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2:48

卫生评估篇1

关键词:公共卫生,演化,评估

一、引言

评估即价值的评定,是通过对照某些标准来判断测量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以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评估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从人类开始出现它就存在了。在公共卫生领域里的评估包括收集关于特定的医疗卫生保健产品或者服务的信息,意在达到这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

公共卫生评估的产生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流行病学,或者研究影响人类疾病的发生分布和原因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流行病学和医学一样古老。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在公元前5世纪他就暗示一个人的外在环境和个人行为与生病是有关系的。流行病学自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就有明显的发展,在近年来它大大受益于社会科学里的方法和技术,尤其是心理学。然而,公共卫生评估的发展绝不囿于某个学科的发展,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本文探讨了公共卫生历史上应用的所有的评估方法,并提供了一些这个领域里的关键进展,对每种方法提供了人们或者组织要么使用该种方法要么在它的发展中有帮助的例子。一般而言,这个总结主要集中在监控和评估的方法而不是实际的用于说明项目或者活动成功的实际标准或者指标。我们对一般的程序和原理更感兴趣,因为我们想通过使用它们去监控和评估相关的项目以及从公共卫生监测和评估的历史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

二、西方公共卫生评估的演化逻辑

在这个部分我们提供了一个公共卫生评估历史的总结,讨论公共卫生评估是如何取得进展的。按照四种主要的评估目的,我们粗略的把公共卫生评估方法分为:基本研究、状态评估、衡量效力以及责任和遵从标准。对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按时间的顺序讨论该种方法,有时和例子结合起来以更有效的说明该种方法。最后,重要的是注意某一种方法可能满足不止一个评估目的。下图是一个简化的公共卫生评估演化树,但是所提供的方法并没有涵盖公共卫生历史上应用的所有的评估方法。

(一)基本研究

在公共卫生中,任何评估回答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它发生的环境和影响它的结果的机制,例如:从业者需要理解疾病背后的原因,它们最终使用的任何活动的独立性。实际上,在从业者发展它的活动之前,它们首先必须理解疾病的分布以及它们如何转播的,对基本研究的知识积累在评估中是经常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它们为发现和或检验理论以及与活动相关的假设打下基础。

正如前面所指,早在公元前5世纪,像希波克拉底这样的学者至少已经思考到了环境、个人习惯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在希波克拉底工作后的两千年里人类思考疾病的原因,但是很少去衡量影响,直到1662年LondonerJohnGraunt出版了thenatureandpoliticalobservationsmadeupontheBillsofmortality。该书第一次在人群中量化疾病谱,它用可利用的关于出生死亡和疾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去确定趋势,检查潜在的原因以及定量化影响,按标准化程序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形成了现代流行病学的基础,这种研究方法意味着公共卫生评估的起源。Graunt的工作也经常被认为是人口统计学的诞生,它是一个致力于研究人口的规模、构成和分布以及源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模式变化的学科。像流行病学一样,人口统计学在公共卫生评估里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状况评估

早期在理解疾病,疾病分布及其原因方面的努力为后来公共卫生的项目评估打下了基础。这样的信息是相当重要的,公共卫生评估者和政策制订者也需要去了解人类疾病的状况和潜在的威胁。他们甚至需要知道随着时间的过去,人类健康的变化。对状况的评估为政策制订者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状况评估包括评估特殊变量的条件和状况(例如,死亡率,儿童营养,心脏病的发病率),通常设计一些活动去影响变量。

在1970s之前,公共卫生研究者和从业者已经使用较小规模的或者非常特殊的研究和调查去理解卫生活动,以评估相关的小范围人群的健康状况。在1970s早期,尤其是在政策层面,越来越认识到需要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对比。对大规模比较数据的需求促进了产生世界生产力调查(wFS),它在1972-1984年间实施。wFS是我们定义的大规模标准调查的例子。

大规模的标准调查像wFS在财务上,技术上和后勤上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导致需要确定成本-效益方法,这样才能收集到最需要的和最及时的信息。这样,快速评估方法在1970s的后期应运而生。在公共卫生领域,与在其他学科里一样,存在不同的快速评估方法。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快速评估方法可用于健康教育项目、计划设计和评估的各个环节,具有快速、无需大量理论数据资料,并能评估潜在信息等优点,但它不提供评估特殊项目层面的活动的细节性信息。

在公共卫生领域,快速评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由扩大的免疫计划(epi)所使用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在1974年设立扩大的免疫计划,以增加对白喉、破伤风、哮喘、麻疹和肺结核的免疫覆盖率。为了评估项目进展,在信息不是太可靠的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需要一个简单的调查设计以衡量各国的免疫覆盖率。为扩大的免疫计划而设计的抽样战略虽然没有传统研究方法的严格,但是它更简便和快速。

(三)衡量效果

经常地,公共卫生评估者尤其是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人不仅仅对知道一般人群的状况感兴趣,而且它们更想知道它们的项目是否对目标人群有理想的效果以及它们如何能为现在和将来的项目取得更好的效果,评估效果反映了这种需求。通过使用评估结果去确定项目的效果,在一些情况下,这种类型评估很明显的和项目活动评估紧密地连系在一起,因而直接地有助于项目的实施。然而,直到

1960年代早期这种类型的评估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此时,用在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上的资金却增长迅速,随着在社会项目上的投资,捐赠人、政府机构和公众想知道他们的资金运行效果的证据,这样公共卫生机构开始把重点集中在更系统地衡量特定项目的效果。以项目导向的衡量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和前述的为状态评估而使用的监测与评估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模糊的,主要的区别正如我们已经定义的一样,就是状态评估独立于一个活动,然而评估效果必须与一个活动效率相连。在公共卫生衡量效果中出现了一些主要方法和创新,这些既包括以影响评估又包括采用的一些管理办法,我们主要讨论健康影响评估和实践研究。

健康影响评估,它源于前述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可以追溯到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该法案在确保新的发展项目、行动或者政策时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的一股强制力量。它反映一些特殊的,在环境影响评估里没有得到充分地对待的健康问题。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在1986年世届卫生组织报告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卫生安全之后,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更多地直接提出这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影响评估定义为“政策、计划和项目可能是用于判断关于人们卫生的潜在影响以及在人群中这些影响的分布的程序、方法和工具的结合。”

实践研究。在1960s中后期,由于试验研究较之在实践、技术和伦理等方面地问题难以实施,作为一个替代选择,实践研究出现了。实践研究的主要贡献来自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它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决策合理的基础。实践研究是公共卫生评估方法在严格和可靠性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在项目计划和在项目编制中监控和评估系统却落在了后面,作为回应,在70年代早期,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由LeonRosenburg领导的咨询小组,应用投入产出原理,开发出第一个逻辑框架分析法(LFa),用于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1973年由USaiD正式采用逻辑框架分析法(LFa),接着传遍了世界各地,迅速被一些组织采用。

公共卫生从业者从1980年代后期广泛使用该逻辑框架,在一个完整的形式里,逻辑框架为理论以及项目的基本假设提供了一个的图形化的解释,描述投入活动、产出、结果和影响的结构已经成为公共卫生标准评估框架,它可以确定这些因素之间的项目关系和相应的指标。逻辑框架最完整的形式可以提供一个明确评估问题、衡量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点的操作性框架。

1980s尤其是90年代更加把重点放在可问责性上,虽然已经设立一些改进的方法去确定项目影响,但是效率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公共卫生活动也许会产出理想的结果,但是和这些结果相关的支出是多少呢?资源用在其他的活动是不是更好呢?效率分析——结果分析的一种类型,通过衡量效果或者是单位成本(财务的和非财务的)的效果回答上述问题。效率分析是评估研究回答的是关于项目成本与其收益的资金价值或者它提供的设备状况的产生的效果这样的一些问题。效果评估的两个众所周知的类型就是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率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公共卫生领域内绩效监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需要说明影响的具体指标,尤其是在卫生保健管理领域和地区政府机构,如,美国卫生和人力服务部。加拿大政府定义绩效监测为:“正在收集资料的过程意在评估满足战略结果的进展,可能的话提供进展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警告。”

绩效衡量一般有三个特征。第一,开发一个明显的目的目标和战略;第二,开发和实施战略以评估绩效;第三,使用绩效信息以改善管理实践或者资源配置。当绩效监测可能包括过程指标时重点经常首先放在记录结果和影响上,当绩效监测紧紧集中在结果和影响上时它就不能说明投入和过程可能会有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以及这些产出和影响的获得。同样的紧紧基于绩效结果和绩效影响的评估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去完整的理解活动的效用和它实施的效果。

