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护理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8:47

透析护理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作为尿毒症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血液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给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血液透析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及患者的康复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护理,通过建立医患共同参与模式,使护患双方相互信任,协调配合,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笔者对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透析7028人次,年龄26~78岁,其中女性患者2803人次,男性患者4225人次。

二、常见心理问题

抑郁、焦虑和恐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少数患者有敌对、不合作行为、悲观、疑虑、孤独、寂寞等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3.1患者的角色改变

由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而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性格差异、社会上医疗知识的宣传、疾病知识的缺乏、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和预后而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终日郁郁寡欢。

3.2不良的心理情绪

因为生病而懊恼,同时为日后的经济开支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等问题而担忧,产生不良心理情绪。患病后家庭、工作发生的巨大的改变,给患者自己和家庭会带来重大的损失。血液透析的不间断性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些压力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焦虑,甚至萌生厌世的自杀倾向。

3.3尿毒症原因

尿毒症本身引起的胃肠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肤及神经系统的不适,导致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

另外,尿毒症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中分子毒素的蓄积,这些都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记忆力减退、抑郁。

3.4患者对血液透析不适应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如必须控制饮食和进水量,对血液透析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透析失衡综合征等不耐受,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引起的穿刺处的血肿和渗血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

3.5对透析治疗的疑虑

生活拮据、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对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维持生命将信将疑,常常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正确劝告和治疗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药、偏方、“名医”等。

3.6环境的影响

由于患者脱离了原有的工作,不能正常参加社交活动,害怕受到冷落、鄙视,容易产生孤独感。医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及患者家属的支持情况对患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护理措施

4.1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对尿毒症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缺乏,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于初次透析的患者,要使其明白,血液透析是全部或部分代替肾脏功能的必要途径,不必对血液透析产生抗拒感,要告知血液透析的过程、方法和作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使其从焦虑、恐惧中解脱出来。对于长期透析患者,要告知其生活起居、饮食、服药方面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内瘘的保护,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失衡综合症、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使患者对血液透析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至于惊慌失措。对长期血液透析后出现的自身形象改变,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不要沮丧、自卑。

4.2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病人易产生自卑感和强大的经济压力,认为自己只会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使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鼓励患者回归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4.3提供人性化护理

要努力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透析环境,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的氛围,理解、重视患者的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给患者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要以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赖,减轻病人的痛苦。

4.4心理治疗

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应鼓励患者到心理门诊治疗。

五、小结

尿毒症病人对治疗的态度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本组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克服消极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延长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0-41.

[2]王健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311-312.

[3]董丽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B):2279.

[4]茹海凤,黄荣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79-80.

透析护理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对象

1提高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整体护理模式“以病人为中心”的普及和深化,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日益显著,我们只有改变原有老的护理模式,才能优化护患关系,减少及避免护理纠纷_1。病人满意度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效果的一项反馈性指标。它可以从另一侧面反映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许多关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工作表明,确实存在大量病人对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的现象。因此,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护理策略,提升眼科患者对我们眼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近年来护理专业领域在讨论和努力的方向,本文在通过对抽样病例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对眼科住院病人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进行微观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的策略。

【病例】选取2008年7—1o月我们院眼科住院的患者100例。病人年龄为16—75岁,平均47.8岁;男44例,女56例;收入:<500元/月4o例,501~1000元/月42例,>1000元/月18例;职业:干部36例,工人15例,农民32例,自由职业者17例;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3o例,高中或中专25例,大专2o例,本科或以上1o例;费用支付方式:医保28例,公费14例,自费58例。采取深入访谈和电话回访的方式,获取患者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2引发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2.1护士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不足:众所周知,病人往往希望了解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以及手术的有关情况,希望护士能解除其担心治疗效果和害怕眼睛失明的恐惧感。正如王文兰等所报道],眼科患者入院时侧重对疾病知识、治疗、效果及主管医生治疗水平的了解,而术前则侧重于满足情感需求。但由于眼睛局部解剖结构抽象,致使病人对疾病知识难以理解。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病人担心手术后眼睛失明甚至丧失眼球,心理压力很大,因而对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的需求更高,这可能为成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护士往往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常规的治疗与基础护理,而忽略了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加之由于护士本身对角色和护理功能定位普遍存在偏差_6j,护理教育中对护士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心理知识的教育不足,致使护士缺乏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的能力,造成健康教育不足。

