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3:28

科学规划篇1

科学理解:原点、生活与实践

科学理解是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规划纲要虽不足三万字,但要科学理解其精神实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坐而论道就可以的,应该做好“三个回到”。

第一,回到原点中去理解。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基本方针作背景、实质和原理性的探讨。比如,想想“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等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回到原点去理解不是归零、倒退、浅陋,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起点、新高度、新价值。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杰出人才”就作了本源性思考,“杰出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人,因为他是全面发展的人,知识广博,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未来,能开风气之先,引发展潮流”。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二,回到教育生活中去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来源于教育生活,高于教育生活。只有回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和用意。远离生活去理解教育和教育规划纲要,研制出来的文件必然是“纸老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假大空”,说出的话必然是人云亦云的“流行歌曲”。曾提出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后现代主义要求“直面现象本身”。我们必须回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去理解规划纲要,直面矛盾和问题,寻找教育改革和发展之策,彻底改变那种静态地躺在故纸堆里做文章、做学问的方式。

第三,回到工作实践中去理解。艾青《光的赞歌》有一句诗:“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回到工作实践中去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是最实在、最迫切、最有效的方式。我们既要结合实践深刻把握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要义和具体部署,更要通过科学理解,找到自己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切入点、共同点、结合点等等,力求先在“点”上突破,再在“面”上抓进。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设想,成功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用的就是共同点思维。一代伟人的大智慧和高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科学设计:问题、创新与集群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英国可以没有首相,但是不能没有设计。”二战后,日本提出“设计立国”,实现了日本经济70年代的腾飞。对于过去,你可以分析;但是对于未来,你不得不设计。结合实际,将教育规划纲要细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方案、政策机制、重大活动和日常事务等,离不开科学设计。科学设计是跨越教育现实,走向教育理想的桥梁。思维的质量决定未来的质量。设计时,有“三种思维”值得提倡。

第一,问题思维。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是针对问题而来的,贯彻落实必然寻着问题而去。问题思维的本质是一切从问题出发。敢于直面问题,不仇视、回避、推卸和掩盖问题。问题思维的起点是发现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更是无价之宝。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经耗资7.5亿美元去验证20世纪20年代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假设。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我们要力争提出有深度、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防止在一些假问题、伪命题中“打转转”,浪费光阴。问题思维的关键是分析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弄清哪些是真正普遍的问题,哪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问题,哪些是隐藏着新情况、新趋势的问题;然后要对问题进行定义,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哪些因素与此问题有关。其次要明确问题的限定条件,在现有条件下是否可以解决,需要创造哪些条件来解决。问题思维的落脚点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推动事业发展。

第二,创新思维。科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追求个性,讲求特色。当前,全国各地都学习相同的中央会议精神,都贯彻相同的教育规划纲要,哪个地区、哪个单位、哪所学校、哪位校长、哪个教师做得最好?关键看你是否做出了地区特色、单位特色、学校特色、个人特色。要做到这一点,创新思维必不可少。千万不能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都是一张“老面孔”,都“潜伏起来”,甚至成为“发霉的奶酪”。法国心理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这个实验警醒我们:因循守旧,不思创新,是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甚至是“死路一条”。

第三,集群思维。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科学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一定要有集群思维,要善于集众人的智慧来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2008年iBm推出的“智慧地球”,正在吸引全世界眼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iBm举办的“创新头脑风暴”,世界104个国家的70家公司、15万名业务合作者和研究人员,同时在网络上参与了互联网创意讨论,张贴了46000条创意。“智慧地球”便是其中创意的集合。这无疑可以成为集群思维的教科书。在科学设计本地区、本部门教育改革发展方案、政策和活动时,我们要有“民意”这根弦,有“集群”这根筋,乐于听取群众的呼声,吸取来自专家、民间和同行的智慧。

科学实施:政策、合作与选择

科学实施的精髓在于行动,行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教育改革和发展执行力,尤其要注重“三个擅于”。

第一,擅于运用政策。运用政策是各级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功,是“保饭碗的本事”。有一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运用不了政策就贯彻不了教育规划纲要,领导不了教育改革实践,完成不了新时期教育发展任务。而事实上,我们常常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苦恼,甚至将好好的政策“馅饼”变成了政策“陷阱”,引发一系列后续矛盾和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内容丰富,宏观政策不少。谁抓住了政策机遇,谁就抢占了改革先机,谁就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谁能够在政策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谁就能够引领未来,开创未来。因此,科学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要仔细研究和掌控政策。

第二,擅于府际合作。美国学者安德森首先提出了“府际合作”的概念,指的是各级各类政府及其部门以及经授权履行政府职责的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教育规划纲要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规划纲要,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规划纲要。开展府际合作是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选择。合作的基础是处理好与这些部门和组织的利益关系、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根本目的是合力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基本方法是建立府际信任,调控府际博弈,推动府际合作,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来改革和发展教育。通过府际合作,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发展和支持教育的立体网络。

第三,擅于最优化选择。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虽然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现实总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这就需要结合实际,作出最优化选择。什么是最优化选择?法国一家报纸举办了一场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法国著名的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贝尔纳的选择就是最优化选择,即在约束条件下,选择最可行的方案,以达到最优的目标。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世界,改革就要选择,发展就要优化,最优化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局面中作出最优化的决策。

科学调控:制度、合法与反思

科学调控是保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科学调控必须加强。当前,有“三个环节”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制度性建设。调控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领导者的大视野、大思路和大境界,更需要制度性建设。有了制度,调控才有力,才持续,才产生效益。2007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国外某设计公司的一封信。信中说,上海外白渡桥当初设计使用期限是100年,1907年交付使用至今已到期,提请对该桥注意维修。信中还特别提醍,在维修时,一定要注意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这家设计公司还为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提供了当初大桥的全套设计图纸。“百年提醒”,源于公司的制度建设。合理的调控制度为公司赢得了千金难买的声誉。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否科学?需要建立过程分析、及时纠错、协调共进等制度来调控。

第二,合法性审查。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要时时对我们的工作作合法性“审查”,看看所作所为是否在道德意义、法律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上合法。这是现代政治和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合法性审查,把好每一个关口,以免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道德失范、行为违法、政策偏差和重大失误,给教育事业和人民群众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引起社会的不满。

第三,反思性调控。科学发展,人是核心要素。个人和集体都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来调控工作行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反思性调控必须紧紧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否符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是否有利于达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在追问中,促进教育工作点与点铆合,线与线相连,片与片呼应,保证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方针、主题和目标贯彻落实不走样。

科学评估:价值、标尺与应用

科学评估既是检验事业发展的基本方法,也是牵引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将需求、过程、成果和成本效益分析等科学评估贯穿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之中,着力建立“三个体系”。

第一,价值体系。价值是评估的内核和灵魂。任何评估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科学评估需要科学的价值体系来支撑。科学评估教育规划纲要是否贯彻落实,需要建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含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对教育发展的未来取向和成就判断,等等。价值体系的进化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作了总体、原则和创造性的阐述,但要形成逻辑严密的价值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到科学评估的每个领域、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上,并以此建立起科学评估的价值体系。

第二,标尺体系。标尺是评估的工具。尺子不同,评估的结果自然不尽相同,作出的价值判断甚至会大相径庭。科学评估需要科学的标尺体系。衡量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的标尺体系应该包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标选项、基本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价主体等。建立科学的标尺体系,选择指标要突出关键性,从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众多指标中选择最能反映水平,起到关键制约作用的指标来评估,而不是面面俱到或者隔靴搔痒。确立标准要突出可能性,每项指标要达到什么水平,要体现教育规律和量力性原则,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好高骛远。建立程序要体现合目的性,评估的程序有利于获得客观、公正、切合实际的结果。评价主体要做到多元性,尽可能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来评估、分析和判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当然,标尺体系要注重协调性,保证不同领域、方面和环节之间评估的逻辑自洽、数据呼应和价值关涉。

第三,应用体系。评估的目的不在评估本身,而在于促进发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建立起评估结果科学应用体系,让评估结果自觉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科学应用评估结果的基本点是加深认识,透过评估数据,去理清教育内部、外部的“根根节节”和“枝枝叶叶”,深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解。科学应用评估结果的关键是激发动力,用评估结果激发全社会发展教育的热情,共同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科学应用评估结果的根本方法是统筹教育资源,调动包括人的、物的、信息的、制度的等等一切因素,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科学应用评估结果的落脚点是促进改进和提高,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在解决问题中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工作水平。

科学规划篇2

一、立足本职工作

我们科技部成员共有7名,本着一心一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来做好每个人份内的工作。我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承担对大学学生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利用互联网络加强广大同学与大学团委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就网站建设发面,我们将吸纳方方面面对网站的意见,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一个同学。科技部成员将在每月定期将网站内容上交相关领导审批,细心听取领导整改意见。另外科技部还广泛征集广大同学对网站建设的建议。注重平时与广大同学的沟通,采纳同学提出的可行建议。大学的精品活动很多,但长期以来一直在网络宣传上处于滞后的状态。新一届学生会科技部,吸纳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相信可以在技术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只要有各部门之间良好的协作,一定能将网络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1.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推动其蓬勃向上的动力,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科技的力量已经不可忽视。在新一届的工作中我们将举办各种有科技特色的比赛活动,如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数码摄影摄像比赛、网络技术比赛、FLaSH作品比赛,校园网创意比赛等,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让同学们真正的感受到科技就是力量。

