆斩棘、齐心协力,在崇山峻岭中铺设高压输电线。攀钢建设者们用这种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弄弄坪这样一个偏僻且交通险峻的地方打造了一座雄伟的“象牙微雕钢城”,也铸就了团结协作的崇高品质。“各路大军齐参战,弄弄坪上主战燃。机器轰鸣震天响,千军万马战犹酣。”这首诗正是对攀枝花钢铁工厂初建时的大协作精神生动的展现,也更是对三线精神的集中体现。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不凡品格。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下,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三线建设者深入到鄂西北荒凉僻静的小镇十堰,他们风餐露宿、艰苦创业,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集镇建设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现代化汽车城,开创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新局面。回首二汽的创业发展历程,历经多次艰难选址,充满了无数的艰辛与坎坷,正是由于这种艰苦创业的不凡品格让他们在三线建设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的艰苦创业精神。二汽的创业历程,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的艰辛历程;更是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活力源泉。三线建设虽已成为历史记忆,但成昆铁路却永远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成昆铁路作为三线建设的生命线,沿线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极高,其施工建设难度创世界铁路建设史多项纪录之最。但是如此恶劣的地质条件也并没有吓倒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铁路建设者们,他们以“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的求实创新作风,在铁路建设中勇于突破陈规,大力推进创新,终于在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这使中国的铁路修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成昆铁路作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不会成就今日的成昆铁路。

二、三线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从三线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党的报告中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①新时代,始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让理想信念成为人们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回忆三线建设的那段历程,建设者们始终坚守着报国图强的理想信念,扎根坚苦、困难的建设前线,用自己的热血甚至生命践行了“让毛主席睡好觉、让祖国放心”的铿锵誓言。他们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坚定信仰不仅是三线精神的核心,更是三线精神永葆强大而持久生命力的根基。建设者们用高度一致的革命信仰构建了一座三线建设历史的红色丰碑,也用自身的言行昭示着人们,要永葆对党对人民忠诚的政治品格,矢志不移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更要时刻铭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把三线精神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时程下,从三线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是坚守初心、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三线建设篇9

【关键词】三维地模;山区公路;选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步完成,以及在全国的全面性改革,交通运输有了极大改善,并且由于近年来乡镇公路的建设完成,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一方面为了打通全国各地的界线,另一方面为了带动经济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从城市向山区延伸,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建设,积累了诸多经验,但其中也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一、概述

邓小平同志曾言:要致富,先修路。这一指导思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其结果也表明,这一政策非常有效。近些年,由于全国性的建设与改革,高速公路的建设不断的穿山越岭,因而应该对高速公路在山区的选线问题加以探析,加上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也应该对其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提炼一些新的方法等。尤其是对三维地模的应用方面,有了较好发展。在利用以计算机相关信息技术与软件工具方面,有了较好的突破与发展,比如CaD制图、3DS三维设计等,主要是以制作三维图为准,通过相关软件的功能进行动态化设置,为公路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以及对其未来的图景进行预报。以我国南方一些省份为例,在公路水路建设规划中,对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选线问题做了重要部署与规划。这是因为,在我国地形地理较为复杂,而且由于山区地形的地质也非常复杂,如果能够从事情本身出发,积极研究建设方案,那么一方面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对地质灾害加以提前预防等。

二、数字地面模型

从概念分析,数字地面模型,也称三维地模,它就是利用构建三维数字地形图,达到对平面地形的有效分析,具体的方法是利用三维坐标,搭建起矢量图,并且利用赋值法对等高线、地形特征点等进行高程值的设置,然后再此基础上,利用专业的设计软件去生成立体地面模型。从呈现方式分析,三维地模可以有效的将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等进行动态化的仿真呈现,而且可以将公路建设项目中的沿线的地形地貌等以非常规范化的三维坐标形式,明确的体现出来。从数字化地形图的构成分析,它是以测绘、航测为基础,对地形图矢量化处理,然后在以等高线、地形点等形成三维图形文件,然后用CaD制图工具,将其搭建起来。其中,主要是利用GpS、GiS与远程摇控等技术,先对实际的地理情况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再进行矢量化分析,最后再加工处理并建立起数字模型图。

