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7:29

抗过敏药物篇1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这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阻断组胺i型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主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的皮疹、过敏性鼻炎的流清鼻涕和打喷嚏。

代表药物就是扑尔敏,这种药物的特点是起效迅速、可靠,广泛用于市面上所见到的感冒药物里,主要作用就是减轻流鼻涕、打喷嚏症状。对于荨麻疹和过敏性皮炎的皮疹,也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物美价廉,唯一不足之处就是有嗜睡作用,人们服用药物后易犯困,不能进行开车等活动。对于个别频繁咳嗽的孩子,服用扑尔敏后也可迅速止咳,效果非常好,可作为感冒咳嗽的应急药物。另外一种常用的第一代抗过敏药物就是赛庚啶,主要用于荨麻疹和人工荨麻疹。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还有一个不足就是疗效维持时间短,只有4小时左右。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比起第一代抗过敏药物来说,属于长效药物,一天只使用一次。抗过敏的效果略逊于第一代,嗜睡的副作用更少一些,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和反复的过敏性皮炎。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后者稍微有一点嗜睡作用,但不同的人反应会不一样,个别人的嗜睡作用更强一些。这类药物主要对抗的症状有:频繁打喷嚏、流清鼻涕、流眼泪、眨眼睛,还有就是鼻涕从嗓子往后流入咽部导致的频繁咳嗽,这种咳嗽的特点就是早晚厉害,或者和关系密切。不同的人对这两种药物的反应不同,可以尝试选择更好的一种。其他的第二代药物使用得比较少,比如息斯敏等。

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抗过敏药物就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顺尔宁),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哮喘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过敏性咳嗽(运动后或者吃甜食、过咸的食物后)。因为一个完整的过敏周期是一个月,所以顺尔宁的疗程也最少是一个月。

抗过敏药物篇2

很多人并不知道,抗过敏药也会导致过敏。当服用抗过敏药而发生过敏症状加剧时,却误解为药量不够,擅自加大剂量,这是十分危险的。许多抗过敏药本身也会引起过敏反应。因为,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活性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又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当抗过敏药物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仍能发生过敏反应。

临床资料显示,许多抗过敏药都能导致过敏反应。如常用的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可引起药疹、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扑尔敏可引起固定性药疹(一块或多块钱币大小的圆形红色斑疹),皮损多位于手背、胸部、,有时会累及。常用的抗过敏药还有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其合成的代用品地塞米松、强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等,均可导致湿疹型、荨麻疹型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多形性红斑等。非那根类抗过敏药还能引起严重的中毒性表皮坏死型药疹,患者全身或大部分皮肤红肿,呈铁锈色,表面有大水疱,摩擦后大片水疱膜脱落,形似大面积Ⅱ度烫伤,病情极为严重,应及时救治。另外,外涂抗过敏药配制的药膏,也容易引起涂药部位出现接触性皮炎。

抗过敏药物导致的过敏反应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因为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药物大多是一种半抗原类物质,它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后,才会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使人发生过敏。

应用抗过敏药物的过程中,疾病迁延不愈或出现新的过敏反应症状,如瘙痒、皮疹,甚至休克,应想到是抗过敏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应积极给予抗过敏治疗和对症治疗。如果就诊及时,基本上可以做出诊断。

对于疑为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过敏药物,可做皮肤试验(如斑贴试验、划痕试验)、黏膜试验或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1%的稀释液做皮内试验,但可能存在皮试结果和临床实际反应不相符的情况。对于导致危重过敏反应(如哮喘、休克等)的药物,如果一时未能弄清楚,亦不宜做激发试验,以免发生意外。

抗过敏药物篇3

文/陈希

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些药适合空腹吃,有些需要饭后服,否则影响药效。但你是否知道,有的用药习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会危及生命。英国《每日邮报》曾载文刊出了英国药理学会理事、爱丁堡大学临床药理学家西蒙·麦克斯韦教授总结出的5大危险用药方式,值得关注。

1.泡澡不揭止痛贴。人体受热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通过皮肤吸收的贴剂药物会更快进入人体,芬太尼等止痛药会带来更大危险。因此,洗热水澡时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理论上,从尼古丁贴到激素贴剂都不适宜洗浴后使用。另外,温度太低也会导致危险。比如,零度以下环境会破坏胰岛素分子,减慢其吸收速度。

2.药片碾后服用。将药片掰开或碾碎后再服用,后果严重甚至致命。一些药片(尤其是缓释药片)具有特殊包衣,碾碎或嚼服会导致药物过早过快被人体吸收。比如,治疗心绞痛和高血压药物硝苯地平片碾碎后服用容易导致头晕、头痛、增加中风或心脏病危险。

3.用果汁送服药片。肠道内有一些酶能帮忙分解某些药物,葡萄柚、橙子等柑橘属水果所含的柑橘黄素等物质会干扰这些酶的作用,这无异于药物过量。葡萄柚会影响降压药、他汀类药物和某些抗组胺药物的药效。而β受体阻断剂阿坦洛尔、塞利洛尔,以及抗菌药丙环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则不宜与橙汁和苹果汁同服。

4.70岁之后不减药量。随着年龄增加,肾功能日益走下坡路。与20岁时相比,70岁时肾功能降低2/3。多数药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老年人长期服药,应适当降低剂量。

5.不同药物同时服用。不同药物可能相互作用,轻则影响药效,重则危及生命。比如,某些抗生素会降低华法林药效,西咪替丁等抑酸药也会导致血液稀释,与华法林同服会导致瘀青或出血,少数病例中,还会导致出血不止,危及生命。

抗过敏药有人也过敏

文/熊江雪

当人们过敏时,常会选择服用抗过敏药物,可是,有些人在服用抗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会更加过敏,如原先的皮肤瘙痒、风疹等症状会加剧。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有些人来说,一种抗过敏药对他无效,不代表别的抗过敏药也无效,因此,在用药无效的情况下,可以换另一种药试试。但是,如果服用药物后不但无效,症状反而会更加严重,这种情况就属于抗过敏药的致敏现象,要赶快停用,以免发生危险。

