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关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6:43

精神关怀篇1

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困济贫、见义勇为、善待他人的代名词,他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他把人民的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对待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在鞍钢工作期间,他主动担任课余文化补习班的教员,对待那些文化水平低的同志,总是耐心细致地辅导;在部队,雷锋晚上为了不影响同志们休息,他就离开宿舍另找地方学,还耐心地帮助战友解决问题,用省下来的钱买图书供战友们学习用;战友因为执行任务而没有时间照顾生病的父亲,雷锋便主动帮忙照顾。雷锋关怀友善精神的弘扬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雷锋曾说:“我愿做山涧一滴水,投入激流是大河;我愿是小小一团火,点燃自己,温暖他人。”雷锋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不图回报,赢得了人民对他的信任、尊重和友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关怀友善的真正意义,在友善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他人对自己友好善良、诚实信用、宽厚仁慈的态度,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学会关怀友善对待人民则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步。

雷锋的关怀友善精神体现在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雷锋将“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处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而少从别人那里索取”,用实际行动促进了社会团结友善、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形成,他把人民大众都视为自己的亲人,只要是人民需要的,不管分内分外都主动去做,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们以“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形容雷锋的助人为乐,他对人友善、真诚,做好事不求回报,出差中主动照顾老人;帮助丢了钱包的大嫂买车票,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只是留给人们一句:我叫,我住在中国。雷锋将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友善精神融人了个人价值观中,如果当今社会,人人都自主自愿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危济贫,那么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友善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成员关怀友善的社会,就是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友善待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道德,友善是个人品德的财富,只有每个公民都做到友善的对待他人,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与人为善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助人为乐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根本。在《雷锋日记》中曾这样描述:“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时,大北风刺骨地刮,地上盖着一层雪,显得很冷。我见到一位老太太没戴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了那位老太太。他老人家望着我,满眼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路上,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这篇朴实的日子,看后让人感动,雷锋将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精神传送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助人为乐的个人品质,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相互信任、关怀友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就不能协调一致,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可以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弊端,从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使社会充满活力与生机,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宏伟蓝图。

雷锋的关怀友善精神还表现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雷锋以“对党和人民要万分忠诚”的态度,正确对待来自群众的批评和意见,为人民的利益严于律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雷锋日记》中,多处可以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今天排长给我指出,要我今后办事多和群众商量,注意工作方法。我觉得很好,一定改进。至于其他方面的小缺点,我也要特别注意,加以纠正。有些反映虽然有出入,但我也很欢迎,今后提高警惕,随时注意。我深记了斯大林的教导:‘我们不能要求批评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批评是来自下面的,那么即使这种批评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正确,我们也不应当忽视。’今天我是一个班长,对待战士的反映和意见,丝毫不能轻视,一定要坚决克服缺点,做好工作。”雷锋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时刻准备着为人民的利益贡献一切,他在工作上严于律己,'在生活上更是坚持“生活上像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锋平时生活很节俭,舍不得花一分零钱,然而,当他得知辽阳市遭受洪水灾害后,毫不犹豫地寄去100元;为庆祝抚顺市望花区成立,他送去100元;战友的父亲病重,他主动寄钱帮解燃眉之急……雷锋已经把友善、关怀他人当作自己生活有的习惯和乐趣了。这些发生在平凡中的小事足见雷锋精神的伟大,这些都突显雷锋精神崇道德典范的闪光点,也正是雷锋一生始终坚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典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冲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如果公民能够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宽容友善地对待他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雷锋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足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友善本质,激励着人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践行者,引导我们崇德扬善、辨别是非,构建社会主义的道德坐标,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自觉。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对交往方式和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友善的道德品格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矛盾和冲突的发生,提高现代社会人的良好道德修养重要方面,体现友善待人、一视同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提高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一字歌

雷锋“一头牛”的

奋斗精神

雷锋能够艰苦奋斗,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从心中爱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说:“我要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心向着党,是雷锋最重要的政治品质,一心向着共产主义,是雷锋忠贞的信仰,这是雷锋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实基石。他像一头“孺子牛”,踏实地奋斗在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雷锋带病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奋斗七天七夜,直至战胜洪水,把“只有勤奋、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幸福的”融人行动中。雷锋艰苦奋斗的精神唤起了几代人的道德自觉,他通过长久的艰苦奋斗,达到了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使人在喧嚣的尘世纷扰、利益之争和现实矛盾的漩涡中,获得了一份内在的超越感和一份心灵的宁静感。

雷锋精神一字歌

精神关怀篇2

给学生更多的“精神关怀”就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灵充实,关怀他们的人格完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关心学生的德、智、美、心和谐发展,即良好品质的养成,智慧潜能的开发,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即将认知发展,情感陶冶,意志锻炼和行为习惯培养统一起来,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情意行合一的教育。

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育人须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作为“精神关怀者”,他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因此,精神关怀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班主任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

班主任对学生的精神关怀,班主任自身的情感人格,是影响班主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虽然一般的科任教师也要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给学生精神关怀最多的应当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比一般任课教师更多地参与学生的生命活动,参与他们精神世界的建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精神关怀者”的班主任,要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协调发展。

