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艺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8:46

景观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艺术多元综合空间形态

引言

景观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门艺术设计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将建筑、雕塑、绿化、公共设施等诸多要素进行综合、艺术的布局,以塑造建筑物外部空间艺术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它所蕴含的内容涉及到美术、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领域,景观艺术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

就景观艺术设计本身来讲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子系统;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形态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美术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可称为景观艺术设计,后者可称为室内艺术设计,这两者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景观艺术设计是以塑造建筑外部的空间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

一、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

作为塑造建筑外部空间视觉形象的景观艺术设计,有其不同于一般艺术与设计的特性。

艺术与设计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同一概念的问题。艺术,按照我们今天的解释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设计源于英语“design”的外来语,这个词在英语中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同时包括了汉语设计、策划、企图、思考、创造、标记、构思、描绘、制图、塑造、图样、图案、模式、造型、工艺、装饰等多重涵义。在“design”中除了汉语“设计”的基本涵义外,“艺术”一词的涵义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目前所形成的“艺术设计”词组是一种折衷的办法,其目的是满足公众理解上的需要。

景观艺术设计的产生,完全是现代化的结果,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已经有1/3的人生活在城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快速的交通工具、迅捷的通讯方式、拥挤的街道、密如蚁群的人流、比肩继踵的高楼大厦。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速度骤然加快,国际化和民族化共处,统一、多元成为我们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和谐完整的艺术形式作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已成为衡定艺术与设计质量的标准。直观醒目、对比强烈、快节奏富于变化而又能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艺术与设计成为设计家追求的目标。景观艺术设计就是艺术与设计的各门类在现代化的环境中,经过痛苦磨合从而融会贯通后产生的综合艺术设计类型,由此可见景观艺术设计的概念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1、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物、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独立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涉及到人文科学、艺术学、社会学、视觉心理学、民俗学、材料学等学科,并纳入总体环境的规划系统中,所以设计上的综合性将直接构成对受众人的心理、行为及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2、景观艺术设计的开放性

作为建筑外部视觉空间,景观艺术必定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有公众参与批评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场所,这些公共性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野开阔的开放性空间,如城市中的广场及绿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外部空间,在这里人与人相互交流,在满足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优秀的广场和绿地作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纽带,在提升城市品格、提高居民审美情趣方面,有着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任何区域中的景观艺术开放性是必须的,无论是在整体规划上,还是在景观造型上,都应具有现代人认同的艺术空间形态,并使这种形态折射出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3、景观艺术设计的民众性

特定区域的文化,影响着特定区域的民众,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建设,优秀的城市景观又反过来影响及感染民众的行为及心理。民众对城市环境的行为举止体现出人对所见所闻对环境的解释,对环境的感觉、信念与判断。建筑、城市、景观等构成一种长期传承的深厚的文化因素,在传播过程中被人接受并转化为民众的审美情趣,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人在同一环境中以相似的或不同的方式行事,而他们的行为又与对环境的知觉、认识、态度和价值观相关。作为公共环境中的景物,应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的特性,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作品,而是具有公众对作品的可及性、参与性,它应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体现。因此,景观艺术设计应强调民众审美的公共性,在造型、色彩、体量、材料的运用中,将大众的审美心理、大众的物质需求作为基点考虑,使设计的景观艺术雅俗共赏,与民众产生亲和性。

4、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

由于受自然、区域及不同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环境空间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空间形态,由此产生了不同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特定区域的景观综合体,要求景观艺术设计应呈现出既综合多元又独特鲜明的景观风格,独特鲜明的艺术景观能唤起民众情感的激荡,留下深刻的记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与鲜明个性的追求。

5、景观艺术设计的延续性

城市是历史的延续,既有“历时性”又有“共时性”,“历时性”即城市的构成,有一种历史的过程与先后顺序,以历史的遗存给人以自然、亲切、丰富而不刻意的印象。所谓“共时性”,即城市的建筑、景观设施,无论古代、近代、现代都在同一时空中,在“四维空间”中作为共存的事物呈现,有一种相互匹配、兼容、协调的关系,作为历时性的纵向脉络与共时性的横向关系相辅相成。只要增补适当、珍视历史遗存,将会形成独特的有文脉和现代的人文特色景观。

二、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理念

理念是哲学思想的体现,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理念就是在以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内涵,注意人文关怀,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区域特色,综合城市整体规划各个层面的关系的学科观念。

1生态意识与景观艺术设计

今日的城市生态已不仅仅是一只口号,而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科技的文明、自动化的大生产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人口集中于都市、公害、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环境遭受破坏,使得环境品质逐渐降低,生存环境受到恶化的威胁,带给现代人许多的烦恼、恐慌和无穷的祸害,无不反映出城市生态的失衡。从广义上理解,城市生态指的是人是否适宜生存,能否得到方便与安宁,能否保持生机、健康与发展。现在提出的“山水城市”、“田园城市”便是人们反思后对城市的一种现代文明的追求。

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学关注较早,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植物学家特罗尔便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观念:城市建设的景观是由所处的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群落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构成,人们面对的地形地貌、物产物侯、生态群落都综合地加入到生态景观的系统中。城市环境中的一切风景、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影响环境变化的各种生态因素与环境因素,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生态观。

