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5:02

语篇教学论文篇1

从文化符号学来看,一切表意实践其实都是一个文本,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这项老师和学生均能受到启发的实践,用符号学来分析,也是一项表意实践,那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就可以当做是一个文本。互文性理论中涵盖了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某个语篇中必然含有同其他语篇有明显相关性的话语;二是某个语篇在语义上一定存在引起人们联想其他语篇的相关东西。从大学英语阅读自身的特点来分析,也不难发现,英语阅读本身就存在互文性,阅读中的各个语篇都与其他语篇相关联。用符号学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获得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互文性。狭义的互文性是指,在具体的语篇阅读过程中,可以找到其他语篇的影子和碎片。而广义上的互文性,不单是指语篇自身展现出的关联,更融入了带有学生参与的对话构筑成的阅读教学中的各个因素。从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对某个具体文本的参与和对话存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状况,在有意识的状况下,学生可以对阅读进行理解,而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学生就很难对阅读进行正确的解读。所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运用互文性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互文性的体现

1.体裁中体现互文性

在一个语篇中,存在着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语域,但是这些不同的语篇体裁,或者说是不同的语篇形式,是处在混合交融的形式之下的,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裁的互文性。大学英语阅读从体裁上划分,最为常见的语篇体裁就有戏剧、小说、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等几种文体,由此可见,大学英语阅读语篇丰富多样的体裁,而且,在某些语篇中,所体现出的体裁形式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将好几种混合在一起使用。从以往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篇,通常看做由词汇组成,因为每个成型的句子,都是由词汇组成的,所以,语篇的组成也可以看做是词汇的组成。从这种理论中衍生出来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就是将重点内容放在词语和语法的记忆与理解之上,而忽略了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力不够的现象。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裁互文性意识,不仅要有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内容,更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渐渐地转移到语篇中透露出的信息上,先从宏观上把握语篇信息的大脉络,再从微观上逐步将语篇内容细分,从而理解英语阅读中的思想和意义。

2.文化中体现互文性

由语篇的主题和主旨而唤起的读者内心包括信仰、认知、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内容被称之为阅读语篇的文化互文性。其实,读者在阅读语篇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存在相关的认知和认识,它们以一种图式和符号的形式存在于读者的头脑中,这也可以说是头脑中对某些事物的印象,当读者阅读到与这些印象相关的内容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动地运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和符号对这一文本进行解读,这也就是实际生活中的文化互文性,从中也证明了语篇的非独立存在性。大学英语阅读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既有哲学历史方面的,又有社科文学方面的,还有民俗民风方面的,除这几种以外,还有许多的内容。从英语阅读语篇的丰富性可知,学生阅读的速度与学生自身知识的丰富性有直接的关系,单纯依靠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去解读阅读语篇,仍然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所以,在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文化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解读。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学生在进行语篇阅读时,将语篇的分析与文化特点相联系,去透视语篇中可能涵盖的社会因素。

语篇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主位;述位;主位推进模式;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阅读作为一种书面语交际能力,要求读者借助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目的和语言能力等对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建构其对阅读材料的语义和语用含义的推理与理解。目前,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而英语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语言单位为载体的信息交流过程。然而在英语学习中,阅读过程远较我们认为的更复杂。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文章的逐词逐句的理解,而忽视语篇的主体,导致“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因此,如果仅要求对语篇的浅层次的理解,该阅读方法尚可,然而若遇到需要对语篇较深层次的理解时,如对语篇内涵以及推理方面的问题,就很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找不准语篇的中心意思,导致阅读效果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篇章的逐词逐句理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外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亟待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理论与实践表明:将主位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研究阅读理解的本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探讨了主位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为更好地提升主位理论在实际英语阅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主位理论和主位推进模式

(一)主位、述位理论

主位是说话者讲话时心目中确定的起点,因而被称为“心理主语”。据系统功能学派的文献指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博斯特(K.Boost)提出的。后来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mathesius又指出,一个句子可划分为主位(theme)、述位(rheme)和连位(transition)三个部分,这主要是相对句子成分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而言的(胡壮麟等,2005)。后来,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接受了主位与述位这一说法,但在主位的划分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且对主位—述位理论和信息理论作了区分。韩礼德认为,主位—述位是以发话人为中心(speaker-oriented),而已知—新信息则以受话人为中心(listener-oriented)。换言之,信息结构是由“声调突出”(tonicprominence)来体现,而不是通过语言单位的排列表示的(黄国文,2001)。

(二)主位推进模式

关于主位推进的模式,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从理论上说,韩礼德对主位推进没有作过仔细的论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由Fries和Danes等人进行的。Danes认为,篇章的真正主位结构是指主位的衔接和连接,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跟段落、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他把这些复杂的主位关系叫做“主位推进程序”(thematicprogression),并指出,这种主位推进程序体现出篇章结构的框架。他提出了5种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黄国文1988)。

二、主位理论的对英语阅读的作用

(一)迅速把握语篇内容主旨

通常情况下,不同的主位决定了对篇章语句中不同部分和句子成分的突显,人们由于认知方式的差异,在构建语篇时便会选择不同的内容做主位。而在英语语篇中,作者突显的内容往往可以通过其对主位的选择而得以体现。

