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饮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09:34

幼儿饮食篇1

关键词:3~6岁健康饮食

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提到要“保证幼儿必要的营养”,才能“提高幼儿机体的功能、增强体质。”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给幼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搭配,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幼儿园一年一次的体检档案中,包括幼儿的体重、身长、微量元素、五官等方面的检查。其中,体重可以反映幼儿近期的营养状况,身长可以反映幼儿长期的营养状况。其它的临床体检包括幼儿的头发的光泽,柔软程度,皮肤的弹性及颜色,肌肉的紧张度,牙齿是否整齐,有无龋齿,两腿是否变形,食欲好坏以及对外界的反应等。如果饮食质量较好,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也较好;如果饮食质量较差,幼儿的生长发育也较差。但是,生长发育较差的幼儿没有明显的营养缺乏体征。如果幼儿出现营养不良体征时,就说明幼儿已经到了严重阶段了。因此,我们要把幼儿的生长情况作为评价幼儿健康饮食的最好标准。只要幼儿的体重、身高在统计学的平均数的邻近数都属正常范围。对于饮食质量较差的幼儿,会随着幼儿生活条件的改进而提高,会随着幼儿保健工作的改进而提高,我们一定保证所有幼儿在健康饮食的基础上快乐的成长,这里我着重介绍3~6岁幼儿的健康饮食。

3~6岁幼儿的生长发育与1~3岁幼儿的生长发育比起来,速度变慢,每年体重增加2千克,身高约增加5厘米,四肢的增长较快,身体显的细长,但头围已接近成人,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模仿性强,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3~6岁幼儿患龋齿率较高,龋齿不仅使幼儿感到牙疼,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消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易发生消化不良。再加上幼儿好动,一天的活动量很大,消耗热量与营养素也多。但幼儿每餐的进食量不大。容易饥饿,尤其当早餐进食量少时,易发生低血糖症,可以适当加餐。因此,我们在蒸调食物时不光要注意质地细软,容易消化,还要随时变更食物的种类、数量、口味,(注意要少放糖)以增进幼儿的食欲。

近年来,虽说食物供应充足了,但并不意味着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也提高了。在幼儿中存在因摄入热量不足,影响了幼儿体重增长或是因摄入高热能的食物,超过了幼儿机体代谢的需要,或是幼儿维生素摄入量偏低,缺铁、缺锌、缺钙等等。所以,我们为了保证给幼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搭配,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季节气候特点给幼儿提供食物。

在我们北方是一个四季分明,冬寒暑热的地方。

春天乍暖还寒,温差变化较大,所以这一季节也多发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的疾病。因此要多选择一些具有理气化痰、清热润肺功效的食物,如油菜、胡萝卜等。此外,幼儿冬季时出现的口腔炎、口角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这些都是由于冬季缺少蔬菜的缘故。因此要多补充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等多纤维质的食物,并减少摄取高脂肪,高胆固醇及高热量的食物。

夏天气温高,幼儿饮水多会冲淡胃酸,同时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可能导致幼儿食欲不振;炎热的夏天使幼儿喜欢吃生冷食物,容易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在夏天,食物也容易变质,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肠胃不适,甚至食物中毒,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因此,夏天的饮食要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这样才能使幼儿饮食达到保健的目的。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天气由热转寒,我们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冬瓜、南瓜、萝卜及各种绿色蔬菜都不错,但忌过量吃柿子,最好安排在餐后,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给幼儿少吃西瓜、菜瓜、香瓜等,否则会伤脾胃。保持营养全面充足,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作准备。

冬天,气候寒冷,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应多给幼儿吃含纳、钾、钙等无机盐的食物,如芝麻、虾米、虾皮、猪肝、香蕉、乳制品、胡萝卜、山芋、藕、绿色蔬菜等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肉、鸭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还要考虑稍增加幼儿的主食摄入量,但要注意与杂粮搭配,以防止摄食太多引发肥胖或消化不良。

二、幼儿的三餐一点制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中。

幼儿的早餐宜安排含一定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提供一日能量和营养素的25%,午餐应品种丰富并富含营养,提供一日能量和营养素的35%,晚餐应占25%,晚餐后除水果或牛奶外逐渐养成不再进食的良好习惯。此外,两餐时间应间隔3小时以上,一般情况下,早餐安排在8:00~8:30,午餐在11:30~12:00,晚餐在17:00~17:30,一点放在20:00,喝200ml牛奶。另外,零食作为三餐一点制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来自零食的能量应计入全天能量摄入之中。

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饮食习惯及物产不尽相同,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才能有效地保持膳食平衡。例如:牧区奶类资源丰富,可适当给幼儿提高奶类摄取量,渔区可适当给幼儿提高鱼及其它水产品的摄取量,农村山村则可利用山羊奶及花生、核桃、榛子等资源。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地域、经济、或物产所限,无法采用同类互换时,也可暂用豆类替代乳类、肉类,用蛋类替代肉类,也可用花生、核桃等坚果替代肉、奶等动物性食物,使不同地域的幼儿的营养始终保持均衡。

四、学会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饮食。

我们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不仅是为了获得均衡的营养,也是为了饮食丰富以满足幼儿的口味享受。假如幼儿每天吃同样的50克肉,30克豆,时间久了,难免生厌,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在饮食中同类互换。同类互换就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例如大米可以面粉或杂粮互换;馒头可以相应的面条、烙饼、面包等互换;大豆可以和相当量的豆制品或杂豆类互换;瘦猪肉可以与等量的鸡、鸭、牛、羊肉互换;牛奶可以与羊奶、酸奶和奶酪等互换。我们可以把同类互换与多种蒸調方法相结合,以吸引幼儿的食欲。例如蒸鸡蛋、煮鸡蛋、炒鸡蛋,可以给幼儿天天换口味;每天吃30克豆类及豆制品,掌握了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就可以全量互换,换成等量的豆浆或豆干,今天喝豆浆,明天吃豆干;也可以分量互换:如1/3换豆浆,1/3换腐竹,1/3换豆腐,早餐喝豆浆,午餐吃凉拌腐竹,晚餐再喝豆腐汤,这样既可以减轻幼儿的厌食程度,又可以保证幼儿的营养充分。

五、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3~6岁幼儿的手指虽然还不灵活,尽量鼓励幼儿用筷子吃饭。

2.我们要让幼儿养成在20~30分钟吃完定量的饭菜,既能使其集中注意力,又可避免饭菜长时间放置而变凉,导致幼儿食后引起肠胃不适。

3.我们要做好幼儿进餐前的准备,保持环境清洁、安静、舒适,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4.我们要使幼儿饭前饭后半小时不做剧烈运动的习惯。

当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就要长期坚持,因为只有长期合理的饮食,才是通往健康的光明之路,对培养优秀健康幼儿,我们刻不容缓,关注幼儿健康成长,使祖国的花朵健康的成长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浦东新区学前教育学会编著《幼儿园四季营养膳食方案》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年

2.杜希贤《营养与膳食》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孙向阳《科学膳食—幼儿营养健康指南》北京少年出版社2011年

