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收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7:07

保费收入篇1

截至2004年3月,赔款和给付共计15.80亿元,同比增加3.50亿元,增幅为28.42%。

上海目前共有保险公司44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0家,人寿保险公司21家,再保险公司2家,保险集团公司1家。新成立的保险公司有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目前共有保险中介机构64家,其中保险公司25家(包括2家分支机构),保险经纪公司22家(包括6家分支机构),保险公估公司17家(包括4家分支机构)。本月新增机构为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上海仁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上海永华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安生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本月撤销机构为上海环亚保险有限公司、上海环亚保险有限公司浦东分公司。

保费收入篇2

[关键词]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确认标准

保费收入的确认是保险公司进行会计核算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保险公司的负债和保险成本需要运用保险精算技术进行估算而具有估算性,使得保险公司未来期间的成本具有不确定性,为本会计年度和未来期间的保费收入也带来不确定性,所以保费收入的确认所遵循的标准在保险行业中显得格外重要。

一、保险合同的概念及分类

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并承担源于被保险人保险风险的协议。保险合同的本质特征是承担被保险人的保险风险,这一特征表明保险公司一旦与投保人签订了保险合同,并且承担了投保人的保险风险,便可以根据合同规定,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同时也承担了赔偿保险金的责任。这样,便产生了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和保险成本。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保险合同按照危险损失转移的层次,可分为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原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对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合同。

二、保费收入的产生

一旦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保险合同成立,并且保险人承担了保险人的保险风险时,便可以根据合同规定,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这样便形成了保险人的保费收入。与此同时,由于保险人承担了投保人的保险风险,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所产生的经济损失,保险人负有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这样便产生了保险人的负债和保险成本。

三、保费收入的分类和概念

保费收入按照保险合同的类型,分为原保险合同收入和再保险合同收入。

原保险合同收入,简称为保费收入,是指保险公司为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向投保人收取的对价收入。再保险合同收入,又称为分保费收入,是指分入分保公司接受分入分保业务时,按分入分保合同条款规定向分出分保公司收取的保险费收入。

四、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

1.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规定,保费收入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原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2)与原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3)与原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2.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计量。(1)对于非寿险原保险合同,应当根据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定;(2)对于寿险原保险合同,分期收取保费的,应当根据当期应收取的保费确定;一次性收取保费的,应当根据一次性应收取的保费确定。

五、再保险合同的分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

1.再保险合同分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规定,分保费收入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再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2)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3)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2.再保险合同分保费收入的计量。再保险分入人应当根据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计算确定分保费收入金额。对于分保费收入金额的确定方法,一般采用预估法对分保费收入进行预估入账,当收到改期分保业务账单时,按照账单标明的金额对原来预估的分保费收入再进行调整。同时,对于分保费收入也可采用账单法,采用该方法不需要对分保费收入进行调整,但是该方法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及时性。

六、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所存在的问题

保险会计的概念更注重理解为“保险合同的会计”,由于保险业务的特殊性,保险的负债和成本需要运用保险精算技术估算得出,保险收入先于保险成本,导致保险企业的利润也具有估算性。

正由于保险业务的特殊性,无论采用任何一种会计核算方法,都会带来保费收入所遵循的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原则与保险业务自身特点的矛盾。另外,保费收入是按权责发生制所确定,而保险成本中的大部分主要是按收付实现制所确定,在两种不同的记账基础所核算得出的利润便无法体现出会计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原则。

七、保费收入的确认的双重标准

对保险会计的会计行为的规范具有二重性,即保险业务核算要同时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和保险业法定会计原则。这样,可以保证保险会计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反映了保险公司按会计年度核算出的会计利润和资产负债表的财务状况,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遵循保险业会计原则,不仅满足了保险监管部门(保监会)的监管要求,同时还有助于保险公司加强风险控制管理,满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需要。

八、对于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的建议

1.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记账基础。由于保险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问题,导致了当年所反映的收入包含了下一个会计年度的收入部分,所以只要当保险合同生效时,无论保费是否收到,保险人就应该确认保费收入。

2.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应注重运用谨慎性原则。由于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业务的实质是经营保险风险,如果保险公司未来期间存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需要保险公司作出预计时,在所需用的判断中加入必要程度的谨慎,使得保险公司不高估保费收入等。

3.保费收入的确认标准应当以保险合同所载明的应缴纳的保险费作为计量依据。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保费收入的实现,是通过提取当期保费收入和转回未到期保费收入。通过提取和转回未到期保费后,使当期确认的保费收入符合权责发生制要求。

参考文献:

保费收入篇3

【关键词】保险业保费收入数量分析

作为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保险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现在我国的保险公司已达600多家,2009年全国保费总收入达到11137.2亿元,是2000年的6.92倍。然而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还处于世界的低水平,2009年我国保险密度为831.14元,保险深度为3.32%,而2003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就已达8.06%,平均保险密度已达469.6美元,我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是不相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增加保费收入,因此,论证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成为解决该问题必须面对的理论问题。对该问题的讨论,一般意义上有以下几种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国民保险意识,利率水平,物价水平等,而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需求来影响保费收入。本文基于传统理论,对一些因素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并作出一些修正,力图找出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并分析其作用大小,这对保险业务的展开起到指导作用。

一、文献回顾

在对保费收入的实证研究中,国外学者占了很大的比重,mantis和Farmer(1968)发现人口数量对人身保险的需求有正向关系;Lewis和Camphell(1980)发现收入和保险需求有正向关系;Burnett和palmer(1984)发现受教育程度对保险需求也有正向关系。在国内学者对保险需求的研究上,林宝清等(2004)对我国财产保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财产保险的需求弹性系数值与我国GDp和人均GDp不存在相关关系,而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值(均值1.072)。

