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3:25

科学课堂篇1

一、注重知识获取,关注能力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这岂不两全其美?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中,弹性、弹力是本课的一个知识要点。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这方面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学填写“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记录表。从效果来看,图表形式更清晰地表明了“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分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对弹性和弹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设计,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式,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研究、表述能力。课后的作业是:你能设计一个应用弹力的小发明吗?不再是关注学生浅层次的知识方面的收获,更加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正如学生所说:通过学习,我知道在我们的身边藏着很多的科学知识和道理,有些实验我们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做得更好,就像刚才我们在研究弹簧的时候一样,有人操作,有人测量,有人记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多种能力协调发展,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易于接受我们所讲的科学知识。

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的科学就缺少探究的基础。仍然以《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海绵、弹簧、橡皮筋等。在课堂上就利用这些材料来做实验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科学”。在实际教学中,我布置学生自带材料时,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有的带来了玩具弓箭,有的穿来了有袖管口橡皮筋的衣服,这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呢。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做实验,让学生知道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物体没有弹性,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高涨,科学探讨特别起劲。本课还有这样一个设计: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弹力?这个设计,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许多同学都急切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谈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一个个积极主动、跃跃欲试,为下面认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做了铺垫。这样的科学活动课,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率高,学生在快乐的科学探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大胆进行预设,留足生成余地

预设与生成孰轻孰重?大胆的、充分的教学预设使老师做到心中有底,巧妙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则能使课堂更加精彩。毫无疑问,两者的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我多处进行了预设,如:钢尺的弯直实验、橡皮泥的搓圆压扁实验、气球的吹放气实验等等。这些预设为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预设不是万能的,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可能全部预设出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预设的遗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无痕化”处理生成问题才会使科学课堂更精彩。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次预设中没有的环节。一次出现在学生介绍自带的玩具弓箭时,大家普遍认为是“弦具有弹性”,却不料有个学生插话说“弓也有弹性”,被他这么一说,我也豁然开朗,然后巧妙地请他来做演示,大家发现事实真是这样。科学课堂教学中,在多种预设的基础上,更需要老师巧妙地生成处理。第二次是研究弹簧拉力与伸长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因为课前找不到型号相同的弹簧,所以找了两种不同的型号,在学生得出数据后才意识到这个疏忽。没想到的是,一次疏忽却成就了一次预设中没有的精彩。弹簧粗细不同所产生的弹力也是不同的。当学生得出两组不同的实验数据后,我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却假装无意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钩码轻重不同”“可能是弹簧粗细不同”……在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科学课堂篇2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的兴趣所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乐于研究问题。

案例一

我在讲《磁铁有磁性》一课开始,创设了“表演小魔术”的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教师的手靠近乒乓球移动时,乒乓球也就跟着移动。当学生看到这里时,非常激动,有的在下面已经喊了起来。这时,我追问“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学生马军就跟着问:“乒乓球怎么会跟着老师的手移动呢?”,其他的学生也都“是啊,是啊……”。小魔术产生了效果,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学生的探究动机,接下来的环节出人意料的棒,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效率可见一斑。

二、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乐于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而言,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品尝科学探究的甜果,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教师用凡士林把不同颜色的小木棒粘在铁棒上,然后用酒精灯在铁棒的一端加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木棒会不会掉下来?是从加热的一端先掉还是从另一端掉?掉的次序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盲目地实验,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的能力。学生在探究中难免遇到难题,教师应进行适时指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三、善于挖掘教材,取舍有方

案例二

星期二,五(1)班教室里我在讲《金属的热胀冷缩》一课。我先故事引入后安排的是“铜球的热胀冷缩”演示实验,实验现象很明显,课堂教学很有秩序。第二个实验是研究钢条的热胀冷缩,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段长20厘米的钢条,学生在讨论明确实验步骤后,开始实验,20分钟后学生开始了议论,结果却是:钢条好像没有变化。事实上,学生确实没有看到钢条发生了哪些变化,毕竟变化不太明显。无奈,我只能总结:“钢条可以热胀冷缩,只是现象不太明显,我们需要借助科学仪器来观察。”学生一脸茫然。

课后我们进行了评课活动。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自我反省:“如果将钢条锯短一些,现象可能会明显一些。”杨老师说;“金属的种类很多啊,如铁、铝、金、银……能不能选择变化较明显的金属来替代钢条做实验呢?”我如梦初醒,又重新设计了课堂教学。

