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0:08

动态心电图篇1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体表心电图心脏病患者健康者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32-02

为了探讨和揭示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心肌炎与拟诊心肌炎等病诊治过程中的医学价值,我们于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在我州院诊治的120名资料完整的就医者使用山东龙口生产的pxd-3型监测仪,进行了相对的监测并做了回访,实验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就医者资料介绍。120例就医者中,具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有60例,其中患有冠心病的39例,患有隐匿型冠心病的有16例,患心肌炎患者有5例,另外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

1.2分析方法。对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同类疾病间对动态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做对比结果分析,对健康组中所有人都做动态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间的对比。

1.3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当p

2结果

经过对120例的就医者动态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的检查,分析出不同的结果,其结果详情见表1。表1120例动态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的检查结果情况

3讨论

从1961年在动态心电图中应用了心电图记录之后,心电图学就随之而产生。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仪器设备的不管改进下,动态心电图的范围也跟着扩大了很多。本次研究通过对我州院就诊的120例的健康者和心脏病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健康组中,动态心电图对St段改变,t改变,早搏与体表心电图检查结果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各类心脏病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中,却有着一些差异,其中,患者组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与体表心电图检查相比较,动态心电图在隐匿型冠心病患者中,对St段改变、对t波改变及早搏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在器质性心脏诊治中,动态心电图(DCG)和体表心电图(eCG)相比,对早博率有着更明显的提高,而且在冠心病组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是显著高于eCG体表心电图(p

综上所述,在临床检查中,对那些健康者或者正常体检者,一般就只做常规体表心电图即可,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又可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而在一些心脏病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在做体表心电图的同时,最好结合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以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参考文献

[1]周红等.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及注意事项[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1):23

动态心电图篇2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_0319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2

心房扑动(a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房性心律失常。通常心电图(eCG)可以明确诊断,但对某些少见复杂的aF,eCG常因记录时间短,信息少而极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4例少见复杂的aF,并结合动态心电图(DCG),通过大量增加的记录信息,推理并分析,建立诊断依据,为复杂心律失常提供合理解释和诊断。

1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性79岁,因反复胸闷胸痛7年,再发6小时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治疗。有阵发性房颤史10年。查动态心电图示:a图可见p波消失,代以规则的F波,频率约375次/分,心室率约169次/分。F波方向上下交替尖端扭转,F波由直立逐渐转为倒置,F波方向酷似尖端扭转型室速即F波围绕基线上下扭转,周而复始。B图可见F波方向朝下,频率约375次/分。C图可见F波方向朝上,频率约375次/分。诊断:F波扭转的心房扑动[1],部分以2∶1~4∶1房室传导(见图1a、B、C)。

例2患者女性68岁,因心悸头晕3小时入院。查动态心电图示:p波消失,部分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一致之F波,部分呈大小、形态、间距不一之f波,图2现象发生在00∶46分,转aF心房率330次/分,F波振幅0.1mv,长R_R间歇2.4秒。StCH3压低0.1mv,tCH2CH3倒置。诊断:1)不纯性心房扑动伴心室长间歇。2)St_t改变,(见图2)。

例3患者男性,63岁,因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3天入院。查eCG示:p波不清,可见R_R规则,频率188次/分,为窄QRS心动过速,其性质难以诊断。又查DCG示:夜晚睡眠时(附图B)mV1可见部分心室间距突然延长,R_R间清楚显示逆钟向F波,F波以3:1下传心室。房扑频率300次/分。诊断:快速心房扑动伴2∶1~3∶1房室传导。

例4患者女性,74岁,自觉胸闷心悸1月。图4前段可见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一致之F波,以2∶1~4∶1下传心室。F14未下传心室,其后可见逆行p波,R_p-0.28S。出现了2.44S的p_p长间歇,诊断:1.窦性心搏2.间歇性心房扑动呈2∶1~4∶1传导伴房室交界区a型或B型交替文氏周期。3.提示Ⅰ°窦房传导阻滞。

