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2:42

数学实验教学篇1

一、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设想在道北开一家“学生书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书店,调查学生喜欢课外书的情况。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现场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称,小组合作统计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比较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画“正”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

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实验教学篇2

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从教学原则的角度出发,中学数学实验教学原则主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主,探讨适合中学生的教学原则。1.1量力性原则。在教学中,中学数学实验的实验知识应该适应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一般在不需要学量新知识,又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就可以精设数学实验来进行教学。1.2实用性原则。数学实验的培养目的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数学实验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选编实际应用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1.3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实验的一大功能。在日常教学中,选择的实验课题以有多种求解方法为宜。学生在对实验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可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中学数学实验的设计类型

因实验目的、涉及的知识、应用的技术手段等不完全相同,因此,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类型的分类也迥然不同。常规上,将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类型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依据数学知识素材划分,有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角实验以及概率统计实验等。例如:用多个矩形面积逼近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过程可划为几何实验,解析几何实验有求圆锥曲线中的轨迹方程,圆周率的计算实验可以作为代数实验。第二类,按照数学实验的任务不同,可分为体验实验、计算实验、计算实验和应用实验,进行弧度概念测量实验、球面距离概念实验都是体验实验。第三类,按照实验中使用的不同实验工具,可以分为色字实验、折纸实验、算法实验和计算机实验等。比如用计算机软件的测量、绘图和演示进行实验。第四类,依据需求不同来区分。依据实验所用数学原理、思想方法的不同可将数学实验设计类型分为逻辑确定型、随机模拟型等。如:简单高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可视为逻辑确定型的实验,而对幂函数图象性质研究的实验即为随机模拟型的数学实验。

3中学数学实验的内容选取

中学数学实验有别于物理、化学等实验。数学实验以思想为主要材料,而不是物质。作为专门研究课程的数学实验,主要强调自主探索和应用实践,以学习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而作为数学教学辅助工具对的中学生数学实验,其主要目的为采用相关数学技术和数学知识,来突破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无论是作为专门研究课程的数学实验,还是作为数学教学辅助工具的数学实验,在其实验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注重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克服传统数学课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的弊端。3.1典型性:数学实验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数学知识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点,并进行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而对于典型问题的处理上,也应采用“与之相适宜”实验方法,如数形结合问题中,采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化静为动,在动中观察并体会,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更鲜活深刻。3.2启发性:启发性是各科教学的灵魂,启发性在数学上的作用尤为突出。在数学实验中,采用计算机技术,可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采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时,利用数学实验能充分展现具备对称性的图形的特征,通过动态实验过程可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特点充分展示,具有启发性。3.3针对性: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极限、渐近等问题非常抽象,针对此类实验,可利用计算机的优势,针对研究的问题,设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方案,不仅增强了问题的目标性,也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在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再实现更多的问题的抽象,从而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此外,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适合该群体的实验,因材施教。3.4趣味性:折叠、旋转、截面、展开、空间等问题是传统数学教学的难点,但通过数学实验,特别是在计算机环境下,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则能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较容易的突破难点。一个好的数学实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题目是关键。数学实验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综合上述原则,选取好实验内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近几年中学数学实验已得到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对于中学数学实验的研究与推广远远不够。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不断深入研究中学数学实验相关问题,并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收益。

作者:沈林庞留勇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数学实验教学篇3

在我国新课改的教育下,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开始采取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学校就开始进行一定的素质教育,教师积极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本文就是在围绕初中数学实验课堂进行分析,对于首次进行初中数学实验课堂的初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关键词:

初中数学;实验课;初探

对于初中数学实验课堂的初探,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安排。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教学,采取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对数学课堂进行划分。教师可以把课堂的时间进行一定的划分,前半段时间可以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学习完知识点以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最后的时间是对这节课进行总结巩固。在初中数学实验课堂的初探中,找到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数学实验课堂的认识

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首先要学会理解什么是数学实验教学课堂,数学实验教学课堂是指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查数学理论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而数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问题进行的一种实验,教师通过实验的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学习数学知识,对不懂的问题可以进行实验来获得答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与其他同学进行知识的分享,发现问题、证实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数学这个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强的逻辑性,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其有一个认知,对于数学课堂中的内容要把那些比较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对于数学实验有一个好的认识,学生就能够去认识数学,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的去学习数学。