我班有个学生,叫王某。他上课总是说话,经常做小动作,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我就经常批评他,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多次批评他,希望他能够知错改错,知耻而后勇。开始时,他还听一听,后来就开始公开顶撞,我就更严厉地批评他。有一次,他和班内同学发生矛盾,甚至先动手和那个同学打起来,并且他有几个“同伙”帮着拉偏架。我终于抓住了“整治”他的机会,要杀一儆百,就让他停课,回家反省。这次收到了一点效果。他主动找我承认错误,并托人来说情,他也带来一份检查,我看他有点真心改过的意思,也就原谅了他,让他进班学习。可是好景不长。在学业水平考试前复习时,我发现他做题非常认真,我心想,王某变了,谁知走到他的座位上一看,原来,他匆匆忙忙在写生物作业。我让他把生物作业放下,赶紧复习语文,他就拿出语文资料看起来。等我再次走到他的座位前时,他又在做生物作业,我生气了,就动手把他的生物作业收起合上放到他的课桌的前边,这时,他却突然发脾气,抓起生物作业,“啪”地一声,投进课桌斗里去了。我很是尴尬,一时性起,推了他一把,责问他想干什么。他立即大声喊叫,离开座位,责问我凭什么打他。我更来气了,刚想拉他出教室(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复习),他那几个“同伙”立即围过来,我一看这架势,质问他们几个人想干什么,并责令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那几个学生还算听话,都回座位上去了。自然地,这次依然是停课反省,并放出话来,决心开除他。

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情,让我始料不及,竟然还有人做王某的帮手,不由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前我对他的批评教育有点简单了,只是批评,写检查,缺少了解和沟通,接班时间不长,我还真不了解王某这个学生,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通过参加班主任培训,提高了我对问题生的认识,借着这个机会,我得好好研究研究他。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近成年,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但依然是不同于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鲁迅先生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孩子的发达。”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每一个孩子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整天要和这些与成人不同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为了获得他们的信任并被他们所接纳,我们要学会从了解学生入手,进而理解他们,与他们对话、沟通和交流,和他们分享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这不,第二天,他姨夫打来电话,说想见见我,我同意见面。王某的姨夫告诉我,王某家里有个七十多岁的爷爷,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在外打工,已经多年没有回家。其间,王某的母亲从外省打来电话,向我道歉,并告诉我,她欠孩子太多了,她在王某五岁时就外出打工了,很少回到让她伤心的家,请我原谅她孩子一次。原来,家里的变故,家庭的不完整,造就了王某乖张的性格,他是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他更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我对他太不了解了,不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缺少对他的精神关怀。

王某进我的办公室后,先是深深一鞠躬,满脸诚恳,说:“老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那样对您,我那几天心情很烦躁,不由自主对您发火了,都是我不对,请您原谅我这一次吧。”看来,这几天,王某的大姨和姨夫没少做工作。我觉得,王某像是变了一个人。多听话的孩子,多有礼貌的青年,多懂事的学生。我也别绷着脸了,就说:“老师也有不对的地方,简单,粗暴。老师原谅你,也向你道歉。你以后要发奋努力,通过读书改变你的人生,改变你的家庭状况。你还有年老的爷爷和生病的父亲等你去赡养,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呀,孩子。”话未说完,王某流泪了,王某的姨夫也在抹眼泪,我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抓住这个机会,我多次找王某聊天,说家事,谈理想,论人生。此后,我欣喜地看到,王某变了,听课认真了,作业认真了,脸上还经常挂着微笑。当然了,会不会反复呢,会不会是三天热度呢,这要等时间来验证了。

人之初,性本善。爱好学习的学生是相似的,有问题的学生各有各的不同。通过这次事件,我认识到,要想教育好问题生,必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必须让他从内心接受你,要给他更多的精神关怀,同时还必须要有家长的密切配合。

精神关怀篇3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文关怀

前言精神科患者是目前临床上救治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样就使得精神科的护理必须与普通临床科室的护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这样有效的提升精神科患者的治愈率与治疗有效率成了当前广大医学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精神科护理的和信誉任务,是尊重与关爱的显示体现。下面本文将以抽取58例2011.1.1.~2012.1.1.之间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为例,来探讨人文关怀应用于精神科护理的重要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抽取58例2011.1.1.~2012.1.1.之间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其中男患者33例,女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在16~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岁,住院的时间在2天~2年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个月。病程发展为半年~15年,平均病程为8年,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的临床诊断标准,均表现为精神气质和精神分裂急性发作。相关的护理人员一共有18位,护龄在3~15年之间,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士3名,护师13名。将患者随机的分成两组,每组各29人,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他们在文化层次、年龄、性别以及病程严重程度上仅具有可比性,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具体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精神科常规护理的方法,而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的护理。人文关怀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对患者的心理需求与要求进行把握,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先与精神科住院患者先取得良好的沟通,才能够保证后期护理工作的有效性[2]。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保持乐观、积极、自信的态度,进而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学会察言观色,了解患者体态、语言、延伸以及表情所代表的要求与需求。进而用确切的保证、有效的心理暗示以及合理的解释来对患者的不良心态进行调控,过做出心理支持,进而对患者展开有效的心理教育。

再者就是帮助患者重新找回回归社会的自信。其主要原因是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对治愈丧失了信心,对各方面都存在疑惑或疑虑,甚至部分抑郁症患者会经常产生自杀的想法[3]。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整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其内容主要包括了所需要的支持度、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力等。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性质,并与家属之间保持长期的沟通与交流,再者就是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提升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并更好地适应社会。

(2)重视人文关怀的细节当患者入院之后,首先就是引领患者对住院的环境进行熟悉,主要包括了休息区域、医院的规章制度、住院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等情况。但是基于精神科患者在理解上与正常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故而必须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讲解,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向导作用,并消除患者内心恐惧、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促使他们积极的配合治疗。

(3)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为了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尽可能的为患者创造自由、轻松,并且接近于家庭的环境,是之整洁干净。再者就是根据患者的要求与喜好,在房间配置鲜花、壁画等,使患者的满足感和信心得以提升。

(4)对特殊症状的人文关怀对有行为退缩的患者,护理人员多加鼓励、启发和引导。对表现良好的精神患者,多加表扬和奖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与信心。对于冲动的精神患者,予以宽容和谅解,以爱、理解、包容与同情来作为工作的基本理念。

3、对护理效果的评价标准其主要是以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以及精神科临床质控中心的评定制度为参考的依据,实施的是百分制,对受伤率、治愈率以及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估。

4、统计学软件借助统计学SpSS13.0软件,对两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

二、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方法护理之后,在受伤率、治愈率与家属满意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治疗小组更占优势,两组护理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的情况对比%

三、讨论

以上我们探讨了采用常规护理与融入人为关怀护理两种方法在精神科中的护理成效。其结果显示,将人文关怀有效的引入精神科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治愈率与家属的满意度,有效的降低受伤率。由此可见,在精神科后期的治疗中融入人文关怀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0(3):111-113.

