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3:18

文学欣赏篇1

关键词:文学欣赏差异性欣赏主体原因

一、文学欣赏及其特征

文学欣赏是欣赏主体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其主要特征如下:

1、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这种审美认识活动不是简单地重现作品塑造的形象,而是对形象意蕴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意会,对形象的理性认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审美主体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深刻的感受。

2、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它创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欣赏主体对它的欣赏,需要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形象思维的能力,对语言进行理解和感悟,对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进行想象,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它表现为欣赏者以作品塑造的形象为基础,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认识、欣赏作品形象;通过欣赏主体的想象、联想,重新创造欣赏形象。

二、文学欣赏存在着差异性

文学欣赏是对文学作品创造的既有形象的欣赏,欣赏主体与作者之间通过作品的形象引起共鸣,引起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而文学形象又具有间接性、意象性的特点,具有不确切性与可塑性,也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了对《红楼梦》的不同欣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文学欣赏这种再创造活动,具有欣赏主体的独创性、新颖性,欣赏主体与作者、欣赏主体之间欣赏结果存在差异性。

三、文学欣赏差异性之欣赏主体原因探索

本文主要探讨欣赏主体的原因:

1、欣赏主体的文学知识和文化水平高低不同。文学本身是有层次的。主题有明确与朦胧、内容有单一与丰富、表达方式有含蓄与直白、艺术风格有现实与浪漫、意义有深邃与浅显、语言文字有直接与深奥等区别。例如:鲁迅和茅盾的作品相对要含蓄甚至隐晦一些,他们有时还刻意用曲笔;欣赏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对相关的文学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认识、了解的多少,必然会造成欣赏的差异。可见,欣赏主体拥有的文学知识的多少和文化水平的高低,是文学欣赏差异的原因。

2、欣赏主体的知识结构不同。欣赏主体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受到欣赏主体的知识结构的影响。看下面的文字:“成为冬虫夏草绝不是菌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雀巢,菌的侵略行径,菌的霸权主义。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是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他人的死亡之上。谁能想象得出虫的死亡过程有多痛苦?……我以为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动物界如此,生物界也如此……这种科学的真实让人不寒而栗,让人感到现实的残酷和冰冷”。“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在茫茫的生物界,既然需要这么多条件,蝙蝠蛾幼虫和冬虫夏草菌才能够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新生命――冬虫夏草,那么,我宁愿把这种“弱肉强食”、“侵略行径”、“罪恶逻辑”看成是命运的安排,看成是它们彼此之间的缘份,是蝙蝠蛾幼虫的“牺牲”或者是对“爱的奉献”成就了冬虫夏草的骄傲……”

前一段文字摘自杨文丰先生的《冬虫夏草》,后一段文字是笔者读了《冬虫夏草》写的感想,杨先生看了也吃一惊,说不知会让读者有不同的感觉。杨先生是学理的,笔者是学文的,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这样不同也许与知识结构有关。

3、欣赏主体人生的经验、人生的感受和见解不同。完形心理学(或称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说对文学欣赏颇具启示意义。欣赏主体把文学作品看成富有生机的生命存在,它所蕴含的某种情感倾向与人的某些生命机能相对应,从而形成一种同构关系,欣赏主体对作品的欣赏玩味就是对自己生命活力的释放。对人生有相同的感受或相同的见解,就会产生共鸣:“心有灵犀一点通”;否则,就会“无缘对面不相见”,出现“对牛弹琴”的现象。有过寄人篱下生活经历的人一定会对“林妹妹”多洒一掬同情之泪。这时候,欣赏主体哭的不只是“林妹妹”,哭的也是自己曾经的命运。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也许就会觉得“林妹妹”过于敏感和小气。

4、欣赏主体后天的艺术修养不同。“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文学欣赏的主体应该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他的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欣赏的范围与深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否则,即使欣赏主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会产生共鸣;看到四时变化,春夏交替,高山大海,也一样没有“情”、“意”、感叹、悲喜。

5、欣赏主体生存的环境与心境不同。文学欣赏的环境,是指文学欣赏过程中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环境与自然环境;文学欣赏的心境,是指文学欣赏过程中主体的心情、心态。心情指主体某段时间的情感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心态,主要指文学欣赏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态度。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个人心境不同必定导致欣赏心理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欣赏的差异性。

欣赏主体处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与心境,对同一部作品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差异。仕途一帆风顺官运亨通的人只会嘲笑范进的疯癫,穷困潦倒的士人才能体会范进癫狂背后的深刻悲哀。追求觥筹交错灯红酒绿的人无法领会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闲适;沉溺爱河卿卿我我的恋人无法体会“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的凄苦悲凉;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人也无法理解孔乙己的迂腐。

5、欣赏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欣赏情趣不同。欣赏主体的审美经验往往受到个人的欣赏习惯、人生阅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影响。不同的欣赏主体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往往偏重与自己性格气质、欣赏情趣相近的作家作品。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派、阴柔派;爱情文学、历史巨著等,不同的欣赏主体有不同的偏好。之所以喜欢唐朝的李白、李贺、李商隐,是因为本身就是一位浪漫主义气质很浓的诗人,他们拥有相近的审美经验和欣赏情趣。

