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2:15

陶瓷雕塑篇1

本文作者:郭正尧作者单位:浔中鹏都瓷厂

泥料与人性并重的陶瓷雕塑,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泥土与人类有着休戚相关的紧密关系,尤其农耕业时代,人类更加依靠泥土的恩赐,才得以生息。这便是自然因素对人文发展的必然选择。泥土对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在陶器时代人们利用黏土进行造物,那是一个人性与泥融的时代,也是人性与泥性对话的肇始。随后,尽管泥土的作用部分被其他物质所替代,但是,它所衍生出的文化脉络却从来没有间断过。陶瓷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在陶器时代和石器时代积累下来的技术的发展并被应用的结果。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保留了“塑”和“雕”的技术,使它们成为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技术之一。陶瓷雕塑便是这两种技术紧密结合,配套使用的结果。瓷器发明及其被广泛利用之后,人感悟泥土魅力更加深入一步,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不仅能够利用泥土进行各种造型,或实验,或实践,或创造人间奇迹。如果说宋代人充分领悟了泥土的魅力的话,那么,明代人将自己的创造意识更多地注入泥土之中,成就了泥土和人紧密交融的陶瓷文明成果。除去官窑所控制的陶瓷生产之外,民窑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明代佛教文化世俗化十分鲜明,人们不仅和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对话,也将泥土融合在其中,形成了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德化窑,陶瓷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此时,不仅白瓷材料达到历史上的极致,就造型及其文化内涵都达到空前丰富的高度。瓷塑工艺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总合,并将技术与泥土的属性巧妙结合起来,那就是明代德化窑的综合性八字技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技法。事实上,这些技法都是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基本技术之不断积累的结果。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徒手捏制陶器,后来,出现了慢轮并结合手工的制作方法。就是这样,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民间陶瓷制作不断将陶瓷造型难度抛在身后,并为审美创造了惟妙惟肖的形象。陶瓷雕塑是陶瓷历史上较为典型的造型之一,它是泥料与人性紧密结合而生成的人文主义文化结果。

制作工艺与“人情冷暖”,成为德化窑传统陶瓷雕塑的意识支撑

陶瓷制作工艺是长期以来人们利用自身对陶瓷材料性能的有效把握,并达到造型目的的手段的提炼和积累,其中,它所蕴涵的人情和意识是难以用言辞表白的。与此同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任何人都不能将它分成彼此。然而,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各地利用生产技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水平不平衡性的彰显,陶瓷造型及其制作工艺和人文情感都不尽相同。这是地区间民间美术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地区间民间文化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历史上,反映造型与文化内涵,以及人性的制作手段也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前文提到德化窑在明代基本成熟的瓷塑基本技法,它是以当时陶瓷材料及其性能为依据的,并反映人对材料认识及把握的能力,以及反映人对陶瓷展示文化内容的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段。这种造型手段所塑造的造型形象是人们对当时文化理解的一种具体化形式,不仅蕴涵了制作技术水平和工艺技巧,也凝聚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理解,与应用的结果。人们有意识地将人的悟性和瓷土结合起来,并于其中渗透了人情冷暖。例如,何朝宗所塑造的观音造型形象,不仅倾注心血与泥性的结合,而且在技术推敲,以及创作者对佛教形象的理解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地方性的造物形象。长期以来,德化窑保留并发展了这种传统,尤其重要的是,它成为该地区一种精神支柱———它不仅支撑着德化陶瓷雕塑的发展,也支撑着人们的文化审美,甚至支撑着人们的物质创造意识与经济文化生活。现在,人们不仅将传统雕塑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而且,还将之看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21世纪初年,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师苏清河申请德化传统瓷塑非物质文化继承人成功,标志着德化传统陶瓷雕塑的文化价值的确立。在现代陶瓷发展中,德化产区虽然适合了陶瓷文化多元性的历史潮流,但是,传统民间工艺仍然起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泥土的属性的了解和把握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这种文传统文化的惯性不得不使人们认识到,自然与人的默契是难于割舍的。总之,中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源发于广大的民众中间,就在于它肇始于中国古老先民造物的开端时刻。这在一定意义上早已奠定它的民间性本质。作为地方性陶瓷审美的特征之一,它的落差,反映在人们不同的认识与利用它为文化生活服务的水平之上。因此,德化陶瓷文化审美都不可能离开长期以来人们对瓷土的感悟之情,离不开人性与泥性的交融。

陶瓷雕塑篇2

关键词:陶瓷雕塑;辅助结构;支撑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66-01

一、陶瓷雕塑辅助结构的定义

陶瓷雕塑在雕塑领域中属于一个比较独特的艺术门类,其所用泥土、釉料和彩料等材料的特殊性,以及对烧成工艺的讲究,使陶瓷雕塑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但与此同时,陶瓷雕塑因其工艺的限制,不能像大多数种类的雕塑那样可以随意做出各种形式结构,比如在陶瓷雕塑的创作中,大幅度从主体中飘出去的结构非常罕见,而且是很忌讳的。陶瓷材料难免有工艺限制,然而创作的思维却在无限扩展,创造者心目中的理想形式遭遇工艺的无情限制而产生强烈的失落和焦虑,于是出现了各种突破限制的艺术手法,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就是应对陶瓷雕塑成型限制的常用方法。陶瓷雕塑经常会出现诸如倾斜,或是起伏巨大,或是部分结构悬在空中等情况,致使陶瓷雕塑在某些部位受力巨大而出现变形、裂纹甚至断裂、塌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陶瓷雕塑往往会添加一些起到支撑作用的结构,以平衡受力过大的地方。比如一匹后腿站立,前腿跃起的马,马的腹部或靠近后腿部的地方往往有起到支撑作用的结构以平衡重心,笔者将此部分既具有装饰作用又具有支撑作用的结构称之为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

二、陶瓷雕塑辅助结构的种类

陶瓷雕塑具有众多制作手法,制作题材也千差万别,与之相适应的辅助结构自然变化万千,为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笔者将其概括为两大类:

(一)孤立式辅助结构

所谓孤立式辅助结构指的是为陶瓷雕塑添加辅助结构时并未充分融入雕塑的主体形式,只是单纯为了对雕塑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雕塑变形和塌陷。这类辅助结构缺乏艺术性,同时对雕塑主体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这类辅助结构并不常见。

(二)一体式辅助结构

一体式辅助结构强调的是陶瓷雕塑的一体性特征,这类辅助结构的特点是注重形象的完整性,辅助结构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充分融入了整体形式,与主体密不可分,以致不露痕迹。

