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设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0:15

救援设备篇1

[关键词]煤矿救援;巷道;工作装置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014-01

引言

随着煤炭机械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对煤炭安全关注度迅速升温,对于煤矿抢险救援设备的开发就尤为重要,近年许多企业或个人在此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大家都面临统一的问题,在煤矿发生塌方等事故时,需请里了的垃圾种类繁多,而工作空间狭窄,不便于救援作业的实施,针对此问题,本文进行了垃圾清理装置的研究设计,通过设计分析,本装置能够清理石块、残土、煤渣、散落锚杆、圆木等,同时本装置也适用于工程施工现场,清理碎石、废料、钢管、圆木等工程垃圾。

1.工作用环境

在煤矿出现塌方时,巷道被坍塌物填充,坍塌物包括煤、岩石、锚杆、防护网、木材等,在清理这些物料时,需要用到耙斗、抓钩撬棍等工作装置,但是巷道空间狭小、不能进入大量设备,频繁更换装置会影响工作效率,同时人工作业危险、效率低,因此现需设计一装置,能够满足清理多长障碍垃圾,提高抢险救援的工作效率。

2.模型设计

根据一般救援现场的环境,确定救援设备工作装置应该具备挖、耙、抓等功能,根据救援巷道的宽度,确定挖斗、耙斗宽度不大于600mm,抓钩最大能够抓起直径500mm圆木或石块,并且这些工作装置之间能够实现自动更换。本文通过pro/e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

3.装置结构设计及工作过程

(1)结构设计

根据确定的三维几何模型方案进行结构细化,确定结构零件布局及工作方式,完成一机多能的机械机构,具体见图2所示。

(2)工作过程

在清理巷道煤渣、碎石、土方等障碍物时,4抓钩油缸缩回,将抓钩合并收起,7耙斗收回油缸伸出打开耙斗,通过6耙斗工作油缸伸缩控制耙斗工作,可以耙装、可以挖掘,工作状态见图3所示。

清理巷道中的锚杆、钢轨、木料时,7耙斗收回油缸回缩,收回耙斗,6耙斗工作油缸回缩,将抓钩摆正到工作状态,此时耙斗收回在抓钩底下,4抓钩油缸控制1抓钩工作,工作状态见图4所示。

4.结语

从煤矿巷道救援使用需求出发,充分考虑环境约束,分析总结这类工作机构的工作提点和工作方式,设计出一款一机多能的工作机构,实现在恶劣环境下,不进行装置更换的情况下完成巷道障碍清理,解决煤矿救援中巷道清理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齐帅,李宝林,程岩;煤矿救援机器人研究应用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J];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矿山机械;2012(06).

救援设备篇2

关键词:跨区域;灭火救援;消防器材设备;对策

在新形势的紧迫需要下,应基于现代消防管理理论基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建立起跨区域动态立体灭火和救援系统,并设立相应的消防器材设备保障体系,否则再强大的战斗力量,再精良的消防装备都不能有效地在救援中发挥作用,并可能导致救援的失败。

一、跨区域灭火救援的消防器材设备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一般问题

我们国家消防部队的灭火装备更新的速度很快,人员编制制度也逐渐完善,迈向了正规化,但是消防装备的保障体系还比较落后,比如消防器材设备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救援过程中通信不通畅等。

(一)消防器材设备保障的预案制定不完善

在突发性火灾中,灭火救援的应急预案是布置消防人员、对灾害现场人员疏散以及保证现场灭火工作的有序性的依据。现在的灭火预案的制定普遍具有盲目性和不完整性,没有将灾害现场的复杂性考虑进去,遇到稍微复杂的情况,就会造成场面混乱,不能切身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消防器材设备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因为每个单位隶属的部门不同,导致了在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中,组织协调的能力难度增大,分工混乱,保障制度不明确,在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推诿责任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消防人员的凝聚力,不能有序迅速的投入到灭火救援的工作中。

(三)医疗保障不充分

由于救援现场复杂多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医疗急救不充分、不积极,将严重影响战斗力的充分发挥,甚至引起人员重大伤亡。因此跨区域灭火救援中,应在城市设有专门急救站,参与救护保障工作。

(四)油料保障不及时

从现实作战情况看,由于单位不熟悉,难以找到专门负责油料补充的部门,因而无法继续开展作战行动,使灭火救援战斗被迫中止,给现场造成不良影响。

(五)消防器材设备维修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灭火救援作战时间长,装备损坏率高,消防器材设备维修人员难以熟悉一些先进的技术装备,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往往需要请专家到场进行维修,严重制约了灭火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跨区域灭火救援中消防器材设备保障制度的对策

为了满足各种灭火救援中消防力量能协同作战,消防器材设备的保障工作应实行集中统一的要求,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结构,统一安排的消防器材设备和各种消防力量,使各行动小组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消防器具设备的组合优化,改善消防和救援的效能。

(一)提高消防器材设备保障的高效性,制定灭火救援保障预案

跨区域灭火和救援行动以重大火灾和事故为主要处理对象,对灾害地区的灭火救援力量进行部署。如果不制定实行区域性救援的应急预案,是不可能有效地执行灭火和救援行动的,也无法实现现代化的消防救援指挥,从而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消防灭火和抢救的成功率。

1、灭火救援保障预案主要内容

根据消防救援作战计划,充分考虑消防器材设备保障的作用,研究制订跨区域作战的食物,医疗用品和灭火剂等保障品方面的计划,做到分工明确,事先通过研究,选好消防器材设备放置的最好位置,如灭火剂放置到位之后的位置,医疗救护车的停放位置,食物供应的位置。如果遇到复杂情况,所有参与人员车辆需按预案进入各自的位置,听从保障组织的安排。

2、灭火救援保障预案的注意事项

各级领导需要更加重视消防器材设备保障工作,在制定消防灭火和救援计划时,可以广泛征求消防器材设备保障部门的意见,积极组织大规模的救援演练,让保障人员都参与进来,也要注意消防器材设备物资保障的统筹安排,切实的达到保障有力的要求。

(二)建立机械的运输体系,提高消防器材设备保障的运输能力

现代跨区域灭火救援,有着保障任务重,要求速度快的特点,应当建立起机械保障体系,军队俗语说到“外行看战略,内行看保障,保障看运输”可见运输对于军队的重要性。美军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利用民力加强军队运输”的计划,没有必要花大笔的钱招募、训练士兵做老百姓也能做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化保障。

(三)提高消防器材设备保障物资的储存和管理能力

建立火场作战备用库,提高火场的综合能力,备用库分油料库、灭火剂库、被装库、充气设备库,并配足配齐各库的物资,保证灭火救援物资供应不中断。经费不足的要积极向政府争取,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筹集经费购置装备。

1、优化装备组合

特大或恶性灾害事故或事件,种类多,破坏性大,对抢险救援人员素质、设备、组织体系、消防器材设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处置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时,灭火抢险救援队伍一般需要配备侦检、洗消、救生、输转、防护、堵漏、破拆、照明等特勤设备。受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现阶段,一个基层中队、支队不可能拥有足够的经费完全具备各类灾害事故处置装备和技术手段。消防部队为了对付重大火灾及重大抢险救援行动,在装备的经费投入上有一个科学的量的参考,即在一定的经费投入下,到底应投入多大比例的经费装备何种类型的车辆及器材。

