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44:24

自然环境篇1

自然是非人为创造的,是天然的。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的说过:“自然富贵出天姿,天待金盘荐华屋。”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会善待人类,自然美。而环境是周围的情况,是生活的初始。保护自然,就保护了环境,保护了人们最佳生存状态。但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使人类淡忘了这一切。

我们的语文书上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有一位伐木人手持板斧,随意地砍伐树木,一只啄木鸟站在他的肩头,愤怒地啄着这个人——木头一样的脑袋,画面上的字幕是:“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看了这幅漫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哈哈大笑,但是笑罢之余,我感到可悲。到底“虫”在哪里呢?是在大树里呢?还是在这个人的脑袋里呢?如果是在“人”的脑袋里,那将是一场多大的悲剧啊?

我在《大瀑布的葬礼》一课中找到了答案,曾经是世界上水流量最大的瀑布——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因为水电站高高的大坝拦截住了大量河水,使水源大减,而且,周边的工厂用水毫无节制,再加上沿河两岸的森林被随意破坏,树木被滥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使赛特凯达斯大瀑布逐年枯竭。据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将永远消失。在1986年9月下旬,人们为赛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这是一场多大的悲剧啊!但举行这样的葬礼又有何意义呢?还不如放下“板斧”,停止破坏,恢复自然!

北极消融,酸雨连绵,山洪肆虐,沙尘暴逞威……这难道不是人类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后果吗?人们自酿苦酒,自食苦果。但是人们还是像那个脑袋里有“虫”的人一样不懂得珍惜我们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人们毫无节制,不计后果的开采矿物资源,肆无忌惮的滥用化学品,一次性物品等。毫无顾忌的把工业废水排放到河里,使得鱼类大量死亡,活着的鱼身上也含有毒素,我们人类吃了这些中毒的鱼,也随之中毒,甚至得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病,无法医治。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地球上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破坏了臭氧层,会使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地球,使人类皮肤癌等疾病发病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水源即将枯竭;并且地球上许多水域发生赤潮,那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含超量的氮,磷,导致鱼虾死亡,也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原始森林不断地遭到人为破坏,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这不都是我们人类随意破坏自然所造成的吗?

已经消失的罗布泊,被称为“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随着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急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盲目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提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的水抽干,人类才罢休,这一抽干,将罗布泊的水完全干涸了,没有小鸟敢在这里穿越。也没有野兽敢在这里奔走跳跃,更没有什么动、植物(花。鸟)会在这里繁衍,几十年的沧桑变化“终于”使罗布泊变恐怖了,这里仿佛成了一个地狱,连那千年不死的胡杨,在煎熬了20年烈日的酷晒下终于倒下了,成了干枯的“木乃伊”。“仙境”罗布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就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一切不光是脑袋里有“虫”的一个人所造成的,是整个人类都不重视自己赖依生存的自然与环境,而且像漫画中的“人”一样都“手持板斧”亲手破坏所造成的,如果人类再这样破坏下去的话,地球的遭遇将会和罗布泊一样——在宇宙中毁灭。

人们虽然破坏的是地球,请不要忘记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我们人类也在劫难逃,因为没有第二个星球适合我们居住。不要再破坏自然环境了,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人类的眼泪。

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要善待地球上的一山一水,一石一草,就像善待我们的亲人,这样才能给我们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空间——保护地球,使人类能长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自然环境篇2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反映了我国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如春季――春暖花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等,夏季――夏日可畏、夏雨雨人、夏炉冬扇等,秋季――秋高气爽、春华秋实、秋风扫落叶等,冬季――冰天雪地、冬日可爱、秋收冬藏等。在我国南方,气候较为潮湿,雨量充沛。像广东一带通常不会出现北方的雪天,川蜀地区一般多雨雾而不易见到太阳,因此,人们常用“粤犬吠雪”和“蜀犬吠日”来讽刺人少见多怪。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冰雪伴随着人们度过冬季,人们大都赋予了“冰雪”以积极的意义,表示了好感。如用“冰心玉壶、冰魂雪魄、冰清玉洁”等比喻高尚纯洁的品德,用“冰雪聪明”形容人明慧颖悟,用“冰肌玉骨、冰肌雪肤”等比喻女子肌肤光润莹洁。也常用“冰雪”形容恶劣的环境,如“冰天雪地、雪上加霜、雪窖冰天、滴水成冰等。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地不同的地理面貌,反映了我国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我国境内多山多水,自然就产生了许多带山和水的成语。如崇山峻岭、山清水秀、跋山涉水、层峦叠嶂、经丘寻壑、山穷水尽等。我国北方地势较为平坦,相关的成语有一马平川、沃野千里、万里平畴等。南方多水乡,跟江、河、湖、海有关的成语也不少。如河清海晏、五湖四海、百川归海、湖光山色、江河日下、翻江倒海等。

