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设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0:18

原型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护岸设计护岸类型护坡护岸

一、护岸的最重要的因素

(1)不论材料和结构的形式,护岸构成了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必须按环境和工程观点就设计有效性作出判断。(2)适当的设计方法的研究与改进,需要清楚地理解影响现有岸坡稳定性的因素,或者可能影响护岸稳定性的因素。

二、护岸设计原则

1.护岸的观点场

在护岸的景观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所在眺望对象的位置,从中选择最佳位置。

我们将眺望河川的最佳视点场分成以下4种:(1)水流轴向景观。这是站在桥上等处,顺向水流动方向眺望河川的类型。看到的景物有纵深感,并很容易让人注意到护岸的平面形状。(2)对岸景观。这是与河水流向大体垂直地望对岸看到的景观类型。全部景物容易被看成带状重叠的平板,也容易让人注意到护岸的规模。(3)水上景观。一边乘船一边观赏不断变换的水上景观类型。由于是从近处仰望堤防和护岸形成的景物,因此可以轻易观察到护岸形态的细微之处。(4)俯瞰景观。远眺河流及其周围的广阔区域而形成的景物的类型。可以观察到河流的整体形状及其与周围的关系,但无法看清护岸的规模和细部形态。

2.护岸景观设计的原则

设计原则主要包括:(1)景观设计原则。要经常考虑河流风景的整体,不做只考虑护岸的设计。(2)日常风景原则。河川要具有安全下泻洪水的功能,但也要当做日常生活场景的设计,而不要只考虑高水位时河水的流动状态。(3)透视设计的原则。要始终以透视图将设计对象空间确认为立体形态,不能仅凭平面图和截面图来进行护岸设计。(4)场所性原则。要充分考虑要进行景观设计的场所的特性,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别的设计。(5)配角原则。要注意在护岸设计中不要过分渲染,避免让护岸成为风景的主角。

3.护岸的形态原则

在构思和设计护岸的平面形状时,要基本上以徐缓曲折的形状为主,使景观显得自然生动。另外护岸的平面形状要以舒缓怡人的程度作为构思的出发点,不应使其产生小圆弧式的变化,以免破坏河川景观的怡人效果。护岸的横截面形状不要拘泥于左右对称的形态,使它们看起来更接近于天然河流。

4.护岸的规模

考虑到不使护岸在河川风景整体中过分突出,在设计时,不要将混凝土护岸的视觉高度差搞的太大。为了方便人们接近水边与水亲近,在设计时应注意护岸与水面的高度差不要太大。对于护岸的坡度,从易于接近水边的角度考虑,坡度不宜超过1﹕2.5,以免使坡度更加平缓而产生单调和显眼。在护岸长度方面,应避免在很长区间连续出现同一形状的护岸,通常加入阶梯设施或运用无落差护槽和接缝等手段,以及让护岸肩部高度沿纵断面产生变化。

三、护岸的类型

护岸类型按材料分为以下三类:(1)天然材料护岸,包括草和草皮、合成材料加固的草、芦苇、柳树和其他的树、木结构、灌木、临时保护。(2)垂直护岸,有钢板桩、钢和石棉水泥沟槽板、石笼结构、混凝土和砖以及圬工重力挡土墙、预浇混凝土块、加筋土结构、其他低造价结构。(3)铺砌护岸,包括石头中的抛石、砌石、圬工、石笼沉排、灌浆结构;混凝土中的混凝土块、现浇混凝土板、土木织物沉排;土工织物和土工膜的有草复合结构、面层和栅格、二维结构(织物)。

四、几种护岸类型的浅析

1.天然材料护岸

(1)草皮护坡

采用在堤坡表面的粘土层上种植草皮进行堤防坡面保护,是保护堤防免受波浪侵蚀的有效方法。在荷兰,大部分堤防的护坡均采用草皮护坡,只有当波浪荷载太大、草皮护坡无法提供足够的护坡保护时才用硬块护坡的方法。事实上,堤防表面的草皮不仅可以抵抗波浪侵蚀,还可以在农业、生态和景观等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堤防草皮护坡的作用部分是由于植草之间的相互交叠,形成了一种类似屋顶瓦片的结构,从而在坡面水流通过时,可以保护土颗粒不随水流流失。另外,草皮护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草皮根系的蔓延和根瘤的分枝固定了草根之间的土体,从而起到一种加筋的作用。

2.垂直护岸

(1)直立式半浆砌块石

直立式半浆砌块石是浆砌石和干砌块石混合墙身的挡土墙。为了减少水泥用量,在墙背部分占墙身30%的体积用干砌块石,能满足墙身强度要求,对挡土墙稳定也无影响。

直立式半浆砌块石护坡,稳定性较好,强度较强,施工方便,外形叫美观,能较充分利用河面,增加航槽有效宽度,在河面较狭窄的内河航道上尤为适宜。维修工程量较小,但造价较高。

(2)立式混凝土空箱护坡

直立式混凝土空箱护坡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型式。它基于采用50号水泥沙浆砌块石,混凝土空箱系用140号混凝土预制,80号水泥沙浆砌筑,箱内填以实土。考虑到抬运和砌筑方便,预制件不宜过大。

这种型式外型整体美观,施工砌筑简便,稳定性较好,工程造价较低,并解决了大量石料采购及运输的困难,但水泥用量较多。混凝土空箱护坡与浆砌块石护坡相比优点较多。现为江苏内航道护坡采用的主要形式。

(3)钢筋石笼和混凝土异形块护岸

钢筋石笼和混凝土异形块护岸特别适用于迎流顶冲的崩岸强度大的河段,用块石加固后仍发生崩岸的迎流顶冲段以及块石缺乏的地区。

钢筋石笼和混凝土异形块护岸优点是:(1)漂距小、精度高。实测混凝土异形块及钢筋石笼的漂距最大的仅有10m左右,而抛石时漂距达30m左右,故其施工抛投到点的精度较抛块石要精、要准。(2)虚方少、数量足.抛混凝土异形块及钢筋石笼能有效地杜绝虚吨位,这是抛石无法做到的。(3)失效少,作用大。符合粒径要求的块石少,较小的块石漂距大,易冲走,起不了防冲作用;而混凝土异形块和钢筋石笼落点准,覆盖河床严实,固冲作用显著。其缺点是施工难度大,一次性投资相对较高。

(4)石笼

石笼护岸具有很好的柔韧性、透水性、耐久性以及防浪能力等优点,而且具有较好的生态性。它的结构能进行自身适应性的微调,不会因不均匀沉陷而产生沉陷缝等,整体结构不会遭到破坏。由于石笼的空隙较大,因此能在石笼上覆土或填塞缝隙,以及微生物和各种生物,在漫长岁月的加工下,形成松软且富含营养成分的表土,实现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循环的目标。

①石箱(箱形石笼)。石箱是使填石固定就位的铁丝或聚合物丝的网格式制作物。铁丝笼是由铁丝编织的网格或者是焊接而成的结构物。这两种结构可以是电镀的,编织的铁丝箱可另外涂上pVC(聚氯乙烯)。

编成网格的石箱比焊接的石箱柔性更大,因此适应沉陷和荷载的性能是不同的。尽管装填石料要仔细以保证将快石装填得很密实,但有时认为刚性石箱比较容易填装。对于非标准形态,例如急弯处,或者可能产生大的沉陷的地方,当编织铁丝或聚合物格形结构发生变形,而不损失强度时,宁选用这类结构。

②石笼格网挡墙。石笼格网挡墙是由厚度为0.5—1.0m的钢丝格网网箱叠砌而成的挡土墙结构。用于代替浆砌石及混凝土成为河流护岸挡墙,亦用于陡峭岸坡的保护,同时实现植被绿化、生态环境保护。

