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58:09

疾病监测篇1

800例StD患者五种支原体感染状况的研究谢平,李琴,施和健,王继东,汪圣强,肖琛月

北京市昌平区1990~1999年志贺氏菌菌型分布及药敏分析张崛,邢卫东

叶城县1999年伤寒局部暴发流行分析李朝霞,王露,蒋祯祥,雷忠江

一起风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黄小涛,周华武,陈树东,郑瑞洪

一起外来流动成人麻疹暴发的调查姜桂芳

三明市1999年性病门诊检测梅毒分析江园萍,黄良铜,罗秀招,余作龙

柳江县1989~1998年性传播疾病疫情分析蒙卫平

北京市昌平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高贵华,李文靖

黔南州1999年急性传染病疫情暴发分析陈祖府,吴大维,吴文富

江西省1997~1999年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张昆照,赵军,吉路,张鹏,金锦扬

河南省1995~1999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初步分析申振元,马桂芳,底秀娟,杨凤杰,陈益州,王春俭,周刚

流行性感冒的免疫预防水黎明,陈坤

风疹疫苗屠宇平

一种整体性的传染病监测方法赵惠敏

国际布鲁氏菌病学术会议简介张见麟

江苏省653例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陆培善,陶红,张晋琳

山东南部再次发生恙虫病流行的调查薛家芹,明锦,杨会利,王显军,孙桐,冯开军

1999年水灾后江西省传染病疫情特点程慧健,唐音,熊小庆

深圳市1997~1998年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杨洪,何建凡,谭洁

一起中学麻疹暴发的调查分析蔡宗美,孟华

文昌镇中学2000年流感暴发流行的调查何万清

天津市1998~1999年冬季流感流行调查苏旭,徐海丽,郭晓华,张之伦

辽宁省1999年沿海地区甲肝暴发流行调查刘敏,魏琴,沈梦廉

2452名食品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调查郭建华

海岛抗-HGV与HGVRna的流行病学调查王忠发,王建跃,水黎明,林志益,张玲姿,丁明

舟山海岛急性腹泻患者病原性弧菌监测分析石亚素,周缀琴,金晓萍

大庆市1999年性病疫情分析刘劲松,崔洪文,王大茵,刘亚平

北京市双榆树地区散居儿童佝偻病发病调查武蕴梅,王雅玲,刘淑英,王艳春

水灾期间灾民疾病状况调查包金凤,姜守梅,杨文慧,周永利,康殿财

浙江省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调查分析李跃军,赵华娟,谢淑云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金必红,顾宝柯,邢永萍,虞福兴,李扣娣

生殖器感染致绝经后出血112例分析韩玉芬,文彩玲

国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监测系统张静,武桂珍

预防发生传染病:21世纪的策略曹严华

日本1996~1998年的副溶血弧菌感染曹严华

1998wHo西太区HiV/aiDS状况屠宇平

1998年佛罗里达地中海果蝇根除计划期间急性杀虫剂相关疾病监测情况袭震宇

20世纪美国传染病控制情况及21世纪的展望袭震宇

安阳市近十年住院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及死亡情况分析张改臣,莫鸿玉,李林安

菏泽地区1988~1998年菌痢时间分布特征初探张学荣,孙宝凤

一起小学生麻疹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曾继清

晴隆县1999年麻疹流行的调查报告袁勇

安顺地区1999年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报告王健

华北石油育龄妇女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报告邹霞,王秀岭,龚德冉,胡亚琴,贾立华,蒋斌兰

成人与儿童HBV感染的检测报告陈丽玲

淄博市临淄区1998~1999年StD疫情特点张琳

256名服务小姐aiDS认识程度调查报告陈增选,杨萍蓉,杨仁彪

鼠疫手册——流行病学,分布,监测和控制赵惠敏

全球麻风病(1999年9月)赵惠敏

盘尾丝虫病(河盲症)曹严华

伯鲁里溃疡——溃疡分枝杆菌感染屠宇平

1996~1997年美国中枢神经系统的虫媒病毒感染龚震宇

盐城市2000年麻疹疫情监测分析郑春早,赵应祝

安阳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分析刘建明

中小学生中流感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解晓华,单爱兰,宋桂芝

淄博市临淄区性病流行分析张琳

儋州市1996-2000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分析羊金灵,林经盛,胡波

重症病人的院内感染情况分析陈华新

6208例婚前检查健康状况分析李鼎生,仇梅生

"年龄别"平均预期寿命与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度量谭勇培

北京市宣武区1995-2000年医疗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杜亚萍,李冬梅

山西省2000年乙类传染病疫情特点分析焦金花,贾晋蒲,陈涛安

合肥市1990-1999年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检查结果分析龙敬东,鲁晓虹,贾皓旻