精神关怀篇4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精神关怀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虽然许多班主任任劳任怨,责任心非常强,迫切希望把班级工作抓好,但学生却不一定理解、支持、敬爱班主任,也不一定能把班级管理好。有的班主任不及时反思、梳理、总结工作,结果虽然非常累,学生反而厌恨班主任,跟班主任对着干、逆着来;有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事论事的多,能对班级进行系统管理和构建良好班级文化的少;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急在心里,表露在工作中,结果越急管理越没有思路,学生越反感,班级越管不好。针对部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情况,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精神关怀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理解尊重学生

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在所难免,毕竟“金无赤足”。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有问题的孩子则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倾注。对困难生出现的学习上行为上的差异或严重的行为过失,教师要学会设身处地正确认识理解和诱导,要站在“人”的角度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可取之处应予以及时肯定,切不可“恨铁不成钢”,用过激的言行刺伤他们的心灵,或体罚或变相体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破罐破摔”。爱默生曾中肯地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我班有一位学生,父亲打工出了事故,母亲体弱多病,加之基础差,性格内向偏执,还染上了吸烟恶习。我通过观察和家访发现该生本质不错,平时经常找他谈心,问寒问暖,动员学生为其损款,鼓励上进,上课抽问也多加鼓励,一年下来,该生改掉陋习,学习由末几名进入优秀行列,还当上了班干部。

可见,对学生的热爱、理解与尊重,实际上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情感氛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矫正,其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也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班主任要展示个人魅力

要想有效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还要看个人魅力。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决定着班级有没有向心力,决定着班级有没有凝聚力。我认为班主任的个人魅力主要表现在:

1.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能给予学生春风般温馨的鼓励,使学生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朝气、充满激情。

2.勤奋进取的精神态度。成功总是由汗水凝聚而成的,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班主任勤奋进取的精神态度能不断激励学生,给学生无穷的力量。

3.严肃认真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嬉皮笑脸的轻浮态度只会培养学生阿谀奉承的不良习惯。班主任严肃认真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能培养学生沉着、扎实的学习作风。

三、帮扶和谐共振

“十个指头有长短”,困难生则是那最短的一根指头,“一花独放不是春”,光靠班上的优生建不好班集体,更多的困难生则需要爱心奉献,人文关怀,促使其共同前进,达到“百花齐放春满园”才是佳境。这就需要教师对困难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动态、理想、学习、表现等有清楚掌握,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的做法是,将困难生分类,建立“爱心帮扶”机制,优生与困难生结对,科任教师、班主任与相应困难生结对,随时关心他们,构成磁场效应,合力共振。一年下来,我班十一名困难生有三名进入B优,三名进入C优,有两位同学在省级作文赛中获奖。

四、批评从赏识开始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且是未完成的生命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色彩也难免会暴露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班主任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多维度评价学生,更有利于一个生命的成长。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分为二的,批评和赏识同时进行并不矛盾。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把赏识作为批评的第一步也是一种策略。任何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盯着缺点一味批评,往往会让学生更叛逆,久而久之优点也丢掉了。所以从表扬学生优点入手,让学生找到自信,再指出缺点帮他改正,也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五、创设民主开放的班级氛围

精神关怀篇5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科学性艺术性精神关怀

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教育学的具体运用却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门职业,教书育人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笔者在职校工作已有16个年头,担任班主任也已有12个年头了。这么多年下来,回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虽说所做的工作比较细碎,但正是这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成为学生变化的十字路口。职校的学生难教、难管,这就要求我们中职班主任一定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学习和成长。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职校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给予精神关怀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班主任应该在开学第一天,向全班同学灌输集体思想,让每位学生明白,自己是班级中的重要成员,是班级的主人,要让学生树立起一种“班荣我荣,班衰我耻”的思想,使班级中每个同学都努力为班级争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养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班主任

一个老师,尤其是一个中职班主任,只要成为了学生们所敬仰的老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这就像是年轻人谈对象一样,如果喜欢对方,肯定会心甘情愿为对方做一切事情,不会说半个“不”字,而且会完成得非常漂亮。笔者在职校多年,也渐渐摸索出这么一条规律――学生喜欢那些能够关心他们,平易近人,公正公平,有亲和力,而且有幽默感的老师,对有些整天在学生面前把脸拉下来,并时时刻刻都很严肃的老师,学生不一定喜欢。

三、用合适的班级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职学生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思想上叛逆,而且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的学生,若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约束他们,那他们就会像是一群野马,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为此,笔者会在新班级刚开始时,制定出一系列适合自己班级的班规,以对学生进行行为上的“约束”。比如说:12级计算机班在开学初,笔者就针对班级750元助学金制度(每个班级只有63%的同学可以享受)明文规定了一些制度:德育积分在前十名的同学确保一定享受;跟上学期相比较,若德育积分进步明显(进步了五名以上)确保享受;班级中低保/残疾等家庭困难的同学若一学期中没有重大违纪发生也确保享受;处分过的同学一律不享受。正是由于制定了这一系列的制度,优秀学生就在各方面比上学期更进步了,因为他们要确保前十名,中等偏下的学生也有机会了。当笔者在开学第一周的班会课制定出这些制度之后,各任课老师都反映说班级比上学期更优秀了,学生也更自觉了。