二、数据收集

做eViewS分析的数据本文选取的是横截面数据,既全国31个省及直辖市的保险收入相关情况,考虑到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可获取性,本文选取的是2009年的数据,数据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保险年鉴2010》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里面的数据涉及到2009年各省及直辖市的人口情况,GDp总量,人均消费收入情况,单位分别为人、亿元、元,由于所选取的变量中还有一个受教育情况,本文以每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衡量标准,所用数据源于2009年《中国人口及就业年鉴》,在该资料中,是通过抽样的办法来确定人数,本文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上述的受教育程度指标,单位为%。以上数据分别用Y,X1,X2,X3,X4表示,含义如下:Y系保费收入,X1系GDp,X2系人口总量,X3系人均可支配收入,X4系各省国民受教育程度。

三、实证分析

根据先前部分学者对影响保费收入因素的研究,我们选取以下经济指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受教育水平(每一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人口数量。

1、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建立的模型为:

Y=?茁0+?茁1?锥1+?茁2?锥2+?茁3?锥3+?茁4?锥4+?滋

其中,Y代表保费收入,X1表示地区的GDp总量,X2表示地区的人口总数,X3表示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表示地区的受教育水平,?茁0为回归常数项,?滋为回归误差项。

根据表1统计的数据,对其进行数量分析,假设所建模型及随即干扰项?滋i满足计量经济学古典假设,利用eviews5.0软件,对上述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Y=-40174.8+1.124X1+3.379X2+2.234X3+495.085X4(1)

stderr=8504.6920.3657541.0432340.486317185.3756

t=-4.7238423.0741283.2392554.5926892.670714

其中R2=0.9245,F=79.59,DF=26

2、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从回归结果来看,除了常数项C为负值,其他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保费收入和以上因素均成正相关关系,符合模型初始时提出的假设以及之前的研究成果,这和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

(2)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R2=0.9245,按照一般水平R2>0.8既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本模型中R2=0.9245,通过拟合优度检验。

显著性检验。F检验,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琢=0.05,可有F分布表得临界值F?琢=5.7

自相关性检验。由于本例中采用横截面数据,因此一般不存在自相关问题,此检验可以忽略。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本例中拟合优度和显著检验均通过了检验,按照一般的意义可以不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GDp总量和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可以观察到其相关性。

从上述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X1与X2,X3之间存在一定共线性,根据最简单的修正办法可以除去X1变量,对模型作出新的回归分析。新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56810.30+6.2X2+3.3X3+457.2X4(2)

stderr=7517.8600.5572040.351974211.9431

t=-7.55671211.156949.6385722.157253

异方差检验。对新的模型做没有交叉项的怀特异方差检验,得到的nR2=3.439658,根据查表,对于6个自由度,5%临界x2值为12.5916,10%临界值为10.6446,由于得到的值小于临界值,可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因此回归方程(2)即为最终的回归模型。

四、结论及经济意义分析

第一,保费收入和受教育水平息息相关,模型中系数为457.2,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口迁移的频繁,传统的思想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对外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家一些进步、文明观念的引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改变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式和看法。保险,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将越来越为大众所认识、所接受。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的人口越来越多,相应的教育投资也越来越大,这其中包括对保险的需求。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更广泛的技术和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这样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第二,保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比例变化系数为3.3。原因主要有:其一,保险的储蓄性决定的。因为在短期内,由于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作为互补的平均储蓄倾向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递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保险储蓄,加之各种各样的投资保险业务的诞生,保险储蓄势必成为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具有储蓄的性质,决定了保险的需求会随着人们的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其二,保险的保障性质决定的。对于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可以运用效用理论。面对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可以将期望值看作一个经济项目的价值,这就是期望值原则。无论面对怎样的随机损失X,付出数额e(X)就不会感到有差异。大多数决策者并不按照这一原则,初始财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过程中可得出国民收入的一定增长会产生保费收入的更大规模的增长。

第三,保费与人口成正相关模型中系数为6.2,由于现代保险中,寿险占的比例远大于财险,寿险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人口基数较大,相对应的对寿险产品的需求量也会比较大,寿险的保费收入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影响到总保费收入。

最终可以得出受教育人数的多少、地区人口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成为影响该地区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这为我国保险产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淇:eviews数据分析与统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梁平、蔡玉娟:保费收入的经济计量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6).

[4]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保费收入篇4

关键词:人寿保险;保费收入;计量研究

中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经济上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率,人寿保险保费收入也有了稳步提高。笔者不由得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寿险保费收入如此高的增长速率呢?于是笔者运用eViews软件对寿险保费收入和其他一些因素做了计量分析。

一、变量设定

设Y为寿险保费收入(亿元),X1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2为总人口数(亿人),X3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1997~2009年的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建立模型

(一)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u

首先用eViews做oLS估计,由回归结果可知,该模型R2=0.983439,R2=0.975158,F检验值为118.7628,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时,tα/2(n-k)=t0.025(13-9)=2.776,所有X的系数的t检验值都不显著,而且X1、X2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表明该模型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下面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对X1至X4的一元回归,经比较发现,加入X3的方程R2最大,故以X3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可是在X3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变量后,各方程都有参数t检验值不显著的情况,这说明除X3以外的变量均引起多重共线性,应予剔除。剔出其他变量后,用eViews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