1990-2000年美国CDC出版的mmwR上文章题目分析张见麟,张伟,胡淑敏

一起伤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肖良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一例调查报告杨玉惠

1980-1997年美国致死性职业性伤害

东山县饮用自来水细菌监测报告许照华,汤乃胜

河南省2000年淋病疫情特点分析陈益州,马桂芳,张立祥,李瑞兰,穆胜光

87例尖锐湿疣分析肖朝阳,张晓俐,时红杰

舟山市1995-1999年StD疫情特点分析陈胜林,王建跃,陈国水

丹东市2000年性病疫情分析刘奇男,王曙光,滕月舟,朱冬琦

乙肝病毒感染与婚前保健孙翠琴,范洪斌,徐丽芳

犬类致伤患者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观察李民,张新娟,陈少红,刘法友,徐公义,姜玉亭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发现报告延误情况探讨李大罕,刘圣

沂蒙山区1975-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刘士礼,潘宝霞,李祥艳,张金波

辽宁省1991-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韩悦,石有昌,刘敏,马环,范俐娟

某幼儿园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的调查刘景一,刘景非

甘肃省疫情报告资料的系统误差调查分析鲍道日娜,杨枢敏

汕头市1990-1999年出生监测分析文衍斌,陈楷诚,肖璇峰,李小红

济源市1984-200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李淑贤,李晓雪,郑海燕

青岛市2000年死因监测分析彭向东,汪韶洁,董恩滨

章丘市疾病监测点1994-200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李玲,刘殿礼,李良生,郑应良

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卫生与健康"网站建设方案代吉亚,徐勇,邢休东,温艳春

美国糖尿病患者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率监测概况李锐,李新建

消除麻风病

aiDS在前苏联引起关注,其传染在世界范围内仍无缓解

疟疾防治进展报告

与低温相关的死亡

1980-1997年美国致死性职业损伤

高原地区214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郭荣忠

志贺氏菌中发现一种新的和铁转运有关的基因簇任志鸿,卢珊,张晶波,徐建国

校园健康人群脑膜炎球菌携带状况调查谢春华,李文元,黄友

云南省2001年流感流行特征分析赵群,秦明芳,白优昌,李桂云,杨映芬,高援

宜阳县3311名在校高中生结核病流行情况分析白刚子

某部新兵呼吸道感染情况调查分析杨福兵,丁连明,王天同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卫生部结核病控制项目7年情况分析范景庆

杭州市西湖区1990-2001年各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戴苡

自然人群19248人体检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调查分析李俐佳,许辛伯

上饶市1997-2001年肝炎流行情况分析宋娟

璧山县饮服从业人员乙肝感染检测分析孙宗开

邹城市技校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对HBV感染影响的动态分析术洪英

巢湖市2001年麻风病监测分析孔维朝,鲁修金,王玉林

淋病奈瑟菌青霉素、四环素耐药的分子检测郑亚芬,承晓京

紫云县1997-2001年伤寒流行特征分析胡迎春

白银市智残儿童鉴定情况报告景玉珍

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史玉兰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屠宇平,张见麟

疾病监测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由医疗机构上报的户籍为和平区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病例由全市的医疗机构收集,填写报告卡报至病例户籍所在地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然后录入天津市非传染病发病监测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来源于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户籍居民全死因资料。

1.2质量控制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抽查各医疗机构报告的发病和死亡病例,进行真实性核对及漏报情况调查。

1.3监测病种

目前,天津市监测报告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病例包括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发作事件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未分类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发作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来确定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心血管疾病iCD-10编码包括i05-i09、i11、i20-i27和i30-i52;脑血管疾病iCD-10编码包括i60-i69[2]。

1.4统计学分析

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按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比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情况

天津市和平区2010-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病例共10974例,发病率为545.27/10万,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总人数为7919例,死亡率为393.48/10万。5年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总体上来看有升有降,2011年有所降低,2012年又明显上升,2012年之后基本上稳中有降,但是2014年发病率仍高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p<0.05),各年标化发病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为脑梗死(χ2=23265.17,p<0.05),见表1。将各年死亡率进行标化,和平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自2011年明显下降,之后相对稳定;2012-2014年间标化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死亡率低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91,p<0.05)。而死亡率最高的病种为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8.21,p<0.05),见表2。

2.2不同性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情况和平区

2010-2014年男性发病6598例,发病率为681.63/10万,女性发病4376例,发病率为418.90/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4,p<0.05),见表3。男性死亡人数为4006例,死亡率为413.86/10万,女性死亡人数为3913例,死亡率为374.58/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8,p<0.05),见表4。2.3不同年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情况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70岁之后发病率达到高峰,而80岁之后的死亡率最高,达到人群平均死亡率的10倍,见表5、表6。