2讨论

aF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常伴发于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aF发病率随年龄增大有其明显增高趋势。DCG对aF的观察和诊断具有独到之处。与eCG比较,其优点:(1)在于能完整地观察心律失常的全过程和演变规律。目前可以确定aF的电生理发生机制是心房内大折返,根据折返环方向不同eCG有不同表现,可将aF分为逆钟向型折返,即F波向量背对Ⅱ、Ⅲ、aVF导联或CH2通道而去,出现负向F波(附图1B),或者eCG表现顺钟向型折返,激动沿着折返环自上而下传导,F波向量对向Ⅱ、Ⅲ、aVF导联或CH2通道,出现正向F波(附图iC)。但我们在DCG上记录到未见过的F波方向围绕基线上下交替扭转(附图1a),诊断为扭转型aF,其实质为房内路径改变所致。可见其aF易变性和复杂性以致于eCG难以捕捉到。需要与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呈现多形形态,QRS波方向围绕等电位线扭转,快速心室率同时伴长Qt或低钾、室早R'_on_t等临床心电现象。(2)有定性、定量的诊断价值。见(附图2)eCG中aF伴R_R长间歇,往往诊断Ⅱ°房室传导阻滞,但通过DCG检查,发现患者的24小时总心率大于80000次,平均心室率大于60次,最高心室率和最低心室率分别大于90次和40次,未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仅24小时偶发一次2.4S以上R_R心室长间歇(附图2),综合分析证明aF偶伴R_R长间歇是在快速心房内大折返向多发性房内微折返的aF转变中所引发,考虑与房室交界区有效不应期被连续重整的隐匿性房室传导有关。连续的隐匿传导抑制了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造成F波12∶1下传的心室R_R长间歇。而并非Ⅱ°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又如图3本例患者窄QRS心动过速在常规心电图上没有得到明确诊断。图3a、eCG示、心室率180次/分,QRS波前后因无确定性p波或F波、而难于确定此例窄QRS心动过速性质。图3B可见夜间睡眠时心室率突然下降,显示呈逆钟向3∶1下传F波,F波频率300次/分。根据BiX法则[2],图3a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确诊为aF2∶1传导。可见DCG监测复杂aF具有重要价值。(3)有利于捕捉一过性和间歇性的心律失常。如图4F5_F8为心房扑动伴房室交替性a型文氏周期:既上层2∶1阻滞,下层文氏现象,连续出现3个F波受阻,4∶3下传心室。F9_F14为心房扑动伴房室交替性B型文氏周期:既上层文氏现象,呈3∶2钝错,下层2∶1阻滞。表现为2∶1心房扑动基础上,出现F_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漏搏,连续出现2~3个F波受阻[3]。F波终止于第二个B型交替3∶2文氏周期后重整一次下传的F波后逆行心房回波R_p间期0.28S,窦房结恢复时间1.84S。心房扑动终止后,室上性激动又逆传心房并侵入窦房结,使其发生自律性超速抑制并发生窦房结恢复时间超过正常范围(1.80S),证明本例病人除存在aF交替文氏传导同时伴Ⅰ°窦房阻滞[4]。

综上所述,eCG诊断复杂心律失常aF是唯一的客观判别标准。但eCG容易遗漏大量心电信息。而DCG则以其快捷适时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和以其高于常规eCG2000_6000倍以上信息大大弥补eCG这一缺憾,特别是对睡眠中恶性心律失常。因此DCG对复杂的心律失常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喜烈,卢亦伟.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解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04.

[2]HenryJL,marriott.pearls&pitfallsinelectracardiography[m].王瑾,译.第二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8-9.

动态心电图篇3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23-02

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威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心血管疾病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亦明显增高的趋势。心律失常轻者可引起患者不适,严重者可使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心功能失代偿,同时还能加重心肌缺血促使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1754例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对发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心律失常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技术能帮助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易发现的短暂性心律失常,大大提高其检出率,尤其在老龄社会日益临近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754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者。老年组(≥60岁)1140例和非老年组(<60岁)614例。

1.2检查方法采用GemarspC型12导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胸前安放10个电极,做连续24小时记录。检测中让患者按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如散步、爬楼、休息、工作照常进行。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去除伪差和干扰,进行编辑分析。

1.3诊断标准依照临床心电图学[1]、动态心电图[2]及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3]提供的心律失常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对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心律失常来进行分类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比率比较采用epi2000比率分析程序进行统计。

2结果

2.1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情况见表1。

24h动态心电图1754例患者,其中老年组1140人,非老年组614人。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早、室早、短阵房速、房颤、束支阻滞、短阵室速、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等。

2.2用epi2000的比率分析程序统计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结果见表2。

用epi2000的比率分析程序统计所得: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易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速,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纤颤、窦房传导阻滞因样本量过低,无法进行比较。可见,心律失常中房早、室早、房速的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人,但在健康人或心脏正常的人亦不少见。本组结果显示,心律失常以房性多见,检出率为78.1%,而老年组房早发生率更高。在老年人房早的检出率比室早明显增高,房性早搏多由于心肌缺血、心房肌纤维化、脂肪浸润、心肌内电位不稳等原因产生,可能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因此房性早搏应积极治疗。短阵房速、频发房早常是房颤的先兆。房颤可能与老龄化心脏的解剖变化及心房顺应性减低、炎症、扩大、压力增高等有关。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是使患者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本组结果显示心律失常中室早的发生率仅次于房早,不仅见于正常人,更多的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室早发生频率和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相应增加,可能与隐匿性冠心病、左室肥厚、扩张、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及Q-t间期相对延长有关。临床上应重视伴Q-t间期延长或心肌缺血、坏死、低钾血症等情况下的室性早搏,即使不频发,也可能是发生室速甚至室颤的先兆。偶发的单源性早搏多无重要意义,一般多在运动后减少或消失。频繁的室早会使心搏出量显著减少,产生心悸,头晕等症状。若室早在运动后出现或增多、或呈多源性、或连续成对或成串常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极频繁的多源性室早预示即将出现室颤。另外下列基础病变情况下发生的室早可以肯定是器质性的,即使是偶发的,也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应及时观察并予以处理。①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发作时出现的室性早搏;②急性心肌梗死72h内发生的室性早搏;③洋地黄中毒等药物毒性作用出现的室早;④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时出现的室性早搏;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患急性心肌炎和心肌病等病的同时出现的室早。