2.2临床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深入病房接触病人不够:一般来说,眼科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多数有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有的术后需包扎双眼,自我照顾能力下降,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帮助,此时病人对护士的主动服务需求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可能由于护士只能做到病人要我做什么,而不能做到我应为病人做什么。另外,如果忽视患儿的特点也会使患儿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另一方面,病人眼睛局部有病,但绝大部分病人全身状况良好,致使护理人员思想上麻痹,警惕性不高,放松了对病房的主动巡视。护理人员对治疗护理方面可监督检查的“硬指标”如注射、点眼等比较重视,因为不能完成就能被发现而受批评,严重的会引起医疗事故,而对巡视观察无法监测的非硬性项目则不重视,尤其是晚间无人监督时,不能按分级护理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巡视病房,主动解决问题。

2.3没有考虑到病人的收入、学历情况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刘伟等研究指出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人需要更多的尊重,更重视服务态度,提示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不仅取决于护理服务的质量,同时病人的经济状况、文化也影响其对满意度的评价”。因而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既要注重护理质量的全方位提高,又要针对特殊人群制定特殊的政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一般地,病人收入、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越高,病人所期望的护理服务质量不仅仅是服务态度好、技术操作好,而且对病房环境、生活服务、心理服务、健康指导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收入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其主要重视医疗护理结果,对环境、生活服务及心理护理的要求相对低,因而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3提高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若干策略

现代“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模式要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并对患者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感受到手术室护士的热情与亲切,让尽快地消除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

3.1与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沟通能力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成为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成功的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意识,逐渐养成在任何沟通场合下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管理沟通的理论和技巧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护士与病人不断互动的眼科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好这项工作,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将沟通交流落实到工作的一言一行中。

但在临床上为什么有的护患关系和谐而有的却总是发生冲突呢?这就有一个沟通的技巧问题。沟通可大致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沟通护士要首先注意在语言表情及动作上表现出对患者的友善和同情,态度诚恳而温和;其次,要注意在谈话方式和谈话的内容。在非语言性沟通过程中,要语调舒缓而温和,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同时,在与病人交谈时,眼神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特征,可以表达和传递情感。有人说:“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这话颇有道理。

总之,护理工作始终与沟通相伴随,沟通能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特别是对那些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人更应该体现出同情、体贴和尊重,使我们的心理护理工作能够做到病人的“心坎”上,能够运用我们的沟通技巧更加有效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3.2对眼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温和友善的态度,热情亲切的语言,真诚备至的关怀,恰如其分的解释宣传指导等,会使病人尽快熟悉适应环境,感到欣慰,得到启迪,受到鼓舞,起到其他任何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手术等所起不到的和不能取代的心理治疗作用。因为良好的心理过程,有利于机体调动自身的全部抗病防御系统功能,稳定和改善内环境,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此,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等,恰当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后情况,同时,让患者充分了解医院的概况,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对医生的信任。有条件的医院可让患者观看以往手术过程的录像,增加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和安全感。具体地:

a.满足病人的自尊心。当病人踏人科室时,护士应立即主动热情地上前迎接病人。表现出主人的亲切和友善,使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b.消除紧张不安的心理。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来接待病人,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c.消除病人对疾病所产生的恐惧。病人人院后,护士应及时完成各项检查,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向病人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入科后的治疗护理等。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回答病人所提出的有关疾病的问题,并给予鼓励,指导病人在治疗期间应注意的有关注意事项,以减轻病人对疾病的焦虑,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处于良好的治疗状态,达到医患协同治疗的目的。

d.避免和缓解焦虑悲观心理。病人手术后急于知道手术效果,必然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会出现悲观绝望的心理,从而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不利于术后机体康复。因此,在心理护理中,应根据病人的心态,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使心理冲突得到解脱,由悲观转为乐观,由失望转为充满希望,从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毅力,把焦虑的心理转移到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中去。

综上所述,眼科病人特别需要高水平的心理护理。因此,应该通过努力加强心理护理工作,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眼科护理工作质量。

3.3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感情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说明不同年龄、职业、工作和收入状况的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护理。例如,在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时,由于患儿来到陌生环境,主要表现是惧怕陌生人、陌生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此,可以给患儿安排了单间温馨病房,室内挂放卡通图片,允许摆放患儿喜爱的玩具、图书、鲜花,但要保持整洁。配置电视、录音机,低声播放音乐,使病房里的气氛轻松、活波、充满童趣,降低患儿的应激反应,他们的满意度就高。如从边远山区来的病人,家中条件非常艰苦,医院的环境、饮食可能优于家里的生活环境,如果视力恢复良好,他们的满意度就高;而一个教授住院了,由于其平时生活优越,对医院的环境自然要求高,而且其对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滴眼液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眼病与全身病的关系等知识都急于了解,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对其进行这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病人满意度就会相应下降。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告诉我们,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如果缺乏,人们对环境将产生不满意。另一类是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却能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因此,在眼科护理工作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健全保健因素,更要注重采用激励因素。在保证患者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3.4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人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面对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

a.更新观念、学习和掌握人性化服务理念。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方便护士转变为方便患者是护士工作的宗旨,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让患者收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

b.转变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人院时,热情接待,介绍人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