2数学实验课堂的分类

2.1实验操作法:数学实验课堂是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可以更好的去观察、分析、判断得出数学的主要概念,通过这些认识去理解数学的内容。在实验操作法的课堂上,需要运用到一些工具和材料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教师通过对于数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去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这种实际操作的教学实验,一般比较适用与初中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的问题上。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如果对于这个几何图形没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动手进行解决。学生通过实验对这个几何图形进行观察,猜想这个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最后去验证这个几何图形的定理。比如说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用直尺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剪出来然后对它的三个角进行测量,看看等腰三角形与其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推理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通过对于实验操作法可以得出,在初中数学实验课堂初探中,可以发现学生在于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实际操作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但是在时间上比较浪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使课堂的重心不要有转变。

2.2思维性教学实验法:思维性教学实验法,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进行不一样的判定。通过初中数学的内容不同对其进行不同的展示,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全新的思维探究数学知识,来检验数学结论。比如在初中数学规律性问题的时候,实际操作法在这个时候就不适用了,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课堂上进行一些合理的规划。不需要学生在去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可以运用思维模式进行数学题的解答。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实验课堂的初探上,要结合数学的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又一个合理的规划。

2.3科学技术实验教学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进行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初中数学中的图形进行一些制图。可以模拟再现数学问题的情境,通过现代技术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在数学课堂的初探,观察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来检验这个方法适不适用。

3数学实验课堂的教学模式

3.1自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验教学的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教学模式的教学。在初中教学课堂中,首先要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独立的去看数学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用以往所学过的知识点带动现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对于自己不太会的题目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力不一样,就要求教师能够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学生们通过一定的自学可以大致掌握了数学的知识点,就可以进行下一个步骤就是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们发表各自的意见,综合得出一个更好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进行分组,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学生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组合,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在知识上的理解。通过自学和讨论以后,如果还有问题存在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通过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解决遇到的困难,要尽量避免直接把答案公布给学生,要通过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3.2引导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实验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要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手脑并用,用更活跃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在初中数学实验课堂初探中,要使师生处于一种和谐的合作的关系,要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学习主体,能够自己积极主动的开展活动。在数学实验课堂中,要要求教师能够用简单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对于解决数学难题的时候,能够认真的去思考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于课堂的反应程度,对其进行一些强化,在某一数学问题的弱项方面进行及时的补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书面考试对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教师就可以掌握哪些学生对于哪些内容还存在疑问,针对这样的情况再进行专题训练。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了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够主动的向教师进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实验课堂的初探中要着重注意一下学生的反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属于自己的模式,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一定的计划。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通过实验教学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知识。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文化知识与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朝仁,朱桂凤.初中数学“实验切片”衔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17:46-48.

[2]程琨.浅谈数学实验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0:84-85.

数学实验教学篇4

数学实验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实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现实性原则。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实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3.开放性原则。就是课堂实验教学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答案不唯一。

二、设计数学实验教学的几点要求

1.围绕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的放矢。问题内容的指向应是教学的重点,切入的角度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因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2.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故实验设计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时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使其能充分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

3.具有探究性。因为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创设实验应具有探究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设计新颖,趣味性强。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而新颖、奇特、有趣的实验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创设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情境。

三、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种方式

1.运用数学实验作为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菱形”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动手实验的环境,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矩形纸片,对折两次,折出一个直角,剪一刀,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把所得的直角三角形展开,得到一个四边形,然后请同学观察所得四边形,它是怎样的四边形,引出“菱形”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菱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借助得到的菱形,探究新知:①观察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②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通过小组合作,集大家智慧,使学生能从线段、角、图形的形状、大小、面积方面得到更多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探究、精于思考的好习惯。另外,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知识更易于理解、记忆。

2.在观察——尝试——体验的数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来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拼图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角的转化问题——找等角,这样就可以得出两个思路:①作等角,证平行。②作平行,证角相等。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3.利用直观、熟悉的数学实验,归纳出抽象的数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合情推理能力。在学习“三视图”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模型,学习中先根据课本的内容摆出具体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个人用实物摆出具体图形,再让另一个同学画出它的三视图,老师在一旁巡视并适时加以指导。利用立方体来摆出老师所提供的三视图的实物图形学生解决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4.在数学实验中探求实际数学应用模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因此又必须返回去服务于现实。数学实验与建立数学模型息息相关,通过走出课堂去实验,到大自然和社会去搜集实物和数据样本,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达到探索与获取数学模型的目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进入课堂,数学实验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重要起来。因此数学已经成为一门更具探索性、动态性的实验学科,而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也将更全面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马彪.对数学实验的探讨[j].数学通报.