6、欣赏主体的艺术思维能力不同。欣赏主体的艺术思维能力往往受到生理条件、心理素质、后天训练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同。在进行文学欣赏时欣赏主体的观察角度和思想情感的侧重点就会不同,有的善于捕捉对象的细微变化,有的侧重对对象的整体性把握,有的注重对象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有的擅长欣赏时加以想像与联想。“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将白居易《醉歌》诗中嗟老叹衰之词反用其意,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欧阳修欣赏山景有层次有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而其他人就只能“从太守游而乐”,更不能“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有人把“悠然见南山”改为“望”南山,把陶渊明怡然自得的情怀变成了寻寻觅觅,意境全非,辞官后的喜悦荡然无存。

文学欣赏差异性欣赏主体方面的原因很重要也很复杂,笔者深感难以一一深入阐述,仅作一点粗浅的探索以求教方家。

参考文献:

[1].杨文丰:《冬虫夏草》中国散文网。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陆机:《文赋》

[4].刘勰:《文心雕龙》

[5].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文学欣赏篇2

欣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无论何时何地,你学会了欣赏,你便收获快乐,收获温馨。懂得欣赏,你的心情便永远阳光灿烂。

欣赏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博大高雅的情怀。没有爱心的人,不懂得欣赏;缺少情趣的人,不知道欣赏。欣赏需要知本。

欣赏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幸福。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自以为是者多,懂得欣赏别人的少;自私自利者多,专门利人者少。欣赏滋生幸福,幸福需要懂得欣赏。

欣赏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真心实意的学习。生活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弱点。学会欣赏,就要时刻看到别人的优点,让别人的优点自觉地成为自己的优点。久而久之,你便自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自然也懂得欣赏。

欣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发自内心羡慕的态度。当你读到一首诗或看到一幅画,一首清新流丽、情味隽永的小诗,一幅别有格调、神韵悠然的国画,你不能不激动,你不能不羡慕,除非你是傻瓜。此时,羡幕无需理由。

欣赏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独特自在的感悟风格。纷繁世界,无奇不有,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风有雨,时时刻刻,变幻无穷。懂得欣赏,便懂得感悟;感悟愈深,生活得愈滋润、愈轻松;轻松滋润的生活便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既然知道无上生活的秘诀,为何不学会欣赏?利人利己的欣赏,应当义不容辞、义无返顾!

欣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高趣雅的精神。蚂蚁有蚂蚁的生活,大像有大像的情调,仙鹤有仙鹤的风姿。懂得欣赏,你便懂得生活的真谛;懂得欣赏,你便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情调;懂得欣赏,你也便拥有迷人的风姿。

欣赏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自我奋斗的力量。人生在世,区区百年,匆匆一日,忽忽一生,若不见贤思齐,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争分夺秒,多做一些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事、好事,年老时,你就会后悔不迭、悔之晚矣。学会欣赏,你便懂得珍惜,你便拥有更多、奉献更多。

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回眸四望,欣赏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一隅人人渴望、四季相宜、风味独特的景观。学会欣赏,你便懂得享受;学会欣赏,你便拥有快乐;学会欣赏,你便走近幸福!

欣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无论何时何地,你学会了欣赏,你便收获快乐,收获温馨。懂得欣赏,你的心情便永远阳光灿烂。

欣赏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博大高雅的情怀。没有爱心的人,不懂得欣赏;缺少情趣的人,不知道欣赏。欣赏需要知本。

欣赏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幸福。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自以为是者多,懂得欣赏别人的少;自私自利者多,专门利人者少。欣赏滋生幸福,幸福需要懂得欣赏。

欣赏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真心实意的学习。生活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弱点。学会欣赏,就要时刻看到别人的优点,让别人的优点自觉地成为自己的优点。久而久之,你便自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自然也懂得欣赏。

欣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发自内心羡慕的态度。当你读到一首诗或看到一幅画,一首清新流丽、情味隽永的小诗,一幅别有格调、神韵悠然的国画,你不能不激动,你不能不羡慕,除非你是傻瓜。此时,羡幕无需理由。

欣赏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独特自在的感悟风格。纷繁世界,无奇不有,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风有雨,时时刻刻,变幻无穷。懂得欣赏,便懂得感悟;感悟愈深,生活得愈滋润、愈轻松;轻松滋润的生活便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既然知道无上生活的秘诀,为何不学会欣赏?利人利己的欣赏,应当义不容辞、义无返顾!

