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6:17

应用技术论文篇1

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的硬件配备;另一个就是软件方面,通常可以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及自身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能力。经过调查,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在2005前,多媒体教学室为38个,2005-2006年为48个,2007-2008年达120个,并设有多媒体教学控制室,全面监控多媒体教学室的使用状况。在硬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0余万元/年,在软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余万元/年。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日益强大,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装备上已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层次。

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我们每天都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余讲座,学术报告等。利用网络进行工作与业余学习,而用得如何,实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或“规范”的标准来衡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脱离了“用”,什么技术都没有任何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运用图、文、声、像等多感观、多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教育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创作思维的发展,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缩短教学时间等。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越来越喜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越来越自觉地翻阅资料并自制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二、校园网络

1.对教师:校园网络组建多年,实现了网上办公、数字校园、网络课程、学生寝室上网、学生校园一卡通等一系列网络自动化设施。这无疑为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电子备课,资料查询,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从认知理论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融为一体,教学媒体是硬件资源,那么教学手段就是软件资源。教学手段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各种网络课程,可以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数字校园、网上办公系统为办公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对学生: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不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教师课堂上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寝室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校园图书馆的网络化也给学生查询资料提供便利,学生通过校园网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课外学习,远程学习,不光拓展了自身的知识面,还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同时,学校组建的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为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便捷。

三、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授课的思想观念不够。这里教师的所指,应该是一小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他们认为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够了,没必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从来都不上一堂多媒体课,因而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十分溃乏。

2.教师运用媒体的技术不高。尽管我们每年至少会针对教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多媒体技能培训,但受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不想学,有的认为没必要学,教学与技术脱节。特别是新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入,教师对新系统的基本操作不熟练,使得每堂课都需有专业人员为他们纠正操作错误,或者是指导他们操作。严重情况会造成系统罢工而无法上课。

3.学校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而运用媒体的技术可以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与技术的脱节,因此教师参不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上不上多媒体课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把课上好就行,当然这与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有关。

4.教师制作课件的随意性大。我们说课堂教学的课件可以不如比赛课件那么做得精致,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把每堂课都做得精致。但是我们要懂得一般课件的基本要素,即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选择一个合适的制作软件,课件画面要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不一定要很美,但是要觉得合理。一个课件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满屏文字的出现与传统黑板教学没有区别。近年来,学校提出要把好课件质量关,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课件不予以在多媒体教学室上课,我想这一举措对提高课件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优化教学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与质量,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推动教学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先进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全面建设与运用,迎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为我们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献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五个思考.教育信息化,.

[2]许和震.占领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全面推进院校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2001,1.

应用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高速切削刀具;数控加工;应用

一、高速切削技术和高速切削刀具

目前,切削加工仍是机械制造行业应用广泛的一种加工方法。其中,集高效、高精度和低成本于一身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领域的新秀和主要加工手段。

“高速切削”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的C.S~omom博士提出的,并于1931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切削速度与切削温度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常规的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而提高,当到达某一速度极限后,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反而降低。此后,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高速切削的设想与理论探索阶段(193l—l971年),高速切削的应用探索阶段(1972-1978年),高速切削实用阶段(1979--1984年),高速切削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高速切削加工与常规的切削加工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生产效率提高3~1o倍。第二,切削力降低30%以上,尤其是径向切削分力大幅度减少,特别有利于提高薄壁件、细长件等刚性差的零件的加工精度。第三,切削热95%被切屑带走,特别适合加工容易热变形的零件。第四,高速切削时,机床的激振频率远离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工作平稳,振动较小,适合加工精密零件。

高速切削刀具是实现高速加工技术的关键。刀具技术是实现高速切削加工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合适的刀具会使复杂、昂贵的机床或加工系统形同虚设,完全不起作用。由于高速切削的切削速度快,而高速加工线速度主要受刀具限制,因为在目前机床所能达到的高速范围内,速度越高,刀具的磨损越快。因此,高速切削对刀具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普通刀具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之外,还应突出要求高速切削刀具具备高的耐热性、抗热冲击性、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及高的可靠性。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超硬刀具材料的出现及发展。目前常用的高速切削刀具材料有:聚晶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CBn)、陶瓷、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刀具fCVD)~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等刀具材料。

二、高速切削刀具的发展情况

金刚石刀具材料。金刚石刀具具有硬度高、抗压强度高、导热性及耐磨性好等特性,可在高速切削中获得很高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金刚石刀具分为天然金刚石和人造金刚石刀具。然而,由于天然金刚石价格昂贵,加工焊接非常困难,除少数特殊用途外,很少作为切削工具应用在工业中。近年来开发了多种化学机理研磨金刚石刀具的方法和保护气钎焊金刚石技术,使天然金刚石刀具的制造过程变得比较简单,因此在超精密镜面切削的高技术应用领域,天然金刚石起到了重要作用。

立方氮化硼刀具材料。立方氮化硼(CBn)是纯人工合成的材料,是20世纪50年代末用制造金刚石相似的方法合成的第二种超材料——CBn微粉。立方氮化硼(CBn)是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超硬材料。虽然CBn的硬度低于金刚石,但其氧化温度高达1360℃,且与铁磁类材料具有较低的亲和性。因此,虽然目前CBn还是以烧结体形式进行制备,但仍是适合钢类材料切削,具有高耐磨性的优良刀具材料。CBn具有高硬度、高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等优异性能,因此特别适合加工高硬度、高韧性的难加工金属材料。pCBn刀具是能够满足先进切削要求的主要刀具材料,也是国内外公认的用于硬态切削,高速切削以及干式切削加工的理想刀具材料。pCBn刀具主要用于加工淬硬钢、铸铁、高温合金以及表面喷涂材料等。国外的汽车制造业大量使用pCBn刀具切削铸铁材料。pCBn刀具已为国外主要汽车制造厂家各条生产线上使用的新一代刀具。

陶瓷刀具。与硬质合金相比,陶瓷材料具有更高的硬度、红硬性和耐磨性。因此,加工钢材时,陶瓷刀具的耐用度为硬质合金刀具的10~20倍,其红硬性比硬质合金高2~6倍,且化学稳定性、抗氧化能力等均优于硬质合金。陶瓷刀具材料的强度低、韧性差,制约了它的应用推广,而超微粉技术的发展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为其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陶瓷刀具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高速切削刀具,在生产中有美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德国约70%加工铸件的工序是用陶瓷刀具完成的,而日本陶瓷刀具的年消耗量已占刀具总量的8%~l0%。

涂层刀具。涂层材料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一tin涂层、tiC涂层,经历了tiC-112o3-tin复合涂层和tiCn、tia1n等多元复合涂层的发展阶段,现在最新发展了tin/nbn、tin/Cn,等多元复合薄膜材料,使刀具涂层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硬质涂层材料中,工艺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tin。(氮)化钛基硬质合金(金属陶瓷)金属陶瓷与由wC构成的硬质合金不同,主要由陶瓷颗粒、tiC和tin、粘结剂ni、Co、mo等构成。金属陶瓷的硬度和红硬性高于硬质合金而低于陶瓷材料,横向断裂强度大于陶瓷材料而小于硬质合金,化学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好,耐剥离磨损,耐氧化和扩散,具有较低的粘结倾向和较高的刀刃强度。