四、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对我们计算机专业这种男生占大多数的班级来说,调皮学生就更多了。班主任应多与他们交心、谈心,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在乎他,老师尊重他,老师也关心他。由于中职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受到老师的冷落,因为他们成绩不好,因为他们表现不好,所以到了职业学校,就形成了很强的自卑感,很怕别人瞧不起,但自尊心极强。有时甚至仅是老师在上课时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就会跳起来,像一头发怒的小牛。有一次上数学课,有一位同学将手机拿出来玩,被数学老师看到,于是老师就批评他,并让该同学将手机交到讲台上,可这位同学不肯拿上去,后来老师也生气了,就走到他边上,硬生生地想将手机拿去,于是这位同学也就跳起来了,开始顶嘴并动起手来了。事后,笔者找了该同学,跟他好好沟通了,也让他自己换位思考当时的行为是否有点过分。在笔者的耐心疏导之下,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后来他诚心诚意地向数学老师道歉了,并在以后的数学课上,比以前更加认真了,还要求老师将他的位置换到第一排。

精神关怀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我院今年开展了“某某”活动。在活动期间,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

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

1.转变观念,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患者入院时有人热情相迎,出院有人笑脸相送;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

2.让病人看明白病,费用明白是关键,是让病人享有知情选择权的重要体现。常用药品及价目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和电脑触摸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不再是”雾里看花”,消除了交糊涂费、花冤枉钱的疑虑,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3.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努力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

4.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病人出院时,送上一份“健康联系卡”。做好出院前的再次沟通,把病人送到病区电梯门口。实行这一工作模式后,住院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

5.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到病区是个家,这里有温暖、有爱心、有同情、有支持、有理解、从而有治愈的信心。例如,有些患者伴客过多,在病房里高声谈笑喧哗,影响医疗活动正常进行和其他患者休息。护士们改变过去呵责,驱赶的做法,代之以文明劝导劝导多余的伴客自觉离开病房,并在生活,治疗上尽力为患者提供方便。使病人感觉到病区就是自己的家,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愉悦安静整洁的治疗环境。

精神关怀篇7

关键词:胡山林;文学与人生;生命关怀精神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和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河南省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山林先生,在其近四十年以来的教学、学术研究、写作与日常生活中,一以贯之地以学生、读者、文艺作品及其人物、艺术家等生命体的生命为本位,以其独到的生命智慧孜孜不倦地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写作甚至与人日常生活的交往等活动,不断地赢得了无以数计的学生(或学员)、读者、同仁等世人对其处世的态度、方法、行为风范与生命精神等方面的肯定和钦佩。这么多年以来,胡山林先生总是以自己满腔的生命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君子气度来从事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写作与日常生活的几乎所有活动,于是,在其从事的上述各种活动中,无时无处不体现出他对一切生命体所给予的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具体到胡山林先生所著的诸多著作之一的《文学与人生》这本书中,仍然非常鲜明的体现出其对一切生命体的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本文拟从学生和读者、文学作品及其人物、文学家这三方面来分析此书所具有的生命关怀精神。

一、对学生和读者的生命关怀精神

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这本书里所讨论的问题,是与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心心相通而与每个生命体的生命轨迹紧密联系的人生困境、人生难题。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它缠绕在每个生命体的身边,盘踞在每个生命体的内心深处。借助于每个生命体的人生,使文学艺术能够从大学的课堂走向大众,走进每个生命体的人生,透视生命体的生命本真,从而使文学艺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具有普世的生命精神。当然,这也使得这本著作自问世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与读者们产生了心灵的生命共鸣、生命本真深处的契合。同时,胡山林先生以每个生命体为本体,关怀每个生命体都有一个人生,每个生命体都需要思考人生诸多问题,但每个生命体未必能把诸多的人生问题思考透彻,因此,他在此书中围绕着诸多人生问题竭尽全力、尽最大可能地为读者讲了很多宝贵的看法,从而为每位读者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这些特质,均使本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胡山林先生有着高度的社会整体生命责任感。他以极大的生命热情关注大家在当下的共同感觉,即人们的物质丰富了、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过得越来越富裕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却不怎么样,心灵有了些许迷惘,于是迫切地想借助于某些方式寻求一些心灵的慰藉。于是,他以大众的这种共同感觉或共同迷惘作为自己几十年在教学、学g科研甚至是最后写作这本著作的使命,以大家读了这本书后能从书中获得的哪怕是一些对人们思考人生诸多困惑问题时所需的有益的方法或启示作为写此书的宗旨。不难看出,胡山林先生对全社会的整体生命给予了非常热忱的生命关怀,他关心每个生命体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其心灵是否过得愉快,是否过得幸福。并以此作为自己在教学、学术科研和著此书上应当具有的生命责任。同时,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胡山林先生继续保持以对社会整体生命负责任的人性化态度,重点考虑的不是该书的学术性,而是大众的生命本真性、大众的可读性,考虑在书中怎样才能完成与读者的真诚的生命交流,怎样才能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容易,怎样才能让读者对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更易于接受。于是,他精益求精地不断思考,最后成功地剔除了该著作第一版中那些抽象的和让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沉闷的内容,调整了书的结构,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很显然,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胡山林先生以生命为本体所作的人生思考录,或者说是他生命精神的漫游录。这本书既不追求教材体系的完整、严密与系统,也不追求教材知识的全面、准确与客观,更不喜欢对古今中外进行旁征博引,而是追求与读者进行现实心灵的真诚交流,走进每个生命体的现实生活,走进每个生命体的实际人生,走进每个生命体的内在心灵。并重点以每个生命体在读了本书后能使自身的思维得以启迪、生命智慧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作为写作本书的终极目标。