欣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高趣雅的精神。蚂蚁有蚂蚁的生活,大像有大像的情调,仙鹤有仙鹤的风姿。懂得欣赏,你便懂得生活的真谛;懂得欣赏,你便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情调;懂得欣赏,你也便拥有迷人的风姿。

文学欣赏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欲望,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欣赏、想像的氛围,如:图画展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诱导,将学生领入与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都被调动起来,很快进入角色,为进一步欣赏做情感、兴趣上的铺垫。比如,教师可以运用与作品相关的文学、历史故事等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以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同时绘声绘色地讲起乐曲的由来,即“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这时,我发现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从眼神和表情看得出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被激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进一步鉴赏这部作品了。

二、采用直观式教学,缩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干巴巴的说教不适合音乐欣赏教学,在教学中,采取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真切地感受音乐、认识音乐。如在“钢琴音乐欣赏”一课中,我在讲解钢琴的发音和内部构造时,让学生顺序到前边来观察钢琴,同时我现场演奏学生们喜欢、耳熟能详的轻音乐或流行音乐乐曲,这样学生首先在直观上有了形象概念后,再进行讲解;在欣赏民间歌曲《绣荷包》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各地民歌不同的风格特征,我边示范演唱边讲解云南和山西的《绣荷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也是欣赏作品不可缺少的环节。想象指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这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很不相同。如:绘画通过色彩,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文学通过文字;而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通过听觉器官,引起人的视觉联想,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象。如:肖邦的《夜曲》让人想到夜的静谧,恋人的喁喁细语;贝多芬的《命运》的主导动机,使人联想到命运急促的敲门声;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用声部数量由少到多,织体由简到繁来描绘沃尔塔瓦河从涓涓细流汇成宽广大河的美丽景象。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在学生对乐曲片段进行了初听后,我结合图片介绍了作者阿炳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复听时,让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想象画面,之后的讨论发言中,学生们这样描述:“在寂静的夜里,阿炳独自坐在幽静的泉边,用手中的二胡演奏着感人的曲调,为人们讲述他坎坷、悲惨的一生”。这不正是乐曲所描绘的感人画面吗?

四、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全面参与,化被动为主动

我们知道,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听,还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做出思考、反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在参与创造中充分发展个性、表达自我,从而获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如欣赏琴歌《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们回忆曾经学过的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我提示了第一句,接着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异口同声地背诵了这首诗,学生的脸上带着笑,充满了激情,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都主动地要求欣赏这首琴歌了。欣赏古琴曲《流水》时,鉴于古琴曲本身内涵比较深奥,学生们平时接触的又比较少,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其音乐内涵,在欣赏音乐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琴曲中描述了各种形态的水,总结起来有“幽涧滴泉”、“潺潺清泉”、“瀑布江海”,请同学们按它们在乐曲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这样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学们欣赏了作品之后纷纷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五、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讲究语言美和举止美

教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因此应注重为人师表,讲究语言美和举止美。首先,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其次,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性,举止要大方得体。教师要把设计好的语言用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传给学生,取得感知以形,晓之以理的效果。同时,要求学生也要讲究行为美、语言美,实现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广阔天地,达到以乐辅美,以美育人的目的。

总之,欣赏教学不仅仅是放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要让学生逐步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接受音乐作品本身,教师要带领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官能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在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析能力,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的几种方法.江苏徐州第三中学.

[2]讨论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枫叶教育网.

文学欣赏篇4

合作课堂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范式,小组是合作课堂重要的物理基础。一般情况下,学生分为4~6人一组(以6人组居多)。在实验的学校中,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合作课堂有四个基本的组成模块:预习(导学案)、展示、教师精讲和点拨、当堂测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释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我生命的潜能,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合作课堂已经在广西的一些中小学里进行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际中,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对在广西中小学实验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造,探索高职院校外国文学课程合作课堂的新模式。这个新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模式的合作课堂由四个基本模块构成:专题构建、导学设疑、小组讨论、展示点评。由于外国文学优秀的作品数量众多,文学流派纷繁复杂,针对课时有限的情况,合作课堂的新模式不采用传统的语文课或文学欣赏课以作家、国别、体裁、流派等形式来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单元的方法,而是通过专题设置的形式,以专题为主线综合学习文学作品,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课前教师根据专题讨论的需要,投放讨论题,布置各小组自主学习——收集作品与文学评论等的有关学习资源,经过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讨论意见,在班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对各组的展示进行点评。通过合作课堂,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合作的习惯与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外国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外国文学欣赏课程的合作课堂教学

(一)专题设置。

总的来说,专题设置应在课程定位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外国文学知识,高职院校的外国文学欣赏课程的要求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外国文学欣赏的本质,高职院校外国文学欣赏课程定位可做如下设置:从文学本身的角度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自身魅力,培养对外国文学作品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会自主、合作学习。专题设置好了,才能使外国文学欣赏课堂得到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根据以上的定位,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专题设置的原则是:

⒈选择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专业等息息相关的内容。

例如,高职学生都是17~20岁的青年人,正处在青春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很正常不过的,但这个阶段他们对爱情的体验、经验也明显不足,有时看法可能会偏颇或偏激,以致可能会不太合理地、不太理智地对待爱情。外国文学作品中不乏优秀的爱情主题的作品,外国文学欣赏课可以开设一个“爱情专题”,专门讨论相关的作品,以期在讨论学习中,不仅学习外国文学知识,也使青年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爱情,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