三、高速切削刀具的具体应用情况

理想的刀具材料应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与工件有较小的化学亲和力,高的热传导系数,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理想的刀具使得高速硬切削能够作为代替磨削的最后成型工艺,达到工件表面粗糙度、表面完整性和工件精度的加工要求。硬质合金刀具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但由于较低的硬度和较差的高温稳定性,使其在高速硬切削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细晶粒和超细晶粒的硬质合金由于晶粒细化后,硬质相尺寸变小,粘结相更均匀地分布在硬质相的周围,提高了硬质合金的硬度与耐磨性,在硬切削中获得较广泛应用。

陶瓷刀具和CBn刀具是在高速硬车削和端面铣削中最常用的刀具。它们所具有的高硬度和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使其能够承受在硬切削过程中高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负荷。与陶瓷刀具相比,CBn刀具拥有更高的断裂韧性,因此更适合断续切削加工。为保证工件较高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高的热传导率和低的热膨胀系数也应是刀具材料所应具有的重要性质。因此,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CBn刀具是最适合用于高速硬切削的刀具。聚晶金刚石刀具的硬度虽然超过立方氮化硼刀具,但即使在低温下,其对黑色金属中铁的亲和力也很强,易引起化学反应,因此不能用于钢的硬切削。

一般而言,pCD刀具适合于对铝、镁、铜等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的高速加工;而CBn、陶瓷刀具、涂层硬质合金刀具适合于钢铁等黑色金属的高速加工。故在模具加工中,特别是针对淬硬性模具钢等高硬度钢材的加工,CBn刀具性能最好,其次为陶瓷刀具和涂层硬质合金。

结论

高速切削技术的问世改变了人对传统切削加工的思维和方式,极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而高速切削与模具加工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模具加工的工序流程。高速切削刀具作为高速切削技术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将为模具制造带来一次全新的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1]韩福庆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开发与选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

[2]周纯江叶红朝高速切削刀具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J]机械制造2008

[3]范炳良林朝平基于高速切削刀具锥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

[4]马向阳李长河高速切削刀具材料[J]现代零部件2008

应用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非亲缘性脐血移植;HLa配型;HLa测序技术;HLa-SBt;脐血

ClinicalapplicationofHLaSequencinginUnrelatedUmbilicalCordBloodtransplantation

abstractFromJune1998toJuly2004,Guangzhouumbilicalcordbloodbankprovidedunrelatedumbilicalcordbloodfor54patientstomorethan21transplantationcenters.HLasequencing-basedtyping(SBt)wasusedtore-analyzetheresultsofHLaantigensandallelessoas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HLaallelesandGVHD.theinformationabout48outof54patientswasobtainedafter6monthsoffollowup.SBtwasusedtoidentifyHLa-a,B,DRB1allelesin48patientsreceivedtheunrelatedumbilicalcordbloodunits,andtheobtainedresultswerecomparedwiththeresultsofHLa-SSpLowResolutiontyping.theresultsshowedthatthedifferenceofGVHDincidencebetweenlessthan2mismatchedHLasitesandlessthan3site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intheresultsfromsinglefactoranalysisandhigh-resolutiontypingofHLa-a,BandDRB1alleles,themismatchbetweenHLa-BandHLa-DRB1alleleswasfoundtobeasignificantfactorfortheoccurenceofGVHD.itisconcludedthatSBtplaysanimportantroleinumbilicalcordbloodtransplantation,andtheincidenceofGVHDishigherinthetransplantationwithHLa-DRB1allelesmismatching.

Keywordsunrelatedumbilicalcordbloodtransplantation;HLamismatch;HLasequencing;HLasequencingbasedtyping;umbilicalcordblood

HLa高分辨分型技术不仅可以对HLa血清学配型起到积极的校正作用,对研究哪些HLa等位基因相合可以明显减弱GVHD,哪些等位基因不相合可以耐受等方面以及制定相对个体化的HLa配型策略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La测序分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预防GVHD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以测序为基础的HLa分型技术(HLa-sequencingbasedtypingHLa-SBt)对可随访的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病例HLa配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HLa-a/B/DRB1等位基因匹配程度对非亲缘性脐血移植GVHD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脐血来源

脐血样本全部来自广州脐血库,脐血分离、冷冻、保存以及相关检测参考相关文献[2]。

移植供受体选择

54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样本及随访资料由国内21家移植中心提供,其中6例待随访,选择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受者一般情况见表1。table1.Generalcharacteristicsof48UCBtrecipients(略)

急性移植抗宿主病(aGVHD)的预防

48例移植病人均采用环孢霉素甲基强的松龙方案预防aGVHD。

移植供/受体的Dna提取

移植供/受体Dna提取均采用G&tDna提取试剂盒。

HLa-SSp分型

采用oneLambda公司的HLa-SSp分型试剂盒、pe9700pCR仪进行分型,采用oneLambda公司提供的HLa分型格局表判读结果。

HLa-SBt分型

应用aBipRiSm3100型测序仪进行分型。Dna4μl与pCRmix(Forensic公司提供)16μl混合,再加入金牌酶0.3μl进行扩增反应。pCR条件如下:95℃10分钟;96℃20秒,60℃30秒,72℃3分钟,36个循环;4℃forever。取pCR产物5μl在2%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确定是否扩增。向pCR产物中加入3μlexoSap-it,进行消化反应:37℃20分钟,80℃15分钟。消化后产物与Sequencingmix混合后,进行测序反应:96℃20秒,60℃2分钟,共25个循环。测序反应产物用naoac/eDta去除多余的Sequencingmix,并用100%及80%etoH沉淀和纯化Dna。加入15μl甲酰胺,置于aBtprism3100测序仪中进行电泳。利用matchtools及mtnavigator软件对电泳结果进行分析,得出HLa高分辨配型结果。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行chi-squaretest分析。结果

pCR-SBt技术分型

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HLa-a/B/DR采用pCR-SBt技术分型全部成功,SBt分型结果在低分辨水平(HLa基因型星号后2位数)与SSp分型结果完全一致。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中,HLa等位基因6/6相合4例(8.3%),5/6相合37例(77.1%),4/6相合7例(14.6%);HL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5/6相合5例(10.4%),4/6相合16例(33.3%),3/6相合19例(39.6%),2/6相合8例(16.7%),未发现HLa等位基因亚型配型全相合病例。