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由于各地气候不同,生长的植物也有所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适合桃树、李树、梨树、枣树、杨树、柳树、槐树等植物和麦、菽、豆、瓜等农作物生长,在成语中可以找到这些名称。如投桃报李、瓜田李下、让枣推梨、桃红柳绿、瓜剖豆分、指桑骂槐、不辨菽麦、沧海一粟等。南方地区大多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盛产竹子,带“竹”字的成语可谓比比皆是,如青梅竹马、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竹篱茅舍、竹头木屑等。与竹有间接关系的成语就更多了,如蓬门荜户、滥竽充数、雨后春笋、功亏一篑、得鱼忘筌等。同一种植物长在南方和北方也有不同,古人认为南方的橘移植到淮河以北就会变成枳,成语“南橘北枳”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地大物博,动物种类繁多,成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动物名称。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形态特征,如獐头鼠目、蝇头蜗角、凫趋雀跃、螓首蛾眉、鹤势螂形、蜂目豺声、天下乌鸦一般黑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蜻蜓点水、蚕食鲸吞、如蚁附膻、鹦鹉学舌、旧燕归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经济价值,如龙肝凤髓、龙肝豹胎、牛黄狗宝等;有些成语体现了动物的危害性,如群蚁溃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人们还常用动植物设喻,借助动植物的某些特征所带来的联想比喻人,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许多成语带有鲜明的褒义色彩。我国古代有“四灵”“岁寒三友”“国画四君子”之说,人们常用“四灵”(龙凤龟麟)来象征吉祥、高贵、长寿,成语如凤毛麟角、龟龄遐寿、龙凤呈祥等;用“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来象征高洁、坚贞、长寿,成语如松柏后凋、松鹤延年、兰姿蕙质等。其他常见褒义成语还有:虎背熊腰、莺歌燕舞、闻鸡起舞、鱼水情深等。

自然环境篇3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篇4

关键词:建筑自然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1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原因和趋势

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梦想从未实现过的人类居住问题。然而,现代建筑的巨大发展的同时,给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文明和传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破坏。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正是在全球下不断发生地区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建筑设计是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强调现代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结合自然。设计上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结合公众需要,采用简单适用的技术,运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被动式的设计策略;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使建筑环境健康舒适;使用节能建筑材料,争取利用可再生建材;强调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实现资源的集约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同时,随着国门的开放,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不断兴起,只追求具本的、单一建筑宏伟壮丽、或是追求单一形式美,或是追求功能实用,或是追求经济效益,则不顾地域、自然、历史条件的融合,造就了今天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城市趋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钢筋水泥的丛林,日益成为遗害千古的“城市垃圾”。于是,现代设计师就必须担负着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立足于现状、立足本土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双重使命。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因此,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发展方向。

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的馈赠;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实现生活要素。

2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2.1?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总看法。建筑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要与自然隔绝,一是建筑要与自然交融,这是对立统一的,这是建筑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一个特点。建筑最本初的产生是由于人要避风遮雨、要抵御野兽的袭击,也就是建筑要与自然相隔绝。建筑既要与自然隔绝又要与自然交融,比如建筑向南开窗,冬天就可以有很好的阳光,建筑离不开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满足了以后,便开始在建筑中追求与自然交融,接近大自然。早期的建筑最基本是要求是做到与自然隔绝,住在里面人们可以防御野兽的袭击,可以躲避大风、大雨,可以保温、隔热。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比较直观的是建筑,因为建筑是人与自然资直接对话的一种语言,从人类建筑的演变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最初的人类只是居住在森林和草丛之中,当人从树上到地面并开始直立行走之后,首先是为了躲避猛兽与森林大火、电闪雷鸣等等而住进了山洞里,他们在劳动中开始慢慢学会了建筑自己的巢穴。这个时候,人类基本上还是直接居住在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在人类学会自己挖洞穴,用草木搭建棚屋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与自然有区别了。但是这个阶段的建筑由于它所用的材料还是直接取于自然,并没有改变自然的形态,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人类在建筑上对大自然的态度应该说是尊重与敬畏的。

自然环境篇5

关键词:自然化;多样性;风格

建筑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人是主体,建筑是客体,所以建筑设计除了满足物质功能之外,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审美要求。室内设计尤其如此。

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它有心理上与生理上的需求。自古以来,人们始终保持着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人们开设门窗,在室内放置一些自然物品。自然界存在着永恒的美感,人们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使人们远离自然。这是不符合人性化的需求的,因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会感到单调、烦闷,只有自然的生机,才能使人的疲劳陡然消退。

一、自然化的室内

人们对室内自然环境的需求不应满足于过去的仅仅几盆花草的摆设,而是应该追求自然化的整体效果,或是自然化的室内环境。这里,自然界的阳光,空气与水被引入室内,树木、花草和山石等都与人工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室内环境。这里,你所感受到的决不是那种规范化的统一模式或冷冰冰的机械语言,而是领略到一份清新,自然与和谐的美感。同时,你也不必担心尘土,风雨的侵袭和噪音的干扰。

英国伦敦的喜来登情调旅馆,室内园中设有小岛、内湖以及密布的热带丛林。人们于休憩之际,感到浓浓的自然情趣。哈尔滨怡园酒店,以竹子为主题进行装饰,室内郁郁葱葱、绿满枝头。哈尔滨双福酒店则把东北农家院搬进了室内,给人以亲切朴实之感。

二、自然化室内环境设计的特点

统一性与多样性:自然化的室内环境设计,特点首先表现在其内容的统一性与形式的多样性上。或直接选用自然因素,或采用与自然有关的装饰,或者引用室外的装饰材料,设计方法等。自然界的山水草木最常用,置于室内,不是室外却胜似室外。