要知道,各种抗过敏药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尤其以扑尔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而在别的药物中,抗生素类、磺胺类以及喹诺酮等药物都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可使全身都发生过敏反应,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究其原因,是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活性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当抗过敏药物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仍能发生过敏反应。

很多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发生过敏症状加剧时,往往误以为是药量不够所致,于是擅自加大剂量,这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很多人为了避免去医院的麻烦,常会自己购药服用,因此,由使用抗过敏药不慎而引起过敏的几率大大增加。

服药时关键是要看清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服药后应仔细观察自己的症状有无变化,如果症状不轻反重,则可能发生抗过敏药致敏反应,需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去医院治疗。一般来说,过敏症状在停药几天后即可消失,症状较重者应由医生采用其他抗过敏药治疗。

抗过敏药物篇4

最常使用的抗过敏药,按照它们的化学结构可以分成五类,1 苯海拉明(可太敏)、乘晕宁(晕海宁),2 扑尔敏、苯茚胺,3 安太乐、安其敏、克敏嗪(去氯羟嗪),4 赛庚啶,去敏灵;5 非那更(抗胺荨,异丙嗪)。如果较长时间服用某一种药物,可能会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可逐渐减低,因此需要更换药物种类。但重新选择的药物,不应属于与原药物同一类,而应采用不同类别中的药物。例如需更换苯海拉明时,不应采用这一类中的乘晕宁,而应选自以上第2至第5类中的任何一种药物。如果有的病人对某个药物效果不好,则可以同时使用两种药物口服以增强抗过敏效果。但这两种药物不应是同一类中的,如安太乐不应与这一类中的安其敏或克敏嗪合用,而应与第1、2、4、5类中的任何一种药物并用。

大多数抗过敏药都有不同程度的嗜睡、疲乏、眩晕或使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反应。这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强弱,各个药物不一致。即使用同一种药物,对各人也不一样。如扑尔敏一般引起嗜睡反应较轻,但有的人服1片后可整整一两天昏昏欲睡。因此在服抗过敏药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船及从事高空作业、机械操作和其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和差错。

同时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过敏药时,为了避免药物的镇静安眠作用,可以在白天选服无镇静作用的种类如苯茚胺,至晚饭后或睡前服有镇静作用的种类,以使正常工作和学习不受到影响。也可以仅在睡前服药,既可催眠、也可减少搔抓而使皮肤病改善。

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或支气管哮喘等,可在病情加重或发作时服抗过敏药,病情好转后逐渐减少药量或停服,再复发时再重新服药。这样可以减少长时期连续服药引起的成瘾性,耐药性和发生中毒的机会。

一般服抗过敏药均是一日8次,每次1片的常规服法(成人),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也可适当增加用量为每次服2至4片,但必须注意防止严重的别作用发生。小儿和老年人如果用药剂量较大,可出现精神兴奋(小儿可引起惊厥)的中毒反应,因此不应使用过大剂量。

抗过敏药可引起口干、恶心,呕吐、上腹疼痛及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反应。由于抗过敏药抑制了唾液和胃肠液的分泌,可造成食欲不振。而有的人则可发:生食欲亢进。

抗过敏药长期使用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长期服药者应定期检查血象。有严重肝病,肾病或癫痫等脑病变者亦应慎重使用。抗过敏萄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故严重心脏病患者应小心使用。

以下一些情况禁忌使:用抗过敏药:①病人处于昏睡状态,或病人已服了大量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鲁米那、速可眠、水合氯醛、安眠喇等药,②青光眼,⑧尿闭体质;④狭窄性胃溃疡;⑤幽门十二指肠梗阻。

抗过敏药物篇5

1.抗组胺药:抗组胺药也叫抗过敏药。此类药物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对鼻塞的症状没有疗效。抗组胺药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抗组胺药:此类药物主要包括扑尔敏、克敏嗪和赛庚啶等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曾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其药物分子较小,容易进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大脑的活动,从而可使用药者出现嗜睡、头昏、头痛等不良反应。因此,上班族、学生,尤其是司机和高空作业者不宜使用这类药物。

第二代抗组胺药:此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组胺药,主要包括息斯敏、氯雷他定(商品名为开瑞坦)、西替利嗪(商品名为仙特明)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属于长效型抗过敏药,患者每天仅需服用1次即可,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但过量服用这类药物或对这类药物特别敏感的患者仍有可能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因此,司机和高空作业者应避免服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在第二代抗组胺药中,息斯敏会妨碍心脏的传导功能,造成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等严重的副作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患者在服用该药时用量不可过大(不宜超过3毫克),老年患者应在服用该药期间定期检查心电图。此外,该药还不能与红霉素等药物合用,否则发生副作用的几率会大大增高。一般来说,氯雷他定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最小,特别适合高空作业者、驾驶人员、参赛前的运动员等服用。西替利嗪具有见效快、药效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其疗效很受临床医师的肯定。

第三代抗组胺药:此代抗组胺药主要指美国开发的地氯雷他定和非索非那定。这类药物具有抗过敏效果更强、安全性更高(没有心脏毒性)、不会引起嗜睡等优点,被美国联邦飞行管理局定为飞行员在值勤状态下可以使用的抗过敏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价格较为便宜,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的价格则相对较贵。由于中国的幅员广阔,各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抗组胺药三代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然而,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良反应,所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少、效果更好的第三代抗组胺药。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此类药物一般在采用鼻腔局部喷雾治疗时效果较好,在与其他抗过敏药联合应用时效果会更为显著。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喷雾制剂包括可的松喷雾剂、丙酸倍氯米松喷雾剂等。丙酸倍氯米松喷雾剂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价格低及使用方便等特点,是第一个被列入国家otC目录的糖皮质激素鼻内喷剂。

传统观点认为,患者应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且只有在单独使用其他抗过敏药效果较差时才能将其作为二线药物来使用。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落后。这是因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不仅是由组胺引起的,很多的其他介质也可诱发该病。在过敏性鼻炎的诱发介质中,非组胺介质可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地治疗由非组胺介质引起的过敏性鼻炎,缓解该病患者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及鼻塞等症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因此,该类药物现在和抗组胺药一样,已经成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口服时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反应,而该类药物的喷雾吸入剂则避免了口服给药的缺点,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物。