⒉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内容。

高职院校外国文学欣赏课应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2013年好莱坞大片《虎胆龙威5》上演,这是由导演约翰•摩尔执导的一部硬汉形象的影片,片中主角约翰•麦克莱恩不仅有着顽强的毅力、超乎常人的技能,更有着俊朗的相貌、发达的肌肉,观众对约翰•麦克莱恩的硬汉形象印象深刻。而且,近年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中硬汉形象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类型,学生对这类电影也很感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设置了“硬汉形象”专题。

⒊兼顾文种、国别、流派。

外国文学流派繁多,作品风格各异,单靠课时数不多的欣赏课程难以全部学习这些作品,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专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到在专题中融入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爱情专题”就可以选择不同国别、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分析,例如:英国的《呼啸山庄》《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的《茶花女》、德国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美国的《麦琪的礼物》、匈牙利的《我愿意是急流》,等等,作品风格各异,这样可以较好地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导学设疑。

导学设疑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专题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题目设置要合理,覆盖面要广,问题具有典型性。

例如“硬汉形象”专题可以给出如下导学题目:(1)外国文学作品的小说中有哪些引人注目的硬汉形象?(选定范围)(2)外国文学中的“硬汉形象”具有什么特点?(基本的人物分析)(3)怎么看待西方文学中的“硬汉形象”?(深入地的讨论)(4)除了外国小说作品外,近年来的西方影视作品有哪些硬汉形象?(铺陈,扩大视野)(5)硬汉形象的美学意义是什么?(升华,文学本质性的认识)(6)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硬汉”?(联系实际)这些问题覆盖教学内容的面广,也具有典型性,同时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此外,教师在上课前应提前一至两周将导学方案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予以准备。

⒉根据专题的需要,教师列出学习资源目录。

例如“硬汉形象”专题,教师可以给出下列学习资料单:(1)美国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虎胆龙威5》;(2)朱振武《论海明威小说的美学创造》(《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四期);(3)樊朝辉《浅谈〈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形象塑造》(《作家杂志》2009年第五期);(4)管军、罗小娟《国内海明威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山花》2011年第九期)等。布置学生按导学方案要求去分工合作。教师给出学习资源的目录,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快速地寻找到相关资料,以节省查找材料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寻找材料时出现的盲目性。

(三)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合作课堂学习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完成得好,合作课堂的学习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合作探究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导学问题阅读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在小组收集资料和讨论环节,要注意引导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要参与其中,避免出现学习小组中只有少部分或个别同学在完成课题、其他同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的情况,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作为“导演”参与其中,对学生的疑惑提示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问题。

(四)展示点评。

合作课堂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展示点评。这个阶段的做法是: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公布本组的答案及研究成果。实践证明,小组代表发言是检验合作课堂学习成果的好方法。

⒈汇报形式灵活多样。

这个阶段各小组汇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可以进行演讲汇报,也可以采用ppt展示等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促进课堂的生动性。因为高职学生入学后在学校学习了ppt课件的制作等计算机技术,制作ppt课件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的工作。

⒉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上讲台锻炼的机会。

每次汇报发言轮流进行,使得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上讲台锻炼的机会。并采用以汇报带考试的做法,推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积极性。每个代表的发言成绩就是本组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这样可以激励小组的学习热情和激发代表的荣誉感,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⒊师生共同点评。小组汇报后由师生共同进行点评。点评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点评可以发现各个小组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甚至偏差的地方,及时纠偏。师生共同点评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考试由教师一人评判学生的做法,以进一步发挥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以评促学,带动合作学习课堂的良性发展。

三、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外国文学欣赏课程中运用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思考问题、探索答案,都是由学生“主演”。但是,合作课堂教学不是放任学生去进行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上:导学方案的制订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的环节和点评环节上的精讲点拨等方面。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品所呈现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讲解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外国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作品写作的文化背景不同,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容易导致在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意义上的偏差,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精讲点拨时要注意讲解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学习障碍。再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代表发言时的点评环节上进行把控。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独到、新颖的见解,在学生发言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课堂进行及时地把控,以免课堂发言流于形式或出现严重的偏差。

四、结语

文学欣赏篇5

一、把握“矛盾冲突”是欣赏戏剧文学的首要步骤

所有的戏剧都必须靠戏剧冲突去推动情节发展,并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鉴赏戏剧文学时我们一定要分析戏中的矛盾冲突设置是否合理、准确。矛盾冲突的发展一般都是互为因果,有着密切依存关系的。没有前面的准备和铺垫,后面的发展会使人感到突兀,甚至不能接受。因此,我们看戏时一定要看它:上一段有没有为下一段作准备,下一段是不是上一段的继续和发展。

二、抓住“悬念”是欣赏戏剧文学的前提

戏剧的重要艺术魅力之一就是悬念。所谓悬念,就是利用观众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关切所产生的期待心理而在戏中设置一些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悬念一旦形成,就要让它发展下去,同时要使悬念全部揭晓,不能没有交代,没有解决,这样会使观众空等一场,大失所望,这样戏也就失去吸引人的力量。因此,在阅读戏剧文学作品时要注意抓住“悬念”。