在1990年代早期,责任运动在公共部门里得到广泛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93年美国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相联系的结果管理运动,无论是动机还是责任运动都促成了在公共卫生组织里采用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例如,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他们在1990年代后期采用了基于结果的管理方法,基于结果的管理运动直接回应了监控和评估往往只集中在产出而不是项目的实际影响的批评,基于结果的管理完全把绩效管理和监控相连。在文献中,最完整的定义之一来源于加拿大政府,它清晰地区分了RBm(results-basedmanagement)和pm(performancenitoring)。按照这个定义RBm是“一个综合地有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法,它整合商业战略、人、过程和标准以提高决策和驱动变化。该方法集中于过程早期的正确设计实施绩效衡量,学习和变化以及报告绩效”。同样的UnFpi定义RBm为一种改进项目和管理效力和责任的方法。根据UnFpi,RBm使用结果作为计划管理报告的基础。RBm努力通过比较和分析实际结果和计划结果通过一般的监测和评估报告,反馈和调整来提高绩效。RBm方法在公共卫生里的评估通常在大型的多边的捐赠组织里是非常普遍的。在那里,政府的政策需要结果导向的方法。

同时绩效监控和基于结果的管理变得流行起来,一些组织开始采Cracknell所描述的项目循环管理方法去监控和评估。Cracknell使用该术语是针对开发领域的,尽管有一些公共卫生组织使用监控和评估系统被归入到项目循环管理中去,这种方法结合了逻辑框架和基于结果管理的优点。项目循环管理认识到监控和评估在孤立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情况下是行不通的,所以它必须溶入到项目循环中去,一些项目循环管理在公共卫生中的运用,强调直接与项目目的、目标和活动相联系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影响指标应该是混合的。当用这种办法实施时,该种方法使组织沿着活动和产出的因果链以获取特定的影响,从而显示进展,把经验教训反馈到项目管理中去,也是公共卫生项目循环管理中一些方法的普通要素。

(四)责任/和遵从标准

评估要完成的第四个目的就是责任或者遵从标准,遵从标准评估一个项目或者组织遵从规则授权标准或者其他的正式规则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捐赠人使用遵从标准监控以确保他们的资金接受者完成合同或者要求所强调的活动。在这种意义上,在衡量效力评估中的影响评估方法在有些时候就是用于责任和遵从标准目的。

在1970年,随着环境保护组织的建立和1970和1980年代对有毒废弃物的恐慌,政府和公民一样在监控环境和卫生问题时变得很积极,我们把这类的公民和监控活动称为是守门人和公民监控。环境保护署(epa)和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局(oSHa)是法律授权的,保护公民健康和环境的看门人组织的例子。epa和oSHa起着正式的规范的作用去监控环境的和工厂暴力的组织,当这种暴力发生时,工厂会受到罚款和可能会失去从业的执照。公民监控是指较在不正式的场合下公民经常不是在法律授权范围类执行监控的。

当守门人和公民监控采取“大棒”的方法来监控和遵从标准时,资格认定和委派使用“胡萝卜”的方法去引诱组织满足保证人民健康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标准,这在卫生领域里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主要是由于医生被迫获得营业执照。直到近来这才开始作为一种给组织和公司一个竞争的契机的战略而变得流行起来。资格认定和委派在组织层次上可以使那些公司和机构区别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较高的质量标准,这种监控战略在管理保健领域越来越流行。

三、启示

按照评估的四个基本目的,我们讨论了在公共卫生领域里的监控和评估的演进:基本演进,状态评估,衡量效力以及责任和遵从标准。这是一个讨论公共卫生监控和评估演进的有用框架,也有些讨论了其他的一些评估目的倾向,但这里没有得以展开。这里提出了当今公共卫生监控和评估系统里的更一般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没有在演进讨论里出现,但是对理解公共卫生监控和评估的方向任然是重要的。我们之所以对一般的程序和原理更感兴趣,是因为不仅使用它可以监控和评估项目,而且还从公共卫生监测和评估的历史中可以得到的启示。这里我们总结了那些一般的因素和交叉的趋势以及强调一些上面讨论的更广泛的倾向。

(一)项目循环管理方法倾向

公共卫生评估开始把重点放在可量化的方法上(例如健康风险评估、大规模标准调查),同时现在许多公共卫生组织相应的开发出了很好的、系统的和整合的监控和评估系统。尽管在开发监控和评估系统的这些组织中,具体的步骤都不一样,但是监控和评估应该包括以下项目应该取得广泛共识:概念模型开发,计划编制,实施,监控和评估系统的修正和调整,数据分析,沟通,以及反馈到项目层和管理层的决策制定中去。

逻辑框架在项目循环监控和评估中是重要的工具,他们为概念化理论因果联系、活动点以及活动和目标状况之间的假设关系提供了图示化帮助。一些组织使用理论模型,提出在项目活动和目标情况之间的假设联系;其他组织使用逻辑框架作为计划编制工具。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逻辑框架既包括理论之间的联系也包括项目因素。

(二)结果和过程评估的增加

尽管一些公共卫生组织把结果和影响方法加入到监控和评估系统中去,但是也有一些组织强烈地争论要完全地把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完全整合到一起,他们认为评估不是简单地检查过程或者影响而应该是他二者都很重要,过程评估提供环境和对产生结果的项目的理解。然而许多公共卫生组织对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同等对待,一些组织认为过程导向评估和参与导向评估是为新公共卫生而设计的。

(三)强调方法上的精确

公共卫生领域使用精确的方法和确保在评估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整合方面相应的更为重要。在以研究为导向的组织里尤其是这种情况。在其他许多组织中,对一个特殊活动的变化指标和变化的归因进行区分有一个清清晰的认识,衡量工作尤其是后果和影响衡量必须显示因果和影响关系。

公共卫生评估的演进显示了越来越选择更复杂的方法和工具以区分项目影响和所属原因。随着这些方法和工具也越来越多的用于实践,把总项目影响从净项目影响中区分开来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加。

使用更复杂的方法和工具的趋势可能更易于面向未来,正如一些公共卫生评估专家所支持的,重新回到使用实验设计以及多阶层模型的增长,纵向的调查回归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也成为一个通用的工具,随着对健康监测和监控服务配置应该反映人群需求而这些需求随着地理状况变化而变化。

一般地,在公共卫生内部越来越重视生物学方法和系统思想。这些模型认识到真实世界装置具有动态的和不可预料的特征,模型建议卫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之间的,社会文化的,环境的政治因素所影响,为了反映这些更复杂的模型,一些评估方法开始从定量分析、实验分析到一个更广阔的系统分析。

(四)越来越多地使用定量的和混合的方法

出现在公共卫生机构里的普通的监测和评估原理使评估应该既使用定量数据也使用定性数据。定量数据来自于那些易于量化的情况,取得这些定量数据所使用的方法变化的范围很大,但是必须包括调研,实验,和直接的衡量。然而另一方面,定性数据不能以量化的数字的形式进行总结,使用收集定性数据的方法一般包括焦点人群调查,参与式调查和人种学。

CDC(the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强调数量信息和质量信息的整合可以帮助确定证据是充分而全面的。Buckner等指出越来越多的兴趣放在对评估项目绩效的质量标准上来,例如,保健的质量。从业者也认识到数量方法和质量方法的互补性质,从那些不同方法的到的数据帮助确定更可靠的结果。质量评估方法越来越受到欢迎,尽管他们仍然处在使用的早期阶段。

(五)对公众的责任

近20年公众越来越重视可问责性。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者通过对项目实施促进参与的方法提供一个平台。这样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在公共卫生评估中,这成为一个基本的准则,即公共卫生利益相关者必须参与到活动中去。

对公众的责任也隐含在绩效和基于结果的衡量方法后面,这些方法反映了对更清晰地说明取得的结果和确保资源在获得这些结果时以最有效的方式来使用等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资格认定和委派项目也反映了公众对了解和他理想的高质量的服务的需求。

总之,公共卫生评估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基本研究、状态评估、衡量效力以及责任和遵从标准。通过对公共卫生评估方法演变的考察,我们可得知在改领域对需要良好的监控和评估已经达成共识;越来越多地使用项目循环管理方法,该方法把监测和评估和项目计划编制清晰的连系在一起;在项目管理中重点放在结果的反馈和使用上;既使用的定性数据也使用定量数据;在机构内与监控有关的问题开始考虑合作。超级秘书网:

卫生评估篇2

【摘要】为避免卫生技术应用和推广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卫生技术生命周期中的产生、发展、成熟、进一步推广应用、淘汰等多个阶段需要开展相应卫生技术评估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议成立专司卫生技术评估的政府部门及协调专家委员会,构建与技术成长周期相适应的分工协作机制,明晰各部门职责;进一步完善卫生技术评估的选题机制;建立以技术评估为证据、专家评议为形式的评审制度和以公共经费支持为主的技术评估委托机制;逐步提高卫生技术评估研究的质量,促进卫生技术评估信息的传播利用、决策转化。

关键词卫生技术评估;需求分析;政策建议

policyRecommendationonDeveloping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inChina/CHenYingyao,LiUwenbin,GenGJinsong,etal.//ChineseHealthQualitymanagement,2015,22(1):61-64

abstracttoeliminatetheadverseimpactofimplementationandapplicationofhealthtechnology,studieson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Hta)areurgentlyneededtoprovidescientificevidenceforpolicymakingduringthetechnology-life-cycle,whichincludesthestagesofinnovation,planning,development,procurement,deliveryandreception,replacedandremovedfromservices.itisrecommendedtosetupnationaldepartmentandcoordinatingcommitteeofHta,establishthecooperationmechanisminaccordancewiththelife-cycleofhealthtechnology,andfurtherreinforcetheschemeofsettingpriorityforHtaresearches.itisalsosuggestedtoestablishHtaandappraisalsystemandtosupportHtamainlybypublicfunding.Furthermore,improvingthequalityofHtaresearchandfurtherpromotingtheHtaevidencedisseminationandknowledgetranslationtohealthpolicymakingarealsotakenintoaccount.