胡山林先生以学生和读者对这本书所产生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学生和读者跟他产生的强烈生命共鸣作为写作这本书的强大动力,并以能够与学生和读者在心灵上、精神上相通作为自己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由于每个生命体生命的差异性等诸多原因,导致不是每个生命体都能容易或较为准确的读出作品及其人物的人生意蕴。基于此,他想通过写作这本书为学生和读者解决这一难题。上述种种情况不难佐证,胡山林先生对学生和读者所具有的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

二、对文学作品及其人物的生命关怀精神

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这本书里以作品所描绘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生经验、人生况味、人生趣味、人生哲理、人生智慧等人生意蕴为立足点,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蕴及作品人物的生命本真。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意蕴与古今中外所有人相通。人生意蕴的精神能量非常强大,它能够持久的唤起读者。可以说,人生意蕴是文学作品具有魅力的源泉,是和读者们进行心灵沟通的有效桥梁。文学作品是文学家按照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造出的一种虚幻的经验和历史,因而它是以每个生命体的命运的模式来与人生经验、人生过程相对应。因此,文学作品是为了表达生命体验而发展了的可塑形式。可以说,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接受,实质上就是借助文学作品对人生的透视,对人生的体验。为此,胡山林先生在《文学与人生》这本书里不仅对一部部文学作品的生命真谛进行了合理的、具体的、生动的、深刻的与丰富的探析,而且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人生意蕴也作了比较到位的研究与分析。譬如,他以极高的生命关怀热情来挖掘与探析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美国小说《廊桥遗梦》与皮皮的小说《渴望激情》这三部作品的人生意蕴。他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这本书中作出这样的分析:无论中外,无论城乡,无论性别与职业,无论文化层次的高与低,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一旦走进恋爱与婚姻的圈子里,在情感方面都会有一个普遍的共同要求,即是渴望激情。激情能让每个生命体过得热烈奔放、神魂颠倒、充满生机与活力,激情能使每个生命体的生命得到尽情的扩张与释放。在每个生命体的生命旅程中,每个生命体可以偶尔出现激情状态,但不能常常都出现激情状态。激情既是对人生常情的补充,也是对人生常情的一种冲击与颠覆。面对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激情,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必须用很强的理智力才能对其进行控制与约束,只有这样,每个生命体才不易越轨,才不易酿成人生大错。又如,为了让读者对“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身”的理念有直观的理解与认识,胡山林先生在本书中举了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著名艺术形象猪八戒,并从人生视角分析了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这不同于以往的从社会政治视角评介猪八戒而将其定位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典型。具体来说,从人生视角来评价猪八戒,胡先生认为,猪八戒是人性弱点的典型,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好色;一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一是贪财;一是“革命”意志不坚决,等等。胡山林先生通过从人生视角来分析猪八戒,是想让读者们对人、对人性与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把握,让读者们有一个更理性、更成熟的处世态度。上述情况,使得胡山林先生对文学作品及其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突显出来。

三、对文学家的生命关怀精神

由于文学家是人群中最敏感、最聪明的群体,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感受、生命领悟熔铸到文学作品中,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与读者对话,从而直通到读者生命的心灵深处,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生命共鸣。胡山林先生在本书中也同样对文学家的生命给予了非常热情的关怀。譬如,他以《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为例,分析了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前后经过的心路历程。路遥在写完小说《人生》后面临着“我能干什么”这样的问题。他经过思考与论证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并以自己的实际生命行动证明了自己“能干什么”,最终干出了连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创作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不凡业绩。胡山林先生在《文学与人生》这本书中对路遥的成功作出如此分析:路遥的成功向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表明,“我能干什么”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要用现实的、具体的生命实践来回答。路遥把“我能干什么”变成现实,并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其“潜能”,不仅是因为路遥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努力,更是由于路遥具备了一些必要的生命精神品格,这些生命精神品格主要是,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水平。路遥就是由于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大作品,才有今日的成就。一是他能够做到不断地自我怀疑又不断地超越自我怀疑。路遥在处于困境时曾经多次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打退堂鼓的念头都有,但他还是一次次地超越了自我怀疑,从而走向新的人生高峰。一是路遥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宗教般的虔敬态度,有近乎疯狂的生命热情、钢铁般的生命意志和吃苦牺牲的生命精神。总的来说,在客观条件一定的基础上,路遥主观努力的程度达到了极限,以致于他能真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并知道自己的“能”有多大、多深、多高与多远。路遥在初步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实力的情况下,他面对看不见前途的远征毅然勇敢地向前挺进,最后登上了人生的顶峰。又如,胡山林先生以著名作家史铁生为例,分析了史铁生在“灾难”中从人生苦难走向人生信仰的心路历程。胡先生的具体分析是,史铁生在21岁时遭遇了瘫痪的灾难后,其曾一度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几乎丧失生存的勇气。在经过其痛苦的精神探索和人生感悟后,他终于走出了深渊,越过一道又一道的思想障碍,直到登上生命精神的高地,谱写出热烈而辉煌的生命航程。胡先生认为,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透彻悟解和悟解后所建立起来的生命精神信仰,是他走出深渊而走向生命精神高地的根本原因。史铁生的生命精神信仰既使他接受了自己遭受的人生苦难,也使他理解了人生苦难,更使他超越了人生苦难,从而引领他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生命精神攀登之路。首先,处于“人生苦难”中的史铁生很快从心灵的深渊(或叫精神绝境)中进入一个新的人生境界,即能以镇静的态度接受“人生苦难”,并敬重“人生苦难”,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豁达与释然。其次,史铁生进一步从哲学意义上、从终极视角理解了人生苦难,因而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化解了人生苦难。再次,史铁生用具有博大爱愿的生命理想精神来超越人生苦难。换句话说,他是用生命信仰,用对“神”的生命信仰超越人生苦难。他所信仰的“神”,就是无限之在与绝对价值,就是终极存在、终极价值与终极意义。这样的“神”一旦投射在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的心里,实际就是每个生命体的生命精神,它是一种在人生苦难中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或叫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生命精神。这样,他就把生命信仰的对象从有神论的神转向了无神论的神,从人格神转向了每个生命体的存在本真。这里的超越人生苦难、追求生命信仰,是一条无尽的生命之路。它是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的人生的意义、灵魂的归宿与精神的家园。胡山林先生以为,史铁生从人生苦难走向人生信仰的心路历程,对社会所有生命体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生命启发意义。为此,我们可以说,胡山林先生对文学家也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生命关怀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语

