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2:53

中药制剂篇1

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药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56-01

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药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分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有效成分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分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二、中药煎煮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中药服用

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四、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五、中药与西药

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

六、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用药。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参考文献

中药制剂篇2

【关键词】临方制剂;中药调剂;防治攻略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01-0037-02

中医中药是中国璀璨的文化明珠,对国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着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可是在基层中医院中医中药的适应人群在逐渐的呈现出"萎缩",这并不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错,而是在于它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的步伐,再加上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不甚了解歪曲了中医中药治疗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医治疗方法的落后、单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药治疗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难闻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没有更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攻略。其实不然,中医临床用药,除内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的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又称“临方制剂”。

1临方制剂的概念

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广义上说,中药汤剂就属于临床制剂的范畴[1,2]。由于中医治疗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属于个体化治疗。可随证加减的中药汤剂将不可避免永久存在,这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同样临方制剂也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是中药防治的重要攻略。

2临方制剂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的异同

临方制剂在制作原则上是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没有区别的,但是临方制剂又不同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相当于小规模生产)。其区别如下表[3]:

3临方制剂常用的剂型

3.1散剂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作简单。是指一种或几种中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散剂包括单味散剂和复方散剂。复方散剂的制作一般包括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由于临方制剂的量较少多用研磨混合法。比如,常用的单味散剂:用于降低转氨酶的五味子散,用于治疗遗精的生鸡内金散、刺猬皮散等经验告诉我们用散剂效果要好于汤剂[4]。外用于小儿支气管炎的吴茱萸散。常用的复方散剂:用于小儿寒性腹痛的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用于口腔溃疡的苍倍散(苍术、五倍子等)使用剂量约为汤剂的三分之一。还有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受热成分被破坏用汤剂没有效果,只好加入散剂或其他剂型中如甘遂、雷丸、冰片等。

3.2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的粉末直接装入空胶囊壳中制成的剂型。不受所制药量多少的限制。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一般药物都可以用这一剂型。

3.3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物提取物和芳香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其中的蔗糖和芳香料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故尤其适宜于儿童。糖尿病人禁用。

3.4膏剂亦称膏滋、蜜膏,系指经中医师辨证论治而开具的处方,经煎煮提取、浓缩后,加入某些辅料(糖、蜜、酒、阿胶等)制成的稠厚的半流体或浆状剂型。多用于内服滋补,也可用于慢性病,对具有止咳嗽、滋润,润肠,补气血虚弱等的作用的可选用此剂型。煎膏剂含有大量的蜜和糖不但可以矫味可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有防腐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对老年人咳嗽、便秘等宜冬天使用。在制作时可凭经验判断合格与否。

3.5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主要供内服。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法相对简单。使用范围广。临方制剂中应用的主要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后三者都可以用塑制法,不受药量的限制,多少都可以制。水丸多用泛制法,药量太少(≤1千克)不宜做均匀。

3.6颗粒剂系指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的细粉混匀加入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的干燥颗粒状的剂型。是近30年在汤剂、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具有汤剂、散剂的特点,由于有蔗糖,又类似糖浆,味道好,服用方便,也倍受广大患者所喜欢。

4临方制剂的剂型选择原则

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其选用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病情不稳定或初诊,病情短期可痊愈者,应选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需较长时间治疗,比如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对药物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比如:儿童病人,其本身就拒药,如果所用的药物再苦一些就更别提了,吃药跟要他的命差不多。如果给他作成带果味香的糖浆剂、颗粒剂,就比较好接受了。另外,需要长期用药调整的亚健康状态的、美容的人们不愿意天天熬药,可以为他们作成膏剂,每天按时的取一汤匙的药膏冲服就得了。无论那种情况的病人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选择剂型。这是临方制剂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杲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6]。”不宜汤者就不治疗吗?!非也。

5临方制剂存在的意义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药物不适用于用汤剂治疗,比如:驱虫药雷丸因含蛋白酶加热至60摄氏度易破坏而失效,需研粉冷水调,饭后服。如果直接购进雷丸粉,一是外观不易鉴别,二是药粉不易存放,而失去有效成分,所以需临时制作。再如甘遂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又为峻下利水药,用量又少,为了使使用剂量准确临时为患者研粉准装几粒胶囊服用。还有象鸦胆子必须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中吞服。另外,此类病人又非常有限。这些只是临时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有些病人可能会因长期服用汤剂,烦琐的熬煎滤沉就已被那中药味灌满了鼻孔,再看到那黑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就难以下咽,甚至病恶心、反胃,再由于工作、经济的原因不便使用汤剂的,有可能他们会放弃中药治疗。如果给他们调剂成蜜丸、水丸等服用方便,又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的临方制剂,服用方便又不影响工作,他们就有可能继续切底的治疗。

对某些病人来说,临方制剂和用中药汤剂比较有时会更经济,更节约药源,这也是对中药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方面。

另外,临方制剂对基层中医院来说,不仅可以吸引来更多的病人,也会提高医师的治疗水平,增加医师治疗、药师调剂的技术含量。更进一步的讲,运作好临方制剂这一防治的攻略可以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广庆.中药调剂学[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2]谭德福.中药调剂学[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编写,2005年全国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0-406.