Keywords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Demandanalysis;policyRecommendation

First?author’saddressKeyLaboratoryof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SchoolofpublicHealth,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

卫生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发展大大增强了医院诊断和防治疾病的能力,改善了人群的健康水平。但与其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样,卫生技术具有两面性。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如一些机构利用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备受质疑;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的适应征和费用问题广受社会垢病;近年出现的基因测试与治疗等新兴卫生技术,被指存在诱导基因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诸多问题,已对法律规范、社会准则和伦理提出了严峻挑战[1]。

人们希望在享受卫生技术带来的提升诊疗质量、改善健康结果等益处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或管控卫生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在此需求背景下,卫生技术评估(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Hta)应运而生,其通过对卫生技术运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供科学、循证、无偏倚的信息,为卫生决策者提供科学支持,从而确保有关卫生技术的使用是安全的、有效的,经济上是可承受的。

1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发展概况与挑战

自1994年我国第一家卫生技术评估中心在原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成立以来,卫生技术评估在我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与卫生技术评估相关的科研活动,在应用卫生技术评估辅助决策者决策方面积累了一些局部的、可喜的经验。如我国开展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伽玛刀技术和产前诊断技术的评估等都有力促进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技术评估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2-5]。但是,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团队、能力和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评估结果的决策利用方面也十分有限。

在卫生技术管理方面,决策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已认识到卫生技术评估的重要性,或多或少已经开始利用技术评估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国尚未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的工作机制,技术评估并没有制度化地融入决策程序,政策技术评估的转化有限。当前我国卫生技术的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分治的格局有相互牵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体制上的分布与卫生技术本身生命周期的广度和不同周期的评估重点不相适应,不同部门间的分工、协调和无缝衔接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缺乏制度安排,卫生技术评估的人员、队伍以及相应第三方评估机制缺乏[6]。卫生技术评估的运用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发挥作用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而随着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的深入,对安全、有效新技术的期待,对有成本效果技术的企盼,形成了卫生技术评估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回顾20年来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卫生技术评估更接近于单纯的科研学术活动,散存于各个相关的学科体系,它和卫生技术政策、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效果评估等宏观卫生技术管理还未形成有机整体。卫生技术评估向政策转化程度还较低,其对卫生政策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卫生技术评估潜在的巨大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7]。

2促进卫生技术评估决策的建议

为满足卫生技术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技术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卫生技术评估的需求,促进卫生技术评估在决策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推进科学决策、循证决策,特提出如下建议。

2.1建立专司卫生技术评估的政府部门及协调专家委员会

在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分散在诸多领域,没有形成以卫生技术评估为基础的决策机制和制度,建议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卫生技术评估的系统框架,建立专司卫生技术评估的政府部门、专家委员会和技术评估机构。由于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有其过程,建议先分部委在现有框架下,将技术评估管理的职能挂靠在某一具体部门,内部整合有关卫生技术评估的相关工作,待运作与发展后再行考虑建立独立的组织框架。这个政府部门的职责在于推进各部委内部的卫生技术评估,促进卫生技术评估为决策提供咨询,对各种政府采购、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服务包等的技术遴选提供决策依据。技术评估的重点在于新兴技术及社会影响大、资源耗费高、伦理问题多的技术。

建议成立一个部级的卫生技术评估协调委员会[8-9]。其主要职责应包括:协调全国、各部门的卫生技术评估工作,推进技术评估的发展,形成分工协作、有效衔接的体系;确定需要优先评估的卫生技术,考虑评估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重复评估;组织开展新兴卫生技术、昂贵和社会影响大的技术的甄别和早期评估;制订卫生技术评估指南;传播卫生技术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卫生技术评估结果在决策中的应用。卫生技术评估协调委员会功能体现在协调沟通和宏观策略把握两方面,可以采用分布实施策略。

2.2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根据卫生技术的产生、发展、成熟、进一步推广应用、淘汰的技术成长周期,建议进一步明晰各部门职责,建立一个与技术成长周期相适应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相互分工、相互衔接、各有重点的卫生技术管理体系。

在新兴技术的甄别与初期评估(包括安全性、有效性、伦理的合理性,知识产权、专利管理等)、卫生技术的市场准入管理、药品、器械和非药品非器械的分类管理等方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应形成良好的职能衔接。

同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众多部门负责卫生技术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不同领域应用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尤其是各类技术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不同技术实行技术准入、机构准入或人员准入,保证服务质量。其工作的重点更多针对医疗程序,逐步建立有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机制。但是,涉及政府采购、公共卫生服务包、新农合等遴选等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包括卫生经济学在内的卫生技术评估的证据。

再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则负责制定各种社会性医疗保险或政府提供支持的医疗保障体系卫生技术报销范围等;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则在相关技术的价格管理、政府投入购买等方面承担相应职能。

2.3完善卫生技术评估选题机制

鉴于目前卫生技术评估的人力、财力资源有限,因此必须设定相应筛选标准,优先考虑选择项目。如,卫生技术评估可能更多关注对人群健康水平有重大影响的卫生技术,以及导致卫生费用显著变化的卫生技术课题或可能导致较严重社会伦理冲突的卫生技术,或者是新出现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明确的卫生技术。同时,评估所需的时间、资源以及评估结果对病人健康与成本影响的可能程度也应纳入筛选标准。

通过设定相应的筛选标准,使卫生技术评估的选题更加科学化,以确保课题更切合卫生技术管理的需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以及我国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2.4建立以公共经费支持为主的技术评估委托机制

根据国际经验,技术评估的资金应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以凸显技术评估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宗旨。政府部门根据优先重点,将卫生技术评估的项目委托给卫生技术评估相关机构,由其组织开展相应的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课题经费以公共经费支持为主。在当前卫生技术评估发展的初期,建议形成“双轨制”,一方面可以由技术评估机构开展“独立评估”工作;另一方面,也可由技术的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提供机构自行开展评价工作,而由技术评估机构对这些评价报告进行再评估(再评估由公共经费支持为主)。通过逐步建立技术评估委托机制,更大程度地推进技术评估工作,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双轨制希望逐步建立的是第三方评估机制,即由卫生技术生产方、提供方和卫生技术评估委托方之外的第三方根据评估目的,依据适用的原则、指南或标准,按照专门的规范和程序,应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卫生技术评估相关活动和效果进行专业化评判[10]。第三方评估机构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性等特征,评估过程公开透明,结果相对客观、公正。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即为第三方评估机构。

非第三方评估也是卫生技术评估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卫生技术评估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应逐步建立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即卫生技术评估和相关专业机构开展“独立评估”和“再评估”。根据国际经验,应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尤其应明确政府为第三方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和资金保障,切实保障第三方评价组织的权利和资格。但政府的行为又不能影响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11]。

在这样一个以公共经费支持为主的技术评估委托机制下,相关政府部门均可以委托卫生技术评估机构进行相关技术评估,以促进研究资源的高效利用。接受委托的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应充分考虑委托方的需求,因委托方职能不同,对技术评估的期望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如对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而言,主要针对新技术的早期评估,相应技术是否安全有效、符合伦理是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而对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针对是否将某一卫生技术纳入医保目录覆盖范围,或者确定适宜的补偿比例时,可能需要更多考虑该项技术的成本效益(效果)问题。

2.5建立以技术评估为证据、专家评议为主的评审制度

卫生技术评估是通过整合有关安全、有效、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证据,形成有循证基础的政策建议。而卫生技术管理的相关政策则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作出,原有的专家咨询方式也是卫生技术管理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卫生技术评估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实现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开展科学系统的评价、整合最佳证据,提出适宜的政策建议,并非越俎代庖代替政府进行技术管理决策。因此,需要建立以技术评估为证据、卫生相关专家评议为主的评审制度。这种评审主要由负责技术评估的政府部门牵头,由相关的临床专家、卫生技术评估专家、医学会相关代表、政府部门代表和群众代表等组成,针对性的对评议技术和相关的技术评估报告进行讨论,通过投票等方式整合专家意见,提出评审的最终意见。意见包括赞同、否决、有条件赞同或继续评估等。与传统专家评议不同的是,这种评审实现了遵循“卫生技术评估”证据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需要一个涵盖各领域专家的专家库,供各类技术的评审所需。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示意图见图1。