3讨论

疾病监测篇3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测;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2

引言

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蔓延程度都比较显著,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都已经普及了各种传染性疾病预防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并制定了完善的监控标准,对一些常见的传染病起到一定的控制和稳定作用。公共卫生监测指的是连续、有计划、系统的整理、收集、分析人群中发生疾病的影响因素等的数据,并把监测所得的信息及时的向相关机构和人员发送和反馈,用来制定、调整和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因此在此过程中公共卫生监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某市2016年1月到12月结核病和流感发作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公共卫生监测的作用进行研究,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黔南州都匀市2016年1月至12月结核病和流感发作的情况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病情的分布、流行趋势、控制效果等。

1.2方法

(1)流感。流感作为全球第一个实施监测的传染病,主要是为了掌握流感变异分布、疫情动态、人群免疫水平变化等,并对其流行的趋势进行分析,对疫苗的效果进行评价,逐渐筛选性的疫苗。因为流感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和循环性,容易大规模爆发疾病,所以应该按具体要求展开样本的鉴定,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对易感染和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判斷,为疾控中心提供重要的参考,并通过对病毒的变化趋势的掌握,针对性的进行疫苗种植,并确定抗病毒药物。

(2)结核病。因为结核病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所以在工作中需要重点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的信息统计当地该疾病的感染率、感染人群分布的年龄段、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等,还应该参考往年资料,确定疾控中心的数据结果,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随访患者,利用健康教育的方式使人员意识得到强化,并统计疾病情况信息。

2结果

通过对传染病进行公共卫生监测,并研究分析疾病情况,可以全面掌握当地发生传染病的基本情况和趋势,为我国疾控中心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对相关疾病的防控有重要作用。

3讨论

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如果出现传染病,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扩散,并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要求疾控部门充分了解各类传染病,掌握其发展趋势,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病情。一般传染病监测短期内得不到成果,所以应该认真的分析如疫情报告、死亡登记资料等各项资料,使传染病防治对策得到进一步改进。根据本次研究的疾病看,流感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的都流行的疾病,影响较大,所以对于流感的防控一直是全球重要的卫生问题,利用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有效掌握疫情的发作情况,还为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另外结核病也是一种我国传统的卫生疾病。之前因为监测工作和医疗水平有限,导致我国这种疾病的死亡率较高,但是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疾控部门可以对该疾病实现有效的监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相关疾病知识,使群众对疾病的注意事项和防控方式进行详细的了解,方便在发生突发性疾病时可以有效的应付。

从疾病的整体分布情况分析,我国各类病毒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一直较高,侧面反映出我国缺乏完善的公共卫生监测管理体系,并且存在较大的漏洞,所以我国比较关注如何在短时间内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如结核病和流感等病毒具有非常快的传播速度,所以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该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另外我国公共卫生监测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疾病,在一些环节上还比较薄弱,实际上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只是对急性传染病的一种防控和治疗,包括对食品药品的监督。所以政府部门在该环节应该重视监测手段和干预措施,发挥重要的指导和管理作用。

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和政府部门组织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一样,政府部门应该按照传染病的不同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加大财政和宣传的支持力度,全面管理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疾病防控中心还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下做好信息收集和监测工作,并且随着预防工作的逐渐开展不断完善。针对流感和结核病这种扩散比较迅速的传染性疾病来说,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在疾病发作初期,尚不明确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时需要尽可能最大化监测的力度,并安排精细的工作,避免感染人群和正常人群进行接触。如果传染病发生在容易扩散的季节,防控手段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重点是预防。

根据现阶段我国管理效果分析,地市级以上具有相对完善的监测系统,但是好多乡村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各地区行政管理应该加大协调的力度,如果有必要可以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实施监测和约束,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可以使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内处理突发事件。对那些需要特殊使用的器械和药品也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审批工作。

另外针对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疾病的发作情况,治疗和控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国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医疗保障制度,使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必要的医疗服务,并根据相应的管理手段制定出合适的应对措施,及时确定和提供治疗相关疾病的药物,使疾病防控工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工作,所以可以看出,提高监测公共卫生管理的监测力度可以全面的了解各类传染疾病,然后逐渐完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最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控措施。

综上所述,有效的公共卫生监测可以充分的掌握疾病的信息,并向疾病控制中心反馈相应的数据,促进其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合理的控制传染病的发作,这种方式对传染病的防控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田维丽

  参考文献: 

张艳玲.探讨公共卫生监测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03(20). 