SBt分型结果与GVHD发生率

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HLa等位基因分型结果中,HLa等位基因匹配6/6、5/6和4/6位点相合的移植受者GVHD分别发生4/4例、18/37例(48.6%)和5/7例(71.4%),统计分析(chi-squaretest),HLa匹配程度与GVHD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受者中,植入33例,HL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5/6相合的2例移植病例均未发生GVHD,而4/6、3/6、2/6位点相合的移植病例GVHD发生率分别为54.5%(6/11)、91.7%(11/12)和75.0%(6/8),统计分析(chi-squaretest),HLa等位基因亚型不合位点不多于2个和HLa不合位点不少于3个的病例GVHD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HLa-a等位基因亚型分型结果中,HLa-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0/2、1/2和2/2相合病例分别为11、28和9例,GVHD发生率分别为27.3%(3/11)、57.1%(16/28)和55.6%(5/9),统计分析未发现HLa-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完全相合与不完全相合GVHD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61)(表2)。table2.RelationshipbetweenHLamismatchandoccurrenceofGVHDin48UCBtrecifients(略)

在HLa-B等位基因亚型分型结果中,HLa-B等位基因亚型匹配0/2、1/2和2/2位点相合病例分别为11、33、4例,GVHD发生率分别为72.7%(8/11)、45.5%(15/33)和50%(2/4),统计分析未发现HLa-B等位基因亚型匹配完全相合与不完全相合GVHD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0)(表2)。在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分型结果中,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匹配0/2、1/2和2/2位点相合病例分别为16、25和7个,其GVHD发生率分别为25%(4/16)、64.0%(16/25)和71.4%(5/7)。统计分析发现,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相合与否与GVHD发生率具有强相关性(p=0.003)(表2)。在38例HLa-DRB1等位基因全相合病例中,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匹配0/2、1/2和2/2位点相合病例分别为16、18和4个,GVHD发生率分别为25%(4/16)、61.1%(11/18)和50%(2/4);经统计学分析,比较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相合与不相合与GVHD发生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p=0.008)。

与GVHD相关的HLa等位基因亚型

在本回顾性研究中,HLa-a常见等位基因型为HLa-a*02、a*11和a*24,HLa-B常见等位基因型为HLa-B*15、B*40和B*46,HLa-DRB1常见等位基因型为HLa-DRB1*09、DRB1*12和DRB1*15(表3)。

table3.HLa-a/B/DRB1matchingandoccurrenceofGVHDbypCR-SBt(略)

剔除两点不合的样本,选择受体与供体一个位点相合而另一位点不合的病例,比较其GVHD发生率。HLa-a*02、a*11和a*24基因型分别有19例、21例和13例;HLa-B*15、B*40和B*46基因型分别有20例、13例和14例;HLa-DRB1*09、DRB1*12和DRB1*15基因型分别有11例、10例和13例(表3)。经统计分析,HLa-a*11匹配与不匹配样本GVHD发生率分别为28.6%和64.3%,HLa-B各等位基因型匹配情况GVHD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HLa-DRB1*12相合3例病例均未发生GVHD,而不相合的7例病例中有2例发生了GVHD。经统计分析(chi-squaretests)HLa-a/B/DRB1各个等位基因匹配程度与GVHD发生率未见统计学相关性。

讨论

有研究表明,单个等位基因的不匹配(如白种人HLa-a*0201和HLa-a*0205亚型)可以引起严重的GVHD;也有报道DRB1等位基因不同与GVHD之间存在强相关性,而且DRB1不合与存活期缩短密切相关[2]。但是现在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等位基因不同与它的不相合是一致的,有些HLa等位基因的不相合是可以耐受的。在nicholson等[3]对HLa-Dp抗原的报道中,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lymphocyteculture,mLC)方法观察到最强烈的mLR反应与DpB1*0301和DpB1*0201有关,低mLR与DpB1*0401和DpB1*0402有关。提高HLa基因分型的分辨率,有助于寻找HLa完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也有助于针对供、受间HLa差异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因此,有人提出界定供、受者HLa相合的标准。找出究竟哪些HLa基因座位(及其产物)在决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中起关键作用,哪些HLa(等位基因)型别不相合为临床所容许,甚至可能对病例的预后有益[9]。本研究采用HLa-SBt方法对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体HLa等位基因亚型进行分析,HLa低分辨配型结果中,HLa等位基因匹配程度与GVHD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相关性。对HLa-a、B、DRB1等位基因亚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发现,HLa-B和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完全相合和不相合的病例GVHD发生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研究结果中,HLa不相合等位基因亚型不多于2个和HLa不相合位点不少于3个的病例GVHD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以上结果从两方面给我们以提示:①HLa等位基因亚型水平的匹配对预防GVHD具有积极的作用;②一定存在某些HLa等位基因亚型,其相合与否对脐血移植病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耐受的。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HLa高分辨配型结果中,HLa-B和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匹配与否与GVHD发生率具有强相关性(p=0.000,p=0.003)。HLa-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全相合病例GVHD发生率(27.3%)明显低于HLa匹配不全相合病例(59.4%)。这说明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中,采用高分辨方法进行HLa-B和HLa-DRB1配型可以明显减弱GVHD的发生率。由于样本数较少,因此对以上结论仍然需要进行随访分析。从本结果中可以推测,HLa等位基因匹配与否对非亲缘性脐血移植者GVHD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脐血移植者GVHD的发生率低,究其原因可能与脐血中免疫细胞的抗原性低有关。因此,非亲缘性脐血移植时对HLa采用高分辨分型是有必要的。本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试图寻找出与GVHD发生密切相关的HLa等位基因型,但由于病例数较少,无法对HLa所有等位基因型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的作用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选择了HLa-a/B/DRB1位点中比较常见的亚型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中我们未发现与GVHD具有明显相关性的等位基因型。在本研究结果中,HLa-a*11等位基因相合病例的GVHD发生率(25%)明显低于不相合病例的GVHD发生率(58.3%),由于病例数少,无法进一步分析HLa-a*11等位基因亚型对GVHD的影响。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来在移植前HLa复核时对HLa-a11采用HLa高分辨方法,可能会降低移植后GVHD发生率。虽然我们发现HLa-DRB1等位基因与GVHD发生率具有强相关性,但是我们未能找到与GVHD明显相关的等位基因亚型,其原因也是由于病例数太少的缘故。

致谢:感谢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南方医院、暨大华侨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北大深圳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佛山人民医院和广东省117医院给予的支持和协作。

【参考文献】

1Santamariap,Boyce-Jacinomt,LindstromaL,etal.HLaclassⅡ“typing”:directsequencingofDRB,DQBandDQagenes.Humimmunol,1992;33:69-81

2petersdrfew,LongtonGm,anasettiC,etal.thesignificanceofHLa-DRB1matchingonclinicaloutcomeafterHLa-a,B,DRidenticalunrelateddonormarrowtransplantation.Blood,1995;86:1605-1613

3Loiseaup,esperouH,Bussonm,etal.DpB1disparitiescontri-butetosevereGVHDandreducedsurvivalafterunrelateddonor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onemarrowtransplant,2002;30:497-502

4杨文莉.HLa配型在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研究进展.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0;21:611-614