作为环境设计系统的景观艺术设计,必然要融入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之中,使其成为展现当今生态城市建设文明的标志。在塑造建筑外部空间视觉形象上可将景观艺术设计与生态意识理解成几个方面,(1)由片断引起联想,如仿生设计产生对自然的联想,(2)微缩景观中窥视自然,如环境产品与自然的融合,(3)画中欣赏自然,即虚拟自然,构成人们视觉心理上的自然回归等。

2人文关怀与景观艺术设计

要研究公共环境,改善城市景观,首先就需研究环境中进行活动的主体——人及人的需求。因为人们的行为表现正是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对环境的要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适应生存,即环境舒适、设备齐全、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这是环境设计中的物质层面,也是景观艺术设计的本质体现。二是体验美感,即景观艺术设计中的种种艺术语言、形式、手法等相互的关系所形成的审美意趣。其造型、色彩、空间位置、材料、肌理等包含着人的知觉与情感的信息,使人在活动中得到各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享受,这是景观艺术设计中的精神层面。

人在文化的环境中有各种心理的表现,其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活动是指对所见所闻的景观的态度与信念,即对它的解释。行为活动是指人们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这与它们对景观的知觉、认识、态度和价值观有关,所以环境心理学与景观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景观艺术及设施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结合时,当人们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如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映时,景观艺术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当景观艺术从单体向群体发展,科技的进步又为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时,这种整体性的艺术设计便确保了景观环境中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实现。

因此,人们各种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差异,促使景观设施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机能与性格,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的体现。由于是公共环境,不同的行为方式往往造成对公共设施不同程度的破坏,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们不文明行为的产生,人们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体验,随之演变为满意、厌恶、愉快、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是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所以,对人的关注,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包括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尊重,无疑是城市公共环境有序的保证。

3文脉传承与景观艺术设计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都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各自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就首将历史环境的价值归纳为:

(1)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2)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3)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化,(4)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5)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任务。以上五个方面是世界各国对待历史环境的共识,特别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与地方来说,更应加重视。

现实的社会文化并非历史文化的再现与重演,历史传承的发展必定在新的结合点上达到新的综合。环境的创造与设计既不能脱离前人和原有的人文环境去凭空架构,也不能简单的重复过去,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创造历史,延续文脉的过程中加以发展。

现代科技越发展就越需要珍惜历史文化的价值对环境的渗透,其依据正是来自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的视觉或经验常常选择性地对某个地区的人文社会的动态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通过城市景观,以其特制构成产生独特的魅力。人类从早期的安全需要到后来的文化需求,促使城市的形成。城市提供大量的信息及各种活动,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宗教、民俗的追求与渴望,每个城市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将各种社会因素积淀形成文化,变为人们头脑中的记忆,成为可看、可触摸、可回味的符号,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也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物化。

4区域特色与景观艺术设计

城市空间可以理解为一个个有意义的领域圈的集聚,即一个个因血缘、地缘、商业、政治、社区、文化等关系组成的有生命力的生活圈,如老城区、高校聚集区、高科技区、经济开发区、繁华商业区等,促使城市向网状的、多中心的结构发展,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区域风貌,在这些区域中有其内在的、精神上与视觉上的性格指向,而景观艺术设计正成为这种性格指向的视觉焦点。根据各个不同区域特色确定其文化氛围,有的以历史为主线,突出传统,有的区域求新,突出现代感,整个城市既有总的特色,又有各区域的风格,特别是文化上的识别性,在为市民提供不同需求服务的同时,为创立区域特色打下基础,忽视城市中各区域的特点,或不管该区域中人文与自然的环境,该区域中使用群体的性格、爱好及行为特点,以统一的“单元”模式加以固定,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反感。因地制宜的设计与该区域文化、建筑语汇相适应的、有个性的景观艺术,不仅会丰富城市形象,而且更是开放性、多元化文化价值的体现。它体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人文活动与人文关怀。因此,景观艺术必须符合特定区域环境的整体风格,并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空间布局,成为区域环境的有机部分,才是创造区域景观艺术特色的关键。

5整体规划与景观艺术设计

环境景观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物象,它与城市的整体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事景观艺术设计必须设想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的方向,一方面城市遵循既定的规划进行工作,保证城市发展的有序性、连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必须考虑灵活的原则,寻找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设计出适合时展的城市各种物质形态,以满足都市人多样化的需求。景观艺术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具有上述两方面的特征,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补充与完善,所以充分认识景观的作用,才能在整体规划中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并为不同的设计方案提供弹性的空间。使有个性的设计作品不断问世,以丰富城市景观。城市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往往有三类情况:(1)总体规划。在新建街道、广场绿地时,对周边的建筑与环境进行统一考虑,以确立街道、广场绿地上各种景观的空间形态。(2)城市老区景观的规划改造,对原有的街道、建筑、景观等区域进行整体的更新设计,在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的基础上进行的增添与更新。(3)对已成型景观的增补设计,即在现有的街道、广场绿地上使环境设施更加多样化、丰富化,适应新的功能要求,使整个场所更加充满活力。

