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面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2:51

中药面膜篇1

中药面膜一般敷脸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即可。

中药面膜中含有的有效成分能够在这段时间内被肌肤吸收利用,超过这个时间中药面膜容易变干反而不利于护肤。自制的中药面膜一般敷20~30分钟即可。自制中药面膜使用的材料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对于肌肤来说需要更多一点的时间来吸收,而且自制面膜变干的速度也慢一些,想要自制中药面膜的护肤效果更好,可以适当延长敷面膜的时间。

(来源:文章屋网)

中药面膜篇2

【关键词】痤疮;面膜/中药;龙胆泻肝汤/中药;疗效

痤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结节、脓疮、囊肿等损害,常伴有皮脂溢出[1]。本病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范畴,早在《内经》时已有“痤”之记载。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痤疮临床报道较多。我们采用中药面膜配合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7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1月~2009年2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14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痤疮的诊断标准[2]。②符合中医痤疮“风热证”和“湿热证”诊断标准。③年龄18~35岁。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过敏体质或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③精神病或既往有精神病病史。④年龄<18岁或>35岁。痤疮临床分级参考pillsburv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ⅰ级(轻度):皮损为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总病灶数10~30个;ⅱ级(轻中度):皮损粉刺,总病灶数31~50个,局限在面部:ⅲ级(轻重中度):皮损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51~100个,结节囊肿<3个;ⅳ级(重度):皮损为深在性炎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100个,结节囊肿≥3个。本组148例痤疮患者中,男66例,女82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4.8±5.3)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2.3±1.6)年;病情分级:ⅰ级105例,ⅱ级22例,ⅲ级16例例,ⅳ级5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维胺酯胶囊25mg,3次/d,连续服用4周;阿奇霉素分散片0.25g,1次/d,连续服用4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予以口服中药加减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10g,炒黄芩12g,栀子12g,泽泻15g,木通10g,车前子15g,当归6g,生地黄15g,柴胡10g,生甘草10g。随症加减:皮脂溢出较多者,加白术10g、薏苡仁10g;皮肤痒甚者加苦参10g;大便不畅者加川大黄10g;结节囊肿者加牡蛎10g,海藻10g;口唇干燥较甚者加天花粉12g,玄参10g,麦门冬12g。水煎服取汁200ml,早晚分付,连续服用4周。服中药期间禁酒,忌辛、辣食物,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受凉、过劳、精神刺激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面膜,配方组成:野、黄连、白芷、白附子、当归、芦荟、石菖蒲、薄荷、黄柏、白术、川芎、丹参、冰片,以上诸药等量研末备用。用暗疮针对暗疮、粉刺、白头、黑头、脓疱等进行清理;取中药面膜加适量纯化水调均匀,使其呈糊状,涂于面部倒模,保留20~30min,去除面膜,用清水洗去,3次/周,连续使用4周。

1.3疗效判定标准[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痊愈:皮损基本消退,无新疹出现,仅有少许色素沉着。②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新出皮疹<5个。③有效:皮损消退30%~60%,新出疹<10个。④无效:皮损消退29%以下或病情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行χ2检验。

2结果

2.1参与者一般情况描述: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14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过程中无患者退出。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痤疮是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使油脂和细菌附着,引发皮肤红肿的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及炎症反应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范畴,其病机非热即郁,火热偏盛,气血痰郁阻不通,肝经湿热,加之青春期正是人体阳气旺盛之时,气有余便是火,再加上平素嗜好辛辣油腻食物等可助湿化热,湿热互结,气血郁滞,淤阻肌肤而发丘疹、脓疮、结节等损害。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说:“时月寒凉,形劳汗出,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英而痤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脂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刺枣,或如豌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而攻之,大甚出之”。故以疏肝泻火,清热祛湿、解毒消痈为治疗本病法则。加减龙胆泻肝汤中,龙胆草可泻肝火,清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能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解。中药面膜中野、黄柏、芦荟、黄连能清热泻火解毒;白附子、石菖蒲、白芷能解毒散结消肿;丹参、川芎能调整气机,通利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丹参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丹参、川芎可以有效抵抗、抑制瘢痕的生成[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面膜配合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为8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应用中药面膜配合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25(2):1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9-90.

中药面膜篇3

【关键词】中药倒模面膜;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5.98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18-02

倒模面膜是一种以药物、按摩和理疗三种治法相结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疗法,在治疗座疮、黄褐斑、扁平疣等皮肤病方面疗效确切。倒模用质量上乘的医用生石膏和倒模粉为基础物质,利用石膏在凝固过程中出现的释热作用,促进皮肤血管的扩张,加快药物的吸收和导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痤疮:共25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范围在17~39岁之间,以20~30岁之间发病率为最高,共18例,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25年,以1~5年者居多,皮肤损伤多以丘疹、黑白头粉刺、脓疱为主。

黄褐斑:共16例,其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在22~44岁之间,以30~40岁的女性患者发病率最高,共10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7年,以半年到3年者居多。

扁平疣:共15例。其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范围在20~40岁,以23~31岁发病率为最高,共12例,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10年,以1~2年者居多。

1.2治疗方法

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嘱患者平卧,将其头部用治疗巾包住,铺巾,然后用0.1%新洁尔灭按照皮肤纹理的规律清洁面部。对于痤疮患者出现的黑白头及脓头粉刺,先做消毒处理,再用剥离针挑开、挤净。

其次,对痤疮、黄褐斑、扁平疣患者,分别取适量涂抹由丹参、侧柏叶、黄芩、地丁草混合而制成的消痤霜、由当归、白芷、丹参、紫草调制成的化斑霜、由研细的半夏霜基质调制成的去疣霜,然后进行面部按摩,所用手法为摩、揉、推、搓、按、叩、梳等7种,根据患者病症不同有所侧重,每人20分钟左右,当患者面部出现潮红、皮肤温度增高时停止,再对眼、口、眉等处做保护性的遮盖。

最后,将适量的黄连粉、白芷粉、去疣散(主要成分为土贝母、元明粉等)加入医用熟石膏中,制成消炎、增白、去疣三种面膜,每次取用250g左右,再加入45℃左右的温水中调配成糊状,由前额、鼻根部起始迅速向下颏部均匀涂抹30分钟,用热毛巾擦净,当晚不可洗脸。每周使用1~2次,痤疮、扁平疣患者5次为1个疗程,黄褐斑患者10次为1个疗程。