以某路线为例,可以将其CaD制图建模的情况表达如下。

首先,在CaD平台中建立新数模,可以对采集的等高线、地形点等特性数据进行直接提取与应用,或者采用文件读入法,利用其它支持文件进行上传读入;其次,可以利用专业设计中的问题,进行数据预检,对点、面、位置等进行范围控制,也就是说,对超出范围的需要进行一些剔除处理;第三,需要进行三维点的排序、检索,以三维数字地面模型中的三角化方法,或称三角网划分法,构建三维数字地面模型;第四,在网格显示功能的基础上,生成全部图形实体,也就是以该软件中的三维显示命令功能,对三维数字模形图进行分析、修改、编辑,从而达到对三角网的优化;第五,即是对最后得到的数模进行保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规划项目较大,则需要通过分段建模来加强处理,还可以以数模组进行管理。虽然不同的软件构建方法中会有差异,但是殊途同归,最终的结果始终是相同的,这也体现了建立地面数字模型方法的多样性与最终效果的统一性,另外也证实了这些方法的有用性。

三、数模应用

从三维地模的最终用途来看,即是为了达到公路勘察,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核心内容分析,集中体现在高程插值、三维公路模型构建两个方面。

以常规公路为例,在其设计中,路线往往是通过平面地形图来完成,先进行中线位置的定位,再利用中桩里程实测地面中线高程、横断面高程,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纵断面与横断面的设计。以山区公路为例,在其设计中,需要考虑高差问题,并尽可能的将其克服重点。所以,在确定合理线位这一问题上,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平面线型与纵面线型来完成,而且需要对纵地面线、横地面线进行数次实地测量及标高,因此,延长了设计时间;另一方面,在可行性研究方面,纸上定线、二维平面地形图取高程,可以提升精准度,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利用三维地模,也就是利用数字地面模型的三维构建,可以在山区公路选线中,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有助于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合理性与科学性,并且可以通过这一完整的规划设计达到线路设计方案的优化。

从设计顺序分析,三维地模在公路设计中以及在山区选线方面的设计与常规设计差别并不是很大,比如,都需要先进行平面定线(截取纵、横地面线),然后是纵面设计,通过对横断面计算,调入结构物,最后进行工程量计算等;其次,不同的是,三维地模的构建,需要运用计算机相关制图软件,建立路线、地面三维模型,然后,以三维动画演示的方式,将真实的模型呈现出来。在实际的三维地模建立过程中,若想使其接近现实情况,可以通过对地面线点的加密截取、向两侧延伸等达到效果的真实化,但是,如此会增加运算工作量。通常若完成路基设计计算、横断面设计后,通过激活方式或者打开方式,即可通过数模选择性的将公路三维模型输出出来。另外,公路模型包括有路基、路面、边坡、边沟、标线、护栏,还有桥梁、隧道及路基的无缝拼接等,因此,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科学、合理,并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周详的考虑与实际的设计呈现,为实际的设计建设工作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资料。另一方面,在完成建模后,还可以利用相关的专业软件,对其设计进行渲染处理,还可以配乐,进行字幕编辑,配音等,利用这些综合性能达到对公路的三维动画呈现,以此直观、生动、更为真实的将建成后的情况进行提前预报。在这项设计工作中,还需要注意专业的设计人员选拔与团队建设工作,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完成接近现实的公路规划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

结束语

在山区公路选线中应用三维地模,可以有效的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的科学性,而且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另一方面,通过数模的具体设计应用,可以提供三维数字地形图,减少工程造价、节约建设时间等,应用该项软件的综合处理功能,有助于增加基础资料的精准性、加强公路动态仿真,并集中精力从技术、经济、科学等角度提出更为合理的适用性设计方案,为山区公路选线提供更为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孙竞博,李勃,黄学光等.基于光敏浆料的直写精细无模三维成型[J].无机材料学报,2014(6).