渗透感与不定感:谈到室内外空间的关系与流通,我们都不陌生,而自然化的室内,最能体现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不定。

采用自然景物装饰室内,使得室外景色延伸到室内,既有室内感又有室外感,给人以丰富的遐想。而景色的引用,又使得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即扩大了空间,避免了压抑的感觉。北京长城饭店的中庭,布置了许多通常放在室外的景物,如仙女雕像,中国式的小亭子等,看似室外,却在室内,体现出空间的不定性;大庆中乒基地将路灯、碎石铺地引入中庭并种植绿地,使得室内外有机渗透,令人感到宽畅、自由。

传统性与地方风格: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史,建筑的室内也不例外。现代室内设计依然受到传统的影响,体现着地方风格。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常常采用镂窗和景廊等借景方法,将大片室外景物借入室内,或采用人工自然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大山水引入了私家小庭院。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大厅,采用大面积侧窗,将珠江之帆影与碧波充分借入,室内外融为一体。

亲切感与人情味:工业化的结果,使得大量现代装饰材料涌现。不锈钢,镜面玻璃等用品固然来的干净利落,但不免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远不如传统材料有人情味。传统的木、砖、天然石等,使人感到质朴、亲切与自然。带有自然韵味的室内,往往以传统材料作为装饰,或以现代手法来创造传统风格,普通的砖墙饰面用于室内,它色调柔和,简朴而富于变化,既可以用此装饰一幅墙面,也可用来装饰整个空间。哈尔滨市望江宾馆大堂的咖啡区,采用室外化的设计手法,粗壮的树干,浓浓的绿叶,加上绿色地面,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三、自然化的室内环境设计手法

直接调用:这种手法就是直接调用自然词汇,将山水花草树木与瀑布的气息同生活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一个空间里。寓景于情,寓情于景,兼有人工与自然山水的特点。这种方法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最常用。

间接引入: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可能条件下,充分引入天然美景,也是一种经济有效,因地制宜的好方法。

象征比拟:在室内设计中,表现出完整、真实的自然环境固然给人印象强烈,但并非所有条件下都有必要与可能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候,仅以一些自然景物或与自然有关的装饰予以点缀,也可以取得生动有趣的效果。

自然环境篇6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数十亿年。全球变化按照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无生物的太古代到有原始生物的元古代,再到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遵循着由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也即沿着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变化发展着。[1]地质科学证明,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地球经历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因为人类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由类人猿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中,逐步学会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而转变为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的,所以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对人类便显得更为重要。[2]加之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后,在利用自然过程中便对自然加以干扰,甚至破坏,全球变化也就更加复杂化了。

二、人类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干扰

生产力的步步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加大着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尤其是世界人口已猛增到58亿,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原过量被放牧,沙漠化日益在扩大,动植物种类在灭绝,优美的环境遭破坏,地球上的灾害愈来愈多,山崩地裂、火山地震、狂风暴雨、水旱灾害……在地球上各个地方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使全人类不得不共同发起“国际减灾年”来对付,这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1.全球重负人“祸”为首问题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地球承载人口必有一个最佳限度,而且人的个体消费指数愈高,人口总量的极限就会愈少,人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必然得到自然惩罚,但在时间因素链上具有滞后性,往往是父辈作孽,子孙遭殃。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增大了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愈来愈拥挤。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全球变化,既有天灾,人“祸”为首。

2.完整的臭氧层产生空洞问题

位于大气圈中平流层里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有害生命机体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平流层中飞行的超音速喷气式巨型飞机数量大增,它们排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气中含量不多的臭氧。加之,还有各类化合物产生的氟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释放物,被紫外线照射变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已使完整的臭氧层遭到了破坏,产生空洞。有的科学家估计,人类释放的上述物质,已使臭氧减少了3%,长此以往,预计到2050年,可能导致臭氧减少10%。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将产生危及全球的人类和生物界的重大问题。

3.大面积酸雨沉降问题

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元凶。它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生成硫酸或硫酸盐的微粒,飘荡在空中,遇到风雨下降,就被冲洗下来,形成酸雨雪。加之,氮氧化合物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硝酸和碳酸盐,同样会使雨雪变酸,它们的生成都与燃烧石油、煤炭矿物等燃料有关,是当前的一种严重污染物,已几乎为害整个地球。

4.生态系统失调的问题

全球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物圈产生着很大影响。例如,自从消灭害虫十分有效的有机氯类杀虫剂使用以来,这种不易分解的农药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使人和其他一些生物受害。如此下去,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环。另外,地球上辐射能量的增加,也会对生物界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使人类遗传功能受到无法恢复的损伤,也使生物遗传发生突变等全球性重大问题。

5.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

对流层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大气起保温作用。所以,大气周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大气圈的能量平衡过程。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燃烧矿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进入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随之剧增,这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变化。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只要有少许改变,尤其是位于沿海之滨的大城市如上海、伦敦等其损失更将惨重,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广植森林,保持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是一个全球环境的重大问题,非一国一邦所能办到的,这仍是一个人为全球变化问题,已到了非采取有效措施不可的时候了。