③六角网石笼。六角网石笼防护工程由钢丝箱笼加上填充料构成,用作护坡或挡墙工程。具有较好的抗冲性、结构整体性好、价格低廉以及施工方便等优点。六角网石笼防护工程的防冲系数是一般抛石防护工程防冲系数的两倍,石笼网垫防护工程中的块石即使产生位移,此时变形后的护垫结构将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而整体不会遭到破坏,从而有效保护岸坡土壤不遭破坏。六角网石笼的一般造价低于混凝土价格,低于或接近浆砌块石价,特别是在土质地基基础较差地段修建防护工程。使用六角网石笼结构可以免去地基处理的麻烦。在方便施工、缩短施工工期和避免(刚性结构)产生裂缝的同时,可以缩减地基处理的大笔费用,更加体现其价格低廉的优越性。六角网石笼箱体可按设计意图,工厂化生产制作出半成品,施工现场则按设计图进行组装定型。操作简便,受气候干扰小,且适宜于机械化操作,既可保证施工质量又可加快工程进度。

3.铺砌护岸

(1)抛石

抛石具有容易抛投,可置于水下,具有可变形性,具有很高的水力糙率,减小波浪和水流作用和维修要求低,便于修补以及耐久性强等优点。

抛石护岸的最大好处是其可变形性很大,以致破坏是缓慢发生的,当一块石可相对于另一块石移动时,抛石有一定的自愈能力,这样可以允许维修工作按常规实施。由于在块石流失或已发生变形的区域表面不平整,一般会遭受高于平均水动力的作用,因而实施维修仍然是重要的。

抛石护脚工程设计有控制稳定坡度和控制抛石范围和厚度两种方法。一般而言,在受水流顶冲的急歪段,深槽近,深泓线离枯水位岸边抛至深泓,并以控制稳定水下边坡为原则,边坡一般在1:1.5~1:2.0为宜。枯水位以下近岸坡度叫陡、向下逐渐变缓,应以控制抛石范围和厚度的方法来设计,抛石范围一般至河床横向坡度1:3~1:4处或一定深槽高程处,相应抛石宽度约70~100m。抛石休止角(约等于内摩擦角Ф)基本范围一般在35°~42°间,对于有尖角的压碎岩石的休止角会更大些。

(2)石笼沉排

石笼沉排是一种较薄的、较柔软的石笼,其典型的平面尺寸为6m2m,厚度为50mm300mm。一般是用铁丝编织而成的。也可以进行电镀和涂上pVC。

(3)石笼格网护垫

石笼格网护垫是厚度为0.15—0.30m的网箱结构。主要用作河道、岸坡护坡。既可防止河岸遭水流、风浪侵袭而破坏,又保持了水体与坡下土体间的自然对流交换功能,实现了生态平衡;既保护了堤坡,可增添绿化景观。

(4)土工模袋混凝土面板

土工模袋混凝土面板是由灌入模袋内的混凝土凝固后形成的一种刚性面板护岸,它可使堤岸免遭水流的直接淘刷。模袋是由上下两层土工织物缝制成的袋状体,上下两层之间按一定间距设有固定长度的绳索,用来控制成型后的模袋混凝土面板厚度。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加工成不同厚度、不同规格的模袋。

土工模袋具有透水不透浆的特点,可将充灌进模袋内的混凝土中的多余水分从模袋的孔隙中排走,使混凝土的水灰比显著降低,加快混凝土凝固速度,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土工模袋混凝土面板具有抗冲能力强、成本低、不需要模板、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地形上铺筑和无需铺设反滤层等特点,可以在水上及水下同时施工,并能大面积一次铺筑成型。由于水下施工时不需要修筑围堰,因此可用于临时抢险。

(5)土工织物软体排

土工织物软体排是以土工织物作为基本材料缝制成的大面积排体,可代替传统的柴排。软体排分单片排和双片排两种。单片排是用土工织物缝接成所需尺寸的排体,一般在排体四周和中间每隔一定间距布置绳网,这样既加大了排体强度,又便于施工。排体上抛填块石、石笼等压重材料或铺设混凝土连锁板。双片排是用土工织物缝制成的袋状体,其中充填透水材料作为压重。

土工织物软体排具有良好的柔韧性,适应河床变形的能力强,连续性、整体性及抗冲性能好,造价比传统的柴排低。所以,用它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柴排。

(6)土工网罩

土工网罩是用高强度的土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网片,将固脚用的散抛石罩在一起,使散抛石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以避免抛石大量走失,提高防冲能力。土工网罩可以避免散抛石大量走失,且具有适应河床变形能力强、施工方便、费用低等特点

(7)土工网垫草皮护坡

土工网垫草皮护坡是将草的根系固土作用和土工网垫固草防冲作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护坡技术,比一般草皮护坡具有更高的抗冲能力,适用于任何复杂地形,多用于堤坝护坡及排水沟、公路边坡的防护。

土工网垫是一种类似于丝瓜瓤网络的三维结构,由加入炭黑的尼龙丝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并在接点上相互熔合粘接而成。网垫疏松柔韧,90%的孔隙可以充填土、砾石或其他适宜材料。草的根系与尼龙丝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层坚韧的表皮,牢固地贴在土壤表层。为了使草皮得到良好生长,草种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一般要求草对土质、环境的适应性要强,并且要耐盐碱、耐寒、耐旱、耐涝、根系发达。土工网垫草皮护坡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恢复植被、美化环境等优点。黑色土工网垫不仅可以延缓网垫老化,而且还可大量吸收热能,促进植草生长,延长其生长期。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扬州地区航道管理段.盐邵航道工程几种护坡型式的介绍.平原航道整治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

[2]韩军胜等.石笼在生态治河中的应用甘肃水利水电技术.VoL.41,no.32005.9.

[3]徐国宾等.几种新型护岸工程技术浅析.人民黄河VoL.26,no,82004.8.

[4](日)河川治理中心编.滨水景观设计丛书岸坡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原型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类型学原型欧式几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1历史与传统

类型学设计方法主要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切入,从本质上去探究建筑的原始意义。其实,在前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中,它是一种设计方法,并非最近才形成的一种设计手段。类型学实质上是对现实建筑与城市的阅读,这与欧洲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广义上来讲,只要建筑设计中涉及到“原型”理念,并且后期能够分析得出其原型特征的,就属于建筑类型学的建筑范围之内。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和理论家科尔孔认为,类型学的实质在于类型学思想辩证地解决了“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即“不变”与“变”的关系问题。在运用类型学时,理性地对待历史与传统是极具重要性的,并且对其筛选和批评,对历史文化内容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社会和文化等特征进行有目的性的再设计。

2类型形式

类型学设计方法除了尊重历史与传统以外,还需要一套特殊的“元语言”,即对构成建筑的几何要素语汇和基本组合方式。而几何原型在几何要素语汇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就如同字母至于文学作品,是建筑师感知与创作的源泉。而意大利的格拉西认为:“建筑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这些类型(元语言)进行集合、排列、组合和重建”。

在朱文一博士论文《空间・符号・城市》中,在对中西方空间、符号、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涉及到原型研究。这种“原型比较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出“中西方城市在物质形态构成方面上存在本质差异”,而这种“原型”就是对前者“不可再分的最小构成单元”的探索。这与类型学中提到的“元语言”意思相似,但是又有所区别,仅仅指物质上的、可见的最小单元。

对于“原型”概念的问题,浙江大学张毓峰教授关于建筑空间原型研究中提到:原型是“保持空间属性的不可分割的较小单位”或“空间元”(保持空间的最小单位)。与上文中原型不同的是,这里提到了“空间”,建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便是“空间”。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涎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些文字描述了空间基本形成的原因――围合界面的状态决定了空间的存在。“原型”,不仅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构成单元”,而是一种具有空间属性及使用功能的形态,包括围合结构和其内部空间。