中药制剂篇3

关键词: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分析

引言

近年来,运用中药提取物直接制成制剂越来越广泛,中药提取物的溶解性能直接影响制剂的制备工艺、稳定性及药效,但有关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的研究报道较少,而对溶解性能考察方法的探讨更是缺乏。对混合物质的溶解性能研究已经广泛地出现在食品、化工、化学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沉淀法、电导率仪法、粒径法等,其原理主要是测定混合物质的饱和溶解度。目前,未曾见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研究的报道。

雷公藤制剂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反应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可。雷公藤口服制剂因毒副作用较多,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雷公藤外用制剂的研究越来越多。本实验以雷公藤提取物在外用制剂常用试剂中的溶解性能为研究对象,对其溶解性能的考察方法进行探讨。

一、材料

1.1仪器电子天平(Bt25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离心机(GL-16,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数显鼓风干燥箱(GZX-9140);超声波清洗器(KQ3200e,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激光粒度仪(ZetasizernanoS,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200,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2试药异丙醇(上海溶剂厂,批号20060523);无水乙醇(安徽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批号8512073606);肉豆蔻酸异丙酯(ipm,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30158628);甘油(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批号05120221);蒸馏水(实验室自制);油酸(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批号0304081);雷公藤提取物(桂林市三棱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06072);雷公藤甲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1567-200502)。

二、方法与结果

2.1方法

2.1.1沉淀法主要通过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过量溶质进行溶解,过滤并恒重未溶解溶质,计算溶解量。计算公式为:溶解量=100×(w溶质加入量-w未溶解溶质量)/w溶剂质量。操作如下:分别称取雷公藤提取物0.3,0.6,0.6,0.6,0.5,0.5g,各加入4ml水、无水乙醇、异丙醇、油酸、ipm、甘油,30℃超声20min,放置至常温,离心,滤过,沉淀物烘干至恒重。

2.1.2指标成分溶解量法雷公藤甲素为雷公藤提取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故以雷公藤甲素为指标,考察雷公藤提取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即溶解性能。

2.1.3粒径测定法主要通过向一定量各溶剂中加入等量溶质使溶解,再进行混悬液的粒径测定,根据混悬液粒径分布间接反映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情况,即溶解特性。操作:分别称取雷公藤提取物0.2g,各加入水、无水乙醇、异丙醇、油酸、ipm、甘油5ml,30℃超声溶解20min,依参考文测定粒径。

2.2结果

2.2.1沉淀法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溶剂中雷公藤提取物的溶解能力为:无水乙醇>异丙醇>油酸>ipm>水>甘油。

2.2.2指标成分溶解量法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溶剂中雷公藤提取物中雷公藤甲素的溶解能力为:无水乙醇>异丙醇>油酸>ipm>水>甘油。

2.2.3粒径测定法测定结果表明等量雷公藤提取物溶于一剂,形成混悬液的粒径为:ipm>油酸>无水乙醇>异丙醇(水和甘油对雷公藤提取物的溶解能力较差,形成悬浮液粒径过大,超出仪器测量范围)。

三、讨论

沉淀法为常用的溶解量测定方法,国标GB5750-85和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用于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溶解性总固体的量。该法相比其它两种测定方法,操作方便快捷,仪器设备简单,极其适用于水及其他低沸点溶剂中中药提取物的溶解量测定,且能全面客观地反应出中药提取物在各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但该法的烘干、恒重步骤给测定高沸点溶剂中中药提取物的溶解情况带来一定困难。例:测定雷公藤提取物在油酸(沸点286℃)、甘油(沸点290℃)中的溶解量时,需运用红外及其它手段进行烘干、恒重,无法用常规烘箱操作。相比粒径测定法及指标成分溶解量法,该法实验误差相对较大,且溶质消耗量大,不适合贵重药物及毒性药物的溶解性能考察。

指标成分溶解量法为含量测定常用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各个领域,普及面广,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相比其它两种测定方法,该法主要通过测定中药提取物中指标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量,间接反映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无法全面客观反应整个中药提取物溶解情况,且针对黏度较大的溶剂,本法操作有一定技术难度。例:测定雷公藤提取物中雷公藤甲素在甘油、肉豆蔻异丙酯等溶剂中的溶解情况时,含量测定样品中甘油、肉豆蔻异丙酯等易残留并在高效液相色谱柱上产生吸附,缩短色谱柱的寿命,并影响含量测定结果。

粒径测定法重现性好,精密度高,溶质和溶剂消耗量小,适合于贵重药物及毒性药物溶解性能的考察。该方法能较全面反映中药提取物的溶解性能,为中药提取物制剂的辅料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但该法无法定量溶解量,形成混悬液的粒径大小能否全面客观地反应中药提取物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仍需进一步探讨。相比其它两种测定方法,该法相对繁琐,需要对连续相黏度、分散相的折射率等参数进行查阅或考察。

实验中对各测定方法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运用以上3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雷公藤提取物的溶解性能,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运用以上3种方法对中药提取物的溶解特性进行考察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提取物溶散及制剂释药角度考虑,粒径测定法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中药提取物的溶散及释放。例:粒径分布图显示雷公藤提取物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和油酸中呈现两个粒径分布区域,而在异丙醇和ipm中只出现一个粒径分布区域,表明雷公藤提取物各组成成分在异丙醇和ipm中,能够以保持原提取物中的比例进行分散,说明其溶解具有均一性。释药过程中,更能表现出汤剂的同步释放原则。:

从辅料适应性角度考虑,以上3种方法综合运用更能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辅料的筛选。例:透皮制剂应选用溶解能力较好,且溶解具有均一性的溶剂。沉淀法和指标成分溶解量法表明,无水乙醇和异丙醇对雷公藤提取物及雷公藤甲素的溶解能力较强,而粒径测定法表明,异丙醇中雷公藤提取物能够按组分原比例进行分散,因此雷公藤透皮制剂选择异丙醇为溶剂依据更充足。

参考文献:

[1]徐君,叶敏,赵思明.膨化米粉溶解特性及膨化米糊流变学特性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3.1:4.

[2]曹伟平,杨更亮,张红医,等.雷公藤有效成分制备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2.33(2).187.

[3]陈晓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饮片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6.17(9).6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S].2001.

