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58:34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1

2、正文

张闻天曾说过:”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一天,我走出家门,一不小心踩到香蕉皮摔倒在地上。我想:对于小草来说,我可是巨人一般大小,一下子压在小草身上,它一定受不了。可我站起来发现小草安然无恙,笔直,笔直的。呵!真没想到:小草居然有如此气魄,而且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网上生长。

小草真是顽强啊!为了生长,它们鼓足勇气,不懈努力着。

再比如说:蚂蚁那强烈的求生本能也让我震惊。

一天,我在小区楼下玩沙子,发现一个蚂蚁洞,我弄了一盆水,往洞里灌水。只见一群蚂蚁抱成一团滚出了蚂蚁洞。我又在洞口周围点了火,蚂蚁拼命挣扎,它们把小蚂蚁放在中间,大蚂蚁在外边,抱成一团,滚了出去。蚂蚁这种团结友爱,坚持不懈,让我震惊了!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2

【关键词】自然生命教师素质关注

生命是基础,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和生命有关的活动也就会消失,想要生命之树傲霜迎雪,生命之根基不可动摇。教师在教书育人时,首先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教师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人,他的教化也是对有生命的人展开的。欣赏自然生命是教师的基础素质。

欣赏自然生命不仅是关注肉体的存在,还要关心生命的成长,这是欣赏自然生命的延伸。作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中的引导者和关怀者,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存的考验和青春期带来的不安与困惑,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欣赏、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和平相处、修己善群,达到相互的和谐与共融。

欣赏自然生命就是欣赏人类的存在,爱惜世界的一切生命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教师欣赏自然生命的具体表现:

1.珍爱每一个学生

在教师素质建构中,我们把爱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生命力,将其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爱的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在生命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自爱,然后应该博爱,而后则应充分体现教育爱。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孩子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他充满激情地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我们的教育应是对完整生命的关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心,不努力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只配当个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者、指导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的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是润泽学生生命的爱。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没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人文关怀,生命就会在爱的荒漠中枯萎。

2.挖掘人文学科中丰富的生命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把“传递”和“保存”当作其主要的任务,往往没有重视或者是忽视了蕴涵在课程中丰富的生命资源,很多教师没有成为课堂上的“有心人”,没有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学科中生命的足音,没有激发自我和学生们去找寻和体验学科中蕴藏的真善美。

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生命洞察力、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通过语言感受生命的美好,在美好的生命中升华对生命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和充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丰盈的生命世界。

3.感受自然学科蕴涵的生命力量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只有语文、音乐、历史等这样的人文学科才具有感性的形式,才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情感,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抽象深奥的原理公式无法体现丰富的生命世界。其实则不然,无论是物理与化学,生物和天文,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人类生命的力量密切相关,都是人的生命的创造。我们往往认同这些学科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它们其中蕴涵的生命力量。“当爱因斯坦以e=mc2的公式表达自己关于质能关系的思考结果时,他就培育出了物理学也是科学最美的智慧之花。就科学实验而言,它的神秘、精巧、变化、活跃的实验过程裹挟着运动的美,从宇宙天体到矿石标本、从生态系统到原子结构、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从环境保护到化学元素,无不折射出对称的妙趣和复杂的诱惑。……这样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难道不正是以想象的方式揭示逻辑的力量,以感性的表达展现理性的规律吗?而且,紧张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智慧的体操’,思维过程中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证、豁然开朗的顿悟等,都可以使人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如果我们再换一种视角,将自然科学的发现与其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我们更能看到科学家的勇气与智慧,看到历史的需要与时代的进步,看到人类潜能不断开发并不断丰富人类的潜能。关涉到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冷静严谨的自然学科中引领学生共同感受生命沸腾的脉动声;如何激励学生拥有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生命力。这一切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教学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与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只要用心、用生命去感受,其实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同样具有生命脉动的旋律,只不过他们传递的方式不同罢了。

4.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知识获取的场所默认为教学秩序井然的课堂上,教学的资源来自于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为完成教育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制度化交往或工作交往,交往地点在学校,时间在课堂。我们往往忽略了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和课堂之外所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命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等待着我们用心真切的发现和体会。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3