综而述之,胡山林先生在其著作《文学与人生》中对学生和读者、文学作品及其人物、文学家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生命关怀。这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既能让学生和读者的生命本真地活起来,也能使文w作品及其人物的人生意蕴尽最大可能的彰显出来,还能使文学家的生命意蕴合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也为世上作为人的每个生命体,或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或评论文学作品,甚至是工作、交际、婚姻与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提供了深刻的指引作用和建设性作用。毋庸置疑,胡山林先生著作《文学与人生》中的生命关怀精神,在当下及未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航程中必将具有人性化的、合理的、生命本真的及现实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学与人生(第2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山林.文学欣赏(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胡山林.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人生视角解读名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胡山林.让艺术走向大众,走进人生[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1):62-66.

精神关怀篇8

关键词:袁武;人物画;写实精神;人文关怀

一、袁武简介绍

袁武,现任艺术学院副主任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当代京派水墨中国人物画坛创造力卓越的代表。在审时度势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探索时代转型的道路上,将徐蒋体系的写实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吸纳,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养转化为沉雄浑厚的画风和史诗般崇高与悲壮的风格。袁武集厚重,严谨,苍茫,悲壮于一身,他的作品指向现实题材的劳苦大众,饱含着对人民的关怀与悲悯,灌输着生命存在的关注与思考,洋溢着时代特色与社会风貌。这种深邃的洞察与揭示,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写实的风格取向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袁武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和扎根于生活的绘画表现,在中国人物当代画界崭露头角。

二、袁武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写实精神

现实主义艺术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正如现当代美术评论家栗宪庭在文中写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内核即生活的本来样式,反映现实与反省现实。”袁武一直喜于在作品中表现贫民大众的形象,用抒情的笔调和色彩渲染,展示北方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和生活。从他的诸多作品如《大雪》、《黄昏,老农让牛群跑起来》、《垛草》、《扒苞米》我们便可看到袁武绘画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西方现实主义的大师一样,袁武把普通的劳动者作为绘画的主体形象,他们或是寒冬肃杀中艰难求学的女孩或是皮肤皲裂靠着几头老牛生活的老人或是包着头巾带着高原红肤色在玉米地里劳作的妇女,通过他们精神状态的刻画揭示着生命的刚毅与生存的艰难。在作品《黄昏,老头让牛群跑起来》中,整个画面是黑压压的牛群,左侧是一位皮肤黝黑面容沧桑的老农,整个画面凝重,苍茫,带着朴素和空旷的辽远气息,诉说着生活的不易以及对于这片土地的依恋,整个画面宁和安静却蕴藏着动态的张力,是一种没有渲染直白而又严肃的感情抒发。袁武忠实于对象原型,并依靠笔下的人物传达心理运动,他的艺术植根于中国土地,他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和生活意义,不去回避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苍老与丑陋,展现了有如库尔贝笔下《碎石工》的艺术追求与魅力。

三、袁武人物画创作中的人文关怀

民国时期学者胡适先生在《中国的文艺复兴》中讲到“中国的古典思想是人文主义的,它始终明确地关注人的生命,人的行为,以及人类社会。”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赋予“人文关怀”特殊的内涵,时至今日“人文关怀”更侧重于对人们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们尊严与价值的肯定,对人们的信仰和追求的尊重。中国建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层出不穷,如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人民与总理》等,20世纪人物画家袁武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人文关怀”的气象。袁武的艺术贴近现实生活,包含稚拙真情,触动精神思想。从《大雪》到《抗联》再到《大昭寺的清晨》,不难发现他已从地域走向民族,又从民族走向世界。他的作品纵使题材技法迥异却精神思想共通。如《抗联组画――生存》通过历史的追溯,展现了北方自由组织的平民部队英雄在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风雪中挺进的坚韧不屈。《人流》通过对一些在农贸市场里讨生活的劳苦大众的刻画表现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大昭寺的清晨》则是通过敏感的题材,抒发着现代人无信仰状态的思考。“人文关怀”具有广泛的内涵,绝非空乏的定义,袁武以其具象实在的笔墨给人文关怀不同方位的诠释。

(一)历史追溯――《抗联组画――生存》

《抗联组画――生存》是袁武2004年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荣获金奖的作品,画面中他塑造出一批处于饥寒交迫,弹尽粮绝,濒临死亡仍旧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平民战士。整个画面覆盖冰雪,有肃杀之感,人物面部被白雪隐约掩盖,刻画出东北冰天雪地里战士们艰难挺进的坚毅与无畏。袁武在《我画抗联》中写到:“《生存》是我要画的抗联组画中的一幅。完成这样一组作品是我多年的想法,我准备画出八幅相应的画面……我想,抗联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写照,这正是我要创作这组画的理由。”袁武的《抗联组画》有他情感加工的表现成分,却也是不违真实的再现了“中华民族英雄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生存关注――《人流》

