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0:55

古诗词鉴赏篇1

一要读懂其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同主题的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诗,多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陆游的诗,多为建功报国类;边塞诗则往往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兼而有之。弄清了诗歌主题类别,才能较准确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二要读懂其标题。诗题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或是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明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点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

三要读懂其注解。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注解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的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

四要读懂其诗眼。“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

五要读懂其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鉴赏古诗时,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六要读懂其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反之,其鉴赏方法是不一样的。如从内容上,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而从抒发的情感来分,就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只有掌握了同类和不同类的诗歌特点,才能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到其中的妙处。

七要读懂其风格。所谓风格,是作者的创作个性在思想与艺术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特色。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诗则淡雅恬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八要读懂其作者。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而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观点、生活经历、审美情趣、时代气息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诗歌语言之中,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的这一些相关信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古诗词鉴赏篇2

关键词:诗词鉴赏意想形象语言技巧

中学生中有许多学生爱好古诗词,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古诗词阅读较少,鉴赏能力差,甚至有部分学生读不懂古典诗词。这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现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一、必须牢牢记住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掌握一些常见的典故。

1.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

多情月与水。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月、水多是思乡念家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迈过汝墙来”中描写了寂静的群山,冰凉的湖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南朝三百年的历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照见过阶下囚的愁容。“秋月”积演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共赏,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波涛翻涌地流向大海。

烟、风、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悲凉等情思。

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连用意为路茫茫,道修远;“烟波”、“暮霭”、“沉沉”见着色浓,“千里”言空间广,在如此广泛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可想而知。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敕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但这雾气如枷锁禁锢了与世隔绝的心灵,她只能在深深庭院内怅望丈夫的归路。这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出了女主人公孤独伤感的心情。

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愁别怀远等情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离别后抑郁伤感的情调。

草。以草木茂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青青的荞麦一片荒凉,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另外,古诗词中常用芳草表离恨,用芭蕉、梧桐表孤独忧愁离别绪,用梅花、表高洁品格,用竹、松、柏表坚韧、孤直,用杜鹃表哀怨、悲苦相思乡愁,用猿啼表悲伤,用大雁、青鸟表传书信使、离人思绪等。

2.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弄清典故、用事,有利于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折柳,相传汉代人送客到长安东面的灞桥折取路边的柳枝以示挽留,以表分离之情,所以“折柳”表惜别之情。又有《折柳曲》表离别意。2004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牵引起多少离人的乡思之情。

长城,《南吏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大受人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因不能率兵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无限愤怒和哀叹。

三径,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属用事。“元嘉草草”指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草出兵北伐,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的下场。作者此事咏叹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其内容的丰富,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如果鉴赏者对典故一无所知,那么就会更加增大阅读的难度,增加阅读的障碍。因此,学生要在平时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典故常识,这样读起来才会对诗词理解得更深更透。

二、学会把握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题第二卷12题阅读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楼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立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梨水足望年丰。”问题为:“上阙中‘楼枝幽艳湿啼红’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中学课本第三册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是人物形象:一位身世悲苦、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位是谪居卧病心境凄凉的“我”,作者将琵琶女的自叙和“我”的内心倾诉巧妙地融合为一体,鲜明地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一个敢于向权贵抗争,不愿受官场屈辱、蔑视一切封建统治的诗人形象。

三、学会品味诗词的语言

所谓品味诗词的语言是指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感情浓烈。提问方式主要是:“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此类题不是要求揣度个别字词的运用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回答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等。如盖嘉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黄莺儿”是儿话,显示出女子的纯真。“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他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006年辽宁卷第16题《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待可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006年江西卷第14题《之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交情得以山溪水,不管风波去又来。”“交情”是本诗的诗眼,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