中药制剂篇4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64-02

中药汤剂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服用剂型,因中药材的质地、性质所含成分及其在水中的溶出度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在制作汤剂时应根据中药的具体处方采用相应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煎器的选用

中药汤液的质量与煎器选择关系密切。古代医家都强调用陶器煎药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陶器是由硅酸盐类为主要材料所制成的,硅酸盐化学性质稳定,它不易与任何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保持汤剂的质量。此外,一些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如玻璃、搪瓷等可作煎器使用。铁器、铜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易与药材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铁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颜色变黑或变绿,与黄酮成分生成难溶性铬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等均可影响汤剂质量和疗效。实践证明,采用铁器煎药时,如:诃子、苏木、地榆等所含酚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汤液色泽加深,药液有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呕吐,铜器也能出现类似现象,因此,不宜采用,目前医院煎药多数采用自动煎药机,可自动控制煎药的温度和时间。

2、药材的处理

药材的处理要根据药材性质决定。从理论上说,药材粉碎的愈细、扩散面积愈大,扩散速度亦快,煮提效果愈好。但是药材过度细碎,组织细胞破裂,致使细胞内大量不溶物及较多的树脂粘液质会随同有效成分煎出,使杂质增加。粘性增大,造成滤汤困难,亦影响药物疗效。因此,对含有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材如白芍、山药、黄柏等可以切成薄片,对质地坚硬的药材,如枳实、肉蔻等可打碎成粗块。对于花、草、茎类药材切成段。

3、饮片浸泡与加水量

中药饮片多为干品,有一定体积、厚度,在煎煮前含挥发性的药物大多治疗外感证,宜冷水浸泡10~20min后再煎煮,不含挥发性质地较硬的药物,宜用温水浸泡30~60min,其目的是使药物湿润,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溶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渗透,扩散到组织细胞外液中,若加冷水浸泡,湿润速度慢,渗透不彻底,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若加沸水浸泡,因为药材表面的淀粉、蛋白质等,遇热会糊化和凝固也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渗出和扩散,因此要加温水浸,但时间不宜过久,否则易霉变。

药材吸水量依据其性质而定,一般说,药材吸水量为自身重量的5~10倍,有特殊能吸水者,如胖大海可吸水为20倍,一些矿物类药材则吸水性差些,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药材质地疏松其容积较大,吸水量多,则总用水量大些,质地坚硬,其容积较小,吸水量少,则总用水量也少,一般规律是在浸泡后,加水量应超过药材表面2~3cm,第二煎可加至高出药材表面1~2cm,另一计算法是按每克药材加水5~10ml求出总用水量,然后将总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者留作第二煎用。

4、煎药火候,煎煮时间及次数

古代医药文献中有关煎药用文火和武火两种,煎药最宜用文火,如梁代弘景说:“凡煮汤欲微火冷水沸”。从现论研究煎药,也是主张用文火为宜,如果一开始就用武火火力猛,蒸发水份快,若不注意很容易把药物烧焦,同时生药组织里的淀粉,蛋白质会因高热而凝固,妨碍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但是对于发汗药,攻下药宜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略煎即可,以免有效成份挥散和药性改变。

煎煮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疾病情况和用药量多少而定。徐灵胎强调:“发散芳香一药,不宜久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决之。”中药品种繁多,性质不一,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异,像质地坚硬,溶解度小的药物,就要煎煮时间长些,加速成分的溶解和扩散,易溶出的药物,相对地煎煮时间短些。具体地说,可将药材分成3大类,它们在煎煮时间上有所不同。

4、1解表药材

大多质地轻松,几乎都含有挥发性成分,煎煮时间过长,会散失有效成分,影响疗效,故煎煮时间较短,一般从煎沸起计时为头煎,头煎为10~15min,二煎为10min,如防风、薄荷、细辛、桂枝等。

4、2滋补药材

多为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及动物组织等药材,含有糖类,蛋白质类及大分子物质等成分,其溶出和扩散往往较慢,如人参、龟板、何首乌等,只有长时间煎煮才能把有效成分溶出,故煎煮时间要稍长。一般从沸计时间约为头煎30~40min,二煎25min。

4、3其余药材

按一般处理,头煎20~25min,二煎15~20min,实验证明汤剂煎煮2次,煎出所含成分的75~80%,故建议煎煮2~3次为佳。

5、药材入煎顺序和特殊处理

为提高煎剂的煎出量,减少挥发物质的损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提高汤剂质量,确保疗效,对药物性质在入煎时采取分别对待的原则。

5、1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毒性,发挥药效。如矿石类、贝类、角甲类药材,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生石膏、赤石脂、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水牛角等必须先煎,有毒药物如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要先煎,久煎才能弃其毒性。

5、2后下

后下的药材要在群药煎煮一定时间后,约10~15min入煎,其目的是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以免成分的分解破坏。气味芳香类药材如:薄荷、香薷、苏叶、等等。如杏仁中含杏仁苷和杏仁酶,杏仁苷被杏仁酶分解成氢氰酸而呈现镇咳作用。如果杏仁长时间煎煮,杏仁酶会使杏仁苷分解成氢氰酸,随沸腾而挥发散失,降低疗效,故杏仁要后下。

5、3包煎

因某些药材在煎煮时容易形成糊状或粘液状及有茸毛粘入咽喉,引起咳嗽等,故用纱布包煎如:车前子、辛荑花、青黛等。

5、4烊化冲入

对一些胶类、糖类粘性大的药材,如阿胶、鹿角胶、饴糖等,溶解后再入药液中服用;溶化:如芒硝等可溶化冲入汤剂中服用。

5、5另煎兑入

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应单独煎煮,其汁兑入汤液中服之。

5、6冲服

中药制剂篇5

【关键词】临方制剂;中药调剂;防治攻略

中医中药是中国璀璨的文化明珠,对国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着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可是在基层中医院中医中药的适应人群在逐渐的呈现出"萎缩",这并不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错,而是在于它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的步伐,再加上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不甚了解歪曲了中医中药治疗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医治疗方法的落后、单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药治疗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难闻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没有更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攻略。其实不然,中医临床用药,除内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的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又称“临方制剂”。