3.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此类药物主要包括色甘酸钠喷雾剂和酮替芬口服剂等。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并不明显,在临床上一般仅被用于预防该病复发。在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该病患者(特别是合并哮喘的该病患者)可提前几天预防性地服用酮替芬(可每日服1次,每次服用1毫克),或在外出时随身携带色甘酸钠喷雾剂,当出现鼻不适等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先兆时立即喷鼻1次。但是,一旦过敏性鼻炎已经发作,使用这类药物就很难获得较好的疗效。

抗过敏药物篇6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除了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外,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对症治疗药物可分为5类,包括抗组胺药、减充血剂、抗胆碱药、糖皮质激素和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

别怕激素药

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而言,其治疗一般都是针对鼻黏膜的过敏性炎症来用药的,其中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特别是对长期暴露于过敏原而引发的延期反应和慢性炎症有效。

有些人害怕激素会带来副作用,但实际上,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鼻内滴药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黏膜,疗效突出,又因为是局部用药,不会对全身产生作用,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适于长期使用。

伯克纳、辅舒良和内舒拿等是治疗过敏性鼻炎时的常选,用药时,每天对准鼻腔喷雾1次~2次即可,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后可逐渐减量。但长期用药应定期检查鼻黏膜以及鼻咽部有否干燥、结痂、溃疡、并发真菌感染及鼻中隔穿孔等。

用好抗组胺药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相对无镇静作用,目前使用比较广泛。氯雷他定对喷嚏、鼻痒和流清涕有效,而对鼻塞效果不明显。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代表药物非索非那定等)对过敏性鼻炎有较满意的疗效。在临床应用抗组胺药物时应注意,要严格执行药物推荐剂量;一般不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合用;不与咪唑类抗霉菌药物,如酮康唑或伊曲康唑等合用;不要与其他可抑制加氧酶细胞色素p450系统的药物合用;在肝功能障碍患者和低钾、低镁血症患者中应禁用或慎用。

慎用滴鼻剂

许多人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认为只要有含麻黄素的滴鼻剂,就能将鼻炎治好。一些人在过敏性鼻炎犯病的时候,喜欢用滴鼻剂来缓解过敏症状。其实这种滴鼻剂也只不过对于初期的过敏性鼻炎有治疗效果而已,碰到鼻炎程度较为严重的,基本上对其过敏症状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滴鼻剂若太过频繁地使用,有可能会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反弹,鼻塞的情况会比以前更为严重。对于孩子而言,为了治疗过敏性鼻炎而长期频繁使用此类滴鼻剂会影响患儿嗅觉,乃至产生对此类抗过敏性药物的依赖性。最好不要擅自增加滴鼻剂的用量,这样会导致药物摄入过多。过多的滴剂通过鼻腔流入食管,会引起心跳加快,焦躁不安等精神烦躁症状。

抗过敏药物篇7

无论中药还是西药,过敏反应都属变态反应,是外来性抗原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免疫反应。

中草药中可以诱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很多,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具有完全抗原性;另一些分子较小的化合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从而引起过敏反应,这些半抗原在中草药中广泛存在,如小檗碱、茶碱、丹参酮等。具有生化活性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有可能成为半抗原。

中药一般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虫类药物是最常见引起过敏的,临床上很多医生对此也有较多认识。但是植物类中药引起的过敏也不少见,现已知许多花粉(如槐树花、柳树花、椿树花、菠菜花等)是重要的过敏原,花粉之间具有共同的抗原,尤其同科属花粉,它们之间可发生交叉反应。据了解,菊科、蒿科、豕草科属花粉均具有强力的共同抗原,多数是酸性蛋白质,分子量大于1万,其抗原活性取决于完整的蛋白质结构。这些花都是植物类的中草药。

你要了解的

可致敏的中草药

有人统计文献资料发现可致敏的中草药有100多种,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药物见下:

动物类中药有白僵蚕、水蛭、地龙干、蜂乳、乌贼骨、蟾蜍等。

植物类中药有鱼腥草、穿心莲、板蓝根、番泻叶、丹参、红花、大黄、山豆根、三七、乳香、人参、紫草、葛根、辛荑、苍耳子、大青叶、川贝、鸦胆子、胖大海、熟地、柴胡等。

矿物类中药有冰片、雄黄、石膏等。

光敏性中药还有一类过敏与中药有关,如补骨脂、白芷、竺黄、荆芥、防风、沙参等,这一类中药具有光敏性,患者服用后对光敏感性增加,可能出现日光性皮炎等,在临床应用中也应该注意。

可致敏的中药制剂

单味中药制剂过敏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有:丹参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

中成药及复方制剂过敏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有: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银黄注射液、肝炎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正天丸、六神丸、牛黄上清丸、华伦再造丸、跌打丸、三九胃泰、牛黄解毒片、新复方大青叶片、速效伤风胶囊、霍香正气水、正红花油、白敬宇眼膏等。

你要知道的

中药过敏的后果

中药过敏往往与用法、用量关系不大,而是与个人的体质差异有关,如遗传基因、体内代谢酶及免疫系统等。

中药过敏反应的症状与化学药品一样,其严重程度不容忽视。一般包括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全身过敏的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胸闷气短、血压下降等,也可以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症状。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麻疹样皮疹、多形红斑、湿疹样皮疹。另外还有少量过敏性肾炎。由于人们经常忽视中药的过敏反应,有时还会把中药过敏当作新的疾病治疗,这样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过敏体质需小心

中药过敏的预防和治疗不容忽视。据调查,凡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大多为过敏体质的人,用药前事先要考虑药物过敏史。对于有花粉过敏史者要慎用紫苑、苍术、款冬、草红花、小蓟、大蓟、蒲公英、苍耳、茵陈蒿、青蒿、艾草、牛蒡子、佩兰、等药物;异种蛋白过敏者,慎用虫类药。