另外,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学[4]认为正常窦性心率变化范围应较大,睡眠时心率在40~60次/分,平均50次/分,但不应<40次/分。这可能是由于退行性病变侵犯心脏传导系统使窦房结自律性低下,起搏细胞数目减少,功能减退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原因,表现为窦缓、窦停或慢快综合征[5]。随着动态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现一些老年人心率很慢,最慢心率大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如果心率<30次/min,应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若窦性心率经常低于55次/min,伴有>3S的长间歇,则考虑窦房结自律功能不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病窦的诊断有很大帮助。传导阻滞在心律失常中较少见,它的出现可能与心肌褐色萎缩及淀粉样变性逐渐加重、冠状动脉硬化、束支传导系统老化变性有关,也可能由于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性心律失常虽比较少见,但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这主要与心脏发生退行性变、淀粉样变、缺血性心脏病等原因致使窦房结、房室结发生缺血、变性、纤维化、坏死等病理性改变有关[6]。

总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随增龄而明显增高的特点,而动态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甚高,因此,对于有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伴有上述症状的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有必要尽早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无创伤,不受身体状况限制,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频度及严重程度,帮助临床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及时处理,从而减少老年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郭继鸿,张海澄.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4]卢喜烈主编.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医学出版分社,2007

[5]黄大显主编.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动态心电图篇4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5)06(a)-0050-03

ValueanalysisofHolterinthediagnosisofcoronaryheartdisease

menGJuanSUnXiu-caiSHiXiaSHenGYan-huaZenGHui

DepartmentofCardiovascularinternalmedicine,thethirdpeople′sHospitalofShenzhenCity,Shenzhen51811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valueof12-leadHolterandcoronaryangiographyinthediagnosingofcoronaryheartdisease.methods114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ofsuspicionfromnovember2014toSeptember2011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and24hoursHolterwasgiven.acomparativeanalysiswasperformedonthebasisofcoronaryangiography.Resultsamongthe114patients,84caseswerepositiveforcoronaryangiography,30caseswerenegative,andthepositiveratewas73.7%.amongthem,36casesweresinglevesseldisease,26caseswithdoublebranchlesionand22caseswithmultiplelesions.thediagnosisofHolterwaspositivein66cases,negativein48cases,positiveratewas57.9%,sensitivitywas70.2%,specificitywas76.7%,falsepositiveratewas23.3%,falsenegativeratewas29.8%.withtheincreasednumberofstenosedcoronaryvessels,thepositiverateofHolterinthediagnosisofcoronaryheartdiseasewasincreased,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Coronaryheartdisease;Holter;Coronaryangiography;Diagnosis

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年轻化。及早明确本病的诊断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能够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公认的冠心病诊断“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偏高,且有一定的损伤及风险,并非所有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都能接受,因此在临床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动态心电图(Holter)于196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因其方便、价廉、无创、且能长时间记录心电信号而不影响监测对象的日常生活而被广泛使用。Holter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具有其他检查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在冠心病的诊断方面亦有一定价值,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初筛检查。本研究选取本院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Holter和CaG检查,比较其诊断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9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且拟诊为冠心病的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8例,女性36例;年龄为35~87岁,平均(58.0±11.5)岁。排除有可能影响St段结果的病例,如左室肥厚、心肌病、心肌梗死、持续性心房颤动、电解质紊乱、预激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等。所有入选者均给予Holter及CaG检查。

1.2研究方法

1.2.1Holter检查采用美国mDS公司12导联动态心电记录仪,12导联同步记录,利用计算机系统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受试者详细记录24h的生活日志及相关症状。Holter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①基线的St段在等电位线上,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1mm;基线的St段已降低者,测量时要减去已降低的幅度;基线的St段已抬高者,测量时要减去已抬高的幅度。正常心率St段下移测量点为J点后80ms,当心率>120/min时,将自动变为J点后50ms。②St段明显移位持续≥1min。③两次心肌缺血发作至少有1min的时间间隔[1-2]。

1.2.2CaG检查采用Seldinger法,经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将CaG导管选择性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解剖走形及病变,于多投照造影。冠心病诊断标准:冠状动脉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及其主要分支中任意一支或一支以上管腔狭窄≥50%为阳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Holter与CaG的诊断结果

114例患者中,Holter诊断阳性病例66例,阴性病例48例,阳性率为57.9%,敏感性为70.2%(59/84),特异性为76.7%(23/30),假阳性率为23.3%(7/30),假阴性率为29.8%(25/84)。CaG检查阳性病例84例,阴性病例30例,阳性率为73.7%(表1)。84例阳性病例中,单支病变病例36例,双支病变病例26例,多支病变病例22例。