2.6进一步提高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质量

为更好地满足卫生技术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卫生技术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卫生技术评估的需求,建议通过建立严格的课题考核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质量。

对于评估方案的实施和评估报告的书写,应结合实际需求,根据指南和标准进行。卫生技术评估报告在正式公布前,必须交由国内、甚至国际专家进行评议,进行外部专家的独立评审,由相关专业(如医学、经济、管理、伦理、法学等)专家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对评估报告进行审议,以促进评估报告的进一步修改完善。

此外,应注意在卫生技术评估过程中坚持循证、公开、透明、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原则,可以实行参与式评估,吸收企业代表、公众代表和患者群体代表参加,进一步提高其对卫生技术评估结果的信任度。

2.7促进评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

应根据有关卫生技术研发生产部门、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卫生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及广大社会公众等不同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形式传播卫生技术评估结果,以满足社会各界了解最新卫生技术评估成果,促进卫生技术评估结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可逐步建立相应的传播渠道,如各评估机构可将完成的评估报告公开发表在网站上,免费供公众查阅。基于不同的受众,可准备完整报告、报告摘要和通俗读物3种版本。其中通俗版主要面向公众和非专业人士,宜用最通俗的语言撰写,以便于公众和非专业人士了解。评估机构同时定期印刷出版通讯和评估报告摘要,分别寄送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士[12]。

2.8建立需方和供方之间的沟通反馈机制

逐步形成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方和卫生技术研发生产部门、卫生技术行政管理部门等需方的交流合作、沟通反馈的工作机制。有关需方在使用相关评估证据后,可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方,研究方根据需方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以更好地满足具体实践的需要,促进卫生技术评估在决策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推进科学决策、循证决策。

参考文献

[1]贺晶,迟慧,杨国忠.高新技术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34(3):211-214.

[2]吕军,陈洁,董恒进,等.伽玛刀的医学技术评估概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1):649-651.

[3]姜柏生,钱介荣.关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1):32-35.

[4]陈英耀,陈洁,钱序,等.妇女妊娠前后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3):162-164.

[5]陈英耀,王斌,李军,等.产前诊断预防唐氏综合征策略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5):49-52.

[6]唐智柳,陈英耀.对我国卫生技术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4):178-179.

[7]YingyaoChen,DavidBanta,Zhiliutang.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developmentinChina[S].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assessmentinHealthCare,2009,25(Supplement1):202-209.

[8]陈英耀,田丹.中国卫生技术评估的机遇和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1-4.

[9]董恒进.卫生技术评估的进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157-162.

[10]方鹏骞,祝敬萍.第三方评估在卫生项目评估中的作用与角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4(10):657-658.

[11]邢振江,黄秋妹.我国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组织问题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1):66-69.

[12]吴朝晖.加拿大的卫生技术评估现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2(2):157-159.

通信作者:

陈英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

e-mail:yychen@shmu.edu.cn

卫生评估篇3

关键词:专业评估;高职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医药卫生类专业

1专业评估的由来

评估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调节、监督高等教育活动的形式。国外学者将其定义为“对教育目标及其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1],其目的是为改进教育工作和改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专业评估以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为对象,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判。当然,早在20世纪初,首先出现的是专业认证。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公众健康,美国率先在医学院校开展专业认证。专业认证通常被认为是学术和专业教育界内部的一种自我管理性质的活动。由取得认证资格的专业性机构负责,由非政府性质的行业或职业团体对学校专业进行评价[2]。由此可见,专业认证是高校为获得专业教育实力的证明,是自发自愿的行为,与评估相比,两者的实施主体、目的、性质、对象皆有差别,但两者又皆具有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作用,皆可向政府、社会提供专业教育价值判断信息,向院校提供专业建设努力方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此外,专业评估与认证程序大致相同,皆包含申请、自评、审阅视察、申诉与复议和质量保持等阶段。

2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与评估现状

我国专业认证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工程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试点,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将健全覆盖所有学科门类的专业质量认证机制,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建立和完善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就高职教育而言,在2004和2008年开展的两轮院校评估中,对专业的质量评价皆是作为高职院校评估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则要求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基于以上因素,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质量评价与保障而言,在专业认证条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由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专业评估将逐步展开。

3在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评估的意义

3.1专业评估有利于规范专业建设,保障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适用性与质量

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及其招生数都有了极大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就人才培养质量而言,还存在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匹配,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不完全适应等问题。急需通过专业评估,以专业建设最低标准的形式明确专业建设的诸要素,规范专业建设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校各部门协调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提高专业建设成效[3]。此外,在当下专业建设主体主动接受高标准评估或认证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对被评估专业来说,与其认为是被动接受检查,还不如理解为是科学研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向,反思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促进专业诊断与改进,保障专业建设与发展质量的大好机遇。再者,我国高职专业目录多年来虽历经多次调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新产业、新职业不断涌现,总体上来说,仍然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较窄、与社会需求不完全适应等问题,具体到高职院校,又存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难,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两方面因素叠加,必然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内部专业人才培养的无效供给,这更需要通过整合行业、用人单位、教育专家在内的评估团队对被评估专业进行系统性全面把脉,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3.2专业评估的开展有利于弥补整体评估的不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皆属于覆盖院校全面工作的整体评估,没有深入关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建设质量问题,建立高职院校职业评估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职教育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障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教育部自2015年起发文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诊改工作虽也属于全校性工作,但重点更突出,针对性也更强。与评估工作不同的是,诊改立足于自设目标和标准,强调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以及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强调自我诊改,考核的是增量。诊改工作的开展将引导高职院校建设包含专业质量在内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条件的院校可把专业诊改与院内专业评估相结合,既建成了院内专业建设自我保证机制,又为后续开展外部专业评估创造条件。

3.3从专业评估向专业认证过渡,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

如前文所述,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暂不具备开展专业认证的基础上,由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专业评估工作。从专业评估开始,逐步建立起整个高职教育的评估制度,对与公众健康、安全、人民生命财产等密切相关的专业要先期建立由非政府性质的行业或职业团体对学校专业进行评价的专业认证体系,推进专业认证,培育专业认证机构,建立健全专业认证、评价体系,适时引入国际认证标准,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由国际认可的专业认证,保障专业培养质量。这既是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要求,也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加快融入教育全球化进程,实现国际间教育互认的必然要求。

4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起草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指明了评估目的、原则、评估范围和周期、评估工具及组织实施路径,并制定了评估通用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定位契合度、办学资源支撑度、专业建设影响力、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服务贡献度和专业建设特色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但这只是国家层面的指导性实施办法,具体实施方案由各省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自主制定,专业指标体系则由各地区以通用指标为依据,设计本地区的指标体系。另外评估标准尚有待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建设进一步研究制定。综合学者的研究,结合以往院校评估的经验,专业评估方案是依据评估目的,对评估内容、范围、方法、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的基本文件[4]。以上评估方案诸要素中,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无疑是重点。在满足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的通用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医药卫生类专业的低生师比、高实践投入、实践课占比高、课程知识面广、科学性要求高等专业特点,及行业公益性质、专业性强、高风险、敬畏生命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要求高等行业特点,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4.1丰富专业定位的适切性内涵

医药卫生类专业的设置和布局应从学校的性质、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以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为基本依据,契合区域卫生发展战略的要求,确保医药卫生类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等国控专业)设置在区域、结构、层次上的合理布局。同时,专业招生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规模要与卫生人才需求预测相吻合,本着满足需要、确保质量的原则,避免出现行业及社会需求过剩的专业,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办学导致的同质化倾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通用指标体系二级指标“专业定位的适切性”下虽设有“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规划的合理性”三级指标观察点,相关说明里也提及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企业岗位需求准确定位”,但考虑到医药卫生类专业设置和布局的上述特殊性,建议将该三级指标进一步明确为“专业设置区域布局、层次布局及专业建设规划的合理性”,以避免出现只强调社会需求,避谈区域卫生发展现有布局,导致盲目办学的同质化倾向。从而发挥专业评估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作用。