一、临方制剂的概念

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广义上说,中药汤剂就属于临床制剂的范畴。由于中医治疗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属于个体化治疗。可随证加减的中药汤剂将不可避免永久存在,这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同样临方制剂也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是中药防治的重要攻略。

二、临方制剂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的异同

临方制剂在制作原则上是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没有区别的,但是临方制剂又不同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相当于小规模生产)。

三、临方制剂常用的剂型

3.1散剂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作简单。是指一种或几种中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散剂包括单味散剂和复方散剂。复方散剂的制作一般包括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由于临方制剂的量较少多用研磨混合法。比如,常用的单味散剂:用于降低转氨酶的五味子散,用于治疗遗精的生鸡内金散、刺猬皮散等经验告诉我们用散剂效果要好于汤剂。外用于小儿支气管炎的吴茱萸散。常用的复方散剂:用于小儿寒性腹痛的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用于口腔溃疡的苍倍散(苍术、五倍子等)使用剂量约为汤剂的三分之一。还有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受热成分被破坏用汤剂没有效果,只好加入散剂或其他剂型中如甘遂、雷丸、冰片等。

3.2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的粉末直接装入空胶囊壳中制成的剂型。不受所制药量多少的限制。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一般药物都可以用这一剂型。

3.3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物提取物和芳香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其中的蔗糖和芳香料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故尤其适宜于儿童。糖尿病人禁用。

3.4膏剂亦称膏滋、蜜膏,系指经中医师辨证论治而开具的处方,经煎煮提取、浓缩后,加入某些辅料(糖、蜜、酒、阿胶等)制成的稠厚的半流体或浆状剂型。多用于内服滋补,也可用于慢性病,对具有止咳嗽、滋润,润肠,补气血虚弱等的作用的可选用此剂型。煎膏剂含有大量的蜜和糖不但可以矫味可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有防腐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对老年人咳嗽、便秘等宜冬天使用。在制作时可凭经验判断合格与否。

3.5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主要供内服。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法相对简单。使用范围广。临方制剂中应用的主要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后三者都可以用塑制法,不受药量的限制,多少都可以制。水丸多用泛制法,药量太少(≤1千克)不宜做均匀。

3.6颗粒剂系指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的细粉混匀加入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的干燥颗粒状的剂型。是近30年在汤剂、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具有汤剂、散剂的特点,由于有蔗糖,又类似糖浆,味道好,服用方便,也倍受广大患者所喜欢。

四、临方制剂的剂型选择原则

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其选用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病情不稳定或初诊,病情短期可痊愈者,应选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需较长时间治疗,比如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对药物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比如:儿童病人,其本身就拒药,如果所用的药物再苦一些就更别提了,吃药跟要他的命差不多。如果给他作成带果味香的糖浆剂、颗粒剂,就比较好接受了。另外,需要长期用药调整的亚健康状态的、美容的人们不愿意天天熬药,可以为他们作成膏剂,每天按时的取一汤匙的药膏冲服就得了。无论那种情况的病人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选择剂型。这是临方制剂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杲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五、临方制剂存在的意义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药物不适用于用汤剂治疗,比如:驱虫药雷丸因含蛋白酶加热至60摄氏度易破坏而失效,需研粉冷水调,饭后服。如果直接购进雷丸粉,一是外观不易鉴别,二是药粉不易存放,而失去有效成分,所以需临时制作。再如甘遂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又为峻下利水药,用量又少,为了使使用剂量准确临时为患者研粉准装几粒胶囊服用。还有象鸦胆子必须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中吞服。另外,此类病人又非常有限。这些只是临时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有些病人可能会因长期服用汤剂,烦琐的熬煎滤沉就已被那中药味灌满了鼻孔,再看到那黑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就难以下咽,甚至病恶心、反胃,再由于工作、经济的原因不便使用汤剂的,有可能他们会放弃中药治疗。如果给他们调剂成蜜丸、水丸等服用方便,又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的临方制剂,服用方便又不影响工作,他们就有可能继续切底的治疗。

对某些病人来说,临方制剂和用中药汤剂比较有时会更经济,更节约药源,这也是对中药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方面。www.gwyoo

另外,临方制剂对基层中医院来说,不仅可以吸引来更多的病人,也会提高医师的治疗水平,增加医师治疗、药师调剂的技术含量。更进一步的讲,运作好临方制剂这一防治的攻略可以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广庆.中药调剂学[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2]谭德福.中药调剂学[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编写,2005年全国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0-406.

中药制剂篇6

关键词:中药制剂;薄层色谱;西药组分;红外分光光度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法以及红外光谱法对中药制剂中添加的西药成分进行鉴定,三种鉴定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都具备自身的优点与缺憾,通过研究人员的组合调整,将这三种方法进行结合处理,展开对中药制剂的西药成分检定实验,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1z测方法的优越性对比

1.1薄层色谱法

实验人员开展实验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药品实时快速初筛,利用药品含有的各个成分吸附能力水平上的不同,让溶剂反复在吸附剂上进行流过操作,这种方法的使用,是为了让药品中的各个成分可以出现相互分离的结果。这种实验方法,在设备设置上比较简单,并且实验人员在操作上也比较方便,实验结果很快就可以进行显色,药品在处理过程中展开速度比较快,非常适合混合物的分离。与此同时,对药品成分辨率展现上也比传统的纸层析高出很多倍。