三、领悟“意外”是欣赏戏剧文学的惊喜

意外也是形成情节生动曲折的重要艺术手段。所谓意外,是指异乎常情,出乎意料。“异乎常情”就是不同于事物正常的发展规律“,出乎意料”就是不同于人们平常习惯的思路。

四、注意“发现”是欣赏戏剧文学的关键

“发现”是由于剧中人物之间新的关系的被认识,造成情节发生意外的新变化。

《雷雨》中有三次重要的“发现”。第一次是第二幕,周朴园和鲁妈见了面,鲁妈就是他三十年前抛弃的侍萍。由于这一关系的发现,引出了一连串关系的发现: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鲁大海是周朴园的亲生儿子,是周萍的亲弟弟。这一发现,出乎人们的意料,造成情节发展的重大变化。第二次发现在第三幕,正当周萍深夜来到四凤家与四凤相会时,被四凤哥哥鲁大海撞见,并且惊动了母亲侍萍,侍萍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并不是像太太蘩漪所说的和二少爷周冲相好,而是和大少爷周萍相爱,而他们两人是同母异父兄妹,是人伦所不允许的,侍萍这一惊非同小可,而四凤也因在母亲面前暴露了自己和周萍的特殊关系而羞愧万分,随周萍逃出了家门。第三次发现是在第四幕,周萍、四凤、大海、侍萍先后都来到周公馆,当侍萍知道四凤已经怀孕,无奈答应周萍带四凤走,并要他们走得越远越好,这对四凤来说,如同绝处逢生。但是蘩漪不让他们走,她千方百计地要留住周萍,最后她喊出周朴园让他来认儿媳妇,周朴园一出场,看见侍萍又来了,就让周萍认自己的母亲,这一下,四凤和周萍的兄妹关系公开了,这对于四凤和周萍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也是出乎繁漪、周冲、鲁大海等人的意料的。这一最后的重大“发现”,使剧情向悲剧的结局急转直下,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五、体味“突转”是欣赏戏剧文学的发展

“突转”就是由于“发现”而造成情节的突然的转变。这种“突转”,无论是从顺境转向逆境或者从逆境转向顺境,总是剧情发生了与原来发展趋向不同甚至相反的转化。这种“突转”,有时是“绝处逢生”,而有时却是“生而复灭”。在一个戏中,有时可能有一个以上的“突转”。另外,巧合、巧遇也能造成情节的曲折生动,我们在阅读时应多加注意体会。

六、留心“铺垫”是欣赏戏剧文学的基础

文学欣赏篇6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对文学创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起促进作用,而有的起误导作用;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可以影响鉴赏者,有的能陶冶情操,而有的则腐蚀心灵。因此进一步地认识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提高鉴赏者的艺术欣赏水平,发掘人的潜在的创造力,以及发展繁荣文学创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文学欣赏的主体条件对文学创作的再创造

所谓的文学欣赏,是根据读者的审美标准,在以对文学作品有所理解的前提下,对作品引发的想像、联想,对作品产生的情感,以及自身的思维和再创造等一系列心理机制形成的审美过程,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目的在于对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性的追求。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期待,这种期待客观存在于读者的思维意识之中,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体现出来,唤醒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使之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出现某种阅读的期待。

其次,鉴赏者要对形象有具体感受,并通过形象与作者进行交流。

三是意蕴体味,是读者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探寻作品蕴含的深厚意味,获得思想营养。

四是对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情态度,审美获得满足。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这看似不相干的两个环节,实际是密切统一在整个文学系统活动中的。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当读者面对文学作品,如同和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形象的理解,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了人际的沟通,读者不自觉地接受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或者意蕴,把自己审美观点呈现出来,这样才可以说文学的社会效果实现了。由此,文学实际上是一个以创作为中心的系统,生活、作家、作品、读者是其相互关联的的四个要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只有经过作家的文学创作才能有作品的诞生;作品必须经过读者的文学欣赏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实现对生活的反作用。

2文学创作的文本质量影响文学欣赏的阅读体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不能凭空产生,必须首先是对文学创作文本即语言文字的字面含义和更深层次意旨的理解过程。在欣赏过程中,鉴赏主体首先接触到的不是可以直观的形象,而是写作者表达其意蕴指向努力“堆砌”的语言符号,鉴赏者必须经过把文字转换成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这个转化并不是写作者的意志可以决定的,而是依赖于鉴赏者的语言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学都会产生预期的鉴赏效果。当然,文学欣赏的发生与否的先决条件是文学作品的质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写作者不断寻求最贴切、最恰当的语言文字来塑造具体感性的、引人入胜的、鲜明的文学形象,表达自己的旨趣,鉴赏者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和情感体验,文学创作的社会作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社会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文学形象的认同程度。认同程度越高,读者会进入作品中的人生体验状态,或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生体验的参照,进入一种对现实人生体验的解构状态。例如,阅读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人们通常通过面对邪恶势力神通广大、降妖除魔的孙悟空实现人们理想中正义力量的胜利,从而体现人类灵魂深处对善的认同,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