数学实验教学篇5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模式辅探式

目前,国内许多数学专家和一线数学教师就数学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看,将上述教学思想如何联系课堂教学实际,还未广泛引起工作在第一线的数学教师的重视。因而对于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具体探讨,特别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研究并不多。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很难充分发挥,参与程度受到限制;教师的教学盲目仿效,时效性差。鉴于此,我们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出发,对“辅探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实验与研究,希望通过此种模式加强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与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实验目标。实验与研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探索“数学实验”的具体形式与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猜想、发现、归纳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时间。2008年7月开始准备,教学生使用“几何画板”,2008年9月进入实验课阶段,2010年1月总结阶段。

3.实验对象。彩虹中学初二(1)、理科高二(1)(人数均为50人)。由于没有设立对比班,效果测评采取自我对比为主的形式,采用了个案调查、问卷调查、形成性测验等方法。

4.实验设计。对于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计算机上运用“几何画板”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猜想,再进入证明和应用。教师要发挥“辅助引导”作用,尤其是对较差学生的引导,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实际效果;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交流等合作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实验,形成“创设情景―实验操作―讨论交流―提出猜想―证明应用”的模式。

二、实验课举例

课例1:证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如图1。

3.观察各对应线段的比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分别拖动L2、L3,观察测量数据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用命题的形式表述你的结论。

课例2:探求点的轨迹

1.创设问题情境。C是半径为R的定圆a内的一定点,D是圆上一动点,CD的中点e作CD的垂线与aD的交点为F,求F的轨迹。

2.实验过程

(1)打开一个新绘图框,用画圆工具作圆a,在其内取定点C;

(2)用画线段工具作线段CD,D是圆上任意一点;

(3)选定CD并作出其中点e,再同时选定CD线段和e点,单击功能栏(构造)中的垂线,作出中垂线K;

(4)选定a、D点,并作直线L;

(5)选定直线K、L,作它们的交点F;根据上述情况,大家猜想一下,当D点运动时,F点的轨迹会是什么曲线?

(6)选定点F,并将其作为追踪点,拖动D点在圆上运动,观察F点的轨迹(是一椭圆);

(7)同时选定D、F,单击功能栏(构造)中的(轨迹)项,作出F点的轨迹,是一椭圆。如图2所示。

3.证明你的猜想。

三、实验效果

1.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在实验前后的两次问卷中问题是“你最喜欢的学科是?摇?摇?摇?摇”,实验前的调查结果是50人中分别有21、18人提到数学,喜欢率是42%、36%,实验后的结果是有27、22人提到数学,喜欢率是54%、44%。

2.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

3.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期末考试中两实验班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为92分、98分,其中,综合题的得分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增强。

四、实验后体会及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是可行的,可以推广。随着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先进数学软件的出现,数学实验不再是高深莫测。以《几何画板》为例,它对计算机技术要求不高,设计实验的时间比较短,它的简单、易学、方便的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尤其是它的问世给数学教师和课件制作着带来更大的选择余地,这一切使得运用《几何画板》实施数学实验教学切实可行。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定位需进一步转变,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者。

2.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探究和创新能力。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对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大多数学生勇于参与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常常会发现一些教师也没发现的隐藏规律。(3)学生能够勇于尝试错误,并自觉纠正。(4)有利于养成反思的习惯,并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用以指导以后的数学学习活动。

3.由于受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探究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数学实验教学往往很费时,再加上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进行数学实验。因此,我认为,数学实验课不宜过多,应先选择一些经典课例进行实验,在时间安排上,以课余时间为最佳。

4.数学实验更适合数学概念课、引入新定理课和基于图形变换的研究课,习题课也可以用,但对计算机技能要求较高,学生动手困难较大。

五、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主要问题

1.在中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效果。分组教学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小组成员的选择与组合结果关系到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及学习数学的质量。因此,在小组成员选择上教师要坚持以优带差,外向带动内向的原则,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性格情况后,决定最终分组方案。