(二)检验自相关问题

采用Dw检验法。查样本容量为13,显著水平为5%的Dw统计表可知,Dw=1.301881,即dL

(三)检验自回归问题

建立自适应预期模型。假定:对当期解释变量(X3)的预期值会影响当期被解释变量(Y)的实际值。对当期解释变量(X3)的预期值的来源:X*3t=[(X3(t-1)-X3(t-2))/X3(t-2)+1]X3(t-1)。建立自适应模型:X*3t=γX*3t+(1-γ)X*3(t-1),用eViews对此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由回归报告可得γ=0.6。建立期望模型:Yt=α+βX*3t+ut,用eViews对期望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R2=0.987086F=687.9137df=9

设立自适应预期模型为:Yt=α*+β0*X3t+β1*Yt-1+ut*,因为:α*=γα,β0*=γβ,β1*=1-γ,ut*=ut-(1-γ)ut-1,+0.4Yt-1+ut-0.4ut-1

三、结束语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对寿险保费收入(Yt)确实存在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收入必定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所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必然会影响城镇居民对寿险产品的消费支出,也就是影响保险公司的寿险保费收入。

(二)上期寿险保费收入(Yt-1)对当期寿险保费收入(Yt)存在显著影响。由于寿险产品一般都是长期性的保险合同,且多数投保人选择分期缴纳保费,所以寿险公司当年的保费收入会受到上年度保费收入的影响。

(三)本文未能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证明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寿险保费收入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它们对寿险保费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主要变量进行传导的。

参考文献:

保费收入篇5

abstract:inthispaper,thepaneldataoftheincomeandconsumptionofurbanresidentsin31provincesandmunicipalitiesofChinain2007-2015istakenastheresearchsubjecttoanalyzetheimpactofurbanresidents'activeincomeandtransferincomeontheconsumptionexpenditureofhealthcareineast,middleandwestChina.itisfoundthattherearedifferencesintheeffectofincomestructures.activeincomehasapositiveeffectonhealthcareconsumption.thepropertyincomehasastrongroleinpromotinghealthcareconsumptionoftheresidentsineastandmiddleChina,buttheimpactofitontheresidentsinwestChinaisnotsignificant.

关键词:收入结构;医疗保健消费;城镇居民

Keywords:incomesstructure;healthcareconsumption;urbanresidents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34-03

0引言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正转向更多地依赖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但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2012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6%,这么低的消费率在国际上实属罕见。就是在历史上,周边几个文化传统相近,采取相似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也不曾出现过这么低的消费率,如日本最典型的1980年消费率为55%,韩国在1990的消费比例为52.3%,这些消费率都比如今的中国高了十几至二十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偏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已经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受阻期间。如图1所示,目前看来,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在GDp中占比偏低且有所下降,并且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其收入比例持续走低,相较于政府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城镇居民消费的持续低迷将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和质量的提升。

医疗保健消费在发达国家占到居民消费的很大比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第一大产业就是健康产业,全部消费的15%都是医疗保健消费。而我国2012年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仅为6%,健康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Fogel(2003)对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研究,可预见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将继续增加,而且这种增长呈加速的趋势。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收入分配的结构也决定了消费的分布结构,居民收入是由若干不同来源的收入所构成的,不是单一的概念,分析收入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显得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1文献回顾

长久以来我国经济研究的重点领域都是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这是因为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和持续低迷的消费现状一直未得到改善。当代西方消费理论中,凯恩斯(1936)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当期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人们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杜森贝里(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不仅受到当期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还会受到“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影响。生命周期假说的代表者莫迪利安尼(1950)则认为,消费行为取决于人们的当期收入、预期收入、资产和年龄,认为人们总想把自己毕生收入在各个时期消费中最优分配。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决定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性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

已有对收入结构的研究集中在对消费整体的影响,且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居多。刘纯彬等(2011)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八类消费支出的影响。李建军(2012)等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乡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消费弹性及消费倾向不同,城乡居民所设置的收入账户也具有异质性。对医疗保健支出的研究集中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上,且仅从居民收入水平的角度来分析其与医疗保健支出间的关系。顾卫兵等(2008)在分析国内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情况后,提出提高医疗保健支出的相关政策建议。曹燕等(2010)将国内城镇居民按收入高低分组进行研究,得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的结论。

2模型设定与数说明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取2007-2015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收入和人均医疗保健消费的统计数据对全国城镇进行全样本实证分析及分东、中、西部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根据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中的区域划分及后来的相应调整,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广西、内蒙古12个。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分项收入的来源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67%,这构成我国城镇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24%,成为我国城镇居民第二大收入来源。经营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7%,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两者所占比重较小。

为消除价格指数波动影响,以2000年的物价指数为基期对收入及消费数据进行处理。由图2可以看出医疗保健消费增速与收入增速基本同步,但医疗保健消费的增长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在收入增长放缓时,医疗保健消费增速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基本医疗需求实现以后,满足居民高层次健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不足;城镇居民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对于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和产品认识度不高,从而制约了居民的健康消费,因此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还有很大空间。

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将居民收入从来源上分为主动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把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总作为主动性收入,分析两类收入对东中西三个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的影响。

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Se12.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面板数据模型通常有三种形式: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检验。为判断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中应选择哪个更合理,采用F检验;为判断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应选择哪个更合理,采用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检验发现,全国、中部和西部样本数据适合做固定效应模型,东部数据样本适合做随机效应模型,并采用GLS(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有利于避免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的影响。

从全国样本数据看,主动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主动性收入增长1%,带动医疗保健消费平均增长0.566%。转移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存在较弱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关系不显著。从东部样本数据看,主动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存在正相关关系,主动性收入增长1%,带动医疗保健消费平均增长0.040%;转移性收入增长1%,带动医疗保健消费平均增长0.543%。从中部样本数据看,主动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主动性收入增长1%,带动医疗保健消费平均增长0.554%;转移性收入增长1%,带动医疗保健消费平均增长0.268%。从西部样本数据看,主动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主动性收入增长1%,带动医疗保健消费平均增长0.715%;转移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相关关系不显著。