2.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科研立项是科技部的一个传统活动,其旨在为那些有意于科研活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并且给予其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本届学生会将要举行科技创新大赛。我们将对其一些细节进行一些创新,使这个活动能更利于同学们的科研创新。在上届的学术讲座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报告单的分发,讲座现场秩序的维持等等。不过,经过科技部的思考和讨论,我们认为这些焦点集中在一个方面上,那就是要如何变同学们的被动受听为主动接受。我想这不是一个能一举成功的事情,那还需要我们的不断宣传和指引,让同学们真正地明白各方面知识的涉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当然我们科技部也将对讲座的举办的程序逐渐规则化、合理化,逐渐提高讲座的数量和质量,使之能真正满足最广大同学们的需要。

3.全校大部分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学术活动节,但这些学术活动节良莠不齐,缺乏合作,缺乏统一的规划。我们计划本学期将对这些学术节进行一个统一的策划,使其不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能够更协调,加强各院系科技部的交流、合作,争取能够把学术节作为一个整体的品牌宣传出去,取得一个规模优势,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学术活动的质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它能够使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要求我们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创造新的高度,取得新的成绩。同样,我们科技部工作也不能只是局限于现状、裹足不前。我们也需要去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以迎合我我校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需要,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推进,为实现我校由教学管理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

科学规划篇3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一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去年启动编制工作以来,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各有关部门及编制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初稿)。纲要科学、全面,内容丰富,系统谋划了我区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战略举措等,符合我区发展实际,体现了“带头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抓住了重点,鼓舞了人心。

这次读书会,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对规划纲要进行了系统学习,启发了思路,效果很好。上午,刘亭主任作了精彩、深刻的辅导报告,*所长又对纲要作了全面的编制说明。刚才,四个部门分别作了专题发言,思路清晰、质量较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就如何做好我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谈一些看法和意见,具体讲两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规划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规划的调控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大到布局、小到项目,已成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十一五”规划是我区新区组建以来的第一个总体规划,事关*长远发展,事关*能否在杭宁城市带中率先崛起、在全市发展中走在前列。因此,全区上下务必要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把它当作整个政府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凝聚力量,全力以赴抓紧抓实。具体要围绕做好规划“谋有方向、干有目标、聚有力量、绩有体现”四个方面来深刻领会、提高认识:

(一)做好规划谋有方向

我区建区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科学规划才能又好又快发展,正是新区成立伊始,我区围绕本届党委、政府“干什么、怎么干”提出“创新、创业、创强,建设新*”的总体战略,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打造五个*的具体目标,我区才能创新破难加快发展,才能做到“心齐、气顺、劲足”,才能取得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赞扬的成绩,在这一点上,科学规划功不可没、至关重要,为我区发展谋划了方向、明确了思路。

(二)做好规划干有目标

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上至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下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定,既有发展战略的定向,又有发展目标的定量,既贯彻国家大政方针谋划方向,又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新区建立以来,我区面对加快发展的压力和竞争日趋激烈、要素供给紧张等困难,始终咬定加快发展的目标攻坚克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关键是规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三)做好规划聚有力量

规划能有效整合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资源,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我区近三年能实现较快发展,就是我区注重通过规划来优化配置要素资源,使我们能在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东部新区的快速推进,真正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四)做好规划绩有体现

政府是规划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所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举措等,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政府能否既准确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又客观体现本地发展的愿望要求,检验工作成效的关键是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这是我们政绩、业绩的体现,也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检验。

二、关于我区“十一五”规划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强调、明确

(一)指导思想

总体上既要承接本届党委、政府既定的发展战略,更要体现新形势、新背景下与时俱进的要求,要着重把握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落实“五个统筹”、促进社会和谐、在杭宁城市带实现率先发展这几个重中之重的发展理念,特别是要把“带头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贯穿规划始终,体现特色。

(二)需要把握的几项原则

1、突出加快发展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则。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效益增长,走工业强区之路。

2、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则。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增长模式改革,变资源型经济为效益型经济、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突出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的原则。始终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把改革开放体现在各个领域上,把科技进步作为最终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突出统筹发展的原则。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落实“五个统筹”,支持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良性互动与区域均衡,重点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5、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公民素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战略目标

1、定性目标。具体是打造“四个高地”:

(1)杭宁城市带的经济高地。*要在经济规模和经济运行质量两个方面实现率先发展,走在全市前列,成为杭宁城市带中具有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经济高地。

(2)杭宁城市带的产业高地。*要成为杭宁城市带中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强集聚能力和强辐射能力的产业高地。

(3)杭宁城市带的社会发展高地。*要成为杭宁城市带中法制健全、保障完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高地,法制*建设成果显著。

(4)杭宁城市带的接轨*高地。*要成为杭宁城市带中接轨*、呼应南北、带动中间的制高点,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资金技术溢出的高地。

2、定量目标。在全市三县两区中“保二争一”,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建议安排如下: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25%以上;

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合同外资年均增长25%;

协议外资年均增长25%。

(四)战略理念

1、优化空间布局。要从*地处中心城市的特定地理位置出发,把*放在整个长三角来考虑,跳出*看*、跳出*谋发展。要着重优化三个空间布局:(1)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中心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构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布局优化的城镇体系;(2)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加快提升一产、重点发展二产、大力培育三产的要求,科学规划三次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新型纺织、金属制品、机械电子、精品童装等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优强企业更集聚、产业合作更紧密、要素整合更有效的工业布局,尤其要围绕金洲、美欣达、久立三个主题工业园集聚大企业发展;(3)社会资源空间布局。加快城镇社会资源的辐射,以中心城、中心镇带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城乡社会资源共享。

2、优化产业结构。要根据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导向,提升改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机械电器等新兴产业,引进拓展信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工业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工业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区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进一步优化我区产业结构,重点打造东部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3、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企业发展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重点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五)我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1、解放思想程度不够。“小富既安、小进则满”思想普遍存在,满足于“迈小步、不停步”,不能跳出市区与周边发达地区进行比较,赶超意识不足、创业干劲不强、创业氛围不浓。

2、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偏低。虽然近几年我区发展较快,但与周边地区相比经济总量特别是规模工业总量还偏小,产业层次提升较慢,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加快我区经济扩量提质的任务还很艰巨。

3、城市化水平不高,滞后于工业化。我区城市化现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全区非农增加值已占GDp的91.9%,但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现有城市化水平难以满足工业企业集聚规模需要。

(六)战略重点

1、工业经济

(1)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硬环境制约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紧缺;二是能源供给不足;三是环境承载能力不够;四是工业平台承载能力不强;五是对外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足。

②软环境改善缓慢。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才资源支撑不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三是生产体系不够健全;四是政府服务能力有待改善。

③工业化推进阶段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产业层次偏低;三是品牌影响力弱;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滞后。

(2)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实施科技“四百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优化生态资源环境,努力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人文社会协调发展。

(3)工作思路

①在发展路径上,以集约发展为主。由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②在发展方式上,以自主创新为主。由分散的、低附加值的技术模仿型向集群的、中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型转变。

③在支撑系统上,以服务平台为支撑。由相对滞后的工业服务体系向适应并能有效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转变。

(4)主要指标

①规模企业数(其中亿千企业数、十亿企业数、百亿企业数);②股份制企业数、上市企业数;③品牌企业数;④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⑤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⑦土地产出率;⑧清洁生产企业数;⑨能源利用率;⑩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

(5)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举措

实施外向带动、区域集群、产业升级、项目推进、名企名品、强乡强镇六大工程。

2、农业经济

(1)面临挑战

①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②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③农业资源要素供给带来的挑战;④农业区域分工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

(2)总体思路

在当前全球化、市场化加快的趋势下,实现两个跳出,即“跳出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跳出农业被动跟着市场价格波动来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和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绿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逐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和投入产出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在我区形成具有一定比较优势、贸工农一体化的若干个特色支柱产业、若干个布局优化的产业带、若干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推广一批高产高效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安全技术,培育一批专业化与规模化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与带动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①在发展理念上,要用新型工业化和生产生态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②在发展方向上,要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体现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发展,重点实施“一园一区二带”工程。

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结合“百千工程”、“康庄工程”,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硬环境,按照“三进三转”的原则,重点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要在教育投入、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和教师待遇四个方面实现城乡无差别发展;二是普及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3)统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加快建设“六位一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围绕“拥护、健康、辐射、生命力、满意”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①拥护,即要使医护工作者更为自觉、主动拥护,实现与农民的互动;②健康,即要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的起病,看的好常见病;③辐射,即要形成卫生资源中心城市——集镇——农村的辐射模式;④生命力,即要增强合作医疗的持续力、“六位一体”的整合力、群众的承受力、公共卫生的控制力;⑤满意,即要让农民负担更轻、受益更多,更为满意。