三、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由于早期人类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尚少,生产力水平尚低,造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尚未达到全球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事件不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到了人所共识的非联合治理而解决不了的时候了,到了共同提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候了。

四、可持续和谐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丰收不忘歉收,勤俭治国,细水长流。绝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但作为当代明确提出的科学术语,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其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再是单纯的为保护而保护。稍后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对世界各地的广泛调查与有关人士讨论,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的共同未来”(ourCommandFuture)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报告之中。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草原的退化对我们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再一次明确“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一报告成为联合国及全世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带有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所通过的世界《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自然环境篇7

abstract:theplantriestomaketheresidentialdistrictdevelopmentintotheentiresocietydevelopment.maketheresidentialdistrictitselftobeaspecial“residentialenvironment”element.wetrytomaketheresidentialdistrict,naturalenvironment,culturalenvironment,transport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other“residentialenvironment”elementsgettingtogether.theaimofthisessayistryingtorevealthemodernsocietyadvancedambitionofthe“residentialenvironment”.

[关键词]居住小区自然环境住区环境人文色彩

Keywords:residentialdistrict;naturalenvironment;residentialenvironment;culturalelement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类聚居于城市之中,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面对基地,我们希望营造出这样的场所:自然与人工在这里融合;诗意与畅想在这里迸发;庄严与浪漫在这里交织。我们成功的将这些元素整合在了基地内,并使之成为保持平衡和谐的统一体。

一个优秀的小区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楼盘的文化品味,渲染其独特个性,强化楼盘的卖点,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房地产市场上眼前一亮、脱颖而出,给楼盘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增量和源源不绝的客流。所以说住宅小区的设计日益重要,让设计出的作品拥有一个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但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体现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社区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

1、区域位置及周围关系

小区位置隶属于太原市小店区,地处太原市南部区域,南环过境高速公路以南,位于小店新城居住社区,北侧临南环过境高速公路南侧300米防护绿带,南侧为新城配套生活服务区,东侧临经济产业园区。小区周围配套设施较完善,服务半径范围内有规划中、小学,托幼,规划医院,及多处公共绿地,该地块的综合发展环境较好,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条件。但也存在着急待解决的问题,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是本规划的重要任务。

2、规划目标

规划力求将居住小区开发建设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动态体系中,将居住小区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住区环境”组成因素之一,使其与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视觉环境、道路交通及发展的可持续性等诸多“住区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体现当代社会对“住区环境”动态前瞻性的一种追求。

1.继承和创新传统院落空间模式,运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现代居住空间。

2.创造“以人为本”共享亲和的绿化空间环境,采用自然式环境绿化手法,强化庭院空间环境,把握宜人尺度,达到小区绿化均好性和亲和性。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力求将该组团规划成优雅的新型高尚社区。

3、总体规划布局

本小区的整体设计宗旨是建设一个功能合理、设施完善、品位高尚、尺度宜人的居住社区。

3.1空间形态规划

小区的空间形态从直观上反映了住区的空间性格和城市景观,对于住区气氛的渲染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小区整体风格定位以自然、柔和为主色调,采用了传统的组团式布局形式,将整个小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四周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中融入自然式园林的意境,给人以宁静、清远的感觉。

规划结合地形,由小区主路划分为三个组团。

东北组团,在小区环行主路东北侧,规划5栋高层住宅,沿北侧道路布置3栋十六层住宅,下设两层底商,沿大运路设置2栋十三———十六层住宅;

中部组团,分布在中央绿带周边,布置3栋十六层住宅和一所8班托幼,层数为三层,并设有独立活动场地;

南部组团,临近小区主出入口,沿电子街布置3栋十四——十六层住宅,下设两层底商。

整个规划区行列式布置,以北方人喜好的南北向十三——十六层板式住宅为主,板式住宅之间形成的院落作为小区居民公共活动的邻里空间。整个小区强调建筑自然采光,保证每户有较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结合中央绿化带及公共绿地,形成流畅的室外空间。

3.2道路规划设计

3.2.1道路分级

规划区内的道路可分为三级,设置了小区主路、小区组团道路和步行路。

小区主路:为小区内的主路,路面宽度为7米。

小区组团道路:为小区宅前道路,路面宽度为3-5米。

步行路:为居民的休闲散步道路,路面宽度为1.5-3米,以蜿蜒曲折的园路为主。

小区级道路与出入口广场、街头绿地、公共绿地等连接,将绿化引入到庭院内及公共设施的开敞空间中,体现对人的关怀。

3.2.2出入口设置

小区设置了主、次出入口,主出入口设在电子街街,次出入口设在用地西侧规划20道路。

3.2.3静态交通

依据规范核算,住宅按1辆/户,商业0.6辆/100㎡,共需停车位1645个,其中商业办公117个,住宅1528个,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解决。

地面停车场沿小区主路和宅间路设置,停车位250个;设置两处地下层停车库,停车位共1395个;共计车位1645个。

居民的自行车停放规划设在地上住宅单元入口庭院内和住宅的地下室,由住宅山墙边设坡道进入,设计标准按2辆/户,1.8㎡/辆。

3.3绿化系统设计

本规划区绿地系统由防护绿地、公共绿地、组团绿地组成。

庭院中的组团绿化空间,使绿化系统贯穿于住宅之间,便于住户临近绿化,享受绿化。创造一种特有的居住景观环境,规划充分利用建筑形式,形成对比强烈、变化丰富的建筑空间,并结合精心设计的组团绿化,形成良好的环境。