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不同极性的单一性溶剂或是含有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等流动相进行固定相的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以液体溶剂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技术,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高且色谱柱可反复使用、自动化操作的特点,可用于高分子、极性、离子和热不稳定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成分测定方法。实验人员开展实验步骤时,需要将流动相泵进行安装,固定在拥有固定相的色谱柱上,柱中的各种成分被分离出来以后,就会自动流入经检测器中。检测器会自动开展检测上的步骤,对药品试样中的成分进行分析。这种实验方法,具备非常高的分离效能,灵敏度也较高。不仅可以应用在需要成分的鉴定上,鉴定过程中同样可以将其他成分进行测量。这种实验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的优势在于对药品成分的分析速度较快。

1.3红外光谱法

这种实验方法是分子吸收光谱实验方法中的一种,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驱的电磁辐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测评的,不同的物质对红外光吸收能力各不相同,实验人员可以根据吸收能力上的差距来进行物质上的分析,这种实验方法是和化合物的定量以及定性分析在应用过程征性较强,鉴定速度快,基本不会对样品造成成分破坏。与此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对试样的用量也比较节约,操作方便,适合各种状态的试样分析。

2临床实践

2.1仪器与试药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nicolet380红外光谱仪。检测药品盐酸芬氟拉明(批号10073-0002)、酚酞(批号0091-9601)、盐酸二甲双胍(批号200510284)、盐酸西布曲明(批号88060028)、参花清渴茶(批号070303,070503)、轻身减肥片(批号060802)。

2.2方法与结果

精密称取盐酸二甲双胍、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1mg的对照品溶液。取样品5片或粒研细,检测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的样品用甲醇10ml超声提取15min。然后用薄层色谱法快速筛选,检测盐酸二甲双胍,以氯仿-甲醇-水为展开剂,以10%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铁氰化钾试液-10%氢氧化钠溶液显色,检测盐酸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以甲苯-乙酸乙酯-异丙醇-浓氨为展开剂,在254nm下观察。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确认色谱条件,检测盐酸二甲双胍,以甲醇-离子对试液为流动相,色谱柱为C18柱。所检测的样品中轻身减肥片中含有盐酸西布曲明。

然后用红外分光度法进一步确认,疑似添加西药成分的分离方法用低压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收集的馏分经水浴蒸干后进行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分离盐酸二甲双胍柱层析以氯仿-甲醇为洗脱剂,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分离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的柱层析条件为氯仿-甲醇梯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所检测的样品中检出参花清渴茶和轻身减肥片中含有药盐酸西布曲明红外光谱。

3讨论

对中药制剂展开西药成分的鉴定实验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开展实验步骤。同样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本次实验采用的样品是含盐酸西布曲明的中药制剂,展开了以上的实验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具有参考价值,此时得到的西布曲明的分子离子峰值是280,二级质谱在实验中显现的碎片现象是125,139,153,165,179,179。实验的结果与实际的分子的结构十分吻合。

通过对各个实验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运用薄层色谱快速筛选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此外光谱的综合定性进行确认,发现红外光谱实验方法检测出的化学结构比较稳定,实验人员通过立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西药的纯度和含量进行分离。发现得出的结果均达到了红外光谱法实验上的要求。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结果精准性进行确定,并且三种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三种实验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虽然各自具备各自的优势,但是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上,都能达到实验上的要求。并且将这三种实验方法进行结合处理以后,还可以让实验涉及的步骤得到相应的缩减,这也给实验人员减轻了很多的操作负担。由于中药复方所含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简捷、方便地研究其中的有效组分含量、赋与传统医药以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近年来,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中药复方制剂含有的西药成分研究中应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实验表明,这种结合上的处理方法准确有效,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使用。与此同时,实验研究人员应密切关注分析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不断研究能应用于中药复方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药药剂成分分析上的控制体系,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并积极推动中药与西药结合处理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姚羽,李慧义,张启明.检测安神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方法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3):224.

[2]孙玉明,孙苓苓;钟大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某些中药制剂中的格列本脲[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3):326.

[3]曾茂法,张学斌.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鉴定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四种降糖药成分[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6(23):506.

中药制剂篇7

[关键词]药物制剂冷冻干燥萎缩喷瓶冻干保护剂

中图分类号:tm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33-01

1.前言

冷冻真空干燥是药物制剂常用的一种干燥方法,简称冻干。相比其他干燥方法,药物制剂的冻干过程是在产品冻结状态下进行的(0℃以下)。当药物制剂中的游离水分升华干燥后,为进一步降低产品的残余结合水分,会将产品的温度调节至0℃以上进行二次解析干燥,从而实现充分干燥水分目的,但通常不超过40℃。本文对冻干技术进行介绍和对其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冻干技术过程和影响因素

真空冷冻干燥包括预冻、升华干燥和解析干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技术因素对冻干过程和产品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第一,预冻阶段的影响因素有配方,冻结速率,冻结方式和冻结时间等。以配方为例,固体含量较少时,成品机械性能较差,容易出现成品塌陷,外观成型不合格。固体含量较多时,除会影响药液配制过程外,也同样会对成品的外观产生影响,如萎缩。第二,升华干燥阶段的影响因素有升华温度,升华速率和加热方式。以升华温度为例,要求其接近共熔点温度,但又不能超过共熔点温度。如果低于共熔点温度,则升华的速率降低,升华阶段的时间会延长。如果升华温度高于共熔点温度,则成品就会发生萎缩,颜色加深和溶解困难等现象。第三,解析干燥阶段涉及干燥程度的判断和后续处理。一般情况下,约有10%的结合水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升华,但是与升华干燥过程不同,结合水的解析需要足够高的能量,因此需要足够高且在崩解温度以下和使物料内外具有大蒸汽压差的高真空。当关闭冻干箱和冷凝器之间的真空阀,箱内压力在1min内上升小于1Kpa,表明冻干可以结束了(此时残留水分约在1-2%之间)。冻干结束后,应在出箱前将干燥的氮气或惰性气体充入箱内,再迅速封口或加塞,避免吸潮。