科学规划篇4

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为根据镇和村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要从村庄和村庄建设的全局出发,综合进行村庄和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和村庄建设,逐步改善广大村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本人一直在基层建设规划所工作,曾管辖着五个乡镇内的所有建设管理相关事务,现结合本人的日常工作,就新农村建设规划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这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把握好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优先考虑村民居住用房,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二是重视节约用地,尽可能不占用耕地良田;三是精心安排道路交通,方便村民出行;四是努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1优先考虑村民居住用房,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村庄是人类定居地最基本的形式,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村庄在规划的主要目标之定。在进行村庄居住用房的规划布置时,应慎重对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照。日光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布置住宅建筑时应适当利用日照,冬季应争取最多的阳光,夏季则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时间太长;二是通风。良好的通风不仅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也有利于降低室内温度、湿度,所以建筑布置应保证居室及院落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三是防火。当发生火灾时为了保证居民的安全,防止火灾的蔓延,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防火距离,同时应保持村内道路畅通,确保消防车的出入自由;四是防震。在经过“5。12”大地震后,人们越来越注重防震问题。住宅建筑必须采取合理的房屋层数、间距和建筑密度。而住房的布置要与道路、公共建筑、绿化用地、体育活动用地等相结合,合理组织必要的安全隔离地带。

2重视节约用地,尽可能不占用耕地良田

土地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马克思曾经引用过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还指出:“劳动力和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人口多,耕地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很大的矛盾,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们的国策。如何把改善村庄居住条件同节约用地统一起来,是村庄居民点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村庄居民点的规划和建设的情况,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2.1充分挖掘旧村庄宅基地的潜力

目前有两种“喜新厌旧”的倾向。一种是建新村,弃旧村。认为放弃旧区,另建新址,从头新建,一切从新。这样,在建设期间,则形成两边占地的问题,新区建了新房,占了一片土地,而旧区照旧,一时腾不出土地,两边都占地,实际上减少了耕地面积,影响了生产;另一种即是建新房,弃旧房。即在旧区的建新房,而把旧区中的旧房放弃不住,形成空心村,不仅造成土地大量浪费,也极其严重地影响着镇容镇貌。

我们的村庄居民点建设,应尽可能在旧区的基础上改造扩建,把村庄内的闲散土地,如废弃的河沟、池塘、零星杂地加以平整,对原有建筑和设施的质量以及可利用的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然后从总体布局上综合考虑,凡是布局上合理的,又可以继续利用的原有建筑和设施,就要充分利用,并作为现状统一组织到新的规划中去,在布局上不合理的,严重影响生产发展和居住环境的,以及质量很差,不能居住的和不宜继续利用的原有建筑和设施,则逐步按规划进行调整,对新平整出来的村庄用地,应在规划指导下统一布置,使这些闲置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一些过于分散的村落,也应该根据村庄域规划布局进行调整,做到适村并点,相对紧凑集中,既可节约土地,又使布局合理,方便生产和生活。

2.2合理确定宅基地面积

宅基地面积的大小是决定村庄用地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节约用地,为了在村庄建设中减少管线和道路的长度,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性,应当合理地确定每户的宅基用地面积。宅基地面积大小应严格执行各地政府的规定。以能满足广大群众家居生活的要求,村庄低层住宅应以家居生活对一层所需布置的功能空间最小面积来确定。

3精心安排道路交通,方便居民出行

道路交通无论在村庄总体规划或居民点规划中都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居民点喻为人的身躯,则道路就如同人的骨架或动脉,是道路沟通了所有静止的因素。道路保证了居民点内外交通的联系,保证了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相互协作与联系。不仅如此,道路还与各项工作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管道、线路都与道路相联系而进行布设。道路对村庄居民点的卫生、防火、光照、通风以及防止风暴的袭击也起很大的作用。道路对加强村庄居民点的建筑艺术景观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可利用道路线型的曲直,沿路布置建筑物,使行人的视觉不断变幻,步移景异从而获得更多的静观和动观效果。道路与建筑景观的形成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布置便捷、安全、景观丰富的道路系统,可为方便居民出行,创造舒适的环境、安全的交通,为组织居民点的景观提供了先决条件。

3.1应根据居民点的用地布置与对外联系,结合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恰当地选择居民点的出入口,组织通达顺畅(但应避免穿行)和景观丰富的道路系统,满足消防、救护、抗灾等要求。并为居民点的住宅组群布置以及管线的敷设提供方便。同时不能让过境公路穿越村庄的居民点。

3.2村庄居民点的道路走向应沿着夏季的主导风向布置,对通风极为有利,(尤其是在南方气候炎热的盆地或山丘地带,作用更为显著)。但又应避免顺着冬季主风风向布置,以防寒风对居民点的侵袭。

3.3村庄居民点点的道路布局应符合车流、人行的轨迹,努力做到便捷通畅、构架清楚、分级明确、宽度适宜,严格区分车行道、步行道和绿地小道。由于道路的建设投资大,因此在满足消防、救护、抗灾及方便出行的前提下,应努力减少车行道的长度。

3.4要组织好居民点和住宅组群(院落)的人行、非机动车及机动车的流线,减少人车相互干扰,保证交通安全。

3.5解决好停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方便的交通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目前农村家庭用车已经普及,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应结合住宅的设计和居民点的规划,采用每户分别设置和适当集中就近布置相结合,解决家庭停车问题。最好能保证每户有一个车位的停车库或停车场地。在居民点的规划中,还应为增加停车场地留有发展余地。在居民点主要出入口附近,适当布置公共停车场地供来访客人停车。

3.6应设置必要的路障、标志和图示,限速行驶。并用不同的铺地、绿化、台阶明确指示车行、人行的道路,防止车辆长驱直入,切实做到人车分流。

3.7有条件的居民点可为残疾人和老年人车辆的通行设置残疾人的专用道路。

4努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村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对于村庄住宅和居民点的建设,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广大居民提供现代化、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也才能确保环境质量。

4.1给水。生活用水应符合卫生标准,给水设施应做到供水到户。

4.2排水。排水系统宜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需经处理并符合标准后方可排放。用于农业灌溉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4.3供电。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电源。供电负荷需有适度的增容可能。供电线路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架空或埋地敷设,道路、广场和公共绿地应设置照明设施。

4.4管线综合。所有的给排水、燃气、供热的管线应配备齐全,地下敷设,并应与埋地电缆等一起结合道路规划进行管线综合设计、合理安排。争取一次建成,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期建设。

科学规划篇5

一、**时期科技发展状况

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工作和科技兴新开创了崭新局面。**时期,成为**发展科技并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最好时期。**时期,**的科技工作确立了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服务于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以“创新、结合、普及”为重点开展的各项科技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全区科技队伍得到较快成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立起基本适应需要、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体系,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这三个层次上形成纵深配置,各族科技工作者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兴新。大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技兴行业、科技兴地县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科学技术在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先行导向、强化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到**末,**有县以上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10个(包括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和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2个,高等学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19个,民营科技企业1459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全区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1.69万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管理经营能力和创新奉献精神的多民族科技队伍。科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资源标本、科研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长足进步。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部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建有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工业园4个、大学科技园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1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9亿元;部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180亿元,工业总产值43.2亿元。

——科技成果与专利大量涌现,技术市场活跃。**时期,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67项,其中**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5项;专利申请7143件(其中**年专利申请1851件),获得授权3847件(其中**年获得授权921件)。**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001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0029.26万元。

——全社会对科技的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区已初步形成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民间集资、国际资助等渠道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格局。**年,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额达27.95亿元,比2000年的14.94亿元增长87.0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6.5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18%)。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企业化转制,成为活跃的技术创新主体;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科技服务体系较快发展、逐步完善并日益社会化;农业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也取得进展。科技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经济社会服务的动力与能力明显增强,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展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同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为重点,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建立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机制和举办“科洽会”(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洽谈会)为标志,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与智力引进、合作研究开发、人才交流与培养、信息交换等方面日益活跃,通过引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推动了本区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宣传与培训和科技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技兴新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蔚为政风,社会及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逐步提高,关心、支持、参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时期,**科技虽取得很大进步,但其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科技需求增长同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高级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尚未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二是多数科研机构底子薄、装备水平差,研究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三是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多元投入体系和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向社会开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未形成,分散在各机构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五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滞后,科技资源尚待有效整合,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二、**时期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家发展全局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制定**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求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央把**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作出了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指出,**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开拓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支撑**的优势资源转换,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与煤化工基地、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特色林果基地和畜产品基地,为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贡献。

——依托**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拓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扩大技术、人才和项目、资金的引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沿海内地企业向**集聚,建成国家西向开放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形成畅通的大流量商贸通道、双向开放的陆桥经济合作走廊、产业集群型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带、特色鲜明的内陆旅游线路,促进我国沿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发展。

——加强中亚成矿域的资源研究与勘查利用技术开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科技经济合作的着力点放在利用周边资源上,开辟我国战略资源的陆上安全通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我国资源安全体系。

(二)**区域发展的要求

《**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自治区还明确了以下的宏伟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力争基本实现工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必须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中的特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关键在于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和环境,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持、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和系列化的科技服务。

——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需要用一流的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制造业支柱产业,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群、煤电—煤化工业群、矿产—材料工业群和特色轻工—纺织—制药工业群的成长,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基地和高载能产业聚集区,需要大力引进和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