专家告诉你

中药过敏怎么办

抗过敏药物篇8

关键词:烧伤;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耐药

烧伤感染是烧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烧伤感染中的85%是医院感染,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重度烧伤患者,往往由于较长时间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导致耐药菌株逐渐增加。在众多的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e)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今年已成为烧伤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2]。pae对临床上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引起的感染在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变异而形成多重耐药。随着致病菌耐药性的动态变迁,不断地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检测就显得极为重要。为了了解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敏情况,研究其耐药情况,我们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这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烧伤患者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标本来源来自我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就诊的120例烧伤患者,其中男62例,女48例,平均年龄(35.6±8.7)岁。

1.2细菌鉴定把采自烧伤患者创面的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与麦康凯平板,置35℃培养箱中培养24~48h,对生长出疑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菌分纯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进行鉴定。

1.3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程序进行,按nCCLS标准解释药敏试验结果。超广谱的B-内酰胺酶(eSBLs)测定:采用nCCLS推荐的eSBLs初筛和表型确定试验[3-4]。

1.4质控茵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2结果

12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中,敏感性最高的是多黏菌素B.敏感率达93.33%;妥布霉素、氨曲南、奈替米星、阿米卡星次之,敏感率分别为88.33%、83.33%、82.50%、78.33%。敏感率最低的抗生素是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1.67%和4.17%,见表1。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属于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在外科疾病中烧伤患者感染率远远高于其他疾病,是烧伤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及抗菌药物作用下是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感染。随着国内外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再加上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天然耐药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使得今年来耐药菌株逐年增加,给临床医生治疗过程带来诸多困难。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较为复杂[3],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①产生了抗菌药物修饰酶或抗菌药物灭活酶,如产生氨基糖苷钝化酶、D-内酰胺酶等。D-内酰胺酶包括ampc酶、碳青酶烯、质粒介导酶水解酶等,主要通过D-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诱导产生介导质粒可通转导、转化等方式在细菌菌种间传递,产生产生耐药性,这也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②细胞膜屏障和主动外排,限制抗菌药物到达靶位发挥。③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使抗菌药物失去抗菌作用。④外膜通透性降低,如外膜蛋白oprD2是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4]。

为了方便指导指导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不断地对致病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和总结,我们对来自本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的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常用抗生素的药敏实验,并对敏感率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12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中,敏感性最高的是多黏菌素B.敏感率达93.33%;妥布霉素、氨曲南、奈替米星、阿米卡星次之,敏感率分别为88.33%、83.33%、82.50%、78.33%。敏感率最低的抗生素是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1.67%和4.17%。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妥布霉素、氨曲南、奈替米星等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抗菌活性,这几种药物可以作为临床铜绿假单胞菌治疗选择的抗菌药物。本文还发现亚胺培南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代表性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抗菌活性也强,但耐药率正在逐u上升[5],其药敏实验耐药率已达到25%,本研究还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较高,如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其耐药率已超过90%。

今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和不合理使用,至使pa耐药率逐年增加,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和自然界,长期定植于人体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致病,它是医院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之一。尤其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烧伤患者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应注意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创面干燥,防止创面感染[6];对医护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和操作,同时应通过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敏感药物,为控制感染争取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1]张若文,王璐,姜焱硕,等.烧伤病房老年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现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6):3163-3165.

[2]闫沛,李武平,周琴,等.烧伤创面病原菌定植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3):194-197.

[3]闫玉玲.烧伤患者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101株耐药性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6):106-107.

[4]李学如,孟涛,王艳,等.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004,25(3):105-108.

抗过敏药物篇9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祛风中药抗过敏的研究已受到较高的重视,发现多种祛风中药复方和单味祛风药及其提取物或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能在抑制ige产生、保护和稳定靶细胞膜(减少和防止其脱颗粒、释放过敏介质)、对抗过敏介质、中和变应原等多个环节起作用,临床用于防治过敏性疾病也取得较好疗效。笔者现对祛风中药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风邪与过敏的关系

过敏性疾病多有起病急、发病快、传变迅速的共同特点,病变反复发作,遇邪即发。这正是中医所谓风邪致病“善行而数变”的典型反映,故风邪与过敏性疾病发作的关系密切。风邪引起过敏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卫表不固、血虚、血热、血瘀等;外因以风邪为主,可夹热、夹寒、夹湿、夹燥。过敏性疾病的发作特点多与外风致病的表现相似,故本文所论祛风中药主要是指具有祛除外风功效的中药,大多味辛质薄,以解表药为主,以祛除风邪、疏调气机为主要功效,如荆芥、防风、麻黄、辛夷、苍耳子、细辛、葛根、蝉蜕、薄荷、徐长卿等。

2祛风药的实验研究

2.1中药复方

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复方多以祛风药为主组成,同时配以养血、清热、活血等药物以达到内外因同治的目的。实验研究表明,祛风中药复方具有拮抗组胺、抑制过敏性介质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等功效,能够起到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

2.1.1麻黄汤

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阮氏等[1]通过腹腔内注射和滴鼻实验,证实麻黄汤可减少卵蛋白诱发的小鼠挠鼻次数,提高组胺阈值,具有抗组胺作用;对豚鼠被动皮肤过敏实验和鼻过敏型豚鼠鼻黏膜色素沉着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刘氏等[2]通过抗过敏实验研究,发现麻黄汤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作用。

2.1.2消风散颗粒

源于《外科正宗》所载的消风散,由防风、荆芥、苍术、当归等多味祛风中药组成。郑氏等[3]实验显示,该药可对抗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能减少淋巴因子的释放,抑制小鼠耳肿及胸腺、脾脏指数增高,并降低致敏后豚鼠血清中异常增高的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有效对抗右旋糖酐诱发的小鼠皮肤瘙痒反应。

2.1.3息敏胶囊

由白鲜皮、地肤子、苦参、牡丹皮、生地黄、蝉蜕、荆芥穗、甘草、赤芍等组成。唐氏等[4]的实验表明,息敏胶囊对卵清蛋白(oVa)致敏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有抑制作用,可通过减少oVa特异性ige的产生发挥抗过敏性鼻炎作用,并且可使oVa诱发的豚鼠变应性鼻炎症状及鼻黏膜病理变化减轻,血清ige和鼻黏膜中的组织胺含量下降。