5petersdorfew,anasettiC,martinpJ,etal.tissuetypinginsupportofunrelated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tation.tissueantigens,2003;61:1-11

6HurleyCK.HLadiversity:detectionandimpactonunrelatedhematopoieticstemcelldonorcharacterizationandselection.intJHematol,2002;76(Suppl2):152-154

7mickelsonem,petersdorfe,anasettiC,etal.HLamatchingin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Humimmunol,2000;61:92-100

应用技术论文篇4

近年来,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设施还是操作系统都不断的在进步,这对科学宫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科学宫的展项展品中的展示方式和制作具有了更为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在视觉化的设计上,大型软件程序运行的流畅,大量3D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纸上或是屏幕上更逼真生动的将图像表现出来,运用最先进的3D影像技术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参考。计算机在科学宫应用后,部分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使用数量,为科学宫运营管理成本的降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展品设计和制作上更多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展品的科技含量,不仅能够对观众带来更强的吸引力,而且也利于科学普及范围的扩大。另外,计算机技术应用后,科学宫内与科学展览教育相配套的其他设施和系统也得以不断丰富的完善,使其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计算机技术在科技馆展项中的应用

2.1计算机辅助系统在科技馆展项中的应用在科技馆展项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最多的即是CaD和Cam,利用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来更好地帮助设计人员完成展品的设计,特别是在目前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在草图变化为工作图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有效地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2.2多媒体影音演示功能在展项中的应用目前在科学宫内参观者对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了解都会利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将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连接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或是投影幕上展现出来,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对科学知识进行了解。

2.3虚拟交互技术在展项中的应用目前在科学宫内投影墙的使用较为普遍,其所展现出来的图像不断发生着改变,具有独特的显示效果,图像动作非常逼真和形象,有与人进行互动游戏的效果。

2.4数字科技馆在展项中的应用数字科技馆是互联网科普的重要平台和表现形式,以计算机为信息终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互联网科普的创新思想。全方位应用多媒体技术,大量使用图形化结构、交互式参与等新技术,提高了科普内容的艺术表现力和科普性、趣味性,缩短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

2.5软件自动控制在展项中的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自动控制在科技馆展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许多展品的声音、光、电的开关电源都是由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的,每天不必挨个打开、关闭展品的电源。

2.6数字特种技术在电影展项中的应用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数字片源,计算机影像合成技术,声音处理技术,特效计算机自动控制,都在使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来支持各项设备的运行。哈尔滨科学宫4D影院属于小型特效影院,采用两台计算机服务器分别投射左眼和右眼的图像,通过第三计算机服务器合成图像和立体音源,控制特效机柜,实现坐椅、投影、特效、立体声等进行集成播放,实现观众的特别感官感受体验。

3科技馆网站的建设

科技馆网站是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其已成为科技馆与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拉近了科学技术与公众的距离,特别是能够使青少年更直接的实现与科学技术接触,有效的提升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为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科学宫网站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站内容相对较为滞后,网站中缺乏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支持,网站风格较为落后,缺乏创新性和易用性。近年来,一些大型的科普网站较多,数字科学馆也进入了快速建设时期,所以作为哈尔滨唯一一家科普知识宣传场所的科学宫,需要不断的突破传统的束缚,更好的吸引青少年的视线,继续加强网络的建设。

4结语

应用技术论文篇5

1.1关键链的概念Goldratt在《关键链》一书中将关键链定义为:在资源约束下,用最短时间完成项目。此目标决定了项目进程中的瓶颈是该项目的各条路径中,时间最长的那条路径——关键链。吉罗德·肯德尔认为,项目的关键链是由相互依存的任务所组成的最长链条,这一链条既要考虑任务的依存性,也要考虑资源的依存性。刘士新教授认为,所谓关键链是考虑工作执行时间和工作间紧前关系约束,以及工作工作间的资源冲突后,所形成的制约项目周期的一个工作序列。马国丰将关键链定义为:在一个项目体系中,如果不考虑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总存在一些对项目周期起直接制约的环节,这些环节连成一个步骤链。赵道致认为关键链就是有瓶颈工序组成的工序链,既考虑了工序间的技术约束条件,也考虑了资源约束条件,它的长短决定了整个项目工期的长短。李喆在文献中指出,各工序持续时间、紧前关系与资源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项目总工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一个或更多的工序序列决定了项目最早完工时间,这种序列即为关键链。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虽然各界对关键链的描述不同,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关键链不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工序间逻辑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共同作用下,组成项目最长工期的工序集合。

1.2缓冲的概念缓冲的设置是关键链技术的核心和精华,体现了关键链理论“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的管理思想。关键链在项目进度管理中有以下三类缓冲:项目缓冲(projectBuffer,pB):关键链末端的缓冲时间,用来保证整个项目按时完成。输入缓冲(FeedingBuffer,FB):安置在非关键链与关键链的接口处的缓冲时间,用来保证非关键链按时完成,不会影响关键的进行。资源缓冲(ResourceBuffer,RB):资源缓冲并不耗费时间,是为了防止关键链受资源短缺的影响而设置的,只要资源要在关键链上进行分配,并且该关键链上的前序任务由不同资源完成,就要放置资源缓冲,目的是保证资源在其需要时随时可用,并保证资源在关键链任务提前开工的情况下可用。资源缓冲实质上是一种预警机制,通过及时合理的沟通,让资源供应方及时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此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到位。

1.3关键链的主要技术方法

1.3.1用50%概率的可能完成时间作为任务工期的估计。关键链采用50%概率的可能完成时间作为任务工期的估计将单个任务的风险因素放到关键链中的缓冲里考虑,以缩短工期估计。这主要是针对克服“5+5=13定律”和学生综合症而提出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滤掉工期计划中的水分,而且可以给工作人员以压力,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1.3.2识别项目的各种约束条件,将关键链而不是关键线路作为项目的约束。在关键链里,资源约束同时间约束一样重要,通过约束理论来指导项目资源配置,以确定项目所受资源的约束情况,进而确定项目关键链。

1.3.3在关键链后设置项目缓冲(pB)。50%的工期估计是很容易出现延误的。在关键链后设置项目缓冲,将延误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项目缓冲在项目计划中也以任务的形式出现,只是不需要任何资源。

1.3.4在任务链汇入处设置输入缓冲(FB)。为防止非关键链任务给关键链带来延误,在非关键链任务向关键链的汇入处设置输入缓冲。输入缓冲能消化汇入关键链的非关键任务所带来的延误。

1.3.5将缓冲作为控制和衡量项目进度的有效工具。关键链项目管理通过监控缓冲来评价项目任务链的实施业绩,并根据缓冲消耗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人员采用适当的时间间隔来监视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的情况。

1.3.6使非关键链任务服从资源约束的要求。传统关键线路法鼓励任务越早开始越好,从而减少项目延误风险。而关键链项目管理却要求非关键链任务越晚开始越好,这样可以延迟现金流支出,并避免多任务的影响,使人员能专注于少数的任务,减少工作干扰,使得后续任务得以顺利开展。