3原型的作用

阿尔多・罗西曾说过,“在传统城市建筑中抽取的单纯几何体式用现代语言表达古典精神的最适宜元素”。原型对于建筑创作起到重要作用,就如同字母至于文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原型的挖掘为建筑创作提供参考和引导。当面对设计无从下手或无法判断设计方向时,就可以参考同类建筑的原型,这是除地形限制以为的一种条件制约。但是参考不能仅停留在形式的模仿或功能的借鉴,而是结合原型的历时性和现实条件,进行一种“动态的”参考。

另一方面,延续建筑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原型”是建筑与城市得以传承的本质,因此,合理地对原型深入解析和再创作,就可以达到传承建筑精神与城市文脉的目的,保证历史与传统的延续性,其中会涉及到原型的“复制”和“转译”两个过程。

最后一方面,将历史已经存在的原型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创新。无论是建筑的缘起,还是其他人造事物的产生,最初都是对自然的模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凭空出现或产生,其创造或产生过程都会受到已有事物的影响,只是受影响程度不一。但是,以原型作为创作灵感,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恰当的处理,不能是单纯地形式上的模仿。简单的照搬会造成思想上的懒惰,而且建筑作品也会毫无生气。国内市场习惯性模仿,因为设计周期短,又容易被认可,但是所有事物也包括建筑在内会因地制宜,是否适合,他们却不怎么考虑。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寻找创作灵感最好从挖掘原型开始,可使作品富有灵性和生气。

4欧式几何原型的运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追求经历了一个由简变繁再变简的过程。而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其形态的形式语言简洁不繁复,设计更为抽象,目的是对建筑形态要素的抽象和去意义化。而新理性主义建筑师也会采用建筑类型学手段,运用几何原形进行形态塑造,但是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它更为关注几何原型中蕴含的传统精神与历史文脉。在罗西的类型学观点中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基本类型即原型,这些基本类型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城市建筑中”。在他通过纯粹几何体来演绎历史,并通过模仿或复制的手法表达对建筑某种形式永恒价值的追求,如连续的拱廊与列柱。简单的几何原型频繁地出现在建筑的平面及立面,显示出罗西对于该建筑形式语言的喜爱与继承;在建筑底层充满古典意味的廊柱,表达出罗西对米兰建筑中租屋形态的尊重与思考,以唤起出人们对历史建筑的记忆。该建筑用现代建筑语汇表达出生活体验与场所记忆。

在几何原型与建筑类型学结合的领域,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也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圆形,是其宗教建筑的创作中一定采用的几何原型,从最基本的几何原型入手,以原教堂中厅轴线为轴线,演变出新教堂的椭圆形平面,以倾斜切面作为结束建筑形态的终点是博塔的宗教建筑中常采用的几何手法。表达了对古老巴洛克教堂建筑平面形式的回归,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环境下宗教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5总结

在建筑类型学理论中存在这样的观点:任何设计源自原型(不仅仅是建筑学),但必须超越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和创造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与进步,否者只会停滞在原型阶段。并且不同时期的科技水平、文明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建筑在相同媒介的作用下可以“相似”,而不能“相同”。建筑“美”源于历史,但是更多地要超越历史。建筑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不应该仅存在与表面,用建筑语汇去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7页

[2]沈克宁.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9页

[3]张侃侃.设计形态生成研究-关于设计形态的“塑”与“构”[D].天津大学.2011.78页

原型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原型风景;问卷编制;李克特量表;景观感知

0引言

原型理论是解读传统在设计中有效传承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与不同学科理论结合产生了各种延伸理论与研究方法,原风景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但凡涉及传统的有效传承这一论题,学者们能够提出各种理念和设计方法,通过文献查阅,笔者在这个问题上较为认同借助“原型”①概念来解读传统在设计中的内涵与形式问题。比如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罗西(aldoRossi)就深受原型理论的影响,把他对原型的理解应用到了城市建筑的研究和设计上。在景观设计学中,原型理论甚至延伸出了“原风景”这一概念,如北京西单大街宏庙危改小区的项目中就以北京原风景作为项目的设计依据,建成后就得到了业界和居民的一致好评。现如今,人们对传统符号、传统形式的热衷方兴未艾,但人们对传统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个人经验,从未上升到实践理性的角度去认知和分析。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选取原型风景中的典型元素是解读传统的必要环节。本文借用原风景理论,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研方式,编制“苏州原风景因素”量表,量表从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具体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人工自然景观元素对景观感知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物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对景观感知影响最大,这为设计者在设计景观时如何更好地营造原风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研究方法

李克特量表是社会调查和心理测验等领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态度量表形式。[1]笔者摒弃以往依赖个人经验确定设计方案的方式,为更加科学地进行定量研究,通过阅读文献,结合被调查者的访谈和调研结果,编制苏州原型风景对人的景观感知影响的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的科学合理性,借用SpSS软件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量表的一致信度、表面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

(1)调查项目的收集。为确保调研的有效、真实性,笔者选择了32位各年龄层次的苏州当地人进行一次深度访谈,以被访者的描述性回答为基础,并对32份问卷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本次调研共抽取初始关键词57个,进而对这些词进行分类,分类总结出了空间形态、自然形态和感知层面三个维度的16个关键词作为苏州原型风景元素。

(2)调查问卷的项目确定。鉴于第一次的访谈调研,笔者设计出调研问卷,将抽取的关键词以问题形式呈现。此次问卷主体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以空间形体、自然形态等所涉及的关键词为主,确立包含26个项目的“苏州原风景调查”量表,每个题目均提供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5种备选评估答案(“非常深刻”“深刻”“一般”“印象模糊”“非常模糊”),并用-2~2由低到高分别为5种答案计分,最后将每个题相加得到量表总分,以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总分反映被调查者的综合态度。

(3)数据选择。问卷调研选择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60名在苏州枫桥镇区域②成长的成年人填答问卷。

2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效度检验与信度检验。笔者借助SpSS19.0检验量表的效度与信度:1)表面效度,笔者通过课题组的深入探讨,实地考察和调研,最终留下空间形态、自然形态和感知层面三个维度的项目,按照这三个维度组织编制问题作为最终的问卷项目。2)结构效度,检验量表的Kmo测度值,采用因子分析,选取前7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积贡献总体方差达79%,认为该量表的结构效度为0.79符合测量学的要求。[2]3)信度检验,计算量表的α信度系数为0.920。该值反映本量表内在一致性很高。

(2)苏州原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分析。本次研究以量表总分作为苏州枫桥镇人们对原景观感知影响与否的综合评价,描绘量表总分频数直方图得出总分呈现正态分布情况,表明被调查者的态度都倾向于积极。[3]通过计算量表总分均值和标准差17.309,说明苏州原型风景中传统元素对景观感知有明显的影响,本次调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另外,将量表总分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和学历三个属性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原型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与被调查者的年龄相关性最强,依次为学历、性别。原型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因为随着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苏州各种传统的元素在生活空间中的存量日益减少。

另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可以代替原有的复杂因素表示主观测评指标的基本结构7个公因子,并以公因子对应的成分归属层面命名,参考其方差贡献率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公因子的重要程度。一是按照人工和自然环境角度,重要程度依次为:自然与人工物层面(28%)、自然层面(26%)、人工物层面(24%);二是按照景观的空间类型来说,重要程度依次为:自然与人工物中观层面(34%)、自然与人工物微观层面(23%)、自然宏观与人工物中观层面(12%)、人工物中观与自然微观层面(8%)。可见,自然与人工物结合的因素以及自然与人工物中观层面对景观感知影响最大,这给建议设计者提供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理念,当设计一个能够继承地域文化的作品,设计者应当注重考察当地的原型风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出发,这样一定能够摆脱个人经验的局限性,设计出符合民众需求的作品。

3总结

从深入访谈到设计问卷调研,再到检验量表的稳定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本次研究科学、合理的量化分析苏州原型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得出原型风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自然环境中观元素和人工环境中观元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原型风景中的元素的保留和宣扬,不管是设计景观,还是设计建筑都不可忽视当地所特有的传统元素。

注释: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认为,原型是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沉积”在人们无意识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它包含了人类心理经验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

②枫桥镇是苏州地区较有地域特色的一个区域,虽然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有风貌逐渐丧失,但是这种情况反而让该镇居民对本区域的“原风景”有更深的认知。因此,选择的都是成长在该区域的被调查者。

参考文献:

[1]羽田季久乃,铃木诚,进士五十八.原风景的空间构成[R].日本造园学会关东支部大会研究报告,1993:1718.