4.2加强教法、教材的指标观测

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评估,必须围绕教育目标,以教学过程和教学制度为保障,以教育结果的实现程度为目的展开[5]。因此需重视对课程、教学的指标观测。对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确保医学类专业基本课程的开出率。尤其要重视教学学术、教法的研究改革与课程标准的达成度关联的评估,这关系到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当然评估教育目标的直接指标是学生职业能力测评,这在通用指标培养目标达成度中已经设置);要重视教材选用的适当,考虑到医药卫生类专业课程专业性强、科学性要求较高等特点,对教材的质量要特别关注。这些都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等重大问题,是“三教”改革的重点。据此,建议在二级指标“课程安排的适切性”下增设“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改革与课程标准的达成度”及“选用教材适当”两项三级指标。

4.3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相关指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要求加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严格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要求高校把附属医院教学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明确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教学作为附属医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对医学类专业,尚需结合教育部和原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医学类专业高等专科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225号)的相关要求,对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因此,建议对医药卫生大类专业中的临床医学类(6201)及预防医学等专业开展专业评估时,在二级指标“实践条件”下增设“临床教学基地状况”的三级指标。

4.4调整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指标

职业教育评估对教育结果的关注是必须的。教育结果往往通过学生学习结果、教学成果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体现。这在通用指标的专业建设影响力和培养目标达成度中皆设有相关评估点。但由于医药卫生类专业8个专业类别,46个专业中,有一半以上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国家人社部最新颁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19版中共有139项职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项,技能人员81项)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临床、预防、保健、药学、护理、放射等职业的卫生专技人员。而按照《执业医师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规定,医师、护士、药师等职业要取得相应执业资格需参加国家相应准入类资格考试,这里除护士可在校期间参加考试,其他均需工作一年后才具备考试资格,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后方可执业,而后再按规定条件参加水平评价类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进行职务评聘。而其他相关医学类专业大多没有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毕业后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加水平评价类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进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如此,在对医药卫生类专业进行专业评估时,对二级指标“学生职业能力”下的“学生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的评估则需根据专业类别的不同,分类设置不同的评估标准。

卫生评估篇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问题提出

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推进医改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方面,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的费用负担,国家财政将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然而,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存在很大难度。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卫生体制存在问题,如公立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划分不明确,既存在提供服务重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又会使各机构相互推卸责任,无法真正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职责;其次,卫生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给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带来较大难度;第三,国内外绩效评估的成熟研究多见于企业管理或项目管理,卫生系统的特殊性使得我们难以直接照搬或应用。

二、文献综述

梁万年和郭靖主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建立评估体系,重点评估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技术水平;周俊安在对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估中引入了对服务过程的评价,其评估体系增加了公平性评估指标,内容更加完善;任晓晖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区别于普通医院,因此评价指标在体现一般特点的同时,还应体现社区卫生服务自身的特征;汪云建立的适用于评价区级层面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的指标体系加入了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与居民关系的指标,如尊严、保密性和交流指标。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估的研究呈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逐渐由单一侧重经济效益的评估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评估方向发展。第二,逐渐将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评估从对一般卫生服务机构的评估中分离出来,开始关注社区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本文继续以上研究思路,并将其进一步向前推进,确立以下研究重点。

首先,本研究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估,并适当加大社会效益评估的比重,这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公共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其中,经济效益主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虑,即一定的资金投入所起到的健康促进效果,社会效益则主要从服务的过程质量方面进行衡量。

其次,我们着重关注社区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照搬对普通医院评估的思路。在评估服务内容方面,社区服务主要提供有关预防、保健以及健康管理等最基本卫生服务;在服务提供的过程方面,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面向的群体是社区居民,旨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所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以及时性的要求较高;在医技服务水平方面,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以社区防疫保健为主的特点,并不需要高尖端的医疗设备以及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先进治疗水平,但需要良好的服务,所以应侧重于评估其服务态度而不是科研成果。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

既往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大多采用Delphi法进行指标的初选,本文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筛选出适合于评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标,建立初步的指标体系。

2、实地调研

评估指标的最终确立采用实地验证的方法。通过对天津市和平区、塘沽区、南开区和红桥区四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研,考察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以及指标设置的实际操作性,对不合理的指标进行调整,确立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

3、数据处理

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并从用Fuzzy综合评价法对所选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评估。

四、数据与评估结果

1、指标体系

本研究共确立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0个,指标及指标权重见表1。

2、标准设置

(1)指标分值标准。8个一级指标定为100分,根据所设权重计算,其中效率中的分配效率、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分别为25分、50分和25分;可及性中的距离可及性和经济可及性均定为50分;反应性中的尊重、自主性和保密均为17.5分,沟通为15分,就医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为10分,选择医护人员为12.5分;再依次按照权重计算出每个二级指标的分数。

(2)评价标准。实际一级指标得分为80―100分评为优,60―80分良,40―60分中,20―40分差和0―20分劣,评分等级(优、良、中、差、劣)还原成评分集为(90,70,50,30,10)。

3、描述性统计分析

天津市和平区、塘沽区、南开区和红桥区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评估结果见表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分情况见表3,各指标的得分见表4。

通过表4可以看出,就天津市整体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而言,存在区域性差异,南开区和和平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好于红桥区和塘沽区;就单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中的可及性、反应性和及时性指标得分较低。

4、Fuzzy综合评价

(1)将评估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即计算出5个等级构成比。

(2)一级评估指标集合U=(有效性、效率、连续性、可及性、反应性、安全性、可接受性、及时性),评价等级集合V=(优、良、中、差、劣),建立U?鄢V的总评价矩阵R。

(3)将一级指标权重的模糊集a(0.1,0.1,0.1,0.1,0.4,0.05,

0.05,0.1)与总评价矩阵R进行乘法运算得出模糊评价集B。B=aR=(0.4125,0.4375,0.15,0,0)。

(4)评分等级(优、良、中、差、劣)还原成评分集K(90,70,50,30,10),以模糊评价集B为行向量,以评分集K为列向量,两者相乘得总分值C,C=B?鄢K=75.25。

(5)通过以上评分我们可以看出,天津市总体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分数为75.25分,水平良好。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依据公共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得到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0个。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天津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天津市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良好;第二,评估指标中可及性、反应性与及时性指标水平较低,经济效益水平远高于社会效益,说明当前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对社会效益的关注程度不够,这和以往的评估体系对于社会效益关注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三,经济水平较高的南开区和和平区的社会卫生服务水平高于红桥区与塘沽区,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对于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评估,我们建议当前社会卫生服务机构应提高对待患者的态度、关注度以及改善就医环境,并提高对患者治疗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

[1]贡森: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9(2).

[2]刘雯微:浅议构建和谐的卫生服务组织机构公共关系[J].当代经理人,2006(21).

[3]尤川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功能实施现状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5).

[4]蔡志明:应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建立医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J].中国医院,2004(7).

[5]梁万年: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

[6]郭清: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11).

[7]周俊安: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概述[J].中国全科医学,2005(5).

卫生评估篇5

根据《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和突发事件发生趋势分析工作的通知》(市应急办函〔〕21号)要求,现对我市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各有关部门严格遵循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各地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应急工作方针,切实加强部门配合,扎实做好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预防等基础工作,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

二、应对工作评估总结

(一)加强应急组织领导。成立了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应急处置工作。总指挥长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我局,办公室主任由我局局长担任。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也专门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应急管理工作。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处置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运行机制和救助体系,加大物资、资金保障力度,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突发事件危害。

(二)健全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原则、程序、方法及保障措施。在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方面,陆续制定出台了《盐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盐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盐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力求从制度上落实监管责任,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应对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方面,制定了《问题药品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不断完善预警发现处置机制,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置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各类药品和医疗器械;强化与公安、卫生等其他行政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包括药品监督、卫生防疫、临床治疗等专家组成的预后处置组,研究对使用过问题药品人群的补救方法措施;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制度,建立统一的药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

(三)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我们切实采取措施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强化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一是强化生产环节监管。对14家药品生产企业开展了47次飞行检查和跟踪检查,共发现各类管理缺陷74项次,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开展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高风险医疗器械等监督检查,建立医疗器械监管责任体系,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行为。二是强化经营环节监管。开展药品经营企业gsp复认证工作,已有3家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79家零售药店顺利通过了gsp复认证现场检查。并对认证满两年的18家批发企业、5家零售连锁企业进行gsp跟踪检查。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公安局联合开展含可待因复方口服制剂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特殊药品监管力度。将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注册核查、体系考核相结合,努力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三是强化使用环节监管。启动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城市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联合卫生部门对23家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执行《江苏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提高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创建水平。首次举办全市adr报告质量评比活动,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我市参与在线呈报单位数862家,居全省第一;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3884份,居全省第三。四是严格监管基本药物定点配送企业。开展基本药物配送情况专题调研,实行基本药物定点配送企业报备制度,对全市6家定点配送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完成了省局下达的基本药物抽样检验任务,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在食品安全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问题乳粉清查、“地沟油”专项治理、学校食堂餐饮安全检查等专项整顿,切实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在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方面,以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中药制剂等为重点品种,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打击制售假劣药械违法行为;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检查,查处食品、保健食品、消毒产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违法行为;开展药品冷链管理专项检查,加强生物制品监管;开展药品生产、制剂配制专项检查,确保不发生源头性药害事件。,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1016次,检查涉药单位7513家,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案件558起,其中查获的“9?16”特大假冒人血白蛋白案被列入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十大典型假药案之一。