幼儿饮食篇2

──幼儿保教工作随笔

**县第一幼儿园

**

幼儿园的工作是保育和教育并重的工作,我们保教人员不仅要让幼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获取初浅的知识技能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更要重视每个孩子一日生活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午餐管理也是我们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为重要。孩子有了健壮的身体,参加各项游戏活动才能得以保证。但是,对于挑食的孩子我特别头疼,担心他们的身体发育对营养的摄入量不均衡,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为了每个孩子能增进食欲,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在进餐前我都会给孩子们讲解当天的食物营养价值及对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总会对孩子们说:“好孩子是不挑食的,不挑食才能长得高,变得聪明,而且又很强壮”,很多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下也能尽量做一个不挑食的孩子。但在我们班级里总还有那么几个实在是令我头痛的孩子,他们实在太挑食了,有的不吃荤菜,更多的是不吃蔬菜,老师为了让他们能多吃几口饭菜,真的是费尽心思,但还是收效不明显,更有甚者当你用各种方法劝说他们,可孩子会给你来一句“老师我吃饱了,实在吃不下了”,听着这话我感到了教育的失败与无赖。

我班的袁锦明特别挑食,每当他一看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马上就泪流满面,我又耐心地给他讲吃这些东西对身体的好处,经常表扬和鼓励:“这段时间你吃了一点肉和菜你都长帅了、长高了,而且你脸上的皮肤也光滑了”。听了这番话他顿时把尴尬的泪水擦了一下,又开始慢慢地吃起来了,吃了几口他就对我说:“老师我吃饱了”,我摇了摇头微笑着说:“我听见你的‘小鼓’还响呢,再吃一点”,他又吃了几口后“哗”的一下把吃下的饭菜都吐在饭碗里了。当时我就感到比较迷惑,这样的鼓励不要也吧,反而适得其反。

幼儿饮食篇3

关键词:中班幼儿;饮食习惯;幼儿园;家庭

2012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明确要求中班幼儿:“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必须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中班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现状

(一)研究对象、方法、内容

笔者选取我园中一班的35名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幼儿在园餐前准备情况、进餐时的表现、餐后整理桌面餐具情况、漱口擦嘴情况,以及幼儿在家就餐、吃零食、喝饮料等情况。

(二)研究结果

1.幼儿在园饮食习惯现状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餐前准备阶段,该班有17名幼儿能主动如厕、洗手,但仍有15名幼儿不能主动做好餐前准备,需要教师催促,还有3名幼儿在教师的催促下也不愿意去如厕、洗手。

在幼儿就餐环节,笔者主要从幼儿就餐姿势、使用餐具方法、就餐时间、挑食偏食、是否能安静进餐等方面来考察。调查结果显示,该班92%的幼儿都能做到姿势正确,仅有个别幼儿吃饭时身不正,手不扶碗,脚乱踢;该班有97%的幼儿能正确使用餐具,但仍有极个别幼儿使用餐具方法不得当,食物洒落餐桌;该班有12%的幼儿用餐需要15分钟,89%的幼儿需要20分钟,94%的幼儿需要30分钟,个别幼儿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结束用餐;该班有17%的幼儿提出过挑食偏食要求,有26%的幼儿有挑食偏食现象。从就餐的安静程度来看,就餐15分钟内,96%的幼儿能保证安静进餐。就餐15―30分钟,只有35%的幼儿能继续安静进餐,就餐结束后,笔者发现,有个别幼儿由于吃不完,就把饭菜倒进了垃圾桶,导致了浪费。

幼儿餐后整理也是一种重要的习惯,尤其是餐后桌面、餐具整理和擦嘴漱口。调查结果显示,该班有68%的幼儿餐后能主动整理好餐具,34%的幼儿能主动去盥洗室擦嘴漱口,其他幼儿都需要教师提醒和催促才能完成。

2、幼儿在家饮食习惯现状

通过对家长发放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幼儿在家里仅有55%的幼儿能主动、认真地完成餐前准备活动,在就餐过程中有90%的家长反映孩子存在挑食偏食现象,75%的幼儿在家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边吃边玩,有92%的孩子在家里常吃零食,有95%的孩子在家不定时饮水、贪喝饮料。仅有25%的幼儿在家里仍会参与餐后整理,并主动擦嘴漱口。

(三)研究结论

1、在园的不良饮食习惯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班幼儿在园的饮食习惯良好。该班50%幼儿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餐前准备习惯,但仍存在个别幼儿餐前准备习惯没有形成,存在不主动如厕洗手且洗手不认真的不良习惯。该班大部分幼儿都已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但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存在,例如,进餐时姿势不端正、使用餐具方法不正确、不能快速安静、进餐偏食挑食等。在就餐结束后,仍有幼儿未能按照要求整理桌面、餐具,擦嘴漱口。还有幼儿存在浪费食物的现象。

2.在家的不良饮食习惯

该班幼儿在家最突出的不良饮食习惯就是贪喝饮料,排在第二位的是常吃零食,排第三位的是偏食挑食。还有不能主动做好餐前准备,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饭后不参与整理,不主动擦嘴漱口等不良饮食习惯存在。

二、形成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的饮食观念是形成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重要原因。有些家长饮食观念落后,当发现幼儿进食量不足时,硬把饭菜喂进幼儿口中,这会导致幼儿厌食。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专做孩子喜欢吃的饭菜,满足孩子对零食的需求,导致幼儿膳食不合理、营养不均衡。家庭就餐环境。有的家长进餐时看电视、说笑聊天,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二)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对于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责任。幼儿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一方面可能由于幼儿园对于幼儿饮食工作,营养搭配工作的欠缺会导致。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于幼儿的督促管理不到位导致。同时在幼儿园,同伴之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幼儿也会去模仿同伴的不良饮食习惯。

(三)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幼儿自身也存在必然的关系。有些时候,幼儿偏食挑食、食欲不振,是由于自身健康状况引起的。比如,幼儿生病、肠胃不适、牙疼、口腔溃疡等都会导致幼儿不愿意进餐。当面对这样的情况是,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及时了解情况,不能逼迫幼儿进食,否则会是得其反。

三、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和饮食观念。家长需要认识到幼儿的饮食必须均衡,合理均衡的膳食才有利于幼儿身体发育。不能因为溺爱就纵容孩子挑食偏食,吃零食。对于幼儿进食量,家长要学会科学判断,不能强迫或哄骗幼儿多进食,应该让幼儿自己把握进食量。家庭还应该为幼儿创造安静优雅的就餐环境,就餐时家长应该自身作则,尽量不聊天、说笑、看电视,更不能训斥孩子。

(二)幼儿园方面

首先,幼儿园应合理安排幼儿的饮食,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教师要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其次,进餐环节教师应营造愉快的就餐氛围,饭前及时督促幼儿进行餐前准备,发饭时可以对幼儿进行珍惜粮食饭菜的教育,提醒幼儿不要浪费。进餐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以促进幼儿食欲。当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出现时,要及时提醒和纠正。

最后,幼儿园可以专门组织一些有关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家园共育活动。可以邀请家长以家长助教的方式来给孩子们讲一讲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哪些危害,小朋友们应该养成好的饮食习惯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幼儿的饮食习惯不容乐观,不良饮食习惯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只有幼儿园和家庭联合起来,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纠正这些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江衬妃.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J].教育导刊,2012(6).