(三)陶瓷雕塑辅助结构的艺术处理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考虑创作对象的整体性一直是艺术创造者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必须在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之下发挥其作用。整体即从大处着眼,注意各个部分间的相互协调。辅助结构由于要起到对陶瓷雕塑的部分结构甚至的整个雕塑的支撑作用,在塑形的时候不能自由驰骋,位置、形状和大小常常是是固定的,这样的使命使它要融入整体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有些雕塑的辅助结构目光多停留在如何更好地起到支撑作用,却忽视了整体性原则,在整个的雕塑中显得孤立,大大影响了整体的视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谈到的整体一致应该包括形式,风格和作者情感走向等多方面的一致。

2、单纯性原则

陶瓷雕塑由于其材料和工艺的独特性,在形式塑造上明显区别与其他类型的雕塑,多习惯于提炼和概括物相,这种表现手法使陶瓷雕塑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繁琐结构,删繁就简,主体特征明显。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自然要遵循这一表现手法。同时,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是为了突破工艺限制而新生的一部分结构,若是除去工艺限制,一些陶瓷雕塑辅助结构本是可以不存在的。必须摆正辅助结构的位置,过分强调辅助结构的特征会造成喧宾夺主之势,不利于主体形象的表现。人们常说:“不居其位,不谋其政。”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要体现其单纯性的一面,使自身退居到次要位置,以保证主体给观众留下鲜明的映像。

3、艺术性原则

好的陶瓷雕塑辅助结构应该是雕塑整体的一部分,除了起支撑作用外,其艺术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所体现的形式、色彩、结构必将参与到作品的整体中去,形成一个大体的态势和表达一致的内容,进而表达作者的情绪特征和寓意。

(四)如何减少陶瓷雕塑辅助结构的出现

1、材料的突破

既然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材料的诸多局限性所致,对于材料的突破自然将对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以一把瓷壶的提梁为例,若这把壶的提梁较高且用瓷泥制作,一般的瓷泥很容易变形,但这几年出现了各种新的添加剂配方,使一些难以成型的提梁稳稳地立了起来。又如在历年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法兰瓷频频出现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高难度造型,让人叹为观止。可见,材料性能的突破将使陶瓷雕塑辅助结构出现的频率大大缩小。

2、技法的突破

陶瓷雕塑是对工艺要求非常高的艺术门类,有许多造型并不是因为材料的局限性而无法烧成,必须看到有很大一部分陶瓷雕塑的变形和塌陷的主要原因的是出于技法上的不成熟或是粗制滥造,技法上的重视与突破将明显提高陶瓷雕塑成型的稳定性。

3、创作思维的突破

钟跃英教授在《艺术创造力障碍的突破》提到:“打破一般性的艺术创作规则,是艺术家在介入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应具有的明确意识,而不是在具有了一定的技巧传达能力和创作经验后,才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陶瓷雕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辅助结构的固定模式,在具象雕塑中尤其明显,比如飞起的雄鹰,舞蹈中的人等形象所用的雷同辅助结构。此时,目光不要仅停留在如何完善已有的程式化的辅助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周密的设计去除和减少与作品关系不大和不必要的辅助结构,使作品更加简练和整体。

三、结语

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产生于陶瓷材料的局限性,并在必要的时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的位子,作品需要辅助结构的参与以获得支撑作用,同时又在尽量回避它的出现。因此,陶瓷雕塑辅助结构必须满足整体性、单纯性以及艺术性的原则来化解这样的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突破,陶瓷雕塑的辅助结构的辅助作用将日益消褪,而艺术性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李家驹.日用陶瓷工艺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马骋.历代瓷雕艺术解读与辨识[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陶瓷雕塑篇3

陶瓷雕塑的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其他艺术品都不具备的特殊程序,那就是要将半成品放入窑炉中进行煅烧,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在烧制之前的雕塑其实还是那种硬度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自行进行支撑,自身的形态都难以保持。尤其是那些为了突出作品整体造型的更是容易在烧制之前就会坍塌,这类作品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重心不稳,有偏差,造成整体平衡的打破。所以,在进行作品的制作时一定要注意将重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力求保持作品的整体稳定。当然两边对称是个常用办法,但是对称的整体形象不利于作品的表达,会让人联想到古板,呆滞这类词汇,对作品的情感发挥无疑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有时候会在作品的制作过程故意将其重心偏移,显现出几许险境,让作品的张力计表现力更强。例如,在《迎客松》这类作品中,我们会发现雕塑的重心是几乎都偏移了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将作品送入炉窑煅烧之前,要将那些支撑力度不够或是弯曲度过大不能支撑自身重量的部位用泥版或是铁丝等支撑物进行固定,待到烧制后雕塑硬度增强能够承担自身重量了就可以将这些支撑物卸下,一个完好的作品就呈现出来了。

2雕塑外部衬托问题

陶瓷雕塑一般不会单个独立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一般都会有一些陪衬或是点缀的东西共同来表现主题,使得雕塑作品的主体形象更为生动。正因为此,所以一个主体雕塑的陪衬显得十分重要,它直接会影响到雕塑作品的表达。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主体雕塑与陪衬雕塑的相互映照。在这种映照中要主次分明,厚此薄彼,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陶瓷雕塑都有其主体的思想和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其他东西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都是为了衬托它的,这个中心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它是整个作品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的形态,曲线,色彩都要恰到好处。比如,在色彩的运用时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选色,红,黄等都属于亮色;黑,蓝,灰都是冷色,它们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亮色一般表达的是高亢,喜悦,欢快;而冷色调则是沉默,孤寂,阴森。所以要根据主体的需要进行选择。

3负载部位的体积问题

几乎每个雕塑作品都有一个底部坐垫平台,它的作用是放置整个作品。但是,每个作品都有不少的镂空部位,这就使得作品的上部难以独立的稳固,对于这种负荷问题的解决将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雕塑作品的制作的进度。所以,对于那些镂空部位的填充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是我们的制作者必须考虑的。对于负荷部位的承载力的加强方法我们可以采取加厚底座或是对过于细薄的部位进行塑浆的灌注,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加强那些部位的支撑承载力了,整个作品就会立起来。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做法,但是效果必须是一样的。既要加强所需部位的支撑力,又要不至于影响整个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达。

4宏观形态的整体把握问题

陶瓷雕塑篇4

关键词:陶瓷雕塑;表现手法;新颖性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52-01

一、陶瓷雕塑发展概述

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但那时的只是在陶器上简单的勾勒线条。夏商周时代,陶瓷雕塑的雏形慢慢趋于成熟,秦汉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雕塑。我们所熟知的秦兵马俑,气势恢宏,被世人称为“世界奇迹”。秦兵马俑的制作精良,所表现出来令世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在唐宋时代,陶瓷雕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中国古代陶瓷雕塑发展至巅峰。清朝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等具有中国古代传统陶瓷艺术的陶瓷窑凭借其独具的陶瓷雕塑器具材料和制作工艺,得到全球的好评与称赞。