2.1.4复方辛夷口服液

由辛夷、麻黄、细辛和杏仁等组成。徐氏等[5]采用卵蛋白致敏复制豚鼠哮喘模型,实验发现,复方辛夷口服液可延长卵蛋白引发的豚鼠哮喘潜伏期,显著减少致敏豚鼠的肺溢流量;对致敏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显著的松弛作用,能显著对抗致敏豚鼠受卵蛋白攻击时气管平滑肌的收缩。

2.1.5祛风清肺口服液

由麻黄、桃仁、桔梗、蝉蜕、石膏、大枣、甘草等组成。胡氏等[6]药理实验显示,该制剂对天花粉致敏大鼠皮肤pCa有抑制作用,能抑制pCa反应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与炎症渗出,也能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表明祛风清肺口服液有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

2.1.6鼻舒滴丸

主要由荆芥、细辛、黄芩等中药组成。张氏等[7]采用10%2,4-二异氰酸甲苯酯(tDi)橄榄油溶液组胺为致敏剂造成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结果显示,鼻舒滴丸可显著减轻豚鼠鼻黏膜病理改变,使鼻黏膜固有层嗜酸性细胞、嗜中性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毛明显修复。还可降低模型豚鼠血清ige水平,减少血清及鼻黏膜中组胺的含量,可延长变应性鼻炎模型和组胺造型豚鼠喘息和惊厥出现的时间,明显减少豚鼠哮喘的次数及延长组胺造型豚鼠休克死亡时间。

2.1.7消疹宁

由生地黄、麻黄、白鲜皮、防风、苦参等13味中药组成。刘氏等[8]运用抗过敏实验方法证明消疹宁能明显抑制pCa反应,但其作用弱于息斯敏。对致敏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明显抑制,及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对二甲苯耳水肿,蛋清足肿胀的抑制作用稍强于息斯敏。

2.1.8凉血清营颗粒

由生地黄、蝉蜕、苍耳子等组成。朱氏等[9]通过药理实验说明,凉血清营颗粒能一定程度拮抗天花粉蛋白所致小鼠过敏性休克及大鼠pCa;明显抑制化合物48/80及天花粉蛋白所致腹腔或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对抗组织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其结论为,凉血清营颗粒具有显著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此作用可能是其能抑制ige生成、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直接拮抗组织胺作用的综合效果。

2.1.9祛风合剂

由生地黄、苍耳子、辛夷等组成。沈氏等[10]通过3个经典型变态反应动物试验说明祛风合剂对小鼠耳异种被动性皮肤过敏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和组胺诱发的足跖肿造型试验,结果显示,祛风合剂具有稳定膜、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与抗组胺作用,表明动物实验中祛风合剂具有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其阻断抗原ige的特异性结合与稳定细胞膜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2.1.10祛风止痒口服液

由赤芍、地龙、白芍、甘草等组成。杨氏等[11]利用豚鼠二硝基氯苯(DnC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为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口服不同剂量祛风止痒口服液均能明显抑制aCD豚鼠耳肿胀,降低aCD豚鼠血清iL-2、iL-6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

2.1.11辛芩片

由细辛、黄芩、荆芥、防风、白芷等中药组成。陈氏等[12]采用豚鼠整体引喘法和豚鼠肺溢流法测定辛芩片平喘的作用。结果表明,辛芩片能明显延长豚鼠的引喘潜伏期,降低组胺所致豚鼠肺溢流量的增加。余氏等[13]通过抗炎、抗过敏等实验方法,发现辛芩片能明显抑制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小鼠耳肿胀和组胺致大鼠鼻黏膜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2.1.12克敏汤

由金银花、徐长卿、蝉蜕、杏仁等组成。刘氏等[14]运用致敏豚鼠回肠肌过敏性收缩反应实验(Schultz-dale反应),结果不同浓度的克敏液均能显著抑制卵蛋白致敏豚鼠离体回肠肌的过敏性收缩反应,并呈明显剂量依赖性。

2.1.13辛夷鼻炎丸

由辛夷、薄荷、紫苏叶、藿香、苍耳子、白芷、防风等组成。曹氏等[15]利用二甲苯、角叉菜胶、依文思蓝及棉球致炎法研究辛夷鼻炎丸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辛夷鼻炎丸可降低小鼠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度和大鼠角叉菜胶致足肿胀度,可抑制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说明其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2.1.14复方苍耳滴鼻液

由苍耳子、辛夷、白芷、麻黄、青黛等组成。周氏[16]通过建立家兔过敏反应模型,用药后鼻内窥镜下观察发现鼻腔黏膜水肿、充血及分泌物明显减少,显微镜下观察鼻甲组织标本嗜酸性白细胞与治疗前比减少明显。

2.1.15辛苍合剂

由辛夷、苍耳子各10g组成。吴氏等[17]采用腹腔注射辛苍合剂治疗小鼠哮喘动物模型,结果发现,辛苍合剂对哮喘小鼠血清iL-5有明显降低作用,而对iL-4无明显影响。

2.1.16循经敷贴方

由麻黄、细辛、白芥子、甘草、生姜等10味中药组成。沈氏等[18]采用Hutson法豚鼠哮喘模型,观察中药循经敷贴对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及对哮喘豚鼠肺组织β受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循经敷贴能显著延长哮喘豚鼠诱喘潜伏期,上调哮喘豚鼠肺组织β受体含量。

2.2单味中药

2.2.1辛夷

黄氏等[19]发现,熊胆和辛夷可明显抑制白蛋白攻击所致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的收缩;对致敏豚鼠回肠的组胺反应也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在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中,熊胆、辛夷、苍耳子等药单用和其不同量的组方都有明显的拮抗组胺作用。

2.2.2防风与刺蒺藜

陈氏[20]实验结果显示,防风、刺蒺藜及二者混合煎剂对外源性组胺和右旋糖酐诱导内源性组胺动物瘙痒模型均有显著的止痒作用,能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能不同程度的抑制二甲基亚砜所致的豚鼠耳肿胀。对抗oVa诱发的豚鼠过敏性休克,其中防风单用效果最好。防风还可以明显延长豚鼠致喘潜伏期,刺蒺藜单用及混合煎剂的效果则不好。