一、搜集作文资料,诗化生命形态

如今的孩子,生活空间窄,生活阅历浅,书又读得少,所以对社会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态往往理解不深,体会不到。写作时,作文题材广泛,所有的作文素材都要亲身经历,可能性很小。面对每次的作文题目,我们不能次次都有身临其境的机会。怎么办?为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积累写作素材。“书中自有黄金屋”,引领他们走进文学境界,发现生命与自我,人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感悟生命的灵性与美妙,完善促进人类进步的起码品质,鼓励家长带孩子去书店买书,读书。在尊重孩子自己选择的同时,家长购买健康有益,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孩子读书时,一定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好词、好句、好段。圈圈画画,写写记记,都行。在阅读尽兴时还可以鼓励孩子仿写,写读后感。总之,通过日积月累,孩子不但丰富了写作素材,拓宽了眼界,而且会在书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认识生命的珍贵,净化了心灵,避免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生命行为的发生,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养成关怀他人,关爱自然的习惯,为创建和平、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抓作文机遇,整合生命资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本身敏感。”如果我们想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培养学生具有生命的智慧,必须引导学生珍视生命。现在的孩子是在爱的花房里长大,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感情不合、与人交往中的一次冲突、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严厉的批评都可能使其走上极端,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至关重要。

去年,某学校一名优秀学生自杀。幼小的生命,花样的年华,到底是何理由让他如此残忍地杀害了自己?我们在质问学校和家庭的同时,也应该质问这个孩子。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了他,父母含莘茹苦养育了他,老师孜孜不倦教育了他……他有何权利杀害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我们还苛求他能善待他人?善待社会?目睹这名学生的悲剧,我开始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开始有了更敏锐的感触和体会。我怕我的孩子们对生命漠视和轻视……

我带领学生对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轻生不是解决的办法。”“生命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未来。”“他回避了问题,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太不孝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他会在乎什么?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死不足惜。”……看着孩子们神情激昂的讨论,我泪眼模糊,在关爱孩子,尽我们一切可能给孩子一切的同时,生命教育之花根深蒂固开在孩子清澈的心田。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提升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作文时随时可以记下的内容。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怀和期待,对生命的态度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如果我们每天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抽枝拔节,生命就会永葆清鲜,同时也愿意为他人生命的成长付出终身的辛勤。

三、利用习作教材,升华生命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学作文与学做人高度统一”。教材中的习作都是编者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精心设计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的中心,是课标要求我们必须达到的要求。

苏教牌国标本第十一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人间有真情”。与之相匹配的课文有:《负荆请罪》、《船长》、《爱之链》。本单元的小练笔有:改写《负荆请罪》,续写《爱之链》。单元习作是《我爱你,爸爸(妈妈)》。怎样让学生在本单元里习作达到目标要求呢?

(一)研读课文,积累素材

单元的课文是让学生学习课文中主人翁的品质与精神,并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处理生命与自我,人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学生通过对课文深刻透彻地学习,既掌握了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懂得人生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了什么。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廉颇,蔺相如,他们的顾全大局,知错就改。外国的有:哈尔威船长、乔依,他们活了几十年,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乐于助人的品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二)突出个性,敲定素材

《习作2》作文要求:……我们一直听爸爸妈妈对我们说:“我爱你!”你对爸爸妈妈说过:“我爱你”吗?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并且对他们说:“我爱你!”

作文时有学生写道:“……我饱含深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我以为妈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妈妈,一边炒菜一边擦汗,平淡地说:‘傻儿子,什么爱不爱的?…’对!爱就是平平淡淡,平平淡淡才是真!”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意境品味体验珍爱生命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强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珍爱生命,关切个体生命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拥有敬畏生命的情怀,引领学生欣赏生命,让学生体味生命的精彩和自然生命的绚丽。结合我个人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意境,感悟生命

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知识、能力、情感的应用都应该更加趋向综合化,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展示并得以充分发展。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满腔感情,可以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始终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意境构图的中心,先后四次经行点染与刻划。第一次在开头,离乡20多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描写父亲送“我”上车后,还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他艰难地爬上月台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第四次是结尾,“我”手捧父亲离开人世的来信,深深怀念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块礁石,一次次撞击着作者感情的浪花,显示着感情回旋腾挪的流程。在充满凝重滞涩的惜别情韵的意境中,淋漓尽致地抒写着父怜子、子爱父的热切深挚的天伦之情。同时,通过欣赏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触动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二、反复诵读,品味生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扣住关键句子、关键语段反复诵读是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重现诗人那黄钟大吕般强音,重现他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情景,从而使学生领会到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有激情,当读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团火在燃烧,撩拨得在座的其他听者都仍不住要大声诵读起来了。这里作者未作一字分析,但学生却早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完全沉醉在了杜甫的精神世界里!从而品味到杜甫穷困潦倒却还是那么关心天下人的安危。