表1Holter与CaG的诊断结果(n)

2.2病变血管数目与Holter检查阳性率的比较

单支、双支和多支血管病变的Holter检查阳性率分别为55.6%、73.1%、90.9%,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病变血管数目与Holter检查阳性率的比较[n(%)]

3讨论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5],而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引发的心肌缺氧缺血综合征[6]。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冠心病的各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病情重、病死率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关键,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7]。然而大部分冠心病患者起病隐匿,特别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难度大[8]。CaG能准确判定冠状动脉狭窄的数目、部位、严重程度等,但因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禁忌证,且费用较高,难以普及和反复检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无法作为全面筛查冠心病的手段。

Holter检查是指受试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h(或更长时间)记录两个或多个导联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心电改变。Holter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St段异常、t波异常等,可明显增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其主要价值在于发现并记录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且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是发现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Holter诊断的阳性率为57.9%,CaG检查的阳性率为73.7%;Holter诊断的敏感性为70.2%,特异性为76.7%,这与相关研究结果大致相符[9-10]。心肌缺血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St段降低,降低的幅度大致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11]。本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多支血管病变的Holter检查阳性率分别为55.6%、73.1%、90.9%,提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Holter检查的阳性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上,心肌缺血与Holter改变并不是呈现平行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Holter存在着较高的假阳性率(23.3%)和假阴性率(29.8%),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14],提示其有一定局限性。目前的研究显示,Holter引起的假阳性与受试者的、吸烟、饮酒、情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度换气等因素有关,而假阴性率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单支病变且为非优势血管或其他分支血管代偿强,狭窄程度轻,心肌缺血范围小,或有良好的侧支循环;②病变部位位于心电图不易直接反映的区域,如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左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等供血区域;③存在多处小血管病变,体表心电图难以发现[15],因此,判断Holter中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时,要剔除上述影响因素,同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不能单纯依据Holter,必要时予以随诊及动态观察,以减少Holter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充分而不过分地使用Holter[2]。

综上所述,Holter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无创、安全、价廉检查方法,可为冠心病的预测及诊断提供有价值线索,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率,还可为进一步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合理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81.

[2]薛一涛,刘伟.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4,16(6):581-583.

[3]BharkhadaD,YuH,wangG.Knowledgebaseddynamicvolumetriccardiaccomputedtomographywithsaddlecurvetrajectory[J].JComputassisttomogr,2008,32(6):942-950.

[4]Heathertassone,Doaimee,moulinmD,etal.thepitfallsofpotassiumreplacementinthyrotoxicperiodicparalysis:a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Jemergmedic,2004,26(2):157-161.

[5]郭文利.53例动态心电图监测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9):110-111.

[6]颜红兵,张生,霍勇.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余红.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初筛价值[J].重庆医学,2011,40(30):3069-3070.

[8]肖磊.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J].广州医药,2010,41(6):37-39.

[9]吕宝江,潘小宏.动态心电图与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3):239-241.

[10]潘琪宏,吴晓红,江力勤,等.动态心电图检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比较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3):250-251.

[11]陈志云,马利,李玉珠.十二导动态心电图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优势和局限性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05.

[12]程美莲,严卫国,王邦宁.运动试验及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22(4):256-258.

[13]沈杨,常明,钱久光.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8):48.

[14]赵小平,王兴.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比较[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4):269-271.

动态心电图篇5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类心脏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类型,部分无症状患者心肌缺血表现可不明显,严重者可出现猝死[1]。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无创的检查手段,但常规心电图由于检查时间局限,对心率失常的检出率较低[2]。而动态心电图能对患者的心电活动进行24h连续监测,有助于发现偶发的心率失常,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探讨了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对诊断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67例,男95例,女7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7.23±3.85)岁,病程25d~11年,平均(1.52±3.25)年。96例合并高血压,21例合并2型糖尿病,54例合并高脂血症。

1.2方法

1.2.1常规心电图检查采用广州三锐eCG-2203G心电图机,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平躺于床位上,常规12导联连续描记,心电图机的增益为10mm/mV,走纸速度为25mm/s,保证描记过程中记录的GCG基线平稳,图像清晰且不存在干扰现象。

1.2.2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即刻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美国DmS公司的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盒,通过模拟V1、V3、V5导联记录24h的12通道心电变化,然后将记录的信息导出进行人工处理。

1.3诊断标准

1.3.1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符合以下3条:①相比于等电位线基线,St段下移超过0.1mV;②St段下移时间持续大于1min;③两次出现St段下移时间间隔>1min,St段测量以J点后80ms为起点,t波的起点为终点[3]。