1.4关键链的特点willyHerroelen和RoelLeus把关键链法与传统关键线路法进行对比后,对关键链方法的优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并通过仿真试验将关键链方法的调度计划与分支定界算法产生的调度计划进行了对比分析。

2关键链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虽然关键链技术在国外制造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该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作包持续时间估计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经常是根据工程量和资源分配来估计各工序的持续时间,然后结合施工合同、施工技术水平、环境等限制条件,确定工序的开工、完工时间,由于是事先估计,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工序的持续时间的确定是由项目经理和相关有经验的项目工作人员共同制定的。应该说这种估计方法是基本合理的,若统一的用50%的时间估计对工作包实施“一刀切”,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行的。

其次,在建筑工程中,有很多工作时间是刚性的、没有任何缩减余地的。例如:项目招标公示时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等等,这类工作的时间由国家法律、行业标准等强制规定的,对于这类工作必须按照原定的工作时间进行,没有任何缩减的余地。而对于设计、招标文件的编制等“办公室”类的工作而言,其工作时间具有很大的弹性,时间缩减对于这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大大缩短项目工期。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时间是超出项目控制范围之外的,如项目前期的各类文件的审批工作等。这类工作时间是由项目外环境所决定的。对于这类工作时间,不但不能缩减,反而应给出足够的安全时间,以免延期对项目造成影响。

显然,现有的任何一种工作时间估计方法都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类工作时间估计的要求,必须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不同工作包的时间弹性分别进行时间估计,给予不同的时间估计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制定的工期计划更符合实际。如何对不同性质的工作进行分类,分类后确定什么样的时间估计方法才是科学合理的,这些都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2缓冲大小的确定缓冲的设置是关键链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缓冲大小的确定,不能够简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所出的环境,各工作包完成时的难易程度,任务完成者的风险偏好等角度综合考虑。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管理的过程,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综合考虑,尤其是不应该忽视人的作用,应该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缓冲的确定过程中。这样得到的缓冲大小才能更加符合项目的实际,更具有可行性。

2.3资源约束关键链管理将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与工序逻辑关系同等重要的高度,并设有专门的资源缓冲来保证工序获得资源。资源,尤其是瓶颈资源在关键链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设置资源缓冲在适当的位置实质上就是在进行资源的均衡,以保证工序的顺利进行和项目各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关键链管理中,已经给出了如何利用项目中的瓶颈资源解决进度延迟的方法。

但目前关键链技术主要是针对单一资源下的项目管理,重点强调人力资源在项目进度中的安排,主要是偏重于数学优化模型的应用。这些数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得到的关键链较为准确,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使用者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且数学模型运算复杂,在实际工程中并不具有实用性。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约束的编排与选择、如何将复杂的数学最优化进行简化处理使其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关键链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缓冲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都是时间段而非时间点,因此通过缓冲区间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是完全可行的。Goldratt对缓冲区的管理采用“三色”管理,将缓冲区三等分,分别用绿、黄、红三色表示。当缓冲消耗量在绿色区域时,项目运转良好;处于黄色区域时,应加强监控并初步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当缓冲已消耗至红色区域时,说明项目进度延期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但在应用中,这种表示方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当任务完成90%而消耗缓冲80%,和当任务完成20%而消耗缓冲80%,这两种情况所对应的风险等级是完全不同的,显然Goldratt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若想要通过缓冲区进行进度监控,就必须重新制定新的监控参数。2.5关键链的应用环境在工程项目中,涉及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等多方,机构复杂,牵涉面广,各工序、子项目的完工时间通常都有严格的合同限制,一旦延误就可能遭受索赔;而关键链技术是起源于国外制造业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和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提供适合于关键链自身特点的新的项目环境。但目前对关键链的研究都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而对于其它领域的关键链项目环境缺乏相关的研究,这大大限制了关键链技术推广和应用。

3结论与建议

Goldratt在《关键链》一书中只介绍了关键链的主要思想和实施过程中的总体步骤,而对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以及实施步骤中的具体方法并未做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建筑项目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关键链的核心技术、创建适合关键链应用环境等方式,使得关键链技术更加符合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

3.1制定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关键链进度计划关键链技术作为网络计划技术的组成部分,在编制进度计划的过程中,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估计及其后续工作。因此,本文在以往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从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工作时间估计、缓冲位置及大小的确定、资源约束、关键链的确定方法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

3.1.1工作时间估计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工作弹性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工作分类标准,并确定不同层次工作的时间消减额度,使得消减后的工作时间符合关键链技术的要求——在保持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去掉各工作包的时间“水分”。

3.1.2项目缓冲及输入缓冲大小的确定缓冲大小是根据其所在链上去掉时间的大小确定的,根据风险聚合原理,缓冲时间不会大于链上各工作缩减时间之和,其大小应该与链上各个工作包的性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在确定缓冲大小时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上述根据时间弹性对工作性质的分类,不同时间弹性的工作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通过汇总链上工作包的权重系数来确定链上缓冲的大小。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确定科学的符合不同工作类别的权重系数;确定(非)关键链上权重系数的处理方法;确定(非)关键链上缓冲时间的确定方法,使得最终得到的缓冲大小更加符合进度管理的要求。

3.1.3资源和资源缓冲与其它项目相比,建筑项目资源主要有两类特点:一是涉及资源种类繁多;二是有很多资源是通过外部供应商以合同的形式提供的,其可控性不高。因此,制定进度计划时如何估计这些资源需求,并将其与关键链进度计划相结合,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资源缓冲对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也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3.1.4识别关键链通过上面对关键链技术的改进,其识别方法与制造业中的关键链确定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不同方法间的对比,本文将建立一套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关键链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建筑项目进度计划具体编制步骤。

3.2利用关键链对建筑项目实施有效的进度控制修正关键链缓冲区进度控制参数,将“已完成工作量”考虑到进度控制中,建立基于“已完成工作量”和“缓冲消耗量”两因素的新的进度监控参数,以达到准确监控项目进度的目的。

3.3创建适合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环境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关键链技术的新的项目环境:

3.3.1签订有利于进度控制的材料供应合同与企业内部门间关系不同,建筑项目中各合作方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进行联系和约束的。在关键链管理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保资源能够及时到位,这就要求实施方在同材料供应商的谈判过程中,必须签订有利于材料进度控制的合同条款。如何在合同中反映关键链的主要思想,如何签订这样的材料供应合同,将是本文在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

3.3.2创建“接力赛”式的项目氛围关键链技术的成功运用需要用一种流程来牵引和指导,项目管理团队需要一种含有自我激励机制的项目氛围。本文提出一种“接力赛”式的项目氛围,即各任务完成人员在接到任务时必须全力完成任务,并迅速将完成的工作成果交付给下一任务完成人员。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工作氛围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3.3.3建立适合关键链技术的绩效评估体系关键链管理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作为保障。本文通过区分不同时间弹性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各工作包的完成人员能够适应关键链技术下的管理方式,以克服“学生综合症”和“帕金森定律”等因素的影响。

3.3.4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任何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关键链管理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始终需要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瓶颈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更需要施工方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另外,项目经理通过缓冲区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以保证项目在进度计划的控制范围之内。怎样建立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沟通渠道才能满足关键链管理的这些需要,将是本文在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吴炜煜,岳媛媛.基于多维费用阵列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7.47(12):2095-2099.