2.实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也需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途径来完成,但却对这些活动提出了不同要求。提问是广泛应用于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求知欲,激发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然而,在数学实验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提问徒具形式,或出现“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问不得法。在实验过程中,提问要满足以下要求: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3.注意落实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避免造成失控的局面。上实验课学生一般都很兴奋,往往只顾看热闹,忘了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提醒注意力脱离实验活动的学生,使其注意力返回到实验中来,对于实验能力差的学生要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4.注重教学评价,把实验教学变成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在数学实验活动中,对学生不断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创造性能力得以不断增值。理想的学生评价应是鼓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发现是不正确的,有些正确的发现又讲不出道理来,这是在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主要是学生在考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非逻辑性有可能进行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思考,有可能跳跃地得出结论。教师面对这种“越位”现象应该如何处理呢?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轻易“亮黄牌”,必须鼓励直觉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逻辑的思考纠正发现中出现的错误,对其中的合理因子和一些宝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给予肯定和及时展示,这样可能会对他们一生创造性的工作造成深远的影响,会激励他们不断地再创造、再发现。

5.尽量减少教学时间的遗失,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环节避免时间的流失:精心设计问题呈现方式,争取以最精确、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和方式使学生对问题情境有最清晰的理解,减少套话、废话;精确设计,对学生面对的变量进行控制,既不能过少,否则达不到实验目的,又不能过多,否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延迟实验进程;尽量减少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实施。

6.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普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为一种新的数学研究方式,数学实验的实践需要一个探索过程,不能期望短时期内取得满意的效果。

因此,实践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链”,逐步进行改革。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的数学小实验,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教师在实践之初,可选择报刊杂志上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模仿教学,之后在积累一定经验基础之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经典案例进行“再创造”,最终实现能够自主设计。

参考文献:

[1]骆魁敏.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数学通讯,2003,(一).

[2]徐建星.中学数学实验的三个层面.数学教学研究,2003,(八).

[3]左双奇.数学实验.数学通报,2003,(九).

[4]戴志生.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数学通讯,2003,(一).

[5]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7.

[6]徐英俊.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数学实验教学篇6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普及,其影响也越来越大。虽然部分学生不需要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但是由于专业课程或者毕业论文的需要,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建模知识。部分学校采用课外培训的方式来满足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需要,但是由于课外时间有限,为了满足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知识的需要,应当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1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结合的意义分析

通过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充分的结合,以数学建模为载体,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以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作为辅助力量,将强化数学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手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帮助。通过将数学实验教学和数学建模结合起来,很多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毕业论文的设计中,还可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部分学生可以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数学实验软件等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生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效果。通过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社会使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数学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教学的方式,不仅教会学生利用相关数学软件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且通过数学建模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且利用数学软件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的简化,推进了研究型、实践式和讨论式教学的改革。解决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重视理论的知识的普及,对于数学知识的实践比较轻视的问题,推进了数学教学改革。在数学教学中增加数学实验课,同时用适当的数学建模问题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教学内容方面。在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分为基础数学知识和高级数学知识两个部分,基础部分主要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部分组成,并且学生还应当学会利用数学软件等来体验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例如对极限、微积分、积分、矩阵、假设检验等数学内容的数学实验课[5]。高级数学内容主要包含了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运筹学等比较专业的方面。传统的数学实验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验证结论为主,对于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对学生的个性空间的发挥以及独自探索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按照大学数学改革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有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可以利用数学建模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了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对数学软件和工具的应用,加强了学生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通过计算机技术不仅展现出来数学理论的严谨和抽象的一面,同时也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要适当的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内容,改变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灵活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针对性和积极性。第二,教学方式方面。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进行上机验证之外,通过添加数学建模的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主动的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外可以给学生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解决,充分的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共同的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6]。学生在做课题报告的时候可以提出自己小组的看法和创新点,回答其他学生的问题,同时分享和学习其它小组的思考方法。此外还可以充分的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成立数学建模协会、参与网络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将数学知识和课外数学问题实现有机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对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论文的写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考核方面。考核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是改进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上存在考试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现象,没有展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7]。在考核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来作为其中的重点,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对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表现应当纳入到考核中,例如平时课堂表现,对于平时实验课的考核等,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对于学生实践的论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建模、利用数学软件解决问题以及答辩等都需要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进行加分。这对于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查阅资料和文献,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3结束语

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科学和应用数学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推动数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学建模体现了完整的数学思维的过程,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使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能够利用数学技术和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推动了数学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侯晓帆,王以宁.行动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数学建模实验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4):105-108.