3文学欣赏推动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

正如前面所说,文学欣赏是对文学创作的再创造,实质上是读者通过文学作品创造的人生意象的参照,解构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自身独特的审美满足。读者的阅读意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在阅读前,读者的不同人生经验、文化水平、审美意识决定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亦不同。当然这种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有的是自觉的,而大部分读者则是不自觉的。

无论鉴赏者的再创造自觉与否,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会缺少对作品问世后应该出现的读者的考虑,文学创作的动机、题材、思想内涵都会受到作者预设的“隐含的读者”的影响。也就是说,广大读者的欣赏实践是检验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作者的文学创作不能不认真考虑读者的欣赏要求、欣赏趣味、欣赏习惯和社会效果。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优秀的文学创作总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审美愿望,也就是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一些格调不高的创作虽然一定时期或范围内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却最终通不过历史的考验。

文学欣赏篇7

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我是播音。。。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我想没有人会讨厌花的吧,如果一朵花只摆在花盆中,那么她只是一种植物而已,假使放在人的心中,那么他就拥有动人心魄的分量。花的世界蕴藉着无数或嘘唏,或灿烂,或嗟叹。本期的佳作有约为您带来的是《四月芳菲尽》,好书在线为您推荐安意如的作品《陌上花缓缓归》,文学之旅为您讲述一朵开在唐朝的友谊之花。

----片花: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节目正流行。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文学欣赏之佳作有约--------

四月芳菲尽

此时的农大校园所有的花,大概都谢完了吧。曾经姹紫嫣红的色调,现在只能下铺天盖地的绿,充满生机的绿。

记得走过图书馆时,转角看到怒放的海棠,瞬间吸引我的目光,留住我匆匆脚步,为他驻足观赏。

四月的微风轻似梦,拨弄着薄如蝉翼的花瓣,那在风中婆娑摇曳的海棠,释放生命全部的力量,忘我而又唯我的绽放着,极尽灿烂之势,像阳光一般耀眼,是如此的浓烈,如此的张扬,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它自己。

不禁伤春悲秋的我会想,如此张扬的海棠,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束他的花期呢,是否会在谢幕时甚是惨烈呢,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在凄风苦雨中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上演一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烂熟的苦情戏。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从西门通向图书馆的甬道上,街道上零星散落着粉红的花瓣,愈是靠近图书馆花瓣愈多,当走进图书馆只见里面铺了一层花瓣,遥望这粉红的地毯仿佛通往幸福的出口。我想此时的海棠定时乱了姿色,失了颜色,可是当我抬起头时引入眼帘的还是依然在盛开的海棠,依然的灿烂,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地上散落的花瓣和这依然盛开的海棠还是出自同一个母体吗?而海棠依用旧灿烂的绽放回应着我。

所谓的“生如夏花之灿烂”就是指的是海棠吧,只是这种灿烂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终结之时,贯穿这条生命的长线。也同样是这种灿烂拉扯生命的弧度,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不过都是红尘一过客,何必纠结与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未来。活在当下,珍视现在的分分秒秒,为了让我们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

海棠在凋零的时候况且能灿烂面对,那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

印象中家乡的春天是不能没有杨花飞絮的。今年保定的杨花终究还是没能飘起。

所有花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花,或许有人很是不屑“杨花可以算作花吗?”

的确苏东坡也称其为“似花还似飞花”杨絮苍茫,随风万里,即使抛家旁路,也无人为他惋惜吧,甚好,也绝非我一人喜爱杨花,还有一代文豪东坡作陪,否者定会有人把我当作异类吧!

喜欢杨花,喜欢杨花的纯洁,尤其是故乡的杨花。素雅的杨花随风而逝,装饰着整个城市,为城市平添了纯情,浪漫。每次看到杨花时总能想到旧日的人和事,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些在飞中追逐杨花的身影,回忆起杨花落在地面时,然后大步的踩上去,惊起杨絮飞舞。

旧时陪伴我踩杨花,逐柳絮的人,现在都已各分东西,仅留下我一个人留在这个飞絮的城市在此赏飞花,总让人不禁头涔涔,泪潸潸。

回忆总会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可是谁也无法让时光静止,谁也无法停留在昨天,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抱过去太紧,我们怎能腾出手拥抱未来。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我们又怎么会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呢。何不把对往昔的追忆转化为对明天的期待,把回忆尘封起来锁在心中,等到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再打开,细细品鉴呢!

又是一年风飘絮,满城飞雪满城春。

春*未减人未在,杨花无情盈衫袖。

可怜相思不相见,只愿飞花寄相思,

又恐飞花载不动,唯见飞花不见情。

儿时的玩伴,旧事的朋友,你们那里杨花飘絮了吗?你们的身边有陪和你们一起赏花的人吗?