2结果

2.1疗效标准

痤疮:临床痊愈标准为皮疹及其他症状全部消失,如皮疹基本消失,但仍留有红斑或偶有单个皮疹出现,则为显效,若皮疹部分消失,面部油腻感明显减轻,则为有效,皮疹无变化者视为无效。

黄褐斑:临床痊愈标准为皮损全部消退,皮损消退在80%以上者则为显效,皮损消退在40%~80%之间,斑片颜色减弱则为有效,皮损无变化者则视为无效。

扁平疣:临床痊愈标准为皮疹全部消退,皮疹消退在80%以上者则为显效,皮疹消退在40%~80%之间则为有效,皮疹无变化者视为无效。

2.2治疗结果

3讨论

在经治的56例患者中,我们发现中药倒模面膜治疗的过程中,以痤疮的治疗效果为最佳,扁平疣次之,黄褐斑的疗效最差,且疗程较长。

痤疮多因为肺热、血热导致,从而形成丘疹、脓疱或粉刺。在治疗上,应去除脓疱、粉刺,在减少发病的同时,用地丁草、黄芩、侧柏叶、丹参调制成消痤霜外敷,再加入泻火解毒的黄连,多药共同作用以起到清热解毒、消痤美容的功效。

黄褐斑致病原因复杂,主要原因是脏腑功能失调,脉络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瘀结成斑。故治疗上,应使用由丹参、当归、白芷、紫草等调配而成通络去瘀的霜剂外用,突出皮损部位及晴明、四白、承泣、太阳、丝竹空、攒竹、印堂、颊车等穴位的揉摩手法。

在扁治疗平疣时,应先对疣体表面做轻度脱屑,再涂抹疣霜进行按摩,让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疣体,起到解毒祛疣的功效。生半夏外用可起到开泄结滞、消疣散结的作用,可轻度剥脱皮肤。土贝母、元明粉配以石膏可加速石膏的凝固,使其发生释热作用,对疣体的迅速崩解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中药倒模面膜疗法简便易学,并且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是现今皮肤病领域里一种较理想的方法。我们应不断总结、归纳、学习,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秀敏;陈雅茹;赵丽平;李映琳;李兆美.中药倒模面膜治疗痤疮、黄褐斑、扁平疣216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1,4(01):258-259.

[2]赵红兰.中药倒模面膜治疗痤疮、黄褐斑、扁平疣216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25):51-56.

[3]张经伟;张文高.中药倒模面膜治疗痤疮的研究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1997,10(17):26-27.

中药面膜篇4

痤疮(acne)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出现于青春期男女的颜面及胸背部,可形成丘疹、结节、脓疱、硬结、囊肿以及增生性瘢痕等,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重度痤疮给患者的容貌及心理会产生严重影响,痤疮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对重度痤疮疗效不很理想。2009年4月~2010年1月,我科采用强脉冲光(intense-pulsedlight,ipL)联合微晶磨削和中药面膜治疗重度痤疮患者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54例均为门诊患者,面部皮损35例,背部皮损22例,其中面部和背部同时有皮损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8~30岁,平均为(22.10±3.34)岁,病程1~8年,平均(3.16±1.88)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18~32岁,平均(21.10±3.52)岁,病程1~7年,平均(3.26±1.76)年。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诊断标准:依据靳培英[1]标准,将寻常性痤疮严重程度分为轻(i级)、中(Ⅱ级和Ⅲ级)、重(Ⅳ级),选择病情为Ⅳ级的面部或胸背部寻常性痤疮患者。面部或胸背部皮损以炎性丘疹、结节、脓疱、囊肿及增生性瘢痕为主。

1.3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②有光过敏史;③近1周内有日光下曝晒史;④颜面部有单纯疱疹处于活跃期患者;⑤癫痫病患者;⑥瘢痕体质者;⑦有皮肤癌倾向患者;⑧治疗前2周内有使用过抗生素、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异维a酸类药物及光敏感药物者;⑨糖尿病患者,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的患者;⑩有精神疾患者。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仪器及药物:ipL治疗仪(eRoSe-Y潍坊华美电子有限公司),mnD-1型微晶磨皮机(湖北美能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中药面膜药物组成大黄、连翘、黄苓、甘草、紫草、二花、丹皮、赤芍、氧化锌、黄连、冰片、绿豆粉、滑石粉、高岭土。

1.4.2方法:治疗前向患者仔细告知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ipL治疗:治疗时局部涂敷2~3mm厚冷凝胶,选用420nm~510nm波长,二脉冲,脉宽5~7ms,脉冲延迟时间15~25ms,能量密度20~24J/cm2。治疗头与冷凝胶接触后发射光子,避开眼睑,避免遗漏和重复,治疗结束后用冷水洗净冷凝胶,并用中药药膜冷敷20min。术后1个月内避免曝晒,外出时涂抹防晒霜(SpF值≥30),4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为3周。微晶磨削治疗:常规清洁、消毒皮肤,外涂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国药准字H20063466号)行表面麻醉,30min后行磨削治疗,根据所需磨削的深浅调节负压为-30~-50kpa和微晶砂流量大小。将磨皮手柄的磨皮头在皮肤表面来回移动,移动的快慢和负压的大小决定磨削的深浅,黑头粉刺只需浅磨削,磨到皮肤发红即可,囊肿用刀片刺破,白头粉刺、脓疱要磨破表皮直到粉刺内容物、脓液吸出为止,瘢痕要磨到患部皮肤有点片状渗血。磨削术毕用中药药膜冷敷患部皮肤20min,每周治疗1次。中药药膜治疗,每日一次(含强脉冲光治疗后和磨削治疗后),当强脉冲光和微晶磨削治疗时间相近时,两者相隔时间最少3天。

对照组:给予口服维胺酯胶囊25mg,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共2个疗程,外用中药面膜冷敷,1次/天。

1.5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中药面膜篇5

【关键词】中重度痤疮;美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58.7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92-02

痤疮(acne)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出现于青春期男女的颜面部、胸背部,成人25~34岁发病率可达8%[1]。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中、重度痤疮对患者的容貌及心理会产生严重影响。痤疮的传统治疗方法对中、重度痤疮疗效不很理想。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寻常型痤疮的治疗中也显示了一定的优势[2]。微晶磨削治疗痤疮也有很好的疗效[3]。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我科采用强脉冲激光(intense-pulsedlight,ipL)联合微晶磨削和中药药膜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46例,并在联合治疗的基础上,护士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6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0岁,平均(22.10±3.34)岁;病程1~8年,平均(3.16±1.88)年。