C.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到病区是个家,这里有温暖、有爱心、有同情、有支持、有理解、从而有治愈的信心。

d.加强护士礼仪服务的规范建设,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人文关怀贯穿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透析护理论文篇3

[论文摘要]目的总结了如何降低血液透析中常见的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血液透析护理质量和安全。主要防范措施为:严格规章制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风险和“法规”意识,加强血液透析专科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理论及操作技能,做好护患沟通和健康宣教。护理操作人员应在工作中认真分析存在的风险诱因,加强防范意识,将透析风险降低到最小,保证透析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血液透析技术是一种专业性强,风险性较大的特殊治疗。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目前,全世界有80万人以上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疗法维持生命[1]。随着透析人群不断地增加,相关护理操作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多。加强风险预防的管理是透析患者安全透析的保证,同时也使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对62例各种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酒精中毒等患者进行了588例次血液透析治疗,回顾分析62例中588例次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中常见的风险诱因及防范对策。

1.2透析资料采用德国贝朗Dialog5.01型血透机。天创净水tCH纯水机水处理系统,透析器为德国生产的polyflux6LR透析器。穿刺针为日本生产的动静脉穿刺针。血管通路以动静脉直穿或双腔管置管。

2风险诱因及防范对策

2.1从事血液透析医护人员的潜在风险

2.1.1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透析前未重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欠全面,对透析风险未明确告知.

2.1.2有被某些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护士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物,暴露于多种危险中[2]。在操作中有被血源感染的潜在风险。血透时间长,血透室通风效果不良将造成与患者呼吸道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2.1.3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其中血源性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最危险的职业性暴露[3]。主要因素是处置针头及处理临床医疗废物时容易被刺伤;个人防范意识不强,工作条理性差也有关。

2.1.4防范对策①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认真履行告知义务,融洽医患关系、防范医患纠纷。②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制定血液透析护理风险预案。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加强防护意识,自觉执行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吸取教训,有效预防相同原因的针刺伤。

2.2血液透析中患者潜在的风险因素

2.2.1血管通路感染由于动静脉穿刺是侵入性操作,部分患者防御功能差,都是造成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危险性因素。

2.2.2防范对策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操作,严防穿刺部位感染。做好临时性血管通路的护理及宣教。

2.3深静脉及动脉穿刺失败

2.3.1由于穿刺者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患者血管条件差。

2.3.2防范对策操作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清此项操作的风险并签订协议。严格执行静脉穿刺的操作规程;对血管条件较差者应由技术熟练的护士进行穿刺,最好固定护士操作,透析前用热水袋保暖(尤其冬天),使血管扩张,有利于穿刺。

2.4透析器运转不良

2.4.1不熟练机器的使用及故障排除方法,机器异常运转时没有及时发现。

2.4.2防范对策护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血液透析专科培训,熟练掌握血液透析相关理论及操作技能,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做好透析机的消毒处理,定期对透析机进行检修和保养。

2.5透析过程中出现凝血现象

2.5.1由于抗凝剂剂量不足,血液流量因素,出血和术后应用无肝素透析的患者可发生凝血。

2.5.2防范对策密切观察和护理,在透析过程中要维持血管通路通畅,监测动静脉压力,注意观察透析器的颜色。血压过低者,透析过程同时输入液体,以免影响血流量,同时可维持血压正常。对高凝、毒素高、酸中毒严重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可适当增加基础肝素量。

3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责任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风险意识,不断总结血液透析管理的经验,降低血液透析中常见的护理风险,探索出更好的防范对策,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叶任高,沈清瑞主编.肾脏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透析护理论文篇4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带教;课程设计;透析中心

循证护理(eBn)是指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最新最好的研究依据,根据护理人员个人技能和经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合理的护理方案。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分析和查阅文献较多,因此在临床带教中合理应用能够让护生主动的学习一种认识疾患和护理方法的新办法,其能够较好的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透析中心专业性较强,护生所需掌握的护理内容与其它科室差异较大,因此如何将循证护理合理的应用于透析中心的临床带教之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对我校47名护理专业护生设计了针对性强、循序渐进、全面丰富的循证护理临床带教课程,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校04届届护理专业的护生47人,进行为时2个月的透析中心临床带教教学,均将循证护理方法引入带教过程之中。带教课程包括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方法探讨,实践操作和评价考核五个部分。