1.诗歌的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方式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烘托、排比、象征等。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应驮白陈到安西。”题为:“本诗运用了衬托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江苏卷12题《鹧鸪天》:“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生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山,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丁,儿女团呼夜煮茶。”“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满林残照见归鸦”而我则盼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呼夜煮茶。“几时”“团呼”表达了作者强烈盼望归家的情感。《归园田居》诗中的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沧桑,而中间部分描绘,田园风光近景方宅林园,远景远村、狗吠前后对照反映出了返归自然的喜悦。

2.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亦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结束奔波游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2006年福建卷第10题,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2006年湖北卷韩琮《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

“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儿岂止不语而且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女主人公都报以冷漠,她怎能不伤心呢?这种赋予客观景物人格化的写法烘托、反衬出了人物的主观感情。

古诗词鉴赏篇3

试题考查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这是近几年来济南市中考语文第二次考查长诗(第一次是2008年考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济南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灵活多变的命题风格。有的同学以为这些诗篇幅长不会在中考中出现,但是我们认为长诗也可以“短考”。同学们复习古诗词时,务求扎实全面,不要猜题押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鲜明地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作的风格,所以试题紧紧抓住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命制。起首两联为诗的发端,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代诗人沈德潜曾称赞其“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考查点当然要首选这一千古名句。但是各种教辅资料上对这句诗的考查早已是“千淘万漉”“千锤百炼”,许多考生早已将这些常规考题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如何命题才能客观公正地考查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经过反复品读,我们发现这句诗不仅比喻奇巧,而且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忽如”一词更是内蕴丰富,极具表现力。于是第6题,我们果断避开描绘画面和鉴赏整句艺术手法的常规考法,而是让考生表达对“忽如”二字意蕴和妙处的理解。此题既考查出了学生真实的诗歌鉴赏能力,又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古诗词时字斟句酌。这道题当然也可以设计成简答题,但考虑到要减少考生的书写量,为答题提供充足的时间。还要控制试题的难度,因此最终以填空题形式命制。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往往体现在“诗情画意”上,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意境。第7题乍一看和以往试题的命制角度相同,都是再现诗歌的画面,但是细看就会发现其鲜明的创新之处。

我们来看2011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竹里馆》第5题:

请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展现的画面。

不少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题目时,往往只是死板翻译,并没有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如果对诗意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通译上,那么诗歌就被读死了,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气”与“神”。唯有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才能形成良好

的诗歌鉴赏能力。

201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结尾“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触发读者无限的遐思,因此我们就因文设题,要求对此句进行描述。在拟写题干的过程中,针对传统题型带来的弊端,我们做了两个改变:一是将描述“画面”改为描绘“情景”,要求考生不能只简单地翻译,而是要联想想象,展现诗歌意境。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找全“物象”,更要生动描绘,体现出“物象”背后诗人的伤感、惆怅等情感。二是限定了字数,原诗句七个字,描绘情景要求“50字左右”,给了学生广阔的答题空间。

2012年的古诗词鉴赏题目与2011年的题目看似差异不大,实则凝聚了命题组老师的智慧与心血,既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真实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又纠正了初三复习中“背诗歌鉴赏”的错误做法,减轻了学生负担,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2012年两道试题的命制可见,山东济南市古诗词鉴赏题考查难度基本不变,致力于对学生的整体感受能力、语感及学习习惯的考查和引导。

附:201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略)

古诗词鉴赏篇4

一、字词运用上

古诗词中,有些词(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用得非常准确传神。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如试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赏析能力。我们应结合具体语句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诗人偏不正面说,却从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情景,反衬效果好。

二、修辞手法上

古诗词常常会借助修辞来增添语言的色彩。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雪比做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冬雪洁白、覆盖树木的特点。例如试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此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知”“斗”两字,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情感。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极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三、表现手法上

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如“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的声音来衬托诗人所描绘之处的清幽僻静。例如试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诗的三、四两句写小草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两处诗句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赞美的对象: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本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被摧毁的精神。

四、语言风格上

古诗词鉴赏篇5

【关键词】鉴赏古诗词语言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一般人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涵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我们在这里只对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赏析题目的作答方法具体加以讨论。