大运路西侧为15米防护绿地。

公共绿地在小区中央,设计有水系、广场、喷泉、小品等设施,以草坪和乔木结合,其间布置小型广场和休闲健身区,或叠山造水形成丰富的立体景观,并延续本地的山水文化。

3.4建筑设计

住宅群体采用南北朝向,均有良好的日照及通风,以单元拼接的板式为主,形成错落有致的院落空间,沿电子街和用地北侧规划20米道路设置两层底商,建筑形式现代活泼,色彩大方,以暖色调为主。

同一“空间单元”组合的运用,在住宅设计中,同一规律的建筑构件重复组合,表现出建筑设计的韵律美。

屋顶形式多样化,屋顶形式平坡结合、平弧结合,借助露台、阳台、隔架的空间错动,使建筑形象轻盈多变。

材料和色彩的运用,建筑的外墙饰面以暖色系列陶土砖为主;而阳台、窗户沿口、檐口门头、楼梯间窗户、屋顶山墙、屋脊、线脚等部位重点装饰,共同形成风格统一、富有亲切感的居住环境。

3.5配套设施

依据规范核算人口,规划一所8班幼儿园,并设置了室外活动场地,将小学和幼儿园的出入口设在小区次出入口附近。

依据小区建设规模合理设置各组团配套设施,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文化活动站1处,物业管理1处,市场1处,便民店2处,公厕2处,均设于沿街的底层商业中。规划的市政配套设施有天然气调压站1座,消防水池1座,泵房1座,垃圾转运站1处,均设于组团院落中,既不妨碍交通也不影响景观;箱变1座,设在住宅地下室内;光节点机房1座,与底层商业内的管理用房合建。

3.6人防规划

人民防空设施利用多层建筑和公建地下室设置,采用平战结合的形式,平时用做设备用房和地下车库,战时用做人民防空地下室,并启用人防设备。每个组团按建筑面积4%设立防空地下室,且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防空地下室的建设符合战时六级人防设计要求。

自然环境篇8

一、环境创设第一法则:温馨和谐、柔软舒适

在人们的印象中,幼儿园就是由五彩的,各种亮眼的颜色拼凑合成,也认为孩子们就应该在这样“多彩”的环境中生活。但在环境创设中,我们要讲究色调统一。并不是颜色多孩子们就喜欢,杂陈的颜色会让孩子觉得浮躁,不利于班级常规,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我们可以用2-3中色彩进行主副色调统一,让孩子能感到舒适、静谧。例如:蓝白色调,虽属于冷色调,但让人感觉非常清新,也能在地中海的风格中有徜徉海洋的自由,更能使得情绪安静。同一色调的挂牌与墙壁装饰也能让班级的整个色调统一,不杂乱。又例如粉中带一点黄色,黄色让人感受到温馨、温暖,这是让孩子在幼儿园中所要感受到的。当然,主色调可以进行颜色渐变,环境的色彩搭配和谐也能让孩子们在美术色彩创作中得到一种启示。

二、环境创设第二法则:布局分明、经纬有序

(一)重视合理规划,倡导科学设置

1.区域划分数量适当。在区域进行划分的时候,既要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区,也要提供集体活动的空间。活动区是为了满足幼儿游戏和区域活动的需要,但是区域活动不能完全代替集体教学,因此区域的划分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集体活动空间。我们通常会划分美工区、科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建筑区等等,当然,每个不同的班级都会有不同的区域划分,但不能因为区域的数量过多而导致活动区域太紧凑,抢占了活动空间。在设置区域时,也要因班制宜,根据本班幼儿的特质进行。

2.区域划分动静结合。每个相邻的区域我们要考虑到安静与吵闹的划分。如科学区、生活区等需要讨论的,操作走动的;或者美工区与语言区需要安静的,要适当地进行区域组合。隔断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柜子与屏风等进行隔区。让彼此少些干扰,让孩子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3.区域划分空间合理、标志明显。我们经常会用柜台和屏风等划分区域空间,标志区域内容。而我们需要根据观察本班幼儿的特点,找到每个区域内幼儿进出的人数与兴趣度进行大小划分,注意投放的材料摆放位置要帮助幼儿易取易放。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个区域光线等问题,如阅读区的光线要明亮,适宜幼儿看书等。

(二)融合隐性规则,彰显班级个性

1.墙面会“说话”。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班级的特色,而班级规则、游戏规则、活动安排等等,都是孩子与墙面的互动,让每一面墙都能和孩子进行“对话”。我们可以利用γ娲瓷柚等丈工作表、游戏计划表、一日活动安排表等等。当然孩子们也要参与制定班级规则,甚至是自我创作出规则牌。规则牌要让孩子们看得懂,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图画、符号创作,尽情发挥幼儿的创作能力,并能督促幼儿遵守自我制定的规则。

