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音标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8:43

英语音标论文篇1

北师大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的博士生李树杰认为:“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可偏废,而正确的发音是基础,音标的学习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英语成绩高,但是往往没法开口,就是因为发音不准确,音标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好。

二、音标的学习关键在老师

“音标是很有必要学习的,但关键还在老师。”人民大学外语系的丁老师这样对笔者说。他认为学习音标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则,但是要学就最好一步到位,否则日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正音,一旦错误的发音成为习惯,就会很难纠正。所以,他认为音标要学,而且要学好。

三、音标为辅兴趣为主

对教育部“不学音标”的决定,一些老师也表示赞同。他们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学习英语应该以兴趣为主,主要培养他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以期他们进入中学阶段后,保持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动力。音标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可能影响学生学习学英语的效果。音标是语言艺术的一种。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这一任务旧离不开这一有力手段。所以,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修养是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二级要求学生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五级要求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并能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八级要求学生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能基本听懂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二级要求学生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并能就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的对话,同时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五级要求学生能就简单的话题表达自己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并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八级要求学生能就一般话题作3分钟演讲,语调恰当,有节奏;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大意等。要求能熟练地根据音标和拼读规则读生词,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流连贯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语音、语调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四、感知音标

在初学牛津《3a》《3B》阶段,不要求掌握大量的词汇,只有一小部分单词是为了更好地向四年级过渡。我在三年级阶段就先让学生对音标有所感悟。几乎在每节课的新授词汇之前,我都要准备好小黑板,把每个单词的音标写在上面。上课时就拿出来让学生见见它们的真面目,不一定要学生掌握音标,但读音一定是到位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知道原来英语单词和语文中的生字一样,是可以拼出来的。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带领学生看着小黑板上的音标,试着把单词拼出来。到了四年级,课本中有一部分是音标教学内容。有了三年级时的基础,此时,可以单个出示音标卡片,让学生认读,可以先从简单的辅音开始。如:在教辅音[d]时,让学生举例,有哪些学过的单词中含有[d]的发音,早在备课时,我已想到了好多,哪知学生纷纷举手,你说一个,我说一个,不但把我想到的都说了,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也说出了许多。我此时真是觉得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

五、认知音标

英语音标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学英语现状音标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家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和看法这样一个课堂情景导入,结合现今高职高专学生对英语掌握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学好英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好音标。来源于/

一、引言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职业教育对学生英语学习也提出了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了解专业英语,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了配合这一需求,这些年来,我们对英语教学的教材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但无论英语教材或英语教学法怎样改,有一样是不能变的,那就是音标的学习。换句话说,最基本、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音标,才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情景

每届接到新学生时,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学英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什么?这个问题的设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这些年来对英语的认识;同时,也想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英语学习的关键。

经过讨论得到以下几种观点:

1.词汇量最重要,词汇是语言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词汇量积累多了,才算学英语;

2.语法是最基本的,它之所以称为“法”,体现出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律,有约束限定的作用,既然是“法”,肯定是重要的;

3.学英语最基本的是口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谁也不会用语法去交流;

4.还有同学认为公共三级、四级考试对是最基本的;

……

三、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听讲,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势必导致了教学手段和过程较为单一,且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只学会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

上大学后英语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学生要过级考试,要掌握一些专业英语,学会阅读外文版专业书籍,还要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大部分学生,只要肯下功夫,应付等级考试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外交流需求逐渐增多,对于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继续停留于应试和拿等级证书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张嘴!但强迫学生张开口后,一个弊端暴露出来:好多学生的口语十分拗口,究其原因,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来自城市,他们孩提时跟父母学讲的是方言,升入小学、中学才慢慢开始接触普通话,但仍有好多老师用方言来教学。所以,在他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从方言转到普通话,再转到外语,这就要比第一习得语言是普通话的城里学生在一开始多走了一步弯路。另外,师资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好多学生反映,之前老师们说出来的英语,也带着浓厚的乡音。导致学生们总觉得考试中最难的就是听力,其实听力不好,不是我们听得不多,单词记得不多,而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有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印证了李阳老师说过的话,说河南英语就只能听懂河南英语,说新疆英语就只能听懂新疆英语,说纯正的美式英文,就一定能听懂美国英文。

四、打好音标基础才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音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汉语拼音对于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回想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最初学习的就是拼音,如果没有拼音作指导,汉字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英语单词对我们来说更是外国人的符号,我们不认识,没法读,那单词的作用也要被颠覆了。

但为什么作为母语的拼音我们都学了,但我的大部分学生却说从小根本没有接受过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国际音标的正规学习呢?其实,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中都有关于国际音标的要求和拼读练习,但在大多数学校都被无情的忽视了,因为关于音标的考核几乎没有。记得小学刚开始接触英语时用的学习方法,现在想起来极为荒唐,例如,用拼音,甚至用汉字来标注发音。其实,学生们也不喜欢用这些不标准的方法学习,可有谁教过标准的方法?又有谁告诉学生还有音标这样一个约束?为什么一开始学英语就是what’sthis?what’sthat?it’sacake,而不是国际音标呢?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英语教学的失误。导致一大批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因没有打好基础而产生了对英语的厌恶和恐惧。经过十几年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把英语补回来呢?

而如果先学好音标,情况就能大有改观:

学好音标,首先可以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性。发音是最直观的评价我们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好的发音反过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好音标,还可以让我们告别先前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规范了发音,掌握了地道的口语,自信心自然提高,不必再担心说出来的英文会招人笑,口难开了。

学好音标,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积累词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看到一个陌生的单词,通过音标就能准确拼读,从而达到有效的记忆单词,慢慢产生学英语的兴趣,这才是必经之路。反过来说,拼写单词有的时候提笔就忘,我们也可以利用正确的发音自己恢复单词的拼写。那我们的词汇量也在这一正一反中得到很好的积累了。

学好音标,英语的自学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随之提高了。

综上所述,学好英语最基本的就是打好语音基础,无论我们的英语教学采用哪种模式,对于我们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下的学生来说,牢固掌握英语最基本的音素——音标,打好扎实的基础,才是学好英语最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苑慧香.英语音标教学应先于字母教学.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4,(04).

[2]张丽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张允,李英杰,刘佳.试论汉语拼音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01).

英语音标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英语、语音、发音、界定

1.研究回顾

虽然“中国式英语”(Chineseenglish)作为学术意义上的一个术语不太容易说明,但由于它的含义主要为贬义,所谓“中国英语学习和由于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因而人们对之研究观察的目的主要出于英语学习和掌握运用的匡正或补救。

“中国英语”(Chinaenglish)的出现距今不过20多年。一般认为是葛传榘首先把“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出来的。他在指出Chineseenglish和Chinaenglish的区别时认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从此,“中国英语”的提法已渐为中国学者接受并不断的引起关注。依笔者检索所及,汪榕培的“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论断在先,李文中的旨在区别“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文章“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稍后。再后,杜瑞清、姜亚军又撰文讨论“中国英语”问题。同时,刊载该文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编者在该期“新年的话”中称:“中国英语已不是学者们虚构的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该文预言,随着学习英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英语有可能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第二语言,最终“中国英语”也许会成为英语最大的一种变体。如此,针对“中国英语”的各个层面进行客观的定义、描写和解释都是不可或缺的。按照杜瑞清和姜亚军的看法,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引起了英语的本土化(nativization)。至此似可确认,带有中国地域色彩的一种英语变体在对内对外的交际活动中的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迄今为止,尚缺乏对“中国英语”各层面的普遍接受的定义和描写。李文中曾提到有人认为“中国英语”的定义应包括三部分含义:“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以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李氏认为这种解释有一定见地却不免狭窄、粗泛,他对“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定义更有质疑而举证。杜瑞清、姜亚军的研究指出了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并以音位、词汇、语篇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音方面的论述较之李文中更有所进展。李文中对“中国英语”的观察主要从词汇、本地化词义独特句式以及篇章结构入手,其中涉及到的“中国英语”的语音特征部分并非专论,也未能明确“中国英语”的语音规范问题。事实上,他们更多地注意了“中国式的语音失误”,而姜亚军曾指出“中国英语在音位层面的特征,如英美发音混杂和源于中国英语教学和词典编撰体系的保守型发音等”。