我国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的普及教育,对于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与公共环境意识的教育非常之缺,导致在城市景观艺术建设中许多的不协调现象,如盲目追求时尚,对环境设施不加分析与选择的运用,只从部门利益出发等等,由于在设计上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对城市整体风貌构架的理解和认识,有些城市景观反而造成负面的影响,形成与城市整体的不协调,由于缺乏对城市自身特色的认识与价值的肯定,对体现民族文化的环境缺乏保护,甚至对原有人文景观进行“毁灭性建设”,只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高、精、尖,使环境设施成为缺乏个性的“通用环境标准件”。景观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只有服务于整体,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已不是某种停留在表现个人创意的最初层面上的艺术,亦即是视景观为一种资源,并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使人与景观艺术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上、生理健康上与福利上的基本需求。通过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或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的艺术。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充分控制人们生活环境品质的设计过程,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郑曙旸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曹瑞忻汤重喜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洪得娟景观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包林艺术何以公共[J]装饰20036—7

(5)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注:本文发表在《装饰》2005年第3期

作者:郑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0631-5688890

theconceptoflandscapedesign

ZhengYang

景观艺术论文篇2

广义的构成艺术是指所有依照主观观念来进行的、理性的拆分、组合而形成的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和形式形态性质的艺术形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声音、绘画、文字等都属于这一范畴。狭义的构成艺术指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平面构成艺术、色彩构成艺术以及立体构成艺术。当前也有人把光影构成和声音构成也归入构成艺术的研究领域。构成艺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理论,是指导设计者如何利用某个或某些元素进行美的创造,研究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的重要课程。概括而言,构成的本意就是“组合”“拼装”,构成艺术其实就是“组装”艺术,这个一过程的进行需要注入主体的主观意识,并能够带给主体审美的愉悦。构成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朔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人类的祖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抵御攻击,发明了各种简陋的工具。而这一过程是人类在观察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组合拼装行为,实践过程中注入了人类的主观创造意识,成为构成艺术的最初源头。另外,原始文字、原始建筑以及原始化妆术等都是构成艺术的最初表现形式。构成艺术作为设计艺术的系统理念则起源于20世纪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一词最初来源于“构成主义”。“构成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开始的前卫艺术运动,受到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是艺术流派的一种。现在我们所讲的构成艺术属于设计和艺术的应用技术科学,它既非一种流派,也非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科学的、基础的艺术设计思维方法。构成的概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开始出现,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绘画,都主张放弃写实的传统,代之以抽象的表现形式。这种构成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新造型主义,以及在理论推进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持续创新中,逐渐从新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创立起一个全新的艺术原则。

二、构成艺术如何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包含点、线、面,另外还包括色彩与纹理。在园林风景设计中,把点、线、面等概念性的元素相互叠加,构成具有严谨逻辑的几何图案,物化为现实存在的植被、道路、景观等,就是对构成艺术的基本应用。园林当中的树木、山石、雕塑等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被看作点,道路、溪流等带状出现的对象可以被看作线,草坪、广场等大面积存在的景观则是构成艺术中面的运用。园林中的小品景观,通过点、线、面交叉运用,成为立体构成艺术的设计成果,能够恰当地表现整个园林的节奏与韵律。设计者还会将色彩融入景观布置之中,以抽象的造型来使整个园林产生协调舒适的氛围。

(一)点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在园林设计中,点元素可说是最微小的设计单位,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虽然我们将其称为“点”,但在实际运用中,“点”可以是一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具有各种形状和一定的体积。另外,一些小的雕塑、花草等的点缀也可以说是“点”的运用。恰当运用“点”的布局装饰作用是园林设计师创造技巧的展现,其常用手法有如下几种:陈列方式、自由方式、放射方式、旋转方式、变异方式等,不同的布局手法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的视觉效果。点元素可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园林景观中的孤植、片植、群植、假山等都可以通过“点”的形式体现在平面构成中,这些点元素的设计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丰富多彩的感觉。点元素的运用常常轻松、随意,非常多元化,可以多角度体现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愉悦观感。点元素的运用并非单纯的、孤立地存在,而是可以和其他设计元素相互配合、交错,为整个园林的氛围营造和谐、错落、富于韵律的美感。

(二)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指一切带状的景观,如林中小路、绿植组成的篱笆、蜿蜒的溪流等。线又分为曲线和直线,曲线包含弧度曲线和几何曲线;直线则可以分为垂直线、水平线,还有斜线,。不同的线条带给观者的审美感受不同。相比点元素来说,“线”更富于情感内涵和立体审美感受。如,平直的线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相对安静呆板,相反,曲线就给人以自由流动、婀娜柔美之感。所以这两种“线”常常运用于不同的园林风格营造中。比如在烈士陵园中,往往更多运用直线,以营造肃穆庄严之感。在其他日常游玩的园林景观中,则更多运用曲线,营造曲径通幽、闲适自然的园林环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元素的长度、宽度、色彩、位置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具体的园林设计实践当中,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线性元素的不同特性,进行调配、运用。