进入到了新社会,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品在现展的道路上,也开始摸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在考虑选择材料、制作手法,后期成型等阶段中注以创新的活跃,加以现代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力量,使陶瓷雕塑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对艺术品的收藏与品位更加的喜爱;对艺术品的外形和古典的风格更注重;对陶瓷雕塑本身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更欣赏。

二、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一)具象陶瓷雕塑是写实与夸张相结合

具像雕塑真实的再现了现代雕塑。进入20世纪,经济迅速发展,雕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化下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尤其是在造型特征和语言方式上。

(二)意象陶瓷雕塑是变形与意念相结合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造型形式之一,中国人注重意中的神貌的表达,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追求貌似形似,而不注重意境的表达,那么作品就会缺少一份神韵之美。现代意向陶瓷雕塑的表现,具有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周国桢。周国桢陶瓷雕塑的意向表现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得精华以及中国国画、戏曲的精华,使他的作品的造型具有空间意象化。

(三)抽象陶瓷雕塑是符号与意念及想象的相结合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潮流,对城市雕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现代感城市雕塑就应运而生,人们称这类具有现代特色的雕塑为“抽象雕塑”。随着人们的想象力的发散和陶瓷雕塑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将之抽象化。陶瓷抽象雕塑运用“立体构成”的设计原理进行创作的,将陶瓷雕塑的艺术美感表现出来,其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表现慢慢潜入人们的审美范围。这是抽象艺术慢慢普及走向文化发展的时代。这三种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都具有空间的美感,可相辅相成。

三、如何加强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新颖性

陶瓷雕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表现手法状况才能得以体现的,一件陶瓷雕塑艺术作品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手法的综合使用,才能形成具有美感的成功之作。这就要求陶瓷雕塑艺术家们加强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新颖性。

(一)加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

陶瓷雕塑本身是一件艺术品,要注重其艺术的变现力。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的艺术特点就是陶瓷雕塑制作者们艺术思维的由模糊的概念转化成实态成型过程。陶瓷雕塑具有极大的创作构造空间和想象思想的表达空间,它具有容纳多种艺术表现为一体的能力,可以将传统和现代表现完美结合。现代化陶瓷雕塑丰富了自身的包容能力,拓展了更丰富的创作空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更符合人们对艺术的实际追求。中国的陶瓷雕塑的发展不仅要保留优秀的传统的陶瓷雕塑风格,还要不断的探索新的艺术变现手法。

(二)加强陶瓷雕塑成型手法

陶瓷雕塑成型手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成型,这种成型手法对制作者的要求很高,要求做到线条的流畅,作品的完美展现;二是间接成型,这种成型手法的优势之一是它运用模具可以保持作品原样,便于复制与大量制造。

无论是哪种成型手法,都应该实现作品的艺术表达与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三)加强陶瓷雕塑艺术的装饰手法

装饰手法可以补救在陶瓷雕塑制作中出现的小小的瑕疵,利用好修饰手法,反而能为陶瓷雕塑艺术锦上添花。语言的装饰可以更好的为陶瓷雕塑进行解释。加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装饰手法,增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力。

四、结束语

现代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仍要使它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强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新颖性,才能创造出时代的光辉之作。

陶瓷雕塑篇5

关键词:现代化;陶瓷雕塑;材料;语言表达1陶瓷雕塑材料语言表达的概述

陶瓷雕塑是一种以陶瓷为原料进行外形加工和样式制作的一种立体化的欣赏型器具,它是现代化装饰物品之中的一种,也是现代化雕塑自然化的表现物品之一,陶瓷雕塑的材料从视觉与触觉两个方面来讲,都具有一定的独特价值,其生态性价值丰富和独特,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人们通过对他的欣赏,发现其中的道德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观,提高自我的认识,转变对社会的看法。陶瓷本身特性就是变化丰富多端,手感细滑的一种材料,其中肌理变化更是可以提高人们对其的语言的欣赏态度,陶瓷雕塑的本身价值要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陶瓷雕塑也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社会环境的风格进行确认,从而从实际角度出发实现对环境艺术的表达,通过利用特殊的环境及地理位置,加上材料应用的变化,实现陶瓷雕塑本身的升华,当前我国国内对陶瓷雕塑在环境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还很少,存在很多陶瓷雕塑在环境中缺乏考虑和考虑不全的局限性,在表达情感方面存在很多缺点。陶瓷雕塑未来的发展需要根据环境和社会中人们的心理需求特点,考察环境空间和人们心理美学方面的一些切入点,了解该如何发展有效的陶瓷雕塑艺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然而在这个方向上,陶瓷雕塑的原料使用类型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2陶瓷雕塑的肌理美感

肌理是一种材料与技法的综合表现,运用材料不同的配比、组织和构造,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表现出不同的触觉感和视觉感。肌理作为陶瓷艺术的术语,指的是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手法并对烧成情况加以控制,以使陶瓷表面形成给人某种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的效果。由此可见,陶瓷的肌理是材料、制作、烧成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肌理值得是一般的表面抛光后的纹路,肌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肌理和人造肌理,这两种肌理也具有不同的特性,自然肌理指的是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的自然性质的材料本身具有的特点,比如石纹、木纹、陶土原有的肌理,这些纹路都是天然的纹路,表现力最具自然感,让人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停留在纯正天然的自然美感之中。而人造肌理指的是艺术家的人为作用所产生的肌理纹路,这些纹路主要是一种人工艺术加工方法,比如笔触、墨迹、刮痕、刀迹、凿痕、挤压、拍击、模印等。现阶段的陶瓷雕塑工艺比较考虑人性化的因素,所以对于人工制造的基本形态都比较重视艺术表现力,对于最终的烧制成型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对其制作的全过程而言,陶瓷雕塑的表面肌理纹路可以人造,也可以遵循自然美感,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艺术价值的表现力。人造肌理中还存在很多仿自然形态的人工肌理,比如仿木纹、仿竹纹、水纹、鱼纹、藤纹、草纹等的肌理。肌理在陶瓷雕塑的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陶瓷雕塑的审美角度可以影响到陶瓷雕塑自身的肌理效果,陶瓷雕塑是客观的形态与主观艺术设计的结合,影响人们的感官认识和大脑的意识,古代的陶瓷雕塑上存在很多肌理条纹,比如绳纹、点戳纹、席纹、符号纹,这些纹样多留下粗糙的痕迹。而现代人的审美价值观是对现阶段的陶瓷雕塑艺术作品的肌理存在明确的一种定位,陶瓷雕塑作品要具有现代化特色,还要具有个性化的品位,甚至要具有趣味性和新奇感,让人了解到陶瓷雕塑对于生活的帮助。陶瓷雕塑的特殊肌理效果可以帮助雕塑本身获得更多的欣赏价值,比如胎体的残缺、孔洞、缺釉、釉泡、裂釉、斑点等。荷兰艺术设计大师安乔恩・雷斯的陶瓷雕塑作品《海神尼普顿》,自然的裂缝、空洞,和衣着的残缺而形成特殊的肌理效果。这种效果就是现代化的肌理艺术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3陶瓷雕塑的触觉质感