《人流》是袁武2008年的人物作品,与其他表现底层朴实劳动者的生活状态不同,在这幅画面里没有特定烘托主体人物的背景和氛围,表现形象单纯简洁,观者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在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姿态上。人物形象面容憔悴,精神沉郁,身体被繁重艰辛的生活压弯了脊背。纵使不了解绘画背景也能通过袁武塑造的这样一批形象读出这群人是我们社会底层饱受生活磨砺,贫穷困窘的人物形象。袁武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受到导师姚有多的影响,老师希望学生发扬蒋兆和的造型本领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画家蒋兆和最能体现战乱年代对人类生存怜悯情怀的作品是《流民图》。《人流》便是袁武受其影响所创作的阶段性的代表。《人流》创作素材来源于山东一个农贸集市里抓拍的一群农民照片,当时袁武已经在考虑打破课堂写生的模式,从生命本身和人性的角度去塑造流动中的人群。他想通过这些形象诉说人们普通的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不管是这些在市场讨生活的农民,还是高高在上的官员,或者知识分子,白领精英,他们的生命本质是等同的,不分贵贱。

(三)灵魂救赎――《大昭寺的清晨》

《大昭寺的清晨》是袁武历时两年完成的具有的一系列人物作品。这是一百多幅人物肖像,它们合而为一展现了一个有信仰的民族精神状态。人物造型多样,他们多半双手合十或高高举起,袁武细致刻画出了他们面部凝重,谦卑,虔诚,崇高的神态,笔下的藏民线条硬朗,表情肃穆,祈祷朝拜的动人姿势如同中国古代宗教壁画与浮雕。袁武在寻找素材捕捉灵感时正是这些藏民匍匐在精神圣土每一个虔诚的叩首都令他涤荡肺腑。美术评论家贾方舟先生认为袁武的这次人物创作是表达题材的第三次突破,自以董希文为代表描绘的中国少数民族翻身得解放,到以陈丹青为代的表经典《组画》展现藏民生活的前两个阶段达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宗教在历史与人类生活中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袁武的此次创作主题具有国际性意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把袁武的这次作品定义为灵魂的救赎。他以自己的绘画语言塑造出的生命本体超越了经验生命向天升华并超越自我,这种力量让观者也由衷的对信仰产生敬畏之情。

四、结语

袁武的人物画创作取材广泛,大到民族展现,小到生活一角,无论是宏大的场景或生活的一瞥,都传达出朴厚稚拙的气息和苍茫沉郁的厚重,中国美术评论家雒青之称他的画是大画,有大气度,大风骨,大格调,具有大美情怀。可见袁武情感的饱和度对画面的倾诉给人强烈的情感碰撞。创作不是支离破碎的技艺杂耍而是孕育着情感倾诉的生命形式,艺术的视觉不在于“重大”而在于“生活”。袁武的的人物画作品正是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形象,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去描绘生活中的人与事,以其敏锐的艺术眼光和悲悯的情怀,揭示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中国美术评论家水中天在座谈会上讲到“中国绘画应该关注怎样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融入现在,怎样融入表现对当代人文关怀,当代人文精神。”这是中国人物画应有的主题走向。中国人物画不同于山水花鸟,只带有怡情逸趣的审美作用,从古至今社会价值,历史使命,时代影响,人文关怀都是人物画不可回避的现实条件,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人物画具有与山水花鸟非同一般的价值意义。袁武对艺术的严肃态度以及绘画传达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鲜明立场都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继续推进。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袁武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4.

[2]沉雄浑厚――当代国画大家作品研究袁武[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

[3]中国名画家袁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4]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袁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5]大墨人生――袁武影像集[m]广东:广东音像出版社,2010.

[6]迟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关怀篇9

一、21世纪中国大众传媒主导下的大众文化图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迎来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巨大进步,而这种进步促使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这种兴起与两个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是大众的精神需求;二是大众传媒的普及化,尤以电视为最。

首先,曾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饱受折磨的国人在摆脱了那一段过于沉重的历史之后,他们的心理上自然更愿意亲近轻松与安逸。更多人追求的是更现实的生活目标,是对人际间那份默默温情的渴望和满足基本生活享受的需求。人们不再把建构生活的崇高意义当作自身行动的前提,而把自己的目光从理想的天空收回来,投向自己脚下的物质现实,开始了醉心于自我满足的快乐。各种各样的综艺娱乐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消费和诉求,而一些主题还稍显沉重的节目大部分面临被冷落的命运,深沉厚重的电视纪录片也因此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次,随着广电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已通过无线卫星覆盖、有线联网、数字微波等方式完成了全国80%以上城乡的视频信号覆盖,为亿万受众提供了无比巨大的收视空间和选择余地的同时,也给行业内部带来了激烈的收视竞争。同时,由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国家喉舌的传播角色定位向以受众为中心的服务型传媒组织的角色转换使受众口味成为了广大媒体的命脉。于是,一方面媒体要看大众的需求行事;另一方面,媒体又在引导与强化大众的需求。而一旦这种需求指向的是一种保守、消极和及时行乐,将会导致一种极其危险的大众文化,一种极为庸俗、肤浅的缺乏真正人文关怀精神的文化形态的泛滥。

二、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除却历史因素,现时的许多思潮都会对当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起到引导与强化作用。其中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思潮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去宏大叙事,去中心,讲求多元化的观点与解释。这些思潮在本质上鼓励人们走出权威、终极理想,摆脱一般真理的统治,鼓励人们把自己推到前台。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大众文化的思想理论形态,大众文化则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现实化”。后现代主义思潮颠覆了人们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主张人们勇敢、真诚地去直面宇宙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神秘性,主张人们对权威的质疑等。在某些方面,虽然它包含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但必须警惕的是,我们仍能从中窥见可能存在的危机即加剧个人主义与道德退化。而这种危机正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出现并扭曲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本质。