三、加强习作,体验生命

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体验生命,抓住教学中的素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他们对春天生命盎然的感悟,写出自己家乡充满诗意春天的美景,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话说千古数风流人物》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利用教材,通过教学对历史上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进行宣扬,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功绩,崇拜他们,找到激励自己上进、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人物进行习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偶像观、生命观,从而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敬仰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生命本身就是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是自然界可爱的小生命。许多学生家里养有小狗、小猫、小兔、小鸟等小动物,让他们一边悉心喂养,一边认真观察动物的身体形态、习性等特点,写成作文,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爱。

四、延伸阅读,珍爱生命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人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关注生命理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重物质而轻精神,在这样群体心态支配下,教育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实用性的功利追求,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课、实训课,忽视人文教育基础课。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注。

1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每年的l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可见精神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权威统计,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成为影响我们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高校作为缩微的社会形态,这种症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明显。目前在全国各高校陆续发生学生自杀案件是对这种现象的诠释。

一份反映近几年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和未来的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大学生对生命持漠视态度”,遭遇挫折时有“1.7%的人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决”,在对待大学生自杀行为上,“1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甚至有接近1/3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产生过轻生念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凸显崇尚生命、注重生命的人文价值,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大学生生命及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大学语文》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思考和智慧资源,能培养学生汲取正确对待生活并且适应生活的精神养料;在与语文的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生命愉悦的享受,并对人生善恶进行鉴别,积累人生经验,张扬人性美,对人的生命发展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在大力推行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有效体现,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强烈召唤。

2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思想作用

大凡语文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对有生命意义的文章也读得较多,所以说我们要学生有强烈的生命意识,那么我们首先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如果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应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全身心的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诚挚的爱,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爱、欢乐兴奋;使学生在爱心中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惊人的进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理有阳光。”所以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一定要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力尽量少地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青少年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3充分挖掘高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即语文的实用功能,听说读写;所谓人文性,就是“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立人教育”。“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方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文学是人生的另一种存在,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大学语文》以经典作品的赏析为主,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还原一种生命精神,使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或者通过作品的解读,将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揭示出来,使后人感奋于这样的精神形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关注入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养成,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纠正,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读经诵典的过程,体验《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迈,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典雅和谐,宋词的飘逸灵秀等,使民族文化重新弥漫于校园,净化学生浮躁的心态,重归健康和充实。传统文(下转第70页)(上接第66页)化传递生命意识。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来先哲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古代文学作品中沉淀了诸多母题――爱情婚姻、人生价值、仕与隐,这些话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的探寻、自由人文的追求。事实上敬畏生命,爱身养生、安贫乐道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我们可以透过经典文选,看到国人“倡导贵生、重生,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关爱、敬仰和维护。而儒家经典中所透露的“忧道不忧贫”,则体现了一种达观的快乐情怀。“君子固穷”,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安顿和精神的超越。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是对生命的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瞻远宁静的生活态度;“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诗文中浸透了一种旷达超脱又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山水审美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在这种经典人文关照中,体会出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

4让学生自己感悟生命意识

生命,是一个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出。”人从一出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亲人朋友相关联。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给他人以关爱。生与死并不是鲜明的对立概念,它使广大的青少年熟视无睹,对生没有惊喜,对死也没有恐惧。所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是非常紧要的。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人的死亡,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伤害。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让学生感到生命的可贵与重要。走进福利院,让学生体会健康的重要,生命的美好,这也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让每一个学生知晓生命的萌发、发育、成熟,体会生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的凋谢,谁也不希望悲剧重演。让我们在阵痛中反思,在摸索中行进,在实践中探求,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让学生用生命来感悟生命,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撞击生命。一位哲学家说过:“要想除掉旷野上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使其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贯穿到言谈举止中。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有多大。

敬畏生命,生命存在本身具有原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育是否能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敬畏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于激活与生成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对人类的热爱尊重之情,对自身,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之情。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5结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最终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文章为湖北省职教课题《三维范式――高职特色的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G2014B022K号)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力钧.关于实施大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0(1).