一、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一首诗的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如《移家别湖上亭(十一月测)》(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中的“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又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的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空”字也表达了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赏析作者语言风格型

古诗词的语言的特点常见的有: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较,找出其差异。比如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向东去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中、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中、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上,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古诗词鉴赏篇6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书面表达

做好古诗词鉴赏题目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完整、明确、规范的书面表达能力。

“诗言情”。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快乐、黑暗官场之悲苦、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惆怅、时光易逝之悲凉等。这些思想感情蕴含在简约、凝练、含蓄、跳跃性很大的诗歌语言中。如何找寻并最终判断诗人提供的诗词形象背后的情思呢?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把握。

1.调动积累,结合标题、作者、注解等信息知人论世,深刻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

由标题我们可以确定诗词的类别,如咏史诗、送别诗等;由标题还可以推测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如是否漂泊异乡、思念亲朋等。由作者确定朝代,再由朝代确定时代背景和时局动态,并据此来确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社会境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把握得当,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由作者我们还可以确定其诗歌流派、诗作风格,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风格属豪放派、婉约派等。流派不同则风格迥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商隐的诗伤感含蓄,等等,“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以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为突破口,参照注释明确作者写作时的人生际遇,从而明确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情绪,初步把握作者将在诗词中欲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诗词中运用的主要意象,概括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深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把握其色彩和情调,由此把握其折射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和议论抒情的语句体会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诗歌鉴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寻找切入点。时代背景: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坚持主张抗金,虽遭主和派打击仍然矢志不渝,至死不忘收复失地。题目则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活动情况,“篱门”表明诗人已经罢官还乡,“秋夜将晓”仍未入睡而去“迎凉”,表明诗人心绪颇不宁静。再仔细品读诗句,前两句的“河”指黄河,“三万里”极言其长;“岳”指华山,“五千仞”极言其高。这两句诗用夸张手法描绘祖国山河的壮阔瑰丽,饱含挚爱之情。这些美好河山已沦入夷狄之手。对大好河山热爱越深,它们沦陷时人们的伤痛越重。第三句"泪尽"二字写出沦陷区百姓苦难之深重,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日日夜夜翘首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个“又”字则表明遗民因苦盼时日漫长而王师北伐却遥遥无期的失望之情,表达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之意。

又如2009年高考宁夏卷诗词鉴赏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辛弃疾也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力主抗金,对南宋的黑暗统治心怀失望。从注解可以知道诗人此时已解官归居乡野。词的上阕列举了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鸦等初春景物,用破、生、鸣、点等动词传神地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下阕转而写人的活动,“沽酒”点明了农村生活安闲自在。最后两句看似写景,实为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菜花,繁密而又鲜艳,如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是那样顽强,春天好像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虽却如此娇弱,禁不起风雨而憔悴伤残。桃李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如富贵、权贵等;乡间的荠菜花则让我们联想到罢官乡居的作者和乡民。作者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欣赏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题目为“代人赋”,表面上是代他人作赋,实际是写自己的感慨。

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后,还要有完整、规范的文字表述。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表达的内容要完整。不仅要答出诗词中蕴涵了什么思想感情,而且要答出产生这种思想感情的原因。比如,答出诗词表达的感情是忧愁后,还应答出为什么忧愁。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析诗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的出题要求通常有:结合全诗(词)分析;结合形象意境分析;结合某些词语、句子分析。看清题目要求后,答题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语言的先后有序,三是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诗词鉴赏第二题要求考生结合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的答题步骤是:(1)根据诗人所写景物的特点分析其写作意图。(2)根据人物的活动、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又如:2009年高考宁夏卷诗词鉴赏第二题要求结合写作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的答题步骤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诗人如何运用这种手法。(3)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篇7

关键词:诗题意象诗眼注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必考题,长期以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好多学生容易丢分的一道题。其实,只要用心发现,诗歌鉴赏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题目,判断诗歌题材、情感