2.中国普通话推广的语音障碍与英语发音在中国的本土化

中国的普通话推广普及过程与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存在某些可类比的情况。很久已来,普通话发音与英语发音的关系也是英语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众所周知,普通话在中国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其他层面的困难暂且不论,这里只观察普通话的发音。一方面,由于普通话的更加普及,各地方言也迅速发生变化,其语音变化越来越贴近普通话发音。这一倾向在职业人群、接受良好教育者和年轻一代中更为显著。例如,“上海方言的语音……明显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意味着各地方音有与普通话语音存在着“互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由于各地不同方音(accent)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少普通话变种。比如,对相当数量的中国人而言,很容易感受到上海人所讲的普通话和广东人所讲的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

普通话关于语音的定义和不同地方中国人实际上所操的普通话发音“背离”现象也许能为中国英语的语音界定带来某些启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依然单就语音而论,几乎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中都有需要纠正的方音。试想,如果某人在讲普通话时未能克服其方音系统中的不谐音素,那么他必然从语音方面对其所操的普通话进行“修正”。换言之,他使用了其语音系统某些已经存在的音素来替代应有的音素。让我们姑且将其看作是普通话在推广进程中的”本土化”现象。

英语语音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因与此相仿佛。一些英语学习者在把握某些英语音素时感到困难。他们对此的应对策略是:使用语音替代,即使用母语系统中已有的最为相似的音素来替代目标音素。还有学者指出,汉语中缺少的英语音素正是中国人感到困难的音素。事实上,音素带来的困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中国为数可观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另一方面的麻烦来自超音段音位层面,如重音、弱化、同化和连读等。确实,在实际的言语统一体中,上述要素都是在我们称之为“语流”中体现的。例如,通常的情况是单个音素的克服容易些,在单词的发音中正确地体现这些音素就困难些,更难的是在语流中对这些音素的正确把握。然而,它才是最有价值的。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该层面的问题得不到或尚未解决,其后续对策必然是求助于母语系统的相应部分。如此,英语语音在中国的被“修正”则是难以避免的。

3.关于中国英语语音的讨论

就英语在不同国家的语音特征而论,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人“生于齐者,不能不齐言,生于楚者,不能不楚言”的论断。这表明,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同操汉语的人们实际发音表现为多种地区口音(regionalaccent)并存的语音特征。就发音而言,英语的多样性不断被人们所认识。今天,大多数人已习惯了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英语的存在。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们能够不费气力地将它们从发音方面加以区别。另外,我国一些学者也曾指出区域性变体如印度英语,尼日利亚英语,和新西兰英语的某些语音特征。那么,作为另一变种的中国英语必有其相应的语音特征。这是因为,不少人在学习英语发音时,母语发音的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是必然会发生的。现实的情况是,汉语中的多种地区口音使中国不同地区的英语学习者的发音更为纷繁。我们认为,一方面分别对其语音进行描写不容易进行;同时其中任何一种英语发音也缺乏普遍意义。

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的中国英语概念未能明确涉及它的语音界定规范。出于学术意义上的便利和作为实践意义上的规范的考虑,我们主张:应视中国电台的界定英语播音员、主持人的实际发音为中国英语的典范和描写对象。主要理由如次: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人口之众,恐怕是除英语国家之外所仅见,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中国人英语发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分别对其进行描写既耗时费力又缺乏广泛意义。其一,以主持人的实际发音为中国英语的语音典范将避开实际发音的纷繁而有助于专注于具有广泛意义者。其二,中国英语的语音界定必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发音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语音层面的描写带来推动。我们相信,主持人的发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英语教育在英语发音方面的最高成就。可以想象,他们获得主持人职位的重要条件是具有英语发音方面的相对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是成功的,他们的成功影响着未来的英语学习者。简言之,将他们所操英语的语音视为中国英语的典范具有某种英语语音教学的导向引领意义。其三,在国际上非英语国家的对外英语节目、广播的播音员、主持人一般都是各国自己培养的,鲜有雇用母语为英语者或本民族语为非英语者但从小生长于英国国家者充任的例证。这种国际通行做法也许一定程度上关乎民族感情、尊严和一个国家的英语教育实力的象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专注于某一国家的对外英语广播一段时间,不必等到播音员自报家门,我们就能辨别出是哪个国家的英语广播节目。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视为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效应。也许,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客观上助长了英语发音在不同国家的“本土化”。应当承认,所有这些不同的英语发音尽可能与nativespeaker的发音接近,显示了对英语正确发音的热烈追求和殷切向往。

目前在中国,即使电台、电视台播音员的普通话发音有时也偏离了纯正的、正统的、符合定义的普通话标准。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普通话发音被广泛接纳,在一些广告、娱乐节目中尤为显著。这说明在实际交际活动中,公众对一些语言变体的态度越来越宽容。故尽管中国的电台、电视台英语栏目主持人、播音员所操的英语与英美播音员的发音尚有差距,但仍应视为中国英语的语音典范和被描写对象。实际上,任何标准语音的确定都具有一种人为的选择或干预印记。例如,Jones曾多次宣称Rp本身并不比其他发音模式“优越”或“漂亮”,他之所以把Rp作为词典记录的对象,是因为他恰好能够充分地、正确地取得有关这种发音的知识。他无意成为语音改革者或决定语音好坏的评判者。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英语的语音界定既要正视和反映大多数受过良好英语教育的中国人英语发音的客观实际,又要有在语音标准认定上的人为干预和选择。就其实质而言,定义中国英语的语音应是认定一种英语变体的语音标准。我们认为,该标准应该是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具备学术意义上的可描述性。为此,中国英语语音层面的界定既是规定性的,又是描述性的,且规定性先于描述性。换言之,其描述性是以规定性为前提的。其规定性的意义:避开了中国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发音的纷繁,专注于具有代表性者;其描述性的价值体现在反映中国英语的语音现状,以发现英语教学的问题,而后寻求对策,图谋改善。相应地,一种制度上或机制上的逐步健全有助于这种语音环境的形成。我们相信,中国的各级学校的英语教育与以英语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这并非一定意味着中国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发音以主持人的发音为依归。语音学习的范型(model)还应以英美主流英语国家的大众英语(GeneralBritishenglish&Generalamericanenglish)发音为首选。毕竟,以此为追摹对象,“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不然,“路头一差,则越鹜越远”。实质上,被界定的中国英语语音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状况。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还需要终身学习和完善。

参考文献

[1]o’Connor,F.D.,1976,Betterenglishpronunci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贾正国,普通话[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徐家祯译,语言和情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4]丁鹏儿,美音与英音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1)

[5]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1)

[6]姜亚军,近二十年worldenglishes的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

[7]刘夏君,英语语音教学的有效手段,[J],教学与管理,2007,(30)

[8]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

[9]孟悦,王艳宇,普通话发音水平与英语发音水平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1)

[10]查爱霞,普通话和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J],双语学习,2007,(05)

[11]颜静兰,“美音热”与美国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2)

英语音标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母语迁移,语言僵化,英语语音教学,英语语音测试

 