2课程设计

2.1提出问题

带教老师在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后根据大纲重点及学生较困惑问题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并结合病例的特殊透析护理问题提出疑问。由于透析中心与其它科室的常规护理交集较少,所以护生感到疑惑的内容可能较多,因此要充分调动护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寻找病例时应该有目的和针对性,一要有明确的大纲内容作为指导,二要有足够的设计面积,以便综合处理相关内容,三要有目的性,提前预知和查询相关文献[2]。

2.2查找资料

指导护生查找资料。方法包括查询期刊、杂志及图书等;网上数据库检索;临床医师、护师咨询等。查找资料要有三个原则:第一权威性,所查找的文献及资料要有权威性,不背离大纲内容,能够较好的反应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可行性,所查找资料的护理方法要有可行性,以便于进一步的讨论与操作;第三全新资料,一般为近3年内最新的资料,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较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学生查找资料的同时注意汇总和带教老师的资料查询,并进行详细的审核[3]。转贴于

2.3方法探讨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收集,护生能够掌握大量研究方法。在进行汇总和整理后,带教老师在示教室与护生展开方法探讨。透析中心护生较为陌生,因此总结的方法可能多种多样,带教老师要有目的性的带动护生的讨论方向,在整个讨论中既要将主要问题合理的解决,又要将涉及的问题讲述清楚,并要给予护生整理资料和发言讨论给予肯定,以鼓励护生对自我学习情况得到心理满足,加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2.4实践操作

经过学习和讨论后将最终总结的处理方法应用于透析中心的护理操作之中。带教老师应该耐心详细的将透析所用管路、滤器的安装使用方法向护生讲述清楚,另外将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常出现的恐惧、焦虑、对特殊疾患的抵触心理与护生进行沟通,指导护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护生提高对护理工作的喜爱和尊敬。注意指导操作中的规范性,严格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4]。

2.5评价考核

带教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安排的评价和护生操作的考评。通过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护生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情况。对护生实习情况的考核采用基础知识+专业操作考核的方法进行考评。其中基础知识考核内容占60%,操作考核占40%。基础知识考核内容包括大纲内容和循证护理方法考核。

3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47份,收回47份,教学安排满意度为95.7%,考核合格率为97.9%。

4讨论

循证护理(eBn)是指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最新最好的研究依据,根据护理人员个人技能和经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合理的护理方案。这种新兴的护理模式不但能够较快的解决护理中发现的较难解决的问题,还能够有效调动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近些年来循证护理较多的应用于各科室的护理带教之中[5]。透析中心专业性较强,护生所需掌握的护理内容与其它科室差异较大,循证护理合理的应用于透析中心的临床带教之中能够调动护生的积极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讨论,提高护生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并学会循证护理的内涵,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护生对护理操作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高欣欣.运用“循证”新概念指导临床护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28-29.

[2]韩继明,王亚飞,薛继红.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3):16-20.

[3]王慧玲.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27-228.

透析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专科护理血液透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4(b)-0163-02

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治疗的目的不再是延续生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血液透析患者霈要活着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他们需要医务人员人性化的关爱,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指导患者在透析终身治疗中摆脱困境。尽快进入透析的康复[1]。该院自2010年6月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探讨新的管理模式,实行人文护理、健康教育、治疗和护理、康复指导,为一体的管理。提高了患者的存存率、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在2000年6月―2012年6月的透析病人13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龄(58±18.5)平均透析时间(82±17.4)个月,透析2~3次/周,每4h/次。透析年龄1~24个月。2000年6月―2011年6月的透析病人65例为对照组,总血液透析5714例,2011年6月―2012年6月的透析病人65例为观察组,总血液透析7002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的护理模式,护士负责本班的透析病人,只管治疗和一般的护理。实验组采用护士整体分组的模式,实行人文护理、健康教育、治疗和护理、康复指导,为一体的管理。

1.2.1分组的方法护士按分层管理、分为低年资护士n1、n2、高年资护士n3为2组。

n3护士每组1名,n2护士2名、n1护士2名、护理员1名,设一个年资高的主管护师为组长,负责二组工作、两组均设1名副组长。血液透析病人按总数分为2组,血液透析机也平均分为2组,每组13台血透机,机器的保养、清洁、小故障由各组负责。

1.2.2方法护理组长负责各组的工作安排,每月召开1次护理会议,讨论科内病人的治疗护理、及时患者满意等,责任护士每周对本组透析患者进行电话随防一次,强调充分透析的重要性等,有记录。护士白班负责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晚夜班两组轮流值班,负责来科治疗、护理。新进入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由当天值班组实行首诊负责制,以后的所有医疗、护理由此组负责。护士除执行医嘱外,在为病人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观察病情并与患者沟通,并做好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前、中、后的护理工作。护士长每天定期对护士每班的工作质控3次,每月并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每2个月召开一次护理服务活动小组会议,进行阶段性总结,讨论护理服务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整改措施,并落实。