3.药物制剂冻干常见问题分析

3.1药物制剂萎缩

制剂冻干过程中,有时残留水分过多(往往超过了4%),会造成成品萎缩。这些残留水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分别是自身残留和外界的水分,一般以前者居多。因此,在药物制剂冻干过程中,务必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大程度地降低残留水分,避免成品萎缩现象的产生。

药液浓度的影响。在升华干燥过程中,水分升华干燥的速度不仅与温度、真空度有关,同时也受到药液浓度的影响。药液浓度大,冻结后形成的密度就大,这就会阻碍升华的进行,水分不易升华挥发,为药品成型后的萎缩留下了隐患。因此应尽可能降低支撑剂(即辅料)浓度和盐分含量。

真空度和温度的影响。干燥箱内的真空度是影响产品残留水分的重要因素。当进行解析干燥时,必须尽可能提高真空度,这样有利于残留水分的逸出。如果高真空干燥时间短或真空泵抽气效率低,都可能致使药品残留水分过多和萎缩。在系统达到最佳真空度的条件下,搁板和药品的最终温度就成为影响残留水分去除的关键因素。实际操作中,应该在保证药品活性的条件下,选择能允许的最高温度进行冷冻干燥。

干燥持续时间的影响。解析干燥的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产品干燥。常规冷冻干燥时这一过程一般要进行2-6h,在系统真空度比较高,选择的温度也比较高的情况下,可以缩短时间,但不能少于2h,反之需要延长。

干燥后处理的影响。干燥好的药品出箱后要及时密封或充入保护气体,否则与空气接触后容易吸潮萎缩。目前随着冷冻干燥机的改进,多采用箱内真空密封或充氮气密封。

总之,解决药品潮解萎缩问题的关键是有效而彻底地对药品进行干燥。调整药品支撑剂的浓度,提高干燥箱的温度,以及在较高的真空度下尽可能的延长解析干燥时间,同时在出箱密封的过程中避免药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等措施,可以改善药物制剂的萎缩现象,保证成品质量。

3.2药物制剂喷瓶

喷瓶,是药物制剂冻干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此现象表现为制品附着于瓶壁上,甚至外逸于瓶外。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会导致药物制剂作废。这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下列出几点造成喷瓶的原因,供分析参考。

1、灌装加液速度的影响。制品在分装过程中,当灌装机将溶液分注入瓶时,液体流速较快,会导致在瓶内液体中形成一定量的气泡。此时应将装瓶液体静置一定时间让气泡充分逸出,否则气泡被冻结在制品内部,当升华过程抽真空减压时,气体逸出带有部分制品粘附于瓶壁上。

2、冻结程度的影响。不同物质溶液的井晶点为物质的特性常数。冻结后的制品温度必须低于共晶点。但是溶液的过冷现象经常发生,即溶液温度降至共晶点以下时,溶质和溶剂仍不结晶。一般须将制品冻结至共晶点以下15℃左右,再维持1-2h,以保证制品冻结完全。否则如果溶液未全部固化就进行抽真空减压,溶质随水分逸出,形成喷瓶。

3、加热过程的影响。加热过快,造成制品上下部温差过大,下部制品的结晶不是从固体到气体升华,而是从固体、液体到气体蒸发,形成喷瓶。这还造成制品的上下部位出现不同的外观,上部均匀、疏松,呈海绵状的理想外观,而下部则呈现硬结和不规则的空穴,时常造成产品报废。

3.3冻干保护剂的选择

冷冻干燥过程具有低温低压和水分含量低的特性,使其在生物制药等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但是,整个冷冻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应力会造成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因此如何保持生物类制剂冻干前后的活性和稳定性,已成为该类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冷冻干燥对细胞的损伤机制,主要有冰晶的机械损伤,电解质含量变化导致细胞皱缩的损伤和脱水导致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蛋白质活性改变的损伤等。目前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根据保护剂的化学性质可将其分为糖类,醇类,无机盐,聚合物等。其中就有我们熟悉常用的蔗糖,甘露醇,葡萄糖和乳糖等。

在冻干保护剂的选择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点:1、单一保护剂成分的保护效果有限,不能对生物类制剂起到应有的保护,因此需要将几种保护作用不同的保护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复合配方;2、为了使冻干后的产品能具有较理想的外形,复合配方中应含有一定量的赋形剂,如蔗糖;出于长期运输储存的考虑,应添加适量抗氧化剂。对于pH变化较为敏感性的细菌,还需要添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钠等pH调节剂,使制品的pH保持在该菌最适合的范围内;3、保护剂复合配方中的总固体含量会影响冻冷冻干燥过程。如果固体质量分数低于2%,由于缺少骨架支撑,会造成冻干药品结构的机械性能不稳定;当配方中固体质量分数超过10%时,干燥过程中去除水分的阻力增大,增加了制品冻干的难度。因此,保护剂含量要与产品外观萎缩与否相互协调;4、应当尽量选择具有较高崩解温度的成分,以利于冻干。崩解温度过低将会延长制品干燥的时间,增加生产成本;5、面对一些细菌类的药物制剂,应根据不同细菌的生长特性要求,添加某些特定的营养因子。

4.总结

冷冻干燥技术已经在药物制剂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其中的过程和原理解释起来相对简单,但是其涉及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类问题。同时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中条件的调节是相互制约的,因此需要操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从而获得更好的产品。

参考文献

中药制剂篇8

【关键词】中药分散片;常用中药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

【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63-03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ispersibletabletsandothe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raldosageformsandfunctionalcharacteristics.methodstocomparethedifferencebetwe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traditionaloraldosageform.Resultsthedispersibletable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vetheadvantagesofbothsolidandliquidpreparations,whichhavetheadvantagesofquickdissolution,highbioavailabilityandvariousmethodsofpreparation.ConclusionthedispersibletabletofChinesemedicinehasuniqueadvantages,andisanewtyp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raldosageformwithbroadprospects.