3、建立数字化油库

油料被称为灭火作战的“血液”,作为一种消防器材设备保障,是战斗生成的决定因素之一,由于跨区域协同灭火救援一般都是大型火灾或灾害事故,具有复杂、持久、艰巨性,因此往往需要动用大量大型机械设备进行现场作业,必然要求充足的油料作保障。及时准确地获取油料及其相关信息,并利用信息正确、快速制定油料保障方案,建立数字化油库是实现灭火救援保障有力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铭德;;建设专业化消防特勤队伍有关问题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年06期

救援设备篇3

关键词: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规划

中图分类号:X4,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80-03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常住居民明显增多。随着燃气用户的不断增多,供气区域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带逐步扩展,管网设施增多{1},同时原有燃气管网逐年腐蚀老化,抢修频次增高,对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目前集团公司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应急救援装备不足,没有完整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与政府应急平台、公安110、消防119、医疗120的应急联动也没有形成完整机制,达不到应急救援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

本文拟结合燃气特性和行业特点,参照同行业先进经验和办法,针对下属各燃气公司现状,进行太原煤气化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规划研究。研究成果对公司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燃气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燃气的安全正常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现状

目前,集团公司下属各燃气分公司分布在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分别为太原天然气公司、晋中燃气公司、临汾燃气公司。公司之间地域跨度大,应急救援管理相对较为困难,应急救援工作由各燃气公司各自承担,无法在集团公司层面做到资源优化、统一协调、信息共享,没有形成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

1.应急救援队伍。各燃气分公司依托各自的管线所、管理站、职能部门建立应急抢险小组,承担各自属地内的应急救援任务,应急救援人员兼职日常维检修工作。其中管线所抢险小组负责户外管网的应急救援工作,管理站(营业所)抢险小组负责户内燃气设施的应急救援工作。

(1)应急救援力量。随着燃气用户的增多和管网的腐蚀老化,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相对薄弱,已无法满足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太原天然气公司管线所位于城北胜利街,无法满足城南的应急救援要求;二是晋中燃气公司现有应急救援队伍可以满足晋中市区户外管线的应急救援工作,但只有1个营业所,无法满足市区所有居民用户的户内应急救援工作要求;三是临汾燃气公司仅有1支管线所应急救援队伍,无法同时应对2起以上突发事故。

(2)应急救援人员。

一是数量不足。太原、晋中、临汾3个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人数分别为32、13和18,均存在应急救援人员不足问题。

二是年龄结构老化。太原煤气公司应急救援人员平均年龄41岁,晋中燃气平均年龄46岁,临汾燃气平均年龄较小,31岁(详见图1)。

三是学历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由图2可知,三家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人员大部分均为高中、中专学历。其中:太原煤气公司大专以上学历13人,占41%;晋中燃气公司大专学历仅1人;临汾燃气公司大专学历3人,占17%。

2.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太原天然气公司有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网GpS巡检系统,应用于生产、巡检、应急救援中,但信息系统不完整,存在系统未及时更新升级、管网资料短缺等问题。

晋中燃气公司有管网GpS巡检系统,应用于日常巡检、维检修中,但是系统资料中缺少大学城区域的管网资料。

临汾燃气公司目前尚无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集团公司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未与各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及时准确地获知各燃气公司的管网及设施运行状态。

3.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各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装备均存在抢险车辆、大型机械设备短缺的问题及装备老化、物资储备种类不全等问题。

二、构建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原则

由于燃气事故种类繁多,情况复杂{2},突发性强,覆盖面广,应急救援活动又涉及到从高层管理到基层人员各个层次,从公安、医疗、消防到环保、交通等不同领域,从宣传、教育到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种行动,这都给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建设完整统一的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3}:

1.预防性。预防是任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预防不仅在于要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还应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就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活动。

2.统筹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涉及各级人员、各个部门及相关领域,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他们各自的职责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

3.节约性。根据危险源分布、事故类型以及相关的交通、消防、医疗等条件,以现有的各种应急资源为基础,本着节约的原则,对应急救援体系进行补充完善,避免资源浪费。

4.先进性。根据各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及时引进国内外成熟、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保证应急救援体系与时俱进。

5.实效性。任何应急救援体系都应以能够实现及时、快速、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本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现状和该体系的构建原则,参考国内其他燃气公司的经验{4},分别对本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行近期和远景规划。

三、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近期规划

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分别从集团公司、各燃气公司两个层面,从应急救援机构、队伍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燃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应急救援机构建设。集团公司成立应急救援管理机构,负责燃气应急救援全面指挥和协调工作,制定与完善应急预案{5}{6},审核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和各燃气公司的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到位,组织事故调查。设专人专管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改变目前各燃气分公司各自为政的现状,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各燃夤司成立各自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负责本公司应急救援全面指挥,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动,执行应急救援指令,制定技术措施和抢险方案,组织事故调查等。

(2)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各燃气公司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阶段增加应急救援人员和装备配置,达到接警后8min出警,30min内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要求。

应急救援机构与队伍设置见图3。

一是户外中低压管线应急救援队伍。太原天然气公司在城南储配站或罗城高中压调压站设立1个城南管线所,下设1个燃气应急救援抢险队(包括2个应急抢险组),负责太原市长风大街、长风西大街以南地区燃气抢险工作。

临汾燃气公司管线所增设2个应急救援抢险班,实行应急救援轮班制。

二是户内燃气设施应急救援队伍。太原天然气公司组建1个工营事团站应急救援抢险队(包括2个应急救援小组)。

晋中燃气公司在晋中市北部增设1个营业所,设立应急服务点。

三是高压、次高压管线应急救援队伍。各燃气分公司均没有抢修高压燃气管道的技术、装备与人员,一旦发生燃气泄漏,不能对其有效快速抢修。因此,建议集团公司与有高压燃气管道应急救援资质的企业签订应急抢修协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2.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设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救援装备及物资储备充足,建立科学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调运机制,确保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能够快速、及时供应到位。

结合公司应急救援现状,建设相应的燃气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各燃气分公司应急救援小组在现有基础上配置装备,达到标准要求。

3.应急救援平台体系建设。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是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燃气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的建设,需在集团公司和各燃气分公司均构建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并实现各燃气分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系统信息共享,实现集团公司对全公司所有燃气管网设施的实时监测、监控、预警等功能,保障燃气事故的预防预警、抢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系统{7}包括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气量管理系统、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监控系统)和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等。

(1)应急救援平台功能简介。

GiS系统。利用GiS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空间定位搜索、查询功能、空间模拟等功能,能够直观有效地对管网及设施进行定位、搜索、查询。

管网GpS巡检系统。可在GiS系统基础上,实时获取燃气管网设施周围环境变量参数,对巡检工作实行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包括对巡检员、应急抢险车等进行定位、导航、行驶路线监控、呼叫指挥,实时监控巡检员的巡检轨迹,对巡检员反馈的各种数据进行自动处理,指挥巡检员处理巡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自动统计巡检员的工作情况等。

气量管理系统。是对气量合同、气量采购、气量销售、气量库存、气量结算等方面的业务进行管理的系统,可实时监测、计算管网进气量、管道压力、燃气销售量等参数,实现气量科学合理的调配。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可在GiS系统基础上,借助遥感等技术,对现场设备进行监控,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各类信号报警等功能。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是对管网设施基于风险的预防性管理系统,可根据监测、检测等数据,对影响城市管道完整性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对燃气管网进行风险评价与适应性评估,达到事前预控的目的。

(2)建设内容。各燃气公司在现有系统基础上进行相应升级与完善。具体建设工作如下:

太原天然气公司。对现有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进行升级,完善管网设施资料。并对管网设施进行普查,将传感器、阀门等设施更换为电动遥测遥控型号,对SCaDa系统进行逐步完善与应用。

晋中燃气公司。对现有管网GpS巡检系统进行完善,将大学城管网设施资料录入系统。同时,对管网设施进行普查和更换,建设GiS系统和SCaDa系统。

临汾燃气公司。搭建前述应急救援平台各系统。

集团公司。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机构在各自相应权限范围内,实现与集团公司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的系统共享,形成集团公司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

另外,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机构与当地政府应急平台、公安110、消防119、医疗120实行联动机制,互联互通。

(3)建设安排。对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在2017年底前全部建设完成,具体安排见表1。

四、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远景规划

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年轻化的燃气应急救援队伍,从集团公司应急救援大队、中队到现场应急救援小队,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应急救援机构、信息传递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配置,制定应急救援工作制度和协调指挥程序,强化应急管理。

集团公司建立燃气应急救援大队,下设5个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分别为直属应急救援中队、太原应急救援中队、太原城南应急救援中队、晋中应急救援中队和临汾应急救援中队),每个中队由4个应急救援小队组成。

(1)燃气应急救援大队。在拆迁的工厂区划出30亩建立燃气应急救援大队(参照太原天然气公司管线所用地面积),设有办公楼、车库、材料库、食堂、澡堂、值班室、训练场地等。

应急救援大队与集团公司调度中心共享应急救援信息平台,主要负责燃气应急救援全面指挥和协调工作,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动,下达应急救援指令,审核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到位,组织事故调查。

(2)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在工厂区、程家村管线所、近期规划中的城南管线所、晋中市、临汾市设立5个燃气应急救援中队,负责各属地范围内应急救援的全面指挥,执行应急救援指令,制定技术措施和抢险方案,组织事故调查。

太原城南应急救援中队与设置在程家村管线所的太原应急救援中队以迎泽大街为界,分别承担太原市城南(包括西山地区)、城北的燃气应急救援任务,直属应急救援中队负责集团公司高压管网、设施的应急救援工作以及对其它中队的支援任务等。晋中燃气公司应急救援中队和临汾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分别承担晋中市与临汾市燃气管网及设施的应急救援任务。

(3)应急救援小队。每个应急救援中队设置4个应急救援小队,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场实际操作。

2.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根据燃气应急救援队伍的规划,建设相应的燃气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

3.应急救援平台体系建设。在集团公司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建设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SCaDa系统的基础上,在集团公司调度室或燃气管理部建设气量管理系统和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并与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信息共享。在应急救援中队调度室,可对相应属地范围内的系统进行操作,服从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的命令。

五、结语

目前,太原煤气化公司存在燃气应急救援力量薄弱、装备不足、信息平台不完善等问题。按照本文的近期与远景规划,通过优化应急救援队伍,构建信息平台,配置相应的装备与物资储备,最终即可形成分区划块、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指挥、迅速、科学、有序的燃气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能力。

注释:

{1}蒋宏,周以良.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城市安全应急系统[J].城市燃气,2006(1):18-20

{2}王超.城市燃气管道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J].民营科技,2014(11):49

{3}牛伟伟.城市燃气管道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w,2012

{4}王继武.重庆燃气集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25):156-158

{5}王厅.城市燃气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技术问题[J].山西建筑,2012,38(2):267-269

{6}韩振华.城市燃气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技术问题探讨[J].城市燃气,2006(7):19-24

{7}夏广溢.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协论坛,2012(4):61-62

(作者单位:1.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2.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监察局山西太原030024)

救援设备篇4

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长江水上应急救助力量建设救援体系

建设现状

就应急机制建设而言,以长江海事局为例,在专业救援方面,长江海事局于1996年成立长江水上搜救协调中心,于2006年建立分支局所在的搜救分中心,建立了长江海事局、分支局、海事处和执法大队四级水上搜救网络,实行“三级指挥、四级待命”的应急机制以及险情报告机制,建立了险情搜救应急决策机制。在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方面,截至2012年11月底,长江海事局下属各单位共有各种船长的执法船艇211艘(因三峡海事局暂由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代管,此处未计算在内)。

此外,长江沿江各城市相关水上执法单位也拥有数量不等的各型执法船艇。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水上公安消防支队有2艘灭火战斗救援船及5艘冲锋舟,长航公安重庆分局有1艘灭火战斗艇及少量公安执法艇,重庆市公安局水警总队有一定数量的公安巡逻快艇及冲锋舟,重庆市环保局有1艘水质监测船,长江重庆航道局有若干航道船艇,重庆市农业局有少量渔政执法艇,重庆市地方海事局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海巡船艇。

在社会救援方面,则主要依赖各社会团体的参与,如各船舶打捞公司及事发水域附近的社会船舶等。

存在问题

1、救助船艇

救援船舶数量不足,应急反应速度仍待提高。当前,长江水上执法及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是长江海事局。根据应急救援“反应快速化”的总体要求,长江海事局提出了“153040”的快速反应目标,即港区15分钟、库区30分钟、其他航段40分钟内到达事故及险情现场。虽然这一目标已经通过前期装备建设得以基本实现,但仍与水上救援的紧迫需求有较大差距。因为一旦发生船舶翻覆、下沉、人员落水等严重事故时,水上救援的时效性就会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大打折扣,增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可能。此外,长江海事局所辖的部分执法大队只拥有一艘海巡艇,而“153040”目标的实现也大多是以海巡艇事前在各自基地待命为前提,若海巡艇因巡航等原因距事发水域较远时,则应急救援反应时间将大大延长,从而贻误战机。

现有船型功能单一,无法承担复杂的救援任务。目前,长江海事局及其他水上执法单位所配备的公务船艇,多为玻璃钢/钢制高速巡航艇(船)或者常规艇(船)。此类船舶的特点是巡航速度较快,但大部分只配备有救生圈、救生衣、抛投器等简单救生设备,只能进行简单的人员转移和落水人员救援;即使配备有消防泵、消防水炮,也只能应付小型火灾,无力承担大型火灾救援任务。当一些船舶因机器故障、负荷过重需要助拖时,现有巡航船艇由于受自身船舶结构、主机功率大小制约,无法实施救援。此外,现有巡航船艇没有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器材(如药品、保暖毯等),落水人员在船上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人员伤亡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救援船舶分布有待商榷:第一,虽然目前长江海事局目前已基本做到了各基地在其管辖水域的合理分配及部署,但由于船舶流量、重点水域监管等因素影响,海巡艇无法做到平均分配,从而使海巡艇数量较少的辖区在面对同一时间多项应急救援任务时将无艇可出。第二,其他水上执法单位的船艇由于数量较少或待命基地远离长江干线等原因,一般难以参与救援行动。第三,各社会救助团体分布较广,难以集中管理。除辖区危化码头应急处理队伍待命地点较为固定外,沿江各助拖等专业救助船舶均会参与经营性活动,使得辖区存在无船可派的风险,有扩大事故损失的可能。

2、搜救人员

可用救援人数较少。以重庆海事局为例,在各个执法大队的正式职工人数平均为7—9人,且基本实行“三班两运转”制,即各基地24小时保持应急待命的人数约在4人左右。而海事监管工作除了应急救援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任务,这就直接限制了出动救援人数,增大了搜救成功的难度。