主题墙的创设也是一种体现。在我园的环境设计中,在走廊中创设了一条主题墙廊,会根据每月的主题进行布置装饰,也体现出每个班级创设的特色。幼儿在这里占有较大的主体作用,绘画作品、活动照片等展现了幼儿在这个主题内的精彩表现。而在教室的电视背景也是一块较大的主题墙,如我班的设计,根据四季的变化,设计了“四季树”,用不同色彩的纱幔表现四季的变化,“四季树”上开出的不同的“窗”内是幼儿的装饰作品。

2.角落会“唱歌”。班级里的角角落落都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精灵”,他也是吸引孩子进入的地方。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小角落,何不把这些个角落利用起来。在一个角落中搭起一个小帐篷,里面可以进入1-2个小朋友,说说悄悄话,谈谈小秘密;在一个角落中放上几块小垫子,几个靠枕,加上几本绘本故事;在一个角落中,放上一张小桌子,用棉布装饰,放上代表季节性的材料,或者合理利用家庭资源,让孩子在家中自己寻找材料装饰摆设。每个角落都能让孩子们欢喜起来,每个角落里都有孩子们“歌声”。

三、环境创设第三法则:幼儿为先、师幼合作

(一)供不同功能材料,辟作品展示区域

在教室的前面,或教室一角设置一个材料工作区。提供一些木质类,毛线类等等材料,让幼儿与材料之间有生命传递。这些材料能帮助幼儿更自主地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创造,在便于他们游戏的同时,也要便于他们将游戏的成果展示于环境中。在上述区域划分中,我们的柜子与屏风就起到了作品展示的作用。无论是孩子们积木的作品或是绘画的成果都可以进行展现。

(二)变班级环境主题,引幼儿材料装饰

自然环境篇9

1、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

2、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3、鸟语花香:鸟唱着歌儿,花飘着清香;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4、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5、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6、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7、汹涌澎湃: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8、风土人情: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9、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10、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11、百花凋零:百:表示多;凋零:凋残衰落。各种各样的鲜花都凋残衰落了。形容秋霜严酷,触目伤怀的情景。

12、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13、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14、阡陌纵横:阡陌:田埂。田埂纵横交错的小路;田埂相互交错。

15、千山万水: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16、枝繁叶茂:枝叶繁密茂盛。

17、水土不伏:水土:指地方,引申为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18、惊涛骇浪: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19、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20、大雪纷飞:纷:多而杂乱。雪花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21、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自然环境篇10

①但曾几何时,当人们从追随的狂热中醒来时,发觉到头来,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其成果固然伟大,其后果也着实可悲:难道地球上还曾有过别的地方的人,虽然他们有的是财富和权力,却要象你们今天在所赞颂的国土上一样,花钱建造无数他们所厌恶的建筑这样的事吗?②建筑师们公开承认他们自己也很吃惊。他们满不在乎地告诉你,现代建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快要完蛋了。然而在每一次反思建筑本体的时候,每一次人类意识变更时,我们能够意识到建筑本体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把握,是为了创造人性的空间。空间场所性的完善程度决定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人们总是需要寻找解决方案,而这不仅客观存在,也切实的反映了我们在现实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问题,以及我们所身处的困境,解决问题,处理困境,并保护好现存的古建体系,则需用唯物观点和辩证方法使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得到融合,缩短与西方在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上的距离(其简约手段将形成必然)

一、人口密度生态环境的变化,及配套设施。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基础设施的老化,不断的困搅着我们,在其它国家我们看到了很多解决方法,如荷兰的mVRDV等建筑师通过社会调研方式,身临其境去解决问题,并划分出最佳方法,在矛盾空间中生成有续空间,并维系了原城区的完整性。一般认为,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许就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的平均关系来说这一说法是有其理由的,但是荷兰的城市却远不属于世界上人口和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列。事实上,香港、曼哈顿、里约热内卢、上海的密度远远在荷兰城市之上。相比之下,荷兰的许多城市看上去倒象低密度的郊区和乡村。尽管如此,密度却成为荷兰当代建筑师思考的一个理论问题并从中转化出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荷兰作为一个高密度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对荷兰建筑师思维方式的影响,但是我以为仅仅这一点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荷兰作为欧洲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现代建筑传统(贝尔拉格、风格派、结构主义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形式问题(或者从形式谈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在诸多非(建筑)形式的问题中。密度问题不过是借助荷兰文化中的密度情结更有现实性而已。以伦姆·库哈斯为首的都市建筑事务所(officeformetropoliitanarchitecture,筒称oma)和更为年轻的mVRDV小组(组名以它的三个主要创始人winymaas,JacobvanRijs,nathaliedeVries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就是这类荷兰当代建筑师的代表。库哈斯对密度问题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70年代中期对纽约曼哈顿的研究中库哈斯就用拥挤文化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所谓拥挤文化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就是曼哈顿式的摩天楼物体的高层高密度集聚,或者说曼哈顿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形态是拥挤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是,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拥挤文化的全部含意。事实上,在库哈斯那里拥挤文化与其说是物体的拥挤不如说是内容(program)的拥挤。这就是为什么库哈斯将下城体俱乐部(theDowntownathleticClub)视为曼哈顿拥挤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二、了解西方建筑学界的三支力量