(二)准确了解语篇论述结构

将英语阅读教学与主位理论相结合,并应用主位推进模式加以科学指导,可以使阅读过程简单化。如果教师采取自上而下(top-bottom)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先假设将要阅读材料的内容,边阅读边检验预测的正确性,如预测得以证实再进行新的预测和检验,在此基础上从语篇的整体内容入手,注重和强调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抓住作者对主位结构的安排,并顺利把握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确定篇章的主题,进而明确篇章的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最终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三)掌握语篇作者的立场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文章重点和中心的把握。主位的选择并非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受到讲话人认知心理和情感态度的制约,而这种态度和立场贯穿在语篇中,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作者对主位的选择反映出来。通过对主位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作者认知事物的方式和过程,从而把握语篇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四)提炼语篇的关键信息

一个完整的语篇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已知信息通常包括背景和常识等,而新信息才是作者真正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也是读者想要把握的关键信息。在语篇内部,各种类型的信息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在通常情况下,新信息,即焦点信息会被放在末尾,称为末尾焦点,也就是述位部分。而已知信息往往出现在新信息之前,即主位部分。但在有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新信息也可以出现在旧信息之前。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五)把握语篇的文体风格

在语篇中,对于主位推进的安排并非是随意的,而总是要为一定目的和不同的体裁服务的。举例说来,在议论文语篇中,由于作者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阐明观点,因此要求句与句之间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在句型的使用上,大多数句子采用延续型模式;而在新闻报道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主位同一模式,以便达到让读者快速了解最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目的。因此,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体裁语篇的常用主位推进模式,在阅读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及文体特征。

三、结语

主述位理论是语篇层次上的重要理论,主位与述位的衔接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指导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点这方面的有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和困惑性,也有益于学生把握住语篇发展的线索和脉络,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t[m].London:edwardarnold.1994.

[2]BrownG,GYule.Discourseanalysi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语篇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阅读技巧语篇体裁教学

一、引言

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泛读课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快速而准确地从语篇中提取所需信息和正确理解篇章的能力。

泛读(亦称为英语阅读)是一门传统而且重要的课程,在新形势下要将这门课上好、上精仍属不易。纵观这几年对泛读课程的讨论,我们发现主要分为两个派系,一派着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词汇和语言结构的知识,偏重对词汇、句子、语法等表层语言形式的分析;一派则强调对阅读材料实现完整及深层次的把握,主张重视语篇的整体性及内在结构特点,并将语篇与体裁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前者属传统派,后者属革新派。本文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应该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讲解语言现象和培训阅读技巧,而应同时从宏观角度对语篇体裁进行分析实行体裁教学,重视语言信息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二、系统的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是读者借助于自身的语言知识与经验、阅读策略与技巧、背景知识等,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以尽可能准确地获取作者的意图,实现阅读目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策略及技巧,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就是大学英语泛读课的首要任务。泛读课堂教学大多仍然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精读教学模式,学习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他们尚未认识到将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作为课堂必需的一部分,在课堂内进行系统的传授和训练。而事实上,我们认为,以语法、词汇和语言知识为目标的教学当属精读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训练才是泛读课题的基础。没有阅读技巧和策略的训练,泛读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与精读无异没有特色的课程。

1.纠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的系统训练,当从纠正不良阅读习惯开始。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高中的阅读习惯。有些没有良好的阅读姿势,喜欢趴着或歪着看书写字,有些有着唇读、指读、回读、译读等习惯,但通病就是缺乏阅读技能,无论阅读什么文章,出于什么样的阅读目的,都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同样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使用词典,潜意识地进行逐字逐句的默读或心读,细嚼慢咽,生怕有所遗漏,对所有语言点、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平均用力。这种阅读方式既费时又费力,阅读到的只是字面的含义,影响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整体阅读理解,也影响了阅读兴趣,对阅读效率的提高十分不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略读、寻读及猜测词义等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学会找主题句抓中心,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推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在阅读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根据教师的风格和班级特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方法。

2.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泛读,简而言之,就是泛泛而读,要广而博。但泛读课程课时量一般都非常有限,在课堂上实现泛读的基本目标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同时,学生在掌握基本阅读技巧之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将技巧和策略应用于实际阅读中,千锤百炼熟能生巧,才能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是技巧和阅读总量不断增加的自然结果。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阅读材料,或者将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并感兴趣的英语读物。在鼓励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监督阅读进展,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指导。

3.注重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内涵。

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略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差异问题。而且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很多学生虽然对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理解,但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宏观上应从不同的文化要素(包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地理文化、民族心理差异等方面)切入,微观上可以通过文化内涵词、成语、典故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异域文化的内涵,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国外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三、体裁教学法

近年来,无论是语言学家,还是人工智能专家都在阅读理解的理论方面,作出深入研究,从语篇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体裁教学法是在体裁与体裁分析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体裁分析法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语篇分析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1.语篇分析与体裁分析。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者Harris在Language(语言)杂志上发表了“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一文,被看做是现代语篇分析的起源。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语篇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国际上《篇章》(text)杂志的创刊,标志着语篇分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篇研究受到如此的重视,这是将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三四十年,应用语篇分析在四个层面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