质感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物体材质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包括触觉上的感觉和视觉上的感觉。陶瓷雕塑的触觉质感,是指主体通过触觉而感知客观物体表面特征,对材料进行触觉感受后,经大脑综合处理对材料表面特征的主观映像。对于陶瓷雕塑作品,人们拥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定位,陶瓷雕塑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同触觉体会和不同的质感,可以影响到其对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一种全新认识。陶瓷雕塑的创作者会因为这种有效的评价对陶瓷雕塑进行设计时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陶瓷雕塑作品的触觉本身可以体现出粗糙、细腻、破损、坚硬等不同的感官表现,其中粗糙指的是材质的颗粒选择比较大,通过一些简单的烧制工艺塑造成型,让陶瓷雕塑显得粗犷有力,提高了陶瓷雕塑的文化价值和自然魅力,让陶瓷雕塑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从朴实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质感,更有一种原始文化和自然之力的感召意味。如陶艺家吕品昌的陶瓷雕塑《遗迹物》,它是几个陶瓷雕塑组成的群雕。有的雕塑是由几个部分烧成后组合而成。这些雕塑没有施釉,全部素烧,并且通过凿、划、刻、切割等手法形成一定的肌理,所以他们给人粗糙的质感。而细腻值得是材质选择细腻,颗粒较小,制作手法比较细致,制作工艺科学有效,带给人们比较细滑、温和的体会,让人们感受到陶瓷雕塑工艺的价值,让人了解到陶土之中人们触觉与质感的体会,了解到细腻的陶瓷雕塑的价值意味,让社会生活的气息寄存于陶瓷雕塑之中,让陶瓷雕塑变得更具有魅力。如众所周知的维纳斯断臂雕塑像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例子,因为一条胳膊的断裂而让维纳斯的雕像具有了残缺美感,被称为雕塑中材质细腻与外形搭配的最佳案例。坚硬,是指雕塑者运用粘土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表现性,仿其他硬质材料的效果。陶瓷可以仿石材、钢铁这类硬质材料,如油画家和陶瓷艺术家周晓冰的陶瓷雕塑《面具》,整个雕塑通过肌理的处理,以及烧制的控制,给人石雕的触觉质感。

4陶瓷雕塑的视觉质感

陶瓷雕塑中的视觉质感指的是主体的视觉因为受到客观物体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这种特征还对材料本身的视觉效果做出了严格的定义,对材料的使用定制了严格的标准。材料的选择是经过选择后才进行制作的,材料的视觉感受是经过大脑综合处理后对材料本身的表面状态产生的一种定义,这种对陶瓷雕塑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完全是停留在视觉感知雕塑的表面特征的一种粗犷的表现能力。很多艺术作品都会选择比较粗犷的原料进行塑型,在雕塑表面上会塑造出粗糙质感的肌理效果,给人粗犷、自然朴质的感觉。柔软,是陶瓷雕塑在视觉上给人柔软的质感。这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力,这种陶瓷雕塑的塑造对于人们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一种触摸的冲动,粗糙的表面让人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整个雕塑带来的全新体验,雕塑中还要注意光洁程度,光洁指的是陶瓷雕塑给人光滑洁净的视觉感受。能给人光洁的视觉感受的陶瓷制品一般都是施釉的。这种光洁程度的运用表现出雕塑本身的整洁感和顺滑的感觉,让人更容易接受雕塑体现的文化内涵。

5结束语

陶瓷雕塑是用陶瓷材质而创作的圆雕艺术品,一般指有一定空间体量的具有独立性的陶瓷雕塑。它是可视、可感、可触的艺术品,也是一种以物质载体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品。陶瓷雕塑多数要经模印、镶嵌、捏、堆塑、镂空、雕刻等成型过程后烧制而成。陶瓷雕塑的塑造材料对陶瓷雕塑的精神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表达最具有代表性,是陶瓷雕塑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瑞芳.论现代雕塑的材质美[J].山西大学.2010(05):5052.

陶瓷雕塑篇6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雕塑彩饰意味

经过宋元时代高度发展,景德镇瓷业在明清两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景德镇延续不断发达的瓷业状态,完善先进的制瓷技术,使瓷器呈现“制作日巧,无物不有”“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面貌。皇家又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供皇室御用瓷,带动着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技术日益精进。从而巩固了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的地位。其发展由宋元的青白釉瓷为主流转变为以彩瓷装饰为时尚,具有技术变革的意义。

明清由于彩瓷的兴起,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粉彩等装饰手法逐渐代替了宋元陶瓷雕塑刻划花和堆塑的装饰,只是在器物的盖钮、双耳等部位仍保留雕塑的语言。由于装饰倾向的变迁,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自然地向陈设艺术瓷方面靠拢,并继续烧造佛道题材的雕塑和明器雕塑。在陶瓷雕塑的外表形式上走向了彩塑特点,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审美趋势。