幼儿饮食篇4

【关键词】幼儿园饮食卫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8.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幼儿园饮食卫生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更是幼儿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幼儿只有吃饱吃好,才能满足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因此,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幼儿园饮食卫生的质量,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符合幼儿园实际的饮食卫生管理制度

完备的管理制度,必须明晰人、事、物的管理责任,确定每一工作环节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做到做有方法,行有可依,查有凭据,环环相扣。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必须依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网络或其他幼儿园的管理制度。首先要严格依据《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幼儿园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二是必须认真研究幼儿成长发育特征,在膳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上科学、合理,必要时要聘请营养学专家进行指导,确保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保障。三是要结合本地的饮食习惯和民族饮食特征,充分考虑到饮食卫生的多样性。例如许多幼儿园幼儿有汉族、有回族、有藏族等等,幼儿园就必须按照各民族的饮食习惯进行分开制作、分类管理,防止产生民族饮食结构的冲突。五是制度要分级、多层次制定。饮食卫生管理制度可以分为涉及人员的岗位制度,涉及食品采购、制作的工作制度,涉及钱财物及工作落实的监管制度,涉及安全的安全制度等。涉及人员的制度还可以分为《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培训制度》、《从业人员岗位职责》等。工作制度包括《食品采购索证管理制度》、《库房储存管理制度》、《烹调加工管理制度》、《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食堂机械操作流程》。安全制度包括《采购岗位安全卫生责任制》、《烧煮烹调岗位卫生责任制》、《验收岗位安全卫生责任制》《餐具消毒岗位安全卫生责任制》、《管理岗位安全卫生责任制》等。监管制度包括:《幼儿伙食费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综合检查制度》、《幼儿伙食日常监管公示公开制度》《饮食卫生家长委员会监督制度》等。

二、重视细节,夯实饮食卫生的日常管理

饮食卫生管理不仅注重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把日常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从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入手,将卫生安全内化为行为习惯。例如,要经常教育、检查员工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着装整齐、干净,工作时间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和口罩,戴工作帽时要求把头发完全置于帽内;要经常修指甲、理发、洗澡,操作时必须将手洗净,发现员工患有慢性疾病或传染病,立即停工离岗。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严格执行定点采购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家长、员工和相关执法人员考察市场,并严格坚持产品采购索证制度供应商的小食品加工许可生产证、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健康证等按规定装档备查,随肉类送的动物检疫合格证和奶粉的质检报告单都贴在入库记录本相应的位置,以方便查阅。在入库环节,蔬菜由复称员初验、炊事班长复验,确保感官无异常方能登记入库;订购的午点验收采用日期过办法;奶粉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同时检查奶粉外包装的生产批次与送到的质检报告单一致时方能登记入库。幼儿园负责人和食品卫生监管员要不定时抽查,坚决杜绝问题食品进入食堂,消除安全隐患。在贮存环节上,订购的午点、奶粉、食盐等按规定离地离墙保存,午点库存量不能超过半个月的用量,奶粉不能超过一个月的用量,米、面数量确保在一星期之内用完,蔬菜则是当天用当天送,确保新鲜。库房保管员做好原料的通风、灭虫工作,避免原料受潮发霉变质,并认真做好出库登记工作。在加工生产方面,抓环节、抓流程,不加工已变质或有异味的蔬菜、肉、鱼、蛋、禽等半成品,不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材料;不使用有异味、污染不洁的米、面、油、馅等原料。原料的清洗要彻底,蔬菜要做到先洗后切,清洗时做到一冲二洗三泡(盐水浸泡)四清,肉类要先洗后冻。加工食品要烧熟煮透。食品留样与餐前试尝:专人负责食品留样,留样数量足,时间够,写明食品名称、餐点时间,食品监管人员餐前试尝,尝饭菜的味道是否可口、咸淡是否合适、凉热是否适宜。坚决不给幼儿吃隔顿饭菜,如有剩饭剩菜当天热给保育员或者老师吃。餐用具消毒严格按规定执行,碗筷各班的和炊事班的都是餐餐用后使用消毒柜消毒,钢筋锅、毛巾、铲用84消毒液每天消毒,刀、菜板每天用酒精擦拭消毒。

幼儿饮食篇5

关键词饮食习惯不良幼儿个案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1.09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营养是决定幼儿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缺乏营养、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是营养不良的三大主要表现,直接影响健康,只有吃得合理才能活得健康,因此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就必须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3~6岁正是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阶段,对孩子一生有重要影响,此阶段正是儿童的辅助食品添加修正和巩固时期,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教育和干预的最佳阶段。

我园2013年申报了一项省级课题,该课题以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家、园、社区协同合作的角度对幼儿的饮食营养进行了研究,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为针对该园存在不良饮食营养问题的幼儿进行个案干预。在个案干预别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家园的密切合作,从包围在幼儿周围的不同环境中寻找影响因素,协同促进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保证幼儿均衡的饮食和营养。

1个案基本情况

在个案选取上,本课题主要针对存在偏食挑食、挑食、吃饭困难等不良饮食习惯,或由于饮食营养造成生长发育问题的幼儿。本个案选取了小裕,一名3岁8个月男孩,中班。家庭成员有爸爸和妈妈,在周末偶尔会去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平时由妈妈负责小裕的饮食起居。小裕的爸爸是司机,每天工作时间较长且不固定,妈妈全职在家照料孩子。小裕的父母均为高中文化水平。小裕的性格比较倔强,并且爱发脾气,喜欢唱歌和跳舞。

2个案基本表现及原因分析

2.1个案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

小裕在园表现较好,不仅可以自己吃饭,而且每顿饭能吃1碗,有时还要添饭。唯一不好的是不太喜欢吃水煮蛋和蔬菜,比较喜欢吃肉。但如果是炒鸡蛋或蒸蛋花,小裕又愿意吃;对于青菜也并不是一点都不吃,如果切得比较小,在老师鼓励下,小裕也并不排斥。因此,在园中小裕的饮食状况及习惯较好。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小裕在家吃饭的状况让妈妈特别头疼,不仅严重挑食,不愿意吃青菜和蛋类,还需要喂饭,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看电视。小裕如果挑食或者不吃饭,妈妈劝说或勉强他吃时,小裕就会发脾气。小裕妈妈说:“他不吃饭的时候,我就叫他,叫他吃饭嘛,他如果不吃的话,就先说特别好吃,你先尝一下,他有时候就是不尝,我们孩子挺犟的,他不尝,说‘不吃就不吃’,然后他还生气,就是说你让他吃他就是不吃。”

可见,小裕在园与在家的表现不同,在家时表现出不良的饮食习惯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这小裕妈妈,妈妈一直觉得孩子越来越瘦,但又一直没有办法改善或解决。

2.2个案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

(1)家长饮食制作方式缺乏变化性,不符合幼儿的饮食特点。小裕今年3岁8个月,从个体生理发育的特点来看,该个案幼儿的咀嚼能力、消化能力还不完善。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该幼儿的挑食主要表现在不喜欢吃青菜,但是如果青菜剁的比较细碎,他又可以吃,这说明他并不是不能接受青菜的味道,而是和青菜的烹饪方式有关。个案妈妈说:“有日子,我专门给他下了菠菜面,小白菜面,我就给他切的很小放到里面,但是他都吃。我给他炒个小白菜啥的,他就不吃就那种。”幼儿的消化道粘膜柔嫩,消化道相比成人更长且狭窄,在制作青菜的时候应该尽量细碎且柔软。综合以上分析及访谈所得,可以发现小裕妈妈在烹饪方式上对幼儿的消化系统特点及口味考虑有所欠缺,造成个案在家的挑食问题。

(2)幼儿不定时、无规律的食用零食,造成食欲下降。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小裕非常喜欢吃零食,且最喜欢泡面、洋葱圈等不健康的零食。每天回家后晚饭前总是要吃点零食或者喝罐奶,等到吃饭的时候就吃不下主食,如果不让吃就哭,妈妈最后也只能妥协。个案妈妈说:“他说他不想吃,吃饱了。过一会又说是肚子饿了,我就说那你吃饭,他说不,我要吃零食,他就这样的……他故意的,过一会就说饿得狠,他还挑,你说做米饭,他说不吃,做面,他说不吃,他说我要喝罐奶,要不然就说要吃零食,要不然就说给他煮包泡面”。孩子平时也不喜欢喝水和吃水果,渴了就喝奶,水果要隔上一两天,想起来才吃。人体在渴的时候最需要的盐和水分,而牛奶不能很好的补充所需成份,且长期吃过甜的食物,会造成食欲下降。因此,个案偏好零食,不规律的食用零食,造成了对正餐的摄入量降低。