将其概括为:利用能学派的语域理论对语篇进行语域分析(registeranalysis);语法修辞分析(grammaticalrhetoricalanalysis);交往分析模式(interactionalanalysis);语篇的体裁分析(genreanalysis)。前三种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语篇进行表层描写的阶段,而体裁分析恰恰是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进行深层解释。语篇分析中的各种研究成果为建立语篇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方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随着篇章语言学、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等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体裁已进入语篇分析领域。体裁分析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进行深层解释,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解释性。它能够回答人们在创作特定语篇时为什么都倾向于这样而不是那样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体裁作为语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篇的产生具有约束力。在对语篇进行解析时,如果仅仅重视语篇的衔接手段或句际关系,忽略体裁分析,就很难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对其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的认识就更无从谈起。

2.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语篇和体裁分析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文章都有着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不知其体裁,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体裁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抓住典型文章,分析体裁框架及写作特点,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体裁分析入手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模式虽然复杂,但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我们结合语篇实例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裁教学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patterns)是比较重要和普遍的体裁模式,一般可以分解为“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situation―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result)四个组成部分。以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泛读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第二版)第二册Unit7passagea为例。我们来看第一、二段,作者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指出自己“asanamerican,iconstantlyfoundmyselftongue-tiedwhenitcametoseeingguestsoffatthedoor”,并指出问题在于“anabruptgoodbyewouldnotdo,yetthatwasallihadeverlearnedfromthesebooks”。那么作者对此是何反应呢?当然是潜心学习勤学苦练了,在第二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勤学苦练的结果是“withafeelingofmissionnotonlyaccomplishedbutsurpassed”。下面列出其模式:

(inwhatsituation?)?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Situation(情形)

iconstantlyfoundmyselftongue-tiedwhen?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itcametoseeingguestsoffatthedoor.

(whathappenednext?)problem(问题)

Chinesetextbooksdon’ttellhowtoseepeople?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offinreallifebutstartoutwiththestandardphrase.

(whatisherresponse?)Response(对策)

Listeningtoothers,pickingupthephrasesthatease?摇?摇

relations,studyingupontheculturaldifferences.

(whatistheresultofthis?)Result(结果)

icanseetheguestsoffwithafeelingofmission

notonlyaccomplishedbutsurpassed.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体裁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常见的体裁结构和认知模式,在掌握基本的体裁知识后,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培养体裁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甚至创作出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语篇。

四、结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论述,我们发现,前面提到的泛读课程两大派系其实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但我们认为,如果仅仅强调阅读技巧训练,英语阅读课程就容易陷入反复枯燥的阅读做题训练,同时让学生只注重表面语言现象和语言要素,忽略了篇章中千丝万缕的逻辑、语义、整体结构和认知各方面的联系。把握篇章的整体框架是英语阅读教程的基本目标,但如果缺乏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大量阅读基础,强调篇章和体裁,强调超越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并试图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就成了空洞的口号,成了阅读过程中不可奢望、不可企及的高度。

因此,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语篇体裁教学,犹如雄鹰之左右翼,都应是英语泛读教程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传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革新的体裁教学相结合,将“自下而上”的词汇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语篇分析相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兼顾,突破教学瓶颈,任雄鹰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London:Longman,1993.

[2]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潘文晋.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三峡大学学报,2009,(1).

[4]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5]任晓菲.体裁分析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1),

语篇教学论文篇4

写作,作为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写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诸多问题。原因之一为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语法,而不是整体的训练,这导致学生在写作当中过分重视语法、句子结构以及单词拼写,整个篇章结构松散,语义不连贯,衔接不恰当。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英语的衔接》一书,提出了衔接理论。韩礼德认为衔接是产生篇章的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篇章,但是没有衔接就一定不能产生篇章。在《语篇中的词汇模式》一书中,霍伊也指出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构成篇章的主要手段。衔接理论的产生给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它是构成语篇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中的词汇衔接手段更是实现语篇连贯机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因此,很多国内致力于写作研究的学者也开始研究词汇衔接手段在写作中的作用。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许多学者都撰写著作讨论衔接理论。许多研究表明词汇衔接的使用和语篇质量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虽然教师往往给学生提供作文评估的标准和修改作文的一些参考,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于文章结构、句法、尤其是选词等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导致作文连贯性差,词不达意,因此,我们致力于创建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系统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综合了词汇衔接理论、二语习得、教学策略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其构建是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促进写作教学的发展。词汇衔接作为语篇建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英语写作,尤其是二语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常规的写作教学过分重视语法的传授,忽略了语篇的整体教学,从而导致整篇文章断断续续,缺少连贯性。本课题研究意在通过在写作教学中应用词汇衔接理论,增强学生对于词汇衔接手段的了解和应用,有助于学生梳理自己的思维,使文章逻辑缜密、严谨,通过语篇内各词汇项在语义上的密切关联,形成一个由诸条语义链相接的语义网络系统,从而使语篇行文流畅、连贯。将词汇衔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词汇语义学中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及各种衔接手段与写作成绩的关系,从而增加了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三、研究目标

为探索出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我们将把写作教学理论引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自编写作教学练习册用于课堂教学。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案等一系列教学文件,不断研究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我校具体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其中对教学对象、教学性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模式、教学安排、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相应规定;对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写作教学重新定义,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更加科学的规范。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主要研究国内外有关词汇衔接理论和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发展状况以及趋势,并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实证研究