Keywords:Dispersibletablet;oralprepar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Biologicalavailability

中t药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步被国际承认,如复方丹参滴丸已进入美国FDa临床研究[1]。中药得以流传至今,在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不良反应少、资源广泛、配伍使用协同作用强;亦有限制其发展的不足之处,如成分复杂且有效成分含量低、作用机制复杂及体内作用时间迟缓[2]等。为此,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寻找高效、便捷、服用方便、给药方便、给药量少的中药新剂型,旨在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克服其不足,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分散片(Dispersibletablet)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3]。其为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新型片剂类型,发展较晚,中国药典2000年版才收录分散片这一品种,尤其是中药分散片的发展较迟缓。迄今为止,中药分散片在中国药典的收录量仍为零。中药分散片对中药的发展具重大意义。如分散片中的原料药物应是难溶性的,大多中药提取物是难溶性的,如黄酮等;中药分散片能解决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和吸收问题;中药溶出慢,作用时间迟缓,中药分散片能在3min的较短时间内崩解成均匀的混悬液,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中药大多是乙醇的提取物,黏性大、具引湿性,而中药分散片中如微晶纤维素、碳酸钙等的加入能改善物料的吸潮问题[4]。

1分散片与传统中药口服剂型对比

剂型与药物同行,有药物即有剂型。中药发展历久弥新,中药口服剂型亦从远古时期的汤膏剂发展到新中国时期的颗粒剂、普通片剂、胶囊剂、口服液体制剂以及现代的微丸剂、泡腾剂等新剂型。

11与普通片剂对比片剂是较简单实用的剂型,其制备与保存运输都简便易行。中药片剂起步相对来说较早,已上市的中药片剂也较多,如桑菊感冒片、甘草片、复方大青叶片等。但中药普通片剂溶出速度慢、溶解度小,对药物的吸收存在影响,且片大、服用量大,小孩、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不便服用。与它相比,中药分散片具崩解溶出速度快,分散性好,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可吞服或用水分散后服用,提高老人、小孩和吞咽困难患者顺应性的优势。

中药复方制剂三七止血片是具有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的药剂,主要用于急症患者,但其存在崩解迟缓和药物溶出慢的问题。冯改霞等[5]将三七止血片制成分散片,并作了其和普通三七止血片的体外溶出度试验,以Rg1、Re为评价指标,发现分散片的溶出明显优于普通片。在3、5、10、20、30、45min时三七止血分散片的溶出百分率为843%、897%、928%、962%、991%,而相应三七止血片的溶出百分率仅为228%、389%、552%、785%、846%、921%。三七分散片更高效、速效,适用于急症或吞服困难患者。

张峻颖等[6]研究制灯盏花素分散片,并将其与灯盏花素普通片的溶出度进行对比,分散片在5、10、25、40min时的溶出度分别为95%、996%、1003%、997%,灯盏花普通片在同样溶出条件和取样时间下的溶出度为28%、35%、632%、716%。对比其溶出可发现,灯盏花素普通片的溶出远远低于灯盏花素分散片,可见其生物利用度也远远低于分散片。将灯盏花素制成分散片能增加溶出、提高生物利用度,扩大其临床应用。

12与颗粒剂对比中药颗粒剂占中药剂型的比重较大,是由汤剂和糖浆剂发展而来的,为中药与适宜辅料制成的颗粒状制剂。蔗糖在所用比例中占比例较大,溶出和吸收快,作用强,携带方便,制备简单易行,可直接吞服或冲服。但颗粒剂存在难随证加减、适口性差、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等问题[7]。如今已有部分中药颗粒剂也制成分散片,如感冒灵分散片[8]、板蓝根分散片、益母草分散片[9]等。大部分中药具有引湿性易吸湿,制成分散片因加入微晶纤维素、乳糖等,可在一定程度改善颗粒剂吸潮问题;加入超级崩解剂如羧甲淀粉钠、交联聚维酮等,能在极短时间内崩解,提高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加入微粉硅胶作为助流剂,其硅醇基的极大亲水性,利于水分进入片芯,加速崩解及药物的溶出速率;服用量准确;溶出和吸收较颗粒剂快;携带、服用简单方便,患者顺应性好[10]。

板蓝根,现临床使用的较多剂型为颗粒剂。任祥友等[11]将板蓝根浸膏粉制成分散片,其可压性和分散均匀性好,三批分散片的溶出百分率分别为9458%、9586%、9403%,符合分散片的特点,且其中试结果显示工艺适合工业大生产。刘荣[12]选择气血瘀滞型痛经患者112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益母草分散片,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各治疗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发现观察组的痛经症状评分降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9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61%,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益母草分散片更适宜用于气血瘀滞型痛经,疗效好,复发率低,且益母草为中药,来自于天然,毒副作用小,可长期使用,更值得临床推广。

2中药分散片与现代中药口服制剂对比

近年来中药剂型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如微囊、微球及纳米制剂、脂质体等。

21与口服液体制剂相比口服液体制剂是发展最早的中药剂型,种类较多,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糖浆剂及酊剂等,是将中药成分或中药提取物溶于适宜溶剂或难溶性原料药分散于溶出介质中制成的供口服的溶液型或混悬型液体制剂[2]。其发展较早亦是因其制备简单,成本低。但其存在①服用量难以准确掌握;②分散度大,易降解以及一系列物理稳定性问题;③水性溶出介质易霉变,常需加入防腐剂;④体积大,运输储存不便;⑤中药大多味苦,液体制剂常需加入掩味剂、麻痹剂、矫味剂或用一些包合技术等掩味问题[13]。