(1)第一支力量:现代主义与晚现代主义(modernism与Latemodern)。这是以包豪斯学派和第一代建筑师为源本和主干,在本世纪初兴起,到本世纪中叶开始占绝对优势的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思潮。它的革新精神使建筑设计理论和实用美术均产生重大突破,在艺术上为建筑的抽象造型和大工业生产的工艺美学观揭开了新纪元。但自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建筑师已不满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公式,不少人开始寻找新思路,以便使建筑作出更丰富的表达。在约恩伍重入选悉尼歌剧院之后,沙里宁紧跟设计了纽约twa候机楼,丹下健三的东京奥运馆也接踵竣工。这些形喻建筑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在一个题目为建筑与引喻的展览会上写道:有些形式,它们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在联想力,它比纯粹抽象的构图在启示方面更富激发性。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人们怎样议论那风帆迭起的剧场屋顶,巨鸟般的候机厅,事实已表明,有一股晚现代的建筑思潮开始摆脱正统信念,走向了各树旗帜,追逐形式,标榜个性的时期。这时期,建筑师在功能、结构、工艺、材料和理性之外,企图再开拓出新的领域,探求纯物质以外的因素,尝试通过建筑的形象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现代主义思潮自60年代起,连续受到严峻的挑战,开始经受一场再验证的考验。文丘里写的建筑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为再验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理吹响了第一声号角。致使现代主义不断分化。菲利普·约翰逊就是由现代主义的忠实门徒,一变而为对抗现代主义的代表。他在时代急剧变化的陡坡上作了一个大回转,使人们意识到在现代主义之外(Beyondthemodernmovement)另有两支主要力量。

(2)第二支力量:为了应付今天日益复杂的世界,建筑师运用人类新思维和控制的手段--电脑技术,与代表建筑的极复杂的数学模型相联系。这就使建筑学朝着一个新的工程技术王国漂移过去。和许多其他学科相似,把该学科与电子技术相沟通。这已是一种明显的趋势。在实践中的代表形象就是美国的Som,KpF和艾勒比(ellerbe)等大规模设计集团。因此,当今美国建筑设计公司,按完成投资额计算时,全国的头十几名都是这类大设计集团。它们运用电子技术,以经济、快速、准确、安全的实效,及时抓住信息社会所展现的良机。这些大公司的设计,不论在美学意义上是否有价值,每项工程都会给投资者节约巨额资金,并尽快地回收效益。

(3)第三支力量:它集聚了众多的第三代建筑师,是近十多年来才显露出一股力量。它力图建立起一个系统,这个建筑看成是具有社会含意的体系,它通过把形式的生成看作是一种文化中有含意的,特殊而精心的筹划,用以解释形式自身的性质。也就是说把建筑和人类文化与科学文明紧密衔接起来。

三、反思阶段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有别于历史上曾有过的任何建筑风格时期,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有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建筑潮流。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雷姆·库尔哈斯(RemKoolhaas)作为著名的前瞻性建筑师,创立了拥挤文化理论。而其著作《S,m,L,XL》中所描述的拥挤文化也正是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其中是1977年出版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一书著者。显然一点帮助别人建立起该书与《神智昏迷的纽约》一书之间的对比关系。不过这一联系只是问题的外表,是其中清醒与理性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伴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非理性在滋生,好似维得勒在90年代建筑的怪诞一书中分析的建筑的烦恼的陌生。弗里辛道普1975年所作的水彩画臭名昭著的欢娱,该画的1978版本当时准备用来作为具有争议的宣言式著作《神志昏迷的纽约》,一书的封面,这幅画从超现实主义的传统继承中借用了其梦幻般的意象,同时它也来自以原始物件的消亡为顶峰效果的波普艺术,即继独立小组之后以暧昧图形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波普艺术(po布莱克)及六十年代早期美国式的,由Co奥登伯格所从事的波普艺术。奥登伯格惯常将坚硬的物质转化成柔软的物质,而且也如同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的情形一样,将物体人格化。奥登伯格曾经写道:只有借助柔软的物质,对话才能展开。根据片断的不规则重整同样也可以体现wo波罗斯及其著作的影子,其灵感从媒体中获得,比如《的午餐》(1959)、《柔软的机器》,(1960)以及ao金斯伯格有关城市诗歌。同样我们也能在其中追寻出JoD柏索斯的作品曼哈顿过渡(1925)的痕迹,那种犹如电影剪辑一般的质感处理,以及ao都柏林的表现主议的城市,他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31)也以某种隐秘的方式显现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但无论如何,臭名昭著的欢娱是对曼哈顿的诠释,是库尔哈斯所称的那种拥挤的文化,在这里,奇异的与片断的现实并存,个体成为变异共生的个体,城市表现出机械的迷乱,而摩天楼又是众多渴望的机器。臭名昭著的欢娱的理念植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对于梦的机理解释,需要以易位和压缩为前提。在黑夜的场景中,两座摩天楼在床上被意外捉获。这件作品是依据片断记忆的聚集而为建筑所作的追忆和病理分析,就如地块的延伸一样成为城市的群岛。库尔哈斯认为建筑师们被文化的潜意识所操纵。曼哈顿这个仅有的,以城市状态的卑劣为生的意识形态,被人描绘成一种幻想的技巧,其蜕变遵循着一种灵媒式的运作法则。窗外高层建筑罗列,有些还冠以脸的形状,尤如基础上放置的头像,表露出曼哈顿的极度拥挤,一种地块形成的群岛和孤寂的体系,使外面这些永久性的独立巨构和屋内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之间获得联系的是一个实物雕塑:自由女神像。这些摩天楼使人追忆起So达利所描述的被妄想症式的批判所控制的曼哈顿:每个夜晚,纽约的摩天楼或是装扮成巨人的形状或是变成缩小后的米列特的阿肌琉斯,无声无息,随时准备发动色情攻势并吞没彼此。另一方面,外面这些摩天楼正窥视着室内,将两位正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之中的摩天楼当场抓获,其中一位是克莱斯勒大厦,另一位的形象取自费里斯绘画。画面中三束光线汇集在一处,宣扬出一种解放的意念:一束来自建筑物上方的责难的光束惊醒了两位摩天楼,其方向与室外自由女神的视线恰好平行;另一束是来自床头油画中一辆汽车的车灯并且穿越了画面的光线;最后一束是来自摆放在床头柜前自由女神的手臂中的火炬的光晕。不过自由女神究竟在宣扬怎样胜利呢?床下是曼哈顿的街道方格网,一种不带有任何变化成份的地块布局。行动中,不满的摩天楼离开了方格网,以其自身生命的运动与单调的网格系统发生对比。三种虚构的层次相呼应:画中自然的岛屿,曼哈顿这个地块相互穿插的城市化的拥挤岛屿、以及一个室内场景。在室内场景中两座岛屿相遇。通过这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建筑从躺在床的一侧地上的网格所代表的无意中解脱出来。在建筑离去之后,网格被遗弃了,它似乎终于以能够摆脱建筑的自大的品格。