在整个两个学期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使用各种词汇衔接手段的能力并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分为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的两个部分,即段落训练和篇章训练。经过两个学期的写作训练后将期末写作成绩与以往常规教学的期末成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词汇衔接手段对于写作成绩的不同影响。

五、具体实施步骤

1、自编课堂教学练习册

(1)内容选取原则:①、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进行挑选;②、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挑选;③、根据我国的道德规范进行挑选。内容中语言的难度不宜过大,情节不宜太复杂。

(2)所编素材共分2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写作教学课上教学的教学素材;一部分是用于课后自主学习的素材。

(3)根据所编素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丰富教学内容。

2、课堂教学实施

(1)教学内容层次化循序渐进。第一学期,主要是段落写作的讲解和练习。第二学期集中练习篇章的写作。

(2)层层深入,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无论是段落的写作还是篇章的写作,都分题材教学,如对比段落写作、因果关系段落写作等。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英语写作的学习及练习,提高学生英语词汇水平及阅读能力。

语篇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主位理论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themetheoryandenglishReadingteaching

LiZuoling

(XiantaoVocationalCollege,Xiantao,Hubei433000)

abstracttheanalysisofthematicstructureisinseparablefromthatoftext.intheprocessofenglishreadingteaching,itishelpfulforstudentstorevealwriters'ideas,togeneralizetextualthemeaccuratelyandtocaltivatestudents'abilityindiscoursedecoding.

Keywordsthetheoryofthematicstructure;englishreading;teaching

0引言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也是语言五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快速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准确了解语篇框架,提高阅读效果,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主位理论出发,着重阐述了主位化理论、主位结构框架及主位推进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旨在通过主位理论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布篇谋局能力和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1主位理论

1.1主位结构

1939年布拉格学派创始人mathesius以句法功能观为理论基础,创立了句子的实义切分理论。他根据交际功能把一个句子划分成“表述出发点”和“表述核心”两个部分,分别命名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语言环境中已知的信息,是人的出发点;述位是关于出发点的所述内容,是句子的中心所在。如在themeetingwillstartatnineo’clockinthemorning.中,themeeting是主位,是作者关心的重点,是句子的出发点,willstartatnineo’clockinthemorning是述位,是句子以主位themeeting为中心而展开的重要信息。主位可以是词、词组或从句,也可以是主语、状语、宾语或其它成分,但始终不变的是它是已知信息,是信息的出发点,而述位则是信息的推展,是信息的落脚点。

1.2主位结构类型

系统功能学派的Halliday进一步完善了主位理论,他强调句子在语篇构架中所发挥的语义功能,并将主位结构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与句项主位三种类型。

单项主位指主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不可再分为更小的功能单位,其表现形式为一个名词词组、副词词组、介词短语或动词短语。以下句子中“t”表示主位,“R”表示述位,主位与述位之间用“/”划分。如:

thefast-foodrestaurants(t)/areverypopular(R).

topayoffhisloan(t)/hehasbeenworkingveryhard(R).

复项主位是由多种功能成分构成的主位,体现主位不同的语义功能,即语篇功能、人际功能、话题功能。如在Butcertainly,theLakersandtheHornets(t)are,forthemoment,theabsoluteclassoftheconference(R).中but属于语篇主位,certainly属于人际主位,theLakersandtheHornets属于话题主位。

句项主位是指在复合句中,首先出现的小句构成主位。如:

whentwocouplesgoouttogether(t)/it’scalleddoubledating(R).

Hegotupearly(t)/inorderthathecouldcatchtheearliertrain(R).

1.3主位推进模式

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而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当句子层现在语篇之中时,前后句子的主位和述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主位之间会发生相互联系和变化,这种联系和变化叫推进,随着各句主位不断地向前推进,整个语篇也逐渐展开,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篇章。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通过对真实语言材料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主位推进模式。英语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主要有四种。

a.主位同一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t1—R1;t2(t1)—R2;tn(t1)--Rn

B.述位同一性:述位相同,主位不同。

t1—R1;t2—R2(R1);tn—Rn(R1)

C.延续型:前一句述位充当后一句的主位。

t1—R1;t2(R1)—R2;tn(Rn-1)--Rn

D.交叉型:前一句主位是后一句述位。

t1—R1;t2—R2(t1);tn—Rn(tn-1))

从主位推进模式可以看出,在语篇中随着逐一出现的主位和述位的变化关系,读者可以迅速理清作者的思路,研究句际的语义联系,把握语段中主题的展开方向,整体认识语篇意义。

2主位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作者和读者双方各自编码和解码的复杂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适当应用主位理论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不仅可使阅读过程简单化,而且还能让学生迅速了解语篇构架,准确获取信息。

2.1运用主位结构分析法培养学生获取语篇信息的能力

主位分析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篇中的语句按先后顺序逐一切分主位和述位,根据语篇主位推进模式,分析主位和述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各句主位排列出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写作目的,让学生快速获取语篇信息。

2.2利用语篇推进模式培养学生语篇解码能力

在语篇的构建过程中,人们通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把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句子联系起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分析文章篇章结构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利用语篇推进模式,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主述位次的相互联系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过渡关系,让学生能有效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准确解读文章的内涵,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语篇推进模式的教学,促进学生把握篇章的文体风格,准确解读不同文体特征的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篇编码和解码能力。

3结束语

主位分析与语篇分析密不可分,表示语篇功能的主位理论和主位推进模式为语篇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主位理论培养学生获取语篇信息的能力及语篇解码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Landon:edwardarnold.1985.