疾病监测篇4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慢性病防治社区人群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42-03

为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我们对嘉定区华亭社区2012年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人群

以华亭镇所有的户籍人口为监测人群,由乡镇派出所提供人口资料。2012年户籍人口总数为24602人,其中男性11811人,女性12791人。

1.2病例收集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病例来源于二、三级医院发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人员按《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要求,上门复核后逐级上报。死亡病例来源于生命统计条线人员的每月资料汇总。资料来源完整、可靠。

1.3质量控制

每年初对上一年的报病情况作漏报调查和考核,要求漏报率

1.4统计标准

根据《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病期限定为急性发病后28d,28d内有新进展或再次急性发作均不另外登记,28d后有新进展或急性发作则另需登记1次;急性心梗和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28d内死亡的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和脑卒中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28d后死亡的则称为冠心病死亡和脑血管病死亡。脑卒中包括:①脑血栓形成;②脑栓塞;③脑出血;④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珠血);⑤未定型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结果

2.1总发病率

2012年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247.95/10万;其中男为142.26/10万、女为105.68/10万,男性高于女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7.71倍,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脑梗死,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总数的68.85%(表1)。

2.2总死亡率

2012年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92.66/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338.67/10万,女性死亡率为250.1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3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和冠心病,分别为239.82/10万、56.91/10万、48.78/10万;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心血管疾病(表2)。

2.3年龄段发病数和死亡数

心血管疾病自60岁开始发病,70岁有死亡病例;脑血管自40岁就有发病与死亡病例。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尤其是脑血管疾病(表3)。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华亭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干预活动,是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发病的有效措施。采取的干预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高危人群,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国内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社区干预,脑卒中的发病率在较短时间(2~3年)内即有明显下降[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虽然很多,但在开展社区干预时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脑卒中发病率即可降低40%~50%[2-3]。另外,加强一级医院中35岁首诊测压工作,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早期检出率和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

监测结果显示,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因此老龄人口是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和防控的主要对象,尤其60岁以上人群。提高社区居民防病治病的意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要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导措施,增强人们参与和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低投高效对策[4]。

参考文献

[1]程学铭,杜晓立,吴升平,等.我国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发病率的变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2):43-46.

[2]王文志.脑血管病的社区人群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100.

[3]王文志,吴升平,洪震,等.我国三城市开展社区人群干预九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4(1):30-33.

疾病监测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承担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的15名临床医生和1名防保专职人员为对象。在信息化管理前后分别统计巧名临床医生填写《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时间和专职人员收取及录入表格的时间。统计2012年3-10月(对照组)和2013年3-10月(改进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报告数量和填表完整率。

1.2方法在医院现有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模块,与HiS,LiS及其他信息系统联网,实现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填报、检验结果反馈、监测数据管理和导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1.2.1制定信息化管理流程(1)财务人员在患者挂号时负责录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均设为必填项。(2)临床医生接诊时,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患者在HiS系统下达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套餐医嘱,包括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创伤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3)检验人员在LiS系统接收和登记监测标本,按要求检测副溶血弧菌等6项病原体,并经LiS系统发送结果。

1.2.2环节质量控制(1)《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电子化,患者基本信息、门诊号/住院号、是否住院、就诊时间和初步诊断等通过系统自动提取。病例主要症状与体征是否采集生物标本等项目采用打勾选择。暴露信息选择是,系统弹出暴露信息表,一种暴露食品填写1行,每行11个项目,多种暴露食品按回车键添加行后填写。对表格内重点内容设定为必填项目及项目间逻辑校验,防止信息遗漏和误输入。(2)采用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临床医生的工作责任心,提高监测信息填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充分发挥检查与督查的作用,加强质量控制,对各种记录、程序等严格把关。专职人员每日通过门诊日志自查食源性疾病报告情况,每月对监测指标进行统计、汇总和反馈,年终进行年度考核并给予奖励。

2讨论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体内、由各致病因子引起并具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wHo警示: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正呈不断增加趋势,中国趋势也不容乐观,而建立行之有效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监测系统是各项工作的有效整合,各环节均可影响监测结果,需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加强管理才能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监测数据的快速报告制度,有利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对食品危险因素进行快速评估,及时并准确发出预警。在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中,使监测流程进一步优化、工作量大幅减轻、效率显著提高,监测人员的依从性明显增强,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确保监测质量长期、持续、稳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88年制定疾病监测系统评估指南方案,认为对疾病监测系统进行6个方面的评估,其中包括监测系统的实用性。实践证明以现有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发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信息管理模块在工作中发挥了低成本、高效、实用的优势。

疾病监测篇6

云南省红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科,云南红河州661100

[摘要]目的了解某地州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为掌握和分析该地州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采取有效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食物中毒)报告系统数据对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全州的食源性疾病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4年该地州食源性疾病暴发65起,发病人数889人,以家庭、宴席、细菌性微生物、有毒动植物发生率较高。结论该地州2010—2014年食源性疾病发病形势严峻。主要以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为主,其次是微生物食物中毒,是该州食源性疾病防治的重点。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010-02

analysisofmonitoringReportoutbreaksofFoodborneDisease2010—2014YearsinaCertainplace