救助技能较为缺乏:第一,适用操艇人员偏少。以长江海事局为例,除各大队的专职外聘船员具备操艇技能外,各大队正式职工中仅有部分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救助技能专业训练不足。虽然各执法大队每月定期进行应急救助、快速反应等演练,但只提高了大队快速反应的能力,对如何正确使用现有救生设备、如何搜索落水遇险人员、如何进行多船艇间的协同配合救援等应急救助重、难点科目则很少触及,救助技能提高缓慢。

3、救援体系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迟缓,突出表现为应急救援指挥不畅。目前,内河水上应急搜救机制为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安监、海事、交通、渔政、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格局。由于长江海事局是长江水上应急救援的主力,加上水上应急救援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导致其他部门参与救援的积极性并不高,在面对大型水上救援任务时,海事难以在第一时间直接调动其他部门,只能按应急机制程序上报政府,请求支持。而当其他部门支援到达时,又因缺乏现场统一调度及指挥,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使得救援时间大大延长。

社会救援力量未能充分发挥救援作用:第一,船舶技术状况不容乐观,救援设备缺乏。在助拖、溢油回收等特种救援方面,除部分专业助拖船外,其余船舶基本上无助拖能力,且现阶段部分助拖船自身船龄较高,船况堪忧。目前,长江干线仍无专业的危防应急处理船舶;在人命救助方面,除大型旅游船外,其余各类船舶大多没有配备标准的救生艇(筏),相当数量的干、散货船的救生艇(筏)甚至是自制型号,为快速人命救助及操艇(筏)人员安全埋下了隐患。第二,应急救援意识不强,技能欠缺。相当数量的船舶所有人以经济利益为重,忽视船员的应急救援意识教育及培养,过多干涉所属船舶航行行为,对于非本船引发的海事事故大多采取尽快离开现场的做法,甚至有部分肇事船舶出现逃逸等严重违法事件;船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操作水平有限,无法使用较为复杂的救援器材,对于月度应急演练等安全演习只停留于形式,缺乏应急救援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得船员应急救援能力及水平停滞不前。第三,社会对水上救援建设缺乏关注。一方面是总体投入不足,既表现在水上专业救援队伍、装备建设的滞后,也表现在相关水上救援法律、法规及制度的不健全,忽视了水上救援力量建设的高成本性这一特点;另一方面是社会舆论引导存在偏差,热衷于事故及相应的水上应急救援事件的报道,忽略了水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对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救援易形成“以成败论英雄”的舆论影响,挫伤其参与积极性。

改进措施

为建设适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需求的、保障长江航运可持续发展的应急救助力量,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救助船艇

扩大救助船艇的数量及种类。一方面,各水上执法部门及有条件的社会救援团体应加速完成已有的造船(艇)计划,尽快补充救援一线,缩小救援装备发展与现有水上安全需求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应尽快装备如助拖、溢油回收、危化处置、灭火等特种作业的特殊救援船(艇)及以浅区高速人命救助为主的低干舷机动救生艇(筏),确保救援船(艇)的多样性。同时结合长江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根据遇险船舶应急救助的迫切需求,在现有巡航船(艇)基础上不仅应保留其巡航及人命救助的功能,还应以遇险船舶的先期处置和应急救助为主要任务,防止险情演变为重大事故,因此开发建造具有巡航、人命救助以及具备拖带大吨位船舶能力等综合救助能力的救援船舶很有必要。

改进现有救助船艇。一方面,落实现有救援船(艇)的攀踏救生网、救生舷梯、夜间人员搜索等装备的配备,提高现有船(艇)的救援能力;另一方面,对现有船(艇)和待命基地的部署进行评估,根据各水域实际需求合理调整部署,进而缩短快速反应时间,提高应急救援成功率。

2、搜救人员

扩大救援队伍。各水上执法部门应首先保证本单位的人员建设重心始终在一线,优先吸收具备专业素质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加入执法队伍,扩大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操作水平的船员队伍,使得各基地能真正做到24小时全天候应急救援待命及出动。

提高现有人员的救助技能。一方面,强化船(艇)操作训练,特别是加大落水人员搜索、复杂水情(气况)航行及大型海事事故应急救援等重难点科目的训练,避免出现“装备等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加大专业救助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救生、消防、危化处置等各型救援设备的使用培训及简单的医疗救护培训,提高单兵专业救助技能;通过开展多船(艇)协同救援训练,提高各基地之间的联动处置能力,从而在救援任务中达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的目的。

3、救援体系

在长江建立并健全以海事为主导的水上救援组织体制,强化海事的现场绝对指挥和调动权力。长江海事局所属各执法大队管辖长江干线大部分水域,具备第一时间出动的应急能力,容易获取第一手救援现场情况。由于水上救援任务的复杂性及专业性,且现存救援队伍的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指挥体制。具体来说,海事在接到水上事故险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建立相应的水上应急搜救中心。该中心不仅负责向当地政府报告事故险情信息,还应利用aiS、VtS、CCtV等水上交通监管系统及时获取现场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同时根据现场救援需求决定并调动其他相关部门及现场水域的社会船舶参与救援,应急搜救中心配合海事现场指挥船(艇)统一指挥现场救援行动,当地政府则指挥民政、卫生等部门做好后续工作准备、开展相关工作。这样的水上救援组织体制,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指挥混乱导致的分工不清、救援不力,有效加强救援装备的正确使用,提高救援成功率。

救援设备篇5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到年,建立完善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指挥机制。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公安各警种密切协同、其他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有效联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显著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救援财政预算经费得到落实,应急救援装备配置基本满足灾害事故处置需要,消防通信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队建设基本完成,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建成使用。

二、指挥体系

(一)组织指挥。

1.建立以市公安局消防大队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市应急救援大队依托市公安局消防大队组建。应急救援大队的主要领导由市公安局消防大队主官担任,受省应急救援总队领导。

2.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矿山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3.日常应急救援行动由市应急救援大队组织实施,重大灾害事故在政府统一指挥下实施。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市公安机关各警种、社会其他联动部门及单位协同作战时,由市政府统一组织指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相关救援行动;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市公安机关其他警种联合作战时,由市公安机关领导实行统一指挥;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独立作战时,由省应急救援总队、大队组织指挥;当发生核生化、海上船舶火灾和人员搜救、公共卫生事件、矿难等特殊灾害事故时,由本系统组织指挥及协调工作,市消防部队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协同作战。

(二)联动响应。

1.根据省灾害事故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实施两级响应:一级为跨市县救援,由省公安厅、省应急办和应急救援总队响应,同时报省政府和公安部;二级为市区域内救援,由市公安局、应急办和应急救援大队响应,同时报省公安厅和应急救援总队。

2.市政府在保持原有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将各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纳入统一调度、指挥体系,确保第一时间同时响应,参与处置灾害事故,并将应急设备制造企业和应急物资储备单位纳入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形成政府、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响应。

3.在处置重大灾害事故时,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市政府统一指挥下同时联动响应,牵头做好现场协调工作。公安机关各警种加强协同配合,市消防部队负责现场救援处置,交警负责实施交通管制,特警、派出所民警负责警戒和维护治安、信通和装财部门负责现场救援行动的警务保障,公安网监、宣传部门要掌握舆情,及时信息,加强舆论引导。

4.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相关部门建立本级指挥中心或值班室,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与各级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确保第一时间接警,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调集专业力量处置。

三、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一)加快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年下半年,组建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年底前,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完成与综合应急救援总队及各市县支、大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网络建设。同时,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同步规划石梅湾和新市区消防队站。