根据实证检验结果,从全国看,主动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的扩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转移性收入效果并不明显。从东、中、西部区域上看,主动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的促进作用显著,同时地域差异性比较明显,东部地区主动性收入的拉动效果并不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主动性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刺激显著。另一方面,转移性收入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医疗保健消费的促进效果明显,而西部地区并不明显。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更愿意花费转移性收入在医疗保健消费上,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主动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都愿意花费在医疗保健消费上,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更愿意使用主动性收入在医疗保健消费上。

根据统计局的定义,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可以看出,转移性收入更多地面向弱势群体。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条件较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基本的医疗需求已经得到实现,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刺激弱势群体的医疗性消费需求,但主动性收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说明普通城镇居民仅停留在满足基本医疗需求,还没有发展出非医疗性健康保健类消费。中部地区逐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具有潜力,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基本医疗正在逐步完善,因而增加主动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都可以达到促进作用,但因消费水平仍然不高,主动性收入的促进效果更好。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基本的医疗消费还未得到满足,普通城镇居民更倾向于使用稳定的、占大部分的主动性收入,增加西部居民的主动性收入能明显有效地增加医疗保健消费,而面向弱势群体的转移性收入可能更多用于衣食方面的基础消费,基本的医疗消费对于他们还极度欠缺。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中国2007-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对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如下结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有所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其次,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对医疗保健消费的促进效应来看,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主动性收入增长对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呈递增,而转移性收入增长对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呈递减,这说明在不同收入水平上,两种收入来源对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要促进医疗保健消费,高收入地区要重视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低收入地区更要增加城镇居民的主动性收入。

综合上述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注重东、中、西部收入水平的差异。影响医疗保健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水平,同时收入水平较低也是我国医疗保健产业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影响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因素还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收入差距较大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具体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在再分配中增加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二,对东中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医疗保健消费刺激措施。在中西部地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眨保证城镇居民能实现医疗性的消费。对其弱势群体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健康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应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过去人们的健康消费需求是简单、单一的治疗型,现在开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基于此,我们发现发展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同样重要,通过开发高层次健康消费项目,可进一步引导中高收入群体提升健康消费层次。为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燕,田耕.我国不同收入组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特点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03):21-23.

[2]顾卫兵,张东刚.城乡居民收入与医疗保健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8(01):43-46.

[3]葛斐,黄静,穆月英.中国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水平影响的对比分析――以江苏、新疆两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

[4]李建军.城镇居民收入、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基于1978-2006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04):34-40.

[5]刘纯彬,陈冲.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收入结构效应分析――基于我国1997~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天府新论,2011(04):43-48.

[6]马敬桂,黄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变动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城乡比较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29-33.

[7]聂聆,李斌.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研究――基于粤苏浙三省的相关情况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06):64-70.

保费收入篇6

【关键词】缴费水平;城镇低收入人员;缴费基数;缴费率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资金筹集方式是采取社会保险缴费制,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社会保险缴费,辅之以政府财政补贴。但我国处于世界前列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带来的缴费基数不实、又缴费压力过大的矛盾问题一直热议不断。

社保缴费标准涉及缴费基数和缴费率两方面,两者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张璐琴,2010);由于资源的集聚使得流动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大量低技能低工资水平的劳动就业人口的生存发展遭受巨大压力,其岗位替代性较高、从事的多为单纯依靠劳动的服务型职业,收入水平低下,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更弱(韩经建,2003)。虽然国家致力于改善低收入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在逐年提高,但与工资总额关联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也日益增长。不同收入人群体缴纳社会保险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低收入群体缴费能力低于可支配收入(米红、余蒙等,2010)。

综合来讲,从社会保障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出发点,低收入的服务型劳动者是劳动力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大军,但所处的弱势地位使其成为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保障对象,探究城镇低收入人员受社会保险缴费的影响是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一、社保险缴费水平与实际工资水平的关系

(一)最低工资水平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物价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上涨,北京市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近10年的最低工资水平来看,2005年北京市城镇职工每月最低工资仅为580元,2016年提高到1855元每月,绝对数额增长了1275元,平均约以每年11.27%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物价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上涨抵消了这种工资上涨带来的生活质量应有的提高。

(二)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占工资水平比例关系

1.缴费基数偏离工资可支付水平

社会保险的缴费水平由缴费率和缴费基数共同决定,北京市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是以本市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为标准,并随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化做相应调整。以2016年7月公布的最新社保缴费数据为例,去年本市社平工资为7086元/月,最低缴费基数将调整为2834.4元(社平工资的40%),而最低工资为每月1855元。不难看出,2834.4元的缴费基数远高于1855元的实际最低工资水平。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最低工资水平和以40%和60%的社平工资计算的缴费基数水平的差距是逐年扩大的,以高于实际收入水平为基数来扣除社会保险缴费,对收入较低的职工来讲,会造成严重的抵触心理和支付压力。

2.实际缴费率过高

缴费率是决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因素之一,北京市的各项社会保险名义缴费率总计高达42.8%,对于社会工资水平最后20%的职工来说,缴费负担更加沉重。实际缴费率为职工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占工资水平的比例,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实际缴费率已达到70%,最高的年份为2009年达到92.8%。对于更看重当期收入的低收入水平职工来说,“被提高”的社会平均工资决定的缴费基数被迫做了社会保险费的扣减,员工当期收入水平大大缩水,影响了原本生活负担沉重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保险缴费水平高的原因