(三)面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如果说点和线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点缀,那么能够展现园林整体风格的就是“面”了。“面”主要包括大面积的草坪、开阔水面、广场等。面可以规划成各种形态,比如:圆形、菱形等形状,不同的面还可以交叉、错落、重叠,营造丰富的表现力。在进行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着眼整体,与点、线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有效利用园林资源的环境,产生和谐优美的整体感觉。“面”的实质是点与线的结合,是点、线叠加的整体表现。由于“面”在园林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所以对整个现代风景园林的整体风格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面”的具体应用也可以分为“大面”和“小面”。在“大面”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园林的整体规划风格和园林的功能,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将不同的设计要素进行有比例地协调分配,突出园林的整体风格。在基本元素的构成应用中,因为设计规划方式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同直线与曲线的效果一样,直线形的“面”给人一种简洁有序、规整严肃的美感,曲线形的“面”则表现出圆润舒适、活泼灵动的视觉体验。“小面”则常指景观墙、小水池、影背墙等设计元素,起立体装饰、营造错落感的作用,用来衬托园林的整体风格,为游客提供可供赏析的小情小景。色彩与纹理也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们存在于园林的各个布局之中,与点、线、面相互融合,烘托园林的整体氛围。色彩是最直观的元素,不同的色调营造完全不同的氛围。白色给人以圣洁高贵、冷清寂静的感觉,黑色则让人感觉庄重压抑,绿色活泼舒适、红色热烈奔放等等。在运用色彩元素时,需结合园林整体风格予以变化和融合,在整体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力求营造变化,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仅包含着景观方面的艺术构成,还包括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安排。例如,园林中的洗手间、垃圾箱、停车场以及商品服务中心等,作为公共服务设施,不但要让其美观精致,同时要兼顾其更为重要的实用性要求。服务设施应合理布局,服务半径应完全覆盖整个园林。在外观设计上也要和园林的整体风格相一致。

景观艺术论文篇3

视觉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强调真实性。视觉艺术的另一特征是它的静态的、凝固的特点,是在某一时间断面上凝固的审美客体。不过静态的视觉艺术也可以产生动态的效果。视觉艺术包括传统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环境艺术等。就环境艺术而言,大至选择师法对象的厚此薄彼,崇尚风格类型的挑肥拣瘦;小至设计色彩搭配、单体建筑、园林设计、景区规划等,可以说,在每一个环节中无一不贯穿着“视觉”这一基本因素的影响。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它们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础,相当于建一栋房屋所需要的砖、瓦、水泥、钢材等。它们是艺术家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达意念的原则和方法。艺术家就是根据各种各样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雕塑或是绘画、具象或是抽象等),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能够传达特定信息的图像。

二、城市的视觉形象

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形象最有形的视觉化表现。城市的视觉形象就是城市的“一张面孔”,让一个城市与其他的城市区别开来。例如,市政府确立了“加大对环境整治的投入,以加快经济的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得到全市人民的赞同,共同努力,把建设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花园城市,而且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些城市先后都部分或全面开展了城市形象设计,显著增加了城市价值,为经营城市和管理城市创造了无形资产,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城市中能够让人们对视觉特色感受的形式有很多,城市的标志,城市的特色景观、建筑,城市空间道路中的视觉导向,公共交通中的空间布置以及视觉设计等。行走于城市中,路边的风景、脚下的道路、手边的地图、地下的地铁站等视觉城市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人与城市视觉的和谐互动是视觉城市要达到的基本功能性目的,同时也是整个城市充满人性的活生生的证明。

三、城市景观形态的视觉艺术

1.城市建筑的视觉艺术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含城市雕塑)对于构成城市形象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名城采用大手笔,在一个区域、一座广场、一条轴线上布置若干标志性建筑,在形成建筑艺术高潮的同时也集中、典型地体现了城市文化特征。如巴黎从罗浮宫到德方斯大门的大轴线、华盛顿从国会山到阿林顿公墓的中心区、北京从永定门到景山的大轴线都是优秀的实例。建筑作品具有审美特征,它使人产生美感,建筑艺术的美主要在于视觉的形式美,它要用形象来表达意念,传达信息,而且其造型形式也是以抽象的几何构成为主的。对建筑的欣赏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一个是深层的。表层是对这些形式美的因素总体知觉,这里包括人对建筑视觉形态的形、色、光等视觉要素的分辨与感受。一个好的建筑环境,首先使人赏心悦目,尽管不理解其更深的含义,仅仅作为一种视觉对象,它是美的,它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只能停留在初级感觉阶段。另一层次较为深入,为“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在这里,人不仅能欣赏建筑本身的形式美,同时还能从这些形式中感受到某些气氛、意境,甚至对其风格、设计意图及风格产生的文化历史背景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2.城市道路的视觉艺术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视觉和感觉场所。道路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带状环境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中的景观: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风格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现代的道路景观是一种动态系统,形成动态的视觉艺术,动是它的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现代道路的景观空间构成要充分考虑汽车速度因素,这意味着一切景观尺度需要扩大,建筑细部尺寸要扩大,绿化方式需要改变;而且速度越高,变化越大。汽车时代产生的新视觉问题,要求设计人员用大尺度来考虑时间、空间的变化,同时环境中也需要有特殊吸引人的景观。