(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分别成立食品和药品专家库,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开展咨询、技术指导并参与应急处置和评估工作。组成由监管人员、专家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通过应急演练和岗位练兵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回应能力。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培训宣传力度,全系统新毕业食品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35名,积极开展“3?15”、“12?4”宣传咨询活动,配合市电视台举办“3?15”电视晚会;组织市区300个家庭参观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全国巡展,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组织基层药监人员自编自演法制小品节目,参加全市“五五”普法专场文艺演出,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饮食用药安全知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工作建议

(一)夯实应急工作基础。强化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加大应急经费的投入,保证应急物资储备齐全。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建设一支“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

(二)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不断健全预警发现处置机制,为防范和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药品日常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四)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增强综合防控和自我防控意识。

四、趋势分析

(一)发生趋势。

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一是集体性食物中毒。二是污染源引起的原发性食物中毒。三是企业管理不当造成的食品污染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

药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一是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二是突发群体性药械危害、严重药械不良反应。三是部分药品生产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无序竞争、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四是农村药品安全存在隐患。

(二)对策措施。

食品安全方面:一是加强对学校、建筑工地、企业等单位持久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强监督抽验。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三是建立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监督机制,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四是对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

卫生评估篇6

辽宁省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鞍山114002

[摘要]目的分析当前麻疹疫情态势及存在的风险,为鞍山市麻疹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案,结合鞍山市麻疹发病流行特征、病例麻疹疫苗免疫史,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鞍山市2014年麻疹发病上升趋势明显,麻疹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结论鞍山市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应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引起高度重视。

[

关键词]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1(b)-0185-02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1-4]。该市自80年代实施麻疹疫苗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决议。2006年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和麻疹监测为主的消除麻疹综合策略与措施,该市2011年—2013年麻疹发病率达到1/100万以下,麻疹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2013年我国麻疹发病数大幅度增加,辽宁省2013年12月以来麻疹病例数急剧上升,该市部分地区也连续有麻疹确诊病例的报告,发病上升明显,为及时有效遏制该市麻疹发病上升势头,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同时为该市麻疹消除提供理论依据,现对2014年鞍山市麻疹疫情的风险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依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案,结合鞍山市历年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病例麻疹疫苗免疫史、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免疫规划工作痕迹等材料,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麻疹暴发风险进行评估。

2结果

2.1可能性分析

2.1.1鞍山市2000—2014年麻疹病例发病情况该市麻疹2001年、2006和2007年、2009年为发病高峰,发病周期为2~3年与该省基本一致,由于2007年以后开展多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发病数明显下降,同时流行周期也有所延长,但是伴随着全省和该市2014年1、2月份麻疹发病数急剧上升,2014年将会出现新的麻疹发病高峰期。

2.1.2鞍山市2004年-2013年麻疹暴发疫情情况该市2004—2013年共发生10起麻疹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麻疹暴发发生在2006年的辽宁科技大学,共发生病例134例。该市麻疹发病呈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状态[2]。目前,麻疹暴发疫情的概念是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10d内发生2例以上病例[3],因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该市麻疹暴发重点场所。

2.1.3鞍山市近年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情况疫苗高接种率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最有效的手段[4],该市麻疹类疫苗的接种率一直处于高水平,2010—2013年以市、县为单位麻疹类疫苗2剂次报告接种率在95%以上。每年规范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调查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基本一致,2010—2013年以市县为单位麻疹类疫苗2剂次调查接种率均在95%以上,同时该市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该市现有小学校581所、幼儿园1034所,2010—2013年累计查验了250820名托幼机构及学校儿童,入托、入学查验率分别为99.45%、99.63%,麻疹疫苗二剂次接种率分别为99.12%、99.34%,补种率均在85%以上,对适龄儿童接种率形成有效补充。麻疹免疫适龄人群(8月龄~15岁)形成了一定免疫屏障,但是在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类疫苗免疫程序未覆盖,该人群形成了一定的空白人群,目前该市8月龄以下病例占一定比例,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该人群麻疹发病风险将增大。

2.1.4鞍山市近年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接种率情况近年来该市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开展了6次麻疹类疫苗的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目标人群包括8月龄至学龄前儿童、大中小学学生及教师、医务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劳教人员、饮服行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累计接种752023人,形成一定免疫保护屏障。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大年龄组的麻疹抗体滴度自然衰减,这部分人群抗体水平降低,流动性大,为麻疹发病高危人群。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麻疹暴发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2.1.5鞍山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情况2007年、2012年该市对<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共7个年龄组累计采集562份血清样本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1岁、≥20岁年龄组阳性率偏低。2012年<1岁、≥20岁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77.14%、84.62%。综合分析两次抗体监测结果,<1岁组和≥20岁组由于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类疫苗免疫程序未覆盖和大年龄组的麻疹抗体滴度自然衰减导致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其他年龄组人群麻疹疫苗保护率较高,这一结果与该市近期麻疹疫情年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2.1.62014年鞍山市麻疹病例概况截止2月初共发生麻疹病例7例,其中海城市5例,铁西区2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聚集性。省级医院报告6例,海城市中心医院报告1例,说明该市医疗机构存在报告敏感性不高的问题。外地报告该市病例,个别在该市存在就诊史。1月报告2例,2月报告5例,随着时间推移疫情存在明显上升趋势。病例发生在小年龄组和成人中,18月龄以下6例,25岁1例。1例有麻疹类疫苗免疫史,6例因接种时有禁忌症而未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3人有发病前7~21d医疗机构就诊史,提示医院内感染的存在。

2.1.72014年该市麻疹暴发疫情可能性综合分析①根据全国、该省及周边城市近期麻疹病例高发态势,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增加了该市高危人群暴露和感染机会。②根据辽宁省和该市历年麻疹发病流行特征和近期病例的发病特点,3月份以后该市将进入麻疹流行季节,发病还会明显上升。③3月份随着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陆续开学,特别是春节后进城务工人员返回等因素,人口流动性加大,托幼机构、学校、厂矿等集体单位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暴发的出现风险极大。④近年该市开展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相结合的综合免疫预防措施,已在人群中形成了一定的有效保护屏障,但20岁以上人群存在麻疹暴发风险的可能性,1岁以下儿童存在高度散发的可能性。

2.2脆弱性分析

2.2.1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群众对麻疹的认识不均衡,对麻疹类疫苗接种、就诊、防护等缺乏足够的重视。

2.2.2卫生资源能力方面该市麻疹由传染病定点医院收治,一旦麻疹大面积暴发,该市仅有的四家传染病定点医院从资源、人力等方面可能无法满足接诊、救治需要。

2.2.3风险控制能力方面该市从2009年起麻疹监测实行专报系统管理,监测体系日趋完善,2010—2013年累计报告疑似病例289例,麻疹报告发病率为1.94/10万,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较高水平。鞍山市疾控中心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专业人员具备妥善处理好麻疹散发、聚集、暴发疫情能力。

2.3严重性分析

①近年我国麻疹发病数居世界各国首位,2006年,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将麻疹发病率降到0.1/10万以下,消除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所以麻疹防制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实现消除麻疹目标被纳入了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责任状中,麻疹疫情将对政府产生负面影响。

②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儿童主要易感,对家庭造成伤害,同时人群聚集场所控制不当,易发生暴发疫情。

2.4风险整体评价

采取风险矩阵法对麻疹暴发风险进行评估,依据消除麻疹目标,麻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结合可能性和脆弱性综合分析,该市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

3讨论

风险评估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的重要环节,是早期发现、识别和评估事件风险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卫生部门均把风险评估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处置的一项重要措施。评估结果显示,鞍山市麻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建议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一是开展全市范围的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建议目标人群为8月龄至6岁儿童;二是建议教育部门在开学时开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晨午检登记制度,一旦发现有发热、出疹病例聚集,应及时向疾控机构报告。

[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S].2009.

[2]马超,郝利新,苏琪茹,等.中国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3):193-199.