[2]王萍.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4).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6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

二、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我班有一位学生在习作《深沉的母爱》中写到:妈妈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着我前行的路,叫我鼓起勇气爬起来,千万不要放弃。生命的美妙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流出,可以看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深深的震撼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是啊,人活着就要同形形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她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珍爱生命

课间,几名学生在教室里追逐,一名学生被桌角拌了,磕破了头;走廊上,学生打打闹闹,时而会有身体的碰撞;下楼梯,突然一名学生蹲下身子绑鞋带,后面的同学将他碰倒在楼梯上,造成一片混乱;更有学生因一时的不如意而跳楼轻生……每每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伤害事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该怎样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也是教育的一个焦点。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以尊重生命个体为前提的教育延伸,它是在稳定安全的情境中,尽情享受轻松愉快的方式中,尊重人的感受,激发自我而生的探索与热情,具有兴趣性、自愿性,主动性,是探索与现实的特殊结合。小学阶段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地积极正确地学习、生活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价值出发,培养孩子健康品质、恒心毅力,具备广阔胸怀,多维的思维方式和主动渴求知识的热情,更大效能地发挥出生命化教育在小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教育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在习惯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爱说话、爱打闹、爱做小动作、爱情绪化等。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出现问题时,先不急于处理,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而是以尊重启发为主,谁都会做错事,关键是先要知道错在哪?还要知道怎么改正,如何管住自己。有时也利用游戏的方法,我们和孩子争当不同的角色,除了启发孩子谦让协调解决事情外,还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同样的一个情景剧,表现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在理解感悟之中,孩子提高了明辨是非,增强了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育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师应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成学生个体的健全人格发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学会独立思考,完善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要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这种创造,不同于知识的发现或技术的发明,它是以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升的方式而存在,是为学生未来的创造,是人的生命发展、是人的生命中的真善美的创造。

二、挖掘教材,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激励人生。

小学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涵“生命情感的信息”。教师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其次,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要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爱的教育;人生价值

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人类社会因为有了爱才变得美好而温暖。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爱,他将变得冰冷、自私甚至残暴;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了爱,家将不复存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爱,世界将会因此而荒芜,毫无生机。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我们首先要教会他们的就是――学会爱。我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比对其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而我们现在的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提倡质量立校,所谓“质量”,指的是分数、升学率,素质教育只是口头提提而已,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及其人格的培养。所以,社会中就有了很多的“药家鑫”。很多的事实在警醒着我们,我们这些教育者在反思……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了。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把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爱的教育贯穿其中。那么在教学中,语文课堂就是进行爱的教育的主阵地。

初中语文课文在充满知识性的同时,还充满了人文性和思想性,利用这些课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谓一举两得。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大家交流讨论。

一、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这方面,我们以往也经常教育学生,但往往流于口头形式,比较空泛。所以,在教学这方面的课文时,我们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这种情感,使其感情得到升华。比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时,极力去唤醒学生维护和平的热情和决心。如: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围绕“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细心品味文中的语句描写,残酷的历史、悲痛的情感,再次激发起学生“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的呼唤,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达到了高潮。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一定要先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邓稼先》《登上地球之巅》等课文,使学生对中华儿女产生由衷的自豪和敬佩之情。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黄河大合唱》片段,借助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情感,打动学生心灵。再通过反复地大声诵读,去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感,用声音、情感、心灵的碰撞来强化这种感情,学生产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可谓水到渠成。

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以及人文建筑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度,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热爱,另一方面还注重引导学生对人文建筑的欣赏。例如:在教学《三峡》一文中,使学生领略到了长江三峡四季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的教学中,我在实现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

三、拓宽学生爱的天地,奉献对弱者的关爱

爱是人类的美德,它是温柔的、善良的、美好的,它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内在力量。我们常常能做到对亲人、朋友的爱,以纯真的情感去祝福所爱的人生活幸福。那么,你关注过周围的那些人吗?尤其是我们周围那些弱势群体。在教学《老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课文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周围那些处于弱势群体的人,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把爱的阳光洒进他们的心田,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点亮他们生命中的灯,给他们带来光明。鲁迅对于自己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也是因为爱的力量,在长妈妈去世那么多年以后还对她充满怀念之情。所以,在教学这一类文章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关爱每一个人,还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奉献落实自己的爱心。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家庭作业,比如: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读报纸、梳头、与老人聊天,互相交流等,然后再写写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些作业,学生体会到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所以,他们也经常乐于去帮助人。