原型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编译程序;教学改革;对象式程序设计;java

1引言

编译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和骨干课程。编译原理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与高等数学对理科学生的重要性几乎可以相提并论。同时,由于这门课程涉及其他多门课程的知识,使得它成为大学阶段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从表面上看,编译程序是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成低级语言程序,但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一般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其中的设计思想、算法、思维方式和技术都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当今,程序设计已经基本上从传统的过程式转向对象式,并且正在从对象式转向组件型。这其实是程序设计范型的变迁,是在计算机技术背景下认识世界的观点的变化:过程式将完成事务看成是一系列的步骤,而对象式却将世界看成是由一系列对象组成的,这些对象之间交互合作完成特定的事务。从过程式到对象式,有着质的变化,而非一般的修改和完善,由此带来了语言(算法描述工具)的变化。编程语言影响思维,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又促进了编程语言的发展。

目前,程序设计的一些后继课程,如数据结构等都进行了同步跟进,出现了诸如用c++或java描述的数据结构教材。但编译原理课程却没有及时跟进,上述改变基本上没有反映到编译原理课程中。这门课程近20年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教学内容仍然是基于过程式语言展开的,编译算法和模型描述是用pascal语言或者c语言。虽然个别教材加入了少量关于对象式语言编译技术的内容,那也是稍加点缀而已,作用不大。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对象式语言已经成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主流语言,社会上大量使用的也是对象式语言,而我们的编译原理教学仍然沿袭旧的一套。这种“状态”严重地脱离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进行“调态”,其根本做法是“转型”,即将本课程的讨论对象从过程式语言转到对象式语言。

国外近年关于编译原理方面的新教材已经有了重要改变,不再连篇累牍地讨论那些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一个重大改变是出现了用对象式语言描述编译算法和教学模型的编译原理教材,如:用java语言描述的编译原理教材,且其教学模型为minijava。

这种改变也涉及到课程上机实践。众所周知,编译原理课程的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术性是这门课程的生命所在,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活力所在。因而本课程的上机实践也要作同步调整。

2课程内容围绕对象式语言展开

研究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描述需要有文法理论的支持,老教材中文法、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部分内容基本上不需要作什么变动。词法分析主要依赖有穷状态自动机理论,语法分析主要讲述ll方法和lr方法,其他方法略做介绍即可,无需展开讨论。ll方法和lr方法含盖了许多分析技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完全可以代表主流技术。

重要的就是研究对象和教学模型的改变。首先,研究对象将从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转到对象式程序设计语言(当然还可以兼顾过程式),例如java、c++等,围绕实现这类语言的编译实现技术展开讨论。对象式程序设计语言的要素是封装、继承、多态性,在编译实现时都必须仔细考虑。其次,涉及到对象式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程序教学的模型选择问题。目前传统的教材选择的教学模型有pl/0、tinic等。实践证明,围绕某个模型展开编译设计技术的讨论,效果是比较好的。课程研究对象和教学模型的改变涉及到调整的章节主要有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符号表管理、存贮分配等方面。

一旦我们讨论的模型发生变化,这些章节的内容就要作很大调整。如对象式语言的作用域规则、语言动态特性、模块化封装(类)、类的继承、多态性的实现等,都需要具体的技术来实现,这些都要反映在教材和教学中。

就课程中关于代码生成内容来看,目前java编译程序生成java虚拟机(jvm)代码,c#生成msil虚拟机代码。这两个虚拟机作为教学模型来说可能比较复杂了一些,在教学中可以选定一个简单的子集;或者在pl/0虚拟机上适当增加一些指令代码,以便于代码生成、存贮分配等部分的讲解。

实践证明,作为教学模型,在教材上提供一个小型语言的编译程序供学生分析和研究,非常有利于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这个小型编译程序可以比较小但应该能够说明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传统的编译原理课程中选择pl/0编译程序作为教学模型,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对象式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课程中选择object-pl/0或者minijava作为教学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前者是在传统的pl/0语言上增加类,补充封装、继承、多态性之语言成分得到的;后者是对java语言进行适当简化得到的,

编译原理课程可以围绕此模型展开讨论。国外已经有这类教材出现,并且不少大学已经开始使用。

3用对象式语言描述编译算法和教学模型

本课程中各类编译算法都应该伴随着教学模型的变化,改用对象式语言来描述,如用java语言描述或者用c++语言描述。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教学模型如minijava或object-pl/0要用对象式语言实现,也就是提出了教学模型的面向对象构造问题,这就比较好地将讨论对象和描述讨论对象的语言统一起来了。国外有的教材就选择了用java描述minijava编译程序。

编译程序是一个重要的中大型软件,传统的编译程序大都是用pascal、c等语言描述的(参见图2)。像编译程序这样的中大型程序如何用类这个工具来进行分解,其实是对学生的对象式程序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学习用对象式语言来描述编译程序,学生可能会受到一次严格的对象式语言程序设计训练,编译程序如何用类这个工具进行分解,这些类(对象)如何合作完成编译任务,都需要较好的对象式程序设计基础。图3是一个程序设计语言文法的面向对象表示。

传统的编译程序构造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传统编译程序试图通过将编译程序根据功能模块分解,而使整个编译程序的复杂性降低。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编译过程。但为了处理大型、复杂且多变的编译程序,仅仅将它按照功能分解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处理和代码生成几个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2)传统的编译程序构造中,编译的每个阶段依然是大型、复杂的,且每个阶段内部依然存在复杂的联系,这对编译程序的可维护性没有实际上的改变,反而造成维护困难。

(3)虽然传统的编译程序构造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也有一些工具诸如lex、yacc等,但对一个具体的编译程序的构造仍然要从最基本的描述开始。传统的编译程序构造的功能分解方法缺乏支持复用的良好机制。

总之,过程式程序设计范式存在的问题在编译程序设计中广泛存在。而用对象式程序设计语言来描述编译程序,则对象式程序设计范式带来的好处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具体主要表现在:

(1)编译程序效率高。由于面向对象的编译程序构造采用的是语法树构造法,可以得到上下文相关信息,并根据上下文进行语法树的优化,所以生成的代码效率高。

(2)复用方便。由于语法类和具体的语法结构一一对应,所以在复用语法结构时,可以直接得到能被复用的语法类,不需要经过查找过程。

(3)修改方便。由于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封装和多态等技术的实现,语义处理方法中所用到的数据都是局部数据,因此要做语义修改时,只要继承相应的语法类,并且重载相应的语义处理方法即可,需修改的内容较之传统方法要少。

(4)有利于构造编译程序类库,使得编译程序的构造能够大量复用已有的类,这是更高层次上的复用。

4课程实验的设计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学科,它虽然有一定的科学的成分,但工程技术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需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编译原理课程除了注重它的原理性,还必须注重其实践性。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对编译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上,而不知道怎样把编译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编译程序设计的实践中。另外,有些学校只将教学内容锁定在文法、词法分析(有穷状态自动机)、语法分析(ll、lr文法)上,以应付学生考研的需要。这些做法使得学生很难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图2传统的编译程序功能分解

图3程序设计语言文法的面向对象表示

编译系统可能是所有软件系统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通过本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中型软件设计的技术和技巧,提高学生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编译原理课程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实现一个词法分析程序;实现一个基于递归子程序递归下降分析程序或基于预测分析表的语法分析程序;为某虚拟机(例如pl/0虚拟机)生成代码;对教学模型(例如pl/0)进行扩充,写出完整的编译程序等。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词法分析自动生成程序lex和语法分析自动生成程序yacc进行有关实验。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对教学模型的分析,能够在机器上动手实现一个小的编译系统,以加深对编译整个过程的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的理解。