[2]张浩,吴炜煜.基于合约事务的工程项目费用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5.45(3):293-296.

[3]teicholz,p.m.(1987).“Currentneedsforcostcontrolsystem.”projectcontrols:needsandsolutions;proc.,SpecialityConf.,aSCe,newYork,n.Y.,47-57.

[4]ibb,w.C.etc(1987).“animplementationstrategyforimprovingprojectcontrolsystem.”projectcontrol:needsandsolutions.aSCe,101-112.

[5]Hendrickson,C.t.,andau,t.(1989).projectmanagementforconstruction:Fundamentalconceptsforowners,engineers,arthitects,andbuilders.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s,n,J.

[6][美]防务系统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管理指南.宇航出版社.1992.12.

[7]余志虎,刘锦妹.费用的内容与本质[J].财贸研究.1997(5):46-47.

应用技术论文篇6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展开,而应用性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展开研究性教学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由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与数学、信息技术等联系非常紧密,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2)实践性、应用性强。企业里的物流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一线特别强调物流人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实践与实际应用。

(3)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较新的学科。2001年教育部才批准物流管理作为目录外本科进行首次招生,因此,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

(4)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互联网时代的物流管理因其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知识更新非常快,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就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必需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鼓励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要求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1)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2)探究性。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并非指学术性研究,而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去了解未专业建设知的、非预定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某些科学家的气质,如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独立自主、创新等。

(3)实践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开放性。学习的内容跳出课堂、教材、校园的限制,来源非常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几个学科综合交叉的。

(5)过程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结果,研究性教学更重视过程,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3.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重教材上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而轻从实践中获取非线性知识。在实践课程里,也是重机械重复的操作技能训练,轻思考改进的智力技能培养。而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是由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刻不容缓。

4.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及优势

(1)应用技术大学具备研究性教学的物质基础。首先,相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实践教学,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企业实训基地,为学校展开研究性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应用技术大学丰富的竞赛活动,包括各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也为研究性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物流管理专业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之间具有相通性。就开放性而言,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学内容广泛不拘泥于专业,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叉性的学科;研究性教学和物流管理专业都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研究性教学强调探究性,而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学科同时内容更新较快,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不断地产生新问题,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研究性教学有明显优势,效果会更好。

(3)新生代大学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望。针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能否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疑虑,必须指出,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要加以科学的指导,学生的创新潜力就能被挖掘出来。事实上,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视野广阔、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本身就有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很好的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从当前理论界的见解和一线教师的探索来看,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模式由易而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可以作为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先导,专题讲座要切合学生实际,内容可以是关于物流管理的,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还可以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可考虑选择一些一般性的社会课题,着重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兴趣。例如开设《生活中的物流信息技术》、《顺丰如何做到次日送达》、《丰田如何成为世界第一》、《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科研报告及论文的写作》等。专题讲座应坚持讲解少而精、以案说理,现身说法。讲解过程中要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讲座可由本校有特长教师开设,也可以从工商企业、科研机构等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人来开设。

2.开设研讨班研讨班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讨论,这种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期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研讨班开展讨论的前提是真理尚不存在,讨论过程中取消所谓的最高标准,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通过无拘无束、毫无顾忌的讨论来大胆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和趋近真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研讨班讨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企业运作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没有标准和统一答案的案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课题研究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的形式来进行。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和选择课题,制定和实施方案,最后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课题的研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可供选择的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知识探究型。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后,例如库存的基本概念及其利弊后,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并开始思考库存在各类企业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企业预防过多库存产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等等。通过知识探究来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二是社会调查型。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和社会,通过对与物流相关的政治、经济、交通、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汽油价格波动对物流成本的影响程度,营改增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影响,RFiD技术在企业里的应用效果等等,通过对相关课题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三是创造发明型。研究性教学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当属于设计和创新发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现有的物流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发明进而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效益。需要说明的是,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教学设计的关键,选题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教师只是起一个指导作用。学生所选的课题并不受物流专业的限制,可以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

4.建立物流管理研究性教学基地建立研究性教学基地是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性教学制度化的体现。研究性教学基地的建立使得研究性教学活动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实验室也可以是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会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促进、管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在内的全校范围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并给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学生要保证在四年本科教育期间至少参加一次这种基地活动。在这种制度化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基地的研究性氛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能大幅度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实施过程过中的注意事项

1.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保证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最根本的条件。研究性教学客观上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问题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转变势必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更适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改革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等挂钩,推动教师的自我转型。

2.师生角色的转变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问题的引导者转变。

3.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由于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活动地点远非教师视野所及,管理和监控的实施相对困难,只能通过间接地量表、汇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

4.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应更注重过程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因此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而不是重结果,即重点关注学生从过程中学习或领悟到了什么,对于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则不需过于关注。

四、结论

应用技术论文篇7

首先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堂理论教学、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教学和实践教学。其次,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点的实践应用则贯穿于大二(下)到四年级的毕业设计,如大二的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大三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大四的毕业设计等。其三,除了这些必修科目以外,在一些选修类项目,如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设计竞赛、社团组织中也体现了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方案的调整,可以行之有效的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学习、实践模拟电子的相关知识,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使学生在反复学习实践中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改革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手段不断改革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我们在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第一,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有效的改进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站在教师的角度,仿真技术的使用,使教师在原有电子课件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实际电路的分析过程,使得教学生动直观,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仿真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并且可以使其深刻理解在电路中,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影响。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仿真直观的了解本课程研究中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探索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引导学生利用仿真软件自行设计波形信号发生器、多路输出的直流稳压电源、心电图信号放大器、低频功率放大器、光电报警器等。学生通过这样一些模拟电路的实际应用,了解了课程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进行自发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探索研究、再探索研究到最终验证的良性循环过程。

      第二,开放实验室,提供探究和创新的良好环境。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且面向工程的课程,基本的应用电路在掌握了基本理论后,都需要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发现问题结合理论修正问题再次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这样一个螺旋式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断拓展。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和理论的差异,在实践中切实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院系面向电子信息类学生开放电子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场所,更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不可取代的自主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除集中实验外,课后及其他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时间安排,自行登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电子技术实验室安排值班教师为实验学生答疑,帮助学生探究和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在建校级资源共享课程。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研究型学习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和教学相关的资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探索式研究式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延伸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而且学习起来更加自主、高效,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学是一个获取知识、启迪思想、激发潜能、培养能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设计一种教学策略,通过优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精彩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且在课后进一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思想指导下,我们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1.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承担主导作用。在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在保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部分重点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实际电路,引入知识点。通过课堂讨论、仿真软件演示、习题研究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完成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章节的教学后,布置两到三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形成课题组。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题目的分析、方案选择、电路仿真设计、结果分析,并制作出一份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文档说明原理、分析过程、重难点及注意事项,由课题组选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且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从中领会自学的思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即讲解之后还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讨论。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查漏补缺,检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弥补,而且也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学生反映出的兴趣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在教与学的位置互换中,学生亲身体验了“教”,这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2.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