[2]王鹏飞.基于三维地模采掘衔接智能决策系统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4(8).

三线建设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管线的规划管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城市道路重复开挖,确保城市安全、高效运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管线,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电讯(包括广电、电信、移动、新联通、军用光缆、信息网络)、道路交通信号工程、城市治安监控工程等各种地上或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各项管线工程应根据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各专业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做到超前建设、同步完成。

第四条各项管线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必须根据全面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到与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紧密结合,按区块及道路沿线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必须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埋后浅埋的科学建设程序,综合组织施工,避免重复开挖。

第五条全市统一由市测绘管理处建立城市管线工程信息资料库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管理,信息共享。

第六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规划部门)负责城市管线工程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管线综合规划

第七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管线工程的建设(包括新建、改建、更新)必须与道路工程建设(包括新建、改建、拓宽、维修)密切配合,协同施工。

第八条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将管线建设下一年度计划在每年年底前报送规划部门统筹协调,综合平衡;因特殊情况需增加管线建设项目的,必须及时报送规划部门,由规划部门召集其他管线建设单位实施综合规划。各有关管线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管线综合规划配套的要求,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紧密配合,同步建成;对原有管线加固须同时进行。管线工程建设应做到一次施工,五年稳定。各管线建设单位在五年内,无特殊原因不准开挖道路,并应当积极使用盾构、顶管等地下掘进技术。

第九条在已建有其他管线的区域实施管线建设时,须与市测绘管理处联系,由市测绘管理处提供管线现状资料,供管线建设单位设计参考。在已建有其他管线的区域实施管线建设时,规划部门不再编制管线综合规划。

第十条非管线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必须在建设项目方案设计的同时,做好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综合配套的衔接设计。

建设项目批准后,应立即向管线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管线建设配套手续。管线建设主管部门应将该项配套工程纳入年度计划。

第三章管线规划技术规定

第十一条凡在城市规划区道路内埋设管线,均应按管线综合规划断面安排。各类管线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内,平行规划红线敷设,走向顺直,并有各自独立的敷设带。

第十二条管线设置方位按下列规定安排:

(一)在道路中心线以东、以南安排污水管、燃气管、电力排管、电力电缆;

(二)在道路中心线以西、以北安排雨水管、给水管、电讯电缆、电讯导管。

管线具置按下列规定排列:

(一)在快车道或绿化带下敷设雨水管、污水管和综合隧道;

(二)在慢车道或人行道下敷设给水管、燃气管、电力排管、电讯导管等;

(三)在人行道下敷设电力电缆、管线地沟和条件允许的小口径配水、配气管。

第十三条郊区主要公路的规划快车道内一般不埋设地下管线。确需设置的,须与路政管理部门协商,经同意后,才可在规划快车道内、现状快车道外敷设。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其专用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不得占用道路规划红线。

第十四条在城市规划区道路内,计划分期或者同期敷设十根以上电力电缆的,应视具体情况建设电力隧道、导管或地沟;有条件的,应根据管线综合规划,组织有关管线单位共同建设管线隧道。

第十五条在城市中心区范围内,不得新建不符合安全、市容观瞻等要求的地上杆线和架空管道。对现有的架空管线应有计划的改建入地。

第十六条地下管线检查井的横向尺寸应尽量缩小,不得建在其他管线之上,宜采用同沟共井方式建设。城市道路交叉口必须采用共井方式建设。

第十七条管线的竖向埋设应根据道路结构、标高、管线的技术要求以及与其他管线交叉的相对位置等因素确定。除在旧城区现状地下管线繁多的地段,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管线交叉的相对位置外,地下管线交叉的垂直净距不得小于下列规定:

在新建道路的车行道内,地下管线覆土深度不应小于0.7米。

第十八条埋设地下管线产生交叉矛盾时,应根据下列原则协商解决:临时性管线让永久性管线;非主要管线让主要管线;易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压力管让重力管;小口径管让大口径管;拟建管线让已建管线;技术要求低的管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柔性结构管线让刚性结构管线。