常规心电图:符合以下2条:①同一导联中t波

1.3.2心律失常根据发作时的心率、节律、起止时间、持续特点、临床症状等结合心电图检查进行诊断。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诊断心肌缺血比较动态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诊断冠心病心率失常比较动态心电图对室性和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收缩成对、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冠脉病变及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梗死,其主要症状是自发性或活动后的胸闷、胸痛,多发于中老年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上升[5]。目前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但冠脉造影是有创检查,重复性差[6],冠脉Ct血管造影对设备及技术要求高,且操作复杂,临床上大范围使用有一定的难度。心电图检查操作简单、无创,适合对冠心病的检查及筛查,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手段[7]。

常规心电图能够提供即时的、静态的心电情况,即只有在患者处于发病状态时才能检测到异常心电活动。但多数患者可为一过性心肌缺血或阵发、偶发性心律失常,患者就诊时若未发作,常规心电图检查难以检测到上述病变。相比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动态的记录患者24h的心电信息,可准确反映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频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动态变化,同时可监测心律失常的数量、性质,从而判断患者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关[8]。研究表明,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9]。本组中,动态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76.6%)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49.7%),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和室性成对期前收缩、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组,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检查是一种持续性和动态性的检查方法,能够全面的反应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基本情况,是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易,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9-640.

[2]孙筱璐,关键,王莉,等.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与常规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监测和对比分析[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14(4):274-278.

[3]孙莉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7(9):777-778.

[4]曾令忠,陈汉娜.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监测与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实用预防医学,2008,13(5):683-684.

[5]何作祥.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4):289-291.

[6]Gaoshurong.Routineechocardiography,eCGandholterandradionuclidemyocardialperfusionimagingindiagnosisofcoronaryheartdiseasecomparativestudy[J].ClinicalJournalofUltrasoundinmedicine,2011,16(12):747-748.

[7]卢喜烈,汪剑锋,李智,等.左右心室起源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8):1712-1713.

动态心电图篇6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02-01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多发疾病,常可导致严重后果,本文将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5年11月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12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具有室性心律失常84例分析如下,以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我院2005年7月至2005年11月间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在15岁~95岁,平均年龄66.2岁,男性65例,女性55例,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57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高血压病35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23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5例。

1.2方法:采用监测仪为premierⅣHolter系统。胸部安放7个电极做连续24h记录。监测中让患者详细记录1d活动、情绪变化等,然后将所有心电信号输入计算机分析系统,并同时人机对话进行取样分析。

1.3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在120例患者中有84例记录有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过速(室速)2例,每次发作5阵~10阵,发作时间多出现在下午、夜间。室性早搏(室早)82例,主要发生在活动、劳累后。84例中基础心律全部为窦性心律,大部分伴有其他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早搏(房早)40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结性早搏10例。84例记录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79例,占94%,其中高血压病20例,占高血压患者57.1%;冠心病44例,占冠心病患者77.2%;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15例,占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65.2%;经各项物理检查及X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均未能证实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也排除由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引起的5例,因以上资料研究对象均为就诊患者,并未在正常人群中进行,故这里仅讨论在高血压患者、冠心患者及高血压病合并冠心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结果见表1。表1室性心律失常在三组患者中的发病率(略)注:χ2=4.215,p>0.05。以上三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3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有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本组中有2例短阵室速,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受损的心肌于正常心肌间电生理不均匀,可诱发折返激动引起室速。认为心肌梗死的非持续性室速是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标志[1],可见积极改善心肌缺血再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是预防心脏性猝死发生的重要措施。本组中高血压病共35例,以胸闷、心慌就诊,Holter监测到有室性心律失常的20例,表现为室早合并房早96次~527次,经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有左室肥厚。原发性高血压所致心肌肥厚有心肌细胞本身的肥大与增殖,也有反应性间质纤维化和胶原增生,重构的心肌增加了心肌细胞之间电活动不均性从而易于电传导折返和异位兴奋灶的形成[2]。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不仅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也有很高的室上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和发生非室性严重心律失常危险性[3]。本组中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的有5例,年龄为30岁~50岁,以心悸、胸闷就诊,Holter监测到室早为3个~8539个,经各项检查包括X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均未能证实有器质性疾病,用慢心律、谷维素等治疗月余,室早减少或消失。最近国内外专家认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致心脏性猝死,认为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是有害的,降低室颤发生阈值,迷走神经对心脏起保护作用,使室颤的阈值升高。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供血时间和其付性肌力作用减少心肌耗氧以及对心脏电生理特性的直接影响而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4]。此5例,有可能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情绪不稳、精神紧张导致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交感兴奋性增强,心脏兴奋性增高。确切机制尚不明了。综上所述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基础上,对于这些患者应积极治疗病因。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性心律失常,应及早确立诊断并给予适当镇静剂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止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桂兰.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动过速1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44

[2]StuartDp,FrancisGD,mBCHB,etal.Significanceofventriculararrhythmiasissystemicbypertensionwith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am[J]Cardiol,1992,69(10):193197