1.2诊断标准:依据靳培英[4]标准,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分为轻(i级)、中(Ⅱ级和Ⅲ级)、重(Ⅳ级),选择病情为中重度的面部寻常痤疮患者,皮损以炎性丘疹、结节、脓疱、囊肿以及增生性瘢痕为主。

1.3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患者;,(2)有光过敏史;(3)近1周内有日光下曝晒史;(4)颜面部有单纯疱疹处于活跃期患者;(5)癫痫病患者;(6)瘢痕体质患者;(7)有皮肤癌倾向患者;(8)治疗前2周以内有使用过抗生素、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异维a酸类药物及光敏感药物者;(9)糖尿病患者;(10)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的患者;(11)有精神疾患者。

1.4治疗方法

1.4.1仪器:ipL治疗仪(eRoSe-Y潍坊华美电子有限公司)。mnD-1型微晶磨皮机(湖北美能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中药药膜成分:大黄、连翘、黄苓、甘草、紫草、二花、丹皮、赤芍、氧化锌、黄连、冰片、绿豆粉、滑石粉、高岭土。

1.4.2方法:治疗前向患者仔细告知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ipL治疗,治疗时局部涂敷2~3mm厚冷凝胶;选用420nm~510nm波长,二脉冲,脉宽5~7ms,脉冲延迟时间15~25ms,能量密度20~24J/cm2。治疗头与冷凝胶接触后发射光子;避开眼睑;避免遗漏和重复;治疗结束后用冷水洗净冷凝胶,并用中药药膜冷敷20min;4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为3周。微晶磨削治疗,常规清洁、消毒皮肤,外涂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国药准字H20063466号)行表面麻醉,半h后行磨削治疗,根据所需磨削的深浅调节负压为-30~-50kpa,调整微晶砂流量大小。将磨皮手柄的磨皮头在皮肤表面来回移动,移动的快慢和负压的大小决定磨削的深浅,黑头粉刺、只需浅磨削,磨到皮肤发红即可,囊肿用刀片刺破,白头粉刺、脓疱要磨破表皮直到粉刺内容物、脓液吸出为止,瘢痕要磨到患部皮肤有点片状渗血。磨削术毕用中药药膜冷敷患部皮肤20min。每1周治疗1次。中药药膜治疗,每日一次(含激光治疗后和磨削治疗后)。当强脉冲光和微晶磨削治疗时间相近时,二者相隔时间最少3天进行[6]。

2疗效判定标准

计算治疗后1、2、4和8周的粉刺、丘疹和脓疱、囊肿的减少个数及百分率。

皮损减少率(100%)×100%

痊愈:皮损减少率≥90%;显效:皮损减少率70%~89%;有效:皮损减少率30%~69%;无效:皮损减少率

3结果

3.1治疗结果治疗i周后显效15例,有效l3例,有效率53.5%;;治疗2周后痊愈1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有效率75%;治疗4周后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2例,有效率85.7%。治疗8周后痊愈25例,显效3例,有效率100%。

3.2不良反应:每次强脉冲光治疗后即刻,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红肿和灼痛感,红肿一般l~12h内消退,灼痛感于0.5~2h内消退;微晶磨削后可出现轻微疼痛、囊腔内可有渗血、渗液,中药药膜冷敷后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色素沉着和过敏反应。

4护理

4.1美容心理护理

4.1.1术前心理疏导:①降低患者的期望值:由于术前病人的期望值对术后的满意度影响极大,所以术前降低病人期望值的心理疏导工作十分重要,并且要为病人术后的失望做好心理疏导准备②调整患者的情绪:治疗前患者会因担心医师的技术,害怕疼痛、出血等,不自觉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应针对患者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③对治疗做必要的说明: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讲解该治疗的基本知识,让患者了解治疗的方法,预期的效果,建立治疗信心。

4.1.2术后心理护理:针对患者术后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如焦虑不安者,要给予针对性的解释,教会病人放松,使其消除焦虑心理。对术后出现的皮损结痂、红肿等反应,要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安慰。

4.2做好登统记工作:治疗前登记好患者的各种资料。每次治疗前后记录好患者总皮疹数及不良反应。同时用数码相机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的病灶变化,并计算治疗后粉刺、丘疹和脓疱、囊肿的减少个数,做好临床的统计工作。

4.3治疗前的护理:正确评估患者治疗前的皮肤状况,向患者交代疗程设置及治疗时间安排,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交代治疗前后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及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及对愈后的担忧。

4.4治疗时的护理

4.4.1激光治疗时临床参数的设定依据患者的肤色,敏感程度,耐受程度而调整。每次治疗前,患者须清洗面部的化妆品,以便于观察面部皮肤及临床效果,清洗后先拍术前照片,以备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治疗时在治疗部位涂上冷凝胶,将导光晶体贴于皮肤上逐步进行照射,照射完后冷凝胶保持15-20分钟,直到热敏感减退再用清水轻轻洗去冷凝胶,勿用力揉压,涂抹冷凝胶时避免弄脏患者的衣物头发。

4.4.2微晶磨削治疗时炎症严重的患者皮损有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或囊肿,用微晶磨削磨开后酒精点搽皮损,脸部有一过性红润超声雾化机冷喷20分钟直至脸部红润有所缓解。有些患者会出现疼痛感,护士要善于和患者进行言语沟通,或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疼痛感,消除紧张情绪。

4.5治疗后的护理:告知患者术后1个月内避免曝晒,外出前30分钟涂抹防晒霜(SpF值≥30)。告知患者术后一周内避免使用热水清洗,可用冷水柔和清洁皮肤表面,忌用手挤压及搔抓粉刺。术后若治疗区发红肿胀应立即用冰水湿敷或用冰袋包裹毛巾间断冷敷,数小时后红肿可自行消退,皮肤恢复正常。术后皮损结痂可给予氯霉素酒精或洁悠神外涂,禁搔抓。日常饮食应尽可能避免辛辣、油炸、烧烤等食物,控制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此外,注意作息时间,保持睡眠质量。纠正便秘,忌用洗面奶、化妆品,避免日晒。

4.6治疗的序贯性:因个体差异,治疗效果往往不一,有的一次治疗就有效果,有的需多次才有明显效果,故要将病人治疗前和每次治疗后的照片、治疗参数的变化及时给病人做详细讲解,使病人看到变化、知道效果、树立信心、坚持治疗、达到目的。