0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为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基础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其中对英语语音教学给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标准》关于语音教学目标可整理如下:

二级: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则;了解单词有重音;语音清楚,语调自然;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五级: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能根据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八级:在实际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根据语音、语调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和态度;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语句;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能使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

然而在周口地区,学生完成基础教育后,在英语语音方面却很难达到《标准》要求。造成这一情况有几个原因,其中包括母语迁移、语音僵化以及在基础英语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测试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1周口地区学生英语语音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完成英语基础教育后的学生进行测试,我们发现周口地区学生的英语发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v]音与[w]音混淆;[θ]、[e]读成s、z;[?]音读成x(西)音;[t?]、[d?]读成q、j。还有很多音受方言影响严重,例如:以扶沟地区为主,英语发音的/f/、/h/产生混淆。如:feel读成heel fear读成hear。周口西部地区的同学在英语发音中/dz/与/d?/不分,/ts/与/t?/不分英语语音测试,/s/与/?/不分。如:jeep[d?i:p]读作[dzi:p];cheep[t?i:p]读作[tsi:p];nation['nei??n]读作['neis?n]。双元音/au/发成单元音/?/,如把now/nau/读作/n?/;把out/aut/读作/?t/;把how/hau/读作/h?/。双元音/ai/发成单元音/e/,如把light/lait/读成/let/let;side/said/读成/sed/said。

2出现问题的原因

2.1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现象,它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Littlewood,1984:25)。“由于学习者已经养成了母语的语言行为习惯,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即要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约束”(许余龙,2002:278)。taylor(1975:391-399)通过实际调查证明,初级阶段的学生比中级阶段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较多地依赖于语言迁移。H.ellis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并称这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也许是最为重要的概念”。根据James的观点,将H.ellis的定义中的“任务a和任务B分别置换为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那就是语言迁移。换言之,语言迁移就是二语习得的学习心理理论。对语言迁移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和二语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话题之一。odlin在总结了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迁移现象成果的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被称为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两种。正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的母语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负迁移指的是使用这些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ellis,2000:29)。绝大部分的语言学家都承认语音的负迁移,具体表现为人们在学习外语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着某种母语的口音,让本族人能很容易地辨认出来。语音的负迁移现象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语言学家也举例证明母语为西班牙语、拉丁语、日语或泰语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往往会有母语负迁移的现象。Rodellis(1997)指出“语音迁移是最活跃和最固化的”,过了关键期(puberty)之后,任何人学习外语几乎没有能不带口音地说出“地道”(nativelike)的外语。这些都是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干扰结果。

周口地区学生英语语音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来源于母语的影响,尤其是具有方言特征的英语发音。

2.2语音僵化

语言僵化是周口地区学生英语语音出现问题的又一个原因。语言僵化现象有两层涵义。其一,不正确的目的语语言形式或错误形式的长期使用。其二,是指当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会像学习初级阶段那样有显著的提高,而处于一种似乎停滞的状态。语言僵化现象也可以理解成一种“顽固性”的语言习惯。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1)认为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能力的获得上都会出现僵化现象。

出现语言僵化的原因有很多,总的说来有基于生物论的内因;基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质量和语言习得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的外因;基于心理学的情感交互和习得者的社会归属感。

任课教师的反馈对习得者来说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任课教师发音存在问题,那这种反馈对习得者来说无疑会成为语音提高的障碍。如果任课教师对语音问题抱有消极或漠然的态度,也将会给习得者传递一种否定语音重要性的反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29名同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对其语音面貌给予反馈的只有5人;同学中间有语音面貌反馈的有15人。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是地道的中原腹地,经济水平不高,工业发展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没有外商企业,这使英语的习得脱离语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语音测试,语言脱离了文化成为了一门远离实际的理论课。而中原腹地文化源远流长,也对外族文化有一种潜意识支配下的排斥。这都拉远了二语习得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

2.3教学方法

据问卷调查,目前周口地区基础英语教育并未对英语语音教育给予充分重视。教师的教学重点仍为单词、短语、句型,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填鸭式教学法。出现这种状况与周口市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周口市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市,人口密度较高,基础教育资源有限,导致教学行政班人数严重超标,教师没有办法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新教法,而只能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英语语音教学流于形式。而部分基础英语教育课堂的英语语音教学方法仅仅是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领读单词、课文。

从态度上,英语语音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枯燥,效率较低,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发音的问题。

2.4语音评价体系

在周口地区当前的基础英语教学中,还未建立完善的语音评价体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仅通过简单的让学生朗读课文或背诵文章对学生语音进行评价,而在中招考试和高招考试中并没有对英语语音进行评价的科学体系。就现实情况而言,周口市的基础英语教育仍处于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模式中,由于语音评价体系并未纳入考试范畴,英语语音的教与学自然而然被排在了最后。

3解决建议

为了改善周口地区基础英语教育英语语音教学,我们有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听力练习的时间。科学规划学习时间是二语习得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可以借助当前的多媒体手段,通过影音资料使语音输入紧密联系语境。

其次在英语课堂上应该注重目标语文化的培养,可采用生动的表演形式,使学生了解目标语文化。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课外采集目标语文化的不同表现实例,课上通过英语讲述或演示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

第三要唤起习得者的普通话意识。通过反复建议、劝导,使学生转变使用普通话的态度。让其明白使用普通话是礼貌和文明的象征英语语音测试,并不会真正失去团体的接纳。让习得者习惯使用普通话,喜欢使用普通话,进而促进其英语发音的规范化。

第四作为教师应给予习得者正确反馈,使其认识到语音的重要性,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五,尽管对于英语语音测试已有很多研究成果,然而,多集中在小区域、小范围内解决问题。我们期望能够借鉴我国已有的普通话测试模式大胆假设,模拟创建英语语音测试系统,使英语语音测试正式化、规范化,形成一定的规模,最终得以推广。英语语音测试系统的建立不但将使英语语音评估体系更为完整,而且会促进英语习得者不仅成为英语知识的掌握者,还是实际应用的能力者。

4结语

基础英语教育是我国英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为学生开启英语世界大门的重要的金钥匙,提高学生的英语语音水平是提高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运霞。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僵化现象及对策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3):114-116

[3]李秀红。周口方言韵母系统调查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3):123-125.

[4]李小良。研究语音测试科学应对高考[J].陕西教育,2009年第七期:215

英语音标论文篇5

关键词:学英语现状音标

一、引言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职业教育对学生英语学习也提出了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了解专业英语,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了配合这一需求,这些年来,我们对英语教学的教材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但无论英语教材或英语教学法怎样改,有一样是不能变的,那就是音标的学习。换句话说,最基本、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音标,才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情景

每届接到新学生时,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学英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什么?这个问题的设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这些年来对英语的认识;同时,也想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英语学习的关键。

经过讨论得到以下几种观点:

1.词汇量最重要,词汇是语言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词汇量积累多了,才算学英语;

2.语法是最基本的,它之所以称为“法”,体现出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律,有约束限定的作用,既然是“法”,肯定是重要的;

3.学英语最基本的是口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谁也不会用语法去交流;

4.还有同学认为公共三级、四级考试对是最基本的;

三、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听讲,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势必导致了教学手段和过程较为单一,且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只学会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