动态心电图篇7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人群则逐渐年轻化[1]。冠心病的基本病变在于机体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内呈现粥样硬变,造成动脉血管腔内发生狭窄,重则发于阻塞,这就导致心肌出现缺血,甚至缺氧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肌坏死。我国由于临床发病率较高,发病人数较高,已经在全世界中成为冠心病的重灾区[2]。冠心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胸痛,重者可见于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临床确诊时通常需要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如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但因冠状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检查,且检查结果易受到其他诸多因素影响,故多数冠心病患者耐受性较差。相比较而言,心电图检查属于无创检查,且具有操作便捷、准确率较好,重复性高等优点更为容易被广大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3]。目前,临床常用的心电图检查主要分为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7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5例,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两种检查,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高一定的数据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5例,男89例,女66例,年龄55~80岁,年龄平均(65.275.96)岁,病程1.5~19年,病程平均(7.382.46)年;并发2型糖尿病者24例,并发高血压者77例,并发高脂血症者46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住院后遵医嘱选取一段时间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出现冠心病症状时,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以达到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电图检查阳性率的目的。所有患者均在平静状态下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平卧于检查床上,全身放松,尽可能减少相关药物作用。本次研究选用北京美高仪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仪,型号为mGY--000530型,可连续描记,纸速设置为25mm/s,增益维持10mm/mv,图形无干扰,较清晰。动态心电图检查选用12导联心电监测仪(mGY--000530),经连续描记以及稳有效的基线平稳及清晰图像,以及24h生活日志;整个动态心电图检查需连续24h监测心电活动[4]。对信息回放后进行相应分析处理,并经临床医师进行校正。

1.3诊断冠心病标准本次研究中经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标准如下:①常规心电图:t波与同导联R波相比较,幅度小于后者1/10,和(或)St段下移幅度超过0.05mV,可确诊为St-t缺血性异常。②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如下:心电图基线为等电线位,St段维持水平型,或向下倾斜,且下移幅度超过0.1mv;St段下移持续时间>1min;心肌缺血症状发作间隔时间≥1min;J点后确定80ms处,以此处为基准,测量St段。在冠心病发作时,需根据患者心律及心率,起止特点、症状持续时间,伴发症状等,结合此时心电图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明确心律发生失常,并记录心律失常类型,以及包括节律、异常发生频率、冲动传导时间,激动起源部位等单项或多项指标异常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当p

2结果

155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检出率(80.65%,125/155)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50.97%,79/15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常常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表现,造成心肌梗死等后果,进而导致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甚至可引发心源性猝死。目前,临床上对于诊断冠心病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Cta进行检查,但因各层医疗机构条件不同,患者耐受性也有所差别,故上述检查并未大范围应用于临床[5]。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这两种检查,因操作便捷、性价比较好,且属于无创性检查,对粗筛冠心病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由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确诊的冠心病,假阳性情况较少,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常规心电图的局限性进行弥补。但应注意的是,动态心电图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位置的心肌缺血表现无法记录下来。为减低上述这种局限性对于冠心病诊断的影响,临床上,一般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之前,操作者先打标准电压,且在不同导联切换的时候进行记录。

总之,临床上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同常规心电图检查相比较,诊断效果良好。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具有较好重复性、持续性及动态性的无创检查方法,在反应冠心病中心肌缺血方面情况具有良好效果,而且患者耐受性普遍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岩,杨思睿,于侠,等.600例小儿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5):1331-1332.

[2]毛琳,李雪娟,黄图城,等.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冠心病中的价值诊断[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19(4):319-321.

[3]王丽.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的分析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2):211-212.

动态心电图篇8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伪差;原因;对策

动态心电图伪差指一种假的误差现象,临床做心电图时,受室温、呼吸、肢体、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做出来的心电图形呈上下漂移、波形混乱的现象,称之为伪差。发生动态心电图伪差现象后,若未能认真分析辩认,很有可能导致心电图检测结构因类似于某些病变而造成误诊,甚至误治,容易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1]。因此,重视动态心电图伪差现象,加强对伪差原因的分析,做好相关防范控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动态心电图(DCG)检测中存在有明显技术伪差与误判的资料174例,其中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42例,其他疾病32例。患者均采用美国DmS300-4a动态心电记录仪,并有完整的生活日记与常规心电图(eCG)。

1.2方法对174例动态心电图伪差资料进行一一调查、分析,总结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管理对策,以保证后期心电图检测的准确性。

2结果及分析

2.1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原因分析通过对174例动态心电图伪差资料的详细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点导致伪差发生的主要原因:①外界因素干扰。因外界因素干扰所导致的伪差有106例,占比60.92%,外界干扰因素诸多,例如电磁干扰、患者自身干扰、皮肤干扰、运动干扰等,对这些因素未加注意,很容易造成动态心电图伪差。②DCG仪器因素。因DCG仪器问题导致的伪差有41例,占比23.56%,例如常见电极干涸、电极质量差、DCG软件局限等问题,均有可能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误判问题发生。③操作不当因素。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伪差有27例,占比15.52%,医师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时,其操作手法不良、不熟练,出现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移位、电源电力不足、磁带不洁或是对患者的卧位指导不合理,未重视诸多干扰因素,便容易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