5体会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我们采用ipL、微晶磨削、中药药膜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同时我们采取了准确有效及细致完善的护理手段亦是治疗效果优劣不可缺少的环节。治疗前详细的心理护理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焦虑恐惧的情绪,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及依从性,治疗后准确及时的护理有利于顺利达到预期效果,大大减少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避免了医疗矛盾及纠纷的出现,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增强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信心,同时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顾有守.痤疮样皮损的病因分析及临床表现[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8):513-515

[2]何春峰,杜华等,强脉冲激光治疗寻常性痤疮的近期疗效观察[J].激光医学杂志,2008,17(4):279-281

[3]童和林,蔡光辉,毛辉等.微晶磨削术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8):858

中药面膜篇6

【摘要】丹皮酚属小分子量药物,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腹膜粘连中,丹皮酚主要是通过调控间皮细胞达到预防腹膜粘连的目的。本文通过探索丹皮酚-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了解药膜的性状及体外释放规律,调控间皮细胞达到预防腹膜粘连,以期为创面愈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壳聚糖;丹皮酚;药膜;缓释

在医学临床中腹膜粘连是腹盆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90%以上。既往研究显示,腹膜粘连与间皮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有关。应用中药丹皮可修复间皮细胞,并对成纤维细胞功能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减少腹膜粘连的发生。丹皮的主要有效成分丹皮酚具有促进间皮细胞增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而壳聚糖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的天然碱性多糖,具有很好的成胶性和成膜性,有望成为理想的药物缓释载体。目前国内外已有成功运用壳聚糖制作载药纳米粒子、载药微球、凝胶、载药膜的文献报道。本实验以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为载体,以甘油为增塑剂,制作一种丹皮酚的缓释药膜,通过对其物理性质和药物包埋率、药物缓释性的研究,期望能使该药膜起到靶向给药和短期屏障的效果,从而达到预防损伤性腹膜粘连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壳聚糖(脱乙酰度>95%,sigma),羧甲基壳聚糖(脱乙酰度>95%,羧甲基取代度>92%,sigma),中药丹皮酚(制作浓度为5mg/ml,宁波天真制药有限公司),丹皮酚标准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备检定所),扫描电镜(天津大学分子工程试验室提供),water’600e高效液相色谱仪。

1.2方法

1.2.1膜的制备方法:精密称取壳聚糖1.0g、羧甲基壳聚糖1.0g,均匀溶于醋酸溶液中,水浴加热搅拌。加入丹皮酚80mg(即中药丹皮酚16ml),加入医用甘油2ml,保持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终浓度为2%,丹皮酚终浓度为0.8mg/ml,甘油终浓度为2%。每25ml铸膜液倾入一个自制玻璃模具中。室温晾干后揭膜。略晾干后即真空封膜包装。然后用钴60照射消毒备用。

按照以上方法调整甘油的含量,制作无甘油、1%、2%、3%的四种膜备用。

1.2.2观察膜的性状、测量厚度及表面电镜扫面用扫描电镜测量四种不同甘油含量的药膜的厚度,并观察其表面的微结构特点。

1.2.3膜的抗拉力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测试: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定速拉伸实验,测试药膜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等指标。

1.2.4膜的含药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膜内含药量。

1.2.5药膜的体外释放度实验:分别在实验开始后1h,2h,4h,8h,12h,24h,48h,3d,4d,5d,6d,8d,10d取样,计算各取样时间点的药物释放度。从而求得丹皮酚的累积释放百分比。

1.3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p

2实验结果

2.1膜的性状、厚度和超微结构

2.1.1性状:膜的外观呈微黄,半透明状,完整光洁,厚度大体一致,色泽均匀,有一定的柔软性。四种膜中甘油含量越高的膜越柔软。未加甘油的膜较脆,着力时容易断裂;甘油含量为3%的膜表面具有一定的黏附性,使用过程中容易和手或自身粘连,给操作带来不便。

2.1.2膜的超微结构:对药膜表面的电镜扫描Sem图像显示,药膜为对称的多孔膜,膜的孔隙大小、分布比较均一,不同甘油含量的膜之间无显著差别。

2.2膜的抗拉力强度:4种膜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丹皮酚的包埋率:2%甘油膜与3%甘油膜之间,丹皮酚包埋率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丹皮酚包埋率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p

2.4药膜的体外释放度:结果显示,丹皮酚的释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实验起始到2h左右结束,丹皮酚有一个明显的突释过程,中膜内的丹皮酚迅速释出50%~60%;第二阶段,从2h到5天左右结束,丹皮酚的释出速度突然下降,而且近似一个一级释放,5天左右药物的累积释放率>95%。

3讨论

本实验用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混合所成的无甘油膜脆性仍然很大,断裂伸长率只有21.7%;而含甘油膜力学性能明显改善,柔韧性增强。分析原因,可能是甘油降低了壳聚糖的分子间键力,软化了膜的刚性结构,从而改善膜的性能,使膜变的柔软光滑。当甘油含量为1%或2%时,壳聚糖膜的综合属性较佳。

在腹膜粘连中,丹皮酚主要是通过调控间皮细胞达到预防腹膜粘连的目的。愈合初期,腹膜自身细胞如间皮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细胞介质,调节参加炎症反应的其他细胞。最先出现在损伤区的是多型核中性粒细胞,持续1-2天后,出现单核细胞并分化为巨噬细胞,进而黏附于创伤表面。第3天间皮细胞出现并覆盖在巨噬细胞表面,这时巨噬细胞在创面浸润得更深。第4-7天,创伤表面间皮细胞占据主导,广泛增生遍布整个创面并形成细胞岛,细胞岛相互融合使创面愈合,因此大创面与小创面在同时间愈合。

本实验所制备的药膜不但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和药物包埋率,其药膜的缓释速度也基本符合对腹膜粘连的治疗窗。这为下一步进行在体研究奠定了基础,提示该膜在防治腹膜粘连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崔华雷,王晓晔,董亮,等.腹膜粘连动态过程的细胞机制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7,28(9):490-493.

[2]张保刚,王晓晔,董亮,等.丹皮酚体外抑制tGF-β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8,36(9):704-705.