(二)加快推进神州半岛消防站建设。

年上半年,完成神州半岛消防站营房建设、装备配备等工作,并投入使用。

(三)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1.加强合同制消防队建设。根据省政府《百镇建设计划》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在仍未组建消防队的和乐镇和石梅湾开发区建立政府合同制消防队,每个合同制消防队不少于20人,消防执勤车辆不少于1辆。合同制消防队的值班备勤、训练生活和执勤战斗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财政保障。

2.加强企业专(兼)职消防队建设。按照《消防法》规定,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要求,在兴隆、神州半岛、石梅湾、日月湾、山钦湾等区域星级酒店,其他大型企业和农场建立或完善企业专(兼)职消防队。到年底,全市企业需完成专(兼)职消防队建设,队员达到达200人。

3.加强义务(志愿)消防队建设。重点在和乐、万隆社区、山根立岭、各农场以及城镇社区、农村村委会、弱势群体居住地等地区建立义务(志愿)消防队伍,做到有固定队址、有队员、有执勤装备、有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年全市义务(志愿)消防队员达到500人。同时依托保安、民兵、治安联防等组织,发展消防安保队伍,完善组织机构,配备必要装备,强化消防培训。依托共青团及各类志愿者组织,建立志愿都应急救援力量,协助应急救援工作。

(四)加强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矿山、海事、林业、人防、燃气、电力、铁路、石化、医疗卫生、环保、市政、水务、地震、供水、通信等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本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专业装备,承担本系统、本行业的应急救援工作,协同市公安消防队做好应急救援工作;要加强日常管理,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开展训练和联合实战演练工作。

(五)加强应急救援预案、训练与演练。

1.依据全市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制定我市总体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各区域协同作战和灾害事故类型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大的灾害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达场增援。各区域要结合当地灾害事故特点,制定本级应急救援类型预案。

2.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要加强日常训练和管理,针对辖区灾害事故类型和特点开展专业化训练,大力推进基地化、模拟化、实战化训练,不断提高战斗力。从年起,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大型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指挥调度、应急响应、协同作战能力。

(六)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

年起,建立由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专家库,成立应急救援专家组,建立完善专家联席会议、专家会诊、信息互通、业务咨询以及重大救援遂行出动等工作制度。应急救援专家组要参与应急救援的分析研判,提供决策建议,确保应急救援工作能够得到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应急救援保障

(一)装备物资保障。

1.年前,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车辆、个人防护装备、特种防护装备和器材要达到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同时结合每年的装备器材耗损等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个人基本防护装备配备率和备份均达到100%,满足公安消防队执勤战斗的需要。

2.按照“分级承担、分类保障、警地联储”的原则,建立装备物资保障机制。年,依托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中队建立灭火剂储备站,作为政府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年底前,全面完成应急救援、生活、装备、物资等方面的保障。整合社会资源,完善资源共用、紧急调用、机动运输等应急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市政、防汛、交通、地震、林业等相关部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实行动态储备、应急筹措,构架多点型战备物资储备保障网络,实现应急救援和综合保障一体化。

(二)通信保障。

依托省灭火救援指挥中心和市公安消防指挥系统,建立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年,完成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援指挥网络,实现与矿山、海事、林业、人防、燃气、电力、铁路、民航、石化、医疗卫生等部门的有线无线互联互通。

(三)经费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省公安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交通厅《关于印发<关于省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琼公通291号)有关规定,落实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相关经费、重点解决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合同制消防队伍的装备器材、训练演练等所需经费。财政部门要根据省财政厅、省公安厅《关于印发<武警省消防部队消防业务经费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琼财行219号),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在保证达标的基础上,根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工作任务和建设需要,结合财力可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将消防队站营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财政基础建设计划予以安排。

(四)加快训练基地建设。

加强公共安全抢险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年底前依托市公安消防中队训练场进行训练,年底前完成市应急救援大队训练基地建设并投入使用。

救援设备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512.3;X915.5文献标识码:a

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末,我国国家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伴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快捷、高效、方便的高速公路运输需求的激增,使高速公路将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危期。然

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应有的体系,这也成为了制约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的一个瓶颈,因而必须加快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的体系建设。

一、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与应急救援产业化

(一)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是指高速公路事件突然发生时,高速公路组织动用各种应急救援资源,启动预先准备好的各种软、硬件程序,实施科学的布局和应对,在对自身有威胁的环境中实施救援,减轻事件的破坏作用。对其内涵,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高速公路组织有效地、持续地、高效地执行其社会应急救援的本领。高速公路作为施救主体,本身就处在一种对自身有威胁的变化着的环境中,不仅要开展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自我救援,在能力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会开展高速公路网、网际甚至是路网以外的地区进行紧急援助。这对应急救援资源,特别是公共产品的实时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是关键人员的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美国赔偿协会对能力的界定是:对组织成功起主要作用的职员的可观测和可评价技能、知识、绩效行为和个人素质的组合1。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高低更多地决定于应急决策指挥和决策者的个人能力水平。在紧急情境下,这些关键人员在关键环节发生的作用,对救援全体产生的影响,都切实地关系到应急救援综合能力的高低。

第三是资源配置的能力。资源理论认为,这一能力是为了达成渴望的结果而组合配置资源的能力。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对多种资源进行组合配置,这包括社会资源,如高速公路管理局、高速公路公司、交警、路政、公安、消防、医务救护、环卫、民政,等等;包括内部资源,如监控系统、物资储备、救援设施、相关规定,等等。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可被定义为执行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活动所需的资源,与部门间和部门内的各种关系的协调,其中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和特殊规划资源。

(二)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的含义和特点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是指以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为核心业务,以与之相关的业务形成业务链的高速公路企业群体及其商业化活动。这些业务包括物资保障、技术装备、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交通手段、法律事务等。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就是以满足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需求为目标市场的企业和相关组织整合为一个产业,以产业运营的方式实现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品的供给。其特点为:

一是以保障高速公路通行安全,满足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需求为目标;

二是以促进应急救援的专业化、体系化与规模化为途径;

三是以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支撑;

四是以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提品与服务的各类企业与相关组织作为整合的基础;

五是发挥政府和行业的主导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

二、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对提供公共产品的时间提出要求

公共产品是“所有那些其供给不是由个人的市场需求而是由集体的政治选择决定的物品,即任何由政府决定免费或以低费用供给其使用者的产品和服务”2。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要求政府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供给多种形态的公共产品3。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没有征兆,因而难以准确把握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造成的损害程度。突发事件爆发后,一旦预警系统失灵,为了避免事态急速恶化,必须在事件发生后进行公共产品的高效率供给,才能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每一种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每一个级别的突发事件,也都有发生、发展和减缓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4,这就要求公共产品供给要根据突发事件的时间性特点进行适时调整。这就对应急救援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应急救援产业化是突破救援保障瓶颈的一条高效路径。

(二)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保障工作的现状不尽人意

在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保障方面,交通部门做了长期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工作方式和效率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对应急救援产业化提出了更高的客观要求,需要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目前各省(区、市)均成立了省级交通应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且各地还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应急演练,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运力和物资,但队伍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是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对施救资源配置和施救力量缺乏动态调节手段。这使得在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过程中,既不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现有的系统资源,也不能充分及时地利用社会其他救援资源。