一旦我们的讨论对象改变为对象式语言,则其编译程序语法和词法分析的自动生成不能再采用lex、yacc这类工具了,需要改用javacc(javacompilercompiler)或sablecc等,它们都能生成java语言代码;或者使用jikespg(jikespasergernerator),它生成c++代码。

我们初步制定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它主要分四个层次:

(1)借助javacc或sablecc等工具让学生自动生成小语言的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程序。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关于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的自动生成,同时弄清这些工具生成出来的代码的程序结构,特别是面向对象的类结构。

(2)为上面生成的语法树添加语义动作,完成生成代码的工作。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抽象语法树上添加语义动作,理解为虚拟机生成代码的知识。

(3)扩展教学模型,如minijava,为其增加一些语言成分,如有关语句等,然后为其构造完整的编译程序。这一实验让学生把握编译的总体,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逐步构造面向对象的编译程序类库,使得“编写”编译程序逐步走向“组装”编译程序。

5结束语

原型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高中任务型教学法英语阅读教学应用设计

一、任务的定义和分类

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以“任务”为核心单位来计划,组织教学,任务的广义定义为:凡是能促进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进程的活动都是任务,既包括有目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也包括聚焦于语言形式的练习活动。狭义的定义为:只有为了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语言的活动称之为任务,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任务的意义是首要的,同时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并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二、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原则

1.在用中学原则。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做中学”的概念,在此笔者延伸为“在用中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真实性原则。语言必须要在社会中进行应用才能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设计的任务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要提供给学生自然、真实的语言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单元中的任务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充分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内容侧重。因此,任务设计应该难度适当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4.形式―功能性原则。任务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不仅仅是能应付考试。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和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还培养运用语言功能的能力。

5.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应该始终是学生,教师不应从头讲到尾,而应扮演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努力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最终获取新的知识。

三、阅读课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案例

课文教学可以分以下三个主要部分:

1.阅读前的任务: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导入新课并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以book7unit1livingwell中的reading部分为例。

activity1:lead-in.教师向学生展示有残疾人生活学习的图片资料,请学生谈论图片内容,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出单元话题livingwell

t:whatthepicturesreflectistrueaboutthedisabledpeople?whatdoyouthinkwemustdo?

S:wemustsavelearnfromthemCselfhelp,studyharder,liveawonderfullife

activity2:discussion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whatisthebiggestproblemfacingthedisabledpeople?

(2)whatcausestheseproblems?

(3)whatcanwedotosolvetheseproblems?

2.阅读中的任务设计(while-readingtasks)。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的观点认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篇章结构的理解。

3.阅读后的任务设计。阅读后的任务要求对文章主要内容做出鉴定和判断。这种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任务后活动包括三个方面:(1)课文的巩固及深入。识别文章功能及作者的写作风格(2)课文学习的延伸。(3)课文学习的迁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陈述本组观点。

四、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几点教学建议

1.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任务,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理解阅读材料,获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

2.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是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为目标。因此,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3.教师必须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任务型教学模式,并学会反思和创新。好的英语课是多种教学法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

4.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使同学们的课堂参与率达到对大。

5.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系统要有针对性,鼓励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及时改进教学任务设计。

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应结合教情、学情及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教学,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吸收别人的优秀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原有的有效教学经验,努力使它与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任务型教学本土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原型设计论文篇6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背景

   重庆文理学院教学部2009年组织的一次重庆市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专题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从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方面来看,涉及到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较多,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的较少。即便是有,也仅是个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作了一些尝试,如广告学、文秘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强调学生以作品、实作代替毕业论文写作,但缺乏深入的、整体性的研究。”[2]2009年10月,学校《重庆文理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要求各学院根据方案结合本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实施方案,由教学部审定后执行。学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精神,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单一,过分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创新,忽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我们从2009年9月份开始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现状调查,主要涉及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制度、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等方面。一共发出问卷122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单从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的态度,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占89.4%)支持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改革。同时学生也对采用何种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校经过毕业论文(设计)初步的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时间已经得到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规章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从指导教师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意识已经基本到位。但是对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到底该如何改革却仍然处于摸索状态。总体而言,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探索

   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突出大学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将各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和素质要求,集中整合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活动中。引导学生系统整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组装”和提升,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该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手,确定受学生和教师欢迎并对学生专业能力有提升价值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本文将就如何进一步细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方式改革阐述初步的看法。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过分强调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并非学术科研能力,而是动手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目标的转变,也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的转变。因此,我们应从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出发,“往回找”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着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参考丁晓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看法[1],笔者认为,从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如下图所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我们认为,从这四种能力出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为培养这四种能力提供多种方式任学生选择,构建以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检验科研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并不是学生从此不用写学术论文了,对部分有意于考研或者学术研究的学生,我们仍然需要检验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针对以往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思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将学术论文写作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大一入学开始,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作业、考试中都可结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如何选题、如何找资料、如何确定框架等的训练[2]。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从大学入学起就可以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科研的兴趣。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近当代文坛,注意当代文学创作的新动向,参与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现实作直接发言”[3];同时要关注新的语言现象,对生动活泼的语言世界作出解释。这样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毕业创作检验文学创作能力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应该对部分有意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创作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专门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学创作可能是一种兴趣爱好,因此在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过程中,应给予这一部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将4000字以上的文学原创作品,已经发表的可以直接参加答辩,没有发表的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通过后参加答辩。学院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同时讨论确定文学原创作品发表的级别以及学院鉴定的标准。学生入学时即向学生公布,引导部分文学爱好者从大一开始就规划自己的文学创作,四年磨一剑,在导师的指导下打磨自己的作品,或许在毕业时真能出几篇佳作。

   3.毕业展演检验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诸如讲故事、诗文朗诵、话剧表演、相声表演、小品表演、口语辩论等。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组成毕业展演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如表演一个话剧或话剧片段,表演一个相声或小品,朗诵诗文或讲故事,也可以组成攻辩双方开展辩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在毕业前夕,学院集中组织全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展演,指导教师或者专家根据学院建立的毕业展演评价标准现场组织答辩。以毕业展演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检验该专业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的能力,体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院也可以此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品牌。

   4.毕业设计检验实践教学能力毕业设计主要面向部分有意于从事语文教学的学生,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即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可以此建立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设计要求撰写文案策划参加开题,通过后开始实做。在答辩环节,要求现场展示,学院组织答辩委员会观摩提问。此模式目前已经在我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试行,有36名同学选择语文教学实践为毕业设计选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选择小学语文教学的占10%,绝对多数人选择中学语文教学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很明显地显示出对未来的职业定位,多数同学表示,选择毕业设计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特色

原型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服装原型;国外原型;原型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S941.71文献标志码:a

theComparisonofForeignGarmentprototypingmethods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dandcomparedseveralforeignprototypingmethods,includingemKoofRussia,LinJaqeofFrance,muellerofGermany,SitamofitalyandculturalprototypeofJapan.thesemethodsaredevelopedonthebasisoflong-timeexperiencesandpractice.theyhavetheirownadvantagesandcharacteristicsandplayimportantroleinmeetingaesthetictasteandbodyformofrespectivecountry.