(3)幼儿家长的引导方式过于单一。在案例中,小裕妈妈一般会先采用说好话的方式劝说个案吃饭,但是结果一般都不能如愿,反之如果采取强制、威胁的方式,则幼儿会服从。如个案妈妈说:“我说你不吃小心我一会打你,然后不吃我就说那你小心着,小心我打屁股啊啥的,他说他还是不吃。有时候我假装生气,他害怕打他就过来吃两口,就在那发恶心……”因为个案曾经被妈妈打过,因此威胁和强制的手段反而会更有效,但效果并不持久。爸爸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也是采取强制、威胁的方式,且父母认为强制的方式更有效。

(4)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影响进餐速度和食欲。在访谈中了解到,小裕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对《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情有独钟,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个案妈妈说:“他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饭,你给他关了他就哭,一碗饭端很长时间,都没吃完。喂着吃一碗能吃完,自己吃半碗就不好好吃了。”可见,由于小裕边看电视边吃饭,造成了吃饭速度和食欲都有所下降,妈妈只好喂着吃。对于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家长做法是威胁,缺乏合理的引导。

3干预策略

(1)制定干预目标和计划,保证家园联系的实效性。综合个案存在的饮食习惯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打算家园共同协作,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入手对小裕不良的饮食习惯进行矫正。个案干预的目标有:能接受蛋类和青菜,均衡营养;能自己独立进食;能做到定时定点进餐,不乱吃零食;能做到吃饭时候不看电视。矫治时间为4个月。建立关于个案的档案,制定针对个案的家园联系手册,详细说明家长与教师需要做的事项,并建立定期反馈机制,确保个案干预的有效进行。

(2)改变家长的烹饪方式,激发幼儿食欲。本个案的干预重点在于家长在烹饪方式及教育方式上的改变。因此,在家园联系手册里,我们搜集了大量适合儿童的有关绿色蔬菜的做法,向小裕妈妈普及有关3-5岁幼儿消化系统及饮食特点。小裕妈妈终于知道,对于幼儿的饮食一定要做到碎、细、软、烂,青菜的做法也开始考虑孩子幼儿消化道娇嫩的特点,切得细碎,添加淀粉,使其滑嫩可口。在食物的造型上,我们建议小裕妈妈做到多变、形象、生动,如把胡萝卜切成小兔的形状,用蔬菜汁和面,制作小乌龟、小猪等可爱的动物造型,小裕果然对这些又好看又好吃的食物非常喜欢。

(3)用故事、游戏、实践参与法等多种途径培养幼儿对食物的情感。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饮食的故事和绘本,如《一园蔬菜成了精》、《爱吃青菜的鳄鱼》、《小青菜找朋友》、《鸡蛋哥哥》、《最奇妙的蛋》等,请妈妈或爸爸讲给小裕听,使其从认知上认识到绿色蔬菜和鸡蛋的营养价值。我们将幼儿园中一些游戏拓展到家庭中,如“帮鸡妈妈找蛋”,让小裕寻找藏在家中某个地方的蛋宝宝,找到后作为奖励做给他吃,小裕竟然能吃完一个蛋。在幼儿园中,我们的课题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分别组织了“蔬菜一家亲”、“神奇的五谷杂粮”、“水果娃娃”、“我的蛋类朋友”、“可爱的豆宝宝”、“有趣的面食”等主题活动。配合幼儿园的课题,我们建议让爸爸妈妈带领小裕在家自己动手种植常见的蔬菜,周末带小裕去菜市场买菜,做饭时请小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菜、摘菜等,无论做得如何,家长都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故事、游戏、实践参与法等,使个案的认知、情感上树立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表1小裕的行为价值表

表2小裕的代币价值表

(4)利用代币制,纠正个案无节制吃零食及看电视吃饭的不良饮食习惯。针对个案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和小裕妈妈商议用代币制,来帮助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目标行为是:能独立吃完一碗饭;吃饭时不看电视;饭前1小时内不吃零食;愿意尝试新食物;不乱发脾气;愿意吃青菜或蛋类食物;能在大人提醒下喝白开水;每天能吃水果;物质奖励有:蜡笔、水彩笔、贴画、陀螺、汽车、飞机、积木;活动奖励有:去河边玩、去儿童乐园、去游乐场、去奶奶家玩、去野餐、看喜欢的动画片20分钟;以笑脸作为代币。

列出详细的代币兑换比例后,我们要求妈妈每天按时进行兑换。每周周末将兑换情况及效果与我们及时沟通,根据小裕的表现和兴趣,有针对性的调整强化物。

(5)创设良好的用餐环境,让进餐的氛围变得轻松、温馨。小裕妈妈一般接孩子回家后,就开始做饭,等爸爸下班后大约6点半到7点钟吃晚饭,这段时间我们建议妈妈边做饭边和孩子说话,请小裕帮忙做家务,或让小裕进行积木或看书等活动,尽量不要让小裕看电视,也不要让小裕吃零食,以保证正餐时有食欲。用餐的地方固定在餐厅,没有电视的地方,爸爸回来后,与小裕一起收拾餐桌、摆放碗筷等,暗示小裕开始准备就餐,还可以通过爸爸妈妈语言和表情的渲染,激发幼儿进餐的欲望,如:“哇,妈妈今天做了颜色非常漂亮的番茄炒蛋,小裕快来看,黄色的是什么?红色的是什么?绿色的是什么?闻闻看香不香?和你彩色笔里的哪些颜色一样?想不想画一画妈妈做的菜?”我们帮助妈妈编制了一些小裕爱吃的菜以及一些营养丰富的蔬菜和鸡蛋类菜,配上图片或者小裕自己的绘画,请小裕做饭前进行“点菜”,这也增加了小裕在饮食上的主动性和欲望。

经过4个月的代币制矫正及家庭环境、父母引导方式的改变,小裕的饮食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再排斥青菜和蛋类食物,愿意尝试各种食物,每顿饭能吃至少1碗,零食也能做到在两餐之间进行,不再影响到正餐的食欲,吃饭时能做到定时定点,能在成人提醒下喝水、吃水果等。不仅小裕的饮食习惯得到改善,爸爸妈妈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对待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考虑其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特点,体现其主动参与性,还必须要做到家园的密切合作,依据科学的理论,制定严谨的矫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使家长一同变化成长,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和谐的环境。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SGH13882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幼儿饮食知性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幼儿教育,2012(33).

[2]江琳.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孙文杰,高永清.家长与幼儿饮食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

[4]万钫.家庭幼儿饮食行为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4).