SHiLiqiongLiLiangwanGHaichengSUGuiqin

HealthBranch,Hongh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Yunnan661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food-bornediseaseincidenceofagroundstate,inordertograspandanalysisofthestatefoodsecuritysituation,foundthatthefoodsafetyhiddentroubleintime,toprovidescientificevidencefortheeffectivecontrolmeasures.methodsaccordingtothefoodbornediseaseoutbreaks(foodpoisoning)reportingsystemdataonJanuary1,2010—December31,2014,thestateoffoodbornediseasereportingforstatisticalanalysis.Results2010—2014thestate65foodbornediseaseoutbreaksofdiseasein889,withfamily,goodthingscometoanend,withagreaterincidenceofbacterialmicroorganisms,poisonousplantsandanimals.Conclusionthestate2010—2014thegrimsituationoffoodbornedisease.mainlycomposedofpoisonousplantsandanimalsandpoisonousmushrooms,followedbymicrobialfoodpoisoning,isthefocusoffoodborne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state.

[Keywords]Foodborneillness;Foodpoisoning;Foodsafety;Foodsafetyhiddentrouble

[作者简介]施丽琼(1965-),女,云南红河州人,大专,主管医师,主要从事职业卫生与食品营养安全工作。

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是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我州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笔者对2010—2014年的食源性疾病网络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食源性疾病暴发(食物中毒)报告子系统数据和部分现场个案调查报告。

1.2方法

excel软件对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4年某地州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情况进行分析。

2结果

2.1食源性疾病暴发基本慨况

2010—2013年某地州共发生食源性疾病65起,发病人数889人,死亡人数9人,其中2013年无死亡病例报告。见表1。

2.2中毒致病原因分析

食物中毒按照病源分类的方法,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及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4类,见表2。

2.3性质分析

见表3。

2.4中毒时间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影响因素很多,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食源性疾病,由于云南是植物王国,野生菌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有毒动植物中毒发生高峰在每年的6、7、8月份。

3讨论

该地州近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65起,发病人数达889人,2010、2011、2012年和2014年4年都有死亡病例报告;从表1可见该地州近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以2012年发生最多,尤其以家庭发生食源性疾病居首位,由此可见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强化食品监管是食品安全的一个有力保障,能够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安全事故。

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州夏秋季食用野生菌发生食物中毒的概率较高,建议加强野生菌食用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同时食药监部门应加强野生菌市场的监督管理,引导市民正确选购无毒野生菌,尽量减少野生菌中毒发生,宴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大力加强农村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提高村(居)民举办农村家宴的食品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和引导村(居)民到条件设施好、管理规范的饭店、宾馆举办家庭宴席,合理控制宴席人数,选择聘请卫生意识强、有经验的厨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投毒等刑事行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确保家庭宴席的卫生、安全。

综上所述,该地州食品安全还是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品监督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的来源、加工、运输、储藏以及销售过程的控制,并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及时发现食品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才能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

参考文献]

[1]王君,刘秀梅.中国食物中毒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8(6):426.

[2]罗铭,梁炯明.2010—2011年广西玉林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3,1(2):189-190.

[3]林志萍,莫浩联.2006—2010年深圳市职业病报告情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1(2):165-167.

[4]付留杰,何瑛.某战区部队食物中毒回顾性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1(1):71-72.

疾病监测篇7

具体目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区一医院)全年收集报送病例信息不少于50份;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不少于100份样本;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必须100%上报。

二、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监测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包括食源性疾病及异常病例监测、特定病原体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2部分内容(监测责任单位:区一医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对所有发现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报告(报告单位:区一医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卫生监督:包括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和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进行监督,由区卫生监督所对区疾控中心和区一医院履行监测职责、开展监测工作、报送监测信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区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落实监测和报告责任。

三、监测工作相关要求

(一)监测点设置

我区哨点医院为区一医院,区疾控中心为哨点疾控。

(二)检测样品数量及采样要求

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不少于100份样本;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样品采集后到实验室检测不得超过15天。

(三)检测机构资质

区疾控中心已取得相关检测项目的计量认证资质,能够承担依法出证法律责任。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衔接与配合

区一医院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信息和标本采集、信息与标本(或菌株)报送。区疾控中心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标本实验室检测和信息网络报告,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分析,并承担监测工作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

(五)监测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监测工作手册采用统一的国家标准方法或指定方法进行监测。

(六)监测结果报告

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监测计划的要求报告。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由区一医院向区疾控中心报送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和待测标本。