星期三给五(二)班上课,学生实验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金属:第一组是10厘米长的钢条,第二组是10厘米长的铁丝,第三组是10厘米长的铝丝。实验过程中学生讨论激烈:“钢条的面积变大了”“铁丝变长了”“铝丝变长了”……从学生惊喜的表情可以看出,科学实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课后学生又自行组织交换材料进行实验,还能举出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苏龙说:“这节课太有意思啦!”我们又进行了评课,大家纷纷说出了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摆校长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实验材料的选择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取舍教材内容,才能实现科学课堂的有效性。”通过交流,我们得出:

1.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能够操作,使实验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2.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应该以科学实验探究为主线,以合作探究为方法,尽量让学生亲历一个“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解释――得出结果――实践运用”的科学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探究习惯和方式,使学生的活动揉进理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再现了科学规律的原发性过程。

3.课堂资源的形成。每门学科都不能孤立存在,它们互相牵连、互相渗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课堂资源,实现课堂资源的整合。我在讲“锑、铋”两种金属性质时,发现学生不知其音,我让学生把字写在黑板上,教给他们字的读音,巧妙地将课堂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知。

4.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交流可以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惊喜发现,这些发现既让他们兴奋,又让他们迷惑不解。老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同学汇报时提出:磁体会产生磁场,磁场有大有小。这一句话不仅仅是本堂课探究的一个起点,而且为整个单元的探究埋下伏笔,将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科学课堂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评价课程标准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影响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教学评价对于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想保证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一、目前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科学课程教师都无法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不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教学情况。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效果不够显著,学生和教师都不能及时掌握课堂的教学情况,对小学科学知识教学形成了阻力。

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不能正确评价学生

在新的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科学课堂评价的原则[1]:科学课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要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观念的长期影响,教师只注重对最终结果进行评定,以分数论高低,往往忽略了那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如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态度、方法等,造成了评价结果的片面和不合理。

2.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

在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时,由于受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也把自我学习的效果归结为考试的分数,无法正确理解科学课程的学习意义。另外,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精神,不能很好的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通过交流、沟通来正确评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3.学生不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在旧的教学体系中,老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所有的课堂评价都是由他们来主导的。教学体系改革中,确立了学生与教师具有同样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但是,长期被动的学习养成了学生不愿于与教师沟通的习惯,还无法适应课堂地位的提升,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评价的方法

随着社会和教育进步,人才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祖国的未来也更加需要掌握科学知识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科学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小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而良好的评价体系是促进科学课程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解决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最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

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财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在建立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和教师成为评价的共同主体,这有助于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明确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后,教师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并以此来确立评价的目标。

2.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将其引入评价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审视自身思想的正确性;并能倾听理解别人的主张,学会相互包容、相互帮助。而通过自我评价和对别人进行评价,恰好能达成上述的培养目的。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扩展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别人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评价体系

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教师一直是评价的主导者,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体现绝大多数学生个性的评价体系,是教师建立课堂评价时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求教师要走入学生的内心之中,了解他们的思维发展。

教育评价的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信息的搜索,以及对信息进行比较,最终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将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引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我们建立的评价体系才能够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4.凸显科学特色,注重对科学研究的价值观的评价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原理固然重要,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念、态度和价值观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在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情商的作用也应该是我们重点评价的内容之一,情商的发展与智商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三、结论

小学科学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承认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人格,探索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学科学课堂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科学课堂篇4

备好课对提高科学课效率来说尤为重要。首先要备好教材,认真钻研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其次要备学生,要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明白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何。再次是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信息储备,二是相关知识准备,三是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四是实验材料的准备。

教师在熟练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如,教学“土壤与植物”时,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课前教师要让学生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的图片、文字资料;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准备好本课的实验材料――三株长势大致相同的同一种植物、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确保本次探究的顺利进行,再认真准备好实验记录、研究结果、资料卡等。通过这些准备,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内容(土壤与植物),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搜集查阅信息)和情感态度(赞美土壤)。

二、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高效课堂应该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上营造公平、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状态下,学生才能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沉浮”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些物品放到水中是沉下去的还是浮上来的。橡皮、砝码、泡膜,这些东西学生都猜得很正确。但如尺子、橡皮筋等等一些不容易看出来的东西学生的意见就会不一样。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做实验来证明。又如,教学“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时,先让学生猜想,学生的答案不一致,会想到用实验来证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知道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一堂高效的科学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引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小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科学课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外联系,巧设诱因,引发学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使之及早进入学习状态。如:苹果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掉在天上?动物有尾巴,为什么人没有尾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显得非常活跃,接下来的教学就会非常关注,教师无须多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动的心理因素。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生动、有趣、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热空气”一课时,用酒精灯和小纸片的装置演示了生活中“炉火上方晾晒的手帕不断飘动”的生活现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许多学生都急切地发出疑问:“为什么火炉上方的手帕会不断飘动呢?”“是什么使手帕不断飘动的呢?”……学生带着自己急于了解的问题,一个个积极主动,跃跃欲试,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