[2]F.Danes.Functionalanalysisofutteranceandtext[J].mathodandlinguistics,1974(4).

语篇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文本衔接框架

引言

自人类诞生以来,对语言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语言作为一种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对人类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语篇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人类语言的理论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篇研究的完善阶段,人们不断地对语篇进行探索。从词语的萌生,到语句的串联,研究者完美的完成了这一过渡,这也是语篇理论萌芽阶段所经历的重要时期。人类通过对语篇的抽象化的研究,完成了对语言领域的又一次突破。[1]十多年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研究视角的丰富,人类对语篇的研究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人类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去涉足更广泛的领域。由于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多种新型语篇,在做语篇分析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对语篇衔接的探索,这也是系统语言学的核心部分。语言学家韩礼德在三十六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上指出:“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适用的语言学应有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人类行为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框架。”[2]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范围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等分支受索绪尔思想对系统功能语言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索绪尔的观点是把语言作为整体和系统的关系来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这一语言思想在之后的语言学研究中至关重要,他的言论启迪了后世的语言学学者们,并为后续的语言学研究铺垫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斯将他有关系统语言学的新颖观点提出,并将当代的语言学做出了系统的总结,而他的学生韩礼德在传承他观点的同时也吸纳其他语言学派的论证,创立并壮大了当代系统功能语法。

从语言学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知晓纯理功能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重要意义。纯理功能包括:概念纯理、人际纯理和语篇纯理,以上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包含的三个核心功能。[3]纯理功能的挖掘有赖于马林诺夫斯基,他所提出的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思想,为韩礼德的语篇纯理的提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韩礼德的理论是以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为基础而诞生的,而这种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都是以他的观点展开。系统功能语言语法的开端、发展与完善是从马林诺夫斯基到弗斯再到韩礼德的补充过程是时代性系统语言学最宝贵的理论文献财富。

系统功能语言学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它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具有实用性意义的一门学科,人们可以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化解语言问题以及大众社会的关系问题。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语言类学科,它囊括了所有语言的基础,并以一种系统化的手段将大众的语言做了细致的总结,它给大众的语言提供了理论框架的支持。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社会提供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模板,它通过流利自然的交流方式在语言意境中实现人类交际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将不同语境下人们所使用的不同语言进行合理的分析归纳,并教会人类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完成不同的表述,并最终实现语言准确传达的根本目的。

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看语篇衔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语篇是篇章与话语两个方面的结合。语篇是指语言学中的语义单位,所讲的是意义而不是一个套路模板,而且它可以是任何独立体裁。[4]从文章的构建方式来讲,独白式的诗歌以及散文对话都与系统大纲和语篇密不可分,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把语篇作为一个研究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的。语篇之间的衔接则是深究的重要部分,语篇是表达语言的一种实例,是自由的语言表达的自由选择。

(一)衔接与连贯的区别

语篇衔接是凌驾于语法结构之上的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用来构建句子整体的必要因素。人们利用语篇衔接表明存在于文本篇章中的事物联系。衔接最初是存在专著《语篇的衔接》中,最早由韩礼德与哈桑提出。要想使语义明确并且有效地将人物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建立起有机联系,只能通过语篇衔接来实现。[5]如果语篇之间的衔接含糊不清,那么文章整体的意义将会不明晰。语篇衔接分为两种:显性衔接和隐形衔接。显性衔接包括链接、省略、替代等衔接方式,它是依靠语篇衔接手段实现的更加细化的语言模板;隐形衔接是由文体以外的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协助呈现的,语言深层词汇层次体现过程是借助篇章段落的语法词汇来表明的。

语言是人们根据社会共识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普遍使用的交流方式。胡壮麟认为:“如果人类在构建语篇时忽略这些基础的衔接,人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理论手段建立起与语篇之间的联系,并且应用特殊的语境手段将语篇的衔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而这正是与如何使语句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加连贯的原由。”所以,语篇衔接的研究和深入探讨与文化社会、语用方式息息相关。

在系统语言学被语言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新的语言学说又应运而生。通过新的语言学系统,人们可以检验语句是否连贯,它是让语言变得结构清晰的一种方式。语篇的衔接是一种将语言的文化背景与语言的情景相互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而衔接的概念正是由此总结而来的。当然,在语篇的衔接中,衔接并不是唯一的连接机制,在这项机制中的语篇和语境的结合体才是衔接的含义。

近年来,无数语言学者投入到系统语言学中来,将语篇特征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衔接与连贯所表示的含义不尽相同。人们利用衔接来表示文本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与和谐性,而利用连贯表示文本和读者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虽然它们的意义迥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是密不可分的。衔接是文本内部的核心,而连贯则是文本与人的沟通方式。

(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对语篇衔接进行解析

在语言学角度上,二者的观点具有统一性:即语言是意义概念,而不是形式概念。语言语篇的出现不仅使人们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而且能够举一反三也是语言语篇的特征。说话的人通过语言语篇举一反三的能力可提供一种让对话双方表达的语言理解透彻的方法,它将概念上的意义与人际关系所表达出来的含义变成了一种可以与他人共享的信号与消息。由此可见,语言语篇的意义和概念上的意义与人际关系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有来有往的互动,而不是一条单方向直线上的联系。语言语篇的意义是三者之中的组织者,概念上的意义与人际关系所表达出来的含义在它的领导下发挥出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作用,与此同时,概念上的意义与人际关系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也为概念上的意义提供了存在的空间与价值。