3.城市广场的视觉艺术

景观艺术论文篇4

新时期的环境设计体系里面,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通过简单、精致的符号或者各种形态等方法进行展现,并结合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使植物景观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与思想,从而展示出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蓬勃的生命力。植物景观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的共同作为让观赏者形成一定的感知。植物景观中的植物以及其形态代表了其中的物质层次。环境设计体系里面的植物景观让设计者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思维活动以及感受结合在一起,代表其中的精神层次。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和其他的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是人们的客观体验。设计者们经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颜色、层次、气味等方面进行加工处理,能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与设计者创造出的拟人化性格,能够让静止的植物变得活灵活现,让观赏者更直接而生动的感受到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者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时,会把自身的思想意识与作品结合起来,给观赏者建立了与植物景观感情沟通的渠道,能够让观赏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设计师所融入的意识与情感。

二、环境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一)通过形态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能够使用的植物种类很多,可以说对于不同的景观设计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种类都可能被用上。不同的植物类型,其形态也各具一格。不但可以根据不同植物所属的大类来进行划分,还可以带有一些特殊生长环境的生态性差异。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展示,能够让观赏者体验到非常美的视觉冲击,把类别各异的植物合理的设计安排,就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不一样的层次感与韵律,加上设计者对形态的艺术化设计,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非常浓厚的艺术意蕴。

(二)通过视觉质感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具有不同的光滑状况,同时植物的叶片形状、大小、光泽也不尽相同,植物枝条的分布与纹理也各异。环境设计中,植物的视觉质感能够直接的改变植物景观整体的基调、美感以及蕴意。对于植物景观来说,视觉质感对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有着关键的影响,符合整体环境已经的观赏质感能够加强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从心灵深处触动观赏者的情感。将同一视觉质感的植物进行大量的栽培,可以产生庞大的气势,让观赏者得到视觉的满足。质感同一的植物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柔和多变的环境,让人们有一种舒适、柔和的心理体验。采用多样的视觉质感植物,则可以使环境更加的灵动,能够更好的显现出主体。如果采用视觉质感有差异的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合理的安排不同质感植物的分布与比例,不宜采用过多的质感差异的植物。只有合理的设计质感各异的植物分布与比例,才可以增强植物景观的质感协调性,改善整体的视觉感受。在对不同质感植物使用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他们之间的枝条、叶与花的形状、颜色等,使各个要素都能更好的协调,共同衬托出整体的艺术效果。

(三)通过色彩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就如同是对环境进行人工的装饰,色彩则是通过植物这种载体来展现出来的。大自然中自身就存在者五彩缤纷的颜色,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色彩美。对于植物景观设计也是一样的,植物的色彩能够更好的呈现景观的整体美感。而不同颜色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左右我们的意识与情绪。对于观赏者来说,色彩是影响感官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只有在色彩上打动观赏者,才能让人们去关注所设计的景观艺术,才能让人们去体会其中的艺术蕴意。

(四)通过感官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观赏者在对植物景观惊醒观赏的时候,其情感体验不仅仅会受到视觉上的影响,观赏者也会通过其他感官的感受与视觉感受结合,这些感官感受包括嗅觉、听觉、触觉等,共同的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形成不同的观赏情感。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嗅觉的作用基本上是出自于植物自身的所发出的气味。某些植物的芳香气味能偶让观赏者产生更多的美好意象,从而提升植物景观的审美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植物的感官功能,为观赏者设计一个芳香扑鼻、气味宜人的舒适环境,让人们有更为美好的体验与感受。另外,设计者们还可以利用潺潺的流水声、淅沥沥的小雨声等声音感官来提升植物景观的意蕴,更深层次的触动人们的情感。

三、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建议

(一)设计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人进行观赏,人观赏植物景观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环境中,植物景观所展示内容会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植物景观的认知也会变化。因此,要求设计者设计植物景观时,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审美趋势,让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观赏魅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盛宴。植物景观的语言艺术应当在以往的经验中不断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丰富色彩、主题鲜明的景观作品。不能对于以往的优秀设计一味的临摹,生搬硬套。要设计具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设计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二)回归植物景观的本质

景观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2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3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4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3]李娜,解健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景观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课程;课程板块;公共艺术

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环境、文化和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是为文化产业培养专业型设计人才的输出通道,对我国现在面临的城市环境的变更需求,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纵观目前国内已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院校,其课程大多以美术设计和装饰材料的运用为主。而公共艺术专业却具有开放的特质,其公共性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相应的环境设计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鉴于此,人们开始对现有的、较为单一的学科课程提出质疑。并且,毕业自该专业的设计师在公共景观空间设计话语权及职业认证方面的缺失与不足,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一、设置公共艺术专业景观课程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公共设计如果只是着眼于审美和装点门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建设,是不能应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挑战的。正如美国知名景观规划事务所Swa集团创始人之一佐佐木英夫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时,曾提出对综合性公共景观空间的学科建设观点:“景观设计教育应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密切联系,而不仅局限于审美、风格等装点门面的附属性工作。”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参与、分析、建设,并执行最终的设计方案。因此,课程教学就不能单一局限在形式和功能、艺术专业理论知识,或是实训操作技能上。目前,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亟需解决内容单一的问题。向学生传授严谨的知识和理论框架,有利于培养更多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未来职业的发展所需。而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该学科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包括计算机应用、工程预算、公共管理、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加工等,这对于提升现有专业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深度、加强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景观课程的本体思考与公共艺术专业结合的革新