(2)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由医疗机构和区疾控中心负责报告。

四、监测工作管理职责分工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重点协调、督促做好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的核实报告;负责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

成立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本单位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工作相关组织机构。

疾病监测篇8

1卫生监测的概念和主要含义

卫生监测是指为了某一特定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特异性、敏感性的指标,定对象、定时空、定方法连续不断地观察(测),并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其资料的一项专业工作。

卫生监测是一个笼统或泛义的概念,目前疾控系统习惯将以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流行病学监测称之为疾病监测,另外以食品、环境、职业、放射、学卫、消杀等专业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卫生学监测,称之为公共卫生监测。

包括卫生监测在内的各类监测工作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行为,从防控疾病目的来说具一定的超前性、主动性和广泛性。而检测多数是被动的和狭义的。

2疾控机构目前卫生监测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

2.1两项体制改革前后现状

在两项体制改革前卫生防疫系统监督监测不分,多数偏重于公共卫生监测,借助于卫生监督的手段,公共卫生监测工作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较大,社会影响也较好。卫生防病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资源统合,发挥了很好的效能。然而在改革后,由于各种原因,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已经大为削弱。目前疾控机构履行卫生监测的职能受到卫生系统外部以及内部的干扰,开展正常工作困难重重,少数地方卫生监督机构出于局部或自身利益对疾控中心开展卫生监测工作不予支持和配合,甚至挤压和排斥。一些地方歪曲疾控中心的职能,认为疾控中心只是检测(验)机构,不可主动开展卫生监测业务,只能被动检验样品。对疾控中心的正常工作设置阻碍。由于矛盾很大,难以开展工作,不少疾控机构逐渐淡出甚至放弃了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纵观外系统的环保、公安、农业、质监、药检等部门,均没有目前卫生系统这样在行政执法与技术监测方面处于矛盾和互不信任甚至于扯皮的状况。而其后果则是造成卫生系统本身职能的弱化以及事业的损失。

2.2监测资源的浪费

目前多数疾控中心仍坚持按照职能分工设立有卫生监测科室,尽管困难很大,仍积极努力开展食品、环境、学校、消杀、职业等专业的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或向有关部门报告或通过媒体和通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布,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同时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数据和素材。但是,在一些地方疾控机构的卫生监测资料未能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监督机构的重视,造成监测资源的浪费。

2.3监测经费缺少

因为缺少专项的卫生监测经费,多数基层疾控中心设备陈旧、仪器老化、标准缺失、人才不足。近几年非典、人禽流感等新发现的传染病以及不时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疾控机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卫生监测工作的管理和质量,致使卫生监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下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4缺乏可操作规范、法律

面临新的工作形势,疾控机构多数按照上级布置的年度工作任务开展公共卫生监测工作,或者按照《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进行操作,但工作规范内容仍比较粗浅,实际操作性较差,疾病监测相对公共卫生监测来看,目前所受干扰较少,但由于经费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水平所限,还存在资料收集不全、数据不准、工作不能落实的情况。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医疗专业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疾控面临的是人群、环境、社会,而医疗面临的是病人个体。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具有社会性、行政性和法制性,卫生监测作为疾病防控的一个内容,其工作并非只是采样、收集资料这种单纯的业务。大量的防病措施要落实到位,需要一定的行政手段才能达到目的。然而在目前的状况下,由于疾控机构既缺少行政管理权,又没有执法权的强有力支持,开展卫生监测可谓难以到位,效能更是难以发挥。

疾控机构开展卫生监测虽然有法律规定,但在具体执行工作中却困难较大。首先是监测人员外出工作时缺少法律身份,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次也没有统一的监测证件或者着装,因此,许多工作难以进行。

3疾控机构履行卫生监测职能的法律依据

疾控机构履行卫生监测职能,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检测(验)机构,是由有关法律、规章所明确的。

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7条明确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2005年1月5日卫生部吴仪部长签发的40号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明确疾控机构职能包括“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其主要职责项目中亦包括“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2001年4月13日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疾控机构职责明确规定:对影响人群生存环境卫生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食品、职业、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卫生系统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学生常见病及意外伤害中毒等发生、分布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制定预防控制对策。

卫生部于2002年1月颁布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对各级疾控机构在卫生防病工作中的具体业务作了详尽的要求和规定,涉及相关的疾病和公共卫生监测分为13个大类,基本上涵盖了疾病预防控制各方面的内容。

4讨论

4.1卫生监测是疾控机构的重要职能和法定义务

卫生监测是国家和有关法规赋予疾控机构的重要职责,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有关法规和标准以及工作规范,依法办事,全面、准确地履行好工作职责。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卫生监测应不放松,更不能因暂时性地开展工作困难而放弃。要充实和加强有关人力技术及设备建设,关心和支持相关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工作。要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科学、有序地做好各项卫生监测工作,及时如实地汇报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定期、不定期地汇(通)报卫生监测有关情况和资料,使政府和社会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4.2加强队伍建设