三是应急救援设备设施配备不足。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应急物资设备的分级分类储备体系,现有物资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不足。例如为满足高速公路重大事故应对处置的需要,科学配备的标准是每200公里高速公路配备2台50-100t的汽车起重机,但是实际配备情况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四是应急信息和通信保障能力不高。与紧急事件处置与救援有关的各个机构部门,由于存在权责交叉的问题,使得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路政、交警、消防、急救和沿线地方政府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难度很大。

(三)我国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体系尚未建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应急救援产业体系,在高速公路体系中,更是如此。虽然2005年,交通运输部制定和了《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地交通部门也相继制定了地方公路交通应急预案,由此初步建立了我国公路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但是,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体系中,还缺乏专业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队伍,高速公路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体系尚未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及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不能满足应急救援需要,应急信息和通信保障平台与应急管理资金的保障渠道均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三、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的可行性

(一)应急救援需求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提出产业化要求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是针对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灾害现象,包括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交通事故、交通病害、人为破坏等引起的应急事件,进行施救、减损、安全评估、事故取证、责任取证、责任界定,建立高危应急平台,险前动态平安保障服务以及救援资金结算和善后处置等方面的工作。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需求,客观上催生了以满足此救援需求为目标的应急救援类的产品、装备、工程、技术、服务的提供者的市场组织。促进该类企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就是促使这些企业群演变为应急救援产业的过程。

(二)灾害救援有国际惯例可循

根据国际惯例,应急救援组织和机构,可受政府部门的委托而进行有偿服务,如在特大的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中,提供局部或某种专项服务,包括通讯联络、事故协查、运载疏导、后援医疗等。一些发达国家除设立政府救援部门负责国家责任内的大规模救援工作外,同时设立按商业规则运作的紧急救援机构,作为政府救援部门的补充。如果将我国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一部分救助减损工作从政府行为中分离出来,转化为可操作的商业化服务,那么将对紧急救援工作逐步走向市场化,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产业体系,那将会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责任延伸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责任延伸,它将兼顾高速公路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并推动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及其沿途的城市和地区更好地协调发展。现在各地许多不断创新经营与服务理念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已在服务区经营、旅游开发、物流园区运作、当地特产销售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特色,作为一个经营性企业,亦可以尝试进入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的供应业务领域,开展突发事件紧急救助业务,从而将“保障高速公路通行安全”落到实处。

四、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的内容框架和阶段建设要求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将这些应用于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活动的所有产品、技术、装备、服务,按照专属类别进行划分。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门运用于应急救援的产品;第二类是既可以用于应急救援也可以用于常态领域的应急救援产品;第三类是为应急救援活动过程提供基础的关联性产品。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建设应以这三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对象。

此外,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建设,在应急救援活动的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处置、事后恢复三个阶段的内容和重点是不同的,不同阶段应急救援产品的需求特点和类别也是不同的,这给具有不同生产特点的相关企业提供了不同的产业发展机会。见表1。

表1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建设的阶段要求

阶段阶段需求目标对产业化建设的要求

事前预警阶段需要对高速公路灾害与突发事件安全进行全面的监测、预防与预警的装备和技术对高速公路应急预警技术进行升级,充分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的储备

事中处置阶段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的需求最大紧急保障应急救援人力、物资、技术、专用装备、通信设施等

事后恢复阶段需要能够消除事件影响,妥善安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恢复正常秩序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及时组织相关人员、物资、配套服务等

五、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的实现路径和策略

国外应急救援产业化的通行做法是,国家主导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平台,相关组织和企业按需将其可产业化的部分进行产业化运营。我国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的产业化,要根据我国国情,在构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平台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健全和完善。

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为核心节点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平台。目前,民政部中国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正在承担着“协调救援资源,促进我国紧急救援体系及相关产业建设” 的重任,并已成立紧急救援产业部专门负责应急救援产业化系列推进工作,但是该机构只是一个事业单位,亟需确定一个具有行政职能的政府机构来主导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的建设。另外,我国一些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已经在尝试开拓应急救援产业业务,并积极寻求产业链的延伸和突破,但是企业个体力量毕竟有限,需要一个平台将单个优势联合起来,这样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才可能发挥出规模化、产业化的优势。

第二,建立以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为中心的应急救援物资管理系统。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发展的物资基础,就是能够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灾害与突发事件时,实现充足的救援物资和装备的供应和分配。这就涉及到这些应急物资的标准化生产、集约化供应、快速化运输、协调化分配等管理问题。遇到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时,有限的应急救援物资应能通过快捷的方式,筹备、组织和运送到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第一线。

第三,建立和健全共享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和平台。应急救援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使得及时而准确地采集应急事件信息成为一个难题。同时,应急救援效率和能力的不确定性,使得应急救援处理和进展信息的实时获得和共享成为应急事件中公众最为敏感和关心的问题。对于高速公路而言,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会引发更大范围内的连锁效应,如连环车祸、道路拥塞和长时间瘫痪等,这导致了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信息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省份的高速公路做到了省内信息联网,要做到省际互联的信息平台还待时日。可见,开发和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化成功实现的必要保障。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产业的市场运作机制。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各地可以打破当前单一的专业应急救援设备供应模式和武警、消防等专业队伍的应急救援方式,给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可以适当拓宽业务范围,成立专业的应急救援公司,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向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与队伍的供应商角色转变,从而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应急救援需求端和应急救援供给端间的“桥梁”作用。这种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一,往往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对应急物资和设备的需求情况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其二,能够随时了解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市场信息,把握应急救援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动态,能保证较高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和技术水平;其三,专业的公司制运作,企业除了满足本高速公路上的应急救援以外,也可以向社会上其他高速公路或其他服务对象输出专业化的应急救援服务,在不断地学习、培训、演练与积累现场救援经验的过程中,提升救援效率和能力,从而最大化地保证应急救援的需求。可以采取合资、oem、联合培训以及其他合作方式等,以满足专业应急救援公司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Zhou Qiwei,Stillman,martin J.Design of an expert system for emergency response to a chemical spill[J].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1995(6):956968.

[2]史卓顿,奥查德. 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m]. 费朝晖,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8.

救援设备篇7

关键词: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重大伤害,要求当地管理部门在应急反应之初乃至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都必须快速发动大量救援人员,投入大量应急救援物资,为应急反应的决策、执行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力支持及物资保障,而广大农村地区,受到医疗物资和专业医护人员匮乏的限制,受灾之后如何调用多方物资进行应急救援成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考验。

一、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力量现状分析

(一)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后

1.农村应急救援专业化程度不高。广大农村地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仅仅依靠当地公安和消防部门实施救援抢险工作。缺少专业医疗人员,以及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有关危机管理专家的意见得不到重视。盲目接受命令,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救援工作缺乏科学性。

2.应急救援队伍联动反应迟缓。应急救援联动的重要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必须的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外,无法引起其他联动部门的思想重视,使整个队伍协调、指挥困难,联动反应迟缓,错失救援时机。

3.应急装备落后。现有应急救援装备陈旧(有的地方仅配备一把铁锹)、配备数量不足、配备率低的问题,根本无法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二)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足调运困难

1.地方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尚未建立。由于各省、市地方应急物资储备都要由地方财政中支出,而地方财政有限,所以大部分省级以下政府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尚未建立。

2.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地区分布不均品种单一。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发展晚,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不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水平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少、物资储备量小、地区分布不合理。另一方面,对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缺乏统筹,应急物资储备内容单一,多数仅以账篷、棉被为主,有的地方只有帐篷或棉被一种储备物资,部分关键性物资尚未储备。