中药面膜篇7

资料与方法

2007年9月~2008年9月,CSea麻醉患者1126例,其中剖宫产术和妇科手术858例,下肢手术122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38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与阑尾切除术108例。年龄11~88岁。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Cea、Spo2、HR、R等参数,按常规穿刺,采用针内针技术,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1.5ml,根据身高、年龄、体质决定注药速度,一般15~20秒,翻身平卧后测麻醉平面,一般t6~t8,平面不够者调节手术床高低或硬膜外追加药物。

结果

硬膜外穿刺顺利,腰穿无脑脊液,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者占2.5%;腰麻后,硬膜外导管不能置入者,单纯腰麻完成手术者占0.45%;没有全脊麻发生,高平面(指平面在t4以上者)30例,对症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发生硬膜外导管置入到蛛网膜下腔的病例。

并发症:低血压在剖宫产手术中发生较多,正确处理均好转;无头痛发生,与文献报道相同。仅有6例穿破硬脊膜致头痛,经对症处理后1~2周好转,无长期并发症;神经并发症,穿刺中发生异感者约5%左右,发生短暂神经症状仅占2%,发生马尾综合征2例,其中1例属于无痛分娩(罗哌卡因)后改剖宫产,用2%利多卡因15ml引起一侧肌无力、疼痛、麻木,1个月好转,2个月痊愈,最后确定利多卡因毒性所致。

讨论

CSea临床实践中,可能遭遇硬膜外穿刺顺利而腰穿无脑脊液;鞘内注药后,发现硬膜外置管困难或出血;腰麻过效,硬膜外麻醉无效;腰穿刺引起的神经刺激症状高;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比预计阻滞平面广。所以要严格规范操作,摆好,动作轻柔,缓慢置入,有神经刺激症状则迅速退出,并向硬膜外腔注入5~10mg地塞米松,可以减少术后神经并发症。进管不宜过深,选择柔软的导管。如腰麻硬膜外麻醉不顺利,要根据病情及时评估,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神经损伤。要警惕平面异常广泛和全脊麻发生。腰麻后,如果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可引起腰麻平面进一步扩散,认为可能是局麻药经腰麻针穿刺硬脊膜后留下的孔隙渗入到蛛网膜下腔,或注入局麻药后硬膜外腔容积增加,使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容积相对减少,局麻药在脑脊液的扩散作用增加所致。所以腰麻成功后平面欠缺时,应小剂量硬膜外注药,每次2ml测试平面,一般如导管在硬膜外腔,平面最高升高两节段,不致引起血压明显波动。若导管在蛛网膜下腔,也不足以引起全脊髓麻醉。

CSea引起的神经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局麻药神经毒性,现在研究表明:①所有局麻药都有一定神经毒性,其顺序为利多卡因>丙胺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甲哌卡因;②局麻药的安全性是相对的;③局麻药的毒性与浓度、剂量及暴露时间的关系呈正相关;④局麻药中加入葡萄糖、血管收缩药能增加局麻药对神经组织的毒性。我们曾遇到1例无痛分娩用罗哌卡因改做剖宫产术,用2%利多卡因15ml后引起马尾综合征长达2个月的病例。为确保麻醉安全,进行CSea时掌握以下原则:①严格无菌操作规则,用过滤器抽取局麻药;②尽量用低浓度局麻药;③尽量避免应用利多卡因,应用时浓度>2.5%,剂量>60mg;④禁用血管收缩药和高渗葡萄糖配制;⑤若脊麻失败,避免多次穿刺;⑥加强监测和对平面的调控。

CSea引起的神经并发症,如马尾综合征、短暂神经症状,主要是穿刺损伤和局麻药毒性所致。短暂神经症状一般发生于腰麻后12~36小时,持续2天~1周,表现为钝痛和放射疼,以臀部为中心向下肢放射,并不遗留感觉和运动损害,若发生持续感觉异常应高度怀疑穿刺针损伤,一般经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2~10天症状消失。

参考文献

中药面膜篇8

关键词:口腔速溶膜剂处方组成制备方法包装质量评价开发及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72-02

膜剂(films)是一种将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或包裹于成膜材料隔室内,加工成型的单层、多层(复合层)、夹心层的膜剂,从应用部位可分为口腔膜、眼用膜、鼻腔用膜、宫颈及阴道用膜、植入膜剂和经皮给药型膜剂(用作皮肤和黏膜创伤、烧伤或炎症表面的覆盖)等。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分类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一般可分为:(1)舌下黏膜制剂,药物通过舌下黏膜进入体循环;(2)口腔颊黏膜制剂,药物通过颊黏膜进入体循环;(3)局部使用制剂,药物达到黏膜、牙组织、牙周袋起局部治疗作用。由于舌下黏膜较口腔颊黏膜通透性好,吸收迅速,故舌下给药制剂大多为一些迅速起效的制剂,而颊部黏膜更适于缓、控释药物的设计[1]。本文主要探讨口腔速溶膜剂。

一、口腔速溶膜剂的特点及优势

无需饮水,使用方便。一般产品被设计成一张邮票的尺寸,在舌头上可以快速溶解,并随正常吞咽动作咽下;快速给药,迅速起效;与鼻腔黏膜途径相比,口腔黏膜途径不易造成黏膜损害,其修复功能强;口腔黏膜给药可以根据组织通透情况进行局部调整,便于紧急清除;药物在成膜材料中分布均匀,含量准确,稳定性和强度较好。

二、口腔速溶膜剂的缺点

口腔可吸收黏膜的空间有限,一般口腔膜剂体积较小,其载药量不大(一般30~60mg),只能选择一些高活性的药物;需要对主药进行掩味,药物的味觉刺激影响该途径的依从性;不自主的唾液分泌以及吞咽影响口腔黏膜途径的效能;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通过口腔黏膜,其吸收受脂溶性、解离度、分子质量等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需要使用吸收促进剂;在成膜过程中材料加热或者溶剂蒸发易出现发泡现象,在切割过程中易产生脱落现象,在裁剪过程中易出现破裂现象;膜剂薄、轻、小,易吸潮,因而对包装的要求较高,既要使用方便,又应能保证药品的质量,而国内目前的包装形式使用不便、不美观。

三、膜剂的处方组成

膜剂一般组成:

主药0~70%(w/w)成膜材料30%~70%

增塑剂0~20%

表面活性剂1%~2%

填充剂0~20%

着色剂0~2%(w/w)

脱模剂适量

1.药物活性成分

口腔速溶膜是一个大小为5-20cm2含有药物活性成分的薄片,每片膜剂载药量可达到15mg。口腔膜剂体积较小,决定了其载药量不大,一般药物活性成分占整个制剂的5%~30%。活性成分需要与其他辅料溶解混匀或粉碎后分散均匀,进而制备成膜剂。对于口感较苦的药物,需先通过添加甜味剂或包合等掩味步骤后,再与其他成分混匀后进行制备。