四、简约主义年代----与其美学观拥有佛教式的(东方化的朴素风格,扮演了净化空间的角色)。简约主义迎合了优雅的整体时尚,从而避免了怀旧感伤色彩,遵循简朴审美风格,在这座纯粹的象牙塔里白色是主导色彩,具极纯粹,体现禅之奢华,禅之风格弥漫着东方宁静主题,展示了对于建筑艺术象征力的肯定,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比协调中阐释自己的艺术表达,从而创造了自身之美。使其成为设计情景中一个珍贵的例外和一项显著的成功之作,对于风格需要有清醒的意识(空旷的角度感)而伟大的建筑物通常是以非常直接的手段来创造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与盖里或哈迪特的构成鲜明对照,替代极度表现性的是简约的形体。对建筑形体的严肃性、材料运用的精确性以及对适合特定建造地段的建筑的特殊功能的关注,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建筑的主题。在慕尼黑的古茨画廊,其外形是一个严谨的横长向立方体,在材料上则由混凝土、木材和磨毛玻璃组成。画廊的底层有图书馆,底层的外墙由毛玻璃围合而成,由此产生一种独特的、柔和而有节制的色调,赋予博物馆封闭的外观以轻盈与明快;二、三层展厅的外墙由桦木板和松木边框组成,在材料的使用上显示出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兴趣点。浅色平滑的桦木与深色粗糙的松木互为铺承。在两层长方形的木块上,还有一层与底层相仿的展厅,毛玻璃外墙既提供室内的展厅的照度,也在外观上完善了该建筑和谐的对称性,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含蓄而隽永,平淡中蕴含着高度的建筑艺术。就象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在80年代的日本,安藤忠雄就以其是性的极少主义的现代建筑观搞议对日益扩展的消费美学和传统的浪漫主义理想。安滕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建筑传统,尤其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并深受其谦逊与淡泊的的品质所感染。但他的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异常的现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喜用的混凝土材料。在20世纪很少有人象安藤这种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严谨的比例,空间中对光感的追求,对材料的精选使他的建筑简朴而纯净,是密斯少就是多箴言的写照。正如安藤自己所说的,他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木材;纯净的几何体以及自然。他指的自然,正如巴帕达基斯和斯蒂勒言中的,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然,而是驯服的自然,也就是被人类赋予一定秩序的自然。在一个五彩斑斓、喧闹动荡的年代,安藤的建筑确实是一曲低声吟唱的静寂的诗歌。葡萄牙建筑师阿瓦罗o西扎的作品和赫尔佐格、德o龙的一样,在建筑形体上没有象那些解构派建筑师或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有机建筑那样震憾人心,但这并不是说西扎和赫尔佐格等的建筑使人无动于衷,他们同样扣人心弦。西扎曾在1992年获普利策奖,他建筑外观简单朴素,有白色立方体之称。他在家乡波尔图沿山而建的建筑学院就是一例使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建筑精品。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的艺术中心也是如此。这一建在三角形地段的7000m2的博物馆紧邻一座17世纪中叶建成的修道院。西扎尊重历史文脉,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花岗岩,以简洁的形体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我信奉的是真实的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若没原则,关系将没有秩序,祂使我们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转变。

参考书目:

1.《从包豪斯到现在》

2.《FaRmaX》mVRDV

3.《S,m,L,XL》RomKoolh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