——区域经济与社会的长足发展需要开发和应用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合作的要求,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需要生物产业面向农业、环保、能源、材料、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开发的新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和环境;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需要掌握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为生态恢复重建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手段,为荒漠生态产业(生态草畜业、生态林果业、生态药材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在疾病防治、新药研制、城乡卫生保健、食品和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今后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年6月的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应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需要,坚持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坚持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大开发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在**时期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使广大群众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和新的发展机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发现、培养、凝聚和用好各类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任用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保障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科技兴新进入强化实施的需要,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同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解决全区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效率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问题,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强化优势自然资源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战略影响力的科技优势,提升科技供给能力,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要把更多的科技资源集中到同优势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选择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组织协作攻关并争取突破。

——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先进技术,开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实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产业技术基础。要以重大战略产品为导向,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突破、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和集成创新。要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要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作为技术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并以此获得后发优势和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一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把更多的科技资源导入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寻求新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二是大力开展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持;三是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科技支持,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加强关系人民生活和健康的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四是加强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五是拓展国内、国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扩大开放和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发挥**在东西双向科技经济交流中的通道和载体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大开发;加快建设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条件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环境,完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实务规范,使**成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

(二)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资源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上取得较好效果,科技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多民族的科技队伍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得到初步的系统优化和有效利用。

——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行业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和防治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研发能力,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

——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1%~2%和5%以上。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形成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服务系统。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科技发展要以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及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疫病控制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特色林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引导和支撑。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培育一批优良品种,**时期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推广;加大对先进农业装备的引进与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食品新品牌。

——加强以“良种、良养、良料”为中心的养殖技术开发,使良种率达到80%以上。加快畜禽、水产、饲草料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和饲料、饵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农区畜禽集约化养殖技术、草地植被恢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奶牛、肉牛、细毛羊、毛肉兼用羊的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加强以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的畜禽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完善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体系。

——加强山地天然林和荒漠林恢复保护的研究。加大对“三北”防护林和防风治沙工程的技术支持。加强提高速生丰产林质量的技术开发。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选择和提供良种、壮苗及丰产栽培技术。完善病、虫、鼠害的预报和防治技术体系。

——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公益性和赢利性相结合,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相结合,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其它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面向农业产业化,形式多元化,能力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组织覆盖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现代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为重点建立区域或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培训基地。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技工作,促进矿业快速发展

建立先进的勘查与开发技术体系、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发现和评价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把**建成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油气、煤炭、有色金属和盐化工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

——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技术创新。重点在物探、超深井钻井、油气测试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同时,要大力开展碳酸盐岩油气田、致密砂岩油气田、深层油气酸化压裂、稠油开采等油气开发技术创新,提高油气采收率。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采技术开发,提高回采率;引进与开发煤层气利用技术,强化煤炭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保障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优选找矿靶区,加快铁、铜、镍、铅、锌、铬、金等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重点开发低品位难选冶矿产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尾矿利用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钾盐、膨润土、蛭石、花岗岩、皂石、石棉、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力度,在非金属的提纯、超细、改性、复合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加强环境保护,开发矿山环境评价技术、废料资源化技术、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治理技术等。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制造业科技发展要以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方向,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以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围绕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现代化,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开发,提高机电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为行业经济发展提供先进装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重点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出口创汇能力有明显提高。

——以科技为先导、资源为基础,做大做强化学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技术等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中有重大突破。加强煤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煤炭资源的转化。

——加快轻工业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利用我区多种纺织原料,开发纺织和服装产品新花色、新品种。利用特色农业提供的原料,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培育若干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有色金属材料和电子工业新材料的重点新产品开发,要由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钢铁工业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成本,重点开发特种钢材,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材工业的新产品开发,要以提高质量、节能、节地、节水、利废和环保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四)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重点,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功能,推动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信息技术。围绕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引进与开发企业信息化、数字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共性技术和软件产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促进高效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多语种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和软件产品。开发面向中亚、西亚的特色软件产品。发挥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预报、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开发具有特殊性质(抗旱、耐盐、耐寒、早熟等)的生物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构建、分子标记、基因转导、分子克隆、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用于农产品加工、高效饲料生产等方面的发酵技术和酶制剂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物信息技术,研制生物诊断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建立生物药品研发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

——新能源技术。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产业化。

——新材料技术。重点开发以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为原料的特种型材及电子工业专用材料生产技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聚乙烯、聚丙烯系列新型材料生产技术。继续开发敏感功能材料及传感器技术,加速石油化工新材料、稀有有色金属新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节能建材等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五)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要围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水土光热资源以及极端条件下的生物资源。加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开展生态环境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开发生态恢复重建、环境保护治理的新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标准支持技术、工业生产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和净化技术、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人口与健康。加强地方病、高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中药、少数民族药的开发和现代化为重点,开展药用植物和特色药材的研究,研制创新药物,完善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加强计划生育与出生缺陷防治的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

——防灾减灾。针对多发、突发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煤田火灾、农作物病虫害、草原蝗灾鼠害等,开展成灾条件、机理、规律的研究和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减灾救灾的技术开发。

——社会安全。加强重大疫病的研究和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开发,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同食品安全相关的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开发。

——其他领域。在交通运输、通信、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务业的相关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工作,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各类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区生态环境与古迹文物保护技术。

(六)加强基础性研究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在同**优势自然资源和特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

——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深化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绿洲生态系统安全及其动力学机制。从生态系统同水资源转化和水盐运移的角度,深化对荒漠化、盐渍化的认识,为水资源的开发、流域治理、生态改善、环境保护和绿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的成矿、成藏机理研究。研究我区及邻区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机理和规律,研究油气资源形成、运移和储存的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发展大陆地质科学,为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油气田提供理论指导和预测手段。

——特殊环境的生物资源研究。围绕本区特有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这些资源的种群、存量、生物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建立特殊环境下生物基因库,探讨野生生物(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地区性特高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探明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流行现状、环境影响因素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其作用的机制。研究其民族易感性的遗传学机制、环境因素对基因变异的影响及致病机理。开展特有中药、少数民族药功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中药、少数民族药基础理论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以及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集成,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坚持平台的“硬件”建设同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平台的重点建设同科技发展需求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同市场机制相结合、平台建设计划同科技项目计划相结合、自主发展同与区外合作相结合、公共财政重点支持同社会共同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整合与集成现有资源,用增量投入激活存量,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布局和配置,建立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提高利用效率,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内外衔接、共建共享的格局。

——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加强现有1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在石油化工、生态环境、医药卫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新建若干重点实验室,争取1~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现有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和孵化功能,在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建筑材料等领域新建若干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要争取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对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协作共用。增加投入,解决仪器设备数量少、档次低、设备不配套的问题。

——科学数据与实验材料共享平台建设。对有区域特色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遗传、生物标本、矿石化石标本、活体实验材料等资源进行搜集、保藏、保护、数字化加工和共享。重点整合和完善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实验动物集中生产供应基地和实验动物标准化引种、饲养、供应、质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科学数据库和科技文献、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开发科学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发的技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对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行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科技成果、人才、科技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有特色的产业及领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重点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节水灌溉设备研制、清洁能源利用、煤炭转化、有色及稀有金属材料开发、新型建材、新药与少数民族药等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培训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研究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新模式,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电子政务系统;建立科技生产力促进网络系统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促进重点领域科技企业的孵化发展。

五、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在统筹安排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一)农业科技领域

1.新品种选育及繁育

品种引进和自主培育相结合,应用系统选育、杂交改良、辐射育种、太空育种、细胞融合、基因转导和分子标记等手段,培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禽鱼、林果等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60~80个,并获得新品种保护权30个以上。开发主要农作物的定向杂交育种技术、规模化制种及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

——选育优质、抗病虫、抗寒、耐盐碱、高产的水稻、玉米、小麦(包括专用小麦)、豆类新品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选育高产、抗病、含糖量16%~18%的甜菜常规种、杂交种、遗传单粒种;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的油菜、红花、亚麻、胡麻等新品种。

——选育优质、抗病、耐贮运的葡萄、甜瓜、西瓜、苹果、香梨、红枣、核桃、杏、石榴等瓜果新品种。选育早中晚熟配套的加工番茄新品种。

——培育具有速生丰产、抗旱、耐盐碱、抗风沙等性能的用材林、防护林和园林绿化的乔灌木新品种。选育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的高产优质饲草以及适于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坪草新品种。

——选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及肉牛、肉羊、禽类新品种。对优良地方畜禽良种进行提纯复壮。

——通过优良鱼种的引进和驯化,筛选出适合**生态条件的优质鱼类新品种。

2.设施农业技术开发

对设施建造、品种选择、栽培管理,以及无公害、绿色生产的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建立健全蔬菜、瓜、果、花卉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3.优质畜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利用胚胎移植、冻精配种等技术,加速地方品种的改良,提高良种质量,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草料的生产、调制及饲养技术开发与示范,建立健全科学饲养技术体系,促进我区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肉、乳、毛、绒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和开发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创建新品牌,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