延续前朝塑造传统,是景德镇陶瓷雕塑发展脉络鲜活流传的根本,特别是在实用器物上采取雕塑开工进行装饰,更显这种活力的涌动。如器物盖钮、双耳、提梁、底足、流口、把柄以及颈、肩、腹部雕饰,均应前朝传统造型要素进行塑造,虽功能延续,外观造型则随朝代文化发展产生审美流变,彰显塑造旨趣和文化理念。明清这类装饰性雕塑也是如此,与前代一样,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一是相对独立的雕塑品作为器物构成部分,如盖钮雕塑成动物形状;二是与器物外观相适应的变形形象装饰,如狮、虎、象形双耳、鼎足造型;三是器物表面浮雕图形塑造,如八宝纹、花卉纹雕刻;四是应器物形制雕塑盘卷、贴塑变化处理,如瓶颈肩部盘龙、塑兽;五是象生性器物形制,如鸟形壶、人形罐。这诸多形式,总体上还是为器物外观造型作装饰之用,雕塑功能仅作一种附属形,服从于器物外表,为其增色添彩。明清装饰性雕塑的审美变化,主要体现于造型的彩画,颜色釉的装饰,致使本已应器物因素削减的雕塑造型语言,再由绘画因素所蚕食、消解,客观上为明清彩塑陶瓷发展做了新的铺垫。有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五彩透雕凤纹洗口瓶(图1),可见这种审美变化。此瓶洗口、长颈、垂腹、圈足,基本形无太多变化,其特色是颈中部塑一口含透雕如意纹的兽头,上部饰蕉叶透雕花瓣纹,颈腹处更加精彩,出现了锦地开光花叶纹,边饰透雕云凤。显示了透雕装饰与彩绘装饰相结合,焕发的色泽绚丽、光彩夺目,具玲珑剔透的美感,以工艺精湛寓示了陶瓷雕塑新的表现语汇的诞生。

明清之前景德镇陶瓷雕塑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现形象的酷似,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准,它的审美核心是“以形写神”,在艺术的表现手法方面注重挖掘传统,追求表现对象的内在美。然而,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的高超,在观念上转向刻意追求陶瓷工艺美,追求技术的完善、精巧和外观的准确。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象生瓷,如瓜果、植物、仿竹木器皿、漆器等都力求惟妙惟肖地表现对象,从而演化成玩赏性的工艺美术品,陶瓷雕塑原有的理想精神被“取悦于人”的社会风尚淹没了。

明清景德镇陶瓷雕塑多以加彩为主,雕塑工艺更趋精细,表面装饰更显真实。从雕塑艺术角度说,这种彩瓷雕塑已暴露出陶瓷雕塑艺术由比较纯粹的、相对独立的、富有雕塑艺术本体精神的表现姿态渐入彩瓷张扬的新境。在材料运用重点转换的彩绘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一批高雅、艳泽的素三彩和古彩陶瓷雕塑于明末清初时产生,形成了景德镇陶瓷雕塑史上彩绘瓷塑的又一审美意向。当然,在彩瓷横空出世的明清两代,彩瓷雕塑无疑是以彩代塑,也就是七分彩三分塑,似“惠山彩塑”。过去影青釉所确定的材质与雕塑相得益彰的表现手法都被彩绘封闭了,瓷质剔透、层次丰富的装饰意味被彩瓷替代,这种转换产生了新的雕塑审美意趣,成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并影响到今天的日常生活。明清陶瓷釉彩缤纷,造型多样,瓷器成了釉彩、绘画、雕塑合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品。这是宋元以降已有的现象,不同的是毛笔代替了宋元“半刀泥”刻划花,雕塑由主体形象向附庸形象靠拢。与宋元景德镇陶瓷雕塑的理想化审美特点相比,明清的陶瓷雕塑则更注重愉悦的心态表述。

明清时期,景德镇烧造大量的神佛塑像。此类寿佛阔额长须,慈眉善目,身材瘦长,神清气爽,手执如意,旁依梅花鹿,有神佛造像捏合并用的痕迹,传递出不同凡俗的状态。这恐怕是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寿星的最新样式(图2)。明清寿星像的塑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许多器物浮雕饰以寿字,可见明清二朝社会充盈的仙道思想和审美趣味。寿佛的塑造因这种浮华思维的支撑,往往华丽多彩,浓艳纷繁。青花、五彩、粉彩作为寿佛雕塑形象的基本装饰色彩,搭配运用,其俗到极处便是雅的装饰效果,渲染出一种强烈的喜庆气氛,成为当朝时尚,后有八仙祝寿、东方朔、文昌帝君和婴戏都是这种伦理思想作用的结果。

明成化年间烧制的一件《青花布袋僧》(图3)塑像,采用的是青花装饰。其造型宽额凸腹,两手自然下垂,盘腿端坐,腰身微驼。整体效果简洁大方,突出了布袋僧的憨厚、朴实,艺术地表现出超逸幽隽、脱俗高雅的意境。这件作品在雕塑塑造手法上,已显示出景德镇传统瓷雕技法的纯熟程度,为景德镇的彩瓷雕塑确定了衣饰简洁、形象概括,适宜后期装饰的景德镇传统雕塑所独有的造型表现形式。由于受彩绘工艺的制约,景德镇的瓷塑一改过去涩胎上加彩的技艺,变为釉上加彩的新工艺,造型也慢慢地朝概括、提练的方向发展,直至到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地步。如传统的《三星》瓷塑,其衣着、动式,均为呆板之状,衣纹的褶折稍作刻划,大面积的平面板块留给彩绘者去装饰。因而,这类瓷塑装饰华丽、表情丰富,合乎大众生活的需求,有一种“俗到极致便是雅”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平民意识的增强和艺术性与商品性的结合。至今,这种传统瓷塑装饰技艺仍合乎平民百姓的审美意味,并深深地影响着东南亚华族文化的发展。

由于制瓷工艺进步、发达,明清景德镇陶瓷雕塑不仅拓展了表现题材,塑制了过去不曾涉及的内容,而且在刻意追求高、精、尖塑制难度的同时,使许多新奇的表现效果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陶瓷雕塑语汇。清代崇尚的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和富有情趣的表现效果,具有工艺美的学术价值,为艺术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如象生瓷“花生”“荷叶”,其塑造技艺堪称超写实的典范,几可乱真。这种自然化表现的陶瓷雕塑,就是照搬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达到再现的目的,迎合当时社会取悦于人的把玩心理。景德镇俗称此类小型雕塑为象生瓷,如当时塑的南瓜(图4)、石榴、胡桃、莲子、粟子、海螺、蟹等都忠实于实物大小形状,制作精巧。为追求更加逼真的效果,古代陶工充分利用釉彩工艺发达的优势,进行特定釉研制,从传统黄、黑、白、褚、红等釉系中变化、提炼出酷似花生、石榴、胡桃、虾蚌等形态表皮色釉,经精仿工艺操作、烧制,使这些鲜果、水产的仿造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它是明清时期彩塑陶瓷制品的又一高峰,也是中国超写实雕塑最早的典范,显示了古代彩塑设计者的超人智慧。当陶瓷雕塑失去其艺术的独立性,以工艺瓷出现时,它只能靠形式的华丽与精细的雕琢来取悦于人。这种华丽与精细是符合当时纤巧、文弱的文化心态的。