2.2.3苍耳子

左氏等[21]用eLiSa法研究了防风、苍耳子水煎剂对ige、igG、igm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防风和苍耳子水煎剂均能显著抑制Dnp-BSa致敏小鼠的ige产生,延迟和减轻卵蛋白致敏豚鼠的Ⅰ型超敏反应。其中防风对igG和igm抗体的产生以及细胞免疫功能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苍耳子对体液免疫作用不明显,但对细胞免疫却有抑制作用。戴氏等[22]用苍耳子70%醇提物剂量依赖性抑制化合物48/80引起的小鼠过敏性休克、卵白蛋白所致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在体外苍耳子浓度依赖性减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酶;对组胺或5-羟色胺所致大鼠皮肤反应无明显作用。

2.3中药提取物及有效成分

2.3.1荆芥、防风挥发油

葛氏[23]对荆芥、防风挥发油的抗炎作用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荆芥、防风挥发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等急性炎症;对小鼠棉球肉芽种等慢性炎症和大鼠弗氏完全佐剂致关节炎肿胀、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等过敏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2.3.2辛夷提取物及有效成分

李氏等[24]运用磷酸组织胺(Ha)、氯化乙酰胆碱(ach)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实验,卵白蛋白(oa)引起的致敏豚鼠离体回肠实验及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发现辛夷挥发油能显著抑制Ha、醋酸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收缩,对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的过敏性收缩有较强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阻止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顾氏等[25]研究显示,辛夷挥发油对慢反应物质(SRS-a)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有拮抗作用,同时对SRS-a所致豚鼠肺条收缩亦有拮抗作用;对组胺、乙酰胆碱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有拮抗作用。张氏等[26]采用体外、体内多种动物模型对辛夷二氯甲烷提取物进行了抗炎、抗过敏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辛夷二氯甲烷提取物能直接拮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的过敏性收缩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醋酸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及减少pGe2的产生。李氏等[27]对从辛夷中提取的木兰脂素的研究表明,它可对抗oa致敏豚鼠离体回肠收缩作用,保护大鼠肥大细胞膜,阻止其脱颗粒,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小鼠足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3.3紫苏叶提取物

黄氏等[28]采用透明质酸酶抗过敏活性测试法研究紫苏叶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样品的抗过敏性,结果表明,紫苏叶具有较强的抗过敏性,其有效物质为水溶性、非挥发的成分;经过试管预测和滤纸纸层实验,鉴定该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物质。

2.3.4白芷有效部位

王氏等[29]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和大鼠足跖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显示,白芷的香豆素类成分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和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

2.3.5荆芥有效部位

卢氏等[30]利用巴豆油合剂致小鼠耳廓肿及腹腔注射0.6%醋酸致小鼠腹腔染料(evan’sblue)渗出的方法制作急性炎症模型,发现荆芥酯类成分对小鼠耳廓肿胀度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荆芥酯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急性炎症作用。

2.3.6菝葜提取物

舒氏等[31]通过动物抗炎实验发现菝葜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蛋清诱导的大鼠足跖肿胀度、甲醛诱导的小鼠足肿胀程度、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说明菝葜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急性、早期炎症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2.3.7苍耳子提取物

熊氏等[32]对苍耳子分离得到的部位进行免疫抑制活性比较,结果发现,乙醚提取物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影响,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研究较多的仍然是中药复方及其制剂,拆方研究较少,其中防风、荆芥、苍耳子、辛夷、细辛等祛风药研究较多。目前的中药抗过敏研究中抗Ⅰ型变态反应的机理研究较为明确。许多祛风中药复方、单味祛风药及其提取物和有效成分抗过敏反应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如抑制ige的产生、保护和稳定靶细胞膜(减少和防止其脱颗粒、释放过敏介质)、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以及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消除超敏介质,中和变应原等,进而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和过敏介质所造成的靶器官组织细胞损伤,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消除。另外,还能不同程度地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目前祛风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由于其所独具的作用环节多、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特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针对西药的不去根、复发率高、作用环节单一、有不良反应等,从中医药中研制更好的抗过敏药物已是大势所趋,但在药物的筛选、抗过敏机制、安全性的评价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阮岩,冈本美孝,松崎全成.麻黄汤抗过敏作用的实验[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3):152-154.

[2]刘永刚,罗佳波,蒋毅萍,等.麻黄汤的急毒及抗炎、抗过敏作用研究[J].中成药,2005,27(3):345-346.

[3]郑咏秋,戴敏,陈光亮,等.消风散颗粒抗过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6):26-28.

[4]唐建民,张力新,周立.息敏胶囊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43(3):27-29.

[5]徐立,范欣生,何胜旭.复方辛夷口服液对卵蛋白致敏豚鼠支气管哮喘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2):104-106.

[6]胡学军,骆和生,吴谦,等.祛风清肺口服液抗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1):45-48.

[7]张曼,任映,宋崇顺,等.鼻舒滴丸抗过敏作用及机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6):540-543.

[8]刘淑杰,师海波,苗艳波,等.消疹宁抗过敏作用的研究[J].中草药,2002,33(8):735-737.

[9]朱照静,李兴平,洪诤,等.凉血清营颗粒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20(2):27-29.

[10]沈小珩,朱伟嵘,许建中,等.祛风合剂对Ⅰ型变态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12):39-41.

[11]杨西群,陈德宇,杜宇,等.祛风止痒口服液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3):141-143.

[12]陈淑杰,余彦,白波,等.辛芩片平喘作用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23-125.

[13]余彦,杜俊蓉,况国成,等.辛芩片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J].中成药,2004,26(5):401-404.

[14]刘文泰,李丽华,王文智,等.中药克敏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2):21-23.

[15]曹柳英,梁瑞燕,潘华新,等.辛夷鼻炎丸抗炎作用实验研究[J].广州医药,2005,36(2):74-76.

[16]周辉.复方苍耳滴鼻液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5):27-28.

[17]吴敏,倪建俐,李战,等.辛苍合剂对哮喘小鼠白细胞介素iL-4、iL-5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1):54-55.