4.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

葡萄、苹果、香梨、红枣、杏、核桃、无花果、巴旦木、石榴等特色林果品的品种引进、筛选和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开发;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林果业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发和研制林果产品保鲜、贮运和加工新技术、新设备。

5.农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

绿洲生态区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病虫害成灾机理研究及可持续控制、防治技术开发;特色林果业病虫害控制技术开发;草场主要病虫鼠害预警及生态控制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控制技术开发。建立绿洲农田有害生物、病虫害调控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

6.畜禽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开发

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开发禽流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诊断技术。开展禽流感流行病分子生物学调查、疫情监测及疫苗研制。开发牛羊口蹄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炎、产科疾病、结核病等)综合防治技术。开展布鲁氏菌病多价保护性抗原基因苗的研制,防治炎的多价或多联疫苗、奶牛结核病pCR检测试剂盒研制。

7.水产养殖技术开发

以适合**水体环境的优良鱼品种为对象,开发优良鱼类健康养殖技术、节水型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开发适合不同鱼类的饵料新品种及生产技术;开发水域生态修复及鱼类保护技术;建立放流鱼种生物学跟踪监测、渔业水质监测技术体系与信息网络;开发水产品加工技术和鲜活水产品贮运技术。

8.农业节水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

研发合理开采、利用和调配水资源新技术,开发农艺节水、输水节水、灌溉节水和相关配套的信息化管理新技术、新装备,研制高效抗旱剂、保水肥料,逐步建立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并在南北疆分别设立农业节水试验示范区。

9.食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以葡萄、西瓜、甜瓜、香梨、杏和蔬菜、大米、面粉、畜、禽、水产品等区域特色农产品为主,开发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制定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在南北疆设立2~4个试验示范区,集成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建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平台。申报并获得一批绿色食品标志,使绿色食品产品达30%以上。

10.农业生态治理技术开发

在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林草生态系统综合调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休牧还草)与植被恢复、高效荒漠生态草业和畜牧业及高寒草原生态治理与改良等方面,部署相应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环保型肥料、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开发与示范,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促进干旱荒漠绿洲生态农业区可持续发展。

(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科技领域

11.老矿区和危机矿山的深部及找矿预测研究

对阿舍勒铜矿、阿希金矿、哈图金矿、金窝子金矿、喀拉通克铜镍矿、黄山铜镍矿、可可塔勒铅锌矿、康古尔金矿、雅满苏铁矿等老矿区开展中—大比例尺成矿定位预测,提出可能赋矿空间及工程验证方案。

12.低品位金属矿、贵金属矿及尾矿砂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对已开发的金、铜、镍、铅、锌及稀有金属矿山进行低品位金属矿综合利用和尾矿砂选矿试验,提供选矿工艺流程和选矿指标。

13.矿产地质补点调查与新一代基础地质图件编制

进行**与周边地区地质矿产补点调查与对比研究,建立**及邻区地质矿产数据库,编制**及其周边地区矿产分布图。编制新一代1∶100万**及邻区地质图、区域成矿图、环境地质图、39种元素的1∶100万地球化学图、综合地球化学块体图、1∶100万**重力图、航磁图、**深部构造地质推断图等。

(三)制造业科技领域

14.农牧机械新产品开发

进一步开发新型采棉机、玉米收获机、谷类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收获机械,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研制开发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的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植保、残膜回收等农业生产新型机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制自走式、悬挂式、牵引式新的青贮收获机和牧草收割压扁机;开发新型节能剪毛机、挤奶机等牧业生产机械。

15.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开发

研究开发精炼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生产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番茄红素、枸杞多糖、辣椒红素、葡萄醇脂等提取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发林果蔬菜加工、贮运、保鲜工艺和设备,特色果品、畜禽肉、奶制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研究石榴、葡萄、胡萝卜等果蔬加工新工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研究薰衣草、百里香、薄荷、玫瑰花等香料植物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开发香料精油、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变传统干果加工工艺,引导其向安全、绿色方向发展。

16.石油天然气化工新工艺开发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大乙烯、大芳烃、大甲醇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等领域的新工艺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

17.工业节能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重点开发冶金、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载能产业的节电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智能化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提高锅炉燃烧效率;研究开发交通运输设备节油新技术和新装置,推广应用节能农业机械。

18.高效节能石油机械设备研制

研制在沙漠戈壁等恶劣自然环境下自动采集数据、实现数据实时交换与最佳控制、提高油藏采收率5%~8%的智能型节能抽油机新产品;开发新型抽油机机械系统和电控系统,提高抽油机的效率;研制数字化钻机新产品;开发石油开采和管道运输节能新技术及自动录井、管道检测、智能调节等新产品。

19.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重点开发先进的纺纱、织造、染整等加工工艺;生态纺织品和环保加工技术;纺织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的纱、布、面料、成衣等纺织新产品。

20.新型建材产品开发

开发的主要产品是:高标号水泥和低碱、抗硫、油井用特种水泥;浮法玻璃及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深加工产品;红柱石砖、直接结合镁铬砖、优质镁砖、镁铝砖和浇注料等耐火材料;加气混凝土条板、煤矸石砖、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复合墙板、石膏制品及非黏土制品等新型墙体材料;耐候性好、轻质、高强等多功能复合和建筑用保温绝热制品;玻璃钢建筑制品、SmC模压制品、风机叶片及无碱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石材、膨润土、蛭石、云母、石棉、菱镁矿等深加工产品及非金属矿提纯、超细、改性制品;高性能建筑塑料、建筑涂料、混凝土外加剂、建筑粘接剂等化学建材。开发和推广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城市垃圾生产建材产品及建材工业清洁生产技术。

21.重点产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开发煤—电—铝、煤—电—铜、煤—电石—聚氯乙烯、煤—焦炭—冶金等领域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并在自治区重点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开发加工番茄—番茄酱—番茄制品、葡萄—葡萄酒—保健品等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四)高技术领域

22.维、哈、柯等多语种软件开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开发和完善我区信息化迫切需要的维、哈、柯等多语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办公平台与校对系统、辅助翻译与电子词典软件、文字扫描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新闻采编系统、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开展应用示范,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23.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开发

重点开发:风能资源评估、风电场优化设计、管理和运行监控软件;交通运输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水资源调度和综合利用系统;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天然气管道安全监测系统;企业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系统;重点行业电子政务系统。做好应用软件的示范推广。

24.数字农业技术开发与示范

应用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农业管理决策支持和控制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建立定量决策、智能控制、变量实施的数字农业精准生产综合集成应用软件平台,包括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主要农作物栽培的专家系统、节水灌溉控制软件系统、农田土壤养分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软件、病虫害监测信息处理软件、棉花遥感监测信息处理系统的引进与本地化。建立精准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25.家畜繁育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通过家畜分离鉴定、单精注射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和染色体移位或缺失及活体采卵、体外受精、体外培养、玻璃化冷冻等的优化研究,建立家畜高效育种和繁殖技术体系,提高胚胎工程效率。使胚胎移植成功率提高10%~15%,降低成本20%以上,性别控制准确率达90%以上。

26.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开发

研究交流、直流输变电新技术,开发超导、超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新产品;研究开发短电弧等新型电火花加工技术和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引进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五轴以上加工中心等先进装备,提高我区精密机械加工水平。

27.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开发

以农作物及其秸秆、城乡垃圾为主要原料来源,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和物理气化技术,将生物质能转化为可燃的气体、液体或耐燃高密度固体燃料。采用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设备,将生物质能转化为技术经济性能较高的液体燃料。

28.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开发从盐湖提取钾、镁、锂盐后的母液中提取铷铯的新技术,制取初级铷铯盐(硝酸铷和硫酸铯),并研究开发高纯铷铯金属、高效油气钻井剂甲酸铯、单晶和5n碘化铯等系列产品;开发氧化铍、铍铜合金、微晶玻璃等生产新工艺,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开发高压箔环保型腐蚀工艺;改进铸造工艺,开发密度均匀的高纯铝硅合金;研制高线性铝延伸产品的新品种。

开发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光致变色功能材料的合成工艺、技术,生产新型光致变功能材料产品;研究磁载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开发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工艺和新产品;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开发新一代改性沥青、道路重胶沥青、阳离子沥青防塌剂乳胶等产品。

(五)社会发展领域

29.重大疾病、高发病、地方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

开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病等重大及高发疾病,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包虫病、禽流感等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对城市、农村等不同社区、不同模式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老年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0.新药研制

以**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为原料,开发新药。建立和完善**大宗中药材生产体系、药物研究开发体系。开发生物工程药物、医药制剂和创新仿制药物。加强现有药品的二次开发。提高传统少数民族医药理论。

31.生态恢复与生态产业技术开发

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绿洲发展的关系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绿洲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合理利用的对策和措施;针对绿洲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设绿洲及确保绿洲生态安全的途径,研究制订生态建设区划,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产业综合实验示范区。以“两河两湖”(塔里木河、伊犁河、博斯腾湖、艾比湖)流域、绿洲边缘、公路铁路沿线和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强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开发,为保护和利用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提供科技支撑。开展技术示范,建成高效生态草业、药业、林果业、旅游业试验示范区各1个。