科学课堂篇5

【关键词】初中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对策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初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对这两者的重视,不要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面。要深化课堂的提问和讨论,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科学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方法,真正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价值所在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课堂中,科学运用课堂提问,巧妙设计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讨论,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优质的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学生的重视,在答疑的过程中展现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疑,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情感。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也会更加的顺利,同时也能够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出学生得出的结论中的不足,一些优秀的学生所提出的新鲜观点和想法也可以让教师得到启发。通过优质的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对方的优良品质。

(三)加快教学信息的反馈速度

优质的课堂提问是初中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通过学生的答案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确定之后的学习应该侧重于教授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同时,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其掌握知识的差距,对个别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的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让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

二、初中课堂提问和讨论存在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初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提问目的和提问的题目把握不够准确。题目的难易是关键,如果提问的题目过于简单,可能不足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求知欲望降低。如果提问的题目过难,学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因为题目难,学生被迫不能够参与到课堂答疑环节中来,课堂提问就没有了价值。其二,提问的时机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比较教师在刚进入课堂的时候就提问,这时候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情绪也不稳定,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提问效果。

(二)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讨论有效性受到影响,除了讨论的时机和题目把握不够准确之外,教师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也影响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很多时候,教师对于课堂讨论的认识比较浅显,致使课堂讨论形式化,甚至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真正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控制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高谈阔论,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助益。如果教师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讨论的效果往往也不能达到预期。

三、初中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优化策略

(一)选题工作要做好

在进行课堂提问与讨论之前,要做好选题工作,科学的选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保障课堂提问和讨论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具有针对性,同时结合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二)课堂提问与讨论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初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之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从多种角度把握问题核心,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合理的相关情景,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消除分歧,最终得到正确科学的答案。在课堂讨论的时候,要注意进行把控,与学生一同探讨,多沟通多交流。

(三)教师的总结工作要做好

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要进行提问,参与讨论,更要善于总结。无论是提问还是讨论,最终的目的都是得出科学合理的答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的精神,深化学生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比如,就观察星空这部分内容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喜好、对星空的认知等进行总结,然后深化教学内容。

结束语:

在初中科学课堂与优质课堂的创建过程中,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都是重要手段,教师要学会科学运用这些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更多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创建更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64-67.

[2]常莹莹.优质提问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中旬),2015,

科学课堂篇6

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而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感知存在差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时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能够将生动的信息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模拟演示等手段的运用,可以将深奥的知识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让科学教学内容更为浅显易懂。例如,在遗传与变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点,笔者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科普动画短片《“像”与“不像”》,以卡通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遗传和变异的方式、原因及其类别。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如此直观形象和准确地把握相关知识点,借助于多媒体的帮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增加了知识面,提高了科学学习的效率。实践证明,对于科学这一门知识点较多、内容抽象而又丰富的学科而言,多媒体手段可以发挥促进和辅助的重要功能,让教学课堂更加生动,让学生学得更为轻松和快乐。

二、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

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尤其是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分析研究,在操作以及研讨中加深理解,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笔者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活动,而是将相关教学难点以专题研究、操作分析等形式进行突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成效更为显著。例如,教学“能源”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事先搜集了生活中所运用到的各种能源,并简要叙述各种能源的运用情况。这样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电能、风能、太阳能等均有涉及,相互交流汇报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给予了学生表达的机会,让课堂教学更为活跃。

三、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拓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调研中验证理论知识和巩固理解效果,这也是深化科学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笔者在教学中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例如,在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本地区生态平衡状况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主要方面,尤其是过度工业化发展所造成的失衡,在调研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生态平衡的理解,也形成了学生绿色环保与低碳生活的理念。笔者还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生态农场进行参观,听取农场主介绍场内绿色循环生态产业模式,学生增长了见识,也领略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微平衡效应。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写出的建议、调研文章以及心得体会各具特色,深化了学习理解的效果。