作为语言语篇意义形式中的一员,组织概念上的意义与人际关系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是它的职责。一个又一个单独存在的语言片段在它的牵引下变成一个有机整体,让阅读文章的重点集中于某一个片段的范围之内。在对话环境中,讲话者与倾听者共同明确的内容阐述了概念上的意义与人际关系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人们可以对他生活的这个社会了解得更加透彻,也可以使自己更好地体会语言表达的本意,而这一切都是语篇的衔接的功能。[6]不仅如此,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大部分人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使人们能够顺利地用语言去与他人交流,这些也都是它的功劳。

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了一个研究衔接的轮廓,它的光芒驱散了语言语篇衔接原理局限性的阴霾,从此语言语篇衔接不再拘泥于句与句之间,句与段、段与段、段与语言语篇的某一部分或整体之间的关系,一条光明大道被人们所挖掘出来。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关照下,胡壮麟教授在对语言语篇衔接的理解之中认为,各种广义的架构之间的衔接也是语言语篇衔接中的一员;不仅如此,张德禄院长所提出的语言语篇与人们讲话的环境之间的意义上的关联与衔接也拓宽了我们在语言语篇衔接研究上的视野,让我们的研究领域更加地广阔。衔接的越来越多样化使对其开展的研究逐步走上了正轨,并在各位前辈们孜孜不倦地努力下逐渐有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人们对语篇结构的认知与功能的认知也在日益深化。

三、语言语篇未来发展前景的瞻望

以胡壮麟教授为代表的语言研究专家认为:“在客观地解读与描述语言自身的道路上,语言语篇的衔接是一盏指路明灯,不仅为人们驱散了局限性的黑暗,还为研究语言科学的道路上洒下了一片光明。”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光芒的照耀下对语言语篇的研究正在稳步前进。语言学家韩礼德等前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理论,为后人建立语言语篇解析这座摩天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对语言语篇解析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对汉语的解析和对某一种文体的解析,要对前人理论的整理与继承,新思想的创造与开发,二者齐头并进。其他语言研究领域也应该成为语言语篇解析的目标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举一反三的特性应该在此处有所体现。不同类型的语篇和不同体裁的文本也应该成为语篇理论解析所覆盖的对象。在我们进行语言上的教学和对文学文体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时,要把对语言语篇衔接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教学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潜.修辞语法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语文建设,2013(05).

[3]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张芬香.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与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4(29).

语篇教学论文篇7

一、篇章分析环节

篇章分析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在分析文章的内在逻辑以及连接词语的同时,建构语篇概念。在该环节中,教师将阅读文本切分成若干片段,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零散的段落进行排序整合并思考排序的理由。学生完成该项任务后,主动地呈现答案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对文本中连接词语的使用进行总结,启发学生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注意连接词语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功能。

语篇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学习语言运用的载体。学生只有具备了识别各种语篇体裁和结构的能力,才会有目的地实施阅读策略,获得必要的语篇信息,达到相应的阅读目的。该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出阅读教学中对语篇教学的关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二、辩论技巧分析环节

辩论技巧分析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以阅读文本为依托,掌握一般辩论稿的逻辑、结构和语言特点,并了解辩论中除文本语言之外的其他关注点。

在该环节中,教师以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该辩论稿的结构特点。在问题回答之后,教师归纳出正方辩论稿的语篇常见模式:呈现问题―提出对策―分析后果,同时指出事实和数字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辩论的效果。继而,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反方辩论稿,并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学生大白板上画出主题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反方的论述是如何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的?然后,教师对反方辩论方式进行总结。这两个活动是在语言层面对辩论稿的撰写提供必要的指导。接着,教师通过举例,总结出辩论中的“礼貌原则”。再次播放辩论大赛选手的精彩视频,指出体态语言等在辩论中同等重要。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辩手,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后,将所有的辩论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凸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辩论技巧的指导。

该环节的设计以体裁为文本解读角度,引导学生从语言和技巧等角度分析辩论各个方面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辩论文本的阅读和辩论实践。

三、文本解读输出和评价环节

语篇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对比修辞;语篇;修辞模式

1.对比修辞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比修辞研究最早是1966年Kaplan的“对比修辞”概念的提出。此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西方学者对英汉文风研究上则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英语文章简洁明了、逻辑性强、有创新。而中国人的汉语文章则迂回曲折、晦涩难懂、华而不实国内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包括杨自俭、李瑞华、胡曙中等人的著作。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大致分为英汉语篇类对比修辞研究、英汉语篇衔接首段对比修辞研究和英汉语篇修辞模式对比研究三类。但就语言中的每种具体体裁类型而言,专门的研究仍然不多。汉英对比方面的对比修辞研究更是不足,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加强。

2.对比修辞研究中的语言文化对比

语篇的修辞模式具有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修辞随语言、文化以及文化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对比修辞以语言学习者的母语的和第二语言的篇章产物为研究对象,因此适合通过对比汉语英语在修辞模式上的差异来研究汉语修辞方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本文作者认为,在英汉对比修辞研究领域,除了继续深化以往的研究方向以外,还应开展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语和英语议论文写作的研究。研究他们在汉英文两种语言中使用修辞方式的差异。