[2]周游,王茂芝,王玉兰等.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先导开展理工数学实验分层次实验教学[J].科学咨询,2013,(19):171-172.

数学实验教学篇7

教学策略作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08-01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实验只与物理、化学、生物有关,而没有意识到数学也需要实验。从实验教学效果看,数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一、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来验证数学事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概率初步认识》时,笔者问学生:“在乒乓球比赛中,你们知道如何确定发球权在哪方吗?”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都回答不出来。此时笔者给学生介绍说:“在比赛开始前,裁判会用猜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发球权,两名选手各自选定自己所要的面(正或反),然后由裁判抛硬币,猜对者可以选择要先发球或是要场地,如果要场地,则由对方先发球。这样是否公平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单独进行抛硬币50次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概率,认识公平性

实验准备:一元硬币

实验猜想:正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为0.5

实验步骤:1.分组进行抛硬币实验,并记录。

2.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3.与猜想比较,得出结论。

由实验可以看出正反面朝上的概率都近似于0.5,由此可见这样的规则是公平的。通过实验过程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计算也很准确,学生真正融入到了实验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实验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仅凭口头的说教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但是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给学生以直观的呈现,使概念形象化,从而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实数》时,对于无理数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认识的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并会在数轴上表示

实验准备:两张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剪刀

实验猜想: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

实验步骤:1.将两个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用剪刀剪出四个直角三角形。

2.用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则大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

3.由算术平方根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由此可见在数轴上画,其实就是把一个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放在数轴的原点处,作出对角线,用圆规以原点为圆心,以对角线长为半径作弧,从而在数轴上找到表示的点,这样就解决了“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这一抽象的数学真理。

三、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手脑口并用

数学实验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在动手的同时动脑思考,并将自己得到的结论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手脑口的并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道结论,还了解结论得到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数学实验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笔者将教室转移到微机室,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

实验目的: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

实验准备:微机(安装有几何画板),大屏幕上投放出y=x+1、y=x-1、y=-2x+1、y=-2x-1的图象,实验报告

实验猜想:观看大屏幕,猜想一次函数y=kx+b(k≠0)中k与b所起的作用

实验步骤:1.利用几何画板分别画出k=3、k=-3的图象各5个,并观察所得的结论。

2.利用几何画板画出b=3、b=-3的图象各5个,并观察所得的结论。

3.与猜想比较,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得出结论。

4.填写实验报告。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掌握了用几何画板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又验证了猜想,并在实验观察时,还发现了当k相同b不相同时它们的图象是平行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上下平移得到的。

数学实验教学篇8

1.1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特点

迫切需要新型的教学方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主要以成人为对象,他们大部分身兼家庭、工作、学习三种角色,承受多重压力,工学矛盾突出。他们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承担家庭责任,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自学。这些成人参加开放教育学习,因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并不太适应,缺乏应对师生分离、自主学习和深层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学习中更需要教师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指导他们优化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同时,成人学生的基础相当薄弱,很多学生的初等数学知识掌握得都不透彻,面对更有难度,更有挑战性的抽象概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为此,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2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直以来,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就是概念、定理、公式、计算和证明,认为学习数学只是高度的抽象思维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演绎及推理,重视定理的严格论证。其实,数学不只有逻辑推理,还有实验。数学实验的设立,首先改变了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学生不能过多地依赖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试验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好的数学实验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强烈兴趣,能积极引导他们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促进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基于数学实验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目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六章,分为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极限计算、讨论函数连续性问题、导数及定积分求解等问题的学习是一知半解,归其原因,是学生对这四块内容概念没有完全理解。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这四块内容建立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其涵义。

2.1实验内容

(1)左右极限概念的演示、代表性函数的极限变化过程,如y=1x,y=sinxx。(2)函数连续性概念,利用函数的极限与函数值的关系观察函数的连续性。(3)导数是微积分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反映了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同时函数f(x)在点x0的导数f'(x0)表示曲线在点x0处的切线斜率。利用曲线割线的斜率来逐步逼近切线的斜率,以此演示导数的概念极限。(4)理解定积分中分割、求和、取极限的基本思想方法,明确定积分中“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取极限”的辩证思维过程。