四、结语

科学课堂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科学兴趣

所谓科学素养,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都是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科学素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本身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科学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广博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培养和形成科学素养其他要素的载体。如果缺乏知识素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无法解答,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了解、掌握并能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二、激发科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科学教学。

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探究环境。例如,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上课后,教师关上了门窗、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课堂环境,接着教师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对光的探究的好奇心。课堂上科学探究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一科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动手、探究的时间,教师只是要不断的启发引导。课堂将时间要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兰本达教授给北京育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课――《蜗牛》。在课堂上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蜗牛,他只是在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等话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去探究。

四、强化课外实践

“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部分。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学生的亲历活动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实践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自然、家庭、社会、网络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信息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一切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学科教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会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方法,让小学阶段早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奠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科学课堂篇8

对一些经典试题一开始便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失去了发现错误的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学生的实验就会成为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课题

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三、教研组在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科学课堂篇9

一、课前准备做好“两读”“两备”,把所做实验了然于胸。

1、“两读”即读教材教参和读学生。

读教材。我们老师要时刻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再思考。对教材进行统整,对教材中的各个单元或单元中的各个课时进行统整,按照预设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教学探究活动的取舍。

读学生。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两备”指的是认真备课和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中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要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掌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所要用的各种仪器,对所做的实验提前熟练,牢记于心。

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了解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知道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你要得出的结论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要动手亲自做一做,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例如:在教学《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的实验课时,老师把所需的实验器材〔盐水、蒸发皿、酒精灯、搅拌棒、石棉网〕预先摆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而且整堂课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二、课堂教学“四巧”

1、巧妙谈话,引生入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如我在上《听听声音》这一课时,我先板书词语“声音”。接着我问:“你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感知到声音?”学生说“用耳朵听”。我又问:“声音有高有低,要想真切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同学们都说要保持教室的安静。就这样通过对声音的谈话,巧妙地把对学生的要求融入其中,让生易于接受,从而保持了课堂的安静。

2、巧用课件利用声音和图像,控制学生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是科技进步给教育带来的福音,使课堂超越了时空限制,增加了课堂密度,丰富了课堂内容。在上《听听声音》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知到更多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使他们在聆听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静心聆听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交流。当然要注意科学课堂应注重探究体验,不能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减弱甚至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开好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真知。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实验时要做到:(1)明确实验目的。(2)精心准备实验。此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为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操作过程不规范,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作好准。(3)提出实验观察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其一便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我在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一课时,学生兴致很高,为了让他们一会能准确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中的现象,我对他们提出了实验要求“高锰酸钾刚入水时是什么状态?沉入杯底时是怎样溶解的?搅拌以后的高锰酸钾又是什么状态?”学生听了老师要求后才开始认真做起来。当然这次实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4)填写实验日志,明确实验结果。通过现象分析比较、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5)总结实验结论,运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在学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后,我结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夏天为什么会有啤酒瓶爆炸伤人的事发生?为什么说孩子不能常喝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4、巧用多种激励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科学课是学生特喜爱上的一门课程,但也是课堂纪律特别不好组织的一门课程。同学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来上这一门课,稍不注意整间教室就会弄得沸沸洋洋,老师在那儿唱独脚戏。为此,在课堂上,我总是设法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说得好,老师对他竖竖大拇指;说得不恰当老师对他笑一笑。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我请他做老师的小助手,和老师一道做实验。采用了这些激励方式之后,课堂纪律好了,老师上起课来也轻松了许多。

三、开展课后探究活动的价值

科学课堂篇10

关键词:科学课堂改进措施无效行为

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种种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降低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自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我结合科学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无效的教学行为,以引起同行对高效科学课教学的探索。

一、课堂导入,教学目的性模糊

教学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学目的十分明确的。每一个教师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首先就要对教学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如果把教学过程比做是一次远洋航行,那么教学目的就好比航线的终点,只有明确了航线的终点,我们的航行才能沿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在低效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课堂的教学目的很模糊,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下面一个片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

生一头雾水。

师:刚才我们一起见证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有谁能说说他们是怎样反应的?