[5]敖春美.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幼儿饮食篇6

关键词:培育;调教;杂食;道理;饮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93-01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途径。孩子的身体发育迅速,需要吸取许多营养物质,因此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而又卫生的饮食习惯,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1.创设宽松愉快的进食环境

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老师必须在合理安排,按时就餐这些要求的同时,努力使孩子适应集体生活,乐于进餐。一方面可以根据年龄特点,正确引导幼儿激发食欲,不强求压服,也不乞求。另一方面多给孩子一些用餐时间,不催促快吃,而是主动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心情,让孩子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以利于孩子积极适应社会。如在管理过程中碰到体弱的孩子,我们要做到全员关心,合理管理,碰到一些特殊的孩子也需区别对待。当然营造宽松的进食环境并非不要用餐纪律,相反,良好的用餐纪律是宽松进食环境的必要保证。

2.严格要求,遵守规则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在幼儿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天到幼儿园必须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的制定幼儿必须遵守,最后习以为常,形成自觉的行动,即通过严格的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幼儿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主动地获取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经验。此外,室内各种墙面的装饰环境能让幼儿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幼儿园的进餐常规中,洗手是进餐前的常规,鉴于托板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我们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天线宝宝形象,画了一组"洗手步骤图"贴在盥洗室的墙面上:卷起小子,先用清水冲一冲,再请肥皂来帮忙,手心手背都搓搓,小手冲干净一、二、三,甩一甩,再请毛巾来帮吗,用完的毛巾送回家。幼儿墙面图示后,孩子们在洗手的时候有了统一的步骤,也大大提高了洗手的效率。饭后的漱口是生活中的一个卫生小细节,通过在音乐活动中的学习,孩子们随着歌声边唱边做动作,很好得掌握了它的要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这个小细节经常被幼儿们遗忘,为此,在盥洗室的墙面上创设了"我来漱口"的内容。将孩子们的照片粘添在墙上,照片下面做一个小带带,当孩子们漱口完了后,就往小带带里放一根塑料插塑,这样一来,漱口的主动性就被很好的调起了。

3.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班幼儿的心理尚不成熟自律多源于外部纪律的内化,幼儿的生活的主要内容即为接受成人的意志,服从成人的安排,教师的职责既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外部纪律,并将之转化为幼儿的自律,从而帮助幼儿通过自律使自己充分有个性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要懂得何时何地需要维持纪律。

在进食过程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互相交流或是自言自语,只要他的活动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维持在一定的度中,没有破坏整个进食活动,那可以无须严厉制止。而另外一些行为,如有些小孩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拉别人小辫子、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老师就要严肃指出以维护纪律。这种让幼儿明白纪律不是用来管儿童而是帮助幼儿主动自由活动的做法,肯定会使幼儿远离不良习惯,自觉遵守纪律,并逐步学会自控。

在教育幼儿摒弃不良习惯的同时,教师还须适当引导孩子参与进餐过程中的自我服务活动,以更好地学习如何进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凡此等等,只有我们着力于育人,帮助幼儿学会生活,让幼儿不断修正行为,自主探索发展,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幼儿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极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并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有人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句话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只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4.重视户外活动

学龄儿童指的是6~12岁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独立活动的能力逐步加强,而且可以接受成人的大部分饮食。这部分孩子,在饮食上往往被家长误看作大人,其实他们仍应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呵护。一般情况下,孩子应合理食用各种食物,取得平衡膳食,男孩子的食量不低于父亲,女孩子不低于母亲。应该让孩子吃饱和吃好每天的三顿饭,尤应把早餐吃好,食量宜相当于全日量的三分之一。孩子每年的体重应增加2~2.5千克,身高每年应增高4~7.5厘米。身高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增长快些,故往往直觉地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瘦长型的。少数孩子饮食量大而运动量少,故应调节饮食和重视户外活动以避免发胖。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引导孩子饮用清淡而充足的饮料,控制含糖饮料和糖果的摄入,养成少吃零食的习惯。吃过多的糖果和甜食易引起龋齿,应注意防止并重视口腔卫生和牙齿的保健。

综上所述,引用威廉・詹姆士的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2003年05、07、08期

幼儿饮食篇7

1.饮食护理

1.1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要想取得满意的疗效,合理的饮食护理也是重要环节之一。临床研究证实,在急性腹泻时,仍有50%以上摄入的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禁食时间过长,势必导致体内蛋白质、热量和微量元素缺乏,使患儿免疫功能低下,致使病程迁延。

1.2饮食原则

对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暂时禁食6~8h,以利肠道休息,减少呕吐及腹泻次数,除非呕吐非常严重,一般不禁水。对母乳喂养儿,只要呕吐不频繁,就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哺,但乳母的饮食含脂量要低些,喂奶时只喂半部分含脂肪较少的母乳,并延长喂哺的间隔时间。人工喂养儿恢复饮食后可先给米汤或面汤。暂时停止一切辅食,饮食的质与量,应从少量到多量,从稀薄到浓稠,逐渐增加,充足补充水分。由于腹泻和补液时,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多,可通过维生素制剂来补充。

1.3口服补液

轻度、中度脱水患儿可饮用口服补液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配方: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小婴儿可每1~2min喂1小勺(约5ml),如有呕吐,可停10min左右,再每2~3min喂1小勺,无脱水婴幼儿每次腹泻后可服口服补液盐10~100ml,一天可服500ml左右。轻度脱水最初4h服用量为:

1.4饮食禁忌

禁高脂膳食。因为脂肪不易消化,而且有润肠的作用,会使腹泻加重。禁辛辣刺激性食物,此类食物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导致腹泻加重。禁食高纤维食物,因可刺激消化道蠕动加快,使大便次数增多。

1.5使用儿童益生菌制剂

病情好转,恢复饮食后可及时使用儿童益生菌制剂,如妈咪爱、合生元等制剂,可缩短腹泻病程,早日恢复健康,特别是对轮状病毒腹泻的效果更好。

2.食疗验方[2]

应在病情稍缓,呕吐症状控制后试用。

2.1胡萝卜泥

用料:胡萝卜适量。做法:将胡萝卜洗净,去除须根,蒸熟或煮熟捣烂成泥喂服,每日50~100g,分次。胡萝卜味甘性平,有健脾,助消化之功,含有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脂肪、糖类,并含有大量果胶,有收敛和吸附作用,可抑制肠道蠕动。

2.2栗子仁糊

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喂服,每天空腹食用1~2次,连服3~5天,栗子味甘、咸、性温。补肾强腰益脾胃,止泻,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脂肪酶等成分,可补中气,实脾止泻。

2.3莲子饭焦粥

用料:莲子50g(去芯)、饭焦适量、白糖适量。做法:将莲子、饭焦加适量水同煮至稀粥样加适量白糖调味,空腹食用10~15天为1个疗程。功能:莲子甘涩,可补脾止泻。《本草纲目》载:“除寒湿,止脾泻久痢”。莲子主要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钙、磷、铁等。饭焦也叫锅巴,有“运脾消食,止泄泻”的功用,主治脾虚泄泻,久痢,面色萎黄,手足不温,便下不消化食物。

3.小结

总之,对于婴儿腹泻,在治疗的同时早期采用饮食疗法,能增强疗效,缩短病程,增加体重,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该及时对患儿家长宣教饮食护理的方法极其重要性,并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

【参考文献】

幼儿饮食篇8

【关键词】自我控制;幼儿;影响因素;策略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黄金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和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明确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要进行哪些教育、培养哪些良好习惯,并在执行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才能切实可行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说父母是幼儿的启蒙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于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塑造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家长的营养知识以及,饮食观念,饮食行为,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遗传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家庭因素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家长的饮食行为和观念。众多学者和医师都研究者认为儿童的饮食行为在一定程度的上受密切接触的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的影响,家长饮食行为和观念直接影响孩子饮食行为,例如,有的家长在吃饭时带头挑食,孩子也会跟着挑食。经过跟涵涵(化名)妈妈谈话得知孩子爸爸从小就挑食,所以家里面有好多东西都不吃,导致孩子也不吃。家长这样的饮食行为导致孩子对于家长从未做过的食物儿乎不碰,存在严重的挑食偏食的行为;另外,涵涵妈妈还说:他们家吃饭比较随性一些,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饮食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很难不受家庭这种饮食行为的影响。因此,在幼儿中存在某些幼儿饮食规律性较差,饿了才吃,不饿不吃,吃饭不按时按点,无规律性等饮食行为。