2.成膜材料

成膜材料可作用于黏膜,并黏附于用药部位,实现药物的释放。理想的成膜材料应具有下列条件:①生理惰性,无毒、无刺激、无不适臭味;②性能稳定,不降低主药药效,不干扰含量测定;③成膜、脱膜性能好,成膜后有足够的强度和柔嫩性;④用于口服、腔道、眼用膜剂的成膜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或能逐渐降解;⑤碓捶岣弧⒓鄹癖阋恕

3.增塑剂

为了增加膜的韧性、降低脆性,某些制剂处方中需添加增塑剂。增塑剂的选择需根据其与成膜材料的相容性和膜剂的制备方法来考虑。常用的增塑剂有:甘油、山梨醇、丙烯醇、低分子量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盐类衍生物例如二甲基,二乙基邻苯甲二酸二丁酯,柠檬酸盐衍生物例如三丁基、三乙基、乙酰基柠檬酸盐,三乙酸甘油酯和蓖麻油。通常,增塑剂的用量≤20%即可有效防止膜干燥后出现开裂、起皱等现象。

4.着色剂

常用的着色剂是一些色素类物质例如二氧化钛,FD&C染料,着色剂用量都比较少,一般小于1%。

5.稳定剂和增稠剂

大多数口腔膜剂在制备时都需先将药物活性成分和辅料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为了使药物活性成分溶解或混悬后保持均匀,需加入稳定剂或增稠剂。常用的稳定剂和增稠剂有西黄蓍胶、果胶、豆角胶、纤维素衍生物等,一般用量≤5%。

四、膜剂的制备方法

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膜剂制备方法有溶剂浇铸法、热熔挤压法。

1.溶剂浇铸法

溶剂浇铸法(solventcasting)是将成膜材料完全溶于有机溶剂、纯水或有机溶剂与水的混合物中,制成均匀的黏稠液体,此处有机溶剂能增强药物的溶解并缩短干燥时间;在高速搅拌机作用下将包括药物在内的其他成分溶于少量含水溶剂中,再加至上述黏稠液体中形成匀质黏稠液,浆液以能流动为宜,不能太稀薄,以减少制膜时厚薄不均的现象,并减少干燥时间。形成的浆液涂布在浇铸模上,通过调整膜的厚度来确定剂量,放入气流干燥箱干燥,大量生产可用涂膜机(流延机)涂膜。将干燥后的膜剂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装。市场上常见的规格为2cm×2cm和3cm×2cm。

溶剂浇铸法是目前生产口腔速溶膜剂最常用的方法,然而也有一些缺点,如干燥步骤是个耗能过程、最后得到的产品中会残留有机溶剂、原料药的不稳定性及不良味道都可能影响成品的质量。Gutierrez-Rocca等。研究表明由溶剂浇铸法生产的膜剂在储藏期间会变脆,膜剂中残留的溶剂随着时间推移会蒸发损失,最终导致膜剂伸长率下降。

2.热熔挤压法

热熔挤压法(hot-meltextrusion)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溶剂,主要通过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来制备膜剂,将药物与高分子聚合物成膜材料及其他辅料从漏斗加入进料区,送入热熔区后逐渐熔化混匀,熔化的混合物持续通过配量区输出,浇入选定形状的模具,冷却后即形成膜剂。

热熔挤出有柱塞挤出和螺旋挤出两种方式。柱塞挤出系将原料加热软化后,通过柱塞或活塞加压于模具中,成型。柱塞的压力适中、重现性好,挤出物大小均一,适用于贵重药物的挤压。但由于原料在挤出过程中,表面及内部的温度不均,挤出物不易均匀。而螺旋挤出可通过剪切作用具以及冷却、分切、包装设备。螺旋挤出机分为单螺杆、双螺杆和多,将原料充分混匀。螺旋挤出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原料运输、混匀系统,成型模螺杆3种机型,前两种在制剂领域中应用较多。

热熔挤压成膜工艺的优点:①工艺中不使用液体溶剂,不需要干燥过程;②工艺步骤简单,与高剪切工艺相比,耗费的能源更少,具有工序少、能耗小、成本低、产率高、连续化、可封闭式生产的特点;③不受药物压缩性能的影响;④能使难溶性药物达到良好的分散;⑤制备中可强力混合和搅拌,细颗粒能更均匀分散;⑥制备的膜剂具有理想的伸展率、抗张强度和杨氏模量;⑦工艺可按比例放大;⑧操作参数好控制。然而,热熔挤压法中的熔化过程可能会对原料药的稳定性、味觉、高聚物的稳定性等产生影响。在热熔挤压工艺要求活性药物需耐高温,对温度敏感的药物不能使用该工艺。

五、结语与展望

在医药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技术研发,与时间长、投入大、风险大的新分子实体研发相比,新剂型的研发无疑为一条更经济更理想的道路。药物剂型的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可通过开发新剂型来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反及生产成本。

口腔速溶膜剂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经过发展,从刚开始单纯的口腔保健类产品逐步发展扩大到保健品、个人护理产品及药物等领域,并因具有其他剂型所没有的优点而引起广泛的兴趣和关注,正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膜剂型给药系统,尤其适用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和首关效应较严重的药物。虽然现在市场上口服给药还是以片剂为主,但与传统的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相比,因其可以在口腔中迅速溶解,服用时无需饮水,具有迅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携带及使用方便的显著优势。同时,因其体积小、口感良好,尤其适用于目前国内急缺的儿童制剂品种,可轻松解决广大儿童患者的用药难题,提高儿童及老人患者的顺应性,因此许多制药公司将他们已有的液体制剂、胶囊剂、片剂和口腔崩解片产品转为口腔速溶膜剂,达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随着口腔速溶膜剂各项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未来其应用范围和市场空间必将更加广泛。同时随着这类产品在欧洲及亚洲的推广,相信这一剂型在药品、保健品以及药妆品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商业潜力。

参考文献

[1]徐佳.中药口腔黏膜给药新剂型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21:1755-1756+1762.

[2]DixitRp,puthliSp.oralstriptechnology:overviewandfuturepotential[J].JControlledRelease,2009,139(2):94-107.

[3]BhupinderB,SaritaJ,mandeepK.orallyfastdissolvingfilms:innovationsinformulationandtechnology[J].intJpharmSciRevRes,2011,9(2):50-57.