3.应急救援物资快速调用困难。我国的应急储备物资是按先分类,再归口的方式储存。但各归口管理部门在行政隶属上的相对隔绝,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调用相关物资时,必须向国务院上报,经过国务院审批,方可执行,导致错失最佳应急时机。

二、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不力的原因

(一)对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农村基层政府对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过程中的意义缺乏认知,重视不足,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查检,而临时组建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的外形。

(二)应急救援资金匮乏

一方面,应急应援队伍和救援物资在目前和平的社会环境中,似乎可有可无,白白占用大量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对于已建立的应急队伍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还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国家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地方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则主要由地方财政支付。对于本来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而言,只能停留在政策文件上面。

(三)应急救援力量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1.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应急救援队伍中专家参与少,如危机管理专家、医疗卫生方面的专家等;应急救援队伍缺少专业的应急救援装备;缺少专业的应急救援调度中心,使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在多个疫区之间的配送方向、数量选择、和时间缓急上难以统筹。

2.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我国应急救援信息管理数据库尚属空白,地区间救援队伍增派随意性大,救援物资互通困难,不利于应急救援力量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其救援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一)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充分发动本地区消防、公安等政府部门、地区性综合救援队伍以及专业医疗救援队伍各方力量参与救援。主要包括:搜救灾民、疏散人群、物资运送、治安维护等。现在国际上广泛流行的志愿者行动,正好可以凭借其人数众多、分布广泛、支援方式灵活、组织方式多变等特点,弥补常规救援队伍的不足。发动受灾地区居民临时的、自发组建的应急服务组织,他们熟悉本地区环境,又亲历疫情,参与应急救援主动性更强。

(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

1.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物资的专业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所需的医疗药品、器具、疫苗,既要保证其干净卫生,又要保证其使用安全。所以对公共卫生类应急物资要求内容选择、储备方式专业化。为了实现应急救援物资在地区间的快速调运,还要求对各地应急救援物资的查询、补充、更新、调用手段的专业化。

2.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要求应急救援队伍在组建之时就是“一专多能”,强调专业救援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配备专业的救援装备。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有医疗卫生领域和危机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

(三)加强经费保障

不断增加政府财政在应急资金上的分配数额和比例,吸收更多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捐助,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快应急救援速度

减少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调动的审批环节实现救援物资统一管理,设立全国统一的应急救援调度中心,各地区间物资调运,只需通过两个地区间申请――确认,经应急救援调度中心核实、批准就可以进行;另外在物资储备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运输路线安排,设置在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且在设置之初,就要对救援的物资的最优运输路线做出论证。

参考文献:

[1]和莉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政法论坛,2009,12

救援设备篇8

由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教导员分别兼任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大队长、教导员。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接受县应急管理委员会(下称“县应急委”和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的双重领导。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兼任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第一教导员。管理体制上。

二、队伍组成

同时整合县公安局、武警中队和各专业应急救援队等机构人员力量组建。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常态化备勤、正规化训练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具体组成为:县公安消防大队消防官兵25人、县武警中队武警官兵10人、县公安局民警20人、其他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联络员30人。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主要依托县公安消防大队。通过努力。

保持原有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纳入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的调度、作战、训练体系;将应急设备制造企业和应急物资储备单位,县政府决定。将县医疗、交通、森林、气象、环境、防汛、矿山、农业、地灾、畜牧、民政、通讯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将应急志愿者队伍,纳入应急社会动员体系。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和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由县应急委统一领导和调度,处置突发事件时,由县应急委调度部门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现场,交由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进行指挥。

三、工作职责

一)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1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救援备勤备战。

2及时制定或修订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训练演练。

3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非煤矿山事故遇险人员等生产安全事故;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矿山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协助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恐怖活动,包括防汛抢险、森林火灾、地震灾害遇险人员等自然灾害。守护重要政治、军事、经济目标和其他重要目标;配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各种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4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法律法规。自觉参加学习、教育和演练。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主动接受应急知识培训。

5承担应急抢险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并训练部门专业救援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6坚决完成县委、县政府、县应急委和上级要求的各项应急救援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二)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1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救援保障工作。

2及时制定或修订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训练演练。

3承担本系统、本行业的应急救援工作。

4坚决完成县委、县政府、县应急委和上级要求的各项应急救援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四、队伍管理

接受组建单位领导、管理、使用的同时。接受县委、县政府、县应急委的统一领导、指挥、调度和使用。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指挥部设在县政府应急办。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原隶属关系不变,常态(即非紧急状态)下。接受县政府应急办的指导;非常态(即紧急状态)下。经费渠道不变,运行机制不变。

县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的日常管理。不断提高综合应急救援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牵头负责制定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管理制度(值班制度、岗位工作制度、教育学习制度、培训演练制度、内务管理制度、装备维护保养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保险制度、奖优罚劣制度等)并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

救援设备篇9

关键词: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问题;灭火救援能力;策略

前言

当前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对公安消防部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在承担传统的防火灭火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救灾及处置事故等任务,这对公安消防部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能够更好的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公安消防部门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灭火救援队伍,从而为消防部门整体灭火救援实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1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面临的问题

1.1事故种类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

近年来城市建设功能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建筑结构更加复杂,这也导致火灾隐患增多。不仅火灾事故种类较多,而且抢险救援及社会救助也成为消防部队的主要工作,这也使消防部队救援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这使公安消防部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消防部队需要加快工作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救援能力,以便于更好的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

1.2突发性较强、蔓延迅速

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发生前没有征兆,而且发生迅速,事故发生会会迅速蔓延扩大,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更具多样化,这也使事故预防具有较大的难度。事故发生后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扩散,扩散范围的不断增加使其很难做到有效控制。

1.3危害性大、政治影响大

当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旦城市中发生火灾,不仅会给人员带来较大伤亡,财产出现严重损失,而且事故会在网络上迅速蔓延,从而带来较大的政治影响。如果发生化学灾害事故或是核事故,其所带来的伤害还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会对后代带来较大的危害。

1.4救援困难、指挥组织难度大

火灾发生后消防队伍需要第一时间进入火灾现象,及时切断火源,做好现场警戒和相邻建筑的隔断工作。但当前城市交通和空间越来越拥护,城市道路两侧存在较多的阻碍物,再加之火灾发生后会有较多的围观群众,致使消防车辆很难做到第一时间进入火灾现场,往往会错过火灾的最佳扑救时机。

2提升公安消防部队灭火应急救援能力的策略

2.1加快现代特种装备器材的使用

当前救援抢险的新形势下,需要用到各种先进的特种装备和器材,以此来提高火灾救灾的效率,及时对火势进行控制,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现代特种装备器材具有传统设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当前消防部队发展过程中,需要筹措资金来加快装备器材的更新,同时配备各种化学救援车和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器材,提高灭火救援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更好的完成火木仍工作,有效的保护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2建立抢险救助联动机制

当前救援事故现场越来越复杂,这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在灭火救援过程中单纯依靠消防部队自身的力量并无法有效的完成救援工作,需要公安部门维护好现场秩序、需要供水供电部门做好配合工作、需要交通部门采取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因此需要建立抢险救助联动机制,在救援过程中统筹多方力量的配合和协助,从而为救援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方协同作战,从而能够更高效的完成救援任务。