Keywords:garmentprototype;foreignprototype;prototypingmethod

文中选择5种有代表性的东西方服装结构设计方法,包括俄罗斯emKo、德国mueller、法国LineJaqe、意大利Sitam和日本的文化原型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俄罗斯emKo原型设计方法是根据苏联东欧国家的人体结构特点,在技术人员多年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纺织品科研中心(ЦНИИШП)研发的。该方法既适应批量生产,也适合服装的定制。它可以满足男装、女装和童装的结构设计,是一种多功能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也称为统一设计方法)。

德国mueller原型是设计师michaelmueller在多年的实践操作中总结出的服装设计方法,有100多年的历史。mueller在1891年离开BaH公司后,建立了第一所德国服装学校。mueller原型方法也称作“未来设计方法”,并在众多的欧洲国家得到广泛推广。至今德国杂志《DamenRundschau》和俄罗斯杂志《Ателье》每月刊登该设计方法的使用。

意大利Sitam设计方法是意大利高级时装设计学院Sitam经过近百年的技术沉淀创造的高级服装定制方法。1946年帕多瓦尼(padovani)先生建立的该校,并为众多意大利高级服装品牌培育了大量的时装设计和技术人才。值得赞颂的是,它也是意大利屈指可数的公开讲授高级服装定制方法的职业学校。

法国的原型设计方法LineJaqe非常实用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由时装设计师LineJaqe在1961年通过纸样设计与立裁设计方法结合后总结出来的,经过多年的重复再版,在法国、俄罗斯等地得到服装设计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日本文化原型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建立的适应东方体型的服装原型。从1930年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8次的修正达到今天的成功。

1服装原型适用范围的比较

根据原型绘制所需的条件,可以把原型分为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的原型设计方法,如对我国服装结构设计影响巨大的日本文化原型,它使用了少量的人体主要尺寸,通过经验数据和公式建立起来的,并能适应服装大批量的生产,具有操作速度快,实用性强等特点。法国LineJaqe原型设计方法也考虑了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关系,再假设人体为标准人体的情况下,通过一些人体的特征尺寸来进行修正和调整。

理论型原型方法更多地考虑了人体结构特点对服装结构的影响和人体尺寸对纸样结构的影响等因素,理论性强,操作过程繁琐。俄罗斯emKo原型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通过几何运算把服装的设计放量、工艺放量和人体尺寸联系起来。德国mueller方法既适用于服装的批量生产,也适用服装的定制。该方法是考虑人体结构与标准人体偏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使用了比例运算公式和大量的人体尺寸,使服装结构达到理想的穿着效果。

俄罗斯emKo设计方法使用了近45个人体尺寸,在没有完整的国家标准人体尺寸基础上,该方法是很难发挥其优势的。

如图1所示,俄罗斯emKo所需的特殊人体尺寸t34是测量尺寸胸高(t35)与上胸围的交点到颈椎点的距离,通过该尺寸可以近似地计算出的半径(t35-t34)。t38为前后腋点过肩端点的围度,通过该尺寸方便计算肩端点的位置。综上所述,理论型原型方法采用大量的数学运算增加了设计过程的复杂性,也要求操作者长时间的训练。但随着人体三维扫描仪的出现,俄罗斯emKo方法更加适合服装CaD的数字化开发。

意大利Sitam方法借助了辅助尺,所以操作快捷,缩短了服装试穿的速度,但是该方法要求操作者非常了解面料的性质特点等。

法国LineJaqe方法实用性好,也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人体尺寸简化原型绘制的过程,特殊尺寸也增加了测量的难度,如图1所示,前领窝深t11和腋下相对腰围的位置t12。

由于各原型的复杂程度不同,所以各国原型适用不同的使用者,俄罗斯emKo原型非常适合教学使用,方便解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意大利Sitam原型适合设计贴身风格的服装,非常适合设计师的使用,方法简单,在操作中方便体会面料对服装结构的影响。德国mueller方法也很适合专业制版人员学习使用,该方法把人体特点作为服装纸样研究的出发点,方便对服装纸样的补正。

2不同的审美对服装原型的影响

服装原型结构设计是有时间性和潮流性的,它随着时间而发展的,也随着流行趋势而变化的,在这个进程中审美观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国巴黎是公认的高级女装订制的“时装圣地”,与其不同的意大利时装,最大的特点就是“中性,优雅含蓄,大方简洁,做工精致”。它追求的不是丰富款式,而是保证不变的质地和统一的风格。在服装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面料特点与服装结构设计方法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在意大利的服装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俄罗斯emKo服装原型设计方法的出现受到了法国时尚的极大影响,合体贴身的服装结构是emKo方法采用大量人体尺寸的主要原因,在基础学科发达的工程教育的苏联时期,产生了emKo方法复杂的计算公式和对服装放量的深刻研究。德国mueller方法由于注重人体特点的研究,这一特点非常受到服装爱好者的喜爱,也让每个喜欢服装设计的人实现了自己的创作。

各国服装原型结构不同主要由于原型对人体凸起部位的设计方法不同和它们所使用的人体测量尺寸不同引起的。不同的审美原则影响着各国服装的造型,服装造型通过轮廓线和主体结构线来实现的。欧洲较贴体服装原型通常胸省设计在肩缝上,这样非常方便设计纵向分割线,过胸高点自然形成竖向流线,这样原型本身设计上就凸显人体的线条。后肩缝上的肩省更方便肩省的转移和转换处理,同时也方便连接后腰省道设计纵向的分割线。意大利Sitam贴身原型的后衣片上没有肩省,它也不同于其他的服装原型,有着分明的前胸宽、袖窿宽和后背宽线,这样设计是为了保证服装更加贴身。日本原型胸省开口在袖窿线上,这有利于通过立裁方法获取原型纸样,该位置是胸省旋转半径为最短,省道宽度最小。东方人体臀宽相对腰宽较小,所以原型结构上更适合多省道处理,而欧洲原型在侧缝上可以有较大腰省。当然随着服装流行趋势的全球化特点势必会影响到各国原型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3辅助尺的运用

在欧洲服装结构设计中,尤其法国和意大利的服装最为合体,它们也成为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典范,很多设计方法是以一种专业的绘图尺子来作为辅助工具的。不同的方法,尺子的形状也不同,通常这些尺子是具有知识产权专利的。辅助尺子方便设计袖窿的形状、肩省和胸省的位置、下装的侧缝轮廓线等,这些辅助尺使用方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

图2(a)为法国原型法Rafi的辅助尺子,可以简化复杂轮廓线的绘制过程,提高绘制速度,简化绘制过程。图2(b)为意大利Sitam的辅助尺,不仅和左边的一样起到简化绘制过程的作用,还可以简化设计纸样的运算过程,该尺子可以直接运算出裤装的烫迹线和侧缝的位置、原型前后肩缝的位置、前衣片Bp点的位置以及胸省的宽度。

欧洲国家在服装生产和服装定制中大量使用原型方法,而我国服装生产中却很少使用逻辑性强的原型设计方法。除了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问题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多次重复绘制原型所带来的麻烦,辅助尺却可以方便地解决上述问题。在服装结构设计过程中辅助尺可以带来便利的同时,但也使服装原型变得更加单一,减少了服装设计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4不同服装原型结构的比较

由于各国原型所使用的尺寸、放量、设计顺序、腰省和胸省不同的结构造成了原型结构的不同,所设计出的服装造型风格也是各异的。不同的服装原型方法使用了不同数量的人体尺寸,人体尺寸越多,则使用的经验公式和数据就越少。具有完善的国家人体标准尺寸非常有利于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研发和设计方法的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人体标准尺寸的准确性决定着任何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使用效果。正是这些原因促使了任何一种原型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去长时间的理解和总结,任何一种方法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后都可以达到服装结构设计的最佳效果。

由于胸省测量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原型方法多采用简化的测量尺寸或简化的计算公式。如意大利Sitam设计胸省的时候,运用了第一胸围B1(上胸围)和胸围(B)的差值来计算,胸省=(B-B1)/2。俄罗斯emKo原型胸省位于前中线上,运用的半径来计算胸省的大小,=(B2-B1-1.2)/2,其中B2为过前腋点和胸凸点的胸围。德国mueller胸省也位于在肩缝上,通过肩端点的旋转B/20和单肩宽间接判断胸省的大小。日本原型的胸省位于袖窿上,=B/40+2来计算胸省的。法国LinJaqe的胸省是通过经验数值判断的,以胸围80cm时,胸省等于6.5cm为基准,可根据公式=6.5+(B-80)/10近似计算出其他尺码的胸省大小。