分散片服用方式多样,可吞服、咀嚼,还可用水、牛奶等分散后服用,兼具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的优点。固具有液体制剂分散度大,药物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片剂制备、运输、储存、服用方便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液体制剂不稳定、运输储存不便等问题。如非处方药双黄连口服液,刘郁等[14]将其制成复方双黄连分散片,成品符合分散片药典标准,含量测定及溶出度测定也合格。

22与泡腾剂对比泡腾剂与分散片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均是新型的片剂类型。是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可产生气体而呈泡腾状的片剂[2],兼具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的精华,且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其是利用有机酸和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置人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状如沸腾,故名泡腾剂[15]。它们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崩解(分散片1~3min,泡v片1~5min),溶出和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便于老人、小孩及吞咽药丸困难病人服用。不同之处在于:①泡腾片适用于易溶性原料药,分散片适用于难溶性原料药;②泡腾剂制备较分散片复杂,需加入柠檬酸、酒石酸、富马酸等作为泡腾酸源,碳酸钠、碳酸氢钠及碳酸钙等作为泡腾碱源;③其在制备过程中对湿度、温度等要求较高,对包装也要求严格,极易吸潮,造成崩解失效。相比泡腾剂,分散片的制备工艺与普通片剂相同,不需严格控制温湿度及加入泡腾剂,更简单易行,达到高溶出及生物利用度[15]。诸如清开灵泡腾片[16]等均已是成熟、市场评价好的中药口服剂。

23与中药微丸对比中药微丸同属于新型中药口服剂型。是指直径05~15mm(一般不超过25mm)的球状或类球状的固体药物剂型,即由药物与辅料构成的圆球状实体[2]。中药微丸与中药分散片相比,中药微丸对原料药的溶解性无要求;分散片崩解较快,达到吸收起效快的目的,微丸与胃肠道接触面积大,使药物吸收彻底,提高生物利用度;分散片可用水分散后服用,便于老人、小孩及吞咽困难患者服用,而微丸则是本身即是体积较小的小丸达到此目的。微丸制成后可通过压片技术制成片剂,但中药微丸的制备技术与仪器设备较分散片复杂,且微丸主要用于缓控释制剂[17]。程岚等[18]将用于高血压病、心绞痛病的愈风宁片改剂型为愈风宁微丸,且通过体外溶出试验,愈风宁微丸的溶出明显优于愈风宁片,提高了药效,使本药达到了速释目的。

3小结与展望

国内上市的中药分散片较少,如绞股蓝总苷分散片、血塞通分散片、灯盏花素分散片、银杏叶分散片及七叶神安分散片等。近年来如黄藤素分散片治疗慢性盆腔炎[19]、七叶神安分散片治疗紧张性头痛[20]、中药抗宫炎分散片联合微波治疗重度宫颈糜烂[21]等均表明中药制成分散片有意义且疗效优于普通片剂。但也并不是所有普通片剂类型均适用于制成分散片。分散片的主要成分需是难溶性的,做成普通片剂或胶囊有生物利用度问题的药物,不适用于易溶、毒副作用大、安全系数低的药物。此外,分散片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粒度是控制分散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对原料药进行微粉化处理;崩解要求高,需使用大量的优质超级崩解剂,成本高;崩解剂用量大,易吸湿,对储存条件及包装材料的阻湿效果较普通片剂高。

总之,中药分散片凭借其独特的作用特点及服用方法,已受到中医药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使得中药分散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通过制剂手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药各方面的优势,中药分散片会才会得到进一步认可。参考文献

[1]赵永良,王超,韩亚朋,等.中药现代化研究关键问题与前景[J].中国医药指南,2011(04):123-126.

[2]刘喜纲,刘翠哲,韩桂艳.中药分散片的制备工艺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02:208-20.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通则0100.

[4]项瑞.中药分散片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12(16):19-21.

[5]冯改霞,刘汉清.三七止血分散片的制备工艺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6(02):40-42.

[6]张峻颖,郭健新,黄罗生.灯盏花素分散片的制剂工艺研究[J].海峡药学,2004(16):27-28.

[7]徐青青.中药颗粒剂优点与不足[J].亚太传统医药,2015(22):141-142.

[8],张瑜.感冒灵分散片的研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7):46.

[9]姜娟,乔爱玲,赵玉清.益母草分散片联合中药穴位敷贴促进产后子宫复旧58例[J].中国药业,2015,20:129-131.

[10]经嘉,黄桂华.中药分散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08):73-75.

[11]任祥友,蒋瑞芹,崔玉芹.板蓝根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05):116-117.

[12]刘荣.益母草分散片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J].亚太传统医药,2013(02):98-99.

[13]胡瑞谦,赵国君.中药口服液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06):142-144.

[14]刘郁,全红梅,刘连新.中药分散片及工艺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06):538-540.

[15]吴红艳.泡腾片剂的特点及发展[J].中国处方药,2014(02):80-81.

[16]俞加林,刘莉,孙湘莉,等.清开灵泡腾片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2001(08):15-17.

[17]孙俊,陈志鹏,于永军,等.微丸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04):92-95.

[18]程岚,袁子民,赵琳,等.愈风宁心微丸与愈风宁心片溶出度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01):76-77.

[19]索亚宁.黄藤素分散片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10):2441-2442.

中药制剂篇9

   1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分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有效成分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分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2中药煎煮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中药服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2]。

   6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用药。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参考文献

中药制剂篇10

【关键词】中药  合理用药

        1 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分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有效成分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分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2 中药煎煮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中药服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 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 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 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2]。

        6 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用药。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