32.城市与工业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

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污染机理及治理研究与技术开发,建立环境质量标准和技术支持体系,开发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及设备;开发工业与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新技术、安全饮用水供给技术、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提高大宗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工程化、成套化能力。

33.食品安全技术及检测技术系统开发

开发二恶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建立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及中毒控制中常见毒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形成完整的检测方法。开发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控制技术。重点开发农药、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多残留检测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提供农药、兽药残留量的快速筛选检测方法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剂盒。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技术共享平台。

34.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系统的技术开发

研究鼠疫、包虫病、出血热、森林脑炎、莱姆病、黑热病等主要自然疫源性传染疾病的分布、疫源地结构和活动规律,研究人类感染的危险程度和感染方式,提出重大传染病监测、预报、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方案。开发职业性危害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综合防治技术。为构建和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35.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开发人工增雨、增雪、防冰雹等新技术,研制新装备,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水资源量,减少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六)基础性研究领域

36.绿洲生态系统演化机制与生态安全的研究

以绿洲为核心,研究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动力机制,分析绿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探索绿洲生态与水资源配置的关系,建立预防生态环境恶化及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学基础。

37.**特有生物资源功能成分与功效机理研究

研究**特殊环境下生物资源的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提取**有毒植物、药用植物、药用昆虫等生物资源的有效成分,研究特殊物种的繁殖特性与生态适应性,评价特殊物种的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

38.**矿产资源的成矿理论研究

揭示重要矿藏类型大规模成矿的机理,研究中亚大规模成矿的地质环境、形成机理和大型矿床分布规律,完善中亚型造山—成矿理论体系,提供在我国西部寻找超大型紧缺矿产的科学理论与预测手段,发展我国的大陆地质科学理论。

39.新型材料及其应用机理的研究

研究纳米陶瓷材料和高补偿硅材料,并为其器件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探索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径,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及其应用的机理。

40.特殊环境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研究特殊环境下生物抗逆性产生的内在关系和极端环境下耐辐射微生物筛选及其耐辐射机理。对主要抗逆性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建立基因库。研究有效抗逆基因的克隆、分离和表达验证,构建功能明确和有应用前景的抗逆基因。利用这些抗逆基因开展生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的研究,以期转化形成抗性植物;以**珍稀哺乳动物及特有土著经济鱼类为对象,建立体细胞库和基因组文库,进行野生动物遗传性状的生理生化分析,从分子水平揭示其可利用的遗传资源优势。

六、重大专项

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基础上,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科技工程作为重大专项,根据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自治区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通过资源集成和核心技术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1.主要农作物、家畜家禽新品种选育

应用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专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抗寒、耐盐碱的水稻、玉米、小麦(包括专用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5~10个;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适合机采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8~10个;选育高产、抗病、含糖量16%~18%的甜菜常规种、杂交种、遗传单粒种3~5个;

——选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及奶牛、肉牛、肉羊、禽类新品种5~8个。对地方畜禽良种进行提纯复壮。

2.棉花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

围绕自治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以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棉田水肥高效调控利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开发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示范,为我区棉花生产和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3.奶产业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

通过奶牛群体生产性能(DHi)测定、性别控制、良种登记、全混合日粮(tmR)饲养、牧区半舍饲、疾病防治等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等区域建立奶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开发功能性液态奶、牛初乳制品、干酪、干酪素等新产品。

4.**肉用牛羊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

利用草原肉牛(包括**褐牛)、**巴什拜羊等地方优良种群资源,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建立育种及快速扩繁体系、科学饲养技术体系、肉制品加工与产业化生产体系。

5.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制定环塔里木盆地主要特色林果科学种植区划、基地建设规划和品种区域化布局。以品种引进、筛选、苗木繁育和灌溉施肥、营养调控、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为重点,建立适应环塔里木盆地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林果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

6.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开发田间膜下滴灌新技术、膜下滴灌农田盐分控制技术、果园微灌技术、闸管交替灌溉技术、农艺节水配套技术,开发价格更低、性能更好、规格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性滴灌带、过滤器、压力调节器和电磁阀等新产品。制定膜下滴灌条件下的作物栽培模式和技术规范,建立膜下滴灌试验示范区。

7.荒漠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示范

以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开展盐渍化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荒漠化防治、生态恢复的技术开发;开展流域整治技术示范。开发集成生态产业建设关键技术,建立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促进生态林果业、草畜业、药业、旅游业等荒漠生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8.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收集整理**乃至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特有植物种质资源,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中亚植物活体汇集圃、资源库。对汇集的种质资源从野外生态学、迁地保护生物学、回归引种生物学、抗逆性基因标记等方面开展基础与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中亚特殊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平台,开发中亚特殊生物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

9.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新产品开发

开发用尿素法合成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清洁生产工艺,实现mDi的规模化生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铁钼法甲醛生产技术、炔醛法合成(1,4)—丁二醇技术,实现(1,4)—丁二醇的产业化;开发聚甲醛、甲乙酮、己二酸等下游产品和工艺;引进开发有机硅生产技术,开发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等有机硅新产品。

10.煤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开发与应用电石乙炔法制聚氯乙烯(pVC)清洁生产技术;引进与开发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制合成油技术;开发与应用煤制甲醇燃料;开发与应用清洁炼焦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洁净煤生产技术和煤炭清洁燃烧技术。

11.大型金属矿床、矿集区定位预测与靶区优选评价

引进和推广适合**自然和地质条件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天航空遥感勘查新技术,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技术系统和知识系统。对西天山莱历斯高尔—达巴特铜钼矿带、东天山土屋—白山铜钼矿带等已知矿带进行斑岩型铜金、铜钼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预测;对阿尔泰南缘阿舍勒—科克塔勒铜铅锌矿带等已知矿带进行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富铁和块状硫化物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预测。

12.硅、铝等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引进、开发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并实现千吨级的产业化示范;研究高压电子铝箔环保型腐蚀工艺,降低生产高压电子铝箔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开发电子铝箔新产品;开发特殊形貌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

13.清洁能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开发和引进直径200毫米(8英寸)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的生产技术,改进直拉法和减压拉晶工艺,采用多线切割技术加工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形成年产100兆瓦太阳能晶体硅片的规模。利用现有的风电机组设计软件、通用工程分析软件平台,完成1.5~2.5兆瓦变速恒频永磁直接驱动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和规模化生产。

14.先进制造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在主要制造行业引进、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相关企业中开展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示范;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特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研制数字化的石油钻采和农牧机械新产品。

15.面向中亚、西亚的出口软件开发

以国产优势中文软件为基础,运用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开发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工具软件(办公套件、电子词典软件、杀毒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电子出版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以软件开发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和出口。

16.**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

建立**规范化的药材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药品生产体系,对**少数民族医药理论进行整理提高,研究少数民族药的有效成分,研发创新药物;加强**地区性、民族性、特高发重大疑难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发病机理研究,以及重大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17.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18.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

实施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加强区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现代管理等领域,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提高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的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和有关方面的特需人才(软件工程、俄语和阿拉伯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高级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员等)。

七、主要保障措施

(一)推动科技兴新强化实施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的大开发中推进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产品名牌创建工程”、“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兴新素质工程”。深化地县和行业的科技进步考核,推行地、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县市科技工作年”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切实推进科技兴地县、科技兴行业工作。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运用科技从事生产及管理的能力。坚持科学普及与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强化科技兴新的社会基础。逐步建立和强化科技兴新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撑体系。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持力度。**时期,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并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投入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深化科技计划改革,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科学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资金进入科技进步与创新领域,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原则,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从投资主体、投资对象、退出机制、中介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依法有序地推进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建设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大吸引归国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强高级技工和农牧区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民创新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制定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扶持各类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动科技人员和各族劳动者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战略产品必须由企业提出并作为主要的执行单位,以企业为主体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深化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和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决策机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

(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健全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提高农牧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繁荣科普创作,合理布局并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

(七)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展同兄弟省区市特别是东部省市在科技方面的长期合作与交流,同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实施研究与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使**成为我国对中亚国家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展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窗口、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以合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开展同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开拓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技术、智力、项目、资金的引进。