公共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包含三个研究方向:城市公共雕塑研究、城市公共景观形态研究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研究。笔者认为,鉴于公共艺术的综合性,这三个研究方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公共艺术文化环境研究、公共艺术造型学研究、公共艺术规划学研究,以及现代艺术理论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公共空间的表象及其本体大多会以城市新景观的最终形态进行表现,因此,人才培养的课程板块需要以专业体系的完整性和景观课程板块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进行深度的探讨。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强化公共艺术设计的学科基础作用,在保证专业设计共同课程强度的基础上,实施4年制、“1+2+1”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将一年级设为共同平台教学,重点教授关于设计的入门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技能和对设计的兴趣。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的设计基础和设计理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众多设计流派、设计类型等常识;通过设计思维和表达课程,培养学生对设计的逻辑思辨能力、形象创新及快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学院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进入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加入视觉传达、雕塑、数字媒体等交叉学科内容,以不同方向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设计认识。此后,教学再开始进入景观专业方向,并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引导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并增强正确和理性的设计能力,形成自己的设计观。最后一学年开设综合设计课程,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设计知识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问题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继续深造做准备。这个课程体系的特点,是1年作为专业基础的学习,2年进行专业知识的提高,1年进行综合设计训练和企业实习,以期在原有的景观课程基础上,将理论、设计、实践三大板块整合,使学生从设计定位、创作方法、实践能力及作品对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推进等方面融汇贯通,并在最终的毕业设计课程中获得一段在实践之外深度探索和反思的过程。

三、课程版块与内容的调整

我国开设的景观课程,多以职业教育为主。而近年来,相关院校也在反思,教学理念悄然发生转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评判性思维方法不断生发,即希望学生能在应用实践之外,还能独立进行适当的探索性设计。所以,高校通过设计基础课、设计理论课,以及技术和实践课等,使学生具备一个景观设计师所需的能力和技术,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获得一个能够结合日常实践独立完成深度设计的机会。作为新生的专业入门训练,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基础课程板块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组的教师团队历来看重空间构成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前者着力培养学生思维上空间形态的形成,后者则强调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可操作性。

近几年,在引导学生将空间思维与实施操作的结合上,这种教学理念正在被逐渐接受,在最近的湖北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上,参展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就真正地感受到了将想象空间建造成“实体”的乐趣。同时,在基础课主授教师的教学改革之下,当代艺术与架上绘画、陶艺设计、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被加入到课内外的训练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造型认知,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理论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在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设计理论和知识背景;二是建立自己的设计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设计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对景观的判断和在公共艺术中的综合理论的修养等.这对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增强其将来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在本科第二学年的开始就为学生开设了一门《专业导论》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构架,及所需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以便他们根据专业需要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从对传统景观的认知,转变为在广泛了解景观领域的当代论述之上并能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已广为流行的实践趋势,使学生在认识、分析、鉴别公共艺术景观的问题时可以有清醒的认知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设计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体系的形成,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在部分院校里已得到认可。

其中,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实践课程改动较大,将原来在课堂上的原理讲授变成了对原理的实际运用。虽然学院在设计过程中不排斥虚拟的“无场地”项目,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向学生提供具体或模拟的场地,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绘制来生成数据,进而分析和筛选可供设计使用的地理信息和人文环境等。当然,实际课程体还要有外界设计指导因素相伴才能完整。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教师在工作之余,应带领学生进行服务社会,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设计与施工,与社会工作人员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将知识转化为终端生产力。学校应实施与外来知名院校的教授或专家进行专业交流、举办讲座等长效机制。此外,一些与传统、地方文脉结合的文化特色也可以渗入课程之中,譬如楚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运用,新元素、新材料对地方特色环境生态化地改造,以及用综合材料表达传统内涵的设计等,这为拓宽课程的专业视野提供了条件,为课程内容的提升增加了动力。

四、对于未来课程新理念的思考

在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事实和学科基础阅读对环境、文化及都市主义的影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意识到设计需要严谨。教师应结合当下国家对景观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和对发展方向的引导,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课程教学数字化的改革也将教学从纸面带向计算机多媒体,继而走向设计过程的数字全息化。随着各种数字化软件的应用,参数设计正成为设计教学的新潮。“可生成性”在此技术的支撑下,让曾经的设计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教师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种种,促使相关高校和教师再次认识到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环节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的必要性。如何在课程中引入对历史人文的保护与革新已成为相关教育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许多欧美国家已提出应将城市公共空间中历史遗迹的保护并入区域的发展格局设计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已经成立历史建筑的保护专业,对公共空间中人文历史的保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我国现今许多历史性的地标由于超过使用期,拆除的情况很常见,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虽然这一观念在我国正处于提出阶段,很少有高校在课程教学中执行,但笔者相信,在将来的景观课程大纲中应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结语

景观设计教育作为社会革新的事业之一,对未来的环境将起着重大重塑作用。因此,应从根本层面的景观教育入手,即根据科学的课程体系教给学生正规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并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为设计的实际应用提供支持。诚然,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与国内985院校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学院进行有意义的课程改革,而改革也是尝试构建新理念的过程。如何保证教与学的高质量结合,及如何输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景观设计人才等,将是学院继续探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彭文辉,邓信惠.理性教育:香港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设计论文教学体系[J].景观设计学,2013(6).