1.2.3调查方法①采用根据我科血液透析患者特点设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设计5个项目共分12个标准,分别有护士态度、护士的责任心、护士的技术、护士的基础护理、护士的健康宣教及总体评价。每个项目有2~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答题方式为从1分(很不满意)到分(非常满意)3个等级,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②能按时接受血液透析治疗。③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④月平均血液透析例数。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结果

见表1。

2.1两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比较

见表2。

2.2两组各月血液透析和月平均血液透析情况

见表3。

3讨论

①血液透析病人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每次治疗时责任护士一对一的心理指导、饮食知识指导、运动的指导、预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每月护士对本组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疾病的评估,血管通路的指导,进行电话随防,使患者掌握了自身疾病的知识及血液透析知识,能按时接受治疗,护理管理模式的改变使护士服务意识、护理工作流程、护理新技术得到了提高,表1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护士的责任心、护士的技术、护士的基础护理、护士的健康宣教优于对照组(p

②减少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发生急性并发症,如高血压、低血压、失衡综合征、恶心、呕吐等[2]症状,如护士能观察及时,指导患者按时接受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由于分组管理后,患者与护士的距离拉近了,有些病人抽搐,护士们就帮病人按摩,还帮处理病人的大小便、呕吐物,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表2显示,观察组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③加强了护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采取分组护理专科模式后,护士和患者像朋友、知已一样看待,护士给患者提供了信心,激发了透析患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护士加强了服务意识,责任感。

4小结

专科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体现专科护理的价值,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护士的理论水平和风险意识,降低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有效的减少医疗差错、纠纷的发生,同时为病人提供了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80.

透析护理论文篇6

方法:对22例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病人,应用计算机网络文献检索,进行原因分析,确定结论,制定防治对策,再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自身对照。

结果:经过循证、设定个体化疗法和护理干预前后1个月22例患者透析性低血压总发生率明显降低。

结论:循证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丰富专科知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保证透析的顺利进行,使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关键词:循证护理血液透析低血压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69-02

透析性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20%~30%[1],因此,如何预防和及时处理血透患者并发低血压是提高血透质量和效果,延长患者寿命,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的重要环节。我院2011年至2012年发生在血液净化中心的22例透析中低血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以病人为中心,遵循科学的原则和证据护理患者,积极解决其防治护理问题,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发生的22例低血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7.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病4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红斑狼疮性肾炎1例,每周透析2~3次,每次4.5h,透析时间>5个月。

1.2方法。对22例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病人,应用计算机网络文献检索进行原因分析,确定结论,设定个体化疗法,采用控制体重、脱水速度,低温可调钠模式透析,药物干预(生脉饮联合盐酸米多君、丽参、参附、50%葡萄糖),健康教育等干预前后1个月进行自身对照。

2结果

经过循证、设定个体化疗法和护理干预前后1个月22例患者透析性低血压总发生率明显降低。

3讨论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及发生原因,制订个体化疗法,即不同的透析方案及用药、护理计划、患者的饮食。

3.1高危人群。透析低血压的高危人群有老年患者(>60岁),尿毒症合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1kg/d),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包疾病,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或贫血。

3.2发病机制。透析低血压(主要针对iDH)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搏出量依赖型低血压、血管收缩能力障碍、左室舒张功能障碍、血浆再充盈不足、舒血管物质生成增多等[2];SH常发生于透析多年的患者,特征是透析间期收缩压仍持续低于100mmHg,机制不明确。

3.3预防策略。

3.3.1维持有效血容量。减少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准确设定干体重,避免透析中进食。使患者每次透析体重增加量小于干体重的10%,避免迅速和过度超滤,每次超滤量小于4%―5%的体重,而且不要低于干体重。血透中应科学进食,进食时间选择在透析开始后3h内[3]。

3.3.2调整透析处方。有文献报道,对血液透析中经常性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在治疗中采取低温可调钠模式透析预防低血压作用肯定[4]。降低透析液的温度(35℃-36℃),减少透析超滤,动态调整透析液钠浓度,减慢透析脱水速度,延长透析时间,增加透析次数。

3.3.3药物干预。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性,纠正贫血达目标值(K/DoQi指南推荐Hb110-130g/l),纠正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纠正心脏疾患。生脉饮与盐酸米多君目前已广泛用于血透中低血压患者[5],严重心肌缺血患者,避免使用米多君。透析过程输注50%葡萄糖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6]。在低血压早期,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用生脉注射液或丽参注射液;在低血压晚期,辨证为气随液脱之证,治以益气固脱,用参附注射液中医辨证治疗较常规静脉推注高渗糖等疗效显著[7]。