上大学后英语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学生要过级考试,要掌握一些专业英语,学会阅读外文版专业书籍,还要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大部分学生,只要肯下功夫,应付等级考试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外交流需求逐渐增多,对于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继续停留于应试和拿等级证书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张嘴!但强迫学生张开口后,一个弊端暴露出来:好多学生的口语十分拗口,究其原因,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来自城市,他们孩提时跟父母学讲的是方言,升入小学、中学才慢慢开始接触普通话,但仍有好多老师用方言来教学。所以,在他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从方言转到普通话,再转到外语,这就要比第一习得语言是普通话的城里学生在一开始多走了一步弯路。另外,师资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好多学生反映,之前老师们说出来的英语,也带着浓厚的乡音。导致学生们总觉得考试中最难的就是听力,其实听力不好,不是我们听得不多,单词记得不多,而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有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印证了李阳老师说过的话,说河南英语就只能听懂河南英语,说新疆英语就只能听懂新疆英语,说纯正的美式英文,就一定能听懂美国英文。

四、打好音标基础才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音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汉语拼音对于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回想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最初学习的就是拼音,如果没有拼音作指导,汉字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英语单词对我们来说更是外国人的符号,我们不认识,没法读,那单词的作用也要被颠覆了。

但为什么作为母语的拼音我们都学了,但我的大部分学生却说从小根本没有接受过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国际音标的正规学习呢?其实,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中都有关于国际音标的要求和拼读练习,但在大多数学校都被无情的忽视了,因为关于音标的考核几乎没有。记得小学刚开始接触英语时用的学习方法,现在想起来极为荒唐,例如,用拼音,甚至用汉字来标注发音。其实,学生们也不喜欢用这些不标准的方法学习,可有谁教过标准的方法?又有谁告诉学生还有音标这样一个约束?为什么一开始学英语就是what’sthis?

what’sthat?it’sacake,而不是国际音标呢?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英语教学的失误。导致一大批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因没有打好基础而产生了对英语的厌恶和恐惧。经过十几年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把英语补回来呢?

而如果先学好音标,情况就能大有改观:

学好音标,首先可以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性。发音是最直观的评价我们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好的发音反过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好音标,还可以让我们告别先前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规范了发音,掌握了地道的口语,自信心自然提高,不必再担心说出来的英文会招人笑,口难开了。

学好音标,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积累词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看到一个陌生的单词,通过音标就能准确拼读,从而达到有效的记忆单词,慢慢产生学英语的兴趣,这才是必经之路。反过来说,拼写单词有的时候提笔就忘,我们也可以利用正确的发音自己恢复单词的拼写。那我们的词汇量也在这一正一反中得到很好的积累了。

学好音标,英语的自学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随之提高了。

综上所述,学好英语最基本的就是打好语音基础,无论我们的英语教学采用哪种模式,对于我们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下的学生来说,牢固掌握英语最基本的音素——音标,打好扎实的基础,才是学好英语最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苑慧香.英语音标教学应先于字母教学.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4,(04).

[2]张丽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张允,李英杰,刘佳.试论汉语拼音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01).

英语音标论文篇6

关键词:语码转换英语语音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码转换理论的界定

不同的语言学家(Gumperz,1971;Gudson,1981;Verschueren,1999)对于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的界定,各有侧重。Fraomkin(1998)认为语码转换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也就是说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的言语片段。具体到语音教学中,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从使用一种教学语言(目标语)转换到使用另一种教学语言(母语)。教师先发音示范,然后用目标语解释口型及舌位的摆放,对于那些听不懂的语言学术语教师要用母语进行第二遍解释,重复重点,最后用目标语评价,呈现规律为目标语――母语――目标语――母语――目标语等不断反复。人脑对语言的习得要经过信息输入、信息编码到信息输出的过程。编码是对新信息进行程序化处理,使新旧信息产生关联,知识体系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逐渐脱离对消极信息的依赖,积极信息自动的匹配,使个体的知识体系不断得以建构。在大班授课的教学环境下,新语音知识呈现阶段,教师要不断地在目标语和母语之间进行转换,以加强学生对语音知识的识记效果。在此过程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凸现:对比新旧信息时的元语言功能,即母语与目标语对比教学;简易教学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输入的目标语语音信息;强调重点,解释难点功能;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体现的交际功能等,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语信息输入的反馈要高度重视,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转换为母语进行阐释并给予学生鼓励与赞赏,以保证课堂信息输入、输出的对称性。

二、地方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英语系学生语音学习现状

由于地方高考招生政策的区域特征呈现出对英语重视程度的不同,造成生源的英语综合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相对较弱,但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求在听、说、读、写、译均衡发展。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考察了多所大学的语音教学过程,结果发现由于国内目前各种类型英语考试评价中语音的分值比重较低或不占分值,造成学校长期以来对语音教学不够重视,语音教学中倾向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语音教师在课堂中基本上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习惯于领读新单词、句子,而不是让学生独立地练习拼读,培养其学习能力。“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使学生养成动口不动脑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汉英两种语言间的障碍及方言的影响,大班上课等不利条件,使学生单独练习的机会少,造成目前学生的语音学习存在诸多问题:混淆长、短元音;双元音发音不到位;找不准单词和句子重音;弄不懂音位变体,完全爆破或不完全爆破;加音、吞音现象严重;忽视连读、意群、节奏,句子语调处理不当造成南腔北调、怪腔怪调;还存在借助汉语拼音标注元音、辅音的现象。新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学院的特殊性更要求传统的语音教学模式有所变化,对语音教学的研究与可行性策略的探索迫在眉捷。

三、英语语音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英语语音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教学系统设计模型、教学策略的运用及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1.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学法

合作学习发展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学法是指教师用常规方法向全班呈现课程内容信息,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先行掌握课程的学生要帮助掌握较慢的同伴,以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掌握课程,大家一起进行操练和练习。语音课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学法不仅呈现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教师按学生语音学习成绩给全班分成若干组,组内按好、中、差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等级。分级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进步程度加以适当调整,原则为“导生制”,即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稍差的学生学习,以此提高整组的成绩。评价的方式为课前教师检查,课下抽查,计分标准以小组为单位,月末及学期末奖评。课堂上语素、语义的识记也以小组方式进行,由此避免在操练过程中,因班型过大,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发音校正,口型及舌位的指导出现空缺。

2.语音课堂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

积极有效的教学系统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境创设问题,通过启发式问题输入,为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搭建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有意注意,从而实现语音符号的意义编码。语音信息被初步编码之后,对重点知识的强调需要运用超文本的目标语输入来加强表征效果。当前的英语语音教学,已经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惟一输入源,以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视听、教师电子教案等构建多维的教学环境,以图、文、音、像并行的目标语输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利于知识的识记与保持。立体的语音信息传到大脑的概念器后,里面会产生出语前信息,以输入的方式,将其转化到语音计划中,记忆中的语义符号和词群会为转化过程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语法编码器会产生表层结构,即以句型、分句型的形式存在于有序词义链中,通过获取储存在词义中的语素,语音信息,产生语音计划,学生会通过言语理解系统对该语音计划进行内部的检索与扫描。发音器会将语音计划视为输入信息,将其转化为话语,得以表达。这时与听觉系统相连接的言语理解系统就会起到反馈作用,被语法分析过的言语,经过语音、语素、句法以及语义分析于言语理解系统中输出。最后是对言语理解系统中的输出进行指导、监察与评估。此行为于语音教学中可能是隐性的,先于发音发生,也可能是显性的,后于发音发生。

在语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主要分为教学策略和班级管理策略,教学策略又可细分为主教策略和辅教策略。主教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主要教学行为,以语音知识的呈现为主,如语言、文字、动作及声像。如教师讲授/p/爆破轻辅音时,先以表情示众,双唇并拢,呈不说话状态。突然张口送气,以夸张式表现气流冲出口腔,发生爆破。以一张纸朝向口唇,送出的气流喷至纸面,同时辅以手势,作炸弹爆炸状,纸面吹起。学生纷纷模仿,讨论对话,此时,教师要关注学生间母语的交流效果。辅教策略是以学生或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定向的,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和课堂效果的强化等。管理策略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强有力保证,主要体现于教师对课堂时间设计(如在语音课教学中,课前演讲5分钟;小组学习情况测评(复习)5分钟;教学情境的创设及新知识的呈现15分钟;合作小组讨论10分钟;反馈强调5分钟;作业习题5分钟等)。