[18]沈惠风,闵亮,李鹤,等.中药循经敷贴抗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机理初探[J].上海医药,2001,22(9):416-417.

[19]黄淑英,陈家佩,王广义.熊胆和辛夷等中药的抗过敏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3):28-29.

[20]陈子珺.防风与刺蒺藜的药理实验研究[J].中成药,2003,25(9):20-21.

[21]左祖英,唐恩洁,夏建平,等.防风苍耳子水煎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7,12(3):9-10.

[22]戴岳,毕培曦,陈耀邦.苍耳子对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6):61-64.

[23]葛卫红.荆芥、防风挥发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5(1):55-57.

[24]李小莉,张永忠.辛夷挥发油的抗过敏实验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9):520-521.

[25]顾维,许美娟,陈玉俊,等.辛夷抗过敏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9):701.

[26]张永忠,李小莉,牟光敏.辛夷二氯甲烷提取物抗炎、抗过敏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1,32(9):811-813.

[27]李小莉,张永忠.木兰脂素抗炎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2,33(11):1014-1015.

[28]黄丽,韦保耀,滕建文.紫苏叶抗过敏有效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1,(5):90-92.

[29]王德才,李珂,徐晓燕.杭白芷香豆素组分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36-38.

[30]卢金福,冯有龙,张丽,等.荆芥酯类成分对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6):350-351.

抗过敏药物篇10

【关键词】中药;皮肤过敏;过敏反应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药的应用日渐广泛,给药途径和类型亦呈多样性,临床中有关中药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也逐年增多,其中以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尤为常见。现将近年来有关常用中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报道作一综述,并阐述其引起过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期为更加安全合理的运用中药提供参考。

1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主要类型

1.1接触性皮炎高冬报道[1],一女性患者,38岁,因患风湿性膝关节炎,用偏方单味中药苍耳子外敷双膝关节。第2天敷药处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有灼热感。再次重复敷药1次,20分钟后立即感觉局部痒痛。次日,双膝关节处红肿加重,呈片状红斑,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和大疱,疱壁较薄易破。经积极抗过敏治疗,局部对症处理,1周后皮疹渐消退、脱屑、痊愈。停药2周后,背部行苍耳子斑贴试验,结果呈强阳性。邓蕾报道[2],一女性患者,47岁,因双前臂皮肤接触鲜山药汁,5小时后局部出现红斑伴瘙痒,约10小时后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丘疹和水疱。经抗过敏治疗3天后,病情明显好转,2周后痊愈。

1.2荨麻疹型药疹景丽华等报道[3],一女性患者,49岁,因咳嗽、痰多服用牛黄上清丸1丸,20分钟后自觉从口腔黏膜开始至牙龈、嘴唇肿胀,全身多处出现红色斑疹,突出于皮肤表面,诊断为急性荨麻疹。予以抗组胺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药疹消失。绳景亚,刘振敏报道[4],一男性患者,42岁,因感冒静滴双黄连注射液40ml。5分钟后患者诉左侧大腿内侧瘙痒,未发现皮损,立即停用双黄连注射液,瘙痒减轻。1个多小时后,患者全身瘙痒,颈胸部出现散在荨麻疹,继而出现眩晕、胸闷、气促,颜面、四肢肿胀,活动受限。予以抗组胺治疗、吸氧等处理后,症状缓解。

1.3麻疹样型或猩红热样型药疹金冬梅报道[5],一女性患者,19岁,因咽痛2天,自行服用牛黄解毒片。患者于晚上全身出现粟粒至绿豆样大小不等的红斑,局部连接成片,伴瘙痒及轻度发热感。嘱患者停用牛黄解毒片,积极进行抗过敏治疗。次日,未见新发皮损,瘙痒减轻,3天后皮疹逐渐消失,症状缓解。肖汉龙,罗建华,王军等报道[6],一女性患者,21岁,因右耳后淋巴结炎,予以蟾酥注射液20ml静滴。第2天用药后感觉皮肤瘙痒,出现红斑。第3天全身皮疹增多瘙痒加重,四肢躯干散在或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口腔黏膜未查见Koplick斑。经积极抗感染抗过敏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

1.4多形性红斑样型药疹王明志报道[7],一男性患者,35岁,因服用维C银翘片3次后,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并逐渐波及四肢,且部分融合。躯干可见较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双手掌可见虹膜样皮损及浆液性水疱,尼氏征(—)。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维C银翘片,给予抗过敏抗感染,局部湿敷等治疗15天后,患者病情痊愈。

1.5剥脱性皮炎李辉等报道[8],一女性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静滴炎琥宁。输液第2天,患者出现颜面部发痒、脱皮,局部皮肤发红。第3天后,陆续出现大面积脱皮,最后发展至全身脱皮。经积极抗感染抗过敏治疗15天后,患者脱皮停止,痊愈出院。行过敏原检测结果:炎琥宁(++)。徐宗来报道[9],一女性患者因服用舒血宁片(别名银杏叶片),3周后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初起皮损呈麻疹样,迅速融合成片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四肢为重,伴皮肤瘙痒。继而口唇及口腔黏膜潮红肿胀,手足部有散在数个小疱,破裂后有少量渗液及结痂,有大片皮屑剥脱。经积极抗感染,抗过敏治疗,2周后患者病情好转。

1.6固定型药疹范宝来报道[10],一女性患者,41岁,因附件炎口服妇科千金片(内含千金拔、单面针、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鸡血藤、党参、当归)。服药2天后,颜面部及四肢出现圆形、椭圆形红斑,呈紫红色,边界清楚,伴瘙痒。患者自行停药2天后,皮疹消退。此后4周内患者曾两次口服妇科千金片均在2天后出现红斑,与第一次红斑部位完全一致,但颜色较前加深,且瘙痒加重。立即停服妇科千金片,予以西替利嗪片口服,外用炉甘石洗剂,1周后患者痊愈。袁英,谢永平,王红芳等报道[11],一男性患者,42岁,因初发劳累性心绞痛,静滴香丹注射液后,上下唇出现不对称水肿性斑片,呈不规律型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斑上有一至数个水疱或大疱。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抗感染治疗、局部处理。2天后,唇部皮损减轻,继续用药7天,症状消失。