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是有限的,除了课堂教学,课后可供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多。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有效工具。如在初期给出参考书目,让学生阅读,撰写读书报告;给出优秀的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网站或电子论坛,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订好答疑时间,定期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及校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优选学生参与省及国家的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车大赛;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等。参与以上活动的优秀学生,根据培养方案中规定,均奖励相应的学分,旨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反映出学生普遍对面向实际、有挑战性的课题比较感兴趣。而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强大的兴趣驱动下,在团队精神的鼓舞下,学生自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近年来,电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大赛中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三)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时压缩的客观条件下,教学内容必须进行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在保证本课程基础及关键知识点完整的前提下进行了合适的优选。在电子教案中增加了本学科领域的技术前沿和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介绍,在不多占用课时的基础上扩展了知识的广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引了方向。

应用技术论文篇8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演变,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力之一,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计算机注重的是信息的处理效率以及系统的运行速度等,较比传统的机型,新型的计算机在成本等方面也得到了有效降低,计算机的研发人员在研发时,不断强化技能,让研发技术更加具有专业化的特点。从计算机的发展现状看,除了之前的传统型应用之外,计算机技术在生产自动化以及现代化教学等方面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教学大概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才开始应用,近几年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各科的教学都希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同现代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一堂气氛更为活跃,内容更为精彩的综合性课程。现如今,很多教学机构已经开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利用软件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化创新。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软件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并成为新世纪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行业之一,这一切正是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仍然需要发展、需要创新,软件行业的发展仍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学习对方的先进理念与先进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改变了社会的传统姿态,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文明形态,为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提供更大的便利。但是,计算机技术在某些领域仍然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专业意识,观念保守,未形成一种先进的操作理念。一些专业的计算机操作者扔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国的计算机人才无论在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本身就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需要多方力量的引导与扶持,但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人才补给等方面,仍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争取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改变现有的发展状态,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

2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现有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计算机技术仍然存在问题,很多阻碍因素不断产生,这些都为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带去了困惑。从结构化发展与空间拓展化发展两方面入手,计算机技术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从结构化发展的角度来讲:结构化一直都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因为结构化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但是计算机技术要想实现结构化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首先,要想实现结构化发展,应当考虑计算机自身的升级以及发展等问题,依照智能化发展的特点,实现自我能力的增长与提高。之后,计算机技术在发展时需要有人工进行辅助,对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索,以技术本身作为基础,发展适合技术生存的辅助行业。最后,要将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与研究而成的辅助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兼容发展,从而大幅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从空间拓展化的角度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空间拓展化发展是一种有效地实践措施,为结构化发展提供即时补充。首先,针对计算机技术在发展时暴露出来的复杂特点,需要一一解决,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要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融合到社会经济发展中,让技术能够充分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其次,计算机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集成性,这一点会大幅度的减少成本制作费用,抓住此特点能够有效的增大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范围。最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人性化发展的新目标,这一点对于智能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是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人性化发展能够进一步让计算机技术发挥出替代作用,减少人工的直接活动,避免人们花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在一些难解的问题上,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真正的便捷,保证工作的稳定、准确性,从而真正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目标。

3结语

应用技术论文篇9

确立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导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针对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本定位,中原工学院就优化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做了多方面的探究,主要可归纳为“国外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国内建筑学院校经验的推广”和“主要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外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

我国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既有经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培养方法: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一般学制三年,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又可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德国的这类学校通常规模不大,开设的专业也不多,但各有特色。这类学校的学生既有从普通中学录取的,也有从中职学校录取的,有工作经验的人也同样享有入学资格。这类大学有将近一半的教师都是“双师型”的,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除了有学历、学位方面的规定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资格证书。他们的教师除了在校教书外,同时还是各大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这些来自企业最前线的教师们能够把工作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带入到学校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国内建筑学院校经验的推广国内一些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正在积极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变,并取得了成果。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型,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工作。建筑学专业的相关学校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思路来实现学生更好地就业。这方面的代表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黄淮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主动融入驻马店市的区域产业发展,其建筑学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作品。此外,学校还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在学生的应用技术型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探索的经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2.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与建筑设计行业相关的工作。近年来,由于许多院校竞相开设建筑学专业,再加上我国的建设市场逐渐平稳,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尽可能地拓宽就业面也是优化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考虑的问题。根据一些院校的经验,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加强学生模型制作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去模型制作公司工作,也可以到专业公司从事方案草图、建筑效果图与漫游动画制作的工作,通过对建筑学相关领域实践项目的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面的多元化。

3.专业教育应与执业注册建筑师制度相结合

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注册建筑师考试的相关要求也为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优化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注册建筑师的基本训练,教学内容与注册建筑师的教育科目、内容对接,增加各工种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和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设计院”为代表的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建筑设计院和事务所等设计单位工作。一般的设计工作,通常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在如今高度商业化的设计行业,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大多都有明确的人员分工。而传统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侧重于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和削弱施工图及相关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适当加强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拓宽知识面,这是对设计单位专业人士的首要建议。其次,当前的设计工作中计算机已经成为建筑师非常重要的工具,建筑设计院或者事务所已经不再有“描图员”这一岗位,建筑师们也很少再用丁字尺和三角板绘图设计了。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随着新的建筑概念和设计方式的产生及转化,建筑业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手绘基本功的同时,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对建筑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设计,构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导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措施

(一)优化“建筑设计”课程的编排计划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建筑设计课程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体系。但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加强学生应试能力(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和快速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的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其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应紧紧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的知识点展开教学,形成不同的课程系列。

(二)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

建立创新的培养方案体系建筑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建筑师执业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建立创新的培养方案体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压缩理论课的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并以此为依据来合理、有效、适当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具体的编排中,可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从而体现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课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拓宽知识面

增加新领域技能的培养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设计院工作的需求,此外,还应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起来,真正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三、结语