(一)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

我国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也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在制度转换过程中,形成了由“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权益形成的转制成本。一部分是“老人”在制度建立前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全部进入国家收益,没有进行养老金积累,另一部分是在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制度建立后退休的“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视同缴费”的待遇支付变成了隐形债务,两部分的历史欠账高达上万亿,目前全部由统筹账户承担,国家和财政对此历史责任缺失,使缴费率必须处于较高水平以满足支付压力。

(二)人口结构的老化

人口老龄化是一国发展索要面临的必然后果,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人口数量,更加加剧了我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预计到2033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庞大的老年人口给我国社会保险资金支出带来巨大压力。退休人数的增加;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医疗和养老保险金给付期限延长;养老金收入由于养老负担系数上升,会倒逼社会保险缴费率居高不下。

(三)统筹层次较低

我国的社会保险资金统筹层次不够高,大多数的保险项目资金筹集停留在地区和市级,进行资金自我平衡运营。部分地区基金结余滞留造成贬值,部分地区基金不足以支付造成挪用等违规操作,各地区不能统筹平衡资金,造成资金利用的低效。且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多部门管理,有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财政部门等,例如医疗保险就设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医疗卫生部门、医药机构、医院等等,且存在部门间利益争夺和责任推诿,地区间流动不便。

(四)满足人们对社会保险水平的期待

社会保险的缴费率高,随之而应的是社会保险的给付水平高。这不仅是人们对社会保险的风险补偿能力的一种期待,也是社会保险多缴多得的制度设计初衷。就养老保险缴费于给付来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已经连续11年向上调整,每月人均基本养老保险金从2004年的647元提高到2015年的2200元,养老金的替代率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上涨,就在今年经济下行趋势下,其涨幅也达到6.5%,基金支出额度越来越大,而这种需求刚性增长在各个保险中均有体现,人们对社会保险的给付保障水平的高期待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收缴予以支持,这就使得社会保险缴费率更是难以下调。

三、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对城镇低收入员工的影响

(一)当期应得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缴费基数的虚高使得扣减的社会保险费用占应得实际工资的比重大,收入低下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最低保持在最低工资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到,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占到实际工资的70-80%左右。缴费总额对于低收入者来说,若转化为实际到手工资将会是一笔可观的实际收入,相对于更看重当期实际收入水平的低收入者来说,缴费数额严重影响了生活和收入水平,这占比过重的缴费无疑使得缴费的动力不足。

(二)弃缴现象严重

我国的社会保险弃缴现象非常严重,2014年的人社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有3亿多人,而截止2014年累计中断缴社保的人有3800万,占参保人数的一成多。弃缴现象不单纯是个人行为,更将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弃缴现象如此严重,首先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率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对收入低下者的收入水平影响过大。其次,反映了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严重。最后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资金运营渠道单一,通胀和混账管理模式使得人们对未来资金收入持怀疑态度。

(三)影响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不断刷新历史最低记录,2000年以恚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之间。其中,美国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国超过了60%,日本和韩国也在50%-60%之间。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停留在50%以下,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消费不足已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问题,对于生活压力巨大的低收入群体而言,社会保险缴费挤占了大部分工资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使得用于消费的资金被压缩。

四、政策建议

(一)矫正社会保险缴费标准

缴费基数是社会保险制度与劳资利益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对于低收入者来说,这种以社平工资为基准的缴费基数反而使低收入者负担更重,严重背离了制度合理性和公平性。虽然实行强制性缴费,但也应给予参与者一定的缴费选择权,应以职工本人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缴费依据,取消缴费底线的设置,因为低收入者获得收入的能力更低,政府没有权利向公民征收超出承受能力的任何费用。其次应允许低收入人员对自身基本生活费用做扣减后的可支配收入作为缴费基数,先保证最基本生活。

(二)完善社会保险缴费率调整机制

社会保险费率直接影响社会保险制度的费用负担,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虽然近期全国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已阶段性下调到39.25%,但对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缓解,因此,迫切需要从制度设计出发,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统筹和个人账户分开,基于精算的基础,在保证资金偿付能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调整社会保险缴费率,缓解低收入人员的缴费压力和企业的运营活力。

(三)拓宽社会保险筹资渠道,增加费率外收益

社会保险基金的特殊性使得资金的投资具有很大风险和压力,资金的保值增值要求高。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资金积累规模已达到52462.3亿元,而年均收益率为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还不到2%,完全落后于高达4.8%的Cpi年均复合增长率,基金贬值近千亿元,缩水成为常态,完全依靠社会保险缴费收入会给社会保险制度的缴费率参数强大的压力。因此,若想给社会保险缴费制度合理调整空间,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必然更需要增加费率外的收益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国辉,黄镜伊,王利军,王小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养老保险缴费压力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1(6)

[2]文利芳.我国社保缴费高费率的原因和影响分析.科技视界

[3]张璐琴.工资水平与社保缴费―有关调整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0(9)

[4]席位群.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吗?学海,2012

[5]王增文,邓大松.基金缺口、缴费比率与财政负担能力:基于对社会保障主体的缴费能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10)

[6]李凌云.社保缴费负担,不能承受之重.社会观察,2015

保费收入篇7

本报讯 记者夏庆军报道  记者日前从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获悉,今年一季度,公司整体业绩呈现良好的态势,截至3月25日,实现保费收入103.4亿元。其中个险新保期缴保费收入10.18亿元,同比增长58%,年度达成率为23.24%;短期意外险保费收入2.7亿元,超出季度和年度预算进度。