3.3.4护理对策。采用循证护理,以病人为中心,选择适合的透析器及管路,对年老体弱的患者或者体重较小的女性患者适当采用小面积透析器。注重透析前的健康宣传教育及心理指导,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强巡回,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每30―60min测血压、脉搏一次,主动询问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观察内瘘穿刺处有无渗血,透析器有无破膜、管路有无破裂,各接口是否松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宣传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依赖性,积极配合治疗,认识干体重的重要性,严格按医生指导控制体重的增长,增加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等摄入,改善营养。

血液透析中的低血压是透析常见并发症,我院采用了以上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和护理对策,使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能顺利地进行充分的透析,提高了透析的质量和效果,丰富专科知识,最终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并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涛,张心范.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年第2期

[2]杜樱洁,贾新霞.透析相关低血压的诊治新进展.医药前沿.2012年第31期

[3]赵顺齐,屈巧兴.血透中进食时间与发生低血压关系的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期

[4]徐清娥.低温可调钠透析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8月第10卷第23期

[5]张博,张冰.生脉饮联合盐酸米多君防治血透中顽固性低血压17例.沈阳部队医药.2009年第1期

透析护理论文篇7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要求;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血透室作为进行血液透析的重要场所,在护理实践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其他问题,诱发性因素比较多,会出现突况,增加护理安全隐患。针对其特殊性,在实践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护理指导工作。在护理阶段对护理人员的自身能力有严格的要求,由于不安全隐患因素比较多,如果不及时对各类因素及时处理,则会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只有做好具体护理处理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不安全因素,进而保证护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了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选择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针对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甲组不实施预防对策,乙组实施预防措施,对不安全因素和具体防范措施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详细资料如下:甲组和乙组分别都是33例患者。甲组中男和女分别是18例和15例,年龄在25-67岁,平均年龄(41.6±0.3)岁。乙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在24-67岁,平均年龄(40.5±1.2)岁。根据上述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不采用预防措施,乙组患者采用预防措施,如下:

1.2.1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血透室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针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只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能减少不良因素的发生几率。医护人员需要了解规章制度的具体条例,各类仪器由专门人员进行看管,同时定期进行仪器检查,在血透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适当进行护理和监督没保证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化和合理性[1]。

1.2.2强化医患沟通在护理指导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医患沟通是关键,针对患者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工作。医患纠纷是常见的问题,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适当和患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能最大程度减少不安全隐患[2]。

1.2.3提升护理人员能力针对血透室护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负责人要及时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此外从理论操作和操作技能方面入手,提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操作技能的具体要求。实践证明只有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中对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当p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血透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其因素包括:设备因素、

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细节因素等,比例分别为15.1%、12.1%、10.6%和18.2%,如表一:

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几率进行分析,乙组的发生几率为15.1%,甲组的发生几率为36.3%,乙组的发生几率低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血透室是比较特殊的场所,患者治疗的设备和仪器比较精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按照流程要求进行。但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血透室护理中可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或者因素,针对其特殊性,必须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按照具体要求进行[3]。

不安全隐患比较多,医护人员要重视,按照具体方案要求实施,本次研究中从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强化医患沟通、提升护理人员能力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此外在操作过程中,管理小组需要引起重视,对个案因素和相关反应进行分析,强化护士的安全护理防范指导,严格按照制度和技术流程要求进行,自觉维护护理安全,减少安全隐患[4]。

实践证明,不安全因素包括:设备因素、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细节因素等,乙组的发生几率低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C上所述,血透室护理中不安全隐患较多,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及时进行预防,将预防措施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波.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9(01):296-297.

[2]韩英.预防措施对血透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6(12):171-172.

[3]周道娟,白美蓉.实习护生在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6(02):194.

透析护理论文篇8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97-01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的发病不断上升,各种慢性肾炎,药物性损害,遗传性肾病所导致的尿毒病人年年以一定的比例在增加,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医疗保险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尿毒症病人已经有条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由原来的单纯延长寿命逐渐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转变,在提高慢性肾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健康教育对预防远期并发症,提高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6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男35例,女25例,年龄15-75岁,高中以上20例,初中30例,小学10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15例,肾损害13例,多囊肾7例,医疗保险25例,农村合作医疗35例。

2、健康教育内容

2.1心理指导开始透析的病人对透析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或由于经济原因存在侥幸心理,减少透析次数,甚至不愿透析,血液透析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及病人对医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予血液透析相关知识教育。讲原发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式,血液透析的基本理论以及透析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病人的透析时间,次数。病人来到透析时,护士应语言亲切,态度和蔼,需主动热情,充满信心,以熟练的技术为病人治疗,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争取家属的配合,使其关心,理解,照顾好病人,让病人得到家庭社会关心和尊重,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鼓励有能力的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甚至重返岗位,感受到自身价值,消除自卑感【1】。