(二)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消费主义思潮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社会兴起的一种以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是伴随所谓“消费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消费社会是以不断增长的物质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为基本特征的。由于社会生产进入标准化、规模化的阶段,大批量生产构成了今日时代的特征。而大规模的生产带来的大规模的消费,由此促成了消费主义的出现。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世界里,大众媒体并不是游离的。文学作品里、电视剧里、电影里、还有广告牌充斥的是各种消费观念、消费生活方式。就连最为严肃的新闻里,也正流露出消费主义文化倾向。某些媒体已失其主体性身份,而极力宣传与营造消费文化的氛围。同时,大众传媒本身也已经成为了消费品。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出现了人文精神的没落。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栏目化给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传媒的市场化发展,电视节目的栏目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电视纪录片也同样如此。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纪录片栏目化的开始。然而仅仅几年之后,中国电视纪录片进入了低谷,电视纪录片栏目也就跟着沉默无语了。

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竞争。对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栏目化的电视传媒来说,竞争最直接的表现为收视率。因而每一个栏目的生存都与收视率相关,以收视率来拉动广告客户,从而决定自己的生存。这样一来,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就不能再单纯依靠创作者或创作团队的主体意志,而是必须了解市场行情。纪录片制作公司面临的处境和生产产品的厂商是一样的:为了确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他们首先要保证对市场需求有比较完整、细致的了解。电视纪录片的市场面对的是广大受众。所以,在收视率的竞争中,纪录片不得不向受众投去咨询的目光,创作受众所喜爱的纪录片。所以,当受众口味同纪录片拍摄者不一致时,纪录片的让步必然使得它在迎来高收视率的同时也由于媚传使得他的本我渐渐死去。

四、创作者主体身份的迷失

电视纪录片人文关怀精神的危机从主体上说是纪录片创作者自身的危机,是创作者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失落和无所适从的表现。因为无论是艺术还是学术,其实施的主体都是创作者。所以人文关怀精神的危机说到底还是创作者的生存危机。失去主体身份意味着只能成为附庸,人文精神则沦为市场背后的尘埃也就成为必然。值得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增加娱乐性与故事性的同时不弱化其文化启蒙的功能。

精神关怀篇10

【关键词】家庭关怀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7-0318-01

实施家庭关怀能充分发挥患者的生理功能,情绪调适,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改善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为此,本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家庭关怀,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自2008年8月~2009年1月住我院符合条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1]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②首次发病。③年龄≤45岁。④无严重躯体疾病及药物过敏、药、酒滥用及妊娠、哺乳妇女。⑤获家属同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28.7±10.6)岁,平均病程(2.67±0.81)年,平均住院(86.3±15.4)天;对照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龄(29.8±9.3)岁,平均病程(2.72±0.79)年,平均住院(87.7±16.5)天。两组患者的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服药种类及住院天数等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关怀(包括家庭教育与关怀)。

1.2.1家庭教育

采取集中讲座(住院期间)和上门随访(出院后)的方式,由2名经过专门培训的主管护师实施,住院期间对家属每两周集中授课一次,每次45 ̄90分钟,出院后每月随访一次,特殊情况随时咨询。教育内容:①疾病知识的教育。让家属了解有关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诱因,症状监测,道德伦理,人生价值等相关知识。②坚持服药的教育。告知家属患者病情的改善与坚持服药有着直接联系,妥善保管药物,加强监督,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同时,定期进行心电图、电解质等方面监测。③心理健康的教育。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烦躁、焦虑、情绪不稳、病情反复等,既有药物因素又有社会心理因素,指导家庭成员多谅解,多加安慰和鼓励,给予健康心理疏导,克服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④个人生活能力、社会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及教育。根据患者病情改善程度,循序渐进,督促做好个人卫生,鼓励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脑力及体力劳动,强化和完善社会实践能力。⑤教育过程中,采用讲解、示范、介绍、提问讨论、观看录像、角色扮演、个人咨询、成功案例交流等形式,并辅以书面材料或视听资料,如报刊、宣传册、书籍、录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让表现突出的家庭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并给予效果肯定,鼓励其他家属加以效仿。

1.2.2家庭关怀

①设立家庭联系卡。方便家属在护理患者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医院联系,积极协助解决。②日常生活关怀。制定日常生活表,严格要求,鼓励按时起床、洗漱、叠被、吃饭、洗碗、沐浴、理发、修剪指(趾)甲、换洗衣被、整理和保管个人用物等,并学会自我评价。③服药关怀。耐心劝导,说明服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督促并鼓励患者按医嘱坚持服药,避免自行减药、停药或间断服药,严防拒药、藏药或一次性顿服而造成意外。④社会能力关怀。根据患者的兴趣与特长,鼓励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如打乒乓球、下象棋、做健身操、打太极拳,开展歌咏、交谊舞、朗诵、演讲等比赛,激发患者对生活的乐趣,引导患者主动融入社会,接触各界人群,重建社交能力。⑤劳动能力关怀。发掘潜能,积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如购物、处理钱财、家务劳动等,安排或寻找适宜程度的工作,让患者在劳动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与满足,从而培养自信心,确立人生价值观。⑥心理健康关怀。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鼓励患者学会倾诉,并积极协助解决,培养患者阅读习惯,开阔视野,避免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康复。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BpR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家庭关怀后,观察组总分显著降低(p<0.05),说明家庭关怀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入组时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家庭关怀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28.9%)比对照组(60%)的复发率明显降低,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家庭关怀可降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

3讨论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属,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难以应对,尽管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能够进行住院治疗,但长期仍处在家庭与社会之中,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和家庭成员的态度有关,与家庭照顾好坏有关。只有正确的家庭关怀,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因此,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实施家庭教育,进而实施家庭关怀至关重要,它贯穿整个治疗康复过程。

本文显示,实施家庭关怀后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评分、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在系统规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庭关怀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善认识歪曲,矫正适应不良行为,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缓解精神症状和预防复发,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促进全面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凌浩平,范穗光,林俊源.家庭关怀与老年人疾病康复[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06).

[2]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关怀服务[J].卫生软科学,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