2.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有明显影响,认知水平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饮食行为就越好。如涵涵的妈妈说:涵涵爸爸跟她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平时工作也很忙,不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饮食方面,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的,但是却不知道合理搭配,营养膳食。经常是买加工好的食物吃,而且孩子不爱吃的就不买,不做。另外,也有不少研究关注到家庭的遗传素质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3.父母的营养知识水平。家长营养知识水平高,接受营养态度好的家长,能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饮食中,对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起指导和帮助作用。而涵涵妈妈说:他跟涵涵爸爸工作都很忙,而且会做的菜有限,做饭大多都是对付。但是涵涵平时的饮食都比较讲究,天天都只吃高蛋白的食品保证孩子的营养,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养成挑食的坏习惯,而且还会造成营养过剩和消化不良的不良反应。

(二)幼儿园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接触是比较多的,所以说幼儿相互之间都会受影响。例如涵涵所在的班级,有一部分小朋友在吃饭时也会出现挑食,吃饭不专注,不爱吃的食物就挑出来等情况。并且幼儿都是喜欢模仿他人,看见他人做什么也会跟着做,久而久之幼儿间就会相互影响了。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而幼儿教师就成为幼儿另一个重要的人。幼儿饮食行为是经常发生于幼儿园的行为,由此,幼儿教师对幼儿饮食行为也是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班级的老师跟保育员在平时吃饭时,对于幼儿不爱吃的食物,或是不吃饭等行为只是劝说几句,并没有采取任何方法,有时甚至直接不给。

2.幼儿园的结构。可以说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所以说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是跟幼儿长时间在一起相处的人。幼儿的饮食行为是幼儿经常发生于幼儿园的行为,由此得知,幼儿教师对幼儿饮食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园班级的老师跟保育员在平时吃饭时,对于幼儿不爱吃的食物,或是不吃饭等行为只是劝说几句,并没有采取任何方法,有时甚至直接不给幼儿盛他们不爱吃的一些食物。

(三)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是幼儿饮食行为形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已有研究关注遗传和生理等生物因素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指出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与生物因素有关,如神经肌肉的发育,味觉,嗅觉,触觉等的发育,消化,吸收,代谢功能的发育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同时,有些儿童天生食欲好,喜欢进食,吃什么都香,另一些儿童却对食物缺乏兴趣,并且指孩子发他不爱吃的食物。

二、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教育观。首先,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尽量养成不挑食,偏食的习惯;其次,家长适时的提醒与及时的教育和鼓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减少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同时,家长总是习惯性的什么事情自己来,不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甚至有时会因为孩子吃的慢,弄的到处都是等做借口,使得他们的自理能力严重缺乏。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听一听,往往有时候你会听到“我自己来”这句话,只是他常常被家长和老师所忽略。过多的保护只会导致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还针对在有些家庭当中老年人祖辈是幼儿的主要看护人,所以想让幼儿养成良好地饮食习惯提出在儿童早期倡导良好饮食行为的过程中,对有老年人祖辈进行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可见,已有研究主要从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的关键人物和主要生活的场所对于幼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很重要的。

(二)创设宽松的进餐环境。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应创设一个干净、整洁和温馨的进餐环境,制定合理的食谱和饮食制度等方式促成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对进餐过程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孩子把饭菜弄到桌上,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教养者不能训斥和批评,而应宽容,谅解孩子。幼儿是否喜欢吃各类食物不仅与其饮食的习惯有关,与食物的色、香、味、形有关,与进食的环境有关,与成人心理的暗示有关,同时良好的餐前情绪,对增加幼儿食欲尤为重要。因此,每天进餐时,我们用神秘的表情,激情的语言介绍菜谱,使孩子在老师的感染下,有强烈的用餐欲望,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三)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发挥幼儿园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应教育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进食新的食物。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膳食观,让家长深刻了解挑食、偏食的危害性,提高家长的主动性。同时幼儿园中应该改进已有营养以及健康教育的版本,通过家园栏的“温馨提示”、“请您来帮助”等栏目,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干预活动,反馈干预效果,取得家园联手,共同教育的目的。同时编写一些有关营养和健康饮食知识的拼图,儿歌等改善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措施。家长应配合幼儿园统一要求孩子,同时我们强调在家进餐要定时,饮食品种要多样化。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开家长会,聘请专家做讲座等方式,以提高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各个环节的认识等措施。

【参考文献】

幼儿饮食篇9

关键词幼儿龋齿饮食习惯刷牙习惯

中图分类号:R7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8-0050-03

龋病是人类高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其列为心血管疾病与癌症之后的第3大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龋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高糖饮食、牙菌斑存在、致龋细菌的作用、口腔卫生不良等是龋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近20年儿童龋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及口腔卫生不良有关。预防龋病的发生发展应从儿童着手。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3所幼儿园3~5岁的儿童龋患情况的调查,分析幼儿龋病易患因素,摸索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家庭三结合的模式,干预幼儿龋病的发生发展,藉此达到减少幼儿龋齿发生和早期防治幼儿龋齿的目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3~5月在上海市杨浦区83所托幼机构中,采用抽签法抽取3所幼儿园全部3~5岁幼儿518人,其中男266人,女252人。

1.2方法

采用2005年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的口腔健康调查方法、按随机表法抽取调查对象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龋病检查方法(第4版)[1,2],由口腔科医生按统一标准进行口腔检查。有龋齿者归为龋患组,无龋齿者归为正常组。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相关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幼儿基本信息、饮食情况、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幼儿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所得数据均经SpSS12.0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为0.05。

2结果

2.1患龋率

共发出调查问卷518份,收回有效问卷518份。口腔检查发现患龋者149人,无龋者369人,患龋率28.72%。调查发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患龋人数有所增加。

2.2幼儿龋齿与饮食习惯

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幼儿食用荤菜与蔬菜的种类及多少无相关性(p>0.05),但与这些儿童平时喜欢吃糖、吃零食及不喜欢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的习惯有明显的关系(p<0.01),见表1。

2.3龋齿与刷牙的关系

调查发现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幼儿开始刷牙的年龄、幼儿喜欢刷牙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刷牙起始时间较早的幼儿患龋齿的人数相对较少,增加刷牙时间或能减少龋齿发生,但刷牙频率与方式对龋齿的发生与否并无多大影响(表2)。

3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肩负着防治多发病常见病的使命。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正逐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希望藉此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防治问题,并以此减轻三级医院的负担、降低医疗成本。幼儿园、中小学都是初级预防保健的重要场所。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杨浦区在83所托幼机构率先启动了“医生进校园”的项目,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附近医院的全科或专科医生,定期赴各中小学、幼儿园帮助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开展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监测儿童体质、营养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教育与食品卫生监管等学校卫生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口腔科医生,防治儿童龋病是其主要任务之一。

龋病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医治龋齿的医疗费用较为昂贵。龋齿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儿童期易患龋齿,有可能成年后也易患龋齿。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儿童龋齿的防治工作[3-5]。近20年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但龋齿发生率并没得到有效遏制,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及口腔卫生习惯有关。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或能抑制龋齿的发生发展。成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是从幼儿期渐渐养成的,如能在幼儿期建立以幼儿园为范围、家庭为单位、社区口腔医生参与、依托三级医疗保健网的社区口腔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体系,对减少与预防龋齿的发生发展将会有积极的作用。