无论是疾病的流行病学监测,还是涉及相关产品、场所、环境、用品的卫生学监测,均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其作用是其他部门不能替代的。卫生监测可以看作是单独的专业学科,但又贯穿于整个疾病控制专业体系中,卫生监测必需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因此,要全力加强技术力量和队伍建设,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基层技术指导,使监测的素材真实,数据可靠。

4.3搞好质量控制多数卫生监测项目离不开实验室工作,不论是病原微生物、免疫水平,还是水质、食品、职业卫生样品都需要进行科学、专业的检测(验),因此要按照标准、规范搞好质量控制。要按照规定做好单位计量认证,同时创造条件争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检测资质,以及国家实验室认可,使疾控机构的卫生检测数据公平、公正,具有可信性。

4.4争取专项经费投入卫生监测的正常进行,需要专业经费保证。因此,要积极向上级包括财政部门呼吁、汇报,争取有专项经费投入。开展允许收费的服务要按规定执行好物价政策。

4.5做好调控,整合资源

卫生监测是公共卫生、预防控制疾病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行政部门应从更高的层面统一做好领导和协调工作。应为卫生监测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颁发统一的卫生监测证件。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卫生监测信息,使其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疾病监测篇9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对疾控工作的领导。通过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改善了各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提高了检测水平和检测质量;全省计划免疫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儿童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的目标;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三个零”的重大胜利;实现了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的中期目标;艾滋病疫情继续保持低流行的态势;构建了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两个百分百的目标;通过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较为平稳;各种传染病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制试点工作取得进展,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得到提高。

虽然“十五”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并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各种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时有发生;免疫针对性疾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卫生与安全、伤害、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危害也将不断加大。而现行公共卫生体系尚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够健全,疫情信息监测和报告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不足,难以应对相对复杂的疾病流行局面和多重疾病负担的压力。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将成为公共卫生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时期,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大卫生观念,立足省情,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体制改革为切入点,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要求,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二是建立以疾控中心为主体,以健康需求为导向,防控、人才培养、研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工作范畴,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在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疫情信息报告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建设。

四是建立健全疾病监测体系,完善监测、预测、预警制度,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提高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实现工作重点由控制疾病向预防疾病的转变,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五是以改善检测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仪器装备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疾控工作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60/10万以下,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得到推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

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为:

(一)艾滋病防制。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健全艾滋病防制工作队伍和网络,实施自愿咨询检测和重点人群监测,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发现率,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到2010年,将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制在3万人以内。性病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15-49岁人口中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有效干预措施覆盖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保持率达到60%以上。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省级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覆盖县以上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维持在15%左右。对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率达到90%以上。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对症治疗,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中医治疗服务;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获得母婴阻断服务。

(二)结核病防治。实施DotS策略,加强肺结核病人规范化管理。坚持双向转诊制度,肺结核病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转诊率达到95%。提高病人发现水平,确保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认真执行督导化疗制度,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全程督导覆盖率达到8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规则治疗率达到95%。新发涂阳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85%以上。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管理,为实现2015年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各下降一半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扩大全省流感监测网络,加强流感实验室建设,加强疫情报告和主动搜索工作,提高快速检测和预警能力。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加强与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好疫情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及时报告、快速诊断、果断处置,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四)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加强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建设,开展疫情监测,做好外环境病原学检索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按照“早、小、严、实”的要求,立即扑灭,力争不出现二代病例。

(五)乙型肝炎防制。落实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以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到2010年,我省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死于由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的人数明显减少,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新生儿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80%;2002年后出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95%以上得到补种;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建立完善的乙肝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六)慢病防制

加强慢病防制能力建设,各设区市疾控中心设立慢病防制科室,建立慢病防制专家指导队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与监测和与慢性病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基层慢病防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县(市、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率不低于9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与病人的管理,到2010年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牙病知识的知晓率达60%以上,管理率不低于35%。“十一五”期间,各设区市至少设立一个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县(区、市),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七)学生常见病防治

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逐步建立健全学生常见病监测体系和学校疫情报告制度,不断加强学校防病工作的技术指导,完善学生常见病防治的卫生保健服务,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落实防病措施,提高学生体质,降低学生常见病的发病率,及时控制突发疫情。

(八)免疫规划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相关保障制度;全面落实《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做好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控工作。以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行为。继续维持全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做好aFp监测,各项工作指标达到wHo的要求,提高对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发现与反应处置能力。推广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力争将流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进一步降低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实行安全注射,预防接种及医疗注射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材,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预防接种使用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材。到2007年,完成全省所有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定和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工作,到2010年,全省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工作目标;以县为单位,新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率≥95%,应补种儿童完成全程补种率≥90%;白喉发病率控制在0.001/10万以下;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控制在2/10万以下。