1.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歌题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诗歌题材大致有这几类: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边塞诗等。每一种题材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意象等各有其特点。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也就能够找出该诗歌题材所对应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内容。如何才能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呢?从诗题出发是最好的方法,如:

春日秦国怀古(2011.新课标卷)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歌题目中,“怀古”两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这一诗歌题材通常有以下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写作者到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内容方面多涉及到国家、统治者、古地、古人等;情感方面多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昏庸和腐朽。怀古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通常采用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等手法。常用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故等。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通过对秦国古地今天的破败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秦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每一年的诗歌鉴赏题,有很多是可以从诗题判断出来的。《野菊》(2012.天津卷)――咏物诗,《蝶恋花・出塞》(2011.浙江卷)――边塞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2010.山东卷)――咏怀诗,《送魏二》(2010・江苏卷)――送别诗,《春日忆李白》(2011.江苏卷)――思乡怀人诗。

2.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出“诗以言志”一说。写诗是为了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因此,我们把握住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就基本读懂了诗歌。从诗题出发我们通常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捕捉到诗人的情感,如:

思远人(2012.新课标卷)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从诗题“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因思念而想到要研墨写信,情到伤心处便落下眼泪。泪水打湿了红笺。

又如《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安徽卷),诗题中“最爱”直接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悦之情;《怀天经、智老,因访之》(2011.四川卷),诗题中的“怀”字,一语道破了诗人对朋友间友谊的珍视。

二.从常见诗歌意象判断题材、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熟记并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是高考的必备。如,《度破讷沙》(其二)(2012.湖南卷)第一问: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这首诗有雁、铁衣两个重要意象,雁,思乡之意;铁衣,战场上特有事物,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由这两个意象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吴松道中二首》(其二)(2012.山东卷)第二问: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孤,孤独之意。舟,水上交通工具,没有定所。结合诗句中的雁、霜月、枫桥等意象,我们可以判断出“孤舟”有漂泊、流浪、思乡、孤寂之意。

《野菊》(2012.天津卷)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向,象征高洁与孤高。陶渊明对情有独钟,如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远离世俗繁杂的高洁之物的象征,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心境相契合。李清照也喜欢以入诗,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用表达了对赵明诚的思念与孤寂之情。

对这一意象有初步了解后,再来解读这首诗就显得轻松许多。山野中的,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有人观赏与否,它依旧灿烂的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尾联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在表现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情趣。甚至有的诗歌鉴赏题是直接考查某个意向的,如:

江城子(2012.江西卷)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杨柳”“飞絮”两个事物均为暮春景物,有凋谢、逝去之意,“杨柳”多在送别诗中出现,有依依惜别之意;“飞絮”随风而逝,有离别与漂泊之意。

三.寻找诗眼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诗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过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形象的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争相开放的热闹情景,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一“闹”字表现出来;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通过对月亮、清霜、江枫、渔火、钟声等凄凉与萧瑟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幽寂凄凉的氛围,“愁”字是该诗的“诗眼”,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诗眼何在?诗眼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具置经常出现在标题或首联中。如《最爱东山晴后雪》(安徽卷.2012),诗题中的“爱”字便是诗眼,流露出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再如: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2011年.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标题中的“怀”字便是诗眼,有怀念之意,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可知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四.关注注释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部分,经常会给出注释,所给注释往往对诗歌的解读有帮助作用。如:

咏素蝶诗(2010年.全国卷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题考查的是诗人借咏素蝶来抒发何种情感。由注释中“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等信息,可知诗人怀才不遇,尾联“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通过对注释和尾联的解读,我们可知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对素蝶的歌咏意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再如:

雨雪曲(2010年.陕西卷)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从注释中“榆溪:指边塞。”这一信息,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再结合结尾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就能判断出此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又因难以回到家乡而增添了不少的忧愁。