由于中世纪欧洲服装强调了服装与人体的合体性,当时只有立裁方法才能达到的设计要求,今天欧洲原型设计方法仍保留着类似的胸围放量,如法国和意大利的服装的较贴体原型的胸围放量为8~10cm。很多欧洲原型都把上胸围作为设计的主要尺寸,强调不同的宽松风格和面料对原型的影响,例如意大利Sitam贴身原型胸围放量仅为5cm。

5服装原型对人体结构适应性的不同

各种原型方法之所以都能流传到今天,因为每种设计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但是没有一种原型方法是完全不需要试穿修正过程的万能方法。服装结构设计的复杂性在于不可展平的人体曲面与可展平的服装结构的合理结合。人体的凸起表面包括胸部凸起(pC)、腹部凸起(pa)、背部凸起(pS)、臀部凸起(pB),这些凸面间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造成了不同的人体体态。经过实践证明,不同的设计方法针对9种不同人体体态有着各自的优势:(1)人体具有肩胛突出和胸部突出的特点,pS≥1.5cm,pC≥2.5cm,适合使用俄罗斯方法;(2)人体具有胸部突出的特点,pS=pB=0,pC≥3cm,适合使用法国和意大利方法;(3)人体具有臀部突出和胸部突出的特点,上臂较粗,pB≥2cm,pC≥3cm,适合使用法国方法;(4)人体具有肩胛突出的特点,pS≥1.5cm,pC=pa=0,适合使用德国方法;(5)人体比较均匀的特点,pS=pB=0,pC=pa=0或者pB、pa的值小于1cm,适合使用德国方法和东方原型方法;(6)人体具有臀部突出的特点,pB≥2cm,pC=pa=0,适合使用东方原型方法;(7)人体具有肩胛突出和腹部突出的特点,上臂较粗,pS≥1.5cm,pa≥3cm,适合使用德国方法;(8)人体具有腹部突出的特点,pS=pB=0,pa≥2cm,适合使用俄罗斯方法;(9)人体具有臀部突出和腹部突出的特点,pB≥3cm,pa≥3cm,适合使用意大利方法。

6结语

原型设计论文篇8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97.7%,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四)随机分组与实验设计类型

随机化分组即每个实验对象有同等机会被抽样(分配)到各组去,而不受任何系统因素的影响。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对照设计、交义设计、配偶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正文(析因)设计、序贯设计、半数效量实验设计(动物试验),回顾性与前赡性调查研究设计等。科研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原型设计论文篇9

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并不是在研究和思考之后进行的最后活动。学术论文的写作是迂回的,研究、思考和写作经常交织在一起。你在研究结束之前就可能写了很多东西,甚至可能在还不确定写什么之前就开始写了;你可能先写个草稿,然后再拟定论文大纲,并看看需要填加哪些素材和论据;你可能开始写草稿,却突然决定进行完全不同的任务,之后又重新写草稿。事实上我们总是只有在纸上写下我们工作的成果后,我们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

经济学学术论文一般分为四个部分:摘要、导言、主体和结论。但是我们一般不按顺序写,通常都是从内向外写,从最核心的模型和计量实证开始,逐渐将论文向外扩展。导言和结论往往被放在最后写,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核心的论述结论,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在导言和结论中进行概括和总结。但是为了清晰,我们按顺序介绍一下论文各部分的写法。

一、摘要(abstracts)

摘要通常只有一个自然段,浓缩了该论文的主要要点和特点。摘要一般要说明该论文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该问题的价值,所使用的方法和数据,主要结论及本论文的贡献。写摘要有助于我们集中思路。

二、导言(introductions)

导言说明了所研究问题的历史和理论背景,对本论文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解释,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主题。一般而言,写导言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宣布主题;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指出前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遗留的空白;说明本论文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对研究的空白进行了补充或如何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在导言结束之时,可以对论文的组织结构做简要介绍,让读者预先就能了解论文的脉络。导言应该写得简洁并要点突出,多余的铺垫往往是没有必要的。导言有的时候只有一个自然段,有的时候也可以长达1000多字或更多,这取决于论文的复杂程度。

三、主体(mainBody)

(一)文献综述的写法

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须先进行文献综述,说明你做了大量的功课,论文因此是严谨和诚信的。你需要对文献进行严谨地分析和梳理;将你的研究放置于其他人研究的背景中;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强调你的研究贡献。

1.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献进行评价。相关研究丰富与否?研究关注的主要是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数据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迄今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或二者兼具?这些研究是集中在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上吗?这些文献在主要议题上是否取得了共识?

2.应当针对主题进行综述,而不是按照作者流水帐式地记叙。例如,探讨数据的主题,探讨方法论的主题或者有关结论的主题。

3.评论迄今研究的价值和缺陷。

4.解释你的研究的贡献。即使你在导言中进行了说明,在这里也不妨再次强调。

(二)论述——提出观点(Claims)、理由(Reasons)和证据(evidences)观点的提出要依据若干理由,而理由是由证据支撑的。所谓观点就是论题,是一个主张或一种解释,而不是对事实的陈述,因此需要得到支撑。观点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存在理由。理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认为某个观点合理。但是如果仅仅提供理由是不够的。理由必须得到证据的支撑,所谓证据就是反映事实的信息,例如统计数据、数理模型和其他文献的结论。经济学的论述有其独有特点,即提供并支持一个命题,这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

1.经济学论证是将一种经济现象付与经济分析。

2.经济学论述使用经济学假设、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或理解所探讨的经济现象。

3.经济学论述使用某些证据来对假设进行支撑,这些证据可分为四类:

(1)假设、理论和教科书中的概念。

(2)定量数据。

(3)计量。计量是对命题检验的方法。

(4)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数学公式,用来对经济作简化的抽象,描绘经济主体决策过程。模型是部分地基于经济假设、理论和概念而建立的。

(三)论据(evidences)的写法

1.模型

如果论文只是使用简单的回归分析,那么模型可能只是回归方程和经典假设。复杂些的论文可能会设立一个经济模型,报告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并对其进行解释。如果是计量模型,则应说明计量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设立模型不管是理论模型还是计量模型,都应把假设前提交代清楚,并解释这些假设背后的经济直觉。特别是在理论模型推导经济主体的行为或决策过程中,一定要阐明主体决策的假设前提。模型中使用的符号应尽量标准,最好是直接能从符号中判断其所代表的变量。学会使用上标、下标和希腊字母。你应该说明模型的来源,是你自己设立的模型还是援引自其他的文献。

2.数据

数据首先应当指明来源;其次应该对数据源作总体描述,例如样本量,时间期限,搜集样本的方法等;应对数据来源的质量做出评价;对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数据特征进行说明,例如数据是否有偏,是否存在高估或低估现象;解释你如何处理数据或构造新数据;说明你是怎样选择样本的,例如你是否剔除了某些观测值。

3.在表格中报告数据和结果

我们通常在表格中报告数据和结果,关键是我们应该报告多少数据和结果。著名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一句话“Lessisusuallymore”(“少即多”),意思是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这也同样适用于数据结果的报告。在报告计量结果时我们通常犯的错误是直接把软件执行结果粘贴过来,这样会淹没你想要展示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重新编辑软件输出的结果,例如,把多次回归结果编辑在一张表格中,删除无关信息只报告相关信息。

4.对结果进行陈述

我们不能把数据和计量结果写在表格里展示出来就算完了,我们必须在文中对其进行描述,因为,表格并不能自己为自己说话。首先,你要明确地把表格介绍出来。通常只需要写一句话,告知读者存在这样一张表格,并简要提示其内容(往往是表格标题)。介绍完表格后,你就可以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重点说明了。你应该明确地告诉读者表格中反映的重要事实。但是你无需对表格中所有的信息都重述一遍,而是应该对数据进行解释并指出数据中隐含的意义。你要明确什么才是你最想让读者从表格中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论(Conclusion)

结论和导言是遥相呼应的,可以说结论是倒叙的导言。在导言中你引导读者逐步勾勒出你的研究主题,在结论中却开门见山地归纳你的研究主题。但是结论并不仅仅是导言的镜像,结论应该涉及一些超越本论文的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结论应该对论文进行回顾;另一方面,还应对议题进行展望。结论部分使你有机会以简洁、清晰的方式总结你的论据,注意不是要你一字一句重复你所说过的。在结论部分你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质询,扩展你的思路,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结论部分有助于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读者为什么应该关注你的论文?为什么你的议题很重要?