1.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陈雷等报道[12],一男性患者,1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医院静滴双黄连注射液。输液过程中患者发现面部、胸部散在红斑、水疱。翌日,水疱增多增大,疱液澄清,偶有破溃,尼氏征(十)。口腔、唇舌、阴茎皮肤黏膜糜烂,可见脓性分泌物。立即给予抗过敏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局部进行对症处理,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l周后,症状明显缓解,2周后痊愈出院。陈家惠,邢育华,孙晓杰报道[13],一男性患者,因周身外涂斑蝥酒精浸液(100克斑蝥加300ml酒精)治疗银屑病。10小时后躯干、四肢散在较密集的,黄豆至钱币大小的鳞屑性红斑和边界较清楚的大片水肿性红斑,红斑上可见疱壁松弛的水疱、大疱,最大可达鸡蛋大小,疱液呈黄色,尼氏征阳性。阴茎龟头可见红斑、水疱、糜烂、渗出。立即予以甲泼尼龙160mg冲击3天,同时预防感染、补液、脱敏治疗。6天后,患者周身散在淡红斑,大量脱屑,予等量泼尼松口服,出院。

1.8结节性红斑性药疹黄慧报道[14],一男性患者,24岁,因双手指缝红斑、浸渍伴痒迁延不愈而服皮敏消胶囊,服药半个月后发现小腿伸侧出现3、4个核桃大小红结节,触痛不明显,未引起注意。继续服了1个月,小腿的结节明显增多,且蔓延至大腿,伴有肌痛和行走困难。采取停服该药,给予西替利嗪、雷公藤等口服等治疗。1周后,结节变小,颜色转淡,疼痛减轻,1个月后痊愈出院。

1.9紫癜型药疹訾铁营等报道[15],一男性患者,51岁,因牙龈肿痛,口服牛黄解毒片。1天后,患者双下肢有红色、散在的瘀点,压之不褪色,躯干及上肢处皮肤正常,自觉双下肢瘙痒。随即停用牛黄解毒片,未作对症处理。3天后,患者双下肢瘙痒减轻,10天后药疹逐渐消失。

2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原因

目前,中药、中成药、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较为普遍,中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可致机体过敏物质很多。孙虹[16]认为,中药及其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属抗原一抗体反应或抗原一淋巴细胞反应,与用药量的大小无关。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病人的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属特异性过敏体质,能对很多抗原物质产生过敏。当首次接触某药物时,诱导机体产生对该药物某种成分的特异性抗体,当再次接触该药物该种成分时,即发生过敏反应。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发生过敏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2.2中药本身所致绝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含有多种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些是有刺激性的物质或抗原成分。有些中药的成分属于蛋白质(尤其是大分子),进入体内,最有可能成为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造成过敏反应。而且很多注射制剂的有效成分提取纯度不够,加上再加入其他辅料及赋形剂,则大大增加了致敏率。

2.3中药材品种来源复杂由于地理历史原因,一种中药常有多种基源,药物基源品种不同,所含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毒性等也会有差异。

2.4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中药注射剂与其他中药、西药注射液混合后,可改变其有效成分,或使杂质析出,或改变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因此临床上如不注意配伍禁忌,就会增加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2.5中药辅料、添加剂等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添加剂、稳定剂、赋形剂等及在进行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和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等所形成的杂质,均能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机体过敏,从而诱发各类型的超敏反应。

2.6其他因素引起过敏反应,除药物自身因素外,还应考虑到有的药物细菌大量生长而造成,如饮片或中成药中大量真菌、杂菌、螨的滋生,也是致敏原因。

3防治与展望

临床医务人员对发生过敏反应较多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等能常规进行皮试、严密观察用药后的情况,而对中药制剂能引起过敏反应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所以,大家在临床中应小心谨慎,加强预防意识,尽量避免和减少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

首先,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切忌再次使用可疑致敏药物,对高敏体质者用药前做药物过敏试验,避免使用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制剂。临床中一旦发现过敏,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积极进行抗过敏治疗。对严重过敏,则应积极住院抢救,并加强护理及支持疗法,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其次,临床医务人员要充分了解中药及其制剂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配伍禁忌。通常情况下,中药制剂禁与西药配伍,也不主张两种以上的中药制剂配伍应用。再次,中医药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中药监管力度,保证中药质量。制定统一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保证药物安全。同时有关企业要严把质量关,在生产中,严格控制工艺流程,确保生产出高质、有效的产品。

总之,中医药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其发扬光大,为国民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广大医护人员提高警惕,深化认识,加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一定能够有效地预防中药过敏,减少皮肤损害的发生,使中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高冬.外用苍耳子致接触性皮炎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9):570.

[2]邓蕾.鲜山药致接触性皮炎1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6(4):267-268.

[3]绳景亚,刘振敏.静滴双黄连注射液致迟发性过敏反应1例[J].河南中医,2007,27(2):72.

[4]景丽华,林京芳.服用中成药牛黄上清丸致急性荨麻疹性药疹1例[J].北京中医药,2008,27(11):911.

[5]金冬梅.口服牛黄解毒片引起药疹1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158.

[6]肖汉龙,罗建华,王军,等.蟾蜍注射液致麻疹样型药疹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2):加1—加2.

[7]王明志.维C银翘片致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J].黑龙江医学,2008,32(9):719.

[8]李辉,邹麦萍,何毅.炎琥宁致剥脱性皮炎1例[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2):212.

[9]徐宗来.口服舒血宁出现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例[J]..咸宁学院学报.2008,22(1):59.

[10]范宝来.妇科千金片致固定型药疹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3):233.

[11]袁英,谢永平,王红芳,等.香丹注射液静滴致口唇固定性药疹1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报,2008,24(6):734.

[12]陈雷,朱清娟.双黄连注射液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l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9):796.

[13]陈家惠,邢育华,孙晓杰.外用斑蝥引起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10):861

[14]黄慧.皮敏消胶囊致结节性红斑药疹1例[J].皮肤与性病,2005,27(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