2.2动态心电图伪差的防范对策通过综合分析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原因,建议通过以下几点对策,加强对各种干扰因素的规避,以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率,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2.1外界因素干扰的对策针对皮肤干扰,在检测前先应用细砂纸打磨皮肤进行脱脂处理,再应用75%酒精擦拭,以降低干扰;患者自身存在较强电磁场也会造成干扰,因此需嘱咐患者在戴仪器时不去任何地方,也不做剧烈运动;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叮嘱患者尽量不去放射科、理疗科、电梯等电磁辐射大的环境。根据外界因素类型的不同,均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防范,最终规避动态心电图伪差。

2.2.2DCG仪器因素干扰的对策因DCG仪器因素造成的动态心电图伪差,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规避:①保证仪器及配件质量的良好性,例如:选择干扰发生率较低的优质电极、及时更换破损或断裂的导线、导线长短要适中等;②出现伪差现象时,及时检查电极与导线是否固定好,避免导线缠绕、电极脱位造成的干扰,并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等容易造成干扰的电子产品;③出现心率伪差时,注意对患者与DCG仪器的检查,例如,心电波形呈直线时检查监测仪是否打开、电极连接是否正确、监测导联选择是否正常等。最后,加强对计算分析系统软件的完善,通过高水平的分析软件,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2]。

2.2.3操作不当因素干扰的对策操作不当也是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的重要原因,临床检查时必须引起重视,加强对检查医师的培训,提高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使之能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检查。此外,医师通过经验的积累,还需具备足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能准确识别动态心电图伪差,避免误判、误诊的现象发生。

3讨论

通过以上几点调查分析可见,造成动态心电图伪差图形的原因诸多,例如交流电干扰、肌肉颤抖、患者自身因素、仪器原因以及检测人员因素,均有可能干扰心电图检测,最终形成伪差。若在临床心电图检查中未仔细观察分析,很容易在发生伪差后作出错误的心电图诊断,给后期治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必须对动态心电图伪差现象提起重视[3]。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伪差会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造成负面影响,临床需提高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动态心电图伪差原因的干预与控制,尽最大程度降低伪差,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周瑶,肖利春,何平,等.动态心电图伪差产生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办法.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31-33.

[2]杨富国,温肇霞,王爱敏,等.护生在心电图操作中产生“伪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8(8):161-162.

动态心电图篇9

[关键词]病窦综合征;动态心电图;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203-01

病窦综合征(SSS)主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心律失常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SSS并不少见,近来发现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发生退行性病变、淀粉样变、缺血性心脏病等致窦房结发生缺血、变性、纤维化、坏死等病理改变所引起[1]。动态心电图的表现不仅与病态窦房结受损的程度和部位关系密切,并且还与患者是否存在心房内传导障碍有关[2]。本文通过三种常用的体表心电图检查手段对诊断SSS作一初步评估。

1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09年2月收治91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其中,冠心病4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7例,心肌炎9例,原因不明的心悸、头昏、晕厥22例。均用常规心电图、阿托品试验及动态心电图进行综合诊断,动态心电图仪采用美高仪公司Holter7.0型。

2结果

91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常规心电图对心率≤50次/min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检出率仅为32.9%,发现窦性静止4例,交接性逸搏及交接性逸搏心律3例,1例伴阵发性心动过速。

阿托品试验检出阳性23例,且33%的患者用药物时感觉明显不适。

动态心电图检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5例,占59.0%;其中,检出SSS36例,占32.8%。发现窦性静止14例,窦房阻滞9例,交接性逸搏及交接性逸搏心律16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6例及房室传导阻滞11例。

3讨论

临床上窦性心动过缓比较常见,但判定是生理性还是SSS较为困难,而且SSS早期的心律失常只是间歇出现,持续时间短暂,普通心电图不容易发现[3]。包括窦房结功能障碍本身的心电图及继发于窦房结功能失常的逸搏和(或)逸搏心律,还可并发短阵快速心律失常和(或)传导系统其他部位受累的心电图表现。①窦房传导阻滞和(或)窦性静止和(或)显著窦性心动过缓。②逸搏、短阵或持续逸搏心律,逸搏夺获二联律,游走心律。③伴随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如频发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或反复发作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与缓慢的窦性心律形成所谓慢-快综合征(bradycardia-tachycardiasyndrome)。快速心律失常自动停止后,窦性心律常于长达2s以上的间歇后出现。④房室交接处起搏和(或)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延迟出现的房室交接处逸搏、过缓的房室交接处逸搏心律(逸搏周期>1.5s)或房室传导阻滞,偶见合并束支传导阻滞[4]。在三种常用体表心电图检查方法中,常规心电图的SSS检出率较低;阿托品试验假阴性率较高且存在禁忌证;动态心电图对缓慢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两种,尤其对在夜间睡眠发作者更具优势,所以相对而言,动态心电图是既简便又可行的检查手段,对于诊治SS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见病因为心肌病、冠心病、心肌炎,亦见于结缔组织病、代谢或浸润性疾病,不少病例病因不明。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资料表明,SSS病因不明者占37.9%。文献尸解资料表明心脏传导系统原因不明退行性变为SSS最常见病因。除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外,心脏传导系统其余部分也可能受累,引起多处潜在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合并房室交接处起搏或传导功能不全的,又称双结病变;同时累及左、右束支的称为全传导系统病变。