四、工作策略

(一)开展公共卫生监测

(1)疾病监测

根据疾病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建立覆盖全省涵盖主要病种的疾病监测网络。制定全省疾病监测工作规划,强化对监测工作的管理。不断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监测内容、方法、效果的研究,提高监测水平,对部分重点疾病建立预测预警分析模式,制定动态预警阈值。到2010年,对国家规定重点监测的法定传染病全部实现实验室诊断级别的监测,做到每周预警预报。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监测,通过生活方式与发病规律的研究,指导群众科学防病。

(2)健康水平监测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若干个健康水平监测点,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的监测,对全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建立若干个学生健康水平监测点,通过对学生的生长、发育以及因病缺课等指标的监测,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科学指导防病工作的开展。建立若干个居民营养状况监测点,开展营养状况与健康水平的监测,引导群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康危险因素监测

设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点,以健康相关产品监测、水质监测、病媒生物监测为切入点,逐步扩展到职业危险因素监测、伤害监测、心理-行为监测等,进而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为群众提供健康安全警示。

(二)加强健康教育

围绕疾控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采取各种适宜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引导群众改变不卫生的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素质,增进健康。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省、市、县三级Vpn专有网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基本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办公、疾病监测、应急反应和检验检测的需要。抓好公共卫生公益电话12320的建设,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设立群众举报平台,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疾病控制工作中来。建立健康信息制度,发挥预警和健康提示的作用。加强疾控系统办公信息化建设,规范业务处理流程,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努力达到实验室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省级不少于41%、市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的标准。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建立以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室基本功能。重点建设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艾滋病监测确证、脊髓灰质炎监测等实验室,形成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验室检测体系,到2010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的装备率达到100%,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能100%开展检测。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采取全员培训、短期培训和进修培训等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培养。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强化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全员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4个学时,重点培训不同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对疾病预防控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防治所需的基本技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开展对乡、村防保人员的短期培训工作。每年不少于2期,每期不少于2天,着重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业务水平。省、市疾控机构要有计划地接收下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进修培训,重点培养现场流行病学和疾病检测、卫生检测专业人员,争取在5年内对相关专业人员轮训一次。

(六)加强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

以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监测、疾病检测为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领先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领先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内先进的行列。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省实际,大力开展防病,尤其是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乙肝、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疾病早期预测、诊断技术研究,积极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的新方法、新思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

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大卫生观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全面落实防病工作职责。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方式、方法,适时调整工作策略;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逐年提高对防病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保障机制,为疾控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疾病控制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和单位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责和任务,严格依法办事。

(三)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健全以各级疾控机构为主体、以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各级医疗机构为依托的疾病控制体系,明确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发展,拓宽疾控服务的范畴,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疾控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重点围绕职能定位、人员配置标准、机构建设装备标准、工作规范、绩效评估、考核标准等,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疾病监测篇10

一、认真执行国家传染病有关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制度》等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制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制定完善我县传染病报告管理的规章制度。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组织制定全县传染病监测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目标任务指标,加强落实

1、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1)一旦发现霍乱病人,对霍乱确诊病例数、临床诊断病例数、带菌者数、死亡人数、疫点疫区检索、疫情进展和控制等情况实行日报制度,并按要求填写霍乱个案调查表和个案基本信息表,由县疾控中心每日报告至市疾控中心。

(2)县疾控中心负责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咽拭子标本采集,并按照要求及时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标本检测。要求监测病例平均每月不少于5份,全年不少于60份。

2、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

收集辖区内aFp病例报告,按规定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开展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运送及病例随访工作;负责辖区内病例的主动监测工作;负责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aFp监测的培训;对辖区内病例监测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评价监测质量,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监测工作情况。要求监测病例全年不少于5份。

3.麻疹监测

负责具体实施麻疹监测工作;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录入;负责麻疹疑似病例标本的收集、采集和运送;定期对辖区内医疗单位开展麻疹疑似病例主动监测;对本辖区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分析和反馈;对本辖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辖区内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理。要求监测病例全年不少于30份。

4、流脑监测

做好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的报告工作,开展聚集性疫情现场调查处置,按要求采集、保存和运送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标本。要求监测病例全年不少于1份。

5、乙脑监测

对报告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负责病例标本的收集、运送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具体开展医疗机构乙脑病例主动监测和疫苗接种率监测,协助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等工作。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和辖区内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要求监测病例全年不少于1份。

三、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

1、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利用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各种宣传日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重点做好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根据传染病特点和季节性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