清代由于粉彩装饰技法的创造运用,较之于五彩、素三彩装饰更能真实地摹仿自然景物、人物,使得瓷塑的釉上装饰更趋精进,富有写真表现空间,瓷塑的开相,全身的满地彩更加趋同于彩塑效果,具有真实感。产于雍正时期的《粉彩凸雕狮流壶》(图5),集堆塑、凸雕、镂雕于一体,把手和流口塑两个不同形态的狮子,巧妙自然地安置于凸雕加透雕的壶身,有狮子戏绣球的感觉。在如此复杂的雕塑工艺之上,还非常工巧地填上了细密繁缛的粉彩。那时,这种工艺复杂、装饰华贵的壶,在欧洲市场十分抢手。

清代乾隆时期陶瓷雕塑最显著的特色是将所有器物雕塑化,经过彩饰之后突出其玩赏意味。把装饰性器物雕塑的五大特点综合一处,以塑造上追循工艺极限、技艺上至精至绝为乐事,博得世人欢心。这种将器物雕塑形象化处理,有诸多形式来展现造型主体。如简化器物肚腹外形,强调颈口部雕塑形象;或将器物外形作背景,采取堆、塑办法,把人物或动物、故事情节串于器物之中;另有许多器物造型组合的过渡器件,如各种承托,也塑成雕塑样式;再就是采取通体透雕,层层套叠的方式,将器物完全雕塑工艺化。器物雕塑化处理的同时,还嫌精雕细刻得不够,往往加以重彩,使艺术性造型以塑彩结合的方式,达到工艺美的至高境界。有人称此为庸俗,其实古今中外哪类工艺制品不是随技艺的进步而提高至精至绝的工艺美呢!艺术的存在都是由其自身变化规律所决定的。

由于彩瓷走向了颠峰状态,我们从众多的陶瓷器皿浮雕和镂雕装饰图案中可以看出,描和绘对陶瓷雕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雕塑艺人们基本在用雕塑工具来绘画,那些楼阁亭台、自然山水、历史故事、花卉图案、戏曲人物等更接近画的形式。由于明清两代陶瓷雕塑因彩瓷的兴盛而显得极力向绘画靠拢,加剧了雕塑自身特点的丧失。陶瓷雕塑的文化特征愈加无法体现,雕塑艺人的热情和才能只能倾泻在工艺性、装饰性的雕琢和堆砌上。另外由于分工过细,雕塑与彩绘形同一条道上并驾齐驱的马车,跑得时间久了,距离便拉开了。是雕塑依附彩绘,还是彩绘依附雕塑,因此,雕塑与彩瓷的结合,很难恰到好处地相融一体,展现新的面貌,相反,一种趋俗的态势隐约凸现,这种现象造成的必然结果是萎靡繁缛的衰落风气。明清景德镇陶瓷雕塑在“取悦于人”的精神力量支配下,追求的是色釉的纯正地道,雕刻的精巧规范,描画的细密入微,烧制的完美无缺。这种审美标准的极致产生浑然一体的工艺美感,让古今的收藏家们把玩意浓,其身价与日俱增。

(注: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艺术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YS04)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熊钢如.陶瓷雕塑[m].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

[3]熊廖.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4]李刚.青瓷风韵[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5]苗学礼.景德镇清末民初雕瓷[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

陶瓷雕塑篇7

关键词:德化陶瓷;审美;特点;艺术

1关于德化陶瓷的简要介绍

德化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地,其制造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德化就开始制造陶瓷,到了宋唐明清时期,德化陶瓷的发展到达巅峰状态,以制作工业精湛、制作作品美观而著称。可以说,中国的陶瓷文化就是从德化诞生的,同时德化还是我国的三大古瓷都之一。之所以被称为“德化陶瓷”是以地名而命名的,因为在最早的时候,陶瓷是在德化县制造出来的。

在宋代,德化陶瓷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精湛,制作出来的青瓷、白瓷、青柚器可以称作艺术品,十分的精致。当时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都对德化陶瓷爱不释手,于是就有了德化陶瓷的出口。从此,德化陶瓷作为商品,被销往世界各地。

在明代,有一位对德化陶瓷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瓷艺人,名叫何朝宗,他是当时非常出名的陶瓷艺人。他制作陶瓷的技法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十分精湛,他还创造了雕、塑、贴、接、刮等八种制瓷技法,大大地发展了制瓷工艺。另外,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加强了中国与当时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一方面,郑和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工艺品带到了国外,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德化陶瓷。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也对德化陶瓷赞赏有加,并且在离开中国的时候,还带走了一些德化陶瓷。很多西方人通过马可・波罗了解中国文明,了解德化陶瓷。德化陶瓷流传到国外,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明代是德化陶瓷发展最巅峰的时期,当时中国人的制瓷技术已经炉火纯青。

到了清代,德化陶瓷业从鼎盛时期走上,逐渐走向了衰落。整个清代,德化陶瓷都黯淡无光,不见以前的风光。直到新中国成立,德化陶瓷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陶瓷艺术家坚持复苏德化陶瓷业,并且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众多陶瓷艺术家的辛勤付出下,德化陶瓷重新焕发了生机,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在陶瓷市场上重新绽放光芒。

2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点

德化陶瓷雕塑是德化陶瓷的一个重要种类,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从古至今,都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分析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点,可以从雕塑的胎釉特点、雕塑的造型和雕塑的历史价值三个方面来展开。这三个方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性。

(1)胎釉特点。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明末清初时期,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开始发生变化,由此带动了整个德化陶瓷业的转变。在陶瓷雕塑烧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配方原料的不同、窑炉结构的变化以及烧成气氛的变化,会影响陶瓷最后呈现出的色泽。有了这个发现以后,人们开始研究其中的规律,于是可以通过改变烧制条件,来制作出其他色泽的陶瓷。除了传统的乳白色的陶瓷以后,人们还制作出淡青色的陶瓷雕塑。而且人们还发现,这种淡青色的白釉,与其他质地的白釉相比,质地要坚实得多。从外观上看,与传统的色泽不一样,也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其观赏价值也得到了大大提高。这种淡青色的白釉后来被广泛运用,也是德化陶瓷雕塑重要特征。从此以后,胎釉性质便成了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