刷牙是抑制牙菌斑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调查发现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幼儿开始刷牙的年龄、幼儿喜欢刷牙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刷牙起始时间较早的幼儿患龋齿的人数相对较少,增加刷牙时间应能减少龋齿的发生。有报道称在日本幼儿园的小孩就会刷牙了,而且99.0%以上的日本人每天都会认真刷牙,每天刷牙两次的人数接近80.0%。日本近20年龋齿发生率明显下降或得益于此[8]。世界卫生组织曾倡议普及三三制刷牙法,即每次饭后3min刷牙、每次刷牙3min、每天刷牙3次,这也是最有效的预防龋齿发生的方法之一。本次调查发现上海杨浦区的幼儿园内也不是每个小孩都能坚持刷牙2次的。幼儿期是一个特殊时期,认知差但会模仿。父母是第一老师也是监督者,幼儿父母的口腔保健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口腔健康。因此,具有一定专业口腔知识的医生应该定期进入幼儿园与保健老师共同拟定预防龋齿的计划。以图片、游戏、刷牙比赛(以家庭为单位)等多种形式教导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营造爱牙护齿的家庭氛围,传授自作的护齿技能,教育父母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对刷牙的兴趣,对抑制幼儿龋齿发生发展一定会有积极作用。

与口腔健康有关的公共卫生团体已充分认识到饮食习惯对口腔健康的巨大影响,糖消费的后发效应导致龋齿的发生已不容忽视。本次调查发现喜欢吃糖与零食、不喜欢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的幼儿患龋齿的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含糖饮食及精致零食不仅易导致牙菌斑形成,还能降低口腔内pH值,如果没有粗纤维食物的摩擦、足够的口腔自洁(缓冲)能力与正确的刷牙方法来去除这些菌斑、升高pH值,加上致龋细菌的作用,牙齿脱矿进而形成龋齿就会无可避免[6,7]。近几年,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相关行政部门已充分认识到了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学前教育,希望能指导幼儿选择正确的饮食、逐步养成科学的饮食观,从而达到减少龋齿发生的目的[4,8]。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口腔科医生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例如走进幼儿园给这些学龄前儿童及家长做一些健康饮食教育,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多食有营养价值的天然食物,而不是精加工的工业化产品;建议儿童减少饮用含糖饮料,多食粗纤维食品,一定有助于降低幼儿早期龋齿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海静,聂红兵,马力杨,等.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12岁儿童龋齿及相关因素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27(5):568-571.

[2]韩晓兰,马燕,高永梅,等.两种探针对12岁儿童龋齿检查结果的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43(11):684-685.

[3]Bankelm,Robertsona,KöhlerB.CariouslesionsandcariesriskpredictorsinagroupofSwedishchildren2to3yearsofage:oneyearobservation[J].eurJpaediatrDent,2011,12(4):215-219.

[4]ticklem,milsomKm,Donaldsonm,etal.protocolfornorthernirelandCariespreventioninpracticetrial(niC-pip)trial: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tomeasuretheeffectsandcostsofadentalcariespreventionregimeforyoungchildrenattendingprimarycaredentalservice[J].BmCoralHealth,2011,11(1):27-30.

[5]HuewR,waterhousep,moynihanp,etal.DentalcariesanditsassociationwithdietanddentalerosioninLibyanschoolchildren[J].intJpaediatrDent,2012,22(1):68-76.

[6]wongmC,LuHX,LoeC.Cariesyearsinpreschool incrementover2children:alifecourseapproach[J].intJpaediatrDent,2012,22(2):77-84.

[7]Fontanam,Santiagoe,eckertGJ,etal.RiskfactorsofcariesprogressioninaHispanicschool-agedpopulation[J].JDentRes,2011,90(10):1189-1196.

幼儿饮食篇10

【关键词】幼儿;饮食行为;家长;喂养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37-05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形成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万钫,1995)。2~3岁的幼儿,乳牙已陆续萌出,且处于断奶后的饮食调整阶段,安排好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饮食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关键。〔1〕这个阶段的幼儿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动力定型容易形成,正是饮食偏好和饮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2〕国内已有研究发现,2~6岁的幼儿普遍存在食欲不振、挑食、爱吃甜食、拒绝新食物、因情绪影响而吃得少、吃饭磨蹭、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行为,而且幼儿的这些不良饮食行为往往在2岁甚至更早时候就已出现,并可能伴随整个幼儿阶段。〔3〕我国已有的针对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大多以3~6岁幼儿为对象,很少有关于2~3岁幼儿的研究。〔4〕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城区2~3岁幼儿的饮食行为和家长喂养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改善2~3岁幼儿的饮食行为及家长喂养行为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城区①抽取公办幼儿园参加亲子班活动的400名2~3岁幼儿的喂养人(包括幼儿的父母、祖辈、保姆或其他喂养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9份,回收率为89.8%。

(二)研究方法

自编《幼儿饮食行为与家长喂养行为问卷》。所有问题采用四级计分法,1~4分分别代表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分值越高说明行为出现的频率越高。

在正式施测前,随机抽取北京市城区60名2~3岁幼儿的喂养人进行预测,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及信度。预测数据如下:幼儿饮食行为内容问卷的Kmo值为0.839,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本部分内容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结果确定了5个维度,累计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59.755%,与研究者设想的5个维度基本相符,分别为:吃饭不专心独立、吃饭慢、爱吃零食、挑食、爱喝饮料。家长喂养行为内容问卷的Kmo值为0.808,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也为0.000,表明本部分内容也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结果确定了6个维度,累计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61.604%,与研究者设想的6个维度也基本相符,分别为:积极反应型喂养、工具型喂养、放任型喂养、控制型喂养、不良示范型喂养、平衡膳食型喂养。最终形成的《幼儿饮食行为与家长喂养行为问卷》共45道题目,结构效度良好。问卷各量表的α系数在0.680~0.848之间,问卷整体的α系数为0.886,说明此问卷的信度较好。

正式施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饮食行为特点

幼儿饮食行为在5个维度上的平均值见表1。

由表1可知,幼儿饮食行为5个维度的平均值都居于四点量表的中点之上,其中,吃饭慢这一饮食行为的平均值最高。由此可见,吃饭慢是2~3岁幼儿最容易出现的饮食行为。

(二)家长喂养行为特点

家长喂养行为在6个维度上的平均值见表2。

由表2可知,家长喂养行为6个维度的平均值均居于四点量表的中点之上。其中,平衡膳食型喂养和积极反应型喂养的平均值居于最高和较高位置,工具型喂养和放任型喂养的平均值也都在四点量表的中点以上。

(三)家长喂养行为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回归分析

1.家长喂养行为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饮食行为总分为因变量,家长喂养行为总分为自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家长喂养行为对幼儿饮食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2.家长喂养行为各维度对幼儿饮食行为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具体因素,本研究分别以五种幼儿饮食行为为因变量,六种家长喂养行为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家长喂养行为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1)家长喂养行为各维度对幼儿“吃饭不专心独立”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吃饭不专心独立为因变量,以六种家长喂养行为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家长放任型喂养、控制型喂养、不良示范型喂养和平衡膳食型喂养进入回归方程(p

(2)家长喂养行为各维度对幼儿“吃饭慢”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吃饭慢为因变量,以六种家长喂养行为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家长放任型喂养、控制型喂养和工具型喂养进入回归方程(p