第十九条管线在城市桥梁上通过时,应确保桥梁安全,维修方便,不影响市容观瞻。新建桥梁应根据管线综合规划,设计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

第二十条管线工程穿越城市道路、郊区公路、隧道、绿化地带、人防设施、河道、建筑物,以及涉及消防、净空控制和其他管线的,应与各有关部门协商,并签订协议书。

第四章管线规划审批

第二十一条凡在本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各种管线工程的建设单位,须依照规划部门管线综合规划要求进行设计;规划部门不编制管线综合规划时,管线建设单位设计前须与市测绘管理处联系,以确定管线走向、设置方式、平面位置、交叉口处控制标高、跨越道路的方法,以及与其他管线的关系;在管线工程施工前,须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下列管线建设必须经规划部门审批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规划宽度≥12米的城市道路上的各种规格和类别的管线及沿路建筑管线接入;

(二)居住小区的管线综合及接入;

(三)雨水管、污水管管径≥300毫米的;

(四)给水管≥150毫米的;

(五)燃气管、热力管等压力管管径≥100毫米的;

(六)电压≥10千伏的电力线路;

(七)有线电视电缆≥2孔的;

(八)通信电缆≥2孔的;

(九)各类工业管线;

(十)其他各类需要审批发证的管线。

第二十三条下列管线的规划设计方案必须报规划部门审定后实施:

(一)第二十二条(三)、(四)、(五)、(六)、(七)项小于规定数值的其他管线;

(二)规划宽度﹤12米的道路上的路灯电缆;

(三)其他需要审定后实施的管线工程。

第二十四条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须报送下列文件资料:

(一)各项目相关文件;

(二)技术设计文件;

(三)有关部门的协议文件;

(四)管线平面设计图(须采用*市统一的1:500~1:1000地形图)一式四份,图上应表明工程范围内的地上地下管线、绿化、构筑物、建筑物、管线穿越的道路交叉口、桥梁、河道、隧道等设施的最新现状资料,以及工程范围内的地形图。

(五)地下管线纵横断面施工设计图及附属设备图;

(六)交叉口施工设计图;

(七)架空线路竖向施工设计图、杆型、基础图及附属设备图。

第二十五条管线建设单位应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和核准的设计图纸施工,不得擅自变更。确需修改设计的,应报送变更设计图纸,并经规划部门同意。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时间开工和竣工。在规定时间不能开工和竣工的,应当办理延期审批手续。超过1年不能开工又未办理延期手续的,管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二十六条城市破路要从严控制,定期施工;凡需挖掘城市道路(含街、巷路面)的管线工程,施工前须凭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图纸分别向市政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审批手续;施工所用的管、杆,按照市政管理部门指定的位置堆放,并按规定的期限组织施工;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平整、清理施工现场,须按时按原路面质量予以修复。管线建设单位持竣工资料向规划部门申请规划验收。市规划部门在接到验收申请后,应会同市政管理部门共同验收。

第二十七条经规划部门批准的管线工程建设,必须委托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开工前定线,在覆土前进行竣工测量。地下管线走向简单且严重影响交通的工程,经规划部门批准,在预留可靠标志后,可先行覆土。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与管线建设同步实施开工定线和竣工测量,并依据国家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和本市统一坐标、高程系统等规划测绘技术规程进行施工跟踪测量,编制地下管线竣工图。

第二十八条根据《*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测量验收和成果备案制度》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在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后90日内,到市测绘管理处办理备案手续,并向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室报送由监理单位审定的以下竣工档案资料:

(一)地下管线工程项目的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计划、规划、用地、测量定线及其它审批材料;

(二)地下管线测量精度分析、测绘成果及竣工测量数据;

(三)地下管线工程施工技术文件材料和竣工验收文件材料;

(四)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图;

(五)其他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

第二十九条未取得管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建设管线工程,造成其他管线损坏的,由建设单位赔偿损失;经规划部门批准的管线工程按规定正常施工造成未经规划部门批准的管线损坏的,由未经规划部门批准的管线建设单位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