对比修辞研究认为,不同语言的内在逻辑中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反映在对现象世界的语言学的和文化上的解读上。各种文化的修辞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各种语言也注定在写作语篇中的修辞结构上大相径庭。通过对比修辞研究,我们可以辨识这些在母语中被认为是在目标语中不可接受的修辞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目标语写作中加以避免。这让笔者思考,对比修辞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用于解决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写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们确实会将在汉语中认为比较适当而在英语中并不合适的修辞模式在写作中迁移到英语中去。我的这些观察和经验也在其他英语教师那里得到证实。他们常常抱怨说他们的学生在写作中使用不恰当的结构和语篇模式。

对比修辞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跨语言差异以及语篇迁移。这种信息可以给语言教师提供重要的借鉴,以利于他们了解如何利用这些语言差异和语篇迁移进行教学。英语写作教学需要中国英语教师将词汇、语法、连贯层面的研究成果纳入思考范围,但同时还应超越这些层面,从语篇层面上思考英语写作教学。这样的考量将使我们把语篇的各种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包括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面,而这正是研究者要考虑的研究重点。

3.对新的研究方向的思考

笔者认为,对比修辞新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在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跨语言差异和语篇迁移方面的研究,力求对揭示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层面上的异同比较做出贡献。笔者以《议论文写作英汉对比修辞研究》为题,申请了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该研究中,笔者对比我国英语专业学生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的议论文写作也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与国外同等教育水平的以英语母语的学生的写作进行对比。通过对他们的英语作文进行采样分析,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和英语语篇组织能力测试,以了解他们对于英语语篇组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组织英语语篇的实际能力。综合作文分析结果、调查问卷和语篇组织能力测试结果,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角度对提高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语篇组织水平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提供给中国的英语教师,以便他们能够得到培训得以知晓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这样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汉英双语环境下篇章迁移的本质。

该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研究英汉对比修辞在议论文中修辞方式使用的异同问题。笔者对中国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英语写作做了对比修辞学研究。除了对比学生的汉语和英语写作外,应当还包括将我国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英语写作与国外同等教育水平的以英语母语的学生的写作进行对比。虽然修辞迁移问题涉及各种教育水平,我们仅仅选取大学生水平这一层次对比学生写作中的修辞问题。在本研究中,英语专业大三学生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对比层次,因为在这一层级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当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因为大学生要参加标准化英语水平测试,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写作水平能够比较直观的进行对比。

本研究中要使用的文章类型为议论文。议论文在本研究中指通过论据和论证试图说服读者接受作者观点、立场、态度的文章类型。议论文被认为是最适合本课题的对比修辞学研究。其一,议论文是遵照推理的文章类型。推理被广泛认为是因文化差异而变化。议论文的另外一个特征使其成为对比修辞研究的理想对象是价值观。prosser(1978)在其著作“theCulturalDialogue”中将价值观看作是文化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方面,即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暗示着坚实的基础,只有当一种论证出自某种文化的独特的价值观时它才是有意义的论证。有鉴于此,所有的论证都涉及推理,所有的推理都是被某种价值观所决定其方向。

本研究所要重点关注的议论修辞的方面是句子层面和语篇结构层面的研究。句子层面上语篇结构层面能够有效区分议论文与其他类型文章的方面,即议论中的结构和辩论部分。语篇结构层面上对比我国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议论文与国外同等教育水平的大学生所写的相同题目的议论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和语义衔接手段。即比较分析两种被试所写的作文的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计算各种模式类型在所选语料中的出现次数和频率,并用方差检验测算差别假设;然后分析两种语篇的语义衔接手段,计算各种语义衔接小类在语篇中的出现次数和频率,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类型差别检测。

4.结语

对比修辞不仅是跨语言的,更是跨文化的。英汉对比修辞学研究应着力探讨中英文写作中是否存在组织结构、模型和句法上的修辞差异,以及对比修辞理论如何影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两个问题。通过研究和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修辞特征差别和相似之处,做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拿到实际英语写作教学中加以验证,得到的结论就可以为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借鉴。这样的研究结果还给跨文化语篇对比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汉语和英语在语篇修辞模式方面的区别和差异究竟是类型上的,还是程度上的,需要在分析更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下结论。此外,当跨语言对比分析延伸到语篇层面上时,语言运用与文化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复杂,一种语篇修辞模式是否并在多大程度上与一种思维模式相对应,修辞模式的选取主要与文化中哪些因素有关,同一文化中不同体裁文体之间在修辞模式上有何异同,这些异同是否超越了特定语言与文化的界限,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prosser,m.H.(1978).theculturaldialogue:anintroduction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Boston:Houghtonmifflin.(1985;1989).washington,D.C.SietaRinternational.