(3)家长喂养行为各维度对幼儿“爱吃零食”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爱吃零食为因变量,以六种家长喂养行为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工具型喂养、不良示范型喂养和放任型喂养进入回归方程(p

(4)家长喂养行为各维度对幼儿“挑食”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挑食为因变量,以六种家长喂养行为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不良示范型喂养、工具型喂养和平衡膳食型喂养进入回归方程(p

(5)家长喂养行为各维度对幼儿“爱喝饮料”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爱喝饮料为因变量,六种家长喂养行为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不良示范型喂养、工具型喂养和控制型喂养进入回归方程(p

四、讨论

(一)幼儿饮食行为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2~3岁幼儿已经表现出一些不良的饮食行为,包括:吃饭不专心独立、吃饭慢、爱吃零食、挑食、爱喝饮料,尤其以吃饭慢最为突出。研究者认为,2~3岁幼儿形成种种的不良饮食行为,主要与家长的不适当喂养行为有关。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电脑以及各式各样的玩具充斥幼儿的世界,幼儿往往连进餐时间也离不开这些物什,如果家长对此不加监督和限制,幼儿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等不良饮食行为就容易养成。第二,很多家长对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为经常主动甚至追着给幼儿喂饭,无形中剥夺了幼儿独立进餐的机会。第三,如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出于对子女的疼爱,家长总会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为孩子准备各式各样的零食、饮料等,殊不知,正是由于过量或随意进食了零食、饮料等,导致幼儿在正餐时出现食欲不振或挑食偏食现象,进而出现吃饭慢等不良饮食行为。第四,尽管有家长意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对培养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重要意义,但他们往往还是不能以身作则,家长自身也常常出现边看电视边吃饭、随意进食零食和饮料等不良饮食习惯,对幼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此外,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教养方式等是否也是潜在的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家长喂养行为的特点及分析

本研究发现,2~3岁的幼儿家长较多使用平衡膳食型喂养和积极反应型喂养,较少使用放任型喂养和工具型喂养,这表明2~3岁幼儿家长的喂养行为比较适宜、积极。然而,家长仍然存在某些不良的喂养行为,这往往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家长越是限制幼儿吃某些食物,反而越会增强幼儿对这些物的选择和注意;如果家长通过恐吓、体罚等方式强迫幼儿进食某些食物,就会使幼儿从心理上排斥这些食物,从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挑食行为;有控制型喂养行为的家长往往会包办代替幼儿的一切,不仅影响到幼儿手指、手腕精细动作及其协调性的发展,并且对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进餐积极性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幼儿极易养成依赖家长喂饭的不良饮食习惯;家长忽视自身良好饮食行为的养成也可能对幼儿的饮食行为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家长喂养行为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平衡膳食型喂养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平衡膳食型喂养与幼儿吃饭不专心独立和挑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即家长重视平衡膳食喂养会减少幼儿吃饭不专心独立和挑食的现象。平衡膳食型喂养的家长注重幼儿的营养均衡,每天给幼儿提供各种蔬菜、肉、蛋、奶、豆类等丰富的食物,以保证幼儿营养均衡,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食欲,促使幼儿能专心进餐,进而有助于幼儿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

2.积极反应型喂养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没有发现积极反应型喂养对幼儿饮食行为各维度的影响,这也许跟本研究所涉及的幼儿饮食行为的各维度偏于消极有关,但本研究中家长使用积极反应型喂养的频率较高,家长的喂养行为普遍比较积极。积极反应型喂养的家长尊重幼儿的个性和独立性,对幼儿的各种饮食行为和饮食需要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通过提示、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策略来促进幼儿进食,比如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吃饭,向幼儿介绍饭菜的营养价值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喂养关系,增强幼儿独立进餐的信心,是积极的喂养行为。

3.控制型喂养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控制型喂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爱喝饮料现象的出现,但是这种喂养方式也是造成幼儿吃饭不专心独立和吃饭慢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型喂养的家长认为幼儿缺乏独立进食的能力,习惯于控制幼儿的进食活动,如催促幼儿赶快吃饭、频频给幼儿喂饭等,影响了幼儿进餐的积极性和独立性,也使幼儿养成了吃饭拖拉的习惯。已有研究表明,控制型喂养行为会对幼儿的饮食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家长对幼儿的过分呵护以及对他们饮食活动的过多控制,对幼儿的进食反应表现出过多的关注和焦虑,不仅会影响幼儿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还会影响幼儿进食技能的发展。〔5〕

4.不良示范型喂养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家长自身的饮食行为对幼儿具有示范作用。示范型喂养分积极示范型喂养和不良示范型喂养。研究发现,不良示范型喂养对幼儿吃饭不专心独立、爱吃零食、挑食、爱喝饮料的不良饮食行为有显著影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家长的饮食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家长的影响。此外,家长对零食和饮料的偏好也会对幼儿起到不良示范作用。国外有研究表明,家长示范吃健康的食物是积极有效的喂养行为,而家长的不良示范会对幼儿的饮食行为带来消极影响。〔6〕

5.工具型喂养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工具型喂养对幼儿吃饭慢、爱吃零食、挑食、爱喝饮料有显著影响。使用工具型喂养的家长经常将幼儿爱喝的饮料或爱吃的零食作为交换条件,奖励幼儿好的行为表现或者让幼儿表现出好行为,这无形中强化了幼儿对饮料或零食的偏爱,加重了幼儿的挑食行为。工具型喂养很难激发幼儿进餐的内部动力,反而使幼儿的进餐变得功利和被动。这类奖励能起到的激励和督促作用是很有限的,幼儿很快会对这类奖励失去兴趣,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会在餐桌上跟家长“讨价还价”,无形中影响了幼儿的食欲,拉长了进餐时间,放慢了进餐速度。

6.放任型喂养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放任型喂养对幼儿吃饭不专心独立、吃饭慢和爱吃零食有显著影响。家长对幼儿的饮食行为放任不管,但对他们的要求却百般迁就,比如允许他们随时随地吃饭,边吃边玩等,不但对幼儿的消化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幼儿的进餐食欲。放任型喂养的家长总是不忍心拒绝幼儿对零食的要求,他们认为给幼儿提供零食是“爱”的体现,久而久之,使幼儿养成了爱吃零食的不良饮食行为。

五、思考与建议

(一)尽早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本研究发现,2~3岁幼儿已经表现出一些不良的饮食行为,包括:吃饭不专心独立、吃饭慢、爱吃零食、挑食、爱喝饮料,尤其以吃饭慢最为突出,这些不良的饮食行为对幼儿的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将影响其一生。有专家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家庭教育中的“重头戏”。〔7〕因此,家长应意识到尽早培养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选择科学适宜的喂养行为

幼儿饮食行为的形成与家长喂养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在饮食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成人喂养不当所致。〔8〕本研究发现,家长喂养行为对幼儿饮食行为有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喂养行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家长应针对幼儿的特点,选择科学适宜的喂养行为。积极反应型喂养和平衡膳食型喂养尊重幼儿的选择,注重幼儿的营养均衡,是积极的喂养行为。控制型喂养和工具型喂养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幼儿进餐的内部动力,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幼儿的饮食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放任型喂养和不良示范型喂养更是会对幼儿的饮食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多使用积极反应型喂养和平衡膳食型喂养,谨慎使用控制型喂养和工具型喂养,减少以至不使用放任型喂养和不良示范型喂养。

参考文献:

〔1〕〔7〕万钫.学前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81.

〔2〕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9.

〔3〕〔4〕梁丹平.2~6岁幼儿饮食行为及其与家长喂养行为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5〕章依文,金星明.儿保门诊中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