3.语音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根据语音课教学特点及独立学院英语系学生的特殊性,笔者实践于语音课的具体教学手段有演示法、手势法、模仿法、刻意夸张法、对比法、辨音法、口形定位法以及录音法等,下面以对比法为例,详尽介绍语音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

目标语(英语)和母语(汉语)对比教学

言语节奏可分为“重音定时节奏”(stress-timedrhythm)和“音节定时节奏”(syllable-timedrhythm)。前者是重读音节等时重复出现;后者是指每个音节出现的时间间隔相等。人在说话时,语气的强弱、音调的高低会形成一定的节奏,犹如音乐的节拍。节拍的强音在时间上按相等的间隔出现。言语中的一小节,英语中通常用“音步”来表示。

如,i/don’t/thinkican/doit.如果用(’)表示重音,用(―)表非重音,此句的轻重音就可表示为:―’――’――.

本句有七个音节,三个重读音节,三个音步。如果每个音步所用的时间大体相等,因此读i时必然要拖长一些,才能与don’t、thinkican用的时间相等,这样读起来就有了节奏。汉语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属“音节定时节奏”。古代汉语单音节居多,如诗歌,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关系,是用来“和”的,也就是吟唱的。它们的平仄格律具有工整的节奏及韵律,赋予了听觉上的美感,悦耳动听。现代汉语双音节居多,言语节奏是按意群划分的,是根据语义疏密关系所组合的节奏单位。如:他/去美国/留学了。体会意群和意群之间明显的停顿,构成节拍,形成节奏。“英语的节奏与音长、速度、逻辑重音关系较大,而汉语的节奏与声调、轻声、停顿、音长的关系较大。通过两种语言的言语节奏的比较,可以促进这两种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和教学。不同的言语节奏特点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发音习惯。由于母语发音习惯的根深蒂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语音产生负迁移的影响。通过对比,了解所学目标语节奏的不同之处,尽量减少负迁移,以达到语音面貌的改观。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语音时,训练节奏时一定要打着拍子,使每一音步的重音都落在拍子上,并注意在从一个重读音节顺利而又匀称地移动到下一个重读音节的过程中,要把中间夹的非重读音节读好。

四、结束语

英语语音课程是大学英语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英语语音知识及其综合技能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关键。英语语音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此项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英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探讨,如课堂上如何把握语码转换的频度,目标语与母语所占幅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间的分配,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独立学院的教学实际,力求找到语音教学的一般特点与本校学生特殊性的契合点,建构合作学习的语音课堂模式,进行有效的英语语音训练,提高学生的语音知识的专业素养,以此带动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Zentella,a.C.tabien,youcouldanswermeencualquieridioma:puertoRicancodeswitchinginbilingualclassroom.inR.Duran(ed.),LatinoLanguageandCommunicativeBehavior.norwood,n.J.,:ablexpublishingCorporation,1981.

【2】Johnson,D.w.,Johnson,R.t.&Holubec,e.J.Circlesoflearning.5thed.edina,mn:interactionBookCompany,2002

【3】姜亚军、殷耀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论丛[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英语音标论文篇7

关键词:中学英语语音教学困惑与出路

一、引言

2002年教育部制定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都对语音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小学不学习国际音标,要求“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初中要求“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拼读规则读出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能熟练地运用基本拼读规则拼写单词”。高中要求“能借助常用的拼读规则和音标读生词”“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和基本的拼读规则记忆单词的拼写形式”。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能力等素养的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足见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献综述

对中国学生的单词拼写语料库的研究和心理语言学分析研究证明,中国学生的拼写错误不仅和不正确的发音有关,而且与词形知识的储存有很大的关系(何安平,2001;肖旭月,2001;王雪文、孙蓝,2004)。肖旭月(2001)对中国学生的拼写错误进行了心理语言学分析,认为语音表征对中国学生的取词有很大影响。王雪文、孙蓝(2004)对中国学生的拼写错误通过语料库进行了再研究和分析,认为中国学生的拼写错误不仅与发音失误有关,而且与词形知识的储存有很大的关系。低水平学生的语音掌握不牢,绝大多数拼写错误属语音变异错误;高水平学习者词性知识的语音表征在心理词库中的存储较为清晰。但在高水平学习者中,形素转换型错误较低水平学生为多,不受发音影响的拼写形式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中小学生在语音上存在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妨碍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

三、问题和归因

拼读生词的能力是语音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英语的钥匙。学生没有良好的拼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过硬的语音技能。入门阶段拼读能力的教学会对学生各阶段的英语学习进度、效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基础教育英语语音教学的效果与目的相距甚远。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很多学生学完音标后记不准、认不全。(2)许多学生没有独立识词的能力,学英语靠鹦鹉学舌,背单词靠死记单词字母顺序,给英语单词加注汉语拼音或汉字。(3)朗读时缺乏语流变音,不能表情答意,一些学生害怕当众朗读。(4)不会拼读单词造成单词记忆困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具备拼读能力,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孤立、分散教字母、音标,忽视音素。现行英语教材语音教学内容安排分散且学程长,不利于培养拼读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受挫,教学效果差。

2.学生对于最初学习的每个单词、每一句话都要跟老师重复、模仿。由于记不住单词和句子,学生不得已用汉字或汉语拼音标注单词。学生原想学完26个字母,就像自己学会汉语拼音字母可以认读汉字一样拼读英语单词,但残酷的事实与良好的愿望相差甚远。

3.汉字标音的尴尬。由于欠缺语音知识的学习,不懂得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不会利用一定的规则朗读、拼写或者记忆单词。令人担忧的是,英语学习者越来越低龄化。小孩子在刚开始读书时既要学汉语拼音,又要学26个英语字母,若再加上48个国际音标,则音、形经常容易混淆。当孩子面对这么多单词时又碰到了发音发不准、单词记不住等难题,于是很多孩子想到了标中文和汉语拼音。如单词“menu”(卖牛,简易音标ménū)、“dangerous”(蛋饺肉丝,简易音标dāngerous)“bus”爸死,“yes”爷死,“girls”哥死,“school”死光了等,严重影响了正确发音。学生拼写中国“China”(简易音标Chīna)时,会写为“Chaina”。究其原因是将/ai/误当作字母拼写了。

四、国际音标的再认识

制定于1888年的国际音标不是英语语言本身,不是自然规律。国际音标其本身并不发音,每个音标都是人为冠以不同的读音。48个音标是一种书面符号,通过人的眼睛把书面符号传到大脑;音是一种声波,通过人的耳朵把读音传到大脑,两者之间没有天然联系。符号本身是无声的,只看符号,无论符号多好都学不会发音,必须通过模仿别人的发音才能学传统。

英语国际音标标音错位,即张冠李戴,用张三的字母标李四的发音,如用/ei/标a的发音,用/i:/标e的发音,用/ai/标i的发音,用/?藜u/标o的发音,用/ju/标u的发音。

英语音标的作用之一是标出哪个字母发哪个音,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单词的发音来自哪个字母,但标音错位极大地打乱了发音和字母的对应关系,使单词的音标和拼写字母之间形状相差悬殊,干扰了人们发现英语单词的发音规律。理想的音标符号应该能反映出一个发音来自哪个字母,使人们学会一个音标的同时,知道这个音标是由哪个字母发音的。

五、解决的途径和出路

退休教授乔治·肖(GeorgeSiao)自20世纪60年代期,经过长期潜心研究,反复验证,1998年初发明了适合我国国情、适合中国人学习特点的英语教学音标,满足广大英语学习者迫切需要一种简便、高效的注音工具——英语简易音标。“英语简易音标”以十个基本符号挑战48个国际音标英语,通过10个符号,直接在单词上标注,属直接标音法。由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圈,一点,一钩,一尖等十个符号在单词上标注,直观易学。学生见符能读,见词能拼,再配上朗朗上口的记忆顺口溜和形体操,易教易学,轻易就能掌握英语语音秘诀。特别是没有了繁琐的元音字母组合读音规则,极易混淆的辅音字母、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也轻松突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英语的发音奥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安平.学生英语拼写错误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199-205.