语篇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体裁;体裁分析;体裁教学法

一、体裁

就对“体裁”的认识,秦秀白在《体裁教学法评述》一文中总结到:主要有两个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SwalesianSchool”和以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School”。Johnm.Swales认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交际事件就是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运用语言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办事的实例。JimR.martin把体裁看作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往过程”。两个学派对体裁的界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都认为交际目的决定题材的存在,使得某类语篇具有大体相同的图示结构,这种图示结构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的选择。(2)都强调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认为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其基本原则不能随意更改。(3)体裁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的不同,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差异。

二、体裁分析

黄小琴在《“体裁”分析及其在eSp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语域分析、修辞分析及体裁分析。并指明:语域分析的重心在于句子的语法和词汇;修辞分析的重点在于研究句子如何组织以构成语篇并生成意义。它们对应用语篇分析都有一定的优点,但是都局限于语篇中某些句法特征的分析,不能揭示语篇的交际特性,无法解释即使在相同的语域中,随着交际目的的变化,不同的语篇甚至是同一语篇内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体裁分析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不局限于对语言现象的表层研究,挖掘隐藏在表面特征背后的交际目的与动机,从而使语篇分析从单纯的“描写性”走向了“解释性”。秦秀白老师指出体裁分析的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鱼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体裁分析中用语言学分析方法来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用社会学方法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揭示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形成并得以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讨特定的交际目的如何在特定语篇中予以实现。

三、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题材分析理论自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示结构展开教学活动。以Hyon(1996)为例的教学步骤:(a)体裁分析;(B)摹仿分析;(C)小组讨论;(D)独立分析;(e)深入分析;(F)摹仿写作。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2)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3)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示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秦秀白老师指出尽管“体裁教学法”有其优点,但是也有不足:(1)体裁的规约性可能会导致教学活动有“规定主义”色彩;(2)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以语篇为中心,忽视创造性语言操练活动;(3)由于体裁的种类繁杂,在写作课和阅读课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针对这些不足,国外学者作出了改进“体裁教学法”的种种尝试。比如教师可以在把握语篇原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能影响语篇形成和理解的各种变量等等。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London:Longman

[2]Fowler,R.1970.theStructureofCriticismandtheLanguagesofpoetry:anapproachthroughLanguageinm.Bradbury&D.palmer(eds.)[m].ContemporaryCriticism(pp173~194).London:edwardamold

[3]Kay,H.&t.Dudley-evans.1998.Genre:whatteachersthink.eLtJournal52/4(308~314)

[4]Swales,Johnm.1990.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5]黄晓琴.体裁分析及其在eSp教学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

语篇教学论文篇10

因此要深入了解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以便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思维;汉语思维;模式差异;英语写作;能力培养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是英语交流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始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和写作训练中,我们应多向学生介绍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同时要求学生对好的英语语篇、语段进行认真的模仿。

一、英语语篇思维模式

(一)一般特殊型。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中是最常见、最有代表性,它不但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中,而且也常用于描写和记叙文体中。它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线性思维模式,因此,无论是下文中提到的“问题解决型”文章,还是“匹配比较型”文章,这种结构模式的语段几乎无处不在,段落层面如此,语篇层面也不例外。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概括――举例式,这种结构模式的段首句往各是一个概括句,可以表达某种观点、看法、结论和定义,以及原则和原理。下文的例证部分可以展开段首句的内容,也可以充实、强化或论证段首句的内容;其二是整体――细节式,其段首句往往概况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细节。

(二)问题解决型。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先说明情况,然后引出问题,随后做出反应,解决问题,最后进行相应的评价。这种类型多见于叙事性文体,文学作品,探讨科技、自然或社会问题的说明文也时有出现。

(三)匹配比较型。英语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构成对比语段,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它往往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与“一般特殊型”一起组成更复杂的思维模式。

二、汉语的语篇思维模式

汉语的语篇思维模式则要更为复杂,属于典型的东方“螺旋型”,其结构特点往往是从主题着手,迂回式接近主题,而不是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根据论点在文章中的不同位置,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文首型。论点在文首提出,读者可以马上了解作者的看法和观点,抓住文章的要领。

(二)文中型。论点在文章中部出现,先从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着手,经过论证得出结论,即论点,接着再补充说明。

(三)文尾型。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处才明确点出,读者可以感到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和说明后,论点在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

(四)隐含型。论点隐藏在文章中,根本就找不到,读者读完后,可以自己去概括或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语篇思维模式中只有文首型与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相同,其余三种都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特别是隐含型在西方人看来更是无法接受。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汉语的语篇思维模式是松散、缺乏逻辑性的,它是中国文化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习惯的反映,也是汉语结构重“神合”、轻“形合”的结果。

三、注重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转换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书面语模式,这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所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授内容对汉英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汉英思维的差异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跨文化的意识,培养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以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

(二)重视语篇教学。首先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并详加分析,使学生了解汉英思维模式的不同特点。根据研究,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语篇知识能力对英语写作存在着间接影响。因此,在阅读中不失时机地引入语篇知识将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方式组织思想、建构文章框架的能力。

(三)把语法教学同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法而忽视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仅是机械地学到了词汇和语法条文,对所学的语言却缺乏感觉和认识,对汉、英语言各自的思维特点所导致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更无从了解,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普遍不足。语法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罗列英语的语法现象和条文上,应该对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相互比较,使学生明确两种语言的差别所在,从而了解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在英语写作中有意识地对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转换。

总之,中国学生要写好英语文章,一方面应了解英美文化,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学会运用英语思维组织材料,从而减少文章的汉式英语,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黄玉明.从思维模式角度分析大学英语写作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9)

[2]阳军.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J].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