科学规划篇6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对科学发展观更加系统的表述,有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进取精神。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也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新广中规划和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为适应广丰高中教育的发展需要,打造优质高中教育品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年底,县委、县政府在经过长时间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原广丰中学、原实验学校和原广丰二中实行“三校合一”,组建新广中。在新起点上,按照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我们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促进新广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出发,努力改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兼顾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形成了新广中平稳和谐的局面,提出了争创“全市第一、全省一流、跻身全国百强重点示范高中”的奋斗目标。我们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级班子“分工明确,分层负责,条块结合”,中层干部“按需设岗,公正公平,择优聘任”,首席、骨干、知名三个级别教师对照细则,公推公选,实现了教学组长、教研组长自我推荐公平竞争,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处室与处室人员聘任的双向选择。我们坚持“依靠教育科研、实现内涵发展”的思想,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开展校本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综合竞争力。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力抓高三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了高考质量的稳步提高,2007届高考一本上线232人,二本上线901人,艺术类上线354人,文理600分以上84人,完成了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全市第一的任务。我们积极把握八十周年校庆这个契机,共商新广中发展大计,逐项完成了总投资230多万元的建设改造项目,更好地满足了新广中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对教育职员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激励每一位教职员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三、进一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新的形势、新的部署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规划篇7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市委、区委的战略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并重,继续完善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转变发展方式,重视节能减排,保护资源环境,推进科学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主要经济预期目标: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总产值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2%,农业总产值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万元GDp能耗、节能减排、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大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发展工业,壮大工业实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努力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档次。必须正视和化解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主动配合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区共建产业园区、港口物流基地建设,整合土地资源,扩充发展载体,促进工业规模的壮大。高标准规划建设好*高新产业集聚基地和永安、莲花工业园区,其他镇、办工业园也要连片集中,规范管理。加快完善园区设施配套,重点抓好莲塘变电站增容、贝水11万伏变电站、永安新水厂等工程,提高工业园区档次。二是壮大支柱产业,优化工业结构。加强产业规划,搞好产业选择,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饮用水、生物制药、金属加工、汽车配件、纺织服饰、林产化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工业竞争实力。三是强化企业服务,培育骨干企业。密切关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企业产销两旺。抓紧筹划鸿特公司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壮大。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名优名牌产品。进一步引导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

二、狠抓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方式,落实责任,提高效益,实现全年引资20亿元以上的目标。一是谋划重大项目。把招商资源集中在重大项目的谋划、引进上,力争取得新突破。二是提高招商质量。坚持“择优引进、宁缺勿滥”的原则,搞好项目选择,着力引进优质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客商资料库,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促项目加快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标达产。三是坚持分类指导。永安、莲花着重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创税能力强的工业项目。中心城区着力引进高档次房地产、酒店餐饮、娱乐服务、文化会展等第三产业,适度发展无污染的优质工业项目;新港周边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业、临港工业和加工贸易。沙浦、凤凰重点引进旅游、生态农业项目。四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外源型经济,扩大外贸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成外经贸指标任务。

三、加快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以推进市区一体化为切入点,主动承接*城区东扩,加速发展城市经济。一是高标准搞好规划。协助市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区发展概念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搞好城市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形象。搞好后沥涌、长利涌改造规划,促进水利工程与市政工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提高城市品位。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争取*城区的交通、市政、管网等公共设施向*延伸,加快推进端州、*“大连体”和坑口、桂城“小连体”,推动市区共同繁荣;努力促成城区景观大道以及进港路入口广场、*山新入口广场的建设,营造城市效应。积极探索市政设施建设的新模式,多方筹资加快建设进程。三是培育城市经济。加强山水居、氧吧茗轩等原有房地产项目的管理,加快世纪雅苑、乐欣华庭、现代城、帝豪花园等在建项目建设,力促清泉山庄、侨兴山庄、鼎威花园等奠基项目尽快开工,精心策划人民公园、西丫塱等大型房地产项目,引进实力强、品牌响的房地产集团,推进房地产业升级换代。加快教育产业园建设,协助*医专新校建设,支持广东航海学校落户*,新引进一批大中专院校,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化。扶持酒店、饮食、娱乐、文化、会展等第三产业发展,力促明珠国际大酒店早日建成,盘活富都、*度假村等娱乐项目,搞旺城市经济。四是强化城市管理。组建和完善城管机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加快交通建设,发展物流经济。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交通物流产业。一是大力推进交通建设。配合珠外环高速公路建设,拉近*与广佛经济圈的距离。配合南广、贵广铁路规划建设,确保有利于*的长远发展。配合市实施321国道改造工程,筹建端州至大旺快速通道。配合市做好港口岸线规划,完善新港码头设施建设,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二是着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按照当好“发展港后经济主角”的定位,配合市做好港口及港后经济项目规划、立项、报批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促使港口物流经济有实质性进展。三是及早谋划路网经济。将321国道两旁、珠外环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站场和新港周边的土地规划好、储备好,构建新交通经济板块。四是培育物流产业。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粮食物流中心建设。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五、抓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稳、天下安,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三农”工作。一是优化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扩大优质禽畜、水产养殖和水果、蔬菜、药材种植规模。引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推进沙浦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加强防疫检疫体系建设。三是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重点搞好景丰联围、沙浦围达标加固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四是改善农民生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搞好村庄规划与整治,推进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创建活动。六是加快中心镇发展。做好莲花、永安、广利、沙浦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繁荣城镇经济,辐射带动农村发展。

六、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发展。搞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一是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名山效应,挖掘整合九龙湖、砚洲岛、羚羊峡等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扩大宣传推介,提高景点景区的知名度,做大旅游文章。二是合理开发凤凰旅游资源。发挥“省旅游专业镇”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借鉴千岛湖、万绿湖的成功经验,探索凤凰旅游开发新路子,策划、开发鼎颐养元幽谷项目。三是提高旅游发展水平。促进旅游资源与城市经济融合,形成旅游发展新格局。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加快景点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七、保护资源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科学集约用地。主动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整合土地资源,清理闲置土地,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项目占地规模,推广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全国第二次土地普查,加强土地监管,防止违规用地。二是重视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形成节约型发展方式。落实层级环保目标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实现排污总量控制目标。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做好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严格执行项目环保准入制度,加强环保监督执法和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建设,控制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音污染。完善九坑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实施长利涌、贝水涌整治工程,确保水质达标。巩固创卫、创模成果,加强森林、植被、野生动物、矿产资源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八、做好财税工作,提高发展保障能力。实行稳健的财税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一是拓宽税源。大力扶持创税型、效益型工业和房地产业、酒店等城市经济发展,保持财税稳定增长。强化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税源监控,确保企业在本地依法足额纳税。规范非税收入,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加强支出管理。落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管理等制度。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落实土地收支管理新制度。厉行勤俭节约,把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三农”、社会建设、土地运营、市政建设等方面。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争取信贷投入,为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四是加强村镇财务管理。推进村(居)财务公开,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镇(办)财政体制改革,强化基层财务审计监督。

九、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冲破制约发展的束缚。一是破解发展瓶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下足功夫,着力解决土地、资金、电力等瓶颈问题。二是深化国企改革。强化债权管理,妥善处置闲置资产,逐步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抓好国资营运,促进国资保值增值。三是创新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完善投资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实行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约束制和绩效评价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城市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水平。实施城市建设项目评审及会签制度。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施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改革,规范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事业单位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的改革,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民利。以真诚对待人民群众,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一是促进充分就业。抓好农村青年、退役士兵、城镇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依法处理劳动纠纷,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壮大社保基金规模。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受益率和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三是加快医疗卫生改革。抓好各级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落实重大疫情和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四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推进5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工程”。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提高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帮助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难问题,分步推进农村泥砖房改造。

十一、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提升科技实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激发创造活力。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做好科技项目申报、成果鉴定和专利申请工作,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培育发展各类专业镇,推进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推进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完善教育发展规划,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推进“双高普九”和“强师振教”工程,大力发展、优化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三是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基层文化站(室),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保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健康发展。做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四是全面发展各项事业。以迎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抓好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创建省双拥模范城。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维护妇女儿童、老龄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继续抓好审计、统计、物价、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史志等工作。五是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依法治区,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心组织群防群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和改进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解决群众问题。逐步解决国企改革、土地欠账等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不稳定隐患。落实安全生产层级责任制,强化安全监管,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科学规划篇8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自我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方向,以加速教育兴区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以有效服务于教育决策、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为重要目标,以思想观念、组织制度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为动力,提升教育科研在实现全区教育加快发展、均衡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中的思想、智慧。

二、*教育科研的形势和目标

教育科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教育科学规划2009-2010年研究要点是*区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服务于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又要适当超前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更好地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

1.全区教育科研所面临的新形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究、校本培训蓬勃开展,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科研育师的意识和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加快实施*“教育兴区”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引领下,*教育快速、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建立了*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区教科规划办,中小学科研机构逐步完善,教育科研资源进一步优化和组合;出台*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小学科研指导师制度,进一步构筑起群众性教育科研、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新机制,使教育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以区研训员、区科研指导师队伍、校教科室主任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纽带,在某个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在省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研究骨干和研究梯队。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科研工作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全区教育科研差异明显,研究水平还很不平衡;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还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运用的环境还有待更好地创设;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与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课题管理与制度建设还有待于不断完善。2009-2010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着眼于科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着眼于今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主要目标

⑴紧紧围绕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结合新的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和追求,主动而积极地创建全区教育科研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流的教育科研成果。

⑵着眼于全区教育科研品质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中小学科研的均衡优质发展,加强对幼教、职成教科研工作的政策和管理支持,努力在2009-2010年形成部分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特色,优化全区科研资源的配置。

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学科建设、网络建设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搭建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全区教育科研的新的平台;实施*区“科研培训工程”,培养全区数百名教育科学学术带头人,打造我区科研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队伍。

⑷全面提高科研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全区教育科研对教育和社会的贡献程度,增强*教育科研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水平,为全区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思想、智力和队伍支撑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3.研究原则

⑴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研究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推动和促进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科研自身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教育科研的质量、内涵、品质,以高水平、高品质的科研支撑高水平的教育。