应用技术论文篇10

国外已有大量的基础研究证实负压封闭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closure,VaC)技术用于伤口治疗的作用机制及优点-31,临床多中心研究中证实VaC技术能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伤口愈合、降低截肢率和再手术率,但是国内在VaC技术应用中尚存在以下不一致问题:①负压治疗源不同:国外多使用智能泵作为负压源_1-4],而国内多采用墙式中心负压或电动吸引器作为负压源;②负压值不同:国外多采用一125mmHg(1mmHg=0.133kpa)的负压值;而国内从一60mmHg至一450mmHg,差异很大;③负压治疗模式不同:国外多采用吸引5min间歇2min的间歇治疗模式,国内多为持续吸引模式;④负压治疗疗程不同:国外研究建议每周评价1次治疗效果,如果连续2—4周无明显进展,再联合其他治疗或终止VaC治疗,国内多为连续治疗7~14d-6]。⑤敷料更换时间不同:国外多建议48—72h更换1次敷料,国内多为7~10d更换1次。⑥填充敷料不同:国外采用纱布或聚氨酯泡沫’卜;国内多采用聚乙烯醇泡沫]。⑦效果评价指标和方法不同:国外多采用伤口缩小率、肉芽覆盖伤口床百分比评价效果_1i4],国内多采用愈合时间和手术成功率评价效果i6。由于医疗体制和付费方式不同,VaC技术应用中费用问题成为另一个突出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VaC技术进入医院使用后,智能泵租用费和治疗耗材费每日58美元(折合人民币350元左右),均由美国医疗保险服务中心支付。而我国多为患者自付,费用昂贵(日均1000~3000元)对患者构成了强烈的经济利益冲突,极易导致医患关系激化而引发医患纠纷,成为新技术应用的一大障碍。为此针对新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从VaC新技术改良人手,观察新技术应用效果,保证患者利益最大化。

1方法

1.1改良设计VaC治疗的各个环节

①自主设计和应用智能化负压源。我们自主改良设计VaC治疗系统¨,按照国家二类新技术管理规范申请医院立项获得批准。该负压源智能化控制,压力值稳定,操作简便,便于携带和活动,且价格便宜,减轻患者负担。②设定恰当的适应证和和禁忌证及负压治疗值。我们设计了VaC治疗知情同意书¨和操作流程,减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③改良和设定吸引模式,根据国外报告的VaC治疗模式研究结果,选择效果更优的间歇吸引模式为标准模式。④改良使用填充敷料。根据国外相关研究结果_l'和指南建议的填充敷料,我们在改良应用VaC技术时以医用纱布为填充敷料包裹多侧孔专用引流管,半透膜封闭后实施以纱布为基础的负压伤口治疗,与泡沫敷料比较,效果接近_l。纱布组价格较泡沫组费用便宜,符合患者的经济支付能力和主观愿望。⑤改良并设置VaC治疗方法和疗程。针对门诊治疗和慢性伤口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我们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门诊VaC治疗和家庭VaC治疗¨。前期观察结果表明2种方法对伤口缩小率和组织增殖活性及血管化均有相似作用。⑥改良并设定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根据国外指南推荐建议,结合预实验结果,为保证吸引效果和保护伤口周围皮肤,将敷料更换间隔时间设定为每48~72h更换1次,有堵管时随时更换。⑦改良并构建了VaC治疗的效果评价指标。根据国外VaC治疗指南推荐和随机对照研究报告,我们改良并构建了以下客观指标动态评价•723•效果:伤15面积和容积缩小率(%),肉芽组织76%一100%覆盖伤15床的时间(d)¨,压疮愈合计分表¨,免疫组化法检测伤口血管化和组织增生活性,观察伤口治疗的组织学效果H,伤口温度和酸碱度,以观察VaC治疗后的伤口微环境变化,治愈率(%),愈合时间(d),以确保VaC治疗的有效性。⑧设定VaC技术操作流程。为降低操作风险设计了“十步法”操作流程和“VaC治疗观察记录表”,用以培训护士规范操作。改良的原则是遵循伦理学“不伤害、有利、尊重和公平”原则,将循证依据与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和主观愿望有机结合,以实现安全有效实施新技术使患者利益最大化目标。

1.2设定和应用VaC治疗告知同意书

我们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制订了“门诊伤口护理中心VaC治疗知情同意书,在治疗前履行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和权益。

1.3修订“VaC治疗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主要存在出血、组织压力性损伤和感染的不良事件报告1,课题组修订了“VaC治疗不良事件应急预案”l1,作为新技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培训护士熟练掌握应用,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快速应对处理,以确保安全使用新技术。

1.4观察对象和指标

2009年1月至2012年l2月,根据VaC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入选年龄≥18岁的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VaC治疗期间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指标:事件发生率:出现符合FDa报告的不良事件例~p.VaC治疗总例次*100%依从治疗率=依从VaC治疗完成规定疗程人数/入选总人数*100%在入选患者伤口治疗结束后统计治愈率=伤口愈合人数/入选总人数*100%

2结果

我们在门诊伤口护理中心和全院应用VaC技术共治疗深度压疮、糖尿病足溃疡、外伤难愈伤口、手术后愈合不良或感染裂开或排异难愈的伤口共计78例,患者依从性好,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对VaC治疗目的和可能的风险理解并积极配合完成规定疗程,无脱落。依从治疗率达到100%,无不良事件发生。平均治愈率91.03%。无不良事件发生,特别是5例糖尿病严重足溃疡保足成功,避免了截肢致残;治愈1例癌症患者巨大介入治疗伤口及7例严重压疮,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100%,费用平均250~280d,较国际标准收费节约75%,较国内同类治疗节约66%左右。

3讨论

3.1遵循伦理原则告知同意和良好沟通并加强人文关怀是新技术安全和有效使用的前提

告知同意既是“不伤害、有利、尊重和公正原则”伦理学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体现,我们在设置告知同意书的过程中除了请外科专家、伤口专家、护理人员讨论外,还邀请伦理学专家和律师及患者代表参与修订,使告知同意书的内容符合伦理、法律和新技术要求以及患者的需求。为了加强沟通效果,培训护士善用技巧加强人文关怀,处理好“技术为人服务”的关系,在人选患者时,须在符合适应证的前提下完全自愿加入治疗,综合考虑其治疗需求、经济承受能力和主观愿望,把新技术的作用特点、对患者的益处、单次费用和可能风险进行合情合理的讲解,给患者全面了解和自主思考、选择的自由,并且承诺无论患者是否选择新技术,都不会影响对患者的积极治疗,如此充分尊重患者的权益,增加了患者对护士和新技术的信任度,这是患者理解和配合新技术治疗的前提,依从治疗率不但考量了护士的沟通效果,反映了患者对新技术的理解和配合程度,也考量了新技术的安全和有效性,只有患者认同了新技术,才能配合治疗,这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需实事求是向患者反馈效果,好的结果能鼓励患者,当出现与预期结果不符时,需认真查找原因,商讨对策,如此才能体现“不伤害、有利和尊重原则”。据此,告知同意书和良好沟通在新技术安全有效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新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严格准入制度是新技术安全和有效使用的基础

严格准入制度包括新技术准入和上岗准入,新技术准入按照国家对二类技术可在当地三级甲等医院申报批准使用的管理规范,在VaC技术推广应用前申报并获得了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立项审批。培训伤口护理中心护士和研究生,经过统一考核合格准人上岗。通过严格执行准人制度,实施者能够熟练掌握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使患者对新技术和实施者产生信任、理解,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3规范操作过程是新技术安全和有效使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