(2)造型特点。德化陶瓷在中国工艺史上的地位,是其他工艺所无法取代的,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制造工艺的高水平。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个陶瓷雕塑的形成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就有可能导致陶瓷雕塑不能制作成令人满意的状态。德化陶瓷雕塑的品种也非常多,很受人们的欢迎。一方面,这些雕塑能够作为生活中的实用器皿,比如作为花瓶用等,另一方面其精致的制作和精美的外观,使得很多人都将其当作艺术品来观赏,人们把它们放在家中,是做陈设装饰来使用的。不仅是中国人喜欢德化陶瓷,德化陶瓷还远销海外,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在西方各大博物馆中,仅仅是何朝宗的作品就有200多件。德化陶瓷雕塑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外销陶瓷之一,收到了很多来自欧洲的订单。德化陶瓷根据欧洲人的审美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在产品造型上不断加以改进,研制出了供欧洲家庭使用的银餐具,以及欧洲人喜爱的陶瓷样式。可以说,德化陶瓷雕塑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造型的多样性是分不开的。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审美需求都不同,德化陶瓷能够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其多样化的造型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其造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至于其内在质地,主要以细腻坚实为主。各种各样的造型,吸引了各层次人群关注的目光。现在的德化陶瓷雕塑在造型上也做到了与时俱进,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口味和审美特征,将很多现代的流行元素融入陶瓷雕塑的制度中,制作出现代人喜欢的陶瓷雕塑作品,这样陶瓷雕塑才能有市场,才能持续地发展下去。在注意造型的多样化的同时,德化陶瓷雕塑也没有放弃其内在的品质,无论是什么尺寸的陶瓷雕塑,都采用非常细致和完善的加工工艺制作完成。

(3)历史价值。德化陶瓷雕塑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优美的造型、温柔雅静的釉色和洁白透明的胎体。每一件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都是无可挑剔的,每一件都可以称为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尤其是建白瓷,更是德化陶瓷的典型代表,也是其最高成就的代表,享有“中国白”的盛誉。每一件建白瓷器,都被国内外陶瓷爱好者争相购买,视同拱璧。在吴仁敬的《中国陶瓷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建白瓷自宁波如日本,日本富人,至不惜以万金争购之,足见其精美矣。”因此,人们将德化陶瓷称为“白建”,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德化白瓷固然代表了德化陶瓷的最高成就,但是德化陶瓷雕塑也是德化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也不亚于其他种类的陶瓷。德化陶瓷雕塑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数量一直都很大。在我国古代,德化陶瓷雕塑也十分受欢迎,并且得到广泛应用。在宫廷中,常常将德化陶瓷雕塑当作装饰用,作为观赏品。随着德化陶瓷业的兴起,陶瓷雕塑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并且远销海外。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走出国门的同时,相当于是将中国的文化传到了国外,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另外,德化陶瓷雕塑的流通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品位和生活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德化陶瓷雕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也是德化陶瓷雕塑的重要审美特点。

3总结

德化陶瓷雕塑是我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价值是被人们肯定了的,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目前来看,德化陶瓷雕塑只要做到与时俱进,依然很有市场,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其发展前景是光明而美好的。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岳麓书社,2005.

[2]邱振亮.中国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陶瓷雕塑篇8

关键词:现代陶艺公共艺术陶瓷雕塑造型语言

古代的陶瓷艺术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也是国人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艺术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转变。现代的陶瓷艺术弱化了书卷气息,着重体现本土文化并融合一些外来文化而超越了实用性和工艺性,不再只是一种陈列和摆设,它带给我们具有时代性的、符合当今公众审美理念的美感体验。现如今,在国内陶瓷雕塑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现代的陶瓷雕塑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各个方面。他们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托于城市外部环境和公共空间,在城市传媒、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等载体上施展手脚,创作出具有公共环境美和生活方式美的特点的艺术设计。

一、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一)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

陶瓷雕塑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好的陶瓷雕塑能够让城市的发展轨迹得以记录,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西安的烈士陵园群雕就记录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抗日史。

(二)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陶瓷雕塑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视觉上接触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提高对城市的辨识和认同。在西安就有许多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陶瓷雕塑群,比如大雁塔陶瓷雕塑群等,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

(三)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效融合,美化城市的外在环境,优化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息息相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包含了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意蕴,使人能够品味出新的意境。现代陶瓷雕塑运用艺术造型、物质材料和特殊工艺,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现代陶瓷雕塑所具备的审美意蕴是传统陶艺所没有的。

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十分强调审美性,具体包括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陶瓷雕塑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陶艺跳出了国画的宏大概念,在舍弃了具体的形态后,获取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实现了对美学意蕴的全新阐述。

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是现代陶瓷雕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陶瓷雕塑创作是一个柔软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因此这个过程非常强调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现代陶瓷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审美品质,具体来说陶瓷雕塑具有自然美、人性化的特点,其形态变化丰富、材料可塑性强且加工方便。可塑性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品质,同时陶瓷雕塑还能从人文、历史、民族和地理等方面实现对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其实是最为朴实无华的,同时是通透灵动的,是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陶瓷雕塑的运用顾及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弹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文化性

生活在城市当中,建筑、道路、公园等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和感受到的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陶瓷雕塑这一现代化公共艺术的实现就要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都市是一个开放化的社会,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艺术相互融合,是公众审美的融合。城市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城区建造结构正因某种标准而不断趋于同质化。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打造新聚集人群的公共技艺并传达出新时代文化的感悟。

“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是劳申伯格的一句名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逐渐趋同不可避免。当这种趋同性逐渐显现在居民的生活当中时,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艺术发挥凸显城市历史、文明、精神、气质的作用无法替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抽象的,但公共艺术是具体的,它需要以具体的环境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技文化。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又有现代文化的熏陶,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现代陶瓷雕塑在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准确的定位,能够较快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产物。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公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社会公众靠拢,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与理念。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现代陶瓷雕塑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和共性艺术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陶瓷雕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配料、制坯、施釉、烧制等过程,成品在外观上具有色彩丰富美观的特点,在属性方面具有防水、防腐、坚固耐用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材料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旦成型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貌。

在现代的艺术环境下,陶瓷雕塑也逐渐由自我的形式拓展到了集体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而古老的记忆得以重温和发展,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环境中景观因素的特征,这是它本身的价值体现,也是作为开放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构建中越来越重要,好的城市陶瓷雕塑不仅具有美观、耐用、防水、防腐的特点,而且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只有充分挖掘现代陶瓷雕塑的这些属性,才能真正发挥出现代陶瓷雕塑的作用,以便于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满,袁茁萌,李书青.现代陶艺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中的发展维度[J].作家,2008(10).

[2]曹帅.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装饰雕塑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3.