中药面膜篇9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医中药局部烧灼,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散瞳,结膜遮盖等综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39例(39眼),获得较好疗效。结论综合疗法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可以明显提高的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角膜炎真菌性综合疗法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真菌感染性角膜病。该病的发病因素主要由于角膜外伤后继发真菌感染,尤其以植物性损伤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对39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予以中医中药,局部烧灼,全身及局部给于抗真菌药物及散瞳等综合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9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39例(39眼),年龄21-75岁,平均53岁,其中植物性外伤25例,其他外伤9例,局部长期点药3例,原因不明2例,随访时间10-24月,治疗前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裂隙灯检查。眼部检查:患眼视力0.6者3例,0.2至0.5者12例,0.1者16例,手动至0.05者8例。角膜病灶表浅,浸润小于2.5*2.5mm者15例,角膜病灶侵犯基质层,周围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病灶范围在2.5*2.5mm以上者,无前房积脓者14例,病灶范围较大,周围有卫星灶,或形成分界沟伴前房积脓者10例。所有病例均经角膜病变部位刮片染色镜检找到真菌菌丝或孢子。

1.2诊断依据

(1)病史:有眼外伤史,特别是植物性外伤史,病情进展缓慢,症状与体征分离(2)裂隙灯检查角膜表面干性溃疡,见卫星灶,分界沟,前房积脓者。(3)角膜病灶刮片镜检找到真菌菌丝或孢子。

1.3治疗方法

1.3.1局部及全身治疗:清理刮除角膜病灶区坏死组织,用自制无菌棉签蘸取2%碘酊烧灼溃疡面,注意保护健康角膜,然后用0.25%氯霉素眼水冲洗病灶区及结膜囊,根据病情可隔3至5日再治疗一次,治疗后局部点用0.2%氟康唑眼水,根据病情可每1到2小时点眼一次,配合点用双氯芬酸钠眼水,贝复舒眼水,复方托品卡胺眼水散瞳每日三次,睡前涂用氧氟沙星眼膏及氟康唑粉剂。治疗5到7天后如病情好转可调整用药次数。全身给予口服维生素类药物,消炎痛,胱氨酸等。病情较重者如肝功能正常,口服伊曲康唑。

1.3.2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人病因,病程及全身状况辨证施治,早期就配合中医中药治疗,早中期除风清热,泻肝解毒为主,常用药物当归,黄芩,龙胆草,川芎,桃仁,红花,防风,藁本,连翘,水肿明显者加用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等,年老体弱者原因不明者,加黄芪,党参,陈皮等。

后期以退翳明目为主,上方去黄芩,龙胆草,连翘等,加用木贼,石决明,蝉蜕,赤芍等。同时配合外熏(菊花,金银花,荆芥,防风,黄芩,黄柏,藿香等)。

1.3.3结膜瓣遮盖:7例患者病情改善不明显,溃疡较深面积较大者,上述治疗一周后,行结膜瓣遮盖术。患者术前常规准备,在手术显微镜下尽量清除病变区坏死组织,庆大霉素,氟康唑注射液先后冲洗创面,做带蒂结膜瓣遮盖,用氟康唑粉剂及氧氟沙星眼膏涂眼,加压包扎患眼。

2结果

39例患者中,32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溃疡愈合,留有云翳或斑翳。5例经结膜瓣遮盖后溃疡逐步愈合,2例患者溃疡加重,结膜瓣溶解,转上级医院行角膜移植。

3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有报道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已经成为角膜病致盲的首位病因[1]。该病的发病因素多为角膜外伤后继发真菌感染所致,尤其植物性外伤后。我国是农业大国,植物性外伤多见,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对眼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发病后乱用广谱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致使真菌繁殖,病情恶化,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较高且就诊多较晚,治疗难度加大。发病后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恢复至关重要。引起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致病菌有曲霉菌属、镰刀菌属、白念珠菌属、青霉菌、酵母菌等。实验室检查可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氟康唑为双三氮唑衍生物,特异地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失去活性,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受阻,从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其生长繁殖,具有抗真菌谱广,杀菌力强,组织穿透性好,毒性小,半衰期长,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体液的特点。该药可通过血眼屏障,对多种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尤其在角膜上皮不完整的情况下,角膜及房水中药物浓度含量更高[3]。但氟康唑滴眼液作用时间短,局部药物浓度低,需短时间反复使用,所以在白天使用比较方便[4]。睡前将氟康唑粉直接撒在溃疡面上,作用时间长,更有利于发挥药效[5]。氧氟沙星眼膏既有利于抗感染,又可将药粉固定于创面,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而碘酊烧灼溃疡面更有利于药物全面接触,直接渗透吸收,中医中药内服外熏可改善局部循环,利于药物吸收,同时又从全身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及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经过综合治疗大部病人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但仍有部分病人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我们配合采用结膜瓣遮盖治疗,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同时,供血充分的结膜瓣作为一种生物源性刺激提供活性纤维细胞参与角膜的修复,促进健康组织的生长,更有利于溃疡面的恢复。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在对局部病灶进行清创烧灼的基础上,予以局部及全身联合用药,既可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又能保证有效的药物浓度,较快的控制真菌感染,配合中医中药治疗调理全身,溃疡严重者再施行结膜瓣遮盖术。这种综合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绍伟,谢立信,晋秀明,等.严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就诊史调查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274—277.

[2]张迎秋,孙洪真.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12):1040—1041.

[3]张俊杰,谢雷克,陈祖基.氟康唑滴眼液滴眼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108—111.

中药面膜篇10

【摘要】目的研制口腔粘膜生物粘附释药系统,为口腔粘膜病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合成生物粘附药膜,并进行眼刺激试验,体外释放、体外粘附和体内粘附研究。结果药膜所载药物含量均匀,厚度均一,无刺激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粘附性。结论生物粘附药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具有临床治疗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生物粘附药物释放系统聚合物

【abstract】objectivetodevelopeoralbioadhesivedeliverysystemandprovideexperimentevidencefortherapyoforalmucosa.methodspreparebioadhesivefilmsandhaveinvitroreleaseandbioadhesionhaveinvivobioadhesionstudy.ResultsDrugcontentandthickeniseven,noirritation,andhavegoodbioadhesion.ConclusionBioadhesivefilmshavegoodbioadhesivecharacterandhaveclinicalfeasibilityandpracticality.