⑵坚持科研服务的原则。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自我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方向,认真处理好政策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关系,尝试开展教育理论探索,以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为重点,以理论研究作为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要面向丰富多彩的教育现实,努力提高问题意识,真正解难、解渴,让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成为促进教育实践、改善教育实践的现实生产力。理论研究要重视和关注不断变化、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要及时总结和概括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思想、新认识、新智慧,要努力增强基于新实践的理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理论认识实践、解释实践和预测实践的功能。

⑶着眼整体提升的原则。2009-2010年不断推进全区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花大力气提升全区科研的整体品质。要认真处理好一般与重点、普及与提高、弱势与优势的关系,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带动一般,在提高的基础上带动高水平的普及,在不断强化优势的基础上弥合弱势、弥补劣势。要通过重点课题的带动功能和凝聚作用,不断形成各类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学术研究团体、自愿结合的研究共同体,在研究中学会研究,积累课题研究经验、形成课题研究技艺、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全面增强科研意识与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与品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均衡、整体发展,不断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幼教、职成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和方法培训,提高研究的规范化水平,形成有一定份量和影响的研究成果。提高全区教育科研的整体品质,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全区各类课题研究的主持人、核心成员、参与人员的研究水平,关键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队伍、研究管理队伍、中小学教师研究群体队伍。

⑷突出本土特色的原则。*的教育科研要更好地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就要始终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立足*教育实际研究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中小学教育自身的实践总结*教育好的经验、概括和提炼*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扎根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基于*教育、研究*教育、为了*教育,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宗旨,但实现这一宗旨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意识,必须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从而站在更高、更广、更前沿的知识和思想背景下审视*教育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培育植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土壤,从而创造具有*本土化特色而又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的教育研究成果。

⑸鼓励科研创新的原则。教育科研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的属性。2009-2010年既要在引进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推动应用性、推广性的研究,更要鼓励形成教育科研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既要提倡通过研究形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创新,更要提倡通过研究推动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创新。营造一种提倡和鼓励科研创新的健康环境和宽容氛围,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倡导、扶持教育科研工作在研究、管理、方法、制度和技艺等层面的全面创新,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评奖工作,努力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形成健康的、宽松的、充满创造活力的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三、研究方向

围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突出“小、精、实、新”的特点,深化“基础教育研究”,完善“德育研究”,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实践“学与教及方式研究”,积极探索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实践模式。

1.德育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开展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追踪调查,关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注意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学生价值观与行为特征变化,重视公民教育研究,加强学生价值观、情感、意志的研究,深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研究,重视德育的有效方法与实践途径研究,强化德育在学校活动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德育研究,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对象的需要分析及其适时施教研究,关注弱势群体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重视社会志愿者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整合,加强人类共同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研究,增强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

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瓶颈问题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研究;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研究;当代社会问题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特殊家庭与弱势群体子女的道德教育研究;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队伍建设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政治思想教育与德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归因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初衔接的德育序列化研究等。

2.课程与教材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研究,重视基础教育多样化目标的研究,深化新课程改革研究,注重开展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模式研究;义务教育新课改后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研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课改新教材跟踪比较研究;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比较研究;新课程各类学科标准内容相互支持和衔接关系研究;建立基础教育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监督保障机制研究;优化整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程建设研究等。

3.学与教及方式研究

加强因材施教研究,重视处境不利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研究;新课改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研究;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研究;新时期教师教育与培养研究;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农村学校引进、培养、培训、使用新教师的机制研究;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研究;班主任工作效能研究;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效性研究;校本教研问题及对策研究;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农村基于“远程”教育背景的教学方法改进研究;科学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效能的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变革教学方式的条件分析研究;小班化组织与教学效果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评价研究;“后20%”学生学业提升与转化策略研究;“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加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

4.幼儿教育研究

注重开展为每个儿童提供必要而充分的保教条件的研究,加强幼儿发展理论研究,开发儿童发展指标体系,重视幼儿园体制改革研究,注重开发儿童潜能和早期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机构、办园体制和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幼儿早期教育理论的深化研究;基于幼儿身心发展关键期的适时施教研究;幼儿智力发展能力的追踪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5.职业教育研究

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研究;农村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研究;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等。

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师资需求预测与有效供给研究;职业教育(包括校长培训)课程与教材改革及其质量评价研究;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研究;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创新实践研究等。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研究;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保障途径研究;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职业学校实习培训基地建设管理与作用发挥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等。

6.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区域整体推进的策略研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研究。

深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推动网络课程开发研究。加强教育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丰富教育技术资源,完善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教育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继续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培训模式研究。

7.体育、卫生和艺术研究

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策略与评价研究。体育艺术“2+1”项目标准研究;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研究;学校体育课程整体构建与标准研究;学校特色体育发展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研究等。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有效干预研究;学校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及危机管理制度研究;学生营养状况与膳食行为状况调查研究;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学生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案例研究等。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状况调查研究;学生艺术素养调查研究;艺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艺术教育课程整体构建和标准研究;学校建筑及其教学设施的标准和特色研究;特殊儿童的艺术学习需求研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机制研究等。

8.教师发展研究

在实施教育兴区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日益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注的重大工程,“教师发展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方向和领域也逐步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体系、结构、途径、方式等研究已扩展为更广泛、更多样、更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和研究,如优秀教师成长经验研究和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指导。区域性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为以学校为基地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一种更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自主式、参与式、体验式的培训和培养,一种更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发展。教师发展研究与教师教育研究,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学校的理念、政策、实践等层面,在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生存方式、发展空间等方面,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如教师素养、教师人格、教师良心、教师道德、教师智慧、教师能力等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9.学校管理制度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竞争力、创新力和文化力,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与政府、市场、社区的关系,形成现代学校制度以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基于学校,推进“校本管理”、“校本规划”、“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评价”、“校本资源开发”的实践,形成学校经营服务的理念,打造学校品牌、学校形象、学校特色。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学校教学和学术组织管理创新研究;学校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研究;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运行机制案例研究;公立学校有效激励机制研究;教师校本教研制度创新研究;学校课程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形象设计、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研究。

10.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长远性的特点,它是教育决策咨询研究的重点领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成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等基本问题,重新规划各级各类教育近、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思想、保障措施等,准确认识、全面把握加快实施教育兴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区委区府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工程和系统工程,也应成为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内容。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研究教育的以人为本,教育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对全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还是对于市、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研究。

四、区教科规划2009-2010年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1.“双高”办学目标与学校发展的研究

2.办学合作共同体与薄弱学校改造的行动研究

3.集团化办学与学校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

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5.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培训的关系研究

6.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置与实施的研究

7.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

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9.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10.基础教育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机制研究

11.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的比较研究

12.新课程各类学科标准内容相互支持和衔接关系研究

13.新课程各类学科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

14.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研究

15.学业优秀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的研究

16.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研究

17.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实践研究

18.完善中小学教育督导机制的实践研究

19.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推进民办中小学健康发展研究

21.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

22.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研究

23.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研究

24.科研训活动有效策划的实践研究

25.基于教与学的行动改进实践与研究

26.区域幼儿教育结构调整发展的研究

27.以结构工资制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的研究

科学规划篇9

探索发展新思路

推动城乡规划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实践、学用结合是目的,要把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理论运用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城市规划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努力探索科学引领城乡规划发展新思路,实现城乡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扬州率先发展先行区做出贡献。

一、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科学性

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的,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更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注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特色为灵魂,努力提高规划质量,充分凸显规划对城镇和村庄建设指导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建立统筹发展的机制,对不同地区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重视学习和借鉴,依托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吸收现代文化精粹,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全面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使我们的城乡规划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高度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城乡规划制定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坚持关注民生,注意兼顾各方利益,让老百姓在城市发展中共享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深入解放思想,探索城乡规划工作新思路

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破解制约城市规划科学发展的难题结合融合。围绕规划自主创新不多、规划亮点相对较少、村镇规划相对滞后、规划监察工作难度较大、规划审批效率与企业和群众要求还有距离等问题开展课题调研。通过班子领导带队走访企业、乡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破解城市规划科学发展难题,探寻城市规划建设之策,谋求城乡科学规划之路,以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编制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配置城市各类资源,确定科学的规划指标,合理开发,持续发展。坚持在融合中彰显自身特色,做好“山水为骨、文化为魂、生活为体、经济为源”的文章,按照“彰显特色、塑造个性、丰富内涵”的要求,下大气力做好滨江新城、城南大码头保护与改造等一系列重点规划编制,以高品质的规划,倾力打造后势强劲的生态型现代滨江工业城市,为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夯实基础。

规划局全体人员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严谨慎微。在职责范围内,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讲明给予答复的时间,做事不拖泥带水,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严守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做好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方案审批等规划许可工作。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定期组织有关科室深入重点项目建设单位现场办公,帮助建设单位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科学规划篇10

1、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省中医院、省口腔医院、省肿瘤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西医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2、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800maX光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6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中西医结合肿瘤科配备介入治疗肿瘤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肛肠科购置压力仪、肠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待医院新建的综合楼下半年投入使用时,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只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中、西医26项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本”考试,通过组织“三基本”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重视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兴院

科学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医院间的竞争最终是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今后5年,我院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使科研工作得到发展。各科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