2.2实验流程

针对以上的数学实验问题,我们都是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来讨论分析如何解决,主要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求索。实验平台:求解数学问题时手工推导当然是有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能手工推导的,故需要由计算机来完成相应的任务。用计算机的方式也有两种,其一是用成型的数值分析算法、数值软件包与手工编程相结合的求解方法,其二是采用国际上有影响的专门计算机语言来求解问题,这类语言包括mathematica、matlab、maple及mathcad等,利用这些数学软件提供的函数可以解决大量的数学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实现高等数学的计算。

3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极限概念的讲解过程为例展示数学实验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当自变量趋近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定义:设函数f(x),当x∞时,对任意给定的正数ε(不论它是多么的小),总存在正数X,使得对于|x|>X的所有x,均有|f(x)-a|<ε,常数就称为函数f(x)的极限,记作limx∞f(x)=a或f(x)a,当(x∞)[3]。如果对此定义按照教材内容单纯进行文字性的讲解,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很抽象。对于数列极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数列极限的变化是由n控制的,随着n的增大,大家可以一点一点地去观察这些离散点的变化趋势。但是过渡到函数极限时,函数在其定义域内一般是稠密的,随着自变量x∞时,大家不能像学习数列极限那样去感受它的变化过程,显得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函数极限的变化过程,我们可借助math-ematica软件来给大家呈现。例如函数y=1x,有limx∞1x=0。我们可以通过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逐步扩大,观察函数的图像变化。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在其变量趋于无穷大时,极限趋于0。

4结束语

数学实验教学篇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体验再现数学发现和创新的一个历程。下面就自已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作法,谈一点体验。[1]

一、注重数学实验教学过程,引领学生体会实验程序的完整性

数学实验对初中生上课时注意力易分散、好动的特点,采用外显性的认知活动,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体会实验的完整性。通过实验过程的操作,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实验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活动的开展一般需要有设计、准备、实验、小结四个环节:

(1)设计。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目标,根据情况调节需要,明确需要有何种行为变化,从而设计或选择适宜的数学实验。

(2)准备。教师在做好相应的教具、学具的基础上,对学生阐明活动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实验。师生共同开展数学实验,完成知识的发生过程或思维的暴露过程。教师要及时深入地了解数学实验中认知和情境方面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帮助、启发和激励。

(4)小结。教师对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所取得的认识,进行抽象概括或进行小组交流,形成实验报告。

如探索"线段重心"的实验,探索方式为小组合作:

程序一、先猜测几何图形重心的位置,然后用外形的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操作实验,最后规纳结论。

程序二、先利用已发现的结论确定几何图形的重心的位置,再用物体实验验证。[2]

具体实验过程:?用一支铅笔顶住一根木条,找到木条的平衡点;

?用刻度尺量出平衡点的位置;

?再用另外的木条重复上面的??的活动。

根据以上活动,归纳出线段重心的位置: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实际上,线段重心的确定实验难度不大,主要让学生体会实验的程序及步骤的完整性,简单规则的几何图形重心探索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为后面的探索、分析、归纳做好铺垫。

二、注重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已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避免流于形式。

如在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已获得了探究此类问题的方法,因此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不同的圆,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而移动另一张,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两圆存在的不同位置关系,并完成教师课前设计好的表格等活动,再播放用FLaSH制作的圆与圆相对运动的课件,效果非常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在这里,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制成动态的图形,让学生在圆的动态变化中去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这对于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是很有益处的。借助上面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实验教学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模拟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之中。

数学实验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实验;方法途径

数学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从加强学生实验着手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数学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一、利用有趣的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用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以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通过剪纸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形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勾股定理”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利用数学实验深刻揭示知识形成过程

如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不同的圆纸片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三、利用数学实验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数学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实验时要将课本知识与眼前现实结合起来,将以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在要求学生解决“不过河测河宽”的问题时,学生们集思广益,结合课本知识提出了不下五种的解决方法:①利用全等三角形;②利用三角形或梯形中位线定理;③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④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⑤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⑥利用勾股定理;⑦利用三角函数。通过这一问题解决,使学生对“不过河测河宽”所运用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做然后知不足”,在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的同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也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