据了解,为使今年的业务发展有一个好的开局,太平洋寿险在去年底就精心部署今年的“开门红竞赛”。公司各业务部门通过各大区分组督导、战报追踪、及时表彰先进、帮助落后分支机构加快发展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业务竞赛在全公司的顺利进行。南京分公司提出通过强化营销推动机制,加强个险组织体系建设,完成新保期缴保费2.73亿元,同比增长186%;济南、郑州、太原、石家庄和杭州5家分公司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使业务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太平洋寿险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今年举办各种竞赛活动,目的就是通过掀起几轮业务发展的高潮,保证公司持续快速发展。据悉,随着“开门红竞赛”活动的圆满结束,太平洋寿险“四五联动竞赛”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目前太平洋寿险正总结“开门红竞赛”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保证新一轮竞赛的成功。

                                                                         金融时报   夏庆军

保费收入篇8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管理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总量不断增加,其表面上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背面则在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对防范风险、提高公司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现状

应收保费是指保险合同已经生效、符合保费收入确认条件但尚未收到资金的保费,待以后收到保户交纳的保费时,冲减应收保费。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应收保费要对应相应保险单承保的风险责任。一般企业在取得收入的成本是已经发生、可准确计量的,确认收入的同时可确定盈利;而由于保险成本的事后确定性,取得保费收入的成本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不能准确预计和计量。这与会计上的应收账款所对应的已完成事项有本质的差异。在保险期限没有结束前,应收保费不能按照简单的应收款项处理。

从性质上看,应收保费是保险企业对投保人的一种债权,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但是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应收保费账户进行相关财务处理,以达到逃避和谋利的目的。另外,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生效需要合同成立与缴纳保险费两个条件,而财产保险合同的生效不需缴纳保险费。只要保险合同成立,约定了保险责任起讫时间即生效。因此,应收保费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关于应收保费在保费收入中的理想比重一般认为在3%-5%。人保系统把应收保费比率定为5%,而保监会下达给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的底线定为8%。

实事上,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过高且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不平衡。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公司低于认可标准8%。但中国人保是从原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而来的,而一般公司分立时,会对其历史上的财务包袱进行处理。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的数据是以集团公司为基准的,因寿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比率低于财产保险公司,比率可能会被稀释。比率远高于8%的有中华联合、香港民安、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华泰、天安等公司的指标与8%较为接近。总体上看,几家大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指标要远低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同项指标,这反映出较为规范的内控管理。

从纵向看,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各个年份的比率有较大的波动性。以平安保险为例,从1990年到1995年,应收保费比率较高,接近或高于9%,1994年甚至达到15.4%;而从1996年到2000年应收保费比率迅速下降到3%以下,2002年甚至只有0.90%;而在2003年该比率又有反弹趋势,达到6.21%。比率的不稳定性可能与经济环境及控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应收保费的险种分布较集中,主要在机车险、企财产保险、货运险等传统险种上。由于国家规定交强险须先交保费再出单,一般不会出现应收保费,而车险中的商业险应收保费的比例就较高。另外,应收保费还呈现出季节性分布特点,往往年中比率高于年末,这与应收保费产生的时段及年终的大力清缴有关。

二、应收保费的产生

我国财产保险业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07年财产保险业保费收入更是达到了1997.73亿元人民币,逼近2000亿元大关。保险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应收保费的增加。就应收保费的会计意义,可按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正常的应收保费和不正常的应收保费。

1、正常的应收保费

(1)信用政策形成的应收保费。由于展业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财产保险公司针对一些大客户签发的机车险、企业财产保险、货运险的大额保单或招投标业务,会在保险费率和保险交纳期限上给予优惠,从而形成部分应收保费。

(2)正常的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应收保费。保费在正常的流转过程中,由于出单与结算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保单在流转过程中的正常失误如网点保费结算滞后,也会形成应收保费。有些保险业务如个人住房按揭险、货运险、航运险等业务是通过银行、邮政及交通运输部门等中介网点代办代收的,而财险公司与中介的结算惯例通常是月结或季结。保险中介的介入增加了保费从投保人到保险人的环节,减缓了资金流通速度,导致保费结算期限较长从而产生应收保费。另外,一些不能在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出单的保险业务,如某些业务、定额保险,要进行手工补录,由于补录时间紧、工作量大等原因补录数据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收付保费的结转确认,也会产生应收保费。

(3)系统处理方式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应收保费。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业务系统中每录入一张保单,财务系统就会自动确认保费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单操作失误(录入的信息不能随便删除)及复核把关不严,导致同一张保单重复录入,财务系统相应进行多次确认,从而虚增一部分应收保费。

2、非正常的应收保费

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中相当部分是不正常的,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恶意拖欠行为产生的应收保费。部分投保人以各种借口比如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保费。有些人出于提高佣金、甚至侵吞保费的目的,进行隐瞒欺骗,不按时向保险公司划转保费。因拖欠而形成的应收保费,坏账率往往较高。而在清收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又畏惧诉讼成本,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进一步纵容了投保人和人的拖欠行为。

(2)保险公司的违规造假行为形成应收保费。由于各保险公司的产品费率和支付给人手续费的最高限额均由保监会审批,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为了扩大销售额,承诺给予保费回扣或变相降低费率,即“暗返”。利用虚挂应收保费的方式支付给人法律规定以外的高额手续费,这部分多支付的手续费以应收保费的形式存在,实际上却不能收回,彻底成为了坏账。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索要高额手续费,为躲避监管机构的检查,在会计上以挂应收保费的形式对支付的费用进行处理,但实际上已无法收回;还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出具批单反向冲减保费收入,达到“暗返”的目的。基层保险机构为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任务,达到多提费用的目的,通过“应收保费”账户进行造假。以上情况产生的应收保费通常被称为“虚应收”。这也是监管部门对应收保费监管的重点部分。

(3)营销人员变动导致的应收保费。保险营销人员的流动非常频繁,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一旦营销人员变动,就有可能留下一部分保单因客户资料遗失而无法收款。