四、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生命对人而言,是可贵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珍爱大自然中的生命。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我们要善待自然,珍爱生命。在《斑羚飞渡》一文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故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为人类能不能肆意捕杀这些动物?在讨论中,使学生树立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保护这些人类的伙伴。不论是何种生命的形式,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珍爱他们。所以,培养学生的一颗善心、爱心,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有了对生命的爱,才懂得去珍惜,才能让每个生命去实现他活着的价值。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9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对重要的水资源不予重视。使“生命的源泉”走向干旱,使生命之花无法受到水的滋润,面临萎缩的命运。为拯救生命之花,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关爱生命的源泉。”

水——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是各生物的必需品。每天每人都要摄入大约两升的水。不单这些、人洗菜、洗衣、拖地等要水。工业排放少不了水。可见水对我们的重要性。就说我国,近年来,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中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中稠密地区的淮河也曾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有在消失。就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专爱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要是我们照现状继续发展,生命之花终究会枯萎。

所以,我们要一、节约用水,循环利用水,一水多用;二、农业、城市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三、加强废水资源化与回用,四、发展节水农业,五海水淡化,六建设节水型社会。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10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想导向上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多悲惨的事件发生后让人触目惊心,痛心不已,也引发人们的思考。

尤其在农村,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缺乏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与孩子也见不着几次面,交流太少,缺乏对孩子的关爱、照顾、监控,父母想管管不到;而家里又只剩下爷爷奶奶在家,他们年纪大,身体不太好,行动不方便,还要照顾家中的一切,他们想管又管不住。在家庭中,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是无人管的状态,部分学生私自骑车上学,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遇事容易冲动,打架斗殴的现象屡禁不止;未经允许下河游泳,溺水死亡仍有发生;上学放学独自行走,遭绑架杀害的很多很多……当代学生的生命意识为什么如此淡薄?这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渗透生命意识的培养。

二、生命意识的概念及培养意义

生命即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大自然的伟力经过亿万年的不可重现的演化而产生的,这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最宝贵的东西。而生命意识就是提醒我们以最大的注意力关心这一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大礼物。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对生命运动规律的发觉。

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有健全的生命观念;能接受生命,并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的和偶然的;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三、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结合实例)

1.在讲课文中

从教学深度来看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其中不乏很多教材内容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导向性作用。将生命意识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其中最基础并且最有效的方式即将这种意识在讲解课文中体现。例如,在《散步》这篇文章中便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教师的细致化讲解可以让学生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这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另外这也是语文人文化的实际体现。又如,在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当中则充斥了一种深深的父爱与感恩,在此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来启发学生,在讲解前先让学生通读文章,并让他们带着问题“文中哪几处出现了背影,你觉得哪一次背影深入人心,为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之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问题各抒己见然后派出代表进行发言。之后教师再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并深入讲解,以父亲的背影引出作者内心的感触,让学生体会到潜于作者灵魂深处的父爱以及感激之情。通过上述教学流程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对生命的沉重以及生命所体现的爱认识得更加深刻,从而引导他们学会认知生命、领悟生命并热爱生命。

2.在写作中

语文学习的精粹不单单体现在语言上,同时也体现在写作上,体现在文字上。写作是学生认知的升华,也是体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的机会,并结合相关素材让学生参与写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便是很好的写作题材,以此题目作为素材让学生去思考如果他们只剩下三天光明,他们会怎么去利用这三天,会去思考什么,会去做什么。以这种虚拟化的导向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找到生命的伟大以及生命的珍贵,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珍惜生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3.在名著阅读中

语文教学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当中,课外阅读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因此将生命意识渗透到语文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他们领略到名人的风采,体会到名人的精神力量。以《名人传》为例,教师便可推荐学生去进行阅读。《名人传》中分别介绍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在他人的眼中他们是伟人、是文豪、是巨匠、是伟大的艺术家,然而他们的生命却饱受折磨,他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这种抗争的意识和坚韧的品质无疑凸显了生命的力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受到那种力量的感染,继承那种坚忍不拔,让他们意识到尽管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用这些名人的人格精神魅力去影响学生来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在其他一些活动中

除了课本书籍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活动,让他们向生活学习,从生活当中感知到生命的美好。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来赞扬生命;开展演讲比赛来阐释生命;和学生共同观看视频、电影去理解生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生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