主要基于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心电图表现,应排除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药物影响。早期或不典型病例的窦房结功能障碍可能呈间歇性发作,或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要或唯一表现,常难以确诊为本症,下列检查有助于评估窦房结功能。动态心电图有可能在24h内记录到SSS的多种特征性心电图表现,结果阴性时可于短期内重复检查。为排除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的影响,可做阿托品试验(静脉注射阿托品1~2mg)和异丙肾上腺素试验(静脉推注或滴注1~2μg),若注后心率不能增快达90次/min者提示窦房结功能低下,但阴性结果(注后心率增快到90次/min或以上)不能排除本病。也可用心房调搏方法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i)和窦房传导时间(SaCt),SSS综合征患者的SnRt和SaCt常显著超过正常高限。对上述电生理指标评估窦房结功能的评价不一,一般认为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不能否定诊断,结果显著超过正常高限(如SnRt超过2000ms)者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继红,王康平.心电学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2-128.

[2]杨学明,李小彩.J波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心脏与起搏电生理,1999,13(1):50-51.

[3]芮世宝,曹蘅,王安才,等.生理性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06-1407.

动态心电图篇10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t波改变;分析

t波改变是心电图常见的表现,动态心电图t波改变检出率更高,本文通过对74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t波改变及分析其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1日~5月31日在本院住院及门诊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患者746例,男396例,女350例,年龄20~94岁。

1.2研究方法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公司生产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系统,检测时认真做好皮肤处理,选用优质电极片牢固粘贴于选定的导联位置上,连续检测23~24h,节律、心率、QRS波群、St、t等由仪器自动测定,经人工回放确定。并要求患者完整记录日常生活情况、出现症状的时间及感觉。

1.3诊断标准[1]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Ⅲ导联可以直立、平坦甚至倒置,aVR导联无例外是倒置。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t波振幅不应低于R波的1/10,t波在胸前导联中可高达1.2~1.5mV,在aVL、aVF导联中可以高达0.4~0.5mV,aVR导联可以深达0.6mV。

2结果

在746例病例中,12导联动态心电图共检出t波改变471例,占总数63.1%。男241例(60.8%),女230例(65.7%),提示女性t波改变高于男性。按年龄分段分析发现,随年龄增长t波改变发生相应增加,且年轻者多发生一过性改变。见表1。

3讨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24h同步连续记录,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可反映心肌急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是否伴有临床症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动态心电图t波改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但t波改变无明显特异性,病理及生理状态下均可发生,所以应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

t波改变多在以下状态下发生。

t波高耸: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超急损伤期。早期复极:属于正常变异,t波高耸主要见于V2~V5导联,St段呈上斜型抬高,出现明显J波。高血钾:t波高耸呈帐篷状,升支与降支对称,基底变窄。t波低平、倒置:冠心病:t波呈箭头样,两支对称波顶变尖,有动态改变,能定位诊断。高血压:常有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面导联R波增大。心肌病:特别是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t波倒置酷似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图形,无动态改变。心室肥大:右室肥大,右室面导联t波倒置。左室肥大,左室面导联t波倒置。左束支阻滞:t波双向或倒置与主波方向相反。心室预激:t波方向与预激波相反。心包炎: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QRS波群振幅降低。心肌炎:t波低平或倒置,并随着感染的进展和减轻而演变。脑血管意外:可引起巨大t波伴Qt间期延长。电解质紊乱:严重低钾血症,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U波增高。药物影响:洋地黄类药物可使St段鱼钩样下降,t波负正双向,Qt间期缩短以及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等[2]。

以下几种生理性因素引起的t波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仅有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多见于青年女性,可能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口服普萘洛尔可使t波转为直立。持续性“幼稚型”t波:儿童时期的V1~V4导联倒置t波持续到成年,深吸气时可使t波转复。焦虑和恐惧引起的t波改变:特别是在Ⅱ、Ⅲ、aVF导联。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t波改变:高耸t波常出现在心前导联并心率减慢。t波的性变异:随着的改变,t波的形态和方向也可随着改变。过度换气可使心前导联的t波振幅减小或明显倒置。餐后、饮酒、过度劳累等均可引起t波改变[3]。

本文746例t波改变呈现非特异性,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高血压、心肌炎等引起,也有除心脏疾病以外因素引起的,特别是年轻患者,t波改变多呈一过性,且不伴有临床症状,多考虑有生理因素引起。所以临床上,特别是基层医院不要把t波改变认为都是心脏疾病,应结合患者症状综合分析,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黄大显.现代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8-59.

[2]卢喜烈,卢亦伟.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