三、不良应收保费的影响

应收保费的数量太多,甚至发生很多不正常的应收保费时,会对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1、降低会计信息真实性

一方面,应收保费长期挂账,虚增了保费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系统的设置,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由于应付未付的批减保费会存在一部分负数的应收保费。这实际上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项债务,而正数的应收保费是一项债权,两者对应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通常不是同一人,不能直接抵减。如财产保险公司直接冲减正数的应收保费,会降低应收保费数据的真实性。

2、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一,它直接造成了现金流的减少。应收保费占用了保险公司正常的现金流,公司可能因现金周转困难而出现支付危机。另外应收保费缺乏流动性和收益性,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第二,加大了企业偿付风险,不利于正常的赔付。对于已生效但尚未收到保费的财产保险保单,一旦出险,保险人就需承担响应的赔付责任,而应收保费造成的大量未收回的资金则给正常赔付增加了压力。第三,保监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大量的应收保费直接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再次,应收保费作为收入虽未收到款项,但保险公司须据此预缴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了经费负担。第四,无论是否收到款项均要进行分保(再保险),又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分保成本。第五,应收保费易诱发经济犯罪。应收保费的长期大量存在,有可能给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已经收到资金而不入账,或未缴费出险时,用赔款冲抵应收保费。

四、针对不良应收保费所采取的对策

由于过多的应收保费给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

1、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和提高诚信的投入

部分客户片面认为投了保就有保障,缴费的时间不是决定因素。对此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鼓励主动缴费,消除产生应收保费的客户因素。另外,树立全员防范经营风险的意识,实现稳健经营、风险可控的发展。

2、根据投保业务的质量进行有选择的承保

在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的同时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首先,保险公司要在收入和费用、规模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培养业务员对企业的责任感。按照保户信誉程度、偿债能力、当前财务状况和实际支付保费的能力制定信用政策,降低应收保费产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保费的实收率。

3、充分利用特别约定

利用特别约定可以有效提高应收保费的实收率。比如,在特别约定中增加保单生效或失效的条件,以减少在不能按规定时间收取保费时的保险责任;在特别约定中增加缴费时间,以及未缴费合同失效条款,以减少保险责任,促进保费的及时回收。

4、建立科学的回收管理机制

应收保费发生后,保险公司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保费。有效的措施包括对回收情况的监督、提取坏账准备和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以应收保费总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坏账损失之间做出权衡。

5、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开展应收保费的审计调查工作,摸清应收保费的底线,了解其管理现状。保险公司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以公司利益为重,加强风险管控,有力推动应收保费的管理工作。

通过上述措施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保费的比重,将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星明: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有关问题的探讨[J].金融会计,2004(11).

[2]丁少群、梁新潮:我国保费收入核算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会计研究,2005(10).

[3]邬润龙:应收保费认可标准初探[J].上海保险,2005(4).

保费收入篇9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管理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总量不断增加,其表面上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背面则在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对防范风险、提高公司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现状 

 

应收保费是指保险合同已经生效、符合保费收入确认条件但尚未收到资金的保费,待以后收到保户交纳的保费时,冲减应收保费。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应收保费要对应相应保险单承保的风险责任。一般企业在取得收入的成本是已经发生、可准确计量的,确认收入的同时可确定盈利;而由于保险成本的事后确定性,取得保费收入的成本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不能准确预计和计量。这与会计上的应收账款所对应的已完成事项有本质的差异。在保险期限没有结束前,应收保费不能按照简单的应收款项处理。 

从性质上看,应收保费是保险企业对投保人的一种债权,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但是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应收保费账户进行相关财务处理,以达到逃避和谋利的目的。另外,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生效需要合同成立与缴纳保险费两个条件,而财产保险合同的生效不需缴纳保险费。只要保险合同成立,约定了保险责任起讫时间即生效。因此,应收保费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关于应收保费在保费收入中的理想比重一般认为在3%-5%。人保系统把应收保费比率定为5%,而保监会下达给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的底线定为8%。 

实事上,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过高且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不平衡。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公司低于认可标准8%。但中国人保是从原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而来的,而一般公司分立时,会对其历史上的财务包袱进行处理。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的数据是以集团公司为基准的,因寿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比率低于财产保险公司,比率可能会被稀释。比率远高于8%的有中华联合、香港民安、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华泰、天安等公司的指标与8%较为接近。总体上看,几家大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指标要远低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同项指标,这反映出较为规范的内控管理。 

从纵向看,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各个年份的比率有较大的波动性。以平安保险为例,从1990年到1995年,应收保费比率较高,接近或高于9%,1994年甚至达到15.4%;而从1996年到2000年应收保费比率迅速下降到3%以下,2002年甚至只有0.90%;而在2003年该比率又有反弹趋势,达到6.21%。比率的不稳定性可能与经济环境及控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应收保费的险种分布较集中,主要在机车险、企财产保险、货运险等传统险种上。由于国家规定交强险须先交保费再出单,一般不会出现应收保费,而车险中的商业险应收保费的比例就较高。另外,应收保费还呈现出季节性分布特点,往往年中比率高于年末,这与应收保费产生的时段及年终的大力清缴有关。 

 

二、应收保费的产生 

 

我国财产保险业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07年财产保险业保费收入更是达到了1997.73亿元人民币,逼近2000亿元大关。保险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应收保费的增加。就应收保费的会计意义,可按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正常的应收保费和不正常的应收保费。 

1、正常的应收保费 

(1)信用政策形成的应收保费。由于展业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财产保险公司针对一些大客户签发的机车险、企业财产保险、货运险的大额保单或招投标业务,会在保险费率和保险交纳期限上给予优惠,从而形成部分应收保费。 