2.3发挥大型机械设备的作用

当前大救援工作中一些大型机械设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火灾事故中,利用大型的消防车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火势的快速控制,在高层建筑中利用大型升降设备能够有效的营救出被困人员。同时在许多抢险救援现场中,大型机械设备各挖掘机、推土机和吊车等都承担着重要的清障、支撑、起吊、破拆和挖掘等任务,有效的提高救援的效率,为救援工作的迅速展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端正训练思想,提高训练水平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强化其实战中的战斗力,则需要在日常要端正训练思想,全面提高训练水平,通过日常严谨的训练来提升实战中的战斗力量。特别是当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任务日益繁重,无论是救援对象还是救援环境都越来越复杂,这对消防部分灭火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消防部队,首先需要加快对救援装备器材的更新和换代,充分的运用高科技装备器材来提升队伍的救援能力。其次,还要加强日常训练工作,制定科学的救援方案,在训练过程中要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采用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对传统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制定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训练体系,有效的提高训练的实际效果。

2.5在特勤力量和信息化建设上力求突破

(1)加强消防特勤力量建设,提高部队攻坚作战能力。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消防特勤队伍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机动性,实现特勤队伍的合理分布,强化各消防特勤分队的网络化建设进程,同时还要重视特勤装备建设工作,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实现特勤装备的扩容增质。进一步强化特勤专业训练,采用模拟化和基地化来进行训练,消防部队需要加快一些模拟训练设施的建设工作,为特勤训练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反应速度及攻坚有力的消防队伍。

(2)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提升消防部队科学指挥决策能力。进一步完善消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规划,全面提高灭火救援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力度,以信息为主导,实现对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深入分析产业布局、危险源、火灾形势等情况,抓好队伍管理和执勤训练工作,及时掌握各种与消防安全及灭火救援相关的信息,哪里发生警情警力就到哪里,充分的发挥出现有警力的效能。另外,还要强化消防部队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工作,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来培养部队的信息化人才,从而为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3结束语

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针对全方位进行考虑,注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器材,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实战能力,加强救援软实力建设,打造一支快速反应、高素质的救援工作队伍,从而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海鹏,刘圣阳.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1(6):16-18.

救援设备篇10

一、当前应急救援机制存在的问题。

1、应急救援联动力量的薄弱。一是救援力量少,难于处置重、特大事故。目前,各地专业性质的应急救援联动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中小城市,真正专业性救援力量除消防、公安、武警外,只能依靠省会或较大城市以及国家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进行支援,不能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救助。二是专业性不强。大多数救援队伍没有经过系统地、专业性的训练,接触重特大救援事故较少,使之一旦遇到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置。

2、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存在着问题。一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定不细。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模糊、混乱不清,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在救援方案上,通常是只选定了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估算。二是事故应急救援步骤制定格式化。应急救援中心在制定市级预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制定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中心的力量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救援时哪些人利用哪个救援工具等像这样的问题布置得太具体,看起来就像是在演戏,从而忽略了事故现场瞬息万变的发展规律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关系,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三是事故现场设定过于简单。事故设定是预案制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救援力量部署、施救对策等内容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如危化品的燃烧、压力容器的爆炸、建筑物的倒塌、人员连续伤亡、被困情况变化等),整个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起到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4、应急救援中心与单位和各地制定的预案脱节。对于一些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的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和辖区单位和地区都会制定同一地点的应急救援预案,但是如果应急救援中心与单位和各地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如停车位置、事故现场设置、救援和退防路线的设置甚至任务分工不协调。一旦出现应急救援中心调动多种力量作战时,就很可能造成作战任务重叠或者应急救援中心制定的预案失去作用。

二、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机制中的优势和重要性。

1、性质和任务优势。消防部队是一支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纪律部队,人员集中、思想稳定、纪律严明、行动迅速、作风果敢、抢险技能全面。

2、全天候备勤和快速出动优势。消防部队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人员、装备随时保证在岗在位,接警后,1分钟之内就能携带所有装备出动,迅速地赶赴灾害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按照国家颁布的消防队站建设规范,城市消防队要能在接警后5分钟赶到事故地点,故灾害事故地辖区消防队能在最快时间内,就能赶到灾害事故现场实施救援,这是其他单位和部门的队伍都无法达到。

3、具有救援应急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优势。消防部队实行科技强警,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消防官兵长期经受灭火战斗、抢险救援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频繁参与灾害事故处置,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救援方法,掌握了较强救援专业理论知识,养成顽强的作风,练就了官兵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意志。

4、先进的器材装备优势。消防部队专业的车辆器材装备和特勤器材,为应对各种灾害事故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消防指战员在长期与火灾等灾害事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开发和引进了大批科技含量高的各种常规装备和特勤装备。如防化车、化学洗消车、多功能救援车、登高车、移动式生物快速检测仪、化学毒气侦检仪、生命探测仪、破拆、登高、照明器材及设备,形成种类多,功能全的救援器材装备体系。

三、加强完善消防部队各项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在应急救援机制中的作用。

1、进一步建立完善灭火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的灭火抢险救援指挥部,加强统一指挥调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参战力量的职能定位和责权范围,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根据国家、省内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县(市、区)特大火灾及其它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总体预案和灾害事故类型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加强区域性和跨地区灭火救援实战演练。建立市级灭火救援专家组,积极参与复杂疑难灭火抢险救援现场的作战决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提高组织指挥专业化水平。

2、解决消防部队编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消防部队编制体制薄弱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消防部队的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器材装备的投入和购置,重点加强特勤队伍的建设工作,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及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矿山、重大环境污染、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科学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一是要准确细致地制定预案,保证质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严格按照预案的六个基本内容(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辩识、评价;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现场恢复。)进行制定,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有针对性、预见性设置事故大小。二是要简要明确地制定预案,便于使用。要结合各地和单位实际情况,应急救援中心、县(市)和协同单位在救援力量部署方面多做文章,把各参战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与协同作战交代清楚是最重要的,而单位级预案应在上级预案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各自具体的救援行动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对实战和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更有指导意义。三是要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的最大价值在于在实战中发挥最大作用,很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对预案的管理问题。以应急救援中心为例,应急救援中心在对全市(包括县和单位)的预案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勤务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预案效果有人评估。

4、加强和改进执勤训练工作。消防部队要按照勤务实战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灭火救援勤务改革,加强执勤备战,提高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要深化灭火救援指挥体系改革,建立全勤灭火救援指挥部和以信息数据库为支撑的数字化指挥平台,强化各级指挥员技战术和指挥能力培养,提高灭火救援指挥水平。要从实战出发,改革创新训练工作,深入开展执勤岗位练兵活动,强化体能、心理、技术、战术、合成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部队在各种复杂危险情况下的灭火救援能力。利用模拟训练设施,开展以中队指挥、专勤抢险指挥、重大抢险救援事故指挥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演练,丰富逐级指挥的形式和方法;着眼战训基础工作,研究、制定、完善了大型市场商场以及高速公路抢险救援、反恐怖、防生化等特殊条件下的作战预案,为应对突况下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积累指挥经验;采用多种训练模式,加快装备技术训练单一型向装备技术训练复合型、操场示教训练向实战模拟训练、单一兵种训练向多兵种合成训练转变的进程,缩短了操场训练与战场实战的距离。

5、大力提高灭火抢险救援综合能力。全面开展地下、高层建筑、油气储罐火灾模拟和道路交通、建筑倒塌事故模拟训练操法,开展高温、有毒、缺氧、浓烟等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演练。要建立适宜发展需要的消防模拟训练中心。加快灭火救援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重点部位情况、各类灾害事故处置对策、危险化学品辅助决策等灭火抢险救援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灭火抢险救援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