2.2饮食指导。慢性肾衰竭病人营养状况是影响病人生存质量并发症的发生和长期存活率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非常重要,根据病人的每日食量,每日进水量,营养成份比例,体重控制情况,两次血液透析期间体重,有无高血压控制情况,有无心力衰竭等【2】,,来确定病人的膳食营养标准,向病人提供常用食物营养成分手册,并标出100g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钾、钠、磷等的含量,便于病人参考,向病人反复强调水钠控制的重要性和超重的危害性,严格要求病人两次透析期间体重增加量控制在3%―4%,最好家里购置1台人体称,每天观察体重变化,以便水分摄入的控制,逐步使病人接受长期控制水分的生活方式。

2.3用药指导。详细告诉病人及家属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副反应及注意事项,强调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如降压药,透析血压波动较大以及透析过程中经常低血压的病人透析可停服1次降压药,教会病人及家属测量血压,根据血压变化对降压药剂量调整给予指导,从而达到正确用药,减少药物副反应。

2.4动静脉内瘘自我保护的指导。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动静脉内瘘的通畅又是病人维持血液透析俗称“第二生命线”,一旦建立内瘘,保护具有十分重要意义【3】,由于反复穿刺使用,低血压,高凝状态都可能导致内瘘的阻塞,因此,对内瘘的保护除了护士在使用中注意外,指导病人在透析期间的内瘘自我保护也非常重要【4】,并向病人讲解内瘘的基本原理,注意保护内瘘的肢体,提醒病人经常自查内瘘是否通畅,用手触摸内瘘有良好的喘息颤动音为正常,否则,尽快与医生联系,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期,告诉病人禁止在动静脉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注射用药。穿宽松的衣服,不戴手表、首饰,对不成熟的内瘘指导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如握拳、抬高肢体等动作,以便促进内瘘的扩张和成熟。

3、小结

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使病人医学知识普遍提高,自我管理,自我保健能力显著增强,病人在透析期间也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通过对血液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护士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对护理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护士还需要加强专科理论的学习和操作训练,掌握新技术,总结经验,更新知识,以满足病人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升华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中国医刊2009.34(2)52―53

[2]王爱武,周建丽,健康教育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9(16)8―9

透析护理论文篇9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血透中心,广东佛山5285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内瘘维护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血液透析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护理干预前后各48例患者,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內瘘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2.08%)较对照组(16.67%)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8,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56,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http://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血液透析;內瘘;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4(c)-0167-02

[作者简介]罗建仪(1975.8-),女,广东佛山人,大专,主管护士,研究方向:护理。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重要替代治疗手段之一,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则是血液透析病人最佳永久通路[1-2]。近些年来,血液透析技术不断快速发展,但是,该技术仍然会引起多种并发症[3-4]。如何减少內瘘相关并发症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学者们和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为了防止內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该研究查阅大量http://

参考文献[5-9]并结合自身经验优化血液透析患者內瘘维护护理措施。在该院2012年6月开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内瘘维护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该研究选择该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血液透析98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该院收治的血液透析98例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前后各48例患者,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48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8~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7±16.69)岁;病程为2~6年,平均病程为(3.53±0.79)年。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为2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2±17.54)岁;病程为2~5年,平均病程为(3.56±0.72)年。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穿刺部位的选择与护理(穿刺前,护理人员通过体表触摸来判断內瘘闭塞的动脉端,选择在吻合口动脉端有杂音处逆血流穿刺)、穿刺针的选择与护理(护理人员根据内瘘位置和进针点到达动脉端吻合口搏动的距离来选择留置针的型号)、健康教育(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血液净化的基本保证。强化患者对动静脉内瘘的自我管理意义重大)和发放宣传教育手册等血液透析內瘘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加强培训,由科室资深的护士采用集体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血液透析內瘘维护培训,并做好以下几点:①查找原因:患者因素、护理因素和客观因素;②制定防范措施:自我护理指导;透析期间动静脉內瘘的家庭指导;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护理教育的宣传;经常与患者进行肢体接触等,加强无声的交流;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曲目;定期召开內瘘维护经验交流会;严格无菌操作;进行护理技能培训、评估技巧培训等;增加巡视次数,观察內瘘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处理;③检查阶段:检查护理人员有无按照制定的计划实施,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④处理阶段: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就內瘘并发症的防范情况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结果展开分析、探讨和总结,以确保防止类似并发症再次发生,把相关措施和建议反馈给具体的个人,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继而自上而下的负反馈系统,如此反复,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內瘘并发症(手术后出血、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窃血综合征、血管狭窄和肿胀手综合征)和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2.08%)较对照组(16.67%)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8,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56,p<0.05)。见表2。