(2)正常的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应收保费。保费在正常的流转过程中,由于出单与结算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保单在流转过程中的正常失误如网点保费结算滞后,也会形成应收保费。有些保险业务如个人住房按揭险、货运险、航运险等业务是通过银行、邮政及交通运输部门等中介网点代办代收的,而财险公司与中介的结算惯例通常是月结或季结。保险中介的介入增加了保费从投保人到保险人的环节,减缓了资金流通速度,导致保费结算期限较长从而产生应收保费。另外,一些不能在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出单的保险业务,如某些业务、定额保险,要进行手工补录,由于补录时间紧、工作量大等原因补录数据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收付保费的结转确认,也会产生应收保费。 

(3)系统处理方式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应收保费。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业务系统中每录入一张保单,财务系统就会自动确认保费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单操作失误(录入的信息不能随便删除)及复核把关不严,导致同一张保单重复录入,财务系统相应进行多次确认,从而虚增一部分应收保费。 

2、非正常的应收保费 

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中相当部分是不正常的,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恶意拖欠行为产生的应收保费。部分投保人以各种借口比如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保费。有些人出于提高佣金、甚至侵吞保费的目的,进行隐瞒欺骗,不按时向保险公司划转保费。因拖欠而形成的应收保费,坏账率往往较高。而在清收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又畏惧诉讼成本,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进一步纵容了投保人和人的拖欠行为。 

保费收入篇10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管理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总量不断增加,其表面上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背面则在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对防范风险、提高公司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现状 

 

应收保费是指保险合同已经生效、符合保费收入确认条件但尚未收到资金的保费,待以后收到保户交纳的保费时,冲减应收保费。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应收保费要对应相应保险单承保的风险责任。一般企业在取得收入的成本是已经发生、可准确计量的,确认收入的同时可确定盈利;而由于保险成本的事后确定性,取得保费收入的成本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不能准确预计和计量。这与会计上的应收账款所对应的已完成事项有本质的差异。在保险期限没有结束前,应收保费不能按照简单的应收款项处理。 

从性质上看,应收保费是保险企业对投保人的一种债权,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但是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应收保费账户进行相关财务处理,以达到逃避和谋利的目的。另外,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生效需要合同成立与缴纳保险费两个条件,而财产保险合同的生效不需缴纳保险费。只要保险合同成立,约定了保险责任起讫时间即生效。因此,应收保费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关于应收保费在保费收入中的理想比重一般认为在3%-5%。人保系统把应收保费比率定为5%,而保监会下达给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的底线定为8%。 

实事上,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过高且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不平衡。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公司低于认可标准8%。但中国人保是从原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而来的,而一般公司分立时,会对其历史上的财务包袱进行处理。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的数据是以集团公司为基准的,因寿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比率低于财产保险公司,比率可能会被稀释。比率远高于8%的有中华联合、香港民安、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华泰、天安等公司的指标与8%较为接近。总体上看,几家大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指标要远低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同项指标,这反映出较为规范的内控管理。 

从纵向看,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各个年份的比率有较大的波动性。以平安保险为例,从1990年到1995年,应收保费比率较高,接近或高于9%,1994年甚至达到15.4%;而从1996年到2000年应收保费比率迅速下降到3%以下,2002年甚至只有0.90%;而在2003年该比率又有反弹趋势,达到6.21%。比率的不稳定性可能与经济环境及控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应收保费的险种分布较集中,主要在机车险、企财产保险、货运险等传统险种上。由于国家规定交强险须先交保费再出单,一般不会出现应收保费,而车险中的商业险应收保费的比例就较高。另外,应收保费还呈现出季节性分布特点,往往年中比率高于年末,这与应收保费产生的时段及年终的大力清缴有关。 

 

二、应收保费的产生 

 

我国财产保险业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07年财产保险业保费收入更是达到了1997.73亿元人民币,逼近2000亿元大关。保险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应收保费的增加。就应收保费的会计意义,可按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正常的应收保费和不正常的应收保费。 

1、正常的应收保费 

(1)信用政策形成的应收保费。由于展业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财产保险公司针对一些大客户签发的机车险、企业财产保险、货运险的大额保单或招投标业务,会在保险费率和保险交纳期限上给予优惠,从而形成部分应收保费。 

(2)正常的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应收保费。保费在正常的流转过程中,由于出单与结算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保单在流转过程中的正常失误如网点保费结算滞后,也会形成应收保费。有些保险业务如个人住房按揭险、货运险、航运险等业务是通过银行、邮政及交通运输部门等中介网点代办代收的,而财险公司与中介的结算惯例通常是月结或季结。保险中介的介入增加了保费从投保人到保险人的环节,减缓了资金流通速度,导致保费结算期限较长从而产生应收保费。另外,一些不能在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出单的保险业务,如某些业务、定额保险,要进行手工补录,由于补录时间紧、工作量大等原因补录数据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收付保费的结转确认,也会产生应收保费。 

(3)系统处理方式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应收保费。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业务系统中每录入一张保单,财务系统就会自动确认保费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单操作失误(录入的信息不能随便删除)及复核把关不严,导致同一张保单重复录入,财务系统相应进行多次确认,从而虚增一部分应收保费。 

2、非正常的应收保费 

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中相当部分是不正常的,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恶意拖欠行为产生的应收保费。部分投保人以各种借口比如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保费。有些人出于提高佣金、甚至侵吞保费的目的,进行隐瞒欺骗,不按时向保险公司划转保费。因拖欠而形成的应收保费,坏账率往往较高。而在清收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又畏惧诉讼成本,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进一步纵容了投保人和人的拖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