[3]罗立胜,张菜湘.英语语音教学的回顾及对目前英语语音教学的几点建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1-23.

[4]王雪文,孙蓝.中国学生英语拼写错误再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299-303.

[5]肖旭月.语音表征在取词中拼写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学生英语拼写错误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422-429.

[6]邱建华.论整体语言教学和字母拼音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4:003-005.

英语音标论文篇8

在以往资源缺乏、技术条件相对不足的时代,语音学家只能根据口耳之学进行研究,结论多建立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不够客观准确。广泛发展的语音语料库因其语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语音实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材料和对象。至二十世纪末语音语料库的发展促进了语言语音研究的深入,涵盖了发音语音学、音位系统的构成和特征、语流中的音变、音节、音高体系、重音和节奏等七个专题(许高渝、王之光,2002)。各语音语料库相继建成,其中大多是英语语音语料库,如于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DaRpa资助建立的英语语音语料库timit,包含630个说话者的5600多个语句,均为朗读语体的美国英语,对英语语音识别的研究、开发与评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HCRCmaptaskCorpus是包括18小时根据任务型研究设计、并经过标注的128段双人自然对话的、目前研究话语结构、韵律和语调相互关系最成功的语料库之一(Harrington,201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汉语语音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大讯飞公司的汉语语音语料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持的“863语音语料库”。为反映和记录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透视语言系统的发展规律、比较语言体系的系统差异,特别是为考察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规律及相关教学策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英语学习者语音语料库。

中国英语学习者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英语学习团体,内部存在众多差异,诸如不同方言区的方言口音对英语口语的语音习得干扰殊为明显,因此对于英语本族语人士的方言语音学特征的描写与研究对外语语言教学与研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牛津大学研究员estherGrabe博士及其团队通过在英国各方言区采集本地人口语语料,考察方言与英语语音体系的系统差异,于2002年创建了iVie语音语料库,对英国各地区方言的语音、语调系统(如说话者的说话方式、语音语调、重音和停顿)开展了系统研究。本文将系统简要介绍该语料库的内容、规模、标注系统和现有研究应用,为有志于研究英语变体和中国各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信息。

二、iVie语料库介绍

(一)语料内容、采集地区及现有规模

iVie语音语料库现有36小时的语料和4小时的已标注口语语料录音及标注信息,内有对应图片描述语料来源地、来源者性别及其相关信息。为使语料全面、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iVie语料库取材于英国及周边国的9个城镇地区:伦敦、剑桥、卡地夫、利物浦、布拉福德、利兹、纽卡斯尔、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和爱尔兰的都柏林。所选择的地区较分散,不仅选取了所谓的南部标准的英语方言(剑桥、伦敦),而且也选取了广泛使用的“现代”或“主流”的英语方言(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都柏林)。已标注的口语语料包括伦敦、剑桥、布拉福德、利兹、纽卡斯尔、贝尔法斯特和都柏林7个地区、男女受试者各一位基于5种任务形式的录音材料。

语料库中的声音文件来自于108位(每个地区12位受试者)母语朗读者(男女各半,均为16岁在校中学生),按照相同的实验任务录音并按眷写及标注文本存储。声音文件分为设定好的文字朗读(单句朗读、段落朗读)和未设定的自然口语(自由交谈、复述故事和口头交谈等部分)。单句句型包括:简单句、陈述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等,段落和复述的材料取自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片段,自然口语语料取自以吸烟为主题的话题讨论和通过看地图解说如何到达目的地的口头任务。

语料库建设者充分考虑到语音语调在不同情境、话题和说话方式等情况下将发生变化,因此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实验材料,涵盖各种句型和基本文体类型。在朗读和复述任务中,很多人的单词发音听起来都很含糊,句子也缺少抑扬顿挫;但是在访谈和地图任务中他们的发音明显变得自然,使用了重音、节奏、语调等不同语音技能。

(二)iVie语料库标注系统

iVie标注系统是基于am理论(将自主音段音系学与节律音系学结合起来的语调研究的理论框架)和toBi(tonesandBreakindices)语音韵律标注系统建立的。在toBi标注系统提供的两种短语边界表示方法(“H%”和“L%”)的基础上,iVie标注系统有两处主要改进:

iVie标注系统在toBi基础上新增了表示方法“%”用来划分无音高运动时的语调短语边界,这个符号使得转写标音更明显,更易操作。例如,iVie标注系统中,若重读音节的语调由低目标值上升到高目标值,可表示为L*+H%,而在toBi标注系统下,则需表示为L*+HL-H%;

更准确易懂,较好地解决了语音标注需求量增加带来的问题,但toBi标注系统的设计主要面向专业人士。

iVie标注系统的主要标注内容共有五个层次(见图1),即正则层(orthographictier):对发音人的发音内容进行转写,准确记录发音人所说的语句;突显层(prominencetier):将语调短语层面的重读音节加以标记(凡是重读音节,不论其音调高低与否,都相对应地用p加以标记);目标层(targettier)即语音层,对音高变化的语音细节加以描写。音系层(phonologicaltier)对发音人的语调形式进行语言学表述,与目标层相对应,来完成对语调的表达。评论层(commenttier)则提供一些辅助说明。

三、iVie语料库主要应用价值

iVie语料库提供了不同性别、不同方言、不同口头任务基础上的可对比口语语料,除了语料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语料库强大的检索功能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方便,其应用范围涉及语言韵律学、语音技术、方言学、语言习得、语言测试等领域。另外,iVie的标注系统对发音人的音韵特征进行了韵律、音高以及语调层次上的直观描写,使得研究人员在比较不同地区语音差异时,能够得到客观的数据,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揭示发音人言语的语音韵律特征,获得更为可靠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利用此标注系统及语料库中材料,许多学者如estherGrabe、Fletcher,J完成了他们在语音韵律、语调等方面的研究。

英国学者estherGrabe和Brechijepost(2001)利用iVie语料库发现英语方言语音差异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1.不同语言存在语调差异,在不同的英语方言中也存在语调差异;2.说话者朗读特定语篇时在韵律、语音、音位结构上的体现,即使在已控材料的阅读中,某一特定方言地区的受试者在朗读时也会有相当多的韵律特征。estherGrabe依据该语料库语料研究发现,16岁青少年的平均音高值与成年人相似,女性成年人的平均f0为220Hz,男性成年人的平均f0为120Hz(f0=fundamentalfrequency),说话者在对话中的f0值比在段落朗读中的低,但是此差异比成年人小,成年人在对话中的f0值比在段落朗读中的低30Hz左右。

Brechijepost(2002)选取iVie语料库内的句子和对话语料研究分析,发现说话者在用方言进行交流朗读时能产生大约30种不同的语调,其中大多数语调是其方言的代表性语调,其他方言中不曾出现。但降调和降升调则普遍出现于各类方言中,语料库语料中50%-80%的句子都呈现这两种语调。贝尔法斯特英语中有60%的句子是以降升调形式呈现。其他英语方言特别是利兹地区的方言以降调为主,而各地区方言的降升调则以从北往南的地理分布呈现逐渐弱化趋势。