[2]长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教育,2010(10).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景观艺术论文篇7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景观艺术论文篇8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7参考文献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景观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意境

油画艺术历经500多年传入中国,又经过了在本土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种类。而作为油画大家族中的油画风景已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主要脉络之一。从传入中国的一开始,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探索就一直伴随着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风景油画因其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对象一样都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更容易寄托画家的情感情思,因此得到油画家以及民众的青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油画风景的深刻认识理解以及中国油画风景的真正繁荣兴盛却是进几十年的事,其典型特征就是在油画风景创作中自觉追求盎然的诗情画意。中国油画风景对艺术审美意境的溯求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绘画审美意境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起源于古代先贤探究天地变化之道的著作---《易经》,基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以本体生命的感悟,来体察宇宙万物变化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宇宙观确立了天地万物之间密切关联的统一体,具有独特的东方气质和审美意境。因而中国人体察自然万物,研究万物本体在自身追寻“道”的同时,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由此衍生的老庄哲学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人要以顺应规律为主,突出了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于中国油画家的风景绘画创作过程而言,本质上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要使得所画景物得到鲜明而充分的表达,作为画家主体必须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提高自身的艺术追求,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富有艺术境界和充满精神力量的作品。在这样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在自我探究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关系的过程中,通过绘画展现出来的世界观认识则集中体现这一原则。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朴素的中国哲学思想逐步影响到艺术家的审美观,即崇尚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这是形成中国油画风景艺术审美意境的重要思想文化背景。

二、对自然景物的认知高度与审美意境表现方式;

1自然与风景绘画的对象

油画风景绘画的繁荣时期来自于十九世纪欧洲绘画革命后,很多画家走出画室进行外光写生,使得油画色彩获得了重要发展。西方的油画风景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因而追求色彩结构本身的表现力,以反映视觉印象为宗旨。[1](67)画家们在变化丰富的自然景观中写生,画面也充满了自然的味道,色彩的实践与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产生了大批著名的风景画家。画家们热衷于表现他们热爱的生活,以自我独特的色彩视觉表达对世界的感受。观众可以从大量的现存欧洲油画艺术品中可以感受到,通过画家描绘的自然界景物,已不单纯表达其自身固有的审美意义,而是充满画家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基于这一层面的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颇有些相似之处。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自成一个精神世界,让人们不自觉地去探索和追求美的感受。

在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山水等自然景物一直是画家们孜孜追求的表现对象。面对华夏民族丰富的自然地貌资源,单纯的景物描写根本不能满足画家的艺术追求,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中国画家至高无上的精神渴求。圣人含道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又称仁智之乐焉。[2](p129)这里的山水几等同于当下的风景一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风景的解释为“谓形色可玩赏者”。老子崇尚的自然观,庄子提倡的齐物论等来源于这样的天与人的关系。面对自然,中国画家平静客观地思索着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引导人们如何化繁为简,追寻事物的本质。而“大道”往往蕴藏于这山山水水之间,自古及今,中国的画家们寄情于景,即景生情,以自我生命表达着对“道”的追慕。中国油画风景创作过程中,画家,景物和画作浑然一体的形成精神交流的世界。画家在追求画面中的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是自我境界提升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对大“道”的追慕。

2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追求

几十年来的中国油画风景的繁荣发展,是中国四代油画人的不懈追求所取得的成果。中国油画风景已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产生大量优秀油画风景艺术作品。中国画家对于自然的本质理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油画风景绘画中的对意境美的自由表现。中国画家的意境论,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但又要求寓“表现”于描述中,使“意造境生”,令“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通过“摄情”和“写貌物情”达到“摅发人思”,凭借有限的视觉感性形象,在虚实结合中,诱发联想和想象,使览者在感情化的“不尽之境”中,受到感染,领会其“景外意”以至“意外妙”,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审美作用。[3](p236)在风景绘画过程中,画家自觉地加入了个体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意象,并不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情感带入作品的创作中,表现出历经概括提炼而得到的充满主客体相统一的审美意境作品。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4](p130)其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于画山水要求“象外之意”,要求中国画家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古今画家,无论轩冕岩穴,其人之品质必高。”[5](p391)的素质要求,然后“超脱物我”达到“澄怀味象”的纯净心境,创作出“意居笔先,妙在画外”的艺术作品,在经过“艺无止境”的精神溯求,达到与宇宙万物之间变化统一的精神交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对于风景绘画的审美意境的要求尤为重要。