卫生评估篇7

关键词: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抽象框架

近年来,以SaRS、甲型流感、手足口病为代表的各种慢性疾病患病率持续升高,公共卫生机构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如何有效发挥公共卫生部门"预防和控制疾病,延长人类寿命,提高健康水平"的社会职能,提高其服务质量与水平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伴随着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亦不断增加,其公益性日益凸显。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是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估标准是全面提高评估科学有效,发挥以评促建的关键和重点,而科学适用的概念性框架正是这些指标设计的基础。

1.我国公共卫生评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机构涵盖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职业病防治院、健康教育所、妇幼保健院等众多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有效监管、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其职责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公共卫生机构评估在我国已经开展了数年,但尚未形成科学、全面、稳定的评估标准,评估实施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表现不难发现:(1)考核重点不突出。评估多以日常工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对其职能履行和服务质量的考核;(2)考核标准不统一。对公共卫生机构的考核常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质分设不同标准,且只针对区级机构。(3)考核标准不科学。在以往的评估中,其评估标准随时间地区调整变化,缺乏成熟可借鉴的标准。

2008年卫生部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该标准将众多的公共卫生职能赋予一家机构,在很多地方无法应用。由于全国公共卫生系统没有统一和固定的结构,该标准的评估内容在很多地方实际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职业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等众多机构共同分担。因此,在各单位应用此标准自评过程中,均存在大量的评价指标不属于其工作职责范畴,同时又有大量的工作缺乏评价指标的尴尬局面。

除此以外,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针对卫生系统的评估内容多以绩效评估为主,关于服务质量评估的研究和运行相当匮乏。绩效评估过多的强调最终结果,忽视其过程的改善与其他因素对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的影响,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评价存在局限于偏差。

2.适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抽象框架

以Donabedian的质量评价理论为依据,我们将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概念框架分为3个基本维度维度: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以及中间结果这一辅助维度。用以区域公共卫生质量和各类公共卫生机构和组织,甚至于整个公共卫生系统的综合评估。

结构质量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主要涵盖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以及资源的安排及管理方式。结构质量能影响和促进服务过程和健康结果,尤其是当资源投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其作用更加显著,而一旦必要的基础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结构指标的价值将变小。结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结构质量,主要用来评价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程度和财政支持力度,这也可以用来鉴别外界因素对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公共卫生政策发展、政府资源投入和保障机制等3个维度,其主要指标有公共卫生经费占GDp比例、每千人公共卫生专业人数、基本健康保险覆盖率等;二是微观方面,指各公共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如管理体系规范性、人员结构状况、学科建设水平、技术指导与培训状况等。

过程质量具体指公共卫生服务对受众的服务于反馈,即公共卫生机构动态运行的质量与效率。然而,公共卫生服务结果并不是一种瞬时性的效果显现,而且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服务过程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规范的服务(生产)过程与设计质量和预期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过程质量主要包含技术水平和服务过程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具体可分为监测、调查、干预、健康教育和督导等五个子维度。

结果质量指公共卫生服务活动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结果,可分为最终的人群健康结果和中间结果。最终结果主要包括健康状况、期望寿命与死亡率等维度。其中健康状况主要指各种传染病与慢性病发病率、规范管理率、健康档案建档率、治愈率等。期望寿命与死亡率维度主要指期望寿命、伤残调整寿命年、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其他疾病死亡率等指标。另外,最终结果还包括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指社会公众、相关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反应,也是评价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卫生机构可以根据满意度结果改进服务质量,调整资源配置,提高反应性、适宜性和可及性,更新技术,提高效率。该维度具体包含了单位职工满意度、社会公众满意度和相关部门满意度3个指标,并通过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来实现。

中间结果是介于过程和最终结果之间的一类情况,也指项目和服务的短期结果,在有些时候也可看成是真正的健康结果。中间结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反映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多样性。除了项目结果之外,中间结果主要包括健康行为和环境质量两个维度。其中,前者主要指行为干预效果,如吸烟率、经常体育锻炼率、定期体检率等,后者指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饮水质量达标率等。

3.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面临的困境

尽管在理论界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公共卫生质量评估的研究,美、欧等国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尝试,但将质量评估全面运用到公共卫生领域并使其真正产生效果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缺乏可供参考的标准、成熟的经验和循证化的方法。其次,各部门普遍重视短期绩效,质量评估强调对过程的控制来保证最终的健康效果,看重的是长期的保障,而不是一味追求不可控的健康指标,因而可能难以被有关部门所接受。另外,公共卫生的内涵和机构职能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及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是一个持续而长久的过程,随着卫生技术的发展和政府资源投入的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将得到持续提高,并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状况改善。

参考文献:

[1]刘激扬,余智萍.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现状探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7):988-989.

[2]王炳毅.政府医疗管制模式重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04).

[3]张松荣.深圳市慢性病防治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05).

卫生评估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121372556”为你整理了这篇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技术评估反馈问题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技术评估反馈问题整改报告

2020年12月23-25日,省爱卫办组织专家组对开封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了省级技术评估,经梳理专家组从八个方面反馈了25项问题,28条整改建议。省级技术评估既是对我市巩卫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帮我们把脉问诊和寻根问源,专家组所提建议中肯,发现问题正是我市日常工作中的薄弱部位和薄弱环节,制约着我市巩卫工作和标准的再提升。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题会议,下发《关于对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技术评估反馈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将技术评估反馈问题逐项分解,落实责任,同时下发六份整改任务交办单,进一步明确整改任务、责任和标准,分解到六区和全市20余个部门、单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举一反三,认真整改,限时完成任务。每周在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调度会上通报各区、各部门省级技术评估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并依据整改情况进行排名和奖罚,经过近一个月的整改,专家组反馈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反馈问题及完成情况

(一)个别单位资料归档、逻辑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同一张图片分别纳入2019年和2020年爱卫月宣传资料归档,健康教育讲座签到名单人数明显多于照片上的人员等。卫生单位创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完成情况:

1.由市爱卫办牵头,对各区、各单位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工作进行培训,要求平时注意照片、文件等档案材料留存,专人负责整理归档,同时要求进一步丰富爱国卫生宣传的元素,广泛组织开展“全球洗手日”、“世界厕所日”等宣传活动。

2.对于健康教育档案资料不健全问题,由市卫健委牵头,逐一落实,一是加强对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进行培训,按照细则重新梳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将缺失的健康教育档案材料补充完整。二是加强对各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督导,落实责任,在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必须及时整改到位,不能立即整改的限期整改落实,并将每次的督导结果进行全区通报。被督导单位收到问题反馈后,积极配合督导组进行整改,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三是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职工体检,将每年职工体检报告汇编入册,将职工体检报告作为职工身体健康的标尺,根据身体状况调整工作岗位。根据职工体检情况和需求,积极开展健康讲座,提升职工健康素养。四是积极协调区教体局,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加强技能培训,由区教体局研究发放培训合格证。

3.全面加强卫生创建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国发[2020]15号)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爱卫机构建设,夯实组织机构,确保有人抓、有人管。整体规划,全面推进,今后开封市将以县城和乡村为重点大力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要求各县区制定规划和方案,有序推进省级和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工作,不断提高乡村创建比例,尉氏县、通许县、杞县要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争取三年内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和国家卫生乡镇占比达30%。

(二)个别单位未设置健康教育专栏,部分小区健康教育专栏数量少。健康教育促进跟进措施有待强化。部分无烟单位未悬挂“无烟单位”标牌,部分单位工间操活动未开展。

完成情况:

1.市卫健委牵头,全面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一是积极对接开封市日报社、城管局,利用路名牌、日报栏、公交站牌、广场大型液晶显示屏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二是在社区、车站、广场等人员流动多的公共场所设置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广泛宣传各类健康教育知识。市汽车站针对健康教育宣传栏未摆放在醒目位置进行整改,及时制作2020年第四期、2021年第一期宣传版面后,安排专人将健康宣传栏摆放在候车厅旅客集中醒目位置,并利用候车厅电子显示屏对健康知识进行滚动播放。三是由市住建局牵头,各区落实,对全市居民小区增设、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2500余块。

2.市卫健委牵头,全面落实禁烟行动,一是要求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门店、网吧进行控烟工作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完善控烟制度,将控烟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鼓励辖区各单位积极创建无烟单位、无烟学校,按照要求张贴禁烟标识,确保控烟工作高效开展。已经申报无烟单位成功的,将无烟单位标牌悬挂单位门口进行展示,将无烟单位命名文件放入档案资料。二是积极开展控烟宣传,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到控烟工作当中,利用5.31世界无烟日进行大型宣传,号召全社会关注控烟工作。三是积极协调市教体局,全面落实单位工间操制度。

(三)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遗留问题未彻底解决,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急待提升。加油站、汽车站、火车站、集贸市场内的公厕尚未达到二类标准。城市道路两侧、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部分未实现垃圾袋装化收集。如:八大街、劳动路农贸市场、东京壹号西北角待建工地等。城市道路绿化有缺株、死株现象。如:东京大道东环路等。待拆迁的城中村发现有饲养家禽现象。如:龙亭区北郊乡涧水河路边等。

完成情况:

1.市城管局牵头,2021年将推进城市厕所革命,目前对全市加油站、汽车站、火车站、集贸市场内的公厕进行全面排查,达不到国家二类标准的进行登记造册,年底前全部进行提升改造。