古诗词鉴赏篇8

何谓“知人论世”呢?简单地说,就是读一首诗或词,想透彻地理解其主旨内蕴,就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身世、思想变化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等等。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鲁迅先生也说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且介亭杂文》)可见“知人论世”之必要。

例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要透彻地理解王安石的这首小诗,不了解王安石当时所进行的政治改革以及他改革失败的经历,恐怕是很难悟透诗的内涵了。《梅花》一诗是一首自勉诗,完全可以看做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自我写照。首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数枝梅”于“墙角”已显孤立,可这“梅”却不以为意,仍然开放,而且是迎着寒霜开放。梅花的这种不畏恶劣环境和挫折、磨难、打击的形象和精神,不正是作者顶住各种反对、阻挠甚至打击报复,艰苦卓绝地进行“变法”的自我精神和形象的写照么。作者借梅来影射自己改革受阻,被迫辞职的遭遇,可谓悲壮而又凄婉,忠心耿耿,天日可鉴。顶霜傲雪的梅啊,但愿借你的灵魂来抚慰我这颗寂寞的心!这两旬诗好,还在于手法上的婉达。我认为,委婉、含蓄永远是诗的技巧和生命。假如直来直去,露肌露骨地写成“我不怕打击呵,我定坚持变法”这样的句子,那我看还有几人欣赏?次联“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有”可理解为“因为有”的意思。“暗香”可理解为“梅花的那种能散发得很远很远的清淡的香味”。这两句诗不仅诗意浓郁,而且饱蕴哲理。诗人已暗自料定,尽管改革失败了,但也必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诗人毫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相反,为自己能有这样的作为而深感自豪。这种身世和心路历程,如果不了解的话,是很难真正读懂这首小诗的,这就明显地带有“知人论世”的印记。

又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写道:“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羲,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土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很惭愧。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说:“气劂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杜甫考不上进士,便坦然归去;梅尧臣考不上,却半辈子感到委屈。这是因为唐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宋代主要的就是这一条路,即使由他途出身,头衔上总得加一个“右”字,例如“右迪功郎”之类,成为终身的耻辱。因此,不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的风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进士的得失杜甫全不关心,梅尧臣却痛心疾首。只有了解他们的时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所以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古诗词鉴赏篇9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又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致》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

(一)首先是省略。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因此说,诗词中不完全的句子经常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几十字中要表现尺幅千里的画面,句子结构要压缩。一般是无谓语,或谓语不全。如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词组,就算一句。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引发了甜蜜的回忆。意思很清楚。

又,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晴川历历”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但汉阳树和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

又,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云鬟湿”是一句,“玉臂寒”也是一句,但“香雾”和“清辉”则不成句子,而关系是很清楚的。杜甫惦念妻子,想象她在富县(陕西)独自一人观看中秋明月,在乱离中惦念丈夫,深夜无眠,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表面上好象有主语、动词、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二)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适当的变换。如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放在句末,还有压韵的原因。

又,《浣溪纱.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三四。

《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提前到三四字,“壁垒”后置。

《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单依《浪淘沙》规则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故“萧瑟”放一二,“秋风”放三四。

语序的变换,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即增加诗味,使之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又,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有“看”则“经眼”好象是多余,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在“莫厌”之前,但若然则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所以,这些地方如果按散文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艺术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凉州词

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

第三个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好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就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称;否则就显得勉强了。

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中的"九一三"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诗除了以"试玉"、"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外,还举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放言》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第一句的"倚伏"二字,系引自《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这一警语名句的简化,意思同现在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差不多。第二句的"尘网"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束缚人的罗网的意思。陶潜《归田园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第四句中的"手藏钩",是古代一种将钩藏在手中叫别人猜的游戏。第五句中的"龟灵"是占龟卜卦虽然灵验的意思;"刳肠"即开膛剖肚之患。第六句中的"马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的简称。读者如果不把这些词的原委和含义弄明白,就很难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祸福观,以及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治上不服输的精神。