中国学者孟小佳、王红梅(2009)利用该语料库研究发现除间断的祈使句外,学习者在朗读其他六种句型的句末边界调时均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句首边界调的把握情况相对较好。蒋红柳、石坚(2009)选取iVie语料库中英国剑桥地区6男6女共12位母语朗读者的不同句型的单句和段落朗读中的相关句型,从英语语调的核心声学参数调核音高入手,定量分析男女朗读者在5种不同句子类型(陈述句、陈述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感叹句)上的异同,研究发现女性各句型的调核音高由低到高依次为陈述句、陈述疑问句、感叹句、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男性的调核音高由低到高的顺序为陈述句、陈述疑问句、特殊疑问句、感叹句和一般疑问句。女性朗读者的平均调核音高均高于男性,女性的各句型调核音高也全部都高于男性。

四、结语

iVie语料库涵盖的方言种类丰富,反映了当前英国年轻人流行语言的特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及时更新对当今英语方言的认识。语料库中对各方言语音中典型音韵特征和发音差异等语言习得共性特征的概括不但有助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佐证和发展,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考;对发音人语音系统特征和偏误类型的量化分析不但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目标语发音的各项参数(如辅音的发音位置、方式;元音的舌位、唇形、开口度;重音的实现和分配以及语调操控等途径),培养正确、良好的语音习惯,对英语语音教学中发音问题的预判、语音教学目的性的加强和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该语料库语料的切分和分类方式为相关语料库的建设提供了模板和理论依据,其简洁明了的标注系统为语言学韵律研究者提供了可观清晰的材料。该语料库由于其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可比较性和机器可处理性等优点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应用。

(本研究获得宁波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SRip)项目立项资助,得到项目成员徐晨晨、吴梦依、何咪扬的大力支持,并承蒙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徐亮副教授、黄大网博士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参考文献:

[1]Grabee.intonationalvariationinurbandialectsofenglishspokenintheBritishisles[a].inGilles,p.&peters,J.(eds).RegionalVariationinintonation[C].tuebingen:niemeyer,2004:9–31.

[2]Grabee,nolanF,&FarrarK.J.iVie–acomparativetranscriptionsystemforintonationalVariationinenglish[a].proceedingsofiCSLp98[C].Sydney:australia,2001.

[3]Grabee&postB.intonationalVariationintheBritishisles[a].proceedingsoftheSpeechprosody2002Conference[C].2002:343–346.

[4]Harrington,J.thephoneticanalysisofSpeechCorpora[m].oxford:wiley-Blackwell,2010.

[5]Jarmane&Cruttendena.Belfastintonationandthemythofthefall[J].Jipa,1976,6:4-12.

[6]ortonH.SurveyofenglishDialects:anintroduction[m].London:arnold,1962.

[7]pierrehumbertJ.thephonologyandphoneticsofenglishintonation[D].UnpublishedphDthesis,mit,1980.

[8]贾媛,李爱军.iVie:语调标注系统介绍[a].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语音室编.语音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76-80.

[9]蒋红柳,石坚.英语语调性别差异的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

英语音标论文篇9

【摘要】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汉语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影响,本文从迁移的规律出发,简要从语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正迁移和语言文化的负迁移三方面论述了汉语学习经验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汉语;英语;迁移

随着世界各国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正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也各显神通,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层出不穷。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是特别理想。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英语是我国学生学习的第二种语言,学生在接触英语时,母语的学习习惯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通常认为中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由于与英语完全迥异,因此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会相较其它类母语学生来得困难,也就是说作为母语的汉语对英语学习的障碍比较大。

既然我们不能摆脱汉语的影响,为什么不让汉语的学习经验为我们所用呢?学科之间有联系,现代教育倡导跨学科学习。英语和汉语都是语言,语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1版英语新课标指出:在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时,应结合学生母语学习的经验和认知发展需求,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异同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教师们在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英语这一语言学习策略时,事实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即:母语学习经验。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发现,虽然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的地方甚至大相径庭,但是同为表达思维的语言,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

不同阶段,不同种学科间学习的相互影响,心理学上叫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和启发。根据迁移的性质,即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又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也叫“积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即为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所有语言的学习本身有共同规律。汉语学习的经验、迁移对于已掌握汉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在英语教学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学习方法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助母语的规则。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迁移规律,在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促进和加强新旧知识(即,汉语与英语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相通之处)之间产生积极迁移的作用,同时又注意纠正和防止新旧知识之间(汉语与英语的差异)产生消极干扰的作用,即促进正迁移,减少、避免负迁移,我们的英语教学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比较汉语与英语的异同我发现,汉语和英语在语音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汉语根据拼音进行拼读,英语根据音标拼读。汉语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韵母有单、复韵母,有时音节中可以没有声母,但一定有韵母,如:爱,饿。英语音标由元音和辅音构成,元音分为单、双元音。有时音节中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如,i,an。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在发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汉语b,英语/b/,汉语p,英语/p/,汉语ai,英语[ai],汉语ei,英语[ei]等等。邓一琳副教授撰写的《小学生要不要学习音标7——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点另论》中对汉语拼音到英语音标的正迁移也作了阐述。文中说:“作为中文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时间十分有限,绝不可能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习得一门外语。而且10一12岁的儿童已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汉语拼音的学习和掌握已十分牢固。这时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像学习汉语拼音那样来学习英语国际音标及最基本的读音规则,是可行有效的办法。”

汉语学习经验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还在于学习方法的借鉴上。例如,汉语学习倡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区,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字、招牌字、广告字等等进行自觉识字。这种无形中增长孩子词汇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英语,餐馆、银行、商厦、公益广告、橱窗广告等,如KFC(肯德基),BankofChina(中国银行),noSmoking(禁止吸烟),exit(出口)。教师应当利用生活中无处不有的英语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记。

再如,影视欣赏。对于方言地区的学生而言,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课堂有限的使用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方言的环境,几乎没有练习汉语(普通话)的机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讲一口过得去中文(普通话),除了其它因素外,有一项生活的内容对此的促进是巨大的,就是影视的影响。影视作品的欣赏不仅传授了语言文化也自然而然的学习了汉语。所以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观看适当水平英文版的影视作品来实现。

在促进汉语和英语正迁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的载体。英汉两种语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载体。他们的差异更多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差异上。例如,对颜色的感受和表达,英语国家崇尚白色,我们国家则视红色为喜庆的象征;不同的节日和风俗,英语国家过圣诞节,中国则过春节;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等。文化的差异对学习外语有很大的影响,容易使人产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了解这种差异,防止汉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

[2]郭巍,韩晓惠.普遍语法框架下“母语迁移作用的争论”.外语学刊,2002

[3]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英语音标论文篇10

[关键词]辅音错误;语料库;倾向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2-0032-04

0引言

随着外语教学在国内的不断普及,关于英语语音习得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从最初单纯的中英两种语音系统的对比和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已经发展为依据不同语言学理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不同层面深入研究的多元时代。尤其是近20年间,多种现代语音学、音位学、语音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逐渐运用到国内语音习得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运用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和实验研究也逐渐增多[1-3]。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见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探究了CoLSeC中涵盖的辅音发音错误,即错误频率、错误类型、错误分布及性别差异,旨在发掘常见辅音错误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1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自从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之后,国外对于中介语语音体系的研究就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虽然在一些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差异,但是中介语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已经被很多学者接受并认可[4-7]。在探讨中介语发音规律的研究中,对比分析方法逐渐被错误分析方法所取代,但对比分析法作为最基本的语言比较研究方法,还一直被沿用至今[8]。