2.市环卫局牵头,对全市所有公共场所垃圾桶未实现袋装化收集问题进行排查,全区域统计垃圾桶数量,龙亭区450对,鼓楼区660对,顺河区720对,禹王台区520对,示范区450对,共计2800对。共更换560对垃圾桶,购置垃圾袋35000余只,同时积极向政府申请垃圾套袋经费,确保全面实现垃圾袋装化收集运输。

3.市城管局牵头,下发《关于绿地内黄土裸露专项治理的通知》,对所辖公园、绿地、绿化带全面排查、登记,建立绿地内黄土裸露治理台账,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天气条件对黄土裸露的位置采取绿化、硬化、覆盖等手段进行整改。截止目前,基本完成新曹路、魏都路、西环路、复兴大道、西大街等管辖范围内行道树、环城公园七期绿地内缺株断垄补植工作,已补植法桐、白蜡等乔木385株,海棠、木槿灌木200余株,红叶石楠苗、金森女贞苗、小龙柏苗等绿篱植物64000余株,甘蓝、角堇等地被植物26955株。对暂时不能补植的位置已进行了全面覆盖。

4.关于待拆迁的城中村发现有饲养家禽现象的问题,市城管局牵头,各区具体排查落实,对城中村饲养家禽情况进行打击制止,发现饲养户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到现场对居民进行劝解,经居民同意以后将家禽处理干净。

(四)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和消毒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公共用品用具消毒、保洁不到位,“七小”行业室内外存在有卫生死角。血站、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间功能不全,医疗废物收集包装不规范。金明实验小学卫生保健室堆放消毒药剂,不是处在正常工作状态并存在安全隐患。

完成情况:

1.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广旅局牵头,对所管辖“五小门店”进行专项督查,建立问题台账,督促整改,加强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真正达到公共用品一客一换一消毒,做好行业管理,做到环境卫生整洁、禁烟、浓厚巩卫氛围、防疫消毒措施完备等方面的工作,对照标准,消除卫生死角,全面排查,严格禁烟,提高所管辖的小门店卫生管理水平。

2.对于血站、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间功能不全,医疗废物收集包装不规范问题,市卫健委牵头第一时间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开封市中心血站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医疗废弃物暂存处进行改造,保留原室外消毒间,另外在室内加装隔断建成独立消毒间,进一步完善布局。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处利用空间面积已整改,医疗废物鹅颈式封扎口封扎完整无外露。下一步,市卫健委将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排查,整改,确保医疗废物处理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落实。

3.针对金明实验小学没有正常使用保健室的问题,市教体局要求各校认真开展整改落实,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金明实验小学对保健室进行了全面排查,更换过期防疫物资,配齐配足应急处置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和相关药品等物资。

(五)部分餐饮单位消毒设施不足或无蒸汽、红外线消毒等消毒设施。超市散装食品产品基本信息不全,无法实现产品追溯。

完成情况:

1.市市场监管局牵头,下发《开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省级技术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的通知》(汴市监办[2021]6号)文件,对全市5600多家小餐饮店进行全面排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一户,重点对辖区内的中小餐饮的餐饮具消毒、超市散装食品和餐饮店凉菜间问题进行督导排查。发现问题,当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同时指导各食品流通商户负责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签订《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书》,对于消毒设施不全或无消毒设施设备的,要求必须购置消毒柜或委托第三方对餐具进行统一消毒。

2.对于超市散装食品产品基本信息不全,无法实现产品追溯问题。市商务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省级技术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的通知》(汴商务文〔2021〕14号),全面动员、精心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要求各区商务局强化责任意识,积极配合各区市场监管局切实做好问题整改落实及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加强超市散装食品销售过程管控,执法人员重点检查散装食品是否实行专区销售,完善基本信息公示。

(六)“三防”设施标准不高。个别餐饮、单位的三防设施不到位,部分毒饵站建设标准不高,有鼠药外溢现象,孳生地清理不彻底。

完成情况:

1.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对全市的所有小餐饮店“三防设施”进行地毯式排查并重新登记造册,积极督促小餐饮门店落实“三防”设施,在餐饮店后厨的下水道、排气扇外口安装防鼠网,在仓库门配备挡鼠板,木质门用铁皮包裹,与外界相通的门安装防蝇帘或风幕机、安装纱门纱窗,使用填充剂填充墙体细缝,投放灭蟑胶饵。同时,以后厨操作间、凉菜间、食品仓库为重点环节,开展“翻箱倒柜式”“搬家式”卫生整治,彻底清理鼠粪、蟑螂卵鞘等“四害”痕迹,确保后厨不得有蝇。

2.市爱卫办牵头,发动各区全面开展孳生地清理活动,

卫生评估篇9

合理、客观地评价卫生事业工作状况是卫生部门加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目前,国内多数研究是应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区域的卫生事业工作作横向比较〔2-5〕,它能够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目前达到的状态,但不能反映被评价对象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部门为此所付出的努力〔6〕。本研究采用秩和比法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和卫生服务效果三个方面对湖南省1999~2008年卫生事业的工作状况进行动态的综合评价,为卫生管理者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1.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1)1999~2008年《湖南统计年鉴》;(2)1999~2001年《湖南省卫生统计资料》;(3)2002~2008年《湖南省卫生统计摘要》

2.研究方法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查阅文献〔1〕和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以及23个二级指标。

(2)确定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在专家咨询中,请专家们对每个指标评价打分(评价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赋予9、7、5、3、1分),求出每个评价指标得分的平均值,归一化后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

(3)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所选的指标及其权重,采用加权秩和比法〔7〕建立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

(4)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排序和分档分析。

3.统计学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2.计算RSR对各指标进行排序,编秩后计算秩和比,并根据秩和比值对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状况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根据加权秩和比(RSRw)作出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线图(图1)。3.确定RSR分布及计算回归方程以累计频率所对应的概率单位值probit为自变量,以RSR值为应变量,计算回归方程为:wRS^R=-0.712+0.243probit(F=55.294,p<0.01,R=0.935),回归方程成立。

4.分档排序

在合理分档表的基础上,按照最佳分档原则,即各档方差一致,相差有显著性〔8〕,将湖南省10年来的卫生事业工作状况分为下、中、上三档,见表3。方差齐性检验结果:F=1.466,p>0.05,满足方差一致性的要求。方差分析结果:F=34.809,p<0.05,表明三档间有差异。对三档进行q检验,结果显示为三档两两之间有差异。结果表明:1999~2008年间,卫生事业发展状况较好的是2007、2008年,其次是2001、2002、2005、2006年,较差的是1999、2000、2003、2004年。

讨论

卫生评估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山西省太原市市区随机选取1所小学四年级学生216名,男女比例接近1∶1,平均年龄9.2岁。排除正在接受正畸治疗的学生,将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共108人)和对照组(共108人)。所有参加者及其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试验设计

实验组即系统口腔健康教育组,包括:(1)用菌斑显示液对患者牙进行染色并记分同时进行强化教育;(2)向患者说明着色的原因、意义、后果和牙菌斑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危害),使其对菌斑以及由其导致的龋齿产生感性认识;(3)用模型讲解刷牙方法,指导刷毛在牙面放置的位置、与牙面的角度、与牙龈接触的状态等,了解刷牙的力度及频率;(4)让学生对着镜子试刷,观察刷牙动作、刷毛和毛束的功能是否充分发挥,计算刷牙时间,观察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刷牙质量;(5)指导患者用邻间刷进行不易清洁部位的刷洗;(6)评价患者的口腔卫生,指出不足,以期望改进。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学生3个月后的口腔卫生状况改善情况进行比较[1]。

1.3检查标准与器械

检查标准采用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ralhygieneindex-simplified,oHi-S)和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ebrisindex-sim-plified,Di-S)和简化牙石指数(calculusindex-simplified,Ci-S)[4]。使用自带光源的光纤口镜和口腔专用牙周探针检查。均使用统一器械,由2名经过严格培训的医师检查,检查前做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为0.80。每次检查均抽出10%的受试者作重复检查,2次检查的符合率为93%~95%[2]。1.4统计方法将每次检查结果使用excel软件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作统计学检验和分析。

2结果

3个月后实验组学生的Di-S,Ci-S,Gi从基线的1.90±0.43,1.15±0.48,1.26±0.44分别下降到3个月后的1.25±0.68,0.88±0.75,0.70±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54,2.162,4.341,p值均<0.05);对照组学生的Di-S无明显下降(t=1.005,p>0.05),Ci-S,Gi由基线时的0.66±0.52,0.90±0.59明显上升为0.93±0.47、1.22±0.54(t值分别为2.057和3.724,p值均<0.05)。实验组学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后口腔卫生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3个月后口腔卫生状况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