陶瓷雕塑篇9

关键词陶瓷雕塑,传统,创新

1我国早期陶瓷雕塑的成就

众所周知,陶瓷雕塑艺术是以泥土说话、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地涌现出一批陶瓷界的工艺美术大师。诸如刘传、庄稼、陈钟鸣、许兴泰、刘远长、陈贻谟和刘泽棉等,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流的表现技巧,造型生动传神,在塑造技巧上有巧塑、捏塑、捺塑、雕塑等。刘传的作品苍劲、泼辣、豪放;刘泽棉对人物衣纹的表现有如流水行云;许兴泰的作品则注重对传统题材“创新”方面的不凡构思;刘远长作品则侧重头部塑造,让人可观赏体会独到的艺术韵味;陈贻谟的作品显示出开阔的思路和固有的黑陶特色魅力;陈钟鸣的作品被誉为“潮州音乐”,优美、秀丽。大师们均有丰富的经验、高度的艺术修养、化泥为宝的艺术造诣,其作品巧夺天工。

2陶瓷雕塑的不足之处

国内陶瓷雕塑的发展,多以家传的形式或学徒来延续陶艺制作。如今,这种传统的方式仍然存在。特别是南方的江西景德镇、佛山石湾、潮州枫溪、福建德化等地,虽然陶瓷雕塑制作都已有悠久的历史,可目前大多数仍以传统的工匠为设计主体,这不仅使题材的开发、表现技法的运用受到限制,而且导致模仿、抄袭、质量低劣的“东西”在市场上大量涌现。

3陶瓷雕塑的延续与创新

庄稼大师说过:“师古不陷前辈窠臼,创新要有前人的脚印。”我们应该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因为传统并不是包袱,也不是障碍。传统的雕塑适用而流行,是民间的信仰,是人们消灾、祈福、延寿、求财的利益之渴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艺术流派出现,受现代艺术的影响,陶瓷雕塑不再只是用以满足人们的信仰。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进入纯艺术的审美范畴。具体表现在:

(1)许多艺术种类已超越民族地域与时代的界限,摩尔、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大师都完成了艺术上的超越。陶艺家亦应如此。我们不能再停留在对某个时代,某个人艺术风格的模仿与复制阶段,否则将会失去独创性与时代感。当然,对传统的文化、民族的精华,我们有责任去延续和继承,但更重要的是探索发展和如何创新。

(2)超越传统必须更新设计观念。观念更新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客观存在进行审视,用新的文化态度从事对陶瓷雕塑的研究和探索。强调注入新的活力,扩充其艺术语言表现力,创作出具有东方色彩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的作品。

(3)我们需要的是活跃的、多方位的思维方式。传统的陶瓷雕塑大多数运用有秩序的思维方式,以自然为本,以自然的形态加以变化。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潜意识在思维中的积极作用,使之体现为创作形式上的变异和形象上的丰富,达到形式上完美地服从生命本质的表达。

(4)陶瓷雕塑的材料有陶土、瓷土两种,它们分别有高、中、低的烧成温度。泥土是陶艺家展开艺术思维的动力,是带来灵感,借以表达感情,寄情抒怀的物质载体,是移情的艺术。为了丰富装饰效果,笔者认为可利用金属、木、布、皮革等材质与陶瓷材料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对比,相互衬托。单一的陶瓷材料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现代陶艺中已有表现例子。

(5)肌理的处理在陶瓷雕塑中的运用。在坯体上的处理和釉色的变化能产生梦幻的效果。如果缺少肌理的创造,必然造成艺术语言的缺乏。陶瓷雕塑的发展离不开肌理的表达,只有运用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审美特色和代表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作品。笔者的作品《同乐》表现了一老人陶醉在于二胡乐曲中,其起伏强烈、扭曲变形的人体,保留着材料的粗糙面和柔软性,给人以跳动的音乐感。《佛魂》以条状的泥条构成,产生强烈的风速,表现佛教文化的传播速度之快、覆盖之广。《垂钓》则是受到蓑衣的启发,运用了点、线、面的表现形式。《老调子》采用轻松、随意的手法,体现了陶瓷材料的可塑性,与反映低层百姓生活的题材非常吻合,给人以质朴无华之感。这种尝试获得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以往光滑、完整却单一的表现形式,暗示了传统和现代陶瓷创作的互融,使人们在泥与火的结合中得到满足。

陶瓷雕塑篇10

重心与平衡烧制的问题

陶瓷雕塑的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其他艺术品都不具备的特殊程序,那就是要将半成品放入窑炉中进行煅烧,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在烧制之前的雕塑其实还是那种硬度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自行进行支撑,自身的形态都难以保持。尤其是那些为了突出作品整体造型的更是容易在烧制之前就会坍塌,这类作品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重心不稳,有偏差,造成整体平衡的打破。所以,在进行作品的制作时一定要注意将重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力求保持作品的整体稳定。当然两边对称是个常用办法,但是对称的整体形象不利于作品的表达,会让人联想到古板,呆滞这类词汇,对作品的情感发挥无疑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有时候会在作品的制作过程故意将其重心偏移,显现出几许险境,让作品的张力计表现力更强。例如,在《迎客松》这类作品中,我们会发现雕塑的重心是几乎都偏移了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将作品送入炉窑煅烧之前,要将那些支撑力度不够或是弯曲度过大不能支撑自身重量的部位用泥版或是铁丝等支撑物进行固定,待到烧制后雕塑硬度增强能够承担自身重量了就可以将这些支撑物卸下,一个完好的作品就呈现出来了。

雕塑外部衬托问题

陶瓷雕塑一般不会单个独立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一般都会有一些陪衬或是点缀的东西共同来表现主题,使得雕塑作品的主体形象更为生动。正因为此,所以一个主体雕塑的陪衬显得十分重要,它直接会影响到雕塑作品的表达。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主体雕塑与陪衬雕塑的相互映照。在这种映照中要主次分明,厚此薄彼,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陶瓷雕塑都有其主体的思想和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其他东西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都是为了衬托它的,这个中心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它是整个作品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的形态,曲线,色彩都要恰到好处。比如,在色彩的运用时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选色,红,黄等都属于亮色;黑,蓝,灰都是冷色,它们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亮色一般表达的是高亢,喜悦,欢快;而冷色调则是沉默,孤寂,阴森。所以要根据主体的需要进行选择。

负载部位的体积问题

几乎每个雕塑作品都有一个底部坐垫平台,它的作用是放置整个作品。但是,每个作品都有不少的镂空部位,这就使得作品的上部难以独立的稳固,对于这种负荷问题的解决将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雕塑作品的制作的进度。所以,对于那些镂空部位的填充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是我们的制作者必须考虑的。对于负荷部位的承载力的加强方法我们可以采取加厚底座或是对过于细薄的部位进行塑浆的灌注,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加强那些部位的支撑承载力了,整个作品就会立起来。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做法,但是效果必须是一样的。既要加强所需部位的支撑力,又要不至于影响整个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达。

宏观形态的整体把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