3讨论

该研究笔者对血液透析患者內瘘维护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查找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分析问题所在,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该研究并发症发生率由16.67%降至2.08%也很好的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而该研究还对影响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综合性的干预,患者满意度由89.58%上升至100.00%就很好的验证了干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从上面数据可以发现:该研究在对血液透析患者內瘘维护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先制定相关的计划,为患者的整个术后管理制定相关要求,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內瘘维护来说,制定相关的计划是尤为重要的,对患者內瘘维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假设,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来进行相关的解决方案的制定。做好事先充分的准备。其次在为患者拟定有效的管理模式之后,便要依据制定的计划对患者进行相关举措的实施,严格执行操作,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计划,循序渐进,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指导。同时,笔者做到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就并发症事件的防范情况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结果展开分析、探讨和总结,以确保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把相关措施和建议反馈给具体的个人,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继而自上而下的负反馈系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http://

参考文献

[1]ChangYS,LiuCJ,wutH,etal.Survivalanalysis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patientsonmaintenancedialysis:anationwidepopulation-basedstudyintaiwan[J].Rheumatology(oxford),2013,52(1):166-172.

[2]Beladi-mousaviSS,alemzadeh-ansarimJ,alemzadeh-ansarimH,etal.Long-termsurvivalofpatientswithend-stagerenaldiseaseonmaintenancehemodialysis:amulticenterstudyiniran[J].iranJKidneyDis,2012,6(6):452-456.

[3]汪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原因分析和预防[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153,156.

[4]王卫莲.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1):1804-1805.

[5]刘建英.强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19(1下旬刊):125-127.

[6]吴爱琼,汤仙红,高云,等.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7):725-726.

[7]张雅辉.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0):1580.

[8]陈艳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32.

透析护理论文篇10

【关键词】血液透析止血贴自体内瘘针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16-02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方式,建立动静脉瘘是完成血液透析的前提。由于血液透析需要加入抗凝药物,增加了其在透析结束拔针时出血的危险性,若出血量较大将直接增加下次建立血管通路的难度,增加患者痛苦感受[1]。本文主要分析止血贴在血透患者自体内瘘针拔除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本院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住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尿毒症诊断标准。根据患者自体内漏针拔除后的护理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及接受常规护理联合止血贴的观察组患者各4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42-71岁,平均(59.35±7.6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40-73岁,平均(57.42±6.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透析治疗结束,拔除内瘘针前,先用快速消毒液消毒手后戴一次性无菌橡胶手套,用碘伏棉签消毒穿刺口周围皮肤后,打开止血贴,要避免污染药垫面,把止血贴药垫面对准穿刺口与血管走向垂直敷贴好,然后用无菌纱布粒在止血贴药棉背面上纵行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除穿刺针,按压2-3分钟后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胶布加压包扎动静脉穿刺部位约10-20分钟,后拆除弹力绷带或弹力胶布及纱布粒,止血贴保护穿刺口24小时后方撕去,其间交待病人避免污染和沾湿止血贴。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拔除内瘘针的操作和护理。

1.3观察指标

1.3.1拔针部位渗血及血肿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自体内瘘针拔除导致的渗血、血肿及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3.2负面情绪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Hama评分、HamD评分以及nR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拔针部位渗血及血肿

观察组患者自体内瘘针拔除后渗血、血肿、感染的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

观察组患者自体内瘘针拔除后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尿毒症是肾脏功能衰竭的晚期阶段,除了肾移植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由于临床肾源稀缺,血液透析成为目前该病患者延长生命的主要方式[2]。血管通路的建立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有效建立使得长期维持性透析治疗成为现实,如何有效保持动静脉瘘通畅及避免其出血血肿等是临床重要课题[3]。

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时常使用抗凝药物,这在保证透析时的血液通畅的同时,也给拔针带来了困难,若拔针时按压力度不足或者时间不够将导致局部出血甚至出现血肿,增加患者痛苦,同时也使得患者血管受到破坏,增加了下次穿刺的难度,缩短动静脉瘘使用寿命[4]。针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特殊性,常规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其需求,在常规护理之外加用止血贴是较好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拔针后的血管内瘘出血率。从本文中所得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拔针后渗血发生率6.12%,血肿出现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充分表现了止血贴对于控制出血的积极作用;对于出血的控制效果与患者的疼痛感受与不良情绪具有直接的联系,我们从结果中看到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评分以及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止血贴的减少出血及患者痛苦的作用。

综合以上讨论,止血贴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内瘘针拔除后渗血和血肿的发生,并缓解负面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红,何梅,谭君.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37-1138.

[2]陈峰敏,褚笑慧,王霞.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血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2105-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