Keywordsbioadhesiondrugdeliverysystempolymer

口腔粘膜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全身给药剂量较大,有不良反应,有些药物经肝“首过效应”后,仅有很小剂量保持完整的药物活性,药物到达局部的浓度很低。局部用药虽然优于全身用药,但因口腔特殊环境如唇、颊、舌运动及唾液等因素影响,药物局部作用差,流失快,起始浓度很大却难以长时间维持局部的有效治疗浓度。口腔粘膜粘附制剂特定地粘附于口腔粘膜的某一部位,延长制剂在粘膜上的停留时间、定位释放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1]。

1材料与仪器

1.1材料与动物聚羧乙烯-940(carbopol-940,Cp-940,进口分装),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sodium,SCmC,进口分装),纤维蛋白粘和剂(fibrintineadhesive,Fb,广州倍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地塞米松磷酸钠(进口分装,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牛颊粘膜(广州奶牛研究所),家兔28只,体重2~3kg,雌雄各半(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仪器岛津UV-1601pC紫外分光光度仪(日本),inˉStRon(1122)万能试验机(英国)。

2方法

2.1生物粘附药膜的制备(1)Cp-SCmC药膜Cp-940和SCmC分别以1:3、1:2、1:1、2:1、3:1的比例混合,溶解呈澄清透明溶液,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混合均匀,倒入水平的玻璃模具中,自然挥干脱膜。(2)纤维蛋白药膜量取纤维蛋白原适量,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混合均匀,加入催化剂充分混匀,倒入水平玻璃模具中,40℃烘干脱膜。

2.2眼刺激试验用制备成膜以前的原液,涂敷于家兔一侧眼结膜囊内,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给药后将眼睛被动闭合5~10min。裂隙灯检查角膜透明度和虹膜纹理改变,记录给药后6、24、48、72h至7d内眼的局部反应情况。按眼刺激反应评分要求及眼刺激的评价标准,判定受试物刺激程度[2]。

2.3药膜的平均重量和厚度每种药膜取6张,电子天平称定重量,精密游标卡尺测量厚度,计算平均重量和厚度。

2.4含量测定药膜剪碎溶解,在242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药膜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同时与药膜标准含量0.35mg/cm2相比得标示百分量。

2.5体外粘附试验牛处死后立即取颊粘膜保存在-20℃备用,试验前解冻,分离粘膜约2mm厚。采用inStRo(1122)万能测试机进行测试。药膜固定于玻板上,万能测试机的上夹头夹住牛颊粘膜,下夹头夹住玻板。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将粘膜湿润,粘膜和药膜以0.5n的力压紧,持续5min,然后测试机夹头以5mm/min移动至两者完全分开,温度22℃,相对湿度60%。

2.6体内粘附观察12个志愿受试者参加本试验,年龄24~34岁,身体健康,每个志愿者都给予7种药膜,药膜直径为6.0mm,面积为0.28cm2。嘱志愿者将药膜置于唇颊粘膜,按压30s,要记录药膜粘附的时间,并且对药膜的刺激性、舒适程度、味道、是否引起口干和刺激唾液产生以及异物感评分。

3结果

3.1眼刺激试验7组药膜对兔眼角、结、虹膜均无刺激性。

3.2药膜重量和厚度合成药膜的重量和厚度均匀。

3.3药物含量测定各种药膜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平均含量在0.3396~0.3516mg/cm2之间,含药量均匀。

3.4体外粘附试验不同药膜的粘附力和粘附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5药膜的粘附力最大为19.8n,Fb1药膜的粘附力最小为4.6n,Cp-SCmC药膜粘附力随着Cp含量增加而增大,Cp-SCmC药膜的粘附力比Fb药膜的大。

3.5体内粘附观察体内粘附观察提示,药膜无刺激性,味道可接受,感觉舒适,无口干和刺激唾液产生,有轻度异物感。不同药膜的粘附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1、C2、C3、C4、C5、Fb1和Fb2药膜的粘附时间分别是16、13、20、25、32、8和9min。药膜在口腔滞留时间均>4h直至进食药膜脱落。

4讨论

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Cp-SCmC和Fb生物粘附药膜,药膜透明,厚度均一,含量均匀,无刺激性。体外粘附试验显示,Cp-SCmC生物粘附药膜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Cp成分含量增加,粘附性增强;降低Cp含量,SCmC比例增大,药膜的粘附性同样增强;Fb药膜的粘附性低于Cp-SCmC药膜。志愿受试者体内粘附观察显示,药膜的主观感觉良好,局部固定粘附时间Cp-SCmC药膜最大为32min,Fb药膜最大为9min,两种药膜的口腔滞留时间均>4h。提示药膜口内粘附性强,具有临床治疗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Cp具有内在特有的交联结构,良好的粘滞性和亲水凝胶性使其产生较好的控、缓释作用。Cp能够与粘膜糖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物理性缠结,之后与糖蛋白寡糖链上的糖残基产生氢键,形成较强的粘液凝胶网状结构,延长粘附时间。SCmC具有粘合和缓释等作用,在固体制剂中用作粘合剂和缓释材料[3,4]。纤维蛋白(fibrin)是血液凝固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蛋白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的不溶性高分子,生物相容性好,免疫刺激性小,在含水的状态下对机体的亲和性非常好。口腔粘膜病种类较多,临床表现各异,治疗疾病的药物多种,适合于某种疾病和某种药物的生物粘附材料不一定适合于另一种疾病和药物,发展多种多样的生物粘附药膜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要,增加药膜的种类,同时拓宽生物粘附药膜基质材料的基础研究[2]。

体外粘附研究表明Cp和SCmC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其中Cp粘附性比SCmC更好[5,6]。随着Cp含量增加粘附性增强,降低Cp含量,增加SCmC比例,粘附力也同样增大。Fb药膜的粘附力与Cp-SCmC药膜相比小很多,分析Fb剂在外科应用时将纤维蛋白与催化剂混合后立即使用,纤维蛋白原裂解,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单体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再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变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7]。而本实验应用的Fb药膜是已经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粘附于粘膜时无上述反应过程,因此粘附力较小。这一分析提示今后可将Fb药膜制备为即时混合然后应用的剂型。

参考文献

1张建春,陈鼎继,王原,等.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药学学报,2003,19(2):135-137.

2袁伯俊,王治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157.

3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19-320.

4SinglaaK,Chawlam,Singha.potentialapplicationsofcarbomerinoralmucoadhesivecontrolleddrugdeliverysystem:areview.DrugDevindpharm,2000,26(9):913-924.

5SmartJD,Kellawayiw,worthingtonHe,etal.anin-vitroinvestigationofmucosa-adhesivematerialsforuseincontrolleddrugdelivery.Jpharmacol,1984,36(5):29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