---片花:书中你我相遇,书中你我相知。好书相伴,一生无憾。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文学欣赏之好书时光---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字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

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字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 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片花:插着文学的翅膀,迎着文学的新风,你,和我,自由翱翔在文学的国度。欢迎来到文学欣赏之文学之旅。——-

桃花总是诗里最艳的词,读到有关桃花的诗词时,那书上总宛若见到滟出的一朵绯红。

那时候《诗经》里的桃花意象不似后来的桃花蘸水般的浅,光有着“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艳,而是暗暗地带着“桃花春浸一篙深”的深,是用来居家过日子的。艳的深度,恰在这种一心一意地居家过日子的淡泊里。美人的美,是要蓦地轻寒一阵,才能上得了桃花的颜色。不是一层胭脂一层胭脂地覆盖就做出了桃花色。

在唐朝同样有个痴爱桃花的男子,他便是刘禹锡。

刘禹锡大半辈子总是被贬,第一次被贬后重回长安,已经是离开长安十年风光,那长安的桃花开得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那一日,他约好友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观看桃花。

柳宗元十年前,就跟他一起被贬,十年后,亦是跟他一起被召回长安。他们是共进退的鳜鱼和桃花浪。回来后刘禹锡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些人看到这诗,心里很不爽,所以跟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所以刘禹锡再次被贬,被贬到了更远更苦的播州也就是现在的遵义一带。柳宗元也被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他哭不是为了自己再次被贬,只是因为:“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说刘梦得应该好好去照顾母亲。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示,希望跟刘禹锡换一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总算后来有人帮着说话,刘禹锡才得以改贬到连州。柳宗元虽比刘禹锡小一岁,但他却是这样地勇于担待。这件事,是韩愈为柳宗元写《柳子厚墓志铭》时被提起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桃花浪暖春风的相亲相扶。

所以,柳宗元是刘禹锡的桃花。

他们一起离开了长安,一直相送,送到了衡阳。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到达柳州。

从此,柳宗元和刘禹锡只能凭窗遥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才明白,原来很多唐诗宋词的相思诗是男人写给男人的。而相思的情调竟也如爱情般婉转婀娜。

柳宗元到达柳州后,身体日趋恶化,临终前,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刘禹锡,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公元819年,柳宗元去世。

而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去衡阳的路上。后来刘禹锡给韩愈写信,让韩愈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那件以柳州换播州的事情也就被记在了石碑上。而后的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独自待了24年。其间14年后,他又回到了长安。自上次离开长安后,已经是过了14年。14年,一个女孩已经可以开花,而一个男孩也可以发芽,而刘禹锡却已然失去了最美的颜色。当长安的桃花还在开的时候,他的桃花已经不见了。

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发现观中“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中耳,因再题二十八字”,即《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文学欣赏篇8

前言说:本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正是由于对文学特征有以上认识,并针对文学欣赏的特征和教学要求,我们逐渐发现: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特别是针对教学主体,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二、文学欣赏课中主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1、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

文学欣赏教学理念是社会公众对文学欣赏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以往的文学欣赏课程可能存在着应付心理,教师通过选择教材作品,开展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学生则被动的按照教师提供的教材作品以及教学内容。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学欣赏的概念和其特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教材内容的语言符号、文字信息去想象和体会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感情愉悦和精神满足,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学欣赏课程中,并使他们逐步培养起对文学欣赏的兴趣。

2、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三要素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构成了文学欣赏课程的三大主要因素,只有正确认识这三大要素,将教师、教学内容、学生这三要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发挥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文学欣赏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生文学涵养。具体说来:

(1)教师方面:作为文学课堂的教学者,他们是文学欣赏课程的主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教师应讲授关于文学欣赏的理论知识,包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等等。只有教师将这些基本理论教授给学生,并通过一定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并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文学欣赏课堂中,应根据文学欣赏的文本,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观点,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学生想象。同时,相关讨论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没有标准答案,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促进学生形成个性思维。

(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一般是指教材作品,是指文学欣赏课程中所使用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或欣赏的共同对象媒介物,在课程教学中充当了一个赏析样品,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按照阶段性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初期文学欣赏者,要选择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对于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具有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只有选择难易适合、内容丰富的教学作品,才能够促进学生很好的开展学习,并有效促进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文学欣赏篇9

【摘要】文学欣赏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对文学的领悟能力,基于这样的目的,文学欣赏课应该有别于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学欣赏课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强文学欣赏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文学欣赏课中让学生发挥自主性。