国内中介语音系研究的基础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的中英语音对比研究,到九十年代达到一个高潮,涉及到了两种语言在语音各个层面的对比[1]。随后,运用不同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加[9-11],使用大型语料库数据进行学习者中介语语音习得规律分析的研究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出现[12,13]。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介语语音系统的规律性做出了阐释,也是中介语语音研究不断发展的表现。然而,运用语料库进行中介语语音方面的研究从总体数量上并不多见。本文运用CoLSeC,通过统计大学生英语辅音发音错误的数据,尝试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辅音发音错误的规律性及其根源。

2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英语辅音习得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1)辅音发音错误的倾向性;(2)辅音发音错误的分布规律;(3)辅音发音错误的性别差异;(4)发音错误的成因。

2)研究对象。本文使用杨慧中教授等创建的CoLSeC中的原始语料,对三届在校大学生302组共926人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武汉三个城市的大学生,其中男生277人,女生649人。

3)语料库及研究方法。杨慧中教授等创建的CoLSeC,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英语学习者最大、最权威的有声语料库,其涉及面广,内容全面,语音错误标注详尽,使用该语料库进行语音错误方面的统计与研究更有说服力。

对语料库中的原始数据,在对所标注数据中的单音发音错误分类后,排除了一些标注不清或者不具有分析价值的标注、一些非典型发音错误和误读现象后,首先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从中发现辅音发音错误的一般规律,然后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进一步探讨发生辅音发音错误的内在根源。

3数据分析

3.1错音频率的倾向性

从表1、表2可以看出,辅音发音错误频率按辅音类型划分最高的是边音/l/,虽然英语中边音只有一个,但其在所有错音中居首位,有156人次。其次是摩擦音,但因为英语中归入到摩擦音的单音有9个,相比之下这些音的错音频率只有/v/、//、/亢z/高于边音/l/,分别为213、198、178和160人次,其他单音的错音次数都明显减少。其他类型辅音错误类型依次为通音、鼻音、爆破音和破擦音。按照单音发错音的次数计算,次数最多的是摩擦音/v/,其次分别为//、/亢z/,全部为摩擦音,再次分别是鼻音/n/,通音/w/、/r/和爆破音/t/。

3.2错音分布

为了进一步发现单个辅音错误在发音位置上的规律,笔者对每个辅音错误在词首、词中和词尾的三种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只有三个单音/,/的词首错音明显多于其他单音,其他辅音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位置分布趋势。当然,这些数据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还要考虑这些辅音本身在英语单词中不同位置出现的频率。例如,/w/这个音主要出现在单词开头,而很少出现在单词末尾,还有像//不出现在单词词首,/j/不出现在单词末尾,因此这些音对应的分布数据不具备典型性。但总体来看,学生在发某个单音时如果出现错误,在词首、词中和词尾三个位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

3.3性别差异

根据本研究所有辅音错误数据显示,男生平均错音数量为1.98个,女生平均错音数量为1.56个,不具备典型性,可以说男女生在辅音发音错误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4结果与讨论

1)从单音错误频率较高的辅音类型来看,摩擦音和边音最多,而这些摩擦音多数(//、/俊/z/)是汉语辅音中缺少的,从这些音的错音类型上看也比较分散,错音类型分别为6种、9种和8种,这说明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这些汉语语音中没有的辅音时还存在问题,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音发音的正确方法,尤其是在会话过程中,由于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发音错误的类型也成离散状态。这种现象从通音/r/(错音种类8种)和边音/l/(错音种类7种)错误类型较分散的情况也可以看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语音系统的规律性和与英语拼写相结合的辅音发音方法及其规律不甚了解。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音系的辅音系统辅音数量更大,因此有些音是汉语语音体系中没有的,学生极易用相近似的汉语单音替代,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错音类型与原辅音比较的数据显示,英语中的一些摩擦音容易被相近的汉语摩擦音替代,而浊爆破音则易被其对应的清音替代。前者是由于汉语语音中缺少这些音而产生的替代现象,而后者则是由于对英语辅音中清、浊辅音对立的这种典型现象不了解而造成的。这些现象部分可以归结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英语学习初期对某些语音本身的系统知识了解不够而引起的替代和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逐渐形成的僵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中学阶段学习英语初期英语教师的语音知识系统及其教学是有很大关系的[14,15]。

2)从辅音错音在词内的分布和男女生错音的分布情况看,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在英语辅音习得方面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旦一个单音发音出现错误,这种错误将在所有的位置以错误的发音形式出现。这种情况的普遍性说明语音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问题。国内外语教学在几十年前就提倡听说领先,但是作为听说环节最重要的语音知识与能力无论在哪个层面的教学却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作为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大学生群体依然在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确实是外语教学及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

5结论及建议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CoLSeC,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见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究了CoLSeC中涵盖的辅音发音错误,即错误频率、错误类型、错误分布及性别差异,分析了常见辅音错误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最易产生语音错误的辅音为边音和摩擦音;(2)错误辅音通常与源辅音属于同种辅音类型;(3)某些辅音的语音错误趋向于出现在词定的位置,但总体来看错音分布没有明显的倾向性;(4)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辅音发音影响甚微;(5)英语学习者辅音发音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忽视语音规则限制等。上述研究成果对外语学习及教学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结论,在英语语音教学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英语教师语音素质的培养及相关研究。英语教师(尤其是英语学习初始阶段的教师)的语音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但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我国英语教学迅速普及,英语师资的需求加大,但相关的师资培训跟不上,造成基础阶段合格的英语师资缺乏、中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质不高的普遍现象。另外,在教师发展的研究中,针对教师语音水平的研究相对缺乏;(2)不同阶段适当强化语音训练。语音作为一种语言最直接、最表面化的表现形式,在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是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相应地进行语音教学。在初级阶段应主要让学生模仿,了解拼读规则,了解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中单音发音的不同特点,以掌握英语发音的特殊规律性。但到中、高级学习阶段,尤其是大学阶段,应该适当增加语音系统知识的介绍,结合语言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从知识体系的角度了解英语语音系统与汉语语音系统的差别,达到避免僵化的目的;(3)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音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关于学习者语音意识方面的重要性、达到语音教学的要求并切实提高学习者语音水平,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6]。要提高学习者的语音意识,教师对语音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也至关重要,教师本身语音意识的提高是基础,结合自身语音水平的提高,在语音教学中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语音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菜君梅.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2006,(1):35-43.

[2]许高渝,王之光.论二十世纪我国的汉英语音对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50-55.

[3]王立非,孙晓坤.国外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进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25-29.

[4]ioupG.“exploringtheroleofageintheacquisitionofasecondlanguagephonology”[a]//inJ.G.H.edwards&m.L.Zampini(eds.),phonology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2008:41-62.

[5]majorRC.Foreignaccent:theontogenyandphylogenyofsecondlanguagephonology[m].mahwah,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1:5.

[6]Selinker,L.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m].newYork:Longmaninc,1995:259.

[7]Yavasm.Finalstopdevoicingininterlanguage[a]//inm.Yavas(ed.),Firstandsecondlanguagephonology,SanDiego,Ca:Singular,1994:267-282.

[8]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9]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陈乾峰,二语韵首塞音和流音辅音群习得的优选论分析,2008:1-7.

[10]马照谦.中国eFL学习者语音感知的功能音系学分析[J].现代外语,2007,30(1):79-88.

[11]王鲁南.L2语音语际迁移的多维解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8-12.

[12]程春梅,何安平.高级英语学习者口语音段错误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3):38-42.

[13]杨慧中,卫乃兴.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建设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4]杜晓梅.初中英语教师语音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研究,1998,(4):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