……

从案例片段可以看出,在上课伊始,教师一上来就是实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想准备,学生感到十分唐突,在观察实验时漫无目的,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莫名其妙之感。教学不是追求奇特,要的就是实在。明确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可以给学生一个可控感,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得到保障。

二、实验表演,缺少真情的体验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法是研究学习该学科的主要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实验在内容和功能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需要学生通过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但是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悖的是在当前科学课堂中,都缺乏真正的实验操作。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把本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操作来了解探究科学现象的教学内容设计为教师自己的演示。甚至有的教师用动画实验来代替动手实验,只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实验演示的多媒体课件,草草地得出一个实验的结论。

例如,有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溶解”这一课内容时,先在讲台上摆放好颗粒大小不同的食盐、烧杯、冷水、热水、玻璃棒,然后向学生介绍了这些物质,随后请学生看老师的演示秀。老师在讲台上自演自导了一会儿,接着就向学生抛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实验,你们觉得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只见学生面面相觑,不以为然。

我认为这种简单的实验完全可以由学生代表进行操演,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实验情况,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在这里放弃了一次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一个理性的过程却变成了学生的主观猜测过程,学生没有经过真情的体验过程,主体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上被严重地剥夺了,其结果必然是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三、提问无效,浅化高质的思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是提问,提出一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能收到直接给学生一个结论所没有的教学效果,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提问的技巧,杜绝无效的提问。无效提问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提问不是在关键的地方,为提问而提问,这样的问题,没有思考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是教师热闹课堂的噱头而已。二是封闭式提问,这样的问题只是获得“是”或“否”,二元选择性回答,全然没有引起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例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是初中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这一内容时,设置了这样一组问题:

1.各种形式的能量是不是孤立的呢?

2.能量能不能发生转化?如果可以那么它是怎样变化的呢?

3.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

……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教师设置的3个问题,只有第2问中的后半部分提问是具有一定思维意义的,其余的问题都是“是”或“否”,二元选择性回答,学生显得非常被动。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学生只是被提问了,而没有被激发。假如该教师能在开展这一知识教学之时,给学生一个实验观察机会,然后提出问题:“你发现一种物质的能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这些物质的能量在转化后有哪些变化呢?”学生通过这样的提问,能高效地运转思维程序,经历一次思维的旅程。其结果是学生在高质的提问中获得了高效的学习。

四、替代性教学,抹杀学生的智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成长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成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否真正地被教师引发出来,那才是教学高效的表征。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搬运工”,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学生没有任何主体地位可言,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的只是厌学的理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按常理这种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应该早已被老师们摒弃了,但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教师们不得不再次走上传统教学的路子,大多数教师仍然进行着替代性教学、填鸭式教学,在初中毕业班中这种教学方式更是普遍。

一堂电功率和电功的计算课,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研究电功率跟电压的关系”的电路图,然后就开始独角演讲,从分析到结论,再到电功率、电功的计算公式的要素介绍,最后到课时中的例题讲解,从头至尾教师津津乐道地传授,学生被动地听,没有师生的互动环节,没有一起一伏的抑扬顿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顺利地完成了知识传授,学生没有获取学习方法的乐趣,虽然经历了教学的过程,但没有经历自我探索与思考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把自己的教学权力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教师只有将学生推到教学舞台的前面,让他们敢想、敢做、敢说,才能让学生在经历成长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

五、关注精英,窄化教学的对象

有教师调侃地说,现在能关注几个成绩优秀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索。虽然当前初中课堂,少有了教师的“独角戏”,但是我们却仍然难以找到学生的“群言堂”,课堂由教师的独角戏演变成了少数几个学生控制课堂局面的现象,还有少许学生面无表情,呆坐在座位上。我们调查发现,在课堂上有20%的学生始终得不到被提问的机会,平时也少有得到教师特别的辅导。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是高效的,这种高效只是窄化了教学对象后的高效。在学校的教学考核中,往往喜欢将优秀率列为教学质量主要的考核指标,将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数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我一直认为,精英化教学的课堂称不上真正的高效课堂。

六、作业高负,弱化巩固的功能

作业是深化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的手段。近来的减负增效的争论焦点在于作业量的多少。我认为当前作业的负担并不在于作业量的大小上,而是在于作业的设置是否有效上。研究当前初中科学作业,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学校都给学生配备了3套以上的科学作业,还不包括学生自己买的作业,这些作业其实大多数是重复的。在题目的设置上大部分是局限于陈述性知识的机械化操练,即使有些属于程序性知识或者策略性知识也早已被教师们转化为陈述性知识。

在练习的安排上,教师往往借口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将本可以在课内完成的作业被压到课外进行,学生们疲于应付,根本没有尽心尽力地完成,作业巩固的功能被弱化了,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养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其实,在当前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完全被消除的情况下,教学的高效运作还是有待探讨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真正的反思者,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那些无效增负的教学行为,有必要采取改进措施,只有这样科学教学才能走上高效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