关键词文学欣赏;必要性;主导性

中图分类号:G7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35-01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来追求可读性、趣味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而对于祖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文学欣赏课作为一门提高培养人文素质的课程,在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一、《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1.文学欣赏能让学生进一步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经过紧张拼搏的高中学习进入大学,特别是成人大学的教育模式,让大多数学生产生了懒散的惰性思想,对前途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更不可能去主动理解学习的意义。但笔者认为文学欣赏能改变这一现象。《文学欣赏》课程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这些都浓缩了文学的精华,选载的范文都是积极向上、富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诗经》中作者的眼光对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揭露了民生疾苦;曹操的《短歌行》充满着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庄子的《秋水》告诉学生要谦虚谨慎、学无止境的道理……只有让学生浸润于中华文化传统里,才能透彻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及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潜移默化,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对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及创造性,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2.文学欣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文学欣赏》课程中优秀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让他们的精神和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文学欣赏》课上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的魅力,更能领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生从书中可以知道学习的好处,感受到知识能给人力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积极向上,精神、情感及道德品质能全面提升,塑造健全的人格。

3.文学欣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美能给人以愉悦,文学欣赏课程的任务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怆美;“安得浮生半日闲,怡然自得享清秋”表现的欣然自得,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田园诗;美学意蕴丰厚的四大名著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到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感受到真善美。所以,文学欣赏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文学欣赏课如何让学生发挥自主性

在初高中的阅读欣赏课上,往往采取教授法来讲解文学作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艺术特色等。每篇文章的观点都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连考试的答案也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模式。尽管知识全面,但学生对这样的文学欣赏课缺乏兴趣。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传统教学的阅读欣赏课上,都是老师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点点滴滴。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都是老师写出来后由学生背诵。学生没有占主动,完全是被动式的填鸭。所以,要想学生发挥自主性,首先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灌输变为启发,把被动变为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一种知识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及求知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启发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牢固掌握知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主讲,而是一个组织者、主持人的角色,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发现、认知和感受。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体会、多创新。

在文学欣赏课上,教师只需要提出需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及教材提供的材料,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几种假设性的解答,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从理论或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从争论中得出答案。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究、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更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接受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文学欣赏课的兴趣,光凭老师照本宣科是不行的。文学欣赏课有些文章所表现的年代离现在已经很久,学生只凭想象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这时候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花一些精力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一下简单的ppt,或者播一些跟文章相关的内容,或者配上带有音乐的解说等等。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创造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来欣赏作品。

3.文学欣赏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更能感受其中。文学欣赏课上,我们可以找准作品的切入点,把作品的闪光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文学作品真正发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国学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如:满招损,谦受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这一系列的句子,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熟记并要对此提出问题,让他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就联系到了学习无处不在;还有的学生感悟到做人要诚恳、坦荡;有的学生则说:我们发现在工作中太高调不谦虚,会受到别人的排挤等感想。这些想法不仅能规范他们日后的言行举止,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赏析作品,学生更易于接受,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功用。

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文学欣赏课对人文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教学的模式只有得到了改善,才能让文学欣赏课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教会学生运用这个方法鉴赏领悟到作品的美。

参考文献:

[1]高尔基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文学欣赏篇10

一高校文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1文学欣赏理解问题

相当数量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学欣赏的涵义,没有掌握正确的文学欣赏原则和方法,并且,虽身处丰富多样的文学素材中,却很难分辨佳作,难以理解作品具有文学欣赏价值的原因,难以作出合理的作品判断,更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赏析。

2文学欣赏心态问题

部分学生面对文学欣赏表现出一种庸俗化的态度,单纯地认为感性感受就是美感。在当前文学欣赏课的教学中,大多学生在处理文学欣赏问题时,仅仅以表面性的理解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难以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科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出合理评判,难以有效把握文学欣赏的美感。

3文学欣赏方法问题

相当数量学生没有准确掌握文学欣赏的正确的常规方法,难以从深层次多角度评判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问题,并且不能准确运用评判文学作品美感和价值的标准,以至于妄自揣度、主观臆断,仅仅以自身主观感受或个人喜好评判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导致不能把握作品的本质,只能得到肤浅的理解。

二高校文学欣赏课问题的成因

1学生文学素养存在差异

院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十分复杂,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基本文化素养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其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差异使学生在文学欣赏课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在与年龄不匹配的理性判断能力和直觉能力,相对于理性评判,更倚重自身对表面层次的理解。

2文学欣赏课教学缺乏科学性

高校文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表现为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模式。相当数量的学生会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置于专业课学习,欠缺对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投资及动力,以至于在文学欣赏方面能力不够,后劲不足。学生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常常以主观感受取代科学方法所带来的欣赏价值,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3社会需求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层面而言,无论是现今的教育体制,还是社会需求,都注重于应用型人才,因此,表现在院校之中,即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审美教育。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和网络文学也空前繁荣,但是此意义上的繁荣与发展受益于商业模式的运作,至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则难以得到保障,这一现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向欣赏。

三高校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1多方面培养阅读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为培养阅读兴趣做心理层面准备。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个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的问题,着重讲述阅读的意义,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其次,对于教学篇目的选择,要侧重于能够激发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教师在选择教学篇目的时候,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能仅仅以个人主观喜好为依据,而忽视学生在文学欣赏方面的兴趣所在。

2积极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难以明显提升,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求更加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模式。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课堂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多花心思进行合理、巧妙的设置,提出符合学生思维水平且有争议余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