有一点古籍基础的人,对诗中的古语、典故比较好理解些,但也不能对所有这些一看就明白,因此读诗词时就要好好读注释。但是现在出版的古典诗词选本,对典故的注释有的太简单,甚至语焉不详;有的诗词《鉴赏辞典》,撰稿人解析评论甚详,而忽略对古语、典故的注释。所以必要时还得查到典故出处,找出原著来读。有的诗人,如晚唐李商隐和北宋受他影响颇深的"西昆派",其作品用典,爱用古语、典故,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西昆派的诗虽好,但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初学者碰到这种情况,那就来个"不求甚解",或者"绕道走",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死抠。

此外,要弄懂古代许多名词称谓,也是很费劲的。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多数人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的。

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乍看,这首诗是咏物诗,很明白;细细琢磨,则是首政治抒情诗,不简单。原来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是苏轼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的。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乍看,是首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又如王建的《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意,先遣小姑尝。

乍看,是首人物素描诗;其实是作者抒发屈居卑下、操刀捉笔、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骚的。王建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马。司马是州郡的属吏,位在别驾、长吏之下,等于现在的小科员。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看,是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

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故朱庆余写了这首诗,首先征求张籍的意见。作者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儿新娘。

上述那个"思"字,是指有事实根据的分析,不是胡猜。这里说的事实,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有的诗词还要知道它的"本事",才能理解其意。所谓"本事",就是触发诗人词人写这作品的具体故事。例如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诗的"本事"是这样的:杜甫飘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题上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远的东屯去住。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又呈吴郎》。诗的大意是: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听任西邻来打枣,因为她是没有吃的、又无儿子的老寡妇。如果不是穷困到如此程度,她哪会来打枣呢?正因为她怀着恐惧心理,我不但不干涉,反面表示亲善。现在老寡妇见到你(远客),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上篱笆,却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这老妇人被官府剥削得穷到只剩下骨头了,使人想起兵荒马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热泪盈巾!若是你不知道这诗的"本事",你就不能逐句理解诗意,不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古诗词鉴赏篇10

可是具体到一首诗歌,该从何处下手呢?笔者认为宜从三个方面去思考:1.这首诗选取得是什么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2.这首诗通过营造如此意境是为了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

第一个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程度,同时也考察了他们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描述能力;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回答了诗人写诗的目的问题;第三个问题考察的是高中阶段必须要掌握的表达技巧。

一、意象和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意境。如杜甫的《登高》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一连选用了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共八组意象共同组合成一幅秋天肃杀悲凉的图景。在此,客观的自然景物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已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意境。

二、思想情感

古诗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常见的古诗题材有:1.送别题材,主要抒发离愁别恨,表达一种依依惜别之情。2.爱情题材,抒发一种绵绵思恋|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离情别恨。3.山水田园题材,主要表现对宁静、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4.行旅题材,主要抒发一种羁旅天涯的孤独、漂泊之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5.咏史题材,抒发一种盛衰无常、物是人非之慨以及感时伤事、借古讽今的主题。6.咏物题材,大多是托物言志,有所寄寓。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方法,可分为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大致有:描写、议论、抒情。描写:描写又分为实写和虚写。实写是写眼前之景,而虚写,一般是想象之中的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抒情:抒情是诗歌的一大特色,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词以直抒胸臆开始,极力渲染愁苦之情,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又以直抒胸臆结尾,抒发了作者更为浓郁的深愁。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代情。借景抒情:如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全诗抒写诗人因滞留异乡而思念故乡的亲人,内心的感情是孤寂而悲愁的。末尾两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将客观的景物赋予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出因思亲而愁苦满怀的情感。融情于景: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很显然,诗人已将离别时的伤感情绪融入到了眼前所见到的景物之中。以景代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将那份无着无落的离情,借助洒向江边树林的残月之光来抒发。

(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