以上,我们对学术论文各部分的撰写方法展开了讨论,最后让我们引用英文论文表达方面的技巧建议,以结束我们的讨论:

原则1:Keepyourcompletegrammaticalsubjectsshort.

原则2:expresskeyactionsasverbs.

原则3:Beginsentenceswith“old”information.

原则4:endsentenceswithnewinformation.

原则5:makethesubjectsofyoursentencestheperson,place,orthingthatthesentenceisabout.

原型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Kano模型;交互展项;儿童心理学;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要求逐渐增加,而科技馆对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技馆作为儿童校外教育和活动的基地,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儿童才艺和天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分析其质量属性是科技馆展项设计开发的基础。

目前科技馆的发展迅猛异常,尽管已有专家针对展品的设计方法做过一些归纳,但这些方法和原则还是显得比较分散,缺乏一种比较系统的科技馆展品设计方法。科技馆展品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来适应当今科技馆展品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即设计师必须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展品的创新设计,而想通过传统的设计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是不太可能的。要想在时间、条件、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展品,完全依靠设计者的想法、直觉和灵感是不够的,也不太现实。另外,在短时间内设计师传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和研发流程很难保证成功,而研发一旦失败就没有重来的时间,所以提出一个展品设计效率和效果都能得到保障的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质量属性分类的基本工具,Kano模型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即便如此,在进行Kano模型研究时忽略了由于客户复杂的心理会造成其对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这也造成了Kano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论文将从两个方面对Kano模型进行拓展研究:首先,通过运用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这三种工具从客户中获取调研数据,挖掘出更加精确的质量因素,从而实现客户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在已获得的较为精确的Kano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及科技馆展项设计原则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以期为科技馆交互类儿童展项的创新设计提出可以借鉴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1Kano模型理论基础和拓展应用研究

1.1Kano模型的基本理论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noriakiKano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下提出对质量的认知要采用二维模式:客户的主观感受与产品的客观表现即著名的Kano模型。Kano模型通过把产品的具体属性转为成客户的收益,依据质量因素的详细分类,探寻和分析客户对于这些利益的态度,进而获取来自于客户的信息以指导企业相关决策。狩野纪昭教授按照不同类型的质量特征与客户满意的关系,将产品质量分为魅力质量、一元质量、必备质量、无差异质量和逆向质量因素。[1]

(1)魅力质量因素(attractivequalityattribute):魅力质量特征充分时能够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不充分时也不会引起不满。[1]

(2)一元质量因素(one-dimensionalqualityattribute):拥有这类质量要素的产品都是比较优秀的,但却不是必需的质量要素。

(3)必备质量因素(must-bequalityattribute):必须具备的质量特征是否充分时直接影响产品是否合格。

(4)无差异质量因素(indifferentqualityattribute):它们是否满足与客户满意度无关。

(5)逆向质量因素(Reversequalityattribute):此质量要素与客户满意度成反比例关系,属于客户不希望产品具备的因素。

1.2Kano模型的基本工具

顾客作为社会人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复杂的情感化,因此在研究时由于客户复杂多变的心理会造成的不确定性是不能被忽略的,这需要运用Kano方法的三个主要组成工具: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

(1)Kano调查问卷。Kano调查问卷中每个顾客需求特征都是由正向和负向两个问题构成的,分别区分不同类型的顾客需求或质量特性。问题的答案分为满意、必须这样、中立、可以接受和不满意五个等级。[2]具体如表1所示。

(2)Kano评估表。按照上述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依据顾客对某一属性配对的回答进行分类(见表2)。当出现负向问题的答案为“中立”,正向问题的答案为“必须这样”时,则该质量要素属于无差异质量要素。

(3)Kano调查结果表。每个质量要素的具体属性的判断是通过对大量调查后的顾客意见进行统计后得出的。即根据回收的问卷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与Kano评估表对比,频率最高的即为该质量要素的最终属性。进行Kano评估表分类时,只需根据每个需求的a、o和m的频率值来确定其分类结果,其他数据则不需要考虑。质量要素在Kano模型中的划分,提供了产品质量的改进的方向。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使用对象主要以儿童为主,因此在展项设计时儿童心理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论文尝试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上述的Kano模型进行拓展补充,试图构建一种相对精确可靠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创新设计方法。

2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2.1儿童心理学理论

成人采取多种社会渠道教育儿童,但是每一个成人,即使他是一位创造性的天才,也还是要从儿童开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是当代关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三个理论派别。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将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归结于人的本能范围之内,将人的所有行为都归结于追求快乐和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上。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即:把个人的内部潜能发挥到最大。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psychology)以研究儿童的思维或智力发展而受到关注。

2.2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品创新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基于儿童作为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品主要使用者这一特殊性,使用的安全性是科技馆儿童类展项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如避免锐角,少用易碎材料,通电的展品应注意本身的防漏电措施,展品采用适宜的亮度,建构完善的说明导向系统等。

(2)发展性原则。优秀的展品设计应当为儿童创造以下发展机会:学习的机会,做决定的机会,娱乐的机会,社会能力发展的机会和创造的机会。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在其发展上应当具有适应性且交互语义应符合儿童使用它们时的发展性特征。

(3)特殊性原则。在心理感受方面儿童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科技馆儿童类展品设计上,在考虑普遍的行为心理学法则时,也不能忽视儿童的特殊心理。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师应从儿童的使用需求、阶段特征和兴趣偏好等方面出发,关注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例如,增加适合儿童尺度的展品操作及说明展牌;在色彩尺度等方面做到多样化等。

(4)综合性原则。不断扩展的功能要求科技馆儿童展品具有综合性兼顾多种功能,展品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将活动项目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设置适当的趣味点,避免过于乏味的知识陈述。另外,设计师在对科技馆儿童展项进行设计的时候,在保证满足儿童的一般性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预留一定的发展创新空间,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5)趣味性原则。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设计应当“以儿童为本”,儿童是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最主要使用者。儿童的注意力相对容易涣散,易被变化的事物吸引,因此儿童类展项必须具有趣味性来保持青少年儿童对展品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激发其想象力。

3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Kano模型而搭建的客户知识发现框架,通过设计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这三个主要Kano模型工具,从客户中获取更加准确的调查数据,挖掘出相应质量因素。同时,在获取客户需求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考虑顾客的不确定性心理,本文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将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设计手法和思路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发掘出其中与儿童心理特质相关的内在联系,为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更好地展现出儿童特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总结和设计原则。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质,设计与之相符合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是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发展趋势下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关怀,是科技馆展品设计创作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孟文,韩玉启,何林.基于模糊Kano模型的顾客服务需求分类方法[J].技术经济,2014(06):54-58.

[2]何林.Kano模型拓展方法及应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3]孟庆良,蒋秀军.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6):32-35.

[4]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5]K.C.tan,X.X.Shen.integratingKano’smodelintheplanningmatrixof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J].totalQualitymanagement&Businessexcellence,2000,11(8):1141-1151.

[6]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YangChing-Chow.therefinedKano’smodelanditsapplication[J].totalQualitymanagement,2005,16(10):1127-1137.

[8]Yu-ChengLee,Sheng-YenHuang.anewfuzzyconceptapproachforKano'smodel[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9,36(3):4479-4484.

[9]唐晓玲,何燕.基于QFD和Kano模型的数字图书馆质量评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6):89-92.