3画面意境的诗意化倾向

以诗情为机由,以画意摅胸臆。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曾说“诗情完全自发地来自事物中,当人们要画出这种诗情时,只需任凭自己在梦幻里游戏”。[6](p68)西方艺术家激发艺术创作的触点,或许在于寻找现实物象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诗情;与之不同的中国文人画家以画面意境传达诗情的蕴意,并以此作为创作动机的主观情感因素;同时经过精神体验与表现对象的交叉碰撞,得出画面所要表达的灵魂主旨。那些中国大师的抱负是掌握运笔用墨的功夫,使得自己能够趁着灵感的兴之所至,及时写下心目中盘旋的奇观。他们常常是在同一个绢本上写几行诗。画一幅画。所以,在画中寻求细节,然后再把它们跟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的作法,在中国人看来是幼稚浅薄的。他们是要在画中找到流露出艺术家激情的痕迹。[7](p153)中国文化式的观察感知世界的诗性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画家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并追崇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迸发出创作的灵感。这种由感受到认知,再到主动表现的创作方式,从头至尾充满了诗意化的境界。余拈诗意以为画意,未有景不随时者。满目云山,随时而变,以此哦之,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8](p55)这充分印证了中国人传统以来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方式。

三、继承民族文化性格的影响

1华夏民族的文化溯求

在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文化传统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与诗词歌赋具有直接联系。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加深,诸如中国文化中的诗性思维等等,重视人文关怀的精神核心。在我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影响下,中国油画风景的审美意境具有明确的诗化倾向,从源头上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定与传承。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9](p17)强调与自然的交流中,画家本人的主观感受尤为重要,这儿的“受”无疑带有传统文人审美的诗意味在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本身蕴含的诗情化意境。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思维和文化审美趣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沿着艺术发展的轨迹,实现着中国油画风景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进程。民族文化传统在油画风景艺术上的反应表现在风景绘画中寻求和谐统一的自然韵律,竭力表现具有独特中国文化意味的审美意境。通过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寻找符合自我胸臆的画面景物元素,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追求。当代中国油画家正努力建立一个全新的视觉艺术角度,向世界艺术领域传达着东方文明民族特有的艺术思维和文化审美。

2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养份,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史中均有突出表现。中国油画的成长历程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积极的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交流方式,竭尽全力的汲取西方油画艺术养份,同时经过几番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反复磨合的过程。形成了当下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为基础,东西方艺术成果兼容并蓄的本土化中国油画艺术面貌。崇尚自然的民族艺术审美原则奠定了中国画家以本我的精神自由为基础,超脱自我的心境,提升感知自然的艺术审美能力,追求表现画家符合胸臆画中自然景物,创作出“天人合一”至高境界的民族艺术作品。

中华民族在本土固有的文化审美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与外来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传播,碰撞,直至无障碍的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0](p19)天道运行,处于周而复始的不断变化中,人也应当不懈的努力,完善发展自己。同时通过多重文化艺术的比较与审视,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成分,形成符合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多维度文化艺术审美意境,最终形成中国艺术家可以在其中超脱自然,物我两忘的自由艺术境地的大文化环境。

通过对当下中国油画风景作品所呈现艺术审美状况的文化深层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油画风景艺术审美意境体现在这两方面:一、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形成风景画题材表现形式,即画面意境表现的特殊性;二、在本土油画风景艺术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及意境对油画风景的诗意化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反应,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家,对具体自然物象感知的差异性在画面中形成了南北等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艺术思潮大发展的形势下,以中国国油画风景艺术为代表的中国特色艺术阵营的构建显得特别具有积极的意义。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素养的神韵,树立鲜明的艺术水准追求和文化价值取向,对于成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油画风景艺术学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6]谭天.论油画山水[J].美术学报.1999,24(1):67.

[2][4](唐)张彦远.俞剑华,注译.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29-130.

[3][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36-391.

[7](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153.

[8][9][10](清)石涛.周远斌,点教纂注.苦瓜和尚话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7-19-55.

景观艺术论文篇10

冰雕雪塑相互依存,相互烘托。中国的冰雕艺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文章以中国北方为切入点,论述与探索北方景观设计中的特色强化方向,为中国景观的个性化、传统化、灵活化的发展做出良好的铺垫,指出中国北方的冰雪艺术丰富并均衡了中国景观的多元化发展,也为整个景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冰雪艺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命短暂,因此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流泪的艺术”。

二、民间美术与瞬间艺术之比较

1.造型与民间艺术有共同特征,题材上还沿用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民间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等也是冰雪艺术的雕塑主题。描述民间传说的作品融入了许多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华语言。另外,表现民族风情的题材也层出不穷。冰雪艺术表现了一些装饰性艺术语言,利用基本几何图形和简单造型语言的构成组合使得一个平面或者一个物体的观赏效果更加丰富多彩并富于很强的表现力。这种装饰手法增加了冰雪艺术的张力。

2.笔者认为,这句话描述的是造景要注意的问题,即观者从各个角度观察欣赏的景色都是不一样的。中国园林艺术造景的手法主要有点景、借景、框景及其他造景手法。冰雕建筑群中的每一座冰雕建筑都作为一个“点”,便可成为整个建筑群的点景,一起组成了整个展区的所有景观。打造一个“面”就一定需要多个“点”。冰雕建筑中“借景”的运用,即用远近冰雕建筑作为衬景,从而互利,做到两者彼此依托,相映成趣。园林中的“框景”,利用门、洞、窗户、树枝自然抱合形成画框的形态,从而使景色如同画面一样美丽,形成画框里的景观,因此冰雪艺术常用框景作为造景手法。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